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观看四大名著影视剧唯一不好的一点是观众少了思考,读名著是主动地,可以边读边想象,不太容易先入为主。如果你对名著思考了很多,那不妨把它写在本子上。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三国演义》论英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几天,我刚读完《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号称乱世袅雄的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英雄,但不知刘备有什么本事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说当皇帝这件事来说吧,刘备称帝是蓄谋已久了的,曹操呢?如果当时没有他,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个皇帝。称帝的袁术,被他灭了。之后无人敢称帝,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并未称帝。

曹操既是实干家,又是大军事家。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刘备除了找几个能人帮忙,自己什么都不会赶,更不用说什么军事才能了。最后,他败给了自己,在陆逊火烧联营八百里时被消灭了。

曹操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在《煮酒论英雄》一篇中,曹操说他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连筷子都吓掉了。这是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曹操觉得既然都是英雄,就该惺惺惜惺惺,就该共同驰骋沙场,决胜与刀光剑影之中。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他吟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副,天下归心。等作品,更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文才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强人。他既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当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但与他的英明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以前,我们从电视剧中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现在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名人。看电视不能取代读书,我更爱读书了。

(这篇文章曾经上过家长报,希望大家喜欢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三国》论英雄_《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杨慎词云: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一首用血肉之躯、灵魂之石谱写的历史悲曲。在刀光剑影、断壁残墙、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生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从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逐鹿群雄,东征西讨,最终却被历史所淘汰?

但,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对人才求贤若渴,而许攸就是一个实例。当初,袁绍骄傲自大,不采纳许攸意见并羞辱他。后来,许攸投奔曹操。没想到曹操竟连鞋也顾不得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见到许攸倒头便拜。作为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级人物,面对贤才,能屈能伸,不耻下跪,这是一种何等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操啊!真不愧为大丈夫!他,拥有远见卓识,凭借天子这个有利筹码,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兵荒马乱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战中,凭借他的文韬武略,以少胜多,一统北方!但却又因他的多疑、刚愎自用,而令多数的战争以败局收场,令他的有才之士负屈含冤。神医华佗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里曹操因疑虑华佗借治病之名杀害他,却使一代神医华佗冤死狱中。难道,这就是英雄的所作所为吗?

那么,刘备是英雄吗?也许有人会举手投足地赞成。或许也是,刘备着以仁义当先,以仁政治国,三顾茅庐邀诸葛,真可谓集德仁义于一身的圣主。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谈吐看似随意而闲适,却处处咄咄逼人、暗藏杀机。刘备心知自己羽翼未丰,仍需借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谈吐中不断后退,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巧渡难关。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质疑过?我认为,在某些时候,刘备毕竟也是官场之人,心思紧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还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时他对孔明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请自取。这一招可真歹毒。一招欲擒故纵,便让一个抵三个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从,抽泣着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必善用心计的刘备一定是贻笑九泉了吧!若这不算,那么吕布之死又怎么解释呢?作为历史上礼贤下士的楷模,做出如此作为又何以成英雄呢?

那袁绍呢?我认为他色厉胆薄。爱才却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谋划却无决断,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看见蝇头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那关羽又何妨?他作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的化身,一次战败被曹操所俘,为了兄弟情,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他,忠于信,忠于义,真可谓是玉可碎不可损其白,足可破不可毁其节!做人就得像这样,说到做到。因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值得人敬重。信用是评价一个人关键的所在。要是没有了信用,那么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言归正传,说实话,关羽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英雄。最终他的逝世,也是因为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而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

那么,谁,才是英雄呢?诸葛亮?张飞?孙权?司马懿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为了信义,为了远大的理想而英勇奋斗。无论是卑微的小人物,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楷模。因为他们都为这个世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而,正是在阅读《三国演义》后,我从中汲取了许多为人处事之道。我才发现,《三国演义》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还真是名不虚传呐!

品行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1000字)


近日,我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心有所触,文中的曹操,乃天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生的儿子也都个个可以在乱世之中独挡一面。汉贼,曹贼的也不知被骂了多少回了。可是我所认识的曹操与演义中可大不同:有谋略、文武双全,见识广胆子大,雄心壮志,就是有些好色,不过这与他的雄心壮志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一样的人物,为何有如此不同的印象呢?

我仔细琢磨,才得出一个结论:应百姓需求,写作时间是朱元璋洪武三年,当时百姓正脱离元朝的统治,但明朝仍在对元朝进行最后的打击,民众极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于是,一部极具政治目的的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了。其中,把仁厚、忠义的刘备吹捧至极,把奸诈、暴谲的曹操鞭挞至极。鲁迅也曾说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刘备则作为一个天生的领导者,百姓无不拥戴。所以说,《三国演义》中的话并不能作为历史参考资料。(但也不可否认它的文学价值。)

无风不起浪,如果曹操完全没有做过奸诈不厚道的事,作者也无法将其夸张放大,于是,我便开始了二次调查。

我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去琢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与现代作家袁腾飞所写的《汉末三国》。其中也有不少曹操的坏事,如:冤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拿掳来的群众当炮灰;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等等缺德的事也干了不少。现在我们看来可以说是残忍至极,但在当时则属于政治需要,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乱世之中,这样的现象不足为奇,但作者却抓着不放,一点点地夸大。

这件事过后,我想了足有一个钟头,曹操本应在后人之书里为堂堂的魏武帝,乱世豪杰。只因为他在攀登上极力的高峰时,脚下的白骨比其它二人(刘备、孙权)多了一些,便遭后人不齿。可见比别人多并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吃亏是福有大气度的人方能成就大事,抛开曹操的种种不良记录。曹操在对阵袁绍之时,因实力悬殊,部下们几乎都给袁绍发过归纳信。当曹操打赢了战役以后,他大度地将信投入了火中。他这种大度不但加强了将士谋臣追随他的信念,还引得更多才子投奔而来。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大度一些,吃的亏终究都会化为你登上成功之顶的垫脚石。

还有一点,那就是读书切忌囫囵吞枣,我们应该带着批判的目光去阅读并思考。并结合多种资料去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

六年级:汪一丁

论智慧——读《三国演义》有感


论智慧——读《三国演义》有感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顾全大局的高瞻远瞩;智慧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境界,智慧更是能预见未来的远大谋略!(设问开头,耐人寻味,引出下文。)

《三国演义》里就有这样一位神机妙算,才高八斗的智者——诸葛亮。(简单过渡。)

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人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虽无张飞之猛,也无关羽之勇,但是他的智谋却是天下无双,无人能及的。他曾经草船借箭,以区区几只草船就解决了蜀吴箭只(错字,改为:支)不足的一大难题;他曾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使得曹军惨败,落跑华容道;他也曾弥天大勇摆下空城计,谈笑间让司马懿悻悻而去……(排比举例,使文章显得洋洋洒洒,值得借鉴!)

读完《三国演义》全书,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两个字——“智慧”。如果,诸葛亮没有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的本事,怎会引来刘备的三顾茅庐;如果,诸葛亮没有纵横百家的才华有怎能舌战群儒;如果,诸葛亮没有安邦定国的伟才,刘备有怎能把刘禅托孤与他,称之为“相父”。这就是智慧让诸葛亮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排比论证,文章富有内涵,值得借鉴!)

纵观古今有许多智慧故事广为流传:孙膑围魏救赵,田忌机智赛马,西门豹巧惩官绅……不胜枚举。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更是一位有超凡智慧的领袖。197年中美两国元首会晤,美国总统尼克松总是想把话题引到中美局势上。但是,毛主席却是四两拨千斤地说:“我们不谈政治,只谈哲学。”。会谈在毛主席幽默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从而缓解了两国的紧张关系,改变了世界格局。(古今事例,列举典型,很有说服力,值得借鉴!如果本文再补入必要的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就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望你今后多在仿写名言上苦下功夫!)

智慧是文化的积淀;智慧是经验的结晶;智慧更是我们挑战未来的财富!(蕴含哲理结尾,升华文章主题!)

优秀读后感:论英雄——读《三国演义》有感


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普天之下,谁是英雄?我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三国演义》,但那时的我,依旧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只不过是为《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而感动。我为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感动,我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感动,我为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感动。可是那时只有感动,却忘记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英雄》

曹操,他有着说不完的豪情壮志,可惜那刘备孙权的一场大火把他的豪情和壮志烧成了灰,一点又一点地溶解在刺骨的江水中。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名医华佗,他的嫉妒心害死了杨修。这是一个英雄所能做的吗?

刘备,礼贤下士,重情重义。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个英雄。徐州城破了,吕布向他求情,可是刘备却向曹操讲起了吕布的三个死去的义父,还反问曹操愿不愿意当吕布的第四个义父。吕布的下场不用说了,可刘备呢?他在攻打孙权时,不听诸葛亮的劝阻,结果,换来了火烧夷陵七百里,最终病死白帝城。

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话,任用马谡为将。张飞性格暴躁,常常随意打骂士兵他们都称不上英雄。可是他们为什么称不上英雄?因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或自己所支持的一方的利益去努力,而不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那么他们又怎么能算上是英雄呢?

对于《三国演义》,我最讨厌一个地方,那就是尊刘贬曹的倾向太多了。历史是公正的,不会偏袒刘备,也不会与曹操做对。不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罗贯中也许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合百姓们的口味吧!可是司马迁明知《史记》不合汉武帝胃口,又为何要继续写下去呢?说到这里,也许是罗贯中的错了,我觉得他不应该在《三国演义》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可是他加了,名将周瑜成了一个气量狭小的人,而这只是用来衬托诸葛孔明的智慧!多么荒唐!

当然,罗贯中能够把三百多场大小战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的排列在一起,令我十分佩服。而且,与《水浒》相比,《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更浓、更扣人心弦。

其实,英雄还是有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关天培、收复新疆的左中棠、临危不惧的邓世昌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觉得在比过去更加强大的新中国,也会涌现许多真英雄!

煮酒论英雄――读《三国演义》有感 (600字)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四大名着中的一本,书名是《三国演义》。书中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传奇,构成了一本让人津津有味、百看不厌的历史书。

这本书生动有趣的写了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中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里让我记住了许多英勇威武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仁慈宽厚的刘备,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等一系列计策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没考好的分数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读完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潮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大势,祖国和平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难怪人们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五年级:杨泳佳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读后感


张进宇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一言,使刘备吃了一惊,手中筷子都惊落了。那时正好打雷,刘备便找借口说:“是雷声惊吓了我。”曹操便认为刘备是平庸之辈。——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煮酒论英雄。
但是,三国历史上真的只有两位英雄吗?这两位又称得上英雄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曹操,从少年时便有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预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不过,曹操一生为人多疑,曾因为听到磨刀声而错杀了吕伯奢全家。
刘备,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人善良。早年以卖草鞋为生,后与张飞,关羽在桃园三结义。随后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于公元223年夏托孤于诸葛亮,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刘备过于意气用事,在关羽死于东吴之手后,不顾诸葛亮的劝告,大举兴兵攻打东吴,被打败后在白帝城托孤。
其他人呢,诸葛亮,司马懿,关羽,周瑜……也都各有缺点。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是为了成就小我,而不是为了造福百姓。由此看来,他们都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英雄?这个问题很简单,那些一心为人民着想,而不顾自己的人。
举个例子,那平凡而伟大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诚恳待人,他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爱护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热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百姓的贴心人。为了改变兰考县面貌,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他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索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从而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途径。在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焦裕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同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其实,除了焦裕禄,还有许多平凡的人也在默默做出自己的奉献,如维持治安的警察,守卫边疆的战士,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都是真正的英雄。
英雄,一个不平凡的字眼,却被一些平凡的人所称呼。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像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英雄已逝


指尖游走在书页之间,双眼横扫纸间文字墨香,思绪伴随着那一段烽火狼烟的历史奔腾不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一个中国历史向来的规律。单道东汉末年,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有多少风流人物指点江山,不知有多少盖世英雄大显身手。曹操、刘备、孙权、关羽、赵云、诸葛亮、周瑜他们一个个在中国的那一段历史中披荆斩棘、翻云泼墨,将东汉末年的历史书写得荡气回肠!每次读这部小说,英雄们那鲜活的面孔都会走出书来,向我展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向我讲述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啊,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用尸骨成全了英雄的英名,留下了后代人们多少感叹!

这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如果要我给书中的英雄排座次,我首推关羽坐第一把交椅。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好一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关公爷!更难得的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关羽的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忠义与刚直,实在让时人钦佩,也让后人推崇备至。是呀,他忠于刘备,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武功盖世无双。凭他的一身本事,到哪个军事集团不捞个盆满钵满?但是,关羽铁心跟定了穷困潦倒的刘备,不因别的,只因一个忠义,重于泰山呀!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人们都在为利而奔走的时候,千万要回头看看,关羽为我们竖起的那面不倒的大旗!

再看另一位英雄――身高八尺,面如白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洒洒,颇有几分神仙气概。何人也?诸葛孔明也!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智取天水城、走马取陈仓诸葛亮的智慧足以与神妖匹敌。但我佩服诸葛亮,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他本可以在南阳隆中高卧无忧、躬耕陇亩、优哉游哉地安度一生,但是,身逢乱世,生灵涂炭,既许刘备以驱驰,他就庶竭驽钝,攘除奸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朝大诗人杜甫当年经过城都,手抚相传为孔明手植的松柏感时伤世、英雄相惜,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蜀相》,其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不仅是对赍志而没的诸葛亮的同情与痛惜,更是代表了后世人们对一代贤相的敬仰与怀念。

最后,我再来说说一位特殊的英雄――曹操。我觉得曹操这个人并不像平常人们说的那么奸诈,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确实是曹操讲的,不要以为曹操讲出了这惊世骇俗的一句话,就以为他是天下第一坏蛋。其实,纵观历史,比曹操坏的人有多少!只不过曹操坦率地说出了这句话。至少,曹操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更何况,他还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凭这,我对曹操这个人充满了兴趣。

《三国演义》,一部有品位的书,是历史、是人性、是道德、是文化的多重奏!它就如一面大鼓,无论你何时读它,都会觉得有无数个身强体壮的鼓手 ――那一位位英雄,在烈日下捶打着它,那高亢辽远的鼓声,使你为之振奋,为止激昂!遗憾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是,真正的英雄,能被忘记吗?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三国演义》论英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三国演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