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圆明园的有感400字

读圆明园的有感400字

读《八年的承诺》有感4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读《八年的承诺》有感4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从那天起,孙园娜和张芹一起出村,一起回家,形影不离,风雨无阻。夏天,孙园娜背着张芹上学,出了一身的汗,可他顾不上擦一下,继续赶路;最难熬的是冬天,出门时天色尚暗,路况难辨,孙园娜的脚经常陷进小沟里,可她咬了咬牙,依然坚持着。张芹要上初中了,而学校离家很远,需要住宿,张芹家里没钱,这时,孙园娜又主动提出背着张芹上学。无数个春夏秋冬,人们总会见到一个个子高点的女孩背着一个女孩,走过一个又一个村,一条又一条路,孙园娜将八年前的承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孙园娜的行为深深地震撼也深深地感动了。八年陪伴上学的路上,这位年龄仅仅只有十几岁的女孩,用质朴而坚决的行动捍卫了这份沉甸甸的承诺。孙园娜陪伴张芹的这一路上,不知受过多少伤,不知有多么累。她可能会被树枝划伤皮肤,她可能会被石头绊一跤,她也可能会被寒风吹得两只小手通红通红,她可能会……可她坚持下来,只是为了那份承诺。

是呀,承诺十分重要。因此我更明白了: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承诺别人的更要做到,承诺如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八年级读《边城》有感


美丽的错误
—读《边城》有感
蒋辛夷
她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的歌声悠扬清淡,墨入水似得迅速绽开,淡了那些错误。
翠翠是个命苦的的孩子,可她却也是大自然的孩子。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是她的大自然。船夫与黄狗,亦是她的大自然。翠翠从小在风日里养着,故把皮肤变得嘿嘿的,触目为绿水青山。茶峒里的人们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把能省的心思都省了。翠翠的生活很美。
可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忧愁。
因为种种美丽的错误,她只能在河边等着自己的歌声与远方的他穿越时空与世纪的隔阂,在河上相撞,衔接。
沈从文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山西世界。人总是矛盾的,从刚开始的简陋的农村向往繁华的城市,又从城市里想回归到简朴的农村。小时候我是在农村上的幼儿园。幼儿园很小,只能装的下我眼中的小世界。
初冬的早晨,太阳还没从山后挣扎出来。奶奶哒哒哒的脚步声就穿过了罩了一层膜的窗。扫帚摩擦地面发出刷刷的声音。噌噌叫着的煤气盖提醒着院子里的她饭熟了。她连忙仿下了扫帚。然后啪的一声,我知道,她又不小心把我满出筐的玩具撞倒了一二个。做饭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经过窗前和她聊几句,今天菜市场的菜很新鲜要记得去买几个给你家孙女吃啊,今天菜市场的肉很便宜啊之类的。
吃完早餐,爷爷便开着摩托车送我去上幼儿园,摩托车穿过一排排房子与大山夹着的路。偶尔有几片树叶落下。他还在讲着每天都一样的道理。要是有人打你,一定要先打回去再说。有时也会遇上了几个迎面而来开摩托车的老朋友,笑着说送孙女去幼儿园啊,有空到我家里来喝酒。我总是很疑惑,不是都看到爷爷在送我去幼儿园了嘛为什么还要问呢?后来才知道那也是打招呼。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城市。城市一天一天肥起来,农村一天一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我也不例外,到了城市里去上小学。城市里的东西很多,路的两边多少树。与老家的不一样。放学总是要经过一条河,那条河也和老家的不一样。老家的河很清澈,夏天人们直接从桥头跳下去游泳。奶奶也总是用河里的水洗衣服。我总是坐在旁边看那些人钓鱼。而这条河是黑色的,垃圾拥挤在桥下面,鱼的尸体漂浮在河上。当我正在疑惑着为什么会认为城市好时,人们却又提倡农村有新鲜的空气,自然的生活。
乡村的空气是清新的,人与人交往时空气里没有隔阂,是心连心的,是一种琉璃般的纯粹。在家待累了,就搬条小板凳到人多的地方聊聊家常,看看风景,看着追逐打闹的孩子感慨一下孩子长得是多么快。或者是别人身上这件衣服看着挺顺眼的,哪里买的。聊一下,这么一天也就过去了。
世界是那么得戏剧化。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我们自然与乡下人当成了错误。后来又渐渐发现它们其实是美丽。
错误,美丽的,却又令人忧愁的。

八年级读《茶馆》有感


钱增瑞
老裕泰是见证者,就是那块牌匾。
故事开始在戊戌年——正是掌柜王利发年轻气盛之时。王掌柜精明,有点儿自私,而心眼儿不坏。每天牌匾都能看见形形色色的人穿插在茶馆中。有四处溜鸟的旗人子弟,有困于贫穷而贩卖子女的贫苦百姓,也有奸诈的人贩子在讨价还价,横行霸道的大兵打手四处寻事……这是一个即将亡国的年代,而茶馆,则是这个年代的缩影——官家的势力逼迫百姓不得不卖尽自己的一切,去换取几两银子充作“嚼谷”,而在对外贸易上,人贩子刘麻子却认为“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
掌柜陪着茶客们笑,对着刚跨进屋子的贵人请安,心中暗暗叹了口气。牌匾上,落了多少灰?积了多少尘?牌匾摇摇头。
时间到了北洋时期,老牌匾被王掌柜重新洗刷了一遍——老裕泰要大改良啦!王掌柜铺好最后一块桌布,长吁一气。在这战火连天的时代,诸多茶馆纷纷凋敝,只有老裕泰活了下来——为啥?因为王掌柜改了良!茶馆不再是那个茶客随意唠嗑的自在天地——身后的茶馆主楼改良成了公寓,山水字画改良成了香烟招贴画,那些特色小吃统统被改良进了历史。那些原本明目张胆地进行着的黑市买卖改良成了暗中计量的袖里交易……
只有老牌匾留了下来,青蓝色的匾面上,映照出了天际中刚刚划过的一发炮弹。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茶房李三咒骂了一句。一声炮响,“又关城门了。”王掌柜喃喃道。
抗战胜利了。然而北平仍然不太平。莫谈国事的字条残破不堪,茶馆里只有衰老的王掌柜在忙活。在国难的重重冲击下,王掌柜不断地为了生存而改变茶馆面貌,但是每当朝代更换,斗转星移之时,一次更沉重的打击随之而来。王掌柜的老裕泰,他苦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老裕泰,最后沦为了国民党的秘密据点。
受苦的不只是剧中的王掌柜,还有更多的人在吃人的社会中没落了。民族企业家秦仲义,从小就知道实业救国,他一生都投在了置办工厂与生意上,最后,他却只在被划作“逆产”的工厂中拾回了一支钢笔与一块零件;旗人常四爷一生四处奔走,只求救国,最后却连棺材钱都出不起,以至他的挚友松二爷的棺材都是化缘得来的!
在无尽的黑夜中,王掌柜自缢了。
牌匾沾满了血与泪,但是,天会亮的。

八年级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原创: 毕艳丽
在五一期间,经过同桌的推荐,我读了余华写作的《活着》,这是一本中国当代的长篇小说。
这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交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的时候,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化作雨水和泥土。
在一些人的眼中,活着无非就是能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心脏进行搏动,不衰竭和停止。也有一些人认为只能只要能活着,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不管做了什么事都认为是因为活着。还有一些人认为活着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如:参军报国、保卫地球、志愿服务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活着的时光,或长或短,亦真亦假,与此同时,每个人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命运,命运的不同决定了什么?至今也是一个迷,不过我们却不能放弃命运,即使贫苦无依,食不果腹,因为人与命运息息相关,他们既可以互相感激,互相依存,也可以互相仇恨,但终究他们却无法舍弃对方。
命运时常调皮,变化无常,琢磨不透的,但却不能因为它的一波三折,就去舍弃活着的理由。命运多舛不是不活着的借口,活着就应该活得有意思,有意义。如果活着的时候风平浪静,每天重复一个个动作又有什么意思呢?难道不是一句活着的行尸走肉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活着的事,活着可以照顾陪伴亲人们,体味人间冷暖;活着可以去看广阔的祖国大地,欣赏壮丽山河;活着可以等待生命中的命中注定,感受命运的安排。活着可以……
这篇长篇小说虽然讲的只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但是却让我更深一层明白活着的意义价值。现在的我们青春无比、活力四射,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好好的活下来。



八年级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八(15)班 陈璐瑶
习惯了一切,便觉平凡无奇,却忘却了初见时,那一抹眼底的璀璨。
——题记
“叮!你收到了一封来信。”一封没有署名的信。来自一个不知名的国家。没有邮戳,也不没有其它的一切。
信的背面,只余几个端正的字迹,“请转交给苏菲。”一个等待着哲学课的女孩,亦或者,一个不存在的女孩。
这,便是苏菲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也是一个,梦的世界。
两个女孩并肩而坐,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身世,两人,恍若孪生姐妹。只是,这本该触手可得的距离,却分外遥远。不经意间,命运的齿轮缓缓转动,她们的生命有了交集。
“你好,我叫苏菲。”“我是席德。”
她,只是个书中的人,一个属于席德的书中的人,只是一份生日礼物罢了。却给席德,也给苏菲,领入一个新世界,哲学,缓缓出现。
我不知道多年前的自己究竟是如何,是也如苏菲一般,对这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探寻。过去年幼的记忆似乎只是一闪而过,便再也不见踪影。
或许多年以前,也曾有人询问,“你是谁?”那时脱口而出,不加以任何思索的回答,如今却在嘴边,说不出口。自己究竟是谁,似乎已无从回答。名字、身份,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万,也总有人与你相似,只是,或许一生也不会有交集,却不能否认其存在。
对此问题,刚开始总觉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几经踌躇,却愈发迷惘。可能多年后的自己,会突然醒悟,跑到镜子前,望着镜中的自己,却再也回不去年少轻狂,对一切,对这个不答案也不再觉重要。
这或许,便是书中的言,一个哲学家,要有的便是那好奇心。无疑,涉世未深的孩童,比一切成人,都可有成为哲学家的希望。
大人们想找回儿时的自己,已经很难,尝了人间百态的他们,渐渐收起了最初的好奇心,掩藏起自己的情绪,敛起锋芒,不加犹豫地掐灭脑海中的胡思乱想,就如掐死一只牛蝇一般果断。慢慢地,他们的眼睛蒙上了一层灰纱,一切尽显平淡无奇,仿佛它们的存在也只是理所当然。可,世界的存在也怎是必然?只是他们在这喧嚣浮华的世界中,失了自己的本愿,越陷越深。
想起以前的时候,和父母母亲一同散步,大人的步伐沉稳矫健,在微风之中,不急不慢地走着。我却总学不来他们的波澜不惊。我,路的那边有初开的雏菊,路的这边还有嬉戏的游鱼,想要把一切尽收眼底,可又似乎看也看不够。总会虔诚地捧起一朵花,静静地想着,它何时才会绽放,又会是何等娇嫩模样?眼底,恍若婴儿一般对降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探究。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世间的一切都吸引他们去发现真相。大人,若找回自己的初心,再看这世界,也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这个世界的存在,也非理所当然,正如我们的存在,总有着自己的价值。若是觉得,世界枯燥了,乏味了,也无了自己的落脚地,请坚信,它曾给过你那么一刹那的惊艳,给过你无数探求真理的机会。
故然,每个孩子也都会走向成人,摆脱了稚嫩,迈向了成熟命运,是无法逃避的,只愿每一个孩童,都能保留着最初的好奇心,哪怕只有一丝一缕。
苏菲的故事,一直不会结束,这条道,更是没有尽头。
哪 一天,蓦然回首,眼底重闪过那一抹惊艳。

八年级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乐观的心
———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杨飘越
身处在这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正忙于赶路的我们,是否曾幻想过能够只身一人去撒哈拉沙漠中生活。以前的我,或许是知识浅薄,对沙漠总会下意识认为很危险。试想一下,一眼望去是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风一吹,黄沙满天飞,什么也看不见。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总给人一种单调的颜色。
可就是有这样的女子,看似平凡柔弱,却有孤身一人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三毛,就是这样拥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因为有了这份勇气,于是便有了这本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
品味着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原本原本并不讨人喜欢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如同走进了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画面。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贫困的大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很快乐的在撒哈拉中生活了很多年,即使条件艰苦,并且有时萨哈拉威邻居们也粗鲁无礼,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能发现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别样的风景,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势地貌和风土人情,也了解了撒哈拉威人的善良朴实和一些悲惨的境遇,了解到三毛和荷西虽然在物质方面是匮乏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这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虽然在生活中的每件事不可能都尽如人意,但心态使我们可以决定的,要永远保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欣赏美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对世界的美丽漠不关心,那你无论如何也看不见世界的美丽。丢掉偏见和固执,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就呈现在你眼前了,因为美就在你的心中。只要找到心中的美,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美。
读完这本书,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三毛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积极向上,享受生活的精神。在这本书里,有我向往的生活。就像三毛在这本书中所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即使在荒无人烟,物资匮乏,语言和文明都不相通的沙漠上,因为她的乐观向上,她就能把“罗马城”建在沙地上,能让天堂鸟在沙漠里燃烧。

读后感《读《八年的承诺》有感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圆明园的有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