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00字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1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儿子与情人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性取向的原因,一般父亲比较偏爱女儿,母亲比较偏爱儿子,同样由于性本能的关系,加上父母双方的刺激,幼儿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一般男孩以母亲为对象,女孩以父亲为对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节。

尽管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有这方面情节,但不可否认,我们儿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俄狄浦斯期,只是有人安全度过了,有人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未安全度过。英国著名文学家劳伦斯就是一个受俄狄浦斯情节困扰半生的人,他的自传式名著《儿子与情人》描写的就是一个青年在这样一种情节中苦苦挣扎的心理历程。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是一个粗俗、帅气的矿工,和许多矿工一样,他勤劳但脾气暴躁、酗酒,保罗的母亲出生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爱读书,喜欢探讨宗教、哲学方面的问题,什么时候都像一个“贵妇人”。

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和谐,母亲从心底看不起父亲,她用冷淡在自己与丈夫之间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篱笆,而丈夫因为自卑变得愈发令人难以接近。母亲为孩子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而只要脾气暴躁的父亲一进来,屋里立刻便得沉默尴尬,父亲成了局外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往外界寻求安慰,常常大醉而归,打骂孩子,而他的这种表现更加深了他和妻子孩子之间的距离。

保罗是这个家的第三个孩子,他刚出生时母亲是不爱他的,甚至是恨他的,因为这时她和丈夫的关系正处于冰点,她在身怀六甲时还被丈夫赶出家门,差点冻死,为了孩子,她忍耐着活下去,这时的母亲是坚强而令人尊敬的。

母亲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长大成人,以分担自己过重的负担。因此长子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当长子威廉在伦敦某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时,母亲感到非常骄傲。然而,威廉由于爱上了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女人,生活凄苦,精神抑郁,最后由于肺炎死在伦敦,母亲一下子就像老了十几岁,意志消沉,差点死去。幸亏这时的保罗也染上肺炎,母亲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次子身上,才意识到不能“光为死人伤心,却忘了活人了”。

母亲振作精神,全力照顾保罗,婚姻不幸的她认为丈夫不值得她爱,女儿安妮整天疯跑,小儿子没心没肺酷似父亲,因此母亲将全部的爱倾注在保罗身上。保罗长大后,腼腆、懂事,知道母亲生活不易,全身心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母亲很满足有这样好的儿子,保罗也很为自己的母亲骄傲。日积月累母亲的爱慢慢变成了一种占有欲,这让保罗无所适从。

保罗的初恋情人米丽亚姆是一个美丽、纯真的女孩,她崇尚那种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认为人不应当迷恋眼前的小事物,而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她深深的爱着保罗,不管保罗怎么对她,她始终忍耐,并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按说,这样的女孩,母亲应该满意才对,可恰恰相反,母亲恨极了米丽亚姆,因为她认识到,儿子与米丽亚姆是真正的心心相印,将来只怕自己在儿子心目中“连一丁点地方都没有了”。于是她对儿子说米丽亚姆“能把人的灵魂都吸干”,坚决反对儿子与她在一起。

保罗在母亲与情人之间挣扎,在情人那里待得晚了,回去受到母亲的责备,不忍母亲的伤心,于是百般折磨米丽亚姆,折磨过后又后悔,赶紧和好。回去再受责备时,他就会想起情人的可怜,于是又冷淡的对待母亲,而看到母亲可怜,转而又哄母亲开心,折磨情人。如此周而复始,保罗内心痛苦彷徨,他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却又说不出是什么。

最后,保罗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折磨,离开了米丽亚姆,在这场爱的较量中,母亲大获全胜。然而,保罗是一个年轻男人,终究会有人的七情六欲,年轻的有妇之夫克莱拉丰腴妩媚,保罗很快与她坠入情网。对于这段恋情,母亲开始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克莱拉“是个有妇之夫”。但当她见到克莱拉时,她却很快接受了克莱拉,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这不是母亲对儿子让了步,而是母亲意识到儿子不过是爱上了克莱拉的肉体,他很快就会厌烦她的。母亲知道他们俩不可能结婚,儿子也不会真正爱上克莱拉,这样自己在儿子心目中还是重要的。

保罗的热情很快褪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可能总是灵肉分离,他厌倦了克莱拉,而克莱拉从与保罗的恋情中意识到,自己丈夫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于是回到丈夫身边。

年迈的母亲因为癌症离开了人世,留下保罗彷徨、孤独的生活着,但他也终于能够正常的爱了,高尚的米丽亚姆主动回到了他的身边,只是他内心还是迷惘的,母亲在他心里能退到一个正常的位置吗?作者没说,我们也难以猜测。

与父亲相比,母亲生活圈子相对较窄,又由于女性特有的感性,母爱往往表现得较为强烈。没人怀疑母爱的伟大,爱一个人就想得到这个人全部的爱,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而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于儿女的爱。爱孩子,就一定要学会放手,再不舍,孩子自己的路也得自己去走,因此《儿子与情人》应该是本母亲必读的书。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儿子与情人英文》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英文读后感

Sons and Lovers e an of high principle, of character and refinement. Her husband is a miner his mother, he is unable to get a her. His mother is ingrained into his very soul.

To sum up, pauls mother has some bad influence on him and to a large extent changes his life.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400字


“他是个强健的、身材修长的男子,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他的脸很粗犷,具有象普通老百姓的那种粗线条;掩在那双浓密眉毛下的眼睛饱含着如此充沛的生命力,以至她不能不着迷。它们好像在舞蹈,但又仿佛被笑声的余音振颤着;他的嘴巴也一样,好像马上会爆发出胜利的笑声,但又没有笑出来。他给人以强烈的悬念感。”

他就是保罗。《儿子和情人》一书中的男主人公。D.H.劳伦斯细腻入微地叙述了他的青少年生活、与母亲的畸恋以及和米丽安、克拉拉的爱情纠葛。这本书探讨了英国下层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作者很注重心理描写,把保罗的思想逐步地解剖,呈现在读者面前。保罗自小受到母亲莫瑞尔太太的钟爱,但是父亲却对他不理不睬。他特别早熟,心里埋藏着对父亲的仇恨。而莫瑞尔太太则是个复杂的人物,她把对死去的长子威廉的爱移植到保罗身上。她对丈夫没有一点爱情,只是把他当作客人看待。但是她极其嫉妒次子的情人,尤其是对米丽安。因为她深知米丽安要夺走儿子的精神之爱,便千方百计地阻扰,并采取冷漠的态度。而米丽安深爱着保罗,本来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但是她是个富于牺牲精神的人,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米丽安以为保罗在得到她的纯洁后会更爱她,可惜她想错了。保罗太爱他母亲莫瑞尔太太了!直到他母亲死后,他才走向了新的生活。至于克拉拉,她与保罗仅仅是肉体之恋。后来与她的丈夫复合了。

全书洋洋洒洒40万字,其间不但插入了优美的景物描写,而且作者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景物的联系写得栩栩如生,各个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书被列为英国一些大学文科的必读书。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600字


《儿子与情人》,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类似传记作品,花了我好几个星期看完了,本来是兴起随便买了看的,由的是自个儿的对名著的崇拜之情,也是对“外国作品看了有点别扭,那长长的名字,加不准确的翻译法”这种看法的验证,我终于相信,好的作品只要意思达到了,同样可以传达作者心声,同样可以在内心深处引起波澜。

最大的主题是:情与爱,简称“爱情”。可以说是四五个人物的关系上描述整个过程。莫莱尔先生、莫莱尔夫人、保罗、威廉、克莱拉、亚姆利亚(记得是)。

莫莱尔夫妇,他们从相知、相处、相恋、相离(这里的离是心灵距离的扩大),因而移情别恋到大儿子身上,后来又因大儿子的早亡转到保罗身上。但这种转移也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说不定保罗对他母亲更甚。以至于保罗即使有亚姆利亚和克莱拉的陪伴也感觉很孤独,不自在,他需要的母亲,以相依为命为原则,依赖着这位母亲。

搞不懂为什么保罗那么嬗变,变得一塌糊涂,刚说要跟亚姆利亚结婚的,没过多久就跟人家分手。克莱拉也是,不管是抛弃他丈夫还是被他丈夫抛弃,跟保罗好上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丈夫身边。这么离奇的事件,放到如今,谁能忍受呢。不错,保罗,克莱拉是嬗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己没有变,保罗对他母亲的爱始终不变,克莱拉对他丈夫的那种依赖始终没有变。

我因此感到,我这人生,刚出来找工作的时候,也是那么的感觉。坐在公交车上不希望目的地一下子到达,因为我很不希望我达到目的地,因为那个地方不是我想去的。我很不喜欢我去面对那些空洞。因此希望公交车有某些停靠站点,但不希望有目的地,不希望我下车,就一直做在椅子上摇晃我的双腿,荡漾的那种飘忽不定的心情,永远下去。这是一种逃离,面对现实无法感到满意的逃离。保罗也是这样,对母亲的死去,他久久不能承认,然后寻求的方式是借酒,像那次被克莱拉打到五体投地趴在地下时的情形一样,懒得动弹,懒得面对这个事实。或是不愿意承认他被打趴下这个事实。

保罗到最后的觅死觅活,就因为搞不懂他活下来又是为什么?不明白他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人生,确实需要面对这么个问题。可再想想,人,就那么沧海一粟,考虑那么多意义干什么呢?同学说活得没劲儿,我怎么觉得我还是很淡定的,但还是不能给予比较合理的答案消除那种没劲儿的感受。

不敢奢谈人生,暂且得过且过一回。

……

我将继续思考人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只是个人的,没有全人类的应用广度。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300字


顶多两三天的时间,我就看完了《儿子与情人》这本书,写的不错。看完之后就发现自己睡不着了。躺了一会儿,觉得与其睡不着干躺着还不如起来做点事情。嗯。趁着还记得到底是什么情节,赶紧写下我的读后感吧。

这本书相对于《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而言,描写性爱的情节要少得多,更多的是单纯地叙事。小说从莫雷尔夫妇的相识讲起,讲到了他们之间后来矛盾不断的婚姻,讲到了莫雷尔夫人的大儿子威廉的生活和最后他的死,讲到了二儿子保罗的成长经历和他与母亲特殊的感情。保罗算是书中的主角吧,毕竟书的后半部分全部围绕他展开。他有一个很爱他的女朋友,但是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爱她;同时他的母亲非常反对他的女友。后来保罗为了另外一个女人离开了他的女朋友,但是他也无法真正爱上这个女人。后来他的母亲莫雷尔夫人得了肿瘤,她自己痛苦不堪的同时也非常折磨保罗和他的姐姐安妮。于是他们两个人由保罗主使,给他母亲服用了大量的吗啡,送走了他的母亲。但是莫雷尔夫人走了之后,保罗的生命就仿佛没有了意义。在这个时候,他的前女友愿意和他结婚,拯救他的生命。但是他仍然没有办法完全摆脱他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后他在纠结痛苦中走向了大城市的生活。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本小说描写出了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的生活。从文学上来讲,劳伦斯塑造人物塑造地很好,某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他的叙述很平淡,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感觉。所以也没有特别让我觉得情绪激动,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为牛水莲老师提到过的作品,还是不错的吧。

儿子与情人英文读后感


儿子与情一人英文读后感

Sons and Lovers e an of high principle, of character and refinement. Her husband is a miner his mother, he is unable to get a her. His mother is ingrained into his very soul.

To sum up, pauls mother has some bad influence on him and to a large extent changes his life.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儿子与情人的悲剧。Mrs Morel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让她把对丈夫的爱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婚后不久,Morel夫妇便失去了对婚姻的激情。Mrs Morel对丈夫很失望,但由于内心深处曾经爱过丈夫,她没有选择离开。孩子们的到来成为她撑下去的动力。大儿子 William长大成人,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可William不幸染病去世,她伤痛令人欲绝。之后,她便把希望寄托在二儿子paul身上,而paul也很明白母亲的心,对母亲一直都很好。可是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却造成了最终paul的悲剧。儿子就是儿子,如果把儿子当情人对待,那份爱已不再纯洁。

当paul与 Miriam 恋爱时,Mrs Morel害怕Miriam把paul从自己身边抢走,一直不同意他们交往。最终paul也没能和Miriam在一起。当然,除了受阻于他母亲外,还有这两个年轻人自身的原因。Miriam是个很要强的女孩,她对paul的爱让paul无法自由呼吸。paul不能把自己的一切交给这个女孩,而Miriam想要的却是他的所有。他的身体、他的灵魂、他的一切。paul不能承受这样的爱,最终和Miriam分开。爱也是需要自由的,如果不能轻松地面对彼此,那么这份爱将在亲密无间中窒息。paul和Clara的爱最后也结束了。虽然Mrs Morel没有像讨厌Miriam那样讨厌Clara,但paul和Clara还是无法继续下去。Clara是结过婚的人,她希望有坚强的依靠,而paul无法给她安全感。paul因为母亲的原因对婚姻有恐惧感。谈到结婚她总是摇摆不定。Clara想得到paul的全部,而paul做不到,两人最终分手。Clara回到了丈夫身边,她觉得丈夫深爱着她,愿意为她付出,能让她依靠,而paul却不能。故事最后,Mrs Morel生病去世了。家里失去了轴心,而不再是家了。Mr.Morel觉得更加孤独了,以前虽然他与妻子没有心灵上的沟通,但至少回家有人陪在身边,而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他无法承受这种孤独,去别的地方住了。而paul失去了一直相依的母亲,好像一切都失去意义,天空不再明亮,他在黑夜挣扎着。失去了母亲,他失去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她迷失了自己。虽然他曾恨过母亲,还说过如果她活着,他就不能遇到适合自己的人,现在Mrs Morel走了,可paul并没有与Miriam结婚,虽然他知道他从内心依附于她,可他最终决定放弃。或许是因为他太了解Miriam,他无法承受Miriam的爱。或许是他内心信赖于母亲,失去母亲,仿佛失去了一切。

爱,要全身心投入;爱,不要超越爱的底线;爱,要让彼此自由呼吸。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600字2024


《儿子与情人》,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类似传记作品,花了我好几个星期看完了,本来是兴起随便买了看的,由的是自个儿的对名著的崇拜之情,也是对“外国作品看了有点别扭,那长长的名字,加不准确的翻译法”这种看法的验证,我终于相信,好的作品只要意思达到了,同样可以传达作者心声,同样可以在内心深处引起波澜。

最大的主题是:情与爱,简称“爱情”。可以说是四五个人物的关系上描述整个过程。莫莱尔先生、莫莱尔夫人、保罗、威廉、克莱拉、亚姆利亚(记得是)。

莫莱尔夫妇,他们从相知、相处、相恋、相离(这里的离是心灵距离的扩大),因而移情别恋到大儿子身上,后来又因大儿子的早亡转到保罗身上。但这种转移也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说不定保罗对他母亲更甚。以至于保罗即使有亚姆利亚和克莱拉的陪伴也感觉很孤独,不自在,他需要的母亲,以相依为命为原则,依赖着这位母亲。

搞不懂为什么保罗那么嬗变,变得一塌糊涂,刚说要跟亚姆利亚结婚的,没过多久就跟人家分手。克莱拉也是,不管是抛弃他丈夫还是被他丈夫抛弃,跟保罗好上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丈夫身边。这么离奇的事件,放到如今,谁能忍受呢。不错,保罗,克莱拉是嬗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己没有变,保罗对他母亲的爱始终不变,克莱拉对他丈夫的那种依赖始终没有变。

我因此感到,我这人生,刚出来找工作的时候,也是那么的感觉。坐在公交车上不希望目的地一下子到达,因为我很不希望我达到目的地,因为那个地方不是我想去的。我很不喜欢我去面对那些空洞。因此希望公交车有某些停靠站点,但不希望有目的地,不希望我下车,就一直做在椅子上摇晃我的双腿,荡漾的那种飘忽不定的心情,永远下去。这是一种逃离,面对现实无法感到满意的逃离。保罗也是这样,对母亲的死去,他久久不能承认,然后寻求的方式是借酒,像那次被克莱拉打到五体投地趴在地下时的情形一样,懒得动弹,懒得面对这个事实。或是不愿意承认他被打趴下这个事实。

保罗到最后的觅死觅活,就因为搞不懂他活下来又是为什么?不明白他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人生,确实需要面对这么个问题。可再想想,人,就那么沧海一粟,考虑那么多意义干什么呢?同学说活得没劲儿,我怎么觉得我还是很淡定的,但还是不能给予比较合理的答案消除那种没劲儿的感受。

不敢奢谈人生,暂且得过且过一回。

……

我将继续思考人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只是个人的,没有全人类的应用广度。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500字2024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儿子与情人的悲剧。mrs morel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让她把对丈夫的爱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婚后不久,morel夫妇便失去了对婚姻的激情。mrs morel对丈夫很失望,但由于内心深处曾经爱过丈夫,她没有选择离开。孩子们的到来成为她撑下去的动力。大儿子 william长大成人,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可william不幸染病去世,她伤痛令人欲绝。之后,她便把希望寄托在二儿子paul身上,而paul也很明白母亲的心,对母亲一直都很好。可是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却造成了最终paul的悲剧。儿子就是儿子,如果把儿子当情人对待,那份爱已不再纯洁。

当paul与 miriam 恋爱时,mrs morel害怕miriam把paul从自己身边抢走,一直不同意他们交往。最终paul也没能和miriam在一起。当然,除了受阻于他母亲外,还有这两个年轻人自身的原因。miriam是个很要强的女孩,她对paul的爱让paul无法自由呼吸。paul不能把自己的一切交给这个女孩,而miriam想要的却是他的所有。他的身体、他的灵魂、他的一切。paul不能承受这样的爱,最终和miriam分开。爱也是需要自由的,如果不能轻松地面对彼此,那么这份爱将在亲密无间中窒息。paul和clara的爱最后也结束了。虽然mrs morel没有像讨厌miriam那样讨厌clara,但paul和clara还是无法继续下去。clara是结过婚的人,她希望有坚强的依靠,而paul无法给她安全感。paul因为母亲的原因对婚姻有恐惧感。谈到结婚她总是摇摆不定。clara想得到paul的全部,而paul做不到,两人最终分手。clara回到了丈夫身边,她觉得丈夫深爱着她,愿意为她付出,能让她依靠,而paul却不能。故事最后,mrs morel生病去世了。家里失去了轴心,而不再是家了。mr.morel觉得更加孤独了,以前虽然他与妻子没有心灵上的沟通,但至少回家有人陪在身边,而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他无法承受这种孤独,去别的地方住了。而paul失去了一直相依的母亲,好像一切都失去意义,天空不再明亮,他在黑夜挣扎着。失去了母亲,他失去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她迷失了自己。虽然他曾恨过母亲,还说过如果她活着,他就不能遇到适合自己的人,现在mrs morel走了,可paul并没有与miriam结婚,虽然他知道他从内心依附于她,可他最终决定放弃。或许是因为他太了解miriam,他无法承受miriam的爱。或许是他内心信赖于母亲,失去母亲,仿佛失去了一切。

爱,要全身心投入;爱,不要超越爱的底线;爱,要让彼此自由呼吸。

《情人》读后感_1500字


《情人》读后感1500字

《情人》是一本挺好看的书。渡边淳一笔下的人物,都是丰满的,温和不张扬,但紧要时刻,也会露出锋利和暴躁的一面。

修子是个独立的女人,有工作,有能力。三十几岁没有结婚,不乏追求者,但情愿做远野的情人,与远野维持情感和经济上的平等,不接受远野赠予的金钱。相比于结婚安定,她更享受作为情人的自由和乐趣。

在她眼中,男人与女人并不是整天厮守在一起才算幸福,男人女人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各自没有独立的能力,很难保持男女间的关系自始至终。书中写道:“修子就喜欢在这种气氛下悠然地享受人生,不管怎么爱着这个男人,也不想失去自己一个人时的清静,自己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最重要的。”

修子有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一个女人,单身的女人,三十岁一过,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不管怎样要好的朋友,也不想让他来破坏自己的习惯,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修子一直不想结婚,潜意识中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个原因,或许也能迎合当下很多未婚大龄男女的心思。并且,对与女人来说,二十几岁时很怕嫁不出去,上了三十岁,一种女人的倔强便油然而生,或者说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再要改变已是非常不容易。

修子爱远野,但没有那么强的占有欲。书中这样描写修子:“大多数女性,一旦爱上男人,随着与他的关系日益加深,便会想知道他所有的一切。不管他与自己是否在一起,他的一举一动都要搞个一清二楚。但是,修子不是,她只要得到自己感到充实的爱,便心满意足了,她喜欢将这种感受深深地埋在心里。”修子一方面爱惜自己的独立,另一方面知道远野爱自己,所以有恃无恐。

但当她的占有欲开始萌生的时候,一些事情的发生,促使她最终决定和远野分手。我觉得是那些事,让修子觉察到自己的自由在被侵犯,她在被束缚,在被个人强行占有。还有远野妻子和女儿的出现,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不道德的。她以为自己的独立并没有干涉到远野的家庭,事实上,她仍然是那个破坏了他人家庭的人。

渡边淳一在这本书里,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修子。相比起来,远野并没有占多少篇幅。他是修子生活里的一个陪衬,当这个陪衬想要抛妻弃子娶修子的时候,修子反而提出了分手。修子和远野在一起并不是为了能成为他的妻子。

修子有几个性格各异的闺蜜,书中的她们和《欲望都市》里的几个闺蜜有相似之处。虽能成为多年老友,但各自的选择和人生大不相同。我喜欢书中修子和闺蜜春日出游时的聊天。

“说起苹果,什么时候是季节呀?”

“当然是秋天啰,隔不了多久,这满街便是苹果的芳香呀。”

“苹果花,是白色的。”

“一望无际的雪的海洋,加上初夏的微风……

修子想起以前听过的一首歌《苹果气氛》,这优美的旋律,这遍野的雪一样洁白的苹果花,弹奏出一首津轻初夏的风物诗。”

仿佛能看到几个装扮时髦的女子在盛开的樱花树下聊天,望着远处,想象着苹果花开时“那一望无际的雪的海洋”。

修子三十三岁了。在初秋的时候,她脑海里浮出的一句:秋日如断绳的吊桶。她反复默念着,感到女人的青春正似这秋阳一般,转眼便逝去了。她是一个矛盾体,她享受情人的自由,也对婚姻有些许向往。她爱远野,但仍要决绝地分手。她无情,但在向闺蜜倾诉分手后,眼角渗出眼泪。

“可是,既然已决定分手,再回想过去、怀念旧情也没什么意义。今后将会有怎样的人生在等着自己,这虽然不能知道,但现只有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是正确的选择。绝不后悔,修子也不敢这么自信,但只有坚决地走自己的路才对。”

这不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这里面包含着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对家庭和爱情的认知。小说里毫不遮掩地描绘出人的两面性。四星推荐。

《情人》之读后感1500字


暑假里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我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便随手翻起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一下子就被这本薄薄的小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开头是这么写的: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多么温情默默的开头,让我想起了叶芝的那首诗《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猜想,《情人》一定是一个无比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许还很传奇。

怀着无比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内心特别压抑、字里行间那种悲凄感、颓靡感、孤独感令我喘不过气,杜拉斯不愧是大师,《情人》确实给人以震撼的快感。书中有两个情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个是白人姑娘透过人山人海看到自己的情人结婚的情景,四目相对时那男人眼中的孱弱与无奈和女孩眼中带着坚强和倔强的近似绝望的神情;中国有句古诗恨不相逢未嫁时就算相逢未嫁时有什么用呢,目睹心爱的人结婚还要什么比这更残酷和凄惶呢?!另一个情节是女孩在归国的轮渡上,看到巨轮笛声长鸣,吊板缓缓升起,拖轮启航远离岸边时,她开始饮泣了,但那是既没有眼泪,又没有声音的低泣,就连前来送行的妈妈和小哥哥都不曾发现。她伤心欲绝,也像上次一样倚船栏上,她知道情人也正在凝望自己。悲哉!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她突然不敢肯定她没爱过这个男人,没有这种她没有见过的爱情,因为这爱情已经在历史中消逝,就象流水消失在沙漠里一样。可现在,也仅仅是现在,当这首乐曲撒遍大海的时候,她才重新发现这种业已消逝的爱情。无论女孩以前如何否定她爱那个男人,此情此景下,分别在即,她也只能放纵自己低低的啜泣,那是何等的无望阿,或许这辈子再无法缘相见吧,而她那么努力压抑的情感其实一直都在,浓郁似火般被她浇灭在心间。情极至毒呵!

这本书让我想起作家池莉的一句话: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的确,《情人》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喜欢也许就在这绝望中的爱情吧。一个贫穷的生活艰辛的白人女孩和一个中国的富家少爷在半殖民地的越南,跨越种族、跨越偏见、跨越阶层相爱了,这爱本身就是一种无望,一种对非理性的偏执与迷恋,压抑感与绝望感在书中随处可见。抛开那些炫丽的写作技巧,大量的意识流和心理描写以及纵横交错的时空变换,我认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在于情感。杜拉斯写这部自传性小说时候的心境我们不得而知,可我猜想,过了那么多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她却始终忘不了16岁的那段短暂而悲壮的爱情,初恋的记忆穿越时空,还停留在对一段爱情的回眸和对一个男人的怀念之中。它的爆发可以划破沉寂的长空,震惊整个世界,这该是怎样刻骨铭心的一段恋情!就像作品最后那个中国男人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情深不寿,正因为爱得深,那种无法爱、爱不到的煎熬才来得深刻、来得长久。我认为,《情人》整本书其实就是杜拉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乎绝望的故事。爱情是孤独和绝望结出来的红苹果,鲜嫩美好的外表下是绝望的毒汁在四溢阿!我读过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绝望的女性还有两个。一个是狄更斯《远大前程》中老处女郝维辛小姐,令一个是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小姐,两位老处女都是把内心的绝望辐射到生活的其他角落,实施刻毒的爱情计划来折磨他人,而最终驯服她们的都是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包括情人在内的这三部作品,的确验证了池莉的那句话,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后,也许我的记忆里还会有《情人》中的一些琐碎的片段和细节,它并不像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那么正统,可它的确让我思考,思考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那些细腻与微妙之处。

读《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有感1500字


暑假我在家里看了一本儿童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被故事里的父子俩那诙谐、纯朴的父子情吸引住了!

我看到《大头儿子在森林里》讲述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森林里的有趣的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去森林里玩,在森林里造了一个小木屋。半夜里小木屋的屋顶被刮走了,小鸟们从自己的窝里飞出来,落到屋顶的树枝上挤在一起,替他们挡住了大风;大头儿子想到森林深处去,为了不迷路,小头爸爸用小木板设了一个路标,他们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路标被猴子给拿走了,尽管后来他们走了很多路才找到小木屋,可他们结识了很多有趣的猴子朋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离开森林前,给一个个胆小的蘑菇围上了坚固的院子,这样到了晚上蘑菇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他们在孤单的树叶床前,搭起了一架架小梯子,让小动物可以爬上去,在树叶床上打滚、翻筋斗……这样,森林再也不寂寞了。大头儿子因为有了小头爸爸的鼓励、赞赏,才能健康快乐成长!这个故事中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故事使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我和爸爸的故事。

暑假的一天,炎阳炙人,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我在家里难受极了,吵着要爸爸带我到湛江“潜水学校”游泳!爸爸也正有此意,我们不谋而合,一起收拾好行装,往“潜水学校”走去!

大概是3:35分我们就到目的地吧,我一到那里就高兴得把那个也同样兴奋的爸爸丢在后头,他着急地一边叫:“乖女,等等我啊!”

我们进去了之后各自换了衣服约定在游泳池的储存箱那里等。我换上泳衣,戴上游泳帽和眼镜,迅速奔向游泳池,立刻被那美丽的场景吸引住了:一池波光粼粼的清水湛蓝而明澈,水面上丝绸般的波纹与星星点点的水泡更像活泼、调皮的孩子在嬉戏玩耍;人们在泳池中像如鱼得水般畅快地游泳,还自由自在地变化着各式各样的泳姿,真是热闹非凡啊!很快爸爸也出现了,爸爸说:“紫旌啊!你就在儿童池那里玩,爸爸在这个高级池游泳,有事来找爸爸哦!你‘好自为之’啊”说完爸爸就转身,只听“轰”的一声,原来爸爸重重的“摔”下了水……

我来到儿童池,那里的水比室内池暖和得多了,可能是因为室外池被太阳晒得发烫的缘故吧。那个池分为两边,一边是1米8,而另一边是1米2。我到了1米2那边,那边有个“滑滑梯”,那个“滑滑梯”是蓝色的,上面有水喷下来,边往下滑边被水喷着,那种感觉可刺激了!每个上去滑下来的小孩都是尖叫着一冲而下,可好玩了!我在那玩得不亦乐乎时候,爸爸湿漉漉地走过来了。他说:“乖女啊,我来教你学蛙游吧!”我一听,可高兴哦,早就想学这门本领!我迫不及待地跟着爸爸往1米8的池走去。我跳下泳池,冰凉的池水无处不在地包围了我,那水的浮力与阻力更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一丝忐忑不安。爸爸游过来,一边鼓励我,一边对我说:“学本领,首先要有胆量,要勇敢,这样才能有收获。”听着爸爸的话,又看着别人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心里羡慕极了,真想快点学会蛙泳。爸爸看到我着急的样子,就对我说:“来,我来教你先要学会闷水。”于是爸爸先教我闷水。爸爸先做了个样子,然后边讲边做示范,我就照着爸爸的样子,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一头扎进水里。当我一口气快用完时,我还是憋了一会儿才浮出水面。我刚从水里上来,就“呼呼呼”大口大口地喘气。爸爸在旁边哈哈哈地笑我呢!我也开心得大笑起来。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每次都有进步。爸爸在旁边直夸我:“真棒,真棒!”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最后,我终于学会了闷水。接着爸爸教我蛙游了,我学着爸爸示范的动作,伸直胳膊,用脚沿着池壁使劲一蹬冲了出去,再把头猛地扎进水中憋气,绷直的双腿和双手快速地像青蛙那样划着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雪白的水花,身体便立马轻盈地浮在了水面上,并且迅速地前进着。不一会儿,我感到胸闷气短,就在水中蹬一下双脚,头立即露出了水面。这时,虽然鼻子、耳朵都火辣辣地疼着,呼吸也不通畅,但是我回头看见自己已经游过半个泳池的距离,心中不禁十分喜悦,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你们说我和爸爸的故事是不是也是新版的《大头女儿和小头爸爸》啊?!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3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300字

为爱所困顿?为爱所放浪?

[06-14——07-04 18年第65本]

《情人》和《乌发碧眼》,说实话我没怎么看明白,尤其是第二个故事,加之作者的写作手法让我一个小文盲读起来还是非常吃力的。我每次的读后感也都是“胡说”,没错,本图图姓『胡』,纯属想到什么说什么想不到什么就算了这次也是。我不会写书评不会写读后感,只会侃七杂谈八。


小说当然不能等同于自叙传,同样也不应仅仅归之于一个故事,作品包含的内容大于情节。(序言写到)一开始阅读我会把作者本人与整个故事完全重叠,因为作者的真实的确有过这么一段故事,但是我忘记了自传式小说落脚点还是小说,主观性和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还是会或夸大或渲染故事本身。


《情人》这个故事还是可以看明白的,听了书友的建议顺便找了一部相关的影视,虽然我还没看完影视。不难发现作者对爱是有点极端的,爱的极致又爱的压抑,了解了下作者说的,殖民时期殖民地,种族,肤色,这是难以跨越的『不同』,白人和黄种人想来都是不可思议。很多时候他们的欲望和肉身越是放浪越是让人感到压抑,越是短暂的相处越是暂时的一起,越是让之后的离开从完全的果断让人心有愤愤,支离破碎化的叙事结构让我感受到她的内心。

她,大哥哥,小哥哥,妈妈,情人,每个人的出场都没那么直接或者说很多都是皆由她口述说,不多的言语表达却让每个角色都张力十足,时不时的回忆,时不时的插叙,有种曲径通幽式的叙述,委婉同时也直击内心。其实我也没太明白作者内心到底是什么,只是读起来之时很有感触,但是想说点什么却无从表达,还是我的文化太浅薄啊。情人的晦涩难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写作手法上,人称的转变,情节的跳转,总是让我怀疑上次阅读是不是停留在这一夜页。


《乌发碧眼》写的是厌世,对虚实不定的世事所怀有的莫名焦虑,同时又从较为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序言写到)

本以为情《情人》看着已经有点辛苦了,发现第二个故事读起来更是有点吃力,倒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的写作方式,目前阶段的我还是不大能懂,他和他,他和她,我和他,我和她,很多时候让我错乱了。


《情人》和《乌发碧眼》通过作者时间和空间的错落混乱描绘,后文评论说这“混乱”实际是可以把控的,原谅我还是无法明白,我看了文章后对书的评论更让我模糊了前面看的故事。

但是,对于作者的孤独或者说文中的我和她的孤独,是不难察觉的,爱上一个人不难,什么时间段(不同历史时段不同政治环境),什么人(殖民,种族,肤色,职业),什么爱(爱情,肉欲,逃避)……也许是放浪,也许激情,也许痛苦,也许悲剧,但感觉这没有形成对立,不能说两者皆有,但不会是对立面。


最后,用一个万能的公式常出现的字来说明以上我的『胡』说:爱

懒人法则告诉我,爱这个字能解释很多,具体是什么,各有看法,期待你的看法。


最后的最后,是的,我还是没怎么看懂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乌发碧眼》

但没关系

你可以的

是你


结束


弱弱的说一句~5月自己做了一个分享自己的号:hey胡图图

欢迎批评指正~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4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400字

我同一个小姑娘说过:这世界欠我一万个情人。其中有一层意思就是,梁家辉之所以能够第一次地把她带到那蓝琉璃瓦下的屋子去睡觉,是因为十五岁半的她并没有遇到十六岁的我。

天气很热。我没有钱,不过仍是要带她到科纳尔大天桥底下去走一走的。我告她说这是我的家——天桥底常年栽着矮牵牛,散不出太多香味,但你只要见到它,只需要见到,它的紫色便会把它应有的味道送给你,送到你的眼睛里。再往前有成排的梧桐,在大约二十米远的马路对岸——可我一直当作它们是在我身边的。我拿住她的手去抚摸它们粗糙的树皮,从上往下,经过一点一点的疙瘩和被腐蚀的下凹的伤口,那感觉妙不可言,仿佛在触摸岁月的痕迹,又仿佛在触摸自己。不过或许她在想别的事情——是的,法国梧桐,它们成年之后会脱去一层表皮,变得“lisse”——然而她还很年轻,她是欢喜“lisse”的么?她不知道。当然这无法改变我们触摸它们的那个时刻,我知道无论一切都不如她,不如去触摸她。她也同样告诉我了,我羡慕它们,她说。

我把她放到天桥下边最最凉爽的一处阴影下,那里有我日夜枕着的草席。但是不行,她说第一次她要在阳光里,在阳光里把痛苦蒸出来,涂抹在身上,填住身上每一个毛孔。我答应了。我们在阳光里做爱,她浮在我身上,亦或是相反,都不重要,她不在意这些。我向来厌恶我的生殖器,以为它十分丑陋,还带着一副天生的、向一切索求的嘴脸。她自然说不上爱它,但是她愿意去给予——她几乎给出了她的全部。她眼是炽热的,我没有去看,我不敢。我从她比耳环还要精致的耳朵那儿,从她的柔软的粉郁金香味的嘴唇里,从她的孩子似的乳房上,从她丝织一般的腿间,我得知了我的索求,索求的疯狂与罪恶令人满足,又同时教人知道自己无法满足。在这梦也似的草席上,在又倏然而复现的阳光下,我得到了她。我得到了我。

她说这一切就是大海。她说她就是大海,被命运裹挟而来,在长岸上随意的一块岩石上磕出了血,血在大海白色的浪中散尽。来回往复,永不停歇。我很可怜她,我用手把她环住,我去亲吻她的血。我没有双耳大瓮 ,甚至连大瓮里的水我也没有的。所以只能这么做。我想问她痛不痛,可又觉得这样太傻,就像未被驱逐的美洲原住民向猎物袒露他们虚伪而软弱的柔情一样。我还是问了,她却说我太穷,这一次她亏得很大——还不如做一个妓女。我笑了,我把她抱住,吻她。我不可能去做摘一朵矮牵牛别在她头上来迎娶她的把戏,我甚至不可能把梧桐木砍下来,做成木筏带我们到大海里去漂泊。我什么都不会,除了在天桥底下和一个白人小姑娘干一种教人无比羞耻的事情之外,我什么都不会。我很愧疚,我缠住她的舌头,小心翼翼地撕扯着。

车子从两旁像电影里的那样经过,但没有人用摄影机拍它们,所以什么也留不下来。光也不行。我知道这一点,所以格外珍惜这种惯常的嘈杂——有时候轮子底下要轧死一只老鼠,有时候一颗尖利但善良的石头会去报复,教本身只拥有空气的家伙连空气也失去,发出“噗呲”的惨叫。我看着这里发生的故事,我很想教她也看一下,但她太匆忙,对,像大海那样,但不完全是——她要走了。我送她,我们立在傍晚最后的阳光里。她说这样也不错,她的毛孔里至今仍塞满了待洗去的痛苦。我们最后一次拥吻,泪水滴入对方的身体里。我不知道她还会不会来,我觉得不会了。

梧桐仍然在对面,是的,两边都有,大约二十米。

科纳尔大天桥下草席

二零一七年八至八月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0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去年去越南旅游去了作为《情人》拍摄地点而出名的景点-钟屿石岬角,景点并没有很特别,只是几块巨大的花岗岩直指南海,很多游人慕名来这观看日出日落。对景没有留下很多感触,却对这部电影产生了点兴趣,决定回去找来观看,结果又不了了之(宝妈的无奈)。其次,前段时间看了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集,里面多次提到《情人》这本书,他对杜拉斯的叙述方式给予极高评价,同时也夸赞王道乾先生的翻译登峰造极,译出了杜拉斯的韵味。于是我又对之产生了兴趣,找了电子书来看。
再说说读完第一遍的感想,为什么说第一遍,因为对于杜拉斯这种片段式的凌乱无序的描述方式,一遍似乎不能把所有的情节都拼凑完整。以前没有读过她的书,在王道乾先生的前言里了解了些许。杜拉斯写作风格独特,她的作品拗口难懂甚至让人昏昏欲睡,《情人》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书问世后引起一时的轰动,人们渐渐开始接受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整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背景是法殖期的越南,杜拉斯高中时期与一个中国人的情爱故事。杜拉斯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两儿一女苦苦支撑,家境清寒。大哥是个瘾君子,残酷暴敛,却受到母亲的百般宠爱偏袒,小哥哥生性懦弱恐惧,杜拉斯在这样冷淡,绝望的氛围中很孤独,想要逃离。男主人公是中国高富帅,没有正经事,唯有谈情说爱,在渡船上对年轻漂亮的杜拉斯一见钟情,对她献殷勤,虚荣心驱使孤独的杜拉斯投入他的怀抱,随之展开一段扭曲的爱。杜拉斯在开篇就用了大段充满诗意的语句描述这种爱情在一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家人对她与中国人交往嗤之以鼻,甚至她自己也一直用“我是为了他的钱”麻痹欺骗自己,而高富帅的父亲也表示“宁愿他死,也绝对不会同意他娶白人为妻”。结局确实是凄凉的,男主人公娶了素未谋面门当户对的妻子,而杜拉斯在离开越南返回法国的船上才发现自己对他的爱。多年后,杜拉斯接到他的电话,他说“一直爱她,将一直爱她到死”。
这部小说为什么会这么出名,个人感觉除了这是杜拉斯亲身经历的奇人异事外,跟她独特的叙述方式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老人娓娓道来年轻时的故事,有点啰嗦,想到哪说到哪,故事情节是片段的跳跃的,却很有韵味,其中还有很多诗意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值得多次翻阅品味。完
2018-4-11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儿子与情人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