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读后感观后感600字

亲爱的观后感6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亲爱的观后感600字,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第1篇】

今天我看了【亲爱的】这部电影。这是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可是孩子鹏鹏突然不见了,为了寻找孩子他们遇到了不平凡的事情。

当父亲在网上发布了寻子视频以及自己的电话号码时,许多人因为钱,而频频打电话给他。但是每一次打电话的人都是骗子。当父亲带着希望去见“儿子”时,却又失望的回归。我觉得,当一个人骗自己孩子在身边时,那自己心里沉重的石头就不会坠落,也会让自己觉得寻找孩子还有希望。到了后面没人骗自己了,就觉得大海捞针,不知从哪找孩子。这时,自己将会没有动力。

当他们找到孩子时,心里百感交集,当他们得知,因为自己的孩子已经离开自己三年,所以因为时间的消磨,孩子已然不认识他们了。孩子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警察叔叔,快把他们抓起来”。他们三个熟悉的陌生人就这样对视着。

出了警察局,这位坚强的父亲瞬间泪流满面,已经找到了孩子,孩子却又不认识父母了,这对每一个父母来说是残酷的。

而鹏鹏的养母为了要回身在福利院的吉芳,曾多次找到福利院的校长,要求见一面吉芳,可是都被婉拒了,就为了见一面吉芳,她爬上了电线杆,与自己的“孩子”通话。

虽然这位养母不是一位真正的母亲,但是她已经做到里一个母亲的责任。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那一对“夫妻”和那一位养母对孩子的穷追不舍的伟大的爱。

【第2篇】

今天,我们玉林晚报小记者去观看电影《亲爱的》看完后,我看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情意很深。

起初,田文军和鲁晓娟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名叫田鹏。但是后来,这一对夫妻因为争执而离了婚。儿子由田文军抚养,而鲁晓娟嫁给了别人。虽然鲁晓娟和田文军离婚了,但她每个星期都会来看田鹏,给他买许多好吃的,我体会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暖暖的爱。看到这,我十分惭愧,这不,前几天,因为我的作业问题,我和妈妈吵架,现在还没理睬,前天放学回家后,我发现床头放了一盒非常漂亮的国外巧克力,哈,这可是我从没见过的东西,外婆告诉我,这是妈妈的同事送给她的东西,只有一盒,妈妈赶着出差,外婆让她拆了尝尝再去,她都不肯,说大家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糖,还是留给乐乐吧,一颗都没吃就出发了,当时我还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想到这,我的鼻子酸溜溜的,我怎么都没想到妈妈是因为爱我,也从来不会真正计较与我的争执,什么好东西都想着我呢,我错了,以后我不再和妈妈吵架了,我也应该多为妈妈想一想。

天有不测风云,田鹏因为去玩时没管好自己,走丢了,之后,又被人给拐走了,一直没有消息,于是,这对过去的夫妻,抛弃前嫌,一起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 后来,他们还遇到了一些也是失去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他们团结在一起 ,相互帮助,一起想方设法地寻子,我觉得父母好伟大啊,他们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放弃一切,像田文军夫妇,本来已形同漠路的,为了寻找田鹏,他们也会和好,会一起努力。

后来,田文军发出了许多寻子启示,有人骗他说是自己拐的田鹏,让他汇钱过去,甚至,有人把他骗到了外地去再抢他的钱,但只要有一点点消息,田文军都不会放过,我深深地感动了,我体会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真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父母的恩情啊。

终于,在茫茫人海中,田文军和鲁晓娟找到了自己亲爱的儿子,经过警方的介入,才解救回了田鹏,但还有很多孩子都没有这么幸运,能够回到父母身边,我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自己的安全,千万不能像鹏鹏一样走失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很伟大的,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孝敬父母。

【第3篇】

上周末我和玉林晚报的小记者们在神舟影院观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亲爱的》。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田文军和鲁晓娟一对离异的夫妻,他们的孩子田鹏跟随爸爸生活。一天,他的儿子田鹏独自外出玩耍不慎丢失被拐,他的爸爸妈妈就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找孩子的旅程。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人感动,令人流泪。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田文军为了寻找孩子想尽了办法:报警,借助媒体,张贴寻人启事,到处寻找... 只要有一点信息,一线希望,他都不会放过,哪怕是假的,他也要试一试。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全部希望。田文军为了找到孩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还是不放弃找到孩子的希望。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我的爸爸也不例外。爸爸为了给我们安稳的生活,到了外地工作,平时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回家跟我和妹妹聊天,询问我们的情况,告诉我们要听话,要好好学习。每个月都会坐火车从几百公里回来陪我们过周末,带我们到郊外游玩。有时候妈妈对爸爸说“太远了,坐车辛苦,不用经常回来的”,这时爸爸就会说“现在是孩子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我要多陪陪他们,不想错过他们的成长”, 听到爸爸的话,我的心里很感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爸爸妈妈的爱,长大孝顺他们。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亲爱的观后感800字


【第1篇】

现在的社会,人人都提倡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又有谁知道,在美好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拐卖儿童的黑暗?

这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拐卖儿童”为题材的电影。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电影中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的感情婚烟逐渐破裂,而让他们一直联系的纽带就是他们的儿子鹏鹏。有一天鹏鹏外出玩耍时,却不慎走失,一去不复还。在漫漫寻子的路上,田文君夫妇偶然结识了一群同样失去自己孩子的父母。大家相互扶持慰藉,从不放任过一丝丝线索希望。终于,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那里发现了一个近似于鹏鹏的身影。但是在鹏鹏的身后,却站着一个让鹏鹏叫她“妈妈”的农村妇人李红琴。最后,一场感情纠纷在他们的身上逐渐发生......

当鲁晓娟偶然见到寻子会的时候,大家都在向他人倾吐自己丢失孩子的经历。最后到鲁晓娟时,她说,那天她开车走后,感觉鹏鹏在追她的车,但她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回头。说到这,她非常痛苦地流下了后悔的泪水,深深地自责自己的过错,觉得是自己弄丢了鹏鹏。后来在场的所有人就一起有节奏的给鲁晓娟加油:“鼓励!啪—啪—啪—;鼓励!啪—啪—啪—;鼓励!鼓励!鼓励!啪—啪—啪—啪—……。”就是这一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痛苦,怎样无助......也让我明白了,友谊,可以在你徘徊在失落低谷中,得到的一缕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看完整场震撼的电影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美好的世界上还有拐卖儿童的犯罪?为什么拐卖儿童还有买卖之分?这时,一件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逐渐展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我正值5岁,我和妈妈一起去商场逛。妈妈给我买了一根甜甜的棒棒糖后,我就一直低着头,一边吃着棒棒糖,一边跟着妈妈那红色的外套。

不知道走了多久,当我吃完棒棒糖后,抬头一看,咦?穿红色外套的居然不是妈妈!顿时,我的内心“咯噔”一下就马上意识到了什么,我和妈妈走丢了!怎么办,怎么办,找不到妈妈了,这可怎么办呢?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断了线,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时,我马上想起了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找不到妈妈了要找警察叔叔来帮忙’,我一下子止住了泪,立刻找到了在附近维持治安的保安,并向他说明了情况,生涩的打出妈妈的电话......最后,我终于找到了妈妈,妈妈一边紧紧的拥抱着我,一边夸我懂得找妈妈了,那个时候,我的内心别提有多甜了。

虽然世界上会有坏蛋,但我相信,好人比坏蛋多。但愿以后这个世界充满美好,给每个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我想,这应该是每个父母一生的愿望吧!

【第2篇】

我们小记者团去观看电影【亲爱的】,很感人!

电影主要讲了一对双亲和他的孩子,孩子在一次玩耍中不见了。

他们着急的的找,火车站、汽车站、、、、、什么地方都找过了,但,就是找不到他的儿子鹏鹏。

那时候,鹏鹏的爸爸田文军好像整个人都疯了,他晚上一点钟才睡,两三点又起床,坐在店里,看看网上有人看见他的儿子吗,又或者儿子自己跑回来。一直等了几年,都没消息。

有一回,一个骗子发了一条信息给他,说他的儿子在他那,要五万元。鹏鹏的爸爸准备钱和刀,坐火车去到河北,到了河北的一个镇上,骗子带他去看孩子,孩子穿着黄色衣服,有点像鹏鹏,田文军大喊;“鹏鹏。”他不转身,田文君拿一颗小石头扔过去,小男孩转身了,田文君看见了就跑。他知道被骗了,后面的人很多,田文君死命的跑,跑到了铁路上,他已经筋皮力尽了,就用手抓住铁栏,拿出准备好的小刀,在他们面前乱砍,因为骗子太多,他只能从护栏跳下去。

在寻亲的路上,田文君遇到了很多和自己一样寻亲的人,他们结伴而行。

又过了几年,他听说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小孩很像鹏鹏,就又不远千里去寻找。到了那村,鹏鹏的爸爸妈妈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因为多年不见,也认不出来了,就跑下去拨起他的头发,终于看见头上的疤痕了,认定这个就是鹏鹏。马上抱着他就跑,小男孩的家人和村里的人在后面追,小男孩以为是被坏人抢走,哭着伸手向后面的养母,还不是的打着田文军的脸。田文军对鹏鹏说;“鹏鹏,我是你爸爸。”

没说几句,村里的人追上来,把鹏鹏的爸爸妈妈压住了,这是,公安也来了,公安朝天开了一枪,大家都不敢动了。

经过化验,鹏鹏就是田文军多年前被拐的孩子。

我看了这部电影,知道被拐走孩子的父母都是很伤心的,为了找孩子花费所有积蓄,有时还要付出生命。所以,我们不要乱跑,听父母的话,爱惜自己,感恩父母!

【第3篇】

我看过不少关于父母爱孩子的电影,其中《亲爱的》不但让我真正认识了父母之爱,而且打开了我感恩之心。

电影讲述了一对离婚夫妇为了找回走丢的儿子,他们发动了所有朋友帮忙,用尽了能想到的办法,父亲甚至偷钱,加入“找孩子集团”,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成功了。电影成了小记者的催泪弹,坐在我周围的小记者吸着鼻子,抹着眼睛,有的还在无声地哭泣。我也情不自禁地滚出了泪珠。

在寻找儿子的三年中,离婚夫妇整天无精打采,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心里装的都是怎样找回儿子,找不到誓不罢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母之爱啊!其实,天下父母都是这样的。

一直以来都是父母接送我上学,可是我有点不开心。一天,我对爸爸说:

“爸爸,下午不用来接我,我要自己搭公共汽车回家。”

“好吧。不过要注意安全,遇事要冷静,多动脑子。”爸爸思考片刻,又说:

“相信你能行!”

“Yes!”

爸爸平常总鼓励我,能做的就自己做。我高兴得跳起来,这比买我最爱的“三国杀”给我还开心。

放学后,我满怀喜悦地上了九路车。这是我第一次单独搭公共汽车。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这是开往玉林毅德终点站的九路车,不是开往火车站终点站的九路车,方向反了。我开始紧张。当想起爸爸的话和他对我的信任,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便鼓起勇气跟司机叔叔说明了情况。他说:“放心吧!等一下 车 还 返回火车站的。”

我一下车,就看到了焦急万分的妈妈……

不到半小时五公里的路,却走了两个小时一十五公里,不过爸爸给机会我证明了自己,很值得。父母不仅没有埋怨我,还表扬我遇事没有哭,能想办法解决。我自己也很开心,这是一种特别的爱。

虽然父母对我的爱是一种天性,但我觉得对父母的爱也是应该的。

我开始分担家务,洗衣服、做饭、拖地板。我认真做作业,不让父母再为我操心。父母有烦恼时,我就为他们讲故事,说笑话。我不懂这算不算爱,可父母很高兴。

父母对我的信任、鼓励,让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得到自由成长的空间,学会了感恩,这也是一种爱,一种更高层次的爱,胜过任何物质、金钱的奖赏。

【第4篇】

今天早上,我们玉林晚报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来到了位于金城商厦对面的神舟电影院观看电影——《亲爱的》

电影讲述了一对离婚的夫妻把孩子鹏鹏弄丢了,苦苦寻找孩子三年,才终于把孩子找到的故事。

当我看到鹏鹏的父母把鹏鹏弄丢后的崩溃、自责、焦急的心情和鹏鹏的亲生父母把孩子抱走后,鹏鹏的养母一路追着他们,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追,累得气喘吁吁了还要继续追时,我的心里感触良深,这,就是爱呀!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平日里是多么的让他们操心。我去同学家玩,经常会忘了时间,于是就回来晚了。这时,妈妈就会严厉的骂我,说我怎么回来这么晚。每到这时,我就会想,妈妈怎么这么烦啊,我不就回来晚一点嘛!虽然我嘴上说着不再犯,下次却还是会回来晚。妈妈又会骂我······现在,我总算懂了,世界上没有一对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妈妈这不是骂我,是担心我呢!我以前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看完这部电影,我懂得了我们要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感恩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

《亲爱的》观后感2500字


刚开始我看海报,画面上黄渤赵薇分占画面的两边,佟大为在后面,三个人泪流满面,再加上片名的渲染,让我误以为这是一个小三的故事。后来,我看到很多大V的如潮好评,看到当年的小燕子如今洗尽铅华却依然水汪汪的大眼睛,看到打拐。我就拿着好不容易挣到的稿费,兴冲冲买了电影票,和母上大人一起去影院准备大哭一场。
现在想想,那些大V们估计也拿到稿费了。
电影的结构和海报差不多,是分两个部分的。上篇主要是黄渤的独角戏,讲述了小市民田文军(黄渤饰)在丢了孩子后,他的寻找,以及一家人在悲剧中的转变。后半段是黄渤和赵薇的对手戏。孩子的人是找到了,孩子的心却没有真正回来。他还停留在那个山村民宅里,还会担心自己的妹妹有没有吃饭,还会思念那个并不是母亲的母亲李红琴(赵薇饰)。那些找到孩子的家长,会惊惧再次丢子的噩梦而对孩子寸步不离,甚至在晚上倒垃圾,都要再扛着睡熟的孩子,生怕被命运再一次夺走;那些更多的没找到孩子的家长,则陷入了更加绝望的无底深渊,懊悔、绝望、嫉妒、恨意这些复杂的情感继续蚕食他们的财力和精力。而那些抚养过拐卖儿童的人家长,其实他们也是父母,因为一些原因让他们对成为父母格外渴望,渴望到会有意无意成为悲剧的始作俑者。当孩子们回到生父母身边,他们也失去了那些虽非骨肉,却胜似至亲的孩子。那种失掉灵魂的恐惧和痛苦也同样存在于他们的心窝。别让孩子吃桃,他过敏。,这细微的关心出自两个父母口中。轻描淡写却五雷轰顶。就在此刻,我们明白了导演试图向观众传达的,是一种无论是生父还是养母,面对孩子都是沉甸甸的,无法用任何东西称量的,名为爱的沉重。
这本是一个非常具有冲击力的无解矛盾,足以让被它震撼了内心的人扪心反省。一个自称没有生育能力的农村妇女已无路可退。她死了丈夫,变得一无所有,如今又被人夺走视作了唯一牵绊的孩子。母性的本能会在绝境中瞬间放大。古老的大地给了女人低贱和愚昧,但同时也赐予她们一种伟大的力量。那是像为男人讨说法的巩俐孕妇阿姨一样的傲拗,是像为山区学校奔走的倪萍大脚大妈那样的坚持,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一种死磕自己,恶心死你 破釜沉舟的坦荡!爱同样,又岂论孰轻孰重?
可以感觉到陈可辛导演对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大地,对这个伤痕累累又急功近利的民族是有话想说的。虽然电影是各方角力的结果,但多少还是能看到导演的小心思。从《中国合伙人》中,便能看出他在观察对这个对成功几乎癫狂崇拜的古老民族。但最终他只能做到观察,毕竟面对当下如流油肥肉一般馋美的中国电影市场,任谁都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只是好莱坞什么的做的更为放肆,用当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的方式,和平的攫取中国的黄金白银,只是这次武器不是洋枪大炮是变形金刚(脑海中又回想起哐哐哐哐哐哐)
《亲爱的》的尺度问题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隐性的噱头,当然这里的尺度不是像《色戒》那样的尺度。但和《色戒》一样,是不能轻易碰触的敏感的神经。电影很小心的谈到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公安机关关于人口拐卖的立案呀,对于丢失孩子的家庭的二孩手续啊,对于弃婴的抚养问题呀,还有弱势群体的法律维权啊,电影用镜头捕捉到它们,然后就像点水的蜻蜓,飘然而去。而诘问最后抵消为小律师的一句坏不得规矩,是法律重要还是你这个人重要?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人重要!当我们认同为了大我牺牲小我,为了全局牺牲个体实际上是将我们每个人至于危险,将作为个体的我们成为随时被大我被全局牺牲掉的低值易耗品。如果因为关我p事而选择了沉默,那有一天我们成为受害者,迎接的只有冷漠。作为受现代文明教育的年轻人,佟大为扮演的小律师角色套用了很多美国司法电影中主角律师的经典模板。市侩谄媚,善良正义,会在城市的霓虹中慨叹城市真富,会对村妇说你也为我想想。但当他看到了被愤怒和偏见吞没心智的父母对李红琴的疯狂毒打,薪火点燃,他开始向众人呐喊你们也为她想想。爱同样,又任凭一纸文空?(本文选自)
司法的矛盾,道德的矛盾,成为了电影的纠结点。而来自城乡的两位父母他们的身份成为了最大的纠结。城里人,农村人;城里人,农民工。孩子没丢的时候,田文军教孩子方言,让他不要忘本;孩子找回来了,田文君让孩子说中国话,努力抹掉孩子和自己关于农村的梦魇。而面对李红琴的诉求,我们的政策,我们的福利,都毫无保留的向着最先富起来的同胞倾斜。最简单的一处,找孩子的家长发现有家农户家里有个长的像的小孩,在没有DNA确定和警方介入的前提下,冲进对方家里,扛起孩子就跑,人家村妇冲出来追,最后警方判村妇妨碍公务罪,妨碍公务的前提不是妨碍公职人员办公吗?你们一帮家长算公职人员吗?怎么没判你们城里人私闯民宅罪啊?可是,刺客哦不,此刻的观众只沉浸在了黄渤撕心裂肺的呜咽中,全然忘记了那个没有土豪撑腰,没有法律支援的赵薇更悲壮的嚎啕。 道德的矛盾,司法的矛盾,舆论的误解,社会的死结。这一切纠结在一起,马上就要让电影升华为伟大,这时,导演一个妙手,圆润的解决了所有的冲突。
他给了李红琴一条退路。
借另一个农民工之手,给了李红琴一个孩子。
可好,偷孩子的是李红琴的男人,李红琴是无辜的;说李红琴不能生育的是李红琴的男人。李红琴是愚昧的。那个罪大恶极的人已经入土。
属于城市还给城市,属于农村的还给农村。从此其乐融融互补清欠。
永远别来深圳是李红琴男人的遗嘱。
电影里的孩子们回到城市家长的怀抱。但人心城乡依然割裂,那段山里的爱从此隐秘,敞亮教室另一面的黑暗有种无人理会的落寞。然后这时候电影风格斗转,一下子变脸为纪录片,用一切方法告诉小黑屋里的观众你刚才看的都是我们编的哦~人家原型关系可好咯~过节还串门呢~~可可和谐了哦哦哦~~~
面对这种圆润到几乎反胃的讨巧,我真想说一句请圆润的离开(滚!)
原本爱同样,又怎分地域之别?但怎么成了这样了呢
这个拐卖孩子的故事,原本应该是以孩子为主角。只是从电影海报到电影本身,孩子演员的存在感微乎其微。孩子成为了一种形而上的概念。成为大人在爱的伪装中的战利品。它不像有铝锅根性的棒子电影,有种老子跟你拼了!的江湖快意,也没有好莱坞冷静克制探讨司法的从容不破,更不会以一种纯真的目光,将悲剧用儿童纯净的灵魂抹淡。这已经不是陈导的问题了。


亲爱的观后感400字


【第1篇】

今天晚报小记者们去神州电影院免费观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名叫《亲爱的》。看过就部影后,里面有一个场面触动我最深。

当鲁小娟去到寻子会的时候,她说那天她开车走后,感觉鹏鹏在追她的车,但她没有回头。她非常痛苦,深深地自责,觉得是自己弄丢了鹏鹏。后来在场的人就一起有节奏的给鲁小娟加油:“鼓励!啪啪啪(拍手),鼓励!啪啪啪(拍手),鼓励!鼓励!鼓励!啪啪啪啪,啪啪(拍手)……。”就是这段让我记忆深刻,而且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它让我知道朋友之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有一次,我们班组织去五彩田园游玩,老师把我们分成9个组,每5个人一个小组。老师把我和小文、小军、小丽、小斌分在一个小组。游戏的名称是“反方向”,就是老师指向西,我们就要向东走。在游戏中,小丽总是慢半拍,所以我们组的分数一直落后,最后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回到宿舍休息后,我们突然听见小丽躲在房间里哭,我们赶紧进去问她怎么了,小丽说,都是因为她的缘故,拖了小组的后腿,令我们小组没有取得好成绩,所以很伤心。原来是这样,组长小文微笑着说,“我们不怪你,我们是一个团队的,虽然这次输了,但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的,小丽加油!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的。”“对,你一定会做得更好”小军也说。然后我们和小丽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为小丽加油打气,小丽面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件事和《亲爱的》电影里相互鼓励的场面很相似。所以当电影里出面这一幕时,我还是被深深感动了。以后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一定不会弃馁,因为我身边同样有亲人、老师、同学在鼓励、支持我,让我勇敢地前进!

【第2篇】

星期天那天,你肯定发现了一个走得急匆匆的小背影,后面跟着个形影不离的大背影,来到电影院。不用说,那就是我和妈妈。

这次看电影的篇目叫做《亲爱的》,讲的是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教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争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

当电影看到,当田文军找到自己的孩子时,深夜下楼丢垃圾,刚一出门。就开始不放心孩子自己在家。最终决定将孩子扛在身上扔垃圾的片段。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可笑,虽然说孩子是田文军千辛万苦才找回来的,但也不至于这样吧。

但是当电影再一次出现,田文军扛着孩子时。这一次,田文军扛着孩子时的动作熟练多了,看起来不是偶尔这样做的,扔垃圾的声音也变小了许多,没有第一次扔垃圾时“砰”的声音,从这些小细节上我看到了田文军对孩子独特的爱。

这不就是类似于妈妈跟着我的爱呀。

我的脑子突然闪过今天早上的一幕,从来到电影院,到买票,再到进场,妈妈就像一条巨大的老“跟屁虫”,一直粘在我身后。直到工作人员,说要走的时候。“跟屁虫”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我那时还有点气恼。

“你烦不烦啊!”“我长那么大了还要你跟?”“羞死啦,我不要你跟着我!”“你回家吧,走呀!”一句句让我说的话像单曲循环一样回响在我的耳际。原来自己一直把送上门的幸福关在门外,忽然觉得自己好傻呀!

眼光中泛起了点点泪花。看来有个“跟屁虫”跟着我。还不错呀!

看完电影,“跟屁虫”来接我。她刚到马路边,我就奔上去响亮地喊了一声:“妈!”

【第3篇】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田鹏的小男孩,在一次外出玩耍时不慎走失,他的父母苦苦寻找三年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的感人故事。

看着电影,我突然被一个画面深深打动了。

自从田鹏被家人找到后,他的父母都跟他形影不离,害怕再次把田鹏弄丢了。有一句话形容的好“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确,田鹏的父亲田文军就连扔个垃圾都要抱着孩子,担心孩子不见了,而且扔垃圾的声音一次比一次低 ,怕把睡熟的儿子吵醒 。说是扔垃圾,我们的父母就是锁个门就下去扔垃圾了,而田鹏的父母,无论何时都要抱着孩子,就是怕什么——走丢,就这么一个很平常,很微小的动作都能看得出父母对他的爱,都说爱是无声的,无私奉献的,田鹏的父母就是一个例子!

与此同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件很对不起父母的是——

那天是周六下午,我和同学出去购物。因为写完了作业,我便抛掉一切烦恼,放肆的和同学玩着,根本没有考虑到父母会担心我。我和同学又是逛超市,又是去游乐园,还溜去龙船逛了一圈,并不知道时间匆匆流过。

我们一起走进一家甜品店,找了位置坐下后,点了几样甜品、小吃,边聊边吃,不时传去几声爽朗的笑声,很快,一坐就是半个小时,我们也差不多吃饱了,我一看手表,惊呆了:哎呀!怎么这么晚了?都晚上七点了,怎么一玩就是四个小时,这下死定了,赶紧回家了!我和同学付了钱,马上冲去搭公车回家......

一回到家,我做好被骂的心理准备,可没想到,在家等候我多时的父母把没有骂我,而是走过来焦急地问我怎么回这么晚?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吧......我偷偷抬起头看了一眼妈妈, 竟 发现妈妈的眼神满是焦急、担心。看到妈妈的样子,眼泪不自觉的从眼角里流了出来,我扑向妈妈的怀里,伤心的哭了......

父母都是很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全的,包括田鹏的父母。我敢说,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样担心的。

【第4篇】

这是一部电影,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鹏鹏的男孩,一次出去玩耍,不慎走失,被拐了。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苦苦寻找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争夺孩子的故事。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当孩子被拐,父母的心情可想而知。特别是母亲,可能是像木头一样很木讷;也可能情绪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当李红琴知道自己养育的孩子吉刚是被自己的丈夫拐来的时候,她不相信,可却又不得不承认。但是知道女儿吉芳可能也是丈夫拐来的,用去福利院,她“疯”了!她像脱了缰的野马,四处找律师和福利院打官司,想要把女儿接回来······

这时,我突然想到一件事——

记得那天,天下着雨。我吃了饭,妈妈准许我在小区的门口休息。这时,我看见一位阿姨向我走来。谁呀?我撑着伞,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们班同学,小林的妈妈。“诶,”我在心里想:“小林的“女强人”妈妈看样子是来找我的,为什么呀?我又没有做什么坏事。还有,她在急什么啊?连伞都不打”我看着那位阿姨的步伐,越来越紧,越来越急。“啊,不会真的是来找我的吧?不管了,既来之,则安之。”

我撑着伞,跑上去,问:“阿姨您好!你想去干什么呀?下着这么大的雨,还不打伞。您不怕被淋吗?”我看见这位阿姨精致的脸上都是雨珠,本来红红的嘴唇,也开始发白。她似乎想对我笑笑,可她却笑不出来。她把双手放在我的肩上,开始摇晃我。这位“女强人”好像哭了,一个劲地问我:“小林去哪了?”我有些害怕,连忙说:“阿姨,您别这样我看见小林往这个方向走了。”这位阿姨听了,连忙说:“对不起,失态了。谢谢啊!”说完,她不顾大雨,往雨中奔去。

对了,我得赶快回家,别让父母担心。

现在社会拐卖孩子的人愈来愈多,有些甚至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集团。去超市,去街道上,也许父母一不留神,自己的孩子,就会被人贩子拐走。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只有对自己的自责,对人贩子的痛恨,对孩子的思念。

我有时候想不明白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拐卖儿童?为什么有人会“买”儿童?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没有孩子吗?他们有考虑过这些孩子以及这些孩子的父母的感受吗?

我希望,有一天世界上没有可恶的人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的心愿。

《亲爱的》观后感400字


寒假里的一天, 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观看了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亲爱的》,使我深有感悟。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可爱的男孩——田鹏,因追妈妈的车,没追上,却被人贩子拐走。他的父母十分焦急,费尽千辛万苦:寻人启事、上网、与其他丢失孩子的家长一起坚持不懈地寻找。几年后,终于在一个乡村,一位叫李红琴的人家找到了他们丢失多年的田鹏。

天底下所有的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俗话说“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可有一些小孩却不能理解。

记得有一天,寒风刺骨,天气十分恶劣。一位弱不禁风的老人,骑着自行车,在一个卖鸡蛋煎饼的小摊前停了车,对做煎饼的人说,加烤肠、烤肉、番茄酱······最后,老人还说,做好吃点,我孙子要吃。买好了,老人用一个布袋裹好,生怕凉了。现在是3:50,老人孙子所在的四(5)班放学了,老人踮起脚,努力张望着,他的孙子没出来。过了好一会儿,老人的孙子出来了,老人连忙从包里拿出鸡蛋煎饼,微笑地递上去。哪知孙子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而且只吃了几口,便闹到,我要吃炸鸡腿!说着将冷漠地煎饼扔给了老人。老人无耐地叹了一口,收起煎饼,又跑去买鸡腿,孙子这才安份了下来。

虽然我们还小,但一定要心存感激,不要蛮横无理;我们一定要理解家长,不要无理取闹。家长无私的爱着我们,那就让我们真心地孝顺家长吧,用我们的努力去回报他们的爱,他们不是一辈子都在我们身边!

亲爱的观后感(优秀范文)


【第1篇】

今天我看了【亲爱的】这部电影。这是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可是孩子鹏鹏突然不见了,为了寻找孩子他们遇到了不平凡的事情。

当父亲在网上发布了寻子视频以及自己的电话号码时,许多人因为钱,而频频打电话给他。但是每一次打电话的人都是骗子。当父亲带着希望去见“儿子”时,却又失望的回归。我觉得,当一个人骗自己孩子在身边时,那自己心里沉重的石头就不会坠落,也会让自己觉得寻找孩子还有希望。到了后面没人骗自己了,就觉得大海捞针,不知从哪找孩子。这时,自己将会没有动力。

当他们找到孩子时,心里百感交集,当他们得知,因为自己的孩子已经离开自己三年,所以因为时间的消磨,孩子已然不认识他们了。孩子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警察叔叔,快把他们抓起来”。他们三个熟悉的陌生人就这样对视着。

出了警察局,这位坚强的父亲瞬间泪流满面,已经找到了孩子,孩子却又不认识父母了,这对每一个父母来说是残酷的。

而鹏鹏的养母为了要回身在福利院的吉芳,曾多次找到福利院的校长,要求见一面吉芳,可是都被婉拒了,就为了见一面吉芳,她爬上了电线杆,与自己的“孩子”通话。

虽然这位养母不是一位真正的母亲,但是她已经做到里一个母亲的责任。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那一对“夫妻”和那一位养母对孩子的穷追不舍的伟大的爱。

【第2篇】

今天,我们玉林晚报小记者去观看电影《亲爱的》看完后,我看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情意很深。

起初,田文军和鲁晓娟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名叫田鹏。但是后来,这一对夫妻因为争执而离了婚。儿子由田文军抚养,而鲁晓娟嫁给了别人。虽然鲁晓娟和田文军离婚了,但她每个星期都会来看田鹏,给他买许多好吃的,我体会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暖暖的爱。看到这,我十分惭愧,这不,前几天,因为我的作业问题,我和妈妈吵架,现在还没理睬,前天放学回家后,我发现床头放了一盒非常漂亮的国外巧克力,哈,这可是我从没见过的东西,外婆告诉我,这是妈妈的同事送给她的东西,只有一盒,妈妈赶着出差,外婆让她拆了尝尝再去,她都不肯,说大家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糖,还是留给乐乐吧,一颗都没吃就出发了,当时我还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想到这,我的鼻子酸溜溜的,我怎么都没想到妈妈是因为爱我,也从来不会真正计较与我的争执,什么好东西都想着我呢,我错了,以后我不再和妈妈吵架了,我也应该多为妈妈想一想。

天有不测风云,田鹏因为去玩时没管好自己,走丢了,之后,又被人给拐走了,一直没有消息,于是,这对过去的夫妻,抛弃前嫌,一起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后来,他们还遇到了一些也是失去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他们团结在一起,相互帮助,一起想方设法地寻子,我觉得父母好伟大啊,他们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放弃一切,像田文军夫妇,本来已形同漠路的,为了寻找田鹏,他们也会和好,会一起努力。

后来,田文军发出了许多寻子启示,有人骗他说是自己拐的田鹏,让他汇钱过去,甚至,有人把他骗到了外地去再抢他的钱,但只要有一点点消息,田文军都不会放过,我深深地感动了,我体会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真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父母的恩情啊。

终于,在茫茫人海中,田文军和鲁晓娟找到了自己亲爱的儿子,经过警方的介入,才解救回了田鹏,但还有很多孩子都没有这么幸运,能够回到父母身边,我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自己的安全,千万不能像鹏鹏一样走失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很伟大的,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孝敬父母。

【第3篇】

上周末我和玉林晚报的小记者们在神舟影院观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亲爱的》。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田文军和鲁晓娟一对离异的夫妻,他们的孩子田鹏跟随爸爸生活。一天,他的儿子田鹏独自外出玩耍不慎丢失被拐,他的爸爸妈妈就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找孩子的旅程。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人感动,令人流泪。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田文军为了寻找孩子想尽了办法:报警,借助媒体,张贴寻人启事,到处寻找...只要有一点信息,一线希望,他都不会放过,哪怕是假的,他也要试一试。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全部希望。田文军为了找到孩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还是不放弃找到孩子的希望。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我的爸爸也不例外。爸爸为了给我们安稳的生活,到了外地工作,平时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回家跟我和妹妹聊天,询问我们的情况,告诉我们要听话,要好好学习。每个月都会坐火车从几百公里回来陪我们过周末,带我们到郊外游玩。有时候妈妈对爸爸说“太远了,坐车辛苦,不用经常回来的”,这时爸爸就会说“现在是孩子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我要多陪陪他们,不想错过他们的成长”,听到爸爸的话,我的心里很感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爸爸妈妈的爱,长大孝顺他们。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_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在上一个学期,郝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这使我深深爱上了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尤其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接到陈老师的任务,写一篇《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诧异,因为书的版权页注明是儿童中篇小说,真是有点别样呢(以我们的这个年龄来看这本书)。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作者程玮,写的这么自然,这么有可读性,如此吸引人,秉承了教育的初心,质朴而感人,诚大手笔也!

作品主人公一老一少,老的是爱丽丝:一位心地善良、见多识广、知书达理的德国老奶奶,让人忍不住觉得这位老奶奶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说是她的化身;小的是米兰:一个生活、学习在德国的聪慧的小姑娘。本书通过老少“聊天”,完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的连缀。同时围绕她们的聊天、谈心的内容,讨论儿童成长中难以回避的一些话题;引导孩子学会交流与表达,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孤独,也为每个苦恼于如何与孩子聊天、沟通、谈心的家长以启发和参考。

作者之妙笔生花,将一老一少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充满渗透着现代文明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情节和细节,读来真正是兴味盎然。内容涉及面宽广,亦彰显出中外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又不失跌宕的故事演变中,作者极为自然地揉入了哲学、美学、历史、中外民俗等等元素,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现代文明等修养素质的熏陶。这样的教化和感染,不由让人联想起古人“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来。

书中的小米兰和娜塔丽告诉我们,把心情当做礼物,保有一份最朴素的感动,哪怕此时自己像个孩子;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联系到自己,我属于内敛型的人,几乎很少尝试用语言直白的表达感情,而我儿子却是个热烈地情感表达分子:他的甜言蜜语毫无扭捏的感觉,只会让人惊叹他的细心与敏锐。很小的时候,在他的童言稚语里,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我们渴望而又难以表达的爱意,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表白于他所热爱的任何人。因为爱,大声说出来,那一种辛福感不言而喻。

在中德分别生活工作了近30年的程玮老师,是中西文化融合得最好的,也是最好的与孩子们聊两种文化观念碰撞的“爱丽丝”。 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平常但又实际、充满魔力的方式,也是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词汇——聊天。聚焦于孩子的表达,从而进行彼此心灵之间的交流。

书中的爱丽丝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希望遇到的知音、引路人。她温和、耐心、智慧、博学,在书中,她与米兰那些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聊天,对米兰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作为家长得好好的检讨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又有多少次嫌烦嫌累而把孩子想与自己的交流拒之门外!

希望我们的家长从此刻起养成陪蜗牛散步的耐心,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急于求成、少些急功近利,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聊聊天、谈谈心。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爱丽丝!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读完之后《亲爱的安德烈》,你有什么感触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3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一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二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飘萍离散人生哪里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龙应台《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依靠书信体共同完成的两代人的对话:东方文明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成年母亲和80后儿子的思维分歧;还有便是一个普通母亲对于分开多年的孩子的内心关照。如果安德烈的母亲不是龙应台,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或许这些靠电缆计算机才得以实现的沟通交流不会产生这么广大的影响;如果这对母子之间不是中间隔着三十年,并且隔着东西文化,或许这些交流就不会有如此深远的意义;如果这些多年来的书信没有集结成册对外销售,或许那会是中国文坛的一笔损失和中国社会的莫大遗憾。

这是一个五十岁的母亲和十八岁的儿子之间的对话,是一个自以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认为年少轻狂的人的对话。

一、爱与不爱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可以不必了。

老师对学生似乎也永远有一种这样的以爱作借口的不爱,比如说我们常听常说的这是为你好,因此而不沟通不解释的种种,并没有把学生当成能思考,有主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三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通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就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特别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欢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后来,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的爸爸又经常出差,所以没有时间与爸爸妈妈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欢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应该与每个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情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起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欢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儿子一起读了《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如此地沉下心来读一本儿童文学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书信的起源以及小小的书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觉得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愿意看下去,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非常崇拜爱丽丝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真地思考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爱丽丝,我看到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时,重要的是摆正一个位置和明确一个态度。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孩子做的一些方面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摆出一副教训者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看待孩子的问题时或者交流时,会带着负面情绪地引导孩子,会带着指责、抱怨和数落。其实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一定是更加不会愿意听从的,因为这时他心理的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文中的爱丽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真的是把这些孩子当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以成熟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我认为换位思考,不仅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我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跟朋友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么样?这时候适时地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我想起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早上,我跟儿子吃好早饭,孩子收拾好他的书包和用品,我们准备出发去学校。这时我妈从外面过来了,她一进门就说今天外面非常冷,一定要穿厚的外套。就一定要我们重新换上更厚点的外套出门。我看着儿子很不情愿的样子,因为其实确实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够保暖了。这时我就跟他商量说:“你看奶奶是从外面进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她的判断。”儿子虽然不太愿意,但是还是换上了我妈认为更厚点的外套。坐上车儿子一路就在抱怨说:“哪有奶奶说的那么冷啊,你看我本来穿的暖和和的,结果换上这件冷冰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捂热呢。”我对儿子慢慢地说:“儿子,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儿子噗嗤笑出了声。我说:“虽然她是我妈,但是爱你的心是一样的。”走到学校门口停下车,刚好看到一位妈妈,拿了一顶很厚实的雷锋帽帮孩子带的严严实实的。我说:“你看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我看到儿子释然的表情,快乐地跟我说晚上见。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沟通和技巧和适时的幽默的重要性。本来孩子会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沉重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化解,结果他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会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还会带着不好地情绪回家,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孩子大发雷霆。其实回头想想,孩子哪个不是也是背负着沉沉的压力啊,而且他们还没有宣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书中写的小朋友和爱丽丝之间互相通信交流,孩子们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爱丽丝很认真地由米兰代笔答复每位孩子的来信。这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方式。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爱丽丝,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多的爱丽丝式的良师益友。

【第2篇】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第3篇】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从美国回来,恍若隔世的15天。怀揣着烦躁的心情去书店找书,在那些偏僻的角落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身影,畅销书行列里的一瞥才终于让我找到了它。安德烈和龙应台的照片分别在封面和封底,我的内心一颤。儿子半捂着嘴,眼睛的焦点不知汇聚在何方,他在思考什么?母亲略带苍老的脸庞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她在思考什么?

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去阅读这本书。感,确实有很多,可突然觉得难以表达。我发现17岁的自己竟然是如此肤浅,和父母的关系是如此的若即若离。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女高中生,我又想离开父母,好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可是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是家里的小公主。所以我觉得我11月份决定报名学校的这次赴美交流2周的活动是非常明智的。不能和安德烈在美国的交流一年相比,至少我已经迈出一大步了。1月16日在学校集合赶往机场的那天,大巴启动的瞬间,车外二十几个父母无一例外的向我们挥手,他们目送我们。祝我们平安。那个时候的我有点想哭,第一次跨国半个地球绕过整个太平洋离开父母,他们的心里一定一有千丝万缕的不舍。可能是我没心没肺吧。这种感觉不一会儿就被旅途的新奇给代替了。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大量地提到了文化。但是大多是关于欧洲的文化,香港以及台湾的文化。上海是个多元文化的大都市,市井文化,欧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等。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很喧嚣,也很累。每天家里学校两点一线,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这个川流不息的城市里游走。确实迷茫过,我们这样难道只是为了高考吗。为了一张名校的毕业证书在高级的公司里工作,慢慢老去结婚生子最后风光大葬。我们的人生似乎早已落入俗套,被世俗的枷锁紧紧套牢。我们总是这样匆忙,为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目标奔波。我也想哪一天能毫无顾虑地在一个路边的咖啡馆喝喝咖啡,和朋友没有止境地聊天,聊我们曾经的梦想,已经实现,或许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

【第2篇】

2009年我经常想给我的爸爸写信,很早就买了邮票和信封, 可无从下笔,他从不上网,拒绝电脑,拒绝手机,每天的工作是煮早饭买菜看报煮中饭睡午觉看报看电视煮晚饭看报看电视,周末雷打不动的麻将。虽然1980年我就在他的办公室学习用电脑玩吃豆子游戏,虽然儿时每个周末爸爸都带家人去云峰剧院看电影,虽然记得他喜欢教我写毛笔字画工笔画,虽然爸爸经常带我去上海动物园看熊猫,去外滩看和平饭店,他会说:看到那个绿色的金字塔顶吗?里面有我们设的监视系统。虽然爸爸对我的同学和蔼可亲让高中同学至今记得四个菜的早餐。可最近这15年,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交集,包括整个现代社会都和他没有交集。这些年,爸爸和我们唯一的交集是报纸杂志,买南方周末一期未落,看三联也很认真。 印象中他唯一和现代社会搭界的是他居然尝试过跳舞毯。然后,他生存于上海,放佛他是个局外人。他生存于地球,放佛是来自火星。于我和弟弟的思想,他从无过问,甚至无从流露任何一丁点儿关心,他封锁了自己的思想,也不原意了解我们的。

我努力回忆是怎么样的事件使以往那个年青的,虽然忠厚但快乐的父亲,变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顽固。我甚至用公公60岁学驾驶,练刻章,爱钓鱼等等来刺激爸爸,虽然事实上爸爸过得比公公更自在,可我骨子里不甘心失去和他的共同语言。

从大学毕业后自己选择工作开始,似乎我的家里,我拥有了话语权,这大概也是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的表现。无论我换什么工作,换哪个城市生活,爸爸都没有意见,唯有一次我因逃避而离开上海去南方时,爸爸给我写过一封信,信已经遗落在无数次搬迁中,可内容一直记得,他说他这么多年没尽过父亲的责任,所以也无权对我的生活发表意见,只是任何时候,我想回家的时候,他和妈妈都在家等我。

因为这封信,我坚持认为我和爸爸,是有种默契的,即使他不承认,我还是这么意念着,不同于和妈妈可以家长里短谈东论西的默契,就是心底头觉得我这个女儿,在他心底固执地占了个坑。现在因为我也为人母了,所以有种迫不及待地催促感,推动我想在坑里种出花儿来。

读《亲爱的安德烈》,无疑是个促进器。为什么当年我没有回信呢?我似乎错过了一次,现在更局促了。我反思自己,感到惭愧。我也同样为道德的积极消极困惑过,为处理自己的摔跤躲避过家人甚至整个城市。也为认识自己已经平庸而不忿。看到嘉绘,有时也会思虑,将来我和她的沟通会变成怎样。她日后的选择,包括对我的选择的质疑,我能否全盘接受呢?

我希望,能够一直学习, 做女儿,做母亲。

【第3篇】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第4篇】

《傅雷家书》是父子书信集,而本书则是一本母子书信集,母亲也是作家,是中国的母亲和其德国的儿子教育理念碰撞录。

母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儿子安德烈则是一个德国青年,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我本是抱着不情愿去看这本书,当看到1/4时,忽然间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彻悟,书中对孩子与父母的描写,那种无比新奇而又见解独到的教育方式,让我耳目一新。

书中的安德烈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这些我们中国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来看看我们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没完没了的课内与课外作业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妈妈来安慰他,成功时,亲朋好友都为他送去衷心祝贺;但我们取得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甚至与家长的期望还相差许多,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差距。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除了出生在台湾,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同中国扯上关系。在这样一个德国青年的眼里,台湾是这样的:“我不关心台湾的过去,不关心淡水河的鱼虾是如何灭绝的,不关心在一个不民主的地区人们如何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我也不关心德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将以什么为以后生活的凭依,我只关心自己每天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创意。”我想这样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国,不用问一定会被父母一通斥责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这就是龙应台的儿子?台北文化局局长、国际知名教授的儿子?我原以为龙应台会像平常家长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却说:“他是一个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我无权强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谈。”这种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我们的父母的口中说出。我觉得安德烈对MM(妈妈)的语气不像总统也像首相了,竟然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与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们这种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让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第5篇】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00字


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00字


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范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愿意看这本书,因为里面只是一封封枯燥无味的信。比不上小说的奇异有趣,漫画的绚丽多彩,笑话的夸张搞怪。总之,自从它被买回来,我甚至压根儿没正眼瞧过它,直到曾老师要求带。

课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几段话,心中的兴趣不由得浓了一分,那类似独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来。于是我翻开了它。

直至看完一遍,我还有些发愣,一对母子从原本的哪怕有时间坐在一起也没话说变为几乎无话不谈靠的是这一封又一封的信?我细细地回想,从商讨独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哦……

记得有一封信讲了旅游景点的人只看钱,为了赚取最大的利益把许多人思象中宽广辽阔永无边境的草原象圈摇钱树一般圈起来卖票收钱,进入了,照相业要收钱。当时我也说不出是什么情绪,他们有错么?没有。他们的景点收钱时应该的,可我仍觉得心里不畅快。再看到后面的寺庙中的僧人们手上沾着香灰便开始数那油腻腻的钱,这……我觉得什么信仰各方神圣的都不神圣了,他们只是信仰钱吧?!我觉得恶心,特别的恶心。

再看后边,龙应台与安德烈对于很多事的不同看法,一方代表中国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国,或直接说一方代表中年人,一方代表少年--一个国家的新鲜血液吧。它们对于这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如一箱苹果,龙应台或说是家长认为应先吃快坏的,这样可以吃完,而安德烈或说是少年认为应先吃新鲜最好的,不然岂不是一直吃的都是半坏的?

我看了觉得很有趣,这些信中所言几乎是我和妈妈之间故事的一个影子。我尝试着用书中所表露的方法与妈妈相处,果然少了很多麻烦与不快。

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不但学会了与父母相处,还学会了许多事情。希望我与妈妈能与书中的母子一样,一步一步地走近。

亲爱的魔鬼先生读后感600字


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读后感600字

这个暑假,一妈一一妈一给我买了一本书【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这本书看上去就很有趣,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魔鬼呢?但这本书有100多页,我有很多字不认识。一妈一一妈一说:我们晚上一起看。

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妈一一妈一就给我朗读【亲一爱一的魔鬼先生】。原来真有地狱这样一个地方,魔鬼们就生活在那里,他们像我们一样的吃东西和上学,地狱里还有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呢。地狱重点中学有一句格言我觉得说得真好--我们不是为学校而读书,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

但魔鬼们的工作是干坏事、说坏话。魔王和魔后打了个赌,要破坏人间布鲁勒夫妇的幸福,要说他们的坏话。魔后在地狱重点中学挑了个男孩贝尔茨去人间完成这个任务。贝尔茨有一瓶猫尾巴牌药水,喝一口可以变成一只猫,再喝一口又可以变回贝尔茨。贝尔茨在地狱里听到一句话金钱使人堕一落,他使得布鲁勒先生升了职加了薪,布鲁勒太太赢了一辆汽车。但这样布鲁勒夫妇生活得更幸福了。他们对贝尔茨这个邻居或者是贝尔茨变成的猫都很好,让猫喝牛一奶一、吃肝片,晚上让它睡在他们脚边。贝尔茨变成一只猫时,变形药水被风吹落在地上,打破了,只剩下一瓶盖。贝尔茨想,如果喝了这一口可以变回魔鬼贝尔茨,但就永远不能做一只猫去布鲁勒家喝牛一奶一、吃肝片和睡在温暖的房间里了。最后,贝尔茨把那一瓶盖药水倒了。他愿意永远做一只猫待在布鲁勒家。

我也想做布鲁勒家的猫,那里那么温暖,东西那么好吃。而且,布鲁勒太太经常把猫抱在膝盖上轻轻一抚一摸,感觉一定很舒服。但我家里也很幸福,一妈一一妈一给我读书,讲故事,爸爸休息时间就会开车带我和一妈一一妈一出去玩。那该怎么办呢?我真想去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学习魔法或者买一瓶变形药水,我想去布鲁勒家的时候就变成一只猫,想爸爸一妈一一妈一时就变回自己回家。哈哈,这就是我的感想。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202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2020(一)

亲子教育中的误区: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

我的意味着:我喜欢的就是你喜欢的;我想要的就是你想要;你很了不起我也了不起;你失败就是我失败

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安德烈对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书里也搜集了一位读者的来信,这位读者说出自己的痛苦:因为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选择职业而和母亲关系僵化。写到这儿,我有些难过,想起前几天问孩子:你是不是有时候很烦妈妈管你?虽然,我知道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为我总会有些不随她意的要求,要她别睡太晚、别起太晚,要她别吃不健康的东西可心里还是希望孩子能理解妈妈,并且知道妈妈已很努力地放手让她做自己了,就像龙应台写到: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不容易啊!。后来,我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给孩子一封信的时候,写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妈妈在你成长路上,肯定会出错,会误解你、伤害你,但妈妈在努力没想到,孩子看完信感动地叫着妈妈跑过来,拥抱着我!其实,孩子更容易宽容我们!

--我把经验教训传给孩子,就可以使孩子免遭挫折,少走弯路

可以说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好的愿望未必预想的结果。因为,人生成长中最有价值的其实是挫折!当我们到了不惑之年以后,回想自己的过去,让我们变得睿智的是当年不听老人言而导致的吃亏在眼前;可我们却幻想着我们的孩子不用这样成长!这对父母来说的确难以做到。龙应台看着失恋的儿子,这样写到:可是,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进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教育就是言传说教或者讲道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能力,甚至这些能力是成人丧失的;有心理学家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的确,假如我们大人当着孩子面说的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千万别以为你说的会有用!言语只是沟通表达的一种形式,肢体语言,比如:表情、眼神、手势,都在表达着我们自己,而后者跟接近我们内心的真实。

有天接到一个高三家长的求助电话,说女儿最近因为一次重要的考试成绩出乎意料而很难过,情绪很低落,当这个家长只说几句孩子的情况后就像机关枪一样的语速说,孩子的成绩从来没这么差过,每次多少分多少分都报给我,认为是批改卷子有问题;电话听筒离我耳朵一尺远,我仍然能听见这位妈妈声嘶力竭的声音,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和气愤。我想这样的感受也一定是孩子的。假如,妈妈想安慰孩子:别担心,这次考试不算什么,我们有实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我想妈妈即使这样对孩子说过,似乎还不如不说。因为这位妈妈掩饰不住的情绪就会传给孩子,而这样的情绪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在家庭里发生作用。

如果说到教育,不给父母支点招似乎没有满足对权威的期待,可教无定法,正因为没有相同的孩子使教育不能像流水线一样规模加工而只能称为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对待!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话语,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景,就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出亲子教育的定法,我想就只有这一点是不变的:态度--一种接纳孩子的态度。

什么是接纳?接纳不是接受、屈从;接受或屈从有消极、放弃的意味,不再有改变的渴求;接纳是从不考虑事情也许或应该成为的样子,它是事情成为了开始,而不是结束;放弃就像是个死气沉沉的结局,接纳就像是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2020(二)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很多人羡慕龙应台,能打通与儿子三十年的年龄代沟、东西文化的代沟,而像朋友一样坦诚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个母亲与儿子隔裂的痛苦那份无助与心痛。当读到龙应台看到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时,我非常感动。安德烈的原话是这样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龙应台这样来描绘她看到儿子这些话时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的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而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和朋友讨论这种感觉,我们,在传统中国文化沉浸下长大的一代,尤其是成人后的女孩,其实是很享受与母亲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的。但是,当我们的90后、2000后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当他们向我们宣布独立宣言的时候,一向没有边界的我们,能否承受这一打击?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惟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亲能读懂?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记录母亲与孩子成功交流的书。就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曾经,你的孩子,只是个柔软的躺在你的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你微笑地看着他悄然地成长,(.org)一点一点地变得成熟,一点一点地学会独立,然后毅然决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远远地站在他身后,惆怅地望着他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的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没有话想和你说。这个时候,你会心痛吗?

当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他的付出,也没有将自己的渐渐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却清楚地感觉到:你在一点点地失去自己所爱的孩子,不会心痛吗?心痛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听之任之吗?还是放下母亲这个无用的称号,真正地将自己放空,去了解一个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地与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谊。她的措辞,不再有《野火集》中脱口而出的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与他类似的语言和对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换取他的信任,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集,而是,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作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难读懂这颗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为父亲(母亲)的那一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2020(三)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伤心么?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应该不多吧。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不过问我用手机的情况,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一定会非常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不过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一定会获益匪浅的。

读后感《亲爱的观后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观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