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二次读昆虫记有感

二次读昆虫记有感

读《没有人拒绝二次付款》有感4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读《没有人拒绝二次付款》有感4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在《感动心灵的故事全集》里看到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哲理,这个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经济学家让“我”去买十家店里的东西,每买一次东西要付两次钱,看有多少人拒绝第二次付款。“我”先到了一个服装店,买了一件20元钱的毛衣,付完钱后“我”又转过身来要给他钱,他居然又收下了,“我”一连走了九家商店,他们居然无一例外的全收了,“我”决定去一家熟人的店子里去买东西,“我”买了一杯矿泉水,我付完第一次钱后我转身又付了一次,眼见他要收下了,他的儿子突然说:“妈妈,这个阿姨刚刚给过钱了,在你手里拿着呢!”这个熟人很尴尬,把接钱的手缩了回去,“我”走后,听到了小男孩的哭声,估计是那位熟人打他了。“我”把结果告诉经济学家以后,他居然一点也不吃惊,说现在的人都这样……

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有一个大疑问,就是为什么诚信是人一生的财富,但是很多人为了区区几元钱而没有诚信呢?真让人费解。我长大了我一定会做个有诚信的人,绝对不会为了钱忘了人性的本质的,我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做人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没有人回绝二次付款》有感400字2024


今天我在《感动心灵的故事全集》里看到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哲理,这个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经济学家让“我”去买十家店里的东西,每买一次东西要付两次钱,看有多少人拒绝第二次付款。“我”先到了一个服装店,买了一件20元钱的毛衣,付完钱后“我”又转过身来要给他钱,他居然又收下了,“我”一连走了九家商店,他们居然无一例外的全收了,“我”决定去一家熟人的店子里去买东西,“我”买了一杯矿泉水,我付完第一次钱后我转身又付了一次,眼见他要收下了,他的儿子突然说:“妈妈,这个阿姨刚刚给过钱了,在你手里拿着呢!”这个熟人很尴尬,把接钱的手缩了回去,“我”走后,听到了小男孩的哭声,估计是那位熟人打他了。“我”把结果告诉经济学家以后,他居然一点也不吃惊,说现在的人都这样……

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有一个大疑问,就是为什么诚信是人一生的财富,但是很多人为了区区几元钱而没有诚信呢?真让人费解。我长大了我一定会做个有诚信的人,绝对不会为了钱忘了人性的本质的,我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做人的!

读《没有第二次》有感800字


今天,我 看了一篇文章,叫《没有第二次》。讲的是苏格拉底教育他的学生的故事。“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因为我看过一副名画,叫“苏格拉底之死”,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描述的是苏格拉底死前的情景,他宁愿喝下那杯毒酒,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观点。可我从来不知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学生的。

《没有第二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些学生来找苏格拉底,想知道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让他们走入一片果林,一棵一棵树看,不准回头,不准往远处看,一直走到果园的尽头, 走到一个你认为最好的果子的面前,便摘下它。可当这些学生完成任务时,苏格拉底说:“摘到最满意的苹果了吗?”学生都请求第二次的选择。可苏格拉底说:“没有第二次,人生就是如此。”

“人生就是如此!”这句话常常在赞叹一个伟大奇迹或悲剧结局时会被用到。因为说这句话的人领悟到了人生。而文中的学生为什么会请求苏格拉底让他们再选择一次呢?是因为有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一个好的果儿,可他们不满意,后来发现的果儿却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了,他们也只能选不好的了。有时反而摘了第一个自己任为最好的,可以后的却越来越好了!所以他们可能永远不能选到最好的。

可是,我认为他们应该满意自己的选择,至少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可能开始任务时,没有进入状态,没有意识到只有一次选择。的确,人生就是如此。当你只有一次选择时,你无法预测未来会不会

有更好的,或更糟糕的。当你找到你心中的最好的果子时,你摘下它,你就以经选择过了,你再也不用去判断后发现的果子的好与坏。你甚至可以不在管那些果子了,你不用去后悔,因为你手中的果子正是你任为最好的了。

你没有时间去悔恨,因为悔恨不能改变过去,还会另你不快乐。

你无须去计划将来,如今的中国人正是如此,每个人都说要做大事、一定要出人头地。可等到了未来,他们却成为不了实干家,仍是个幻想家。你不用去计划将来什么样,但要有梦想。很快,你的将来便变成了过去,勇敢地选择吧!人生就是如此。你无法预言将来。

人生就像游戏,就像抽奖、买彩票。你不知道你应该选这个还是那个呢,是这个号码还是那个号码?不知选那个会更好吗?对,人生就是如此。你选中了自然很好。如果选不中,你也不用后悔,你要知道你可是在一百、一万、甚至一百万中挑一啊!

人生就是这样无法预测的,做好你眼前的一切事情吧!积极迎接未来。

读《没有人喝彩的工作》有感500字


重 要 的 工 作

——读《没有人喝彩的工作》有感

今天,我重新看了《没有人喝彩的工作》这篇文章,每次看完,我都会把妈妈的那句话永远记在心里:“这是没有人喝彩的工作,虽然细微,但都是重要的工作,而且不能没有。”

文章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没有做主角,而让他在后台工作,他哭得很伤心。后来,妈妈拿手表做比喻,最后让小男孩很开心。虽然小男孩没有做主角,但我们不能像他那样,一做不上主角就很绝望。虽然老师分给你的任务很细微,但那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小男孩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自己,那次,英语培训班要演一个话剧,以前都是我当主角,可这次Miss Chen却叫另外一个女孩做主角,我只是一个配角罢了。我非常生气,我的“死党”说了好多Miss Chen的不好:“Miss Chen真是太没眼光了,你这么好的才华,她却不让你当主角,真是太不对了。”。。。。。。

想到这件事,再看看小男孩妈妈说的话,原来,Miss Chen给我的角色虽小,但也是重要的工作。我真的想对Miss Chen说对不起,我一定会好好完成这份重要工作的。

“没有人喝彩的工作,虽然细微,但都是重要的工作”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不论在何时,我们都要认真做好工作,尽管有时候会无人喝彩。

读《第二次时机》有感400字


生命是不可挽回的,但是谁都期望着生命的奇迹能出现在我们周围。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这样的:一位名叫杰克逊的杀人犯在监狱里得到了一个机会,他可以从一个机器里面复制他杀人时候的情景,如果他有良知,他将会出狱,杰克逊很快的完成了这个假做案,并且找回良知,但是他捡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第二次机会”,但是杰克逊知道,他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我觉得杰克逊在入室行窃中杀死了小女孩劳拉,留给他自己的是终身牢狱之灾。正如同劳拉并不知道自己将在一个普通的夜晚离开父母,杀人犯杰克逊同样不知道自己的一念之间的举动带给双方的都是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正是在这样的遗憾和绝望中,“第二次机会”便成为了主人公的展开希望的救命稻草。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也在这里。在一个梦中套“梦”的结构中,幻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的双重变奏便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第二次机会”的逻辑并不是处处生效的,因为我们手持着人生的单程车票,从来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珍惜生命吧,生命是最脆弱的!

读《没有第二次》有感推荐读后感


书是阳光,能照耀万物之灵。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读后感是指看过某本书籍、某篇文章后自己受到的启发或者感悟,读书是一种形式,读后感才是学到的实质。你印象深刻的读后感是哪一篇?请您阅读小编为您编辑整理的《读《没有第二次》有感推荐读后感》,欢迎您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叫《没有第二次》。讲的是苏格拉底教育他的学生的故事。“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因为我看过一副名画,叫“苏格拉底之死”,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描述的是苏格拉底死前的情景,他宁愿喝下那杯毒酒,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观点。可我从来不知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学生的。

《没有第二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些学生来找苏格拉底,想知道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让他们走入一片果林,一棵一棵树看,不准回头,不准往远处看,一直走到果园的尽头,走到一个你认为最好的果子的面前,便摘下它。可当这些学生完成任务时,苏格拉底说:“摘到最满意的苹果了吗?”学生都请求第二次的选择。可苏格拉底说:“没有第二次,人生就是如此。”

“人生就是如此!”这句话常常在赞叹一个伟大奇迹或悲剧结局时会被用到。因为说这句话的人领悟到了人生。而文中的学生为什么会请求苏格拉底让他们再选择一次呢?是因为有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一个好的果儿,可他们不满意,后来发现的果儿却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了,他们也只能选不好的了。有时反而摘了第一个自己任为最好的,可以后的却越来越好了!所以他们可能永远不能选到最好的。

可是,我认为他们应该满意自己的选择,至少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可能开始任务时,没有进入状态,没有意识到只有一次选择。的确,人生就是如此。当你只有一次选择时,你无法预测未来会不会

有更好的,或更糟糕的。当你找到你心中的最好的果子时,你摘下它,你就以经选择过了,你再也不用去判断后发现的果子的好与坏。你甚至可以不在管那些果子了,你不用去后悔,因为你手中的果子正是你任为最好的了。

你没有时间去悔恨,因为悔恨不能改变过去,还会另你不快乐。

你无须去计划将来,如今的中国人正是如此,每个人都说要做大事、一定要出人头地。可等到了未来,他们却成为不了实干家,仍是个幻想家。你不用去计划将来什么样,但要有梦想。很快,你的将来便变成了过去,勇敢地选择吧!人生就是如此。你无法预言将来。

人生就像游戏,就像抽奖、买彩票。你不知道你应该选这个还是那个呢,是这个号码还是那个号码?不知选那个会更好吗?对,人生就是如此。你选中了自然很好。如果选不中,你也不用后悔,你要知道你可是在一百、一万、甚至一百万中挑一啊!

人生就是这样无法预测的,做好你眼前的一切事情吧!积极迎接未来。

读《第二次机会》有感400字


生命是不可挽回的,但是谁都期望着生命的奇迹能出现在我们周围。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这样的:一位名叫杰克逊的杀人犯在监狱里得到了一个机会,他可以从一个机器里面复制他杀人时候的情景,如果他有良知,他将会出狱,杰克逊很快的完成了这个假做案,并且找回良知,但是他捡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第二次机会”,但是杰克逊知道,他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我觉得杰克逊在入室行窃中杀死了小女孩劳拉,留给他自己的是终身牢狱之灾。正如同劳拉并不知道自己将在一个普通的夜晚离开父母,杀人犯杰克逊同样不知道自己的一念之间的举动带给双方的都是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正是在这样的遗憾和绝望中,“第二次机会”便成为了主人公的展开希望的救命稻草。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也在这里。在一个梦中套“梦”的结构中,幻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的双重变奏便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第二次机会”的逻辑并不是处处生效的,因为我们手持着人生的单程车票,从来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没有第二次读后感


没有第二次读后感(一)

下午,我和妈妈去华润万家超市,妈妈上三楼购物,我在二楼看书,我看到一本《影响孩子一生的三百个故事哲理故事》我看了其中一篇《没有第二次》。

一群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学生沿一行果树往前走选择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但走到果园的尽头,学生们对自己的选择都不满意。想让苏格拉底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苏格拉底却说:没有第二次,人生就是如此。

一句多么深奥的话呀!我似懂非懂,这时,妈妈过来了,我就问妈妈:没有第二次,人生就是如此,为什么没有第二次呢?妈妈告诉我,人生充满选择,看起来似乎有无限多的机会,然而选择都是唯一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失去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人生就像穿过苏格拉底的这片果林,谁也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时间不会倒流就像你现在正在上小学,如果不好好学知识,到了初中,你后悔上小学时没好好学习,你能重新回到小学时间在学吗?我恍然大悟,我们应该认真地、投入地、自信地对待生活、学习中的许多个第一次,珍惜它,不能让第一次轻易流去,白白地留下遗憾。

我要把苏格拉底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它就是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没有第二次读后感(二)

今天中午,陈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小故事的名字2020叫做《没有第二次》,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哲学家叫做苏格拉底。有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你们从果园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在途中一定要挑选一个最大最好的果子。结果许多学生都空着手来到了老师的面前。它们请求老师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苏格拉底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通过这一句话,我联想到了我自己。

记得有一次,妈咪给我听写语文生字2020,我错了很多。我很难过地对妈咪说:妈咪,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妈咪意味深长地说:你自己去复习吧!没有第二次的?听了妈咪的话,我赶紧认真的复习。

还记得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和姐姐、妹妹去树林采树叶,看谁采的树叶最好看,最有形。我们规定只能向前走,不可往回走。这里的树叶好多呀!红的、绿的、黄的有圆形的、五角形的、梭子形的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五彩缤纷的,好看极了!

我们开始采树叶了!我看见了一个很特别的叶子。可是我认为前面还有很多漂亮的树叶,所以并没有弯腰把它捡起来。20分钟后,我们在一个地方集合。我空着手来到集合的地方,看的姐姐和妹妹都采到了很多美丽的树叶,我忙说:我再去找一下。不可以!姐姐严肃地说:我们说过,不可以往回走,我听了。非常后悔,心里想:要是我把第一次看到的漂亮树叶拿起来就好了。

这些事告诉了我没有第二次机会,人生就是这样!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认真,仔细,这些事也就想做人一样的!力求一次成功,不可以马马虎虎,白白留下遗憾!你知道了吗,我们做人不要马虎!


没有第二次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没有第二次》的文章,讲的是一件苏格拉底教育他的学生的事。

《没有第二次》的内容是这样的:一天,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苏格拉底没有直接给他们答案,而是把他们带到了一片苹果园,说:你们从这里一直走到园子的尽头,路上选一个你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并摘下来,记住,你们只能摘一次。说完,他便走了。不一会儿,他的学生陆陆续续的走到了园子的尽头,带他们全都到齐以后,苏格拉底问他们是否摘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苹果时,学生们一个个都摇起了头,并请求苏格拉底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这时,苏格拉底说:没有第二次,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学生们没有一个摘到自己认为最好的果子呢?因为发现一个较大的果子时,认为后面还有更大的,而走到后面时却认为都没有刚才的大;而另外一些人发现了较大的果子时,就摘了下来,到后面时又认为后面这些比手中的大。所以他们永远不可能摘到自己认为最好的果子。而苏格拉底那句:没有第二次,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也成了一句名言。

人生就与采果子一样,当你只有一个选择时,你无法预测以后还会有更好的或者更坏的,所以如果你选择了它,就不要再去看别的,要一心一意的去做好它。如果你认为你选择的是错的,那你也不用自暴自弃,因为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更没有时光机,既然你无法回到选择的那瞬间,与其每天生气的过下去,不如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人生其实也是一场游戏,而这场游戏的输赢不仅仅是因为选择的好坏,更多的在于你是否用心的去赢得这场游戏!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读后感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马尔克斯自认为艺术成就超过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作品。它的情节相对于后者更为简单、易懂,语言可以说是披沙拣金后剩下的精华,具有含蓄、干净、克制的风格。就我个人看来,确实非常精确。

作品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盼望养老金而不得的复杂心情及因此而生的窘迫生活。这位上校年轻时(19岁)即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新政府许诺要给他们养老金安度晚年,他妻子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儿子也在一次斗鸡中死去,老俩口孤苦伶仃,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能信守承诺,寄来养老金。但是,上校的这种等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成了绝望的等待。

上校的悲剧命运令人难以忘记,这悲剧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追究下去还要包括到主人公生活的那一片特殊的大陆——拉丁美洲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

虽然马尔克斯被称为文坛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但他本人却一直不屑于这种说法,他强调拉丁美洲的神奇。他声称“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任务,也许可以说是如何努力以谦卑的态度和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去贴近现实。”

小说忠实地再现了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这块土地因古老的印第安土著文化和哥伦布发现这块新大陆而导致印欧两种文化的并存与混合,在这方土地上,现代和远古,科学和迷信,电子和神话,摩天大楼和史前状态交织在一起。这是个神奇的、疯狂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面前,一切虚夸和矫情的辞藻堆砌都显得那么苍白,作家只需用语言最本质的内核部分去表现就可以收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在小说中,拉丁美洲那漫长的雨季是令人厌恶的,他和上校的痛苦感受以及邻人的出殡联系在一起,这一雨季的描写小说开头就有,它似乎是上校悲剧命运的一个预言。上校曾去找过律师,申诉自己的不公遭遇。然而律师这样向上校解释:“人类的忘恩负义是无止境的。”在上校所处的那样一个专制制度肆虐的非理性时代,不仅统治阶级背信弃义,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是穷极无聊。老百姓们每年在一月二十日进行斗鸡、下赌注,追求刺激。在礼拜的夜晚,人们聚在台球房玩转盘赌,一片沸腾的景象。上校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因为他的那种严肃、纯洁、执着的精神世界与整个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无聊麻木的生存状态格格不入!

小说中的世界,除了上校、医生这极少数的几个人还保留着人类宝贵的理性外,其余种种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反理性现象,粉碎了读者的理性期待,上校那一相情愿的理性主义信仰显得可笑、可怜。上校所参与的那场战争,耗尽了他的生命中的精华。在人类生活舞台上,从古至今,到处都层出不穷这种反理性的活动,有以信仰的名义进行的野蛮愚昧的宗教战争,有血腥的种族清洗和党同伐异……康德认为,人尽管作为万物之灵,个体充满了智慧,但就人类的全体在世界大舞台上的所作所为来看,一切归根结底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上校不正是这场罪恶中的牺牲品吗?

马尔克斯认为专制制度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悲剧,他的悲剧观似乎接近于鲁迅的悲剧观。这一悲剧为拉美作家提供了创作源泉,鲁迅在1925年提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专制制度毁灭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马尔克斯在创作悲剧人物时,也是入戏很深的,他写道“我不得不让他死去,他死了,我躺在床上为他哭了整整两个小时。”

小说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它所塑造的上校的悲剧命运的美学意义。首先表现在对于绝境中生命韧性的渲染与开掘。上校与他的妻子在贫病交加中苦苦地支撑着,这两把老骨头在严酷的生活重压下已将生命的忍耐力发挥到了极致。小说这样描写上校的身形,“妻子在大病后认出丈夫时,异常惊讶。‘你瘦得皮包骨头了’她说。‘我正在精心保养,准备把自己卖掉’,上校说,‘我已经被一家黑管厂订购了。’但实际上,他之所以能撑着活下来,仅仅因为他对来信还抱着希望。”

“上校也犯病了。他在厕所里一连蹲了好几个钟头,觉得非常难受。他出了一身冷汗,感到内脏都腐烂了,一小块一小块地掉下来。”尽管自己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如此不堪,上校还是保持了他的正直、倔强,对共和国一片赤诚和对法律怀有牢固的信念。上校在读报纸时发出叹息“没有选举的希望。”他对拖欠医生诊费感到不安,在分手时咬着牙问“我们欠您多少?大夫。”他相信法律,作出更换律师以求快点得到养老金的决定,并且亲自写申诉信……腰板挺的笔直,以利于呼吸……上校写了满满一张纸……后来,他又写了半页,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无论是肉体上对于贫穷和疾病作的苦苦抗争,还是精神上对于某种信念的苦苦支撑,马尔克斯都没有忘记加以渲染和表现,然而,上校并没有迎来生命中的春天。他的青春和热情早已伴随战争岁月消逝了,陪伴他的只有令人厌恶的潮湿的雨季。他身上保留的人类理性的闪光在黑暗的绝境中显得如此的可贵,这是值得读者记住的。

小说中上校这一悲剧人物的美学意义还在于:小说末尾对于痛苦的自我救赎使得上校的灵魂得以站立起来,可以与读者对话。

叔本华对“痛苦”的定义是“把意志因横亘于它与它当前目标之间的一个障碍而遭到的阻挫称为痛苦。”那么,上校等待养老金而不得是符合这一定义的。因为贫病,上校遭受的肉体苦痛不必多说了,在漫长的等待和窘迫的生活中,上校所受的精神苦痛也被多次提及,文中描写上校的心理时用了“焦虑不安”,“羞愧”,“不快”,“心乱如麻”,“提心吊胆”等词语。上校还产生了好几次幻觉,一次是出殡时,一次是卧病在床时。这几次幻觉都有令人惊悚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上校的精神也被折磨得千疮百孔。

痛苦本身固然也有它的美,但马尔克斯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强调人生的悲剧感,在小说的末尾,马尔克斯冷静的叙述道,“妻子逼问上校‘告诉我,我们吃什么?’上校经历了七十五年——一生中一分钟一分钟度过的七十五年——才到达了这个时刻。他感到自己是个纯洁、直率而又不可战胜的人,回答说:‘屎’。”在那样一个时刻,上校完成了某种仪式。以往全部的痛苦已成为上校感受范围之外的另一世界。上校完成了他艰难的灵魂之旅。上校达成了这样的理念:要解脱于苦海,就不是无济于事地挣扎着解除加诸自己的一重重的,实际的痛苦,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制造出一切纷争和苦难的生命意志,这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的救赎。使得他可以超脱,对他而言,痛苦就是解脱于痛苦的途径。小说到了这里,上校的灵魂变得丰满而有生气,不再是徒有痛苦的容器。

这篇小说对于苦难的叙述有着自己从容的节奏。作者始终保持必要的含蓄、克制。但是惟其如此,才得以源源不断地透出作者真诚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大敬畏。正是由于马尔克斯细致入微的阐述,形成涓涓细流般的小说内在的时间节奏感,才调动、激发了我们全部的情感和经验的介入与参与。我开始反思以往读过的一些所谓苦难的叙述难逃煽情的嫌疑,使人阅读后感到疲惫。而读本文我却是一直以自然而然的满足感在阅读。也许一切真的东西,包括大喜、大悲、大痛苦的至境就在于此吧。象中国道教、佛教文化一样的超脱、宁静。巧合的是,从欲望的苦海中实现“自我救赎”与佛教教义的逻辑根据和存在价值也是通过人生归结为苦而找到的很是相似。

这部小说的悲剧性无论从民族、社会的角度还是人的角度看都是显而易见的。在马尔克斯的创作生涯中,他最初的创作主题也是与死亡有关,可以想见马尔克斯的哲学观念里早就有了生命的意识。我们通过这部小说,窥探到人类生活之一角,思想得以沉潜到悲剧人物的生命深处,看到了既伟大又渺小的人类生命的闪光,小说既不乏精细的微观视角,又负荷着思想的深度,负载着社会的内涵,有着深邃的历史穿透力,因而它具有一种强烈的美而撞击着人们的心扉。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得到了精神上的某种归宿,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中:如现代性发展导致的理性极端倾向,急速体验对人的生存自在感的剥离,心理距离导致的精神荒漠,碎片化生存的残缺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

读《第二次时机》有感400字2024


生命是不可挽回的,但是谁都期望着生命的奇迹能出现在我们周围。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这样的:一位名叫杰克逊的杀人犯在监狱里得到了一个机会,他可以从一个机器里面复制他杀人时候的情景,如果他有良知,他将会出狱,杰克逊很快的完成了这个假做案,并且找回良知,但是他捡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第二次机会”,但是杰克逊知道,他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我觉得杰克逊在入室行窃中杀死了小女孩劳拉,留给他自己的是终身牢狱之灾。正如同劳拉并不知道自己将在一个普通的夜晚离开父母,杀人犯杰克逊同样不知道自己的一念之间的举动带给双方的都是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正是在这样的遗憾和绝望中,“第二次机会”便成为了主人公的展开希望的救命稻草。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也在这里。在一个梦中套“梦”的结构中,幻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的双重变奏便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第二次机会”的逻辑并不是处处生效的,因为我们手持着人生的单程车票,从来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珍惜生命吧,生命是最脆弱的!

喜欢《读《没有人拒绝二次付款》有感4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二次读昆虫记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