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得民心者赢天下——读《论语·公冶长篇5·16章》有感。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得民心者赢天下——读《论语·公冶长篇5·16章》有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有幸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六章孔子对郑国丞相子产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评价,耳边仿佛又回响起那首曾经熟悉的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几也恭,其是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仗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言行的经典归纳,可谓言简意赅。乃君子之道:他对己严格自律,对上负责认真,对民重于恩惠,对下以理服人,无愧于“春秋第一人”之称。

子产作为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无不装着那定盘的星——老百姓。就拿“不毁乡校”的故事来说,他针对老百姓的正当言论和想法,采取的不是“堵、毁”,而是以百姓为自己的老师,通过“引、疏”的方式,取长补短、化解矛盾。针对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尽孝尽德的事情,他识德重礼、体察民情,哪怕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也设身处地地替百姓着想,决不做损害百姓成全自己的事,让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胡书记对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用现在的话来总结我们的老先辈子产的行为再贴切不过了。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为官者心里永远装着代表老百姓那杆秤、那只砣,那么得民心者永得天下,并为之世代传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骆驼祥子16章读后感


导语: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骆驼祥子》第九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骆驼祥子第十六章读后感范例【1】

祥子是个善良正直但很要强、肯奋斗的人,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场主刘四爷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因为他认为 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地恶习,可上天对这个可怜的老实人还是没有半点的怜悯。无数的打击、挫折,终于把祥子这个铁打的人的铁打的精神给碾压得粉身碎骨。他不再那么拼命的拉车,不再烟酒不沾,以前善良正直的祥子不见了,只剩下学会了吃喝嫖赌,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尸走肉。可就像作品中写的那样: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祥子的堕落不是祥子的错,而是整个社会中的乌烟瘴气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变了质。

祥子是一个悲剧,他尽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却依然落了个两手空空。如果祥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也许他就不会变成那样的刺儿头了。因为他是那样的要强、那样的善良、那样的正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我们也应当学习祥子的那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虽然未必方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奋斗过了,便能问心无愧。

读后感∶

第一,老舍以自己当时生活环境,所见所闻及遭遇,真实地写一个劳动者人力车夫坎坷悲惨的生活,这样令当时的读者有深刻的感受及有切身处地的感觉。另外,同是生活在坎坷悲惨生活的读者看了后可以感受到有人明白他们的遭遇,知道如何面对他们的不幸。

第二,老舍真真实实地,赤裸裸地,没有一点扭曲,没有一点修饰地写这个人力车夫而将当时中国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种种剥削及压迫完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可令看了这书的ZF官员了解劳动者可怜的生活,从而改善中国黑暗的旧社会对他们种种的伤害。另外,其他阶层的读者看了后可了解劳动者的可怜生活,从而帮助他们面对各种困难。

第三,老舍用北京地道白话文写这本书。这样看《骆驼祥子》的读者阶层便会广阔一些。而且那些语文水评不高的市民便不会因语文的障碍而影响不能看懂老舍所表达的。

我看完《骆驼祥子》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非常不想这长篇小说完结,有想继续看下去的感觉。老舍写这部长篇小说非常出神入化,能够引人入圣,而且警动后世。

我看《骆驼祥子》时,就是身处於中国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而看这长篇小说时有另外两种感觉。

第一种感觉是自己有如在回看自己18岁后的人生。而在回看时感觉人生非常悲惨无常、变幻莫测,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无奈感。

第二种感觉就是好像祥子这个车夫曾经生存在世上,看《骆驼祥子》就像看老舍替祥子写传记,有一种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真实感。

我非常喜欢看小说,不论任何类型的小说也会看。例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翻译小说、武小说、写实小说等等。但就是怎麼看也看不到中国现代小说家们所写的现代小说。例如∶老舍、鲁迅、巴金等等。

骆驼祥子第十六章读后感范例【2】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F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骆驼祥子第十六章读后感范例【3】

祥子没有读过很多书,文化水平不高,当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读书也是不太可能的事。而现在的我们,有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保障,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在党的阳光下,我们在宽阔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享受着安定平静的生活,更没有以往私塾中那种体罚学生的事件发生,我们是幸运的。祥子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人力车夫,整天在风雨中奔走,为了几毛钱斤斤计较,过着如同猪狗一样的生活,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日子,他还很年轻,却被当时的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摧残成这样!我们呢?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有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护,如果去打工不是我们受罪,而是接受我们去工作的单位受罪,我们是何等的幸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逍遥日子,永远不必担心没有钱用,而祥子呢?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了。

祥子有过自己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在我们看来,这个梦想可能很可笑,现在一辆手拉车是很过时的,这个全自动化的时代,到哪里去找手拉车?现在的手拉车,可能会被当成文物收藏了吧!可是,祥子有过自己的车,被军阀给抢走了,想找回来吗?到哪里去找?就算找到了,要得到吗?可能会被别人狠打一顿吧。但现在呢?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有着《刑法》的保护,抢劫罪是会判刑的,我们无需害怕劫匪,可是在那个年代却不能,祥子找官府吗?车可能会归官府所有的,这就是那个黑暗的社会,现在看来,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祥子的梦想只是有一辆自己的车,但这个梦想、那个黑暗的社会,将这个善良、憨厚、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硬汉生生变成了一个懦夫,一个行尸走肉,一个放弃生活、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的人!这是何等的残酷?他变成了一个自甘堕落的颓废者,他的灵魂被摧残,将他的满腔热血化为了满心仇恨!看看我们,在党的阳光下,我们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老师会帮我们,祖国会帮我们,党会帮我们!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欣欣向荣,我们不会被人打击,挫折大家会和我们一起去战胜,没有人会故意来破坏我们的梦想,我们多么的幸运!我们和曾经的祥子,同样的胸怀大志、同样的富有激情,但为什么,祥子会被活生生的摧毁了?是政局的黑暗,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过着美满的生活。

祥子没有想过反抗吗?他当然想过,反抗那个毫无生机的社会,那个没有人情冷暖的年代,那个冷酷无情的黑暗世界,可是他失败了,其实,祥子的失败,并不全是社会的错。中国共产党也曾经反抗过这个腐朽的社会,他们成功了!这又是为什么?人多力量大?不,还有,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毅力,他们有着不被困难打倒的勇气,顽强的奋战精神,他们在水深火热中坚持着自我,坚守着自我,祥子的意志力薄弱,所以他输了,其实通过《骆驼祥子》,我还能看出,一个人应该拥有自我,拥有打不垮的信念,为了自己的追求努力的力量!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有着比祥子更好的条件,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精神,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成功的道路。

现在的社会中也难免会有那个年代一样的人物、恶势力的出现,我们要勇于与他们斗争,不可以和祥子一样忍气吞声,终于把自己给折磨死了,不要忘了我们还有党的支持,学习党的精神,在逆境中不认输,在困难前不低头,终究会胜利的!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我们可以勇敢、顺利的飞翔,飞向自己理想的广阔天空!

论语读后感【16篇】



篇一:读《论语》有感

作者:何欣

从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时只是背诵,现在再来看,这一小段话蕴含着许多道理。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

上学时,每天都会接受新的知识。不会复习的我每次都在考试中失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除了学会温习之前的知识,还要知道怎么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学习知识,都是自满的,自认为良好,事实上,并没有学到许多知识。学知识要做到虚心求教,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全方位汲取营养。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当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应当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先知道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在第二位。

讲到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篇二:读《论语》有怀

作者:赵雅欣

仲尼停息在两千年前的风波里,他的思想却成了长明灯。一灯既明,便是希望。万人垒土,即成河山。

题记

记录过往的书第存留至今的有许多,而让人如品尝般的细细品尝的佳作却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战国数千年的今天,打开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诲。穿越千年与孔圣人来了场跨世纪谈话。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下高远的志向,在这六艺讷以仁德之心去实现。初读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不过后世的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学浅无法触及。而这其中所蕴念的人道则是教会我们为处人处世之道;以仁德之心待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间要以君子的品行为准则,要以宽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数语蕴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学问。

礼之用,和为贵。礼乐的运用最恰当的是和,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便被成为礼仪之邦,可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孔子认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违礼乐,我同意。不过在我看来礼乐在现代社会更像是这个社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相当于法,触犯了这条法律的红线便超越了规则,这时你便会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礼乐就像是新时代的法律,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权利,让这个社会更和谐。

篇三:读《论语》有感

作者:罗靖尧

我在尧曰篇第二十中读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之人也。读到它让我感触特别深。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讲的是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我个人非常喜欢打篮球,所以我从球场当中懂得了这句话。

何为不懂得命运?就是在你知道你的技术没有其他人强,在你知道你是个弱者的时候,你还不懂得去努力,不懂得去拼搏,不懂得利用你的一腔热血去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时候,你就真的是个失败者。你就永远无法成为别人口中的强者。这就是没有可能作为君子的意思,所以只有当你懂得了你的命运而为之去努力补齐你的短处,这时的你才向君子渐渐迈进。

不知礼,无以立也。中国以礼仪之邦为著称。如果你连礼都不懂得,何之称为中华儿女。就好比说你找工作去参加面试,当你不懂得用礼貌用语去与面试官对话的话你被录用的几率就大打折扣。在生活中,你不懂得用礼貌用语去与人交流,别人对你的好感也会大大下降。他们都会觉得你这个人好没有素质,而你不仅丢了工作也没了朋友,而此时此刻你也无法立足于社会,无法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的时候,你的彷徨就绝非你与人对话时的从容和淡定。

篇四:读《论语》有感

作者:倪蕾

当又一次翻开《论语》时,这句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让我感慨万分。

父母的生日必然铭记于心,开心庆祝的同时,又想到父母会渐渐老去而感到恐惧。

小时候,母亲总在耳旁说:马上自己就进30岁了。那时在一旁的我十分开心,觉得母亲老一岁我便可以长大一岁,我变又可以逃脱父母的约束,自由自在的玩耍。那时自己却心中还想让母亲多老几岁,我便可以多长大几岁。现在想想,那时真是聪明的过分!

渐渐长大,当打开那一本本承载着回忆的相册,看到相册中的父母与现在对比,脸上的皱纹增多了,双手也为了操持家务粗糙了许多。记得一次,我跟父亲时隔两个月没有见,每天视频通话中我总感觉父亲老了许多,当他回来时,我发觉父亲瘦了许多,沧桑了许多,不再是儿时那个陪我在院子里玩耍的父亲了,心中顿时酸楚,不想让父亲变老。

每次父亲送我上学,我总在他后面跟着,看着父亲的背影,觉得父亲的背影更加的低沉,失去了年轻时那种活力了。父亲嘴边总是挂着一句:人老了,女儿长大了。每当听到这句话心中的担子也重了些。父亲不管如何,总是在我前面为我遮风挡雨,也是我坚强的后盾。

篇五:读《论语》有感

作者:赵子渝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的弟子却说仲尼不可毁。孔子那一声又一声的子曰,难道没有时时刻刻的点醒着我们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为了夺得女生的青睐而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去骗取他人的感情,这应该是丧失了他们自身的仁德。更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单纯的就是诈骗人为了谋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严惩。而受害人呢,就是防范意识太差才导致上当。

可是谁也没有想过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吗仁德什么时候被人们都都丢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无情践踏,从来都没有人想过把他捡起来。而孔子将他写下来一遍又一边的警醒着人们不要丢失这些曾经人们所重视的高尚品德,我问要将这些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将被人们扔在地上无情践踏的东西捡起来!

篇六:读《论语》有感

作者:田鸾潞

中国人从古代就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摆在第一位。现如今长大后孝敬爸妈已经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孝敬仅仅只是指养活爸妈吗?孔子则对这个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很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忙于工作而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疏忽了对父母的陪伴与关心,只是单纯的认为寄给父母钱就够了,可以让他们吃饱就够了,难道真的连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吗?反而是家里的宠物猫宠物狗经常陪伴在侧,饲养的很好,经常带出去给它洗澡,带它出去玩。只尽到了了物质方面的责任,那么所谓的赡养又与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吗?而一心想要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去关心父母,在乎父母,不让他们担心,父母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物质上的提供,而是对父母最真诚的关心。

孔子关于孝有很多的理解,孔子还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孝顺的孩子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担心,所以现在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是报喜不报忧。同时,子女也应当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夏问孝时,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很少有人从没有对父母发过脾气。有些事情,儿女需要去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去吃,这样就算孝敬了吗?

说来说去还是上一句的道理,对待父母一定要真心,不要拿金钱去敷衍父母从而去做到金钱上的孝敬,一定要有生活上的关心,有些时候关心其实比金钱还要让父母开心。

篇七:读《论语》有感

作者:贺钰珺

曾参说了具体的三省,但这句话的核心还是在于一个省字。生活中的省不止于这三处,然而要真正做到自省往往需要极高的自觉性和很大的勇气。

生活百态,人生复杂,在曲折且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例如:当我们略有成就时,就会飘飘然不知自己为何许人也;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又会自怨自艾。只有这世界撤去喧闹,我们冷静下来,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事做错了?什么事做对了?做错的错在了何处?这才是自省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省,并且学会自省,才会正确认识自己,才会找回迷失的自己,拥有更好的心态。所以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就必须时刻自省。

吾人最大之知识,系反躬自省!

篇八:读《论语》有感

作者:司卉枫

现代版的【仁】和小篆的【仁】的写法很像,都是左边一个侧立的人,右边是数字二。表明了【仁】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而《论语》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与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仁德的胸怀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的价值观;什么是仁?如何发挥仁德的胸怀,孔子给了我们最高的最有原则性的规范!

在整本书中,每一句话都引人深思其内在。而在这万千佳句中,有几句更是令我心醉不已。

其中一句便是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就是仁。有人说过,道德是对于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强加于他人的枷锁。我们处于一个信息高速更新的时代中,常常都可以看见一些这样的新闻:某某与某某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这样的新闻往往很快会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当你了解过后却发现,两人起冲突的导火索仅是一些因为个人观念上的分歧。我们常常都希望别人能按照自己觉得舒适的方式去做,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让别人感到不适了呢?在让自己舒适的同时让别人也感觉的舒适,这才是仁的要求。

这便是我读《论语》这本书的感悟了。《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素养,他教会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因此我们也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与生活,用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在生活的逆境之中保持上进之心,留存住心中的一方寸土。吾之初心,永世不忘。

篇九:《论语》读后感

作者:邓骞

通读《论语》,使我明白了有一种心态叫做:箪食,瓢饮,孤居陋巷而不忘初衷;有一种观念叫做:惜时者方能成事也;有一种坚韧叫做: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论语,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惊鸿巨著!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由孔子其弟子编撰,记载了孔夫子生前的言行警句及处世态度,亦成为2000多年来人们做人生活的模范。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句描写的便是孔子弟子颜子的做人处事态度。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效仿的学习之道吗?所谓学习,为学而学,不是为享乐而学,不因环境的好坏与否影响自身的向道之心,在艰难的情况之下亦以学而乐,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古有匡衡凿壁偷光,今有汪曾祺茶馆借光,孔子所传授的学习之态度着实令人心生向往。

篇十:《论语》读后感

作者:谢籽言

子路是最令我着迷的。对他的映像最早是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说实话,子路负米是二十四孝中少数三观与现代思维契合的故事,所以对他印象尤为深刻。作为大师兄,他就好像是弟子中的一朵奇葩。《论语子路》第三章中,孔子有曰:野哉由也!孔老夫子都忍不住说:仲由你真够粗野的!可见子路简直就是儒家学者中的一束不一样的烟火。

在《论语》中,孔子与子路对话的许多细节里不难看出,子路像极了班上那个总能引起老师注意的、坐在最后一排角落的调皮学生,他总是表现得很有个性,不停的接老师的下茬儿,怼天怼地怼孔子,从来不给老师面子,有什么觉得老师不对的地方就当面指出,不留一丝情面,在老师的底线上疯狂试探,什么情绪都挂在脸上,直率的让人招架不住。如果说颜回是老实稳重的三好学生,那子路就是传说中的状况外学霸,考智商和灵感取得成绩。他求学,往往穷根究底,并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我虽然没有精细的去读论语中的字字句句,但我粗略的记得,子路出场的这么多次,约莫有八九成的镜头都在向孔子提问。要说师徒和谐美好的时光也有,不过子路这个人夸不得,孔子有时刚刚夸完他就又得准备回过头去骂他。

其实啊,这样的学生,与老师关系最是亲近。孔子对别的弟子总是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诽不发,而对子路却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由,诲汝知之乎?子路啊,我说的你听懂了不?;居,我话汝。坐下,我跟你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子路这样的,简直是不得好死啊子路好像就是孔子口中那种标准的强词夺理、缺乏教养的讨厌鬼,但是当外人不满于子路时,孔夫子还是护着子路。孔子对子路,就好像是对自家不成器的小辈,一面嫌弃一面疼爱。

篇十一:《论语》读后感

作者:沈书帆

子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论语》就是这样一本集孔子智慧的大成之作,在现代生活中不断自我创新,闪烁着人性之美。

通读一遍《论语》后,你会发现仁字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但小小一个仁字却囊括了温、良、恭、俭、让等中华民族特性,不仅有对圣贤之性的赞美,更有对人之通病的尖锐批判。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总少不了对《论语》的引用,由此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仅要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是为了达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于个人也要注重君子欲讷与言而明于行的品质。如今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遥感领域泰斗李小文,曾因衣裳陈旧被大学保安误以为是农民工而被拦下,魔稻之父袁隆平,现已90岁高龄的老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还有许多这样的国之脊梁,他们正如子曰刚,毅,木近仁。的那样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论语》时读时新,越读越活,不但使人民有信仰,向往着国家英雄,也使国家有力量,正如子曰知耻而后勇。

篇十二:《论语》读后感

作者:陈卓妍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每个人都能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的深思明辨。读《论语》,仿佛看到了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的中间,同他们畅谈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论语》中直接了当的阐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在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的品质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义小人于利,他从人的追求以及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怀惠和小人比而不周并不是说喜欢和擅长与人交际就是小人,而是说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关乎财富和利益。这也论证了当下的中国将法治放在第一位,严厉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一切事物,体现了《论语》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

篇十三:《论语》读后感

作者:杜思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讲的是处事之道。它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读了这句话之后,我才知道,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南宋名臣文天祥,不被朝廷重用,在南宋遭蒙古南侵,危危欲坠时,文天祥坚决反对投降,英勇带兵抗击。南宋灭亡后,他不肯投降,最终被杀害,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张海迪因患有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病魔作斗争,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中国机长刘传健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的险情,生死关头,他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篇十四:《论语》读后感

作者:汤雯静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告诉我们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图快这是缺乏长远考虑的表现,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太过冒进,也不应该被小利蒙蔽了双眼。就像第一个做完作业不一定就好,还要看质量是否有保障。有了想玩的欲望,就可能会贪玩,贪玩一定是不能成大事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月,其何以之哉?孔子强调人要讲诚信。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更是生存之道。若人人都讲诚信,那么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人应该像松柏一样有骨气,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才能受得住考验,最终取得成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面对河水的时候,都能感悟到时光的逝去。

我认为学会处事之道、不快不贪、懂得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学习松柏的品质、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都是认识自我之后的升华。这应该就是孔子的生存智慧,看似平凡,其实造就了不凡。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篇十五:《论语》读后感

作者:偰钟月

孔子做为道德高尚的人,选择身体力行,亲自向世人展现君子的高尚品德。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叶公问子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好学而尊礼,乐于引导众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后去进行实践,这不是很愉快吗?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大意为:不践行前贤的道和理,就不可能达到贤人的境界,这是在强调习,强调运用。

君子之学现小人之学也有所不同,小人之学为人,君子之学为己。君子学习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小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之学为道,小人之学为物。君子乐道,不仅安贫乐道,也安富乐道,无论什么情况,君子学而论道。小人之学,单纯为了学位、职称、加薪的学习,都是为物之学。

篇十六:《论语》读后感

作者:谭茜予

从孔子谈起,自他成名后,人们都尊称他为万世师表,殊不知他在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还因此常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倘若自己想保留别人的作品,就必须一字一字地刻在竹片上。而孔子对书籍的热爱不浅,当时的《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以至于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倘若没有远大志向,不热爱自己的事业,孔子怎会以如此坚强的毅力支撑自己前行?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范仲淹幼年不幸,他出身贫寒,年少时只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读书。每天晚上,他都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到第二天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生活如此艰苦,他却毫无怨言,专于研读,终有所成,还为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受赞誉。

现在看来,至少名人少年多立志这句话并没有错。然而经历了挫败后,对弘毅的觉悟或许更加深刻。

《简·爱》1~16章读后感


《简。爱》是一本中外的有名小说。我只读了1~16章。这里面主要讲了:简。爱,是一个孤儿,她好心的舅舅把她领回家,可是简的舅舅过了没好久,就去世了。他临终前,把简交给了她的舅妈,可是她的舅妈是一个恶毒的女人,她把简当成一个连狗都不如的女仆,还把简扔到闹鬼的红屋子里去。最后在简的舅妈所说的“不得不分开”的情况下,被送到劳沃德学校。

其实,劳沃德学校比那里更遭殃,那里吃不饱,住不暖,每天只能吃烧糊了的肥肉,和一点薄薄的燕麦。而且衣服抵御不了寒风,脚背冻肿了,晚上两人睡一张床。

都已经受了这种苦,上天似乎不饶可怜的简,因为她被看成了一个撒谎者。但是,简并没有撒谎,而是被她舅妈扭曲事实

最后简,就在这艰苦的环境里学习,生活…,直到有一天,简去应聘家庭教师,间的生活从此改变

简到了被应聘的地方——桑菲尔德府

那里与一位慈善的太太叫做菲儿菲克斯太太。她的学生叫阿黛勒。这家主人叫罗切斯特先生。

一开始我觉得罗切斯特先生是那样的怪,可是后来我又觉得他是那样的和善。我是通过一次火灾感觉到的:简正在睡觉时,突然听到怪笑声,她悄悄的起床,走到过道,发现有一支蜡烛,又发现罗切斯特先生的房间有青烟冒出,简快速的跑过去,发现罗切斯特先生正在睡大觉,床单都有火星,他冷静的将火扑灭,叫醒罗切斯特先生,当时罗切斯特先生是那样的对她亲切真是出乎意料的礼貌啊!

执子者,明天下


读《执子与通子》后,有所感想,在此发表发表感想

我本人不太认同通子的做法,他们不顾世人生死,只求明哲保身,这种做法委实让我反感,高一时,我就和我们语文老师争论过这个问题,她总是强调社会背景,说昏君不用良臣之类的话。可我觉得,古往今来,要说做卧底的人也不少啊!那些所谓的贤士咋就想不到呢?况且,昏君何来?还不是贪官污吏多了,把皇帝教坏了!贪官多,咱们良臣,一人一口吐沫都可以淹死他!良臣多了,进的谏言多了,这明君自然也就有了,到那时,政事和乐,天下太平,岂不快哉?

《论语》公冶长之二十六读后感 (300字)


《论语》公冶长之二十六读后感300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裘衣与朋友共享,即使损坏了也不后悔。颜渊说:我愿望是不自夸德行,不自表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理想。孔子说:老年人得以安乐,朋友得以信任,年轻人得以关爱。

读后感:

子路修养在外,注重形体的仁义,视自私为耻;颜回修养在内,注重本义的仁义,视自满为耻;孔子修养无形,注重自然的仁义,视自欲为耻。可见,子路志在他人评价,“与朋友共”未得兼济;颜回志在我心无悔,“愿无伐善”仍属有心;孔子志在兼善天下,“安、信、怀之”于民福祉。

《道德经》对上善若水解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无形无体的,至上善行就象水润万物一样无声无息,又不从万物中要求回报。而人的本性,容易受形体的影响,这就常常因欲而生争,因争而生尤,因尤而生惑。老子倡导人性上善,就是要去除形体上的拘束,无私的心法才会形成,只有逝去“有”,才会表现“无”,人的真品德才会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大德大善的境界。孔子的理想,与老子的“上善若水”相吻合,因为无私、无欲、无我而存善。

仁行千里,兼善万物而不伐善;义布天下,广惠万物而不施劳。细品孔子的理想,不禁为其宽广的胸怀而叹,联想到近代的雷锋、焦裕禄,其品行自然非一日之功。

编辑推荐:

读《论语.里仁篇》第二章有感1500字


第二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该句连用三个不字,不仁者是前提。可解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与下面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相比照,前面说不仁就不会什么,后面说仁就会什么。从逻辑上说,如果不仁,就会怎么样,如果仁就会怎么样。讲的就是人而不仁者就会怎么样,人而仁者就会怎么样了。当然,仁者,人也。人不仅有动物性,还有人性,更有社会性。

什么是不仁呢?《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孟子》有:《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史记》有: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后汉书班超传》: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明代《医案总论》说: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冯梦龙又说: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可见,说到不仁至少有三种说法:老子、孟子、司马迁从政治上说仁,老子否定以仁论政,孟子、司马迁则肯定以仁治国;《班超传》的作者范晔、《总论》的作者薛己则以仁、生物也论人,属于中医之论;明儒冯梦龙则以个体之品性说仁。

因此,不仁者的者就可以理解为单个的人或者单个的单位、国家等等,而不仁则可以理解为泯灭、丧失仁性,肌体丧失仁性,身体就会得病;个体泯灭仁爱,就会失去操守;国家不以仁为本,就会祸害百姓。

再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之如何或怎么样,久、长表示时间长,处指居住或安于其所在。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不可以不仁久处约,不可以不仁长处乐。一个不仁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操守)长期安于简(俭)约的生活的,一个不仁的人也不会长期满足于平静快乐的生活的,乐极则悲。如《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进一步延伸,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成了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做人的操守,就会根据自己的本能欲望行事。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操守的人就保持自己的仁性,保有自己的道德良心,有智慧的人可以根据人之为仁的准则做出选择,发明人的利德厚物仁爱之心,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事业。结合里仁第一章择不处仁,焉得知?理解就可以知道知者利仁的智的价值取向了,智不仅仅是工具,其本身包涵了仁的价值向度。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文化系统有智无仁,岂不悲哉!欠缺了仁的文化就会变成自以为是的强权文化,甚至还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战期间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平民百姓的血葬就是其中的例证。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群体,没有仁的操守节义,智就无根,就会掀起无节制的恶浪欲望。

又证:朱熹对此章的解释就是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又证:朱熹引谢良佐言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粗精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到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昧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为免于利之也。

《论语》公冶长之二十六读后感300字


《论语》公冶长之二十六读后感300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裘衣与朋友共享,即使损坏了也不后悔。颜渊说:我愿望是不自夸德行,不自表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理想。孔子说:老年人得以安乐,朋友得以信任,年轻人得以关爱。

读后感:

子路修养在外,注重形体的仁义,视自私为耻;颜回修养在内,注重本义的仁义,视自满为耻;孔子修养无形,注重自然的仁义,视自欲为耻。可见,子路志在他人评价,与朋友共未得兼济;颜回志在我心无悔,愿无伐善仍属有心;孔子志在兼善天下,安、信、怀之于民福祉。

《道德经》对上善若水解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无形无体的,至上善行就象水润万物一样无声无息,又不从万物中要求回报。而人的本性,容易受形体的影响,这就常常因欲而生争,因争而生尤,因尤而生惑。老子倡导人性上善,就是要去除形体上的拘束,无私的心法才会形成,只有逝去有,才会表现无,人的真品德才会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大德大善的境界。孔子的理想,与老子的上善若水相吻合,因为无私、无欲、无我而存善。

仁行千里,兼善万物而不伐善;义布天下,广惠万物而不施劳。细品孔子的理想,不禁为其宽广的胸怀而叹,联想到近代的雷锋、焦裕禄,其品行自然非一日之功。

相信《得民心者赢天下——读《论语·公冶长篇5·16章》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论语有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