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第2页
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阅读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一篇优秀《世说新语》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义庆世说新语浅读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终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样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必须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终,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明白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齐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面读书,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在认真的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割开了席子与他分开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一则小故事我们也发现了管宁,华歆这两名主人公对金子与热闹两件事的做法。虽然面对金钱的诱惑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华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强的管宁,谁能面对金钱而视为粪土呢?相信我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宁一样。在看书时听到一点动静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一点直接就说明了华歆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心不静,这也让他与管宁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以后在挑选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籍,里面全部都是一个一个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译,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
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面读书,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在认真的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割开了席子与他分开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一则小故事我们也发现了管宁,华歆这两名主人公对金子与热闹两件事的做法。虽然面对金钱的诱惑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华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强的管宁,谁能面对金钱而视为粪土呢?相信我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宁一样。在看书时听到一点动静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一点直接就说明了华歆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心不静,这也让他与管宁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以后在挑选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籍,里面全部都是一个一个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译,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阅读了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怎么才能避免将《世说新语》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南朝世说新语有感例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说新语》可以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显贵们的达人秀场,书中人物或不俗不羁,或桀骜放浪,更有甚者据其行径则可斥之为奇葩了。但即便如此,在历史的漫漫长夜里,在这样一群人,或者说在这一时代人的身上,还是可以看到那闪耀着空前,也是绝后的弥足珍贵的点点人性光辉。
1、谢公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
译文:谢公当政的时候,士兵和杂役逃亡,大多就近躲藏在秦淮河南塘一带的船中。有人建议把这群人一同搜查起来,谢安不答应,说:“如果不容纳这些人,那还叫什么京城?”
前些日子有条新闻,说的是深圳的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提案建议”设立生存壁垒使外来人员主动离开“,具体办法是通过大力度拆违行动,增加外来人口的居住成本,让他们”无地可住而不得不离开“。深圳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也不是新鲜,早在大运会时就赶走了8万人的”高危人群“。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到底革了谁的命,向谁开了放,如此大的城市竟然如此的小气,于今人相比,不得不让人叹服谢公的英明大度。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深圳并不是偶然的个例,排外、忘本、无亲善包容之气概,中国的城市又大抵如此。大城市,更在于胸怀之大,而不是道路之阔,建筑之伟。
2、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
译文:周叔治要出任晋陵太守,周伯仁和仲智去和他话别。叔治因为就要离别了,哭个不停。仲智生他的气,说:“你这个人原来是个妇道人家,和人家告别,只会哭哭啼啼。”便不理他走了。伯仁独自留下来和他喝酒说话,临别时流着泪,拍着他的背说:“阿奴要好好地爱惜自己!”
看着这两个抱头痛哭的大男人,若是放到如今,又不免会被开玩笑地说成:”基情啊!“。男人之间的感情对于女人和小男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兄弟之间的情谊不是一种感情的依赖或兴趣上的情投意合,更多是表现在了真性情上的不掩饰的流露,这种流露可能不是直接的,常常伴随着吹吹牛逼,侃侃大山或者根本无需言语,但这种性情是从他的语气顿挫里可察,眉宇之间就可见的。到了那个难舍难分的点上了,有些小家子气又如何呢。当今的人交朋友,”利“字当头,而不是因为才情相吸,气概相佩,不免让人厌烦那假惺惺的嘴脸了。
3、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他。
古人评价王羲之,说是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更多的是在注重其气度的不凡,才华的横溢。而这位太傅在选婿的时候又有不同,还看中了王羲之“独立特性”的一点。这一点在现如今怎么能当作评判一个人,甚至是为女儿选对象的一个优点呢,不被说成是不正经,不稳重,不正派就不错了。
在这里可爱的还不止王羲之和这位太傅,还有王羲之的叔叔王导,选婿一事非事关重大,但成一门亲事也算是家族要事,叔叔一句“任意选之”既显示出对子侄们自信,又显示出一股子的大家风范。从这里可见魏晋的风度不是在矫揉造作啊。
4、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译文: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一次,赵飞燕诬陷班婕姝向神明诅咒成帝。于是拷问班婕姝。班婕姝说:“我听说,生死有命,富贵由天,行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希望得到什么呢?假如神鬼有知觉,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假如神鬼没有知觉,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不会这么做的。”
且不说班婕姝的思维敏捷,机智过人,单说“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 这句话古往今来的微言大义。平时我们常听也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认为这是句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又屡屡受挫,有善心善行的人并没总是有好的下场,做坏事有恶行的人好事连连、飞黄腾达的实例却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不过是人们的理想,“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 才是真正的现实:做善事并不能获得福祉。而在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关于善恶的赏罚说得更是透彻,“虽善不赏,虽恶不罚。”那就是说善事和恶事与事情的结果好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会有什么因果报应。
5、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 "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怀酒."
译文:张季鹰任情适性,放诞不羁,当时的人称他为江东步兵。有人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放纵、安逸一时,难道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季鹰回答说:“与其让我身后有名,还不如现在喝一杯酒!”
张季鹰这种及时行乐的情怀是许多正派人士,胸怀大志的人所不耻的,认为不过是酒鬼的一句胡话而已,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更没有什么大贡献。但误世之贼往往就是这些“正派人士”,这些的人在如今更是多了去了,他们常常化身为教育家、标兵楷模、人民卫士为这个社会奋首疾呼,努力捞钱。他们背诵着保尔·柯察金那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话,在酒足饭饱之后感慨人生豪迈,在他们看来,张季鹰这种一杯浊酒、得过且过的日子是毫无意义,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6、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
译文:王浑和妻子钟氏一起坐着闲聊,看见武子(王济)从院子经过,王浑高兴地对妻子说:“我们生了这样一个儿子,也该知足了。“妻子笑着说:“如果我能嫁给你弟弟王沦,那生的儿子可就不止这样了。”
《世说新语》里最有趣的算是王浑的.这位妻子了,这样的打情骂俏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却丝毫不避讳,王浑的窘样不用说我们也能想象的到了。
7、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译文:当初,谢安作为一介平民,在东山隐居时,兄弟当中已经有富贵的了,常常家中宾客盈门,兴师动众。刘夫人和谢安开玩笑说:" 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捏着鼻子说:" 只怕我也免不了啊。"
谢安捏着鼻子的样子让人想想就发笑啊!
这个暑假,我读了《世说新语》一书,它用清新简练的语言刻画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群风流雅士的形象,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部作品。
《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则,让我印象深刻。它记述了孔融被捕,其他人都躲进房里,只有两个儿子还在外面玩耍,孔融害怕他俩受牵连,谁知两个小孩用“覆巢之下无完卵”之理来回应父亲。不久之后,两个儿子果然也被逮捕了。
“覆巢之下无完卵”这句话说得真好。国家相当于“巢”,个体相当于“卵”,国家有难,人民就有难,两者息息相关,有国才有家,因此我想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如近段时间的中美贸易战,美国继续他们的大国强权政策,对我国施压,对华为实施制裁,幸亏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一直在振兴科技方面做到“匹夫有责”,多年排除艰难、一直坚持发展科技,如今终于可以在危机来临之迹抛出各项震惊国际的科研成果与美国作出抗争。于是,华为胜利了、中国胜利了。
不仅大企业,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多想想能为国家奉献什么,不要那么冷漠自私、事不关己。现在的我虽然还是孩子,但我也懂得饮水思源,努力学习,我相信现在我努力学习,将来也一定能我的祖国。“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时大家没事,情绪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好处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资料能够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境好时大家没事,心境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欢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
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着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地位不同,有不同的气质;时代不同,有不同的性格。谁知,即使时代、地位甚至处境都相同,气质与性格也会截然不同呢?
《世说新语》中的人各有特点,他们的处世风格颇为迥异,形成了一组又一组鲜明的对比。
镇定与慌乱只在危急时刻真正显现出来。王徽之、王献之从起火的房子中逃出,王徽之像打了败仗的兵,鞋也不穿,一个劲地往外冲;王献之则神态自若,他从容穿鞋,让仆人扶他出去。虽然我们明知慌乱只会使事情越变越糟,但我们在危险的境地,又能有多少次像王献之那样从容不迫?
是伪装就终会被撕破,丑恶的事物总有现出原形的一天。华歆、王朗乘船逃难,途中有人向他们求助,王朗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贼人追至,却又欲丢弃;华歆一开始不愿意,后来反而不肯丢弃,他们一前一后的态度,引人深思。时间会见证人的优劣,处境的改变会撕掉人的伪装。为人要讲诚信,做事要有始终。除非不答应,要么不做,既然已经有了选择,不管过程多么危险、结局多么难测,我们都不能轻易改变。
不随波逐流,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人们挑女婿一般都注重仪表,要博学多才的。而准女婿们也会精心打扮自己,就像快要出嫁的新娘。但奇人多出的魏晋时期,还真有人逆流而行。有一个大人去王家提亲,到了公子聚集的地方,一看,个个都打扮得漂亮往那一站,像在展示商品。这时,一个人便显得非常打眼。他的衣服敞开着,正躺在东边的床上,犹如处于无人之地。这位大人呢?一下便挑中了他。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此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便传为美谈。佳话是佳话,这种做事全凭自己兴致的态度,我们难论其好坏。因为,不羁的王羲之也得碰到这位放旷的“大人”才行。但这也正提醒我们,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更容易留下脚印。你想要“惊喜”吗?来吧,打破常规!
相同的时期,不同的性格,为人处世亦不相同。我在魏晋人士的风流中收获很多。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之后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那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能够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我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第1篇】
暑假我接触到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都是一则则小古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则我最喜欢的小古文: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陈纪的儿子陈群很有才华,与陈谌的儿子陈忠都说自己的父亲厉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结论。于是就去问陈寔,陈寔说:“元方作为哥哥,不要难为弟弟。季方作为弟弟,不要难为哥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地里锄菜,见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举起锄头把金子当作小石头,而华歆是捡起来然后再扔掉。两个人以前同坐过一张席子读书,外面有官员驾着车通过,管宁似乎没有察觉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读书。而华歆却兴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于是,管宁割断席子说:“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读到这里仿佛眼前都能出现管宁气愤的样子,割席分作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还有一则故事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子玩。他们看到马路上有一棵李树,李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都去抢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没有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说:“马路上人这么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个人尝了以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王戎小小年纪真是洞察入微,无比聪慧。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意思是顾恺之吃甘蔗,先吃甘蔗地末梢,人家问了以后顾恺之说:“先苦后甜,渐至佳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先吃苦,有苦才有甜。
《世说新语》是非常适合每日诵读,读起来很押韵朗朗上口。家里人也很喜欢听我摇头晃脑念文言文,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几句话就讲完一则小故事,让大家伙听后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古人写作的魅力。
【第2篇】
读了《世说新语》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魏晋的玄学家悟出的唯一能抗衡儒家礼教名分思想的锐利武器,含有道家的精髓。魏晋的玄学家认为,任由人们的本性自由发展,这就叫自然;而人治理人,对别人的自由横加干涉,这便是人为。
我不知道,道家和儒家哪一方是对的,但是我很喜欢道家的思想——“自然无为”。这跟仙外的校训“顺其自然”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 。“自然无为”的道家学说呼吁人们发现真我的存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发现了人的价值,于是就有了人对生活的追求:花前月下,饮酒赋诗,敞怀清谈,展现才情,我行我素。譬如,王子猷的卓荦不羁、嵇康的一曲《广陵散》、顾恺之的“三绝”、杜预的《左传》癖、阮籍的青眼白眼、王羲之的东床坦腹……他们要在短暂的生命中活得潇洒,活得洒脱,活得自由自在。他们放荡形骸,胆大包天,不畏生死,有时甚至状若疯魔。他们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和看法,甚至不知羞愧为何物,只照自己的意愿来活。
魏晋时期,宗教信仰的混乱以及人们对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导致很大一部分有才华、有能耐的人士隐居山林,整天曳尾涂中,饮酒作乐。如果他们生在大唐盛世,一定会有一番成就,但当时政治腐败,敢于指责的人都死了,剩下的都只能敢怒不敢言。有的用酒精麻痹了自己,有的直接放弃了希望,在山林里寻觅着他们心中的“道”。
我觉得,上述这些魏晋名士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不需要刻意做大英雄、大善人,只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好自己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世说新语心得。在平时生活中,大家都常接触到感言吧,当我们见证非常撼动人心灵的时刻时。就会有感而发的感慨一番,发表一些感言,感言可以表达我们内心感受的语言。敬请浏览本文内容!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
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爱上它——《世说新语》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当时是读宋词读到吴潜的《满江红》,就是那首“房子终究买不起,老婆不知在哪里。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厄,我说笑的。
这首词中有一句: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解说是讲,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
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便辞官返乡。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就是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的出处!)
原文是: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话说西湖莼菜羹味道是挺独特的。)
张翰这句话大得我心,这个典故是出自《世说新语》,所以就去图书馆借来看看。
图书馆中这书的版本有很多,讲解的。笔记注释的一堆,挑了本中等厚度的。只有原文和简单的注释。
这样的话很多故事,看是看懂了,但根本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些什么。
再比如言语第二文学第四赏誉第八里的内容,大多我都看不下去,清谈玄学之类实在没什么意思。
只是语言很好,比如赞一个人,“言为士则,行为士范。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龙跃云津,凤鸣朝阳。理物之至德,清选之高望。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
体识清远,言行以礼。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
“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之类。
里面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故事,如“管宁华歆的割席而坐”、“杨修的门中有活,是阔”、“孔融儿子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王羲之的东床坦腹”等
给人的感觉就是当时魏晋风气,很多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但又可能是确确实实发生的事。
比如上面的割席而坐,现在谁会因为这点破事跟朋友绝交阿。
说起绝交。山涛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一听,什么,山涛你小子居然敢推荐我做官,老子和你绝交!
后来嵇康被处死,他认为他儿子唯一能够托付的人,就是山涛,他也知道虽然绝交,山涛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后人,招呼都不用打。
嵇康他儿子嵇绍,也是一根筋(或许魏晋名士都是这样),有次大BOSS和他们几个聚在一起,有人说听说嵇绍会乐器,歌唱得不错,
放在今天拿还不得赶紧表现啊。可绍说,唱歌这种是乐官的事,我不是乐官,不能干这个。
当然了,大老板要我唱我还是得唱的,不过按规矩。我要脱掉官服,穿上便服,这才能唱。
这不是不给面子,这就是当时人士的坚持。对理念的坚持。
我向来都很欣赏能坚持的,即便是坚持错的,能坚持的都比不能坚持的要爷们。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来由于戎卫北境侑功,赐爵为关内候。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祂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祂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这茖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祂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可以说是对刘宝侑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茖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祂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说新语》,却发现对我而言,最有感触的还数“贤媛”篇。
《论语》中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轻视之心,经变本加厉,发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来,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吗?因此,“贤缓”着重写出了当时妇女的时代特点和新的面貌,以及为争取与男子平等命运时所作的努力与智慧。
而我想讲的是第6,7,8篇关于许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现存的电视连续剧,形象地描述了许允之妻从初作新妇,到丈夫被杀,教育两个年轻儿子许奇、许猛,机智地避免了重蹈父亲的覆辙,数十年间的智慧闪光轨迹。
虽然许允之妻“奇丑”,但她以深思熟虑的回答,引诱丈夫入其毂中,最终不能不推服认输。其逻辑推理之力,已超过以文才智慧闻世的新郎,所以令人叹服。其夫妻之和谐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许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动争取而获得的。
而她虽在深闺,却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帝国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细,似乎超越了作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时相当突然,新妇甚至来不及穿鞋袜而“跣出”告诫丈夫:“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正是针对明帝防范臣下的苛案之心而发,可说是一语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并保住其前途。
史称许允被贬为镇北将军时,曾喜谓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为已逃过劫难。而妻却让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范。许允之妻如同当代女诸葛,料事如神。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
一切跌宕起伏、波澜不惊的情感并不新鲜,在此之前早就发生过。可是当那些改变无情地到来时,这种感情又会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让我们欢笑;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流泪,让我们苦苦挣扎着惊慌叫喊,尤其是在改变刚来临之际、面对着失去一些曾经拥有的东西的时候。
《世说新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触动我心弦的是“伤逝篇”(二)“王睿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主要描写了一段王戎的话:王戎担任尚书令,乘马车经过黄公酒家时,他回头对车后的客人说:“我当初与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店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便为时势所束缚。今天看到这家酒店虽近在眼前,却感到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这段话,多愁善感的我竟觉得心酸起来,但显现在我脑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载着我过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离开你的怀抱,远远望着你,在白昼里生机勃勃的样子,永夜里宁静无声的空寂;我的朋友们,原谅我只能向你们告别,时而微笑又或是含泪望着明月思念,在将要启程的人生路的火车站看着你们登上其他属于自己的列车,又或是看见谁还在人海中穿梭于世间的迷茫……如今,这是时光容许我作出的唯一选择。
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经过我昔日的母校。车开过的刹那,也有和王戎一样的看着黄公酒家相似的感觉: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远在天边。我触不到她,学习生活过于忙碌,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再回到那里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这份思念,但又有谁真正明白我这份复杂的感情,比起我的未来和学业,她在人们眼中实在太渺小,太不堪一击。岁月改变了许多,从我的身心到这整个世界,一个都不放过。就像那些校园里的风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这些风景还是风景,但毕竟少了我们,毕竟还是变了。因为这些改变,我与我的母校,“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们没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依然无法相见。然而我们无法穿越平庸岁月的尘埃,回到过去重拾快乐,哪怕古代作为尚书令的王戎也一样。可是”时光的美丽正在于它的不可回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正是因为改变,因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们的坚强,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才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才给了我们充实多彩的一生!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论是交朋友,或是父母以及后代之间良好的关系城市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这就以及个人的日常糊口习惯有关,只要泛泛糊口作息正常、面对任何物质都以泛泛心看待、长幼有序……等。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以是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星期六早晨,我在《世说新语》中看了一则精彩的小故事,真是令我难忘。
谢安的子女大多由谢夫人刘氏来教育,她因此问谢安:“怎么从来不见你教育孩子们?”
谢安回答说:“我常常以身作则来教育他们啊!”
这则故事让我很有感悟,谢安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可见父母的举止言谈会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我们,父母为人的准则和好的习惯对我们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也应该多向父母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我的父亲常对我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那时的我并不是很理解,机会只是出现在有准备的人面前吗?没准备的人呢?父亲平时工作认真,严谨细心,做事一丝不苟,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这让我十分敬佩。一天他回来告诉我们他正在准备高级职称的相关内容。晚上,屋里的灯一直亮着,灯光下爸爸正在写论文,他聚精会神地书写着,十分投入,仿佛外面的一切是在另一个世界。他时而认真思考,时而认真书写,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悄悄地过去了,爸爸没有休息,脸上的神情还是那么专注,真是令我震撼。他准备论文,填写表格,总结工作经验,一个个的晚上,一个个周末,他都在仔细认真地准备着。一切准备就绪,他提交了所有资料,一个月后,他又去面试了,最终,爸爸顺利评上了高级职称。一家人都高兴极了。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机会总是会出现在有准备的人面前。那些有准备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自信,总是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他们注重平时积累,注重赛前准备,他们总是会把握机会,他们是真正有准备的人。父亲以身作则,他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也明白了许多,真是受益匪浅。父亲是我的榜样,我努力向他学习。
从此以后,我更加注重平时积累,我明白成功是一座金字塔,平时的积累,认真地准备就好比一块块大石块,筑成了一座牢固的金字塔。六年级下学期,我参加了CCTV英语比赛,赛前我认真准备,认真完成英语作文,并仔细修改。比赛时还要抽取几个单词,将他们串连成一篇有意义的文章。于是我自己先在纸上写了很多单词,模拟现场,我又将一些常用词汇进行巩固,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预赛,复赛,决赛,我获得了苏州赛区一等奖,并晋级江苏省决赛,获得二等奖。我也更加深入理解了为什么机会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面前。
父亲以身作则,总以他的优秀品质教育着我,让我受益无穷。
相信《读《世说新语》有感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世说新语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