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中国诗词有感

读中国诗词有感

读《拉贝——中国的辛德勒》有感6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拉贝——中国的辛德勒》有感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个宁静的周末。虽然一切处于平静,但我的心里却因为《新语文读本》上的一篇文章而起了很大的涟漪。这篇文章就是《拉贝——中国的辛德勒》

《拉贝——中国的辛德勒》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无数无辜的人们被日军杀死,无数人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在这段历史中,脱颖而出了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约翰·拉贝。他和当时留在南京的20多位外国人建立了面积2.5平方千米的安全区来收留无家可归的难民。他在南京城内游走,阻止日军暴行,保全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性命。难民们深深地敬爱着拉贝。

约翰·拉贝出生于1882年11月23日,是德国人,1908年来到中国。当他的大多数德国同事接到日军将来到南京的消息纷纷离开中国时,他选择了留下来。他用日本盟国官员的身份去阻止日军对中国难民的暴行。拉贝知道他的行动非常危险,有可能被日军抓起来,但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他竭尽所能收容中国难民,安置了20万到30万难民。

拉贝等人的英勇壮举,令日军也不由敬畏。他们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拼尽全力地帮助无辜的人们。他们的爱心是无法比拟的,他们的高贵品行令人敬佩,他们的勇敢善良令人感动。他们与残忍的日军形成了多么大的对比啊!

合上书本,我无法平静。南京大屠杀,我们永远无法忘怀。而在大屠杀中保护着中国难民的拉贝等人,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英勇行为为我们指引了通向光明和平的光辉大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跨越国界的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中国的大车,我们拉》有感 (600字)


我曾因中国的农民至今还扬着牛鞭而抱怨中国的落后,我曾因西方一般农民都有小汽车,而中国只有少数人才能驾小车而感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当我从报纸上看了“哈尔滨师大”一位学生写的《中国的大车,我们拉》一文后,我的心被震撼了。他在誓言中这样写道:“在暴风雨过后的泥泞道路上,中国这辆大车又开始前进了,别人抱怨车速太慢,可我只想说:给我们一条时代的纤绳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民族的耻辱由谁来洗刷?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四万万同胞由谁来拯救?有人叹息了,有人彷徨了。但叹息、彷徨是没有用的。只有奋起才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终于换来了民族独立。从“一穷二白”到综合国力的强盛,到今天在世界舞台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这辆大车前进了。

阻碍中国大步前进的要害是什么?就是陈腐的意识,是与改革相背的落后观念。当今,祖国需要的不是日益增多的文盲,而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

我们这代连接历史和未来的年青人,做出选择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这是勇敢而明智的选择!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来继承和发扬,这是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一代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记得有人说过:“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让我们跳出顾影自怜的圈子吧!把个人的一切融会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中去吧!让我们高唱激昂的拉纤歌,推动滚滚向前的车轮,并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编辑推荐:

拉贝日记影评


【第1篇】

前一阵子,看了一些关于南京大屠一杀的片子,有《拉贝日记》《南京1937》、《南京!南京!》。观看完之后,我的心情沉痛无比,简直难以表达,甚至不想写什么。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自己有必要去体会感受当时的环境,以及写叙一点东西。南京,这个被历史永恒地记住的城市在1937年是如何残留下来的。25万,25万人被拉贝和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救下来的人,他们如今还 有多少子孙?25万这个数字不是杜撰的,它不仅见于国际安全区的文件,也见于当时日本官方的文件。

记忆似乎停留在1937年,《拉贝日记》这部片子显得短暂而漫长。短暂,是因为我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浓缩成了一百二十四分钟的剧片;漫长,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永远地记住这一刻。这一刻的呼喊,这一刻的拯救,这一刻的屠一杀,似乎都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痛根。银幕上,一张张幼稚、年轻、苍老的充满渴望的眼睛,划过我们的眼前。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在旁边做一名历史的见证者和旁观者。今天南京能够骄傲屹立在中国,我更想对拉贝,威尔逊,魏特琳,罗森以及为拯救南京人民的人真诚地说声谢谢……不管他们是以何等的身份、何等的目的出现在中国,事实上他们拯救了南京人民,更拯救了整个中国人民的心。尽管拉贝的纳粹身份是让我百般厌恶,但他做了很多的善事。为了感激我会暂时遗忘这个厌恶,但是我忘不了被有组织屠一杀的犹太人的一尸一骨,忘不了奥斯维辛冰冷的烟囱。我想,如果当时拉贝在德国,可能也会去救那些犹太人的,这点我坚信不疑。因为他的人格和良知一直都深深地植根在心中,他明白南京屠一杀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也知道轻言放弃,扼杀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心灵,将会把整个世界沉入黑暗之中。我想,稍微有些良知的人都不会袖手旁观。但是,大日本帝国纳猝者却疯狂的侵占和侵略中国,毫无人一性一可言。

《拉贝日记》中,之前总认为电一影中的拉贝这个角色似乎特别侧重,感觉有点英雄人物的传记,纪录着南京当年的拉贝以及国际安全区的英雄事迹。但是,今天我觉得作为一名纳猝者不顾自己的安危的英雄人物拯救了25万南京人民,我是非常感动的,并感到以这种突出的表现方式去描写一个英雄毫不突兀。在故事一性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是好莱坞式常用的表现方式。它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位伫立在中国的英雄人物,他并不是万能的,他也有脆弱、躲避等人一性一弱点的拉贝。目睹夫人在逃离南京时,船只被炸毁;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当然,也有不同意的,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等等……一幕幕欢快、诙谐的场景,不断地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当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的前幕,拉贝带领同伴们临危不惧站在日军的炮弹前,保护活下来的南京人民。这无畏的紧张的刻从此坚定不移地树立了拉贝的英雄地位。

《拉贝日记》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它只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一影,纪念在南京被屠一杀的人民。但是,我认为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一起更多的中国人民的醒悟,以及世界人民“以和为贵”是你我的生存之道的道理;同时,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他们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现在,日本右翼势力仍然竭力否认事实;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它真真实实地存在我们的历史记载中。不管今天他们是否承认与否,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1937年,永远不会忘记曾经在危难时期拯救过我们的人。

【第2篇】

拉贝日记,是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目击南京大屠一杀所作的记录。从(1937.9-- -1938.2)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一杀的重要史料。拉贝是南京安全区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委员会主席职务。他是得过纳粹一党一南京小组代理,并利用这一身份发挥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拉贝当时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安全区内,因此《拉贝日记》不可能对南京大屠一杀的全过程做出完整的描述。拉贝日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素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劳拉奖”前些日子在柏林举行,这个今年举行到第59届的德国电一影大奖,将荣誉给予了一部中、德、法合拍片,《拉贝日记》一口气夺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装设计及最佳美术共4个奖项。

德国人有喜欢《拉贝日记》的充足理由,用最朴素的观点看,它塑造的是一个在战争期间救下20多万中国人的英雄,在和平年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为拥有这样一位有良知的公民而自豪。拉贝的故事出现在银幕上,有助于提升德国人的形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拉贝日记》借一个被遗忘的人物,带出了一段被湮灭的历史惨剧。

它给不知南京大屠一杀的国外观众带去的是震撼,我也希望中国能排除优秀的影片来反映南京大屠一杀,并使国外的观众也了解这段历史,犹太人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影片带给中国观众的除了刺痛之外,还 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命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突然被推到面前的拉贝。影结束后曾自问,抗战胜利后政一府或民间是否给他回报。幸而中国战后的南京市长曾组织市民募捐,将几万美金送往德国帮助拉贝——这种帮助与拉贝曾保护20多万中国生命相比即微不足道,又具有深沉的分量。在此,也对那些国际友人表示感谢。

读《中国的大车,我们拉》有感


我曾因中国的农民至今还扬着牛鞭而抱怨中国的落后,我曾因西方一般农民都有小汽车,而中国只有少数人才能驾小车而感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当我从报纸上看了哈尔滨师大一位学生写的《中国的大车,我们拉》一文后,我的心被震撼了。他在誓言中这样写道:在暴风雨过后的泥泞道路上,中国这辆大车又开始前进了,别人抱怨车速太慢,可我只想说:给我们一条时代的纤绳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民族的耻辱由谁来洗刷?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四万万同胞由谁来拯救?有人叹息了,有人彷徨了。但叹息、彷徨是没有用的。只有奋起才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终于换来了民族独立。从一穷二白到综合国力的强盛,到今天在世界舞台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这辆大车前进了。

阻碍中国大步前进的要害是什么?就是陈腐的意识,是与改革相背的落后观念。当今,祖国需要的不是日益增多的文盲,而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

我们这代连接历史和未来的年青人,做出选择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这是勇敢而明智的选择!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来继承和发扬,这是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一代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记得有人说过: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让我们跳出顾影自怜的圈子吧!把个人的一切融会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中去吧!让我们高唱激昂的拉纤歌,推动滚滚向前的车轮,并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读后感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 )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了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身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要发生在我的学生的身上。
再一次,缅怀,为那些枉死的冤魂。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读后感(一)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读后感(二)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2020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读后感(三)

第一次观看以日本侵略中国为题材的战争片,心情十分沉重,这是中国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种灾难与沉重。可《拉贝日记》与其他战争片不同,它是以拉贝先生的故事作为线索,从一位外国人的角度向我们展示日军占领南京的那段历史。

拉贝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站出来与日本人抗争,在安全区经费出现严重困难时,拉贝把自己的财产捐了出来,这就是拉贝。拉贝本身是一名的德国的纳粹唐人,本来可以功德圆满的回到德国,是什么力量驱使拉贝留在中国,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中国百姓?因为拉贝亲眼目睹了日本飞机对南京的狂轰滥炸,目睹了日本军人对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惨绝人寰的屠杀。在人性的呼唤下,拉贝义无反顾地去和日本人抗争,竭尽全力去保护中国的暴行。拉贝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英雄,一位国际友人。看完《拉贝日记》,我觉得我们应该谨记历史的教训,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潮流,迎接变革的挑战,积极进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拉贝——中国的辛德勒》有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中国诗词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