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诗词读后感

中国诗词读后感

《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争当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好少年

——《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暑假期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认真阅读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国好家风 仁义礼智信》,感觉受益匪浅、启发很大。

《三字经》有言:“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五常”。这“五常”,贯穿于几千年形成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仁者,人二也。即二人相处之道,指在与他人相处之时,能够关系融洽、和谐。在具体的交往方法上,要按照“仁者,易也”来处事,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非常重仁,强调:仁者,爱人矣。简而言之,能爱护体贴别人,便为仁。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即在别人有难时能够出手相助,帮人一把,即为义。在体现义的时机上,要做到“义者,宜也”,也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礼者,示人以曲也。正如俗话说,自己弯腰才能显得别人更高,对别人就显得敬重,即为有礼。古时候对于礼,也有“示人如弯曲的谷物”的比喻,意思是谷穗只有结满谷物的时候才会弯下头,礼之要义就在于此。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假,把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琢磨透了,也就显得智慧了。“智”还有理智的意思,即要有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有修养”。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养;失去了修养,也就失去了礼貌;失去了礼貌,也就斯文扫地了。

信者,人言也。古时候没有纸,各种经验技能都靠言传身教。那时候的人们都很纯朴,没有很多的阴谋诡计和诳妄欺诈,故而都比较真实可靠。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诚实,是为信也。

“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小朋友,我们要自觉传承和发扬“仁义礼智信”这一传统美德,努力争当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好少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读书常常可以增加我们与他人的共情感,结识到更多好朋友,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再将自己的所想所得进行整理,读后感就会跃然纸上。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1】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系列三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从*能代表我中华传统美德的十五个字为切入点,每个字分别通过3个正面经典历史故事以及1个反面历史故事为代表,配以极具中国特色的原创工笔绘画插图,突出介绍以上每个字的意义与其内在的深层含义,从而诠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开本,大彩图,全文注音的形式,十分适合低幼段小学生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二】第一:读懂原文抓中心。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

第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从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第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写作时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

第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

第五:结构安排有次序。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写清感受后,结尾再回扣读。还要注意读后感的题目,可以直接以读《》有感为题,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作为题目,把读《》有感作为副标题。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三】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一起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的,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

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3】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何谓仁?

博爱者为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忠孝者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尊众者为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建功者为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守约者为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4】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5】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一首好歌,跌宕起伏:一副好画,清幽深远:一本好书,荡气回肠,而《三国演义》则是万千好书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在那群雄纷争的年代,战火纷飞,哀鸿偏野,历史慢慢消退,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仁义礼智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礼在《三国演义》表现最为广泛,三国中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官渡之战中袁绍轻礼于许攸,致使许攸投奔曹操,而曹操见许攸,顾不得穿鞋,赤脚来见许攸,使得曹操大胜袁绍,统一了北方,而刘备遇赵云时,有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终使赵云投靠了自己,成为自己麾下一员得力大将,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智,三国之人,智者甚多;徐庶首先以智败敌,可惜被曹操赚去,随后,卧龙凤雏,将蜀国军事推到了鼎盛,卧龙诸葛武侯,这个智慧的代表,屡出奇兵,熟练运用计谋,使刘备能在汉中站稳脚跟,最终不负先帝之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于五丈中原,也诠释了忠这一内涵。

忠,最能体现它的当属关羽,虽然受曹操礼遇仍不忘桃园之誓,为先主抛头颅、洒热血,在刀光剑影中忠心护主,不辱使命,不愧为忠的代表。

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描写更多的,是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美德,也许,千百年后,他们的名字会渐渐隐去,但是美德却永驻人间。

合上书,抚摸着那光滑的封面,故事情节仍历历在目,人物话语仍时时萦绕于耳间,仁义礼智信时时于细节中表现出来。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6】

中华美德仁义礼智信的读后感xx【篇一】古代人民的美德故事有许多都留传千古,家喻户晓。看了《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后,令我印象最深还是《状元夫人下厨房》的故事。

在书中,这篇属于古代节俭故事,讲得是北宋时期朝廷中的一位谏仪大夫陈省华,他严格的要求自己和妻子儿女生活简朴节约。

陈省华一家做高官的很多,但是他从来不让一家人随意坐车,任意在家中摆酒席,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陈省华为了使家人养成节俭的习惯,还人妻子亲自带着大儿媳下厨房做饭。

文章最后有一则评语:全家得福的现象自古有之,在陈省华看来,果因为一人为官,鸡犬升天,骄奢的作风便会自然滋长,这于家于己都是不利的。我们有些家长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做子女的,更不应当因为父母地位的变化而丢掉节俭这一优秀品质。

是的,我们要平等对人,能暂时没有的东西不要急着买,还能用的东西不要急着换。我们不能因为地位的不同而忽视一些人。其实世界缺少了他们也会变得平淡无色。家长们应该给子女做好节俭的榜样,并让节俭成为孩子的习惯。只有从小养成优秀的品质,长大后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

中华美德仁义礼智信的读后感xx【篇二】假期我读了《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书中讲得都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我喜欢智中的《曹冲的故事》这片文章,主要讲述了曹冲这个神童称象,和让雉鸡跳舞的两个故事,他的智慧几乎超过大人,充分的表明了曹的聪明机智,我要向他学习,看了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很多道理,让我们从小做起,成为一个仁义礼貌智慧守信的好少年。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的课外书,其中有一本是《三十六计》给我的印象很深。它就是根据中国古代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又是中外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最为重视的智慧宝典《三十六计》。

苦肉计、连环计、瞒天过海、隔岸观火,空城计、反间计等等,每一计都是智慧的体现,不论是什么事情都不能用蛮力和莽撞要用头脑去思考和运用一些谋略。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被里面的事例所折服,他让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哪怕是遇到麻烦,只要将事情巧妙的做好,讲麻烦巧妙的避开,这便是智慧的所在。

中华美德仁义礼智信的读后感xx【篇三】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为仁义礼智信的彩图读物,我很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鲜艳的图片色彩吸引了我,而是书中的人物感染了我,通过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使我懂得只有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学习,才能像书中的人物那样知仁、重义、识礼、机智、做一个诚实信用的人。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7】

“仁”:仁人、爱人、仁爱,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8】

前不久中央一台热播的电视剧《走西口》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我是一集不少的看了一遍。这其中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

修齐治平为礼;

大恩大恕为智;

公平合理为信。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旺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盈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走西口》把仁义礼智信做为山西人走西口成功的根本,而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更是当前青少年修身励志,人生成功的根本,对21世纪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它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是中华民族之魂,我们做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模板5篇


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仁义礼智信读后感。阅读是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放松身心的好途径,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1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一首好歌,跌宕起伏:一副好画,清幽深远:一本好书,荡气回肠,而《三国演义》则是万千好书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在那群雄纷争的年代,战火纷飞,哀鸿偏野,历史慢慢消退,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仁义礼智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礼在《三国演义》表现最为广泛,三国中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官渡之战中袁绍轻礼于许攸,致使许攸投奔曹操,而曹操见许攸,顾不得穿鞋,赤脚来见许攸,使得曹操大胜袁绍,统一了北方,而刘备遇赵云时,有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终使赵云投靠了自己,成为自己麾下一员得力大将,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智,三国之人,智者甚多;徐庶首先以智败敌,可惜被曹操赚去,随后,卧龙凤雏,将蜀国军事推到了鼎盛,卧龙诸葛武侯,这个智慧的代表,屡出奇兵,熟练运用计谋,使刘备能在汉中站稳脚跟,最终不负先帝之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于五丈中原,也诠释了忠这一内涵。

忠,最能体现它的当属关羽,虽然受曹操礼遇仍不忘桃园之誓,为先主抛头颅、洒热血,在刀光剑影中忠心护主,不辱使命,不愧为忠的代表。

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描写更多的,是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美德,也许,千百年后,他们的名字会渐渐隐去,但是美德却永驻人间。

合上书,抚摸着那光滑的封面,故事情节仍历历在目,人物话语仍时时萦绕于耳间,仁义礼智信时时于细节中表现出来。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3

前不久中央一台热播的电视剧《走西口》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我是一集不少的看了一遍。这其中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

修齐治平为礼;

大恩大恕为智;

公平合理为信。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旺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盈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走西口》把仁义礼智信做为山西人走西口成功的根本,而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更是当前青少年修身励志,人生成功的根本,对21世纪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它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是中华民族之魂,我们做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4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5

“仁”:仁人、爱人、仁爱,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润物细无声

——读《中国好家风》有感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家正”。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小时候,每次去学校之前,外婆总爱叮嘱我几句:“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闹矛盾,要听老师的话”!回到家,外婆总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他人发生冲突。在外婆的谆谆教导之下,我从来没有和同学发生过矛盾。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小孩子没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从小就要学会能吃苦,否则可干不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就像和风,又如细雨,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而高尚的品格!

树立良好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让家风伴我成长,让“正能量”得以传播,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第2篇】

处世以诚,待人以恭

——读《中国好家风》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套书——《中国好家风》,在这套书中,编者教给了我们十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这简简单单的十五个字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通过阅读它,我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好家风,明白了处世以诚、待人以恭的多种道理。

这套书中最让我感触的是“恭”这个字,恭就是恭敬。“处世以诚,待人以恭”这样才能赢得相互的尊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但当我读到了“唐太宗教子敬师”的故事后,我有了深刻的感悟,这个故事是这样讲述的:唐太宗李世民虽为一国之君,但对老师非常的恭敬。他不管老师官职的高低,自始至终都是严谨选师,恭敬待师。唐太宗为魏王李泰请来了礼部尚书王珪为师,但李泰初时仗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对待自己的老师极不服气,对老师极不尊重。太宗非常生气,当着王珪的面把深受自己溺爱的儿子狠狠批评了一通。后来李泰见到王珪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以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王珪逝世,唐太宗特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后《养正图解》专门为魏王李泰崇师问道一事作画,清代的乾隆、嘉庆皆作诗称赞。这里描述的李泰初时的心态和对待老师的态度和我是何等的相似,我在平时的培训班学习中,经常会碰到没比我大多少的年轻老师,对于这种“姐姐”级的老师,我有时很不服气,还会跟她们顶嘴,认为她们也没啥了不起的。当时外婆和妈妈都跟我叮嘱过:虽然老师没大你几岁,但你一定要懂得尊师重道,态度要恭敬,不可怠慢。对外婆妈妈的叮嘱我是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没当回事。但李泰高居亲王之位,深受皇帝溺爱的情况下,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会尊师重道,留下千古流传的美德故事,我为什么不能呢?我深深地自我反省,努力在实际中改进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貌思恭,事思敬”相互尊敬,才能让他人更好的和我交流知识。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好家风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最基础道理,非常值得我们以此“三省己身”,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我要从小事做起,以“处世以诚,待人以恭”为准绳,做一个道德品质优良的高尚之人。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精选


关于作品的读后感还迟迟无法动笔吗?人的思维和想法不同,阅读作品时感悟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将作品对我们的启发记录下来,写成读后感,下面编辑为您呈上“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相关主题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篇1)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600字:

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好家风这套书,这里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个故事《妙聪井负救主》让我印象深刻。

妙聪是服侍张夫人的一个小丫环,她做事勤劳,从不偷懒,即使两个大丫环经常欺负她,她也从不计较。有一天,两个大丫环偷走了张夫人心爱的玉佩,并栽赃给妙聪,妙聪并没有辩解,被罚去干更脏更累的活,她也毫无怨言。直到有一次,强盗来了,张夫人因为身怀六甲,所以走路不便,两个大丫环不管不顾张夫人,急忙逃跑。张夫人怕受强盗欺凌,跳入井中,妙聪毫不犹豫跳进去,幸好井里的水不深,但却很冷,妙聪让张夫人坐在自己的身上,防止井水冻伤主人,一直坚持到亲人发现并解救了她们。可是妙聪因为体力不支而劳累致死。

妙聪很善良、勤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妙聪的故事使我想起陈嚣让地的事迹:陈嚣与纪伯为邻,纪伯趁夜晚偷陈嚣地,陈嚣等到纪伯离开后,又退让一丈地,纪伯后来惭愧不已,自还所侵,又退让一丈。

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总是受不了一点点委屈。记得有一次,我的好朋友误认为我偷了她的橡皮,我气得满脸通红,非常委屈,心想:你怎么这么信任我呢?我还是不是你的好朋友?我越想越气,一气之下,朝她吼到:“你才不配和我做朋友呢!”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不已,为了一块小小的橡皮,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如果我早点读到妙聪的故事,学会她的宽容与善良,那我的生活,将会是另一番天地了。

幸好现在也不晚,今后我一定在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真诚的与朋友交往。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篇2)

暑假期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认真阅读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国好家风 仁义礼智信》,感觉受益匪浅、启发很大。

《三字经》有言:“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五常”。这“五常”,贯穿于几千年形成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仁者,人二也。即二人相处之道,指在与他人相处之时,能够关系融洽、和谐。在具体的交往方法上,要按照“仁者,易也”来处事,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非常重仁,强调:仁者,爱人矣。简而言之,能爱护体贴别人,便为仁。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即在别人有难时能够出手相助,帮人一把,即为义。在体现义的时机上,要做到“义者,宜也”,也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礼者,示人以曲也。正如俗话说,自己弯腰才能显得别人更高,对别人就显得敬重,即为有礼。古时候对于礼,也有“示人如弯曲的谷物”的比喻,意思是谷穗只有结满谷物的时候才会弯下头,礼之要义就在于此。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假,把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琢磨透了,也就显得智慧了。“智”还有理智的意思,即要有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有修养”。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养;失去了修养,也就失去了礼貌;失去了礼貌,也就斯文扫地了。

信者,人言也。古时候没有纸,各种经验技能都靠言传身教。那时候的人们都很纯朴,没有很多的阴谋诡计和诳妄欺诈,故而都比较真实可靠。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诚实,是为信也。

“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小朋友,我们要自觉传承和发扬“仁义礼智信”这一传统美德,努力争当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好少年。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篇3)

读了好书,就像吃了蜜一样甜;读了好书,就感觉世界美景都聚集在眼前;读了好书,不管过多久,内容都记忆犹新。《中国好家风》就是这样一本充满魅力的好书。

书中讲述了许多贤人的故事。无论是有仁厚之心的丙吉、舍命救友的张进之,还是聪明机灵的王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中国好家风》把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写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同时传达了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在智篇的这么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神童项橐。一次,他在路中央玩耍,碰到了圣人孔子,他俩就开始了提问比赛。结果项橐轻松胜出,成为了圣公。

项橐人小鬼大,聪明伶俐,他不惧权威,巧言善辩,令人啧啧称赞的原因是他平时总爱问为什么,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信一篇里,《皇普绩守信求责》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皇普绩念书的地方规定,违反规矩的人都得挨板子。一次下课后,皇普绩和表哥们一起下象棋,都没有做作业。放学后表哥们都挨了板子,惩罚他们的外公不忍心对皇普绩下手,最后皇普绩让表哥们打了自己板子。

开始我不理解皇普绩的行为,但听了他一席话后,不禁感叹:皇普绩是一个多么守信的人啊!

正如书中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个家庭所承袭的优良家风,不仅是个人的小事、家庭的私事,更是涉及社会风气、国家建设的大事。《中国好家风》一书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并记录下了古人们的高尚品质。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些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篇4)

中国有句谚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真切地反映出了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

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读懂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妈是家风》时,我读懂了宽厚待人、助人为乐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读懂了尊老爱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总会看到爷爷带着老花镜拿着一本书读的很认真,后来爷爷眼睛看不见书上的字了,便会让我念给他听。而我的奶奶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勤劳善良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将爱读书、乐意助人的特性传承到了我母亲身上,而后又传递给了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篇5)

又到生日,妈妈送我的礼物是一套《中国好家风》全集。

读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位智者向你讲述一个个动人的家风故事,当读到“谦逊温和的李文靖公”时,我懂得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善不是靠拳头或暴力来制止他人。而是用“温和”这剂良药。“温和”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善良的郭翻”时,无论是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还是主动帮助陌生人,无不体现他的高尚。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这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她言传身教的助人为乐让我学到很多。因为行善,我也很快乐。“善良”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唐太宗教子敬师”时,他不仅恭敬自持,还教导子女待人恭敬,尊师敬师。在生活中,我偶尔会因为老师的.惩罚觉得委屈和不公,但妈妈说这都是“爱”,因为爱才有要求,有期待,真正爱你的人会因你的退步而焦虑,因你的进步而高兴,于是我渐渐释然,也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恭敬”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宋太祖教女知俭朴”时,赵匡胤身为大宋开国皇帝,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富贵之后不忘本,心系百姓,不失为一代明君。生活中,我们应学习这种节俭,不要大手大脚。“节俭”是一种家风。

当我读到这儿,我想到我的家风,从小妈妈就教导我要温和待人,尊老爱幼,礼貌谦让,勤俭节约,她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好家风成就了中国这个古老伟大的民族,它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品格高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大家”——国家奉献的人!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篇6)

那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若有所失地对妈妈说:“妈妈,同学们说我性格很温和,您觉得这样好吗?”“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评价你呢?”妈妈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就是即使有粗暴的同学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责骂我,我也从来都不生气,并且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用微笑来制止他,这个时候对方往往会瞪一眼来结束这次责骂……”妈妈当天和我聊的内容我已渐渐淡忘,“温和”却如一个标签如影随形。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中国好家风》系列丛书之“温良恭俭让”中《蒋琬温和待下属》、《谦逊温和的李文靖公》、《信陵君温厚待人揽人才》、《性情暴躁闹笑话》等多个故事,惊觉我竟然具备了其中的第一大优秀品质“温和”,这一发现不仅打消了我原先的顾虑,竟还让我窃喜起来……

“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作为一名小学生“温和”与“谦让”是最容易展现在与同学的日常相处中的,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大课间活动时,同学不小心打翻了你的文具盒,你看到心爱的铅笔滚得满地都是,新买的橡皮一身污垢;体育课上,一只篮球不偏不倚砸在了你的浅蓝色时尚衬衣上,留下一个黑乎乎的大圆圈;书法课时,你正襟危坐提起毛笔正书写到得意处,路过的冒失同学碰到了你的胳膊肘;科学课做实验,你新搭的高塔被艳羡围观的同学碰得散了架;美术课上,同学向你借马克笔,等同学涂完背景色你想再用时,马克笔已灯枯油尽涂不出一丝颜色……类似的情节每天都在校园里发生着,你却不急不躁,回以一句友善的“没关系”。

同学与你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你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大家最喜欢和这样的你做朋友……但是校园里不只有温和的你我他,也有着不和谐的音符。

与之背道而驰的事例如校园欺凌事件还是时有发生,比如咱们班甲同学和乙同学因为一点琐碎小事而大动干戈,再比如某些同学用拳头威胁对方使其服从自己。还记得妈妈曾经因为我的温和,将一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找给我看,文中讲述的是一名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10岁男孩的妈妈,她的孩子在学校竟然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使得这位同龄人出现了失眠、厌学、恐惧上学等不良症状。为此,班主任时老师也曾在少先队活动课中组织我们对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进行了专题学习,她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和睦相处、要讲谦让。

我们要学习蒋琬的宽宏大量、李文靖公的谦逊有礼、信陵君的温厚待人……“温良恭俭让,传承美好品德”是我们该做的。从现在起,我们要从那些优秀的主人公身上寻找自己的不足,修身养性,温和待人,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篇7)

读了一些好书,就像我们吃了蜜一样甜;读了好书,就感觉这个世界自然美景都聚集在眼前;读了好书,不管过多久,内容都记忆犹新。《中国好家风》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一本自己充满文化魅力的好书。

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圣人的故事。 无论是仁爱之心,张金之,还是聪明的王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中国好家风>把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写得生动形象,同时传达了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在“智慧”这么多字里,我最喜欢的是“神童”的项目里加。有一次,他在路中间玩耍,遇到了圣人孔子,他们开始了一场智力竞赛。因此,祥利加轻松获胜,成为英国国教徒。

人小鬼大的物品袋,聪明,他的权力的恐惧,打电话的口才,令人啧啧称赞的是,他平时总爱问为什么,喜欢打破砂锅遇到问题问到底。

“信”一篇里,《皇普绩守信求责》的故事发展令人产生印象更加深刻。皇普绩念书的地方政府规定,违反政治规矩意识的人我们都得挨板子。一次学生下课后,皇普绩和表哥们一起可以下象棋,都没有通过做作业。放学后表哥们都挨了板子,惩罚教育他们的外公不忍心对皇普绩下手,最后皇普绩让表哥们打了一个自己进行板子。

首先,我不明白的黄浦表现的行为,但听了他的话后,不禁感叹:帝普济什么是值得信赖的人啊!

正如书中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形成细胞,一个学生家庭所承袭的优良家风,不仅是我国个人的小事、家庭的私事,更是企业涉及经济社会主义风气、国家发展建设的大事”。《中国好家风》一书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瑰宝——传统思想文化,并记录下了古人们的高尚道德品质。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对于这些具有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收藏]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读后感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给许多人新的启发。这时我们就有必要亲笔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 篇1

读了一些好书,就像我们吃了蜜一样甜;读了好书,就感觉这个世界自然美景都聚集在眼前;读了好书,不管过多久,内容都记忆犹新。《中国好家风》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一本自己充满文化魅力的好书。

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圣人的故事。 无论是仁爱之心,张金之,还是聪明的王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中国好家风>把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写得生动形象,同时传达了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在“智慧”这么多字里,我最喜欢的是“神童”的项目里加。有一次,他在路中间玩耍,遇到了圣人孔子,他们开始了一场智力竞赛。因此,祥利加轻松获胜,成为英国国教徒。

人小鬼大的物品袋,聪明,他的权力的恐惧,打电话的口才,令人啧啧称赞的是,他平时总爱问为什么,喜欢打破砂锅遇到问题问到底。

“信”一篇里,《皇普绩守信求责》的故事发展令人产生印象更加深刻。皇普绩念书的地方政府规定,违反政治规矩意识的人我们都得挨板子。一次学生下课后,皇普绩和表哥们一起可以下象棋,都没有通过做作业。放学后表哥们都挨了板子,惩罚教育他们的外公不忍心对皇普绩下手,最后皇普绩让表哥们打了一个自己进行板子。

首先,我不明白的黄浦表现的行为,但听了他的话后,不禁感叹:帝普济什么是值得信赖的人啊!

正如书中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形成细胞,一个学生家庭所承袭的优良家风,不仅是我国个人的小事、家庭的私事,更是企业涉及经济社会主义风气、国家发展建设的大事”。《中国好家风》一书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瑰宝——传统思想文化,并记录下了古人们的高尚道德品质。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对于这些具有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 篇2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好家风这套书,这里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个故事《妙聪井负救主》让我印象深刻。

妙聪是服侍张夫人的一个小丫环,她做事勤劳,从不偷懒,即使两个大丫环经常欺负她,她也从不计较。有一天,两个大丫环偷走了张夫人心爱的玉佩,并栽赃给妙聪,妙聪并没有辩解,被罚去干更脏更累的活,她也毫无怨言。直到有一次,强盗来了,张夫人因为身怀六甲,所以走路不便,两个大丫环不管不顾张夫人,急忙逃跑。张夫人怕受强盗欺凌,跳入井中,妙聪毫不犹豫跳进去,幸好井里的'水不深,但却很冷,妙聪让张夫人坐在自己的身上,防止井水冻伤主人,一直坚持到亲人发现并解救了她们。可是妙聪因为体力不支而劳累致死。

妙聪很善良、勤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妙聪的故事使我想起陈嚣让地的事迹:陈嚣与纪伯为邻,纪伯趁夜晚偷陈嚣地,陈嚣等到纪伯离开后,又退让一丈地,纪伯后来惭愧不已,自还所侵,又退让一丈。

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总是受不了一点点委屈。记得有一次,我的好朋友误认为我偷了她的橡皮,我气得满脸通红,非常委屈,心想:你怎么这么信任我呢?我还是不是你的好朋友?我越想越气,一气之下,朝她吼到:“你才不配和我做朋友呢!”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不已,为了一块小小的橡皮,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如果我早点读到妙聪的故事,学会她的宽容与善良,那我的生活,将会是另一番天地了。

幸好现在也不晚,今后我一定在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真诚的与朋友交往。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 篇3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好家风温良恭俭让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又到生日,妈妈送我的礼物是一套《中国好家风》全集。

读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位智者向你讲述一个个动人的家风故事,当读到“谦逊温和的李文靖公”时,我懂得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善不是靠拳头或暴力来制止他人。而是用“温和”这剂良药。“温和”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善良的郭翻”时,无论是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还是主动帮助陌生人,无不体现他的高尚。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这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她言传身教的助人为乐让我学到很多。因为行善,我也很快乐。“善良”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唐太宗教子敬师”时,他不仅恭敬自持,还教导子女待人恭敬,尊师敬师。在生活中,我偶尔会因为老师的.惩罚觉得委屈和不公,但妈妈说这都是“爱”,因为爱才有要求,有期待,真正爱你的人会因你的退步而焦虑,因你的进步而高兴,于是我渐渐释然,也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恭敬”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宋太祖教女知俭朴”时,赵匡胤身为大宋开国皇帝,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富贵之后不忘本,心系百姓,不失为一代明君。生活中,我们应学习这种节俭,不要大手大脚。“节俭”是一种家风。

当我读到这儿,我想到我的家风,从小妈妈就教导我要温和待人,尊老爱幼,礼貌谦让,勤俭节约,她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好家风成就了中国这个古老伟大的民族,它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品格高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大家”——国家奉献的人!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 篇4

暑假期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认真阅读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国好家风 仁义礼智信》,感觉受益匪浅、启发很大。

《三字经》有言:“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五常”。这“五常”,贯穿于几千年形成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仁者,人二也。即二人相处之道,指在与他人相处之时,能够关系融洽、和谐。在具体的交往方法上,要按照“仁者,易也”来处事,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非常重仁,强调:仁者,爱人矣。简而言之,能爱护体贴别人,便为仁。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即在别人有难时能够出手相助,帮人一把,即为义。在体现义的时机上,要做到“义者,宜也”,也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礼者,示人以曲也。正如俗话说,自己弯腰才能显得别人更高,对别人就显得敬重,即为有礼。古时候对于礼,也有“示人如弯曲的谷物”的比喻,意思是谷穗只有结满谷物的时候才会弯下头,礼之要义就在于此。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假,把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琢磨透了,也就显得智慧了。“智”还有理智的意思,即要有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有修养”。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养;失去了修养,也就失去了礼貌;失去了礼貌,也就斯文扫地了。

信者,人言也。古时候没有纸,各种经验技能都靠言传身教。那时候的人们都很纯朴,没有很多的阴谋诡计和诳妄欺诈,故而都比较真实可靠。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诚实,是为信也。

“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小朋友,我们要自觉传承和发扬“仁义礼智信”这一传统美德,努力争当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好少年。

中国好家风读后感范文 篇5

那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若有所失地对妈妈说:“妈妈,同学们说我性格很温和,您觉得这样好吗?”“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评价你呢?”妈妈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就是即使有粗暴的同学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责骂我,我也从来都不生气,并且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用微笑来制止他,这个时候对方往往会瞪一眼来结束这次责骂……”妈妈当天和我聊的内容我已渐渐淡忘,“温和”却如一个标签如影随形。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中国好家风》系列丛书之“温良恭俭让”中《蒋琬温和待下属》、《谦逊温和的李文靖公》、《信陵君温厚待人揽人才》、《性情暴躁闹笑话》等多个故事,惊觉我竟然具备了其中的第一大优秀品质“温和”,这一发现不仅打消了我原先的顾虑,竟还让我窃喜起来……

“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作为一名小学生“温和”与“谦让”是最容易展现在与同学的日常相处中的,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大课间活动时,同学不小心打翻了你的文具盒,你看到心爱的铅笔滚得满地都是,新买的橡皮一身污垢;体育课上,一只篮球不偏不倚砸在了你的浅蓝色时尚衬衣上,留下一个黑乎乎的大圆圈;书法课时,你正襟危坐提起毛笔正书写到得意处,路过的冒失同学碰到了你的胳膊肘;科学课做实验,你新搭的高塔被艳羡围观的同学碰得散了架;美术课上,同学向你借马克笔,等同学涂完背景色你想再用时,马克笔已灯枯油尽涂不出一丝颜色……类似的情节每天都在校园里发生着,你却不急不躁,回以一句友善的“没关系”。

同学与你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你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大家最喜欢和这样的你做朋友……但是校园里不只有温和的你我他,也有着不和谐的音符。

与之背道而驰的事例如校园欺凌事件还是时有发生,比如咱们班甲同学和乙同学因为一点琐碎小事而大动干戈,再比如某些同学用拳头威胁对方使其服从自己。还记得妈妈曾经因为我的温和,将一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找给我看,文中讲述的是一名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10岁男孩的妈妈,她的孩子在学校竟然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使得这位同龄人出现了失眠、厌学、恐惧上学等不良症状。为此,班主任时老师也曾在少先队活动课中组织我们对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进行了专题学习,她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和睦相处、要讲谦让。

我们要学习蒋琬的宽宏大量、李文靖公的谦逊有礼、信陵君的温厚待人……“温良恭俭让,传承美好品德”是我们该做的。从现在起,我们要从那些优秀的主人公身上寻找自己的不足,修身养性,温和待人,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有关家风的征文:好家风必成才


好家风必成才
王洪宇

好的家风是儿女成才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好的家风是人生事业最响亮的招牌;好的家风更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和美德的传承,而我认为:好的家风,还同样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蕴含哲理开头,耐人寻味,引出下文。)
家风,是对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步后天影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纵观古往今来,唯有良好家风者,才能出圣贤之人,成就一番丰功伟业!(议论,过渡,使文章富有内涵,值得借鉴!)
曾国藩,湖南湘江人,晚清重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曾家妇女还有“日课”四项:“食事”、“衣事”、“细工”、“粗工”。(注意顿号的用法。)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勤之家风着实可赞。(举例典型,有代表性,值得借鉴!)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后勤奋好学又从名师,文章名冠天下。他的长子欧阳发受其父严谨求实学风的影响,少年好学,后也颇有学名;二子欧阳奕也继承其父的学风,饱读经书,持之以恒,文词很有才气。俗话说:学贵恒。可见欧家恒之家风亦让人钦佩。家风,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下一代人。(举例论证,很好!)
古人云:“勤俭持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齐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恰当引用论证,画龙点睛。)由此可见家风是多么的重要,好的家风又是多么的必要。家庭是文明的核心,家风则是家庭的核心。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家必不可少的成分(部分)。简单说,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人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子女后代延续的更长,让他们走的更远!(深入议论,升华文章主题!)

(这一段议论内容过长,全部删去,作文讲究内涵丰富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语言的凝练,望你牢记!)
家是远航的船,良好的家风就是船上的帆;家是美丽的花,良好的家风就是花朵的根;家是广阔的天,良好的家风就是天边的月。
良好的家风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上撒下希望的种子;良好的家风是在熏陶和教育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家风是人生起跑线上的一次有力的助跑,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成功的根基。所以说:“好家风必成材!”(议论式结尾+卒章显志结尾,升华主题!牢记:叹号的感情色彩在结尾的运用,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中国家风》有感《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中国家风》读后感

最近,有一个词语长时间占据百度热搜词排行榜前列——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更深层次的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圣火之所以千古未绝,可以说"教化"功不可没,而在"教化"中,"家教"又居功至伟。可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家风又该走向何方呢?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了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简朴家风入生活》阐述了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精神,《母亲教我做勤劳善良的人》描绘了勤劳善良、诚实待人的作风,《父亲的遗言》传达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态度……书中有许多情节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思想都另我获益匪浅,而文字背后的情感支撑,更是触动我内心深处日渐淡去的成长记忆。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体系,但是他们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培养,更是在日常言行中严格教育,注重对正确"三观"的培育,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记得上小学时,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哥哥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哥哥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哥哥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这时,父亲又板起面孔,语重心长地说:"这几句话出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文》,它后面还有一句——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当时看的什么书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身影,却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这与父亲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我的读书信念是分不开的。

除了家庭教育,家风还具有改变社会风气、促进国家发展的神奇力量。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融入我们血脉里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纯正、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转;反之,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不纯正、不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一定会尔虞我诈、戾气横生,继而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根本基因。我们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巨龙的再次腾飞汇聚起源源不断的能量。

作者:刘哲然

供稿单位:国网天津电力静海供电分公司

《浙江好家风》(精选范文)


《浙江好家风》中个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启迪我们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些脍炙人口的家训是那么得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消化。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书中最具教育意义的一本书了,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家风家训内容主要涵盖了学习、修身、治家、处世、爱国等方面,其中的故事历经代代的相传,演变成了一篇篇、一句句启迪人心灵的经典,如:“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多读书大观古今,可以免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家训名言是我们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让我们为之振奋,相承相传。

当然,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们家的家训就是“勤俭、孝敬、善良、正直”,这八个字是长辈们总是告诫我们的,在长辈们的告诫、期望中,我也已经牢记,并传承这“勤俭、孝敬、善良、正直”八字家训。

不信,你来看看我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吧!

小故事一:衣贵洁不贵华

一次,跑步不小心,把一条好好的裤子膝盖那里破了一个洞,晚上回家,跟妈妈聊起,妈妈说:“不要紧,裤子还蛮新的,这里补补还能穿。”说完妈妈把裤子用针补好了,我又穿上了。从小到大妈妈总是对我说,衣服不在于华丽、昂贵,只要干干净净的就可以。四年级的时候我学会了缝针,平时袜子有个小洞,我就会自己补补,再穿。

小故事二:凡是人皆须爱

小的时候,我们还住在四楼。早上我和妈妈匆忙赶时间,看见楼道上一位老奶奶提着垃圾,脚不方便行动很慢。我想着时间快来不及了,想着越过老奶奶,妈妈却拉着我说:“我们一起帮帮奶奶吧!”妈妈护着奶奶,我帮忙提着垃圾,慢慢地走下了楼道,虽然时间在一分分过去,但是我却觉得时间停在了幸福的一刻,老奶奶、妈妈、我的脸上都是幸福的微笑。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会给老人让座,扶他们过马路……

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家训就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中。在生活中,我会一直谨记“勤俭、孝敬、善良、正直”八字家训,塑造更好的自己。愿在家训家风熏陶下的我们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开花、结果。

《浙江好家风》读后感550字


妈妈给了我一本书——《浙江好家风》,我一开始以为是本索然无味的书,直到最近妈妈要求我阅读,我才打开了它。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刚开始读,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书中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读得我心潮澎湃,爱不释手,我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不仅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教会我们待人接物的道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我家,爸爸每天一回家就要读报,有时晚上很晚了还在看从单位带回来的管理类书籍,时常还写些读后感。妈妈虽然比较忙,没什么时间看书,但她会在干家务时戴着耳机听喜马拉雅里的有声书籍。对我而言,书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喜欢安静,没太多玩伴,从小就是它伴我长大。但是现在课内、外作业压得我没太多时间看书,偶尔早上或睡觉前见缝插针地看一小会儿。我虽不嗜书如命,但我希望能每天坚持看一点。“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学识渊博,有气度有才华的男子。

有人说:“好的习惯来自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源自于家庭。”我觉得此话虽不全面,但还是很有道理的。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凡事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我父母就给我做了非常好的榜样,父亲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母亲勤俭持家,而且他们都很孝顺父母。外婆过世前生了四年多的病,妈妈隔三差五就要送外婆去医院,还经常在晚上。最后的一年多,外婆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妈妈嫌医院的伙食不好,每天亲自买菜烧好送到医院,悉心照顾外婆,从无怨言。双休日我会陪着妈妈一起去看望外婆,我会给外婆唱歌,捶背,逗外婆笑。爸爸工作虽忙,除了加班到很晚,几乎每天回家路过医院都会进去看看外婆……外婆已过世两年多了,这些事就像发生在昨天,我时常还会想外婆想得流泪。

现在,只要放长假,我们就会回老家去看望爷爷奶奶或带爷爷奶奶出去玩。我特别喜欢春节,那时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们、哥哥姐姐们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聊天,谈谈话,互相勉励,互相学习,其乐融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期盼春节了呢!

这就是我的港湾,普通却带给我无限快乐的家,我爱我的家和家人。

话说家风——读《中国家风》有感


话说家风 ——读《中国家风》有感

作者:刘裴然(石化码头公司)

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也在逐渐扭转消解。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书中作品类别众多,质量上乘,或感情真挚、见解深刻,或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在瞬息灵动中感悟人生真谛,在上下求索中体会思想精华,为中国家风提供了生动的文字材料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书中用很多故事诠释了"家风"这个词的内涵。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历史传承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但是他们的家风教育就隐藏在日常言行中,看似平淡,却带有朴素的哲理,让我得到了良好的熏陶。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弟弟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弟弟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弟弟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父亲接着说:"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我现在早已知道这几句话来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但是父亲说话时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每当我玩儿心大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说的这句话,给我继续认真学习的信念和勇气。

我想,与我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数。良好的家风,确确实实是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塑造孩子品行的无形力量。有时候,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种家风的传承。先贤们对家风的建设尤为重视,陆游写了大约一百多首教育儿女的诗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关乎国家兴亡和家风传承的生命绝响,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被后世竞相传唱。老舍也曾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也都成为了现代人家风教育学习的典范。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的家,家国两相依。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基本原因。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汇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巨龙的腾飞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浙江好家风》读后感500字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这句话选自《钱氏家训》,是我在阅读《浙江好家风》这本书时看到的。我津津有味地阅读了下去,故事中的钱氏三代人,得益于教育家父亲的良好启蒙和家训,从小爱读书,并从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学习,终成大家。

看了这个故事,我脑海中不禁想起了我90多岁高龄的外太公。从我记事起,外太公家那铺满整面墙的书架和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籍就让我记忆深刻。

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几个大字,每次去外太公家,我却总爱走到书架前,翻翻看看。外太公总是宠溺地看着我,还对我说“舟舟,看你经常到这来翻我的书本,想来你一定也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长大之后,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见闻广博,心胸才会豁达,人生的道路才能越来越宽阔。”说完,还会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送给我。

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外太公说这番话的含义。妈妈告诉我,外太公以前是一位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他就时常告诉学生们,阅读能促思,要多看书。在家里,他也同样严格要求子女,教导子女生活上要低要求,学习上要高标准。所以,我的外婆辈的几个孩子,我的妈妈辈的几个孩子,都十分热爱学习,热爱阅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遵循着外太公的要求,兢兢业业地工作着,默默奉献着。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一天天地长大,一本本书也成了我的好伙伴:我捧起了童话故事,捧起了科幻小说,捧起了百科全书,捧起了世界名著。在《水浒传》里,我结识了忠义宽容的宋江;在《三国演义》里,我认识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鲁滨逊漂流记》里,我懂得了遇事要坚强;在《上下五千年》里,我知道了中华民族曾经的灿烂辉煌,也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

读书是最好的家风,书架是最好的不动产。我想,我也会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我也会将外太公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让自己因为阅读而拥有一个豁达广阔的人生。

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中国家风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中国家风读后感篇一:

《中国家风》这本书是我国国学学者张建云与赵志国共同主编的,讲述了在中国社会应有的家庭风貌。所谓“家风”就是对爷爷奶奶老一辈的孝道,是对父母的付出感恩在心;是对他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也是对一个人的教养进行评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风就是家里的规矩。

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和《共同呵护着那一盏古老的灯》让我至今难忘。前者讲的是教养问题,公交车上给小朋友让座这是很普遍的事情,可是却有一位这样的小朋友,她上车后公交车上还有许多空位,可她偏偏要坐一个已经有人的座位,而那个人就是作者。那个女孩毫无原则地冲着她妈妈大喊大叫不依不饶,好像是不坐到那个座位上就誓不罢休,这使我想到了一个词“溺爱”。是啊,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之至,使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父母的撒娇,什么都让父母满足我们。而后者讲的是爸爸因为说了得罪爷爷的话,爷爷大发雷霆不肯吃饭而爸爸跪在地上请求爷爷的原谅。古往今来,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想想我们,父母稍有不依顺我们的地方有时就会大吵大闹,埋怨这埋怨那,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我们的父母从来不抱怨什么,无怨无悔地关心爱护着我们。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我们中国家风的具体体现之一。大到我们的国家、社会,小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成员,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需要帮助的弱者得到了你的帮助,那就会感染他们,他们同样也会去帮助更弱的弱者,这样就像一根大链条大家拉起手来传递温暖。团结就是力量,那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正能量,那我们在这种和谐、互助、友爱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是多么的幸福与快乐!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家风优良的好少年!

中国家风读后感篇二:

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

当我读到《读书亦如生活》、《读书唯高家风继》时,我读懂了“书香”亦是一种家风,让我不禁想到身边的家风实例。

小时候去姨奶奶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看到姨爷爷戴着老花镜或是看书,或是写字,那时候觉得姨爷爷好厉害,二十年代的人还识字,像我的奶奶、姨奶奶也只认识“大”、“小”等几个简单的字。长大一点才知道姨爷爷家的三个孩子都是教师,顿时觉得姨爷爷更厉害了,能教育出三个教师一定有秘诀。再往后,姨爷爷孙子辈的七个兄弟姐妹全都考上了大学,要知道九十年代的偏远农村大学生还是很少的,那些表哥表姐自然成为了我们这些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在我看来姨爷爷的秘诀定是传给了姑姑大爷们。现在,表哥表姐们有的成为党政干部,有的在自己的行业成为翘楚,收入颇丰,姨爷爷的秘诀被发扬光大?

前些日子姨爷爷的十年祭上,困扰了我许久的谜团终于解开。原来秘诀就是姨爷爷家的家风——书香。据表哥表姐说,姨爷爷是村里的大队会计,喜欢读书、看报、写字,每年春节前还要写春联到集市卖,家里文化氛围浓厚,姑姑大爷们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喜欢读书。同样,表哥表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书香”的传承。

一代一代子女在长辈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积淀,我想,这就是家风,这就是家风的传承。不需要刻意,它是无形的优良传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星火相传。家风,虽短短两字,却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

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几千年来,正是凭借着这点滴传承,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久不衰,生生不息。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浙江好家风》读后感600字


《浙江好家风》中个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启迪我们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些脍炙人口的家训是那么得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消化。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书中最具教育意义的一本书了,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家风家训内容主要涵盖了学习、修身、治家、处世、爱国等方面,其中的故事历经代代的相传,演变成了一篇篇、一句句启迪人心灵的经典,如:“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多读书大观古今,可以免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家训名言是我们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让我们为之振奋,相承相传。 

当然,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们家的家训就是“勤俭、孝敬、善良、正直”,这八个字是长辈们总是告诫我们的,在长辈们的告诫、期望中,我也已经牢记,并传承这“勤俭、孝敬、善良、正直”八字家训。 

不信,你来看看我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吧!

小故事一:衣贵洁 不贵华

一次,跑步不小心,把一条好好的裤子膝盖那里破了一个洞,晚上回家,跟妈妈聊起,妈妈说:“不要紧,裤子还蛮新的,这里补补还能穿。”说完妈妈把裤子用针补好了,我又穿上了。从小到大妈妈总是对我说,衣服不在于华丽、昂贵,只要干干净净的就可以。四年级的时候我学会了缝针,平时袜子有个小洞,我就会自己补补,再穿。

小故事二:凡是人 皆须爱

小的时候,我们还住在四楼。早上我和妈妈匆忙赶时间,看见楼道上一位老奶奶提着垃圾,脚不方便行动很慢。我想着时间快来不及了,想着越过老奶奶,妈妈却拉着我说:“我们一起帮帮奶奶吧!”妈妈护着奶奶,我帮忙提着垃圾,慢慢地走下了楼道,虽然时间在一分分过去,但是我却觉得时间停在了幸福的一刻,老奶奶、妈妈、我的脸上都是幸福的微笑。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会给老人让座,扶他们过马路……

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家训就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中。在生活中,我会一直谨记“勤俭、孝敬、善良、正直”八字家训,塑造更好的自己。愿在家训家风熏陶下的我们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开花、结果。

相信《《中国好家风(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诗词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