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爸爸的花落了读后感

爸爸的花落了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花落人亡两不知。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读后感大全:花落人亡两不知”,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刚刚将《红楼梦》又看了一遍,很是疲惫。无意间,我往窗外看去,一阵微风拂过窗外那颗花树,花瓣漫天飞舞霎时,想起了书中那个凄凄惨惨戚戚的林妹妹。

落花嫣然,良辰美景开成半声叹息,就着荒凉的月色打捞未央的记忆。她,前世为一株多情仙草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她放弃了长生不老,甘愿下俗世成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红颜尽老的痛苦。

后世的她,美丽,倔强,善良,多愁善感发出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慨叹,是对落花消逝的伤感,还是对宝玉多情的无奈,抑或是对自己悲惨未来的绝望﹖或许,只有她自己才明白。

她终究舍弃不了对宝玉的爱,只能放纵自己去爱。抑或是,爱到深处只能选择放纵。过一天,算一天。只要她能够多活一日,便可以与宝玉多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悲观如她,却依旧愿意相信上天能够给她一个美满的结局。可惜,天不怜她,她这样一个柔弱多病的女子,又怎能冲破封建社会的黑暗牢笼?即使努力了又如何﹖到最后,还不是得了一个心爱之人眉开眼笑地与另一个女子拜堂成亲的结局。单纯的宝玉又怎知喜帕下的新娘不是日夜挂念的她啊!

当她从别人口中听到他与宝钗成亲的消息时,亦怨,亦恨。她到死口中都有他的名字,可话未说完,噗的一声,鲜红的血从她口中喷出。满屋的血,绽成了朵朵鲜艳亮丽的花,触目惊心,就如倔强的她。花落了一地,又有谁知?随时光流逝,他是否会记得那个吟诗的多才女子?他是否会记得那个葬花的善良女子?他是否会记得那个多病的可怜女子?或许,会的。

曲终人散时,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几许流年,花若怜,飘落在谁的指尖。她,终究是死了,带着无尽的忧伤离开了这俗世间。这一世,她用尽了一生的眼泪来还他的浇灌之恩,却也将她的心一并还了去。若有下一世,也许她不会再记得心爱的他;他亦不会记得纤弱的她。那样,再好不过了,总比一世痴缠来得潇洒。

从这个悲伤的故事里走了出来,再往窗外一看,落花早己融入了泥土,依稀这能闻到几缕清香,如一句诗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花落人亡两不知_600字2024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首《葬花吟》唱响了一篇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一场波澜曲折的梦,在曹雪芹的笔下开始了。荣国府近百年来都繁华富贵,而凤姐为了一时的贪心,偷放了高利贷,被朝廷发现,从此一个团圆的大家庭被搞得支离破碎,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想曹雪芹一家一定有同样的遭遇吧,他把自家由盛到衰,自己的痛苦都写进了长篇小说《红楼梦》里。

小说把人物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柔弱的林黛玉、性格泼辣的王熙凤、红颜薄命的晴雯、心地善良的平儿……。在我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王熙凤,她是大观园的管家,将大观园管理的井然有序,但是最后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害了荣国府一家人,从此荣国府开始衰败,贾母病死、宝玉出家。。。。。。最后,家破人亡。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许多贪官,可能开始的时候,为国家与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但是功成名就后,贪婪之心开始滋生,终于失去了自控力,贪污国家与人民许多血汗钱,到处花天酒地生活,最后国家遭受了损失,害了自己和家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再看看刘姥姥,她虽然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家老妇人,但是她整天粗茶淡饭生活的自由自在,不需要像凤姐那样整天装着笑脸,提心吊胆地生活,今天的许多老百姓就像刘姥姥一样,虽然吃的不是山珍海味,穿的不是绫罗绸缎,但他们心灵是善良的,生活是充实的,他们用辛勤劳动挣钱,不用提心吊胆地生活,所以他们生活是幸福的。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或许也是讽刺当时腐败的清王朝,统治者昏庸无能、贪婪、不理国家大事,社会风气败坏等等,他把对朝廷的悲愤与不满,也写进了《红楼梦》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句话读起来让人感到悲怜,值得人们反思。

花落人亡两不知_《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刚刚将《红楼梦》又看了一遍,很是疲惫。无意间,我往窗外看去,一阵微风拂过窗外那颗花树,花瓣漫天飞舞......霎时,想起了书中那个凄凄惨惨戚戚的林妹妹。

落花嫣然,良辰美景开成半声叹息,就着荒凉的月色打捞未央的记忆。她,前世为一株多情仙草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她放弃了长生不老,甘愿下俗世成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红颜尽老的痛苦。

后世的她,美丽,倔强,善良,多愁善感......发出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慨叹,是对落花消逝的伤感,还是对宝玉多情的无奈,抑或是对自己悲惨未来的绝望﹖或许,只有她自己才明白。

她终究舍弃不了对宝玉的爱,只能放纵自己去爱。抑或是,爱到深处只能选择放纵。过一天,算一天。只要她能够多活一日,便可以与宝玉多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悲观如她,却依旧愿意相信上天能够给她一个美满的结局。可惜,天不怜她,她这样一个柔弱多病的女子,又怎能冲破封建社会的黑暗牢笼?即使努力了又如何﹖到最后,还不是得了一个心爱之人眉开眼笑地与另一个女子拜堂成亲的结局。单纯的宝玉又怎知喜帕下的新娘不是日夜挂念的她啊!

当她从别人口中听到他与宝钗成亲的消息时,亦怨,亦恨。她到死口中都有他的名字,可话未说完,噗的一声,鲜红的血从她口中喷出。满屋的血,绽成了朵朵鲜艳亮丽的花,触目惊心,就如倔强的她。花落了一地,又有谁知?随时光流逝,他是否会记得那个吟诗的多才女子?他是否会记得那个葬花的善良女子?他是否会记得那个多病的可怜女子?或许,会的。

曲终人散时,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几许流年,花若怜,飘落在谁的指尖。她,终究是死了,带着无尽的忧伤离开了这俗世间。这一世,她用尽了一生的眼泪来还他的浇灌之恩,却也将她的心一并还了去。若有下一世,也许她不会再记得心爱的他;他亦不会记得纤弱的她。那样,再好不过了,总比一世痴缠来得潇洒。

从这个悲伤的故事里走了出来,再往窗外一看,落花早己融入了泥土,依稀这能闻到几缕清香,如一句诗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优秀读后感:花落人亡,红楼梦断——读《红楼梦》有感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又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得一朵奇葩。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且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曹雪芹所写的贾府繁花似锦的日子,有可能反应康熙盛世的意思,但是作者亲身经历了家族巨变,深深地感悟到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全书揭露了统治阶级繁荣景象背后腐败的根源,揭露了封建制度腐败和必然没落的道理。在书中,作者读宝黛爱情给予支持和赞美,对不幸结局给予同情。另外,曹雪芹还是一个经济学家,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的介绍与描写,反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就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次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回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再次描写了贵族生活的浮华、浪费和奢靡。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着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在《红楼梦》作者的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作者笔下,刘姥姥是一个事故圆通的老妇,还是一个摇尾取怜的老妇,向来各家说法不一。

单拿一双老年四愣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心中并不羡慕贾家的生活,反而只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活,刘姥姥一再地叹息。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实的老农妇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提出沉重的谴谪。

本回事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描述,侧面描写了大观园的奢侈及浮华;通过刘姥姥的逗笑,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是那么的大相径。

妮紫嫣红的大观园,隔断了世俗与肮脏。可贾府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小小一园不可能避免悲剧的上演。十二女怜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恨无缘,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理想与现实在此冲突,现实多弊却根深蒂固;理想难行却矢志不渝。可柔弱的理想如何改变黑暗的现实?质本洁来还洁去吧,一枉净土掩风流,何处是香丘?手捧一卷空余满腹惆怅,唯有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

给亡妇读后感


给亡妇读后感(一)

这是一篇朱自清赠与妻子的一封信,写出了做母亲得不容易。

母亲谦把六个孩子拉扯大。正如朱自清所说:你的身子本来坏,四个孩子就累你七八年。到了第五个,你自己实在不成了,又没乳,只好自己喂奶粉,另雇老妈子专管她。但孩子跟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做母亲的真不容易,一直要多着几分担心和牵挂。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从这句话写出了母亲伟大的爱,病的都皮包骨头了,还惦记着孩子,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

谦是一位好妻子。正如朱自清所描写:你将我的责任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一位妻子能尽心尽力的服侍丈夫,为丈夫承担责任,妻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想着丈夫,这是十分罕见的。

谦,一位伟大的母亲;谦,一位从容的妻子。把自己的爱献于孩子与丈夫,为孩子与丈夫努力拼搏,真不容易啊!

给亡妇读后感(二)

迄今为止,不管时代进步与否,思想革新与否,为人称道的女性,往往不是才女,便是拥有美德的女性。

之前读了苏轼的一篇《江城子》,是对其妻子去世十年的悼亡之词,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直抒胸臆。而且其词构思精巧,利用时间空间将梦境,现实和未来构成了整体。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朱自清的《给亡妇》,是抒发其对第一任妻子武钟谦去世三年的悼念的散文。与苏轼的风格不同,作者的文字2020没有那么充满跌宕和曲折,语言修辞也没有如何的华丽,更没有呼天抢地的叫喊?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将妻子无私的母爱和对自己的爱娓娓道来。开篇的一个谦字2020,引出了下文。列举了一系列的平常琐事,将对亡妇的思念之情渐渐加深。文中不乏细节描写,(.org)如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等。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式,从生活点滴中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贤惠、温顺、传统的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

有人说,这篇至情至信的《给亡妇》,是一曲朱自清先生和武钟谦的爱情赞歌,叙述了朱自清先生对亡妻的无私母爱和妻情,浸透着其深切的哀思和忆念。但是,我也看到了另外一面。毫无疑问,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温柔敦厚,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女性,她为了照顾孩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在战乱中挑起保护全家的担子,身体不好却一直硬撑着,文中也说到;你的身子本来就坏、你为了我的劳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等。站在同样是女性的角度,我不禁为武钟谦叫冤。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还是由男性掌控,但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为什么在明知妻子身体状况差,在自家生活受气,一切为自己考虑的情况下,还是要离家求学?让她如此疲惫不堪?难道是出于羞愧,才发出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多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将如何对得起你!的感慨!想是一回事,但是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对这篇散文充满感动时,作为个人,是为武钟谦叫屈的。或许,她不屈,我却替她觉着屈了呢?

琴断人亡的武将作文700字_初二读后感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岳飞

大多世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精忠报国的武将,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只是没等到他的知音。

他,岳飞,是宋朝史册上一个不可忽略的风云人物。当末代的宋朝在炮火中被摧毁,那些纸醉金迷,富贵繁华的景象一朝化为幻影,人们还留在昨日梦中不肯醒来时。

他却已整装待发,组建军队,奔赴战场,重整破碎的山河,带领他的“岳家军”痛击金兵,是的,这些胜利不是只属于他一个人,但他也为保卫河山努力过。

他不是不知道君王的懦弱和私心,奸臣的仇视和排挤,可这些功名利禄于他又算的了什么?疆场一翻血战后,夜晚他于如豆青灯下,是否也奏响过那一曲《高山流水》,却无人听懂他弦音里无知己的寂寞。

这位抗金名将,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碰到一位明主,就像伯牙遇见子期,千里马遇见伯乐,能够一展生平所学。

但他满腔抱负却无人能识,只将希望寄托于日渐没落腐败的宋王朝,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冤死。他的片败,在那个朝代,又像是注定的。

他死后,还有一片清白的墓地,世代人民记住了他,历史给他画上了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害他姓名的秦桧等人,时至今日,仍跪在他的墓前。他已不能再策马疆场,大杀四方。

他是个武将,一个等待知音的武将,但却生在那个时代,琴弦断,身亦死。

朱自清给亡妇读后感


朱自清给亡妇读后感

假期里,我买了有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里面最使我感到震撼的一篇是《给亡妇》。

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亡妇死前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小事。“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小孩,第二便轮到我。”写出了在亡妇的心里,作者和小孩是她的全部,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家庭却不曾想到自己。她的六儿生下来身体就不好,她为了照顾小孩不顾自己的越来越重的肺病,她不听劝阻忍受着自己的病痛整天忙着照看小孩。她看到六儿硬朗点了就乐了,那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从这事就可以看出她的伟大无私的母爱与她对病痛的极大忍受力。她虽然小时候娇生惯养,可是她做了母亲后却一连四个小孩都是用自己母乳喂养,她没有乳汁后就自己为小孩乳粉。晚上听到孩子的哭声就担心不已。她希望孩子快乐地成长,对小孩同等看待,这都是说明了她对孩子十分疼爱。“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里有时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身上”这句更是说明了她为孩子的全身心付出。甚至在她病得皮包骨了,她仍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说明了她在死亡面前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担心不能再照看自己的孩子。在她回娘家养病时,她哭着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说明了她对丈夫的不舍之情。无论是她对孩子的不放心还是对丈夫的不舍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贤妻良母。

文中还写到他们刚结婚时,她仍依恋着以前的家,于是作者动气写信责骂她,她没有生气难过,而是从那以后就再没有表示自己的不满。她在家吃尽苦头受尽委屈却不曾抱怨。一个从小娇气的人却变成一个做家务带小孩的母亲。特别是在两次逃兵难过程中,她一个妇人领着老人和一群小孩东躲西藏,那场景可以想象,她的勇敢让人为之震惊与佩服。她知道作者(丈夫)喜欢看书,虽然她不知道书有何用,但在万般艰难的逃难中还带一箱书,说明了她对丈夫的爱好和事业的全力支持。在她病重时,为了不让作者担心,一直瞒着作者。明明躺着,一听到作者的脚步声就一骨碌爬起来,后来作者才知道她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她无畏病痛折磨的精神和对丈夫的爱让人感动。

读后感大全: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城南旧事》有感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题记

小油鸡吃米,海上旭日升,豆蔻凉苏苏,驴儿打个滚儿,夹竹桃怒放。骆驼,慢慢走,铃声悦耳,童年已不还。

这是如琉璃般的世界,一切晶莹、美好。我看到了她,一个稚嫩的孩童,坐在小凳子上望着车水马龙的街市,无聊地数着石子的个数,边数边想:他们为何神色慌张,行色匆匆,是时间不够用吗?我把时间借给他们好了,反正我也闲得慌。后来那些多余的时光慢慢沉淀,拖住她的脚步,是她寸步难行。那时再想起那些人们,她才恍然大悟:他们不是时间不够,是时间太多,将他们的心拖住,拖进迷茫的深渊,他们走投无路,才如此慌忙地挣扎啊。想到这一点的她,也早已步入深渊,和童年告别。

我坐着时光机,将电影回放,看见那个孩子,她在古老小镇生活;在土灰色的古老墙上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拾起一枚枯败的银杏叶;握着小小的硬币激动地跑去买个包子;为包子的落地而嚎啕大哭她是谁呢?我绞尽脑汁地想,绞尽脑汁地想。她似曾相识,却又实为路人,想不起来了,罢了,让它随风去罢。

我坐着时光机,将电影快进,看见那个大人。她在高尖大厦工作,早已熟悉孤影对阵,放言嘲笑那些坚持梦想的人们:梦想不能当饭吃。踏碎无数人的梦想,对金山银山不屑一顾,没有任何人能融化她心中坚冰,她从不落泪,从不展露笑颜她又是谁?我绞尽脑汁地想,绞尽脑汁地想。她似为路人,却又实曾相识,想不起来了,罢了,让它随风去罢。

我们在无数相遇相别中长大,相遇的是世态炎凉,相别的是永不再见的童年时光。慢慢,我们终于分清了海和天,分清了好和坏,但我们再也分不清旭日和残阳,再也分不清驼铃和风铃,童年,一去,便不还。

北平是个忧伤的城市,但忧伤中带着幸福。没有人会忘记那个初夏,她坐在木色的小凳上,伴着奶妈忽高忽低的红掌拨清波,支着头进入梦乡,梦里江南细雨如烟,梦里乌蓬轻盈空灵,梦里无名白花悄然落,知多少

此后,她不断迷失,但故乡永在她生命中细碎作响。夜半钟声又传进小船,船桨摇碎水月,她支着头,进入梦乡,梦里故乡的乌蓬仍似从前轻盈空灵,梦里童年无声过,氤氲雨后清梦,梦里无名白花悄然落,知多少

我走近了拉克西斯所守护的沙漏,欲把沙漏反转。忽见那烟雨迷蒙,将愁思弥漫,缠绕复缠绕。旧墙立于我眼前,字迹已斑驳待醒时,已是沉舟侧畔千帆过,到乡翻似烂柯人,尘满面,鬓如霜,沙漏已腐朽,女神已消亡。琉璃般纯净的世界开始晃动,花儿落尽,天地变色,已到梦醒时分。

小米已腐烂,海上夕阳残,豆蔻不复还,驴儿早殇亡,夹竹桃凋零。骆驼慢慢走,铃声仍悦耳,夕阳西下几时回

《给亡妇》读后感3000字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背影》等,早已编入了中学课本,成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被学生们诵读,而先生的叙事舒情散文《给亡妇》,知名度却不及这几篇文章。

我特别喜欢先生的散文,拿当今的话说就是他的一个Fans 。

早年,我曾买过一本《朱自清散文选集》,收入了先生的 60 多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曾一一拜读过,其中就有《给亡妇》的篇目。那时阅读应该算是泛读吧,囫囵吞枣,快餐式的,读了也就读了,没留下太多的印象。

今天精读《给亡妇》,两次感觉是不一样的,可能与年龄有关吧,读着读着,又像当年读《背影》一样,几次热泪盈眶,仿佛在听一位长者深情地讲述着他那过去的凄婉故事。

先生有两任妻子,《给亡妇》是写给因痨病故去的前妻武钟谦的。武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典型良家大小姐,父亲是位医生,曾为朱自清的父亲医过病。就是这次医病,让两家结为秦晋之好。而先生与武钟谦的结合,完全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结合的,属于那种典型的旧式婚姻。关于先生的相亲故事,他的散文《择偶记》中已有详述。

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知识分子中的铮铮硬汉。因为《荷塘月色》和《背影》等经典名篇,让人们记住了朱自清,也让朱自清的名字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庄严地写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然而,在先生的背后,还站着一个值得我们敬仰的好妻子,这个贤内助就是武钟谦,正因为有了这位贤妻,才帮助先生取得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成就和显著地位。

朱自清与武钟谦婚姻只有12年光景,生了6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在妻子死后不久就夭折了。其实夫妻两人真正在一起生活不到5年,聚少离多,苦苦相思,可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一种生离苦别的两地生活。这篇感人至深的《给亡妇》,就是在前妻武钟谦故去两年后追记的。

文章共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写前妻对6个孩子的爱,后半部分是写她对先生的爱。

在前半部分写前妻对孩子的爱中,着重写为几个孩子喂乳,后来因为没有乳之后,喂奶粉,夜晚很少睡觉等情景。尤其写夜里一听到孩子哭,妻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写分居两地时她对孩子们的那份牵挂。 即使在最后时刻病的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 自始至终,妻只拚命的爱去。

文章后半部分,写前妻对先生的弥天大爱,也是这篇文章浓墨重彩的部分。

因为刚刚结婚,妻子常回娘家,在北平的先生很生气。 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你教人写了一封复信,说家里有事,不能不回去。这是你第一次也可以说第末次的抗议,我从此就没给你写信。暑假时带了一肚子主意回去,但见了面,看你一脸笑,也就拉倒了。 了了数语,将夫妻矛盾产生与化解的过程写得风清云淡,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妻子的博大胸怀。如果妻子也带着一肚子的主意,迎接先生,那后来的结果是很难想像的。其实彰显妻子胸怀的还有,在先生生活十分困难时,妻子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到死也没还上妻子的金镯子而显示出的歉疚等等。眼下,有多少独生子的小夫妻,因为过年回谁家过而打得鸡犬不宁,甚至最终分手离婚。我常常想,还没到大难临头时,双方就无法忍受了,这样怎能经受风雨人生的一场场考验,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

同时,先生又追忆了一些日常的生活。如:作菜、洗衣服、作月子, 妻子都十分地勤劳贤惠,任劳任怨地做着属于自己的事情。 领着母亲和一群孩子东藏西躲的逃兵难,还带了我一箱箱的书;你知道我是最爱书的。 先生因为事先没有跟妻子交待明白,让她为此受累而感到深深地自责。

先生在叙述妻子善良贤惠时写道: 我们在一起住,算来也还不到五个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那些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 从中可以看到,妻子是个非常老实厚道、深爱先生的人,她不是个爱使小性子的女人。如果在当下的一些女汉子看来,尼玛,敢欺负老娘,谁怕谁呀,结果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过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我之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 通过这段真情自白,可以看出先生对并没有多少文化甚至复信都求别人代笔的妻子的一往情深。

两人最后一次绝别时的情景尤其感人: 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可怜,你的心我知道,你满想着好好儿带着六个孩子回来见我的。谦,你那时一定这样想,一定的。 这句发自肺腑的还不知能不能再见?,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对夫妻长亭外依依惜别的悲凉情景。 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

由此想到,当下许多夫妻平日里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又是争又是斗,非要争个高下不可,等到一方患了绝症不久将离开人世时,又是那样的后悔和惋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在天津台爱情保卫战这档电视节目里,点评嘉宾说得好:家是温暖讲情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场所,若想讲理,请不要在家里讲。其实人生许多事,退一步可以海阔天空,条条道路通罗马,何必非要走那个独木桥呢?

在文章最后一段里,有几句对墓地景物的描写,看似闲笔,其实不闲。 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你刚埋了半年多,只有圹下多出一块土,别的全然看不出新坟的样子。 我对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这句话最有感想,仅仅 22 个字,流露出夫妻间多么真切的长长思念!当细细地品读这段文字时,我的眼睛再次湿润了。

先生面对眼前这方矮矮的坟墓,亡妇在里头,他在外头,想再说说知心话,想再听听她的唠叨,可却永远也听不到了!正如苏轼在悼亡词中所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是啊,一晃儿媳妇逝去已快三年了,先生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她讲呀,可对着这方沉默无语的坟墓,该做怎样的倾诉呢?谦,你能听到么?只能任朝露浸湿了布鞋,只能在坟前久久地徘徊,只能任泪水模糊了双眼,只能在梦里与她牵手相见,其他的,先生还能做些什么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后感大全: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爸爸的花落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