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

《从一万到百万要多久》读后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从一万到百万要多久》读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当我才读到一段,我就武断地认定这是好小说。是没有小说概念束缚的人才能写出来的小说。也就一段,让我看到了小说林子里的一个全新的景致。欣喜之余,我怕我因与渔火者是同事而感情用事,当即便去翻电话号码本,想找一个好编辑看看,想验证一下我的看法是否偏颇。其时天色已晚,觉得找年轻编辑好。本子从头往后翻,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小说编辑龙冬最先跃入眼帘,正好此君爱熬夜。电话接通了。以后的事便是他们之间的事。龙冬马上便盯住了渔火者,其时约是乙酉仲春,渔火者还在一段段给网友讲故事。中青社很是看好,自盯上作者到书出来,不到半年光景。

渔火者写小说,连走捷径——处女作是长长的,出版社是大大的,出书是快快的。渔火者从小说的“一万”猛的一下赚到“百万”。

书名是窗口,《从一万到百万要多久》,不似小说标题更似小说标题,是个打破了方圆规矩的窗口,是会吸引着阅读者不由自主要往内面探头的窗口。

渔火者是个不好动的人,可以和年轻人一样整天趴在电脑上。于是研究股市也成必然,日久打磨成专家也是必然。这本小说以“股”为线串故事,竟撩得诸多网友差不多要寄钱委托他炒股。看来今后的小说,有此等极为专业的社会生活作料的渗透,将会更具有时代特征,成为武装小说的更加鲜活的景致。看来许多为小说而小说的小说将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寂寞。

四十几岁才写小说有四十几岁的好处,渔火者比年轻人多出许多对世事的观察、剖析和把握,因而书中人的百般表演和矛盾,便显得纷繁复杂有重量,处理安排也能具备成年人的沉稳得体,足可令人回味咀嚼。小说不管如何玩,这份景致不能玩,是压台的东西。

当初龙冬初读渔火者的小说,问我:作者是不是才二十多岁。龙冬的判断来自渔火者的语言。我当初之所以能将渔火者的初稿看下去,也全是叙述语言的引诱。我至今说不出这是怎样的语言,我只能说这不是我经验中的通常意义上的小说语言;是语言年龄中活泼青春有如二十多岁却又滤去了火性的语言;是不按套路出拳却能打败武林高手的语言。而就是这样一种无章法可言的语言,将一个十几万字的故事讲得起伏有致,妙味横生。当初渔火者只要一天不写,等着看的网友便急。

掩卷之余,再想,感慨是:小说也能这么写呵;小说并不是如人所言边缘了呵不景气了呵,还有无穷无尽的好景致和好风光有待我等去找寻呢;渔火者现象说明,知识经济时代,小说不再是小说家的专利,60岁80岁做小说新郎都不会成为奇事,而这才是中国小说最壮美的景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500字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个书名,就敬而远之,觉得这是一本高深且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让我们自己选择读物,恰巧提供的书目里就有这本书,既然再次相遇,那就是它了。拿到手翻开书页,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中,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其中“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进而阐释“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不能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要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学无止境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作品这本书籍用真实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更多。看过一本书,阐述你的观点,记录你的观点,如何从小的感悟着手撰写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编辑为你呈现“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1

在我的书架上有许多课外书,有爸爸妈妈买的,有亲戚朋友送的,其中有一本书与众不同,让我爱不释手,这可是我参加“好玩的数学”征文大赛获得的奖品,它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乔治·伽莫夫,他是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普界一代宗师。

这本书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着之一,曾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书中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该书图文并茂,幽默生动,深入浅出。书中共有四大部分:《做做数学的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从一到无穷大》比起其它科普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涉及面极广、运用漫画式插图、语言通俗易懂、幽默生动,无形中学到许多深奥的科学知识,甚至立志要当个科学家。打开书,你将学会怎么安排无限多位旅客住进客满的旅客以及怎么把埋在荒岛上的宝藏挖出来;你会知道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母是“e”;你会觉得爱因斯坦是魔术师而果蝇是很好的玩弄对象;你将认识到美国国旗、π和你们班上两位同学生日是同一天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而合上它的时候,你会用想像一只火鸟被自己扯出喉咙并且跳回蛋壳的方式开始思考宇宙……《从一到无穷大》不仅是一部科普经典,还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让我了解到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轶闻趣事,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认识。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2

我们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那么,如果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待在房间里,空气会不会只流到你的同伴那里,而把你憋死呢?听到这个问题,你会不会说我脑子进水了,居然想出这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其实我的脑子正常的很,空气是随意流动的,还可能会发生一个半球的空气流动到另一个半球,导致这个半球的生物惨死的悲剧呢!以上的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出自一本书名叫《从一到无穷大》,另一个问题则是我看完这本书自己所产生的想法。

还有一个出自这本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核反应的。核反应分为两种:裂变和聚变,这两种反应发生的范围很大,除了银外,任何物质都会发生。那么,如果有一天,核反应堆出现链式反应,导致整个宇宙的物质(除银外)发生反应,整个宇宙的物质会不断进行转变和反应,直到他们变成银为止。如果有一天发生这种事,整个宇宙一样岂不是会变成一块纯银?如果你对这几个与你的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感兴趣的话,就来阅读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吧!

除了这些内容外,这本书的其它内容也十分有趣。它分为四个大章:《做做数字游戏》《空间、时间和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的世界》。其中,比较有趣的是你可以比较无穷大数字的大小。其中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所有奇数的数目和所有整数的数目一样!这就好比你的头和你全身的质量一样的。这听起来很奇怪,但他就是现实。但是,无穷大数也是有大小的,曲线、面上的点的个数大于平线、面上的点的个数大于整数的个数......

这本书之所以被我推荐,是因为它雅俗共赏:虽然有一些内容十分深奥,但是大部分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多个年龄段(学历)的人去阅读,建议五年级以上的同学阅读。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3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个书名,就敬而远之,觉得这是一本高深且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让我们自己选择读物,恰巧提供的书目里就有这本书,既然再次相遇,那就是它了。拿到手翻开书页,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中,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其中“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进而阐释“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不能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要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4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因为有趣的书名,我饶有兴趣地翻了一下,就敬而远之——直觉是一本高深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重新捧起这本书,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反思。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字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学等多方面的当时最前沿、现在也不过时的知识。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领略科学的“无穷大”、世界的“无穷大”的壮美和人类的方法与潜力“无穷大”,处处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

“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阐释 “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在看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无穷大的数的大小时,我想起小学数学一年级中的“一一对应”,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一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而在抽象这种思考方法的过程中站位仍需再高一些,做更多的引导,开阔学生们的思路,让学生们在体验、追问、探索中开始对这一方法的认识、理解、运用。

这种追问与思考在“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一节中,除了更加明晰的知识阐释,也更多的显示出人文的气息:快乐而坚持的态度;时而循序渐进、时而又另辟蹊径的方法;严谨细致的风格以及“世界很大 我还渺小”的理念。

读及此处,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看、想、做,摒弃自大,不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5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贵族决定做计数游戏――谁说出的数字大谁赢。

“好”一个贵族说,“你先说吧!”

另一个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最后说出了他所想到的最大数字:“三”。

现在轮到第一个动脑筋了。苦思冥想了一刻钟以后,他表示弃权说:“你赢啦!”

这两个贵族的智力当然是不很发达的。再说,这很可能是一个挖苦人的故事而已。然而,如果上述对话是发生在原始部族中,这个故事大概就完全可信了。

以上是《从一到无穷大》这本科普书的开头,有趣吧?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书中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如,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该书作者是俄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乔治。盖莫夫,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他非常重视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除了经常为《美国科学家》、《今日物理学》和《科学的美国人》等杂志撰稿外,还写下了二十多本出色的科普作品。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6

《从一到无穷大》是上世纪经典的科普读物,一直想读,后来还送了学生一本,但是直到最近才好好的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科普着作,像书名一样,作者从自然数“一”一直讲到无穷大的宇宙空间,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然而可贵的是尽管涉及这么的内容,但是确是非常有内在逻辑的一本书。对在读研究生的我来说,读这书的最大收获莫过于从中感受到的一种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殊途同归,我始终相信各个学科所追求的真理应该是同构的、本质上相同的。而品读这本书就让我发现了这样的联系,而发现联系又是学习中多么让人兴奋的感受啊!

说了整体感受,再说说具体内容吧。这本书不厚,两百多页,还包括很多插图。全书共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我最喜欢的是讲解时空和爱因斯坦的那部分。对相对论我始终抱着一种敬畏,认为仅凭我这样的智商大概是一点也不能理解了。我曾经确实完全不理解,小时候的科普读物给我的仅是不能理解的科学事实,在我看来荒谬的毫无逻辑可言,以至于此后我竟对相对论产生了如此大的偏见(看来科普也要分时段,普及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可接受程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让我对相对论有了从新的认识,特别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从数学开始,不仅让我这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数学、数学与其他科学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中学生可读,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中也同样会有所收益。我想我还会再读,虽然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不再新潮,但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从中体会新的观念,获得新的理解!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7

现在,提倡文理交叉,学科学的人看点文学书,学文史哲的看点科学书。这确是值得无论学自然科学,还是学社会科学的读者诸君一读的。

而我们太缺少这类优秀读物了,我们往往是用文学来宣传科学。想当年,着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象一声春雷轰动全国,它第一次正面宣传了知识分子,讴歌了科学家,于是我们知道了陈景润,以及他的一加一。后来徐迟还写了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科学家。但文学关注的是人、人的命运,和科普读物还是不同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科学精神深人人心,科技工作者的地位、待遇高过官员,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蔚然成风,一流科学论文、成果层出不穷,媒体更加关注科学和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被我们垄断,则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就水到渠成了,伟大民族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8

如果提到科普书,我第一个会想到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它的书名很简单,一看就是给我们解读世界万物秘密的科普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科普书的一个定位。所以当我一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觉得它肯定是一本有点高深莫测的学术性着作,一直没有兴趣去看。但是有一次在网上搜索这本书的信息时才发现是它也是一本科普书,而且是一本受到了很多着名人士称赞的好书,于是我也带着好奇心开始看这本书。首先我翻了一下目录,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如果要把这么多知识结合起来讲,在没看之前我是觉得那会是一件繁琐并且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事。但是这本着作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们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于是我也带着一颗追求科学真理的心拜读了乔治。伽莫夫大师的这本书。

在正文前面介绍了乔治。伽莫夫生平。他出生于俄国,是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莫夫兴趣广泛,曾在核物理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绩,并与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了天体物理学的“大爆炸”理论,还首先提出了生物学的“遗传密码”理论。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正式出版25部着作,其中18部是科普作品,多部作品风靡全球,《从一到无穷大》更是他最着名的代表作。看到这里我不禁对乔治。伽莫夫科学热爱,乐于传播科学文化的的精神感到敬佩。

《从一到无穷大》被定义为一本“通才教育”的科普书。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仅是科学或者数学。里面可能还有生物和化学的东西。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面你学到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或者物理知识,你在这本书所得到的知识是全方位的,你可以涉猎到天文学、地质学等等。这本书会让你全方位的知识面得到扩充。

如果说你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觉得它的内容会一板一眼的来写,那就错了。这本着作作为一本科普书,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在每一部分开始时他都有能力引起我们的兴趣。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匈牙利的贵族,他们在一起比谁说的数字大。从这个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内容——大数。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维数与坐标”中他则是用一个生活常识来展开的,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你想到一个地方去当然会想别人问路,在指路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维度、坐标这些知识。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来但却紧扣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巧妙心思不仅使用来文章的来都而已,在阅读这本着作是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时而陈述,时而比喻,时而疑问,让读者跟随着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识海洋。

现在我想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你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好难懂。这里面主要讲的是数、空间、时间、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也就是主要是关于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在高中我就觉得数学和物理是最难学的,也是最难懂的。如果要把这两个合在一起讲的话那不就更无聊了。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他的题目和它的标题那么可怕,对于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让我发现了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来还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他在说明一个数学公式或者数学知识时不仅仅是陈述原理,还会配有许多讲解图。比如说欧拉公式时他就在书中展示了正四面体、正六面体、不规则多面体等等,让读者在阅读他的解释的同时也能自己去寻找规律。再比如说作者在讲宏观世界这章内容时讲到了一个反对大地为球形的论点。在这个论点里他们认为地球不是球形的,在这个论点下面就配了一张很有趣的图:一个圆形的地球,在上半球人可以行走,船可以航行,但是在下半球不管是船还是人都会因为重力掉到太空中去。这个就让我们很容易的理解了他们反对地球是圆形的原因。在他的笔下,这些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的物质似乎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向我们一一介绍自己,一点都没有知识灌输的影子,这大概也是这部着作能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我对于这本书也是有目的有详略的看的。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宏观世界这部分的内容呢。宏观世界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宇宙的知识。对于宇宙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我一直就很想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些问题。在这张中我也找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比如说天上到底有几颗星星,如果你拿这个问题问别人的话,他们可定会说数不清楚的,无数颗。但是我们凭肉眼只能看到两千颗星星,如果你能以每秒一颗的速度数的话,那你就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数完天上的星星。在写宇宙的产生时写得非常具体形象。我们所知道的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当中有一个行星红移的现象,在解释这个问题时作者就用了一个起球来代表宇宙,在气球上点的黑点表示各个行星,气球不断吹大,我们可以发现每隔远点周围的原点都在离他远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红移。如此简单的吹气球试验就向我们形象地解释了“红移”这个专业术语,他所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说教,而是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科学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我读这部分时就感觉作者是在给我们讲一个一个的故事,而不是给我们阐述一个一个的原理。这样的写作方法能引起我们读者的兴趣,是我们爱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得到阅读的快乐。

《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被誉为是“影响一代人的一本书”,这句话并不夸张。一本科普书籍能到现在这个知识充斥了的信息化世界还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那肯定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它的魅力我们也可以从对比现今的书籍来发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小说盛行,小说的内容不外乎描写各种感情,写法都有雷同,而且从这些书中你能得到的实质性的知识是微乎其微的。反观《从一到无穷大》,它里面有生活实际的例子,但是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就有这些知识的存在,这些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在生活当中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还是生活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202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9

第一次阅读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读后还是感觉很震撼,此书第一版至今快八十年了,作为科普读物仍然很受欢迎。对于作者大家可以百度搜索查看,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此书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基本涵盖了科学的方方面面。开篇即从数学的大数开始讲解,由古及今,娓娓道来,通俗易懂,逻辑自洽,非常具有可读性。

书里对四维空间的解读让我脑洞大开,深受启发。四维空间即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维度组成四维,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进行了解读。在不同的参考系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相对论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即在任何地点,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时间的绝对性限制了科学的进一步探索。

书中一开始从微观原子结构来分析事物,即万物由什么组成的,最小的单位是什么,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一定的轨道上围绕原子核进行运动。类似于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样,书中还提到中微子,这种很难被捕捉到的粒子却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的部分主要从宏观来讲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宇宙的年龄,太阳系的年龄,宇宙是会一直膨胀下去还是会到了某一时刻开始收缩,最后成为一个奇点?这些在书里都有解答。书中提到宇宙膨胀的理论与事实根据,即物理学家哈勃通过望远观察到的红移现象,根据多普勒效应,由此可以推断,宇宙一直在膨胀下去。

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会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当给导体施加电压时便会让自由电子流动起来形成电流。这我在上学时期对于电流的理解没有现在这么深刻,书中总是以很浅显的道理讲解给读者,读之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书中还有一些科普观点到现在得到了验证,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常读常新,但你在读的时候也可提出反驳的观点,但前提是你要有逻辑自洽的能力,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否则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无异。

生物的进化是如何而来的,科学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发现了遗传物质基因,主导生命有机体的基因是永恒的,每个个体只是基因的一个载体,从出生到死亡,完成了传导的使命即结束了。但基因会通过载体遗传下去,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单元是细胞,遗传物质DNA就在细胞里面,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即以几何级数快速复制,很快即达到完整机体所需要的细胞数,从这点上来说,书中所讲的内容前后自洽,作者在科学方面的功底很扎实,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我通过阅读此书,深受启发,每个人都要保持对未来探索的好奇心,科学探索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一代又一代的巨人前扑后继,永无止境,直到永远。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贵族决定做计数游戏――谁说出的数字大谁赢。

“好”一个贵族说,“你先说吧!”

另一个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最后说出了他所想到的最大数字:“三”。

现在轮到第一个动脑筋了。苦思冥想了一刻钟以后,他表示弃权说:“你赢啦!”

这两个贵族的智力当然是不很发达的。再说,这很可能是一个挖苦人的故事而已。然而,如果上述对话是发生在原始部族中,这个故事大概就完全可信了。

以上是《从一到无穷大》这本科普书的开头,有趣吧?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书中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如,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该书作者是俄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乔治.盖莫夫,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他非常重视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除了经常为《美国科学家》、《今日物理学》和《科学的美国人》等杂志撰稿外,还写下了二十多本出色的科普作品。

《从一到无穷大》是盖莫夫的一部代表作,内容丰富,文笔风趣,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特别是一反一般科普读物不敢运用数学,怕“枯燥”、“艰深”,而是恰恰相反,全书用数学贯穿,并讲述了许多新兴的数学分支的内容。正是由于使用了数学工具,该书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许多国家文字,深身各国读者欢迎。许多第一流科学家都高度评价这本书,认为它很值得一读乃至于一读再读。

现在,提倡文理交叉,学科学的人看点文学书,学文史哲的看点科学书。这确是值得无论学自然科学,还是学社会科学的读者诸君一读的。

而我们太缺少这类优秀读物了,我们往往是用文学来宣传科学。想当年,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象一声春雷轰动全国,它第一次正面宣传了知识分子,讴歌了科学家,于是我们知道了陈景润,以及他的一加一。后来徐迟还写了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科学家。但文学关注的是人、人的命运,和科普读物还是不同的。

【第2篇】

如果我在三年级时就完全读懂这本书的话,我相信:我现在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与数学家了——《从一到无穷大》

这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匈牙利贵族比拼谁说的数字大,一个人绞尽脑汁想了一想,说出来:“3!”另外一个人也想了很长时间,却想不出来。现在或许你会觉得这两个人是傻到不能再傻了。或许这是一个挖苦人的故事,但在许多非洲的部落里没有比3大的数字。而现代人已知的宇宙原子数量总和约为3乘以10的74次方。本书不单单是数字变大,更加象征着人类的进步。人类有数的历史应该和有火不相上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表示的数越来越大。比如数8732 在古罗马写作MMMMMMMMMDCCXXXII 那假如要是100万会怎么样呢?

直到后来阿拉伯数字发明了,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数字基本建立起了现代的数学体系。再到后来人类不再研究数字,开始研究立体,甚至研究起时间。数学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且无法离开。无论你在超市,在菜市场,还是在研究导弹,研究计算机,离不开的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数字变大了,人类开始着手研究关于时间的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曾经好像看到过一个实验有关相对论的,讲的是一台原子钟送上一艘宇宙飞船转了几百圈,而一台相同的原子钟在地球上。两者的时间差达到了百万分之一秒,虽然这不算一个很好的证明,况且人类目前也没有能力证明光速和时间有关,但这个数据还是大致告诉我们爱因斯坦的判断正确。速度越快时间越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大质量物体能够使时空弯曲……等等这些话真的是耳熟能详!大家现在都认同我们的世界是由四维空间构成的,这是构成一个世界的最低维度,但我们至今也不太清楚高维度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或许我们只能够等21世纪的爱因斯坦去破解了!当然反对相对论的声音也不少,据说最近发现了一种超光速的中微子。或许这又会撼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之后人类来到了核时代,人已经不再知足于研究原子结构了,而是改变它,分裂或者聚拢它们。核武器也随之诞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先进的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一定是石头和木块!”非常富有哲理,的确人类的科技突飞猛进,但是也很脆弱。而且我听到一个朋友说:“据统计俄罗斯和美国的核弹加起来能够炸毁100多个地球。”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是用核武器的话,那么地球上一定有许多先进设备被破坏,那么则无法制造出那么先进的武器啦,所以啊,第四次世界大战也是有可能使用石头和木块的。

人的进步的确超出了想象,而且是越来越快。而这更加考验人对于适应这种进步的能力,对于掌控这种进步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人们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发展;那么,那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刻了。其实,核武器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自己!所以我们不仅要继续发展,还要提高我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呢!

《从一到无量大》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贵族决定做计数游戏――谁说出的数字大谁赢。

“好”一个贵族说,“你先说吧!”

另一个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最后说出了他所想到的最大数字:“三”。

现在轮到第一个动脑筋了。苦思冥想了一刻钟以后,他表示弃权说:“你赢啦!”

这两个贵族的智力当然是不很发达的。再说,这很可能是一个挖苦人的故事而已。然而,如果上述对话是发生在原始部族中,这个故事大概就完全可信了。

以上是《从一到无穷大》这本科普书的开头,有趣吧?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书中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如,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该书作者是俄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乔治.盖莫夫,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他非常重视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除了经常为《美国科学家》、《今日物理学》和《科学的美国人》等杂志撰稿外,还写下了二十多本出色的科普作品。

《从一到无穷大》是盖莫夫的一部代表作,内容丰富,文笔风趣,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特别是一反一般科普读物不敢运用数学,怕“枯燥”、“艰深”,而是恰恰相反,全书用数学贯穿,并讲述了许多新兴的数学分支的内容。正是由于使用了数学工具,该书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许多国家文字,深身各国读者欢迎。许多第一流科学家都高度评价这本书,认为它很值得一读乃至于一读再读。

现在,提倡文理交叉,学科学的人看点文学书,学文史哲的看点科学书。这确是值得无论学自然科学,还是学社会科学的读者诸君一读的。

而我们太缺少这类优秀读物了,我们往往是用文学来宣传科学。想当年,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象一声春雷轰动全国,它第一次正面宣传了知识分子,讴歌了科学家,于是我们知道了陈景润,以及他的一加一。后来徐迟还写了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科学家。但文学关注的是人、人的命运,和科普读物还是不同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科学精神深人人心,科技工作者的地位、待遇高过官员,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蔚然成风,一流科学论文、成果层出不穷,媒体更加关注科学和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被我们垄断,则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就水到渠成了,伟大民族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2篇】

如果我在三年级时就完全读懂这本书的话,我相信:我现在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与数学家了——《从一到无穷大》

这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匈牙利贵族比拼谁说的数字大,一个人绞尽脑汁想了一想,说出来:“3!”另外一个人也想了很长时间,却想不出来。现在或许你会觉得这两个人是傻到不能再傻了。或许这是一个挖苦人的故事,但在许多非洲的部落里没有比3大的数字。而现代人已知的宇宙原子数量总和约为3乘以10的74次方。本书不单单是数字变大,更加象征着人类的进步。人类有数的历史应该和有火不相上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表示的数越来越大。比如数8732 在古罗马写作mmmmmmmmmDccxxxii 那假如要是100万会怎么样呢?

直到后来阿拉伯数字发明了,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数字基本建立起了现代的数学体系。再到后来人类不再研究数字,开始研究立体,甚至研究起时间。数学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且无法离开。无论你在超市,在菜市场,还是在研究导弹,研究计算机,离不开的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数字变大了,人类开始着手研究关于时间的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曾经好像看到过一个实验有关相对论的,讲的是一台原子钟送上一艘宇宙飞船转了几百圈,而一台相同的原子钟在地球上。两者的时间差达到了百万分之一秒,虽然这不算一个很好的证明,况且人类目前也没有能力证明光速和时间有关,但这个数据还是大致告诉我们爱因斯坦的判断正确。速度越快时间越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大质量物体能够使时空弯曲……等等这些话真的是耳熟能详!大家现在都认同我们的世界是由四维空间构成的,这是构成一个世界的最低维度,但我们至今也不太清楚高维度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或许我们只能够等21世纪的爱因斯坦去破解了!当然反对相对论的声音也不少,据说最近发现了一种超光速的中微子。或许这又会撼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之后人类来到了核时代,人已经不再知足于研究原子结构了,而是改变它,分裂或者聚拢它们。核武器也随之诞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先进的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一定是石头和木块!”非常富有哲理,的确人类的科技突飞猛进,但是也很脆弱。而且我听到一个朋友说:“据统计俄罗斯和美国的核弹加起来能够炸毁100多个地球。”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是用核武器的话,那么地球上一定有许多先进设备被破坏,那么则无法制造出那么先进的武器啦,所以啊,第四次世界大战也是有可能使用石头和木块的。

人的进步的确超出了想象,而且是越来越快。而这更加考验人对于适应这种进步的能力,对于掌控这种进步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人们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发展;那么,那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刻了。其实,核武器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自己!所以我们不仅要继续发展,还要提高我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呢!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合集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合集”,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1)

《从一到无穷大》是上世纪经典的科普读物,一直想读,后来还送了学生一本,但是直到最近才好好的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科普着作,像书名一样,作者从自然数“一”一直讲到无穷大的宇宙空间,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然而可贵的是尽管涉及这么的内容,但是确是非常有内在逻辑的一本书。对在读研究生的我来说,读这书的最大收获莫过于从中感受到的一种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殊途同归,我始终相信各个学科所追求的真理应该是同构的、本质上相同的。而品读这本书就让我发现了这样的联系,而发现联系又是学习中多么让人兴奋的感受啊!

说了整体感受,再说说具体内容吧。这本书不厚,两百多页,还包括很多插图。全书共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我最喜欢的是讲解时空和爱因斯坦的那部分。对相对论我始终抱着一种敬畏,认为仅凭我这样的智商大概是一点也不能理解了。我曾经确实完全不理解,小时候的科普读物给我的仅是不能理解的科学事实,在我看来荒谬的毫无逻辑可言,以至于此后我竟对相对论产生了如此大的偏见(看来科普也要分时段,普及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可接受程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让我对相对论有了从新的认识,特别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从数学开始,不仅让我这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数学、数学与其他科学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中学生可读,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中也同样会有所收益。我想我还会再读,虽然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不再新潮,但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从中体会新的观念,获得新的理解!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2)

在我的书架上有许多课外书,有爸爸妈妈买的,有亲戚朋友送的,其中有一本书与众不同,让我爱不释手,这可是我参加“好玩的数学”征文大赛获得的奖品,它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乔治·伽莫夫,他是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普界一代宗师。

这本书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着之一,曾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书中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该书图文并茂,幽默生动,深入浅出。书中共有四大部分:《做做数学的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从一到无穷大》比起其它科普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涉及面极广、运用漫画式插图、语言通俗易懂、幽默生动,无形中学到许多深奥的科学知识,甚至立志要当个科学家。打开书,你将学会怎么安排无限多位旅客住进客满的旅客以及怎么把埋在荒岛上的宝藏挖出来;你会知道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母是“e”;你会觉得爱因斯坦是魔术师而果蝇是很好的玩弄对象;你将认识到美国国旗、π和你们班上两位同学生日是同一天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而合上它的时候,你会用想像一只火鸟被自己扯出喉咙并且跳回蛋壳的方式开始思考宇宙……《从一到无穷大》不仅是一部科普经典,还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让我了解到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轶闻趣事,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认识。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3)

参加读书会已经有几次了,先谈谈自己参加读书会的感受。首先是我对“读”有了更新的认识,读这个字本身无论是繁体的“ 读

”还是简体的“读”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我没有查过说文解字,也没有考证仓颉造字的具体含义,我个人的理解都是带有言论推销的意思,或许是观点的有价传播,但是如果这个说法放到封建王朝,我肯定没有什么活路,毕竟那是一个王权与士大夫当政的时代。在这里,这个读就是有点意思了,我们花钱,花精力在茫茫书海中择取我们认为值得欣赏的东西到读书会与大家分享,让大家通过我们的眼睛,看世界,翻译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我们因相同而联接,因不同而成长。

我觉得读书有三层境界,一是看书本身的内容,体会书中传达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了解人生百态和书者的智慧卓见;二是看书的结构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达到的效果如何;三是看作者的目的,以及他文字背后要传达的信息。

我现在谈谈读《从一到无穷大》后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字的游戏,第二部分是时空和爱因斯坦,第三部分是微观世界,第四部分是宏观世界。

看到第一部分对数的组成系统有了基本的认识,有了虚实的概念,但是让我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有虚数和负数,为什么他要起名字是从一到无穷大呢?不是无限小到无穷大,带着这个问题我进入了第二部分。

看了第二部分后理解了我们的感官感知的这个世界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而作者为我们的认识增加了一个“时间”概念后,世界的一切都为之动了起来,我们不再是静止的,在一个时空点去观察世界的一个片段,以个人为参照物乘坐超过光速的飞行器我们将能够漫游过去和未来,更深刻的体会了这一个变化运动的世界。

进入第三部分微观世界。感慨人的探索精神,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组成的,有没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存在,答案在一段时间内是肯定的,只是随着人们认识手段的提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原子”罢了,我认为这个事情会持续不断的进行,也许到最后,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团能量和信息。看到这里,我体会到那个年代人们也许是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最小”但是“最大”确实是神秘莫测的、浩瀚的,于是产生了敬畏定义到无穷大,也许是因为无穷小或无穷大其本质是一样的,所以,那个1

就是我们人类,而无穷大表明了人类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第四部分是宏观世界。作者为我们勾画了出足以令人震撼的、现在可知的宇宙。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人的认识有四个象限,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全书中较少篇幅是关于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定义生物是具有吃、长、生的特点。作者对于生命没有给我们更多的答案,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读后的思考。生命的原动力是什么,作者已经提出基因,但我理解那是一个生物发展的程序,作者也提到物理定律是否适用于生物呢。这让我联想到熵,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有赖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物理过程,都是朝着概率增大的方向发展,当过程停止达到平衡状态时,达到了最大概率”。我理解这种平衡状态的产生是能量的释放,还不能是消耗,因为能量是守恒的,他只是能量在一个特定环境中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过程。就好象是人类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大陆探险后,一定会有大航海时代,我们一定会经历航空时代,也必然走进航天时代,这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无限的,然而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所以现在各发达国家都在争夺地球能源甚至外太空能源就不足为奇了。

简单的看生物发展好像细胞的任务就是繁殖,繁殖无论有多快,都是受到环境的制约的,在这种状态下就会造成突变,有些细胞会变化,趋向于复杂,扩大自身的生存环境,也许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吧。复杂生物的出现并不会让简单生物消失,事实是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独立又相对制约,好像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一样,高级生物在大的自然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较大的生存环境集合,会与其它动物的生存集合相交,其食物的丰富性、其生存环境的相对制约性造就了这种生物的复杂性。

最后我们再回到“从一到无穷大”,试想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每一个个体都想让自己从一到无穷大,尤其是男人,虽然受到条件的制约,但只要有条件,他们无意识的就要去复制自己。不过当今世界,“复制”是多样化的,其中一种就是思想的复制,让大家都有被复制者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比原始的复制更快、更广也更持久,因此繁殖也是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4)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个书名,就敬而远之,觉得这是一本高深且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让我们自己选择读物,恰巧提供的书目里就有这本书,既然再次相遇,那就是它了。拿到手翻开书页,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中,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其中“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进而阐释“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不能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要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5)

读书后感作文1000字《从一到无穷大》的读后感

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这本书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们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于是我也带着一颗追求科学真理的心,拜读了乔治伽莫夫大师的这本书。

书的作者是乔治伽莫夫(1904~1968),他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科普界的一代宗师。

这本书的许多地方都把我吸引进去,但有些地方我却看不懂。每一章都是一环扣着一环,紧紧相连,一句话中往往就有许多地方可以思考许久,往往就有许多问题。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

首先,我们不能小瞧数字的力量,就比如西萨班达依尔向国王说的一句话: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格内给两粒,第三个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陛下答应了他,因为陛下认为并不需要破费,只需要一些麦粒就够了。可是陛下小看了数字的力量,还没摆到第二十个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的面前,但是,麦粒一格接着一格地增长是那样的迅速。即使是拿来全印度的粮食,也无法实现对西萨班达依尔许下的诺言,因为这需要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呀!这个数目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匈牙利的贵族,他们在一起比谁说的数字大。从这个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内容大数。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维数与坐标中他则是用一个生活常识来展开的,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你想到一个地方去当然会向别人问路,在指路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维度、坐标这些知识。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来但却紧扣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这本著作时,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时而陈述,时而比喻,时而疑问,让读者跟随着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识海洋。

如果你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好难懂。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他的题目和它的标题那么可怕,对于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让我发现了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来还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它里面有生活实际的例子,同时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所以说希望大家去看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1000字)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这本书的作者是着名的美国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这本书的内容覆盖很广,涉及了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但是,这本书与其他按主题分类来写作的书可大不一样,作者用一个又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打头,由浅入深,把数学、物理乃至生物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读者们不知不觉间把一些非常实用的理科知识甚至技巧信手掂来,让读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浏览了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成就和最前沿的进展。

这简直是一个绝对大手笔的典范!作者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遗传学的许多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尽情的跟这本书一道天马行空地遨游科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枯燥的数学公式、物理概念、化学符号之间,还有那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原来无穷大的宇宙、无边无际的遥远星系,并不是跟我们毫无关系;原来分子、原子并不是真正的微观世界、并不是那个基本单元的1,它们仍然是由质子、中子、中微子,甚至更下一台阶的夸克粒子组成;原来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和时空相对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抽象,那么遥不可及,:原来我们眼见为实的直线、平面,也可以是弯曲的、循环的,甚至空间、时间都可能是弯曲的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甚至一读再读的好书。下面我给你们来举个例子。

乔治.伽莫夫在其中的一篇中写道:在无穷大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全部。随后,他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设想有一家旅店,内设有限个房间,而所有的房间都已客满。这时来了一位新客,想定一个房间。对不起,旅店主说,你没法住进去了,因为所有的房间都客满了。现在在设想另一家旅店,内设无限个房间,所有的房间也都客满了。这时也有一位新客来临想定个房间。旅店主答应了。他把一号房间的客人移到二号房间,把二号房间的客人移到三号房间,把三号房的旅客移到四号房间,以此类推,这样一来,新来的客人就住进了已被腾出的一号房间。如果还有一家旅店,有无限多个房间,但是来了无限多位要求订房间的客人,那么该怎么办呢?旅店主仍有办法。他把一号房的旅客移到二号房间,把二号房间的旅客移到四号房间,把四号房的旅客移到六号房间,以此类推,那么所有的单号房间都腾出来了,新来的无限多位旅客可以住进去了。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无穷大数的性质与我们在普通算术中所遇到的一般数字大不相同。

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故事,怎么样,你动心了吗?动心了就去看一看吧。

六年级:黄平

读后感大全:《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这本书的作者是着名的美国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这本书的内容覆盖很广,涉及了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但是,这本书与其他按主题分类来写作的书可大不一样,作者用一个又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打头,由浅入深,把数学、物理乃至生物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读者们不知不觉间把一些非常实用的理科知识甚至技巧信手掂来,让读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浏览了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成就和最前沿的进展。

这简直是一个绝对大手笔的典范!作者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遗传学的许多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尽情的跟这本书一道天马行空地遨游科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枯燥的数学公式、物理概念、化学符号之间,还有那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原来无穷大的宇宙、无边无际的遥远星系,并不是跟我们毫无关系;原来分子、原子并不是真正的微观世界、并不是那个基本单元的1,它们仍然是由质子、中子、中微子,甚至更下一台阶的夸克粒子组成;原来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和时空相对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抽象,那么遥不可及,:原来我们眼见为实的直线、平面,也可以是弯曲的、循环的,甚至空间、时间都可能是弯曲的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甚至一读再读的好书。下面我给你们来举个例子。

乔治.伽莫夫在其中的一篇中写道:在无穷大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全部。随后,他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设想有一家旅店,内设有限个房间,而所有的房间都已客满。这时来了一位新客,想定一个房间。对不起,旅店主说,你没法住进去了,因为所有的房间都客满了。现在在设想另一家旅店,内设无限个房间,所有的房间也都客满了。这时也有一位新客来临想定个房间。旅店主答应了。他把一号房间的客人移到二号房间,把二号房间的客人移到三号房间,把三号房的旅客移到四号房间,以此类推,这样一来,新来的客人就住进了已被腾出的一号房间。如果还有一家旅店,有无限多个房间,但是来了无限多位要求订房间的客人,那么该怎么办呢?旅店主仍有办法。他把一号房的旅客移到二号房间,把二号房间的旅客移到四号房间,把四号房的旅客移到六号房间,以此类推,那么所有的单号房间都腾出来了,新来的无限多位旅客可以住进去了。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无穷大数的性质与我们在普通算术中所遇到的一般数字大不相同。

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故事,怎么样,你动心了吗?动心了就去看一看吧。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集锦8篇)


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的心里有了新的看法。写读后感可以促进我们对这本作品的理解,以下的内容“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是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为您准备的,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1

如果提到科普书,我第一个会想到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它的书名很简单,一看就是给我们解读世界万物秘密的科普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科普书的一个定位。所以当我一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觉得它肯定是一本有点高深莫测的学术性着作,一直没有兴趣去看。但是有一次在网上搜索这本书的信息时才发现是它也是一本科普书,而且是一本受到了很多着名人士称赞的好书,于是我也带着好奇心开始看这本书。首先我翻了一下目录,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如果要把这么多知识结合起来讲,在没看之前我是觉得那会是一件繁琐并且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事。但是这本着作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们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于是我也带着一颗追求科学真理的心拜读了乔治。伽莫夫大师的这本书。

在正文前面介绍了乔治。伽莫夫生平。他出生于俄国,是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莫夫兴趣广泛,曾在核物理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绩,并与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了天体物理学的“大爆炸”理论,还首先提出了生物学的“遗传密码”理论。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正式出版25部着作,其中18部是科普作品,多部作品风靡全球,《从一到无穷大》更是他最着名的代表作。看到这里我不禁对乔治。伽莫夫科学热爱,乐于传播科学文化的的精神感到敬佩。

《从一到无穷大》被定义为一本“通才教育”的科普书。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仅是科学或者数学。里面可能还有生物和化学的东西。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面你学到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或者物理知识,你在这本书所得到的知识是全方位的,你可以涉猎到天文学、地质学等等。这本书会让你全方位的知识面得到扩充。

如果说你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觉得它的内容会一板一眼的来写,那就错了。这本着作作为一本科普书,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在每一部分开始时他都有能力引起我们的兴趣。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匈牙利的贵族,他们在一起比谁说的数字大。从这个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内容——大数。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维数与坐标”中他则是用一个生活常识来展开的,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你想到一个地方去当然会想别人问路,在指路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维度、坐标这些知识。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来但却紧扣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巧妙心思不仅使用来文章的来都而已,在阅读这本着作是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时而陈述,时而比喻,时而疑问,让读者跟随着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识海洋。

现在我想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你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好难懂。这里面主要讲的是数、空间、时间、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也就是主要是关于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在高中我就觉得数学和物理是最难学的,也是最难懂的。如果要把这两个合在一起讲的话那不就更无聊了。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他的题目和它的标题那么可怕,对于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让我发现了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来还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他在说明一个数学公式或者数学知识时不仅仅是陈述原理,还会配有许多讲解图。比如说欧拉公式时他就在书中展示了正四面体、正六面体、不规则多面体等等,让读者在阅读他的解释的同时也能自己去寻找规律。再比如说作者在讲宏观世界这章内容时讲到了一个反对大地为球形的论点。在这个论点里他们认为地球不是球形的,在这个论点下面就配了一张很有趣的图:一个圆形的地球,在上半球人可以行走,船可以航行,但是在下半球不管是船还是人都会因为重力掉到太空中去。这个就让我们很容易的理解了他们反对地球是圆形的原因。在他的笔下,这些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的物质似乎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向我们一一介绍自己,一点都没有知识灌输的影子,这大概也是这部着作能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我对于这本书也是有目的有详略的看的。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宏观世界这部分的内容呢。宏观世界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宇宙的知识。对于宇宙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我一直就很想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些问题。在这张中我也找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比如说天上到底有几颗星星,如果你拿这个问题问别人的话,他们可定会说数不清楚的,无数颗。但是我们凭肉眼只能看到两千颗星星,如果你能以每秒一颗的速度数的话,那你就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数完天上的星星。在写宇宙的产生时写得非常具体形象。我们所知道的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当中有一个行星红移的现象,在解释这个问题时作者就用了一个起球来代表宇宙,在气球上点的黑点表示各个行星,气球不断吹大,我们可以发现每隔远点周围的原点都在离他远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红移。如此简单的吹气球试验就向我们形象地解释了“红移”这个专业术语,他所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说教,而是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科学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我读这部分时就感觉作者是在给我们讲一个一个的故事,而不是给我们阐述一个一个的原理。这样的写作方法能引起我们读者的兴趣,是我们爱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得到阅读的快乐。

《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被誉为是“影响一代人的一本书”,这句话并不夸张。一本科普书籍能到现在这个知识充斥了的信息化世界还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那肯定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它的魅力我们也可以从对比现今的书籍来发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小说盛行,小说的内容不外乎描写各种感情,写法都有雷同,而且从这些书中你能得到的实质性的知识是微乎其微的。反观《从一到无穷大》,它里面有生活实际的例子,但是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就有这些知识的存在,这些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在生活当中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还是生活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2

《从一到无穷大》是上世纪经典的科普读物,一直想读,后来还送了学生一本,但是直到最近才好好的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科普着作,像书名一样,作者从自然数“一”一直讲到无穷大的宇宙空间,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然而可贵的是尽管涉及这么的内容,但是确是非常有内在逻辑的一本书。对在读研究生的我来说,读这书的最大收获莫过于从中感受到的一种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殊途同归,我始终相信各个学科所追求的真理应该是同构的、本质上相同的。而品读这本书就让我发现了这样的联系,而发现联系又是学习中多么让人兴奋的感受啊!

说了整体感受,再说说具体内容吧。这本书不厚,两百多页,还包括很多插图。全书共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我最喜欢的是讲解时空和爱因斯坦的那部分。对相对论我始终抱着一种敬畏,认为仅凭我这样的智商大概是一点也不能理解了。我曾经确实完全不理解,小时候的科普读物给我的仅是不能理解的科学事实,在我看来荒谬的毫无逻辑可言,以至于此后我竟对相对论产生了如此大的偏见(看来科普也要分时段,普及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可接受程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让我对相对论有了从新的认识,特别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从数学开始,不仅让我这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数学、数学与其他科学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中学生可读,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中也同样会有所收益。我想我还会再读,虽然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不再新潮,但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从中体会新的观念,获得新的理解!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3

我这个学期读的《从一到无穷大》,此书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我一共用了两月的周末时间读完。读这本书之前,听朋友推荐此书的,他们对这本书赞不绝口。我还不相信呢,于是我想看看是否真实,我去图书管找不到只好到网上查,弄了好久才查到就网购买下了,快递员送来的第一个晚上,我就开始读了。

我开始就像读小说一样的。在一个晚上就手就不稀卷地一口气读了第一部分。后来每当周末晚上都读这本书,直到读完。现在想想此书真的很好,是我从小到大读过最好的一本书。无论从其作者的身份、背景等来说,还是从自身水准来说,都是一流的。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做做数学游戏,内容简单又有趣,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第二部分是写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第三部分是写微观世届,第四部分宏观世界。

这本很有特殊与个性的书,与其他科普书相比,很不同。完全是一种大家的写作的风格把数学、物理乃至生物学的许多内容有积地结合起来。仿佛作者是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将叙述的内容信手载来,事实上,仔细思考,就会感到各部分之间的内容存在的内在的紧密联系。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4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因为有趣的书名,我饶有兴趣地翻了一下,就敬而远之——直觉是一本高深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重新捧起这本书,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反思。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字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学等多方面的当时最前沿、现在也不过时的知识。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领略科学的“无穷大”、世界的“无穷大”的壮美和人类的方法与潜力“无穷大”,处处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

“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阐释 “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在看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无穷大的数的大小时,我想起小学数学一年级中的“一一对应”,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一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而在抽象这种思考方法的过程中站位仍需再高一些,做更多的引导,开阔学生们的思路,让学生们在体验、追问、探索中开始对这一方法的认识、理解、运用。

这种追问与思考在“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一节中,除了更加明晰的知识阐释,也更多的显示出人文的气息:快乐而坚持的态度;时而循序渐进、时而又另辟蹊径的方法;严谨细致的风格以及“世界很大 我还渺小”的理念。

读及此处,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看、想、做,摒弃自大,不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5

参加读书会已经有几次了,先谈谈自己参加读书会的感受。首先是我对“读”有了更新的认识,读这个字本身无论是繁体的“ 读

”还是简体的“读”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我没有查过说文解字,也没有考证仓颉造字的具体含义,我个人的理解都是带有言论推销的意思,或许是观点的有价传播,但是如果这个说法放到封建王朝,我肯定没有什么活路,毕竟那是一个王权与士大夫当政的时代。在这里,这个读就是有点意思了,我们花钱,花精力在茫茫书海中择取我们认为值得欣赏的东西到读书会与大家分享,让大家通过我们的眼睛,看世界,翻译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我们因相同而联接,因不同而成长。

我觉得读书有三层境界,一是看书本身的内容,体会书中传达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了解人生百态和书者的智慧卓见;二是看书的结构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达到的效果如何;三是看作者的目的,以及他文字背后要传达的信息。

我现在谈谈读《从一到无穷大》后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字的游戏,第二部分是时空和爱因斯坦,第三部分是微观世界,第四部分是宏观世界。

看到第一部分对数的组成系统有了基本的认识,有了虚实的概念,但是让我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有虚数和负数,为什么他要起名字是从一到无穷大呢?不是无限小到无穷大,带着这个问题我进入了第二部分。

看了第二部分后理解了我们的感官感知的这个世界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而作者为我们的认识增加了一个“时间”概念后,世界的一切都为之动了起来,我们不再是静止的,在一个时空点去观察世界的一个片段,以个人为参照物乘坐超过光速的飞行器我们将能够漫游过去和未来,更深刻的体会了这一个变化运动的世界。

进入第三部分微观世界。感慨人的探索精神,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组成的,有没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存在,答案在一段时间内是肯定的,只是随着人们认识手段的提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原子”罢了,我认为这个事情会持续不断的进行,也许到最后,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团能量和信息。看到这里,我体会到那个年代人们也许是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最小”但是“最大”确实是神秘莫测的、浩瀚的,于是产生了敬畏定义到无穷大,也许是因为无穷小或无穷大其本质是一样的,所以,那个1

就是我们人类,而无穷大表明了人类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第四部分是宏观世界。作者为我们勾画了出足以令人震撼的、现在可知的宇宙。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人的认识有四个象限,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全书中较少篇幅是关于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定义生物是具有吃、长、生的特点。作者对于生命没有给我们更多的答案,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读后的思考。生命的原动力是什么,作者已经提出基因,但我理解那是一个生物发展的程序,作者也提到物理定律是否适用于生物呢。这让我联想到熵,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有赖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物理过程,都是朝着概率增大的方向发展,当过程停止达到平衡状态时,达到了最大概率”。我理解这种平衡状态的产生是能量的释放,还不能是消耗,因为能量是守恒的,他只是能量在一个特定环境中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过程。就好象是人类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大陆探险后,一定会有大航海时代,我们一定会经历航空时代,也必然走进航天时代,这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无限的,然而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所以现在各发达国家都在争夺地球能源甚至外太空能源就不足为奇了。

简单的看生物发展好像细胞的任务就是繁殖,繁殖无论有多快,都是受到环境的制约的,在这种状态下就会造成突变,有些细胞会变化,趋向于复杂,扩大自身的生存环境,也许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吧。复杂生物的出现并不会让简单生物消失,事实是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独立又相对制约,好像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一样,高级生物在大的自然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较大的生存环境集合,会与其它动物的生存集合相交,其食物的丰富性、其生存环境的相对制约性造就了这种生物的复杂性。

最后我们再回到“从一到无穷大”,试想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每一个个体都想让自己从一到无穷大,尤其是男人,虽然受到条件的制约,但只要有条件,他们无意识的就要去复制自己。不过当今世界,“复制”是多样化的,其中一种就是思想的复制,让大家都有被复制者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比原始的复制更快、更广也更持久,因此繁殖也是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6

读书后感作文1000字《从一到无穷大》的读后感

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这本书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们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于是我也带着一颗追求科学真理的心,拜读了乔治伽莫夫大师的这本书。

书的作者是乔治伽莫夫(1904~1968),他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科普界的一代宗师。

这本书的许多地方都把我吸引进去,但有些地方我却看不懂。每一章都是一环扣着一环,紧紧相连,一句话中往往就有许多地方可以思考许久,往往就有许多问题。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

首先,我们不能小瞧数字的力量,就比如西萨班达依尔向国王说的一句话: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格内给两粒,第三个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陛下答应了他,因为陛下认为并不需要破费,只需要一些麦粒就够了。可是陛下小看了数字的力量,还没摆到第二十个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的面前,但是,麦粒一格接着一格地增长是那样的迅速。即使是拿来全印度的粮食,也无法实现对西萨班达依尔许下的诺言,因为这需要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呀!这个数目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匈牙利的贵族,他们在一起比谁说的数字大。从这个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内容大数。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维数与坐标中他则是用一个生活常识来展开的,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你想到一个地方去当然会向别人问路,在指路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维度、坐标这些知识。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来但却紧扣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这本著作时,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时而陈述,时而比喻,时而疑问,让读者跟随着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识海洋。

如果你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好难懂。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他的题目和它的标题那么可怕,对于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让我发现了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来还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它里面有生活实际的例子,同时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所以说希望大家去看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7

前几天母亲给我们买了一本叫 《从一到无穷大》 的科普读物,很多看过的人都说很难,很枯燥书也看不懂。看这本书只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

这本由美国的G·盖莫夫写的《从一到无穷大》主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中的进展。这本书除了具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这些科普读物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一般科普读物往往怕数学太“枯燥”和“艰深”而不敢使用它,只局限于作定性的概念描述。这本书则恰恰相反,全书都用数学贯穿起来,并讲述了许多新兴的数学分支的内容。正

因 为使用了数学工具,本书才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文字易读懂,可讲到数学概念方面就立刻呆住了。的确,有些基本概念还是我们尚未学过的 。

要说然我喜欢的地方,那可不止一些小故事,还有那些有趣、新颖的话题,就像数字游戏中的你能数到多少?说了些很可笑的事,从前的人只会数到3,超过3就是不计其数……都让人联想现代文化知识的进步

我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许多新的数学知识,并与其他学科有着重大的联系。现在虽然还没有全部读完它,但是 书 的精彩却 让

我等不及要看完它。我相信读完了《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后,会对我以后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篇8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个书名,就敬而远之,觉得这是一本高深且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让我们自己选择读物,恰巧提供的书目里就有这本书,既然再次相遇,那就是它了。拿到手翻开书页,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中,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其中“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进而阐释“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不能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要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500字读书心得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个书名,就敬而远之,觉得这是一本高深且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让我们自己选择读物,恰巧提供的书目里就有这本书,既然再次相遇,那就是它了。拿到手翻开书页,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中,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其中“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进而阐释“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不能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要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唐流)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1621年,费马在巴黎买了一本丢番图的著作《算术》的新法语译本,书中就讨论了毕达哥拉斯三角形。他阅读时在旁边做了一处简短的笔记,其大意是,虽然等式x^2+y^2=z^2有无数个整数解,但与其形似的等式x^n+y^n=z^n,当n大于2时,则是永远无解的。

“我已经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证明方法,”费马写道,“但是这里太窄了,写不下。”

——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

1、“可以比较两个无穷数哪一个更大吗?” 

有一些数字是无穷大的,比无论我们花费多长时间所写下来的数字都大。“所有数字的数量”显然是无穷的,“一条线上几何点的数量”也是无穷的,除了它们都是无穷的,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描述这些数字吗?例如,可以比较两个无穷数哪一个更大吗?

“所有数字的数量更大还是一条线上点的数量更大?”这样的问话有意义吗?这些乍一看很有趣的问题是由著名数学家格奥尔格·康托尔首次提出来的,他也是名副其实的“无穷数算术”之父。

2、“无穷数的大小”

要讨论无穷数的大小,我们首先要面临一个问题,即对我们所说出的或写下的两个数进行比较,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霍屯督人查看宝箱,想要知道自己拥有多少玻璃珠或铜币。但是,你应该还记得,霍屯督人最多只能数到3。那么既然他不会数到更多,他应该放弃比较玻璃珠的数量和铜币数量吗?当然不是,如果他足够机智,他完全可以将珠子与铜币一个一个地比较后得出答案。他将一个珠子与一枚硬币放在一起,第二个珠子与第二枚硬币放在一起,以此类推,如果最后珠子用完了而硬币还有剩余,那么他就可知自己拥有的铜币的数量多于玻璃珠;反之,则他拥有的玻璃珠数量更多;如果两者同时用完,那么他所拥有的两种东西数量就一样多。

康托尔提出来的比较两个无穷数的大小的方法与此一模一样:如果我们将两个无穷数所代表的对象集合进行配对,这样一个无限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都与另一个无限集合中的一个对象配成一对,到最后两个集合中都没有多余的对象,那么代表这两个集合的无穷数就是相等的。但是,如果其中一个集合有剩余,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代表这个集合的无穷数比代表另一个集合的无穷数更大,或者说更强。

3、“在无穷数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整体”

根据我们的无穷数比较法则,我们必须承认所有偶数的数量与所有数字的数量是相等的。当然,这听起来有些荒谬,因为偶数只是所有数字的一部分,但是,别忘了我们这里所处理的是无穷数,所以必须对遇到的不同的特性有所准备。

实际上,在无穷数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整体”!关于著名的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的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阐释这一点。据说他曾在关于无穷数的讲座中用下面的话来说明无穷数自相矛盾的特性:

“让我们想象有一家旅舍,里面房间数是有限的,并假设所有房间都已客满。这时来了一个新客人想要订一间房,‘很抱歉,’老板会说,‘但是已经客满了。’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个有无数房间的旅舍,并且所有的房间也已客满,而这时也来了一个新客人想要订一间房。

“‘当然可以!’老板喊道,然后他将占据了1号房间的人移到2号房间,将2号房间的人移到3号房间,将3号房间的人移到4号房间,以此类推。然后,经过这一番转移,1号房间空了出来,新房客就住到了里面。

“让我们想象一个有无数房间的旅舍,所有房间已客满。这时来了无限数目的新客人想订房。

“‘好的,先生们,’老板说,‘少安毋躁。’

“他将1号房间的客人移到2号房间,将2号房间的客人移到4号房间,将3号房间的客人移到6号房间,如此等等。

“现在所有编号为奇数的房间都空了出来,可以轻松地将无限多的新客人安置其中。”

因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即使在华盛顿,希尔伯特所描述的状况也很难被人理解,但是这个例子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无穷数的特性与我们平时算术中所遇到的状况截然不同。

  

4、“希尔伯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根本没有可比性”

数学通常被人们,尤其是数学家们,看作是科学中的女王,而作为女王,她自然要尽量避免屈就于其他学科。举例来说,希尔伯特在参加一次“纯数学与应用数学联合大会”时,受邀发表一次公开演讲,以打破这两派数学家之间的敌对状态,他是这样说的:

“经常有人说纯数学和应用数学是彼此相对的。这句话不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这两者之前没有互相对立过,以后也不会互相对立,这是因为纯数学和应用数学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根本没有可比性。”

5、“数论中的大部分定理都是人们在处理不同的数字问题时构思出来的,正如物理学中的定律是人们处理与实物相关的问题得到的成果”

虽然数学家们希望保持数学的纯粹性,对其他学科敬谢不敏,但是其他学科,尤其是物理学却颇为青睐数学,竭力与其建立“友好关系”。事实上,现在纯数学的每一个分支几乎都被用来解释物理宇宙中的这个或那个特性。其中包括抽象群理论、非交换代数、非欧几何这种一直被认为是绝对纯粹,不会有任何实用性的科目。

然而,迄今为止,数学中还有一大体系除了可以训练思维外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简直可以被光荣地授予“纯粹皇冠”了。这就是所谓的“数论”(这里指整数),数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也是纯数学思维最错综复杂的产物之一。

不可思议的是,作为数学中最纯粹的一部分,数论从某个方面来说却可以被称为一门经验科学甚至是一门实验科学。事实上,数论中的大部分定理都是人们在处理不同的数字问题时构思出来的,正如物理学中的定律是人们处理与实物相关的问题得到的成果。而且也像物理学一样,数论中的一些定理已经“从数学的角度”得到了证实,还有一些却仍停留在纯经验阶段,挑战着最优秀的数学家的大脑。

6、质数的数量是无限的,还是存在一个最大质数?”

以质数问题为例,所谓质数,就是不能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其更小的数字的乘积来表达的数字。像1,2,3,5,7等这样的数就是质数,而12就不是质数,因为12可以被写成2×2×3。

质数的数量是无限的,还是存在一个最大质数,所有比之大的数都可以用我们已知的几个质数的乘积来表示?这个问题是欧几里得最早提出并研究的,他给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质数的数量是无穷的,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最大质数”。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所有已知质数的数量是有限的,并用字母N来表示已知的最大质数,现在让我们计算所有已知质数的乘积并加1,用以下算式表示:

(1×2×3×5×7×11×13×…×N)+1

这个数当然比我们所提出的最大质数N要大得多,但是,这个数显然不可能被我们已知的任何质数(最大到N,也包括N)整除,因为从它的结构来看,用其他任何质数来除这个数都会留下余数1。

因此,这个数字要么本身就是个质数,要么就必须能被比N还大的质数整除,但这两种情况都与我们最开始的假设“N为已知的最大质数”相矛盾。

这种检验方法叫作归谬法,也叫反证法,是数学家们最喜欢用的方法之一。

7、“是否有什么简便方法能把所有的质数一个不落地挨个写下来呢?”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质数的数目是无穷的,我们就要自问,是否有什么简便方法能把所有的质数一个不落地挨个写下来呢?古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最早提出了能做到这一点的方法,被称为“埃拉托斯特尼筛法”。你需要做的就是写下完整的整数序列,1,2,3,4等,然后删掉其中所有的2的倍数,再删掉所有3的倍数、5的倍数,等等。通过埃拉托斯特尼筛法筛选前100个整数,其中有26个质数。通过用这种简单的筛选法,我们已经得到了10亿以内的所有质数。

但是,如果能提炼出一个只能演算出质数的公式,并且能快速且自动地演算出所有的质数,那就更加简便了。然而经过了多少世纪的努力,人们还是没有得到一个这样的公式。1640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家费马曾以为他推导出了只能算出质数的公式。

8、“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数论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理论至今既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推翻,这就是哥德巴赫1742年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其声称:“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以一些简单的数字为例,你不难发现这句话是对的,如12=7+5,24=17+7,32=29+3。虽然数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没能给出一个决定性的证据证明这一陈述是绝对无误的,也没能找出一个反例证明其是错的。就在1931年,苏联数学家施尼勒尔曼朝着决定性证据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成功地证明了“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不超过300000个质数之和”。再往后,“300000个质数之和”与“两个质数之和”之间的差距被另一个人维诺格拉托夫(Vinogradoff)大大地缩小了,他将前者减少到了“4个质数之和”。然而从维诺格拉托夫的4个到哥德巴赫的两个质数之间的最后两步看来是最为艰难的,谁也不能肯定还要多少年或者几个世纪才能证实或推翻这一难解的命题。

9、“从1到任何大于1的数字n之间质数所占的比例约等于n的自然对数”

好吧,看来想要导出一个能自动计算出所有的以及任意大的质数的公式,我们还任重而道远,更何况我们还不能保证这样的公式一定存在呢。

我们可以问一个稍微简单点的问题——关于在给定的数值区间内质数所占的比例的问题。随着数字变大,这个比例是否会一直保持不变呢?如果变的话,是会增大还是减小呢?

 数学上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描述这一随着数值增大而减小的比例呢?不仅有,而且质数平均分布的规律是整个数学领域最了不起的发现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从1到任何大于1的数字n之间质数所占的比例约等于n的自然对数”,并且n越大,这两个值越接近。

 正如数论中的很多其他理论一样,上述质数理论最开始是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提出的,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加以证实。直到19世纪末,法国数学家阿达马和比利时数学家德拉瓦莱普森才终于用一种极其复杂的方法将其证实,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此处不赘述。

10、“费马大定理”

既然讨论到整数,就不得不提一提著名的“费马大定理”(Great Theorem of Fermat),这可以作为讨论与质数特性无关的问题的一个例子。这个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古埃及,当时所有优秀的木匠都知道,一个边长之比为3∶4∶5的三角形一定有一个直角。他们就用这样的三角形,现在被称为埃及三角形,作为自己的角尺(在小学的几何学课程上,毕达哥拉斯定理是这样呈现的:3^2+4^2=5^2)。

3世纪时,丢番图开始琢磨,除了3和4以外,是否还有其他两个整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他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实际上有无数个)具有这种性质的数字三元组,并且给出了找出这些数的基本规则。这种三条边长均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现在被称作“毕达哥拉斯三角形”(pythagorean triangles),埃及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毕达哥拉斯三角形的构建问题可以被简单地视为一个方程等式,其中x、y、z都必须是整数:x^2+y^2=z^2。

11、“我已经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证明方法,但是这里太窄了,写不下”

1621年,费马在巴黎买了一本丢番图的著作《算术》的新法语译本,书中就讨论了毕达哥拉斯三角形。他阅读时在旁边做了一处简短的笔记,其大意是,虽然等式x^2+y^2=z^2有无数个整数解,但与其形似的等式x^n+y^n=z^n,当n大于2时,则是永远无解的。

“我已经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证明方法,”费马写道,“但是这里太窄了,写不下。”

12、“全世界最卓越的数学家们都曾试着重现费马在笔记中提到的他所想到的证明方法”

费马逝世后,人们在他的资料室里发现了这本丢番图的著作,留白处的笔记内容才得以问世。那是三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自那时开始,全世界最卓越的数学家们都曾试着重现费马在笔记中提到的他所想到的证明方法,但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毋庸置疑,朝着这个最终目标,人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在试图证明费马理论的过程中,还诞生了一门被称为“理想数理论”的全新数学分支。欧拉证明了方程x^3+y^3=z^3和x^4+y^4=z^4不可能有整数解,狄利克雷证明了方程x^5+y^5=z^5也无整数解,其后,经过几位数学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可以证明,当n小于269时,费马方程都是无解的。但是至今仍然没有找到能证明指数n取任何值时该结论都成立的总结性论证方法,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要么费马自己也没有证明方法,要么就是他哪里弄错了。后来有人悬赏10万马克寻找答案,这个问题更是成了热门话题,当然那些只为求财的业余人士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注:

费马大定理最终在1995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彻底证明,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详见西蒙·辛格《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很多科学家都写科普著作,其中的优秀者,比如卡尔·萨根、费理曼、伽莫夫,除了科普著作多之外,所写之书大多成为畅销书,不因科学受众的狭窄而束之高阁。原因在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文法好、有故事。

这两条理由,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难。科普著作的读者,不是科学家,而是不懂科学的人,如何把一个自然道理、一条复杂的定理、一个与现实生活不着边的科学猜想说清楚,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霍金的图书编辑告诉他,书中每多一个公式,书的销量将减少一半。如何避免公式成了科普作家的“行规”(霍金的《时间简史》尽管做到了全书只有一个公式,依旧被读者目为天书,虽然行销全世界,却没有多少人读懂或是读完,除了说明这本书的营销的成功之外,还说明了科普著作普及的不易)。从这一点来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所写的《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严重违反科普“行规”的书,全书以数学的发展和公式的演进为线索,从数学的诞生写到生命的诞生与宇宙的诞生(伽莫夫本人在大爆炸理论和生物遗传密码等诸多领域都是先行者),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甚至哲学融会贯通,涵盖了科学发展的诸多领域。

国外曾经搞过一个科普著作的排名,参与者是科学家和普通读者,《从一到无穷大》高居榜首,被誉为“20世纪最经典的科普著作”,不仅读者多,而且受到读者的追捧。许多人对科学的认识,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手头的中文版有两本,一是1978年出的,另一则是2002年出的,后者现在还能买到。

既然被公认为科普的经典,除了科普著作的基本要求(通俗易懂,有故事,幽默等等之外),这本书还有着它独特的、卓越的一面:向读者传递科学的思维方法、基于科学的对世界的认识角度、基于科学的人文世界观。作者并非说教,而是通过对科学发展的描述,通过对科学的思辨,通过该书深刻而易读的文字、图表和趣味盎然的故事,使其融入到读者的阅读中。

虽然涵盖了科学的各个领域,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按部就班地解答各种科学问题的书,用作者的话说:“书中有些章节简单的连小孩也能读懂,而另一些章节却要多费点劲。”

该书原本打算写给作者12岁的儿子看的,可是部分章节,却连冯·诺依曼的女儿玛丽娜都无法理解。冯·诺依曼是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发明了计算机和博弈论,参与制造了原子弹。据玛丽娜说,她在所有领域都超出了冯·诺依曼,唯独数学二人打个平手。因而,“多费了点劲”的读者面对着那些数学公式不必灰心,冯·诺依曼的女儿读不懂也意味着冯·诺依曼读不懂——20世纪比冯·诺依曼再厉害一个等级的科学家就只剩爱因斯坦了,可是爱因斯坦在数学上不擅长,估计也读不懂。

虽然伽莫夫说这本书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有点难,但我依旧向12岁以上的读者推荐这本书,因为书里的一部分内容,他们现在可以读懂,另一部分内容,经过思考可以读懂,还有一部分内容,以后可以读懂——最主要的是,这本书可以吸引一个人从童年到成人一直读下去,它所提供的是引导我们如何用科学看世界。

《从一到无量大》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贵族决定做计数游戏――谁说出的数字大谁赢。

“好”一个贵族说,“你先说吧!”

另一个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最后说出了他所想到的最大数字:“三”。

现在轮到第一个动脑筋了。苦思冥想了一刻钟以后,他表示弃权说:“你赢啦!”

这两个贵族的智力当然是不很发达的。再说,这很可能是一个挖苦人的故事而已。然而,如果上述对话是发生在原始部族中,这个故事大概就完全可信了。

以上是《从一到无穷大》这本科普书的开头,有趣吧?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书中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如,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该书作者是俄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乔治.盖莫夫,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他非常重视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除了经常为《美国科学家》、《今日物理学》和《科学的美国人》等杂志撰稿外,还写下了二十多本出色的科普作品。

《从一到无穷大》是盖莫夫的一部代表作,内容丰富,文笔风趣,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特别是一反一般科普读物不敢运用数学,怕“枯燥”、“艰深”,而是恰恰相反,全书用数学贯穿,并讲述了许多新兴的数学分支的内容。正是由于使用了数学工具,该书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许多国家文字,深身各国读者欢迎。许多第一流科学家都高度评价这本书,认为它很值得一读乃至于一读再读。

现在,提倡文理交叉,学科学的人看点文学书,学文史哲的看点科学书。这确是值得无论学自然科学,还是学社会科学的读者诸君一读的。

而我们太缺少这类优秀读物了,我们往往是用文学来宣传科学。想当年,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象一声春雷轰动全国,它第一次正面宣传了知识分子,讴歌了科学家,于是我们知道了陈景润,以及他的一加一。后来徐迟还写了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科学家。但文学关注的是人、人的命运,和科普读物还是不同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科学精神深人人心,科技工作者的地位、待遇高过官员,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蔚然成风,一流科学论文、成果层出不穷,媒体更加关注科学和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被我们垄断,则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就水到渠成了,伟大民族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2篇】

如果我在三年级时就完全读懂这本书的话,我相信:我现在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与数学家了——《从一到无穷大》

这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匈牙利贵族比拼谁说的数字大,一个人绞尽脑汁想了一想,说出来:“3!”另外一个人也想了很长时间,却想不出来。现在或许你会觉得这两个人是傻到不能再傻了。或许这是一个挖苦人的故事,但在许多非洲的部落里没有比3大的数字。而现代人已知的宇宙原子数量总和约为3乘以10的74次方。本书不单单是数字变大,更加象征着人类的进步。人类有数的历史应该和有火不相上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表示的数越来越大。比如数8732 在古罗马写作mmmmmmmmmDccxxxii 那假如要是100万会怎么样呢?

直到后来阿拉伯数字发明了,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数字基本建立起了现代的数学体系。再到后来人类不再研究数字,开始研究立体,甚至研究起时间。数学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且无法离开。无论你在超市,在菜市场,还是在研究导弹,研究计算机,离不开的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数字变大了,人类开始着手研究关于时间的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曾经好像看到过一个实验有关相对论的,讲的是一台原子钟送上一艘宇宙飞船转了几百圈,而一台相同的原子钟在地球上。两者的时间差达到了百万分之一秒,虽然这不算一个很好的证明,况且人类目前也没有能力证明光速和时间有关,但这个数据还是大致告诉我们爱因斯坦的判断正确。速度越快时间越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大质量物体能够使时空弯曲……等等这些话真的是耳熟能详!大家现在都认同我们的世界是由四维空间构成的,这是构成一个世界的最低维度,但我们至今也不太清楚高维度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或许我们只能够等21世纪的爱因斯坦去破解了!当然反对相对论的声音也不少,据说最近发现了一种超光速的中微子。或许这又会撼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之后人类来到了核时代,人已经不再知足于研究原子结构了,而是改变它,分裂或者聚拢它们。核武器也随之诞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先进的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一定是石头和木块!”非常富有哲理,的确人类的科技突飞猛进,但是也很脆弱。而且我听到一个朋友说:“据统计俄罗斯和美国的核弹加起来能够炸毁100多个地球。”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是用核武器的话,那么地球上一定有许多先进设备被破坏,那么则无法制造出那么先进的武器啦,所以啊,第四次世界大战也是有可能使用石头和木块的。

人的进步的确超出了想象,而且是越来越快。而这更加考验人对于适应这种进步的能力,对于掌控这种进步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人们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发展;那么,那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刻了。其实,核武器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自己!所以我们不仅要继续发展,还要提高我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呢!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从一万到百万要多久》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从零到百亿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