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_关于哲学的作文6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哲学的故事》读后感_关于哲学的作文6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一)

易二

所有人都崇拜自己缺少的东西。

理科生崇拜文科生的直觉而非逻辑推理。在曲线的任意一个点上,都有一条相切的直线。换句话说,任意一条曲线,是由无数条直线中的一个一个的点构成。看不懂这句话的文科生不用担心,因为你能直接感知什么是曲线。可怜的是理科生,根本不知道曲线是什么,只能借由以上描述来理解曲线。正如曲线不是由直线组成,生命也并非由物理化学拼凑组成。

如今的资本纷纷涌入科技领域,曾经只在工程师的世界才知名的词汇变得家喻户晓。什么云计算,什么大数据,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在愚昧的媒体宣传下,早已不是当初的意思。少数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工程师,犹如神明一般接受庸众的顶礼膜拜。仿佛工程师头上有一层光辉。但只有真正的工程师,才懂得世界的空虚寂寞冷。

男人崇拜女人对美好的感知,同时害怕女人面对丑恶时的歇斯底里。女人或许在某个瞬间崇拜过男人的理性,却长久地怀疑男人的品味与生活态度。纵观哲学体系的发展脉络,人的行为由三种因素支配:理性、激情、欲望。激情在女人身上更为明显,她们的决策依据通常是老娘高不高兴。理性则是男人的标签,尽管大多数男人并未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但略微上点岁数的男人或多或少都经受过过理性与激情的交战。而欲望,这种生命更原始,比起情感和理性来似乎显得更低级的东西,却是更强有力的存在。这种东西,被叔本华描述成生命意志,被尼采描述成权力意志,这种有可能是推动世界的第一原动力的东西,很难说在男人和女人身上有什么差别。

古希腊的酒神文化与日神文化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感性、激情、阴柔,太阳神阿波罗象征自律、理性、阳刚。类似于中国的周易,酒神是坤卦,象征万物生长,太阳神是乾卦,象征刚健不息。也有明显的差异。毕竟周易是孔子搞的,把坤卦本来的放荡不羁搞得那么扭扭捏捏。说不定在周文王那里,坤卦和乾卦其实就是古希腊酒神和太阳神的意思,不是后世的道德楷模,而是凡人的欲望纠缠。

我们还是年轻男子的时候,体验过连续醉酒,体验过在量贩式KTV夜夜笙歌,体验过在醉酒的午夜的郊区大道上拦住随便路过的女子唱一首深情的歌。我们也曾在酒后的某个瞬间能够直接认知曲线而不用借助数学公式,我们也曾在某个瞬间直接认知过生活的美好与邪恶。男人借助酒可以成为女人,女人什么都不用就已经是女人。

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形式的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决定男人和女人的地位高低。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只有两种。第一是军事社会,不仅包括国家间战争时期,也包括比较原始的和不可控的天灾以及野兽作战的时期。第二是工业社会,不仅包括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全球的主流社会形态,还包括内外环境比较稳定的长期和平时期。例如,汉高祖到汉武帝之间,中国是工业社会,汉武帝远征北方少数民族时期,中国是军事社会。在军事社会,男人的作用比女人大,男人的地位就高。在工业社会,女人的作用逐渐和男人差不多,女人的地位也就逐渐和男人差不多。而从最近的十几年来看,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区别在于,带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不再是产能,而是消费。在消费这件事情上,女人的作用比男人大得多,女人的地位就比男人高。这个特征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在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进一步发达的进程中,女人的地位会越来越高于男人。在婚姻这一古老的组织框架下,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正在发生长久以来没有过的逆转,这一点是很多婚姻问题的深层原因。

不是谁努力不努力的问题,也不是谁在关系里主动付出多少的问题。这是时代决定的,时代自有其欲望,时代自有其生命意志。在男女关系逆转的进程中,有句老话还是管用的:好男不和女斗。原来的意思是,不屑;现在的意思是,不能。

由于种种偶然的原因,我对美食发生了兴趣。总体上来说,男人和女人不同,很难对美食真的感兴趣。这一点也可以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为了确保DNA能够顺利复制,雄性哺乳动物的策略是数量而非质量,雌性哺乳动物的策略是质量。吃的东西要讲究,住的环境要美好,都是雌性哺乳动物在质量策略下的本能选择。雄性哺乳动物没这个本能。关于吃的东西,我小时候受到的最深的影响来自写童话的郑渊洁,他借皮皮鲁之口说,男人是不进厨房的,除非做闻名遐迩的大厨。同时我的父亲早年也为我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所以我的前半生是不进厨房的。现在我突然理解了那句话的后半部分,进厨房自己弄口吃的不是男人的本能,但是如果要弄,就至少是出于一种兴趣,朝着艺术的方向进发。很巧合的是,我的父亲在退休后突然迷恋上自己做馒头。

我并不崇拜哲学,反而更加向往艺术。正如让我真正爽到的是摇滚,而我希望能够听懂古典音乐,事实却是听瓦格纳只会让我感到无聊而不会让我流泪。正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却是基督教最正统的衣钵传人,正如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却是自古以来集纯粹理性之大成者。苏格拉底柏拉图首次让人类认识到理性,却因年代过于久远而无法得知他们是否其实是极端感性之人。

感谢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感谢作为译者的蒋建峰、张程程。这本书是少有的翻译后中文居然无比优美的作品,以至于我看着看着就忘了我本来是想寻找一些哲学的答案。这本书帮助我因对哲学的好奇而经受过种种折磨后,第一次理清了哲学的脉络。我肯定会再回头去看看尼采和伯格森。我再也不会回去看康德,因为肯定看不懂。叔本华还要不要再看就随缘了,看反正跟中国的哲学差不多。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二)

随便翻翻

一潭浑水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哲学的故事》是脐带丛书中的一本。我一般喜欢系统性地看书,所以看完《汉字的故事》就拿起这本书看。可没多久,我就发现对此书没兴趣,一捧起来就犯困。我犹豫要不要把它看完,后来决定一目十行地扫一遍。以下就是我扫一遍后的战果及联想:

我以前对哲学的研究领域一知半解。本书告诉我们,哲学包括五个研究领域: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研究思维和思维的理想方法:观察与反思、演绎与归纳、假设与实验、分析与综合——这些全是逻辑学试图理解和引导的人类活动的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问,但是,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上所做的改进。美学是对理想形式和美的研究,它是艺术的哲学。伦理学是对理想行为的研究。至高无上的知识,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就是关于善和恶的知识,人生智慧的知识。政治学是对理想社会体制的研究(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谋取权力的艺术和科学);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这些都是政治哲学戏剧中的剧中人。最后,形而上学(它招致这么多非议,因为它与别的哲学不同,它不是试图按理想的模式来协调实际的事物)是对一切事物的"终极存在"的研究;是对"物质"的根本属性的研究(本体论);是对"意识"的研究(哲学心理学);是对"精神"与"物质"在感知和思维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研究(认识论)。

《哲学的故事》介绍的是中国和印度之外的古往今来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主要思想。开篇介绍的第一位是柏拉图。我以前只知道其以精神恋爱著称于世,却不知道他最负盛名的是《理想国》这部作品。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实行的是共产共妻。共妻实在是太恐怖了!无需我多做分析。至于说共产,我去年还真就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了一番,起因是去年全国先后有好几个地方爆出类似的新闻,公交车司机家境相当富裕,大清早开着豪车到单位,然后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记者采访时问他们说,薪水这么低,工作又这么辛苦,家里也不缺钱用,你们图啥?他们回答说:"喜欢开公交车呗!"我联想到明熹宗朱由校,他不爱上朝和批阅奏章,爱做木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等到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小于他的老师。他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处于某一极端而又能自知的人,会认为另一极端的美德,而不是赋予中庸之道。有时这是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意识到了陷入极端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指望另一极端,这样说不定能够走到中间位置上去。……就像人们弄直弯曲的板材时常常采用的做法那样".

《哲学的故事》中提到的哲学家中有一人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是斯宾诺莎。他撰写的近代哲学史上最珍贵的著作之一《伦理学》居然是用几何学的形式来表达的!刚看到这儿,我觉得匪夷所思,转念一想,又认为没什么可奇怪的。物理课上,老师讲电极知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和社会学中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个道理。还有,高中化学课上,老师曾经说过,将黄鼠狼的屁囊稀释很多倍,可以用来提取香精。当时年纪轻,不太想得明白,其实就是物极必反。我个人认为,哲学反映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既然具体事物可以用哲学来解释,反过来,哲学也可以用具体事物来解释。

斯宾诺莎认为,世间只有三种伦理体系,也就是三种对理想人格和道德生活的观点。一种是佛陀和耶稣的伦理,它提倡阴柔,众生平等,认为慈爱就是美德,在政治上倾向于不受限制的民主。另一种是马基雅维利和尼采的伦理,它提倡阳刚,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强调征服和统治,认为权力就是美德,崇尚世袭贵族政治。第三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它否认阴柔或阳刚的普遍适用性,认为只有成熟和广博的思想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判断出何时应该用博爱来统治,何时应该用强力来统治。因此,它认为智慧就是美德,提倡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相结合。这段文字里面涉及到了马基雅维利,他因《君主论》被世人所铭记。令我困惑的是,《哲学的故事》一书里介绍了众多的哲学家,却没有把马基雅维利列进去,而恩格斯却评价他是"政治家、历史家、诗人,同时又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我之前曾经阅读过他写的大名鼎鼎的《君主论》。马克思指出,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马基雅维利在该书中的核心思想是:君主应该勇猛如狮子,狡猾似狐狸,二者缺一不可。在遵守信义于己不利的时候,他决不应该遵守信义,但他务必要装出遵守信义的样子。至于其他品质也是一样。君主必须会做一个伟大的骗子和伪君子。君主要显得慈悲为怀、笃守信义、合乎人道、诚实可靠、虔敬信神,但同时又要有精神准备,一旦需要便能够并且知道怎样改弦易辙。如果可能,君主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一旦需要,他必须懂得如何作恶。所有这一切都被概括为马基雅维利的一句名言:"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原文发表于2015年2月15日)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通用


我们经常将自己想说的话转换成文档表达,因此我们需要阅读尽可能多的相关范文,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路和新的想法,范文的写作需要我们有哪些准备?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特地整理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我对于哲学类的书向来不感冒,翻上几页就不想看了。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都有一个感受,明明每个字都看得懂,连成的那句话就看不懂了。所以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随便翻上几页就束之高阁。

寒假,老师推荐我们读《哲学的故事》。老师说《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内容也浅显易懂。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读一读。仔细的读了两页,发现虽语言仍然有些晦涩,但是大部分哲人的轮廓却已经勾画于心了。

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可以说是西方最伟大的哲人之一。他所认为的理想国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是统治者,武士与劳动者。分别代表智慧,勇气与欲望。统治者应由最富有智慧的哲人王来担任,以便领导理想国。而武士则是守卫家园。而最重要的是,统治者与武士都不能拥有私产与家庭,因为这是贪欲的源泉。并且在全国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同时从小时候就要开始教育。这个理想国的确也只能是理想中的国家。因为人都有贪念和欲望,而让统治者与武士没有一点私产,这是做不作文到的。而且,他认为妻子是公共的。这对一直以来的一夫一妻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直到现在,也从来没有人实现过理想国。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哲人是弗朗西斯培根。他与大部分过着淡薄生活的哲人不同。他不但哲学思想深邃,他的政治生涯也同样辉煌。他官至大法官,王国最高的法律官职。但是,由于他挥霍无度,曾因为欠债被捕。最后因为受贿被他的政敌所举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所提出的归纳法,我认为是将从经验哲学转为了较为理性的思想。而且他所提出的归纳法在提出结论前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证明,所以相较于传统逻辑是较为可靠的。培根他将哲学与认识论结合到了一起。也不愧为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还讲了许多哲人的故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直到近代的罗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哲人的生平经历与思想。也更方便我们去理解哲人们。体会其不一样的思想。将这些思想与自己的交融,所创造出特属于自己的思想。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2

上周去表姐家做客,又被她家小不点考住了。宝贝又在问:小姨,你说,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面对宝贝的问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起不久前看的一本书叫《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里刚好讲到这个问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它涉及到生命起源和世界本质,引发人们探索世界和自己。哲学在我们大人眼里,都是枯燥无味的,哪里还敢想去探索世界和自己。

没想到竟然有《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和探索世界、认识自己。《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海天老师创作的一本哲学普及读物,被誉为中国版《苏菲的世界》。全书没有通篇大论哲学原理,而是通过“自由男神”这一哲学启蒙者引导奇奇、妙妙完成哲学探险任务,一步步阐明生活的哲理、感悟或思考,实现知识讲解这一目的,进而让哲学思维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伏尔泰,他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摧枯拉朽,人定胜天的狂妄亦随之肆意蔓延。尤其是休谟,他提出的怀疑论,不仅企图颠覆宗教,甚至打算将科学一并摧毁。这意味着,世间一切的知识不再可靠,人类陷入危机。而卢梭却公然反对理性,他宣称唯有本能与感觉才能拯救堕落的人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由此爆发。上述的一切深深地刺痛着康德,他决心拯救宗教于理性的桎梏,解救科学于怀疑论的囹圄,遂诞下三大批判。

知识点:

1.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所谓阅读产生“正能量”,纯属扯淡),人定胜天的狂妄反而比比皆是。

2.圣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为哲学、科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3.浪漫主义是一场反对理性,提倡本能、情感、感觉的运动,它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各领域开枝散叶。雨果、波德莱尔、透纳、德拉克洛瓦、尼采,是其中之佼佼者。而卢梭则是始作俑者。

4.休谟的怀疑轮颠覆了认识论(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根基。他提出所谓“规律”不过是事件发生的顺序,“原因”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于是科学变得不再可靠。

5.康德深受卢梭影响,断言在超感官的事务上,感觉优于理性。

6.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重构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思路,即对于任何对象,必须符合人们的知识,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消解了怀疑论对科学的威胁,并自诩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外,他又将上帝排除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之外,于是,信仰与道德得以拯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以前想学习哲学史时,听说过WillDurant,但听说应该看”更学术”的,因此与这本书擦肩而过。更学术的“那些东西,早就一点印象没有了。幸运的是在比以往更需要活生生的哲学的阶段,重新发现了这本更有活生生的人的气息的哲学史。

《哲学的故事》的好处,就是它把哲学家从蒙尘的书架或高高的神龛上请下来,不板起脸来的说与己无关也似乎与谁都无关的东西,而是说“故事”。从中我们知道那些思想的来源和演化——归根结底它们是来自于那些好奇、认真、追寻自由的人的冲动、努力和生活。

如果说学习哲学,是“为了把握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那么,就要去学习别人如何在琐碎中达到了生命的完整,就是要从哲学家的完整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出发,去看那些思想如何产生,又如何引领他们的生活和心灵。

如果,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增加谈资,不是为了用他人的话来刺激自己萎缩了的神经产生一点应激反应,那么,就应该要求和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哲学家有同情或崇敬之情的交流,做自然平等的交流。

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看,人类也许很渺小,哲学家的活动,就像一群小孩子在沙滩上垒起城堡。时间已过了很久,风雨和波浪已经磨损、摧毁了那些脆弱的城堡,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今天看来诸多说不圆的地方,斯宾诺莎的上帝已和那个在小阁楼里磨镜片的犹太人一样不在重要,伏尔泰的乐观像是年轻人不谙世事时的大话和轻率的玩笑。但每一个尚有一颗敏感的心的人,看到前人留下的这些或完整或残缺的沙之城堡,不会不惊叹其精巧,不会不对建起它们所付出的天真努力肃然起敬,也不会不叹息于它们的消逝。

我们已经观看了这壮丽的露天剧场上的争辩、戏谑、欢笑和泪水。让我们记得这里说过的话,发生过的一幕幕,但也总是记得,呼吸是我们自己的,头脑是我们自己的。让我们怀着前人一样的热情出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5

自由男神设置游戏任务,让奇奇和妙妙去水木大学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然后再给孩子们解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观点: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不仅仅是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一对双胞胎,不管他们长得有多像,总是可以找出差别来的,哪怕他们在外形上真的完全一模一样,他们的头脑里也一定有各自不同的思想。

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加上自由男神的解释,由此可以推出结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没有完全相同的。”

“自由男神”选取国内外哲学达人小故事、先贤经典话语、诗词文化等,旁征博引,正确引导奇奇、妙妙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一步步开启哲学之门,完成了人生最基础的哲学教学。3.哲学给人插上梦想的翅膀。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种问题,我们从哲学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会发现非常有趣。鸡生蛋,蛋孵化出鸡,是一个循环,但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死循环。

它是世间万物遵循的一个规律,生物会通过这个循环不断进化,旧物种消失,新物种诞生。思想观念也会不断进化,作文旧有的思想会消亡,而新思想会诞生,新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定是对旧思想的颠覆,也就是旧思想生的蛋。

整个宇宙也遵循这个规律,旧的星系会消亡,而新的星系会诞生。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在这个规律下不断演进,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本书在结构上比较新颖,作者巧妙地将探险、故事、对话、漫画、迷宫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得哲学这么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

40节哲学课就有40幅不同的漫画,都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比如我们古代矛和盾的故事,或者孔子的漫画故事,还有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

这本书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每个哲学问题,作者在抛给孩子一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交给孩子一个场景似的任务。在与哲学问题相关的场景中,孩子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身边的场景中的事物给孩子以方向和提示。这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方向,从而对于哲学问题有所感悟。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回答时,有的人选择一笑而过或者敷衍孩子,有的人选择了沉默,避开那些让自己“难堪”的问题。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孩子一个高深或者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就像海天用《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思维来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6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上的一流的文科大学,学的是冷门的哲学专业。毕业以后在所有同学都欢欣雀跃地奔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时,她却到处碰壁,找不到任何一份哪怕有一点点能够匹配她大学生身份的工作。

我一度很同情她,在她身边的人都开始迅速地挣钱、买房、结婚的时候,她最后默默地干着一个月2000多块钱的工作,一个人租住一间小小的民房。我去找过她几次,每次都在不同的房子里,最好的一次,她租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的,带了一间超级小的卫生间和一间超级小的厨房,然而,还是狭小巷子里的民房。

世界上所有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疾病,就无所谓健康;没有饥饿,就无所谓饱胀;没有疲劳,就无所谓休息;没有邪恶,就无所谓正义;没有坏,就无所谓好;没有黑夜,就无所谓白天;没有死,就无所谓生……

几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化为乏味的三点一线,我们便慢慢疏远了。我在朋友圈里做了隐形人,而她仍活跃在我的朋友圈里,在我的生活一团困顿时,她的生活却生机勃勃。她似乎变成了一个上天入地的美女,化着精致的妆容,跟着驴友们,翻山越岭,看星辰赏日出,或者去到遥远的城市酣畅淋漓地跑一场马拉松。她朋友圈里的照片和视频,是山尖翻滚的云海,是皑皑白雪映衬的暖阳,是地平面红彤彤的晚霞,是苍翠中潺潺流动的溪水,还有一群无忧无虑开怀大笑的伙伴。她曾跟我说,她不后悔学哲学,因为哲学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看待生活的眼光。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而所有人的人生都蕴含着一样的哲学道理。

哲学,是智慧之智慧,它不神秘,也不无聊。它能启发你对世界的关怀和好奇,赐予你提问、思辨、探索的力量,帮你寻找答案。哲学到底有没有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你读过《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或许你对这个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或许你也会想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讲生活里的那些哲学故事。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的主角,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他们是奇奇和妙妙!有点穿越是不?这个宝宝巴士里的人物名称似乎有点雷人,但读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书中另外一个神秘人物吸引,这个神秘人物就是引领奇奇妙妙探秘世界的精神导师!《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从奇奇的神秘生日礼物开始,奇奇和妙妙开始了他们探寻“身世”和哲学奥秘的神奇之路。都说孩子就是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只问“为什么”,而问题的答案需要父母来回答。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人为什么会死?”你怎么回答?如果你说“人固有一死”,孩子又问:“那反正都会死,为什么还要学习?为什么还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你又如何回答?更高难度的问题,孩子问你:“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你怎么回答,物质还是精神?与其给出“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相信在《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里,家长们都能读到作者对大家的期冀。你们一定会疑惑,如果将来一定会有更新、更好的理论出来,那我们现在学习这些旧的理论还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未来的鸡蛋更大、更多,也更有营养,那么你现在饿了,是等以后的鸡蛋生出来再吃,还是马上就吃现在的鸡蛋呢?

拿到这本书,如果不是被人提醒,我竟然没发现藏在书皮下的哲学迷宫图,和一本游戏手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游戏的方式,一步一步探寻到正确的答案,而这些并不只是枯燥的文字,还有有趣的漫画配图和游戏攻略。作文说实话,我虽然有一个学哲学的朋友,也曾被她“蛊惑”着去读了几页关于哲学的书,可对哲学的概念却仍然是那么模糊。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给我上了40节生动的哲学启蒙课,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什么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当然,哲学也不是这些空洞的概念,生活的哲学远远比这些定义有趣的多!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就是用有趣的探险故事来解释哲学的道理,它被誉为中国版的《苏菲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相对的、矛盾的、辩证统一的,才是永恒的。而这个概念被深刻地融进生活中之后,如果你还能再看清楚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你才算得上真正的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7

内容简介:《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是一本故事书,课虽只有10堂,故事却有百篇。每一篇故事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心灵冲击,让我们懂得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一篇故事都可以成为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人生之路上最黑暗的角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一个简单的故事,足以给我们最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

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匹战马驰骋疆场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它当过将军的坐骑,因为不止一次地救了将军的命而受到整支部队的拥戴。后来,这匹战马在一场战斗中受了伤,被送到后方养伤。这次的伤很重,战马再也不能冲锋陷阵了,于是等它伤好后,部队就把它卖给了一位跛腿的农夫。一天,当农夫给这匹马套上辔头,让它到磨坊里拉磨时,马哭了。“伙计,我虽然不算富裕,但却并不曾亏待于你,你为什么要哭呢?”农夫听到哭声,好奇地问马。“我哭,不是因为你亏待了我,我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哭泣的。你可曾知道,我以前是一匹功勋卓著的战马,枪林箭雨都不怕。而今,我却要与笨重的石磨相伴一生了。你说,难道我不该哭吗?”农夫笑了:“你恐怕不知道吧,我以前也是一名勇敢的士兵,曾经因为作战勇敢而获得过军功章。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我的腿断了,伤好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勇猛地冲锋了,于是我便退伍回乡做了个农夫。可是,我并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与以前有什么差别啊!你看,我每天不是都过得很快乐吗?” 人生在世,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苦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常说“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但同时,苦难也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监狱”。是“学校”还是“监狱”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待苦难的心态。请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改变”。

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故事是人家的故事,哲理是人类的哲理,人生是我们的人生。故事虽是人家的故事,哲理虽是全人类的哲理,但从中汲取的营养,却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揭示着世界的本源,让我们用这一堂堂哲学课、一个个哲理故事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生命更富意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 、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 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哲学故事读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哲学故事读后感”。

信息高速发展也是文章书写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可能需要借鉴到各种范文。范文的构思更加值得参考,想必你也在找范文的优秀范文吧。以下“哲学故事读后感”由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哲学故事读后感 篇1

哲学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在古代哲学是人类的全部智慧,它包括我们现在分类的数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现在的哲学是一个专业。有人曾采访了100名哲学家,想要知道哲学的定义。下面4个总结大部分哲学家的回答。

1、Tzvetan Todorov:哲学是一种寻求智慧、过更智慧生活的方式。

2、Barry Smith:哲学是对现实之本性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基本、清晰、得当的思考。

3、Ray Monk:哲学是理解我们自身和这个世界的尝试。

4、Jeff McMahan:我可以笑吗?我不知道哲学是什么。

从上面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来,哲学就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的智慧。就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我们渴望着将这些哲学的智慧能够讲给孩子听,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指明方向。这是人类传递思想的方式,也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早点接触哲学,启迪他们的智慧。

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作者海天,原名李灿亮的作品。他通过讲述一个14岁的男孩奇奇和女孩妙妙探险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40堂关于哲学的课。每一堂课都是通过自由男神与两个孩子对话的方式,将哲学的知识和概念阐述出来。一个个哲学问题,引发两个孩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奇奇一边探险一边思考哲学问题,到了故事的最后,他不仅对哲学有一个笼统的认知,而且还解决了自己生活中一直困扰的问题。

哲学故事读后感 篇2

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在结构上特新颖,作者竟然巧妙地讲探险、故事、对话、漫画、迷宫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这样枯燥的哲学课堂,一下之就变得有趣多了。

40节哲学课就有40幅不同的漫画,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漫画的内容,它们都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比如我们古代矛和盾的故事,或者孔子的漫画故事,还有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一直感叹怎么我听过这些故事,咋就不知道这些故事里反应的哲学智慧呢?可见,哲学离我们太近了,熟悉到我们都遗忘了。

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每个哲学问题。作者在抛给孩子一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交给孩子一个场景似的任务。在与哲学问题相关的场景中,孩子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身边的场景中的事物给孩子以方向和提示。这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方向,从而对于哲学问题有所感悟。

哲学故事读后感 篇3

很有趣的一本书,如果书名叫做《哲学家的故事》可能更恰当一些。本书围绕那些著名的哲学家讲述了他们的生平、理论、成就以及影响,无论是精炼的文笔还是精彩的征引都为本书增加了可读性,语言通俗自然却又不失严谨,其中亦不乏作者本人风趣犀利的评判。摘录两段作者对尼采的犀利评述:

从此,他就有了雪莱的神经和卡莱尔对脾胃,以及藏在武士的盔甲下的一颗弱女之心。

“我把安详和宁静还给人们,它是一切修养的前提。”他写道。可是天哪,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送人呢?

读完本书后我意识到,认为哲学“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哲学指向的,既是内在的自我,也是外在的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不断的对抗与妥协。对哲学的了解其实也是对我们生存之道的审视。

哲学故事读后感 篇4

自由男神设置游戏任务,让奇奇和妙妙去水木大学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然后再给孩子们解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观点: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不仅仅是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一对双胞胎,不管他们长得有多像,总是可以找出差别来的,哪怕他们在外形上真的完全一模一样,他们的头脑里也一定有各自不同的思想。

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加上自由男神的解释,由此可以推出结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没有完全相同的。”

“自由男神”选取国内外哲学达人小故事、先贤经典话语、诗词文化等,旁征博引,正确引导奇奇、妙妙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一步步开启哲学之门,完成了人生最基础的哲学教学。3.哲学给人插上梦想的翅膀。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种问题,我们从哲学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会发现非常有趣。鸡生蛋,蛋孵化出鸡,是一个循环,但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死循环。

它是世间万物遵循的一个规律,生物会通过这个循环不断进化,旧物种消失,新物种诞生。思想观念也会不断进化,作文旧有的思想会消亡,而新思想会诞生,新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定是对旧思想的颠覆,也就是旧思想生的蛋。

整个宇宙也遵循这个规律,旧的星系会消亡,而新的星系会诞生。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在这个规律下不断演进,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本书在结构上比较新颖,作者巧妙地将探险、故事、对话、漫画、迷宫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得哲学这么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

40节哲学课就有40幅不同的漫画,都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比如我们古代矛和盾的故事,或者孔子的漫画故事,还有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

这本书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每个哲学问题,作者在抛给孩子一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交给孩子一个场景似的任务。在与哲学问题相关的场景中,孩子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身边的场景中的事物给孩子以方向和提示。这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方向,从而对于哲学问题有所感悟。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回答时,有的人选择一笑而过或者敷衍孩子,有的人选择了沉默,避开那些让自己“难堪”的问题。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孩子一个高深或者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就像海天用《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思维来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故事读后感 篇5

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伏尔泰,他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摧枯拉朽,人定胜天的狂妄亦随之肆意蔓延。尤其是休谟,他提出的怀疑论,不仅企图颠覆宗教,甚至打算将科学一并摧毁。这意味着,世间一切的知识不再可靠,人类陷入危机。而卢梭却公然反对理性,他宣称唯有本能与感觉才能拯救堕落的人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由此爆发。上述的一切深深地刺痛着康德,他决心拯救宗教于理性的桎梏,解救科学于怀疑论的囹圄,遂诞下三大批判。

知识点:

1.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所谓阅读产生“正能量”,纯属扯淡),人定胜天的狂妄反而比比皆是。

2.圣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为哲学、科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3.浪漫主义是一场反对理性,提倡本能、情感、感觉的运动,它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各领域开枝散叶。雨果、波德莱尔、透纳、德拉克洛瓦、尼采,是其中之佼佼者。而卢梭则是始作俑者。

4.休谟的怀疑轮颠覆了认识论(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根基。他提出所谓“规律”不过是事件发生的顺序,“原因”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于是科学变得不再可靠。

5.康德深受卢梭影响,断言在超感官的事务上,感觉优于理性。

6.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重构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思路,即对于任何对象,必须符合人们的知识,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消解了怀疑论对科学的威胁,并自诩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外,他又将上帝排除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之外,于是,信仰与道德得以拯救。

哲学故事读后感 篇6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使他致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比致他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这就是人类学习哲学的意义,让我们人类认识自己,从而在精神上超脱自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哲学问题的探索,这些思维和思想又会叠加起来,这是就算可以统治我们的生物,没办法超越的。这是哲学的意义。

从个人的层面上来说,学习哲学,让我们知道世界运行的普遍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些普遍规律来改变世界,让我们的人类生活的更幸福。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我们人类可以有在黑夜行动自由的权利。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对于哲学的学习,让,他们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这个世界。

这一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青少年哲学读物,它通过书的形式,让孩子对话世界上最智慧的大脑。它启发孩子关注世界,学会思辨,学会探求真理。

哲学故事读后感 篇7

多年前那本由挪威作者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知名的哲学启蒙奇书《苏菲的世界》刚刚被引进国内出版时,我还在中学里上学。当时对哲学是什么几乎一无所知的我,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也买了一本来跟风阅读。

只记得当年一把此书拿到手后便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翻过几十页后,就开始后悔入手此书,书中的每一个字基本上都认识,所用的语言似乎也并不晦涩,但是其中的涉及到哲学知识的内容却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读来实在是倍感无趣,再加上学业繁重,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合上了书本。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年龄还小,心智未成熟的缘故,只觉得此书虽然号称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一直以来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来看待,但那时的我就是很难将此书看下去,甚至在翻看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产生过困倦之感。后来曾试着在失眠时用此书来当做催眠的良药,任是之前再精神亢奋,翻看这《苏菲的世界》最多三页便会产生困意,基本上是百试百灵。

所以当看到这本号称是中国版《苏菲的世界》,名为《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一书时,第一反应就是帮助睡眠的书籍是不是又多了一个选择。不过在翻看过几页之后,彻底推翻了我之前对此书的认知。

同《苏菲的世界》中的创作结构差不多。同样是尚未成年的孩子通过与一位神秘人的文字交流所展开有关于哲学的探讨故事。在整个过程中将古今中外那些知名重点的哲学知识巧妙的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了解学习。但是这本出自于中国本土作家之手的《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明显要比外来的那一本要吸引人的多,非但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没有感到什么困倦之感,甚至还吸引的我迫不及待的恨不得一口气全部读完。

作者既然给他的书命名为《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那么就必须要让青少年们对此书能够产生兴趣。可哲学这东西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深奥、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不多花点心思,狠下点功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相比之下,此书作者所写的文字的确是比那位来自于挪威的作者读来更加让人感到有趣一些。同样是书中角色两位未成年人的设定,《苏菲的世界》中两位少女存在于不同的世界,虽然彼此知道对方却并无真正的交集,作文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只是讲述与探讨。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中,作者安排两个孩子奇奇与妙妙共同携手一同闯关冒险。他们在一起经历了一个个有关于哲学的探险游戏,每次都会弄清楚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并且还会搭配有相关哲学知识的六宫格小漫画来进行辅助性解释,这让此书的趣味性也相对的提高了不少。

虽然俗话说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由于思想文化的差异,融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反而会更加的容易让人理解。《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一书的作者或许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此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大量中国本土的事例与典故,例如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拔苗助长……这些大多都是我们曾经知晓的故事。用人们所熟知的内容来解读那些我们并不熟悉的哲学知识,让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变得更加的容易。

哲学故事读后感 篇8

我对于哲学类的书向来不感冒,翻上几页就不想看了。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都有一个感受,明明每个字都看得懂,连成的那句话就看不懂了。所以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随便翻上几页就束之高阁。

寒假,老师推荐我们读《哲学的故事》。老师说《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内容也浅显易懂。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读一读。仔细的读了两页,发现虽语言仍然有些晦涩,但是大部分哲人的轮廓却已经勾画于心了。

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可以说是西方最伟大的哲人之一。他所认为的理想国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是统治者,武士与劳动者。分别代表智慧,勇气与欲望。统治者应由最富有智慧的哲人王来担任,以便领导理想国。而武士则是守卫家园。而最重要的是,统治者与武士都不能拥有私产与家庭,因为这是贪欲的源泉。并且在全国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同时从小时候就要开始教育。这个理想国的确也只能是理想中的国家。因为人都有贪念和欲望,而让统治者与武士没有一点私产,这是做不作文到的。而且,他认为妻子是公共的。这对一直以来的一夫一妻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直到现在,也从来没有人实现过理想国。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哲人是弗朗西斯培根。他与大部分过着淡薄生活的哲人不同。他不但哲学思想深邃,他的政治生涯也同样辉煌。他官至大法官,王国最高的法律官职。但是,由于他挥霍无度,曾因为欠债被捕。最后因为受贿被他的政敌所举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所提出的归纳法,我认为是将从经验哲学转为了较为理性的思想。而且他所提出的归纳法在提出结论前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证明,所以相较于传统逻辑是较为可靠的。培根他将哲学与认识论结合到了一起。也不愧为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还讲了许多哲人的故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直到近代的罗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哲人的生平经历与思想。也更方便我们去理解哲人们。体会其不一样的思想。将这些思想与自己的交融,所创造出特属于自己的思想。

《哲学故事》读后感1200字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通用7篇)


工作中领导都会要求员工去写一些文档,范文整理在日常中很重要。范文最大的作用是带我们少走弯路,怎么样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范文呢?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1

读书之《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这本书是在许知远采访罗胖时偶尔得知,一个叫威尔杜兰特的人,把从古到今的哲学家都一一介绍一遍。他们的生平,他们的主张,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的贡献。对于我而言,小时候就对思想方面的东西有点点兴趣,但是这些兴趣也绝不至于让我去读一本尼采或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仅仅停留在觉得思想时一种很神秘的东西,思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那么纷杂的世界里,有一群人,似乎已经洞悉了宇宙万物的奥秘。而他们却悄咪咪的不告诉我们,以一种晦涩深奥的语言,在他们的圈子里面交流着。这些人被称为哲学家。

以前偶尔会在某处听到,狄摩西尼说如何如何,叔本华说如何如何。这些古代哲学家总是在说一些精辟的话,仿佛从他们口中出来的只言片语就能指导这个星球乃至整个宇宙都可以奉行的方法。这也让小时候的我对他们产生了很多神秘的敬畏。可是,还是那句话,兴趣归兴趣,那么晦涩难懂的书,实在是没有信心去哪怕看一眼书皮。多年前看《梦的解析》时都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受类似于每到假期都会去搜一些好电影,例如辛德勒名单或者罗生门这种电影清单,打算放假的时候提升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可是真的到放假,打开电脑就还是复仇者联盟或唐人街探案之类的轻松的电影。

还好有了这本《哲学的故事》让我把那些纠结跟担心抛诸脑后,一本四五百页的书,就能让你一窥古代先贤的思想,听听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康德,斯宾塞,笛卡尔,感觉就是一个字,炸裂!

话虽如此,这本书还是让我看了接近两年……以至于做笔记的时候,看前面的内容都觉得从来没读过,那些我以前随书写的笔记都像别人写的。回头看还是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

虽说是看完了,我还是不能很确切的弄清楚他们每个人学说的派系,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但就我做过笔记的内容而言,都是对我有所启发的。所以我也索性不去管他们的派系,反正我也不是做学问,只要感觉是触碰到我的脑袋的东西,我就记一笔。正如威廉詹姆斯所主张的那样,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没有实际意义的雄辩是没有意义的。他引用了一首诗我很喜欢。

到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让我感到振奋。唯心主义并不像以前我以为的那样,只承认感觉主体而否认存在,它只是说物体的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感觉与认识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我们只了解转化成观念后的物质,而物体在这种转化发生之前是什么,我们无法了解。科学毕竟还比较幼稚,它以为自己在与客观的物体本身打交道。哲学要稍微复杂一些,它发现科学中的事物是由感觉、知觉和概念组成的,而这些东西并不是事物本身。叔本华说:“康德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现象从物自体中分离了出来。”

二律背反一词也是我“查了又忘”系列的常客,以前看到这种高深的词汇都会百度一番,可惜没有结构内容的支撑,这种知识很容易忘记。不过通过这次整理笔记,应该不难理解和记忆了。其实理顺了很简单,即我认为我是一个帅哥,和我认为我不是一个帅哥。根据人类仅有的认识世界的工具“因果律”来解释,以上两条命题都是成立的。我不是帅哥,可以有一万条逻辑推理来证明;我是个帅哥,读后感.也可以用一万条逻辑推理来证明。这就是二律背反,它告诉我们,因果律就是有先天的缺陷,从绝对的客观世界角度来说,我是不是个帅哥,人类是无法真正得出结论的。

让我眼前一亮的理论基本上都来自于唯心论,比如柏格森。唯物主义一直在对精神的研究没有什么进展。要解释人的精神意志是由一个个粒子的运动造成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我看到他举例说明:“一切物质源于宇宙大爆炸,然后产生原始星云。原始星云将成为最根本的原因,它导致了以后所有的事件,包括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每一个情节和他心灵所承受过的每一种痛苦;那么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李尔王的每一句悲伤的话,都来自遥远的太空和遥远的时代。”这显然不可能,柏格森把心灵和物质分开了,不要再妄图把心灵世界统一到物理物质里面。

读到这里我轻松了很多啊。上学时“唯物主义”的学习确实给我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害。

伯特兰罗素在提到中国哲学的时候说道:那是一群有着不同智慧和哲学的人,白种人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重要,如果欧洲人在战争中同归于尽,也不意味着人类就灭绝了,甚至不意味着文化的终结,还有中国人呢。

在他们研究东方思想的时候遇到一些困惑,就是已经成为共识的概念怎么在地球另一端的文明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奉行着另一套价值观却活的甚至比我们好。这让他们反思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启示。马克思分的“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一种说法而已。从我对“马恩”懵懂的不明觉厉,到他们发现自己思想也有局限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多元化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必然性。

最后再引用原书一段作为结尾。希望我们热爱的思想学科,不作茧自缚,应该指引人类走向光明。

哲学的职责就是用人类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矛盾。哲学就像一位羞怯的老处女,死守着陈腐的问题和观念,“却把处理当代难题的重任交给了文学和政治”。今天,哲学在回避科学的同时,各门科学也纷纷离它而去,进入了丰富的世界。哲学犹如一个被抛弃的母亲,孤苦伶仃,疲惫不堪,她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财富。哲学怯懦地逃避着她的本职工作——人和人间的生活——退缩到被称为认识论的角落里,时刻都有被法律驱逐的危险,因为法律禁止在摇摇欲坠的房屋里居住。然而,这些陈旧的问题已经对我们失去了意义。“我们不必解决,而只须跨越”。它们将在社会和生活变迁的热浪中蒸发。和别的事物一样,哲学的世俗化势在必行,它必须根植于现实。以指导和解释生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2

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伏尔泰,他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摧枯拉朽,人定胜天的狂妄亦随之肆意蔓延。尤其是休谟,他提出的怀疑论,不仅企图颠覆宗教,甚至打算将科学一并摧毁。这意味着,世间一切的知识不再可靠,人类陷入危机。而卢梭却公然反对理性,他宣称唯有本能与感觉才能拯救堕落的人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由此爆发。上述的一切深深地刺痛着康德,他决心拯救宗教于理性的桎梏,解救科学于怀疑论的囹圄,遂诞下三大批判。

知识点:

1.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所谓阅读产生“正能量”,纯属扯淡),人定胜天的狂妄反而比比皆是。

2.圣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为哲学、科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3.浪漫主义是一场反对理性,提倡本能、情感、感觉的运动,它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各领域开枝散叶。雨果、波德莱尔、透纳、德拉克洛瓦、尼采,是其中之佼佼者。而卢梭则是始作俑者。

4.休谟的怀疑轮颠覆了认识论(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根基。他提出所谓“规律”不过是事件发生的顺序,“原因”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于是科学变得不再可靠。

5.康德深受卢梭影响,断言在超感官的事务上,感觉优于理性。

6.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重构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思路,即对于任何对象,必须符合人们的知识,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消解了怀疑论对科学的威胁,并自诩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外,他又将上帝排除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之外,于是,信仰与道德得以拯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多年前那本由挪威作者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知名的哲学启蒙奇书《苏菲的世界》刚刚被引进国内出版时,我还在中学里上学。当时对哲学是什么几乎一无所知的我,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也买了一本来跟风阅读。

只记得当年一把此书拿到手后便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翻过几十页后,就开始后悔入手此书,书中的每一个字基本上都认识,所用的语言似乎也并不晦涩,但是其中的涉及到哲学知识的内容却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读来实在是倍感无趣,再加上学业繁重,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合上了书本。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年龄还小,心智未成熟的缘故,只觉得此书虽然号称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一直以来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来看待,但那时的我就是很难将此书看下去,甚至在翻看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产生过困倦之感。后来曾试着在失眠时用此书来当做催眠的良药,任是之前再精神亢奋,翻看这《苏菲的世界》最多三页便会产生困意,基本上是百试百灵。

所以当看到这本号称是中国版《苏菲的世界》,名为《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一书时,第一反应就是帮助睡眠的书籍是不是又多了一个选择。不过在翻看过几页之后,彻底推翻了我之前对此书的认知。

同《苏菲的世界》中的创作结构差不多。同样是尚未成年的孩子通过与一位神秘人的文字交流所展开有关于哲学的探讨故事。在整个过程中将古今中外那些知名重点的哲学知识巧妙的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了解学习。但是这本出自于中国本土作家之手的《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明显要比外来的那一本要吸引人的多,非但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没有感到什么困倦之感,甚至还吸引的我迫不及待的恨不得一口气全部读完。

作者既然给他的书命名为《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那么就必须要让青少年们对此书能够产生兴趣。可哲学这东西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深奥、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不多花点心思,狠下点功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相比之下,此书作者所写的文字的确是比那位来自于挪威的作者读来更加让人感到有趣一些。同样是书中角色两位未成年人的设定,《苏菲的世界》中两位少女存在于不同的世界,虽然彼此知道对方却并无真正的交集,作文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只是讲述与探讨。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中,作者安排两个孩子奇奇与妙妙共同携手一同闯关冒险。他们在一起经历了一个个有关于哲学的探险游戏,每次都会弄清楚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并且还会搭配有相关哲学知识的六宫格小漫画来进行辅助性解释,这让此书的趣味性也相对的提高了不少。

虽然俗话说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由于思想文化的差异,融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反而会更加的容易让人理解。《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一书的作者或许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此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大量中国本土的事例与典故,例如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拔苗助长……这些大多都是我们曾经知晓的故事。用人们所熟知的内容来解读那些我们并不熟悉的哲学知识,让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变得更加的容易。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哲学的故事》选取了15位哲学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分析与评价。但这样的书现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专业人士而言,它太浅;对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它又和《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虚无》那些哲学原本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我觉得这样的书非常必要,它犹如一把钥匙,递在每一个想要叩开哲学之门的人的手上。好比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就很想读一读斯宾诺莎、斯宾塞和桑塔亚纳的著作,因为《哲学的故事》对这三位哲学家思想的概括,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书如一个路标,指引我们去往也许自己根本还没意识到的、向往的地方。

另外,我仍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时代下哲学所处的位置。尤其在中国,哲学一词的使用,似乎总是与双引号形影不离。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嘲笑哲学,而嘲笑哲学的更深一层,则是嘲笑思考。这一方面自然源自多数人的愚蠢无知,另一方面也是哲学在实践中存在的弱势。可是,这种弱势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吗?我觉得并不是,而是源自我们保持着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传统。

我们说的是一种仿佛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不可否认,这个真理是一种哲学。可在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这套玩意儿是怎么回事,也没有人把那个真理当一回事。于是,哲学在我们心中,被扭曲了,被一群人为了权力而刻意地扭曲了。换言之,我们因此变成了一个不再信任哲学的民族。

无论是儒家的哲学,道家的哲学,还是西方的各种泊来主义,我们已经不再真的相信,更不会将之付诸实践。而只是当做装腔作势、为自己开脱的工具。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哲学的实践意义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说到底,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虚伪,而去嘲笑哲学,而去批评哲学脱离实际。如此而行的人,只能说,压根不理解什么是哲学。

不过,我也意识到,无论怎么大声疾呼,都无法将自己宣扬的冲进别人的心里。尤其是中国人,好声好气地劝是没有用的,唯独依靠强权的加持,将文化变成政策,写作法律,才能真正在现实中发生改变、发挥影响。所以,从初中开始进行哲学教育,这种点子说再多遍也没有意义。

而且,有人也会说,现在的初中政治课里,就有哲学的内容啊。这种“压缩饼干”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从小学开始,音乐和美术就分家了,而到了中学政治与哲学却还要混为一谈呢?如果不从小让孩子们理解何为哲学,何为政治,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那些从不关心政治,又总是嘲笑哲学的蠢材。靠一代又一代的蠢材,撑得起一座楼房吗?要我说,我们可以不通音律,不会画画,但不能不懂政治和哲学,艺术的任务可以交给一小部分有天赋的人,但政治与哲学,关乎秩序与思考,则是我们每一个文明人的义务。

当然,以上这些论调只要还停留在论调的阶段,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事只能暂时搁在一边,而有意义的在于,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青年和壮年的我们,不满足于坐井观天的人们,你们要醒来,要去补上缺了的政治课和哲学课。

我们可以不看电影,不看电视剧,不知道莫奈和贝多芬,但我们应该知道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应该知道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区别,应该在需要你站出来时能够挺身而出,指出哪一块是漏洞,哪一条是歪理,而不是两眼一抹黑,作文听凭那些所谓的专家胡说八道,指东打西。我们可以抛弃文艺,让政治和哲学武装自己。在必须抉择之时,我们应当抛弃美,而面向正义。

也许,深入政治与哲学,也可能误入歧途。凡事都有风险,但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写书可能会有危险,但读书没有危险。这是一个懒惰的大时代,数字化的趋势让人倦怠于思考。可不思考的我们与畜生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愚蠢、邪恶、懒惰,那将是纯粹的堕落。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信仰,难道还要丧失思考的能力吗?所以,哪怕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人,也得去读读哲学啊。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5

自由男神设置游戏任务,让奇奇和妙妙去水木大学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然后再给孩子们解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观点: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不仅仅是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一对双胞胎,不管他们长得有多像,总是可以找出差别来的,哪怕他们在外形上真的完全一模一样,他们的头脑里也一定有各自不同的思想。

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加上自由男神的解释,由此可以推出结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没有完全相同的。”

“自由男神”选取国内外哲学达人小故事、先贤经典话语、诗词文化等,旁征博引,正确引导奇奇、妙妙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一步步开启哲学之门,完成了人生最基础的哲学教学。3.哲学给人插上梦想的翅膀。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种问题,我们从哲学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会发现非常有趣。鸡生蛋,蛋孵化出鸡,是一个循环,但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死循环。

它是世间万物遵循的一个规律,生物会通过这个循环不断进化,旧物种消失,新物种诞生。思想观念也会不断进化,作文旧有的思想会消亡,而新思想会诞生,新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定是对旧思想的颠覆,也就是旧思想生的蛋。

整个宇宙也遵循这个规律,旧的星系会消亡,而新的星系会诞生。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在这个规律下不断演进,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本书在结构上比较新颖,作者巧妙地将探险、故事、对话、漫画、迷宫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得哲学这么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

40节哲学课就有40幅不同的漫画,都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比如我们古代矛和盾的故事,或者孔子的漫画故事,还有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

这本书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每个哲学问题,作者在抛给孩子一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交给孩子一个场景似的任务。在与哲学问题相关的场景中,孩子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身边的场景中的事物给孩子以方向和提示。这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方向,从而对于哲学问题有所感悟。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回答时,有的人选择一笑而过或者敷衍孩子,有的人选择了沉默,避开那些让自己“难堪”的问题。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孩子一个高深或者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就像海天用《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思维来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6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使他致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比致他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这就是人类学习哲学的意义,让我们人类认识自己,从而在精神上超脱自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哲学问题的探索,这些思维和思想又会叠加起来,这是就算可以统治我们的生物,没办法超越的。这是哲学的意义。

从个人的层面上来说,学习哲学,让我们知道世界运行的普遍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些普遍规律来改变世界,让我们的人类生活的更幸福。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我们人类可以有在黑夜行动自由的权利。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对于哲学的学习,让,他们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这个世界。

这一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青少年哲学读物,它通过书的形式,让孩子对话世界上最智慧的大脑。它启发孩子关注世界,学会思辨,学会探求真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7

很有趣的一本书,如果书名叫做《哲学家的故事》可能更恰当一些。本书围绕那些著名的哲学家讲述了他们的生平、理论、成就以及影响,无论是精炼的文笔还是精彩的征引都为本书增加了可读性,语言通俗自然却又不失严谨,其中亦不乏作者本人风趣犀利的评判。摘录两段作者对尼采的犀利评述:

从此,他就有了雪莱的神经和卡莱尔对脾胃,以及藏在武士的盔甲下的一颗弱女之心。

“我把安详和宁静还给人们,它是一切修养的前提。”他写道。可是天哪,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送人呢?

读完本书后我意识到,认为哲学“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哲学指向的,既是内在的自我,也是外在的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不断的对抗与妥协。对哲学的了解其实也是对我们生存之道的审视。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篇一:《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2

《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著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的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规律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谈哲学,使哲学原理的运用,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读后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学了哲学,懂一点哲学,在处理问题时就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而能处理好事物的主要矛盾。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学习《学哲学用哲学》的体会:

一、学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在工作中能够解决好主要矛盾。 学点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这是李瑞环同志的切身体会,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书中说到:?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成。?这些发自内心的讲话,对我们树立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好称之为智慧学、明白学的哲学是很有示范作用的。运用哲学原理的应用,就不会犯绝对化、片面性的错误。在处理问题时,不拘泥于那些个别的判断和结论,能够提高识别能力,分清是非,辨别真伪。此书指出,要多深入实际,多倾听下面的意见,不能?金口玉言?、?唯我是从?。作为一般同志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领导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领导者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实际,不接触群众,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正如有的同志所反映的,他们一不懂,二主观,三有权,?三位一体?,胡拍板,乱指挥,使下边为难,使工作受损。对于这样一些领导者的意见,我们决不能盲从,敢于抵制,乃至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斗争。

李瑞环同志说,工作中要注意抓住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计划和布暑,就不能把握好全局,没有秩序,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虽辛苦忙碌,但收效甚微。对于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来说,抓好主要矛盾,关键要有好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抓紧抓好、抓落实,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比如:我矿制定的工作有:提高个素质,加强生产管理、加强队伍管理、做好安全生产

工作、尤其以加强科全体干部员工培训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二、怎样才能学好哲学

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掌握了理论,就可以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中分清主次、抓住根本,在变幻莫测的事物发展中把握方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找到解决的基本方法。李瑞环同志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学习?两论?(《实践论》、《矛盾论》)是哲学入门的一个有效途径。真正学懂了?两论?,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学习理论要联系实际,联系经历过的实际,结合历史的经验来学,是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重要方式。他提出:?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学;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一方面强调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强调刻苦认真的读书。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努力读懂弄通。李瑞环同志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各级干部工作要艰苦,思想更要艰苦。他说:?付出辛苦,不仅仅是胳膊腿勤,很重要一条是思想必须艰苦。事实上,思想的艰苦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才是最重要、最困难的。应该既能深入下去,又能坐得住,看东西,听意见,想问题,憋主意。?这些话一针见血,很有针对性。现在,有些干部面临事情很多,天天忙忙碌碌,屁股坐不住,如果自己不自觉挤时间学习,不经常翻翻书,就会变成事务主义者。

脑子不补充营养,就会被掏空。他还要求干部?要力争把文字水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一致起来,不然,就将是会写的不会办事,会办事的不会写。?当然,作为一名机关青年干部,更应该认真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践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学哲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

三、哲学能教我们如何做人

做人要正直,李瑞环同志说:?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学哲学用哲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阐述,到处体现了和的思想,提倡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要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依理待人。他说:?不但要懂得斗争的绝对性,还要懂得斗争的多样性。筷子与肉斗,肉到嘴里;手术刀与人斗,可以去除病灶;扁担与肩斗,可以把水挑进家里。这些都是斗嘛,为什么一说斗,非要你把我整垮,我把你整垮呢???中国人倒霉的时候容易团结,打胜仗后常常不团结,历史上这样的事很多,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的教训。??冷静地想一想,掌声、歌颂未必真帮忙,批评、反对不是都添乱。?也许这些道理大家

都明白,但总体上,当前的社会心态还比较浮躁,有些人热衷于与人斗,有些人喜欢个人出风头,有些人习惯听赞扬声。读一读《学哲学用哲学习》,听一听一位老者的教诲,无疑是服用一副清醒剂。所谓做事先做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个人的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学哲学用哲学》,使我增长了见识、增长了知识。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点哲学,终身受益?。

篇二:《学哲学 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nbsp;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 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的。作者李瑞环同志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全书共分上、下两册,55万三千字,选自作者自1981年至2004年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的摘编。全书除开头、结尾两部分谈哲学用哲学的道理外,共分十个专题:

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

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一名文科生,又是行政管理专业出身,在上大学的时候,也学过一些哲学课程,但当时给我的感觉哲学是一门相当高深却又枯燥乏味的学科,由于其的纯理论性使得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在带教老师开始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暗暗有些发憷,甚至怀疑这样一本哲学书,我能够坚持看几页?但细细品读下来,这本书却第一次真正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一路阅读下来自觉受益匪浅,诚如带教老师推荐时所说的那样: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是李瑞环同志的肺腑之言,切身体会。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几十年从未间断过。在下放期间,他一边推着平车,一边读书。为方便阅读,自制卡片插到车上,许多哲学著作他都反复读过,有的甚至可以背下来,所以才有了书中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事例,于细微处见一般,使艰涩高深的哲学原理放下了架子,深入到生活中,深入到百姓中。此书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特点是不言而喻的,既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完美结合,又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自成风格;既有鲜明的立场和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又有对解决重大思想、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运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让人读了不禁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为用而学,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学哲学,主要是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他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这三个容易,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学哲学这一理论武装过程中规律性现象的深刻揭示,从而为哲学的解放提供了一条可信、可靠的道路,对于我也具有很高的教育指导意义。今年我从一名司法警察转变成了价格管理执法人员,工作岗位的转换,使我像一颗被移栽的小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土壤中汲取养分。要把新的工作做好,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将李瑞环同志的三个容易方法带入其中,相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李瑞环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

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而我相信只要我学好了哲学这门课,一定也能够很快适应、熟悉现在的工作岗位,并发挥所长有所作为。

认真品味这本书,就好象在聆听一位长者、一个智者的谆谆教诲,他为你讲哲学、作辅导,让你在轻松而不失庄重,诙谐而富有哲理,俏皮而发人深思中收获受益。学哲学是基本,用哲学是关键,学了才能知不足,不足而后改。在今后我要善于利用哲学的思维和原理,在努力克服每一个困难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

篇三: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最近,利用工作之余,我阅读了李瑞环同志所写的《学哲学用哲学》这套书,深有体会,且受益匪浅。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的。主要选自李瑞环同志从1981年至2004年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的部分内容。共分十个专题: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全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雅俗共赏的谈话内容,深入浅出的创新思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们70后从高中就开始接触哲学理论的学习,虽然也知道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枯燥乏味,离现实生活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然而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却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仅从他阐述学习哲学的巨大作用就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他在书中这样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读完这本书,我有几点体会:

一、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

二、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他在书中曾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 三、在具体个工作方法中,李瑞环列举了陈云同志说过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读到这句话,萌发了我对这句话的思考和兴趣,为此,我专门查阅了此句话的出处,这是陈云同志1990年1月24日同浙江省党政军领导同志的谈话情况和谈话内容,下面是陈云对这15个字的解释:陈云说: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两个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末,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

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毛主席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也是毛主席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通过对这15字的理解,将对我今后的工作方法起到指导作用。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体会到哲学思维对人的工作生活、待人处事能起到如此之大的效用,它成就了像李瑞环同志这样辉煌的事业,也成就了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伟大业绩。对我自身来说也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模板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1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反正是会有一天死去的,那你身边的空间不论是实物还是虚妄,都充满了危险,那你会不会有那么一刻,觉得一切的一切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么,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姿态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你,会不会就此放弃?

《家庭作业》看到George清醒的落寞时我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积压在心中的抑郁,任着眼泪簌簌落下,不再去阻挡,不再去刻意伪装。我喜欢这部电影,即使它不是美国大片那般情节紧促密集、细节环环相扣,即使故事的最后仍是落入美国青春电影的俗套,但是那不夸张但是细腻的情感宣泄、那清醒残酷但是真实的生命思考与蜕变,当然,还有那个干干净净的男孩与女孩,让我心生好感。

George是一个很怪的男生,用旁人的眼光,他是一个怪人,而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懒人中的战斗机。他是一个天生聪敏并极具天赋的人,只要他能沿着世俗所走的路走下去,他一定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他会是美利坚共和国的精英。但是,他的命运就像是一条断了一截的线,突然就不见了那一段。George小时候读过一句话,Welivealone,wediealone.Everythingelseisjustanillusion.我们孤单地活着,终将孤单地死去,人生不过一场虚无。他突然意识到,身边的一切似乎都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注定了走向死亡,没有人能够有选择的余地。那既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上帝为每一个他的孩子安排好的路线,那些,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奔波与努力不就都是徒劳吗?Gorge开始放弃了所谓的努力,最显而易见的放弃,就是没有完成一年来的任何作业,同时也会经常的逃课,然后像疯狂的艺术家一样画画,用钢笔在满满一本书上面满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George就像是一个被锁起来的一个黑匣子,在自己设定好的清醒世界里按照自己的步伐去行走。

但是,他很痛苦。清醒之人,往往与痛苦同行,是纠结不清无法控制的痛苦。

忙忙碌碌的世界,没有时间让每个人都好好的思考活着与死去的问题,也许连上帝也没有给予过每个孩子这样的资格。或许,这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无限的时间和我们有限的随时死去的生命更应该做什么?这就是一个关于生死的话题,它像无处不在的血液一样,流淌在哲学、宗教,以及每个生命的冥想之中。

这个问题是电影的开始。电影以问开始,却没有以答结束。

电影以一个哲学性的话题开始,故事慢慢的发展直到最后却没有给予这个哲学问题的归结点。这也是我很遗憾的一点,但,其实哲学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

电影,最后不可避免了落入了美国青春电影的途径。偶然的一次顶楼相遇,George为Sally抵挡了抽烟被罚的危险,于是Sally开始注意这个旁人眼中怪到无可救药的男孩。George的内心敏感而复杂,那里面的世界没有人能够去触摸透彻与了解明白;但是他的世界却是很单纯,单纯到或许只有一首歌的旋律在散步。随着Sally慢慢的渗入到他的世界里,George开始爱上了这个在他看来很特别的女孩。内敛沉默如他,不曾说出,亦不曾明显表露。Sally一直都是一个很自信的女孩,能分清想要与能要,但是惟独面对George时,却变得很难淡定了,因为她自己对他存在的情感太过复杂,是她不曾遇过的摸样。

情人节到来,George和Sally凑成一对,假装是情侣去吃情侣套餐,Sally问George有没有想过和她发生关系。暧昧有捅破的趋势。在George犹犹豫豫想说出自己内心对Sally的感觉的时候,Sally却突然像是害怕答案,开始以Justajoke带过了之前这一敏感的话题。敏感如George,他觉得自己被Sally欺骗了,即使那或许真的只是个玩笑,他逃离了Sally,一直没有联系。我一直很不明白为什么Sally后来要和画家也是George的朋友Dustin在一起,而且是Sally自己主动去靠近Dustin。在George最后被学校通牒的时候,回家之后他与继父厮打了起来,继父撞到了门上,受了伤。George无助的甩开母亲,冲出家门,他疯了一样一路狂奔冲到Sally家,在Sally家门口吻了她,惊愕的Sally让George意识到了不对劲,打开门才发现自己的画家朋友Dustin在里面。孤身一人的George在黑暗的城市游荡了一个晚上后,回到了母亲身边。故事的结局,George看到母亲为自己离婚,并且要独自面对破产买房的窘境,他用最后的三个星期把一个学期落下的作业赶出来,得以顺利毕业。而原本决定和Dustin去欧洲旅游的Sally从机场退了回来,回到了George的身边。

电影的结局,终究还是回到了美国青春类电影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基调中。这让我面对着结局露出一个普通观众的微笑的同时,我回想着那个再电影开头提出的问题,脑子和眼睛开始作对,让自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莫大的遗憾与失望。甚至在设想,如果这部电影变为德国那种深沉冷色的电影,那会不会就是另一番观后感。

时光的流沙带走了我们最后仅剩的一丝回忆,如果你还记得,是否也会不禁对着玫瑰色的天空放声哭泣。

电影开头提及的那个问题,让我一时之间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我们的生活忙忙碌碌,我们在为学业绩点忙碌的学习,我们在为工作收入忙碌的奔走,我们在为房子车子忙碌的奋斗,我们在我们遥远或者不远的死亡忙碌的祈祷,我们一直忙碌。匆忙行走,不问方向是否正确,不问领域是否擅长,更不问状态是否喜欢。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不要原地徘徊,不要偏离轨道,要全速奔跑,要功成名就,要像他或她一样,要房子、车子,更要面子。我们不是哲学家,而是普普通通的生存个体,于是我们并有了足够的理由停滞我们思想的运行、停滞我们用心对话自己的方式。我们生存着,却不曾细细想过我们是否同样生活着。

George的女老师向George收取作业的时候,面对着George没有完成作业的尴尬,对George说,生活本来就是应该这么过的。我不禁自己笑了,本来?什么是本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步伐,别人是那样的,大家是那样的,所以你应该就是那样的?这就是本来,是吗?

这像是又回到了后现代哲学讨论的范畴一样,打破传统与经典。当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与周遭社会所崇尚的生活步骤与规则不相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时候,就会遭受强大的非议甚至是攻击,这就是那个所谓的本来给予改变的惩罚,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本来的这个小圈子里好好的呆着,做我们该做的事?

但是,什么又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呢?

我不知道,因为我也不是哲学家。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2

《哲学的故事》选取了15位哲学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分析与评价。但这样的书现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专业人士而言,它太浅;对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它又和《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虚无》那些哲学原本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我觉得这样的书非常必要,它犹如一把钥匙,递在每一个想要叩开哲学之门的人的手上。好比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就很想读一读斯宾诺莎、斯宾塞和桑塔亚纳的著作,因为《哲学的故事》对这三位哲学家思想的概括,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书如一个路标,指引我们去往也许自己根本还没意识到的、向往的地方。

另外,我仍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时代下哲学所处的位置。尤其在中国,哲学一词的使用,似乎总是与双引号形影不离。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嘲笑哲学,而嘲笑哲学的更深一层,则是嘲笑思考。这一方面自然源自多数人的愚蠢无知,另一方面也是哲学在实践中存在的弱势。可是,这种弱势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吗?我觉得并不是,而是源自我们保持着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传统。

我们说的是一种仿佛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不可否认,这个真理是一种哲学。可在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这套玩意儿是怎么回事,也没有人把那个真理当一回事。于是,哲学在我们心中,被扭曲了,被一群人为了权力而刻意地扭曲了。换言之,我们因此变成了一个不再信任哲学的民族。

无论是儒家的哲学,道家的哲学,还是西方的各种泊来主义,我们已经不再真的相信,更不会将之付诸实践。而只是当做装腔作势、为自己开脱的工具。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哲学的实践意义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说到底,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虚伪,而去嘲笑哲学,而去批评哲学脱离实际。如此而行的人,只能说,压根不理解什么是哲学。

不过,我也意识到,无论怎么大声疾呼,都无法将自己宣扬的冲进别人的心里。尤其是中国人,好声好气地劝是没有用的,唯独依靠强权的加持,将文化变成政策,写作法律,才能真正在现实中发生改变、发挥影响。所以,从初中开始进行哲学教育,这种点子说再多遍也没有意义。

而且,有人也会说,现在的初中政治课里,就有哲学的内容啊。这种“压缩饼干”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从小学开始,音乐和美术就分家了,而到了中学政治与哲学却还要混为一谈呢?如果不从小让孩子们理解何为哲学,何为政治,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那些从不关心政治,又总是嘲笑哲学的蠢材。靠一代又一代的蠢材,撑得起一座楼房吗?要我说,我们可以不通音律,不会画画,但不能不懂政治和哲学,艺术的任务可以交给一小部分有天赋的人,但政治与哲学,关乎秩序与思考,则是我们每一个文明人的义务。

当然,以上这些论调只要还停留在论调的阶段,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事只能暂时搁在一边,而有意义的在于,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青年和壮年的我们,不满足于坐井观天的人们,你们要醒来,要去补上缺了的政治课和哲学课。

我们可以不看电影,不看电视剧,不知道莫奈和贝多芬,但我们应该知道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应该知道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区别,应该在需要你站出来时能够挺身而出,指出哪一块是漏洞,哪一条是歪理,而不是两眼一抹黑,作文听凭那些所谓的专家胡说八道,指东打西。我们可以抛弃文艺,让政治和哲学武装自己。在必须抉择之时,我们应当抛弃美,而面向正义。

也许,深入政治与哲学,也可能误入歧途。凡事都有风险,但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写书可能会有危险,但读书没有危险。这是一个懒惰的大时代,数字化的趋势让人倦怠于思考。可不思考的我们与畜生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愚蠢、邪恶、懒惰,那将是纯粹的堕落。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信仰,难道还要丧失思考的能力吗?所以,哪怕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人,也得去读读哲学啊。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3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上的一流的文科大学,学的是冷门的哲学专业。毕业以后在所有同学都欢欣雀跃地奔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时,她却到处碰壁,找不到任何一份哪怕有一点点能够匹配她大学生身份的工作。

我一度很同情她,在她身边的人都开始迅速地挣钱、买房、结婚的时候,她最后默默地干着一个月2000多块钱的工作,一个人租住一间小小的民房。我去找过她几次,每次都在不同的房子里,最好的一次,她租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的,带了一间超级小的卫生间和一间超级小的厨房,然而,还是狭小巷子里的民房。

世界上所有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疾病,就无所谓健康;没有饥饿,就无所谓饱胀;没有疲劳,就无所谓休息;没有邪恶,就无所谓正义;没有坏,就无所谓好;没有黑夜,就无所谓白天;没有死,就无所谓生……

几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化为乏味的三点一线,我们便慢慢疏远了。我在朋友圈里做了隐形人,而她仍活跃在我的朋友圈里,在我的生活一团困顿时,她的生活却生机勃勃。她似乎变成了一个上天入地的美女,化着精致的妆容,跟着驴友们,翻山越岭,看星辰赏日出,或者去到遥远的城市酣畅淋漓地跑一场马拉松。她朋友圈里的照片和视频,是山尖翻滚的云海,是皑皑白雪映衬的暖阳,是地平面红彤彤的晚霞,是苍翠中潺潺流动的溪水,还有一群无忧无虑开怀大笑的伙伴。她曾跟我说,她不后悔学哲学,因为哲学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看待生活的眼光。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而所有人的人生都蕴含着一样的哲学道理。

哲学,是智慧之智慧,它不神秘,也不无聊。它能启发你对世界的关怀和好奇,赐予你提问、思辨、探索的力量,帮你寻找答案。哲学到底有没有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你读过《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或许你对这个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或许你也会想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讲生活里的那些哲学故事。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的主角,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他们是奇奇和妙妙!有点穿越是不?这个宝宝巴士里的人物名称似乎有点雷人,但读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书中另外一个神秘人物吸引,这个神秘人物就是引领奇奇妙妙探秘世界的精神导师!《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从奇奇的神秘生日礼物开始,奇奇和妙妙开始了他们探寻“身世”和哲学奥秘的神奇之路。都说孩子就是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只问“为什么”,而问题的答案需要父母来回答。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人为什么会死?”你怎么回答?如果你说“人固有一死”,孩子又问:“那反正都会死,为什么还要学习?为什么还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你又如何回答?更高难度的问题,孩子问你:“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你怎么回答,物质还是精神?与其给出“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相信在《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里,家长们都能读到作者对大家的期冀。你们一定会疑惑,如果将来一定会有更新、更好的理论出来,那我们现在学习这些旧的理论还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未来的鸡蛋更大、更多,也更有营养,那么你现在饿了,是等以后的鸡蛋生出来再吃,还是马上就吃现在的鸡蛋呢?

拿到这本书,如果不是被人提醒,我竟然没发现藏在书皮下的哲学迷宫图,和一本游戏手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游戏的方式,一步一步探寻到正确的答案,而这些并不只是枯燥的文字,还有有趣的漫画配图和游戏攻略。作文说实话,我虽然有一个学哲学的朋友,也曾被她“蛊惑”着去读了几页关于哲学的书,可对哲学的概念却仍然是那么模糊。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给我上了40节生动的哲学启蒙课,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什么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当然,哲学也不是这些空洞的概念,生活的哲学远远比这些定义有趣的多!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就是用有趣的探险故事来解释哲学的道理,它被誉为中国版的《苏菲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相对的、矛盾的、辩证统一的,才是永恒的。而这个概念被深刻地融进生活中之后,如果你还能再看清楚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你才算得上真正的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很有趣的一本书,如果书名叫做《哲学家的故事》可能更恰当一些。本书围绕那些著名的哲学家讲述了他们的生平、理论、成就以及影响,无论是精炼的文笔还是精彩的征引都为本书增加了可读性,语言通俗自然却又不失严谨,其中亦不乏作者本人风趣犀利的评判。摘录两段作者对尼采的犀利评述:

从此,他就有了雪莱的神经和卡莱尔对脾胃,以及藏在武士的盔甲下的一颗弱女之心。

“我把安详和宁静还给人们,它是一切修养的前提。”他写道。可是天哪,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送人呢?

读完本书后我意识到,认为哲学“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哲学指向的,既是内在的自我,也是外在的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不断的对抗与妥协。对哲学的了解其实也是对我们生存之道的审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5

在这本书的第23哲学课上,自由男神向奇奇抛出了一个问题:参观动物园,并讨论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奇奇和妙妙针对这个问题,两个人思考了一会,通过对于动物园里动物现象的观察,再加上自己平时的感悟,他们表达了一下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问题中的蛋是鸡蛋的话,我们认为先有鸡,然后有鸡蛋,如果你问题中的蛋不一定是鸡蛋,那我们认为先有蛋,然后再有鸡,对于他们的回答,自由男神为他们讲哲学所揭示的世界上的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个规律和我们学习数学的负负得正有一点类似。但它和它们是不同的,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是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不停地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中周而复始地向前发展。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与我们的父母之间的代沟。我们的观念和习惯和父母之间总是有很多的不同,这就是我们对于我们父母一代人的否定,正是我们否定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才换来了我们这一代社会的变化和创新。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6

上周去表姐家做客,又被她家小不点考住了。宝贝又在问:小姨,你说,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面对宝贝的问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起不久前看的一本书叫《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里刚好讲到这个问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它涉及到生命起源和世界本质,引发人们探索世界和自己。哲学在我们大人眼里,都是枯燥无味的,哪里还敢想去探索世界和自己。

没想到竟然有《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和探索世界、认识自己。《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海天老师创作的一本哲学普及读物,被誉为中国版《苏菲的世界》。全书没有通篇大论哲学原理,而是通过“自由男神”这一哲学启蒙者引导奇奇、妙妙完成哲学探险任务,一步步阐明生活的哲理、感悟或思考,实现知识讲解这一目的,进而让哲学思维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 用哲学》读后感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最近在读李瑞环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并且按照院党委的部署,给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每人发了一套。

李瑞环是我国当代少有的一位从草根走到中央最高层的领导干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当中,他踏实肯干,勤勤恳恳,高效廉洁,政绩卓著,作风朴实,为人清廉,备受广大百姓的赞誉。退休后,他依然热心赤忱,心手不闲,在一如既往关注党和国家改革建设事业的同时,著书立说,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智慧融汇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教益和启迪我们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实在是叫人敬佩不已。

提起哲学,普通人总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高深莫测,抽象神秘,其实不然。李瑞环同志有着很长时间底层工作经验,走上领导岗位后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常常深入基层,把许多问题都看得很透彻。他的文字往往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深奥的哲学问题具体化,由事入理,两相结合,水乳交融,讲述得生动有趣,非常通俗,好读耐读,叫人一看就喜欢,而且获益匪浅。李瑞环同志还联系个人实际,从现实出发,深刻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和体验:“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是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他还坦然表白自己对哲学的深厚感情和浓厚兴趣:“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正是由于刻苦钻研哲学,李瑞环才练就了一双慧目锐眼,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开很透彻。正如:“只有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话非常浅,非常直白,却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道理极深奥。它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遵旨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情系于民、执政为民、吃苦在先等大道理都蕴含在里面。又如:“假如你对群众讲的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好处全占,吃亏不干’;你对群众讲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挥霍浪费,铺张排场’,群众怎么能信服你,你讲的还有什么用?”这段话语言直击当前腐败现象的要害,闪烁着深刻的哲理之光:言行不一,说得冠冕堂皇,娓娓动听,实际上却不做人事,贪污腐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把老百姓当傻子对待,这让自己的讲话毫无用处,群众不会听你的,你在群众心目里的威信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

李瑞环同志在讲到领导班子的配备时,要求要科学化,要合理,要把各种贤才广纳进来。他说,一个领导班子,如同一个好的乐队, 有会吹的、有会打的、有会弹的、有会拉的,还有会指挥的,否则,就不可能演奏出好的乐章。他还说,现在建筑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它可以承受各方面力量的冲击,而钢筋混凝土是很讲究配比的。钢筋受拉好,受压不行。混凝土受压好,受拉不行。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力量。但如果把配比搞错了,或只用一种、缺一种,所建的建筑物就会出问题,乃至发生事故。班子配比不好,也会出现问题,也会发生事故。这样的比喻实在是妙不可言,叫人久久难忘,印象深刻。

李瑞环在讲干工作要注意研究特点和优势时,用一个人的高矮来说明问题。他强调,一个人个子很高,当运动员你可以去打篮球,不要去搞体操;唱戏你可以扮武生,但不能扮武丑。扮武丑,个子高不划算,翻跟斗半径太大,不方便。相反,个子矮,扮武丑占便宜,扮武生则不气派。“我举这个例子,是想提醒大家,由上到下都要重视研究特点、优势,这是干部提高水平和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李瑞环长期在基层工作,聪颖过人,好学深思,善于揣摩一些生活现象,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出许多哲理。他总是用最浅显、最普通常见、人人皆知的道理来启发大家,点拨大家,使得人们豁然开悟,顿时有云破日出之感。——这就是李瑞环的高妙之处。

总之,李瑞环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妙语连珠,道理浅显易懂,发人深省,回味无穷,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党委办公室 席凤英)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650字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 、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 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推荐]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合集


常言道:“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人的一生,看过许多书,多数老师会让我们记录下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想,这样可以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推荐]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合集,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1

读书之《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这本书是在许知远采访罗胖时偶尔得知,一个叫威尔杜兰特的人,把从古到今的哲学家都一一介绍一遍。他们的生平,他们的主张,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的贡献。对于我而言,小时候就对思想方面的东西有点点兴趣,但是这些兴趣也绝不至于让我去读一本尼采或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仅仅停留在觉得思想时一种很神秘的东西,思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那么纷杂的世界里,有一群人,似乎已经洞悉了宇宙万物的奥秘。而他们却悄咪咪的不告诉我们,以一种晦涩深奥的语言,在他们的圈子里面交流着。这些人被称为哲学家。

以前偶尔会在某处听到,狄摩西尼说如何如何,叔本华说如何如何。这些古代哲学家总是在说一些精辟的话,仿佛从他们口中出来的只言片语就能指导这个星球乃至整个宇宙都可以奉行的方法。这也让小时候的我对他们产生了很多神秘的敬畏。可是,还是那句话,兴趣归兴趣,那么晦涩难懂的书,实在是没有信心去哪怕看一眼书皮。多年前看《梦的解析》时都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受类似于每到假期都会去搜一些好电影,例如辛德勒名单或者罗生门这种电影清单,打算放假的时候提升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可是真的到放假,打开电脑就还是复仇者联盟或唐人街探案之类的轻松的电影。

还好有了这本《哲学的故事》让我把那些纠结跟担心抛诸脑后,一本四五百页的书,就能让你一窥古代先贤的思想,听听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康德,斯宾塞,笛卡尔,感觉就是一个字,炸裂!

话虽如此,这本书还是让我看了接近两年……以至于做笔记的时候,看前面的内容都觉得从来没读过,那些我以前随书写的笔记都像别人写的。回头看还是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

虽说是看完了,我还是不能很确切的弄清楚他们每个人学说的派系,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但就我做过笔记的内容而言,都是对我有所启发的。所以我也索性不去管他们的派系,反正我也不是做学问,只要感觉是触碰到我的脑袋的东西,我就记一笔。正如威廉詹姆斯所主张的那样,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没有实际意义的雄辩是没有意义的。他引用了一首诗我很喜欢。

到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让我感到振奋。唯心主义并不像以前我以为的那样,只承认感觉主体而否认存在,它只是说物体的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感觉与认识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我们只了解转化成观念后的物质,而物体在这种转化发生之前是什么,我们无法了解。科学毕竟还比较幼稚,它以为自己在与客观的物体本身打交道。哲学要稍微复杂一些,它发现科学中的事物是由感觉、知觉和概念组成的,而这些东西并不是事物本身。叔本华说:“康德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现象从物自体中分离了出来。”

二律背反一词也是我“查了又忘”系列的常客,以前看到这种高深的词汇都会百度一番,可惜没有结构内容的支撑,这种知识很容易忘记。不过通过这次整理笔记,应该不难理解和记忆了。其实理顺了很简单,即我认为我是一个帅哥,和我认为我不是一个帅哥。根据人类仅有的认识世界的工具“因果律”来解释,以上两条命题都是成立的。我不是帅哥,可以有一万条逻辑推理来证明;我是个帅哥,读后感.也可以用一万条逻辑推理来证明。这就是二律背反,它告诉我们,因果律就是有先天的缺陷,从绝对的客观世界角度来说,我是不是个帅哥,人类是无法真正得出结论的。

让我眼前一亮的理论基本上都来自于唯心论,比如柏格森。唯物主义一直在对精神的研究没有什么进展。要解释人的精神意志是由一个个粒子的运动造成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我看到他举例说明:“一切物质源于宇宙大爆炸,然后产生原始星云。原始星云将成为最根本的原因,它导致了以后所有的事件,包括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每一个情节和他心灵所承受过的每一种痛苦;那么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李尔王的每一句悲伤的话,都来自遥远的太空和遥远的时代。”这显然不可能,柏格森把心灵和物质分开了,不要再妄图把心灵世界统一到物理物质里面。

读到这里我轻松了很多啊。上学时“唯物主义”的学习确实给我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害。

伯特兰罗素在提到中国哲学的时候说道:那是一群有着不同智慧和哲学的人,白种人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重要,如果欧洲人在战争中同归于尽,也不意味着人类就灭绝了,甚至不意味着文化的终结,还有中国人呢。

在他们研究东方思想的时候遇到一些困惑,就是已经成为共识的概念怎么在地球另一端的文明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奉行着另一套价值观却活的甚至比我们好。这让他们反思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启示。马克思分的“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一种说法而已。从我对“马恩”懵懂的不明觉厉,到他们发现自己思想也有局限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多元化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必然性。

最后再引用原书一段作为结尾。希望我们热爱的思想学科,不作茧自缚,应该指引人类走向光明。

哲学的职责就是用人类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矛盾。哲学就像一位羞怯的老处女,死守着陈腐的问题和观念,“却把处理当代难题的重任交给了文学和政治”。今天,哲学在回避科学的同时,各门科学也纷纷离它而去,进入了丰富的世界。哲学犹如一个被抛弃的母亲,孤苦伶仃,疲惫不堪,她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财富。哲学怯懦地逃避着她的本职工作——人和人间的生活——退缩到被称为认识论的角落里,时刻都有被法律驱逐的危险,因为法律禁止在摇摇欲坠的房屋里居住。然而,这些陈旧的问题已经对我们失去了意义。“我们不必解决,而只须跨越”。它们将在社会和生活变迁的热浪中蒸发。和别的事物一样,哲学的世俗化势在必行,它必须根植于现实。以指导和解释生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使他致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比致他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这就是人类学习哲学的意义,让我们人类认识自己,从而在精神上超脱自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哲学问题的探索,这些思维和思想又会叠加起来,这是就算可以统治我们的生物,没办法超越的。这是哲学的意义。

从个人的层面上来说,学习哲学,让我们知道世界运行的普遍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些普遍规律来改变世界,让我们的人类生活的更幸福。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我们人类可以有在黑夜行动自由的权利。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对于哲学的学习,让,他们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这个世界。

这一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青少年哲学读物,它通过书的形式,让孩子对话世界上最智慧的大脑。它启发孩子关注世界,学会思辨,学会探求真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多年前那本由挪威作者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知名的哲学启蒙奇书《苏菲的世界》刚刚被引进国内出版时,我还在中学里上学。当时对哲学是什么几乎一无所知的我,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也买了一本来跟风阅读。

只记得当年一把此书拿到手后便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翻过几十页后,就开始后悔入手此书,书中的每一个字基本上都认识,所用的语言似乎也并不晦涩,但是其中的涉及到哲学知识的内容却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读来实在是倍感无趣,再加上学业繁重,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合上了书本。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年龄还小,心智未成熟的缘故,只觉得此书虽然号称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一直以来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来看待,但那时的我就是很难将此书看下去,甚至在翻看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产生过困倦之感。后来曾试着在失眠时用此书来当做催眠的良药,任是之前再精神亢奋,翻看这《苏菲的世界》最多三页便会产生困意,基本上是百试百灵。

所以当看到这本号称是中国版《苏菲的世界》,名为《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一书时,第一反应就是帮助睡眠的书籍是不是又多了一个选择。不过在翻看过几页之后,彻底推翻了我之前对此书的认知。

同《苏菲的世界》中的创作结构差不多。同样是尚未成年的孩子通过与一位神秘人的文字交流所展开有关于哲学的探讨故事。在整个过程中将古今中外那些知名重点的哲学知识巧妙的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了解学习。但是这本出自于中国本土作家之手的《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明显要比外来的那一本要吸引人的多,非但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没有感到什么困倦之感,甚至还吸引的我迫不及待的恨不得一口气全部读完。

作者既然给他的书命名为《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那么就必须要让青少年们对此书能够产生兴趣。可哲学这东西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深奥、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不多花点心思,狠下点功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相比之下,此书作者所写的文字的确是比那位来自于挪威的作者读来更加让人感到有趣一些。同样是书中角色两位未成年人的设定,《苏菲的世界》中两位少女存在于不同的世界,虽然彼此知道对方却并无真正的交集,作文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只是讲述与探讨。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中,作者安排两个孩子奇奇与妙妙共同携手一同闯关冒险。他们在一起经历了一个个有关于哲学的探险游戏,每次都会弄清楚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并且还会搭配有相关哲学知识的六宫格小漫画来进行辅助性解释,这让此书的趣味性也相对的提高了不少。

虽然俗话说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由于思想文化的差异,融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反而会更加的容易让人理解。《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一书的作者或许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此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大量中国本土的事例与典故,例如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拔苗助长……这些大多都是我们曾经知晓的故事。用人们所熟知的内容来解读那些我们并不熟悉的哲学知识,让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变得更加的容易。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作为一本入门书籍来说还行,但这本书实质上是面向西方普通大众而写的,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在迎合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前半段仍能较为客观完整的讨论哲学的各个发展方向,对朴素唯物主义和原始共产主义有着较为客观的评价,但后半部分则完全倒向了西方一神论下传统哲学的价值观宣扬,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只字不提,甚至连黑格尔、费尔巴哈、加缪和存在主义哲学也略过不提。

讽刺的是,在书的最后,作者也承认了现代哲学(或者说西方哲学)的发展背离了哲学的初衷,因此“哲学的世俗化势在必行,它必须根植于现实。以指导和解释生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指明“未来哲学的职责就是澄清人们面临的有关社会矛盾和道德矛盾的观念。”“哲学就是一种普遍的、富有远见的、能协调生活中各种矛盾的理论。”这不就是马列主义的理论基础吗?在中国,是个大学生都要了解一点吧。因此,读到最后,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列主义,坚信社会主义。

总而言之,作为一本入门读物,只能说还行,视野不算广阔,格局也不大,适合无基础人群阅读,大学以下或对哲学完全不了解的可以一读。至于评分,明显虚高了,毕竟在,至少哲学方面的书,只要是个外国人写的,豆瓣文青都会打高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5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上的一流的文科大学,学的是冷门的哲学专业。毕业以后在所有同学都欢欣雀跃地奔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时,她却到处碰壁,找不到任何一份哪怕有一点点能够匹配她大学生身份的工作。

我一度很同情她,在她身边的人都开始迅速地挣钱、买房、结婚的时候,她最后默默地干着一个月2000多块钱的工作,一个人租住一间小小的民房。我去找过她几次,每次都在不同的房子里,最好的一次,她租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的,带了一间超级小的卫生间和一间超级小的厨房,然而,还是狭小巷子里的民房。

世界上所有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疾病,就无所谓健康;没有饥饿,就无所谓饱胀;没有疲劳,就无所谓休息;没有邪恶,就无所谓正义;没有坏,就无所谓好;没有黑夜,就无所谓白天;没有死,就无所谓生……

几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化为乏味的三点一线,我们便慢慢疏远了。我在朋友圈里做了隐形人,而她仍活跃在我的朋友圈里,在我的生活一团困顿时,她的生活却生机勃勃。她似乎变成了一个上天入地的美女,化着精致的妆容,跟着驴友们,翻山越岭,看星辰赏日出,或者去到遥远的城市酣畅淋漓地跑一场马拉松。她朋友圈里的照片和视频,是山尖翻滚的云海,是皑皑白雪映衬的暖阳,是地平面红彤彤的晚霞,是苍翠中潺潺流动的溪水,还有一群无忧无虑开怀大笑的伙伴。她曾跟我说,她不后悔学哲学,因为哲学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看待生活的眼光。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而所有人的人生都蕴含着一样的哲学道理。

哲学,是智慧之智慧,它不神秘,也不无聊。它能启发你对世界的关怀和好奇,赐予你提问、思辨、探索的力量,帮你寻找答案。哲学到底有没有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你读过《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或许你对这个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或许你也会想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讲生活里的那些哲学故事。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的主角,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他们是奇奇和妙妙!有点穿越是不?这个宝宝巴士里的人物名称似乎有点雷人,但读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书中另外一个神秘人物吸引,这个神秘人物就是引领奇奇妙妙探秘世界的精神导师!《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从奇奇的神秘生日礼物开始,奇奇和妙妙开始了他们探寻“身世”和哲学奥秘的神奇之路。都说孩子就是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只问“为什么”,而问题的答案需要父母来回答。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人为什么会死?”你怎么回答?如果你说“人固有一死”,孩子又问:“那反正都会死,为什么还要学习?为什么还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你又如何回答?更高难度的问题,孩子问你:“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你怎么回答,物质还是精神?与其给出“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相信在《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里,家长们都能读到作者对大家的期冀。你们一定会疑惑,如果将来一定会有更新、更好的理论出来,那我们现在学习这些旧的理论还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未来的鸡蛋更大、更多,也更有营养,那么你现在饿了,是等以后的鸡蛋生出来再吃,还是马上就吃现在的鸡蛋呢?

拿到这本书,如果不是被人提醒,我竟然没发现藏在书皮下的哲学迷宫图,和一本游戏手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游戏的方式,一步一步探寻到正确的答案,而这些并不只是枯燥的文字,还有有趣的漫画配图和游戏攻略。作文说实话,我虽然有一个学哲学的朋友,也曾被她“蛊惑”着去读了几页关于哲学的书,可对哲学的概念却仍然是那么模糊。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给我上了40节生动的哲学启蒙课,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什么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当然,哲学也不是这些空洞的概念,生活的哲学远远比这些定义有趣的多!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就是用有趣的探险故事来解释哲学的道理,它被誉为中国版的《苏菲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相对的、矛盾的、辩证统一的,才是永恒的。而这个概念被深刻地融进生活中之后,如果你还能再看清楚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你才算得上真正的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6

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伏尔泰,他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摧枯拉朽,人定胜天的狂妄亦随之肆意蔓延。尤其是休谟,他提出的怀疑论,不仅企图颠覆宗教,甚至打算将科学一并摧毁。这意味着,世间一切的知识不再可靠,人类陷入危机。而卢梭却公然反对理性,他宣称唯有本能与感觉才能拯救堕落的人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由此爆发。上述的一切深深地刺痛着康德,他决心拯救宗教于理性的桎梏,解救科学于怀疑论的囹圄,遂诞下三大批判。

知识点:

1.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所谓阅读产生“正能量”,纯属扯淡),人定胜天的狂妄反而比比皆是。

2.圣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为哲学、科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3.浪漫主义是一场反对理性,提倡本能、情感、感觉的运动,它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各领域开枝散叶。雨果、波德莱尔、透纳、德拉克洛瓦、尼采,是其中之佼佼者。而卢梭则是始作俑者。

4.休谟的怀疑轮颠覆了认识论(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根基。他提出所谓“规律”不过是事件发生的顺序,“原因”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于是科学变得不再可靠。

5.康德深受卢梭影响,断言在超感官的事务上,感觉优于理性。

6.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重构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思路,即对于任何对象,必须符合人们的知识,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消解了怀疑论对科学的威胁,并自诩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外,他又将上帝排除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之外,于是,信仰与道德得以拯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7

我对于哲学类的书向来不感冒,翻上几页就不想看了。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都有一个感受,明明每个字都看得懂,连成的那句话就看不懂了。所以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随便翻上几页就束之高阁。

寒假,老师推荐我们读《哲学的故事》。老师说《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内容也浅显易懂。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读一读。仔细的读了两页,发现虽语言仍然有些晦涩,但是大部分哲人的轮廓却已经勾画于心了。

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可以说是西方最伟大的哲人之一。他所认为的理想国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是统治者,武士与劳动者。分别代表智慧,勇气与欲望。统治者应由最富有智慧的哲人王来担任,以便领导理想国。而武士则是守卫家园。而最重要的是,统治者与武士都不能拥有私产与家庭,因为这是贪欲的源泉。并且在全国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同时从小时候就要开始教育。这个理想国的确也只能是理想中的国家。因为人都有贪念和欲望,而让统治者与武士没有一点私产,这是做不作文到的。而且,他认为妻子是公共的。这对一直以来的一夫一妻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直到现在,也从来没有人实现过理想国。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哲人是弗朗西斯培根。他与大部分过着淡薄生活的哲人不同。他不但哲学思想深邃,他的政治生涯也同样辉煌。他官至大法官,王国最高的法律官职。但是,由于他挥霍无度,曾因为欠债被捕。最后因为受贿被他的政敌所举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所提出的归纳法,我认为是将从经验哲学转为了较为理性的思想。而且他所提出的归纳法在提出结论前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证明,所以相较于传统逻辑是较为可靠的。培根他将哲学与认识论结合到了一起。也不愧为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还讲了许多哲人的故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直到近代的罗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哲人的生平经历与思想。也更方便我们去理解哲人们。体会其不一样的思想。将这些思想与自己的交融,所创造出特属于自己的思想。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8

《哲学的故事》选取了15位哲学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分析与评价。但这样的书现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专业人士而言,它太浅;对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它又和《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虚无》那些哲学原本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我觉得这样的书非常必要,它犹如一把钥匙,递在每一个想要叩开哲学之门的人的手上。好比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就很想读一读斯宾诺莎、斯宾塞和桑塔亚纳的著作,因为《哲学的故事》对这三位哲学家思想的概括,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书如一个路标,指引我们去往也许自己根本还没意识到的、向往的地方。

另外,我仍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时代下哲学所处的位置。尤其在中国,哲学一词的使用,似乎总是与双引号形影不离。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嘲笑哲学,而嘲笑哲学的更深一层,则是嘲笑思考。这一方面自然源自多数人的愚蠢无知,另一方面也是哲学在实践中存在的弱势。可是,这种弱势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吗?我觉得并不是,而是源自我们保持着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传统。

我们说的是一种仿佛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不可否认,这个真理是一种哲学。可在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这套玩意儿是怎么回事,也没有人把那个真理当一回事。于是,哲学在我们心中,被扭曲了,被一群人为了权力而刻意地扭曲了。换言之,我们因此变成了一个不再信任哲学的民族。

无论是儒家的哲学,道家的哲学,还是西方的各种泊来主义,我们已经不再真的相信,更不会将之付诸实践。而只是当做装腔作势、为自己开脱的工具。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哲学的实践意义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说到底,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虚伪,而去嘲笑哲学,而去批评哲学脱离实际。如此而行的人,只能说,压根不理解什么是哲学。

不过,我也意识到,无论怎么大声疾呼,都无法将自己宣扬的冲进别人的心里。尤其是中国人,好声好气地劝是没有用的,唯独依靠强权的加持,将文化变成政策,写作法律,才能真正在现实中发生改变、发挥影响。所以,从初中开始进行哲学教育,这种点子说再多遍也没有意义。

而且,有人也会说,现在的初中政治课里,就有哲学的内容啊。这种“压缩饼干”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从小学开始,音乐和美术就分家了,而到了中学政治与哲学却还要混为一谈呢?如果不从小让孩子们理解何为哲学,何为政治,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那些从不关心政治,又总是嘲笑哲学的蠢材。靠一代又一代的蠢材,撑得起一座楼房吗?要我说,我们可以不通音律,不会画画,但不能不懂政治和哲学,艺术的任务可以交给一小部分有天赋的人,但政治与哲学,关乎秩序与思考,则是我们每一个文明人的义务。

当然,以上这些论调只要还停留在论调的阶段,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事只能暂时搁在一边,而有意义的在于,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青年和壮年的我们,不满足于坐井观天的人们,你们要醒来,要去补上缺了的政治课和哲学课。

我们可以不看电影,不看电视剧,不知道莫奈和贝多芬,但我们应该知道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应该知道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区别,应该在需要你站出来时能够挺身而出,指出哪一块是漏洞,哪一条是歪理,而不是两眼一抹黑,作文听凭那些所谓的专家胡说八道,指东打西。我们可以抛弃文艺,让政治和哲学武装自己。在必须抉择之时,我们应当抛弃美,而面向正义。

也许,深入政治与哲学,也可能误入歧途。凡事都有风险,但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写书可能会有危险,但读书没有危险。这是一个懒惰的大时代,数字化的趋势让人倦怠于思考。可不思考的我们与畜生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愚蠢、邪恶、懒惰,那将是纯粹的堕落。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信仰,难道还要丧失思考的能力吗?所以,哪怕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人,也得去读读哲学啊。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9

以前想学习哲学史时,听说过WillDurant,但听说应该看”更学术”的,因此与这本书擦肩而过。更学术的“那些东西,早就一点印象没有了。幸运的是在比以往更需要活生生的哲学的阶段,重新发现了这本更有活生生的人的气息的哲学史。

《哲学的故事》的好处,就是它把哲学家从蒙尘的书架或高高的神龛上请下来,不板起脸来的说与己无关也似乎与谁都无关的东西,而是说“故事”。从中我们知道那些思想的来源和演化——归根结底它们是来自于那些好奇、认真、追寻自由的人的冲动、努力和生活。

如果说学习哲学,是“为了把握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那么,就要去学习别人如何在琐碎中达到了生命的完整,就是要从哲学家的完整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出发,去看那些思想如何产生,又如何引领他们的生活和心灵。

如果,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增加谈资,不是为了用他人的话来刺激自己萎缩了的神经产生一点应激反应,那么,就应该要求和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哲学家有同情或崇敬之情的交流,做自然平等的交流。

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看,人类也许很渺小,哲学家的活动,就像一群小孩子在沙滩上垒起城堡。时间已过了很久,风雨和波浪已经磨损、摧毁了那些脆弱的城堡,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今天看来诸多说不圆的地方,斯宾诺莎的上帝已和那个在小阁楼里磨镜片的犹太人一样不在重要,伏尔泰的乐观像是年轻人不谙世事时的大话和轻率的玩笑。但每一个尚有一颗敏感的心的人,看到前人留下的这些或完整或残缺的沙之城堡,不会不惊叹其精巧,不会不对建起它们所付出的天真努力肃然起敬,也不会不叹息于它们的消逝。

我们已经观看了这壮丽的露天剧场上的争辩、戏谑、欢笑和泪水。让我们记得这里说过的话,发生过的一幕幕,但也总是记得,呼吸是我们自己的,头脑是我们自己的。让我们怀着前人一样的热情出发。

《艺术哲学》读后感600字


该书是由法国历史学家H?丹纳所著,作者用清晰﹑详实的笔墨,讲述贴近我们生活的艺术。书中作者主要讲了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哲学。
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是世界艺术文明的典范,这三个国家的艺术造诣特点是世界艺术史艺术的缩影。讲到意大利的艺术哲学,作者从画派的特征,艺术产生的各种条件,促进艺术表现人体的原因以及意大利人的生活和趣味介绍。透过作者的文字分析,我们能理解意大利表现的一种文化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依照古代的风格,同时根据现实的环境,赋予其新的意义。意大利人在声乐雕刻建筑绘画中融入自己民族的东西,用一定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图。文中提到意大利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人体。意大利缺乏长久的太平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人们几乎是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中,因此表现人体,一定程度上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诉求。
作者谈论尼德兰的艺术则从尼德兰艺术出现的综合原因以及尼德兰艺术的历史分段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从早期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再到伦勃朗的出现,尼德兰的艺术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完善,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艺术哲学》中对希腊的艺术哲学进行分析,则从种族﹑时代﹑风俗三个方面进行。希腊人得行为方式,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与追求,成就了一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希腊。谈到希腊的艺术成就,不得不讲它的体育成就。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整本书没有多少难懂的语言,全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艺术哲学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这些门外汉能够初步地了解什么是艺术哲学。

驴的哲学读后感


驴的哲学读后感(一)

有一个故事叫《驴的哲学》,读完之后,让我感受至深。

《驴的哲学》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了下来。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最终驴子从井中出来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如同驴子这样的情况,但我们却不会象驴子那样做,只是想着后果会怎么,自己会有多么的不幸,很少会去面对眼前的事情想着怎么办,从而失去仅有的希望。我也曾经有过着样的遭遇。记得那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快考试了,我还没有复习好,眼看着第二天就要考试,我急的象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想着明天考试时怎么办,结果错过了昨天晚上复习的机会,导致第二天的考试没有考好,令我后悔不已。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必忙着想着自己回遭遇怎样的不幸,当务之急便是想着怎么来避免这种不幸的遭遇,如何应对。从而战胜困难,使自己不被掩埋在沙土之中!


驴的哲学读后感(二)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驴,一天驴不小心掉到一口枯井里,农夫想很多方法都没有就出来。最后,农夫决定放弃这只驴,不救了。于是,开始往枯井里填土,想把驴给埋了,免除它的痛苦。驴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开始凄惨的叫着,不过,它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农夫很奇怪,便往井里看,出人意料的是落到驴身上的土都被它抖掉了,井底变高了,最终驴子得救了。

读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人遇到困难,不要悲观消沉,要想办法应对它。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前几天,我在做一道数学题,比较难,我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什么名堂来,我想要放弃,明天听老师上课讲吧。但妈妈鼓励我,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多读几遍题,把思路理清,再做做看,于是,我又开始重新思考,最终我做出了这道题。古时候,谈迁历经20年的心血写成了一本明朝的史书《国榷》,但是在书稿即将付印之前,书稿却被小偷给偷走了,这可是致命的打击。可谈迁面对这个困难时,没有被打倒,而是重新用了4年时间写出了这部书。我想起了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它就弱。在困难面前,能救自己的就是开动脑筋勇敢面对,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古往今来,能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风雨,才最终成功,我们都要做个勇敢者,笑对生活。


驴的哲学读后感(三)

当我翻开书看到《驴的哲学》这篇文章时,感到很新奇。心想:驴怎么会懂哲学呢?真是个怪事啊!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啊!这驴还真聪明啊!我不禁对文章中描写的这头年老的驴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知道吗,这篇故事里讲了一只驴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它的主人绞尽脑汁都没有把它救出来,最后决定把井埋了,以减轻它的痛苦。原本我以为这只可怜的驴会就这样死掉了。可是没有想到它居然踩着主人准备埋掉它的泥土而一步一步从死神手中逃了出来。当人们看到这只驴子得意地踩着被铲进枯井的泥土升到井口的时候,人们的表情我想肯定是既惊讶又惊叹吧!惊讶是为了这只驴子怎么会这么聪明,连主人都没有办法救它,而它却有办法救了它自己。惊叹一定是人们也感受到了大自然中任何生物都有着渴求生存的本能,我想驴子最终能从绝境中逃出来,就是这种求生的本能。

虽然这是一篇短小的故事,但我从中却懂得了,面对困难甚至是绝境的时候,我们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冷静地寻找方法,说不定就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呢!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什么是哲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哲学的贫困读后感,欢迎阅读!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1】

这部书是用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而揭开究竟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观点产生的片见呢,还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导致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不反映现实而是反真空而造成的。

这才是这部重要著作的理论前提。

因此,现在用我们找到马克思重新创立认知时空范围的真实思想,是与现实中存在的现实性而相符、是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而一致的现实的形式,所理解的现实的内容的这一认知前提,这才真正地读懂这部重要著作思想的事实是在说明是贫困的哲学造成蒲先生的经济学贫困呢,还是由于德国是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后果。

这就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路而读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

然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所阐述的观点的虚假性,那是由于是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现状。

然而,《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决定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一部《神圣家族》之后,而在1847年第一次以单行本刊行于巴黎和布鲁塞尔的著作。

我们看到了:虽然这部书的标题是针对蒲鲁东先生要去补救贫困的哲学,而不是认为德国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

因此,马克思是用这部著作来揭开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脱的,这就是我们从这部书看到的事实。

下面请看作者在这部书的序言表明的思想: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家著称。

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

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

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错误。

读者将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件不讨好的工作时常常不得不放下对蒲鲁东先生的批判,而去批判德国的哲学,同时还要对政治经济学作某些评论。

我们从这部书的序言的简要说明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揭开德国的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才导致了蒲先生的认知前提而体现在经济学思想的虚假性。

才是马克思揭露出来的导致蒲鲁东先生的这一双重错误。 在事实上,任何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那是从哲学确立的认知前提而产生和展开的。

因此,马克思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思想观点,是要从认知上是由于《哲学的贫困》的这个重要前提来揭露,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任务是要开辟出确立符合认知现实而通向历史去实现理性确定的任务的思想前提的方向和途径。

因为《哲学的贫困》是认知的思想所确立的认知前提是虚假的,既是脱离现实、也是脱离历史的抽象的形式,那么从这种认知前提所理解的经济学必然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

所以,马克思要从《哲学的贫困》的前提来揭开蒲鲁东论述的经济学观点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

马克思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的实质。

下面从这个前提来读这部书的第一章科学的发现:第一节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第77页,第4卷)用事实来揭开蒲鲁东将两者设置为对立的形式,而看看马克思是怎样地将其错误给披露出来的。

下面是马克思摘录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的第一卷第二章一段论述: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有一个专门名称,叫使用价值。

这些产品具有的互相交换的性能,则称为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呢?---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交换这是马克思加进去的)价值观念的起源;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点加以论述。 下面是马克思将对蒲鲁东的这段论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是从什么样的认知前提来揭开来的:蒲鲁东先生打算给我们说明价值的二重性,价值内部的区别,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我们必须和蒲鲁东先生一起来谈谈这种神秘的变化。 请读者注意马克思在运用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开神秘主义的认知前提,在这部书的结合蒲鲁东的经济学而揭开:价值内部的区别为认知前提来确定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根据我们作者的间见,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下面才是马克思的科学的发现的认知前提而展开的科学分析: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如果产品的需要量超过自然界所提供的数量,人们就得求助于工业生产。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与蒲鲁东哲学的认知前提的根本区别,所以也就在理解其使用价值转换成交换价值的过程,也就产生出两种显然不同的看法。

然而,蒲鲁东认为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价值观念的起源;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贫困是导致所有德国的经济学们(包括蒲鲁东在内)理解的是概念的范畴经济学,而不是理解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存在的经济活动。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特征而表述的思想观点。

蒲鲁东认为贫困的哲学的认知前提,没有将产品去当做是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

而马克思认为是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观点也就认为:在蒲鲁东先生的想像中,这种工业是什么呢?它的起源怎样呢?

由此可见,就是蒲鲁东看到德国的贫困的哲学又将会怎么样呢?而蒲鲁东却仍旧立足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的立足地,仍然采用抽象分割思维(使用价值)与存在(交换价值)的对立形式,去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起源,这能找得到真实存在现实、真实存在历史过程之中的事实来吗?以下是马克思哲学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阐述:要生产多种多样的东西,就已经决定参加这项生产的不止一个人。

既然认为从事生产的不止一个人,那末这就完全决定了生产是建立在分工之上的。

因而蒲鲁东先生所假定的那种需要有交换存在,因此也就有交换价值。

这样看来,本来一开头就可以假定有交换价值存在。

然而蒲鲁东先生喜欢绕圈子。

我们就跟他一起转吧,转来转去总是回到他原来的出发点去。由此可见,蒲鲁东是从贫困的哲学中找到了从起源论来理解、来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而马克思是从哲学的贫困中找到了德国哲学是从认知前提上脱离的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以及脱离了历史

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从现实性的真相而科学的发现: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那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产生的。

那么,究竟是哪种认知前提才是理解、才是寻找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转变过程是真实的呢?当然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才是真实的。

因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这部书而科学的发现了、而且也在用总括起来就是:我有许多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的需要。

蒲鲁东先生既然假定有这些需要,因而也就是假定有交换和交换价值存在,而交换价值的起源正是他想比其他的经济学家更仔细地阐明的。这才是从马克思哲学确立的认知途径,来理解、来寻求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基本前提。

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理解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真实过程,马克思认为:要说明交换价值就要有交换。

要说明交换就要有分工。

要说明分工就必须使用权分工成为必要的种种需要。

要说明这种需要,就必须假定有这种需要,但是并不是否定这种需要,这和蒲鲁东先生前言中的第一个定理:假定上帝就是否定上帝(前言第1页)正好相反。

这就是这部书在运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创立相反的认知前提,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仍旧还是从哲学的贫困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又一个科学的发现。

事实上,是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确立的认知前提,在遮蔽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是在重新创立认知前提,才能真实地理解、才能真实地寻找马克思思想的真实性。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2】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成的一部论论战性著作,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并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

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他们的新世界观及其与德国哲学传统的划界,但当时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发表.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而发表《哲学的贫困》,它提供了一个机会,使马克思主义学说以精练的表述首次问世.

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着力于批判整个德国思想的思辨传统、并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境域,那么,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的重点就是,用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历史根据和正确方向.该书的叙述固然始终针对着蒲鲁东原书的一系列说法而展开,但是,由于蒲鲁东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是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这就使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必须以针对黑格尔主义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境域.因此,该著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具有经典的重要性.

该著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的讨论针对蒲鲁东为工资平等的社会主义所作的经济学论证,揭示这种论证尚未达到李嘉图经济学理论的水准.第二章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在展开这一批判的同时,精辟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类经济想象的历史科学方向.

由于第二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表述在该章的第1、2节中, 我们在此就选录这两节.

蒲鲁东以实现工资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方案,是从西方近代哲学的抽象理智主义中产生的.他用对经济范畴的逻辑联系的说明来代替对形成资本的历史运动的把握,其结果是企图通过经济学理性来消除资本运动的坏的方面、保留其好的一面,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平等和工资平等,而这就是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哲学的贫困》就是对这种社会主义进行最彻底的哲学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的错误根源于:(1)不理解资本关系起源于劳动力转变为可用货币购得的商品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历史运动,以及由于这一运动所必然导致的货币的资本化,(2)不理解货币资本化本身即是一种以资本主义来命名的现代人类的生存条件,这种生存条件的本质是抽象劳动对具体的感性活劳动的统治;通过这种统治,人类感性力量和感性财富的发展以劳动抽象化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用经济学理性所设计的方案来加以克服的偶然错误.

资本对现代人类的统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劳动的社会权力的情况下被克服掉的,这也就是说,资本是无法通过工资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劳动的权力平均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而被消灭的.事实上,只要劳动的抽象化及其积累作为一种脱离个人的一般社会力量继续存在,价值规律就必定发生作用,并且,正是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余价值规律得以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即不断产生出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于具体活劳动的统治权.所以,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幻想一个没有资本家阶级的资本社会.

马克思在1846年年底读到蒲鲁东的《哲学的贫困》时,即决定对该书进行批判.当时他给俄国的帕.瓦.安年科夫写了一封长信,信中阐述了对蒲鲁东展开批判的要点,成为后来写作《哲学的贫困》的基础.

马克思在该信中指出: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蒲鲁东先生不把政治经济学范畴看做实在的、暂时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神秘地点到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作这些抽象的体现.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怀中的公式.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的根本之点,是抓住他的黑格尔主义出发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这就是说,英国经济学使人成为经济范畴,而德国哲学则把经济范畴追溯到它们在神秘的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中的起源.这个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领地揭示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畴的逻辑先在性遮蔽处在历史运动的现实个人之创生和改变其原初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感性交往(即生产力).

与黑格尔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正是在于取出这种对于人们的实践生活的思辨遮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经济学家们想我们揭示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

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而是人们生产出来的.这些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只有清除掉传统哲学对现实个人之生产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从根本上确认历史唯物主义所要导向的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任务.历史科学与理智主义的经济学不同,它不是从范畴层面上描述给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描述产生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即,描述那些确实在客观上限定着现实个人的生产关系本身,如何从现实个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产生出来.马克思说得很分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而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懂得这一点,即懂得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哲学的贫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依赖的诸种理智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指出的历史必然性,不是关于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必然性,而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的历史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如果说今天的各种社会科学仍然主要地还是在对现存的事实世界进行范畴的把握中存在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些科学在其根基除就隐藏着危机,而这种危机,只有通过它们从根本上承认和理解自身前提的历史性质,才能被克服掉.当然,对克服这种危机的普遍需要本身,还有待于历史运动将其产生出来,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的演进必将带来这一切.当历史的条件成熟之时,真正的历史科学就能够生长出来.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化来说就是,这时候人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3】

对于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皇帝,第一,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

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

每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不管怎样高明,他却不是悬在空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伟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众才华外,更因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和权势。

但不管怎样,他的立脚点和同时代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个水准上的。

每个时代的历史都不可能是某个英雄的历史。

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也不是拿破仑个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

可是,百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却有不少神化之处,如:说他是世纪的巨人、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西方之皇、战争之神、命运的支配者,甚至说他是从恺撒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从亚历山大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人物,等等。

在吹捧的反面,却又是一片愤怒、厌恶和诟骂,如说他是科西嘉岛的怪物、摧残自由的暴君、无耻小人、低能儿、疯子、匪徒,等等。

不管是吹捧或是诟骂,都属于向个-人-崇-拜低头。

用这种方式都不能真正揭示出拿破仑这个复杂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第二,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

历史的规律表明,每当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它必将造就伟大的历史人物。

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由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这一伟大事件所造就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末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因此,必须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之中,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导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体。

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其一生的经历是错综复杂的。

拿破仑一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也是整个欧洲大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大转变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他的主要活动,是和这个时代的特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因此,要看他在这个大的历史潮流中,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顺应时代的潮而动。

第四,对过去一些关于拿破仑的著述,特别是那些所谓圣赫勒拿岛的一些著述,要作全面的考察、分析。

因为拿破仑在六年的流放生活中,仍以胜利者的目光来估量他的过失,用夸大一些事实和掩盖另一些事实的手法来缩孝掩饰他的错误。

这些东西是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同波旁王朝的斗争中,资产阶级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重新祭起拿破仑的亡灵而炮制的。

今天法国史学家只把它看成是传说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不太符合历史的真-相。

另外,在英国人和俄-国人编撰的一些关于拿破仑传记之类的书籍中,又带有浓厚的民族沙文主义的情绪,因此,对一些事件的原委和性质反映得也不够真实。

第五,有些评论拿破仑的文章,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去寻找根据。

但是,如果只作一些词句的引用,而不首先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是在什么时候、为着说明什么问题而讲的,那末,单靠这种引证,必然导致经典作家间在拿破仑问题上的吵架。

总之,评价拿破仑应当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中。

综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动。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拿破仑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镇-压了王党叛乱,粉碎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多次武装干涉,打乱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促进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觉醒,稳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

这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

当然,每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完人,都有他的缺点错误甚或是罪行。

作为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拿破仑更是如此。

恩格斯就曾经指出过: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

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在欧洲帝王中间取得首屈一指的声誉,因此他尽量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他们的宫廷一样。

恩格斯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指出拿破仑的主要错误在于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他有功也有过,便象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讽刺蒲鲁东观察经济范畴有好坏两个方面那样,就象小资产者看历史伟人一样:拿破仑是一个大人物;他行了许多善,但是也作了许多恶。 综观拿破仑一生的全部活动,其主导方面的活动,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起过进步作用的。

他功大于过,是一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读后感《《哲学的故事》读后感_关于哲学的作文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