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100字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100字

读《中国人的性格》有感4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读《中国人的性格》有感4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近日里重读了《中国人的性格》一书,感慨良多。这是一位生活在100年前的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亚瑟亨施密斯所写的一部关于中国人的著作。

他试图刻画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在中国有多年生活的他看到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为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了20多种特征,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多数人懂得经过自己的勤劳刻苦来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也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却总能乐观对待虽有如此之多的褒奖,看得我心中陡然升起一种自豪感。但当看到说中国人之间缺乏诚信,缺乏同情心,时,不仅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细细想来,虽是百年之前的外国人所写,可如今我们从电视、报纸等途径所获得信息不正在验证着他说的吗?我的心又不由的升起一股寒意。

不过,我们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只要从我们教育工作中即可见。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力图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从孩子的身边事抓起,使孩子明白诚信是多么的重要,相信经过全体人的努力定能扭转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会为此而努力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中国人》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获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认为该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并欣然为该书作序。对这部深刻剖析古老中国的专著,一向持重的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曾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

1934年,林语堂开始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第二年由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9月出版,到年底时已再版了7版,登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其后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普遍认为,这本书让西方人知道了何谓中国文明。起先以为他是写给西方人的,但他对祖国爱之深,责之切之心浮然纸上。或者更确切地表述,是林语堂在自序里的说法: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在1930年代,中国文化人面对中国的文化现象和状况是相当尴尬的。林明昌说,那时候,最早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人陆续返国,相对他们所了解的日本和西方国家,当时的中国各方面都不如人意。不仅是科技和工业,还有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这种感觉使得所有中国知识分子要想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时候,都有种强烈的焦虑。面对西方,他不能用檄文的态度来论述中国,一个客观原因是,如果中国那么差的话,那西方人肯定没兴趣关心了解了。他也不想写想象中的理想中国,那又太过矫情,这种焦虑感很强烈地投射在《吾国与吾民》中。

本书几乎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点从目录就能看出,我也就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考量作者所写与当下时代,会发现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质变。比如儒家道家思想,你很难在你的朋友中发现以这样的人生观生活着的人,即使号称喜欢道家思想的我,也更多的只是一种遥远的仰望,而不可能有那样的仙风道骨。这些古老的文化,虽然对当代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起到重要影响,但是作者所描绘的人们的心态和哲学观,我觉得看起来更像是对古代文人的描写,至少是在近代以来就慢慢消失了的。由此可见,五四运动以来,思想上生活状态上的变化是多么显著。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没有使文化发生如此大的断层,因为这些人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先哲思想,他们又怎么会自己想出德先生赛先生呢?可见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大。徘徊在崇洋媚外和夜郎自大之间,最终竟是精华尽去,徒留糟粕。林语堂所在的那个时代,大概还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遗风,这本书便是对这些文化的一种总结。

本书还是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写的,但写一类人毕竟不容易。能抓住一类人的共性已实属不易,太过注重共同点往往会失去对个性的把握。在这方面,应该说林语堂还是做得不错的。

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相对于身体的旅行,我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灵魂的升格。最近阴雨连绵,旅行是不大可能了,正好可以趁着空闲之际,拿起一本书,泡一杯茶,虽没有阳光洒落的惬意,但也足以让思绪随着茶墨交错的香气湍飞。不知为什么,印象里总或多或少会留有《中国人》这本书的足迹。可能是以前在和三两好友的交谈中有所涉及,也可能是由于我自己对作者的熟悉吧。随着记忆里的这一串足迹,我开始寻找,寻找书中让我讶异的惊奇。

刚拿起这本书时,觉得有点晦涩,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好好思考与理解,有些地方也免不了请教他人或查询资料的必要。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的林语堂在这本书里深刻的描述了中国人,以非凡的洞察力阐释了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并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与西方人的诸方面作了相应的、广泛的、深入的比较。对于这样一部著作,我没有办法作较为全面的评论,也不敢妄加评论。下面就让我尝试着阐述一下自己对书中一两个观点的看法。

全书众多章节中,林语堂先生以西方的幽默风趣将中国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凭借自己是一个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人。当然,中国当代有许多描写中国的作家,但由于生活阅历的欠缺,总难免会有失偏颇。那么在林语堂的眼中,中国人又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的呢?

在书中的第二章中国人之德行,里面分节列举了林语堂眼中中国人的性格。例如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等。林语堂在此章节中毫无避讳的指出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劣根性,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柏杨先生的一本书《丑陋的中国人》。他们的直言不讳也正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在前言中所说的在这一本书里头,我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我长时间的苦思苦读和自我省察所收获的,我不欲尝试与人论辩,亦不欲论证我的各项论题,但是我将接受这一切的批评。正因为这样,林语堂先生让我在书中透彻的看清了中国人人性上的弱点。一是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中国人一向认为,只要你能够承受这些苦难,苦难相对你来说就会减少一些。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空穴来风的污辱,那么他也会因此获得美名。因为,小不忍辱则乱大谋,因此,活在中国,要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屈辱而卑微地活着。林语堂先生在文中列举了一个唐代宰相的故事,这个叫张公艺的宰相曾经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所羡慕不已,唐高宗曾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忍字,虽然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但是,中国人的忍耐性就是这样强,即使刀割到你的心头肉上了,你也不能够吱声,而越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就越是有涵养,越是有道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相信只要我们突破惯性思维,稍加思考就会轻易发现,忍耐并不是一个让你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没有限度的忍耐更是可怕。二是消极避世。与遇事忍耐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消极避世。中国人在得势的时候非常喜欢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那时的心态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万一没有金榜题名,而是名落孙山呢?哪里会是一个好去处?毫无疑问,当然是做一个与世无争,归隐山林的隐士,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也是一番惬意的生活啊!英国的母亲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母亲与儿子分别时,常常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或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的家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呢?这并不难理解,在中国几千年来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已经蚕食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与道德。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去关注公共事务,就是躲避还唯恐不及。如果是公共事务,你不去关心,最后虽然吃了亏,但是,因为是公共事务,所以吃亏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因此,吃亏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纳与忍受的事情了。如果你一个人站出来,输了吃亏的只是你一个人,而赢了呢,受惠的却是大家。因此,在毫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策略,这种策略在中国极有吸引力,但是,在西方却是极难理解的事情。以上两点是我看完整本书最大的体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

离林语堂时代又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性格与生存环境有了改变吗?我们是否应该从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天朝上国呢?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 (400字)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一天,我在网上看见感动中国人物的新闻,其中我觉得高淑珍这位人物的故事十分令人敬佩,当时我的心情很激动,我真想象不到当时的情景,是多么壮观。

高淑珍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的孩子,却从来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每个人的精力有限,随着时间的过去,人慢慢变老,体力也大大比不上以前,加上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艰难,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生活过得好一些。

多么令人惊讶,很多人都会收养孩子,但是高淑珍不是几个,而是近百名的残疾儿童,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目,这些儿童不但不能帮忙,还要人照顾,看得出她很辛苦。在生活中,我收养过一只猫,它以前的主人觉得没用,把它赶走,我见这只猫这么可怜,样子又不丑,就把它带回家,给它东西吃,给地方它住,只要它还活着一天,我都会继续养它,绝对不会抛弃它。

高淑珍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跟她相比我真是远远也不够,她不求回报。明知道是有病的小孩,明知道自己会很辛苦,明知道不会有钱,但她还是毫不犹豫的收养这些儿童,一个下来,开支一大笔。高淑珍的行动和精神值得我向她学习。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位感动了全中国的小女孩——何玥。

何玥是广西桂林人12岁。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治疗。9月初,何玥病情突然恶化,二次入院,肿瘤以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11月17日何玥脑死亡,她的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看到这个故事,我心中充满了敬佩。我佩服这位12岁何玥能如此有爱心。我佩服这位12岁的何玥能有如此大的决心。我想,她在天国一定会生活得幸福快乐的。

从何玥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人的影子,她虽然没有何玥那么伟大,但是她也在关心着社会上的人她就是我们小区的梁奶奶。每次发生了什么大事,比如说哪里发生了地震,还有新闻里尝说的关注留守儿童等等。她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去社区捐款,我们小区也常搞这些活动,梁奶奶对我说。她捐得最多的一次把她一个月的退休工资都捐了出去,这让我很感动,她的善举,不仅仅只有我能看到,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见。

我要学习何玥及梁奶奶。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在星期六,我打开电脑查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其中有一个叫何玥的小女孩令人深怀感动,更令人敬佩。

何玥12岁得了肿瘤,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当何玥告诉父母要捐赠自己的器官,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可何玥哭着说:“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后,她的父母含泪同意了。

一个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她的这种精神,我相信世界的许多患者听了后,一定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有着爱心的何玥,她在天上看见那些因为她而恢复了健康的患者,一定会很高兴的。何玥那充满爱的心,我一定要向她学习。

在我们身边一定也有不少有着爱心的人!在我家楼下有一位为人正直的保安,每天上学放学我都会看见他乐于助人的事。有一天,我正要去超市买东西,前面站着两位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知他们停在前面干什么。这是,王叔叔——保安从远处跑来,按了一下开门按键,老奶奶看见了,高兴的说:“谢谢你!”我这才明白,原来老爷爷和老奶奶年纪大了,眼睛有点迷糊,看不见按键,王叔叔就跑来帮忙。

这一个事例,虽然没有像何玥捐赠器官那么伟大,但这是一个怀有爱心的行动。我们一定要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因为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很快乐。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12岁的小学生何玥,竟然做出了如此令人惊讶的事情,感动了全中国人民。这种花样年华,何玥不故一切坚决把自已的器官捐献给比自己更需要的患者。何玥的行为是多么伟大,全国人们不禁为这位年轻的小姑娘而感到激动。何玥在我心里就像一位勇者,用性命挽救了更多的生命。虽然已经离去了,但是她的灵魂又回来守护着祖国,为全国人民默默祈福。

何玥的故事使我想起四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永生的眼睛》他们每一代都将去世后的眼角膜捐献于他人,使他们重见天日。他们和何玥都把自己平凡的生命最后的一道闪光,把人间照亮。

我相信他们的精神将会一代代的传递下去,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地绚丽。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今天,我在网上阅读《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学生》。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了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她就是一个12岁的女学生,何玥。何玥是广东桂林人,因肿瘤扩散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我看到了《感动中国人物》里面吴斌的故事后,非常地感动,心情也是七上八下,连绵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吴斌的故事非常感动人心:2012年5月29日,司机吴斌驾驶一部客运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一块铁皮从空中飞过来,一下把玻璃打碎,打中吴斌的腹部,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住方向盘,临死前还说:“快走!”就这样,这位司机守住了整车乘客的安危。

这篇故事,既叫我感动,又让我惭愧,要是我是吴斌,我刚被击中腹部就昏死过去了,哪有这种忍耐力?我也想到一件令我惭愧,证明我没有什么耐力的事情: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珠海旅游,在宾馆里,我突然觉得腹部一阵抽搐,便跑到厕所,却拉不出大便,又觉得肚子更痛了,便叫来妈妈。我那时一阵大哭,痛得快晕了,哭了又哭,没完没了。妈妈赶紧拿出腹可安,我吃了后,觉得想吐,吐了出来,舒服多了。肚子不痛了,也不哭了。而妈妈在那笑我:“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小事也哭得死去活来的,那去打战,受了伤还得了哇?没耐力。”我不好意思,只好一个劲地说:“哎呀,别说了。”

这件事跟吴斌的义举比,显然微不足道。他英雄的举动,舍生取义的气概,都是我们该学习的模范。这篇故事,清晰了我永生的目标,给予了我坚定的意志,还有什么比这更宝贵的呢?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高淑珍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的孩子,却从来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每个人的精力有限,随着时间的过去,人慢慢变老,体力也大大比不上以前,加上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艰难,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生活过得好一些。

多么令人惊讶,很多人都会收养孩子,但是高淑珍不是几个,而是近百名的残疾儿童,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目,这些儿童不但不能帮忙,还要人照顾,看得出她很辛苦。在生活中,我收养过一只猫,它以前的主人觉得没用,把它赶走,我见这只猫这么可怜,样子又不丑,就把它带回家,给它东西吃,给地方它住,只要它还活着一天,我都会继续养它,绝对不会抛弃它。

高淑珍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跟她相比我真是远远也不够,她不求回报。明知道是有病的小孩,明知道自己会很辛苦,明知道不会有钱,但她还是毫不犹豫的收养这些儿童,一个下来,开支一大笔。高淑珍的行动和精神值得我向她学习。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位感动了全中国的小女孩何玥。

何玥是广西桂林人12岁。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治疗。9月初,何玥病情突然恶化,二次入院,肿瘤以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11月17日何玥脑死亡,她的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看到这个故事,我心中充满了敬佩。我佩服这位12岁何玥能如此有爱心。我佩服这位12岁的何玥能有如此大的决心。我想,她在天国一定会生活得幸福快乐的。

从何玥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人的影子,她虽然没有何玥那么伟大,但是她也在关心着社会上的人她就是我们小区的梁奶奶。每次发生了什么大事,比如说哪里发生了地震,还有新闻里尝说的关注留守儿童等等。她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去社区捐款,我们小区也常搞这些活动,梁奶奶对我说。她捐得最多的一次把她一个月的退休工资都捐了出去,这让我很感动,她的善举,不仅仅只有我能看到,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见。

我要学习何玥及梁奶奶。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在星期六,我打开电脑查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其中有一个叫何玥的小女孩令人深怀感动,更令人敬佩。

何玥12岁得了肿瘤,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当何玥告诉父母要捐赠自己的器官,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可何玥哭着说: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后,她的父母含泪同意了。

一个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她的这种精神,我相信世界的许多患者听了后,一定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有着爱心的何玥,她在天上看见那些因为她而恢复了健康的患者,一定会很高兴的。何玥那充满爱的心,我一定要向她学习。

在我们身边一定也有不少有着爱心的人!在我家楼下有一位为人正直的保安,每天上学放学我都会看见他乐于助人的事。有一天,我正要去超市买东西,前面站着两位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知他们停在前面干什么。这是,王叔叔保安从远处跑来,按了一下开门按键,老奶奶看见了,高兴的说:谢谢你!我这才明白,原来老爷爷和老奶奶年纪大了,眼睛有点迷糊,看不见按键,王叔叔就跑来帮忙。

这一个事例,虽然没有像何玥捐赠器官那么伟大,但这是一个怀有爱心的行动。我们一定要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因为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很快乐。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12岁的小学生何玥,竟然做出了如此令人惊讶的事情,感动了全中国人民。这种花样年华,何玥不故一切坚决把自已的器官捐献给比自己更需要的患者。何玥的行为是多么伟大,全国人们不禁为这位年轻的小姑娘而感到激动。何玥在我心里就像一位勇者,用性命挽救了更多的生命。虽然已经离去了,但是她的灵魂又回来守护着祖国,为全国人民默默祈福。

何玥的故事使我想起四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永生的眼睛》他们每一代都将去世后的眼角膜捐献于他人,使他们重见天日。他们和何玥都把自己平凡的生命最后的一道闪光,把人间照亮。

我相信他们的精神将会一代代的传递下去,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地绚丽。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今天,我在网上阅读《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学生》。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了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她就是一个12岁的女学生,何玥。何玥是广东桂林人,因肿瘤扩散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00字

我看到了《感动中国人物》里面吴斌的故事后,非常地感动,心情也是七上八下,连绵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吴斌的故事非常感动人心:2012年5月29日,司机吴斌驾驶一部客运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一块铁皮从空中飞过来,一下把玻璃打碎,打中吴斌的腹部,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住方向盘,临死前还说:快走!就这样,这位司机守住了整车乘客的安危。

这篇故事,既叫我感动,又让我惭愧,要是我是吴斌,我刚被击中腹部就昏死过去了,哪有这种忍耐力?我也想到一件令我惭愧,证明我没有什么耐力的事情: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珠海旅游,在宾馆里,我突然觉得腹部一阵抽搐,便跑到厕所,却拉不出大便,又觉得肚子更痛了,便叫来妈妈。我那时一阵大哭,痛得快晕了,哭了又哭,没完没了。妈妈赶紧拿出腹可安,我吃了后,觉得想吐,吐了出来,舒服多了。肚子不痛了,也不哭了。而妈妈在那笑我: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小事也哭得死去活来的,那去打战,受了伤还得了哇?没耐力。我不好意思,只好一个劲地说:哎呀,别说了。

这件事跟吴斌的义举比,显然微不足道。他英雄的举动,舍生取义的气概,都是我们该学习的模范。这篇故事,清晰了我永生的目标,给予了我坚定的意志,还有什么比这更宝贵的呢?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400字


暑假中,我读了《我是中国人》这篇文章,深受感动。

故事大体是这样的:吉鸿昌去邮局寄东西,而工作人员明知故问,问吉鸿昌是哪国人,吉鸿昌大声说我是中国人,工作人员却说地图上已经没有中国了。吉鸿昌听了,很是气愤,他说:“侮辱我吉鸿昌本人可以,但不可以侮辱我们中华民族。”从此以后,吉鸿昌每次出门都带上一块写着“我是中国人”的大牌子。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良深。

吉鸿昌没有因为祖国的贫弱而自卑,大胆的说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出了许多爱国人士:屈原,甘愿随国亡而投江自杀;王昌龄,在外族入侵时写下了“但使人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席度阴仙”的诗句;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不倒的脊梁;这种精神,是黄继光、刘胡兰誓死如归的精神支柱。不管是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还是李四光的“我是炎黄子孙”,还是吉鸿昌的“我是中国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颗炙热的爱国心。

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1500字(3)篇


书的封面虽写着历届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看看这本书,或许能在其中得到不少启发。

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而作者所在的国家又有着较为先进的工业文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者以较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标准,去衡量处于社会动荡时期的中国,显然是无法让人全盘接受其对中国人的看法。作者在书中对中国人的评价或许有失偏颇,但列举的有些事例实在是让人无法辩驳,因为即使是发展到今天的中国,仍能看到许多父辈的影子。

书中列举了许多事实去验证作者自己的观点,但唯一不足的是:作者既没有从中国历史发展根源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分析——为什么会造就出中国人如此这样的种种性格?

但总体来说还是十分荣幸能拜读此书,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人性格上的“缺陷”,又或者说是折射出了人性普遍存在的弱点。

尽管是蜻蜓点水,但是也足够触目惊心。

最近读的书都一直在一种要懂不懂的状态里。从西方学者的角度注视中国真的会有一种悚然一惊的感觉,而且会发现,很多特征,在当今中国仍然存在。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个“顺而不从”的典型,我可能看起来足够温良恭俭让(一个极力挣扎却越缚越紧的儒教徒),但是极端固执我行我素绝不改错并且自己还毫无察觉([嘿哈]不好意思最近才察觉的)。

最后一章作者说中国人只需要人格与良心,需要道德甚或信仰的力量。对于这一点我观察不深,只能说我认为我现在存在的社会,情况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正义有了普及正待发芽。

我最感兴趣的论点是,作者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儒教徒,后来到底是选择掺入一些道教还是佛教就和吃火锅到底调油蒜还是花生酱一样根据个人口味。我觉得作者说得不能更对了!因为我最近正处在这样一个撕裂的情况:对个人自由的极端向往在社会道德的各种捆绑中左突右冲。儒教徒的标签仿佛与生俱来深入骨髓,尽管我非常厌恶但是想挣脱而不得。

好评到此为止,这本书的好我觉得都是给另一个视角的,对于很多问题的阐述其实我觉得犹如隔靴搔痒不得其处。所以我打算跟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搭配食用。但不好意思我应该会先去看一两本武侠小说自我救赎一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雅瑟·亨·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他在1872年抵达中国,于1894年出版此书,确系旅居中国22年之后的心得之作。书中事例来自他与其他外国人的观察,其中有鞭辟入理的分析,也有一目了然的偏见。但最终结果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偏见,并编织成有关异域的记忆印象。不能不说,今日欧美有关中国的定论,深受百多年前史密斯等人影响,又加之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不明就理的外国民众来讲,意味着当年“丑陋”的中国人变成了可怕的弗兰肯斯坦般的怪兽。非常遗憾的是,中国未能在文化方面完成自身的修复,最起码是,现有修复未能改变他人的刻板印象,相反,对中国人性之恶的描述甚至又返销回来,加剧了国人彼此之间的防范。其实,史密斯在此书问梓的12年后,又出版《中国的进步》一书(1906年),并于同年促成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将中国的庚子赔款返还中国,资助清华大学等教育事业,这说明即便在史密斯眼中,中国也是能够改变或有着能够改变的潜力。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一改变的前提是,不要沉浸于象征幸福的东西,而是追求真正的幸福。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作者:北京通信段团委书记 姚星烁

读《中国人的光荣》有感


读《中国人的光荣》有感


我国近代科技界的先驱、杰出的此文来源于网络国工程师詹天佑,曾被我们敬此文来源于网络的周总理称颂为“中国人的光荣”。他为中国科技事业和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事迹将流传千古。记得三年前,那时我才8岁,曾随爸爸从北京乘火车去张家口。在青龙桥车站看到站上巍然矗立着一座铜像,我问爸爸这是谁,爸爸说这是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的工程师詹天佑。当时我大惑不解,修路有何了不起,还给他塑像,那现在修了这么多的铁路,为什么不塑像呢?直到最近读了《中国人的光荣》才使我了解他的伟大之处,才更觉得他的铜像不仅矗立在青龙桥,而且已经矗立在我们的心间。
文章感人肺腑,特别读到文章中“为中国人争光”这部分,使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事迹给我的启迪颇多,对我的教育更深。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压,连修一条铁路的权力都没有,这对有强烈此文来源于网络国心的詹天佑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呀!詹天佑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坚强的信心,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了那些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争了光。
在学习上,他成了我前进的动力,成了我力量的源泉,使我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我要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我们的祖国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奋斗终身。
在生活上詹天佑成了我的榜样。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想到了詹天佑,想到了他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顶着嘲笑,修筑铁路的情景,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我成为一个“三好生”,成为一个生活能自理的好少年。
现在我真正懂得了,他的铜像正是他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是中国人的光荣。他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也将永远激励我走上真正的人生道路。如有机会,我一定再去瞻仰他的雕像。

相信《读《中国人的性格》有感4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我是中国人有感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