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生命生命读有感300字

读生命生命读有感300字

痛苦是生命的特权_读《重生》有感700字。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痛苦是生命的特权_读《重生》有感7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人生不能复生,或是我们不知死后是什么样。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名为《重生》,那是一位美国企业家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源源不断的痛苦侵袭而来:也许是生病打针时的疼痛,也许是遭受别让误解时的难过,也许是至亲至爱离开你的忧伤

他出生在华盛顿的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在45岁之前,他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从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父亲的公司,许多人都会认为他会平安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被查出患有葛林巴利病,他的人生被打乱了。

这种病通常在一周之内就决定了人的生死,病人在这期间感受不到一丝痛苦,也可以说没有了感觉,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我从未这么期待过痛苦的到来。在一天早上,他醒来了,向往往常一样毫无期待地碰了一下自己的腿,他的表情变了,又逐渐加大了力度,他笑了,因为他感受到了痛!

后来他在文章中写道:我曾天真的以为幸福是身边的一切,都很舒适,却在那以后才发现,原来痛苦也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

我虽然不知道没有痛苦的人生将会如何,但我知道也许只有痛苦才会让成功显得更加美好,人生来就有特权是活着,而痛苦就是活着的特权。

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平庸无奇的,他们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抱负,同时也并不接受痛苦的洗礼,他们虽然活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死了。

《重生》并不指人死而复生,而是说一个人的心灵曾被某种物质所迷惑,因此失去了生的活力,当他经历过一些事情,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又冲出了死的迷雾。

面对生活中的许多坎坷,有些人选择退缩,有些人选择勇敢得买过去。只有后者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体验。朋友,无论前路有多少荆棘,请勇敢的穿过,虽然过程痛苦,但那是你走向未来的力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尊重生命——读《小方舟》有感


这个暑假,我与一本好书愉快邂逅了——它是林良爷爷笔下的《小方舟》。它像一个向导,带我领略生命的美好,教我尊重生命。

林良爷爷家曾养过龟、狗 、猫、鸟、鱼、蚕……动物数量虽不及诺亚方舟,但也可以称为一座小小的方舟。方舟里的动物就像他们的人生旅伴,伴着孩子们一路成长,教会孩子纯粹的快乐,生命的喜悦,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樱樱对待小狗亲切和气。放学后,不管书包怎么沉重也要弯下腰拍拍它的头,对它笑笑,给予小狗的温暖。琪琪对小狗就严肃一点,不会去逗他们开心。不过经常会给它们好吃的饼干屑、牛肉干,这给了小狗味觉享受……

《小方舟》让我改变了对小动物的看法。原来,我们家的楼下有一只流浪狗,肮脏的杂毛上飞着恶心的蚊虫,一副邋遢样。我每次回家,一遇上它,要么远远地躲开,要么用石头砸它。阅读了《小方舟》以后,我无法、也不能再拿起那些石块了,因为任何动物都值得我们尊重,哪怕它是一只邋遢的流浪狗。看看林良爷爷,对所有的小生命一视同仁,待之如同家人。他的小女儿玮玮尽管年纪小,但也把小狗当作朋友,帮它们洗澡,帮它们挑掉虱子。而我呢?歧视流浪狗,把它们看作劣等生灵。后来,我看见那只狗,不在用石头逐它,而是笑着望着它。渐渐地,它看我的目光也柔和了,不再冲我叫唤了。甚至我觉得它飞着“小精灵”的身体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

是的,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蚕。以前,我养过几只小小的蚕。它们不会出声,渐渐地,我便把它们淡忘了。没有及时投喂桑叶,蚕儿就陆陆续续死去。我也不在意,毕竟他们那么渺小。唉!如果现在让我再养次蚕,我绝不会它们死去,它们弱小的生命值得尊重。如果再养一次,我一定给它们鲜嫩的桑叶,每天精心照料它们,把它们养得白白胖胖的。可惜没有如果!

这么多的生命在我手中逝去,我在佛教中人眼里必定是一个十足的罪人了。他们尊重生命,哪怕只是一只小小蝼蚁。他们认为善待一切,就会被一切善待。正是这样,善待小狗,得到狗的忠诚。善待春蚕,换来条条丝绸。我也要做一个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人。

感谢林良爷爷,感谢他的《小方舟》。望着家里鱼缸中的金鱼,我想自己绝不会亏待它们读后感。定期喂食,清洗鱼缸,渐渐地,鱼儿便和我有了感情,每次走到鱼缸边,它们便浮上来欢迎我。投食时,望着他们日益肥胖的身子,我不禁欣慰地笑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登上了《小方舟》的阶梯,我懂得了人生路上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可以让人生走的更远;尊重自己,可以让生命滋润。无论尊重谁,都是温暖在流转,爱在延续。

美丽的痛苦 (700字)


在水帘下往大草垛跑动的,分明就是葵花。青铜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喊了一声"葵----花!"......

放假在家,闲暇的时间多起来,于是就拿起《青铜葵花》看起来。没想到,读完这本《青铜葵花》,如喝过一杯苦涩又余香缭绕的茶。

文中的两个主人公青铜和葵花兄妹俩的泪水和笑容、委屈与挣扎像一部经典的黑白片,随着放映机的舒缓转动投射在我眼前。

一个城里来的女孩子,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在大麦地干校与父亲度过的短暂的快乐时光,她结识了一位性情温合,并且善良的哑巴哥哥青铜。意外的命运,使葵花失去父亲,坐在了青铜家的饭桌前。她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她召回了城市,已经成为亲哥哥的青铜心中升起莫名的伤感

文中的葵花接受了失去父亲的苦难,但却得到了另一个家庭的爱与温暖。青铜无时无刻不在照料着妹妹,伟大、宽博、无私的爱使她心灵的创伤渐渐愈合。可最后命运又不如她所愿,她离开了自己钟爱的爸爸、妈妈、哥哥

大麦地里的那杳无尽头的芦苇,在村庄的静谧里,青牵着牛徜徉于黄昏金色的天幕下,牛背上的葵花唱着动听的歌谣;在冬天的寒冷里,葵花戴着哥哥为她精心制作的冰项链在舞台中央楚楚动人;在萤火虫制作成的灯盏下,妹妹认真地教哥哥识字

再者那就是因为有爱。青铜和一家人对葵花的无私的爱,葵花对哥哥对奶奶对爸爸妈妈的爱。那种滋生于苦难中的爱,让我们拥有了跨过苦难的勇气,慰藉着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孤单和疲惫。

我为青铜葵花一家在苦难中也总是被浓浓的爱包裹而感动,被他们一家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深深打动。在这一个个纯美的爱的故事里,我真正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一种心灵最纯净的美,人间最真挚的情......

《青铜葵花》是苦难与幸福的故事,也是爱的故事。让我们在享受着爱的同时,也学会去关爱他人吧!

江苏盐城建湖县建湖县实验小学(东) 六(9)六年级:颜秉琪

读《成长的痛苦》有感


渐行渐远的是隐隐的伤痛……。

那天早上,很清凉,荷叶上似乎还留着被昨夜梦感动的泪珠,晶莹剔透。

其实我的心只是远处安放罢了。这教学校下的树木,大概是太寂寞吧。阶上的青苔绿绿的,隐去了砌痕。这是一棵上了年纪的树,树木的枝干极为粗壮。

低下头,是那盘虬的根,一条一条盘根错节,俨不顾水泥砖块的挤压,也许,一直延伸到地底深处,延伸到我的目光触及不到的地方。

你是否也同我一样,深深地了解大地的痛苦与渴望?或者,这不过是你一贯的守望的姿挚罢了。

几声啁啾,我抬起头,树干上,是还未消失的刀痕,或许是几个顽皮的孩子,抑或是几个冷漠的大人,在你身上刻下这无人理解的屈辱。

在最沉重的苦难中,沉默是避难者最后的尊严,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控诉。

可刀痕旁,却是尊重的枝丫绿芽,为何要掩盖这些伤痛?那缓缓生长出的是为了什么?是了,也许是不想让筑巢的鸟儿伤心落泪它才会小心的长出新芽,萌发的喜悦随即迎来漫漫无期的等待。为了心中一个“家”的温暖。

也许只有家才能抚慰它受伤的心吧。

也许不会有鸟儿到来,但它选择慢慢成长就如同它对大地母亲的感激。

我,也许你不会记得,一个流浪的少年,在你身旁,哭泣。为一种极珍贵的,不曾启动的眷恋。

于是,不期南昌至的是淡淡的笑容。

浴火重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去往光明的通道是黑暗的,许多探索者就迷失在了无尽的黑暗中。也许,向往光明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能在茫茫黑暗中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真正能在熊熊的烈火中爬起,坚持到底,走向光明,见到光明,拥抱光明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保尔·柯察金就是这些少数者中的一员。他生活在动荡的战乱年代。他的童年并不美好:失学、做工,鞭打。童年的不幸让他十分向往党,向往党员的生活。在水兵朱赫来的教导下,保尔参加了苏联红军,他在炮火连天的疆场上驰骋过,在静谧幽静的医院里住过,在冰天雪地的铁路上工作过,在党的讲台上义正言辞地演讲过,在烈士的墓地前流泪过。保尔负过伤,得过伤寒,右腿残废,双目失明。这看似一道道不可逾越的困难,他不仅坚强的挺了过来,而且坚持工作,一心扑在党的事业上。

保尔是怎么跨过一个个困难的?答案,就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四个字:坚持和坚强。如果没有对党的无限忠诚、热爱,保尔为什么在自身身体情况极为恶劣的情况下,还在为党而工作呢?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保尔为什么能顶着伤病,去看望烈士,说出那一番令多少人动容的话呢?如果不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保尔就不会再“反党派”兴风作浪时勇敢的站出来。试问,就是这么四个字,又能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去无条件的履行呢?

恰恰相反,在生活中,人们往往缺少这两个品质。不少的人,原来信誓旦旦地说:“这件事我一定做好!”而结果呢?并没有多少人可以坚持到最后。一些孩子,哪儿磕着碰着,留了一点点的血,就在嚎啕大哭了。就那我自己来说,我曾数次有写连载作文的想法,每一次都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每一次都是写完了第一章就不了了之了,当再回首想续写,却还是补写一章,就再次放弃。如果说坚持很难,那么坚强更难。现在的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俨然已是一位位“王子”、“公主”,属于父母亲的掌上明珠,从不去接触生活,一切都有父母打点。结果呢?培养出来了皮破了就哭,流血了就哭,同学欺负了就哭的一个个的孩子。毫无坚强可言。再看看保尔,他在冰天雪地里铲雪,右腿残废继续工作,双目失明还在写作,虽然他也曾想过放弃,但保尔还是坚持下来了。如果把他这一生的遭遇摆在另一个人身上,结果不言而喻。

遇到困难绝不像党求助,这是保尔的准则。除此之外,他还很喜欢看《牛虻》这本书,还经常给战友们讲《牛虻》的故事。当别人问他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还是笑着回答:“你去读一读《牛虻》就知道了。”我相信,《牛虻》中的革命信仰,就是保尔所向往的,就是他的革命信仰!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应该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该为碌碌而为而羞耻。”保尔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回顾他的一生,他和雷锋同志一样,都在为了党,为了人民而不懈地,努力地,勇敢地奋斗!

坠入过黑暗,才会明白光明的可贵。跌进烈火之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没有在烈火中站起来的勇气。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四周寂静,当火势猛涨,当在烈火中站起来的那一刻,就是浴火重生的时候!正如《牛虻》中所说的:“如果你已经发现了牺牲的道路,发现了那条通向和平的道路,如果你已经结识了至亲至爱的同志,准备解救那些在暗中哭泣和悲痛的人们,那么你就务必要使自己的心灵免受妒忌和激情的侵扰,要使自己的心灵成为一个圣坛,让圣火永远在那里燃烧!”

拥抱痛苦——读卢梭《拥抱痛苦》有感2000字


痛苦的成因是法国文学巨星卢梭的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卢梭从一个平民到一个著名的作家,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他悲惨的晚年逃亡生涯,更使他比任何人都理解了什么叫痛苦。

文章开篇就写到,我们不可能知到绝对幸福或绝对的痛苦是什么样子的,它在人生中全部都混杂在一起了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谁感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是我们都能感到的一大人生无奈。

接下来,他又精辟地总结到:我们的痛苦正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我第一次拜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被一些锁事纠缠,内心非常痛苦,无以排遣,是标题吸引了我。当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几天来萦绕在心头的苦闷竟奇迹般地少了十之八九,从那以后,每当心里有了苦有了痛,就自觉不自觉地读一遍《痛苦的成因》,我把它当成了去痛片。

一种药经常吃,体内会产生抗体,其结果是药效越来越不明显,而付作用却逐渐显现出来。因为卢梭在文章中告诫我们: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就不会有痛苦在文章结尾处他又写到: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常常想到痛苦,不瞻前顾后,他就不会感觉到什么痛苦。

卢梭,这个葬在法国巴黎伟人公墓的平民作家,他用一生的痛苦经历,找到了痛苦产生的原因,却怎么也找不到解决痛苦的办法,这正象一个高明的医生,一下子就诊断出病人得了癌症,却没有医治的办法,于是,告诉他的病人:别去想它了,就当没这回事,想吃啥就吃点啥。怎样解决我们遇到的痛苦呢?我觉得关键是如何看待痛苦,这有些象我们生活中的咖啡、茶叶一样,不爱喝的人说它苦,爱喝的人说它香。卢梭在他那历史特定的条件下,加上他自身的经历,在看待痛苦、解决痛苦的问题上,显示出一个伟人的无奈。如果换一个角度,把痛苦看成动力,看成财富,甚至视痛苦为快乐,那么情形就全变了。

痛苦到底是什么?

卢梭认为痛苦是超越了能力的追求,而我觉得,痛若是快乐之父,就象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

痛苦在哪里?痛苦在生命里,在生命的每一天里,在生命的每一个追求里,没有了痛苦也就没有了生命。

不是吗?

人类正是在痛苦的追求中发展的,原始人谁能想到有一天,他的同类真的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多年前,结核是绝症,而现在它只能算个小病,但癌症又出现了,当我们把癌症攻克的时候,艾滋病又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而且将来还会出现更难更复杂的病种。这正象卢梭所讲的那样:起初看起来,似乎是伸手可及的那个目标,却迅速地向前逃循,使我们无法追赶,当我们以为追上的时候,它又变了一个样子远远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似乎感到了痛苦在同我们开着玩笑,但我们是否也感觉到了人类正是在苦苦的追赶中进步了?

痛苦是一种动力,它逼着我们去寻找解决痛苦的办法。

人人都有过牙痛的经历,当我们牙痛的时候就发誓一定要拨了它,可到了医院牙医告诉我们牙痛的时候不能拨,等炎症消失再来拨。但炎症消失后,牙也不痛了,既然不痛,谁还去拨它。于是,拨牙的誓言要等到下一次牙痛再说了。这正象前几天听人讲的青蛙效应,说是把一只青蛙放到滚开的油锅里,青蛙一下子跳出去,接着,又把另一只青蛙放到装着冷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加热,当水温渐渐热起来时,青蛙也试着跳几次,却没成功,结果,第一只青蛙活了下来,第二只青蛙死掉了。所以说,痛苦是一种动力,痛苦越大,动力也就越大。

痛苦是一种财富,卢梭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这和他的痛苦经历是分不开的,痛苦是卢梭作品的原料库。我国当代作家张贤亮,也一再表明:他的十几年劳改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财富。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又盲又聋,一生在黑暗、无声的痛苦里,却写出了震聋发聩的作品给我三天视力。

痛苦是一把双刃剑,你把握了它,战胜了它,它就是你的财富;它压倒了你,征服了你,就是你灭亡的开始。

痛苦是一种财富,但前提是你如何看待它,如何把握它。

痛苦是快乐之父。世界上任何一件快乐的事、幸福的事,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痛苦积淀了快乐,痛苦孕育了快乐。

十年的寒窗之苦,孕育了金榜题名的快乐,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十年寒窗之苦,然后榜上却无名,这哪有快乐可言呢?

中唐著名诗人张继,就是十年寒窗、金榜无名,回乡路上夜泊枫桥,痛苦不堪,彻夜无眠,于是,留下了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几千年过去了,当时金榜题名之人已无法考证,无人知晓,但落第才子张继的诗篇却被人们千古传诵。

韩信如果没有受辱胯下之痛苦,不会成为威名远播的将军;勾践如果没有亡国之痛苦,也不会卧薪尝胆,以报前仇。孟子早就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离不开痛苦,所以有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一个民族离不开痛苦,所以,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必将成为一个强盛的民族。

高尔基在海燕一文中大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暴风雨是什么?是弱者的痛苦,也是强者的快乐!

为了明天的快乐,那么快去拥抱今天的痛苦。

读《爱弥儿》有感:尊重生命成长


尊重生命成长

——读《爱弥儿》有感

谢玉娉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影响深远,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的良好经验。在一个人身上,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儿童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达到他们的目标,生活得有意义。否则,儿童的天性就会被摧毁,成为“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烂掉”。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便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学生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其次,要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的教育,否则会让学生感到束缚,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这对于我们化学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针对那些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废弃以往灌输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实验去感受这个过程中的美妙,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初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手教师,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学生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尽量能选择一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接受知识,获得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学生变成一个模子里浇灌出来的玩偶,没有思想,没有个性,这应该是教育最失败的模样。

喜欢《痛苦是生命的特权_读《重生》有感7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生命生命读有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