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第2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2回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2篇。

中国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尤其是西游记,是好几代人的回忆了,电视剧有电视剧的好处,书籍有书籍的妙处,关键在于思考与否,读名著有时候虽然枯燥了些,但只要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就会体会不一样的快乐。就算没有完全明白名著的内容,哪怕有一丝感悟也是有所值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红楼梦读后感2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篇一:

紫鹃:杜鹃在各种典籍中均是忠心赤胆的象征,最常见的便是杜宇化鹃啼血哀鸣的坚守之说。我们的紫鹃姑娘也是如此。紫色有宁静、聪慧、平和之意,正如紫鹃的善解人意,真诚待人。她对黛玉好得紧,始终与她一条心。先是贾生与林莺莺的媒人与和事老,后头黛玉屈死又铁了心地认为宝玉负心,不再与他有来往。这等真情,难怪黛玉说紫鹃妹妹比她从家里带来的人都还要亲上许多。

黛玉:提起黛玉这名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楼梦》里黛玉初现,一字一顿地回答宝玉她的名字林、黛、玉,简直太灵了。黛是一种颜色,比青更深些,在国画的写意表现中常用到,国画的山水缥缈与黛玉这世外仙灵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很滥用的词温润如玉,许多人动不动就拿来作形容,实在欠妥。而黛玉却与这词契合无比,她是柔和的,敏感的,似一片雨云让人感到温柔、静美。玉比不得闪钻或水晶,它没有棱角,只是默默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似乎与黛玉有时表现出的孤高尖锐的抗争与嘲讽有些出入,可我不以为然。黛玉依然是幽静如玉的,只是,还魂幽草谁怜?

麝月:《红楼梦》中最中意她的名字,是镜亦是月,每每看到就会联想起一幅图画:清冷的夜空中缀着一轮明月,静静地如水一般,散发着麝香的香气,令人着迷。文中的麝月有着袭人一般的才能,却毫无袭人的野心、计较与嫉妒。她的稳重不输于袭人,而她的机灵也可与晴雯比肩。麝月也有镜子之意,她并非主角,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NpC,目睹着发生的一切,走至终途。

晴雯:晴雯给人一种霁月初开,暖阳已至的感觉,这与晴雯本人非常相符,她是那么明丽的一个少女,可惜造化弄人。雯是美丽的彩云,与秋纹之纹截然不同。云朵象征明快、高洁与自由,而纹却与她的主人一般呆板,老气横秋。中皇山上有种草名晴雪,与晴雯之名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阴霾中的明丽点缀。

鸳鸯:鸳鸯这名儿有反语的意味。这丫头太识大局太理智了,一心忠于老太太,曾言宁一辈子不嫁人,太太死了跟着去。鸳鸯拒偶与巧遇真鸳鸯的对比更让人感到惋惜。这独立坚强,削发以明志的刚烈女子,却始终以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眷侣生活无缘。此外,鸳鸯姓金,还真是姓对了。真金不怕火炼,再煎熬的环境也不会有一丝屈服与妥协。好一个金鸳鸯!

篇二:

看着荣国府欢天喜地、温馨祥和的一幕,不得不使人想起独处深宫的贾元春来了。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谁不想在家人身边,共同掀开新的一年呢?谁甘心失去天伦之乐呢?府中,有伶牙俐齿的凤姐,慈祥和蔼的祖母,还有许多贴心的好姐妹,谁都不愿意离去的。可是现在烟花满天,爆竹声声时,贾元春正受着寂寞的煎熬。

或许宫中的条件比贾府更优越,但这毕竟是物质上的丰厚,一个人吃饱睡好固然重要,但若能在精神上,感情上绚丽多彩,做人也就有满足感了。

我看完这两回,觉得原先认为《红楼梦》是无聊文字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红楼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且反映了一个大家族中面子和自尊的捍卫。

赵姨娘的兄弟死了,得了二十两,可她不服气,在李纨、探春二人前使性子,说探春做事不顾及他人,我想探春也太可怜了,掌管贾府,做出来的事却遭人反对,整天负气,少不了伤心流泪,可她并没有打掉门牙往肚里咽,硬是倒出自己一肚子苦水,挤出满脸眼泪,然后照样做她的工作,在贾府中,确实少不了精湛的演技,这不,赵姨娘气呼呼地走了,连凤姐也夸探春能干呢。

HdH765.cOm更多精选四大名著读后感阅读

读后感:红楼梦2篇


篇一

我从小就喜欢看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因为,这里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命运都是那样深深吸引着我。

今年夏天,我去北京旅游。在天安门广场、天坛、长城都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游客。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到大观园看一看、瞧一瞧,因为,这里曾经是拍摄《红楼梦》的地方。我真想看一看小姐们住的屋子和花园,体会一下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09年的8月14日,我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大观园。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假山,翠绿的爬山虎已经把它全部覆盖住了,看起来这里真是一个绿色的清凉世界。假山周围有一圈花坛,花坛里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把大观园的夏天装扮的分外的多姿。

我首先来到了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她的屋外种的全是竹子,就连她所住的屋子也是由竹子做的,这竹子象征着她刚正不阿的性格。并且,我还发现,这里挂着许多演员陈晓旭的照片。因为这位演员把林黛玉演的很是传神,所以,多少年来人们心目中的林黛玉就成了她的样子。可惜她过早的离去,让人们非常怀念她。在她的屋后,我还惊奇地发现,有几棵梨子树上的梨子已经成熟,只可惜那丰硕的果实都掉到了地上和池塘里。

接下来,我又来到了薛宝钗住的蘅芜苑。她的屋外没有奇花只有异草,真是奇妙!她屋里的书籍非常多,书桌占了很大一部分位置,这说明,她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小姐。最后,我来到了花花公子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他屋子的牌匾上写的是怡红快绿四个字,他的屋子很大,里面的丫环很多,屋子里香气扑鼻,体现了他浓重的脂粉气息。

我在这里看到的景物,与在书上看到的似曾相识,仿佛真的来到了《红楼梦》的世界里,我想:读书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啊!

篇二

《红楼梦》是一本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一个旧社会大家庭从兴旺到衰败的全过程,向我们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从相识到相爱到被人拆散的爱情故事。

柔情似水、泪眼朦胧、红颜命薄,乃林黛玉也。《红楼梦》这一本书中一共写了九百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便是林黛玉。

她是一个身世坎坷、寄人篱下的女子。她六岁丧母,后又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她是一个多心小心、多愁善感的人。说她多心小心,那是因为她想的事儿要比别人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也要细细地咬文嚼字一番。因此,宝玉便说她:那是你多心,才染出一身病来。

但是,她又是那么倾国倾城,那么才华横溢呀!美,美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眼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才,就拿元妃省亲来说,她作的诗与众不同,当宝玉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最后一首诗时,她快速地写了一首律诗,帮宝玉解围。和宝玉相互赠帕时,一口气写了三首诗。

我有时恨过曹雪芹:为什么把黛玉的生活写得那么悲凉,又为什么硬把宝、黛的爱情拆散?现在想想,才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既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是多么的困难,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生活。

像黛玉这等才女,如果在今天,也许她会成为一位名扬天下的文学青年,比如会成为诗人或作家,也许她还能享受荣誉所带来的富贵、地位。但是,在旧时封建社会中,总是重男轻女,封锁了多少才女的才华!像林黛玉一样,一生只能呆在那极为渺小的大观园里,没有一点独立自主的机会。最后,随着家族的衰落而走向悲剧、走向灭亡,像一朵婀娜多姿的花,无声地开,悄悄地走

月夜是那样的宁静,一轮新月挂在空中,没有一点儿喧闹声。而此刻的我,却心潮澎湃,我为旧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而愤怒,为旧时封建大家庭由兴到衰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前面说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警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读后感2


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今年暑假我读了许多书籍,有幽默无比的《淘气包马小跳》;有让我笑口常开的《笨狼的故事》; 有写出了女孩心声的《贾梅日记全传》;还有情节感人的《红楼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别看我年纪小,才读了一遍一至十回,我还真懂得了不少,也时常掉眼泪。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

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琵琶、办小报……。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理解。《红楼梦》就像是一本史书,大大小小的人物,多种多样的命运,社会的千奇百态都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关于人生

《红楼梦》宁荣两府大大小小的众多人物,他们的兴衰无不昭示着人生的哲理命运无常。繁荣昌盛,荣宠无限的宁荣两府,在攀上兴盛的顶峰后走向了衰败,让人不胜唏嘘。纵然是精明泼辣如王熙凤,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被被休的结局。命运无常在书中一开始便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一场火烧了葫芦庙,也烧了甄士隐的家,本是还算富足有声望的文人家庭,最终也只能落得个依靠丈人生活,最后出家的境况。而原本的丫鬟,因为不经意的抬头回望,竟然成了贾雨村的妻子,最后还升了正室。由荣转衰,由衰转荣,命运的转变来得没有任何一点征兆。命运无常,让人摸不着,猜不透。纵使是繁盛额宁荣两府,在命运的面前最终只能认命。正如甄士隐所说: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命运无常让人唏嘘,但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面对这无常的命运,究竟该怎么办?

仔细想了想,命运既然无法预测,那就只好珍重当下,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或许,还当有居安思危的思想,纵然现在生活安乐,但也不能担保人生一帆风顺,充实了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在命运无常面前,即使不可以冲破命运的枷锁,但至少可以让自己还能命运立足。牵挂那些不切实际的名声、钱财、还不如多多充实自己,学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勇气。这样,就算命运再怎么开你的玩笑,也可以勇敢去面对吧!

宁荣两府的衰败,显示了命运的无常,更告诫了我们。繁盛一时的宁荣两府,即使开始显现出衰败之气,依然奢靡,排场不减,非要营造出依旧繁华昌盛的局面。或许,倘若宁荣两府察觉到命运的衰落,接收现实,舍弃那些所谓的名声气势,或许不至于落得个那么凄惨的结局。社会的诱惑正如宁荣两府的追求,金钱、名声,面对复杂社会的我们,实难摆脱社会时时刻刻的诱惑,少些虚荣,多些实际,认清自己过得更加安乐。即使命运让自己失了这些,却也可以勇敢面对,重头再来。

在无常的命运面前,我们所要珍惜的,不是金钱、地位、名声这些身外物,而是亲人、朋友、爱人,即使没有了金钱,但身边依旧有这么多爱着的人,人生依然富足。

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无常,珍惜当下,做好自己,足矣。

关于为人

《红楼梦》一书中大大小小的众多人物,不仅让我们看到千千万万种命运,更让我们为人的重要性。精明的王熙凤,喜欢算计,到头来反误了卿卿性命。书中一开始就有提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为人处事,在这繁琐的世事中是多么的重要。

林黛玉清高,为人不免有些刻薄,目无下尘,生性孤傲,多愁善感。

薛宝钗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

林黛玉的清高有她的好处。虽然让旁人难以接近,却也让人净重。黛玉的清高为自己带来了一方精神上的净土,即使旁人无法理解,却也保留了内心的纯洁、干净。

宝钗的圆滑让众人喜欢,在黛玉、宝玉、黛玉三人恋情的最终关头,众人还是选择了圆滑的她。宝钗的圆滑让她显得世俗些,偏偏宝玉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公子哥,聪明圆滑如宝钗,最终还是得不到宝玉的心。

两种性格不能说谁对谁错,毕竟性格没有对错之分,只能说哪种性格更能在世间生存。

黛玉的清高让她不被旁人理解,宝钗的圆滑让人觉得世俗。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我都不会选择。

英国威廉王子与平民王妃凯特的大婚让世人瞩目,勾起了无数少女的幻想,这不正是一个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吗?看了一篇评论,我觉得很有道理。凯特绝不是灰姑娘,她漂亮、有学识、有事业,独立、聪明,这样的她绝不是灰姑娘。这样的女性,即使不嫁给王子,也依旧很闪亮。纵观黛玉,虽然有貌有才学,但是孤傲、刻薄,这样的女子,即使真的嫁给了宝玉,两人也不一定会幸福,黛玉的孤傲注定与社会格格不入。比起一个刻薄、孤傲的女子,世人或者会更加喜欢像凯特王妃一样聪明自信的女子吧。

宝钗的圆滑让人更加愿意与之相处,她的圆滑注定不能让她免俗。婚后的她,即使厌恶官场的黑暗,仍然一直劝宝玉要赢取功名,而最后,宝玉抛下她,跟着和尚走了。宝钗终究还是不能免俗,就如同贾府的众人一样,过于追求功名。

欣赏黛玉的清高,有自己的原则,拥有自己的净土,也欣赏宝钗的知性,让众人喜欢她。我想,关于为人,要像宝钗一样融入社会,但同时,也要像黛玉一样有自己的原则,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赘。

有原则,善待人,这样的为人,更值得他人尊敬吧。

关于爱情

说到《红楼梦》就不能不说说宝玉、黛玉可歌可泣的爱情了。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最后却天人永隔,让无数的人为他们留下一把同情的辛酸泪。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段爱情悲剧,让人心酸,也让人深思。

宝玉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公子哥,对功名利禄没有任何向往,黛玉是身体孱弱,多愁善感的女子,清高孤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二人对待世俗的观点一致,一拍即合,没想到最后却遭受封建的残害,黛玉身亡,宝玉出家。

贾府众人喜欢圆滑的宝钗,希望宝玉可以婚后安心读书,考取功名,重振贾府的繁荣。黛玉虽然有才华,却不屑功名利禄,比起这样的黛玉,众人更加希望宝钗和宝玉在一起,于是,这样一对惺惺相惜的情侣就这样被拆散了。

有人说,这结局不圆满,但是,仔细想想,倘若宝玉、黛玉真的在一起了,这段金玉良缘,还会像今日一样被流传吗?

宝玉、黛玉二人都与社会格格不入,倘若二人真的在一起,过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而不是吟诗赏画,这段爱情,还能长久吗?谁也不能肯定。

我想,黛玉和宝玉爱情的美就美在悲剧。虽然最后不能够在一起,但二人心意相通,与封建礼教默默地做着斗争,这样的他们,更让人有着幻想的空间和余地。

以前的我,极其不愿意接受悲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看《红楼梦》,现在想想,悲剧或许也是另外一种美吧,这样的悲剧爱情更能让人反思。

在这段爱情里,没有所谓的赢家。纵使宝钗最后得以和宝玉结婚,但始终得不到宝玉的心。宝钗是聪明的,她会博取贾府长辈的欢心来为自己获得成为宝玉妻子的资格,但她也是愚笨的,爱不是靠心计获得的。嫁给宝玉,她幸福吗?她始终得不到宝玉的爱,最后,宝玉也离她而去。

每个人都渴望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命运时常捉弄众人。但无论怎样,还是珍重自己身边的爱人吧,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在爱情里,放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我总是想,倘若宝钗没有执着的嫁给宝玉,以她的聪明才智,外貌条件,或许也能找到很好的夫家。可惜,宝钗最终还是成就不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让世间男女为它烦恼,为它忧愁。还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珍惜好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敢于爱也敢于放下,收获自己的幸福。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红楼梦》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无论是关于人生哲理,还是关于文学艺术,抑或是其它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好好的钻研,思考。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读后感(2)

读了《红楼梦》一书,真是感慨万千,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而感叹,为书中的人物而感叹。

《枉凝眉》中这样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是啊,整部书中林黛玉不知流了多少眼泪!

《红楼梦》这部含笑的悲剧,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本质的追求始终不弃。在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林黛玉清高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而融合,自卑情结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低吟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之中蕴涵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十几岁时就开始读《红楼梦》了,那时我素来不爱读书,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是那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等,都给我一种压抑的心情,总之,当时我理解的是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

可如今再仔细品读,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揭示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

贾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想呢?这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现象的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

我从这本书字里行间也品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令我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不乏美丽与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与开心;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使人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是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让人越发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的封建社会的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喘息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读之前的紧张与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与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爱情自由民主,没有约束感。生活中有艰苦和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我们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能力、资格去战胜它,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庆幸啊!

《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透散着醉人的感伤(夏军香)

喜欢《红楼梦读后感2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第2回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