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热门]政治学读书笔记集锦。

对于作品的读后感你是否无从下笔?当我们的想法因为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而发生改变时。写读后感时最好描写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与内容,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政治学读书笔记,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1

作者在这本书中对《爱欲之死》中的“我能”比“我应当”产生更多的强迫性,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应当”可以归为本我,“我能”贴近于自我,即自由意味着摆脱强迫,“我能”便变成了自由强迫摆脱强迫,这句拗口的话表达了一种根源性的强迫,所谓物极必反而已。

作者探讨了新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变种,将被他人剥削的工人阶级转化为自我剥削的企业主,即将阶级斗争转化为自我斗争。这种自我剥削并无阶级之分,也使得人们不能形成阶级同盟,“在新自由主义功绩社会中失败的人,要自己承担失败的责任,并以此为耻,而不是去质疑社会或者体制。

”作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宗教,人们为了受到约束而创造了上帝,每个人都是背负罪债的罪人,而资本同样让人们背负债务,俨然是让人们成为负罪之人的新上帝。

在政治中,作者认为新自由主义让公民变成消费者,政客们就如同商家,消费者相对于商家是被动的,所以消极的对待政治活动,这也造成了政客们不是比谁更好,而是比谁更差。

在技术上,作者提出大数据可以量化并预测人们的行为,新自由主义政权正如对待消费者一样,是鼓励人们去消费的,包括人们的情绪。传统稳定社会的理性宣传手段,在生产水平处于一定程度会到达极限,会让人们认为是一种强迫和压制,显得呆板和不知变通。这样与自由相伴的感性便取代了理性,感性相对于理性更加易变,这样生产中便带来了更多变化,感性相较于理性更有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作者认为当人被彻底量化,就会失去意义。作者的书名精神政治学,在美国利用社交媒体,掌握选民偏好的例子上得到了体现,利用微目标定位吸引选民兴趣,通过大数据预测使演讲更迎合选民喜好,国家越来越像市场,公民越来越像消费者。

作者认为精神是推论的集合体,而大数据将会产生绝对的认知,从而使精神回到绝对的无知。作者把大数据比作启蒙运动的统计学,而统计学中的概率只能给出当下的平均值,并无法准确预见未来。

私以为这本书的翻译同样有直译的偏向,虽然还不至于产生那种所有字都认得,一眼看过去就是读不懂一句话的感觉。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新自由主义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作者在书的末尾的最后一段提了句如何摆脱“樊笼里”,想来人生在世,绝对的自由也很难吧。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2

内容简介:本书基于“土地问题实质为政治问题”这一预设,将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理解为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利关系的集中反映。首先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以及征地制度的历史沿革,接着以Y市z区城郊村为例,对因征地引发的纠纷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类型分析,然后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征地纠纷的性质、根源和后果,最后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征地纠纷的因应对策。本书始终把主题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大的实践背景中加以考察和分析,以对案例的实证调查为基础,突破了把征地纠纷仅仅看作是经济问题这一传统视角,对征地纠纷作了较为完整的政治学分析,因而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其所提对策性建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大量农地被征收,由此引发的征地纠纷成为农村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征地纠纷不仅是个农村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该问题的发生不仅对被征地农民心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书在深入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来解读征地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因应对策。

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许多法官、律师和其他从事法律工作的朋友向我们反映,法规汇编和法律释义这两个法律工具类图书的传统品种各有利弊。法规汇编信息量大、关联性强却过于简单、不利于一般读者理解;法律释义虽解释详尽、易于理解掌握却又显篇幅冗长、关联性差。如果将二者简单糅合到一起,不仅篇幅所限而且没有必要。“新编常用法律简释”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法规汇编的基础上,选取了使用频率最高、解决纠纷最直接的法条,对其进行注释加工,用最简洁实用的语言将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应用方式一一阐述清楚,充分发挥了法规汇编和法律释义的长处。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3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其实不算厚,但我真是断断续续看了好长时间,内容简单易懂,但知识量非常大,看过真是有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看着了这本书,我深刻的感觉,中国人大多数既不懂历史,更不懂政治。我们是个有5000年历史,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世界第一的人口。但是日常的耳闻目睹,所见大多都是各种肤浅而幼稚的言论,却还充斥着自鸣得意。人口虽多,却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都在巨大的井底看天,大声的吵着,自以为得意!无论是各大网站、、知乎、甚至抖音等,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滑稽和戾气。

想了想,其实我并不知道欧美国家的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是怎样的,但在中国,至少在非政治专业上,政治教育始终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历史教育也是潜移默化却更为坚定的追随者。

其实我觉得真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但我觉得这也是这正是刻意而为的。《道德经》:“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历了老妈病痛到去世、安葬,经历了一系列的人情冷暖,看多了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问题,而这一段正是疫情肆虐的时候。看着人们的“共情暴力”和“共情肤浅”,以及各国的相互抹黑,人和人之间的争斗。到现在天下逐渐太平,没想到形式主义却突然高涨,疫情成了某些人邀功政绩的棋子,而劳苦的却加倍劳苦……

所以如今,当我看见各种戾气和愚蠢,竟然也出乎意料的心平气和起来。毕竟清醒的永远只是少数人。

也许没有最完美的政治制度,某些情况下,某种政治制度和政体可能会体现出一些优势,但终究在相较,在更多方面更好的政治制度和政体。然而我能说什么呢?作者也极为谨慎的几乎回避了所有关于中国的讨论,我又能说什么吗?

我只能自我的清醒,而感受这其中的巨大的痛苦!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4

我对政治特别感兴趣,所以十分乐意的参加这次读书会活动。我第一次接触政治学的专业书籍,收获还是蛮大的。博主推荐的这些书,我也知道都是经典读物,但是我以前没有认真地阅读过,感觉这些书艰涩难懂。通过大家一起读书的活动,我逼着自己读了一些,对自己也是有所裨益的。

我主要读了密尔《论自由》这本书,才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回事。公民自由或者社会自由就是社会能对个人合法施用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自由是对统治者的暴虐的防御。公民自由和政府的统治永远是对立的,从古自今政府都在控制言论自由,但是限度在哪里。通过作者的论述,我知道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民自己的权力,只是集中起来便于使用。还有关于“社会的暴虐”,社会的暴虐很可怕,他会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奴役人民的心灵,我就得社会的暴虐是当下普遍流行的“潜规则”,大家都会潜移默化得跟着潜规则走。

我对就是对《论自由》前几张的内容的一些感想。我在找书遇到的问题是,好多电子书的版本不一样,要读的部分不好找,所以还对博主提一个建议,就是在参考书目介绍时,能不能把所有的书籍要读的书目,第几章、多少页,这样比较好找该读的部分。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5

该书的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算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而《政治学》创作于1936年,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该书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另外,本书的两个写作特点值得留意。第一,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全书紧扣题目层层展开,条分缕析,论证严谨,事例丰富。第二,敢于挑战传统,敢言人所不敢,拉斯韦尔揭示出冠冕堂皇的制度政治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不一定合法但真实存在的现象,让政治学褪去神圣,还原其本来面目。

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我对第一篇,第二篇的第二、三章和第四篇印象尤为深刻。其中,第一篇为全书设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大纲。拉斯韦尔开宗明义地提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传统的注重制度研究的政治学不过是政治哲学。拉斯韦尔认为尊重、安全、收入是可望获取的价值,获取价值最多的就是社会中的权势人物,即精英,其余的则是群众。精英可以按技能、阶级、人格、态度来分类。本篇还阐明了全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应用法”---从精英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观察发掘精英所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法”---通过时间和比较来辨清精英“自我”的客体位置,点明其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特点。

第二篇“方法”用四章主要论述了精英集团操控社会获取价值的技巧,包括对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的运用(“如何得到?”)。拉斯韦尔运用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应用法”,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深入解读了生活中似乎平淡无奇的现象所隐藏的精英手段。象征主要是通过灌输意识形态塑造人的行为,控制民众的攻击、内疚、虚弱、喜爱等情绪,形成集体情感氛围,从而为精英操纵社会提供条件。暴力是对战斗技能的运用,从属于精英的全面行动,必须与组织、宣传、情报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物资控制是对物资和服务流动的管制,涉及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私人企业集团的作用、危机时期的物资配给和对敌国封锁等方面。实际措施则是精英集团内部吸收训练精英的方法和对外部民众实行政策管理的形式,在危机时期危机间歇期要求有集权、服从的实际措施,危机间歇期则允许民主、分权的倾向,精英通过实际措施维护集体安全。拉斯韦尔运用大量实例,对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和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揭示了不论是原始印第安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甚或俄国革命社会都存在的精英集团控制行为。

第四篇、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概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和政治趋势的分析。拉斯韦尔运用前面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对民主国家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作了预测。对于民主制度,他认为,世界出现了法西斯

主义化的趋势,美国能否摆脱这一趋势的影响取决于中产阶级集团能否摆脱大财团影响发挥独立作用。对于世界革命,拉斯韦尔指出,世界革命部分受到限制而又部分获得普及推广,低收入技能集团逐步获得政治地位,但在“宏伟壮丽的阶级门面”背后还是存在技能、人格、态度等“也许更为微妙的对立因素”。拉斯韦尔在这最后一篇中为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做出了尝试,而日后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测。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

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深入思考的科学。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使得《政治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政治统治方法指南来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6

政治学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掩盖阶级本质进行更好的统治则是每本政治学著作的最大功效,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不例外。即使亚氏的理论站在了剥削阶级一方,即使亚氏的理论在当时也已落后在了政治现实之后,当更应看重的是他开创了剥削阶级政治学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意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与要求。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关注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而在最后亚里士多德却将笔锋转向了政体与立法。“我们的前辈把关于立法的研究任务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开展这项研究,去搞清楚使得一个政体兴盛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妥善地维系一个政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道。

回顾亚氏的政治哲学,我们不难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思考。而对于还处于“前近代”社会,和并未落实宪政和民主诉求的现今中国来说,亚氏仍具有其积极意义和塑造公民人格的力量。自由主义足以清除近代史上对于粗暴的历史单线论的盲目崇拜和对于国家主义的狂热拥抱,但对于破除之后何以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和民治体制似乎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和规划。回顾以亚氏为源头的共和主义,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点点答案。共和主义的热烈和令人沉思的力量与自由主义的清冽想调和,则可以建构一条通往开放、自由社会的小道。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7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处身于纷繁复杂的办公室中,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IQ?很多人认为智商最重要,才干胜过一切,然而许多人才高气傲,四处结怨,其悲惨的下场可想而知。EQ?人们说情商是要兼备的,不过没脾气的好好先生,却只会落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什么才能保证事业成功?全球专家学者研究发现这个重要能力就是PQ(Politic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办公室政治智商。可惜的是,这样的关键能力从来不曾有哪家大学教过,而几乎所有上班族都是在一次次的受害与失败后才习得教训,然而那时早已满身伤痕累累,甚至错失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机会。南加大马歇尔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凯瑟琳?凯莉?瑞亚顿从PQ——办公室政治智商,这一不为人关注的职场晋升关键因素出发,解读你职业瓶颈所在,让你驰骋办公室职场不再是难题。

办公室政治学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一般来说办公室政治和经营事业一样,都不是只需袖手旁观的运动竞赛,要是你有些许功成名就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忽略工作时的政治关系。真要逃避的话,那你只好远离人群,找个偏僻角落独自闷着头干活,毋庸置疑,你很可能这辈子就只能这样子过,不过亦难保不被政治的流弹波及。无论任何工作范畴,在你的专业技能纯熟到一定水准后,办公室政治就会成为左右你最终是否成功的重大关键,缺乏赢得决定性的支持肯定,即便是才华洋溢还是得屈就于精通政治手腕的同事之下,而这在职场上可是稀松平常的状况,之所以会这样,说穿了都是拜办公室政治所赐的缘故。有的人认为办公室政治意味着迂回策略或规则的灵活运用,然而让自己的见解得到众人的赞同,弄清楚该讲些什么,要怎么表达较好,选择合宜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对办公室政治而言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倘若你拒绝参与被自己视为“粗暴的政治”,其后果只会让你成为政治游戏下的无辜牺牲者,眼睁睁看着自己人生的抱负烟消云散。

办公室政治学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工薪阶层无人不知与办公室里的同事相处好的重要性。可是,这虽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本书就此阐述了办公室内各种阶层的人如何恰倒好处地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在在办公室这个政治舞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把握晋升的机会和规律性,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状态。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8

经过13天的时间终于把王浦劬老师的《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看完了,而且是看了两遍,作为考研复习的重要参考书,多看几遍是十分必要的,以后还得再看一下。就此书的内容上讲,也很有看的必要,据说这本书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集大成者,起码与我读过的政治学教材进行比较,这是个当之无愧的评价,这本书无论是在内容的翔实程度,还是在论证的严密程度上都可算是最好的。

第一篇讲政治和政治学的概念和发展问题,和其他同类著作差不多,不过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即认为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作者突出了利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后各章中,作者也会用利益分析法对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而其他政治现象则是它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它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这三者又互相影响,其中利益关系居于三者的核心地位。

利益来源于人们的需要,但需要转化为利益则要发生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具有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四类矛盾,其中犹以利益的二重性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二者的矛盾最为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接下来所要论述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表现为共同利益和利益的矛盾,实际上,就每一个利益主体而言,这两类利益只不过是其利益的两种形式,尽管共同利益成为其上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利益并表现出独立性,但仍然是原利益主体利益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分析利益矛盾特别是分析纵向利益矛盾的时候,如何合理分割这两类利益成为处理利益矛盾的关键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如何划分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也即利益主体除共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另外,共同利益所表现出来的五大特性,即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将会对政治权力特性和政治权利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三种是对应的关系。利益是人们构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利益和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影响上,并进而影响到了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多个层面。

政治权力是不同利益主体结成利益关系后,基于共同利益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形成共同的力量,并于不同利益要求的力量进行力量角逐和力量制约,在力量对比过程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政治力量将成为政治权力。从纵向上看,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体力量,高一级群体力量大于低一级群体力量,最终可以发现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从纵横向两个角度可以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也即公共权力,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它通常由执政党来执掌,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但社会不会成为有效的权力主体,它需要人作为具体的权力主体承担者,而人本身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一般而言,属于在横向上最强势的那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掌握了对社会力量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政治权力。在这里,作为公共权力的社会力量其实是与执掌公共权力的社会群体政治力量合二为一,这在后面要讲到的公共权力和执政党权力的关系时还会详细论述,两者其实是后者对前者的执掌和领导。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来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内在矛盾。可以看出,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基础都是共同利益,这也显出政治的公共性。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力为保障,也发挥着维护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作用,而政治权力的特性连同共同利益的特性,也在单个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和集中的政治权力确认分散的政治成员权利的矛盾运动中,转化成政治权利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力的强制制约性转化为后者的法定规范性,前者的专属排他性转化为后者的自主性,前者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后者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前者的多重职能性转化为后者的自由价值性。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前两者属于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属于政治权利行为。前两者都来源于权力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不同的是前者本质在于政治权力主体通过维护自己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来实现利益和要求,功能在于对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进行控制和约束,内容上则表现为建立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后者本质则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利益矛盾,功能就在于解决这些矛盾,内容上表现为承担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简单说,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保护权力地位来实现权力目的,并且着重对挑战其统治地位的利益矛盾进行规制,但仅仅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具体的解决则交由后者来负责,两者最终都统一于对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维护上。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离不开政治统治的资格确认和政治管理行为的保障。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具体表现形式有国家、政党及其制度、政治社团及其制度。国家和执政党与政治权力联系最为紧密,而非执政党和政治社团则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权利行为。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可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前者是浅层和感性的部分,但却表现为潜在形式,后者是深层和理性的部分,却可通过显在形式来表现。政治心理多体现在个体层面,因此属于政治权利的作用范畴,而作为统治思想的政治思想则与政治权力联系密切,当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主要和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作为政治关系的深层因素,政治文化不一定随其他政治现象和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表现出内在稳定性的特点,对政治及其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变迁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而政治民主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革命与改革有所区别,前者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是质变,并引起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而后者则强调渐进和稳定,是量变,不会产生社会制度根本变化的结果,最终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两者区别还在于前者多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发生,而后者则通常是自上而下。

理解这本书关键是要理解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作者对此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也就是对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两重性展开分析,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分析,而后两者也构成了本书的两条逻辑主线,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等都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治学的智慧》读书笔记


学无止境,治学之道是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谨记践行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本龙世谱所著的《治学的智慧》从读书、写作、研究等方面讲述了治学之道。

书中指出,治学必须严踏实,只有树立了良好的的思想,治学才有真正的意义。浮夸,意志不坚定等现象都是不好的。刻苦用功不是一时的兴趣,要把它当做终生的治学目标。治学,顾名思义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良好的书籍能帮助你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开卷有益也是道明的这个意思。

有像陶渊明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说的是那些能人才士。书读得再多,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也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治学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譬如你主攻新闻学方向,那就得以看新闻学书为主。那发散思维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多人说的要多方思维其实指的是在你在该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过后,才有去发散的能力,不然邯郸学步似的治学对治学本身来说是没有智慧的。

我很佩服有的人精读一本书,精确到书中字里行间,要弄清楚每个字每句话在这里的用意。好的书就得这样去品,不断重复去品,最大限度榨取当中的实际存在的价值,挖掘当中存在的隐形价值,为自己所用。

图书馆是个好地方,里面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纵观从图书馆出身的名人们,如毛泽东、蔡元培等,他们起初是图书馆里面的小小职员,为何能有如此能耐走上了辉煌之路。这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立志成才,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造化,不断自学,不断治学,成就了他们。

在读书治学中,注重质与量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要想学到东西,必须注重读书的质,读什么样的书,有选择地去读书,看到自己在思想或者是能力修养是缺少哪一部分,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读书治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陈寅恪在学习外语上,通过早留学国外的方式学会了日文,德文,英文。法文等10多种文字,在他学习外语经验上,哪里有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便在哪里拜师听课研究。

治学还要注重写作,三天不练手生,倘若不能将看到的文字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成文字,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治学方面也要注重写作。多观察,发现,进行创作。养成一种好的习惯,随身带好纸和笔,很多好的idea就是在不经意间从你的脑中晃过,不加以重视,所谓的灵感就是无用的东西,即便是你觉得自己有灵感,但是人家还是看不到你的才华,因为你没有把它形成文字,这也不能成为历史。

其实每天写日志是个好习惯,把本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练习写作,另一方面也是在回忆自己的过去,当很久后我一天,看到自己的文字,或许会有很多感悟。

《修身与治学》读书笔记


最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字叫《修身与治学》,感概良多。
一本好熟,是留给后人多么大的一笔财富。《修身与治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里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精髓。
在季先生的书中,融合中西,学贯古今。感觉到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勤奋刻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青年人的重担,在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个人的追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感动于一句话:今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所感,要经的起历史的考验。
确实。从时间的高度俯瞰走过来的路,很多当时觉得及其重要的事情,都变得不值一提。那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一时的落魄而耿耿于怀?
文化如大海。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无边无际。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在茫茫的海上漂着,没有方向,没有同伴,没有希望。这倒不要紧。只要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做着想要做的事,去更多的的地方,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充实而又乐观,就是读书最大的功德。
看了季先生的书,看见了希望。文化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大浪淘沙,好的东西,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好的东西,自会销声匿迹。所有身体的艰辛与困苦,心灵的困惑和挣扎,是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喜欢《[热门]政治学读书笔记集锦》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政治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