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教师

读书笔记教师

政治教师读书笔记。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政治教师读书笔记”,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政治教师读书笔记

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认真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荣辱观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

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谈自己的四点认识: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当前,因为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现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教育的渗透会让思想认识更深刻,对行动的落实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育课程上得到落实呢?举一个小例子:一位初一年级的学生曾经问我: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

四、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评价都不应该只是试卷的考试分数。不同的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程得到良性的发展。

最后,给家长提一点希望:荣辱观的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曾经一位教师对我说,一位学生对教育他的老师说:你明年还想签合同吗?不想干了你就说话。也许这个案例太典型,但它却折射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出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家长对德育课程表现出不屑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影响到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事实证明,家长的这种做法只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希望家长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政治与行政读书笔记


《政治与行政》
1.系统地分开了政治与行政

古德诺认为,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一为“政治”,即国家意志的表达或者是政策的决定,一为“行政”,即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是政策的执行。他第一次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二分”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不只是存在于一个机构当中,绝对的分权是不存在的

2.分肥制

19世纪出现在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是基于平民民主的理想而提出的。1829年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中遴选官员,其理由是:第一,民主政治表现在官吏任用上,就是民选官吏;第二,官吏职务简单明白,具有普通智慧的人均可胜任;第三,既然人人可以当官,所以官职的任期越短越好,使大家都有任官的机会,以符合民主与平等的精神。

优点:

(1)民主政治通过选举的方式表达民意,而选举的运作必须凭借政党组织。(2)若某政党在选举中获胜,即表明人民选择了该党。换言之,人民相信某党的政治纲领和所要实行的政策。(3)为了符合民意,应当由得胜的政党的党员来充当官吏,因为这有利于确定其政治责任,以及有效地完成其任务。

劣处:

然而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政党分肥制的结果令人失望。竞选中的捐款导致变相的卖官鬻爵以及间接的贪赃纳贿;选择官吏主要看政党背景,而不是真才实学;官员的高度流动性不利于行政经验的积累,导致政府效率低下;竞争过程中的政党倾轧与派别组织导致国家公务成为党务;等等

3.党魁

党魁通常特指操纵政党机器的首脑人物。党魁与政党领袖不同。政党领袖在党内有正式职务,职责和职权有正式规定,其活动公开并受到监督;而党魁在党内并无正式职务,权限也无明确规定,对其言行无法进行监督。党魁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主要依靠政党机器。美国是存在党魁最典型的国家。

党魁的地位往往是在由政党机器严密控制的地区通过互相倾轧和竞争取得的。党魁通过政党机器,在幕后控制党的地方正式组织,摆布地方议员的选举和官员职位的分配,指挥地方政府官员的活动,甚至操纵总统和众议院议长等重要职位的选举。如美国1897年在号称“洛克菲勒特派员”的共和党党魁M.韩纳的大力支持下,W.麦金利得以当选总统。党魁还拥有一批分别负责打小报告、理财、贿选、施展暴力威胁的人为之效力

英、法、意、日等国实际上也存在着党魁。党魁是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奥秘和弊端的重要表现,它不断遭到社会舆论的揭露和抨击。在美国,由于选举制度和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行直接初选而不由政党提名候选人,推行文官制度,限制恩赐官职,由市政当局经营公用事业,还有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加强,选民政治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已使党魁及其操纵的政党机器的作用大为减弱,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选区依然存在。

国家间政治 读书笔记


汉斯 摩根索的 《国家间政治》和其他现实主义理论家的著述,构成了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主要内容,而且使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而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国家间政治》一书在国际关系课程中持续得到使用的事实足以证明自身的不朽价值,曾有人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研修不外是摩根索和信服其见解的人与转而求助于其他学派的人之间的一场对话。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阅读本书,自然是我们了解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

一、《国家间政治》概述

《国家间政治》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本书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二、读书心得

1.理解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立论前提,也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始终处于无政府环境,因此,各国之上不存在拥有权威和权力去确定法律和解决争端的机构。在这种状态下,各国可以做出承诺,缔结条约,但没有任何最高权力保证遵从和惩罚背离。现实主义者从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出发,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争夺权力的斗争。在这样的推论下,无政府便构成了战争状态,安全考虑成为国家政策中至高无上的。或者说,无政府环境中的共存要求自助。但是由于一国的所作所为部分地取决于别国的所作所为,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家行为是互动的。(1)例如每个国家都经受的安全两难,会导致军备竞赛的发生。而解决无政府状态和安全两难的唯一途径就是均势。

就其根源而言, 无政府状态源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自然状态学说。(2)国内权威机制的存在是克服人与人之间无秩序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在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着超级权威机构 ,因此国家之间是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这种状态决定各个国家自行其是。

我们在开始了解无政府状态时最容易把它等同于绝对的混乱和无序,但稍加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我们就不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断深入的全球化更是推动了无政府状态有序化的进程。国家间不断加深的相互依赖使得各国越来越青睐于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英国国际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尔就提出了所谓无政府社会的概念。(3)对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的不同理解则成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分歧。与现实主义者的自助思想不同,新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国际制度可以消除或者至少是减轻无政府状态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他们对合作的前景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

2.对利益概念的思考

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诸原则把权力界定为人对人的控制。(4)他的六原则可以概括地解读为:一、政治有如总的社会,由根治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而人性不变;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反映这些客观法则的理性理论。二、政治现实主义的主要路标是依据权势界定的利益概念,它将理性条理注入政治考察对象,从而使得对政治的理论性理解成为可能。政治现实主义强调理性的、客观的和不受情感左右的东西。三、现实主义设定,依据权势设定的利益是各个普遍成立的客观范畴,但它并不具有一种恒定不变的含义。权势即是人对人的控制。四、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它也明白道德命令与成功的政治行为的要求之间的紧张。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将一个特殊国家的道德意愿等同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正是按照权势界定的利益概念,使得我们避免道德上的过错和政治上的愚蠢。六、政治现实主义者坚持政治领域的独立性。

六原则中以权力利益 为两个向度,把权力视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 。他没有明确给出国家利益的概念,但他认为把权力界定为利益的概念是客观的、有效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他的理论框架下,权力是自变量,利益是因变量。同时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胜过了国际的行动目标,(5)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在传统的现实主义视角下是否被短视地定义了。国际中的长期合作有如多次博弈,一国的信誉常常会成为影响其他行为者决定是否继续与之建立合作的标准。从这个层面上思考如何精准地定义利益,以及国际制度如何影响国家对自我利益的界定((6)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问题。以权力界定利益过分简化了利益的组成,除去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安全因素,其他国家偏好(如经济、政治的、文化的)的真实表达与实现也必须被界定在国家利益这个概念的内涵之内。甚至有学者认为,国家需求所认定的一切东西,都包括在国家利益的范畴之内。

3.对权力概念的认识

权力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概念之一,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正如罗伯特吉尔平所说,有关权力的定义如此之多,这是令政治学家们感到尴尬的事情。(7)综合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我借用一些资料中的观点,把权力描述为:第一,权力是一种能够影响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能力;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权力可以等同于实力;第三,权力既是目标又是手段;第四,权利具有普遍性和永存性。(8)

摩根索认为人类具有某种权力意志,这在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中尤为明:政治是争夺统治人的权力之斗争,无论其最终目的如何,权力是其直接目标,获得、维护和宣示权力的模式决定了政治行为的技巧。 因此,国际政治被现实主义者首先描述为权力政治:它是国家间对立、冲突和战争的舞台。(9)

摩根索宣称外交政策的终极目的可能源自法律与道德原则。他并非认为理想主义观念对决定目标无足轻重,而是认为权力是外交的必要手段,所谓即时的目标就是权力(10),因此,在外交政策的分析中可以将理想因素忽略不计。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这种论调的缺陷在于,权力的形态绝非是单一的,对权力的追求也形态各异,其特点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取决于施加影响时的具体情境。(11)

4.其他问题

在有关国际法的章节中,摩根索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社会是否做出努力采取执行国际法的行动,以及这种努力能否奏效,主要并不是基于法律考虑,也不取决于法律执行机构的公正行动。这种努力及其效果取决于政治考虑,以及在特定条件下权力分配的实际情况。(12)p328

而具体到主权问题时摩根索更是直言主权不是在国际法面前权利和义务的平等。重大的不平等可以与主权并行不悖。(13)p347这一观点被基欧汉等人广泛地接受,被用来说明在没有中央权威的情况下谈判的功效问题,有时它也被专门用于国际关系研究中。事实上主权原则确立的责任规则,就是将外部性的负担加于收到他们伤害的那些人身上的。(14)因为在与确定主权类似的科斯定理的假设下,即使责任规则有利于外部性的制造者而不是受害者,也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岳村政治读书笔记


下马观花的研究方法

所谓下马观花是和走马观花相对的,指深入实地,认真仔细的观察。

该书最令人钦佩并值得学习的就是作者这种下马观花的研究方法。毛主席曾说过: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徐勇教授为该书写的序言中也说:对于社会科学而言,没有第一手的资料,难以做出第一流的学问。因此深入实地的调查,切身的体会与感受,掌握充分的资料是学术研究,最起码是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而这恰恰是目前学术界欠缺的,坐在屋里靠想当然做学问的大有人在。于老师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他走出纸上谈兵的书斋凭着一个学者的社会良知,不畏调查中的艰难险阻深入农村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实地调查访问。在读附录中的衡山调查记事时,深切感受到了于老师调查中的艰辛,白天四处奔波做访问搞调查,夜晚冒着严寒制作问卷,写调查笔记,也曾遇到过车祸后险象环生的危险情况,这些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产生无限的敬佩之意。另外整本书都体现出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正如后记中作者说的:真切的理解他们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劳动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我对自己生命的承诺。

难能可贵的是于老师调查之后在对事实的解释和分析之时,还把这些调查的原始资料、调查的操作过程以及他本人在调查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呈献给了大家。为后人更加深切的理解该书并且检验该书的结论提供了素材。徐勇教授就说过:本书的附录衡山调查记事或许更有长远价值。除了调查笔记之外,作者搜集了现有的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档案文献资料 ,包括不同时期的各种报刊、各级政府档案、地方志、不同时期的村规民约、各种族谱资料、各种现存的会议记录、村干部工作总结、各种民间纠纷调解协议和法院判决书等文献。这为我们做实证研究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虽然我们很可能赶不上于老师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习其学者精神和研究方法应该会有不小成绩。

条分缕析的研究结构

在研究结构上该书运用纵向研究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乡村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变迁。作者把乡村社会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阐述了各个时期乡村社会的政治特征,主要是从国家,乡村社会以及农民个体的互动关系上来分析。我将这四个时期的特点用以下图表表示:

时期

国家政权边界

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农民个体的角色

传统乡村社会(主要以清代为代表)

县级

把自上而下的保甲制度和乡村自生的绅权、族权结合起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间接控制

个人依附于父权制家族,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个人被禁锢在家庭和群体的网络中

社会激变时期(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

乡镇

国家行政权力强制性的进入乡村社会,依靠强力和暴力控制乡村社会

新中国期(1949年到***结束)

政治制度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著

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突出的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史。这本书的条理十分清晰,每个朝代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分析制度优劣。本书比较重于对于政治体制的变迁与优劣的分析,而且重于细节方面的研究。

钱穆先生的渊博学识当然不可否认,但个人觉得钱穆先生的意见中个人的对于民族自尊的主观好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观成分过多。对于细节方面的评述还显客观,但对于中国古代关联政治制度总体的评述和把握就显得过于主观,带有个人的情绪。例如书中有这样的话,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这在现在看来近乎是可笑的。这可能与这本书原来是演讲稿有关,必须要有引发听众共鸣的东西,也可能与当时的学风与历史条件有关,但放在今天就不能不用略带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于汉代的政治制度十分推崇,而对于清朝则迎头痛批其部族政权之下的法术和私心,我觉得这样说是不全面的。首先汉代与清代的条件相隔两千年,社会各个方面差距很大,汉代官级较少,经济生活简单(王昆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统治难度要大大低于清朝。然而也可以这样看,汉代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制度是合格的,而清代的制度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来看则十分腐朽。但是这也是制度的表面现象,

深层的经济文化因素还未考虑,并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所以对于钱穆先生中国政治制度是逐步倒退的,后不如前,这个也是有问题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张鸣著

作为一个对历史了解十分有限和片面的理科学生,我觉得读一下这种导论类的书还是有必要的,不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大体原貌是无法去读更深一些的书的,所以就在严老师的书目外选了这本书。总的来说这本书与老师课上的内容互有联系与印证,又各有所长。这本书按照朝代划分,讲述了从先秦到晚清各朝政治制度的大体状况,对于构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系很有帮助。书中的史料讲解方面很全面,基本还原了各朝各代的政治面貌。对于政治体系的研究主要从政治中枢变迁,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学校制度,人事制度,政治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做概述式的讲解,因而对于各个政治、历史事件抱有比较客观中立的态度,可以对基本知识做出一定的解析。这本书还有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虽然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的。

这本书细节方面较为全面,对于各种制度的联系发展和变迁原因也有详尽全面的论述。对于制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都有所介绍。缺点是没有对于经济的过分关注,对于财政制度、司法制度之类的,即使有所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本书浅显易懂,故而比较好读。也不乏幽默之处,据说人大的张鸣教授的课也是不错的。

[热门]政治学读书笔记集锦


对于作品的读后感你是否无从下笔?当我们的想法因为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而发生改变时。写读后感时最好描写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与内容,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政治学读书笔记,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1

作者在这本书中对《爱欲之死》中的“我能”比“我应当”产生更多的强迫性,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应当”可以归为本我,“我能”贴近于自我,即自由意味着摆脱强迫,“我能”便变成了自由强迫摆脱强迫,这句拗口的话表达了一种根源性的强迫,所谓物极必反而已。

作者探讨了新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变种,将被他人剥削的工人阶级转化为自我剥削的企业主,即将阶级斗争转化为自我斗争。这种自我剥削并无阶级之分,也使得人们不能形成阶级同盟,“在新自由主义功绩社会中失败的人,要自己承担失败的责任,并以此为耻,而不是去质疑社会或者体制。

”作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宗教,人们为了受到约束而创造了上帝,每个人都是背负罪债的罪人,而资本同样让人们背负债务,俨然是让人们成为负罪之人的新上帝。

在政治中,作者认为新自由主义让公民变成消费者,政客们就如同商家,消费者相对于商家是被动的,所以消极的对待政治活动,这也造成了政客们不是比谁更好,而是比谁更差。

在技术上,作者提出大数据可以量化并预测人们的行为,新自由主义政权正如对待消费者一样,是鼓励人们去消费的,包括人们的情绪。传统稳定社会的理性宣传手段,在生产水平处于一定程度会到达极限,会让人们认为是一种强迫和压制,显得呆板和不知变通。这样与自由相伴的感性便取代了理性,感性相对于理性更加易变,这样生产中便带来了更多变化,感性相较于理性更有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作者认为当人被彻底量化,就会失去意义。作者的书名精神政治学,在美国利用社交媒体,掌握选民偏好的例子上得到了体现,利用微目标定位吸引选民兴趣,通过大数据预测使演讲更迎合选民喜好,国家越来越像市场,公民越来越像消费者。

作者认为精神是推论的集合体,而大数据将会产生绝对的认知,从而使精神回到绝对的无知。作者把大数据比作启蒙运动的统计学,而统计学中的概率只能给出当下的平均值,并无法准确预见未来。

私以为这本书的翻译同样有直译的偏向,虽然还不至于产生那种所有字都认得,一眼看过去就是读不懂一句话的感觉。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新自由主义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作者在书的末尾的最后一段提了句如何摆脱“樊笼里”,想来人生在世,绝对的自由也很难吧。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2

内容简介:本书基于“土地问题实质为政治问题”这一预设,将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理解为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利关系的集中反映。首先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以及征地制度的历史沿革,接着以Y市z区城郊村为例,对因征地引发的纠纷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类型分析,然后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征地纠纷的性质、根源和后果,最后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征地纠纷的因应对策。本书始终把主题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大的实践背景中加以考察和分析,以对案例的实证调查为基础,突破了把征地纠纷仅仅看作是经济问题这一传统视角,对征地纠纷作了较为完整的政治学分析,因而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其所提对策性建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大量农地被征收,由此引发的征地纠纷成为农村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征地纠纷不仅是个农村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该问题的发生不仅对被征地农民心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书在深入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来解读征地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因应对策。

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许多法官、律师和其他从事法律工作的朋友向我们反映,法规汇编和法律释义这两个法律工具类图书的传统品种各有利弊。法规汇编信息量大、关联性强却过于简单、不利于一般读者理解;法律释义虽解释详尽、易于理解掌握却又显篇幅冗长、关联性差。如果将二者简单糅合到一起,不仅篇幅所限而且没有必要。“新编常用法律简释”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法规汇编的基础上,选取了使用频率最高、解决纠纷最直接的法条,对其进行注释加工,用最简洁实用的语言将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应用方式一一阐述清楚,充分发挥了法规汇编和法律释义的长处。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3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其实不算厚,但我真是断断续续看了好长时间,内容简单易懂,但知识量非常大,看过真是有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看着了这本书,我深刻的感觉,中国人大多数既不懂历史,更不懂政治。我们是个有5000年历史,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世界第一的人口。但是日常的耳闻目睹,所见大多都是各种肤浅而幼稚的言论,却还充斥着自鸣得意。人口虽多,却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都在巨大的井底看天,大声的吵着,自以为得意!无论是各大网站、、知乎、甚至抖音等,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滑稽和戾气。

想了想,其实我并不知道欧美国家的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是怎样的,但在中国,至少在非政治专业上,政治教育始终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历史教育也是潜移默化却更为坚定的追随者。

其实我觉得真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但我觉得这也是这正是刻意而为的。《道德经》:“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历了老妈病痛到去世、安葬,经历了一系列的人情冷暖,看多了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问题,而这一段正是疫情肆虐的时候。看着人们的“共情暴力”和“共情肤浅”,以及各国的相互抹黑,人和人之间的争斗。到现在天下逐渐太平,没想到形式主义却突然高涨,疫情成了某些人邀功政绩的棋子,而劳苦的却加倍劳苦……

所以如今,当我看见各种戾气和愚蠢,竟然也出乎意料的心平气和起来。毕竟清醒的永远只是少数人。

也许没有最完美的政治制度,某些情况下,某种政治制度和政体可能会体现出一些优势,但终究在相较,在更多方面更好的政治制度和政体。然而我能说什么呢?作者也极为谨慎的几乎回避了所有关于中国的讨论,我又能说什么吗?

我只能自我的清醒,而感受这其中的巨大的痛苦!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4

我对政治特别感兴趣,所以十分乐意的参加这次读书会活动。我第一次接触政治学的专业书籍,收获还是蛮大的。博主推荐的这些书,我也知道都是经典读物,但是我以前没有认真地阅读过,感觉这些书艰涩难懂。通过大家一起读书的活动,我逼着自己读了一些,对自己也是有所裨益的。

我主要读了密尔《论自由》这本书,才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回事。公民自由或者社会自由就是社会能对个人合法施用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自由是对统治者的暴虐的防御。公民自由和政府的统治永远是对立的,从古自今政府都在控制言论自由,但是限度在哪里。通过作者的论述,我知道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民自己的权力,只是集中起来便于使用。还有关于“社会的暴虐”,社会的暴虐很可怕,他会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奴役人民的心灵,我就得社会的暴虐是当下普遍流行的“潜规则”,大家都会潜移默化得跟着潜规则走。

我对就是对《论自由》前几张的内容的一些感想。我在找书遇到的问题是,好多电子书的版本不一样,要读的部分不好找,所以还对博主提一个建议,就是在参考书目介绍时,能不能把所有的书籍要读的书目,第几章、多少页,这样比较好找该读的部分。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5

该书的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算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而《政治学》创作于1936年,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该书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另外,本书的两个写作特点值得留意。第一,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全书紧扣题目层层展开,条分缕析,论证严谨,事例丰富。第二,敢于挑战传统,敢言人所不敢,拉斯韦尔揭示出冠冕堂皇的制度政治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不一定合法但真实存在的现象,让政治学褪去神圣,还原其本来面目。

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我对第一篇,第二篇的第二、三章和第四篇印象尤为深刻。其中,第一篇为全书设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大纲。拉斯韦尔开宗明义地提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传统的注重制度研究的政治学不过是政治哲学。拉斯韦尔认为尊重、安全、收入是可望获取的价值,获取价值最多的就是社会中的权势人物,即精英,其余的则是群众。精英可以按技能、阶级、人格、态度来分类。本篇还阐明了全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应用法”---从精英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观察发掘精英所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法”---通过时间和比较来辨清精英“自我”的客体位置,点明其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特点。

第二篇“方法”用四章主要论述了精英集团操控社会获取价值的技巧,包括对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的运用(“如何得到?”)。拉斯韦尔运用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应用法”,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深入解读了生活中似乎平淡无奇的现象所隐藏的精英手段。象征主要是通过灌输意识形态塑造人的行为,控制民众的攻击、内疚、虚弱、喜爱等情绪,形成集体情感氛围,从而为精英操纵社会提供条件。暴力是对战斗技能的运用,从属于精英的全面行动,必须与组织、宣传、情报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物资控制是对物资和服务流动的管制,涉及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私人企业集团的作用、危机时期的物资配给和对敌国封锁等方面。实际措施则是精英集团内部吸收训练精英的方法和对外部民众实行政策管理的形式,在危机时期危机间歇期要求有集权、服从的实际措施,危机间歇期则允许民主、分权的倾向,精英通过实际措施维护集体安全。拉斯韦尔运用大量实例,对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和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揭示了不论是原始印第安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甚或俄国革命社会都存在的精英集团控制行为。

第四篇、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概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和政治趋势的分析。拉斯韦尔运用前面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对民主国家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作了预测。对于民主制度,他认为,世界出现了法西斯

主义化的趋势,美国能否摆脱这一趋势的影响取决于中产阶级集团能否摆脱大财团影响发挥独立作用。对于世界革命,拉斯韦尔指出,世界革命部分受到限制而又部分获得普及推广,低收入技能集团逐步获得政治地位,但在“宏伟壮丽的阶级门面”背后还是存在技能、人格、态度等“也许更为微妙的对立因素”。拉斯韦尔在这最后一篇中为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做出了尝试,而日后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测。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

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深入思考的科学。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使得《政治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政治统治方法指南来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6

政治学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掩盖阶级本质进行更好的统治则是每本政治学著作的最大功效,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不例外。即使亚氏的理论站在了剥削阶级一方,即使亚氏的理论在当时也已落后在了政治现实之后,当更应看重的是他开创了剥削阶级政治学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意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与要求。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关注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而在最后亚里士多德却将笔锋转向了政体与立法。“我们的前辈把关于立法的研究任务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开展这项研究,去搞清楚使得一个政体兴盛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妥善地维系一个政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道。

回顾亚氏的政治哲学,我们不难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思考。而对于还处于“前近代”社会,和并未落实宪政和民主诉求的现今中国来说,亚氏仍具有其积极意义和塑造公民人格的力量。自由主义足以清除近代史上对于粗暴的历史单线论的盲目崇拜和对于国家主义的狂热拥抱,但对于破除之后何以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和民治体制似乎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和规划。回顾以亚氏为源头的共和主义,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点点答案。共和主义的热烈和令人沉思的力量与自由主义的清冽想调和,则可以建构一条通往开放、自由社会的小道。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7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处身于纷繁复杂的办公室中,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IQ?很多人认为智商最重要,才干胜过一切,然而许多人才高气傲,四处结怨,其悲惨的下场可想而知。EQ?人们说情商是要兼备的,不过没脾气的好好先生,却只会落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什么才能保证事业成功?全球专家学者研究发现这个重要能力就是PQ(Politic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办公室政治智商。可惜的是,这样的关键能力从来不曾有哪家大学教过,而几乎所有上班族都是在一次次的受害与失败后才习得教训,然而那时早已满身伤痕累累,甚至错失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机会。南加大马歇尔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凯瑟琳?凯莉?瑞亚顿从PQ——办公室政治智商,这一不为人关注的职场晋升关键因素出发,解读你职业瓶颈所在,让你驰骋办公室职场不再是难题。

办公室政治学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一般来说办公室政治和经营事业一样,都不是只需袖手旁观的运动竞赛,要是你有些许功成名就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忽略工作时的政治关系。真要逃避的话,那你只好远离人群,找个偏僻角落独自闷着头干活,毋庸置疑,你很可能这辈子就只能这样子过,不过亦难保不被政治的流弹波及。无论任何工作范畴,在你的专业技能纯熟到一定水准后,办公室政治就会成为左右你最终是否成功的重大关键,缺乏赢得决定性的支持肯定,即便是才华洋溢还是得屈就于精通政治手腕的同事之下,而这在职场上可是稀松平常的状况,之所以会这样,说穿了都是拜办公室政治所赐的缘故。有的人认为办公室政治意味着迂回策略或规则的灵活运用,然而让自己的见解得到众人的赞同,弄清楚该讲些什么,要怎么表达较好,选择合宜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对办公室政治而言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倘若你拒绝参与被自己视为“粗暴的政治”,其后果只会让你成为政治游戏下的无辜牺牲者,眼睁睁看着自己人生的抱负烟消云散。

办公室政治学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工薪阶层无人不知与办公室里的同事相处好的重要性。可是,这虽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本书就此阐述了办公室内各种阶层的人如何恰倒好处地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在在办公室这个政治舞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把握晋升的机会和规律性,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状态。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8

经过13天的时间终于把王浦劬老师的《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看完了,而且是看了两遍,作为考研复习的重要参考书,多看几遍是十分必要的,以后还得再看一下。就此书的内容上讲,也很有看的必要,据说这本书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集大成者,起码与我读过的政治学教材进行比较,这是个当之无愧的评价,这本书无论是在内容的翔实程度,还是在论证的严密程度上都可算是最好的。

第一篇讲政治和政治学的概念和发展问题,和其他同类著作差不多,不过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即认为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作者突出了利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后各章中,作者也会用利益分析法对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而其他政治现象则是它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它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这三者又互相影响,其中利益关系居于三者的核心地位。

利益来源于人们的需要,但需要转化为利益则要发生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具有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四类矛盾,其中犹以利益的二重性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二者的矛盾最为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接下来所要论述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表现为共同利益和利益的矛盾,实际上,就每一个利益主体而言,这两类利益只不过是其利益的两种形式,尽管共同利益成为其上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利益并表现出独立性,但仍然是原利益主体利益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分析利益矛盾特别是分析纵向利益矛盾的时候,如何合理分割这两类利益成为处理利益矛盾的关键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如何划分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也即利益主体除共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另外,共同利益所表现出来的五大特性,即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将会对政治权力特性和政治权利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三种是对应的关系。利益是人们构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利益和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影响上,并进而影响到了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多个层面。

政治权力是不同利益主体结成利益关系后,基于共同利益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形成共同的力量,并于不同利益要求的力量进行力量角逐和力量制约,在力量对比过程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政治力量将成为政治权力。从纵向上看,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体力量,高一级群体力量大于低一级群体力量,最终可以发现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从纵横向两个角度可以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也即公共权力,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它通常由执政党来执掌,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但社会不会成为有效的权力主体,它需要人作为具体的权力主体承担者,而人本身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一般而言,属于在横向上最强势的那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掌握了对社会力量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政治权力。在这里,作为公共权力的社会力量其实是与执掌公共权力的社会群体政治力量合二为一,这在后面要讲到的公共权力和执政党权力的关系时还会详细论述,两者其实是后者对前者的执掌和领导。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来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内在矛盾。可以看出,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基础都是共同利益,这也显出政治的公共性。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力为保障,也发挥着维护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作用,而政治权力的特性连同共同利益的特性,也在单个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和集中的政治权力确认分散的政治成员权利的矛盾运动中,转化成政治权利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力的强制制约性转化为后者的法定规范性,前者的专属排他性转化为后者的自主性,前者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后者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前者的多重职能性转化为后者的自由价值性。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前两者属于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属于政治权利行为。前两者都来源于权力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不同的是前者本质在于政治权力主体通过维护自己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来实现利益和要求,功能在于对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进行控制和约束,内容上则表现为建立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后者本质则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利益矛盾,功能就在于解决这些矛盾,内容上表现为承担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简单说,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保护权力地位来实现权力目的,并且着重对挑战其统治地位的利益矛盾进行规制,但仅仅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具体的解决则交由后者来负责,两者最终都统一于对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维护上。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离不开政治统治的资格确认和政治管理行为的保障。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具体表现形式有国家、政党及其制度、政治社团及其制度。国家和执政党与政治权力联系最为紧密,而非执政党和政治社团则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权利行为。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可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前者是浅层和感性的部分,但却表现为潜在形式,后者是深层和理性的部分,却可通过显在形式来表现。政治心理多体现在个体层面,因此属于政治权利的作用范畴,而作为统治思想的政治思想则与政治权力联系密切,当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主要和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作为政治关系的深层因素,政治文化不一定随其他政治现象和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表现出内在稳定性的特点,对政治及其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变迁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而政治民主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革命与改革有所区别,前者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是质变,并引起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而后者则强调渐进和稳定,是量变,不会产生社会制度根本变化的结果,最终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两者区别还在于前者多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发生,而后者则通常是自上而下。

理解这本书关键是要理解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作者对此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也就是对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两重性展开分析,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分析,而后两者也构成了本书的两条逻辑主线,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等都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

读书笔记《政治教师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教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