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经》的读后感

《经》的读后感

《经》的读后感模板。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每次读不一样的作品,都是和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为了更好地展现我在书中收获的知识,我们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知道写作品读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们整理的“《经》的读后感”,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经》的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完了《简爱》,对简爱这个人的印象也改变了许多,以前认为简是一个又丑陋又有心眼的人,而看完之后才发现她很善良而且勇敢。

我第一次感动是简爱小时候,被送进学校,只有一个朋友,名字叫海伦,简要给海伦画像,于是海伦脱下了她的帽子,散下来一头金黄色的漂亮卷发,正巧被先生发现先生说她虚荣,于是要拿剪刀剪断她的长发,简为她辩解却不起作用,于是简就脱下自己的帽子要求和海伦剪一样的头发。我清楚的记得她大声对先生说no的时候那坚韧的脸庞,这种勇气是当时的孩子们少有的,因为在当时老师总是被认为是正确的。

简长大后,当听说舅妈病危时,她不计较舅妈以往对自己的伤害,仍然去看望并照顾自己的舅妈。并且当舅妈说出以前自己对丈夫撒谎说没有简的消息的时候,简仍然原谅了。在简看来过去已成往事,珍惜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她的大度与善良最终为她赢得了舅舅的遗产,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好人自有好报吧。

简和罗切斯特的恋爱也让我感动,罗切斯特从傲慢到对简的着迷,是简的独特性格与智慧影响了他。罗切斯特坚守自己作为丈夫的责任对自己的疯了的妻子不离不弃,即使面对两厢情愿的恋爱,他仍然冒着生命危险解救自己迷失在大火中的妻子,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为之肃然起敬。

结局的圆满让我为简感到欣慰,简的坚韧不屈的身影将成为我日后拼搏的动力,我将把对简的感动化为我自己的精神力量。

《经》的读后感 篇2

《三字经》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是中国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丛书》,那都说明了《三字经》的文化地位何其重要,同时为了让刚入学的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又一个熏陶,为了自己补上《三字经》这一课,我认认真真抽空读了这本书,虽然没有读完,但发现《三字经》里面确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现代儿童,甚至成年人都来读一读。

《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琅琅上口,非常适合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能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有回味丰富的功能,能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我为了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潜心研读吟诵《三字经》,并已开始教孩子理解朗读《三字经》里的故事,以期培养孩子的品德、礼貌、文化素养。读《三字经》,和孩子一起读《三字经》,我觉得具有现实意义或有针对性。

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另外,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相处中,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文中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齐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48个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开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开始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作者的态度是“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经。”

他说世上许多人为子孙计,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后代,教育子女,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而的收获是对孩子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如果我们不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怎么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所以,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经》的读后感 篇3

最近读了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经济制度三个部分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篇的微观经济学,介绍美国的事和人来说明微观经济学。

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实的原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看了赌博在美国这节的介绍,赌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争议的,需要用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分析。经济学证明了赌博会使效用遭到损失,即使输的钱等于赢的钱。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看完这节垃圾中的边际效用,说明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证边际效用正比于价格。富人花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低,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通过对节约能源的介绍,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及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是讲述了宏观经济学,这篇通过对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介绍。让我懂的许多的知识,比如,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用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收利也可能更丰厚。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货膨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为它使持币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

最后一篇时对经济体制的介绍。我认真的读了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一国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状态下能否赚钱才能判定。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介绍内容的一些感想。

《经》的读后感 篇4

几日前,看完了鲁迅的那本《朝花夕拾》,里面说了许多鲁迅儿时的事,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物描写的文章印象比较深刻吧,现在最记得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那个跟人“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的阿长,长妈妈。文章中,鲁迅先生似乎对阿长这个保姆没有什么好感,处处都说对她的不满,比如说她睡觉的时候常常摆成“大”字型,弄得小鲁迅没办法翻身;长妈妈经常对小鲁迅说一些迷信的话,使得小鲁迅厌恶;知道长妈妈害死了他的隐鼠之后的憎恨……对她产生敬意的好像也就两处,一处是她像小鲁迅说长毛的事,另一处便是长妈妈不辞劳苦地为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

鲁迅对长妈妈从憎恶到产生敬意都是这一本《山海经》的缘故,因为长妈妈“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鲁迅先生十分渴慕别人口中的绘图《山海经》,但又没有机会去书店买,一直十分懊恼。偶然跟阿长提起,后来阿长告假回来,竟带回了一套。由这件事,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抵过以前的不满,也更加佩服她了。

鲁迅先生从阿长身上看出,其实周围人对自己的爱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自己,体现在每个细节。只要用心发现,总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

在结尾,鲁迅先生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看来,在鲁迅先生心中,阿长已如他的慈母一般了!以往阿长对他的点点滴滴的爱已经渗透在他的心中并慢慢滋润开来。这让他时时会怀念起阿长——这个当时的下层劳动妇女留给他的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感情。也许,这是鲁迅先生后来一直坚持为普通的劳苦大众而战的原因之一吧!

《经》的读后感 篇5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著名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也是整本书中笔调最温和的,以表达对阿长的怀念。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发生的一些事。阿长是鲁迅家的女工,通俗来讲就是鲁迅先生的保姆。阿长又称长妈妈,这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先前一位女工的名字,只是叫惯了不愿意改口罢了。先前阿长对别人提起过她的名字,可也无人记得了。她是一个地位低微,不被人重视的人,也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但通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意识到,她其实全身都散发着质朴,善良的光辉。

一开始鲁迅先生对阿长是有些空前的敬意的,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在某种情况下,她好像有神力一般。之后这些敬意就变淡了,到最后完全消失,对她产生憎恶之感,因为阿长踩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还有一些原因可能是她睡觉姿势摆的像个“大”字,经常会告状等,可我觉得阿长虽然有一些令人不能接受的缺点,但是她是一心想带好鲁迅先生的。比如说,一次,阿长从鲁迅先生那儿得知了他很想要一部《山海经》,于是在告假回家时寻购并回来赠送给了鲁迅。鲁迅先生只是随口一说,阿长却放在心上,况且阿长不识字也没有扎实的学识,把《山海经》当做《三哼经》,可见她寻购这册书时是有多么的困难。鲁迅深受感动,从此对阿长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阿长感到同情。她是一个青年守寡的孤孀,为鲁迅一家默默地付出了许多,最终却连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也没有落下。我想,鲁迅先生还是心存内疚的,也十分怀念阿长,才会在三十年后专门创作一篇关于她的文章,也算是怀念的一种方式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发现身边那些默默为我们着想,付出的人,感谢他们,尽管他们对你可能很严格,但我相信他们的做法都是有益于我们的,毕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最新《经》读后感模板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作者写的作品中的情节让我有很深的感触。不妨畅快淋漓的把他写出来。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最新《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经》读后感(篇1)

《三字经》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是中国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丛书》,那都说明了《三字经》的文化地位何其重要,同时为了让刚入学的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又一个熏陶,为了自己补上《三字经》这一课,我认认真真抽空读了这本书,虽然没有读完,但发现《三字经》里面确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现代儿童,甚至成年人都来读一读。

《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琅琅上口,非常适合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能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有回味丰富的功能,能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我为了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潜心研读吟诵《三字经》,并已开始教孩子理解朗读《三字经》里的故事,以期培养孩子的品德、礼貌、文化素养。读《三字经》,和孩子一起读《三字经》,我觉得具有现实意义或有针对性。

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另外,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相处中,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文中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齐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48个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开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开始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作者的态度是“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经。”

他说世上许多人为子孙计,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后代,教育子女,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而的收获是对孩子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如果我们不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怎么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所以,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最新《经》读后感(篇2)

我的房间里许多我喜欢的书,包括《三字经》《中国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字经》,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经典之作,也是我的最好的老师,每一次读它,都能引发我很多的思考。

《三字经》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小组,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这本书的第一句,很简单,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一个人要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一无所知,能有什么用呢?又如养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等许多道理,都能从这本书中懂得。

《三字经》里还有孟母三迁,五子登科,孔融让梨等许多经典小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孟母三迁》里的断机教子。孟母为了孟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几次搬家选择居住地。但孟子有一天逃学了,孟母就当着孟子的面把刚刚织好的布给剪断了,说:你读书不专心就像断了线的麻布,学习不努力永远也学不到真本领。

孟子牢记母亲的话勤奋读书,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思想家。这让我懂得了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勤奋和专一。

《三字经》甚至还有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识。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书里的智慧和精神,这本书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和思想宝库。

最新《经》读后感(篇3)

去年的寒假,我翻了姐姐的书架,无意翻到了一本《三字经》,我带着好奇心认真读了这本书,让我收益很多。《三字经》这本书讲述了人从生来的本性到儿童再到少年时期父母师长对他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古时候孟子的母亲培育孟子,她特选择适宜的邻居相处,但是孟子就是不认真读书,孟母气得把织布机上已经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以此教育孟子学习就像这织了一半的布被剪断线半途而废。孟母真是让我敬佩。

《三字经》中有几句话让我记忆忧新,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它让我明白从小要好好学习,不能错过最好的学习机会,更不能做一个平庸无能的人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为父母暖被窝,夏天用扇子扇凉席。他的细心和孝顺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而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让我体会到兄弟间要相互谦让,做兄长的要呵护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要尊重兄长。虽然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但我们有伙伴,有同学,所以我们对同学和伙伴也要相互谦让尊重。

《三字经》让我受益匪浅。

最新《经》读后感(篇4)

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开始教我读《三字经》,但那时我仅仅是作为口头禅,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也只会其中的几句。真正开始读《三字经》仍是到了三年级上半学期,老师把它作为一项功课布置下来。当时心里真的觉得老师太可恶,把这种无用的东西当功课,又深奥又难背。

于是乎,天天读几句《三字经》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天天早晨,巷子里总能听到我朗朗的读书声。爸爸对《三字经》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诵的方法也很管用。徐徐地我喜欢上了《三字经》。由于它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便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中断心裁。”《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对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温席扇蚊》的故事让我明白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谦虚才能使人伟大;“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悬梁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永远不可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字经》,你像一位的老师,感谢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你像一盏明灯,成为我人生的导师。我将把中华传统的美德中华传承、延续下去。同时但愿我们所有的小朋友,能够在《三字经》的指引下,每天提高,健康成长。

经的读后感800字模板


了解一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里面情节总是扣人心弦,这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如何让自己的读后感充分体现出作品的精髓呢?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特地编辑了“三字经的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三字经的读后感 篇1

小时候,隔壁家的老爷爷就教我们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那时候,只知道摇头晃脑地背诵,却不知道三字经是什么。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向善,每一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所以我觉得在对待他人的时候,都要态度亲切。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

通过读《三字经》,增强了文学功底,厚积博发。继承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今天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这个年代,更应该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少走弯路,开拓创新,为人师,为人父母,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就会多引经据典,增加说服力,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三字经的读后感 篇2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翻一翻任何一本国学经典,先哲的智慧无不令我们赞叹、敬仰。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已经让我开始接触《三字经》了。那时的我还很懵懂,既不知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意义,也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内涵。只知道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直到现在,当我再次翻开《三字经》,细细品读。感受着文化的魅力,沐浴着文化的甘露,我受益匪浅,懂得许多。

让我感触最多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话的意思是“东汉时有个人叫黄香,在他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亲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亲睡起来时感到暖和。每一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和效仿。”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惭愧。平常,我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让我做些小事我也不情愿。

就拿前几天来说吧,晚上快要吃饭时,妈妈叫我去拿一下碗筷。我当时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哪里愿意离开呢?妈妈只好自己起身去拿了碗筷。看了黄香的故事,我感觉羞愧万分,无地自容。我们每每谈到父母,都说要孝敬父母。可实际上,一些人还总是让给父母增加负担、让父母操心。与古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父母为了我们不辞辛劳,付出了太多太多。黄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从我们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关心父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意思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曾经三次搬家,为的是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一次孟子逃学,孟子的母亲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孟子能够通晓古今、学识渊博,和孟母的严格是分不开的,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一读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不仅给我一个单独的房间,让我安静地学习,还给我买了写字台、台灯,努力改善我的学习环境,可是我总是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习总是不认真。读了这段话后,我才明白父母为了我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谓操碎了心。父母对我的期望如此之大,我怎么能不好好学习呢?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伦。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人勤奋好学、无时无刻都渴望知识的精神感染了我,促使我在努力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告诉了我学习的好处无穷,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的决心。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也警示我们: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事业有成;但只顾贪玩,游手好闲、不求上进,浪费了大好时光,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将来一定会追悔莫及。

中华文化,经历了无数沧海桑田,挺过了无数风风雨雨。作为新世纪的中华少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代表——国学经典,让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的潮流,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三字经的读后感 篇3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大家也许知道,乌鸦是被人厌恶的生物,代表着倒霉,而其实乌鸦另外还有外号,叫“孝鸟”。据说乌鸦是很孝敬父母的,大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就天天飞来飞去,四处寻找食物,食物找到了,自己一般都舍不得吃,而将食物喂给父母。因为乌鸦特别讲究孝敬父母,所以古人就把它叫做“孝鸟”,而且对它这种行为”称作“乌鸦反哺。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思情最深的绝对是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辛勤地将我们哺育成人,我们的成长中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成长,并且逐渐变得成熟的。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的辛勤哺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道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良心,那是没有道德可言的。某些成功人士认为,给父母亲吃的、穿的、喝的,并且每个月往家里寄几个钱就是孝敬父母的话,那你再看看三字经中的“香九龄 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意思是在冬天的时候黄香为父亲温暖床被,他自己很冷,但父亲每个冬天的夜晚都很暖和,这种孝顺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效法的。

给父母捶一次背,揉揉肩膀,给父母洗一次脚,跟他们谈谈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用好的成绩回报他们,就是我们对他们的孝敬,我们要用尽全力去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也要更好地努力学习,长大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当我也成为成功人士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将是父母、是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将我抚养成人,我要做的就是用行动孝敬他们,用最真挚的爱去报答他们。

三字经的读后感 篇4

《三字经》,最初认识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只是随便都了几句,也没有深入理解。如今再看,虽说懂得不多,但也有所感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四句大概是讲:人在最初的时候,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本性相近,但习惯却大相径庭。其实我有点不认同前两句话,怎么说呢?

我依稀记得上个学期语文考试,阅读有一篇大概是讲“幽暗意识”的议论文。其中就说了人性本恶之类的话,大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一开始我也觉得有点疑惑,认为人性怎么本恶?后来我想了很久,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人性,还真是本恶。

首先,人在一出生时,应该都是无意识的吧,怎么能说“善”?再者,人渐渐长大以后,性格就会有差别,是因为有的人抑制了他最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本性,我认为那种本性是恶的。举个例子:人一生下来就是懒惰的,没人会一生下来就特别喜欢写作业,是吧?没人喜欢从白天到晚上干活干个不停,是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懒。

而且你说人性本善,谁一生下来就会知道要把好吃的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孔融让梨也是在他父母生活行为中受影响,潜移默化地抑制了本性的表现,不然如果他父母吝啬的要死,估计让梨的就不是孔融了。

其实现在的教育就是为了抑制本性而存在的,若人人天性本善的话,有什么理由会有小偷之类的角色,那就应该天下太平了吧?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要改变这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本性。

仅仅两句话就令我思了这么久,写了这么多(可能不算多),看来要想读懂《三字经》,还是不简单啊。(谢伟杰)

三字经的读后感 篇5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影响极其深远。《三字经》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非常丰富,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我非常喜欢孟母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市镇上,孟子便整天学着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三字经》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好好学习,友爱兄弟姐妹,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学以致用,并且还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三字经的读后感 篇6

大概我三岁的时候,妈妈就让我背三诵《三字经》只是那会,尽觉得《三字》经朗朗上口,像唱歌儿似的,并没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日常生活中我接触越来越多的《三字经》,并带着几分不解与好奇。拿起《三字经》好好的细读起来,感慨也油然而生。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替父亲温暧冰冷的被窝。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已吃小的。而今我也九岁,总是无条件向父母索取却未曾说声“谢谢!”并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只要是我想要的,张口就要。与弟弟相处,也经常因为一点零食或一个玩具就大打出手。相比起来,我真是自愧不如。《三字经》短短的十几个字,竟把孝敬与谦让讲的淋漓尽致啊。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话说晋朝车胤买不起油灯,把萤火虫装纱袋照明读书,孙康家贫就借大雪的反光来读书。在如此的环境中,都没有停止过学习。而现今,包括我身边的同学,个个条件都好,可却没人能勤奋学习,只要有时间全是要么面对电视机,或抱着电脑,手机玩游戏,错过良好的学习时机,浪费大量的时间。

“扬名声,显父母。”

获得好的名声,为父母争光。这句话就是我不太赞同的,不管是学习,还是获得好的名声,全是为自已,而不是为别人,人不是为争光而学习,学习是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让生活变得更好!不过对于以前那个封建制度下的学者,扬名声,的确可显家底。我们只需汲取其精华。

《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句句都是经典,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

道德经读后感模板


读了好书之后,应当从中得到希望、勇气和喜悦,开阔视野。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阅读过后充满力量,写读后感时,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你的读后感准备的怎么样了?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道德经读后感(篇1)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

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篇2)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书中有说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获利百倍。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可见这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基础上,要求人民吃饱喝足筋骨壮,不要有非分之想。统治者也不要用机心智慧去控制人民,人民就会自然而然的统治自己。

听起来是很美好的一种理想,天人合一,人依靠地来生存,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多么圆融美好的一种景象啊。是出世务虚的一种美好境界。让人神往,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就像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理想虽好,可是实践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如果理想如此,人类就不会发展到今天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总是战胜了客观物质条件,创造一种属于人类理想中的世界。

无为而治是需要一定范围和条件的,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就足够了,可是历史发展来看,由于自然有时候也开开玩笑,收成不好,怎办?没有就去抢别人的吧。于是打架出现了,他们也想无为而治的吧,谁愿意打架呢?为了生存或许。

当然在物质还算充足,人人都吃喝不愁的阶段,可是适当去反哺精神需求。这是很应该的,避免误入疯狂追求物质的漩涡之中去。让我们的心境能在浮华之中的得到片刻安宁。

总而言之,理想美好,天人合一的与自然相处,恰当的运用自然的好处,治理自然的不好之处,正是自然之规律。

老子通篇充满辩证唯物的思想,仔细一想也可以说通篇又是老子的唯心主义论。完全的道法自然,又像极了完全的唯心主义。

辩证来看,就是常说的既要尊重物质的客观规律,又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爱护自然。

这是一个度和分寸的问题。

过度利用就是破坏,恰当利用就是物有所值;就跟人追求财富一样,恰好的物质让你悠闲轻松,过度的陷入物质追求则劳神费力。

老子的智慧圆融通达,第一次看道德经必然也有很多不到之处,通读一遍,略作思考。或许多时之后适合反复再读,目前来说理解如此,算作读书记录感悟分享吧。

总体来说,受益良多。

能在读书之外思考,或许正式一种进步。

能在工作生活之余,读读经典智慧,感悟一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高空远眺之心境,足矣。

经典,值得一读。

道德经读后感(篇3)

《低碳生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里有十二大类,分别是:源起、饮食、衣着、居家、出行、购物、休闲、交往、办公、上学、医疗和结语。读完了这本书,我深有所感。

其中“盘中餐,来不易,古有训,须铭记”这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想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两者有共通之处。农民伯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才种出粮食,我们要好好珍惜。想到这里,我就觉得惭愧,因为我吃饭经常没吃干净,还弄得桌面和地面到处都是饭粒,就好像下巴那儿有个洞一样。以后我要珍惜粮食,改掉坏习惯。

有关出行的“短路途,健步走,中程路,骑车游”也同样的给了我深刻启示。我想到了出行路途比较短的时候,可以用步行的方式替代其他的交通工具,既可锻炼身体又不用塞车,骑自行车既节能又环保又可以锻炼身体。骑自行车和步行都可以锻炼身体,想到这里我也觉得惭愧,因为我和爸爸出去玩的时候都是坐汽车去的而且那里离我们家非常近。我要告诉爸爸以后出行要环保尽量骑自行车和坐公交车,改掉浪费资源的坏习惯。

《低碳生活三字经》给了我很多启示,你们也去看看吧,想来多半会喜欢的。

道德经读后感(篇4)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xx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直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可以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面对成功,面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达到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面对成功,要知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不善者可以教给我们智慧,学会面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考虑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现在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道德经读后感(篇5)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

其实,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端正心态的问题,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云:内以养正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是谓之“净”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

“净”的含义,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从色尘(视根)、音尘(听根)、味尘(味根)、香尘(嗅根)、触尘(触根)、法尘(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西汉智者河上公给此章命名为“检欲”,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三、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这是说明了人们解读历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而为己用,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然而,我更以为,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

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妄为”正是人们静心、净心的外在表现,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有为”。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身边,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谓之道也”。

这句话浅显明白而又让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都在加强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

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推出,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在现代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下,一些有智之士越来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道德经》,积极挖掘道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教理和教义,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责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道德经读后感(篇6)

老子的仙风道骨,被传的神乎其神。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的话,那么老子预知未来从何而起;况且历史上的诸葛孔明也能神机妙算;再者,灵宝函谷关的尹喜怎么能看见紫气东来就判断将有圣人到来?其他人为什么没有看见?思索了好久,难道他们真的得了道,成了仙?答案曰:非也!其实,他们的仙风道骨都源于知识的渊博。他们能把万事万物之间联系上。就像古语所说: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他们从这几件事情的迹象上,能推断出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尹喜所见的紫气,其实其他人是看不见的,因为尹喜也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而且懂得气象。要是平常人,没有这些学识的人,见了就和没见一样。有些人的学识也很渊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待问题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而只是局限于事情的本身,所以学识再多也只是平常人!

最初读《道德经》,感觉老子什么事情都追求自然,不去强求。我总在想,我是年轻人,积极上进非常应该,如果一切顺其自然的话,最终无为。所以,对那种消极思想很是抵触。但这次诵读,却有了不同感受。虽然早都知道书多读一遍,感受就会增加一层,许是因为它难懂的缘故吧,搁置了许久。现为了学生能懂意思,我查了许多资料,对它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我们再拐回来说说老子的思想,他的无为其实是有为。我喜欢他说的例子。车子有轮子,轮子中间是空的,空是无为。但正是因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车轴,然后轮子可以滚动,可以在中,可以做人,所以又有为了。这也是他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了。他的无为中,其实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日所说的欲速则不达。他的这种丝丝昂,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没有说不让你不上进,只是在上进时应该遵循规律罢了!

道德经读后感(篇7)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就应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就应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但是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十分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明白。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方。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我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精品]《经》优秀读后感模板5篇


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写作品呢?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不妨写下一篇读后感,回顾书中的精彩片段,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经》优秀读后感”,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经》优秀读后感 篇1

《阿长与山海经》出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与鲁迅先生大多数的揭露世道残酷的文章不一样,《阿长与山海经》写的与家里的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看似平常的事情,却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感激、尊敬以及思念之情。文章也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

最打动的的我自然是主角长妈妈,写作手法是鲁迅先生常用的先抑后扬,在那样的时代,鲁迅先生用了抑笔描写自己的感想。阿长对孩子悉心教养,虽然不懂孩子真正内心的想法,有时候还让孩子感觉到麻烦与讨厌,但是她给鲁迅先生――一辈子与文学打交道的文学家,买了他人生中第一本书《山海经》着实让鲁迅先生印象深刻,也倍加感激。长妈妈自己从来没有读过书,可是见到孩子这样对一本书念念不忘,一直想办法买到它。在那个时代,着实不易。

在我们现代,想买一本书不是件难的事。想让我们的家人给我们买本书也不是件难得事。难得是家人能理解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不断为我们争取,也不断鼓励我们,我认为这是现代孩子都需要的。就像鲁迅先生需要这本书作为他人生的契机,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契机,但我的家人已经给我创造出种种让我对生活感到幸福的种种契机。

这是我必须要感谢的,也是我在这本书里与鲁迅先生一齐体会到的幸福与感恩。作者:吴方舒

《经》优秀读后感 篇2

《三字经》是一本教我们怎么做人的一本书。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他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到处去借米,夏启夺天下等等的故事。看了这些故事后都让我感触很深。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孔子认错,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到一个地方,突然下起了雨,后来有一个小孩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山洞里躲雨,后来孔子说: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把沙滩万点坑。那个孩子说:千层浪和万点坑你数过吗?孔子很佩服他,于是就和他的弟子门说:以前我讲过上等人有智慧,而下等人愚昧,看来是错的。后来当着众多弟子孔子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并想弟子们道了谦。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错事一定要大胆承认,并要诚心改过。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故事,如方仲永,阳春白雪等等,我们不能小看着本书,其实《三字经》里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读完这本书后,虽然有些我并没有看懂,但我知道从今以后我会认真读书,让自己以后能成为有用的一个人,那样才对的起辛苦养育我的父母和精心培养我的老师们。

三字经读后感4

我读过很多书,有童话书,有漫画书,有历史书,有科幻书等等。这些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还使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蕴含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从小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许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经》真是中华文化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每当我读起《三字经》时,便会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句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冬天时,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妈妈告诉我,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

黄香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父母的点点滴滴。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呵护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学习、去努力做好!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孝顺,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这本书给了我智慧的结晶和学习的精神,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不断成长、无所畏惧。

《经》优秀读后感 篇3

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阿长与山海经》之后我发现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愿在你在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至爱显露了鲁迅心灵最为柔和的一面。

人总有缺点,就算不能犯错的保姆也不例外:常常喜欢切切察向人们低声诉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移动或者顶着对手或自己鼻子。又不许鲁迅小时走动,拔一株草搬一块石头就说鲁迅顽皮要就告诉鲁迅的母亲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双手双脚,在床中间摆在个“大”子,使得小鲁迅没有余地翻身。

但她也有很多的优点,春节到了那种兴奋由然而生,放鞭炮,贴对联,给小鲁迅讲春节的故事,也会在晚上坐在摇椅上听那椅子发出的吱吱声,讲着那《山海经》的故事。

而且总是那么幽默:哥儿,你牢牢记住!她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记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搞得小鲁迅捧腹大笑。

鲁迅以文为药,置于旧社会人民的精神伤害。

通知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旧社会的残酷、冷漠、无形、黑暗。但我又从鲁迅和阿长感受到了那时候每个中国人都在寻找着通往中国黎明的路,每个中国人都渴望看到在中国天空上五颜六色的彩虹,每个中国人都在期待着看到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经》优秀读后感 篇4

经典道德经优秀读书心得范文八百字1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经典道德经优秀读书心得范文八百字2

老子的道很好的揭示了这样的规律;道既是指物质微粒本身一,又是精神的;是,大自然的法则,万物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宇宙万物都是从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一,从这个一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说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世上人或显得智巧光辉,或显得严厉苛刻。都好象自己很有本领。而象老子这样懂得道的人,反而显得愚钝暗末;纯朴诚实,甚至显得愚陋,笨拙。但这正是遵循道而行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智慧,财富,死亡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们做到了知人,知己,我们就显得比较就聪明,事情就做得比较好。知道了知足,我们就感到富有和充实。

“死而不亡者寿”,是身虽死,而道乃存;生是从大自然中来,死是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送妻升遐。认为,生死如春,夏,秋,冬四时交退,死不是什么悲痛的事,而是回归大自然的好事,所以,庄子鼓盆而歌,为妻子送行。

道家也有句名言;生从何来,死向何往。宇宙是从物质的最基本,无数微粒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它会回归到这些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中去。连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何况人呢?所以,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我们要顺其自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之。

经典道德经优秀读书心得范文八百字3

《道德经》洋洋洒洒不过五千言,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历史发展,它洗涤了不少迷惘的心灵,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纽约时报更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地位可见一斑。

之前听人说中层人士学论语,高层人士学老子。其思想的高深令许多成功者与企业的老总所推崇,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外在研究老中,首当其冲就是老子。我曾上当当网查过,竟然有许多外文版本。作为中国人有打心底的那份自豪感。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有不少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被动,柔弱不强势。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有”所以能够给人便利是因“无”发挥它的作用,无的作用更大。老子认为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因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无创生出有。我认为就像周易阴阳哲学中的一而二,二而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两者并不矛盾。功夫之王李小龙习武到最后悟出武术最高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其实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例如,杯子中间的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若杯子里已经有物体,则无法再盛物了,我们经常讲的空杯心态,就是说不要持“盈”,水太满就要溢出来,甚至是倾覆之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完善人格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从来不跟大自然相争,停留在卑下人人都厌恶的地方。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谦虚反而能赢得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最早应出于老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低洼才能得以充盈,你在低处高看别人,别人反而更尊重你。水能方能圆,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像水一样,能融入任何容器当中。我认为容纳的根源在于理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会避免自己的怨恨跟无谓的争执。

经典道德经优秀读书心得范文八百字4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经典道德经优秀读书心得范文八百字5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只有认真领悟《道德经》的内涵,才能使我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静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者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得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我们还要把“无为”思想用在待人处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对人宽容,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通过对《道德经》的重新学习,让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万事以德为先,用清静思想对待人和事,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和理想之心,使内心愉悦、快乐工作。

《经》优秀读后感 篇5

当时心里真的觉得老师太可恶,把这种无用的东西当作业,又深奥又难背。

于是乎,每天读几句《三字经》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每天早晨,巷子里总能听到我朗朗的读书声。爸爸对《三字经》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诵的方法也很管用。渐渐地我喜欢上了《三字经》。因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便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对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温席扇蚊》的故事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谦虚才能使人伟大;“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悬梁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永远不可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字经》,你就像一位的老师,感谢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你就像一盏明灯,成为我人生的导师。我将把中华传统的美德中华传承、延续下去。同时希望我们所有的小朋友,能够在《三字经》的指引下,天天进步,健康成长。

经优秀读后感800字模板


书是阳光,能照耀万物之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读后感,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很熟悉,看过某本书籍之后都需要写观后感,写读后感能让阅读变得更有意义。有没有哪些优秀的读后感可以作参考?小编特别编辑了“经优秀读后感800字模板”,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经优秀读后感 篇1

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父亲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让父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亲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亲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亲减轻负担,知道父亲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

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六年级了,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当作现在的电灯泡照明,用来晚上读书;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

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一想自己,感觉十分惭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学校是修文规模最大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知识。可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不刻苦,有时还做了违反纪律的事,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经优秀读后感 篇2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沧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经优秀读后感 篇3

《三字经》是一本教我们怎么做人的一本书。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他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到处去借米,夏启夺天下等等的故事。看了这些故事后都让我感触很深。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孔子认错,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到一个地方,突然下起了雨,后来有一个小孩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山洞里躲雨,后来孔子说: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把沙滩万点坑。那个孩子说:千层浪和万点坑你数过吗?孔子很佩服他,于是就和他的弟子门说:以前我讲过上等人有智慧,而下等人愚昧,看来是错的。后来当着众多弟子孔子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并想弟子们道了谦。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错事一定要大胆承认,并要诚心改过。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故事,如方仲永,阳春白雪等等,我们不能小看着本书,其实《三字经》里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读完这本书后,虽然有些我并没有看懂,但我知道从今以后我会认真读书,让自己以后能成为有用的一个人,那样才对的起辛苦养育我的父母和精心培养我的老师们。

三字经读后感4

我读过很多书,有童话书,有漫画书,有历史书,有科幻书等等。这些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还使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蕴含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从小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许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经》真是中华文化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每当我读起《三字经》时,便会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句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冬天时,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妈妈告诉我,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

黄香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父母的点点滴滴。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呵护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学习、去努力做好!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孝顺,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这本书给了我智慧的结晶和学习的精神,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不断成长、无所畏惧。

经优秀读后感 篇4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经优秀读后感 篇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幼儿园的时候就能背诵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假,学校的大队部布置了品读经典传承国粹阅读活动,《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启蒙读物,所以这个假期我把《三字经》拿出来重头到尾认真地看了一遍。

通过看三字经的解读,我知道了三字经它是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勤学刻苦、孝顺父母、礼貌待人,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的意思说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这样,等到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又有什么用呢?一块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玉工雕琢,就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没有办法让原来的优良天赋得以充分的发挥。我就得这句话说的太对了。我们小时候一定要刻苦学习,不能怕辛苦。还有我特别喜欢“头悬梁”这个故事。“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古代晋朝的孙敬,他学习非常刻苦,常常读书读的很晚,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睡着了,因此在读书时他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人。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刻苦学习,只有认真努力的付出,才能有收获。我平时在学习的时候,不是很认真,做作业也不是很及时完成。看了《三字经》以后,我要改正这些缺点,刻苦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我很喜欢这本书。

经优秀读后感 篇6

《三字经》,它是一部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也是记载历代发生大事小情的历史结晶;它还是一部具有高度概括的健康读物。

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字,但却蕴含着极为深奥的哲理。这本书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立志勤学和尊敬师长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不仅给你的一生指出一盏明灯,它还讲述了天时、地利、人和相生相息的关系。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古代历代君王的丰功伟绩和,以及历代名人平民的大事小情。

《三字经》一开始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简练精湛的语言,想一想,还真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天真无邪、善良。由于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虽然哲理很深,但是读一遍也便知一二了。只要像品茶一样地细细品味,这哲理就是显得轻而易懂了。

当读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被孟子母亲的用心良苦,三次搬家的毅力所感动。她前两次搬家,孟子在墓地附近住,模仿丧人的哭泣;孟子在闹市区住,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做生意;直到第三次搬到学堂附近住,孟子才懂得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其实人一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他有丰富的知识。要想有知识,首先就要努力学习,如果不用功的话,反而会使你不能掌握知识,懂得真理。正如玉石不经过玉匠的细细琢磨,也就不可以成为精美的玉器。

黄香九岁为父母温席,孔融四岁把大梨让给哥哥。他们这种“首孝悌”的精神令我由衷的佩服和感动。

“周武王,始诛纣”。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后,建立了周朝,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使其延续了八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朝代。

《三字经》是值得让每一个人去品读。不论是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还是成为指引你在人生路上不偏离航向的明灯。我相信《三字经》会改变你的一生。

经优秀读后感 篇7

《道德经》的大名自是从小就如雷贯耳,但真的把书买来看,还是在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之后,在仙剑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侠每施一个法术就念道一句道德经,就觉得好帅好好玩,

后来在书店看到就买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这本书,其实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这本道家第一宝典这么着也应该是一本厚好几寸,重十来斤的大部头。拿到手才发现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来一万字都不到,翻开来看,虽然有译文,却还是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不过虽然一开始不能看懂什么,读起来却有一股抑扬顿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觉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气。就觉得好像读完一句就能放出一个法术似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通过自己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喜欢《《经》的读后感模板》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经》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