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热】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合集10篇)。

以下的“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主题相关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特意整理的。好的电影总是会让我们印象深刻,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观看结束后我们可以尝试动笔写上一份观后感,经常写观后感,训练思维力。您还在苦恼怎么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1

一段208秒的经历,它,可能包含了你的一生,也可能在你一生中,什么都不算。

你的根本,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其他,比如:机长、同事、丈夫、父亲、朋友等等。是人,就必然会面对人的种种境遇,比如:已知的、未知的、迷茫的、坚定的等等。

而飞机迫降,是境遇的一种。成为英雄,然后又受到质疑;前一秒的英雄,下一秒又可能成为投机犯。人生本来就是这么无常,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最容易的面对的,就是自我怀疑。这个自我怀疑,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发自我们自己内心。40年的飞行生涯经历,在这个自我怀疑面前,什么都不算。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很难一言蔽之。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和超围观层面所统治的世界,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拼命积累,在微观层面建立起一点点小确定而已,而且这一点点小确定,仅仅只是我们自己可能能明白。

清楚这个,就可以看到‘萨利’的种种境遇和反应了。首先,是做好自己该做的。萨利从一开始接触飞行时所受到的教导,到自己在飞行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和成长,造就了他作出有利判断的基础。然后,是这样的积累和成长条件下,因为飞行模拟的结果出入,依然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最后,是通过自我怀疑,不断反思并寻找突破,在事实基础上找到新的解释和原因。这是一个过程,必定会经历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每步都得做到极致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做到了也不能确定的过程。

我们去做,只是去创造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可能;我们拼尽全力去做,只是增加了一点可以实现的概率。在结果面对,只有实现或者没实现,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因为去做了,而值得去‘感动’的。结果没有达到,那些意义,只是对你自己的一点经历,你还需要去经历更多,经历到足够实现,才有意义。

1月15日,航空史上的重要日期,一位英雄就此诞生了。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起飞几分钟后遇到飞鸟群,双发停车,萨利机长根据飞机飞行实际情况,判断当时飞机已经无法返回起飞机场,也没有时间到达最近的机场,毅然决定迫降哈德逊河,经历208秒的生死时刻,飞机平稳迫降河面。经过24分钟的紧急救援,最终全机乘客及机组成员共155人全部得救。对于这次真实的空难,扣人心弦的时间也就不到30分钟,要支撑一部商业电影,实在不容易拍摄。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部张弛有度,直击心灵的好作品。通过影片,我能感受到萨利机长空难后的应激反应,也能感受到他受到质疑时的煎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凡人的英雄时刻。航空署的人只是强调计算机模拟可以安全降落起飞机场,或者迫降最近的机场,却完全忽视飞行员在实际操控飞机时的反应时间,以及基于自身经验的判断。在萨利机长要求考虑人的因素时,还不屑一顾。最终,迫于萨利机长的有力质疑,航空署的人不得不承认,模拟飞行的机长经过了17次试验才成功迫降最近的机场。并同意考虑飞机被飞鸟群撞击后,飞行员需要时间检查飞机状况,为模拟飞行增加了35秒检查确定情况的时间,结果,模拟飞行的结果由先前的成功变成了失败――飞机坠毁。加上打捞到了发动机残骸,经过检查确认当时确实已经损坏,最终认定萨利机长做出的水上迫降是最佳方案,认定萨利机长是英雄。

对飞机迫降水面的难度不了解,但是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定是非常困难的,生还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但是萨利机长成功了,他救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这次真实的空难,了解了萨利机长的生平,曾经是空军飞行员教练,他的飞行经验非常丰富。据网络上的评论,客机迫降水面确实很难,很大概率会导致飞机解体,全员遇难。但是萨利机长凭借他多年的飞行经验,判断准确,没有浪费一秒,迅速判断飞机无法抵达任何机场,只能迫降水面,并最终手动操纵飞机平稳降落,全员获救。真的是无愧于英雄。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2

我知道86岁的东木大爷几乎不失手,但是没想到《萨利机长》那么的对我的胃口,这是今年少数几部让我有冲动看两遍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是因为视觉特效的细节丰富让我二进电影院,而作为半个影视从业者,《萨利机长》吸引我的是它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人物细节动作、布景、场景切换和运镜,我舍不得眨眼错过它的每一个镜头,一向很喜欢克制的电影,而8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冷静精准的像拿着手术刀的学院派大师。

《萨利机长》所传递出的价值内核确实有起到抚慰后911美国创伤情绪的作用,毕竟是在发生在纽约哈德逊河上的真实坠机事件,飞机、事故、纽约,几乎是美国人心灵创伤的关键词。虽然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对话谈及到911,但是所有人心里都潜在的将其视为了巨大的阴影,包括政府、民众和萨利机长本身。

看到有人说《萨利机长》是歌颂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我有些不以为然,某些时候我非常厌恶“个人英雄主义”这个带着潜在意识形态审美的词汇,事实上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在普世价值中,拿“个人”和“集体”作为对抗是愚蠢的。对于影片中的萨利机长而已,他只是最大程度的尽到他机长的职责而已,最好的社会体系便是由千千万万个萨利机长这样的人组成的,其实影片内核中我甚至还可以看到“集体价值”的影子,真实事件中,哈德逊河迫降救援事件中包括机组人员、救援船队、纽约警方等在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才让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这不就是一个伟大城市和民众应该有的面貌吗?《萨利机长》看似描写的是萨利机长个人,其实赞誉的是集体职责的到位,甚至包括犯错的审查委员会本身,都是程序正义一丝不苟的样本。

真实故事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机长凭借直觉拯救了上百个乘客的故事,但作为戏剧而言,设置矛盾和冲突是难以回避的,影片的主要冲突非常凝练精准的浓缩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萨利机长与事件调查委员会的矛盾,萨利机长觉得自己根据直觉的迫降选择是对的,他是从乘客生命安全考虑做出的选择,而作为事件调查的委员们获得的数学统计数据显示萨利机长并没有在纽约闹市区边哈德逊河迫降的必要,他本可以安稳迫降在机场,而哈德逊河迫降造给城市带来巨大的骚动,而且损失了价值高昂的飞机,利益不同的两端围绕萨利机长的判断正误进行了数次交锋。

其次是萨利机长自身的内心冲突,冲突的一面是萨利机长认为自己的直觉是准确的,而另外一面委员会出具的数字模拟证明萨利机长的直觉是错误的在进攻萨利的自信,甚至在一度时间中,萨利机长和其妻子的通话中显示出了动摇的姿态,事关上百条生命,他也对自己做出了心灵上的拷问。这条冲突线让萨利机长这个人物更加的立体和具有层次。

而后“机长临危反应时间”这个变量的.考证和测试最终为萨利机长推翻了审查委员会的异议,在短短的208秒里,萨利机长冷静而专业的判断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事件突如其来,而这208秒是留给萨利接受和反应的唯一时间,155条生命的生死抉择在此一瞬,计算机和数学统计固然可以完美的计算出逃生的最佳选择,因为计算可以一次一次的重来而找到合适的方式,但是留给萨利决定的机会只有一次。人其实才是事件中其中最大的、不确定的变量,而迷信数学统计的委员会从一开始竟然忽略了这一点,愚蠢的把萨利机长定义成为了一个没有情绪的恒定量。在加入临危时间之后的数次数字模拟中,飞机一次一次坠落在纽约闹市区,阴影中的委员们才最终恍然醒悟,站在他们面前的两位飞行员做出了不可重来的准确选择,而对于萨利和副机长而言,他们只是互相安慰了一句: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两条冲突线的凝练精准让故事充满张力,叙事上的高度冷静和克制让结尾的听证会高潮迭起,人物细节与层次刻画上深度让内核价值传递的更加到位,86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为我们献上了大师级别的作品,这是电影名匠数十年沉淀之后的才能修炼而来的内敛和关怀。

最后为东木大爷的长寿祈祷!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86岁还在坚守精神职责的东木大爷、精准呈现出萨利的汉克斯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3

本来这部电影我是抱着消磨时间的态度来看的,但是我哭了。

接触到这部电影,是我在看《奇异博士》时前面播放的预告片。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是:嗯,应该是带有强烈英雄主义的美国片吧。当然,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不会再这么说。

最近刚刚追完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很正能量的一部剧,我也是看完这部剧才知道有校阅这个工作,也是知道了世界上有很多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而在《萨利机长》这部电影中我也同样发现了这样一些人。这部电影虽然是以萨利为主角,但并不能说其他人并没有存在感。首先我印象很深的是与萨利机长无线通话的小伙,通话过程中,很沉着镇定,而他站起来之后眼眶通红眼泪也流了下来,后来一个人呆在小屋子里为这场他以为机毁人亡的灾难难过的行为,我能了解到这个人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着他人、感性的人。描写了两组乘客,体现的都是亲情,而在人们获救之后,也细致的描绘了打电话给亲人的情景,活生生的展现了劫后余生的情景。三个乘直升机的小哥,有任务之前的嬉皮笑脸和出任务时的严肃认真的对比也是很棒。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部电影确实给人一种很真实饱满的感觉。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萨利的噩梦以及神游时所看到的坠机情景有什么用,我是在后面才理解到的。我认为,萨利对于别人的质疑自己也在寻找答案,就像我们被问题困住之后,也会在走路发呆的时候去想这些问题,而对于萨利来说,这个问题或者说困扰更大,对于他的生活影响太大。那么,这些情景也就是萨利自己在脑海中模拟各种返航回机场的情况。(没有仔细去看,噩梦中和神游的时候的两个模拟是不是分别是两个机场)

对于萨利这个人物,电影里提到了他家庭可能负债累累,前半部分萨利打电话回家,妻子还在跟他提这个问题,说到他不能失去这个工作所带来的家庭收入,看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可悲。救下了机上全部的155人,还要被国家运输局用所谓的电脑运算来指责自己判断的失误,这种时候打电话回家想要与家人联系,却仍被提醒自己的工作不能丢,这的确是社会的残酷,但还是心疼萨利。萨利要证明自己的决定无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上述所说的,生活上的所迫。第二则是他作为一名飞行员的荣誉和责任。电影中两段的萨利年轻时的插叙,很能体现萨利飞行上的才华以及他对飞行的热爱。还好,在电影后半段,妻子电话里面哭诉着我才意识到你也是那155个人中的一个,以及听证会里面那位女士对萨利的敬佩,让我觉得萨利感到欣慰。

萨利机长最吸引人的特质,还是他的责任感吧。最后一个离机,最后一个上船,被市长召见时还在念叨着乘客人数的确认,在医院检查时喃喃念着155,都可以体现萨利这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其实我觉得最后离机时还保持自己着装整齐好帅)

准备去上课穿鞋的时候,还在回想结束时真正的机长和乘客会面纪念的情景,想着如果我也能认识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人,是人生一幸事吧。嗯,自己也要努力成为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呀!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4

看《Sully》的时候居然忍不住落了好几次泪。我说“居然”是因为上次看电影落泪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所以,尽管已经很久没有为电影写字,但这一次我还是忍不住想为《Sully》写点什么。

《Sully》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月15日全美航空由纽约拉瓜地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鸟群撞击,Sully机长在判断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死亡。Sully机长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他依然不得不面对审查委员会的调查。很巧合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偏偏至今仍对这个事件依然印象深刻,因为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一则报道说,由于飞机是落在纽约市内的哈德逊河上,所以它无意间成就了Twitter第一次比专业媒体记者更早更快更现场的向全世界传播了这个新闻。但是,我当时的所知也仅限于此,只到今天通过《Sully》这部电影的还原,这起事件中包括Sully机长在内的一个个人物才在我的脑海中变得生动丰富起来,而我也第一次知道在迫降之后竟然还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波折。

整部电影中我第一次落泪是在Sully机长和副机长被审查委员会近乎苛刻的质询的之后。尽管飞机最终成功降落在哈德逊河上,但审查委员会依然倾向于怀疑飞机驾驶员们其实是做出了一个不仅错误而且危险的判断,因为他们或许有足够的可能返回拉瓜地亚机场。Sully很无奈的说,在此之前,我飞了四十多年,安全搭载了几百万乘客,但对我最终的评价却要由着短短的280秒来决定(大意,我并未记下原话)。此时我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因为我能理解他的委屈,而他也说出了我很长时间以来压抑于心的感受—这个世界想要的不是你多么努力,也不是你以前取得过的成功,更不会是你的善意,不,这些都不重要,如果你这一次或下一次搞砸了的话。电影之中,审查委员会的人不知道不理解也不在意Sully在做决定时所面临的155条人命的压力、从出事到降落不到6分钟的时间、在森林般的曼哈顿高楼间穿行的困窘,以及从来没有人在水上迫降成功的完全无先例可循。在他们眼里只有反反复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模拟了几十次都能成功返航,但你要选择降落在水上?这样的诘问是如此容易的让我产生代入感—是啊,为什么别的人,别的地方可以做到,而你们就不行?

汤姆.汉克斯所饰演的Sully机长在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处于这样的压抑中,以至于他开始出现幻觉和怀疑自己的神经质的状态。在听证会之前,随着媒体和公众不断把他塑造成被时时处处膜拜的英雄,他的压力也日益增大。我一直在不停的为他担心—如果最后的调查结果证明他的迫降是次优于返回机场的选择,那些曾经感谢他的乘客,那些膜拜他的公众,那些不吝赞美之词的媒体会不会立刻换上一幅面孔,称他为不称职的人,不在意乘客生命的人,甚至是个偷取荣誉的“骗子”?

电影的最后,Sully用人性所必须的35秒来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这是一个完满的结局,汤姆.汉克斯再一次成功塑造了小人物中的英雄。但如果在现实中,Sully在短短的35秒里凭借经验做出的判断是一个次优选择呢?那么,如他自己所说,他会被摘下飞行徽章,再也不能飞行,失去养老金,还不起房贷,居无定所。还有那些他没有说但是一直在他梦里困扰他的事情,例如这个世界如何重新看待你—无论你是如何搭着自己的命想挽救其余154条性命,无论你是如何在水淹没了半个飞机后还要再次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乘客才最后一个撤离,无论你在摄氏两度都不肯换下湿衣服或去医院,只想第一时间证实所有乘客都已生还。这个世界有时就是这样不友善的。它粗暴、烦躁、没有耐心倾听。它经常不给你解释的机会。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 “一贯”,而只是你的 “一次”。评价你的不是你所做的,而只是你做到的,甚至是没做到的。人性明明是如此的复杂,但却总被要求像机器般一样精确的运行,没有误差,没有情绪,没有区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不过,我要说明的是,从程序本身来说,我对于审查委员会非常赞赏。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制度关注的恰恰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本身。它的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却尽可能的杜绝了人为的侥幸,从而为将来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设立了一个可参照的最优方案。我以为,导演伊斯特伍德所要批评和质疑的不是这个制度本身,而是在这一调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对人和人性的忽视以至不尊重,在他们眼里驾驶员只应该是飞机庞大的机器结构的一部分,因此该调查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机器般精确但荒谬的悖论之中)

好在我不是一直被这样的负面情绪所困扰。当万怡酒店的员工用一个情不自禁的拥抱来 “回答”Sully关于是否可以连夜干洗一下唯一的一套工作制服的时候,这一次,我是被感动得落泪了。其实,这不是这部电影里Sully第一次被人如此崇拜和感激,例如,他接受采访时,年轻的化妆师姑娘会突然亲吻他的面颊,说是代替自己的妈妈亲的,又例如,他最后一个从飞机的逃生筏爬上轮船时,飞机上的乘客们激动的挤过来拥抱他,还例如,出租车司机和酒吧调酒师都赞扬他是今年唯一为大家带来好消息的英雄,但是,在我的感受里,这些都比不上酒店里的这一次拥抱。这个姑娘瞪着惊讶的眼睛望着Sully,她说,整个酒店都是你的,整个酒店都为你提供服务,何况仅仅只是干洗一件衣服(大意,不是原话)。然后,她似乎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去足够表达自己对这位她心里的英雄的感谢和热爱,她突然紧紧拥抱了他,把自己的头贴在他的胸前。她和其他崇拜者不同的是她的强烈而直率的真诚、过分却并不做作的热情、甚至有一点点的“天真”,但却绝对和没有条件的善良。这些都突然让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会有人去在意你的努力,他们在用“心”去感受人而不会只是用“结果”去评判人。

这样的感动也因为纽约市民在救援中的行动而被加强。那些自发第一时间赶到的哈德逊河上的渡轮,从直升机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员和医务人员,不管是不是负有职责,所有的人都果断、有力、毫无犹豫的投入营救。当新闻媒体主持人在担心如此冰冷的水温大概几分钟就会要了乘客的命,二十分钟内所有155名机上人员都已经被救援到了安全的地方。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这不再是冷漠的纽约。我承认,如果仅仅通过我的文字,你或许很容易把影片的这一部分想象成传统的.表现套路。但不得不说,导演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却拿捏的相当好,他让那些参与救援的人显得有个性、充满自信,温和而体贴的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他让我相信,这里的人们和万怡的那个工作人员是一样的,在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如此强烈的善良。这样的城市和国家需要英雄来回应他们驱散种种阴霾的渴望,他们也一定会在他们自己中间找到他们的英雄。

影片还有许多令我动容的点,例如那对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的搭上这架飞机的父子,他们自始自终在互相寻找,直到最后通过电话互相哭泣着倾诉对于对方的爱;又如,机场空管的那个年轻人,口里坚持说着没有回复的飞机一定不会坠落,但眼泪已经不知不觉流在他的脸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的处理耐人寻味。但唯一我不太能理解的似乎是Sully的妻子在影片里的表现。在听证会之前,她给他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她哽咽着说,她直到此刻才意识到Sully自己也是155名机上乘员之一,她差点就失去了他。她觉得他还在,而这就是最重要的。导演伊斯特伍德当然是让这一部分对应之前当Sully妻子听说Sully可能会失去职位和养老金,非常绝望的担心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正在还贷款的房子。这样的表现方法固然以更大的困境反衬着Sully作为普通人的英雄形象,但似乎也削弱了她妻子和他之间的感情表现。然而,或许这也是可以算是现实的一种吧。

说到导演,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冲着主演汤姆.汉克斯去的(只要是他的电影,我应该差不多都看了),但在观影结束后才发现,这部电影还是我喜欢的导演伊斯特伍德的作品。细细回想一下,这部影片还真可以说是兼有汤姆.汉克斯和伊斯特伍德两个人的风格—前者擅长塑造普通人的英雄形象(《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菲利普船上》、《间谍之桥》等等),而后者则长于塑造人物,尤其是人物的内在精神(《硫磺岛的来信》、《老爷车》、《泽西男孩》、《美国狙击手》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这部影片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找到了他们两个人的结合点。

影片结束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但是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却是微笑,Sully机长的微笑。很多时候,他是一个过于严肃的人,否则,他的教练不会告诉刚学飞行的少年的他要学会去微笑,他的副机长也不会总是不得不明确指出哪些话只是在开玩笑,但是当他真正笑出来,却又是那样的令人动容流泪,那是当他在医院里听到同事带来155名机上人员全部生还的消息的时候,他的脸上是那样情不自禁的欢喜,如同终于获得了世界上最好的奖励。我想,即使后来被证明迫降哈德逊河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即使他要遭遇全世界的冷眼,这一刻的欣喜,还一定会是他人生中最值得回忆和骄傲的时刻吧。

因为280秒从来就不会是一辈子。每一秒才是。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5

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类型片种了。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改编真实故事的电影应该也需要一个短标签。但电影因为有自身的娱乐和戏剧属性,所以电影作为通俗艺术,即使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再夸张,还是需要添油加醋的加上一些改编,让电影更具有观众缘。

《萨利机长》是根据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在说电影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电影的强大阵容,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廊桥遗梦》等经典著作。主演则有我们熟悉的汤姆汉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是好莱坞的常青树。不过近几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有关,比如《飞利浦船长》和《间谍之桥》。

电影当然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在美国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评为近期最受好评的电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国内外电影平台评分也非常的高。同时也能感觉到影片是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214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气质古典稳重,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多的表现动作特效场面,点到为止,重点放在事后讨论机长是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重点放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和机长之间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讨论,萨利机长的举动,是英雄,还是骗子。

下面我们根据影片的剧情,分别来看看电影和真实事件中的出入。

在20XX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

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飞机。此时飞机上的人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

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但too young too simple 。 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萨利机长被认定为在事故几周后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出现幻觉和失眠。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影片的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特效炫技。

而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但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稍微把NTSB设为了和萨利机长的对立面,没有了感性,所有问题都咄咄逼人,并且一开始就有认定萨利机长把飞机迫降在河面反而让乘客更危险。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在这里科普一下,飞机如果发生事故,能迫降在地面绝对不会选择迫降在水里。迫降水里一定是下下策。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有轮子的飞机降落在专门铺好的跑道好还是落在软软的水面好。而且飞机迫降在水面以后,飞机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沉没。更重要的是,迫降在地面是为了更方便后期的救援。而救援的时间,就是决定生还者的黄金时间。

在影片最后的公开听证会上,大家开始online在线去看电脑模拟和人为模拟1549航班双引擎实效的状态下,是否可以成功迫降在两个靠近的地面机场。都得到成功验证可以迫降在地面机场。而此时萨利机长开始发飙说飞机被鸟撞击后你们马上飞回地面,这样做根本没有加上人为紧张时间和考虑反应时间,当然可以成功飞回地面。于是NTSB才加上35秒的反应时间,从而验证得出,唯一的迫降选择,只能是哈德逊河。

这是影片和真实情况出入最大的地方,因为影片把NTSB设定成是对萨利机长有敌意的一方,所以各种不谨慎不考虑不作为都放在了NTSB以烘托萨利机长的伟大,但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其实都是非常严肃和理性的。当然真实情况NTSB还质疑为何当时选择河面迫降的时候萨利机长没有开启飞机水面迫降装置。

当然了,这些都不排除萨利机长因为这一飞机事故成为了美国英雄。

总体来说,影片的对真实事件的还原度已经非常高了。汤姆汉克斯为了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真实机长的害羞和冷静,在整部影片的表演上表情和动作都没有太大的起伏,以不变应万变,把影片的重点放在对事件的陈述和思考上,而不是让个人表演去先声夺人。这沉稳的表演手法更让影片有纪实的味道。

很多人也会在看完影片后说,人都全部生还了为何还要这么刁难机长,其实正是因为有这些严谨的机构和严肃没有情感的条款和规章制度,才能为将来减少更多的灾难做防御,以及增加经验,取长补短。

质疑本身,往往就是进步和发掘真相的动力。对于一起事故而言,更是如此。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6

正所谓不破不立,片子基于艺术需求黑了一丢丢审查委员会,让英雄的火苗颤颤巍巍,但最终,也是审查委员会的半反面塑造以最公正无情的方式重造英雄。

东木就是可以把叙事拍得那么高级,毫不煽情,阶段闪回,落脚点都在人性上,在丝毫不做作的情况下,把真善美都传递了。这是86岁的东木,这几乎就是如出一辙的萨利气质即视感。

片子中段摇摇欲坠的设计太好。人物自身的惶恐,外部环境的盲目崇拜,都是在一条坚固的空中绳索中行进的。主轴是过程正义,是不含人情味的深究,是后英雄阶段中的上帝视角。虽然它那么繁琐和冷漠,但我相信大多观众都被感动着,甚至感到安全。一个国家不造神,这是对民众的保护,也是让善恶真正分明的渠道。在这个氛围中,一个完全立体,用细节取胜的机长,他的焦虑,他的害怕,他内心对过往的捍卫和对未来的无措层层加码,使观众如同机上乘客般投以感激,由使观众如同知情人般心怀同情。

整部电影,直到片尾过渡为真实世界,我们已经不仅仅为具体的个体鼓掌了。片子以一个凶险的情景开始,却以一个庄重的群像收场,幸存者重聚,表达感激,像一次次修正活着的定义。痛苦和死亡无可回避,哪怕每一步向前都是通往终点,至少我们清醒的爱过彼此和周遭(再一次为整个机组人员在灾难面前的神发挥点赞)。

世界上居然有一种美好经得起公式推敲,一想到这里,就安心。

ps:无限怕坐飞机的人坐飞机前看这样的片子,有种复杂的感情。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7

刚看完这部电影,很久没有完整看完一部电影了,很震撼,很感动,为电影真实的飞行和事故现场的还原场景感到震撼,也为萨里机长扎实稳固的飞行经验和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的精神感动不已。

虽然飞机成功降落,无人伤亡,但是美国国家安全运输委员会多次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进行谈话,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结果已经非常好了,这委员会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但是这确实也是这个部门的职责所在,想想虽然结果是好的,但是如果当时的结果是机毁人亡,这个还是很有必要的。然后委员会就开始了“挑刺”的过程,开始用计算机模拟事故(飞鸟撞击事故)出现之后可能的迫降途径及成功的可能。并选取了两个可能的比较就近的机场通道进行了人工的机舱模拟,经历了17次的尝试之后,在听证会的现场,飞行员成功的进行了飞机的迫降,我想当时听证会现场的人对萨利机长充满了怀疑,甚至询问这么做的意图。然后机长就很淡定的说话了,这只是理想情况下或者是已经有了完全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操作,忽略了事故现场的现实情况,事故就是事故,没有演习,在所有可能的尝试全都失败之后,只能果断放弃并及时另辟蹊径,这样才能在已经知道所有常规道路都被堵死的情况下,果断重新选择。可能在水面迫降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空中交通管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机毁人亡,但是如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能是找死,那为何不去尝试一下可能存在的生机呢?委员会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如果大家一味的相信计算机和人工机舱的模拟结果,结局只能是冤枉了功臣,而且大众也会把从最开始将自己的得救归功于萨利的想法瞬间改变,将自己可能死亡的危险因素迅速扩大,然后对萨利进行大肆的言论攻击。人心难测,这个世界做好人真的很难,关键也是人云亦云的情况太厉害。

再说萨利机长,从最开始得救后急切渴望知道安全人数,到期间曾因委员会的盘查,记者的聚集采访,还有噩梦和幻想的困扰,到最后听证会后的释然和自信,很纠结的过程,怀疑,担忧,再到坦然。汤姆汉克斯果然影帝级别,把机长各个阶段的神情和心理状态演绎的淋漓尽致,总感觉他分分钟要压抑的窒息掉(还好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42年的飞行经验,老司机一枚,能安然度过危机,概率还是很大的,看的时候忽然觉得人还是得好好干好自己的工作,平时一定要多学习多积累经验,保不准什么时候你的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积累就派上用场了呢。我不觉得这个事件的出现非常偶然,非常幸运,我始终觉得这是飞行员精神和42年飞行经验的完美呈现。就像听证会上说的,即使有了所有这些成功的模拟和演示,这个事故的结果仍然是一个可能无解的方程,但是如果去除了萨利机长这个变量,那么方程一定是无解的,这场事故也只能是个悲剧。这句话是个完美的结束,是对机长的巨大肯定,是给机长的一个交代,也完美阻截了可能会大量涌现的流言灾难。非常美好的结局。

但这只是飞行历史上的一小笔,还有很多飞机遇难的事件,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是幸运使然,但即使是幸运,这种幸运也足够值得我们为之庆贺,值得让更多的人知道。毕竟世界的本质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更应该被呈现保存并计入史册。同时我们也期待这个世界更多的惊喜。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8

我是绝对不允许自己错过到电影院去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

我只是万万没想到,片尾出现的真实生活中的萨利机长和他妻子竟然如此有气质,比扮演他们的汤姆汉克斯和演员妻子更让人眼前一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最近好莱坞的电影有回归表现人类本我的趋势?

不再只是一味以炮轰烂炸视觉效果来刷新票房的惯用套路。技术只是实现电影方式的表现手段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技术是用来为表现故事服务的,《萨利机长》也好,《深海浩劫》也好,完全不是靠视觉特效来吸引观众的,而是靠故事,人性展现的细腻口碑而传唱。这一点,我好感动。我希望可以坚持。

本片最启迪我的是,萨利机长不仅仅是在208秒的危急状态下救了全机155人,更自救了两次。第一次,当然是在事故时救全机人的同时救了自己。第二次,是他在被调查中再次自救。

首先,我们不可以先入为主的认为萨利机长一点错都没有,为何要接受这样不公平的检查?但是本片不是要塑造一个反派或者一个坏人。这样的调查恰恰说明了美国人在处理各种类型事情的严谨和谨慎,这样子的精神才能保证未来出错率的最低化。所以,萨利机长被调查是一件必需要经历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和冲击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其次,也许全世界都已经往他一边倒了,但是真正最后能救自己的还是自己。当面临对自己的投诉和怀疑时,不可以抱着侥幸的心理,或者被全美国的崇拜冲昏头脑,也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怨恨报复。冷静的萨利机长,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他再次选择了自救。他用最积极的态度去为自己找证据,用充足的理由和准备来面对威胁和挑战。

没有什么偶然性,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比如,面对208秒的危急,萨利机长是用的40年的飞行经验化险为夷。那么,面对下半辈子的事业和生活,他用了48小时为自己找来有理有据的说服证据。这点让我备受启发。

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不能遇到困难和压力就放弃或者埋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就像我昨日抱着可以学到管理项目的心态去听培训,结果后来发现,项目管理最重要的还是人。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最终解决方式没有任何科学,技术,他物能够帮助,还是得靠人,这个人就是自己。

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压力,如果你消极,事情就会按照消极的方式发展;如果你积极,且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时,那么事情就会迎向好的方面。

每次看完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会多明白一个道理,人总是在慢慢学会长大。谢谢电影。

看过这么多电影之后,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电影的作用是什么了。电影具有镜子功能,它能折射出电影所表达的事件背后的一种社会现象。本片就以一篇新闻材料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老机长的故事。影片根据20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

“我在40年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208秒被审判。”这是萨利机长的一句台词,他在成功解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后,竟遭到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他被质疑,委员会的成员认为他本来是可以返回到拉瓜迪亚机场或是附近的泰特波罗机场。他们想让萨利机长承认自己的错误,尽管所有人都生还了。之后他们一直举办听证会,一直模拟当时的情况,这一切都显示萨利机长迫降在哈德逊河面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可能会断送掉他40多年的飞行生涯,一夕之间究竟萨利机长是英雄还是个骗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不过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们对萨利机长的爱戴,毕竟在那么危急的情况能做出最为合理的选择,是非常不易的。这都来源于机长长年的飞行经验以及他过硬的职业素质。可是在这场模拟中,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为这一因素,模拟前那些机长是排练过数次,并且预知有鸟群袭击,都不需要反应时间。而真实情况是机长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对突发事故做出判断,并且找到最合理的降落地点。就像电影中副机长的一句话所说:“飞行又不是电子游戏。”在把这些人为因素考虑进去之后,他们发现返回那两个机场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看来迫降在水面是最明智的选择。最后证明萨利机长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什么特效镜头,可就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打动人心。也许纪实比特效更能触动人心吧。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无可比拟的,影片中人们在危机面前的反应,那种恐慌都是十分真实的。影片中的萨利机长是给个令人十分感动的角色,他曾说:“我不喜欢当英雄,我只是尽本分。”他并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倒也不是在假装谦虚什么,而是从骨子里认为保护飞机上乘客的安全是他的本职,不需要强调个人作用。同时,他身上最令我钦佩的一点是,在安全上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确认生还人数,而不是去换衣服,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本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副机长、空姐等其他工作人员的作用,正是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才创造出了这一奇迹。

另外,本片中乘客的表现也值得深思,遇到空难时大家一开始十分恐慌,人之常情。但在工作人员的疏散、安慰下,他们也开始有序地向出口逃生,最终成功得救。试想,如果是在我们国家,人们能否做到这样呢?所有人生还的奇迹能否实现呢?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根据真实事件拍的电影,给人十足的真实感,也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思考。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中我们跟着captain sully重新经历了一次飞机迫降的惊险情况,我们旁观了飞行安全部门对这次迫降事件判定的过程。影片的最后,captain sully在听证会上要求的模拟飞行和最后的陈述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模拟飞行的实验给出了特定的飞行情况,飞行员在走进驾驶舱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面对的情况了解,在对情况做出反应的时候排除了判定情况的需要,只需要对已知情况做出理论上正确的操作。然而就如captain sully所说的,模拟飞行中所欠缺的那35秒是整个事件的关键!有40多年飞行经验的机长在当下对自己所处情况的清楚了解和对飞机性能的熟悉,使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进而保证了全机155人的安全。在整个过程中captain sully冷静、镇定地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迫降之后他亲自在机舱中指导疏散,一直走到机舱的最后保证机舱中没有留下一个乘客,最后他在全体人员都已经疏散后返回驾驶舱穿上外套,还不忘带走飞行记录。在获救后还一次又一次的要求确认全部人员都已经安全上岸。这一份职业的责任感和精神令人敬佩和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当今科学越来越发达,在各个领域各种的人工智能系统操作逐渐代替人工操作,我们通过各种的实验和模拟操作,不断地提升智能系统的准确度和方便性。但是不论智能系统怎样发达、准确以及方便,我们还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熟练的人工操作目前还是比人工智能系统更加的可信和可行。电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对比给出相对可行和有效的'结论。但是在驾驶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等的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依靠驾驶员的临场反应和判断。很多时候当紧急情况发生的一瞬间,驾驶员根据丰富经验的临场判断和操作是处理紧急情况的关键,人可以根据自身累计的丰富经验随机应变的处理紧急情况。然而智能系统是在已知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这说明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上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

现在我们不断地讨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不是有一天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一切工作?事实证明,我们可以相信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工作量会不断减少,我们工作的效率会不断提升。但是电脑、机器人毕竟不是人,在多方面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的方面他们还是有欠缺的,而恰恰是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的结合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在说电影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电影的强大阵容,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廊桥遗梦》等经典著作。主演则有我们熟悉的汤姆汉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是好莱坞的常青树。不过近几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有关,比如《飞利浦船长》和《间谍之桥》。

电影当然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在美国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评为近期最受好评的电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国内外电影平台评分也非常的高。同时也能感觉到影片是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214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气质古典稳重,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多的表现动作特效场面,点到为止,重点放在事后讨论机长是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重点放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和机长之间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讨论,萨利机长的举动,是英雄,还是骗子。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9

1、一句“我只是做了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深深触动我内心深处,伟大的谦逊,质朴的自豪,更是每个民航人的写照,倾尽一生守护航空安全,站好自己那班岗。

2、压力。无论是萨利机长、副驾,还是管制员,在面对这样的场景,即便是他们都是尽了自己全力,依然立即检查,尤其是管制员的那场景,印象太深刻了,直接尿检、查血。还有就是萨利机长多次的失眠,多次的幻想。是呀,我们每个民航人身上不是背负重任呢?作为机务,其实也是一样,只是电影中并未提及。我们签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份责任,不能有半点含糊。

3、旅客安全高于一切。在哈德逊河备降成功后,全机组成员迅速组织旅客撤离到机翼和救生船上,待旅客下完后,客舱有积了半身高的水,萨利机长坚持要巡舱检查,确保不落下一个人。

4、“宁可延误,不要事故”。这是萨利机长的准则,更是我们每个民航人的准则。

5、亲情。萨利机长在确保所有人都上船后,走到甲板边,给妻子报了平安,简短的对话饱含浓浓的亲情。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篇10

好的电影看完后,会陷入一小段沉默的缅怀时刻。我看着观众逐渐离去,字幕继续滚动,显示一部电影的幕后人员构成,他们都尽职尽责了。电影就是这样,有台前就有幕后。被忽略掉的,从来都是大多数。

看完《萨利机长》,我就陷入了这样的状态。一个尽职尽责的机长,该如何在一次奇迹般的生还后,向世人证明他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乘客安危考虑,而不是个人逞能为了当英雄?

在电影结尾处,真实的机长沉默寡言,微笑温暖。演员伟大者如汤姆汉克斯,还是显得略微有点紧张了,但足够好了,我喜欢这个寡言少语而异常坚定的人。

少说点电影,多说点我的观后感吧。

最早看到萨伦伯格机长的自传,名字叫《最高职责》。当时还是学生,不理解职业尊严的含义,工作后,才发现,这个词太要命了,二爷说得好:

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职业的职业尊严,既然成为其中的一员,即使你再不起眼,再放荡不羁,再游戏人生,也应该在事情触及自己职业尊严底线的时候抹一把脸站起身来,用或许会被平时的自己嘲笑的语气,说声「对不起,我是警察」,说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我想起来两年前看过的一条旧闻:

20xx年11月10日晚,南航CZ3739航班起飞后约30分钟,只听砰的一声闷响,乘客旋即发现发动机起火。空姐吓到默默流泪,只有机长淡定播报,本人经严格训练,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21时40分左右,飞机备降在广州,200多乘客无人员伤亡。

昨天下午在电影院看《萨利机长》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响着这句话本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上。

当时我在地铁上,被这句话折服。看着地铁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想万一有意外发生,我们该如何避险。该听谁的,凭什么?

电影是个横截面,没有告诉我们机长平常怎么想,但他的自传里有,我试着摘抄几段:

我们之中大部分人都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工作,只有意外才能让我们一举成名,而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就是尽力避免这样的意外发生。

在生活的很多领域里,你都应该成为一个战略上的乐观主义者,即着眼长远,但同时又是一个战术上的现实主义者,即立足当前。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一些听上去周到而正确的话,电影不能让机长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说出来,于是我看到了以下几处:

他相对寡言少语,在飞机升空时有意识地避免和副机长闲聊过多,在他的自传里,他写道:从飞机推出离开登机口,直至起飞,爬升至10000英尺(3048米),航空法律规定机组不许谈论任何与飞行细节无关的闲话。

他在重启发动机失败后,直接跳过了规定程序的十四步,本能一样打开APU(俗称小风扇,auxiliarypowerunit,为飞机关键系统提供基本的电力,防止失速),这个关键决定是后来成功迫降的前提。也正如副驾在片中吐槽的,打开APU是规定流程里的第十五步,如果按部就班,有可能都走不到第十步,飞机已经坠毁了。

机长站在机舱中,看着自己的飞机成为一艘沉船,他的脸上是无奈和愁容,正是这些愁容,让我想冲进去帮机长,虽然不知道怎么做。

他在乘客获救后先后找了警察朋友、副机长和工会朋友来确认,机上所有乘客是否都安全。直到工会的人来告知,所有人,所有人都安全。他才放心了。

那一刻,他的脸上,愁容舒展。

我在电影院里突然意识到,我平常嘴上老爱说总是所有绝对之类的词儿,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这几个词的重量吧,但机长必须确定,但凡有一个人因为他的选择而遭遇不幸,他都难辞其咎。

每一个乘客,都安全,这就是他的理念。

看到一个短评里也写到夫妻关系的表现,妻子第一次接到电话还很惊讶今天你居然打电话报平安,第二次她就有点受不了家门外聚集的媒体压力了,开始打电话发牢骚抱怨,提醒机长房贷压力,第三次妻子才意识到丈夫有可能就和飞机一起坠毁了,开始抱歉,机长安慰她,说一切都会处理好的。

三个电话,一对夫妻,磕磕绊绊、不容易和相濡以沫就全给表现出来了。

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有七八次,我被这有可能降临的灾难和人的勇气与理念摁在座位上,眼睛湿了七八次。可能是怕,也可能是感动,看着他风度翩翩,看着他坠入长河,看着他接受诘问被质疑,看着他在纽约的夜里跑、想、长久沉默。

他知道自己委屈,但从没有抱怨过任何人。

有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当你是个英雄,却不清楚那一刻是怎么做到的,也不深思这种巨大灾难带给行动执行者的道德压力和专业难度但凡有一个小地方出现纰漏,导致人员丧生,机长就会被不良媒体打上鲁莽、自大、置乘客性命于不顾的标签。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没有耐心。

抱怨是没用的,愤怒也是没用的。有技巧地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向更多参与到奇迹中的人表示感谢,就好。

所以我喜欢稍微上点岁数的人演的电影,他们按照心里的原则而不是世上的规矩行事,他们偏执,他们知道对错,他们在为年轻时犯下的错做自己能做到的挽回和弥补,他们改不了臭脾气和坏毛病,他们欠钱,同时给更需要钱的人借钱,他们慢,他们气喘吁吁,他们捍卫着从他的时代到新的世界里那些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比如荣誉,比如克制,比如原则。

而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能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代言人吧。他86岁了,还在拍这样克制内敛的英雄片,和他同岁的老人,有多少人有这样的体力和状态呢?

我住的这个院子里,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岁数相差不大的老人们拄拐、蹒跚、到门口的货车上买回葱姜蒜和馒头,再慢行回屋里,还有一个老头挥着网球拍对墙狠狠地打过去,但也没有多少力道了,他们的身体普遍都不能称作硬朗了。

他们应该是新中国之前出生的一拨人,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或许谁都有年轻的肌肉和力气可以恣意发泄,但到了晚年,面对的是疾病、假牙和形形色色的虚假推广,利用老年人的恐惧和孱弱推销药品、保险和其他。

伊斯特伍德在电影行业里打拼了半个世纪之久,他已然两次得到了行业中的最高荣誉。一次是作为演员,拥有《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和《黄金三镖客》的表演作品,一次是作为导演,拍出过《百万美元宝贝》《老爷车》《萨利机长》等够多够好的电影,还在拍,不打算停。

我想不到比强悍更合适的词来表达我对这位导演的敬意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集锦


经过精心的设计栏目小编为您呈现了“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如何写出作品名的观后感里的重点呢?在观看影片时,您一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观后感应该保持纯净的心态以此来更好地聆听作品的真实诉求,写观后感可以不断锻炼我们的记忆力,加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

1、一句“我只是做了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深深触动我内心深处,伟大的谦逊,质朴的自豪,更是每个民航人的写照,倾尽一生守护航空安全,站好自己那班岗。

2、压力。无论是萨利机长、副驾,还是管制员,在面对这样的场景,即便是他们都是尽了自己全力,依然立即检查,尤其是管制员的那场景,印象太深刻了,直接尿检、查血。还有就是萨利机长多次的失眠,多次的幻想。是呀,我们每个民航人身上不是背负重任呢?作为机务,其实也是一样,只是电影中并未提及。我们签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份责任,不能有半点含糊。

3、旅客安全高于一切。在哈德逊河备降成功后,全机组成员迅速组织旅客撤离到机翼和救生船上,待旅客下完后,客舱有积了半身高的水,萨利机长坚持要巡舱检查,确保不落下一个人。

4、“宁可延误,不要事故”。这是萨利机长的准则,更是我们每个民航人的准则。

5、亲情。萨利机长在确保所有人都上船后,走到甲板边,给妻子报了平安,简短的对话饱含浓浓的亲情。

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2

我知道86岁的东木大爷几乎不失手,但是没想到《萨利机长》那么的对我的胃口,这是今年少数几部让我有冲动看两遍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是因为视觉特效的细节丰富让我二进电影院,而作为半个影视从业者,《萨利机长》吸引我的是它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人物细节动作、布景、场景切换和运镜,我舍不得眨眼错过它的每一个镜头,一向很喜欢克制的电影,而8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冷静精准的像拿着手术刀的学院派大师。

《萨利机长》所传递出的价值内核确实有起到抚慰后911美国创伤情绪的作用,毕竟是在发生在纽约哈德逊河上的真实坠机事件,飞机、事故、纽约,几乎是美国人心灵创伤的关键词。虽然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对话谈及到911,但是所有人心里都潜在的将其视为了巨大的阴影,包括政府、民众和萨利机长本身。

看到有人说《萨利机长》是歌颂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我有些不以为然,某些时候我非常厌恶“个人英雄主义”这个带着潜在意识形态审美的词汇,事实上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在普世价值中,拿“个人”和“集体”作为对抗是愚蠢的。对于影片中的萨利机长而已,他只是最大程度的尽到他机长的职责而已,最好的社会体系便是由千千万万个萨利机长这样的人组成的,其实影片内核中我甚至还可以看到“集体价值”的影子,真实事件中,哈德逊河迫降救援事件中包括机组人员、救援船队、纽约警方等在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才让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这不就是一个伟大城市和民众应该有的面貌吗?《萨利机长》看似描写的是萨利机长个人,其实赞誉的是集体职责的到位,甚至包括犯错的审查委员会本身,都是程序正义一丝不苟的样本。

真实故事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机长凭借直觉拯救了上百个乘客的故事,但作为戏剧而言,设置矛盾和冲突是难以回避的,影片的主要冲突非常凝练精准的浓缩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萨利机长与事件调查委员会的矛盾,萨利机长觉得自己根据直觉的迫降选择是对的,他是从乘客生命安全考虑做出的选择,而作为事件调查的委员们获得的数学统计数据显示萨利机长并没有在纽约闹市区边哈德逊河迫降的必要,他本可以安稳迫降在机场,而哈德逊河迫降造给城市带来巨大的骚动,而且损失了价值高昂的飞机,利益不同的两端围绕萨利机长的判断正误进行了数次交锋。

其次是萨利机长自身的内心冲突,冲突的一面是萨利机长认为自己的直觉是准确的,而另外一面委员会出具的数字模拟证明萨利机长的直觉是错误的在进攻萨利的自信,甚至在一度时间中,萨利机长和其妻子的通话中显示出了动摇的姿态,事关上百条生命,他也对自己做出了心灵上的拷问。这条冲突线让萨利机长这个人物更加的立体和具有层次。

而后“机长临危反应时间”这个变量的.考证和测试最终为萨利机长推翻了审查委员会的异议,在短短的208秒里,萨利机长冷静而专业的判断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事件突如其来,而这208秒是留给萨利接受和反应的唯一时间,155条生命的生死抉择在此一瞬,计算机和数学统计固然可以完美的计算出逃生的最佳选择,因为计算可以一次一次的重来而找到合适的方式,但是留给萨利决定的机会只有一次。人其实才是事件中其中最大的、不确定的变量,而迷信数学统计的委员会从一开始竟然忽略了这一点,愚蠢的把萨利机长定义成为了一个没有情绪的恒定量。在加入临危时间之后的数次数字模拟中,飞机一次一次坠落在纽约闹市区,阴影中的委员们才最终恍然醒悟,站在他们面前的两位飞行员做出了不可重来的准确选择,而对于萨利和副机长而言,他们只是互相安慰了一句: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两条冲突线的凝练精准让故事充满张力,叙事上的高度冷静和克制让结尾的听证会高潮迭起,人物细节与层次刻画上深度让内核价值传递的更加到位,86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为我们献上了大师级别的作品,这是电影名匠数十年沉淀之后的才能修炼而来的内敛和关怀。

最后为东木大爷的长寿祈祷!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86岁还在坚守精神职责的东木大爷、精准呈现出萨利的汉克斯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3

《萨利机长》是根据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在说电影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电影的强大阵容,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廊桥遗梦》等经典著作。主演则有我们熟悉的汤姆汉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是好莱坞的常青树。不过近几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有关,比如《飞利浦船长》和《间谍之桥》。

电影当然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在美国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评为近期最受好评的电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国内外电影平台评分也非常的高。同时也能感觉到影片是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214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气质古典稳重,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多的表现动作特效场面,点到为止,重点放在事后讨论机长是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重点放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和机长之间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讨论,萨利机长的举动,是英雄,还是骗子。

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4

一段208秒的经历,它,可能包含了你的一生,也可能在你一生中,什么都不算。

你的根本,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其他,比如:机长、同事、丈夫、父亲、朋友等等。是人,就必然会面对人的种种境遇,比如:已知的、未知的、迷茫的、坚定的等等。

而飞机迫降,是境遇的一种。成为英雄,然后又受到质疑;前一秒的英雄,下一秒又可能成为投机犯。人生本来就是这么无常,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最容易的面对的,就是自我怀疑。这个自我怀疑,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发自我们自己内心。40年的飞行生涯经历,在这个自我怀疑面前,什么都不算。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很难一言蔽之。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和超围观层面所统治的世界,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拼命积累,在微观层面建立起一点点小确定而已,而且这一点点小确定,仅仅只是我们自己可能能明白。

清楚这个,就可以看到‘萨利’的种种境遇和反应了。首先,是做好自己该做的。萨利从一开始接触飞行时所受到的教导,到自己在飞行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和成长,造就了他作出有利判断的基础。然后,是这样的积累和成长条件下,因为飞行模拟的结果出入,依然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最后,是通过自我怀疑,不断反思并寻找突破,在事实基础上找到新的解释和原因。这是一个过程,必定会经历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每步都得做到极致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做到了也不能确定的过程。

我们去做,只是去创造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可能;我们拼尽全力去做,只是增加了一点可以实现的概率。在结果面对,只有实现或者没实现,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因为去做了,而值得去‘感动’的。结果没有达到,那些意义,只是对你自己的一点经历,你还需要去经历更多,经历到足够实现,才有意义。

1月15日,航空史上的重要日期,一位英雄就此诞生了。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起飞几分钟后遇到飞鸟群,双发停车,萨利机长根据飞机飞行实际情况,判断当时飞机已经无法返回起飞机场,也没有时间到达最近的机场,毅然决定迫降哈德逊河,经历208秒的生死时刻,飞机平稳迫降河面。经过24分钟的紧急救援,最终全机乘客及机组成员共155人全部得救。对于这次真实的空难,扣人心弦的时间也就不到30分钟,要支撑一部商业电影,实在不容易拍摄。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部张弛有度,直击心灵的好作品。通过影片,我能感受到萨利机长空难后的应激反应,也能感受到他受到质疑时的煎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凡人的英雄时刻。航空署的人只是强调计算机模拟可以安全降落起飞机场,或者迫降最近的机场,却完全忽视飞行员在实际操控飞机时的反应时间,以及基于自身经验的判断。在萨利机长要求考虑人的因素时,还不屑一顾。最终,迫于萨利机长的有力质疑,航空署的人不得不承认,模拟飞行的机长经过了17次试验才成功迫降最近的机场。并同意考虑飞机被飞鸟群撞击后,飞行员需要时间检查飞机状况,为模拟飞行增加了35秒检查确定情况的时间,结果,模拟飞行的结果由先前的成功变成了失败――飞机坠毁。加上打捞到了发动机残骸,经过检查确认当时确实已经损坏,最终认定萨利机长做出的水上迫降是最佳方案,认定萨利机长是英雄。

对飞机迫降水面的难度不了解,但是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定是非常困难的,生还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但是萨利机长成功了,他救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这次真实的空难,了解了萨利机长的生平,曾经是空军飞行员教练,他的飞行经验非常丰富。据网络上的评论,客机迫降水面确实很难,很大概率会导致飞机解体,全员遇难。但是萨利机长凭借他多年的飞行经验,判断准确,没有浪费一秒,迅速判断飞机无法抵达任何机场,只能迫降水面,并最终手动操纵飞机平稳降落,全员获救。真的是无愧于英雄。

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5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小时候看的美国电影都那么简单粗暴有力量,那种电影怎么没了呢?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越战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举个例子,在《荒岛余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岛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发现无家可归,因为他的未婚妻凯丽已经另嫁他人。两人毕竟是强制分开,心里还是有感情的,凯丽的丈夫也识趣地退到一边。凯丽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车按照好莱坞的尿性,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啃起来吧然而这是汤姆汉克斯电影,他默默地把车开回凯丽家,没有破坏她的婚姻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现实生活中,上哪找这么一批人啊?)。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深思,每次看完一部作品后,都会深深被演员的演技所折服。为了防止感悟被遗忘,应该赶忙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结构层次要鲜明,重点要放在"感情”上。写好一篇作品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我们为你整理的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1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xx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2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小时候看的美国电影都那么简单粗暴有力量,那种电影怎么没了呢?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越战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举个例子,在《荒岛余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岛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发现无家可归,因为他的未婚妻凯丽已经另嫁他人。两人毕竟是强制分开,心里还是有感情的,凯丽的丈夫也识趣地退到一边。凯丽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车按照好莱坞的尿性,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啃起来吧然而这是汤姆汉克斯电影,他默默地把车开回凯丽家,没有破坏她的婚姻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现实生活中,上哪找这么一批人啊?)。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3

萨利机长观后感1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20xx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萨利机长观后感2

暑假是一个闲暇的时间,我利用这个时间看了大量的电影与书籍,写观后感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

《萨利机长》取材于20xx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中,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当年,这架空客飞机在爬升过程中遭到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后,前美国空军飞行员萨利机长,确认飞机无法到达附近机场后,决定于纽约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终,他成功地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创造了空难史上著名的“哈德逊奇迹”。然而,在萨利机长被媒体捧为英雄时,他却遭到了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

“哈德逊奇迹”的创造,并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因为运气,他是一个优秀的机长毕生专业素养的呈现,同时也与他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有关。

在电影的片尾,当此次空难生还的乘客露出一张张大难不死后的喜悦的笑脸时,当他们自豪的报出自己的座位号时,传来了萨利机长的一段话:“155只是一个数字,可当你去对应一张张面孔时,那就不只是155张还有其他面孔,妻子们、女儿们、儿子们、父亲们、兄弟们,数字立马可观起来。”在现实中,当年那些机上的乘客表示,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次迫降改变了。而萨利机长说:“1549航班不仅仅是5分钟的飞行经历,而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地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4

1月15日,航空史上的'重要日期,一位英雄就此诞生了。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起飞几分钟后遇到飞鸟群,双发停车,萨利机长根据飞机飞行实际情况,判断当时飞机已经无法返回起飞机场,也没有时间到达最近的机场,毅然决定迫降哈德逊河,经历208秒的生死时刻,飞机平稳迫降河面。经过24分钟的紧急救援,最终全机乘客及机组成员共155人全部得救。对于这次真实的空难,扣人心弦的时间也就不到30分钟,要支撑一部商业电影,实在不容易拍摄。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部张弛有度,直击心灵的好作品。

通过影片,我能感受到萨利机长空难后的应激反应,也能感受到他受到质疑时的煎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凡人的英雄时刻。航空署的人只是强调计算机模拟可以安全降落起飞机场,或者迫降最近的机场,却完全忽视飞行员在实际操控飞机时的反应时间,以及基于自身经验的判断。在萨利机长要求考虑人的因素时,还不屑一顾。最终,迫于萨利机长的有力质疑,航空署的人不得不承认,模拟飞行的机长经过了17次试验才成功迫降最近的机场。并同意考虑飞机被飞鸟群撞击后,飞行员需要时间检查飞机状况,为模拟飞行增加了35秒检查确定情况的时间,结果,模拟飞行的结果由先前的成功变成了失败——飞机坠毁。加上打捞到了发动机残骸,经过检查确认当时确实已经损坏,最终认定萨利机长做出的水上迫降是最佳方案,认定萨利机长是英雄。

对飞机迫降水面的难度不了解,但是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定是非常困难的,生还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但是萨利机长成功了,他救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这次真实的空难,了解了萨利机长的生平,曾经是空军飞行员教练,他的飞行经验非常丰富。据网络上的评论,客机迫降水面确实很难,很大概率会导致飞机解体,全员遇难。但是萨利机长凭借他多年的飞行经验,判断准确,没有浪费一秒,迅速判断飞机无法抵达任何机场,只能迫降水面,并最终手动操纵飞机平稳降落,全员获救。真的是无愧于英雄。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5

很多人都会将麻醉工作比作飞机的飞行过程,看完《萨利机长》,突然觉得很有感触,重新审视过往三年多的麻醉工作,除了后怕就是失落,又或者有点自责。

虽然在学校亦或是在每一次大小讲课里,都会受到教育,麻醉工作需要巨大的责任心以及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但日常工作的琐碎早已消磨了所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早就机械化了所有充满挑战的激情,所剩无几的只有每日的疲惫和对这份工作的绝望。幸好有一群可爱的同事,才得以让这种无聊苍白的工作稍显生机。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当看完萨利机长,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千万次的飞行经验造就了临危不惧、机智果断的萨利机长。同样数以万计的麻醉例数不也在无声的提升着我们工作的高度,尽管波澜不惊,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如此才会有质的飞跃。经验与技艺需要时间与机遇的积累,然而无时不在的却是我们的责任心。作为把控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安全的生命的机长,我们也需“宁可延误,不可失误”!

突然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可笑,笑自己对麻醉事业理解的苍白,笑自己为繁琐工作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果明天允许,我定会收拾如此幼稚的情绪,怀揣巨大的责任心,在每一个细节,只为将麻醉做到最安全舒适。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6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飞鸟撞击,在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凭借40多年的驾驶经验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伤亡。其实这种“零伤亡”事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欢喜的。影片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实影片开始,内心对萨利机长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观设定,直觉上从未怀疑过。贯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为何像这样的“零伤亡”航空事故,还要经历审查委员会这般严苛的质问,且似乎他们费尽心思的计算机模拟都在把萨利推向一个“图谋不轨”的边缘,真的担心故事最后以揭秘一场阴谋结局。令人欣慰的是,萨利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失去理智与风度,并用人性的道理赢来了35秒的时间,也最终得到了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人性分明如此复杂,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地运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块还是整个科技信息时代的悲哀。

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这是第一次完整见到飞机水上迫降后的救援过程。除了对机组人员沉着稳重的指挥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赞美之外,我想说的是,平时我们个人从没特别在意过的救援设施设备和所谓常识,或许只有灾难真正发生在我们头上时,才能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最终承认: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绝无生还的可能,除了你。萨利为自己争取了35秒人类反应,这35秒,是人类的弱点,也正是人类的伟大,理解了这35秒,才能理解人类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艰难与勇气。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7

这部影片讲述了20xx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 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在践行职责的道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8

几个月前在某电影公众号上看过这个电影的推荐,加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所以一上映就去看了。

影片根据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水面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格局虽小,视角却很独特,没有将重点放在机长如何冷静处理突发状况和如何迫降,而是围绕事件发生后的事故调查过程展开,期间穿插主角的回忆还原事件全貌。听证会是全片的高潮,当电脑模拟画面证实机长所说是正确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好想站起来为他鼓掌。

汤姆?汉克斯几乎是独角戏一般,将一位经验丰富的机长演绎得近乎完美。迫降时他沉着冷静,从容果断,和副机长配合默契,成功拯救了所有人;调查中,在同时面对外界的歌颂、调查组的指控、家人的忧心忡忡三方巨大压力时,他内心又是无比的焦虑和煎熬,甚至是强烈的自我怀疑,表演非常成熟到位。影片叙事手法也值得称道,稳重简练,不花哨,不过分煽情,一部英雄题材的主旋律片能这样很难得,结尾在副机长的一个诙谐玩笑中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法治社会的严谨和正义,还有面对灾难时人的反应,就像机长所说,并不是没了他这件事就不成立,而是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达成最后的圆满结果。很感人。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9

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很满足。

这部电影是一部结局已知的电影,如何再呈现,如果讲这个故事,实在不容易。在这,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文字,语言,故事,那么重要。因为绝对真相根本不存在,每个人心里都一个真相。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去反复挖掘一个历史故事。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是否有遗漏什么。是从大,还是从小?在一个事件上,有太多的维度,有太多的自由,有太多的视角。所以才有那么多好看的小说,故事。

以前的我,对故事,只注重情节和结局。可是,结局是什么?如果是历史事件,估计每个时期都要新的结论吧,成败?无常。而且这后世的评论,对当时的人有啥影响。斯人已逝。都是我们在臆想而已。

对于这部电影,是讲一个英雄啊。他没有太多的去夸大英雄的形象。几乎是客观的还原事情,几句话,几个镜头,事件便结束了。为了更饱满,给了乘客很多镜头,展现人们在生死面前的慌乱,劫后余生的感恩。

但我更感动的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次成功的救援还有很多人,部门参与。如果没有他们后期的即时跟进,也没有100%的生还率。

尤其是那个第一个到达的救援船。那个,1,2,3,无缝对接上机翼,这个专业,这个技术,也是经年累月的专业才换来的。他们在救上那些刚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时,说,no one is gonna die today. NO ONE。。不是YOU..这一字之差,代表他们的决心。他们对生命的敬畏。

这点敬畏是国人没有的。也许是我们才从战争中恢复,死亡见得太多了。他们都习以为常了。我也没有。我觉得生死太正常了。可是,他们不同。他们有时在疾病面前有种轻松感,觉得死亡不是结束。但他们对生命有种敬畏感,觉得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机会,也不放弃。哪怕是陌生人。

很喜欢这部电影,TOM HANK的演技就不提了。

有机会再看一遍。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 篇10

生活中,一般来说默守成规相对安定,但不可否认会错失很多乐趣。看了下面这部电影,你应该跟我一样对这个信条会有更深的体会。可不是乐趣那么简单了。

电影还有五天公映,俺提前尝了尝鲜,不过,汤姆·汉克斯的影迷们比我要早得多。据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萨利机长》也以最小的特效使用率脱颖而出。美国电影学院将在数周之后把这份入围名单缩小到10部电影,并在20xx年1月24日发布最终提名名单。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短标签了。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电影自身的娱乐性和戏剧性,既便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导演还是会以艺术的眼光去修饰情节,以使电影更具有观众缘。发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刚刚就像电影中的NTSB部门的精神一样,去查证了一下是不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萨利机长》是根据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莱坞得过不少奖项,《廊桥遗梦》就是他拍的。主演则是汤姆·汉克斯主演,《阿甘正传》、《荒岛余生》、《拯救大兵瑞恩》等很多大片都是他主演,不过现在看他,真的老了哦。

电影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xx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飞机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整体是种点到为止的简约风格,这种自然的留白观看起来很轻松,很是恰当。围绕NTSB部门以严谨的态度调查机长是险博名利,还是真正的英雄。突出了影片尊重事实、小心求证中心主题。

真实事件记录:

在20xx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瓜拉迪亚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博乐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机舱。此时飞机上的人们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事故几周后,萨利机长被认定为: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出现幻觉和失眠,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炫技镜头。

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让观众感觉NTSB态度有点冷硬,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电影中塔台指挥官沮丧的说“完了,机毁人亡”,他为什么会这样断言呢?查阅了一下相关知识,简言之,综合因素,飞机陆地上迫降要比水上迫降生存率高得多。飞行员技术,以及很多的水面上的不可控因素决定着生死概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事件被称为“哈德逊奇迹”的原因了。

影片中的NTSB公开听证会,没有考虑加入35秒的反应时间差。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进行的非常严肃和理性。

有人或许会问:“155名乘客全部生还,为什么还去质疑男主?”狄德罗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我想,导演是本着这个理念,以及剧本对事件的高度还原有预见性的下得赌注吧。

萨利机长观后感


萨利机长观后感(一)

陈梦圆

我很感谢这部电影,因为责任,因为专业,无上荣光。

平凡的事情平淡的完成,人生也就这么波澜不惊安康守己的走过,但有了责任,甚至多了几分危险的气息,一切就不太那么一样了。因为多了担当,多了责任,很多看似平凡不起眼的工作流程,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该如何以一种几近工匠的一丝不苟来完成,不容许半点敷衍:飞行员的例行检查单,乘务员的各项检查单还有安全检查,机务日常维护的锱铢必较,安检的严格较真…只有我们知道,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简单程序意味着什么,不奢望所有旅客能理解我们对工作程序的"矫情",我们也不对外行人要求对我们"懂得",因此最开始对这部电影我是没有太多期待的,无非又是个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题材,我很努力的想用最平常的心情走进影院,希望不要犯职业病去较真专业细节影响观影心态。事实证明我错了。

这是一部同样工匠精神的作品。从内行角度,我震惊于对自己所学业务的反思,我们的应急培训理论是严谨得几近公式化的程序,撤离时不能携带行李,水上迫降成人救生衣要在出客舱时才能充气,甚至对应急撤离程序的类别和分工我们都有完整的严格培训,但,有一个最重要的,也是萨利机长影片中提到的:人为因素,我们不可控。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人的求生意识占据所有理性,会有人不顾安全规定在客舱就将救生衣提前充气,也会有人求生心切独自离开群体游向看似不远的河岸或海岸…等等诸多细节让我想到都细思极恐。

作为最不可控的因素,在飞机逐渐成为几大最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后,多希望整个社会可以将这些种种乘机安全普及给更多的普通大众,让大家都可以普及更多的安全知识,就像大家都知道坐车要系安全带,逃生玻璃要敲四角一样,让更多的人知道乘机安全带的重要性,救生衣提前充气的危险性…抛开业务角度,同样是人为因素,更是哈德逊奇迹的至关因素,那就是人对职业的兢兢业业,职业人的专业,影片中起飞前机组的检查单执行,乘务组的安全检查,真实得就是每天成千上万的航班进行时,那些松散物品固定的动作,安全广播和演示,甚至迫降前的安全带检查就像是每天颠簸时的安全带确认检查一样平凡而普通,但正是因为所有环环相扣平淡无奇的专业安全工作,串联起了整个哈德逊奇迹。

岗位职责里的机长最后撤离飞机,在影片中是萨里最后确认客舱时的担心和乘务长一次次的催促;撤离程序中水上迫降后舱门不可用,片中是后舱乘务员坚定的守在后舱,不容置疑的要求旅客转移到翼上撤离,当所有曾经一次次模拟复训过的考题式程序以最真实的场景还原在我的眼前,除了冬日里背后的冷汗,更多的,是对这些同行的致敬,

为我们所坚持的岗位无比骄傲。希望我们毕生所学的所有应急知识都无用武之地;希望此生我们的飞行都平淡无奇,起落安妥;希望每天都"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因为责任,无上荣光,如萨利所说:就是这么骄傲。专业,比英雄更值得荣耀。

一分部 陈梦圆

2016-12-20

《萨利机长》观后感(二)

施润东

这部影片讲述了2009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而不用冒那么大的风险在河上迫降。面对各种不利的数据和实验,萨利却用自己40多年的飞行经验和对自己当时所处情况的清楚了解以及对飞机性能的熟悉来向大家证明:人可以根据自身累计的丰富经验随机应变的处理紧急情况。然而那些模拟驾驶的智能系统是在已知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并不能代表事件发生当时所处环境下的人为操作,模拟实验的飞行,他们练习了17次才成功,但紧急情况下是做不到的。事实证明,模拟飞行中缺失的那35秒的反应和决策时间,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关键。萨利机长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毋庸置疑,专业性让他能在当时的状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能操纵飞机以正确的方式迫降在河里。职业性让他能够坚持到最后哪怕所有人员都撤离了飞机仍然坚持着检查了一遍客舱。萨利机长说:"不是因为我,是因为所有人,我们才活下来".

没有人是完美的,是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人性,尤其当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人性的脆弱更会突出。但是萨利机长在事情结束说的一句:"我尽力了",就是对所有旅客和所有关心他以及想要追究他责任的那些调查员最好的回答。(二分部刘庆)

《萨利机长》观后感(四)

半颗方糖

知道这部电影是在槽边往事(一个公众号)里一篇《圣母病是病,得电》的文章,当时和菜头在评论罗尔事件,遭到了圣母们的群起反击,里面有个粉丝挺他说"过两天《萨利机长》要上映了,圣母们应该去看看,好心不代表正确,英雄的壮举不代表不能质疑……",本来我就对"罗尔事件"感兴趣,感觉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平凡人都有可能突然地就被暴露在公众面前,受到大众的审视和批判,我带着这种感受想去看看生活在互联网更发达,资讯更泛滥的西方社会里的人民在遇到相似的公众事件时有什么反应。

《萨利机长》改编自真人真事,美国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苏伦柏特(简称"萨利")于2009年驾驶着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爬升过程中,意外地遭到了鸟群的袭击,而使得飞机的两具引擎熄火,萨利机长最后时刻保持惊人的冷静分析,没有听调度员的建议返回机场,而是选择迫降了难度极大,有可能机毁人亡的哈德逊河上迫降,但是萨利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迫降成功,(于范-文-先-生-网)155名乘客全部生还,完成了世界飞行史上一个奇迹。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并没有从空难角度去拍这部映片,而是从英雄被人质疑然后自我证明的角度拍摄这部影片,所以这部映片并没有扣人心弦的,催人尿下的救援场面,但是不代表影片没有高潮点,它的高潮点在影片的后半段,萨利机长参加国家航空安全局的听证会,安全局质疑他为什么当时没有听调度员的建议返回机场或者降落在更近的机场,影片也给出一些片段,表明萨利机长自己有一个私人的航空安全咨询网站,他是否为了让自己的网站更出名而选择迫降在哈德逊河上呢?而且安全委员会做出了计算机模拟,认为当时的情况完全有可能返回机场或者降落在其他机场,为什么萨利机长会拿着155名旅客的生命冒险迫降在哈德逊河上?同时媒体也对他产生了怀疑,对他是英雄还是骗子产生了讨论,一时间萨利自己也怀疑自己是否当时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很像前段火热的罗尔事件,剧情反转的让人猝不及防,但是最后萨利机长在听证会上证明了自己,他认为安全委员会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人的反应时间,人不是计算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急时刻不能立刻做出反应,最后委员会给出了35秒的反应时间,结果计算机模拟证明并不能安全降落在机场,萨利机长是正确的,在最危险的时刻他做出了最正确的判断。

看完影片我突然想我们该不该去怀疑英雄的壮举?

我们应该本着怎么样的心态去窥探别人善行背后的动机?

面对灾难奇迹我们要多一些感激还是多一些理性分析?

这个世界没有非黑即白的事,所有的事都有两面性,不要轻易去揣测人性,他有你想不到的善,也有你想不到的恶,也不要轻易去否定别人的观点,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不同于你的观点才变得更立体,更精彩。

我们不是英雄,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尊重别人的观点,不要妄图去教育别人。

[荐]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通用4篇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荐]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通用4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篇1】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小时候看的美国电影都那么简单粗暴有力量,那种电影怎么没了呢?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越战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举个例子,在《荒岛余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岛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发现无家可归,因为他的未婚妻凯丽已经另嫁他人。两人毕竟是强制分开,心里还是有感情的,凯丽的丈夫也识趣地退到一边。凯丽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车按照好莱坞的尿性,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啃起来吧然而这是汤姆汉克斯电影,他默默地把车开回凯丽家,没有破坏她的婚姻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现实生活中,上哪找这么一批人啊?)。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篇2】

正所谓不破不立,片子基于艺术需求黑了一丢丢审查委员会,让英雄的火苗颤颤巍巍,但最终,也是审查委员会的半反面塑造以最公正无情的方式重造英雄。

东木就是可以把叙事拍得那么高级,毫不煽情,阶段闪回,落脚点都在人性上,在丝毫不做作的情况下,把真善美都传递了。这是86岁的东木,这几乎就是如出一辙的萨利气质即视感。

片子中段摇摇欲坠的设计太好。人物自身的惶恐,外部环境的盲目崇拜,都是在一条坚固的空中绳索中行进的。主轴是过程正义,是不含人情味的深究,是后英雄阶段中的上帝视角。虽然它那么繁琐和冷漠,但我相信大多观众都被感动着,甚至感到安全。一个国家不造神,这是对民众的保护,也是让善恶真正分明的渠道。在这个氛围中,一个完全立体,用细节取胜的机长,他的焦虑,他的害怕,他内心对过往的捍卫和对未来的无措层层加码,使观众如同机上乘客般投以感激,由使观众如同知情人般心怀同情。

整部电影,直到片尾过渡为真实世界,我们已经不仅仅为具体的个体鼓掌了。片子以一个凶险的情景开始,却以一个庄重的群像收场,幸存者重聚,表达感激,像一次次修正活着的定义。痛苦和死亡无可回避,哪怕每一步向前都是通往终点,至少我们清醒的爱过彼此和周遭(再一次为整个机组人员在灾难面前的神发挥点赞)。

世界上居然有一种美好经得起公式推敲,一想到这里,就安心。

ps:无限怕坐飞机的人坐飞机前看这样的片子,有种复杂的感情。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篇3】

好的电影看完后,会陷入一小段沉默的缅怀时刻。我看着观众逐渐离去,字幕继续滚动,显示一部电影的幕后人员构成,他们都尽职尽责了。电影就是这样,有台前就有幕后。被忽略掉的,从来都是大多数。

看完《萨利机长》,我就陷入了这样的状态。一个尽职尽责的机长,该如何在一次奇迹般的生还后,向世人证明他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乘客安危考虑,而不是个人逞能为了当英雄?

在电影结尾处,真实的机长沉默寡言,微笑温暖。演员伟大者如汤姆汉克斯,还是显得略微有点紧张了,但足够好了,我喜欢这个寡言少语而异常坚定的人。

少说点电影,多说点我的观后感吧。

最早看到萨伦伯格机长的自传,名字叫《最高职责》。当时还是学生,不理解职业尊严的含义,工作后,才发现,这个词太要命了,二爷说得好:

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职业的职业尊严,既然成为其中的一员,即使你再不起眼,再放荡不羁,再游戏人生,也应该在事情触及自己职业尊严底线的时候抹一把脸站起身来,用或许会被平时的自己嘲笑的语气,说声「对不起,我是警察」,说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我想起来两年前看过的一条旧闻:

20xx年11月10日晚,南航CZ3739航班起飞后约30分钟,只听砰的一声闷响,乘客旋即发现发动机起火。空姐吓到默默流泪,只有机长淡定播报,本人经严格训练,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21时40分左右,飞机备降在广州,200多乘客无人员伤亡。

昨天下午在电影院看《萨利机长》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响着这句话本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上。

当时我在地铁上,被这句话折服。看着地铁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想万一有意外发生,我们该如何避险。该听谁的,凭什么?

电影是个横截面,没有告诉我们机长平常怎么想,但他的自传里有,我试着摘抄几段:

我们之中大部分人都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工作,只有意外才能让我们一举成名,而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就是尽力避免这样的意外发生。

在生活的很多领域里,你都应该成为一个战略上的乐观主义者,即着眼长远,但同时又是一个战术上的现实主义者,即立足当前。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一些听上去周到而正确的话,电影不能让机长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说出来,于是我看到了以下几处:

他相对寡言少语,在飞机升空时有意识地避免和副机长闲聊过多,在他的自传里,他写道:从飞机推出离开登机口,直至起飞,爬升至10000英尺(3048米),航空法律规定机组不许谈论任何与飞行细节无关的闲话。

他在重启发动机失败后,直接跳过了规定程序的十四步,本能一样打开APU(俗称小风扇,auxiliarypowerunit,为飞机关键系统提供基本的电力,防止失速),这个关键决定是后来成功迫降的前提。也正如副驾在片中吐槽的,打开APU是规定流程里的第十五步,如果按部就班,有可能都走不到第十步,飞机已经坠毁了。

机长站在机舱中,看着自己的飞机成为一艘沉船,他的脸上是无奈和愁容,正是这些愁容,让我想冲进去帮机长,虽然不知道怎么做。

他在乘客获救后先后找了警察朋友、副机长和工会朋友来确认,机上所有乘客是否都安全。直到工会的人来告知,所有人,所有人都安全。他才放心了。

那一刻,他的脸上,愁容舒展。

我在电影院里突然意识到,我平常嘴上老爱说总是所有绝对之类的词儿,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这几个词的重量吧,但机长必须确定,但凡有一个人因为他的选择而遭遇不幸,他都难辞其咎。

每一个乘客,都安全,这就是他的理念。

看到一个短评里也写到夫妻关系的表现,妻子第一次接到电话还很惊讶今天你居然打电话报平安,第二次她就有点受不了家门外聚集的媒体压力了,开始打电话发牢骚抱怨,提醒机长房贷压力,第三次妻子才意识到丈夫有可能就和飞机一起坠毁了,开始抱歉,机长安慰她,说一切都会处理好的。

三个电话,一对夫妻,磕磕绊绊、不容易和相濡以沫就全给表现出来了。

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有七八次,我被这有可能降临的灾难和人的勇气与理念摁在座位上,眼睛湿了七八次。可能是怕,也可能是感动,看着他风度翩翩,看着他坠入长河,看着他接受诘问被质疑,看着他在纽约的夜里跑、想、长久沉默。

他知道自己委屈,但从没有抱怨过任何人。

有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当你是个英雄,却不清楚那一刻是怎么做到的,也不深思这种巨大灾难带给行动执行者的道德压力和专业难度但凡有一个小地方出现纰漏,导致人员丧生,机长就会被不良媒体打上鲁莽、自大、置乘客性命于不顾的标签。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没有耐心。

抱怨是没用的,愤怒也是没用的。有技巧地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向更多参与到奇迹中的人表示感谢,就好。

所以我喜欢稍微上点岁数的人演的电影,他们按照心里的原则而不是世上的规矩行事,他们偏执,他们知道对错,他们在为年轻时犯下的错做自己能做到的挽回和弥补,他们改不了臭脾气和坏毛病,他们欠钱,同时给更需要钱的人借钱,他们慢,他们气喘吁吁,他们捍卫着从他的时代到新的世界里那些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比如荣誉,比如克制,比如原则。

而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能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代言人吧。他86岁了,还在拍这样克制内敛的英雄片,和他同岁的老人,有多少人有这样的体力和状态呢?

我住的这个院子里,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岁数相差不大的老人们拄拐、蹒跚、到门口的货车上买回葱姜蒜和馒头,再慢行回屋里,还有一个老头挥着网球拍对墙狠狠地打过去,但也没有多少力道了,他们的身体普遍都不能称作硬朗了。

他们应该是新中国之前出生的一拨人,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或许谁都有年轻的肌肉和力气可以恣意发泄,但到了晚年,面对的是疾病、假牙和形形色色的虚假推广,利用老年人的恐惧和孱弱推销药品、保险和其他。

伊斯特伍德在电影行业里打拼了半个世纪之久,他已然两次得到了行业中的最高荣誉。一次是作为演员,拥有《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和《黄金三镖客》的表演作品,一次是作为导演,拍出过《百万美元宝贝》《老爷车》《萨利机长》等够多够好的电影,还在拍,不打算停。

我想不到比强悍更合适的词来表达我对这位导演的敬意了。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篇4】

本来这部电影我是抱着消磨时间的态度来看的,但是我哭了。

接触到这部电影,是我在看《奇异博士》时前面播放的预告片。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是:嗯,应该是带有强烈英雄主义的美国片吧。当然,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不会再这么说。

最近刚刚追完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很正能量的一部剧,我也是看完这部剧才知道有校阅这个工作,也是知道了世界上有很多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而在《萨利机长》这部电影中我也同样发现了这样一些人。这部电影虽然是以萨利为主角,但并不能说其他人并没有存在感。首先我印象很深的是与萨利机长无线通话的小伙,通话过程中,很沉着镇定,而他站起来之后眼眶通红眼泪也流了下来,后来一个人呆在小屋子里为这场他以为机毁人亡的灾难难过的行为,我能了解到这个人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着他人、感性的人。描写了两组乘客,体现的都是亲情,而在人们获救之后,也细致的描绘了打电话给亲人的情景,活生生的展现了劫后余生的情景。三个乘直升机的小哥,有任务之前的嬉皮笑脸和出任务时的严肃认真的对比也是很棒。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部电影确实给人一种很真实饱满的感觉。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萨利的噩梦以及神游时所看到的坠机情景有什么用,我是在后面才理解到的。我认为,萨利对于别人的质疑自己也在寻找答案,就像我们被问题困住之后,也会在走路发呆的时候去想这些问题,而对于萨利来说,这个问题或者说困扰更大,对于他的生活影响太大。那么,这些情景也就是萨利自己在脑海中模拟各种返航回机场的情况。(没有仔细去看,噩梦中和神游的时候的两个模拟是不是分别是两个机场)

对于萨利这个人物,电影里提到了他家庭可能负债累累,前半部分萨利打电话回家,妻子还在跟他提这个问题,说到他不能失去这个工作所带来的家庭收入,看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可悲。救下了机上全部的155人,还要被国家运输局用所谓的电脑运算来指责自己判断的失误,这种时候打电话回家想要与家人联系,却仍被提醒自己的工作不能丢,这的确是社会的残酷,但还是心疼萨利。萨利要证明自己的决定无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上述所说的,生活上的所迫。第二则是他作为一名飞行员的荣誉和责任。电影中两段的萨利年轻时的插叙,很能体现萨利飞行上的才华以及他对飞行的热爱。还好,在电影后半段,妻子电话里面哭诉着我才意识到你也是那155个人中的一个,以及听证会里面那位女士对萨利的敬佩,让我觉得萨利感到欣慰。

萨利机长最吸引人的特质,还是他的责任感吧。最后一个离机,最后一个上船,被市长召见时还在念叨着乘客人数的确认,在医院检查时喃喃念着155,都可以体现萨利这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其实我觉得最后离机时还保持自己着装整齐好帅)

准备去上课穿鞋的时候,还在回想结束时真正的机长和乘客会面纪念的情景,想着如果我也能认识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人,是人生一幸事吧。嗯,自己也要努力成为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呀!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800字合集


为了更好的梳理表达的思路,我们可以先用文字来梳理,有了范文,我们写作时不会跑偏。一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写作起来更加轻松,写起范文来就毫无头绪?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萨利机长观后感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 篇1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了解到这是一部灾难片,想必应该跟所有的灾难片一样,着重于描绘灾难的过程。

但萨利机长不一样,开始看影片时,一直以为这个故事会是以倒叙的形式回忆当时的过程,并在看的开始一直期盼着开始倒叙述说这个惊险的过程。

然而,并没有。直到看了20多分钟,才发现,这是一部普通的,以正常人思维去展现机长事故后的心理。影片开始回忆了萨利自己成功迫降的部分过程,但是这个没有全面的过程,也让观众认为他可能是错的,把悬念留在了最后。当时第一次回忆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常的在按照步骤去操作。事实上,这个正常的背后是坚定,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反应及经验。

影片的几个看点,我认为除了机长的在迫降最后几分钟的精彩,还有机长和副机长之间的信任,默契。同时空中乘务员努力安抚乘客,表现出来的镇定,确保没有造成慌乱。当然也非常敬畏质疑机长行为的交通部安全局,根据数据不断推敲,寻求真相,找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案, 正是有这种公正,公平的存在,让人觉得他们也是一群敬业的爱国人。当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个曾被质疑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因为这次事故凝聚在一起。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 篇2

好久没有看2D电影了,没有了3D的视觉效果,反而感觉更真实。大概是年纪大了容易有感触,看这样一部小人物英雄的电影,居然落泪好多次。

飞机迫降前和乘客感同深受面临死亡危机的惶恐,感触无论我们如何说自己看淡生死,死亡当前,一样恐惧无助。机长副机长面临苛刻审查时,感叹40年的飞行业绩,却要由这次事件中的208秒做总结。想到人们喜欢用一次对一个人做判断,而不是一直或一贯,你我是否都经历过这样的委屈?敬佩在巨大压力下,Sully机长依然冷静地指出模拟飞行中忽略了人性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最终得到公正的对待。

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有信心多到这样?如果当时Sully机长在巨大压力之下失去信心,任由模拟飞行和没有经验的听证会做出判断,那岂不是成就人间冤案?在听完黑匣子录音后,机长副机长激动地要求退场休息,他们骄傲在关键时刻一起努力,做了准确的决定,拯救了包括他们自己155个鲜活的生命。一直觉得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成就,不是爬到什么位置,而是你是不是会有这样一起同心,一起努力,危难时刻会和你站在一起,热血的兄弟姐妹。审查委员会看似苛刻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只有他们这样严谨认真地遵守流程监管,才可以避免将来的侥幸和因此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他们,飞机迫降后,20分钟内,纽约有20xx名救援人员达到现场参与救援,避免幸存的乘客被冰冷的河水冻死,这个不是简单的个人善意行为,而是社会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系统在起作用。

然而,无论是国家机器如何强大,还是科技如何先进,在人性的社会里,总有系统和科技无法控制或解决的个案,这个时候也就需要Sully机长这样的超级英雄。可是,超级英雄有他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素养,以及背后团队的支持,如果你没有却要乱逞英雄,那结果恐怕是混蛋的下场。

总之,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 篇3

影片讲述了在飞机失去动力时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飞机于河上迫降并使155人全部获救却不断遭受调查质疑,最后证明萨利机长是一个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浅谈一点关于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细节问题。首先是空姐,给人的印象是训练有素,在有了飞鸟撞击的猜测以后,丝毫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安抚乘客,冷静的告诉乘客要怎么做,给人以信任感。不同于国内空姐是吃青春饭,挑选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国更注重的是体贴的服务与经验老道的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在美国,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妈,而不是空姐,与美好的外表相比,作为机组成员,我想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这一点十分令我感动。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机动的调配有关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只,军队,直升机等救援部分,红十字会等灾后后勤援助,及维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论随后的后续工作有何问题,起码在保证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国做的相当不错。当然,美国的援助体制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在一开始,美国的救援体制十分拖沓,无效,机动性差,军队也是重反恐而轻赈灾,更不用说与红十字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了,可以说,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的救援体制才渐驱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制度化的批评机制促使救灾体制不断地更新、调整,而我国我国尚缺乏这样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评机制,网络批评也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马云说过"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同样,,我们不应纯粹注重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里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适的关键。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 篇4

1月15日,航空史上的'重要日期,一位英雄就此诞生了。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起飞几分钟后遇到飞鸟群,双发停车,萨利机长根据飞机飞行实际情况,判断当时飞机已经无法返回起飞机场,也没有时间到达最近的机场,毅然决定迫降哈德逊河,经历208秒的生死时刻,飞机平稳迫降河面。经过24分钟的紧急救援,最终全机乘客及机组成员共155人全部得救。对于这次真实的空难,扣人心弦的时间也就不到30分钟,要支撑一部商业电影,实在不容易拍摄。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部张弛有度,直击心灵的好作品。

通过影片,我能感受到萨利机长空难后的应激反应,也能感受到他受到质疑时的煎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凡人的英雄时刻。航空署的人只是强调计算机模拟可以安全降落起飞机场,或者迫降最近的机场,却完全忽视飞行员在实际操控飞机时的反应时间,以及基于自身经验的判断。在萨利机长要求考虑人的因素时,还不屑一顾。最终,迫于萨利机长的有力质疑,航空署的人不得不承认,模拟飞行的机长经过了17次试验才成功迫降最近的机场。并同意考虑飞机被飞鸟群撞击后,飞行员需要时间检查飞机状况,为模拟飞行增加了35秒检查确定情况的时间,结果,模拟飞行的结果由先前的成功变成了失败——飞机坠毁。加上打捞到了发动机残骸,经过检查确认当时确实已经损坏,最终认定萨利机长做出的水上迫降是最佳方案,认定萨利机长是英雄。

对飞机迫降水面的难度不了解,但是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定是非常困难的,生还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但是萨利机长成功了,他救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这次真实的空难,了解了萨利机长的生平,曾经是空军飞行员教练,他的飞行经验非常丰富。据网络上的评论,客机迫降水面确实很难,很大概率会导致飞机解体,全员遇难。但是萨利机长凭借他多年的飞行经验,判断准确,没有浪费一秒,迅速判断飞机无法抵达任何机场,只能迫降水面,并最终手动操纵飞机平稳降落,全员获救。真的是无愧于英雄。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 篇5

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空难大片《萨利机长》即将于12月9日登陆全国IMAX影院。12月6日,IMAX在上海举办提前观影会。银幕中逼真震撼的迫降过程令人窒息,然而不少观众认为伊斯特伍德对人物、情感、故事的把控更让人着迷,并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这次如此温情脉脉。

和许多好莱坞顶尖导演热衷尝试新技术一样,年近9旬的“东木大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早在筹备拍摄《萨利机长》之初,就被全新的IMAX65毫米摄影机“圈粉”,最终几乎整部电影都采用了这台摄影机进行拍摄。当天在影院观看该片时,银幕中平时常见的上下黑边消失不见,观众能在全画幅的呈现中体验到多出26%的画面细节。成千上万的飞鸟群潮水般撞向驾驶舱窗户、引擎熄火后飞机与纽约密集的高楼大厦擦身而过等众多关键镜头延展铺满整个银幕,完整的空间纵深感将当时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更加饱满,令观众仿佛置身机舱中,也经历了一场惊人的空难生还奇迹。

当天出席观影的还有来自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的成员,这些承担一线飞行任务的航空公司机长和机组人员也盛赞导演拍摄极具专业性和现场感。不少观众在观看完影片后也通过微博分享了观后感。“看电影阿郎”认为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回到电影本源,“导演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更着迷,虽然剪辑等技术都堪称鬼魅,但它并未大于电影的基本层面,规规矩矩但处处闪烁着耀眼的才华。对人的凝视大于对英雄的仰望,情感与审视剂量精准。这也只能是这个年龄的伊斯特伍德,才能拍出的电影,简洁的复杂,轻盈的厚重。”账号“航空物语”在微博写道:“纵观全片,紧急降落的过程并不是重点(但依旧扣人心弦),而萨利机长在事故调查方有充分证据指控水上迫降是错误决定的情况下,如何艰难地自我救赎,才是更大泪点。”“艾米爱电影”则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如此温情脉脉,“没想到CE到了老年以后,执导的电影竟是如此的温情脉脉,不再那么破马张飞式的张扬,平凡的人在危机时刻,也有能力做出超凡卓绝的事情。”

喜欢《【热】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合集10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