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

论语读书笔记

2023-03-11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7篇。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模板7篇”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2)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3)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4)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5)

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有乐趣吗?

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复习对知识巩固的至关重要。不信,我就给你讲个故事听听。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字写得非常好,所以老被人称赞,他自己也洋洋得意起来。一天,他去” 鸭儿水饺店“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 来的,而且都准确地掉到了锅里。他去墙后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地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扔到锅外的。这使王羲之大为惊异,他 觉得他写字还没有熟练到这种程度。于是,他回去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练习书法,终于成了一代宗师。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上也一定要时常去复习,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6)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习,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习,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7)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系列7篇)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系列7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篇1)

沉迷了一天的网,我不厌其烦地重复播放着出自匈牙利的钢琴曲——《黑色星期天》,这是一首充满魔力的奇异乐曲,凄美的旋律曾经引起一百多位听者厌世轻生,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因而《黑色星期天》被当时人们称作“魔鬼的邀请书”并列为世界禁曲达xx之久。作为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肯定不会被它的魔力击中,但这反复地倾听让我似乎触摸到作者情怀——无限悲怆,无比感伤。也许此刻我和他之间有着某种心灵相通的地方……

近日的一些遭遇像层层迷雾,像绵绵细雨,让我的心情难以走出阴霾重新归为灿烂,我感叹自己:作为女人,没有满腹经纶的才学,没有国色天香的容貌,没有丰厚的祖辈根基,没有显赫的权势倚靠,一直不过是崇尚自由、追求快乐、活得简单而真实。然而,不知何因,我依旧是我,而周围人看我的眼神给我的评价却变了!我不得不承认余秋雨说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层架床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百无聊赖的心情如同外在的天气,虽然天高云淡,虽然日丽风清,却始终摆脱不了秋的凉意。关上电脑,我开始在自家的书房搜寻,我渴望在有限的藏书中找到一位良师益友,在朴素的生活里获得一份心灵鸡汤!

《于丹论语心得》可谓“应天而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带给人们的还有诸多心灵困惑。对于我的问题别人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跟于丹学《论语》,汲取儒家精华是心灵保健的良方,倡导儒家精神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我要用《论语》启发心智,让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和于丹共鸣:

天地人之道在这里于丹用朴实的语言解说了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她以女人细腻的情感以智者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很多,而精神领域呢?检讨自己观察周围:其实精神匮乏、内心浮躁的大有人在!读天地人之道给我的感悟主要是对现实和理想地把握与界定,做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追求理想的天空,不断成长、不断改进,接纳途中千磨万击,无畏前程山高水长,最终达到一个境界“神于天、圣于地”。只有锤炼出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他的修养可以富而好礼可以安贫乐道;他的能力可以顶天立地可以毫不声张;他的眼光能够穿越群山、驱散迷雾、探寻蓝天碧海然后容纳一切尘世喧嚣最后默默地归属自己宽阔的心灵世界。

心灵之道我是天生的乐观派,曾经羡慕庄子“乘物游心”的逍遥。一直以来,我用歌声和欢笑美化生活,用舞蹈和烈酒排解寂寞。我喜欢大地上的树木花草,我迷恋高空中的日月星辰。我以为自己的心境快乐得无与伦比,我以为自己的定力修炼得坚不可摧。这几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内心是脆弱的,我的率真与豪放、我的勇敢和修养、我的乐观和积极最后却被人归结为“张扬”。如何应对情感的低谷?于丹告诉我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不能左右外面的世界但可以左右自己的心灵。对待人生的不如意,聪明的人不会过分纠缠其中,不会将其无限放大,而是想办法去弥补,修心养性完善自我,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用内心鲜活的力量让沮丧的心情得以释怀。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回过头想想我们每个人,如果真能将论语倡导的“宽厚、仁达、智慧、聪颖、勇敢”付诸于行动,那么“创建和谐社会”不就轻而易举了吗?

处世之道观察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网络普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变得淡漠。我感觉有许多孤独的心渴望倾诉,有许多迷茫的心需要点拨。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言多必失”!有些人原本是好朋友却在不经意的交往中反目成仇。我曾经听到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说过:“世上没有太多坏人,只有一些不被理解的好人。”与人相处、与朋友相处到底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读到这一部分我感觉“君子之交淡于水”,与人相处应像于丹所说切忌“过犹不及”,要本着和平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多想多听、谨言慎行,彼此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学会宽容,为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学会关爱,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世界。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篇2)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篇3)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篇4)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练,晓畅雍容和顺,迁徐含蓄的风格。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要了解《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以及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 ”,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 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此中,“仁”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的, 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对妇女、劳动的轻视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为之骄傲的。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练,晓畅雍容和顺,迁徐含蓄的风格。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篇5)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习,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习,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篇6)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篇7)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对于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属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无多大借鉴意义。孔子还指出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来带动下级,使之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认为处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物。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夜莺》读书笔记(模板7篇)


关于作品的读后感还迟迟无法动笔吗?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其实读后感写作,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阅读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夜莺》读书笔记的内容均为我们收集和整理的,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夜莺》读书笔记(篇1)

从我出生到现在,安徒生的故事我看过不少,但是,有一篇《夜莺》令我非常感动。夜莺那坚强,朴实,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印我的心里。

内容是这样的:在宫廷深处,有一只夜莺,它唱歌非常好听,许多人都爱听。这件事传到皇帝那里。皇帝叫人找夜莺唱歌。但宫廷没有人知道夜莺在哪。然后,他们找到夜莺,把它送到皇帝那唱歌,但它不要赏赐,因为皇帝以经为它流下眼泪。后来,有了人造夜莺,天天为皇帝唱歌,最后,人造夜莺坏了,皇帝也快死了,这时,夜莺飞回来,为皇帝唱最后一首歌。

我觉得这个皇帝也太坏了,贪新厌旧,别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有了夜莺又要人造夜莺。而夜莺呢,皇帝要赏赐它,它都不要。夜莺的样子虽然不是很漂亮,但夜莺仍然坚强地生活下去,而且还可以唱出美妙的歌声,真是令人佩服。

我们做人也一样,应该坚强,朴实。不能贪小便宜,还应该像夜莺一样,在别人伤心的时候给予帮助。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了失败,就应该要勇于面对事实,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而且要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成绩才能提高。

啊!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夜莺》读书笔记(篇2)

故事讲得是:从前,中国有位皇帝,他的御花园深处住着一只会唱歌的夜莺。皇帝知道了,就派侍臣请夜莺到皇宫为他唱歌。皇帝让夜莺住在金笼子里,为他一个人唱歌。

一天,日本国皇帝送给中国皇帝一只镶着宝石的人造夜莺。它不仅能唱真夜莺唱的歌,尾巴还能上下摆动。皇帝很高兴,他不听真夜莺唱歌了,它就飞回花园去了。

一年后,人造夜莺的发条断了,它不能唱歌了。五年后,皇帝病了,他想听夜莺唱歌,但是人造夜莺什么也唱不出来。这时侯真夜莺飞回来了,来为皇帝唱歌。皇帝听了歌后病好了。他请求夜莺永远留下来为他唱歌。但是夜莺不愿意,说:我要为大家唱歌。最后夜莺飞回了遥远的树林。

我读完了这篇童话,我明白了动物是属于大自然的,要给它们自由。我一定要保护小动物,和它们做朋友,不把小动物关在家里。

《夜莺》读书笔记(篇3)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夜莺的歌声》。

这是一个发生在1941年苏联卫国战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小夜莺的男孩,成功地利用了孩子不懂事:顽皮的天性来诱敌上钩。待敌人走进军方的埋伏圈,执行任务时,他用夜莺的叫声与学杜鹃的叫声成功传递了情报。

读完了故事,我开始佩服小夜莺,佩服他的冷静与沉着,机智与勇敢。他可以在敌人的虎视之下表现得异常冷静。他沉着的巧妙的误解敌人的问题;机智地学夜莺、杜鹃鸟的叫声,来与游击队传递重要信息。好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

在这和平的年代,我们都是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不知道战争的痛苦与悲伤。打一场仗,就要过几年的时间。在这几年里有多少孩子失去父亲,多少母亲失去儿子!现在,虽然中国处于和平时代,可有多少弱国正在受强国的侵略?如果经常关注新闻的人,会看到多少战争残酷的场面。一场仗就好象刚下了一场血雨:地下血流成河,地上尸积成山。

哎!我多么希望整个世界能够和平;希望天空上的导弹变成洁白的和平鸽,希望战争永远从人类辞典里消失。

《夜莺》读书笔记(篇4)

克里斯汀汉娜写的《夜莺》,我喜欢文中一句话:爱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结束。而这一句话也暗示整本书的开端、整个故事的结局、两位少女的人生走向。

这本书讲的是二战期间的姐妹俩面临战争时做出的不同抉择以及不同的人生。妹妹伊莎贝尔是个叛逆的18岁少女。年轻气盛的她总是带着不计后果的热情去追寻生活的意义。她敢于把生死置之度外,勇敢反抗敌人和战争,像是飞蛾扑火般,即使生命短暂,也要去追寻光和热爱。这些了不起的事迹,只源于她对一位浪子的爱,彻底而忘我。

而姐姐薇安妮,原本拥有幸福的家庭却不得不把丈夫送上战场。她本不在乎战争输赢,不管法国是投降还是抗争,她只希望一家人平安度日。再艰难,只要能生存下去。可战争来了,战争会改变很多事情。两姐妹对于如何应对即将被占领的威胁产生了分歧,终因原则问题和性格的不同而分离。

战火下,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灵魂赤裸相对,两姐妹在二战期间做了很多无法选择的选择。伊莎贝尔一直活跃在对敌斗争的前线,光芒璀璨;姐姐却不得不委身于占领军盖世太保忍辱偷生。

在看这本书时,作者细腻深刻的内心描写让我身临其境,为人物的处境而纠结,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和悲痛而意难平。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女性有时柔弱到不堪一击,却也能坚韧至百折不挠。

妹妹的人生态度挺符合人们的人生阶段青年时期,总有拼不完的劲,有着为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热血与激情。而姐姐就像是人们经历社会的毒打后,认清现实,虽承受巨大的压力却仍努力活着的姿态。有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无法选择的选择,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心中有光,向阳而生。经典的《安徒生童话》中有一个故事,名字也叫《夜莺》。讲述的是一个夜莺的歌声让中国皇帝为之落泪,然而失去了自由的夜莺不能自由的歌唱,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当皇帝重病的时候,夜莺回来为皇帝歌唱的故事。善良的夜莺用动听的歌喉打动我们这些听故事的人,而这个世界仍然有很多像夜莺一般的女孩,在传递着爱和希望。艺术的体现形式千姿百态,文学、绘画、音乐、电影、雕刻甚至建筑都是艺术的表达形式,童话里自由唱歌的夜莺,小说中两姐妹独特的人生活法,都是艺术,我们观赏它们,并受之启发,冲动心灵,涤化污秽。真正的艺术应该能够使我们在痛苦之中得安慰,在成长之中得鼓励。读到《夜莺》,我方知女性的不同姿态,亦能绽放光芒。

《夜莺》让我明白,不管我们身处何方,如果你正在经历地狱,那就坚持走下去。

《夜莺》读书笔记(篇5)

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读到的最最喜欢的一本书,喜欢到舍不得写下太多文字描述,深怕破坏了它能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美。

一间书店,一段烟花般绚烂又短暂的神奇爱情,小镇人的命运冥冥中因这个故事引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的轨迹。虽然中间每个人都遇到过对自己而言无比巨大的灾难,每个人都曾以为这个坎过不去了,每个人都曾迷茫无助想要放弃,每个人都曾痛苦的挣扎,可在过程中又不断收获着新的惊喜和希望,尽管希望背后可能是更大的打击,无数次以为自己是多么的绝望。但最终一切还是迈向了美好,每个人又都重新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无论今后还会再出现怎样的变故至少此刻的幸福无与伦比,是真正充盈着内心,满满当当就好像那种甜蜜要从眼中溢出化在每一个微笑里。

整本书始终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打开就放不下,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心被每一个人物牵动着,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经历着他们的起起落落。

艾米丽亚父母的神奇爱情,浪漫里带着忧伤,她有个精灵般的母亲,独特个性,敢想敢做,美丽智慧,简直没法让人不爱。可惜还没来得及留下更多故事就早早凋零。他有个睿智温暖的父亲,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就是有办法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让大家都从心里尊敬他,他的书店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很多人,改变着人们的命运。他就像是一个信使,往来于天堂和人间,而书里的世界就是天堂,他指引着大家走向光亮。

艾米丽亚以及其他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都有着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迷茫焦虑,生理上是个大人,心理上却还是很想依赖,只要父母在就永远有机会还是个孩子可以片刻的放松,不用去想那些如山的责任。可一旦没有了这种支持,当遇到问题时所有的情绪就如潮水般涌来,迅速被淹没,那种孤独无助感仿佛一个溺水的人,无法自救。

还有可恶的休和忠心的迪伦这一对比,虽然书中结局美好,但也揭露了一些残酷现实,圈子、阶层等等。当然同样的,依旧没有绝对的完美、平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但永远不要轻易放弃希望,说不定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坏事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新的转机,它可能只是提醒你过去的某些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是用这种方式督促你改变。也可能机遇太调皮就藏在这些沟沟壑壑里,你要是只专注于表面可就要错过它了。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请相信: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这种改变可能不是马上就能感觉的到,但它会一点一滴的影响你。会在你疲惫的时候让你放松,教你走出困境;在你懒惰的时候激励你,让你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在你烦躁的时候帮你停止焦虑,开始着手新的安排……

读书的好处多多,不再赘述,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无数条爱读书的理由,总之如果你也真心爱读书,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希望它也能继续传递温暖,给你带来新的启迪。

《夜莺》读书笔记(篇6)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叫《夜莺之歌》。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很是佩服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课文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军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并用歌声巧送情报,使游击队全歼德军的故事。

文中小夜莺在回答德国中尉问题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面对中尉的盘问镇定自若,还做出一副天真无邪的顽童样子。要换成是我,我的魂儿早就吓得没影了。在文章高潮处,即游击队全歼德军时,那场面大快人心,当然这也少不了小机智、很勇敢,他也很镇定。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更是不能和他相比。论机智,我们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束手无策,而小夜莺把敌人引进了游击队的包围圈,并用鸟叫声巧送情报,让游击队全歼了德军;论勇敢,我们走夜路时听见几声猫叫都吓得抱头鼠窜,而小夜莺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做斗争;论镇定,汶川地震传来的余波都让我们惊慌失措,而小夜莺镇定自若地回答了敌人的问题。和小夜莺相比,我们是多么的脆弱和渺小啊!我们正缺少小夜莺的这种精神,所以,我以后要多锻炼自己,做一个像小夜莺那样机智、勇敢、镇定自若的人。

《夜莺》读书笔记(篇7)

小夜莺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爱国的一个小男孩。

故事 是这样的:战斗刚刚结束,一群德国 兵进了村庄。过了一会儿,军官看见了小夜莺,问:“你知道往苏蒙塔斯村的路吗?”小夜莺回答:“当然了。”“如果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打火机送给你,没带对我就把你的头拧下来。”队伍出发了,小夜莺在悠闲自在地玩,好像把军官忘了。过了一会儿,军官问:“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夜莺问:“是一种蘑菇吗?没有。”军官觉得什么都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在森林里有几个游击队听到了夜莺的声音。其中有一个游击队员数着夜莺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夜莺的声音停止了。“三十二个鬼子。”那个人说。接着传来了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那个人又说。过了一会儿,德国兵来了。突然从草丛里传出了一声口哨,像是回应了小夜莺。小夜莺转身就跑了。接着德国兵被枪打伤。第二天小夜莺有在原来的地方回 头看,好像是在等谁似的。

我认为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热】《论语》的读书笔记模板


有关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呢?作品这本书让很多人都爱不释手。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1)

我们所读到的《儒家经典语录读本》是一本阐述《论语》精髓的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我读到其中的一句颇有感触: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不知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为人妻,为人母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得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和同龄的孩子一样长大了,做事不再喜欢和父母商量,独断独行,一旦被父母发现他们会极力反对,那时的我正处在叛逆期,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认为父母在和自己做对,现在想想那时的想法是那么的愚蠢。现在的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思想观念日益成熟起来,这时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有一天,朋友无意中说起为父母过生日的事,我才顿时发现,原来每年我的生日父母都记得给我过,而他们的生日是哪天我都不知道。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2)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3)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很大的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的处世哲学,教会了我如何用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快乐地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关键词:交友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同大多数的青少年朋友一样,认为传统文化跟我们当代社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不需要传统文化的。假期曾经在家长的“逼迫下”,参加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听到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感人事迹,了解了从事传统文化的教师们博大的胸襟。因此,得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而这次能够重拾对论语的兴趣,也多亏了于丹教授的引领。她将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变得温暖而贴近人心。该书着眼于社会现实,针对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人们的心灵空虚,用《论语》的现实意义,引导人们追求内心幸福。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的为人处世之道:

心灵之道。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许许多多缺憾和不如意,无论大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我们的生活真的像差那么远吗?《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要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内心足够强大;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会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处世之道。如今竞争激烈,物质生活如此丰富,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更近了,也可以说是更远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呢?于丹教授结合《论语》给出了几点原则: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2)忠告而善道,不可则止,勿自辱焉,与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所谓“过犹不及”。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3)对待社会亦是如此:“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交友之道。朋友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的为人,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但是朋友也有好坏之分,好的朋友是人生的财富,不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如何做才能交到优秀的朋友呢?首先我们的朋友应该是为人真诚,坦荡,刚直不阿的,而且应该为人诚恳,与这样的朋友交往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精神能够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当然,见闻广博的朋友更有利于你的进步。想要交上这种朋友,不仅要有辨别能力,还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近期,我翻阅了《于丹心得》一书,在几个夜晚舒心的阅读后,感触良多。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实就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它告诉大家的东西,都是最朴素、最简单的。而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成功地让我们对《论语》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并借用大量经典、智慧的故事来展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故事都有一道点睛之笔,帮我们照亮人生的迷途,洗净心灵的尘埃。例如佛像的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

了心灵勇敢的力量等等,让我们领略到的独特智慧、正确心态和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文风是和缓的,谦恭的,甚至是浅白的,读她的书就像接受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洗礼,浑身都有说不出的酣畅和愉快。她把枯燥难懂的论语演绎成了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让我明白了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读完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所得又何止这些,那感觉犹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人受用流连,让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4)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半年,我任教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二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每天有一大堆的班级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老师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5)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6)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7)

《论语》“学而时习之”读书

笔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个“悦”字,正是孔学之宗旨。学、习、朋、人,俱为“悦”字立说。

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此形成呼应,“知命”对“不知而不愠”,“知礼”对“学而时习之”,“知言”对朋、对人。“知命”为总说,“知礼”、“知言”为分论;首章由分而总,意在发挥,末章由总而分,旨在归结。礼悦鬼神,言表心声,乐天知命,在在与“悦”相关,全部《论语》似是要阐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为旨,何以能悦。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学门径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广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常人言富贵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为富贵,为何?富贵在外,难由自主,标准依人,难达目的,唯有依靠神灵,方可立定心神,以为富贵可期。死亡一样,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时,病夫寿延,壮夫早夭,求仙适以伤身而短命,健体恰至弱神而遏寿,事例太多,也许只有自杀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种方式,舍生取义,杀声成仁,或者就是为情而死、赌气而亡、厌世而殇,缘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围。所以,求富贵不如从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现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说出“悦”为宗旨,又发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论语》编次,开门见山亦卒章显志。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字的“学”误为虚字,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字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

《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教,尽为之朋。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远近信从之意,但一个重个人,一个重社会,一个重善,一个重用,圣人此句尽得发挥。不过,刘逢禄《论语述何》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有朋自远方来,倒不一定是名声大了,别人自来,而可能是“圣人无常师”和主动招朋唤友。《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语当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应《礼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实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国数十年,何尝不是舍己从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论“知言”。《孟子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又《周易系辞传》中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为“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也,黙而当,亦知也,故知黙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见,知言为知道自己言语得当而得人。察言观色,智者能之,多言而类,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众,朋不远来,人不信从,自然是“无以知人也”,乐从何来?

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此为不知学也;其时,世之天子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难见知,此为不知我。当此情况,唯乐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则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无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励弟子?梁清远《采荣録》:“《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达,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如此说,圣人倒如以科举诱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唐太宗了。其实,科举之外,英雄无数,以利诱也好,以嘉名诱也好,终是诱得一时或诱来庸懦,孔子只是启人从所好,启人乐生,启人知礼知言立己立人,归结起来就是启人乐天知命而已。能乐天知命,孔学“悦”之宗旨得也。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9)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相信《论语读书笔记模板7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