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德经心得感悟

道德经心得感悟

道德经心得感悟。

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的想法,然后将其表达出来的言论,在我们经历了非常震撼人心的事情时。我们都会针对当时的情况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感言能够帮助发表人表达内心也能激励他人,优秀的感言要怎么写才能写出来呢?今天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提供道德经心得感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1】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2】

道德经究竟有啥用?——读道德经有感1500字:

“道”究竟有啥用?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对《道德经》感兴趣的人。读到《帛甲老子》这一章,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有物昆成,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xiù)呵繆(móu)呵,独立而不(gāi),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参悟出“道”究竟有啥用?道是用来“破”的,破旧的混沌,开创一个新天地!这样说,听着有点玄乎!其实,“道”,往小里说,和每个人的命运相关;往大里说,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往小里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纠结于一点走不出来的时候。用老话说,钻牛角尖出不来了,每个人都会遇到!

上着学的,为成绩突破不了而纠结;做生意的,为生意遇到瓶颈而纠结;走仕途的,为官职难以突破而纠结;工作了的,为七年之痒而纠结;每个人都会为名,为利,为色,而纠结;都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五阴炽盛,为人生八苦而纠结,抑郁,痛苦。

为什么抑郁,为什么纠结,为什么痛苦?原因只有一个字——”小“。要想破掉小,只有”大“。大里有道,道里有大。老子说,“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也就是,勉强可以描述什么是“道”的词,就是“大”。

怎么破掉纠结、抑郁和痛苦呢?也就是怎么才能从小天地里走出来,怎么“破”掉旧的局面呢?这就需要“道”的力量!当你获得“道”,你便能“顿悟”,人生道路豁然开朗,走出旧的束缚,走出抑郁,走出纠结,开辟一片从来未有的新天地。

从大里说: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瓶颈了,也需要“道”去破开新的天地;乃至,如果破解我们人类走向灭亡?也需要“道”的力量。这样一说,每个人都有迫切需要“得道”的时候。

道在哪里?哪里有卖,多少钱一斤?道在哪里?道在”大“里。“大”是相对的,比你大的地方都有“道”。思想上,比你的大的领域都有道,所以我们要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多读优秀的书;环境上,让你开阔眼界的地方都有道,所以我们要多出去走走,开阔自己的视野。

常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登山,探险,旅行,读书呢?因为,这都是一个”求道“的过程。人生常常堕入到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熟悉环境,熟悉生活,熟悉工作,熟悉人群,熟悉节奏,堕入到混沌的”小天地“里。人生不是在混沌中爆发,就是在混沌中死去。得道了,就爆发了,不得道,就走向死亡。要想“破”,就要放开,就要开放。思想和眼界都要超越原来的束缚,眼界开阔了,思想开阔了,就离得道不远了。

得道的过程,就是开悟的过程。不能用钱买,不能用名换,只能亲身经历。就像一座山,只能一步一步爬过去,才能得道。

“大”是相对的,当你开悟一次,”道“马上就又离你而去,你如果想再得到它,又得去翻越一座大山。因为,道有相对的道,相对与具体的人,比你大的,都是你的道。如果你不够大,心灵鸡汤也是“道”。道也有绝对的道,那就是《道德经》里的道,包含所有道的最大的道,没有可以超越《道德经》的道了。

《易经》里的道已经不小了,但还是没有《道德经》大,因为《易经》是“天道”,而《道德经》是“道”。

都有哪些级别的道呢?

老子把道分了四级,”道“,”天道“,”地道“和”王道“。到哪里去找”王道“呢?人法地。到哪里去找”地道“呢?地法天。到哪里去找“天道”呢?天法道。到哪里去找”道”呢?道法自然。

不学《道德经》,也是可以得道的。道无处不在,但是最高的道,包含所有”道“的道,就在《道德经》中,《道德经》是道之总道。就算破掉了混沌,未必就一定有好结果。就像许多人离职下海,破了混沌,但是有的人发财了,有的人结果却不好。所以,破而后立,破,靠的是“道”,立,靠的却是“德”。

破掉混沌,开创一个新天地,需要”道“;破而后立,建立一个新天地,需要”德“。告诉我们怎么破,再告诉我们怎么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的用处啊!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3】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不能告诉你,能说出来的道不是终极的,永恒的道。非常玄妙,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万物之母”,是世界的底层驱动,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多次提到道与世界的关系,老子认为道不自为大,故成其大,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虚无缥缈但真实存在着,在万物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中,大道就已存在。“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如果此时你感觉能理解道的存在,那你一定没有理解道的存在,这就是道玄之又玄的体现,在老子看来,只有忘掉自我,回归本真,找到真我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可能就是庄周梦蝶那种状态吧,自我消失了,变成了蝴蝶或是其他什么,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的状态。

老子正面diss孔子!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认为失去道和德才会产生仁、义、礼,而失礼是社会祸乱之首。

这也就不难理解老子提倡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了,他认为管理者的有心作为而无所作为,有为是背道而驰,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民复结绳而用;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没有战争,生活简单,民风淳朴自然。老子认为正是因为大国往来迁徙,物欲横流是导致社会不古的根源。

道之于个人:

对于个人,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若天道,大公无私,惠济大众却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他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内心的欲望“掏空”,让自己回归道无我和真我状态,才能回归本性,抱真守一。所谓“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读后感·另一方面,辩证法在书中也多次提到,最耳熟能详的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不能“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而应该做到,达观处世,宠辱偕忘。

我的一点思考:

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书中提到的观念,流传两千多年仍为我们所遵守,这更像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底层驱动之一,这也映射出读本书的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从根本上去看何为中华文化,何为中国人。

另外,老子有他的局限性,他过于信赖玄之又玄的“道”,而对真实的世界所摒弃,觉得社会的行为,人在社会中的欲望都是不应该有的,这给人一种“高贵的头颅,鄙俗的身体”的感觉。但事实上,在当代心理学上更倾向认为感性是存在实体本身,理性只是对感性的镜像,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4】

最近的传闻,传统文化将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四书五经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大家有争议,但一致的看法是读典籍利大于弊。

马云特别推崇传统优秀文化,他常读的是《道德经》。他的工作包里总要放几本书,其他书换得快,唯独一本书一直不换,那就是不带注解的最薄的《道德经》。

马云读《道德经》,不喜欢看别人的注解,而是自己读自己悟。

他读经悟出了真正的完美。20xx年冬奥会开幕式点火仪式,其中一根“冰柱”没有升起,在全球一片骂声中,组委会想了一个纠错方法,让小丑上台“修”冰柱,既挽救了失误,又加了一个小丑表演内容。马云看了说:“我突然明白了老子说的‘大盈若缺’的含义了。如果开幕式没有发生意外,表面上看是完美,但谁会记住这次仪式呢?”他又说:“世上很多事,其实都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事物总会有缺,但恰好这缺可以陪衬这完美。”

马云读经读出了智慧。马云说:“从哲学理论的角度讲,创新是无止境的,只是难易的区别罢了。”有一回有人问马云:“银行建立和发展已经这么多年了,该创新的银行都创新了,我们真的还能创新吗?”马云回答说:“音符只有7个,而音乐家有千千万,你怀疑过他们还能写出新歌吗?”

马云读经读出了明理。马云常说,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他解释说:假如有一天淘宝网的总裁和副总裁以及所有的高管同时离职,对于一个想晋职的人来说,是够有机会的了吧,但运气仍不会降到没实力的人身上。

马云读《道德经》,读出了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读出了他自己的哲学思维和行为方式。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5】

一、要有无限忠诚的党爱。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忠诚于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兢兢业业工作,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服务。

教师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先进性。要牢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指导思想,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教师应自觉坚持用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端正工作态度,遵守职业道德,把全心全意为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

二、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三、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师德。

教师必须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今天的学生无论对知识还是智力,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因此,我要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不断学习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

总之,师德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才能不会落伍。我决心今后更加努力学习,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自己的人生魅力去影响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句话“注重自我学习、自我、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6】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终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欢乐学习、欢乐工作、欢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我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当了解自我有勇气战胜自我。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仅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仅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我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我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我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我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所以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供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我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我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我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7】

xx年来,在局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体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我与全体同志一道,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与全体职工一起,不断提高与完善我们的服务水平。我的工作得到了全体职工和同志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回顾xx年的工作,我们主要做出了以下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水平

我认真学习了报告精神,认真学习了党的精神,学习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市、县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我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各项学习、培训活动,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认真做好笔记。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工作人员,我时刻提醒自己,一要认真做人,认真做事。二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地为服务。在工作中,能够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织的决定和工作安排。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xx年来虽然做了一点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理论学习不够,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时存在不够扎实,以致工作起来不能得心应手。

2、对全面工作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工作方法有待提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3、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以注意和改正。

4、加强沟通协调,努力营造团结、融洽、愉快的工作氛围。工作中,多向领导和同事学习,学习他们对待工作的高度热忱,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多与各位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和优秀的工作作风,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更优秀,让领导更放心。

5、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思想认识,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道德经心得感悟【篇8】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从这里可以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么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我们公司的情况,在本来优越的工作情况下,我们创造了这个公司。在公司处于危难之时,我们从来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都想将公司做起来。我们正是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所以我们信邦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公司,公司壮大了,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有关道德经心得体会


感言是一种工作生活中都能普遍用到的东西,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或者面临某些场景的时候。就可以写篇感言,记录自己目前内心的想法心得,感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你知道感言该怎么写吗?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道德经心得体会,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资料在这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好处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

一、要有无限忠诚的党爱。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忠诚于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兢兢业业工作,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服务。

教师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先进性。要牢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指导思想,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教师应自觉坚持用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端正工作态度,遵守职业道德,把全心全意为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

二、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三、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师德。

教师必须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今天的学生无论对知识还是智力,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因此,我要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不断学习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

总之,师德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才能不会落伍。我决心今后更加努力学习,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自己的人生魅力去影响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句话“注重自我学习、自我、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3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4

在电子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电子设备读书,纸媒书渐有式微的趋势。但真正喜欢读书的,还是偏爱纸质版,那柔软纤维的触感和那特有的油墨芬芳。

偶然间遇到一本《道德经》,这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贯穿全书的是朴素的辨证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书中有很多流传很广名句,其中我最喜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意思就是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竞争与压力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竞争,却忽视了生活最本真的需求,每天生活在竞争的压力中,心力交瘁,渐渐迷失了自我……在2500多年前的《道德经》这本著作中,老子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不争,顺势而为。老子享年101岁。

世间的事,有时很奇怪,你不争,不代表你就得不到;你争,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得到,我们更多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这样等到机会来时,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相应的事情,同时也享有从容、闲适的人生。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5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6

“无德无以为学”,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德。”可见德与德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德与智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都是德育的基本方面。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德与智两方面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认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创新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的高素质的适应社会的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前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有待改善。

首先,要重视德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的成长阶段和学习时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特殊的成长规律。德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从小抓起。我们不能把德育教育课搞成枯燥无味的讲解、说教,不能搞成为学生一些心理上的指责和对立的对立的对立,而应该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做好文章,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要重视道德。“知荣辱不惊,观丑陋习可耻”,德是对一切不良风气、不良倾向和不良现象的斗争的斗争的表现,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正直、正义、诚实的、具有高尚人格力量的完整的人,首先要做到知荣辱,树荣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别人、关心别人,才能使学生们从小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走向成功。

再次,要重视智育。“教书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而智育工作也属于德育工作,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是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四,要重视德育实践。实践可以产生一些社会现象,也可以产生一些社会现象,它们的本质都是通过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如: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等等,使学生们从社会实践中发现并加以改正,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第五,要重视德育与社会实践。德育工作的实践能力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这些实践能力都有助于学生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德智体。这就是说,德育工作的实践能力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六,要重视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努力使学生们从小在德育教育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7

在我们平等相处的时间里,不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用一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相处,因为只有我们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处在愉快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才能体悟到幸福的价值!

一、学会与人友善交流。

我们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不能理解他人的苦衷,也不能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只有在与人的交流中真正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才能在纷繁的交往中,懂得尊重他人的人,理解他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

二、学会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也是需要平等对待的。人与人在平等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彼此信任,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三、学会宽容待人。

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宽容的意思是:无论对方是老板还是同事,他们都能尊重别人。但是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要讲礼貌,不能讲粗话,要把自己的不足或不正确的地方给对方,要注意自己的说话的艺术,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很随和,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别人对你的人生会更好。

四、学会关心他人。

我们都知道,有些人在与自己的同事、同学、老师的关系中,总不能自觉地把自己当回人。他们有着自私的思想,在与自己的同事或亲友之间,有着相互猜忌的言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多一些理性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五、学会尊重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不尊重别人的人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会包容别人,学会与人为善。

六、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尊重人、尊重别人,就是学会尊重他人。

七、学会宽容。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尊重的,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学会宽容,就是懂得了如何与别人和睦相处,就是学会了怎样去尊重他人,包容对方。这也就是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

八、学会关爱别人

这是学会关爱他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质,这是我们应该学会的。

九、学会关心他人。

人与人之间有了情感上的互谅、理解,才能走到相互理解,这是我们学会宽容的最大美德。

十、学会理解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胸怀,不仅仅关乎自己的利益,更关乎他人对自己的否定。这是我们应该学会的,我们应当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他人。

十一、学会宽容待人。

宽容就是尊重他人。

十二、学会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就是平等的,也是互相尊重的,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十三、学会宽容他人。

宽容,就意味着尊重别人。

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就应该学会包容他人。

十四、学会宽容他人。

我们应当学会宽容他人。

十五、学会理解他人。

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方面不如别人,就忽略了他自己。

十六、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应当学会尊重他人。

十七、学会宽容他人。

我们应当学会理解他人。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8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9

在学校里,老师总是教育学生要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在学校中,我们要学会自律,班级是我们成长的沃土,老师就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向上的良好气氛,这样班集体才能健康活泼地成长,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xx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各项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能力。

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依靠活动来实现,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密切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这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往往比单纯说教的困难大得多,集体活动往往更能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本学期中,我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特长,让他们有不服输的劲头,班上学生都能做到各方面均衡发展。

本学期,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我班实际,通过各项活动来发挥我们的特长,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促使他们形成自主、合作、创新的新一轮特长。如,“三、八”妇女节,我让学生自己做妈妈,让自己的妈妈感觉更幸福。结束了,我把我班的特长发布于班级公告栏里,让家长看看。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一个没有生命的人是不完整的,虽为教育付出了一些代价却难有真正实现理想的学生。xx年级的学生生物学知识还不够扎实,思维也不够灵活。本学期我在这方面狠下工夫。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帮其树立信心,鼓励他们自己要取得好成绩,要树立自己在全班身上的威信,在班里树立好的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

这学期,学生思想波动较大,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谈心,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发扬奋发拼搏精神,努力学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经常找后进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0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着,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道德经心得体会


有没有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心得体会的例文呢?同样的一件事情,看的人多了,想法自然也多了起来,此时写一篇简单的心得体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心得体会,要有真情实感,要以情动人,以情引人,根据您的需求,编辑整理了《道德经心得体会》,相信您在本文中有所收获!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

我们中华民族有一句名言:“道德无小事”,这句话道出了我们人的品质,道德是一生中最根本的道德。

我们在学习道德的时候,就要把学习做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这个任务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学习道德是一种责任。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从身边人、学校的事做起,努力学习做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对具有贡献的人。

学习道德是一种品德。一个人的品行、道德修养的形成、品德品质的形成、品德修养的形成都是靠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平时一言一行做起,努力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行。

我们还要从身边事做起,从身边人中学到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学习社会上人们的优良品行,我们学习社会上人们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学习社会上人们的优良品德,我们学习社会上人们的良好人际关系,学习社会上人们的优美品行、文明行为。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2)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此刻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好处。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务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务必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3)

在这个暑假中,我在学院的安排下开始了为期一学期的道德经教育。

暑假期间,我在我院的教务室里,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道德经的知识。我觉得这次暑假,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的教育经验,还让我对道德经的知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感受到了要努力学习,为将来走好社会做好准备。

一,我是从小学开始的道德经的教育,在大学中,我们也都经常看到,在道德经的学习中,学员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而这次暑假,我在我院的教务室里进行了道德经的教育,让我明白了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要有一颗道德的心。

二,我们是道德经的学员,道德是我们在大学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我们自身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说一说,我们应该要学会一个道德的人。

三,暑假期间,我们还开展了一次道德讲座,让我们学生在暑假的期间,知道了什么是道德,怎样做人,怎样做一名道德有用的道德人。

四,我们还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同学明白了,道德不单单是道德问题,也是道德的问题。

五,我们还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在道德经的学习中,一定要保持一颗道德的心态。这次暑假,我们的道德经的学习,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会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让我的道德经的学习越做越好。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4)

古诗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授知识,不仅要教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用心去教学,带着问题去做教学,你会发现,学生就是那无形的向师性,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象阳光一样,把学生看得到、亲得到、爱得到。”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授课要言行一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诲人不倦。要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乐于与他人交流,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前提,特别是教师能运用自如地掌握各科知识、学生的学习基础,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审题、解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的创新,要想提高教学艺术,创新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教师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精心备课,讲课,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次培训,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5)

道德经的意义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经中的道德经就是指一个人对待别人、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集体的态度。它的意义在于使人们在日常与社会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与人之间,都能做到“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而道德经的含义也在于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即做人要诚实守信,办事要公道。

这本书通过对道德经的讲述,让我明白了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当做的事情,也让我知道自己应该做的是什么,让我明白到学校和家人应该要做到的事情,也让我明白了在学校里应该要遵纪守法,尊敬师长。

在学校里,每天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各科作业,不要拖拖拉拉。要积极向学校老师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时不讲话,不说谎,不做小动作。课上不要随便乱说话,不做小动作。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不欺负弱小。

当然,在学校里,要遵守纪律,要有良好的品德。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而不是不遵守规则。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不好,老师批评你,你也要记得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你就会在以后很有效地帮助别人,你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6)

每当有老师提起后进生的转化,我都有一种莫名冲动。是缘于自己曾经在后进生转化的困扰,还是缘于自己的情绪?我曾经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说清这一切。可当我《读道经》读明白这句时“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圣人”,我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因为作为道学的经典,这里的圣人不是像我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可以轻易讲明白的事。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以事物发展规律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呢?

其次在教学中,我曾经深受后进生的困扰,以学生学习数学来说,仅除法竖式,自己讲了又讲,学生却始终以乘法竖式的形式来计算,这不得不让我头痛——学生是怎么了?反复讲就是不明白?可当时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你让学生计算7除以2试一下。在教学中使用了,才发现:7除以2用乘法竖式无法表示了,余数的1放在什么地方?在学生产生了知识冲突后,自然要接受新知识——除法竖式的学习水到渠成。此时,我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善于救人,是不是也可以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呢?

时至今日,期中测试时有一学生成绩为16分,而我一直没有过多处理这学生,甚至没有任何为这学生而设立的补课活动。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师听课,我提问了这名学生,他居然可以顺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扬——而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特色。通过种种方法来设立学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来练习,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适当提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课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哟!

也许在老师的眼中,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比较困难的,我曾经在反思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反应给家长,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学校,自己也没有办法。),是典型的学困生,连二年级的数学题也不会做。就是在教学中,发现这学生居然在抢答。原来是买文具的练习,说二十元一个书包,问八十元能买几个?(通过情景图得到的信息),这学生张口就来。我改成100元,120等,这学生依然张口就来,我让他列式子,他低下了头,说不会。

从这个例子中,我意识到就算是他这样的后进生,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生活经验,如购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导,他应该能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意识到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只不过具体的说法有些不同。)

正是这个例子的启发下,我读懂了课程标准,也树立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是班级中多数的后进生有明显改变,从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到主动回答问题,学生慢慢对数学产生的兴趣;慢慢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从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后到八、九十分,当我再次看学生的成绩时,居然发现学生多数可以达到优秀生的行列了!

其实,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表面上我“救”了学生,帮助了班级中的不少人找回了自信,提高了成绩,但事实上是我改变了自己,从认为学困生是班级中的负担,到主动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表扬后进生的成功之处,确实是“救”了学生。但反观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在处理后进生的问题中,从情绪困扰到轻松解决,难道我也不是受益者?那到底是谁“救”了我?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也许我们不必追求谁是圣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7)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它主要讲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道”的思想,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道”的思想。

“道”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道”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

“仁”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

“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

“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

这些思想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历史的“仁”。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在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道德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道德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这些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仁”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

《经》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孝”的思想。中华儿女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学生的思想。

《经》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孝”的思想。这里面的思想有:为了祖国、为了、为了历史而努力。

《经》的思想。我国现代的历史是“仁”的思想。这里面的思想有:关心祖国、爱护祖国、维护民族团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8)

在学校里,老师总是教育学生要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在学校中,我们要学会自律,班级是我们成长的沃土,老师就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向上的良好气氛,这样班集体才能健康活泼地成长,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xx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各项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能力。

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依靠活动来实现,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密切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这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往往比单纯说教的困难大得多,集体活动往往更能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本学期中,我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特长,让他们有不服输的劲头,班上学生都能做到各方面均衡发展。

本学期,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我班实际,通过各项活动来发挥我们的特长,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促使他们形成自主、合作、创新的新一轮特长。如,“三、八”妇女节,我让学生自己做妈妈,让自己的妈妈感觉更幸福。结束了,我把我班的特长发布于班级公告栏里,让家长看看。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一个没有生命的人是不完整的,虽为教育付出了一些代价却难有真正实现理想的学生。xx年级的学生生物学知识还不够扎实,思维也不够灵活。本学期我在这方面狠下工夫。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帮其树立信心,鼓励他们自己要取得好成绩,要树立自己在全班身上的威信,在班里树立好的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

这学期,学生思想波动较大,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谈心,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发扬奋发拼搏精神,努力学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经常找后进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12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不断地思考,把自己的感悟写进心得体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写心得体会能够释放压力,你知道想要写好心得体会的关键是什么吗?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道德经的心得感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1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2

在这一章里,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站在人的思维方式上,更是站在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之上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思想。道家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的相处才会更长久。而如今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人类欲望的无限制扩张让人们对赖以生存几千年的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为了成就一己之私掠夺各种资源以占为己有。可叹的是就连没有思想的花草树木都知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回报天地,可我们人类却一直在破坏环境,却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够成就我们的天长地久,反而会摧毁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利他”的观点。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正是因为天地的无私包容,才养育了万物,从而也成就了天地的永久存在。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意在说明,只有将天下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才会更有助于实现自身利益。这一点和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老子在本章里还提倡无我无为无私的品德,只有象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反馈给天地,如此反复故能长久下去。如果一个人考虑事情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做法只能算是目光短浅,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不能长久的拥有。如果能谦虚的退居人后,认真的倾听更多人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提出提出对大家都有帮助的利他的建议,必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拥护。

人本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事物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存在看作是合理的,但人们也正因为此陷入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之中,从而束缚了身心的自由。读后感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患得患失中苦苦的挣扎,这样的日子又有何幸福可言呢?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天下为公的赤子之心。有些人处处彰显自己,在人前炫耀,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更难以成长、承担人生的重任。飞扬跋扈者难免惹来横祸。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还提出以无私成其私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不会喜欢一个处处算计、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人们更容易喜欢一个阳光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喜欢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地善良总是为了他人着想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想去帮助他。所谓的吃亏就是福就是这个道理。在利益面前我们退让三舍不一定就是坏事,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互相残害以打败对方夺取利益这是人生的成功吗?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拥有一个悠然自得超然外物无比快意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我们只有达到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互相依赖才可以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正所谓道体永恒道用无穷。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3

在这个暑假中,我在学院的安排下开始了为期一学期的道德经教育。

暑假期间,我在我院的教务室里,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道德经的知识。我觉得这次暑假,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的教育经验,还让我对道德经的知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感受到了要努力学习,为将来走好社会做好准备。

一,我是从小学开始的道德经的教育,在大学中,我们也都经常看到,在道德经的学习中,学员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而这次暑假,我在我院的教务室里进行了道德经的教育,让我明白了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要有一颗道德的心。

二,我们是道德经的学员,道德是我们在大学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我们自身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说一说,我们应该要学会一个道德的人。

三,暑假期间,我们还开展了一次道德讲座,让我们学生在暑假的期间,知道了什么是道德,怎样做人,怎样做一名道德有用的道德人。

四,我们还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同学明白了,道德不单单是道德问题,也是道德的问题。

五,我们还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在道德经的学习中,一定要保持一颗道德的心态。这次暑假,我们的道德经的学习,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会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让我的道德经的学习越做越好。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4

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快要结束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到的是词是:忙碌、紧张、充实,忙碌,更是有序、有辣。本学期,我继续担任xx年级(5)班班主任工作,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爱心,一学期下来,班级在各方面工作都还可以,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班风和学生品德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做法如下:

1、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个班级能否正常的发展,纪律的好坏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开始本人结合《中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校规制订出适合本班实际的班级公约,使学生有规可循。为良好班风的形成奠下基础。

2、开展班级活动,引导健康发展。作为xx年级的班主任,我不断摸索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我接手这个班级,首先利用班会课进行讲故事比赛,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使学生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进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以老带新,以好带差,使整个班级氛围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较强的集体意识。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加强了,老师的工作也轻松了。

3、管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我担任班主任后,首先注重思想动态了解。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心,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交谈,疏导学生的思想问题。我平时也多找学生谈心,谈谈心,通过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班级做事。一些学生感到“老师很少说什么”而非“老师想怎么样。”由此而产生心里问题,“老师很少说”。这样融洽了师生关系,使班级工作顺利而高效地进行。

4、积极开展好文体活动,做好课间操,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5、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发挥好纽带作用。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6、我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7、我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各种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班貌的基础,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觉得培养良好的习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使他们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会在各方面得到提升。对于这一点,我正在努力中。因为我觉得孩子们要做到这点,真的很难。多数小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根据xx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各种比赛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

比如:学习评比栏的评比,通过前面的比赛,学生都能很积极的去尝试,每次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8、重视家校联系。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只能通过家长来获悉,同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应及时反馈给家长,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本学期主动与家长们保持联系,将一些孩子的表现通知家长,共同商量对策,也利用电话沟通、写信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发展情况。

本人严格遵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5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首好听的歌词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还有更多的道德故事。《道德经》的内容是“道不远人,三国时期”、“蜀蜀吴之后蜀吴,孙子孙子孙子兵法,孙子孙子孙子孙孙子孙子三个将,诸葛亮、吴将、孙子孙子孙子诸葛亮三个将。三人均为诸葛亮。三个将中,诸葛亮、吴将、三将中,各有其人,他们各有所长。三人各有一长项,各有所短项,各有所长之短。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长”、“短”、“长“,这些“长“,都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道不远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包含了许多,它包含了许多,它不仅包含了生活中的许多,它还包许多。

《道学经》这本书的内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你用心了,它也一定会做好的!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6

读《道德经》有感800字:

时间总是在忙碌中悄悄溜走,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月过得很充实,因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道德经》彩色图解。在此感谢院里能有这样让大家读书的机会!

道德经原著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读。原著读起来深奥难懂,这次读的有图解的感觉很好。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道乃万物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本书涵盖面甚广,无论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治国理政,都能令人受益匪浅,如沐春风。以前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人们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比如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物极必反、功成不居、宠辱不惊、戒骄戒躁、自知之明、福祸相依、以柔克刚、哀兵必胜、无中生有、大器晚成、以德报怨、满招损谦受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仁者爱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善若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等,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真不愧是道家鼻祖,难怪世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看到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整个人的思想仿佛瞬间再次得到升华,那种感觉只能用“玄之又玄”来形容。书中虽然说的是自然法则,教人修身治国,但竟然让我看到了气功的影子,就像万物遵循道一样,人身体内同样存有一种“气”,我们如果能按照周而复始的气的自然走向来运转身体,甚至能引导气的走向,那么我们就会赶到身心舒畅,反之则气血不顺,经脉受阻,身体不适,借用中医思想就是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无形无象,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但它发生作用时却永无止境,让我想到了武侠片中的人修炼内功时要用意识来引导气进入丹田,储存起来,然后再由丹田顺着经脉以拳掌或其他方式发出体外,产生神秘的效果。“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天门开阖”,意思是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当然也能用意识去分开(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分离),那种灵魂思想凌驾于肉身之上的感觉很玄妙,我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时整个人仿佛看透万物,仿佛身体透明一般,后来我想到个词去形容——顿悟。聚集精气,达到柔和,像初生婴儿一样,疯狂吸纳自然之气,口鼻自然的开闭,呼吸吐纳,绵绵细静的雌守,让我想到了武当山的道士们,清晨在山上宁静处呼吸吐纳,就是传说中的采气,吸收自然之精华。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练气的地方,甚至长生之道。感觉思想有点跑偏了,这只是从书中感悟之外的感悟,我们本身还是以老子的自然法则和处事方略为主。

道德经不愧是“万经之王”的奇书,用学校里分科来说能分为哲学、商学、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可用于为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包络万物,涵括百家,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解读。道德经影响世人两千多年了,相信还会一直影响下去,为后世提供玄妙的智慧。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7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8

我们中华民族有一句名言:“道德无小事”,这句话道出了我们人的品质,道德是一生中最根本的道德。

我们在学习道德的时候,就要把学习做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这个任务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学习道德是一种责任。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从身边人、学校的事做起,努力学习做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对具有贡献的人。

学习道德是一种品德。一个人的品行、道德修养的形成、品德品质的形成、品德修养的形成都是靠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平时一言一行做起,努力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行。

我们还要从身边事做起,从身边人中学到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学习社会上人们的优良品行,我们学习社会上人们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学习社会上人们的优良品德,我们学习社会上人们的良好人际关系,学习社会上人们的优美品行、文明行为。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9

今年是中国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党人的诞辰十四周年。这是中国党人的诞辰十四周年。中国党的诞辰十四周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中国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是一种荣辱和历史责任,是一项光荣传统和崇高道德的事业。

在学习党史方面,领导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是我们每位的重要任务。我们作为新,就必须把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加强对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长党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觉悟和思想境界。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学习,领导也十分重视学习理论知识这一环节。领导要带头学习和带头学,学好、学深,学得深入一点。只有学好、学深、学实,才能做好工作,才不会辜负党的教育培养。因此,我们领导要在学习和习系列重要讲话中学深悟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通过学习,要把学习理论同学习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主义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通过学习我们党领导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党的历史,学习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党的历史,更要通读党史、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增强自身党性修养。要学习党史,就要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中国党的奋斗史、新中国史等,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伟大成就,了解国家制度优势、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党为什么伟大、为什么伟大、为什么最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这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把学习党史、中国党的奋斗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党的和十九届二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最新理论作为领导的重要学习内容,认真领会其中的精髓要义。

领导学习党的历史,既是对领导进行历史思想教育,引导领导把学习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领导的必修课,也是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修课。

学习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把学习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增强领导把学习党史同学习主义、学习思想结合起来,以及主义的理论自信来武装头脑,做到自信而不骄、自傲而不自满,以坚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增强领导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理论和“”重要思想指导具体实践的能力,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领导要学习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要通过学习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重大事项决策,增强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立场、观点以及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增强领导在新形势下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学习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立场、观点、取向和属性,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

领导要通过学习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县委有关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学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10

读《道德经》有感800字:

《道德经》是一部蕴藏人类智慧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读。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11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每通读一遍《道德经》,对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认识事物,以此去指导行动,也算是一个独特的角度,看似消极无为,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积极效果。

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对立统一,而且这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任何一面发展到极致,便会呈现出对立面的样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状态,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积极发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呢?似乎有如下途径:

——功遂身退之道。在老子看来,强盛的事物难以持久,“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强盛过度不符合规律,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人事言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处事之盛而不能谦退,必然福转为祸,自遗身殃。因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要效法天道,处于积极发展的大局中,要善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努力去成就人、成就事,但不可居功自恃,而要弗居谦退。

——利物不争之道。为人处世,争强好胜、自利不已者多,但这不符合大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人之道是要积极的利益他人而不争自利。他希望我们效法水的品质,他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长地久。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能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与天道契合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以柔胜刚之道。在老子看来,天下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刚强者难以持久,而柔弱者可以长久,对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要能知能行。

——作于细易之道。《周易》提出,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老子讲的更详细,他认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事业要行之于微细,对于祸患要图之于未萌,如果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反而行之之道。“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很多事情正面努力未必达到理想效果,但是反面努力往往能实现正面效果。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当要追求积极目的的时候,可以从反面去着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大者为下之道。凡是强大的事或人处下无损而且有益于其强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平衡的,不会允许物极不反、亢龙无悔的状态。“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12

老子,道德经,区区五千字,涵盖了众生所求的一切真谛,斗胆牵强附会一下:

好多的社会现象,让人看起来很无奈,有时你要陪着悲怜几许、愤慨几许,但放下一切,静心而论,大抵是因为看不开所致。看开了就超脱了,就安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个字,细想来,它包涵了人生处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剖开来看。

宇宙观:从黄帝内经内容里看,它的本质就要求人与宇宙的轮回同一。顺者猖,违者亡。12字关系中,天地代表了宇宙。宇宙中,人如何去按规律行事,就象孙悟空永远要在如来的手掌心一样,无论你有多少变数,均在这一涵盖之中。

人生观: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为何物?地势坤,要求人仁厚、宽容。象大地承载一切一样去融合同化一切。豁达飘逸的形神,如佛一样立在我们的面前。

方法论:它就要求人处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违反了之后,可能一时得呈,久而久之,必遭报应。

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叫”上善若水”。

它的字面含义很清楚,就是: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

细分析起来,水有三种特质:利万物不求回报、居众恶而谦下、柔弱而不争。

这些特质与我们今天的时事相暗合,它会影射出许多不合规律的行为。

我们经常打交道的水,相信都不陌生。细细品味之品性,感悟道之真谛,会对人对己均有裨益。

摒弃眼前,放眼长远;丢开功利,自在于心。

道法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道法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现代汉语解读】

有一个东西在混沌中生成,在天地之前就形成。空寂啊,安静啊,深远啊,一直独立存在着从未改变过,可以称它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称之为“道”,我勉强地形容它“大”。大也就是“逝”,向四面八方延伸发展;逝就是“远”,扩展到无边无际的地方;远就是“返”,道就在身边。这个世界中,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域中有四个大,王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的法则一直是这样的,没有改变。

【延伸解读】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这在当时肯定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普遍信鬼神,认为这个世界是鬼神造的。而老子认为,这世界并不是鬼神造的,有一个力量称为道,在世界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其实,现在所有的宗教都在讲这个力量,各个宗教有自己不同的形象化表达。许多有成就的人,都相信这个道的存在,特别是老年之后。我们对有些事情要保持敬畏,人要有敬畏之心。有敬畏心,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寂呵,寥啊”一句,说道是清虚寂静,广阔无边,看不见摸不着,超越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大,指范围大,无处不在。

大曰逝,也有作“大曰源”,两字的篆书非常相近,可能写错了。源,即为源头,逝,向四面八方扩展,等于说宇宙是无限扩张的。远,无边无际,没有不及的地方。返,即返回,可以理解为返回原点,道就每个人自身上,须臾不离,若能返求诸己,回头自省,见道才有希望。最远的就是最近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

王,沟通天地人三者为王,就是人的领导者。这里老子强调领导的重要性。人类成长的历史中,王起的作用非常大,决定整个族群人的命运。如果领导者出问题了,平庸者、心偏的、贪婪的当上王或者皇帝,老百姓就遭殃了。

人法地,我们与大地息息相关,大地滋养人类。老子讲人法地,是认为大地承载万物,滋养众生,自己默默无言,像一个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人要学习大地的德性,称为人法地。因此,有道的领导者就应该有大地的品德。另一方面,人要顺应大地的节奏,正确认识大地的运行规律,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等等。

天,指与大地对应的上方空间。老子认为天与地对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方法,老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人法天、地和道。“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并非大自然,而是“自己,然也”的意思,古代没有“自然”这个词语。我们要向着天地道学习,拓宽我们的心胸,那么做事像天地道一样,人生的格局就不同了。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与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赏析!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现代汉语解读】

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道虽然深远、深奥啊,但其中有迹可寻。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其精是真的,其中有不变的东西。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长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延伸解读】

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容,意为运动。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手册。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冥,暗。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父,也作甫,事物的开端。老子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万物都是顺着道的理念生长的。老子认为首先有信,然后形成精,再形成物,后形成象,这四个层面都包括道里面。这是老子的全息理论。我们现在知道的生命形成的过程,也与老子讲的事物形成一致。首先有受精卵、然后形成胚胎,再形成生命体。

上士闻道——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上士闻道——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现代汉语解读】

境界高的人听到道之后,非常勤勉地去做。中等境界的人听到道,感觉到道是存在又好像没有。境界低的人听到道,哈哈大笑。如果不笑,那还不是道。所以《建言》中说:光明的大道看起来仿佛昏暗,在大道上前进却好像后退一样,平坦的大道看起来却不平坦。品德高尚的人像山谷一样虚空,真正德行高洁的人反而看起来很污浊。广大的德行好像是不够的,建立起来大德行的人好像苟且一样。坚定的品质好像经常在改变。大的方形没有角落,大的物体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宏大的声音反而没有声音,特别大的景色看不到形状,道的功用特别广大,但是没有名。只有道是这个世界的源头并且形成这个世界。

【详细解读】

上士,境界高、悟性高的人。中士,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有时候相信道,有时候不相信,总是在信与不信中摇摆。下士,境界低,目光短浅,只看眼前,斤斤计较,为大家放弃欲望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本不相信道。上士毕竟是少数,因此有“百人闻道,十人悟道,一人行道”之说。

建言,可能当时的一本书、典籍、文献。类,丝上的疙瘩,这里指大路上的坑坑洼洼。在大道上往前走的时候,有些人看起来你好像倒退一样,因为评判标准不一样,导致了大家看您的眼光不一样。“老干妈”陶华碧的企业管理完全与现代企业管理背道而驰,读书笔记她善待员工,为人特别好,她的管理方法和所做的事在别人看起来是傻事,赔本的事,但是她却把企业做成税收过亿的巨无霸,因为她践行着道的原则。虽然她不识字,也不懂道德经,但她实际上一直按道德经的原则做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学问越高的人越谦虚,有德的领导更谦卑。生活中,如果您保持如空谷的状态,您一定会更有成就。悟道的人看到的是本质,普通人看到的是表面。只要心中坦然,无须在意他人的评价。越是有德的人,越觉得自己德行不够。建立高尚德行的人总是低调,做好事行善看起来偷偷摸摸一样。

方形足够大,大到看不到边际,也就看不到角落。声音的频率宽度很大,我们只能听到其中的一个片断。象,表象,样子。褒,宽大的袖子。老子认为,我们太渺小了,从我们渺小的角度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片面,根本看不到全部。

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及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点评!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曲则全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曲则全

【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现代汉语解读】

委曲就能求全,懂得拐弯就能走上笔直的大道,低洼之地就会注满水,破旧了才能新。(领导者)减少了自己的欲望,就有所成就;如果本能地任由欲望无限制地增加,结果你会更加困惑。所以,圣人坚守道的规律,成为天下的领导者。不盯着自己优点,所以能够彰显;不刻意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够看得见;不自吹自擂,所以能成就事业;不自夸,所以能够成长。正因为不跟别人抢功争利,所以没有谁能够与他争天下。古人所说的“曲全”,难道只是说一说而已吗?做事做得好,全归功于道的法则。

【延伸解读】

曲,弯曲。老子告诉我们要有所取舍,放弃虚幻的东西,成就大业。有时候,越争取越争不到。委曲一下自己,放弃一些名誉地位,能够保全大局。枉,树长弯曲了。树苗往上长的时候,遇到石块,会拐个弯继续往上长,这棵树仍然可以长得直。韩信胯下之辱,就是枉则正的例子。但为什么后来功成名就之后,却表现得骄傲,说自己不屑与樊哙等为伍呢?因为枉则正有被动与主动的区别。韩信当初如果不能忍受胯下之辱,杀了那个无赖,可能自己也会马上没命,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就忍下来了。而后来骄傲的后果没有那么直接,更何况少时候被迫忍受的屈辱会影响后来的心态,有一种报复心,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变得更加狂妄。真正的“枉则正”应该是主动的,悟道的人根本不会把这种“枉”放在心里。有个故事,村子里一个未婚姑娘怀孕了,家人逼她说出怀的是谁的孩子,被逼无奈之下,姑娘说是寺院里方丈的,于是家人把新生的孩子送到寺院,方丈没有辩解,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因此方丈当然遭到全村人的辱骂和僧人们的轻视。若干年后,这位姑娘良心发现,说出了实情,这孩子其实是村里某一小伙子的。于是她家人到寺院里把孩子接回,并两三道歉。方丈也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继续自己的修行。

洼则盈,老子认为,放低心态,保持谦虚,更容易成功。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谦虚使人进步。人的动物性使他特别容易高看自己,看多别人的缺点。生活中,特别在网络上,许多人专门看别人的缺点,喜欢跟别人抬杠,以此来提高自己。满眼中别人缺点的人,就不可能去学习,其实这样的人是自卑的。

敝则新,老子认为这个世界生灭往复变化的,以树的生长为例,春天发芽,夏天盛绿,秋天落叶凋零,冬天树叶腐烂至春天又化为泥,为树木提供养分,再进入春天发芽,进入下一个循环。树木凋零为敝,树木凋零之后,意味着不久将有新芽长出来,就是敝则新。

道德经被人误解,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认为老子主张人应该曲、枉、洼、敝,其实是不对的,老子希望还是全、正、盈、新,但方法是通过曲、枉、洼、敝等状态达到全、正、盈、新的状态。通过前面不利的状态为自己积累能量,达到全新的状态。

一,是道形成的形式,道生一,由道生成的混沌的状态,在现代汉语的语境里,可以理解为道的规律,道的法则。牧,管理者。有版本是“为天下式”,式为榜样、楷模,其实这并不符合老子的愿意。老子在前文中强调过“不尚贤”,就是不赞成树立榜样。

“不争”这段话是针对领导者说的,但作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不少人生感悟,就不要老是想到与别人争名利,但凡有比较,人生就会痛苦。现在学校教育中,总是喜欢排名,别人超过自己就担心,就不高兴,这样做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要把考试作为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要与别人比,这样就会轻松,可能会考得更好。充分理解这句话,你的人生就会进入从容的境界。

曲全,就是前面讲的“曲则全”。曲,可以理解为委曲,但委曲的主要针对虚幻的名相、地位、金钱等。全,是做事的本身,真正的人生目的。

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有请阅读我们为你编辑的黄帝内经心得感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当事情结束之后我们就会有新的看法,这时我们就可以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感受。通过心得体会,可以看到我们在思想上的成长。

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篇1

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

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现在科技发达,许多反季节蔬果充斥着市场,我觉得每种食物在它该有的季节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规律,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不同的益处,但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对与大自然给我们的规律似乎有些违背。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四时之需来对食物进行摄取,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要想有好的身体,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谓浩然正气也,就是说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说一个人常常怀有坏坏的心思,这样自己心中就会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药医,就说明心病源于心,所以浩然正气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长寿老人脾气暴躁的,保持心平气和,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调整好这些方面我相信身体一定会变得很好。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起居,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姣好的容貌,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篇2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邪恶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最好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二、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三、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

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篇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障碍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新一轮疾病的挑战。

在综合医院许多科室,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心理障碍患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却得不到及时正确地识别和有效地治疗,饱受经济和病痛的双重折磨,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很大浪费。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综合医院的诊疗工作中,心理障碍的识别和治疗并没有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

《内经》整体观中提出形神合一的观点,形神问题可理解为身心关系问题。其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如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太过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夭。

内经》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对身心疾病做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对身心疾病的识别能力和治疗率。

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篇4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篇5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篇6

《黄帝内经》是全面揭示生命大道的三坟雄文,它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辉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面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惊讶于古代人们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只能截取《皇帝内经》的一小部分——它的养生思想,来谈谈自己在阅读这本书后的感想。

养生,也被称为“摄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内经》作为医药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蕴含在其中的养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未病先防

养生的目的就是保养生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养,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寿,推迟衰老。当病症能被检测出来时,其实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这时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因为机体再也恢复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了。比如癌症,很多时候发现得癌症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能通过避免辐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来减少得癌的几率岂不是最好吗?

(二)顺应自然、动以养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来源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会通过温度,湿度,阳光等等各方面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正是体现着“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三)恬淡无为、静以养神

“无为”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黄帝内经》中“恬淡无为”的思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对养生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强度如此大的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回归这样一种“恬淡”“清静”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争吵,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获得平静的内心。《内经·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通过静养,才能将神气内藏,达到清静内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是内因,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如果人体正气充足而不受邪则不会发病。在《黄帝内经》中也将避邪、去害趋利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灵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它还指出,不仅自然界的风雨寒暑雾霭要躲避,五味七情之过亦不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以从中看出,风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过激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养生之根本就在于去除一切有害于身体的因素。

当然,前面的这几点只是简单的概括,远没有表现出《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全貌,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窥出它的伟大,这些思想是超时代的,是颠簸不破的。值得我们好好的体会,并把它切实地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来保持生命,增进健康。

黄帝内经心得感悟 篇7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如马?p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又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又称精气夺则虚。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内邪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同,当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另虚字当理解为机体卫外功能紊乱为是,非谓精气之本,外感病证皆然。对邪风要加以斗争,而非回避,言有时即含此义,此也是锤炼人体正气御邪能力的体现。

四、气脉常通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生殖问题谈及,然而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挥之。年老之人气脉仍然通畅,加之肾气有条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对于人类的健康必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气应泛指而不能局限于气血,呼吸之气的畅达,气机的有序,气化的正常承制亦当包含其中,脉指血脉,包括大经,细络,血脉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为明证。

百谷王者——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百谷王者——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现代汉语解读】

汪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谷之王,因为它善处卑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谷之王。有道的领导者走在百姓前面,带领百姓前进,把利益放在百姓的身后。领导者位置的在老百姓之上,但是却放低自己的姿态做事。所以这样的领导者虽然身处上位而不会使老百姓负担沉重,走在前面也不会使老百姓受到伤害。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下的百姓乐于推戴他而不会厌烦。不正是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吗?

【延伸解读】

小溪最终汇入大江里边去,大江最后汇入大海里面去。所以老子打了一个比方,说江海是百谷之王,所有溪流都要向它奔流而去。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位置低。所以老子认为道的原则就是把自己放低,放低自己资源才会向你汇集。我们为人处事也是同样的,把自己的心态放低,并不丝毫影响我们的人格地位,却让资源向我们汇集,事业就更容易成功。

大家都愿意推举的是尊重他们的领导者,尊重他人,放低自己,才能凝聚人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深明老子《道德经》的道。你为大家谋福利,你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大家的后边,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前边,所以大家才推举你做领导者。这也是我们共产党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故居而民弗重也”,就是你做领导,老百姓不觉得负担沉重。其他人做领导,可能觉得自己位置高了,对老百姓尊重的态度没有了,设置各种繁文缛节,让大家讨好我,这样老百姓会觉得负担沉重。“天下乐推而弗厌”,就是天下人乐于推他往前走,乐意让你做领导。

这里争的对象是名誉、地位、利益等,领导者不要跟群众争抢名誉地位,这样才能做到顶峰。很多人把这一段解释成老子主张消极避世,躲到一边去,不跟大家不争,与世无争,独自逍遥。其实老子讲的不是这么回事。老子讲的领导者法则,强调的是领导者千万不要跟群众去争什么名誉、地位、利益等等,把利益给他们,让他们幸福,不要去跟他们争。作者:高风清扬

道德经读后感悟600字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大成若缺——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大成若缺——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样,但它用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真正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中空一样,它都一直用下去。笔直的大路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来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来有很多不足。躁能够战胜寒冷,安静能够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规范。

【延伸解读】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为有问题。悟道的领导者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别人看起来有丰功伟绩,应该受到顶礼膜拜,但是领导者本人不要这些名誉、地位,他认为还有很多不足。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让人放心,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与缺失,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点遗憾,因为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来好像缺,其实并不缺,领导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得赞誉。

盈,满。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冲出来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别高明的领导者,虽然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很圆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谦虚的本色,所以能够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周围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保持着永远学习的心态,而且成就越大的人,这种心态越明显,越不耻下问。一个人的成就再大,总是还有上升空间。另外就是功夫在诗外,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问来提高、升华自己的专业。

不要总想着“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们真正做人应该秉持的信念,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诱惑,各种各样的波动,但是我们要坚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给大家带来有用的知识、有用的帮助、有用的产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着整别人、踩别人、算计别人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远达不到从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样,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来的,做事贵在坚持。所谓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做工作,不搞投机取巧,把工作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一样,真正把心静下来,一点点下笨功夫的,未来都有出息。但现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读书笔记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重复多了以后就会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个要素:一是这事是你喜欢的;二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三是坚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绌,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结果最后越会有好的结果追随而来。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赢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以及光鲜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开普通的车子,把成功的光环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仪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乱,几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为他功高盖主,位极人臣,手握重兵,监军鱼朝恩不断诬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释他的兵权,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带兵打仗时也不讲条件、不推脱,家里的大门敞开随便别人进出,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仅自己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而且家里几代人都身居高位,荣华富贵,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赢家。

从身体、生命角度讲,寒是没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状态,躁,就是动起来,脱离这种状态,运动之后可能会过热、虚热,这时候就要静下来,把虚热清掉,让身体进入一种中正、平和状态。从经济生活角度讲,寒是赤贫的状态,那么就要不断努力工作,让自己脱贫,但当财富积累到很多的时候,就要心静,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动,心要静,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关键。作者:高风清扬

喜欢《道德经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心得感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