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系列。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1)

《波莉安娜》这本书名气很大,每个看过这书的人都说它是一本好书。说得我想看极了!双休日,我到图书馆去借书,发现书架上有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取了下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埃莉诺霍奇曼波特。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一个天使带来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天都要高兴,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寻找快乐。

书中还介绍说:这本书于19xx出版,迅速畅销全球,波莉安娜一词已成为英语中的一个固定词汇。可见其著作影响之大。

回到家里,我什么事都不想做,立刻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果然,此书名不虚传。整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主人公波莉安娜是个孤儿,她爸爸生前教过她如何从悲伤中寻找快乐。爸爸死后,她住在姨妈波莉哈林顿家。因为波莉安娜家很穷,她的姨妈十分瞧不起她,对她很冷漠。但波莉安娜仍然活得很快乐。因为发现快乐并和大家分享快乐是波莉安娜最爱做的事。

有一次她对一个摔断腿的人说:你就应高兴你没有摔断另一条腿。又有一次,她对一个驼背的老花匠说:你就应高兴你在拔草是不用使劲弯腰。因此,这座城市的大人小孩几乎都认识了她,并都学会了怎样寻找快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车祸使她下身瘫痪,失去了知觉,永远不能走了,人们得知这消息后,好多人都为她哭泣,可这个快乐天使并不很难过,她没流过一滴眼泪,她很乐观,之后在医生的帮忙下,她一步一步地练习走路。

波莉安娜真的好伟大哦!竟然能在悲痛中寻找快乐!她所想的,全是我不敢想的。如果我们当中有谁不能走了,他肯定每一天会冤天冤地、哭泣、流泪可波莉安娜呢?如果有谁摔断了一条腿,大部分人是不会这样安慰自己的――还好我还有另一只脚。

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世上有许许多多快乐的事,虽然我平时总是笑,但其实我并不快乐。我每一天都有悲哀的事:这天悲哀学习压力太大,明天悲哀考试没考好,后天悲哀心爱的东西丢了

读了这本书后,想一想这些事根本不值得我悲哀。我相信,我今后必须会很快乐的!我要让波莉安娜永驻我心中。

我明白了怎样寻找快乐了,我还期望我周围的人都能向波莉安娜学习,真正学会寻找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2)

我们借了一本书《波莉安娜》是一本让我积极向上的书,书中的波莉安娜是一个活泼的女孩。

波莉安娜是个活泼快乐阳光的女孩。波莉安娜也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喜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已经上了美丽的天堂。这个可怜的家庭里只剩下波莉安娜和她的波莉姨妈,但姨妈的冷漠深深刺透了小女孩的心。小女孩却想到爸爸教她的快乐游戏,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要去想方设法寻找这件事美好的一面。于是,波莉安娜便行动起来。小女孩的开心、活泼,使一直沉在冰冷口袋中的波莉姨妈也变得热情起来。渐渐地,全镇的人都变得活跃起来。

波莉安娜这个勇敢而善良的小女孩在我的心里深深扎根。实际上波莉安娜也有痛苦,她没有父母亲,还先前来到波莉小姐家受冷漠,只是她并不愿意用自己的痛苦去埋没快乐。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快乐其实就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我们善于经常去发现它,那么快乐这个宝贝就是你的了。正是波莉安娜告诉了我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她那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心态,纯洁朴实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愿意和波莉安娜一起过快乐的生活。

品以单纯的童心和乐观、健康的精神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来自生命本质的、元气十足的快乐,给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尤其是那些正身处艰难时期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与慰籍。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3)

一个穿红格布衣裳,两条亚麻色的大发辫拖在背上,草帽下面是一张长满雀斑的脸。这个极其普通的小女孩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波丽安娜。

她一向在玩一个由他当牧师的爸爸交给的游戏,一个快乐游戏。正是由于这个游戏,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冷淡的波丽姨妈对安娜变得关心;厌倦一切的斯诺太太渐渐对生活充满期望;怪人彭德尔顿收养了孤儿吉米正是由于这个游戏,当波丽安娜遭遇车祸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时,探望并祝福她的人络绎不绝。

快乐游戏其实简单但是,就是当你遇到困难和不幸是,你要往好的方面想,要善于在它们当中找到快乐的动力。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人们才更需要使自己持续一种快乐的心态,当每一位孩子及其家长在读完《波丽安娜》后,我相信,她抑或是她,都会被波丽安娜的快乐游戏深深吸引,在游戏中活得快乐,去迎接生命中那些无法回避的苦难。我想对天下所有的孩子及其家长们说:去做一个游戏吧!去做一个快乐游戏吧!相信快乐无处不在。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4)

在闲暇的时候,我读了《波莉安娜》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波莉安娜的所作所为而感动。

波莉安娜的父母双亡,她是个孤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并没有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失望、苦恼和哭泣,而是在每一个困难和打击面前都积极地发现快乐,享受快乐。她的“快乐游戏”让整个贝汀斯镇充满生机,甚至让脾气乖戾,冷漠孤傲的波莉姨妈变的理解和宽容他人……

波莉安娜,这个快乐的女孩,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她所居住的小镇,也照亮了我的心。这个在别人看来“不幸的”孩子,却用它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而且生活的有意义,有光彩!

我们试想,一个孤儿能这样乐观,而我们这些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却有太多的“理由”去生气、烦恼。比如:家长不给我们买品牌衣服、零花钱只给了区区几元……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波莉安娜一样,做一做“快乐游戏”?虽然家长给我们买的衣服不是名牌,可是却很耐穿、很保暖;家长给我们的零花钱虽然只有一点点,不过可以让我们改掉乱花钱的坏毛病;除了这些,我们还有健全的身体,还有很多爱我们的、关心我们的人,这么多“快乐的理由”等着我们,为何还不大喊一声“I'mhappy”呢?

让自己快乐起来吧!这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也在跟着你欢笑!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5)

波莉安娜,一个脸上长满雀斑的十一岁的小女孩,在母亲刚去世不久,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她。波莉安娜丧失父母后身无分文,只能与她唯一的一个亲人住在一起,和她的脾气怪戾而冷傲的波莉姨妈一起生活,但她却偏偏能在每一个困难与打击面前欢天喜地地去发现快乐,并诚心诚意地享受这份快乐。

她的热情与欢乐,不仅没有使自己被严酷的现实所压制,同时她那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心态,纯洁朴实的心灵深深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让整个小镇都重新获得了生机,让每个人都真心喜欢上了她。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地感觉到,要坚强地面对生活。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稍微难一点的题,想都没想就空着不做了,先做其它会做的题。结果我做完其它的后,竟然把“困难”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到了学校老师讲到这道题后我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呀!

一个脸上长满雀斑的小女孩,一个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小女孩,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女孩,一个在困难面前不流一滴眼泪的小女孩——波莉安娜,我要向你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打击不低头,微笑地快乐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6)

《波莉安娜》是我读过的书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

故事的主人公波莉安娜是一个从小就失去双亲的孤儿,寄居在富有的姨妈波莉小姐家里。来到新的环境,她满怀希望地以为自己即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然而,空空如也的简陋小屋、严厉古怪的波莉姨妈、没有伙伴玩耍的孤独全都劈头盖脸地涌向了她。但这并没有改变她热情乐观的心态:窗户框起来的美丽景色,她可以把它当做房间的装饰画;没有穿衣镜,她安慰自己正好不会照到恼人的小雀斑;没有同龄的玩伴,她就尝试去感受和亲人在一起的快乐的事……她还带着大家玩“快乐游戏”,让人们一个个从困难中找出让自己快乐的事。在她的感染下,连久病的斯诺太太也开始积极地生活,做起了编织;从不和人说话的潘德莱顿先生一反常态,对人变得温情脉脉,还收养了无家可归的小男孩吉米……因为有了播撒快乐的波莉安娜,小镇里每天都发生着让人惊奇的变化。然而,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就在波莉安娜置身于幸福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瘫痪了。这次,她实在找不到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理由了,于是镇上所有她帮助过的,没帮助过的人都为她祈祷,想尽办法让她快乐起来。波莉安娜配合医生的治疗,开始了康复训练。并且,她再一次用她的“快乐游戏”战胜了生活中的困难,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心情。

波莉安娜的故事在生活中给了我很多鼓舞,记得有一次,晚上我发高烧,又是头晕又是身体发热,难受极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时我想起了波莉安娜,她从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又失去双亲,我现在情况比她好多了,我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并安慰自己,幸好不是每天都这样。每一次碰到困难的时候,波莉安娜的故事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我就看到了她乐观向上的笑容,我就告诉自己,我也要像波莉安娜那样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波莉安娜》让我明白了很多生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要永远乐观,永远积极向上,敢于面对不幸与痛苦;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朴素里的深刻、平淡里的动人、默默里的激人奋进。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7)

读了《波莉安娜》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波莉安娜所感动。

波莉安娜父母双亡,是个孤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没有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失望、苦恼和哭泣,而是在每一个困难和打击面前都积极地发现快乐,享受快乐。她的“快乐游戏”让整个贝汀斯镇充满生机,甚至让脾气乖戾,冷漠孤傲的波莉姨妈变的理解和宽容他人……

波莉安娜,这个快乐的女孩,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她所居住的小镇,也照亮了我的心。这个在别人看来“不幸的”孩子,却用它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而且生活的有意义,有光彩!

试想,一个孤儿且能这样乐观,我们这些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却有太多的“理由”去生气、烦恼:家长不给买品牌衣服、零花钱只给了区区几元……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一做“快乐游戏”?虽然衣服不是名牌,可是很耐穿、很保暖;零花钱虽然只有一点点,不过可以让我们改掉乱花钱的坏毛病;除了这些,我们有健全的身体,有很多爱我们的、关心我们的人,这么多“快乐的理由”等着我们,为何还不大喊一声“I’mhappy”呢?

让自己快乐起来吧!这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也在跟着你欢笑!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8)

波莉安娜读后感

读了《波莉安娜》,这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总让人倍感怜惜。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这个弱小的女孩所感动,她与她爸爸创造的开心游戏更是让人震撼。

于是,我决定去采访这个叫波莉安娜的小女孩。当我来到波莉安娜家时,这是一个精美的大别墅。我上前轻轻敲了门,又按了旁边的门铃,耐心地等待着。过了一会儿,一个穿着女仆装的女孩给我开了门,想必这就是南希吧!她好奇的打量着我,问道:请问,你找谁?那个,我叫章霞,我想采访一下波莉安娜小姐!我急忙回答。南希笑道:好,请跟我来!于是,我跟着南希来到波莉安娜的卧室。波莉安娜小姐,这位是来找你的!南希对坐在床边的波莉安娜小姐说道,转身又对我说:你自己进去吧,我先出去了!说完,便走出了卧室。

我带着好奇心打量着这位波莉安娜小姐,她也面带微笑的看着我。过了一会儿,波莉安娜笑着说: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我连忙回过神,不好意思地说:那个我想采访一下你,你不介意吧!当然不会,你问吧!波莉安娜愉快地说。当我听完她的回答,我对她的好感又增加了了。

于是,我便开始问她:你的腿已经好了吗?当然!她开心的回答,还走了几给我看。我朝她笑了笑,又问:你的那个开心的游戏,真的可以让人开心吗?我认为可以,要不你试试!波莉安娜兴奋地拽着我的手,有无比激动地说:说真的,你可以尝试一下,已经好久没人陪我玩那个游戏了!好啊!我高兴的回答,然后接着说:其实在生活中我一直有个苦恼,人为什么要学习,一定要上学呢?其实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他就不会哟偶太多成就,又不会有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上学,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不上学,你就没办法交到那么多朋友,也不会有那么多趣事发生在你身上,而且如果你一直呆在家里,生活就会一直平淡无奇的过着,你说呢?波莉安娜笑着对我说。听了这番话,我似乎明白了一些。

波莉安娜微笑的看着我,又说:我们面对一些事,要多往好的方向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开心,如果你一直都向坏的方向看,你就会时时刻刻都不开心。所以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记寻找快乐,这就是我父亲创造这个游戏的初衷!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那今天就采访到这,再见!我向波莉安娜道别。嗯,再见,欢迎下次再来!波莉安娜微笑地向我道别。

走出波莉安娜的家,我突然感到快乐其实并不难找,重要的是看你怎么想。

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篇9)

《波莉安娜》读后感

她长着一张逗趣的雀斑小脸蛋、永远都笑脸迎人的面孔,她就是波莉安娜,一个每天都笑吟吟的小女孩,每天都以高兴为正题,她总会把坏事往好的方面想,高兴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态度的一种标准……

波莉安娜是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她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从此,她就和父亲相依为命,可是上帝却无情地把她的父亲也带入天堂了,她成了孤儿,只好去投靠姨妈波莉小姐。冷傲是她的性格,她认为照顾波莉安娜是她的职责。波莉安娜来到庄园后,原来波莉小姐古板单调的生活,现在,欢声笑语充满了。波莉安娜的“高兴游戏”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个个都变得高兴起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莉小姐与自己的恋人结为终身眷侣,波莉安娜却永远的站不起来了……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寻找开心的事情,让自己走出阴霾,奔跑在绿油油的草地,与高兴一起拥抱明朗的世界,如果我们都用极好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有可能你会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压力才会和你挥手再见。

高兴起来吧﹗做一个像波莉安娜的人!

hdh765.Com更多作文大全延伸阅读

读后感作文系列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一篇读后感作文”相关内容。

一篇读后感作文(篇1)

哈玲卡生活在孤儿院,在那个冷漠又黑暗的孤儿院,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她认为,那里没有友谊,没有一个人会真心对你。所以,这让她变得内心很封闭。但一次偶然的打抱不平,虽然让她躺在了医院,但换来了尊重与友谊,她拥有了一个朋友,雷娜特。

在学校举行的募捐活动中,哈玲卡捐款最多,她获得了一次去城堡公园游玩的机会,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尊非常精美的石头雕像,这让她意识到美虽然不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可以使生活更有意义。和有用的东西相比,美虽然是多余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无论如何总是需要它。如果世界没有了美,那这个世界肯定是不完整的。美,就像生活的调味品,无论多么平淡的生活也能因为拥有它而过得有滋有味。所以说,美是生后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就需要我们会发现的眼睛。

哈玲卡以一本自己编写的警句本,有几句我觉得写得很好,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小道理比如:梦想者宫殿,丢掉了茅舍。它告诉我们,不要成天只幻想自己能得什么,而从不做事,那样愿望非但实现不了,还可能连已用有的东西都失去了。想要宰肥鹅,就得先喂食,它的意思是,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得先做好准备,肯下工夫。一个人抓着奶角,另一个人可以挤奶,它告诉了我们团结的重要性。糖那么甜,还要蜂蜜干什么?糖已经很甜了,再加上蜂蜜就是多此一举,它的道理是,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它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愿望,这就已经很满足了,就不要再妄想别的东西,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才是可贵的。

我最喜欢封面上的那句话:当你敞开心扉时,即使身处逆境之中,你仍就会看到幸福如花瓣洒落。这句话不仅文笔优美,令人赏心悦目,而且道理深刻,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无论处在多么糟糕的环境中,只要平静的面对,敞开心扉,满怀希望地坚持走出逆境,你就会看到幸福的花朵开在你面前。哈玲卡就是这样的,在孤儿这个孤寂的地方,哈玲卡因为帮助了别人,得到了友谊和爱,当她完全明白生活的道理时,幸福已向她靠拢。

很多人都认为幸福离他们太远,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幸福。我以前也这样认为,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只要用心发现,幸福就在身边,或者已经在你眼前了。

一篇读后感作文(篇2)

今天,我读了《露珠》这篇短文,之后,使我感触极深。

露珠,它的身影是多么娇小,而它对我们所做的贡献并不平凡。它白天总隐身于空气中,给空气带来一些湿润新鲜,使人觉得心旷神怡。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象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滋润着小草,滋润着花朵,滋润着世界万物,然而,它向我们图过什么吗?没有!当黎明来到时,大家肯定会说起得最早得是公鸡,然而,有谁会想到露珠呢?我们赞美太阳给我们温暖的阳光,赞美大地给我们带来的万紫千红。可是,有谁会赞美那渺小的露珠恩?尽管如此,但是露珠还是默默无闻,默默地作贡献。

露珠,它并不象暴雨那样挟风雷闪电以炫耀它的威力,更不象冰雹那样对一切都无情。而它总是默默工作,又默默得逝去,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人类,给人类带来了欢乐,而它自己却从无苛求!

露珠,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有个不平凡的含义,使我联想到了伟大的老师,它多么象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的花朵。它多么象我们敬爱的老师,伏案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总是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鼓舞我们向知识的山峰攀登这使我想起了1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说的那些不平凡的露珠与老师和天下同他们有同样的品质的人吗?

露珠,我赞美你,赞美你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赞美辛勤的老师!

一篇读后感作文(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播撒诚信的种子》的书。里面有两个与诚信有关的故事最令我难忘。

第一个故事是《一千棵樱桃树》。它说的是乔治华盛顿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天,他的父亲递给他一把斧头,让他把自家庄园里影响果树生长的杂树砍了。还嘱咐他不要到自己的脚,也别砍伤果树。可是华盛顿一不小心,砍倒了一棵樱桃树。他怕父亲生气,就用杂树把樱桃树盖起来。傍晚,他父亲来到果园,看见了地上的樱桃,就知道华盛顿把果树砍断了。但他装作不知道,还夸华盛顿能干。华盛顿听了父亲的夸奖,脸一下子红了,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还请父亲责备他。可他父亲听了之后,却哈哈大笑起来,还对华盛顿说自己宁可损失掉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意听到华盛顿说谎。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文中的华盛顿是个有诚信的孩子。在生活中,不诚实的的人有很多。通常自己犯了错误没有勇气去承认,就撒个谎。这些人面对错误都有一种胆怯的心理,总觉得承认后会挨骂、挨打,或者有人会看不起你。其实他不承认,就等于错上加错,比做错了事更加严重。做错了事只要改正就好,但如果做错了事用撒谎的方式去隐瞒,那不等于告诉自己:做错了事不要紧,可以用撒谎去隐瞒。那么从此以后,你不就养成了撒谎的习惯。要知道,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失去了诚实这个最起码的品质,那么没有一个人会跟这种人交朋友。

一篇读后感作文(篇4)

前些日子,又看起了《红楼梦》,这一次,我才知道《红楼梦》是有多么好看,多么的精彩。

关于宝黛爱情,很多人都在感叹结局悲惨,一人病亡,一人出家,感叹黛玉身弱命短,感叹宝玉痴情出家,本是青梅竹马,金童玉女,又怎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刚开始我也是为两个人的结局感到意难平,可是后来我才发现,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黛玉虽然才情横溢,与宝玉两情相悦,互为知己,可是他的性格过于孤僻,清冷些,这样的性格,即使是贾母同意二人成亲,可她整日忧伤,苦闷,这样清高的他怎会处理事务,管理贾府上上下下。所以,因为他没有跟宝玉成婚,所以就没有婚后那样如此矛盾和冲突的生活。宝玉所喜欢的便是这样的林妹妹,即使喜欢生气,有些小家子气,但在宝玉心中,他还是非常完美的,因为他不像别人那样让他入仕途。

宝玉心中有他,为他甘心出家,他依旧保持自我,即使得知宝玉,宝钗结婚,但他依旧保持清高,虽难以置信,他焚稿撕帕,也不去宝玉那儿问上一句是不是真的。

贾母的顾虑,他又怎能不知,他又怎会不懂,可他无依无靠,孤身一人,寄人篱下,他没有宝钗那样的家世,也没有宝钗那样讨人喜的性格,可他就是他,他虽羡慕宝钗,却不想成为宝钗。

我之所以说结局好,是因为林黛玉来到凡世,本就是为了还灌溉之情的,她与宝玉终究是有缘无分,泪已尽,情已还,他报恩志愿已经完成了,目的已经达成,难道不圆满吗。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中,注定结局是一场悲剧,终究不会是团圆相聚在一起,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却一点也不矛盾。

一篇读后感作文(篇5)

我喜欢《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读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真的被感染。文中三位名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滴水穿石的最原始的解说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浪花能把毛毛棱梭的礁石碰撞成圆石头,它也具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信,你想想,浪花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永不停息地前进,也在不分日夜地冲击礁石、浸蚀礁石、啃噬礁石,它最终能不让礁石的棱角变小、变平吗?

是的,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对准他,努力吧!拼搏吧!超越吧!挑战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千万不要回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别怕,那时上天对你的考验,跌倒了爬起来,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顽强努力,你会成功的,你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幸福与甜蜜!你一定能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让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模板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作文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多看一些课外书拓宽写作积累的素材,此时此刻你也因为作文而一筹莫展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小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多么残酷啊!她容纳不了安娜,很难说现在的社会能容纳这样的女人。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最绚丽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我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因为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因为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

然而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为爱而对所爱的人产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为过,关键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的能力,严格来说是经营爱情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必须后天认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于是我想,许多生活中的爱情失败者会不会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爱情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呢?在爱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为依据,既不求证,也不给机会解释或改正,便开始实施不可逆转的报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有人说:安娜的悲剧也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是啊,我们都期盼着理想、宽容、仁慈,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这一则悲剧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2】

读《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并且,也是通过志军兄在豆瓣读书的标记,我才知道托尔斯泰的女儿亚·托尔斯泰娅所写的《父亲——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这本书,中文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译者是启篁、贾民、锷权。

结合这本“传记”,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显然带有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列文”这个角色,我觉得我对托尔斯泰有了更多了解。

一个拥有精神生活的人,会依照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生活处境,倾向于求真、求善、求美这三条不同的道路——尽管人们常说,这三条路殊途同归。这三条路各自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哲学家与科学家是求真者的代表,宗教人士是求善者的代表,艺术家则是求美者的代表。那些认识到这三条路,其实通往同一个方向的看法,很可能是正确的,因为真正的求美者,比如说一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及其围绕整个创作构建起来的生活当中,是不可能不触及到真与善,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方法来运用的。

而托尔斯泰是一个毕生的求善者,始终如一。这并不是说他毫不考虑美和真的实现,但他确实并不以美和真为最高人生目的。他以善为宗旨,在对善的追求过程中,实现了美和真,仿佛后者只不过是附带现象或意外产物。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和真是其求善的方法,就好像古代少女为了寄托情思,将心力全部投注到一个荷包的刺绣上面那样。绣荷包当然是为了有朝一日寄予情郎,乃至最终结两姓之好,但少女在专心劳动时,并不会为自己设定嫁作人妇这样的具体目标,如果这么想,就会粗鲁、俗气,而且荷包也绣不好。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借书中角色之口说,他拒绝左拉那种法国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也很难从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谢林那里获得真正的教益,这意味着他并不是一个求真者:既不像左拉那样通过文学来求真,也不像黑格尔那样通过哲学来求真。读后感·他心仪的对象,按照托尔斯泰娅的介绍看,是卢梭。而卢梭是一个对艺术与科学持批判态度的人——也就是对美和真的价值,有所怀疑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根据精神聚落来定义这个“群”,可能比行当、职业等名目,更方便我们进入我们想要了解的人物的内心。比如说,同为文学家,托尔斯泰是求善者,屠格涅夫则是求美者。求美者,以《会饮》里的阿伽通为典型,其特征是厌恶暴力,心肠柔软,逃避人世间的黑暗。求美者对求善的政治与宗教领域感到隔膜,容易对道德持鄙夷态度。至于求真者,可以举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为例,现代从事逻辑学、分析哲学或实证史学研究的学者,亦属此列。无论是以传统伦理,还是自由主义伦理引导自己的人,都是广义的求善者,这意味着求善者类别并非求善者阵营,同一类别的求善者,也许分属不同阵营,彼此之间的斗争可能与求善者与求真者之间的斗争一样惨烈。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3】

大家好,今天真的很高兴能在我的博客中和大家分享这个月来我所阅读的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的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的读后感。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安娜是一个诚实、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福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福伦斯基说:爱,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就如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不是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福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福伦斯基结合了。

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赞赏时,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的结局痛心疾首。把安娜逼死的当然不止卡列宁一个人,而是整个上流社会。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特西怂恿福伦斯基追求安娜,福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视为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淫荡无耻的培特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虚妄无能的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福伦斯基,她对陶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福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因此在我看来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一个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安娜的命运,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4】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5】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1

今天,去影院看了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与《赎罪》,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凯拉奈特丽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两位颇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此次詹姆斯麦卡沃伊没有出演。

在看电一影前,看了一些影评说这部电一影简直就是部舞台剧,很多观众也觉得这部作品有失乔怀特以往的水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一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一奴一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逾越的规则,谁逾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逾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一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一性一,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一温一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一爱一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一马,沃伦斯基还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

还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一爱一,他们的一爱一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最后,我认为桥怀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现实手法,使影片更具一丝神秘意味,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一影,确实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电一影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2

世界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从奥布隆斯基出轨被妻子多莉发现,引出整个故事。

多莉很生气,跟奥布隆斯基闹矛盾,奥妹妹安娜来莫斯科为他们劝解,在火车站偶遇前去接母亲的弗隆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弗隆斯基追随安娜回彼得堡并展开强烈攻势,安娜沦陷了,生了一个女儿,以为将死请求丈夫宽恕,谁知又康复了。安娜抛弃了大她二十岁,不会表达感情,只是醉心公务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托了所有情感的八岁儿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国外,后经历彼得堡,乡下,莫斯科,因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关系,安娜进不了之前的贵族社交圈,因而特别孤独,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还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于是两人矛盾激化来。最后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让他悔恨,卧轨自杀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来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还因此拒绝了另一个求婚者列文。吉蒂因此还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期间结识了那谁(名字想不起来了)小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善,不是刻意给谁看,思想的结解开了,身体也就康复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识到互相还爱着对方,终于放下过去的疙瘩,成功结合。

虽然本书第一主人公是安娜,虽然很美丽,富贵又精致,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欢,可是我不喜欢她。说是全身心追求爱情,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可是爱情是什么?就是整天腻在一起,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结果来,受不了情郎经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脸子,虽然爱,但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起,又不舍得放弃儿子抚养权,不离婚,就没有正当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没那么高,单纯,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又那样的美丽动人,注定要红颜薄命。

转回来,不管是吉蒂,还是列文我都非常喜欢,这才是爱情好吗,脸红,心跳,担心自己配不上对方,一点小事就嫉妒,却又时时为对方着想。

喜欢列文忙里忙外,想东想西,紧张时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为我自己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3

火车呼啸而过,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

优雅高贵的、生机盎然的安娜,走向了卧轨自杀。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挣扎于纷繁纠结的水草里,最终看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气泡湮灭在那遥不可及的光亮间。

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从最初的优雅风情,纯真又诚挚,到最后陷入神经质般疯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说是她心中的执念让她疯魔。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说:亲爱的孩子,不过分执着于爱,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风轻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脱。

生命之弦华美而珍贵,只有充满柔情的手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我们是需要爱的,我们需要丰沛的情感来点缀这冰冷的世界。但尘埃中蒙头追逐的人啊,又总是容易忘记,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担负太多,生命自然无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们这些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言,是一次华美而壮烈的英勇就义,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无涯的苦难”。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场一败涂地的豪赌。凡是有果,则必有因。扼腕叹息之余,与朦胧泪光之中,我却也隐约了悟:正是因为作文/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终压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会那一片虚伪泥沼中,安娜勇于放弃荣华的地位转身奔向爱情和自由,这样纯粹又热烈的勇气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实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热爱情的驱使下,她于某一瞬间奋不顾身,可随后却又胆怯畏缩。

她以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会的议论纷纷让她在意得要命;她以为她可以割舍,可她还是拖着不离婚,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她以为她不屑,可她还是拼命维护自己的美丽,哪怕内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贪心了,红玫瑰与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爱情,也要名誉。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维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尽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虑,渐至沦丧,终究一败涂地。

人不可为贪欲所控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欲有所得,必先有所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安放那些对自己真正弥足珍贵的东西。

敢于追求是勇气,敢于舍弃则更是有魄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万,繁花丛中只需得一两朵来装点生命便足矣!

柔软又脆弱的生命,丰沛又坚韧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4

安娜,活泼,开朗,热情,可爱,追求爱情,很具有贵族气质。她的一生从平稳到激昂再到低沉,然后恢复到平静。

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安于与卡列宁的互相蔑视,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她将爱情逐渐转变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火车站上与伏伦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她对儿子的爱也抵消不了对伏伦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了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只留下伏伦斯基。过了爱情最甜蜜的时期,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伦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

越是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可怜,她越想用力紧紧抓住这仅有的。也就导致了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变得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爱嫉妒,越来越爱猜忌。使渴望爱情又不愿让爱情枷锁锁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伦斯基越来越无法忍受,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处于绝望边缘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来解脱自己,解脱别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让其后半生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剧,我觉得是她一手造成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忌与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细心呵护,而不是计较与埋怨。爱情是要经过升温期,高潮期,面对诱惑期和平稳期,每1步都是很难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里的气氛,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的一生大多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他渴望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与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须过程(婚礼前的聘礼与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性。他很单纯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样单纯。他的妻子吉娣也像他一样单纯,他们的结合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乐意看到的。列文很努力地使自己充实;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对所有人都能平静,礼貌,温和;很努力地想要做到善。他总处于探索中。追求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太过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就会让你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情,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如果非要一视同仁,那未免也太苦自己了。可能只有神才能做到。

最后,我想他们2个主人公的结局也是1种鲜明的对比。他们俩都有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大胆追求的精神,但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安娜只想着完全占有,而列文却懂得在爱情中反省,很能为他人着想。这也许就是导致他们人生不同的主要原因吧。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5

我始终相信,读书是一种交谈—与心灵,与思想交谈。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可以与一些灵魂相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这正是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感触。

而我之所以会一直热忠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那就是这本书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本质,这也许在许多别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经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不仅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己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6】

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因为这才不枉读一部著作。当然,我必须声明:兹部世界名著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是俄国的作家。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我会先读《战争与和平》,再读《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可能就是《复活》。因为这是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与世界观念成长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变化的历史进程。只因兹著是较廉价的(180阅饼),于是在代金券支付73阅饼的基础上,通过支付宝支付了1.07元。

全著大概说的是婚外情的悲剧吧,一个漠然的社会。红颜祸水。并不是所有吸引你的女人都能给你带来快乐。如果我还有什么可说的的话,那就是著中主人公的名字。我阅读伊始,就注意到了一个类似人名形式的一串字符——“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我说,书名不是“安娜·卡列尼娜”吗?怎么会有“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

再看一个译本也是如此,我于是不得不认为她是个打酱油的。但是越到后面越是像把作者狠狠地揪出来,无情地拷问一番,再歇斯底里地臭骂一顿。后来,当参看第三部译本时,才知“安娜·卡列尼娜”的全名是“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卡列尼娜”。是在人物表上知晓的。这才释然。

但纵观全书,先是“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后来是“安娜.卡列尼娜”,最后又反为“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没有全名就算了,当你译错,没想到还错来错去。无语!(特别声明:间隔号与原文同;“芙”与“夫”也与原文同。)

我学到了什么?最明显的就是,一个人说的话(在书面上),被引号括住的,可以为若干段落。发现作者惯用“平心静气”,就像三毛惯用比喻句“就像一个世纪那么长”一般。一个段落很长,所以要时刻注意指称框架中的首要主语,记住他,直到另一个语篇中另一主语框架的出现。这样有助于明晰是谁说的,避免小句的蒙蔽,而使自己感到混乱。一个篇章,若干段落中,会有一段小段落是观点语篇,需要以作者的口吻来读,因为那可能就是作者的心声。比如兹著人物的一些话语可以看作是俄国文坛状元列夫·托尔斯泰的话。

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来使之充实的话,我选择阅读。

20xx年12月25日13时47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7】

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更好的理解《安娜・卡列尼娜》,所以特意去看了同名电影,然而,从头到尾,她们的爱情都给我带来一种压抑的心情,所以我个人并不看好她们的爱情。

书中的介绍是,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感情纠葛,展现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在文中难以一一概括,所以我单独谈谈他们的爱情。

书中描述到: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女性,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影视作品中,我看到的安娜没有遇到伏伦斯基之前,是一个家庭和谐,地位显赫的上流女性,她拥有她的孩子,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官场达人,活跃于政界高层。安娜与伏伦斯基相遇是安娜卡列尼娜去为哥嫂调节关系的时候在车上认识的,当时的伏伦斯基是个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的强壮男子,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包括了安娜嫂子的妹妹吉提,不过伏伦斯基只是与她调情,并不想和她结婚。首遇安娜,伏伦斯基变被她的气质所吸引,所以跟随安娜的脚步,出现在安娜出席的许多舞会大献殷勤,从而逐步俘获了安娜的心。

书中是褒扬安娜的,对她的敢爱敢于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我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并不为她们的爱情所动容。感觉她们的恋爱是不见得光的,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即使不是在那个年代,放置到现代社会,他们也会遭受到世人异样的眼光。最近国内的汪峰和章子怡之间的感情闹得沸沸扬扬,然而世人们的评价很低,几乎是一种鄙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有些人说,爱情是自由的,人们要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可是去追求爱情时候,是否承担了该有的责任。汪峰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而孩子那么年幼。章子怡前期也和撒贝宁有恋爱关系。在今年,汪峰突然宣布和妻子离婚,不知情的我也没有什么看法。而后来知道是因为章子怡的出现而果断的离婚,抛妻弃子,这不是当代的陈世美吗!爱情的自由,不是想分手就分手,自己是大胆去爱了,可是有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不幸与遗憾。

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而伏伦斯基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小三在干扰他人的生活。虽然说卡列宁缺乏情调,不懂爱情,可是在电影中卡列宁始终包容安娜,在那个社会,他知道安娜的出轨是一条不归路,在这条路上一定是困难重重的。卡列宁对安娜说自己没有一点错误,他的宽容曾经使伏伦斯基陷入苦恼,一度想放弃对于安娜的爱情。为了追求爱情,安娜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虽然想念儿子,但是却选择离开。安娜的爱情并不能走远,偷来的感情总会有累了的一天。伏伦斯基开始追求安娜的时候是狂热的,不顾世人的眼光,而得到安娜的时候,却开始考虑到自己的地位与面子了。伏伦斯基拥有帅气的容颜,他没有矜持,而是和其他贵族女性调情,达到自身内心的满足。他总是不顾后果的,伤害到的是喜欢他的女子们。是伏伦斯基给她们许多幻想与痛苦绝望,朝秦暮楚的。书中批判卡列宁虚伪,而伏伦斯基不是伪君子吗?在世人的谴责下,伏伦斯基开始畏惧了,安娜可以为了他放弃一切,而他不能。他累了,他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一次吵架,伏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伏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对于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我始终无法送上祝福。因为爱情需要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不顾后果,那种结果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爱一个人需要考虑对方的家庭以及将来的生活,敢于爱,但也不要过分自私。如果没有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会一直陪伴这卡列宁到老,而且他的儿子谢辽沙也会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一个完整的家庭。唉一个人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爱错了,不但是恋爱双方的悲剧,也是自己家庭的不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要爱错一个人而遗恨终身。当然,也希望一些人不要为了个人私欲而破坏其他人的家庭,小三的行为是可耻的,是令人深恶痛疾的。偷情者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无比钟情,可是那也是一种矫情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8】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一>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安娜体态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以及作品人物,特别是对安娜本人的命运,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一百年来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二>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叹赏时,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的结局痛心疾首。如此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过是真挚的母爱与情爱,这个正当的生活权利,却被冷酷无情的贵族社会分裂并对立起来,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奢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当然不止卡列宁一个人,而是整个上流社会。恩格斯分析《人间喜剧》的形象时指出:在贵妇人的生活里,对丈夫的不忠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和她们在婚姻上听人摆布的方式是完全适应的。(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脱西怂恿渥伦斯基追求安娜,渥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视为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伪善的莉蒂亚自诩为社会的良心,淫荡无耻的培脱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虚妄无能的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篇9】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1)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

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2)

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伦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与列文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伦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陶丽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陶丽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书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总觉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长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长的缩影吧。

安娜和伏伦斯基因为爱情,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这样,值得吗?究竟爱是什么?

我欣赏为爱,义无反顾;但不赞同。一切以爱的名义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负责。爱是责任!

《白鲸》读后感作文系列


在平时学习工作中写作文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写作会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每天的日常,精彩的作文通常是语言简洁、思路清晰的。你是否正在为写作文感到烦恼不安?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白鲸》读后感作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白鲸》读后感作文【篇1】

上一年,我在我大表哥家里玩。无聊了,就随便拿出一本书来看。这本书的书名是白鲸记。

这本冒险小说的主角叫伊休若,他是一位想到捕鲸船上工作的年轻人,最后虽然如如愿以偿,却因此展开一段惊险的旅程,也让原本容易沮丧的他,变得更、更坚强。

赫尔曼·梅尔维尔——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他作的《白鲸》是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其文学史地位更在马克·吐温作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之上。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色抹香鲸莫比迪克(我怀疑这抹香鲸有白血病)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热症狂。他和他的船几乎寻遍了全,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的追踪,他用鱼叉击中莫比迪克,但船被莫比迪克撞破,船长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掉入海中。之后,船上99。9%的人落海,只有水手玛利一人得救。

只有努力不懈的人、不论输赢都下去的人,在我眼里才是第一。看完了这本小说,我相信付出就一定会有代价。的人生,这样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白鲸》读后感作文【篇2】

【传奇与感伤的戏剧—读《白鲸》有感】

波澜如画的海面映着天边雕饰的云朵,一只白色的海兽正穿梭其间肆意玩耍。一座座小喷泉充满了欢乐,喷泉深处隐藏的不是海兽可爱的身姿,而是一支支插在肉体中的残缺的标枪……

初次接触麦尔维尔的作品,让我感到一丝陌生感,看着书面上充满生机的封面,我心里又添了一份新鲜感。本书讲述了一段传奇的捕鲸故事,中间穿插介绍了关于鲸的内容。例如,鲸的历史,鲸的分类,更是将鲸从嘴到尾叶都做了详细的叙述,至于对如何捕鲸,如何割脂,如何提炼鲸油毫不吝惜地做了一番记述。待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都快成了半个捕鲸能手,想要出海捕鲸了。

打开此书,犹如走进了社会的大门,形形色色的人物走进了我的视线,首先当推冷漠、报负心重的亚哈船长了。他是个出色的捕鲸手,却因捕鲸失去了一条腿,现实的痛苦将他折磨成了一个偏执狂,最终带领全体船员走向死亡深海;其次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标枪手魁魁格,他刚出场,是一个贩卖人头的生人番的身份,但生人番出身的他却有一颗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心,使他多次不顾自身安危去拯救他人的生命。没想到凶蛮的外表下还隐藏着一双天使的翅膀。当然还有许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忠厚、朴实的大副斯巴达克,充满神秘色彩的妖教徒费达拉等。

读完此书,让我为这本具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感到愤懑,如果没有亚哈船长的偏执,如果不是他鬼迷心窍想要复仇,如果不是他向船员们灌输疯狂的报复信念,如果不是他一味地冷漠无情,那全体热情而善良的船员怎会葬身大海,他怎么会勒死在捕鲸索中?

合上此书,我的心仍在震撼当中,我的脑海中浮现着这样一幅画面:一只白色的大鲸,蠕动着自己伤痕累累的身躯,游向大海深处,再也不曾浮上来过……

《白鲸》读后感作文【篇3】

白鲸小说读后感

在上周六就收到了保老师的《白鲸小久》,早在上周二就已经听老师分享过这一本的。当时我想了我中的试读要是这一本就好了,没想到真是如愿了。感谢下地带,感谢下保老师,因为她的创作,才有如此成功的作品面世。让我拥有一本海洋类的绘本,带领了我们遨游了一次海洋。《白鲸小久》是老师分享的第一本书,相信大家也都还记忆犹新。保老师的经典解说,显得我现在写的很苍白无力。我也想能像老师一样完美的演绎,让大家再次认识下这本书。但是看着分享的内容,心忍不住被牵着走了。我需要一点时间来缓冲,所以我没有马上动笔写。虽然这是一本简单的绘本,但是我想让我儿子来帮帮我。

读完保老师《白鲸小久》,儿子哭了。儿子说白鲸妈妈没有死,不要让白鲸妈妈死的。看来儿子也是善良的人,容易心软的人,也是和我一样重感情的人。这样是好还是坏呢?我和他解释了,这是环境所迫,适者生存。这个就是生物链的,在北极北极熊为了生存,必需练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领,他们需要捕鱼为生,要不冰天雪地的去哪里寻找食物。白鲸是一种生活于北极地区海域的鲸类动物,通体雪白,生性温和,现存数量约10万头,十分珍稀。因此白鲸也是他们猎杀的食物之一。因为书上说到小白鲸是从尾巴先脱离母体的,因为我还带着怀疑的态度找了下百度,也搜索到了相关视频,感觉老师写作很细心负责,连这个小细节都没有放过。

泉泉说封面的这一只白鲸是白鲸妈妈的,可是我认为应该是白鲸小久。不过泉泉发现了,白鲸妈妈吐了很多的泡泡好像在说话,是啊,那些泡泡就是母爱的表现,无声的语言是用形状来体现的。特别是文中有很多很多的泡泡都是爱心形状或者是圆形的。这些是母爱无形的力量。

关于前环衬的这一只苍鹰,儿子说是猫头鹰。我也不知道生活子在北极应该是什么鹰来着,感觉天上翱翔的应该是苍鹰吧。大地是一片的蓝白相间,感觉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宁静。真不敢想象在这里也有为了猎物搏斗的一幕。

名字页是一对亲情洋溢的白鲸母子,泉说他们在亲亲。

接下来的我们看到了北极的陆地和海洋,生活着两个不同的种族,一样是都是有家庭成员的温馨的家族。隐约还能看到红色的小鱼游来游去,这些当然是白鲸们的食物啦。白鲸们还是吐着泡泡,他们好像是在互相倾述,在对话聊天吧,真是自由自在,有无忧虑过着快活温馨美满的日子。

这一页让我们见证了奇迹,白鲸种族是从尾巴先脱离母体,和老师说的一样,我也让泉泉知道了,他是怎么来的,就像白鲸妈妈生下小白鲸一样。白鲸妈妈的嘴巴边,冒着是爱心形状的泡泡。真如老师描绘的那样,这个孩子是妈妈期待已久的宝贝,所以叫小久,也因此妈妈的周围都环绕着无限的爱,小白鲸围着妈妈转来转去,游淌在充满爱和温暖的海洋。泉泉说小白鲸也是吐出爱心的泡泡,她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的”,妈妈也说了“孩子。妈妈爱你!”她们母女俩玩了魔法亲亲哦。

妈妈要带小久去熟悉环境去温暖的地方捕食。她们是那样的开心快活,生活很安逸。

一路上,妈妈让小久细心记住游过的每一条线路。这是爱的传递,妈妈教会小白鲸生存和独立。我们不也是这样,有时候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起来。可是小久不想离开妈妈,想永远和妈妈在一起的。妈妈也只是微笑不语。她们吐出来的泡泡还是爱心形状的,而且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水母。

冬天的北极,洋面覆盖了厚厚的冰,鱼儿需要呼吸就会露出海面。北极熊其实很聪明的,有点守着冰的突破口就可以捕食的,这个也是另类的“守株待兔”。在老师的提醒下,我看到了北极的冰确实裂得很夸张的,暗示着危险要降临了。

当白鲸妈妈和小久露出海面的时候,妈妈敏感的察觉不详,双方对峙了下,妈妈大声告诉小久,快游走,不要回头游得越远越好。妈妈用尾鳍最后拍打了一下小久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向她扑来的北极熊妈妈,白鲸妈妈壮烈牺牲了。为了她的女儿,牺牲了自己。要是没有白鲸宝宝,妈妈是完全可以逃跑的。可是伟大的妈妈,把剩的机会让给自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性的博爱。小北极熊和小久的战争也开始了,生生相息的生物链,这是自然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的世界。白鲸群游过来,小久得救了。小久沿着和妈妈一起走过的路,拼命的游,毕竟搏斗过程中已经让她遍体鳞伤的,她筋疲力尽失去了知觉,最后被人类救了起来。

小久来到了一个巨大的箱体水域,泉没办法理解。我就和他解释,这个就像我们去海底世界,去水族馆看到的那些鱼儿。就是我们这里没见过人类能陪同鲸鱼一起嬉戏表演的。泉很向往,有一天他也想去看看小久,看看水中的女孩骑在小久的背上,和小久一起表演海底梦幻曲。而且泉都发现了,蓝色的海洋部分是一只小久的影子,小久的眼睛嘴尾巴,鱼鳍都那么的明显。小久被放大了好几倍,小久的形象变得那么的魁梧壮观。

泉泉想知道为什么小久最后还要回去大海,我说了白鲸是大海的孩子,大海才是白鲸的家。孩子能接受这个观点,毕竟都要回家的。可是小久也依依不舍人类,跃出海面许久不愿离去,而且鸣叫声婉转清脆好像在和孩子们告别。两幕白鲸在温暖海域,都能看到夕阳西下,都能看到海鸥遨游于大海和天空,都能明显的看到灯塔指引方向。相信小久还是会认识回来温暖海域的路,回来找她的伙伴的路。

最后一幕,小久的身边多了一只小白鲸,是小久的孩子吗?北极陆地上的北极熊也是一对母子,而且小北极熊骑在妈妈的背上,无忧无虑的很温馨。确实单独的每一幕都是温馨的,双方对峙才是恐怖的。泉泉说这次小久和她的宝宝很幸运,没有被北极熊发现的,可是遇到北极熊的几率还是很高的啊,这是生物链的一环,息息相关,而且也点名了小久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也重温了母亲曾经给过的生活。未来的小久和孩子要是遇到危险,也是会选择和妈妈一样,去救自己的孩子,让生命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作者保冬妮和绘着卢瑞娜的简介,还有保老师的创作笔记。我深深的被打动,特别是保老师说了“透过她的这六本作品,你可以直视她的内心。”这里讲到的是卢老师,她是一个海边出生,热爱大海,内心阳关单纯的画家,保老师把她“心中的大海呈现给她,引领她去了解海洋,和她切磋每一张画片,商榷每一笔不同的角度带给生命的原始力量,讨论每一张构图怎样才能展现出自然的张力。”

儿子对这本书是既爱又恨的,他说不喜欢北极熊的,为什么要吃了白鲸妈妈的。他还说北极熊为什么会游泳,白鲸为什么要露出水面让北极熊遇到。也许是孩子的善良,没办法接受弱肉强食,但是这个就是真实的要他去面对的世界,他内心需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去面对这样的世界,因为每一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生物出生和死亡的,只是我们没仔细去看不是没有。你看他,既想读这本书,又读得不是很开心。嘴巴嘟嘟的,我想接受这个现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和他一起等待啊。虽然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静,但是我感受到最深的是潜藏在冰洋之中那种眷眷的爱,我深知动物都能如此牺牲自我,为什么有的人类还在伤害自己的孩子,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反思,应该挑起保护下一代完美成长的重任。

《白鲸》读后感作文【篇4】

给大家介绍一本关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书,书名叫做《白鲸传奇》。

书的主要内容:一只怀孕的母鲸、公鲸和老鲸在南极游玩,公鲸和老鲸相继被人类捕杀。母鲸逃脱后在长江生下善良的小白抹香鲸,与他周游世界。老母鲸晚年被巨型章鱼的嘴吞没。白鲸在三十年后为母报仇消灭了巨型章鱼。

我轻轻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了下去。是啊,人类的捕杀使抹香鲸的数量急剧减少,而巨型章鱼也让它们民不聊生。我们应当向大家呼吁:鲸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这个生活了五千多万年的奇迹即将绝种时,我们都该向他伸出援手。而那白鲸为母报仇的过程令人感动:鲸虽然没有人类聪明,可是它们并不是没有爱。那时,母鲸为了保护自己幼小的白鲸,不顾一切地冲向巨型章鱼,却被拖向深海。30年后,成年的大白鲸为了报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引出巨型章鱼。战争打响了。正当鲸的头被章鱼扒得血迹斑斑时,急中生智的白鲸一头撞向长满海蛎的石头……我的心悬了起来。为什么当章鱼将危及它生命时,一股无形的力量不让他放弃?读完结尾,我知道只要有真情,奇迹就会发生,即使是动物之间。而我作为父母的孩子,可以怎么报达父母呢?帮爸爸洗衣服之类的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我们都应该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这本书有好多优美的句子,读了这本书让我的作文水平大有长进。

《白鲸》读后感作文【篇5】

白鲸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赫尔曼梅尔维尔写的一部小说,名字叫做《白鲸》,讲述的是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猛的白鲸莫比迪克咬去了一条腿,从此心怀仇恨,竭尽全力搜索迪克的下落,最终相遇,他用鱼叉插中了迪克,迪克在愤怒中把裴廓德号咬沉了。

其实,文中的角色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类,一个是鲸。鲸的全身都是宝,不知多少西方文学著作在鲸油的照耀下诞生,鲸肉是美味佳肴,鲸的内脏也是上好的食材,鲸须可以制作珍贵的鲸须刷,鲸皮还是优质的皮料,可以说是没有一处地方有被浪费的嫌疑。作者用鲸比喻浩瀚的大自然,它同样是无私奉献,但我们对待鲸、对待大自然,都并没有足够的感激和尊重,更可恶的是日本,钻了允许实验用捕鲸(的空子),但是,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鲸鱼是流向了市场而不是高贵的实验室?我们不能保证,滥捕鲸鱼不是我们人类自己为自己挖出的陷阱,我们无法预测,在什么时候,我们会再也见不到这些可爱又神奇的海洋精灵?若不是人类的滥捕滥杀,又怎会引来鲸群的愤死反击?试想,亚哈船长如果不去捕鲸,又怎么可能被莫比迪克咬断一条腿呢?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借亚哈船长的悲剧来提醒人们不要再随意猎杀生物,破坏植被,深挖矿坑,过度取水;这些都没有好下场猎杀生物使大量的生物濒危、灭绝:肥美鲜嫩的渡渡鸟、毛皮美丽的袋狼、毛皮珍贵的华南虎破坏植被使水土流失: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大跃进时期数不清的因被砍光植被而至今光秃秃的小山丘、各种各样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以及那因为焚林而田的原始农耕而面积大量缩小的亚马逊森林过度取水破坏生态环境:因为塔里木河缩短而无法再现的美丽罗布泊、因为过度取用地下水而造成的种种天坑和地陷种种的破坏,最后的受害者是谁?不还是人么?所以,我们要对大自然加以敬畏,而不应该肆无忌惮,最后弄得个亚哈船长一般同归于尽的下场。

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着,例如长江独有的江豚、日益缩小的青海湖、填湖造地的杭州相似的破坏不胜枚举,但我们是否应该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谁能保证当大自然花费百万年继续(积蓄)的资源消耗殆尽(时)是不是我们人类的末日?停止吧!愚蠢的人们,你们难道就没有听见大自然的哭泣么?你们难道就没有想象以后那不堪设想的未来么?随意的破坏得到的只有毁灭!Nodonodie!不作死就不会死!

《白鲸》读后感作文【篇6】

小说《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名著。

《白鲸》讲述了主人公“裴廓德”号捕鲸船船长亚哈,是一个狡猾老练的捕鲸手。他在一次捕鲸中,被白鲸“莫比迪克”凶猛地咬掉了一条腿。从此他性情大变,认定白鲸是世间一切邪恶和痛苦的代表,发誓要追杀它报仇雪恨。为了实现他的目标,亚哈不惜违反捕鲸业的一切行规,不顾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警告和船员的反对,历时半年,搜遍了全球最蛮荒的海域,终于和莫比迪克狭路相逢。亚哈与之大战三个昼夜后,用标枪刺中了白鲸。白鲸暴怒,撞沉了“裴廓德”号。最终亚哈以及全船人员与白鲸同归于尽。只有以实玛利,也就是这部小说的叙述者被其它捕鲸船救起,得以活下来。

看了这部小说,我心中有隐隐的伤痛。对捕鲸者表示深深的同情,对白鲸表示深深的哀悼。

捕鲸者们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环境都非常艰苦,收入也极其微薄,但是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这十分凶险的环境中辛苦劳碌。他们付出汗水、鲜血乃至生命,为统治阶级赚取财富,但他们依然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被统治阶级称为“社会渣滓”。小说中的白鲸是作者构想的统治阶级,亚哈是与统治阶级对抗的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试图用自己的力量统治阶级抗衡,但最终同归于尽。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了自然界大海充满险恶,白鲸庞大凶险。作者描绘大海“冷酷恶毒的,它有幽灵似的白浪滔滔的洋面,即使晴朗的天气,在它那一派蔚蓝的、柔和的海底里,隐藏有一种邪恶的魔力。”作者将白鲸比做大自然,描述白鲸莫比迪克“不仅有如山峰一样庞大的身体,这样庞大的身躯使人望而生畏。在大海这个宽大的摇篮里,莫比迪克时常在里面翻滚,施展出使人胆颤心惊的无比威力······”这些都是在警示人类,要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共处。自然是丰厚和大度的,它是人类的依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失去了它,人类将不复存在。人类如果侵害了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如同白鲸对待“裴廓德”号以及亚哈一样,对人类进行殊死的反抗和阴险的报复。

《白鲸》这部小说,内含意义十分深刻,需要多读几遍并结合当时美国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告诫人类,一定要停止向大自然的疯狂掠夺,不再捕杀动物,否则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王钦国)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2000字精选


说到作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和朋友相互交流彼此的经历。一篇优秀的作文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如何写作文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篇1

读《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并且,也是通过志军兄在豆瓣读书的标记,我才知道托尔斯泰的女儿亚·托尔斯泰娅所写的《父亲——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这本书,中文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译者是启篁、贾民、锷权。

结合这本“传记”,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显然带有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列文”这个角色,我觉得我对托尔斯泰有了更多了解。

一个拥有精神生活的人,会依照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生活处境,倾向于求真、求善、求美这三条不同的道路——尽管人们常说,这三条路殊途同归。这三条路各自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哲学家与科学家是求真者的代表,宗教人士是求善者的代表,艺术家则是求美者的代表。那些认识到这三条路,其实通往同一个方向的看法,很可能是正确的,因为真正的求美者,比如说一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及其围绕整个创作构建起来的生活当中,是不可能不触及到真与善,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方法来运用的。

而托尔斯泰是一个毕生的求善者,始终如一。这并不是说他毫不考虑美和真的实现,但他确实并不以美和真为最高人生目的。他以善为宗旨,在对善的追求过程中,实现了美和真,仿佛后者只不过是附带现象或意外产物。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和真是其求善的方法,就好像古代少女为了寄托情思,将心力全部投注到一个荷包的刺绣上面那样。绣荷包当然是为了有朝一日寄予情郎,乃至最终结两姓之好,但少女在专心劳动时,并不会为自己设定嫁作人妇这样的具体目标,如果这么想,就会粗鲁、俗气,而且荷包也绣不好。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借书中角色之口说,他拒绝左拉那种法国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也很难从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谢林那里获得真正的教益,这意味着他并不是一个求真者:既不像左拉那样通过文学来求真,也不像黑格尔那样通过哲学来求真。读后感·他心仪的对象,按照托尔斯泰娅的介绍看,是卢梭。而卢梭是一个对艺术与科学持批判态度的人——也就是对美和真的价值,有所怀疑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根据精神聚落来定义这个“群”,可能比行当、职业等名目,更方便我们进入我们想要了解的人物的内心。比如说,同为文学家,托尔斯泰是求善者,屠格涅夫则是求美者。求美者,以《会饮》里的阿伽通为典型,其特征是厌恶暴力,心肠柔软,逃避人世间的黑暗。求美者对求善的政治与宗教领域感到隔膜,容易对道德持鄙夷态度。至于求真者,可以举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为例,现代从事逻辑学、分析哲学或实证史学研究的学者,亦属此列。无论是以传统伦理,还是自由主义伦理引导自己的人,都是广义的求善者,这意味着求善者类别并非求善者阵营,同一类别的求善者,也许分属不同阵营,彼此之间的斗争可能与求善者与求真者之间的斗争一样惨烈。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篇2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小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多么残酷啊!她容纳不了安娜,很难说现在的社会能容纳这样的女人。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最绚丽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我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因为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因为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

然而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为爱而对所爱的人产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为过,关键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的能力,严格来说是经营爱情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必须后天认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于是我想,许多生活中的爱情失败者会不会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爱情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呢?在爱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为依据,既不求证,也不给机会解释或改正,便开始实施不可逆转的报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有人说:安娜的悲剧也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是啊,我们都期盼着理想、宽容、仁慈,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这一则悲剧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篇3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1

今天,去影院看了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与《赎罪》,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凯拉奈特丽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两位颇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此次詹姆斯麦卡沃伊没有出演。

在看电一影前,看了一些影评说这部电一影简直就是部舞台剧,很多观众也觉得这部作品有失乔怀特以往的水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一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一奴一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逾越的规则,谁逾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逾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一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一性一,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一温一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一爱一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一马,沃伦斯基还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

还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一爱一,他们的一爱一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最后,我认为桥怀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现实手法,使影片更具一丝神秘意味,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一影,确实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电一影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2

世界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从奥布隆斯基出轨被妻子多莉发现,引出整个故事。

多莉很生气,跟奥布隆斯基闹矛盾,奥妹妹安娜来莫斯科为他们劝解,在火车站偶遇前去接母亲的弗隆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弗隆斯基追随安娜回彼得堡并展开强烈攻势,安娜沦陷了,生了一个女儿,以为将死请求丈夫宽恕,谁知又康复了。安娜抛弃了大她二十岁,不会表达感情,只是醉心公务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托了所有情感的八岁儿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国外,后经历彼得堡,乡下,莫斯科,因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关系,安娜进不了之前的贵族社交圈,因而特别孤独,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还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于是两人矛盾激化来。最后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让他悔恨,卧轨自杀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来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还因此拒绝了另一个求婚者列文。吉蒂因此还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期间结识了那谁(名字想不起来了)小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善,不是刻意给谁看,思想的结解开了,身体也就康复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识到互相还爱着对方,终于放下过去的疙瘩,成功结合。

虽然本书第一主人公是安娜,虽然很美丽,富贵又精致,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欢,可是我不喜欢她。说是全身心追求爱情,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可是爱情是什么?就是整天腻在一起,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结果来,受不了情郎经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脸子,虽然爱,但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起,又不舍得放弃儿子抚养权,不离婚,就没有正当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没那么高,单纯,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又那样的美丽动人,注定要红颜薄命。

转回来,不管是吉蒂,还是列文我都非常喜欢,这才是爱情好吗,脸红,心跳,担心自己配不上对方,一点小事就嫉妒,却又时时为对方着想。

喜欢列文忙里忙外,想东想西,紧张时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为我自己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3

火车呼啸而过,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

优雅高贵的、生机盎然的安娜,走向了卧轨自杀。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挣扎于纷繁纠结的水草里,最终看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气泡湮灭在那遥不可及的光亮间。

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从最初的优雅风情,纯真又诚挚,到最后陷入神经质般疯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说是她心中的执念让她疯魔。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说:亲爱的孩子,不过分执着于爱,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风轻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脱。

生命之弦华美而珍贵,只有充满柔情的手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我们是需要爱的,我们需要丰沛的情感来点缀这冰冷的世界。但尘埃中蒙头追逐的人啊,又总是容易忘记,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担负太多,生命自然无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们这些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言,是一次华美而壮烈的英勇就义,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无涯的苦难”。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场一败涂地的豪赌。凡是有果,则必有因。扼腕叹息之余,与朦胧泪光之中,我却也隐约了悟:正是因为作文/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终压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会那一片虚伪泥沼中,安娜勇于放弃荣华的地位转身奔向爱情和自由,这样纯粹又热烈的勇气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实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热爱情的驱使下,她于某一瞬间奋不顾身,可随后却又胆怯畏缩。

她以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会的议论纷纷让她在意得要命;她以为她可以割舍,可她还是拖着不离婚,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她以为她不屑,可她还是拼命维护自己的美丽,哪怕内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贪心了,红玫瑰与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爱情,也要名誉。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维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尽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虑,渐至沦丧,终究一败涂地。

人不可为贪欲所控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欲有所得,必先有所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安放那些对自己真正弥足珍贵的东西。

敢于追求是勇气,敢于舍弃则更是有魄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万,繁花丛中只需得一两朵来装点生命便足矣!

柔软又脆弱的生命,丰沛又坚韧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4

安娜,活泼,开朗,热情,可爱,追求爱情,很具有贵族气质。她的一生从平稳到激昂再到低沉,然后恢复到平静。

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安于与卡列宁的互相蔑视,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她将爱情逐渐转变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火车站上与伏伦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她对儿子的爱也抵消不了对伏伦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了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只留下伏伦斯基。过了爱情最甜蜜的时期,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伦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

越是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可怜,她越想用力紧紧抓住这仅有的。也就导致了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变得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爱嫉妒,越来越爱猜忌。使渴望爱情又不愿让爱情枷锁锁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伦斯基越来越无法忍受,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处于绝望边缘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来解脱自己,解脱别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让其后半生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剧,我觉得是她一手造成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忌与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细心呵护,而不是计较与埋怨。爱情是要经过升温期,高潮期,面对诱惑期和平稳期,每1步都是很难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里的气氛,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的一生大多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他渴望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与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须过程(婚礼前的聘礼与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性。他很单纯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样单纯。他的妻子吉娣也像他一样单纯,他们的结合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乐意看到的。列文很努力地使自己充实;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对所有人都能平静,礼貌,温和;很努力地想要做到善。他总处于探索中。追求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太过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就会让你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情,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如果非要一视同仁,那未免也太苦自己了。可能只有神才能做到。

最后,我想他们2个主人公的结局也是1种鲜明的对比。他们俩都有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大胆追求的精神,但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安娜只想着完全占有,而列文却懂得在爱情中反省,很能为他人着想。这也许就是导致他们人生不同的主要原因吧。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数读后感大学生5

我始终相信,读书是一种交谈—与心灵,与思想交谈。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可以与一些灵魂相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这正是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感触。

而我之所以会一直热忠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那就是这本书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本质,这也许在许多别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经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不仅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己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篇4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能够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述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生,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生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但是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联,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之后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之后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爱基季,而基季一向喜爱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正因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下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之后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悲哀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好处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取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述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联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感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下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下了好名声,好前程,正因感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篇5

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更好的理解《安娜・卡列尼娜》,所以特意去看了同名电影,然而,从头到尾,她们的爱情都给我带来一种压抑的心情,所以我个人并不看好她们的爱情。

书中的介绍是,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感情纠葛,展现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在文中难以一一概括,所以我单独谈谈他们的爱情。

书中描述到: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女性,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影视作品中,我看到的安娜没有遇到伏伦斯基之前,是一个家庭和谐,地位显赫的上流女性,她拥有她的孩子,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官场达人,活跃于政界高层。安娜与伏伦斯基相遇是安娜卡列尼娜去为哥嫂调节关系的时候在车上认识的,当时的伏伦斯基是个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的强壮男子,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包括了安娜嫂子的妹妹吉提,不过伏伦斯基只是与她调情,并不想和她结婚。首遇安娜,伏伦斯基变被她的气质所吸引,所以跟随安娜的脚步,出现在安娜出席的许多舞会大献殷勤,从而逐步俘获了安娜的心。

书中是褒扬安娜的,对她的敢爱敢于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我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并不为她们的爱情所动容。感觉她们的恋爱是不见得光的,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即使不是在那个年代,放置到现代社会,他们也会遭受到世人异样的眼光。最近国内的汪峰和章子怡之间的感情闹得沸沸扬扬,然而世人们的评价很低,几乎是一种鄙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有些人说,爱情是自由的,人们要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可是去追求爱情时候,是否承担了该有的责任。汪峰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而孩子那么年幼。章子怡前期也和撒贝宁有恋爱关系。在今年,汪峰突然宣布和妻子离婚,不知情的我也没有什么看法。而后来知道是因为章子怡的出现而果断的离婚,抛妻弃子,这不是当代的陈世美吗!爱情的自由,不是想分手就分手,自己是大胆去爱了,可是有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不幸与遗憾。

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而伏伦斯基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小三在干扰他人的生活。虽然说卡列宁缺乏情调,不懂爱情,可是在电影中卡列宁始终包容安娜,在那个社会,他知道安娜的出轨是一条不归路,在这条路上一定是困难重重的。卡列宁对安娜说自己没有一点错误,他的宽容曾经使伏伦斯基陷入苦恼,一度想放弃对于安娜的爱情。为了追求爱情,安娜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虽然想念儿子,但是却选择离开。安娜的爱情并不能走远,偷来的感情总会有累了的一天。伏伦斯基开始追求安娜的时候是狂热的,不顾世人的眼光,而得到安娜的时候,却开始考虑到自己的地位与面子了。伏伦斯基拥有帅气的容颜,他没有矜持,而是和其他贵族女性调情,达到自身内心的满足。他总是不顾后果的,伤害到的是喜欢他的女子们。是伏伦斯基给她们许多幻想与痛苦绝望,朝秦暮楚的。书中批判卡列宁虚伪,而伏伦斯基不是伪君子吗?在世人的谴责下,伏伦斯基开始畏惧了,安娜可以为了他放弃一切,而他不能。他累了,他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一次吵架,伏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伏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对于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我始终无法送上祝福。因为爱情需要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不顾后果,那种结果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爱一个人需要考虑对方的家庭以及将来的生活,敢于爱,但也不要过分自私。如果没有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会一直陪伴这卡列宁到老,而且他的儿子谢辽沙也会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一个完整的家庭。唉一个人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爱错了,不但是恋爱双方的悲剧,也是自己家庭的不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要爱错一个人而遗恨终身。当然,也希望一些人不要为了个人私欲而破坏其他人的家庭,小三的行为是可耻的,是令人深恶痛疾的。偷情者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无比钟情,可是那也是一种矫情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篇6

大家好,今天真的很高兴能在我的博客中和大家分享这个月来我所阅读的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的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的读后感。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安娜是一个诚实、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福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福伦斯基说:爱,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就如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不是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福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福伦斯基结合了。

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赞赏时,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的结局痛心疾首。把安娜逼死的当然不止卡列宁一个人,而是整个上流社会。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特西怂恿福伦斯基追求安娜,福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视为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淫荡无耻的培特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虚妄无能的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福伦斯基,她对陶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福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因此在我看来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一个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安娜的命运,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篇7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喜欢《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系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帮你找到优美作文,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波莉安娜读后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