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700字汇总5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历史纪录片观后感700字汇总5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1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寒假期间,朱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通史》。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心中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它让我看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中国通史》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

在《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彼此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采用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等多种手段为我们还原了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复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那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在3D技术的应用下,那么立体,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发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着影响。地动仪,圆周率引领了科学的发展,都江堰,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2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长度来衡量,因为它太久太久,只有亘古不变的黄沙陪伴它走过了千年的岁月。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因为它太漫长,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把那惊鸿一瞥印在人的心里。

千年后,我重新回眸这条美丽而神奇的路,只能惊叹那高山,大漠,高原,海洋竟没有阻挡住中国商人的步履。于是,在那一片由神话和信仰编织的土地上留下了绵延岁月的奇迹,给后世留下富于浪漫气息和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

闭上双眼,仿佛看到那骆驼的商队从长安城出发,经过繁华的集市,走过宽阔的朱雀大街,来到明德门的阴影中,后头望去,是全盛时期美丽的大唐盛世。

从黄河和长江流域,应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途径新疆塔里木盆地,伊朗高原,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或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这条路经过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鲁姆沙漠和中东叙利亚沙漠,一路上,驼铃悠悠。

千百年前,中国和西域的条条商队在路上印下一串串脚印,夕阳的光辉闪烁在那载满丝绸瓷器骆驼的背影上,驼铃的叮当牵动着黄沙笼罩的天空,也牵动了千百年后世人的心。

曾经,这条路代表,另一种辉煌。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5年,行程数万里,遭遇苦难,备尝艰辛,终于打通了中远通往西域的道路。从此,西亚和欧洲的人们爱上了如黄金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丝绸,中国人为那坚毅果敢和昂扬勇决的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上展现了另一幅美丽的画卷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3

《敦煌》这电影被我想起来是前几天,那时候在看李乾朗的书,讲到莫高窟,我忽然想起了敦煌。

是儿时的一个下午,很慵懒的气氛,一个古代将军在特效制作的火焰天空背景下浑身插着箭暴烈的死去,一个男人似乎学习了什么少数民族的文字,一个封起来的洞口,在最后一刻放进去一串漂亮的项链。我只记得这三个镜头,以及一种无法言明的感觉,那是第一次看到意识流的镜头,也是第一次了解一个叫做敦煌的地方,也是从一串项链上感觉到一种莫名的伤心。这就是全部,然后忽然发现我已经记了三十年,当然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小虎队已经老了,6点半也不会有米老鼠唐老鸭了,有些一起看电影的人已经去世了。

重看这部片,在一会汉语一会日语中我默默无语甚至有点混乱,慢节奏和变焦的手法,还有当时的表演体系,都让人感觉到了些许陈旧,我一直没能入戏。

直到城破,朱王礼去冲李元昊的阵,漫天烟尘,10骑人马被很多很多人包围,在沙漠里死啊死,直到太守要烧掉那些经卷字画,直到他们封起来那个洞穴,我承认我真是被打动了,在这些表演背后的那种情怀,是一些人一定要到沙漠里拍电影,是他们在1988年耗资2700万搭建一座城,是他们死磕连盔甲都要做旧看来非常逼真,是他们设置各种百姓逃难的细节,当然还有很多日本演员用力过度的表演,从这里面能感觉到那种对美好事物要毁灭时候的无能为力和不舍,而主人公最后爬到水边,看到水中的小鱼,那是新生命,经历了无数千疮百孔的生活和动荡之后,生命本身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人为什么会为了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东西豁出命去,就像字画,就像经书,是不是人类进化错了,做一只海底的珊瑚或小鱼,张着嘴吃就好了,死了做肥料,没有渴望也就不会受伤。

而战争、贪婪、欲望这些东西造成的伤害,是不是就是人类对抗错误进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4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外颠沛流离19年,尝尽各种艰难,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途经楚国时,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晋国执政,我要让两国和睦相处;一旦两国为各自利益发生争斗,我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的恩德。后来宋国被楚军包围,晋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后来晋文公励精图治,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晋国的后世也称霸数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故事。从舜的生活中,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父母不管如何对自己不好,都不应该记恨,利用智慧处理这种不合的关系;从周幽王的失国,学习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为了妃子一笑,枉顾国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了解了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唐太宗的政治,学习了如何对待贤才,尤其是谏官魏征死后,太宗悲恸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

历史已经过去, 却告诉我们了诸多道理,学习更多古人的智慧,我们终身受益。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5

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

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

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看了这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读读《论语》这一本书了。因为我想多领悟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们给后人们的那些人生哲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人文历史纪录片长城观后感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处瑰宝,是世界上的奇迹。这部纪录片还原了历史,再现当时长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虽说长城在古代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者所修建的,而且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无数的劳动人民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屹立在那里,从古而来,染着古代的风,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成为了民族的象征。很难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建成如此精巧的建筑是多么的伟大。

从历史中而来,这部纪录片以一种十分严谨和创新的方式,抛开了人们对于长城的旧知识,讲述了最新关于长城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部有着科学家参与的纪录片,权威却不失风趣。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长城,那么这是很值得推荐的一部记录篇。科学家们进行着实地的考研勘验,还原了那些缺失的历史,使得长城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历史也变得更加的厚重。

登长城,一砖一瓦带着青墨色,庄严肃穆,巍峨延长。从秦长城看尽秦王朝的兴盛衰败,这万里的结界在秦朝是由蒙恬将军亲自带人建造而成,用来抵抗来自北方的匈奴。虽然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自我的封闭做法,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这是必须的,保家卫国是每一个热血男儿的职责所在。这样的一个巧夺天工的建筑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不同的角度看历史,不同的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内讲述这段秦王朝的修城史和灭亡史,使得这段历史更加的丰富。

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就是通过了许多大量3D动画镜头来还原当时的秦朝修建长城的全过程。科技发展的今天,让我们可以不再通过想象力,在这部纪录片中看到以前我们脑补的修建画面。茫茫的草原,广阔的山林田野,劳动人民就是在这样险峻的地方,洒汗水流鲜血,一点点建造出了巍峨长城。

走在长城上,你的心是激动的,心中似万马奔腾,就像回到了过去一般,让你整个人都变得高大有气魄。这样的一座墙沾满了鲜血,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以后的数千年里,这道城墙都发挥了它的防御作用,保护了百姓,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可能正是这样的一种气概,造就了华夏儿女坚定的防抗精神,面对敌人不放弃抵抗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纪录片观后感(汇总5篇)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汇总5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篇1

大型纪录片《辉煌中国》的播出,让我深受感动、备受鼓舞。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愈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辉煌中国》全片凸显有意义、有厚重、有时代的代表性,分为《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六集,把一个恢宏的五年融合成一个故事,给人一种串珠为链的惊艳。每一集都是有鲜明的主题,讲诉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让我们从思绪的回味中体验五年来的变化,将无数人联结为最大的同心圆,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是思想共鸣的基础。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每一个都是历史的路口,我们在一步步的努力中,实现发展的跨越。

辉煌的力量是照亮前进的力量。历史告诉未来,今天照亮明天。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梦来了,五大发展理念来了,共享小康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来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幸福梦想辉煌灿烂,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辉煌灿烂。我们前程似锦,我们辉煌向前。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一代代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为伟大的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前进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篇2

从未想过,原本只是为了完成寒假作业而被迫观看的纪录片能带给我如此之深的触动。《辉煌中国》,短短六集,总共不过五个小时,却出乎意料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惊叹与自豪。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无数个壮丽的图景。无论是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还是郑万铁路、复兴号、亦或是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令人惊叹不已的超级工程,无不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基础建设的强大实力和辉煌成就,象征着新中国的再次腾飞!

曾几何时,中国因固步自封等多种原因积贫积弱,泱泱华夏的广阔大地上洒满了华夏儿女的血和泪,内战不休,还有不计其数的外部势力不断觊觎。终于,经过一代代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正一步步远离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在阔大的世界舞台上日益闪现夺目的光彩!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几十年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信在英明睿智且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会不断以一个个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篇3

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于12月7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30,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播出。

纪录片《中国》以思想与制度为主线,挖掘从春秋时期开始,对今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闪耀瞬间,向大众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第一季,跨越了从春秋到盛唐的千年时间。

我们以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为主线,12集,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和主题,讲述了中国原生思想的诞生、国家制度的奠基、多民族与多文化的融合,直至全面鼎盛之世的到来。

分集结构取决于总体思路:中国在分、统、乱、治中,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为此在某一个维度建立了深厚积淀。

春秋战国(1-3集):这是中国原生思想孕育诞生的时期

在人类思想大爆发的轴心时代,中国大地上双星闪耀,老子的道与孔子的儒,成为中国思想的原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和无休无止的观点论争中,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喷薄而出,为中国文化带来长久的自信和从容,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秦汉(4-6集):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成长壮大的时期

郡县制管理体系的创建和大一统思想的开启,奠定了中国国家形态的根基。在秦汉两代激荡着朝气与雄心的岁月中,逐步确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如同两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国,并从此在世界东方屹立不倒。

魏晋南北朝(7-10集):这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波澜壮阔的时期

衣冠南渡,鲜卑汉化,佛法东来,胡汉融治。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在这一时期不断碰撞、汇聚、彼此吸收、交融。最终,南北方的融合、各民族的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些深刻而紧密的联结,为中国注入新的强劲活力,在纷乱中酝酿出浩大奔涌的新气象。

隋唐(11-12集):这是历史积蓄之力勃发、鼎盛绽放的时期

当一代代人蓬勃向上的视野被打开,在分、统、乱、治的交替中,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再次生机盎然。隋是一个短促而华丽的巅峰,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序曲。之后,唐帝国扑面而来,逸兴遄飞的雍容气度漫天展开,一场风度万千的文明盛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在无休止的观点论证中,在苦难中,在希望中,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逐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直至结出硕果。在周涛饱含深情的解说下,众声百家争鸣的故事暂告一段落,而随着时间车轮的前行,《中国》的历史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篇4

《辉煌中国》第一集“圆梦工程”展示了中国大地上的超级工程。

这么浩大的工程出自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之手。曾经,我们造不出汽车、拖拉机,就连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也要从国外进口,“洋火”“洋碱”的称谓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今天的中国,造出了让世人惊叹的超级工程。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是无法实现的。

桥、路、车、港、网、水、气、电,这些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会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港珠澳大桥等大桥建成,高铁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复兴号”动车组四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上海,上网速度越来越快,一系列浩大工程的开展让人们感觉到了生活的变化。桥更宽了,路更通了,车更先进了,港口更高大上了,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水电气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孙中山先生提出《建国方略》,好多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今天的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五年,国人砥砺奋进,各行各业创造了很多不平凡的业绩。标志性的浩大工程,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中国制造”走向中高端,不再是简单的加工衣服。高铁、核电成为中国的新名片,体现了国家实力的快速提升。标志性的浩大工程,增进了国人的自豪感。看这一集,人们会感慨,“厉害了,我的国”!厉害的是我的国,是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他们是超级工程的实施者,是圆梦工程的践行者。我们应当向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致敬,他们创造了这五年的辉煌成绩。

这五年,国人创造了很多辉煌,这些秀美的诗行是人们用心谱写的结果。辉煌属于过去,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前路漫漫,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每位国人都应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齐心协力谱写“辉煌中国”的更加秀美的诗行!

整整五十分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惊艳徐徐展开。

《辉煌中国》专题片第一章“圆梦工程”近日在央视一套播出,每个人,都看到自己心中的辉煌中国。当崭新的路、桥、车一一惊艳亮相,我们开始体悟到,中国在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不断焕发出攻坚克难的魄力、不畏艰险的勇气,与百折不挠的信念。

《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篇5

《辉煌中国》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圆梦工程》中,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是工程师以及工人们不舍昼夜努力的结果;胡麻岭隧道的打通过程十分困难,但工人们并未放弃,而是一步一步摸索,最终摸索出了相关技术,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创新活力》中,提到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不仅给各个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如移动支付手段能减少现金流量,给人民带来便利生活;共享单车大范围推广,使得自行车这种夕阳产业重新焕发活力光彩。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天眼、天宫二号、FAST射电望远镜等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已经让世界为之震惊。

但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自然资源也在不断地消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是湿地、海洋,还是陆地、沙漠,凡是曾经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现在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渐渐得以恢复,治理成效可见一斑。2013年起,中国开始向污染宣战,“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接连出台,对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起到重要作用。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我们作为青少年,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节约资源,不浪费,不破坏。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1500字汇总3篇


当我们从一部影片中受益匪浅时,优秀的电视节目能够让我们有良好的观影体验,不如动笔将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自己的看法写进观后感。写观后感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那么动笔写作品的观后感要注意什么呢?也许下面的“纪录片敦煌观后感”正合你意!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篇1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 ,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

我想到了阳光卫视,想到了杨澜。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的确是一个徇道者。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篇2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军队俘虏、编入西夏汉人军队,然后跟随汉军队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爱情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军队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看书的时候我会怀疑他甚至从未爱过她,可是她那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从此永远刻在了他脑海中,他不会时常记得她,却也永不能忘记她,直到最后,在沙州(即敦煌)城马上沦陷,在那兵荒马乱、火光冲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经文,并发愿祈祷天下太平,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也挥之不去地出现了,“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有一首已经烂大街的诗,用在此处却是恰如其分: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愈淡,愈是浓郁,就像年少时校园的桂香,不经意间沁人心脾,而当你仔细去嗅时又无影无踪。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篇3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着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样)。

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去形容人所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就是“淡淡的……”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798们所创造出的东西,那些人在为了美还是为了钱中挣扎的很拧巴,美可以高雅可以质朴可以粗犷但不该是狰狞的、张扬的、纠结的,《敦煌》这部片子里在阐述中国美学追求时用了一词“含而不露”,我认为就该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淡淡的……”吧。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雨》,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

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摘一段解说词吧,写得很美:

雨过天晴了,就在墓地与莫高窟之间搭起了一座清晰的彩虹,仿佛要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在墓地的对面,正是莫高窟北区僧侣们修行洞窟,它们也曾经是当年画工们居住的地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的大师们在画出了令后代儿女骄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却终年居住在这低矮的洞子里,病了、伤了、老了,直到默默死去。千百年来,他们的魂灵同样守护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片尾曲没有歌声,只要乐曲,音乐响起,让人平静,也让人惆怅……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汇总


能发现一部中意的影视作品是很不容易的,观看时故事情节与自己的经历“互动”,能产生更多的心得感悟,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受,观后感可以围绕着基本观点,写一些事实,讲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从哪些角度可以写好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呢?经过整理,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呈上廉鉴纪录片观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 篇1

廉,不受时间的制约,不受空间的阻隔,始终映照这每个时代的中国人。《廉鉴》的开宗明义简短有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著作的《为吏之道》就已经开始对廉有所定义。廉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与我国历史的兴衰息息相关。所谓对于廉洁廉正的鉴定,不仅仅是为官之道,也是对个人道德的要求。廉是中国人心中的一道光,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传承的道德本性,需要努力坚守和保持自省。廉文化的整个发展历史进程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体会。

目前,我国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这离不开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努力与奉献,要想坚实守护好现阶段防疫工作成果,需要对廉有深入的认知和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从防疫人员身上学习奉献的精神,也要对反例的行为进行规避警醒。从自身岗位来讲,此次观看学习,首先对我国廉文化感到震撼,认知上明确到了廉的意义,思想上受到了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到时刻警醒、防微杜渐、永葆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洁身自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在廉洁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加深入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廉文化的发展史中学习到,过去的盛世繁华离不开兴廉,此兴不仅是坚守更加需要推崇。要深刻地理解和准确把握怎样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坚持思想理论,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工作勤奋,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地完成上级组织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务实工作,关心群众,进一步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反腐倡廉从自身做起。

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廉政思想的起源和后续发展脉络,可以深刻体会历反腐倡廉成败得失,积极借鉴反腐倡廉宝贵遗产,从古代优秀廉政文化中汲取到了营养,对于廉洁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于自身道德也建立了更高的要求。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 篇2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已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说到一个人的发展,脑海里首先就是儒家文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揭示了一个人从根本的提升自己的修为,尽到自己的本分,进而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一个过程,而这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文化的力量,《文化之力》正是着眼于这点而向人们揭示自古到今中国文化中对社会腐败或清官廉吏的记述,其实文化是对现实的一种影射,很多时候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敢怒不敢言,迫于强权只能诉诸于文艺创作,起到讽刺比喻的作用,然而正是这些文艺创作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起到了警示作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这些作品反映的正是他们的心声和人们对世道的感受。

《七品芝麻官》作为豫剧的经典剧目,其实在我的脑海里也留下一些印象,尤其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连街边的小孩儿都能顺口说出,这难道不是文化的力量吗?还有我们口中经常表达自己被冤枉时会说: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哪说笑之间不也证明关汉卿的《窦娥冤》的广泛影响力吗?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实都在向人们证明,贪官污吏的恶行、一个社会的黑暗腐败或者盛世太平、清官廉吏的善举不会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逝,人在做天在看,人民群众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传承。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 篇3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辨证统一。

近年来,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人人讲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观看了由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非常具有可读性。从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到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和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目前,紧跟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同大家一道学习了廉政准则,阅读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画等书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古至今,廉洁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将焦俭送给他的鱼悬于室外来拒绝焦俭的再次相赠;北宋包拯立《诫廉家训》于家中警示后人;周总理穿着朴素,总是将衣服补了又补,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临终前身上只有8元6角……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习这些优良的廉洁作风,自觉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用教书的行动诠释廉洁的含义,用学生的成才续写廉洁的故事。那么,作为一个教师而言,虽然没有腐败的土壤,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廉洁从教,更要把廉洁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确保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廉洁之花能够竞相怒放。

作为一名教师,廉洁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真心对待学生,掌握好手中的权利,坚决杜绝用学生成绩作为筹码,获取非法的利益。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要走向工作岗位,也许会面临很多诱惑,如何让他们能够顶得住糖衣炮弹的轰炸,就需要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集体里廉洁的风气盛行时,这个集体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当廉洁的风气在校园里盛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会更强。作为一名教师,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 篇4

最近收看由陕西省纪委推出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竟有许多廉文化的史实和故事就出现在我的家乡岐山。当看到《廉鉴》纪录片中出现的大盂鼎、甘棠遗爱廉政教育基地、周公庙、这些熟悉的地方和典故时,让我一下子意识到原来廉文化离我们这么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是出自先秦佚名的《緜》里面的诗句。岐山是周王朝的肇基之地,周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在当地民间世代流传着召公在甘棠树下秉公判案的古经(岐山方言:意为于故事),至今岐山县还有叫做周公、召公的村子。而周公主导的《周礼》,最先提出来对官员的考察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变,这六个维度的考察前面都以廉字贯穿,实质就是以廉为基础的官吏综合素质的考察。虽然时代更替、历史变迁,但廉文化却深深植根在民众的心田并代代相守相传。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村中老人们围坐在墙根下说戏,他们中很少有识字的,也不懂廉字所表达的概念,他们根据秦腔剧情节,往往把干部分别为清官和糨子官。在他们朴素的解释说中,人的贪念是水,而物质和钱财就是面,当人的受到钱财利诱时,把持不住正确的品格,心一热就会趸成糨子,就取不利手(岐山方言意思是惹上麻烦)。而从古到今的大量腐 败案例也证明了,糨子官的基本特征都是为了谋私利而鲜廉寡耻、贪念太强,丢失初心的人。 廉近咫尺,道不远人。按照三字经里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对每个人来说,廉是与生俱来的,就植根于我们的心田,是心灵清白正直的守护者。如果你不呵护坚守,那身外的诱惑就如同施虐的病菌在不断地攻陷你的心灵,迫使你内心的崇高信念,慢慢的被侵蚀,最终土突奔瓦解,那时人就沦为欲 望的傀儡。很多的落马者当他的人生角色从公仆转换到人民的阶下囚那个时刻,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正是因为疏于廉守,被欲 望击溃了清正廉洁的底线。当一个人与理想信念背道而驰,放弃了对廉的敬畏和守护,一念之间,便步入歧途。不设底线,肆意攫取,是贪婪;廉在咫尺,未思坚守,是不智;静坐常思,检己之过,是自珍。人生的路上,只有守清白、走正道,才有一路绿灯。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 篇5

最近,我集中观看了由陕西省纪委监委、宝鸡市纪委监委等联合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拍摄制作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该片共分《廉源之辨》《治政之道》《责实之律》《修身之德》《家国之情》《兴衰之鉴》六集,系统梳理勾勒了中国早期廉政思想的起源及其后续发展脉络。通过对廉贪汉字结构、周礼中六廉思想的诠释,还原了廉之源起。通过对德字的诞生史、西周国家执政理念的分析,展现了廉之内核。通过对秦代勇武之逆袭、为吏之道新密码的解读,揭示了廉之法制。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智慧的归纳,论述了廉之精神。通过对古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和先圣哲人家国情怀的阐述,感悟了廉之天下。通过对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朝代兴替更衰的思索、考辨,启示了廉之思辨。《廉鉴》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价值,也深刻地体悟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和纪检监察干部,要不断从思想源头、道德素养、纪律规矩意识上反省自己,着力筑牢思想防线,提高自我拒腐防变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还要结合自身所处的大环境,从古代历史典籍中,从周围文物古迹中,从廉政血脉传承中,以及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组织的重大决议决定中,不断学习廉政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启示之一:要始终坚持党的初心使命。

《周礼》中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所构成的六廉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以廉为本、以德为先的特点,为我国古代官员为政之道确立了基本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六廉思想运用在新时代,对应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的党员干部学习六廉思想,就是要坚守善道的为政理念,有所作为的为政能力,勤勉敬业的为政态度,持方守正的为政行为,遵纪守法的为政方略,清醒明察的为政智慧,牢固树立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时刻保持廉洁自律意识,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拒腐防变的能力。

启示之二:要始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西周时期的传 世经典最早提出了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理念,流传于世的青铜器上雕刻了孔德、安德、胡德、烈德、懿德、介德的七种道德要求,是西周时期召公、周公等以夏商的兴衰更替为鉴,从民本思想出发而提出的基本政治理念,也即礼制理念。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随后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治和德主刑辅思想。这些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成的,在当今重要的价值所在就是重视道德教化、实行自我克制、提升自身修养,时刻记住心中有德,以德为鉴,不能偏私废德。身为党员干部要用创新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治政之道、修身之德,听党的话,做到思想和行动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和国法,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时刻警醒自己,心中长鸣拒腐防变、防微杜渐的警钟。

启示之三: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纵观秦国的逆袭史,表面看是秦人勇武的气势产生的效应,但一部《为吏之道》却打开了秦人治政之道的密码,是因为秦国的招贤令和随之诞生的法、信、权的霸道之术,让秦国灭六国、统天下。在商鞅为主的贤士的辅佐下,秦国破除了以血缘、亲戚为依托的分封制,确立了军功受爵制和郡县制,施行了用上计进行考核的监察制度,让所有官吏保持着敬业与警醒。对我们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就是要拥有渊博的学识、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政治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血与火的考验中吸取教训,用责实之律规范言行、修正权力,让权力运行在制度的框架内。要强化公仆意识,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权力意味着责任,更大的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绝不能以权谋私。

启示之四:要始终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

纪录片中用岐山邢氏家训、周公诫伯禽书、诸葛亮诫子书、蓝田新乡约等关中地区的文化元素,向我们倾注的是浓浓的家国情怀。文化用来经世济用的,廉政文化更是一种家国情怀。中国人的爱国情思,从家族根脉里发芽伸展,于报效祖国中茁壮成长,责任与担当成为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家国情怀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我们爱家爱国,就是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在工作中要认真思考,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进一步端正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实际行动,扎实工作,本着为人民办实事的思想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 篇6

近期,我观看了由陕西省纪委监委、宝鸡市纪委监委等联合出品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让我印象深刻。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陕西人,让我对《廉鉴》有着特殊的本土情结。

《廉鉴》以陕西历的廉政文化和文物背后的廉政故事为素材,以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两次大一统时代西周封建与秦并天下为叙述基础,拓展到汉、唐、宋等朝代,突出廉这一核心,从廉之源起、廉之内核、廉之法制、廉之精神、廉之天下、廉之思辨六个角度切入,分《廉源之辨》《治政之道》《责实之律》《修身之德》《家国之情》《兴衰之鉴》六集,系统梳理勾勒了中国早期廉政思想的起源及其后续发展脉络。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廉鉴》的故事从牧野之战开始讲起,硝烟弥漫中,廉因此诞生!公元前1046年,来自西北的周部族,*了历时五百余年的殷商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新兴的周王朝并没有安享太平,在叛乱的动荡之后,国家的们,开始寻找一种全新的施政方法,以此保证天下的长治久安。通过观看《廉鉴》学习到,廉洁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是人之信、组织之信,国之信的重要基石。国家要长治久安,就要给全体人员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环境,而凡是走后 门、送礼、行方便,成为了一个国家良态发展的蛀虫。

做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要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习惯。只有持续增强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不学习就无法进步,水平就无法提升,方法就无法改进,执行政策也就不可能准确。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灵就得不到静化,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引诱。同时,要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清正廉洁,这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我们如果不遵守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就会破坏和扭曲一个人形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已之心。最后,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有-部分人,淡忘了艰苦奋斗作风,贪图享受,热衷于追求个人享乐,抛弃党纪国法,腐化,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恪守党的宗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的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廉政的要求变成自觉行动,耐得住清贫、抗得住引诱、守得住小节,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树立良好形象,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管好自己的嘴、手、脚,不做物质的奴力,做精神的强者。

廉,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个人所有修行的自律准则,是对抗贪图享乐欲 望,不靠努力获得所以的邪 恶念头的杀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 篇7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体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堂、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因此,在该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诸子百家对廉洁理念的阐述,既有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样的名言,也有老子罪莫大于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样的警句。此外,观众也可以看到历代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如屈原、文天祥等舍生取义彪炳史册,如包拯、海瑞等刚正不阿流芳千古,如张养浩、孙嘉琻等勤政爱民令世人敬仰。这部纪录片,向观众传达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

廉鉴纪录片观后感 篇8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此刻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此刻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北宋初年,国家百废待兴。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选贤任能再创盛世繁华的呢?北宋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污受贿的则处于极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庄持重、勤政廉洁的李沆做宰相,旋马家声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我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为修艮岳运送奇花异石,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很快从一个平民晋升为节度使。朱?的快速晋升掀起了一股采办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向皇帝进献花石。宋徽宗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不顾民生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纵观历史,能够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腐败现象蔓延。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务必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1000字汇总


优秀的电影,它的情节可以在我们内心深处形成感情的共鸣,好的作品会让人回味无穷。有时我们就需要记录这些想法,写进观后感里去。观后感可以写出我们对于电影的真实看法。有哪些关于作品的观后感知识值得分享呢?有请阅读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篇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引擎。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的兴衰往往由历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与其科技能力、创新能力戚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技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然不可否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虽奋起直追,却还须更多的时间来检验。比如,如果战争爆发,则无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局只是胜利或者失败。因此军事装备实力是最能平等体现科技水平的领域,我们无法直接检验与美国的差距,但我们仍不停地向技术停留在上世纪水平的俄罗斯进口武器,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科技能力的差距。

通过此次观看《创新中国》这一记录片,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看到了中国人、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一批批科学家,一批批工匠,一批批企业家,在各自领域里焕发着光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集生命中关于奚志勇教授和登革热的介绍。对于登革热,在我的印象中是以蚊子为媒介的一种传染病,街道在部署这项工作时,强调再强调的是把前门屋后的瓦罐翻过来,积水容易产生蚊子。蚊子太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都很大,更何况对传染病的防治,我们也都期望生活在没有蚊子的世界里。我小时候还幻想过,等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有可能采用某种频率的脉冲波,能一劳永逸地消灭蚊子。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技术,而且即使技术上能达到,也因为生态的问题不可能实施。让我惊讶的是,奚志勇通过异想天开的方式,竟能和常人做梦时的想法能如此接近。尽管国际也有人在研究设想通过改变蚊子来达到减少蚊子的目的。但是蚊子数量庞大,如何能通过一个蚊子来改变一种蚊子,而又能使之绝育,这个命题让很多科学家退步。奚志勇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通过显微镜用极细的针头把沃尔巴克氏体注入到蚊子中,通过以十万次计算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尽管拥有技术专长,完成这一工作也并非是容易之事。奚志勇研究小组将沃尔巴克氏体通过显微注射到了近500个蚊子胚胎中,最终只有6个孵化了。4只蚊子存活到成年,只有1只感染雌蚊将细菌传递给了后代,生成了一种数代遗传的稳定的感染蚊品系。这项技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奚志勇停下脚步,团队的用研部门开始研究将沃尔巴克氏体植入桔小实蝇和稻飞虱体内。这两者都是中国最臭名昭著的农业害虫,实验要是取得成功将造福无数农民。

《创新中国》这部片子看得我非常感动,让我明白什么叫做默默坚守,什么叫做创新精神,什么叫做工匠精神。都说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然而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不足一直为人所诟病。我想,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天生缺乏创新,而我们以前太习惯于模仿,习惯拿来主义,缺乏的是创新的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只要胆子大就行成为万元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国际竞争中需要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篇2

《创新中国》作为一部关注前沿科学的纪录片,用鲜活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记录了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为中华民族创造璀璨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人类历史,唯有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经济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确实大大方便了我们了生活,中国智造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领域还有许多差距,切忌沾沾自喜。

1、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诚然,我们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等热点领域的探索正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一个中兴芯片事件就看到我们很多方面还技不如人,我们的软肋还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被人一击就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亦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我们必须正视问题,而不是躺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中怡然自得、忘乎所以。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才能逐步拉近距离。

2、勇于探索前沿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制定好规划、瞄准目标,勇于探索前沿科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我们不光要着眼于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更要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科学瓶颈,夯实科学技术长远可继续发展的的基础。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篇3

这次的主题是物流,也是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个职业。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高效众所周知,基本能够做到了今天下单,明天送到的中国速度。原本以为快递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创意中国》里告诉我们,不光是人力,在物流技术上,我们也是世界第一。

我们一般认为的快递员文化水平不需要太高,影片中快递小哥看到无人机操作面试手册的时候就感觉要求太高了我们这种非专业人士根本搞不来。而有的人会说我不这么认为,我的优势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我看到这个机会,一定会去争取。说这番话的快递小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敏锐的洞察到了无人机对于快递行业的颠覆性意义,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就是在工作在最前线,江西赣州独特的地貌也成为了他施展才能的天地,他成为了操控物流无人机的第一批人。

努力准备,然后天时地利人和迎接成功,这就是中国梦的内涵。我们一代一代的劳动者不畏惧西方世界全方位的科技垄断,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直道超车去改变世界。《创新中国》里用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形象去描述了一个宏大的愿景,随着一个个人物命运的变化,我们看到是中国人的脚步在慢慢前进,中国科技技术正在前行,正在打破一个又一个西方的垄断。中国速度将更令人自豪,变革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影片中的第二段介绍了无人驾驶技术,凭借着大数据的威力,一台台工程样车已经处于实验阶段。试想一下,目前我国走在前列的量子计算机如果能实际应用到各类前段科技产品的话,整个产业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节目里也说了未知激发了创新者的热情,做无中生有之事就是我们的乐趣。看完后由衷地觉得科学是一个伟大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事业。在中国的创新之路上,不仅有很多前沿科技产品,更可贵的是有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有了他们,创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正在前行,我们看在眼里。时代在变,中国也一直在跟着时代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强国。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篇4

最近看了这一部《创新中国》,感觉现在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而作为泱泱大国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曾几何时,仿佛中国的产品被称作山寨的代名词,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高端技术、自主品牌、以及专利技术,都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从民用的超薄玻璃制造、无人机物流开发、到高铁高速发展并走出国门,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动力等,一项项技术和发明创新让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动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制造》里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对于买不到的疯狂材料,我们自主研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在骄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三个百分比数,即10%,60%和100%,这是大飞机的国产化率。C919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部保守估计,C919的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交付下线后,这架一出生就能与波音、空客两大名牌客机相媲美的中国大飞机,实现了近60%的国产化率,并拿到570架的订单,这是令人惊喜的成果,但C919最终是要实现100%国产化的。那么在这60%到100%之间,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据我所知C919的发动机为LEAP-X1C发动机,而LEAP-X1C型发动机是由国际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SNECMA各以50%资金比例合资建立的大型客机发动机生产商CFM国际公司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发动机,也就是说作为大飞机心脏的发动机它是进口的。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中国航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这是影响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实力的一个短板,也是需要我们要继续攻克的一个难题。

《创新中国》作为最新的一部记录片,他和《厉害了我的国》类似,节目基调明确,是一个正统的主旋律节目。整部记录片共六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如果没有中兴事件的梗,我想我会抱着一种无比骄傲的心境看完,然后热血沸腾地感叹一下:啊,我们的祖国,拥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航者。很可惜,中兴在前,观影在后,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感慨还会很自然地带了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作为国人,我觉得对于自己的祖国认识也要全面客观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发展自信,但同时也要承认我们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并奋起直追,经济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厉害了我的国。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篇5

《论语》记载,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涵义,孔子从绘画角度将这句话解释为绘事后素,即先铺白底,再绘图画。子夏深受启发,继而进一步从修身的维度作出阐释:礼后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学礼乐,赢得孔子的赞许。

对比诸子典籍不难发现,《论语》并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发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这个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与孔子教学中倡导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励弟子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一旦有新观点涌现便大加赞赏。鼓励创新、肯定创新的导向,营造开放、平等的创新氛围,激荡许多启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离不开创新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又何尝不需要创新文化的滋养?20世纪初,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实现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可以促进发展,那么创新又靠谁来推动?某管理咨询公司曾对1000家创新公司做过长期调查,发现企业的财务业绩与创新投入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真正决定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是软性因素,即企业自身是否拥有培育创新文化的土壤。实践证明,推动创新,关键在于以创新文化去激励企业与个人的创造活力。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说明: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于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奇迹,其本质乃是发展理念的嬗变、社会文化的跃迁。40年思想解放,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已经内蕴于国家的发展道路,正在释放着日益强劲的动能。

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大个头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面对科技创新的短板,亟待我们进一步培育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更好激发蕴藏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亿万人民之中的创新能量。展望未来,随着创新日益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迈出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的坚实步伐。

文化的发展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创新文化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成长,既需要涵养崇尚创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励创新的制度空气,更需要打造支撑创新的环境载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对创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将不利于创新的绊脚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奋斗,我们就能推动创新文化蔚然成风,以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铺展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历史纪录片观后感700字汇总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历史纪录片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