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故事读后感

教育故事读后感

教育故事读后感精选。

想必大家都有因为写作文和文档而头痛的时候吧,充分使用范文是写作提升的高效手段,阅读范文的重点,要放在理解它们的写作思路,那么一篇优秀的范文怎么样动笔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教育故事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1

利用空闲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中国子教育道理故事》这本书,确实是让人受益匪浅。这些蕴含哲理的小故事,文字朴素,内容翔实,生动,读起来有真实感,十分亲切,这些故事无论对我们这些家长还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都易于理解和接受,它启迪着人们的心灵,又鼓舞着人们不断向前。

开篇的第一个故事,《目标分解法》讲的是日本马拉松选手勇获世界冠军的事。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多次夺冠,让人惊叹。一个身材矮小的选手,竟战胜众多身体条体比较好的选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跑马拉松,人们以为只有那些身材素质好又有能力的人才能有望夺冠。而身材矮小的山田本一跑马拉松,实属先天不足,但它究竟是怎样战胜强手的呢?“用智慧战胜对手”他是这样回答人们疑惑的。身体条件不好,用智慧来弥补不足。原来他动了脑筋了,把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分解成几个阶段的小赛程,每个赛程设立一个标志,银行,大树,红房子……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完成,最终很轻松的完成大目标,夺的了冠军。目标分解法帮助山田本一弥补了身材矮小的“先天不足”,确实是用“智慧战胜对手”。这个故事对我们启迪很大,人活着要有远大的目标,特别是家长对孩子都抱有很大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读书能考上名牌大学,甚至出国深造。孩子读小学时,家长就帮助孩子把这个目标确定了,这就是孩子学业上的马拉松赛。我们绝大多家长给了孩子长远的目标,却没有给孩子阶段性的目标。考上名牌大学是孩子十年后的目标,对孩子来说这个目标过于遥远,可望不可及。如果我们家长经常把这个大目标,唠叨不停,让孩子产生听觉上的疲劳,长期都有心里压力,反而影响到眼前的学习,结果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只能是“望洋兴叹”。如果采用山田本一目标分解法,针对孩子的实际,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让孩子踏踏实实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一个小小的目标,可做到由量变到质变。一次一次小的成功,激励着孩子不断向前奋进,向大目标迈进。

孩子有了成功的喜悦,化解了压力,充满了信心,最后再冲刺到高考,那学习上马拉松式的桂冠,一定会摘取到的。让我们常记住山田本一那句名言:用智慧战胜对手,帮助孩子制定好阶段性目标。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2

我们幼儿园为我们教师订阅了《幼儿教育》一书。我很喜欢,它很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其中书中的“卷首”部分,让我体味深刻,因这里有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今天,我趁看幼儿午睡的空间,又一次翻开了《幼儿教育》一书,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故事一直被成人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希望孩子能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一直以来,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难道书中的“铁杵磨成针”又有什么新释吗?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进入了思考。书中没有对老奶奶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说她太笨了,用那么多时间,为何不去买一根针呢?过去我们都知道“铁杵磨成针”故事的寓意,就是看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十分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也由感而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才会对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更多。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3

我很庆幸有这样的一个机会陪孩子一起读完了这本书,令我感触很深。这本书生动而有哲理,每篇故事都以精辟的文字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有助于孩子们对故事进行理解和吸收,从中悟出事物深层次的蕴意与人生命运的真谛。

在这本书里,一个简单的故事,足以给孩子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有些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慧,只是因为他们对一切都敏感好奇,凡事爱探个究竟,爱多看几眼罢了。在这奥妙无穷的世界里,在一些看似寻常的事物和现象后面,其实也暗藏着自然的玄机和科学的道理。吊灯在风中摆动,满教堂的人没有谁注意到,只有伽利略被它吸引。他发现每次摆动的时间相同,并据此制成了摆钟;被打破的瓷瓶碎屑撒了一地,一般人就会赶快扫走,一位美国人却细心地多看了几眼,发现每块碎片都能找到同样大小的另一块,据此他找到了修复残缺瓷器的办法;企鹅走路一摇一摆,很多人没有觉出什么,有人却多看了几眼,研究发现这样走路是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据此设计出了适合病人的走步器。而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庸庸碌碌,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愚笨,只是因为我们太麻木,不肯多看几眼。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如果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就会减少许多懊悔和惋惜。我们的孩子如果在生活中能多一份耐心、细心,多一份坚持,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多看几眼,朝着目标一路向前,那么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

对于孩子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一些蕴涵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相信此书一定会为孩子健康成长带来无穷的快乐,并伴随他们走过快乐的童年时光,获得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人生道理。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4

我读了张忻《我的教育故事》,深有感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如今的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我既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充满着很多限的困惑。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人为本,用赞美表达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现代社会,孩子的各方面的压力较大,甚至是成年人所无法理解的,再加上他们表达的途径较少,心理压抑严重。在此前提下,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教师对学生经常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和鼓励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反思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会尝过赞美的甜头。有一个麦姓学生转入了我的班级。曾经在初一的时候,他上课心散,行为举止差,甚至做事比较冲动,有过打架的经历。上课不爱发言,对学习缺乏信心,对父母亲、老师有逆反心理。于是我找他谈心,推心置腹,表示明白他的处境,赢得他的信任。他终于愿意说话了,人也自信多了,跟同学相处和谐了。在学习上,我也帮他树立信心,提高成绩,终于,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在很多方面均取得进步。

当然赞美也不等于不批评。一味的表扬甚至无原则的表扬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使他们精神脆弱,听不进批评,一听批评就消极或暴跳如雷。批评是为了让学生懂真正的真、善、美。只不过要掌握得适当罢了。在学生的缺点甚至是错误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能美化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然,我们必须负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

二、教师要以德育人,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提高学生

社会、家长、学校都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人才,而在此同时,一味的说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厌烦,甚至逆反心理,教师只有树立好良好的道德观,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讲道德、讲文明,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学会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老师必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从平常的日常小事做起,以自己的一点一滴行动去感化他们,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品质人才,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以上是我假期读书的一点体会,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不断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5

看了幼儿教育第五期中关于环境布置这一板块,我感触颇深。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幼儿的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环境装饰之后令我深刻感受到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也不难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不少装饰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的确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例如:长廊上利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吹成气球装饰起来,视觉效果也很不错;用废旧的硬纸板做成相框来张贴幼儿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盘,让幼儿用不通的颜料在餐盘上学习吹画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变废为宝,同时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了,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过这次欣赏学习,在总结自身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环境装饰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共同合作。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动起来,从而发挥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6

《爱的教育》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兄妹(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感悟到了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字爱。

这本书是意大利着名作家亚米契斯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所见所闻。其中有几个故事令我回味无穷,一个叫弗兰谛的母亲为了能让弗兰谛不被开除,跪下后再叁请求校长,校长最后终于答应留下弗兰谛。然而可恶的弗兰谛却不知羞耻,居然还在那窃笑,不屑一顾。还有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一次作文考试瓦梯尼因嫉妒代洛西班长得了100分,但心胸宽广的代洛西班长没有计较,正如书中的校长所说:不要让嫉妒的毒蛇钻进你的心里,这条毒蛇会毁坏你的头脑,腐蚀你的心灵。

弗兰谛和瓦梯尼的内心世界是黑暗,丑陋的,他们是假恶丑的代表。而安利柯,卡隆,洛贝谛,代洛西他们虽然各自的背景和性格不同,但是他们善良,勇敢,舍己救人,乐于奉献是真善美的代表,爱的代表。这也离不开老师对他们灌输爱的教育,老师每个月都会讲述给同学们的每月故事,这些故事都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最真挚的爱,令人感动。安利柯的父亲和母亲也用将爱一点一点的输送给他,让他体会,感受,然后明白。《爱的教育》可使人感动流泪,甚至可以洗涤心灵。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祖国之恩这些爱无处不在,同学之间友好的欢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亲切的问候

爱既是平凡而又伟大,我们要用爱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只会索取别人的爱,同样也要付出自己的爱。

读《爱的教育》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如何去感激爱,如何去爱。让我对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7

《幼儿教育》这本杂志,我正好也订阅了,看了几期受益不少。

对于老师推荐的几篇文章,感触很深,特别是“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点,让我想起前不久一个朋友的QQ空间里的文章,说得是日本国家对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们的父母说送小孩到幼儿园就是要让小孩生病的;在幼儿园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个小孩的父母都准备各种环保袋子,让小孩分门别类的装东西;每个幼儿园都有很多沙子,就让小孩玩;备有很多套衣服,脏了就换,要求小孩自己换衣服;幼儿园基本上没有知识课程,但经常组织到户外接确大自然;更没有所谓的兴趣课程……

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我个人来说真的不能认同,自己读书也是经历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一个过程,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儿。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指她的身体,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儿在家,我会暗示她捣点小乱,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捣乱,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当作蹦蹦床;在地上乱画;鼓励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儿指着洁白的墙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在这里画?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画就画……女儿会跑到爸爸面前笑着说: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总是给女儿一个轻松的环境,平时上班忙,没有什么时间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时间就全部由女儿支配了。有时我会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龄都降下来,和女儿一般大小,和她计较一些她比较喜欢吃的零食;有时也会把女儿提到大人的程度,让她学着照顾小玩具、洋娃娃,让她懂得接受爱、懂得爱。现阶段,女儿唯一应该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见到女儿,我就会问:妹妹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做游戏?我不会问老师教了什么之类的问题,更不会在现阶段就让女儿去参加什么英语之类的兴趣班。记得家长会的时候,就有家长提出可以去学英语了,还有搞个什么拍录像让家长了解小孩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对于这些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没错小孩这么点小就离开家长,到了一个新环境,会哭会不适应,但是家长总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在美国的小学里,一二年级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课的,可对于小孩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对社会的认知、礼貌道德等素质教育却是很重视,试问是否整个美国都输在起跑线上了?

记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销英语培训班的业务员。可能女儿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些(昨天晚上还有个家长说,你们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礼貌的拦下我说:可以让女儿去学英语了!我说我家的还小……他说:三岁也可以学了。我说:你们培养出来的都是天才。他说:你也可以培养出天才啊(他可能还认为他这句话说得比较有水平)。但是我说: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儿,天才的女儿还会属于我吗?

在这,我不得不承认我很自私,但是我不会以“漏斗式”的方式,压迫女儿去学这学那,我会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兴趣的前提下,尽我的能力去培养她,希望她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希望今年小乐能戒掉那只小猪,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继续让她带着吧,我就负责做好小猪的卫生。

还有一点,我想强调下:在读书节开幕式的时候,那位跑上前去抢答问题的小男生,不知老师们是否还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学的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小孩时,一定不要让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当然也要引导他以后要遵守秩序。当时,我就看到他那个班的老师脸上对那位家长代表难以置信的表情。从这点上也可以说明我们现在的老师并不是完全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小朋友们很大的发挥空间。说明我们的教学正在发生些变革,这样真好。

初为人母,根本没有什么教育小孩的经验和心得,还望老师们多费心了!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8

“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无处不在。

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又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小,我们就在爱中成长。有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妈妈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叔叔、阿姨的喜爱,同学、朋友的友爱。爱是多么美好,就像糖果一样甜。

读了《爱的教育》后,我发现生活中不止有亲人、朋友的爱,还有许许多多其他人的爱,甚至是一些素不相识人奉献的爱。我试着去发现这些爱。

在汶川地震中,无数感人的故事以及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流泪、学习。用生命支撑,舍身护生的人民教师谭千秋;“摘下我的翅膀,送你飞翔”,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生命之门;13岁的何翠青用自己的右腿换回了十几名同学的生命,“我后悔没能救出更多的同学”她说到。还有勇敢少年荆利杰,可爱的小英雄林浩……他们用生命,用行动把爱的音符再次唱响。还有我亲眼见到市民在广场上排队献血、捐钱、捐物,年老和年幼的志愿者随处可见,这些人从未谋面,却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我忽然明白这些都是爱——无私而伟大的爱。

岁月悄悄的溜走,我慢慢长大了。我不再是那种只知道获取爱的孩子,我也要伸出双手,献上自己的爱。

我会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社会上组织的.爱心活动。在生活中,当我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帮爸爸沏好一杯茶时,爸爸妈妈会给我一个欣慰的微笑;当我帮同学解开一道难题时,同学会回给我一个感谢的微笑;当我帮助一个小同学把撒了一地的书本捡起来时,回报我的是一声甜甜的“谢谢”。我发现只要你付出爱,别人就会回报爱,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我在爱中长大,在接受爱的同时,发现爱、感谢爱,也学会了付出爱。正是爱让我不断的成长,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促使我不段的进步,也让世界更美好。

爱,犹如春天的清风,夏天的细雨,秋天的硕果,冬日的暖阳,总是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出现,温暖着人们的心!

爱――连着你我他!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9

学习了《安全教育读本》收获很多,尤其是关于校园安全隐患的有关问题,感触很深。

我觉得学校安全,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起来。思想上、意识上重视了,就能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而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有时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其次,学校安全教育要常规化。我们要像案例中的学校那样,安全要时时抓、事事抓,要常态化。在安全演练时,一定要严肃、认真,学生不能嘻嘻哈哈,老师更不能嘻嘻哈哈。不能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才演练,不能为了演练才演练。演练是要自发的、为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而演练的,并且安全教育要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要有防火、防震、防毒、防电、防交通事故、防暑、防溺水等。

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在安全教育时,不能光要求学生怎么样做,老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全方面也给学生做出榜样,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总之,学校安全无小事,处处都存在安全隐患。《安全教育读本》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安全教育学习指导。人人树立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严加防范,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才能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深信: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安全工作一定能确保万无一失。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10

学习这次课程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必须的了解,以前觉得很神秘的一些心理现象虽不能透彻理解,但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茫然;培训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听他想说的,说他所想的”。

经过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学会了更好的审视自我、审视身边人,更好的去观察身边人的情绪,了解身边人的心理,理解身边人的需求;心理学不但让人更好的学会应对自我,也让人更好的学会与别人相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环境变迁、身边人员流动变得习以为常,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与别人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了解身边不断变换的人的心理,学会更好的方式与身边人交流;人与人相处、沟通,理解是融洽相处的前提。可是这些知识从前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被自我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经过几次培训中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我的帮忙和触动十分大。不仅仅对此刻,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触也会深远的影响到我的今后生活和工作。

今日的生活是昨日的延续,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心理学的文章和书籍必将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识的积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教训的反思,都会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

人生学无止境,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解,不但对自我是个提升,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很好的帮忙,感激公司为我们供给这样的培训机会!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11

陶行知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教育家,但是你可知道陶行知所度过的重重风险呢?我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其中一篇《为一大事来》。

1923年,陶行知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奔波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把《平民千家课》作为材料,送到平民老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的活动经费大多数都是自己写书的稿费。一天,他得到了一万的稿费,把一万多元的稿费锁在柜子里,承担家里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有少,你能不能留下百分之一给穿里用呢?”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的说:“我要去南京的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些钱要作为办学校的经费。我们家里然穷,但植茶谈饭还能维持。中国有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还没有文化。我用这些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的绵旁之力去帮助它们啊!老师是太阳低下最光辉的事业,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为了教育我们付岀了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学校的禚老师,为了提高我们中心小学学生的书法和写作的水平。禚老师便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为我们无偿的上课。我感觉我们的禚老师就像文中的陶行知一样。

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12

《爱的教育》是小主人安利柯公四年级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成长历程。然而它又不是一本单纯的日记,因为里面不仅有父母、姐姐给他写下的劝诫和启发性的文章,另外还有几则精彩的小故事。

《爱的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记录了一些平凡人物的故事,记录下了那些点点滴滴、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故事,又是一些生活中被忽视的爱与幸福。

读了《爱的教育》,使我受益匪浅:

一、使我明白了:我们小学生从小一定要树立爱国的思想。我们是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没有社会主义给我们营造的成长环境,我们就像没有雨露、阳光一样,不可能健康成长。要学会珍惜美好的环境,以后好好报答。

二、使我明白了:我们小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祖国日后的发展而学习。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将来才能为建设曾经养育过我们的祖国,贡献我们的力量,感谢它对我们的恩赐。

三、使我明白了:做人要懂得感恩。与父母、长辈、朋友等人一定要互相帮助、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互相支持、互相关照、互相尊重,不要动不动就吵架。想一想他们对你有多么爱?你又给了他们多少爱?你还有多少爱欠他们?

通过阅读这本书,将我的人生得到了更高的升华,这些道理将伴我终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教育故事读后感通用


能写出精彩绝伦的文档,其实很考验人的技术和水平,将范文浓缩为模版,并在写作时运用,范文可以让我们避免错误。你知道要如何去撰写范文嘛?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教育故事读后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1)

我们幼儿园为我们教师订阅了《幼儿教育》一书。我很喜欢,它很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其中书中的“卷首”部分,让我体味深刻,因这里有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今天,我趁看幼儿午睡的空间,又一次翻开了《幼儿教育》一书,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故事一直被成人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希望孩子能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一直以来,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难道书中的“铁杵磨成针”又有什么新释吗?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进入了思考。书中没有对老奶奶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说她太笨了,用那么多时间,为何不去买一根针呢?过去我们都知道“铁杵磨成针”故事的寓意,就是看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十分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也由感而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才会对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更多。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2)

学习这次课程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必须的了解,以前觉得很神秘的一些心理现象虽不能透彻理解,但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茫然;培训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听他想说的,说他所想的”。

经过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学会了更好的审视自我、审视身边人,更好的去观察身边人的情绪,了解身边人的心理,理解身边人的需求;心理学不但让人更好的学会应对自我,也让人更好的学会与别人相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环境变迁、身边人员流动变得习以为常,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与别人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了解身边不断变换的人的心理,学会更好的方式与身边人交流;人与人相处、沟通,理解是融洽相处的前提。可是这些知识从前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被自我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经过几次培训中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我的帮忙和触动十分大。不仅仅对此刻,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触也会深远的影响到我的今后生活和工作。

今日的生活是昨日的延续,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心理学的文章和书籍必将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识的积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教训的反思,都会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

人生学无止境,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解,不但对自我是个提升,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很好的帮忙,感激公司为我们供给这样的培训机会!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3)

看了幼儿教育第五期中关于环境布置这一板块,我感触颇深。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幼儿的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环境装饰之后令我深刻感受到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也不难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不少装饰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的确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例如:长廊上利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吹成气球装饰起来,视觉效果也很不错;用废旧的硬纸板做成相框来张贴幼儿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盘,让幼儿用不通的颜料在餐盘上学习吹画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变废为宝,同时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了,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过这次欣赏学习,在总结自身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环境装饰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共同合作。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动起来,从而发挥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4)

《幼儿教育》这本杂志,我正好也订阅了,看了几期受益不少。

对于老师推荐的几篇文章,感触很深,特别是“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点,让我想起前不久一个朋友的QQ空间里的文章,说得是日本国家对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们的父母说送小孩到幼儿园就是要让小孩生病的;在幼儿园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个小孩的父母都准备各种环保袋子,让小孩分门别类的装东西;每个幼儿园都有很多沙子,就让小孩玩;备有很多套衣服,脏了就换,要求小孩自己换衣服;幼儿园基本上没有知识课程,但经常组织到户外接确大自然;更没有所谓的兴趣课程……

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我个人来说真的不能认同,自己读书也是经历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一个过程,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儿。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指她的身体,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儿在家,我会暗示她捣点小乱,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捣乱,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当作蹦蹦床;在地上乱画;鼓励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儿指着洁白的墙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在这里画?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画就画……女儿会跑到爸爸面前笑着说: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总是给女儿一个轻松的环境,平时上班忙,没有什么时间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时间就全部由女儿支配了。有时我会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龄都降下来,和女儿一般大小,和她计较一些她比较喜欢吃的零食;有时也会把女儿提到大人的程度,让她学着照顾小玩具、洋娃娃,让她懂得接受爱、懂得爱。现阶段,女儿唯一应该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见到女儿,我就会问:妹妹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做游戏?我不会问老师教了什么之类的问题,更不会在现阶段就让女儿去参加什么英语之类的兴趣班。记得家长会的时候,就有家长提出可以去学英语了,还有搞个什么拍录像让家长了解小孩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对于这些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没错小孩这么点小就离开家长,到了一个新环境,会哭会不适应,但是家长总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在美国的小学里,一二年级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课的,可对于小孩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对社会的认知、礼貌道德等素质教育却是很重视,试问是否整个美国都输在起跑线上了?

记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销英语培训班的业务员。可能女儿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些(昨天晚上还有个家长说,你们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礼貌的拦下我说:可以让女儿去学英语了!我说我家的还小……他说:三岁也可以学了。我说:你们培养出来的都是天才。他说:你也可以培养出天才啊(他可能还认为他这句话说得比较有水平)。但是我说: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儿,天才的女儿还会属于我吗?

在这,我不得不承认我很自私,但是我不会以“漏斗式”的方式,压迫女儿去学这学那,我会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兴趣的前提下,尽我的能力去培养她,希望她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希望今年小乐能戒掉那只小猪,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继续让她带着吧,我就负责做好小猪的卫生。

还有一点,我想强调下:在读书节开幕式的时候,那位跑上前去抢答问题的小男生,不知老师们是否还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学的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小孩时,一定不要让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当然也要引导他以后要遵守秩序。当时,我就看到他那个班的老师脸上对那位家长代表难以置信的表情。从这点上也可以说明我们现在的老师并不是完全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小朋友们很大的发挥空间。说明我们的教学正在发生些变革,这样真好。

初为人母,根本没有什么教育小孩的经验和心得,还望老师们多费心了!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5)

学习了《安全教育读本》收获很多,尤其是关于校园安全隐患的有关问题,感触很深。

我觉得学校安全,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起来。思想上、意识上重视了,就能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而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有时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其次,学校安全教育要常规化。我们要像案例中的学校那样,安全要时时抓、事事抓,要常态化。在安全演练时,一定要严肃、认真,学生不能嘻嘻哈哈,老师更不能嘻嘻哈哈。不能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才演练,不能为了演练才演练。演练是要自发的、为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而演练的,并且安全教育要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要有防火、防震、防毒、防电、防交通事故、防暑、防溺水等。

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在安全教育时,不能光要求学生怎么样做,老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全方面也给学生做出榜样,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总之,学校安全无小事,处处都存在安全隐患。《安全教育读本》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安全教育学习指导。人人树立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严加防范,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才能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深信: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安全工作一定能确保万无一失。

幼儿教育故事读后感


幼儿教育故事读后感(一)

我们幼儿园为我们教师订阅了【幼儿教育】一书。我很喜欢,它很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其中书中的卷首部分,让我体味深刻,因这里有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一精一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今天,我趁看幼儿午睡的空间,又一次翻开了【幼儿教育】一书,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故事一直被成一人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希望孩子能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一奶一一奶一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一直以来,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难道书中的铁杵磨成针又有什么新释吗?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进入了思考。书中没有对老一奶一一奶一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说她太笨了,用那么多时间,为何不去买一根针呢?过去我们都知道铁杵磨成针故事的寓意,就是看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十分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也由感而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才会对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更多。

幼儿教育故事读后感(二)

看了幼儿教育第五期中关于环境布置这一板块,我感触颇深。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幼儿的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环境装饰之后令我深刻感受到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一性一。

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也不难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不少装饰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的确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例如:长廊上利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吹成气球装饰起来,视觉效果也很不错;用废旧的硬纸板做成相框来张贴幼儿的作品;用一次一性一的餐盘,让幼儿用不通的颜料在餐盘上学习吹画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变废为宝,同时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一操一作一性一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了,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一操一作一性一,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一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一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一性一与创造一性一,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一性一和一操一作一性一。

通过这次欣赏学习,在总结自身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一性一。环境装饰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共同合作。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动起来,从而发挥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育故事读后感(三)

【幼儿教育】这本杂志,我正好也订阅了,看了几期受益不少。

驹于老师推荐的几篇文章,感触很深,特别是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点,让我想起前不久一个朋友的Q一Q空间里的文章,说得是日本国家对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们的父母说送小孩到幼儿园就是要让小孩生病的;在幼儿园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个小孩的父母都准备各种环保袋子,让小孩分门别类的装东西;每个幼儿园都有很多沙子,就让小孩玩;备有很多套衣服,脏了就换,要求小孩自己换衣服;幼儿园基本上没有知识课程,但经常组织到户外接确大自然;更没有所谓的兴趣课程

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我个人来说真的不能认同,自己读书也是经历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一个过程,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儿。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指她的身一体,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儿在家,我会暗示她捣点小乱,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捣乱,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当作蹦蹦床;在地上乱画;鼓励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儿指着洁白的墙问:一妈一一妈一,我可不可以在这里画?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画就画女儿会跑到爸爸面前笑着说: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总是给女儿一个轻松的环境,平时上班忙,没有什么时间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时间就全部由女儿支配了。有时我会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龄都降下来,和女儿一般大小,和她计较一些她比较喜欢吃的零食;有时也会把女儿提到大人的程度,让她学着照顾小玩具、洋娃娃,让她懂得接受一爱一、懂得一爱一。现阶段,女儿唯一应该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见到女儿,我就会问:妹妹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做游戏?我不会问老师教了什么之类的问题,更不会在现阶段就让女儿去参加什么英语之类的兴趣班。记得家长会的时候,就有家长提出可以去学英语了,还有搞个什么拍录像让家长了解小孩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对于这些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没错小孩这么点小就离开家长,到了一个新环境,会哭会不适应,但是家长总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在美国的小学里,一二年级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课的,可对于小孩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对社会的认知、礼貌道德等素质教育却是很重视,试问是否整个美国都输在起跑线上了?

记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销英语培训班的业务员。可能女儿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些(昨天晚上还有个家长说,你们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礼貌的拦下我说:可以让女儿去学英语了!我说我家的还小他说:三岁也可以学了。我说:你们培养出来的都是天才。他说:你也可以培养出天才啊(他可能还认为他这句话说得比较有水平)。但是我说: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儿,天才的女儿还会属于我吗?

在这,我不得不承认我很自私,但是我不会以漏斗式的方式,压迫女儿去学这学那,我会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兴趣的前提下,尽我的能力去培养她,希望她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希望今年小乐能戒掉那只小猪,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继续让她带着吧,我就负责做好小猪的卫生。

还有一点,我想强调下:在读书节开幕式的时候,那位跑上前去抢答问题的小男生,不知老师们是否还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学的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小孩时,一定不要让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当然也要引导他以后要遵守秩序。当时,我就看到他那个班的老师脸上对那位家长代表难以置信的表情。从这点上也可以说明我们现在的老师并不是完全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模一式,而是给小朋友们很大的发挥空间。说明我们的教学正在发生些变革,这样真好。

初为人母,根本没有什么教育小孩的经验和心得,还望老师们多费心了!

感动教师的教育故事读后感


感动教师的教育故事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感动教师的教育故事》。书中选取了很多有关学生的,有关老师的,还有关亲人的故事。看完之后很受启发。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一双双纯净清澈的眼镜,不仅看到外在的缤纷世界,更能窥测到内在的复杂灵魂。而能够让一个孩子自觉、自省,并进而消除心中的尘埃与晦暗。我们老师要懂得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巧妙的融入开启心灵的智慧。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抹明亮的微笑,一次诚挚的夸赞,都可以成为那帆船,引领着学生的心灵,渡过湍急的河道,驶抵那平稳开阔的海洋。所以我们更多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对学生也是有直接影响的,要多鼓励学生,发挥教师本身的魅力。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机会,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学会等待,等待你的努力浇灌,在学生身上绽放。学生需要时间来慢慢学会新的知识,学生需要时间来慢慢懂得如何运用,学生也同样需要机会要证明自己。

如果你用心欣赏,会发现每片叶子都是那么美丽且富有生命。孩子们就是这样,千个万个孩子就有千千万万个样子,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双生儿,每个人都鲜明地跳动在你眼前。

教师应该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宽容学生,不讽刺挖苦犯了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给学生以自尊,这种自尊就会变成学生上进的动力。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不足与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反复,允许学生犯错误。但宽容决不是纵容,当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后,应及时进行说服教育,但要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读后感教育责任精选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读后感教育责任”。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1

每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师,当你白天把自己当成“监工”和警察一般,时刻密切关注着班里每名学生的每个举动(关注点是谁违了规,谁成绩落后了,而不是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精神高度紧张的劳累一天。

很多母亲也一样。一心就做孩子的“保姆”,一心围着孩子转,到出问题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全心付出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影响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遗失了自己,自己失去的不只是韶华,还有孩子的心。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假如我们生活里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孩子的吃喝拉撒穿和睡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到头来自己熬成了“黄脸婆”“老妈子”,把自己整个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孩子和爱人,却挽留不住他们向外的心……

所以,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母亲,我们都需要追问一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责任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责任?做真教育需要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只有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教育,也才可能担当起教育者的“真责任”,才可能在对孩子的同时也对自己负责,才可能给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时让自己也感觉到幸福。

说到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参天大树的鸟窝里,有4个小家伙诞生了。在小鸟们尚且没有长满羽毛的时候,鸟妈妈每天都会不辞辛劳地外出找食物,然后回来喂养她心爱的孩子们。但是,等到小鸟的羽翼丰满,一个一个地学会飞翔后,鸟妈妈再也不会替孩子们去觅食,小鸟们也只能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了。

在整个世界的物种里,除了人类,还有哪一个物种会对“子女”的事包办代替?小鸟儿不会代替孩子去飞翔,更不会代替孩子去生存。而当今的父母、老师是不是常常代替孩子做原本孩子该做的事情?更可怕的是,父母和老师多数时候还认为——这是对孩子好。如果,鸟妈妈怕小鸟累着,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觅食,小鸟迟早都会饿死。为了让小鸟有养活自己的能力,鸟妈妈一定不会替孩子去做它该做的事情。难道,我们人类的父母和老师还不如鸟父母们了吗?

要想让孩子有能力处理任何问题,就一定要放手让孩子锻炼成长。因为“包办代替”只能解一时之渴,只有孩子自身强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2

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缺失密切相关,教育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教育比起其他,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大,是责任之上的责任。

社会责任意识的确立与普及,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要想社会文明,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责任。因此,教育本身社会责任的回归、解析与重构,是值得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

书中特别关注什么是真责任,要像剥核桃一样,将责任的核剥开。只有明确什么是真责任,才能搞真教育,也才能搞好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对剥开教育责任的内核,始终要抱有一腔热情、一种责任。要本着 “教师的案头书、家长的枕边书、学生的参考书”的想法,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伪责任”的现象和现状,让全社会人都能做到摈弃“伪责任”,达成“真责任”。真正唤醒人们对教育真谛的追求,唤醒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责任的深层透析。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很多文章立论很有高度,观察很有视野,分析很为中肯,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当下的教育行为,让我这个教育者很受教。读了这本书,我完全成了位受教育者,获益匪浅。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3

乍听书名,原以为又是一本理论说教方面的书,不会具体指导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工作的,拿到书后粗略一浏览,证明我错了。《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不一样,每一篇文章都是从教育细节入手,层层剥开,直达核心位置。这些小故事给我的启发很深。每一个事例好像在身边发生,但是自己平时的处理方式却不是这样,现反思自己是否伤害了那些孩子们的自尊心?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如何弥补,如何改进。读着读着,竟欲罢不能,深深地被吸引了。

《为什么举手的总是你》,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子总是举手,可是却被老师一次次的被忽略,因为老师知道她的答案不是老师想要的,或者说她可能会出丑,出现令老师难以收拾的局面。所以虽然小红衣服总是举起小手,但老师就是不给红衣小姑娘发言的机会。反思我自己,其实上公开课,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一节公开课,精心设计教案,想学生能够回答到的各种问题的答案,为了保险,尽管有的小孩子的手一直举着,但就是不会喊他。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怕出错。怕自己出错,怕学生出错,甚至出丑。所以各个环节都确保不会出错。但我们现在一直在说,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因为种种原因,这样的愿望总得不到实现。我们知道促进发展,不仅包括给予学生机会,更应当包括容许学生从错误中站起来,获得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和课堂,否则只能算是演戏。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对于优秀的学生,每节课他们都有很多发言的机会,但是对于学困生,只要他们上课坐在那儿听讲,不调皮捣蛋,回答不回答问题好像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想在我们的脑海中有着很大的比重,其实教育是为所有的学生服务的,我们的责任是帮每个孩子进步。以后如果碰到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就降低难度,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书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就等着我们这些地质队员来开发,但我们已经不用勘探,因为"宝藏"的手高举着。

老师,这简单的称呼里,凝聚着太多的责任,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如果我们教师都能思考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那么会有多少孩子,可以人尽其才,在社会的大浪中尽显风流呢?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匹潜在的千里马,而这匹千里马,常常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伯乐的发现和培养。问问自己,我,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吗?是多少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思,扶持、培养和我们有缘相遇的幼苗,使他们都可以再适合自己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

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行为出轨,我们要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回归,这种方法是爱与关心。老师面对突发事件的泰然自若与有效的沟通方法,是我们令学生着迷的原因之一。无论你怎样对待孩子,你都会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我愿意做一个因为关心他们而被孩子们记住的人,一个当孩子的思想或行为出轨时拉他一把,使他重新步上正轨的人。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4

让每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当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一直困扰我的如何实现教育公平难题不再是一个无解之题了。这个观点其实面向的就是保证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的平等性。每个班上都有老师眼里所谓的耀眼的优等生、令人困扰的差生、以及默默无闻的普通生,而这样的分组通常是以成绩为标准,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有了三六九等,甚至孩子自己心中也有一个等级,从而认为老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显然离平等对待学生很远了,那一碗水端平是不是又是真的公平对待学生了呢?也显然不是,毕竟每个学生情况不同,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很难做到真正公平。如果只有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是一种有偏向性的爱,但如果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是一种平等的爱,毕竟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个老师肯定看到了每个孩子自身独具的禀赋、特长、潜能,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发掘了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独特的爱,才会让每个孩子发出感叹:老师最喜欢的,是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显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充满爱心、思想开通,对学生的世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5

接着市教育局的推荐书籍,看着局长大人的亲笔签名,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我翻开了祁智先生所着的《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惊异地跟随作者的笔触去一步一步深入,跟随着一个个的鲜活案例,渐渐明确什么是真责任!

《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是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其中有许多的教育细节令我似曾相识,不禁拿来与工作实际相对照。其中有一篇《孩子的事不要包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师,当你白天把自己当成“监工”和警察一般,时刻密切关注着班里每名学生的每个举动(关注点是谁违了规,谁成绩落后了,而不是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精神高度紧张的劳累一天。

很多母亲也一样。一心就做孩子的“保姆”,一心围着孩子转,到出问题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全心付出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影响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遗失了自己,自己失去的不只是韶华,还有孩子的心。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假如我们生活里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孩子的吃喝拉撒穿和睡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到头来自己熬成了“黄脸婆”“老妈子”,把自己整个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孩子和爱人,却挽留不住他们向外的心……

所以,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母亲,我们都需要追问一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责任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责任?做真教育需要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只有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教育,也才可能担当起教育者的“真责任”,才可能在对孩子的同时也对自己负责,才可能给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时让自己也感觉到幸福。

说到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参天大树的鸟窝里,有4个小家伙诞生了。在小鸟们尚且没有长满羽毛的时候,鸟妈妈每天都会不辞辛劳地外出找食物,然后回来喂养她心爱的孩子们。但是,等到小鸟的羽翼丰满,一个一个地学会飞翔后,鸟妈妈再也不会替孩子们去觅食,小鸟们也只能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了。

在整个世界的物种里,除了人类,还有哪一个物种会对“子女”的事包办代替?小鸟儿不会代替孩子去飞翔,更不会代替孩子去生存。而当今的父母、老师是不是常常代替孩子做原本孩子该做的事情?更可怕的是,父母和老师多数时候还认为——这是对孩子好。如果,鸟妈妈怕小鸟累着,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觅食,小鸟迟早都会饿死。为了让小鸟有养活自己的能力,鸟妈妈一定不会替孩子去做它该做的事情。难道,我们人类的父母和老师还不如鸟父母们了吗?

要想让孩子有能力处理任何问题,就一定要放手让孩子锻炼成长。因为“包办代替”只能解一时之渴,只有孩子自身强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教育心理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有着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呢?现在,有请阅读读后感大全推荐的《教育心理读后感》。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1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2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3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对自我的本事、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我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梦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我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我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我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梦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我过不去;结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我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十分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确定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资料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构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此刻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供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仅有经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构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本事、适应本事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靠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本事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构成心理障碍,异常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大大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了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护理人员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次,体现在为病人施行人性化护理服务。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5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新课改实施这几年来,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得以了体现充分,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本学期,我在课外拓展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征对五年级班委会学生在班上管理纪律不到位的情况,我设计了一堂“我说你画”的集体辅导游戏课,这个活动通过“传达者”与“倾听者”的交流,让学生懂得理解、表述、质疑、回应都是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让学生体会沟通过程中单向与双向、封闭与开放、盲目与探索的区别;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确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双向沟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自己与同学的表述、沟通方式。同学们在这个游戏都体会到了平时工作和学习中的不足,并说出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由此可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改善,调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人生观,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共同活动的方式看成心理教育的方式或方法。常用有以下几大类型。

1、认知法

这类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小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教育目标。它包括以下几种活动:

(1)阅读和听故事;

(2)多媒体教学;

(3)艺术欣赏;

(4)联想活动,即:通过小学生的观察联想活动,来训练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及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5)认知改变,即教师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等方法,来改变小学生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合理的思考方式,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参观访问。

2、操作法

这种类型的教育方法主要通过小学生的言语和动作的操作活动来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

(1)游戏活动;

(2)劳动,如集体打扫环境卫生、种树和出墙报等等,来培养合作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

(3)测验,让学生做智力、性格、态度和兴趣等等各种心理测验,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特点、长处和不足,以促进小学生自我的发展。

(4)讲演,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口才,培养机智,增进同伴间的相互了解。

(5)绘画,即通过绘画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6)唱歌,即通过唱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小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

3、集中讨论法

集体讨论可以集思广益,沟通思想和感情,促进问题的解决。这类方法有多种,如分组讨论、专题讨论、辩论等等,均可用于心理教育课程之中。

以上心理教育方法分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种类的方法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或包含关系。例如,在心理教育的认知法中包含有行为活动的成分,而在操作法中有包含认知和活动的成分,只不过两类方法的侧重有所不同。在心理教育中,要根据教育的特殊目标和心理教育方法的特点,选择出最适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认知活动成分与行为活动的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要使心理教育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应采用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方法。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6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身心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否则,教师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必然会引起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今年暑假七月我有机会参加了鹤城区教育局举办的心理健康学习,感触很深,收获颇多,现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创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善于学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要么阳奉阴违,使教师难以下台,这里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参照,是榜样。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体罚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读后感美的教育精选


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阅读作品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人都沉浸在他细腻的故事情节当中。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书中的文字,一定可以触摸到温度的变化,在心中引起波动。如何写出一份合格且有意义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读后感美的教育,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1

儿童本身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那样做之类的限制,并且他早早地接触了书籍,能从书籍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发展。

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经常有人问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其实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检验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这里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2

寒假里,我读了教育学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写给学龄前孩子家长的书,对它有些意兴阑珊,为了开学能交出一份读书心得,又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读完书,发现封面上有一首纪伯伦的《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它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诗把我重新领进书中,细细咀嚼,颇有感触,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书中自有我们可取之处。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点是我从书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单纯,稚嫩,有着独特人格的群体,他们需要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尊重。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了解,尊重孩子,对他们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而应宽容,理解,呵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面队的是一群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这些孩子们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因此,在我们进行管理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让每一孩子参与到管理中来,让他们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会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给孩子信任和自由。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我们,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作者倡导给孩子自由,她在书中这样写道:“给孩子自由,不是对他们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是啊,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真正把自由交给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再次以纪伯伦的诗结束我的文章,与大家共勉。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3

看到书本封面那个小男孩额角上粘贴着创口贴,微笑着目视远方,显得那么顽强、奋进,这就是我希望培养的男孩!

《让男孩更像男孩》内容简介:男孩和女孩在生理结构、大脑发育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卢女士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理论,同时参照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分章介绍了培养男孩的各种优秀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结合一些生动的案例,为各位家长解答了在养育男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书中第11章:“家庭是男孩的避风港湾”谈到,妈妈是男孩温柔的港湾,爸爸是男孩依靠的大山。男孩不应该只享有妈妈温柔甜美的笑容,还要享受爸爸有力的拥抱。读到这里,加油男孩的爸爸亚历山大,幸好书中给我搭建了很多桥梁,铺设了诸多康庄大道,让我可以走向心中的男子汉。

我要学着卢老师教育我们的方法,做好孩子心中的第一个偶像。首先,我要做一个正义的化身。用行动告诉孩子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打败一切邪恶。其次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让孩子因为拥有一个有责任感的爸爸而自豪,从而逐步建立孩子的责任心。我还要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告诉孩子怎么样正确同情弱者,帮助他们,但是也不要被社会一些肮脏现象所蒙骗。当我们全心全意去爱自己的孩子时,并用男人的理性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成为孩子心中高大勇武的英雄形象。

当然,当孩子不能够紧跟着我们的理想前进时,我们也应该对孩子多一份宽容的心。将心比心,我们自己也是从小孩子过来的,自己的小时候有多少伟大呢?置心换地思考,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宽容。爸爸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角色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我们悉心地教育下,儿子会更加热爱生活、更自信、更负责,因而更具男子汉气概。

当你在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孩子已经不知不觉长大,直到有一天,你忽然觉得最近不常见到他了。当你抗着一袋大米,步履蹒跚地爬楼梯时,而你的孩子却一下子接过去,一只手拎着到了房间,催问你改放在哪里,并请你坐下来休息。外面的世界是他们的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祝福他们而已。

读着读着,家里的男孩俨然就成了一个伟男子!《让男孩更像男孩》这本书,就是男孩最美的教育。如果你也读这本书,相你也会为自己最成功的“作品”感到骄傲!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4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我很认同这本书作者的大部分观点。作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书中传达的教育理念质朴而真实,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现象,从经验分析到学术解析,覆盖了很多家长及老师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且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在以下几点我感受颇深,分享一下给大家参考。

我们在儿童期间能给予孩子什么?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时代发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可保障他们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习惯、自由、平等”。

习惯,对于社会人来说十分重要,好的习惯的重要的培养时期是少儿时期,怎么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成为家长们任重道远的话题。作者认为习惯的培养首先不是在于改造,而是在于接纳,让孩子们认识到习惯的好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但由于儿童年幼知识不足的前提下,各种“马虎”的行为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马上立即变得不马虎,并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标记“马虎、不认真”的标签,使得孩子潜意识降低自我认同感,阻碍智力发育,批评的方式更不可取,会给孩子一种负面的影响,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是应该建议孩子合理进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好的习惯。

自由,自由是指多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中国教育多年热衷讲纪律、讲严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长错把控制欲当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认知,所谓的经验来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锁”长大,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失序、怯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机会,比如零钱、作息计划、新事物探索等,通过锻炼,孩子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同时也获得自尊感和责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强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平等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时候表现出长辈姿态,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多半是“检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较武断,常常以当年自己的云云,来鞭策孩子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不仅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也会对孩子的自信心有打击,我们应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长大,自尊心也会慢慢成长,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对待。很多时候家长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们,能更多的自主选择、处理的机会。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需要完善自身,不发脾气,不提倡严厉教育,发脾气和严厉教育的后果会给孩子在儿时性格塑造时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性,对今后的性格和对生活、对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尽量避免。事实上,发脾气不但没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对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克制脾气的方式:

1、半小时方式

不要马上发火,一切等半小时后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静后再处理。

2、分散注意力

火气一起来,赶快把意念转移到身上的某一处,注意力关注身体的反应,想象有一股纯纯的气体再慢慢消磨怒气,慢慢散开。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5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400字: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读过此书,人会知道许多孩子的道理……儿童都是绘画天才,也是创意天才。画画是儿童的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知道了这个,你才知道为孩子准备一面涂鸦墙也多重要,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良好的启蒙教育包括:呵护好儿童好奇心,发展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

知道了这个,你才知道过早把孩子竞争洪流,会削弱孩子内在力量,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损害身体健康。

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知道了这个,你才知道让自己“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才会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培养孩子健康的人际关系。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是让其智力不单以加法增长,而是以乘法递增的最好、最简单办法。知道了这个,你才知道从孩子一两岁开始,就让其尝试建立语言和文字的联系,不在阅读之上附加拼音、英语等功能,那样会破坏阅读兴趣。

书籍《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图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6

很不错的一本家长教程书。

自从我开始思考,有两件事在我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但确实存在:一件是股市里80%股民没有学习股票专业知识就开始投入全部身家在其中遨游;一件就是80%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养育孩子就已开始生养孩子。

我是多子女家庭成长起来的,因为成长的过程中物质还较匮乏,所以父母还没有精神建设上的意识。所以我们几姐妹长大后,虽都能自食其力,但也各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以至于对第二代的培养上出了很多问题。而相比较,我老公是独生子女,他父母经历了没有个性的人生后,获得的感悟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活的有个性,一直是以爱为大基础的教养着这个儿子。现在的他,虽然也有很多说来就让人想离婚的毛病:不干一丁点家务;打游戏打到晚上三点不睡早上1点不起;不爱争吵被骂急了就上手……但却有明显的优点就是整个人很自信,对孩子的爱是真正的爱且充分。

教育这事,都有利弊。所以不能说他的家庭教育就更优势过我的家庭教育。但亲身相处这十年看来,我的家庭教育只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大家庭更有用处的人,而不擅长独处和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因为我们没有自我。而他的家庭教育让他成为一个自私的人,但有相对完善的自身秩序,无论如何第一前提都是爱自己!

所以,在谈到下一代教育时,我更推崇以爱为大前提的教育。这虽然不能培养出一个擅长察言观色、在外游刃有余的孩子,但她自身会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秩序,不会因外界轻易打扰自己的节奏,这对于未来将面对的一个漫长而残忍的人生,这是一套很好的自我救生衣。

关于此书,我仅对最后一章关于“自闭症”的描述不表示赞同。我认为,一个作家既然是出书说事,就只能说自己专业的事,不能以自己前面营造的好氛围,而让读者盲目的赞同了她非专业的认知。虽然说一个鉴赏者不一定需要是一个高水准的演奏者,但就科学这一点上,不能运用这个原则,就象崔永元一定要以一名艺人的公众度去对峙转基因科学界大牛一样,不管怎么样,我们观众是不专业的,如果用煽情的演讲能力和大众化接受的语言来对我们进行歪引,那将会让人怀疑她前面的善意,是否只是为了让我进入另一个错误的圈套。所以,我认为,让专业的人去做他们专业的事吧,我们,也去干我们专业的事吧!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7

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字,那就是孙老师给与孩子的浓浓的爱。孙老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解决;她的成功在于小事细节不放过,小错小病不错过;同时她还是个“以身作则”的好老师,她知道身教大于言传。

美丽,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夺目。朴实无华,润物无声才是持久永恒的美。淡淡的,从容的,心平气和的,就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一个老师只有先成为拥有平和心态的人才能成为好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心中才能真正写下“爱“字。孙蒲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脱离了浮华的爱的大师。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从心灵深处理解和关爱儿童,面对生理机能有障碍的学生,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她给了他们更多的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孙老师的小天使。试想:一个急功近利,心气浮躁的教师怎能做到这样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呢?回想自己,工作中的竞争压力,生活中的锁事烦恼曾让我带着一脸灰沉的心情走进教室。学生天真烂漫的阳光笑脸没有引起我的审美兴趣,相反,我的目光越发显得狭隘,看到的都是学生们的缺点:怎么那么爱吵闹?一点儿也不遵守纪律;反应真慢,连这么简单的画也画不出来;素质真差,专门欺负弱小同学……一连串的糟糕塞满了我的眼球。于是,批评学生和埋怨别人成了我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后果可想而知,不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绪也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在工作中不能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不要急于求成,一切都以一种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对,那么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脚踏实地,对学生增加尊重和宽容,对于他人的评论不去过多理睬,心安理得地做着自己认为高兴事。这样,你才会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丽,你才会发现美丽原来是藏在平和的心态中。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8

这本书是作者尹建莉的第二部家庭教育书籍,作者在第一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几乎每一章都提到要让孩子大量的阅读好的书籍,她的孩子也在阅读中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本书中作者再次倡导孩子要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阅读不但可以塑造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孩子的心里品质,因为任何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孩子自由,她在书中这样写道:给孩子自由,不是对他们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是啊,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

分享本书中作者倡导的三点: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很重要。

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孩子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孩子都是爱玩儿的,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虑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

二、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孩子能够得到家长的尊重就会自尊,自信。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懂得使用文明用语。例如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要说:请你而不要说生硬的命令句。如果孩子做完了某件事,说声谢谢。有什么事,家长也要与孩子商量。例如,父母想调一个电视频道,最好先与孩子商量:我们调个频道看看好吗?多和孩子聊天,趁此机会多向孩子灌输一种意识:我们是平等地、我们是朋友、我们可以无话不谈。

三、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要找到孩子的长处细心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每天关注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大力发展孩子的长处,降低对孩子短处的关注度。作为家长也应该提供机会激发孩子自身的斗志,这比无休止的批评督促要有效得多。平时在家里注意观察孩子哪些方面比较弱,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挑战自己。

读后感美的教育 篇9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1500字:

看了这本书,相知恨晚啊,作为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传统的,从父母辈开始就是错误的,我再沿用这些不正确的方法,也只能让我的孩子成为我的轮回,或者说也超越不了我很多。

当初生下这小小的人,看着她慢慢长大,对她的期许从原来的健健康康就行,到更听话些,更有礼貌一些,学习的能力更强些,或者更出息些。原本希望她有个无忧无虑纯玩的童年,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之间能力之间有所差距,作为父母,我们不淡定了,还是忍不住去与别的孩子做比较。总是想着我的孩子怎么就比别的孩子这方面差?什么原因导致的我的孩子这方面差?

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根本不需要去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不能要求孩子各个方面都优秀,成功人士也会在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是弱势的。她那么痴迷于画画,可能耽误吃饭,就让她认真的画完,不要打扰她,“不打扰”是爱的最高境界。虽然这么说,但是一看到因为玩或者因为画画而耽误吃饭,就觉得是耽误正事了。

通过读本书的第二章,终于释怀,如果是因为背英语课文,因为解一道难题而耽误吃饭,我们家长是不是就不会去打扰了呢?是啊,换个角度再看此问题,就能理解了。

家长们传统观念并不能认同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只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耽误正事。其实,家长们不停地抑制和打压孩子玩耍的天性,那么被抑制的这个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回到刚才的话题,不打扰让她画画,既让她有成就感,还能培养她的专注力,还更尊重她。利远远大于弊啊。

本书作者的一个观点颇有意义,“不管是最好的管”,不管不是不负责任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也许她短时期内学业不尽如人意,有些方面与很多孩子有差距,只要我们家长绝对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孩子从小能尽情的玩耍而从不被训斥和鄙视,那么她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和热情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投入并富于激情。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这个论点让我感受颇深。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要遵守各种规矩,鞋子如何摆放,手怎么洗,连吃饭也要被规定先吃菜后吃好吃的鸡腿或者虾,回到家,家长规定站有站相,坐有坐像,东西从哪里拿放回哪去,等等等等。这些规矩就是约束,也可以理解为琐碎的管制。妈妈和爸爸应该是孩子一想到就觉得最温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眼里的执法者和令人压抑的君主。

再说孩子的艺术教育,我们孩子虽然是在她的选择下开始了钢琴之路,除了一开始几个月的兴奋期过了,之后还是变成被动的了,难度一增加,兴趣更加减少了。读后感·艺术教育本应该是甜的,现在被各种宣传引导,尤其是一些出名的艺术家的成名之路,让我们家长认为没有苦哪有甜才是硬道理。我虽然没有让我孩子哭着练过琴,但是每次学难曲子,总是让她咬牙挺过。想想换做是我练一个新曲子难免抗拒、退缩,因为双手配合不好,怕弹不好听,大人咬牙都很难熬这种难度较大的曲子,更别提这六七岁,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总是站在家长的高度去要求孩子、评判孩子,想想孩子还真是委屈。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对待学钢琴这件事,首先不要抱着成才的想法,也不要认为既然学了就一定要学好的想法,也不能说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要让孩子来实现。要与孩子在同一个层面看待弹琴这件事,就好像我们是同学一起跟老师学琴。变换这个角度之后,我发现收效甚好。我不再要求每首曲子必须弹奏几遍,只要她认为满意就行,如果我听着确实差很多,会建议是否再弹一遍,一起再感受下这个程度老师是否满意,自己听起来是否好听。孩子慢慢能够感受到弹琴不是给妈妈弹的了,弹琴也不是任务了,压力感虽说还有但是完全在她可承受范围内了,再也不用催促她弹琴,自己玩够了,休息好了,自主的去练琴。而且能够有自己的方法,先练自己顺手的曲子,把困难的曲子放在最后。虽说现在还是在艺术之路体会不到甜,但至少不觉得那么苦。

综上。我希望我能做到让孩子的能量从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长的争斗中,不需要浪费在过渡的自我纠结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长。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养活教育读后感(精选)


一天晚自习,在黄晓卫教官的推荐下,我读了聂圣哲先生写的《养活教育》一书。这本书共有十六个章节,读起来非常有意思,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古典名著,也不是文学大家所写的文学著作,而是针对于当下教育的缺陷创立的一种教育。并且这本书中,不仅有很多教育论述,还有很多实例说明。读后如醍醐灌顶,原来“生存”就是养活教育的核心。养活自己是一个人必须学会的本领,只有能养活自己才能立足社会,然后才有自由。有了自由,才有条件去追求诗和远方,才有闲情逸致去仰望星空。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养活教育》一书,如白居易的诗,非常通俗易懂。用非常朴素的语言阐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应先较早的进行养活教育的熏陶,使一个人在养活教育的熏陶下,懂得应学会生活自理,树立养活自己,靠自己立足社会的价值观。

学做家务是养活教育的开端。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做家务,并引导孩子每做一件事都要有开动脑筋、启迪思路、改进方法、实践检验、总结得失的意识。同时这也是养活教育的精髓所在。做家务,看似简单到稀松平常,各个年龄段都能干的生活小事,却承载着一连串的动作,想要干好,不做好统筹规划、没有耐心、不动脑,就很难达到。

我的母亲在我8岁时,就让我做扫地、拖地、洗碗、擦窗户等家务。刚开始,觉得干家务很好玩,每天都愿意做一点。可慢慢地母亲就发现我不太想做了,并且也没有之前的快乐了,并且找各种理由借口推延,实在没办法就心不在焉、一脸沮丧的去做。

发现这种情况后,母亲并没有放弃让我做家务,而是逼我做。当时年龄小,理解不了母亲的良苦用意,为此还与母亲争吵了几次。一天晚上母亲跟我说,平时让你做家务,就是在让你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和挫折,进而培养你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你将来可以养活自己。说完,母亲就转身离开了。之后,我虽时常思索母亲说的话,但总有一个很小的声音在抗拒。

直到现在,我来到了《养活教育》书中所提到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学习木工手艺,学校检查卫生的标准很高,让我对母亲之前说得很是感慨。若不是母亲当时逼我做家务,若不是以养活教育做为我人生的根基,我今天可能连一块窗户都擦不干净。

“养活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在养活教育的熏陶下,不仅能学会养活自己,而且还懂得了一些道理。如书中就有:在种树栽花中感受到树和花草生长的不容易;在农耕中感受到一种农作物从播种到生长期间的细心照料以及做好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艰辛,进而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在饲养小动物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理。养活教育的实践尽早的让一个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挫折,进而培养出能生活自理,能养活自己,能立足社会,懂生活、不啃老、不畏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下一代。

最喜欢《养活教育》中这段话:受过养活教育的孩子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这些孩子在养活教育的实践中试穿了人生的防弹衣,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和个人必备的修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推行养活教育是有必要的,且必须抓住孩子儿童期这一黄金阶段。养活教育就是解决让一个孩子趁早喝完人生苦水的难题。为孩子立足社会,准备技能,准备心智,培训心里承受力,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非常感谢聂圣哲先生提出的养活教育思想,养活教育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思想已使我受益。我愿将这思想发扬下去,像一个小火源一样感染周围的人。更加希望更多的人践行聂圣哲养活教育思想,让它因为大家践行而愈加熠熠生辉,愿国人因代代践行养活教育,而代代受益。(徐杰昕)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读后感《教育故事读后感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故事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