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通用。

观看一部优秀的作品,就如同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每当影片结束时,心里总是充满着不一样的情绪,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同的时期看同一部影视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感悟,写作品观后感时怎样避免流水账的情况呢?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观后感》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2】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3】

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片子拍得很好,良心之作,每到动情之处就会抑制不住涌动的感情,终至热泪盈眶。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感人至深。

在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一个连书桌都无法安放的环境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学术大师。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环境舒适安逸,书籍不计其数,汗牛充栋,而鲜见一代学术宗师,何也?

外部环境变化,危机意识淡薄,青云之志已坠矣。

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正直日本全面侵华之时,日军大举进攻,兵锋正盛,国民政府军队全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华北正处于战争的前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扶老携幼,收拾设备家当向南、向西迁移。

清华大学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就将一些贵重设备和资料转移了,使得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有相当的学习资料和做研究的设备,而南开大学则在日军的空袭中化为废墟,破坏最为严重。但是三个学校优秀的教师得以转移,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三所学校师生从长沙向昆明转移过程中,学校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将这次千里迁移视为组团徒步旅行,这是何等的乐观态度,此精神何等的积极向上。闻一多在迁移过程中,还不忘采集当地民歌、民谣,了解当地民俗,在如此艰难险阻,生命都已经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竟然还不忘苦中作乐,还不忘增长见识,其俨然已经将此次迁移视为一次做田野调查的绝佳之机会,此种精神我辈之人真是望尘莫及也。

全体师生到昆明之后,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各个教授为了生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闻一多篆刻卖钱,冯友兰的太太炸麻花,吴大猷养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昆明的臭虫也不放过这些饱学之士,西南联大师生与臭虫经过一番斗争之后,也学会和臭虫和平共处了,臭虫咬它的,师生们睡自己的,不为臭虫的啃食所动。

当时的昆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在此地聚集了大量的学校、机关、银行等单位,昆明又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这让昆明成为了日军轰炸的重点之一。当时的昆明,时常会看到日军飞机在头上盘旋,防空警报也会时时响起,而当时的教授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教授学生们《诗经》、《楚辞》、伦理学、科学概论等等学科。此时全体师生无不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无不强烈意识到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处境。国破家亡,唇亡齿寒,切身之体会也。

环境虽然艰苦,国家尚处在苦难之中,此时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确实是在为国家富强独立而读书,全体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迸发出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气和决心。

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也。

前辈已然用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辈不应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掉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谨记刚毅坚卓,无问西东。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4】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5】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6】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7】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8】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国家的明天。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9】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0】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通用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通用,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

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片子拍得很好,良心之作,每到动情之处就会抑制不住涌动的感情,终至热泪盈眶。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感人至深。

在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一个连书桌都无法安放的环境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学术大师。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环境舒适安逸,书籍不计其数,汗牛充栋,而鲜见一代学术宗师,何也?

外部环境变化,危机意识淡薄,青云之志已坠矣。

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正直日本全面侵华之时,日军大举进攻,兵锋正盛,国民政府军队全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华北正处于战争的前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扶老携幼,收拾设备家当向南、向西迁移。

清华大学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就将一些贵重设备和资料转移了,使得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有相当的学习资料和做研究的设备,而南开大学则在日军的空袭中化为废墟,破坏最为严重。但是三个学校优秀的教师得以转移,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三所学校师生从长沙向昆明转移过程中,学校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将这次千里迁移视为组团徒步旅行,这是何等的乐观态度,此精神何等的积极向上。闻一多在迁移过程中,还不忘采集当地民歌、民谣,了解当地民俗,在如此艰难险阻,生命都已经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竟然还不忘苦中作乐,还不忘增长见识,其俨然已经将此次迁移视为一次做田野调查的绝佳之机会,此种精神我辈之人真是望尘莫及也。

全体师生到昆明之后,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各个教授为了生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闻一多篆刻卖钱,冯友兰的太太炸麻花,吴大猷养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昆明的臭虫也不放过这些饱学之士,西南联大师生与臭虫经过一番斗争之后,也学会和臭虫和平共处了,臭虫咬它的,师生们睡自己的,不为臭虫的啃食所动。

当时的昆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在此地聚集了大量的学校、机关、银行等单位,昆明又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这让昆明成为了日军轰炸的重点之一。当时的昆明,时常会看到日军飞机在头上盘旋,防空警报也会时时响起,而当时的教授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教授学生们《诗经》、《楚辞》、伦理学、科学概论等等学科。此时全体师生无不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无不强烈意识到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处境。国破家亡,唇亡齿寒,切身之体会也。

环境虽然艰苦,国家尚处在苦难之中,此时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确实是在为国家富强独立而读书,全体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迸发出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气和决心。

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也。

前辈已然用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辈不应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掉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谨记刚毅坚卓,无问西东。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2】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3】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4】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国家的明天。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5】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6】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7】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8】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9】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

假想一下,一所大学,如果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校长,由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等人担任老师,而周围的同学又尽是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穆旦等人,同时它的校舍又是由林徽因、梁思成亲自设计那么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可以堪称史上最豪华阵容?
当然,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战争时局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正式成立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西南联大完成战争使命,于1946年宣布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重新迁回京津。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8年,但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从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欧美的教育人士称,当时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的昆明。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导演组们历时两年多,走遍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采访了49位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采访收集到极其珍贵的资料。
怀着对这些世界级学术泰斗的绚怀之情,我观看了这系列纪录片。在那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愿大师之风骨永不朽。

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


《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西南联大这所大学的校园状态,这所大学虽然只存在9年,但为我国、为世界创造的价值不可忽视,多少大师都是从这所学校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传奇的时代。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充满斗志,抓住时代的机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为中华民族注入青春活力。

《西南联大》观后感350字


《西南联大》 观后感
肖敏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国家的明天。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西南联大》观后感集锦


观影是一种享受,此时心中种种,感慨万千,最是适宜写一篇观后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更加深刻。根据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整理了《西南联大》观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

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3

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片子拍得很好,良心之作,每到动情之处就会抑制不住涌动的感情,终至热泪盈眶。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感人至深。

在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一个连书桌都无法安放的环境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学术大师。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环境舒适安逸,书籍不计其数,汗牛充栋,而鲜见一代学术宗师,何也?

外部环境变化,危机意识淡薄,青云之志已坠矣。

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正直日本全面侵华之时,日军大举进攻,兵锋正盛,国民政府军队全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华北正处于战争的前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扶老携幼,收拾设备家当向南、向西迁移。

清华大学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就将一些贵重设备和资料转移了,使得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有相当的学习资料和做研究的设备,而南开大学则在日军的空袭中化为废墟,破坏最为严重。但是三个学校优秀的教师得以转移,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立校之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三所学校师生从长沙向昆明转移过程中,学校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将这次千里迁移视为组团徒步旅行,这是何等的乐观态度,此精神何等的积极向上。闻一多在迁移过程中,还不忘采集当地民歌、民谣,了解当地民俗,在如此艰难险阻,生命都已经朝不保夕的环境下,竟然还不忘苦中作乐,还不忘增长见识,其俨然已经将此次迁移视为一次做田野调查的绝佳之机会,此种精神我辈之人真是望尘莫及也。

全体师生到昆明之后,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各个教授为了生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闻一多篆刻卖钱,冯友兰的太太炸麻花,吴大猷养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昆明的臭虫也不放过这些饱学之士,西南联大师生与臭虫经过一番斗争之后,也学会和臭虫和平共处了,臭虫咬它的,师生们睡自己的,不为臭虫的啃食所动。

当时的昆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在此地聚集了大量的学校、机关、银行等单位,昆明又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这让昆明成为了日军轰炸的重点之一。当时的昆明,时常会看到日军飞机在头上盘旋,防空警报也会时时响起,而当时的教授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教授学生们《诗经》、《楚辞》、伦理学、科学概论等等学科。此时全体师生无不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无不强烈意识到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之处境。国破家亡,唇亡齿寒,切身之体会也。

环境虽然艰苦,国家尚处在苦难之中,此时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确实是在为国家富强独立而读书,全体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迸发出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气和决心。

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也。

前辈已然用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辈不应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掉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谨记刚毅坚卓,无问西东。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4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5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6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7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8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5月8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多,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这群九零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毅求学,在国家建设中勇担重任,在立德树人中传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设定了标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说。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与观众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故事。于荣光说,该片是对九零后大师们的一份献礼,希望通过影片还原历史,让当今的90后00后记住那代人所做的事情。影片将于5月2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9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年过百岁,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 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10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观后感》

[荐]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通用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荐]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通用,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1)

许佳元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怡箫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李敬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白颜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赵彦淇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7自动化——徐锴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念爱萍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2)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3)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4)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篇5)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它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1200字欣赏


《西南联大》是一部于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该片共有5集,每集长52分钟,纪录片主要讲述了西南联大的组成建立和后期的发展,展现了西南联大的永恒魅力。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因为如此联大毕业率不到50%。

感慨三、坚韧不拔,奋发努力的精神。在吃不饱穿不暖,天天挨敌机轰炸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坚持著作,从不放弃。让我印象很深的这样一幕():金岳霖先生花费数年心血撰写的70万字的手稿因躲避轰炸中丢失,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他不气馁,从头开始,没有参考资料仅凭记忆,白天教学、晚上一盏油灯,实践着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感慨四、甘愿吃苦、乐于清贫的精神。抗战时期,全国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联大学生,吃穿住都成问题,敌机轰炸,所有人天天都面临着生死的威胁,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也没能影响到联大师生做学问、学知识。他们抱定知识救国的决心,孜孜不倦,舍身忘我,确实值得现代学生好好学习。有一个镜头:闻一多带领几百名学生从长沙行走1600公里来到了云南,他们边走边学、边走边体查民情、边走边讨论,把队伍当成了移动的课堂。在那么恶劣的条件,那样的环境他们都能如饥似渴地坚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子们还有理由整天游戏、抖音,荒废学业吗。

余秋雨说过: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南联大的艰苦卓绝、感受那不灭的精神和一个个崇高的灵魂时,从他们身上给予我们的是前行的力量和顽强生长的动力。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程贺南、裴宜理和马勇等主演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呢?影片主要讲述了西南联大从组建到发展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这所大学的永恒美丽和精神力量。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观后感:中国最牛的大学


这样的一所在战时的临时学校,却培养出了中国鼎鼎有名的一大群人。西南联大,你应该听说过这所大学,虽然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只出现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但是确实说是我国最厉害的大学也一点也不过分,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被折服!

说到高分纪录片,多数人会联想到BBC、NHK出品。但最近有部国产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3分。

这部片子叫西南联大。

央视出品,一共5集,每集50分钟。

还记得今年年初那部叫《无问西东》的电影么?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当时读的正是西南联大。

这座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却是史诗般的存在。

西南联大有多牛?我们来看一个数据

年,中国政府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8人来自西南联大。

如果还没有概念,我们再来看一列名单

哪个不是中国现代各学科最响当当的人物?

美国学者易社强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写到,西南联大是谱写出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林语堂评价西南联大是在物质上不得了,在精神上了不得。

所以,西南联大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大学?为何能在短暂的历史中取得如此成就?

时势造英雄,时局创造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办学史,就是一部中国的抗战史。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打响,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被日军占领,天津的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

年9月,北大、清华、南开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临时大学;第二年春天,再次西迁至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南迁之路艰辛异常。

陈寅恪冒险携妻带女离开北平,付出的代价是右眼失明。

在英国学习的华罗庚等人横跨亚欧大陆,换了各种交通工具,千里迢迢回到昆明。

闻一多等人组成旅行团,从长沙步行1600多公里到昆明。

三所大学联合到一起后,谁来管理?

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三常委共同领导这所战时联合大学。

三常委中,年长的蒋梦麟、张伯苓更多的承担协调的作用,学校的日常工作主要由梅贻琦负责。三位校长互敬、互助,使得西南联大成为抗战期间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

学校是办起来了,可条件,实在太艰苦了。

教授们仍拿着400-600元的工资,但在通货膨胀飞涨的情况下,只相当于战前的14块钱。

闻一多不得不靠卖文补贴家用

物理学教授吴大猷则养起了猪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钱穆写下了《国史大纲》,告诉世人中国是不会亡的。

金岳霖在逃离空隙过程中丢失了70万字的手稿后,再度拾起笔写就了《论道》。

华罗庚听着牛擦痒痒的声音和猪马同圈打架的声音,写出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

教授们艰难度日,学生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校舍建在坟场上,王希季(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用了小、挤、脏、乱四个字形容。

学生宿舍就是茅草房,一个屋住40多个人,只要一个人有点动静,全宿舍人都能听到。晚上没有灯,只能凿壁借(月)光看书。

最讨厌的是到处是臭虫,咬得你睡不着觉。

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生们学会了苦中作乐。

臭虫你咬你的,我睡我的。

为了能多吃半碗饭,男同学们学会了吃饭的技术。

爱美的女同学们则掀起了一股吃胡萝卜的风潮。

但最重要也是最快乐的,还是来自学习知识本身。因为他们相信

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是毁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在三常委的领导下,西南联大实行的是类似欧美的教学模式

大一不分院系。

所以翻译学家许渊冲和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所以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们都跑来听闻一多的课。

作为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并没有一味地去歌颂这所学校有多伟大,还加入了很多有趣、动人的细节。

比如大师们都有各自的小癖好

闻一多的课是可以抽烟的。

金岳霖戴个贝雷帽上课,说是眼睛不好不能脱帽,遭到学生的无情吐槽。

汪曾祺竭力写成的有诗意有哲理的小说,被沈从文评价为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老是逃课的巫宁坤(翻译家)被吴宓警告,再不上课就不及格。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回忆大半辈子前的往事时,这些年近百岁的老人们,仍如昨天发生的事一样历历在目。

杨苡一口说出自己在西南联大学号时,脸上的骄傲表情。

巫宁坤回忆当初东北沦陷,同学们合唱《松花江上》的场景,唱着唱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杨振宁回忆中国试验原子弹成功后,询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后者并没有拍胸脯说没有,而是在多方证实后给了回信。

许渊冲反复念叨,我的根在联大,根源是闻一多,是钱钟书。

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然,我们谈论西南联大的光辉岁月,并不是要对比现在的大学。时代不同,大学的使命也不同。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现在的大学,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放给了更多的人。

西南联大是一座丰碑,它教会我们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对知识的信念。

2023《王朝》观后感900字通用


读后感大全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2023《王朝》观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每当我们找到自己喜爱的电影,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观看,优秀的作品总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观看后,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发现电影中的细节,从而发掘出更多的乐趣。

2023《王朝》观后感 篇1

戴维斯王朝看完了,意犹未尽,主要几方面深受启发。

1.在教育孩子方面,告诫孩子,别想从长辈那得到一分钱,这样就不会剥夺孩子们挣钱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家里3代都是那么优秀,老戴维斯用了42年,挣了第一个4亿美金,而他的儿子,谢尔比只用了4年帮老戴维斯赚了随后的5亿美金,而下一代克里斯也很优秀,管理了比他老爹更多的基金。

2.戴维斯家族的节俭家训:用尽,穿破,凑合着用。难以想象,亿万富翁的家里,要求穿破,凑合着用,那我们平常靠工资生活的人,还有什么浪费呢,是不是也该勤俭节约呢,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不需要的一定不要买,再便宜也不要买,能省则省,省下的钱,拿来投资,这一点我做的远远不够。深刻检讨自己,在没有开源的情况下,只能节流。人要知足,知足还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3.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孙子克里斯和老戴维斯一起,克里斯想吃1元热狗,爷爷老戴维斯和孙子克里斯讲,如果这1元不买热狗,而是拿去进行投资,5年翻一番,50年后就是1024元,再问他孙子真有这么饿吗?真的需要这1000没有的热狗,差点把我笑晕,财迷中的财迷,估计这种人不发财,天理何在。这个让人了解到复利的价值。

4.投资不是关键买进卖出,只有决策对,待着不动就是最好的结果,老戴维斯,看好的几只股票,持有40年,50年,这就是他挣钱的秘密所在。老戴维斯从最初的5万美元,到最后的9亿美元的秘密绝招。

2023《王朝》观后感 篇2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如果说他想继承王位,应该是不太可能的,而努尔哈赤却特别地疼爱他,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曾有意立皇太极的'长兄褚英为太子,但他为人心胸狭窄,欺凌兄弟,而且意图篡位。它不仅身败名裂,还成了令人唾骂的枭雄。

而之后,皇太极是最有机会,最勇敢、最富于智谋、最受努尔哈赤宠爱的人,他没有用武力篡得王位,而只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被手下推举了上去。

而经过父王的历练和多年的战斗经验,他和手下彼此认识得很深,所以这方面,皇太极比其他的兄弟更有威望,当上皇帝自然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皇太极当上皇帝后,面临着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后金和汉人的关系战争将一触一发,而后金早已厌倦了多年的战争。为了镇压汉人的怒火,在努尔哈赤那一代,他们居然都把汉人当成奴隶看扁了,而且不准他们逃跑。而皇太极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曾两次放宽了逃跑法,让大批汉人重获自由。

皇太极注视发展,农业、手工、商业贸易都在他的“抚养”之下发展,努尔哈赤因欲血宁远,八旗兵死伤惨重,对外扩张不仅需要经济基础,还要一支强悍的军队。满族八路兵不断因为战争而减员,后金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皇太极慢慢地蚕食明朝,攻城掠地,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就是他父王所描述的成就感!可是,就在快挥师攻下明朝的时刻。皇太极的心上人逝世了,这让皇太极苦苦不能自拔,最后一病不起,死在了清宫内。

就因为是手下推举,那时,多尔衮没能争得过皇太极......

一世英明的皇太极,就那么去了......

2023《王朝》观后感 篇3

《旧唐书·魏征传》里有提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就是将历史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看出历史的兴衰,以此作为借鉴。中华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历史久远,王朝更迭也比较多。还记得小的时候背过中国历史朝代表,“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被晋收,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运休。”这么多王朝的更替,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借鉴。

这次有幸拜读了关河五十州的这本《乾隆王朝》,确实学到了非常有用的东西。以前对清朝的认识非常肤浅,只知道康熙雍正乾隆打造了清朝的一个百余年的太平盛世,但是细节是不清楚的。或许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就比如说《乾隆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这些影视剧里都出现了乾隆皇帝,但那都不是历史,而是戏说。他们对乾隆皇帝的理解也是不对的,而我们却被这些影视剧给带歪了。

这本《乾隆王朝》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参考了多种资料,写的一本历史书籍。作者并非完全照搬史书的记载,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将我们对历史上的一些偏见都纠正过来。就比如说民间流传乾隆其实是大臣的儿子换过来的(金庸还将此写进了作品《书剑恩仇录》),对此做出了澄清。尽量以公正客观而又实际的笔法来描述那一段气势恢宏的历史。让我们对乾隆有一个公正的认识。

有一句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管史书是谁写的,写史书的人有着怎样的立场和喜好,但历史又是客观存在的,再怎么打扮历史永远还是历史。历史发生了,总会有记录流传世间。而作者则是通过这些记录来还原一个客观的历史,让我们看清历史的真面目,而不是被电视剧或者是民间传说给带偏。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民心已经顺服,到了乾隆时期并没有爆发什么内战,所发生的多次战争都集中在边境上。乾隆可以坐皇位长达六十年,打造了半个多世纪的太平盛世,实际上他是有着过人的本事以及政治手腕的。起初我读这本书,以为讲的是王朝的宫斗或内斗的。实际上,乾隆时期并没有发生什么宫廷斗争一类的,要不若他也不可能安心地外出巡游。我认为他最让人称颂的,除了有高超的政治手腕,重点是对于边疆的寸土不让上边。

这本书里边提到了许多发生于边境的各种对外战争。数场战争作者描述非常详细,叙述了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战斗的艰苦,尽管一开始可能出现用人不当的现象,但最终用对人办对事,还是啃下了硬骨头,保证了国家疆域,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每次边境上发生战争,都是路途遥远,地形复杂,都要消耗大量的军饷。而每次战争都旷日持久,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力在背后作为支撑。在乾隆时期经济做得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整个乾隆时期都不差钱,这才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战争的胜利,除了将领的用人得当,作文将士的前线拼命,后期的供给也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的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的胜利都是烧钱烧出来的。经历这么多场战争,还可以让国家欣欣向荣,这意味着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多么重要。

在封建时代,皇帝一人集权统治,皇帝是否英明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刚登上皇位的乾隆要收买人心,则以宽政为主,后来更是赏罚分明,贪腐必惩,再加上乾隆本人确实有过人的洞察力以及敏感性,再加上确实有着强硬的政治手腕,这才可以做到上行下效,管理得好偌大一个国家。有好几次若不是乾隆从奏折当中发现了猫腻,几次的重大案件是不可能察觉出来的。

不过,对于乾隆的评价,固然有“功”打造了半个世纪长的太平盛世,其“过”也是有的。也正是乾隆本人,让清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乾隆晚期,年龄逐渐增长,精力也跟不上,变成一个傲慢自大又刚愎自用,听不进人劝而又安于享乐的昏庸皇帝。从此贪腐之风盛行,将之前的施政功绩全部打回原形。还大兴文字狱。又自认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最终没有跟上世界的进步。

不过,纵观乾隆的一生,我认为还是功大于过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2023《王朝》观后感 篇4

小聪明与大智慧

大明王朝1566书名很大,切入点却很小,全书大半部围绕为弥补国库亏空,皇帝在严嵩的建议下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的政策,众多风流人物在一方小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政治斗争是聪明才智的角逐,能在非常时期站在政治风暴的漩涡口的,当然没有蠢人,才能稍微平庸的如高翰文,命运就如激流中的草芥一样无奈。自诩天下三大奇才的严世蕃是聪明的,国家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的胡宗宪是聪明的,少年便有神童之名的张居正是聪明的,在风口浪尖屹立二十年的权臣严嵩是聪明的。而这些能臣,在嘉靖皇帝的面前,却像提线木偶一样,被玩弄在鼓掌之上。深居西苑二十年,自身笼罩在烟雾缭绕的神秘色彩中,却对朝廷事物洞若观火,嘉靖可以说将帝王心术把玩到了极致。

在这样的历史关口上,似乎只有一个笨人,海瑞。如书中所写,海瑞与嘉靖,如同太极的阴阳两极,嘉靖属阴,晦明难测,海瑞属阳,至刚至烈。海瑞的行为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极孝顺,为奉养母亲抛弃夫妻之情,极清廉,家里吃一次肉都能成为官场的新闻,极耿直,治安疏里的嘉靖,家家净也,天下不直陛下久矣,言辞激烈到旷古烁今。而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这样耿直到不会转圜的人,或是作为炮灰早早被消灭,或者被造成一座泥塑的雕像贡起来,终是不为所用。我更宁愿相信海瑞是这样的形象,并非不懂妥协,而是不愿意妥协,知其不可而为之,逆流而上,甘愿做一把利剑,做一剂猛药,给一滩死水带来些许震颤。

全书唯一的笨人,海瑞,用这种刚直到近乎笨的姿态,反而衬托出聪明人的小来。群臣的聪明,多为了考虑自身前程,嘉靖的聪明,是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作为帝王仍将满足私欲放在首位,那必然是上行下效的糜烂腐败。

社会上总是聪明的人多的,我们也只是读着海瑞,叫一声痛快,然后继续努力去做个小小的聪明人。

2023《王朝》观后感 篇5

很久很久没有这样子静下心来看书了,工作之余抽空一鼓作气看完了这本书,先给自己点赞!

自己偏爱就是历史方面的书籍,特别喜欢上心明朝历史,《大明王朝1566》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嘉靖王朝和明第十一帝——朱厚璁同志,虽二十年不上朝,一心仙修长生不老,但火眼金睛,朝里朝外,大事小事,都掌控帷幄,了然于心,令人佩服!进一步加深了胡宗宪、谭纶、戚继光、徐阶、高拱、张居正、高瀚文、王用汲、海瑞、吕芳、黄锦,严蒿、严世藩、罗龙文、鄢懋卿、陈洪等一干忠奸的印象。认为本书最精彩之处是万人上贺表,唯独海瑞上“天下第一疏”一节,不足之处认为是严党倒台一笔带过,精彩细节全无,倒是有点像是写海瑞传的感觉,令人感到遗憾。

明朝官员不但俸禄低,且经常欠俸不能按期领薪;劳累辛苦,经常半夜通宵上朝;上心难以揣摩,伴君如伴虎,细节决定成败,随时丢官掉脑袋。反观今朝各级大小官员,处太平盛世,上明下通,生活无忧,焉有不为天下百姓勤恳工作、忠心服务、谋求幸福之理!

2023《王朝》观后感 篇6

海瑞和大明王朝的悲剧

从小喜欢历史,特别是明史。关于明朝的书籍也看了不少,而这本书,十年前就看了电视剧版,实话实说,确实是部不错的剧集,然而后来就被禁了,一禁就是十年……

大明嘉靖年间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精彩,魅力十足。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武有谭伦俞大酋戚继光,可嘉靖却留了这么一个破摊子给隆庆皇帝,也难怪海瑞骂他。

嘉靖是一个很自负且自私的人,相信自己是得道的真君,相信无为而治,他不想承担作为一个皇帝的责任和义务,却肆意挥霍着大明王朝赋予他的权利。书中对嘉靖的描写是有些美化,但也能从中看出此人有多么的难伺候,永远需要人一遍一遍的猜他的心意,把大明王朝当作自己租来的“家”,予取予求,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就是他除却修道之外最大的乐趣。

海瑞是一把利剑,却无法伤到别人,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伤到自己的家人。书中最为悲剧的人莫过于海瑞的妻子,在海瑞眼里,妻子只是一件可有可无的衣服,母亲才是这世间最为重要的。海母的性格导致了海瑞走向了这个极端,海瑞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偏执,他以为只有自己看到了这样一条路,以为只有自己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

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每个人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却都只能这样不断的向前走,直到大明王朝分崩离析的那一天,结果已经是注定的,没有人能更改。

作为一部小说和影视作品,作者的改编和演绎无疑是十分精彩的,成功的将李时珍引入政治框架之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嘉靖和海瑞之间的对立。我最为满意的人物塑造当属戚继光的顶头上司——胡宗宪,小说中对他的描写很是到位,但唯独少了以谋略定东南的徐渭徐文长(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不知为何。对海瑞的“人性”魅力有所增强,而削弱了其历史上对待自己家人冷酷无情的一面;对严世蕃的能力有所贬低,事实上的严世蕃甚至要远强于严嵩。书中对于李妃和张居正之间些许暧昧的关系都有所描写,暗示了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足可见作者对历史把控能力之强,让人好生佩服。其中好些桥段,虽明知是演绎,但读起来仍让人唏嘘不已。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治,寄希望于天命,又能如何。

脑海中又想起了那首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023《王朝》观后感 篇7

作者在演绎这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尽量尊重历史!他一方面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又因为故事情节淡化这些人物的某些面!就比如,海瑞,海瑞对于当官来说,他是一位好官,是一位清官,但不是一位能官!书里常把海瑞比作一把利剑,殊不知,这把利剑能伤得了别人,也能伤了自己。

而海瑞对于做一个正常人,却又是十分不让人同情,有几个词形容,古板,愚孝!书中对海瑞女儿的死,原因是发大水被淹死的,但还有一种说法较为普遍,海瑞的女儿因太饿接受了一位仆人的饼,海瑞知道后,以“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教训女儿,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使其活活饿死!而愚孝,也许是当时的那种大环境下,海瑞的孝几乎难以理解,正如书中所提到,为了母亲,他几乎几十年没跟妻子正视过,母亲说的话不管正确与否,一律服从!而书中没有提到的是,海瑞其实一共娶了三老婆,第一个就是书中前面那个,因生不下儿子被婆婆嫌弃,最后被休!第二个老婆也是因为同一原因被赶走!而书中后半部分那个因难产死去的海瑞的老婆,原型估计是海瑞历史上的第三个老婆,不过经作者演绎,她是死于难产,而历史上他这个老婆的死十分可疑,以至于当时有同僚以这件事攻击海瑞!而此时,海瑞的一房妾也自杀,不由不想到海瑞的母亲的逼迫,而海瑞在母亲面前,永远只有服从,从没有抗争!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把海瑞说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的确,古时,君高于父,对父为孝,事君为忠,海瑞可以冒死直谏,往大了说,是为孝,往小了说,是为忠。而他在面对自己家里的时候,就表现得如同朝局中严党那样,只知一味讨好,不能惹了“万岁爷”不开心。而海瑞的古怪模范还表现在,海瑞折射出了当时书生的一个畸形,海瑞的那种对家庭的几乎变态的心理绝不止海瑞一个,因为当时盛行的是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里面,孝和节,都被捧上了第一位!而海瑞身上的那些优点,又恰恰是当时的书生没有的。

作者也刻意规避了一些悲剧人物,比如,胡宗宪,严嵩父子倒台之后,一代抗倭名将含冤自杀(虽然后面被平反),而书中自倒严之后,胡宗宪就没再提也顺便规避了他的结局。又比如说裕王,书中被描写多么贤明,和历史中那个因沉迷媚药不理朝政的那个君王简直判若两人!另外,如果没有看过明史,真的会以为严嵩是个好人。

而另一个人物,严世藩,被作者大大地削弱了!严世藩的能力非常强,特别是猜嘉靖的心思,嘉靖后期沉迷练丹,把自己搞得有点神经质,不好好说话就爱装,显示自己有多高明,让底下人去猜,而严世藩,几乎每次都能猜到嘉靖所想所好!严嵩是靠写青词当上首辅的,人送外号“青词宰相”,但是严嵩五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写不出好的青词,这时候,都是严世藩代笔,而严世藩的青词,水平不下于严嵩当年。严嵩更老的时候,处理公务几乎就是完全交给严世藩。可以说,严世藩的能力不会比严嵩差,而书中将严世藩描写成了一位刚愎自用,冲动的二楞子!

但是书中很多描写都是很尊重历史的,哪怕是演绎,也没有跳出历史的那个圈,比如说如果想了解海瑞在当官上的细节,这本书演绎得很恰当,拿着本《大明历》可以无视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上司,关键是上司拿他没办法,海瑞到了万历时期,他的名声已经家喻户晓,但脾性不改,以至于百官听说海瑞去世,都松了一口气。只是作者为了突出的那种不怕死,不畏权,不贪恋权财的品质,刻意把海瑞在家庭生活上的一些细节淡化了,但也没有彻底抹去,从书中描写海瑞家庭生活中的一些情节,也可以看出海瑞在处理家庭矛盾的时候,太过古板,没有处理官场的那种硬气,直爽!

总之,书中的描写和演绎都很成功,特别是内阁开会,那简直就是一场战争,诡谲风云,各有各的鬼,各出各的招,很精彩

2023《王朝》观后感 篇8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王朝。作者运用认真的笔触描写了那不平凡的三百年。历史,原来也可以那么年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他出身于农民世家,竟一步步地走向皇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腐败之苦,家中十分贫困。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因农民起义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只有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刘邦毕竟是泗水亭长,还有个一官半职,而朱元璋则是一穷二白,是个不折不扣的无产者。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也是一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成功之路上,会捡到很多把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其中只有一把真正的钥匙。当引领大军作战时,当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时,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如果失败了,将会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最关键的时候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最使我佩服的是他的品格:果断、坚强和冷静。这三种品格,让他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让他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战的方法。我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有了这三种品格,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完这本书之后,朱元璋成了我的老师,他教会了我自信、果断、坚持和冷静。在这一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明王朝三百年来的兴衰风雨,更多的是一种思索与领悟。

2023《王朝》观后感 篇9

用点滴生活经历去践行人生之道,不疾不徐慢慢道来,因为我们的成长也需要时间。

从广义上来看,人生是指人出生之后所面临的生存和生活,生存是基础,生活是每日动态。既然生而为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无可避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尽早规划人生,尽早开启自己人生的投资之路,为拥有更多的人生主动权而努力拼搏。

通常我们认为的投资是指,投资者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能获得超额回报。自跟随杨天南老师学习以来,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投资规划不仅仅包含财富的积累和升腾,还应包括用运动投资健康,用自律投资形象,用真心投资关系,用学习投资能力,用专注理性投资坚持。总之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用投资换取人生综合回报的最大化。

《戴维斯王朝》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家族祖孙三代的投资历程。如果以时间为线索追踪家族三代人的成长经历,我惊奇的发现无论是老戴维斯还是谢尔比或者克里斯,就算当时他们没有选择投资证券保险行业,他们或许可以成为著名的专栏作家,或者新闻记者,或者历史政治家,或者政府工作者,或者银行行长。历史总会呈现无限的可能性,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备而来的用心人,由此可见专注自身多一点并不是什么坏事。

投资学习一定要趁早,越早对自己会越好,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时间的。“从来没有人能够夺走你自己内在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尚未使用的潜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投资的过程,在哪里投资,就会在哪里产生结果。这世上唯一靠谱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

2023《王朝》观后感 篇10

写尽了封建官僚的百态:一腔正气无欲则刚之海瑞;忠肝义胆国之栋梁胡宗宪;深谙帝心一味逢迎之赵贞吉;老谋深算之“媳妇”权臣严嵩徐阶;自私自利却又聪颖老谋之嘉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嘉靖帝执政45年,号称“无为而治”,心中所想却唯有自身,缴纳民膏只为充裕私库修建道观,上供银钱不足竟不顾军国大事路有饿殍,大臣们未及时逢迎上具贺表便龙颜大怒。。。此等自私之君王,真也罕见!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至严嵩,下至小小县丞牢头,无一不搜刮抢掠鱼肉百姓。所幸大明还有“神剑”海瑞,直言敢谏,无一丝私心。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个六品小官却能人尽皆知,世代传颂;而那些封侯拜相之人,却无人知晓。多有人评论他没有经世治国之才,只能当个小父母官,还多给上峰添乱,让人掣肘。我却不以为然。真实的海瑞是否真如此书所写我不甚知,但就此书看来,此人情商智商俱高,只不过“水至清则无鱼”,有此等人物在编,除却少数几个知己(李时珍、王用汲),他人怎能不恨呢!

不过,此书好在既写出了众官百态,也写出了“众生皆苦”。每个人身在朝堂的漩涡之中,为了自身前程为了同党利益或者真正为了百姓,都在尽力斡旋之中。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刚直不阿之海瑞,也对也不起他的妻儿。自私自利之嘉靖,在临终前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甚为后悔,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些许光明。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格里奋进,就看自己最看重最要争的是什么了。只是不管怎么样,到头来也是赤条条来也赤条条去,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2023《王朝》观后感 篇11

对嘉靖,大明和海瑞有了全新的认识,全书结构合理安排紧凑,选事典型,意味深长。嘉靖很聪明,能不上朝20年,而驾驭王朝四十多年,能力强,聪明,识人,断人,用人上很厉害,尽管方法让人感到暧昧或者是阴森,但抛开别的不说,我佩服他的智慧和学识,能够以小见大,能够鞭辟入里,内心明白,装着糊涂,笑里藏刀,预先某事,这是要学习的地方。皇帝这个职业,历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好,他做皇上怎么样,海瑞已然评价。做为一个人来说,他的内心世界让人参不透,还是本想树立天威难测的威,波及四海。最后他能够放了海瑞一马,他确实比较智慧,成就了海瑞,也让自己在历史上有体面的留下。嘉靖是个术胜于道的人,天天修道,但是不悟道,他的道仅是自己的羽化登仙,其实真正的道在于泽被苍生,广大的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正道。崇拜无为而治,而不知无为的目的在于有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是无为,因此过上好日子是为有为,不是嘉靖的颠倒过来,让全民的辛苦供养他的无为之道。说到大明,皇帝,大臣,公公,王爷,几股势力的均衡,锦衣卫的耳目遍天下,以此而治天下,从朱元璋就开始,对大臣不信任,对人性不管,俸禄低而要求不贪,诛十族的酷刑而贪官依旧盛行,可能还胜于其他朝代,这就告诉我们制度的设计不在于严,而在于执行,严而不行,制度为零,基于人性和实际设计的制度才能起作用,人皆有欲望,而我学大多摒弃欲望,强调自我修行,避开罪恶,而能自觉自省自行能有几人,我人有自我提升意识而无规矩意识,多是两面人也。反思西方制度,从人之恶出发,以制度预防为本,有教堂供你说出自己罪恶,重规矩而不重人,多直人。对比两种文华,中是委婉,容易造就伟人,最是聪明。西是直接,伟人不容易出,但是容易出现精英,一个群体,整体进步。管理,就是人和制度,营造风气,三者并重,相辅相成。只有纯正了选人用人之风,事实求是之风,才能有人人上进之气,踏踏实实之气,否则就是人浮于事,溜须拍马,蝇营狗苟之气盛行。用对的人,对的用人,用对人才能做好事。最后讲讲海瑞,历史第一人,看着他可怜也很伟大,为了全民,舍掉自己的小家,一股正气贯穿始终,学他学不来,有时更加害怕这样的人,我相信不仅我一个人害怕,连嘉靖都怕,因为我们的正气还不够,欲望还不减,所以害怕。但是需要他,历史也需要他,一个国家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也需要制造痛感的牛虻,这样才能前行。嘉靖和海瑞,两个世界,两个都自己隔开,一个封闭了只看到自己,另一个封闭了自己看到的是人民,而最后两人相遇,相互看到了对方的世界,也给了我们留下了中庸,再次证明把握好度可以长远,形而上学助你登高,辩证唯物才能让你望远!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以事为鉴!20xx年2月22

喜欢《2023《西南联大》观后感1000字通用》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西南联大》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