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哲学研究读后感

哲学研究读后感

哲学研究读后感通用。

读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人格的修炼。在我们阅读作品时,实际上也是我们在与作者进行灵魂的沟通,通过读这本书,对自己今后的学业及生活的感触做一个简单的记录。读后感是不是就是把每个人对这本书的特殊感受表达出来?请你阅读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哲学研究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哲学研究读后感【篇1】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看书到这里,我想,这不正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习哲学,应该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吧!

精彩语录: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经过某些磨难或是考验,觉得生命不像以前那么乐观,就会悲观,所以人会有乐观、悲观各种不同的想法。

哲学研究读后感【篇2】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哲学研究读后感【篇3】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学生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写哲学:第一句,培养智慧,这跟西方的传统很接近。第二,发现真理。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最怕不知道,这样选择是受风气的影响,受别人的影响,甚至是别人的操纵,结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后不见得是自身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不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哲学研究》读后感650字


篇一:《哲学研究》读后感650字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学生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写哲学:第一句,培养智慧,这跟西方的传统很接近。第二,发现真理。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最怕不知道,这样选择是受风气的影响,受别人的影响,甚至是别人的操纵,结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后不见得是自身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不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篇二:《哲学研究》读后感400字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看书到这里,我想,这不正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习哲学,应该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吧!

精彩语录: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经过某些磨难或是考验,觉得生命不像以前那么乐观,就会悲观,所以人会有乐观、悲观各种不同的想法。

篇三:《哲学研究》读后感650字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大学生《哲学研究》读后感500字


篇一:大学生《哲学研究》读后感500字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研究》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篇二:大学生《哲学研究》读后感500字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

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读后感儿童研究通用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你不妨看看读后感儿童研究通用,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读后感儿童研究 篇1

自从老师帮订阅了《少年儿童研究》这本杂志后,我们每期都会仔细拜读,确实是让我们做家长的受益匪浅。每次我都会拿到办公室跟同事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我认为好东西就是要大家分享,因为他们的孩子也都差不多大,大家一致认为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家长很多好方法,也感觉到了自己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其实自从孩子上学以来,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在乎孩子在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了,总希望他能哪方面都做好,结果却事与愿违,所以就觉得很累。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我家的这个孩子理解能力不够强,每次的文字题总是要出一些问题,他总是不能把题中的文字结合到生活当中去,就只知道看着字死想。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很着急,他一看我们不高兴了,做题的时候就更没自信了,总怕又做错了我们批评他,所以就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看了第4期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那篇文章后,感觉自己的心情一下就豁然开朗了许多。那里面的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如果你的价值观是盯着精英、关注分数、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人上人,那么大多数家长一定会在家里发火,因为孩子离你们的要求相距太远。家长若能接纳一个成绩平平的孩子,家里就会少一些对孩子的呵斥声,多一些欢笑、松弛。我们要告诉孩子你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你是独一无二的。”感觉这些话简直就是在说给我们听。

所以我们就在想,既然孩子只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而不是智力超群的特殊儿童,那我们家长就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他。与其一味的对他施加压力,不如让他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普通人。当然了,这样说并不代表就不关心他的学习了,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配合老师把孩子教育好,只是心里面感觉没那么累了!如果在大家都能以轻松、快乐的面对学习的情况下成绩又能有所提高的话那不是更好吗?

这套书里还有很多对我们教育孩子有帮助的地方,我们会不断的学习,改善自己的心态。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后感儿童研究 篇2

曾经在网上看见过一篇文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心教育孩子》,和暑假看的这本《儿童研究读本》中的一章——教师应该怎样走近儿童,倒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前者提出很多观点:多点爱心和关心,将孩子的耳朵"叫醒";教育贵在以身作则,人格影响是上策;多方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理智走出"以暴制暴"心理困境等。再看《儿童研究读本》也认为:教育总是指向“育人”。指向儿童的健康成长的,所以,它必然包含了一些共同的基本元素,诸如理解、尊重、关怀、信赖、激励、包容等。

就尊重这一方面来说,尊重孩子的感受,科学引导不良思想和行为。事实本身对人所起的直接作用有限,而主要是通过人结构化的人格和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来施加影响的,也就是人都是用自己的解释系统和经验背景来认知事物的,当然孩子也不例外。成人喜欢用自己的观点、视角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去评价他的对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对于社会标准而言,可能他的行为不对,但对于他本身而言,却是认可的、赞同的,其感受也是幸福的、快乐的,你不能简单地否定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道德的。要知道,错误的是他的行为、他的态度、他的方式,而不是他的感受,否定了他的感受等于否定了他的全部、他的意义。

作为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孩子的感受,再来想方设法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找到问题的根子,帮助孩子对世界和人生形成正确的解释和认知方式,形成对问题的合理应对机制,避免形成错误的行为。

读后感儿童研究 篇3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健康,品学兼优。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又会遇到许多困难。对于教育孩子的许多大道理,也许每个父母都明白,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感到黔驴技穷,束手无策。因为我们也不是天生就会教育孩子,也是在培育孩子的同时不断摸索和学习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有时我们也常犯一些意识不到的错误,比如:《让表扬单纯些》中妻子说的话:“哎呀,女儿真能干,拖得也很干净,不过还有一点垃圾和脚印哟,待会儿再拖一遍吧?”如果没看此文,我还会认为这话没什么问题。这说明平时我们也应加强学习,多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消化和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及时的总结经验。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有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知识的教育,而忽略品格的塑造。而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孩子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

为什么有的孩子品格良好,学习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完全相反。其实,古人在教子育人方面早有所探索和总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让孩子懂得仁爱,与人为善。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帮助他人,并让他(她)知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时间多陪在孩子身边说些知心话,做一些有趣的亲子互动。注意家庭气氛的和睦,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协商,不搞独裁专权。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于不良事物,应知晓“堵不如疏”的道理,引导孩子多做有益身心发展的事。就像做菜一样,同一种食材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尽量使学习不枯燥,有趣味,让孩子喜欢学习。这也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经常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对于孩子的交友,我赞同《少年儿童研究》2012年7月刊第13页中“孩子交友的六个原则”,并且要多为孩子创造交友机会。总之,只要用心生活中的事事都能成为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读后感儿童研究 篇4

在今年的《少年儿童研究》的第7期中看到一片短文“1分的鼓励”作者是傅秀宏。

文章的大意是说一个差生再一次期中语文考试时得了59分,差生害怕回到家中挨打,找老师求他三无老师在作文上给他加上一分,老师经过考虑同意给他加一分,但也提出了这次借一,下次还十,在下次还百的要求,不然就不借。差生思量再三最终鼓足勇气同意了老师的要求。差生没有叫老师失望在期末考试时语文考了81分老师的判分是81+10,那10分是精神嘉奖分。差生得了办理独一无二的精神嘉奖分,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差生受到了鼓舞,在今后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履行诺言考了高分最终考了100分。

通过这篇文章我学到了,孩子还是要鼓励,通过老师家长的鼓励孩子就能重拾信心,有了信心学习就有了劲头就能取得进步,有了进步再受到表扬鼓励就会在学习时更加卖力,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也能给周围的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教育孩子还是要因人施教找出自己的孩子最适合的那种教育方法。

夏天的时候,记得那时还没开学儿子偷拿了他爸爸600元钱,结果被我妈发现了,我妈问他这是多少钱,他说不知道,(那时候我们刚回来没多久,他不认识中国钱),也不认为拿爸爸的钱有啥不对。我妈跟我说了,我和他爸爸商量了一下决定不打他,给他讲道理,如果再有下次就狠狠地收拾他。结果表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现在王子行要买东西就跟我们要钱,我们不给买的时候就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买,虽然他不高兴也知道钱在哪里放着,但是不自己拿钱了。

自9月入学以来已经有快三个月了,在这段时间了王子行有了很多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不大爱生病了。以前他有鼻炎每天要吃药(鼻炎药)现在已经有快一个月没吃鼻炎药了。这与他上体育课跑跑跳跳锻炼身体是离不开的。还学会了很多歌,他以前也喜欢唱歌,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在学校受到表扬回家就很开心,帮我洗碗收拾桌子,还扫地拖地倒垃圾。话说的比以前也好多了,最起码他给我讲故事我能听懂了。

晚上在家里基本不看电视了(除周末外),写写口算题卡,复习白天学过的,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再就是给她讲故事。一般晚上9点以前洗洗就睡了。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通用


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对于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吗?经过整理,我们为你呈上《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

哲学与人生——《周国平论人生》读后感心得600字范文:

人,生于天地之间,必然会仰望天空,脚踏大地;必然会看天、看地、看人类自己。又因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所以面对天、地、人必然会产生惊奇和疑惑,于是思考产生了,哲学就开始了。

周国平先生说:“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关键词:整个、根本、思考,两大范围:世界和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就是世界观。对人生的思考就是人生观。

傅佩荣先生说:“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被称为‘爱智’。自从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许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的确,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什么。”

我觉得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就是引导人们从完整和根本两个方面思考人生。人不能因为受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因为这点挫折,放在你整个人生中,读后感.也许就不值一提。人的一生受时间、精力、财力的制约,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也没必要什么都得到。这时就需要你去思考、去取舍,什么才是你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死。可是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要退而求其次,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更好的为社会发光、发热?我们应该就像一棵树,默默生长,努力舒展自己的枝与叶,同时尽可能的奉献一点绿荫和清洁的空气。如此甚好,如此足矣!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哲学与人生,很吸引人的书名。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人生有很多事情想不通,习惯性的置之不理,但是当困难来临时,心中的“魔鬼”不时出现,整个人会发狂的寻找,时而仰望星空,时而低头沉思,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方向在哪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怎么样才能过得无愧于心?此时此刻恨不得能有这样的一本书,让人往死里啃,却不觉得乏味,只会觉得眼前的迷雾越来越清晰,所谓拨开云日见青天。哲学,一向深奥难懂,看过之后,也许早就忘记自己看过什么了,时常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带着问题去看,这种环境与心境的结合,会让你得到不少东西。傅佩荣教授运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面包里面的蜂蜜或者糖,虽不能提供面包,但是增加的甜味是你平常无法偿到的。这需要你不断的去质疑,不断的去询问,形成自己本身的智慧。里面讲到许多哲学家的出身及故事,比如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加缪等,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各个时期哲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思想。同时也用大量的文笔描述古希腊的神话与悲剧,比较了儒家和道家的本质区别。在教育、艺术、宗教、文化等方面讲述人的基本问题,将哲学与人生联系起来。里面所讲述的一些道理让人受益不少。如“知行合一”、“存在先于本质”、“治大国,若亨小鲜”、“道可道,非常道”等。在写到关于艺术和审美这一章时,对我感触是比较大的,正如作者所说,艺术家从天上偷了一些永恒的东西给人类,故受到上帝的惩罚,不得不在人神之间挣扎。艺术将生命的完整性完全展现出来,让我们在刹那间品味到永恒的滋味。这种伟大的成就,使我羡慕不已。艺术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同时,当艺术家也确实不易,诸多问题层出不穷,这时候,也许真的就是抉择吧,有的人选择欣赏,有的人就非得去当这个艺术家。这时候,就要明确“存在先于本质”了。也许我只能做个欣赏者,体会他们的情感,体会他们……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4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为了其他,如名利、财富等,而失掉健康,是最大的悲哀。

财富、名利等其他,并不能带来快乐,并不能驱除内心的空虚、无聊,只有内心的富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使你快乐。内心的平静,健康的身心,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内心的富有像清泉、像明灯,不断滋润你的心田,照亮你的人生。

人作为动物,一半时海水,一半是火焰。但是我们大都是通过感受去生活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影响你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所以,在同样环境下生活的人,同样的事情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为前途担忧,为生活担忧,为得失担忧,忧虑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在忧虑中日子过了,匆匆,像轻烟,如薄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短暂的生命里,人们却是多么可悲,每天清早醒来,昨日一去不返,在忙忙碌碌中,今日,转眼即逝,在混沌中日复一日,有天开始老去,白发苍苍,手无缚鸡之力,人老体衰,空有千里之志。

匆匆,在我们即将就死时,问问内心,这一生有多少后悔?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生中转眼即逝的感受,又是多么短暂,可是有些事对我们确实影响至深,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忧心忡忡,有时候想,为什么会这样忧虑,是事情本身的影响,还是在内心深处有着太多牵牵绊绊,为钱、为名、为利、为欲望,得失在心中,蒙蔽了内心的双眼,我们又何曾有心情去看看美丽的夜空,去保护给予我们生命的大自然。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们失掉的光明在哪里?是在内心罢。心灵,是幸福的源泉;健康的体魄,是快乐的载体。如果,失掉了健康,那么其他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这样的,用道理为自己在犯错后悔时,寻找借口,寻找安慰,推卸责任。而生活中却是明知故犯,为欲望,经不起诱惑,是我们的本性贪婪自私吗?我们,人究竟是怎样的?为了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我们能否负起责任!为了和我们一样有权利在地球上生存的其他物种,我们能否负起责任!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5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6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很欣赏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不应是一叶孤舟,而是要与周边、社会有所关联,带给他们正能量。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无疑,这是一个大的命题,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那个时代里最朴实而伟大的精神,这个答案激励了无数的人。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人生这一重大考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人生这张画卷中,要肯定其意义,相信美好的存在。具体些,无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齿轮终会停止转动,那时拥有的一切都不再拥有。记得曾经爱过、珍惜过、快乐过,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内心,给他人带来愉悦,为了世界的点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饴。

人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先到来,惟有珍惜好当下,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选择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个行业是幸运的,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们因一点收获而快乐,一点点进步时,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对得起这群小可爱啊。

“理解生活还要热爱生活”,这是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给我们的忠告。热爱,何谈容易?当面对堆积如山未批阅的试题时,面对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时,花费时间面对一些觉得没有意义却必须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时,内心是崩溃的。但,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就变了。乐观一点,阳光一些,去做这些事情时何尝不是在考验你自身的专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个层次是,当习惯于这些,并且在某一个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识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7

《哲学与人生》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定义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成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8

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看看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还有朴实生活的人们,以前不曾在意的细节,可能都会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读到一本励志的好书,那不仅豁然开朗,帮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书,是经历曲折的经验之书,也是给我们年轻人的启示之书,充满了真诚坦白和哲学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讲故事的形式,节奏缓慢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正如此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

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

书中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

读后感丹纳艺术哲学通用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读后感丹纳艺术哲学通用”,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读后感丹纳艺术哲学(篇1)

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一:艺术哲学读后感(491字)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精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

读后感丹纳艺术哲学(篇2)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着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精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次过瘾的洗脑过程!

读后感丹纳艺术哲学(篇3)

丹纳的《艺术哲学》,相比《美学》,这本书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观点错误的比较少,比较适合我们青少年读,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把艺术史研究与美学研究结合为一体,提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具体实际情况,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普遍规律。

他认为,艺术作品从属于一个总体,艺术家应该从整体实际出发在结合现在的世界情况,丹纳进一步提出,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艺术的三种基本要素。所谓种族,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性格、气质、观念和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一个民族的先天本能和最稳固的原始特征,极少受环境的迁徙和时代变革的影响而变化。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前者指物质环境,包括种族生存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自然条件;后者指风俗习惯和精神气候,其中包括政治、战争及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他看来,种族是艺术的“内部的精髓”,而环境则是艺术的“外部影响”。而时代则是内部主源在下“外部影响”。在丹纳的体系中,人类一开始,在环境的一定推动下,通过时间的作用,规划艺术特点,艺术风格等等,当这些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形成了地域行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开始是因为环境和种族的截然相反,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他还提出了怎样判定艺术作品的的价值,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程度及效果。一共有三条:特征的重要程度;特征的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

艺术也是一个形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设计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达到一种有机的整体,这才叫艺术美。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通用


我们经常将自己想说的话转换成文档表达,因此我们需要阅读尽可能多的相关范文,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路和新的想法,范文的写作需要我们有哪些准备?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特地整理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我对于哲学类的书向来不感冒,翻上几页就不想看了。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都有一个感受,明明每个字都看得懂,连成的那句话就看不懂了。所以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随便翻上几页就束之高阁。

寒假,老师推荐我们读《哲学的故事》。老师说《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内容也浅显易懂。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读一读。仔细的读了两页,发现虽语言仍然有些晦涩,但是大部分哲人的轮廓却已经勾画于心了。

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可以说是西方最伟大的哲人之一。他所认为的理想国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是统治者,武士与劳动者。分别代表智慧,勇气与欲望。统治者应由最富有智慧的哲人王来担任,以便领导理想国。而武士则是守卫家园。而最重要的是,统治者与武士都不能拥有私产与家庭,因为这是贪欲的源泉。并且在全国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同时从小时候就要开始教育。这个理想国的确也只能是理想中的国家。因为人都有贪念和欲望,而让统治者与武士没有一点私产,这是做不作文到的。而且,他认为妻子是公共的。这对一直以来的一夫一妻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直到现在,也从来没有人实现过理想国。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哲人是弗朗西斯培根。他与大部分过着淡薄生活的哲人不同。他不但哲学思想深邃,他的政治生涯也同样辉煌。他官至大法官,王国最高的法律官职。但是,由于他挥霍无度,曾因为欠债被捕。最后因为受贿被他的政敌所举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所提出的归纳法,我认为是将从经验哲学转为了较为理性的思想。而且他所提出的归纳法在提出结论前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证明,所以相较于传统逻辑是较为可靠的。培根他将哲学与认识论结合到了一起。也不愧为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还讲了许多哲人的故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直到近代的罗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哲人的生平经历与思想。也更方便我们去理解哲人们。体会其不一样的思想。将这些思想与自己的交融,所创造出特属于自己的思想。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2

上周去表姐家做客,又被她家小不点考住了。宝贝又在问:小姨,你说,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面对宝贝的问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起不久前看的一本书叫《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里刚好讲到这个问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它涉及到生命起源和世界本质,引发人们探索世界和自己。哲学在我们大人眼里,都是枯燥无味的,哪里还敢想去探索世界和自己。

没想到竟然有《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和探索世界、认识自己。《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海天老师创作的一本哲学普及读物,被誉为中国版《苏菲的世界》。全书没有通篇大论哲学原理,而是通过“自由男神”这一哲学启蒙者引导奇奇、妙妙完成哲学探险任务,一步步阐明生活的哲理、感悟或思考,实现知识讲解这一目的,进而让哲学思维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伏尔泰,他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摧枯拉朽,人定胜天的狂妄亦随之肆意蔓延。尤其是休谟,他提出的怀疑论,不仅企图颠覆宗教,甚至打算将科学一并摧毁。这意味着,世间一切的知识不再可靠,人类陷入危机。而卢梭却公然反对理性,他宣称唯有本能与感觉才能拯救堕落的人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由此爆发。上述的一切深深地刺痛着康德,他决心拯救宗教于理性的桎梏,解救科学于怀疑论的囹圄,遂诞下三大批判。

知识点:

1.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所谓阅读产生“正能量”,纯属扯淡),人定胜天的狂妄反而比比皆是。

2.圣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为哲学、科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3.浪漫主义是一场反对理性,提倡本能、情感、感觉的运动,它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各领域开枝散叶。雨果、波德莱尔、透纳、德拉克洛瓦、尼采,是其中之佼佼者。而卢梭则是始作俑者。

4.休谟的怀疑轮颠覆了认识论(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根基。他提出所谓“规律”不过是事件发生的顺序,“原因”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于是科学变得不再可靠。

5.康德深受卢梭影响,断言在超感官的事务上,感觉优于理性。

6.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重构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思路,即对于任何对象,必须符合人们的知识,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消解了怀疑论对科学的威胁,并自诩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外,他又将上帝排除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之外,于是,信仰与道德得以拯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以前想学习哲学史时,听说过WillDurant,但听说应该看”更学术”的,因此与这本书擦肩而过。更学术的“那些东西,早就一点印象没有了。幸运的是在比以往更需要活生生的哲学的阶段,重新发现了这本更有活生生的人的气息的哲学史。

《哲学的故事》的好处,就是它把哲学家从蒙尘的书架或高高的神龛上请下来,不板起脸来的说与己无关也似乎与谁都无关的东西,而是说“故事”。从中我们知道那些思想的来源和演化——归根结底它们是来自于那些好奇、认真、追寻自由的人的冲动、努力和生活。

如果说学习哲学,是“为了把握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那么,就要去学习别人如何在琐碎中达到了生命的完整,就是要从哲学家的完整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出发,去看那些思想如何产生,又如何引领他们的生活和心灵。

如果,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增加谈资,不是为了用他人的话来刺激自己萎缩了的神经产生一点应激反应,那么,就应该要求和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哲学家有同情或崇敬之情的交流,做自然平等的交流。

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看,人类也许很渺小,哲学家的活动,就像一群小孩子在沙滩上垒起城堡。时间已过了很久,风雨和波浪已经磨损、摧毁了那些脆弱的城堡,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今天看来诸多说不圆的地方,斯宾诺莎的上帝已和那个在小阁楼里磨镜片的犹太人一样不在重要,伏尔泰的乐观像是年轻人不谙世事时的大话和轻率的玩笑。但每一个尚有一颗敏感的心的人,看到前人留下的这些或完整或残缺的沙之城堡,不会不惊叹其精巧,不会不对建起它们所付出的天真努力肃然起敬,也不会不叹息于它们的消逝。

我们已经观看了这壮丽的露天剧场上的争辩、戏谑、欢笑和泪水。让我们记得这里说过的话,发生过的一幕幕,但也总是记得,呼吸是我们自己的,头脑是我们自己的。让我们怀着前人一样的热情出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5

自由男神设置游戏任务,让奇奇和妙妙去水木大学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然后再给孩子们解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观点: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不仅仅是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一对双胞胎,不管他们长得有多像,总是可以找出差别来的,哪怕他们在外形上真的完全一模一样,他们的头脑里也一定有各自不同的思想。

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加上自由男神的解释,由此可以推出结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没有完全相同的。”

“自由男神”选取国内外哲学达人小故事、先贤经典话语、诗词文化等,旁征博引,正确引导奇奇、妙妙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一步步开启哲学之门,完成了人生最基础的哲学教学。3.哲学给人插上梦想的翅膀。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种问题,我们从哲学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会发现非常有趣。鸡生蛋,蛋孵化出鸡,是一个循环,但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死循环。

它是世间万物遵循的一个规律,生物会通过这个循环不断进化,旧物种消失,新物种诞生。思想观念也会不断进化,作文旧有的思想会消亡,而新思想会诞生,新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定是对旧思想的颠覆,也就是旧思想生的蛋。

整个宇宙也遵循这个规律,旧的星系会消亡,而新的星系会诞生。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在这个规律下不断演进,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本书在结构上比较新颖,作者巧妙地将探险、故事、对话、漫画、迷宫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得哲学这么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

40节哲学课就有40幅不同的漫画,都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比如我们古代矛和盾的故事,或者孔子的漫画故事,还有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

这本书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每个哲学问题,作者在抛给孩子一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交给孩子一个场景似的任务。在与哲学问题相关的场景中,孩子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身边的场景中的事物给孩子以方向和提示。这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方向,从而对于哲学问题有所感悟。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回答时,有的人选择一笑而过或者敷衍孩子,有的人选择了沉默,避开那些让自己“难堪”的问题。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孩子一个高深或者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就像海天用《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思维来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6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上的一流的文科大学,学的是冷门的哲学专业。毕业以后在所有同学都欢欣雀跃地奔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时,她却到处碰壁,找不到任何一份哪怕有一点点能够匹配她大学生身份的工作。

我一度很同情她,在她身边的人都开始迅速地挣钱、买房、结婚的时候,她最后默默地干着一个月2000多块钱的工作,一个人租住一间小小的民房。我去找过她几次,每次都在不同的房子里,最好的一次,她租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的,带了一间超级小的卫生间和一间超级小的厨房,然而,还是狭小巷子里的民房。

世界上所有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疾病,就无所谓健康;没有饥饿,就无所谓饱胀;没有疲劳,就无所谓休息;没有邪恶,就无所谓正义;没有坏,就无所谓好;没有黑夜,就无所谓白天;没有死,就无所谓生……

几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化为乏味的三点一线,我们便慢慢疏远了。我在朋友圈里做了隐形人,而她仍活跃在我的朋友圈里,在我的生活一团困顿时,她的生活却生机勃勃。她似乎变成了一个上天入地的美女,化着精致的妆容,跟着驴友们,翻山越岭,看星辰赏日出,或者去到遥远的城市酣畅淋漓地跑一场马拉松。她朋友圈里的照片和视频,是山尖翻滚的云海,是皑皑白雪映衬的暖阳,是地平面红彤彤的晚霞,是苍翠中潺潺流动的溪水,还有一群无忧无虑开怀大笑的伙伴。她曾跟我说,她不后悔学哲学,因为哲学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看待生活的眼光。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而所有人的人生都蕴含着一样的哲学道理。

哲学,是智慧之智慧,它不神秘,也不无聊。它能启发你对世界的关怀和好奇,赐予你提问、思辨、探索的力量,帮你寻找答案。哲学到底有没有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你读过《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或许你对这个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或许你也会想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讲生活里的那些哲学故事。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的主角,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他们是奇奇和妙妙!有点穿越是不?这个宝宝巴士里的人物名称似乎有点雷人,但读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书中另外一个神秘人物吸引,这个神秘人物就是引领奇奇妙妙探秘世界的精神导师!《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从奇奇的神秘生日礼物开始,奇奇和妙妙开始了他们探寻“身世”和哲学奥秘的神奇之路。都说孩子就是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只问“为什么”,而问题的答案需要父母来回答。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人为什么会死?”你怎么回答?如果你说“人固有一死”,孩子又问:“那反正都会死,为什么还要学习?为什么还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你又如何回答?更高难度的问题,孩子问你:“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你怎么回答,物质还是精神?与其给出“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相信在《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里,家长们都能读到作者对大家的期冀。你们一定会疑惑,如果将来一定会有更新、更好的理论出来,那我们现在学习这些旧的理论还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未来的鸡蛋更大、更多,也更有营养,那么你现在饿了,是等以后的鸡蛋生出来再吃,还是马上就吃现在的鸡蛋呢?

拿到这本书,如果不是被人提醒,我竟然没发现藏在书皮下的哲学迷宫图,和一本游戏手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游戏的方式,一步一步探寻到正确的答案,而这些并不只是枯燥的文字,还有有趣的漫画配图和游戏攻略。作文说实话,我虽然有一个学哲学的朋友,也曾被她“蛊惑”着去读了几页关于哲学的书,可对哲学的概念却仍然是那么模糊。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给我上了40节生动的哲学启蒙课,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什么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当然,哲学也不是这些空洞的概念,生活的哲学远远比这些定义有趣的多!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就是用有趣的探险故事来解释哲学的道理,它被誉为中国版的《苏菲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相对的、矛盾的、辩证统一的,才是永恒的。而这个概念被深刻地融进生活中之后,如果你还能再看清楚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你才算得上真正的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7

内容简介:《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是一本故事书,课虽只有10堂,故事却有百篇。每一篇故事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心灵冲击,让我们懂得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一篇故事都可以成为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人生之路上最黑暗的角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一个简单的故事,足以给我们最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

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匹战马驰骋疆场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它当过将军的坐骑,因为不止一次地救了将军的命而受到整支部队的拥戴。后来,这匹战马在一场战斗中受了伤,被送到后方养伤。这次的伤很重,战马再也不能冲锋陷阵了,于是等它伤好后,部队就把它卖给了一位跛腿的农夫。一天,当农夫给这匹马套上辔头,让它到磨坊里拉磨时,马哭了。“伙计,我虽然不算富裕,但却并不曾亏待于你,你为什么要哭呢?”农夫听到哭声,好奇地问马。“我哭,不是因为你亏待了我,我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哭泣的。你可曾知道,我以前是一匹功勋卓著的战马,枪林箭雨都不怕。而今,我却要与笨重的石磨相伴一生了。你说,难道我不该哭吗?”农夫笑了:“你恐怕不知道吧,我以前也是一名勇敢的士兵,曾经因为作战勇敢而获得过军功章。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我的腿断了,伤好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勇猛地冲锋了,于是我便退伍回乡做了个农夫。可是,我并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与以前有什么差别啊!你看,我每天不是都过得很快乐吗?” 人生在世,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苦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常说“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但同时,苦难也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监狱”。是“学校”还是“监狱”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待苦难的心态。请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改变”。

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故事是人家的故事,哲理是人类的哲理,人生是我们的人生。故事虽是人家的故事,哲理虽是全人类的哲理,但从中汲取的营养,却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揭示着世界的本源,让我们用这一堂堂哲学课、一个个哲理故事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生命更富意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通用


感谢查阅小编为你推荐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阅读就好像是开启新世界的大门的钥匙,读完作品之后,我们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哲学与人生,很吸引人的书名。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人生有很多事情想不通,习惯性的置之不理,但是当困难来临时,心中的“魔鬼”不时出现,整个人会发狂的寻找,时而仰望星空,时而低头沉思,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方向在哪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怎么样才能过得无愧于心?此时此刻恨不得能有这样的一本书,让人往死里啃,却不觉得乏味,只会觉得眼前的迷雾越来越清晰,所谓拨开云日见青天。哲学,一向深奥难懂,看过之后,也许早就忘记自己看过什么了,时常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带着问题去看,这种环境与心境的结合,会让你得到不少东西。傅佩荣教授运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面包里面的蜂蜜或者糖,虽不能提供面包,但是增加的甜味是你平常无法偿到的。这需要你不断的去质疑,不断的去询问,形成自己本身的智慧。里面讲到许多哲学家的出身及故事,比如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加缪等,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各个时期哲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思想。同时也用大量的文笔描述古希腊的神话与悲剧,比较了儒家和道家的本质区别。在教育、艺术、宗教、文化等方面讲述人的基本问题,将哲学与人生联系起来。里面所讲述的一些道理让人受益不少。如“知行合一”、“存在先于本质”、“治大国,若亨小鲜”、“道可道,非常道”等。在写到关于艺术和审美这一章时,对我感触是比较大的,正如作者所说,艺术家从天上偷了一些永恒的东西给人类,故受到上帝的惩罚,不得不在人神之间挣扎。艺术将生命的完整性完全展现出来,让我们在刹那间品味到永恒的滋味。这种伟大的成就,使我羡慕不已。艺术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同时,当艺术家也确实不易,诸多问题层出不穷,这时候,也许真的就是抉择吧,有的人选择欣赏,有的人就非得去当这个艺术家。这时候,就要明确“存在先于本质”了。也许我只能做个欣赏者,体会他们的情感,体会他们……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很欣赏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不应是一叶孤舟,而是要与周边、社会有所关联,带给他们正能量。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无疑,这是一个大的命题,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那个时代里最朴实而伟大的精神,这个答案激励了无数的人。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人生这一重大考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人生这张画卷中,要肯定其意义,相信美好的存在。具体些,无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齿轮终会停止转动,那时拥有的一切都不再拥有。记得曾经爱过、珍惜过、快乐过,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内心,给他人带来愉悦,为了世界的点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饴。

人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先到来,惟有珍惜好当下,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选择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个行业是幸运的,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们因一点收获而快乐,一点点进步时,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对得起这群小可爱啊。

“理解生活还要热爱生活”,这是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给我们的忠告。热爱,何谈容易?当面对堆积如山未批阅的试题时,面对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时,花费时间面对一些觉得没有意义却必须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时,内心是崩溃的。但,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就变了。乐观一点,阳光一些,去做这些事情时何尝不是在考验你自身的专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个层次是,当习惯于这些,并且在某一个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识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

《哲学与人生》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定义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成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4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籍,而知道此书籍;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籍好,而想拥有此书籍;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籍。

其实,这本书籍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籍不如借书籍,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籍,这种富有是自家书籍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籍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籍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籍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籍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5

哲学与人生——《周国平论人生》读后感心得600字范文:

人,生于天地之间,必然会仰望天空,脚踏大地;必然会看天、看地、看人类自己。又因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所以面对天、地、人必然会产生惊奇和疑惑,于是思考产生了,哲学就开始了。

周国平先生说:“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关键词:整个、根本、思考,两大范围:世界和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就是世界观。对人生的思考就是人生观。

傅佩荣先生说:“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被称为‘爱智’。自从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许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的确,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什么。”

我觉得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就是引导人们从完整和根本两个方面思考人生。人不能因为受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因为这点挫折,放在你整个人生中,读后感.也许就不值一提。人的一生受时间、精力、财力的制约,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也没必要什么都得到。这时就需要你去思考、去取舍,什么才是你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死。可是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要退而求其次,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更好的为社会发光、发热?我们应该就像一棵树,默默生长,努力舒展自己的枝与叶,同时尽可能的奉献一点绿荫和清洁的空气。如此甚好,如此足矣!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6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7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8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为了其他,如名利、财富等,而失掉健康,是最大的悲哀。

财富、名利等其他,并不能带来快乐,并不能驱除内心的空虚、无聊,只有内心的富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使你快乐。内心的平静,健康的身心,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内心的富有像清泉、像明灯,不断滋润你的心田,照亮你的人生。

人作为动物,一半时海水,一半是火焰。但是我们大都是通过感受去生活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影响你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所以,在同样环境下生活的人,同样的事情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为前途担忧,为生活担忧,为得失担忧,忧虑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在忧虑中日子过了,匆匆,像轻烟,如薄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短暂的生命里,人们却是多么可悲,每天清早醒来,昨日一去不返,在忙忙碌碌中,今日,转眼即逝,在混沌中日复一日,有天开始老去,白发苍苍,手无缚鸡之力,人老体衰,空有千里之志。

匆匆,在我们即将就死时,问问内心,这一生有多少后悔?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生中转眼即逝的感受,又是多么短暂,可是有些事对我们确实影响至深,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忧心忡忡,有时候想,为什么会这样忧虑,是事情本身的影响,还是在内心深处有着太多牵牵绊绊,为钱、为名、为利、为欲望,得失在心中,蒙蔽了内心的双眼,我们又何曾有心情去看看美丽的夜空,去保护给予我们生命的大自然。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们失掉的光明在哪里?是在内心罢。心灵,是幸福的源泉;健康的体魄,是快乐的载体。如果,失掉了健康,那么其他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这样的,用道理为自己在犯错后悔时,寻找借口,寻找安慰,推卸责任。而生活中却是明知故犯,为欲望,经不起诱惑,是我们的本性贪婪自私吗?我们,人究竟是怎样的?为了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我们能否负起责任!为了和我们一样有权利在地球上生存的其他物种,我们能否负起责任!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9

最近,毕业论文也差不多截稿,工作的事情也有了点眉目,时隔一个多月,再此拾起了上次未读完的最后一本哲学书《胡适谈哲学与人生》。

相比于胡适先生所说的哲学思想,我更想谈谈他赠与大学毕业生的话语,巧的是,我也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付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

毕业班的诸位同学,现在都得离开学校去开始你们自己的事业,今天的典礼,我们叫作“毕业”,叫作“卒业”,在英文里叫作“始业”。

今天我要送你们的小礼物只是一个防身的药方,给你们离开校门,进入大世界,作随时防身救急之用的一个药方。

第一味药,“问题丹”

每个人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且有趣味的问题作身边作伴,这是你们入世的第一要紧的救命宝丹。年轻人入世的时候,总得有一两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脑子里,时时向你挑战,时时笑你不能对付他,不能奈何他,时时引诱你去想他。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你就会继续有知识上的长进了。

第二味药,“兴趣散”

每个人进入社会,总得多发展一点专门职业以外的兴趣--“业余”的兴趣。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对于我而言,有可能工作以外的,踢球,健身是我们最主要的两大“兴趣散”了吧。

第三味药,“信心汤”

你总得有一点信心,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Jack,从学校到社会,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未来还需要多多努力啊!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哲学研究读后感通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哲学研究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