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精选。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钢的琴》观后感精选”,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钢的琴》观后感(篇1)

看完《钢的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友情,爱情接地气的国产电影。电影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现在我推荐我的好友们,有时间可以去欣赏《钢的琴》。

如果你们是抱着美国好莱坞动作大片,或者香港扣人心弦警匪片的心情去看《钢的琴》,也许你们就觉得我欺骗你们的时间了,你们肯定会抱怨国产电影特别是大陆电影拍的垃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也没办法了,一部文艺片,你偏要想成战争片借韩寒的话说。

《钢的琴》主线以争取女儿抚养权贯穿整个影片。男主人公的婚姻可以说是失败的。同床异梦,老婆红杏出墙,跟了一个卖假药的药贩子,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她衣锦还乡要跟她的丈夫离婚并夺取女儿的抚养权。 女儿喜欢弹钢琴,而且谁给女儿买钢琴,他们的女儿就跟谁过。 男主人公陈桂林为了留住自己从小养大的女儿,买不起钢琴的前提下,千辛万苦聚集自己的好友给他女儿制作钢琴的故事。

有一个陈桂林这样的父亲是伟大的。为了女儿的梦想,为了男人的尊严,电影里的陈桂林在借钱买琴无门的情况下,召集自己的好友帮忙去学校偷情。当然,这是很滑稽的一幕,这行为却很感人。但是最后结果是被发现没偷着,还被抓进派出所(其实他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为了女儿他还是固执的留下了)。

这一幕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个可爱的父亲,他敢做敢当。

接下来的一幕,我觉得是表现了一个有智慧的父亲。偷琴不成,法院的离婚通知书又在施压的时刻。陈桂林却没有退缩,自己到图书馆找资料,请设计师、朋友们帮忙一起造琴。

陈桂林的一群朋友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他们都各自过着简单潦倒的生活。他们中有:无条件喜欢陈桂林的歌女、花天酒地骗女人钱的无赖、斤斤计较退役的小偷、落寞讲义气的江湖大哥、妻管严事业型的屠夫等等。

一群杂牌军,却能团结在一起为一个简单目标而奋斗,可以想象他们的友情是深厚的,也是最真贵无价的。

就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踏出了社会,一年之中好朋友能聚在一起的时间就不多,更何况是聚在一起完成一件没有丰厚价值回报的事,真的的太难得可贵了。

影片中的这一幕,他们的笑容,他们的韧劲,他们的知足,彻底的折服了我。我很羡慕他们的友情是那么的深厚。

我写的当然是不好,但这部《钢的琴》确实值得你去欣赏。

《钢的琴》观后感(篇2)

《钢琴之森》顾名思义是关于钢琴的故事。它是一部电影。里面讲了两位少年的故事。一个叫海的少年出身于贫穷的家庭,没人教他。钢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他以弹琴为乐。在森林中有一架钢琴,是特别为钢琴家阿森林定做的。可后来出了车祸,他的手臂受伤了,不能再弹了。于是他退出了钢琴界。这架钢琴就被遗弃在森林里。海偶然发现了这架钢琴,就经常去那里弹。有一次,海在弹曲子时,碰到了困难,于是求救于阿森林。阿森林发现了海的过人之处,发现了他在钢琴方面的天赋,很喜欢他,便决定教海。另一位叫修平的少年自四岁时练习钢琴,他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有优秀的老师教他,但他弹钢琴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过他弹得也非常出色。两位少年成了好朋友。修平对海很好奇,因为海的琴声很震撼人心。

在一次日本钢琴大赛上,海弹出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众人的掌声和肯定。可是评委们却认为曲子不能那么改编,修平按部就班的弹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于是海落选了。

我看了之后,觉得修平对钢琴是爱,而海对钢琴则是以它为乐。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修平按部就班,而海不受约束,弹出的旋律热情而丰富,很有感染力。我想音乐是自由的,众享的,纯净的,音乐是使人动魂的,能感染人心的。我希望海能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走向世界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钢琴声,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名扬四海。

《钢的琴》观后感(篇3)

故事的主人公叫陈桂林,由王乃文主演,陈桂林是一个正直、善良、幽默、风趣、孝顺、有才气、点子多、有担当、讲义气、是一个集合多数百姓中不同优点的小人物,正是这些小小的优点,我喜欢这个小人物,他没有大富大贵,是一个普通人做着普通事,使我坚持看完36集电视剧。看过王乃文的几部戏,感觉都不错。

陈桂林是东北某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子弟,满身文艺细胞的他一心想考大学,然而连考三年却都以毫厘之差名落孙山,最终接了父亲的班到钢铁厂的铸造车间当了一名工人。陈桂林的独特气质同时吸引了厂里的一对姐妹花淑娴和小菊。当陈桂林最终按照内心的指引选择了淑娴之后,却因为阴错阳差的误会最后跟小菊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这段错误的婚姻把陈桂林拉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之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陈桂林也经历着事业和家庭的波澜起伏。尽管意外不断,小状况迭起,但乐观向上的陈桂林一直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陈桂林一家最终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幸福。

通过这部戏对王乃文的表演了解的更多,对同样经历由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变革的我有许多共鸣,生活其实就是平平淡淡中度过,磕磕绊绊中伴随痛苦、忧伤、欢乐,生活要适应家人、适应朋友也要适应家庭、社会的大环境,毕竟好多东西是个人无法选择或改变的,生活只有品过的才有意义!

《钢的琴》观后感(篇4)

在音乐上一直是个“白痴”,但是,这并不会成为我理解本片的障碍。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动,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就像1900从没接触过钢琴却会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一样。

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死在海上,这就是1900的一生。他从未离开过船半步,从未踏上陆地,虽然,爱情的力量曾经让他心动……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回来,回到这属于他的甲板上,因为他不属于这世界,这世界不属于他。

当看到1900走到楼梯一半又回来时,我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说真的,我还是很高兴的。世界不属于她的,又何必勉强呢?船上他很孤独,但起码他还有钢琴,还有一个演绎自己心中音乐的环境。当他一踏上陆地,他或许将更孤独。钢琴还有,没错,但,那是上帝的。

多走几步,到陆地上去,他或许真的会像他朋友所说的那样获得成功,因为他有那么好的天赋。但他选择“浪费”上帝的礼物,因为,那是……。

很好的一部电影,看完后感触颇深,奈何笔拙,只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至此……

《钢的琴》观后感(篇5)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钢的琴》观后感(篇6)

社会学家沈原在他的书中写道:“重建的中国社会学陷入一场深刻的悖论。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社会学竟然没有能力提出振聋发聩的好问题;面对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社会学也竟然缺乏恰当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加以研究和测量……这样一来,社会学就陷入了某种滑稽可笑的境地,甚至变形为布迪厄所说的‘社会巫术’那一类的手艺:它借用科学的手段来遮蔽生活现实,麻痹人们的思想,但却绝不提供新的知识。”

其实同样的困境在文艺中也存在。文艺究竟应该表现什么?要说什么样的故事?《钢的琴》可能是一个尝试,一种努力。至少,它严肃地干预社会,它拒绝用“他者化”的眼光看待历史,它愿意为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代言,他给我们展现了一段至今没有论断却被回避讨论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在“社会主义实践”时代中生活着的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在日后的改革中究竟谁付出了代价、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文艺的一个功能,是提供一种社会和生活的想象。当许多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只剩下一个资本主义式的图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停止追问,你要的是哪一个资本主义的未来?

在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道路上,我们走到了今天。“毛时代的国家社会主义运行了三十年,逐渐耗尽了它的体制和文化的能量,最后为资本主义市场路线所取代。这后一条路线,在把中国推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之后,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天差地别的两极分化使社会干柴遍布,危机四伏,濒临分裂。” 我们太需要一种新的想象未来的方式了,而在这种想象的建构过程中,文艺不能怯懦地退场。

《钢的琴》观后感(篇7)

总有那么一部或者几部电影会触动我们某一根神经,看后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这部小成本电影,商业宣传没有炒作;演员没范没有腕;没有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题材和以前以父子情、父女情为主题的电影相似。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唯独那架钢制是最复杂的,因为它承载的东西最多,不单纯有美妙的音乐!

它承载着父女之爱,一个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在这个物质化严重的社会里,他可能不知道什么穷养儿子富养女,只知道用心养!他的壮举稍显滑稽,但是我们没有资格去耻笑他。

它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就是美好回忆!这些句子都把生活描绘的非常真实。

但是,《钢的琴》好像也在调侃些什么,在中国,艺术是不值钱的?!钢琴做好了,女儿还是走了!只有这个结局才是时代的,如果女儿留下来,才是艺术的!

《钢的琴》观后感(篇8)

张猛导演的这部电影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不断地艰苦努力,并召集自己的朋友兄弟一起做钢琴的故事。电影中的男主角是靠着自己的小乐队挣钱的,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他的老婆由于受不了这样的日子跟有卖假药的有钱的商人在一起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然而,他老婆在跟他提出离婚后想把他们的女儿小元带走,他老婆觉得小元跟着她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能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这让男主人公感到十分的不公与愤怒,他决心要与前妻争夺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在他听到女儿说只要有钢琴就会跟他在一起生活后,他就决心一定要给女儿一架钢琴,为此,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找朋友借钱、串通朋友帮他去学校偷钢琴,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正在男主人公发愁时,他在工厂里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部讲述如何制造钢琴的俄国文献。男主人公灵机一动,决定要给女儿制作一台钢琴。由于钢琴的制作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他动员了身边一切能动员的朋友,邀请他们入伍一起制作钢琴。然而,故事的最终是男主人公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但是小元弹上了爸爸为她亲手做的钢琴。

整个故事主要以男主人公对女儿的父爱亲情做主旋律,其中也插入了男人公与另一位人生知己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有男主人公与兄弟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矛盾的友情故事,主副旋律交相织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幽默诙谐,不仅展现了在那个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辛的年代里,小人物们的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精神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温情与友爱,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好的电影。

《钢的琴》观后感(篇9)

《钢的琴》是由张猛导演,、秦海璐、张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诞写实主义的黑色幽默风文艺影片。与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的表达方式不同,周的表现手法在于剧情的无厘头反转及夸张的表达,张的幽默在于台词及音乐的包装渲染。

该片主线是:钢铁厂退休工人陈桂林与妻子小菊离婚,两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女儿热爱音乐与钢琴,说: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该片由:女儿学琴————陈为女儿用纸做琴—————借钱买琴————偷琴————造钢琴,逐步展开。

辅线是:陈桂林与女友淑娴(秦海璐饰)的爱情故事;胖头与快手友情的破冰;汪工为保住钢铁厂烟囱而做的种种。破旧的钢铁厂,锈迹斑斑的建筑,扑面而来的年代感。怀旧的色调带来视觉的渲染,营造出专属于小人物的温情与悲壮。

以俄罗斯音乐为主背景乐,将浓浓的年代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导演开创性的将悲伤的剧情用激昂的俄罗斯音乐来黑色幽默化处理,使悲伤不再绝望反而变成一种释然。有人疑惑:为什么整部电影音乐主体是俄罗斯音乐? 这是因为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中苏(俄罗斯前身)关系处于蜜月期苏联派了大量技术人员来中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新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当时,人民对苏联普遍好感政府还开设俄语课程,以此来促进两国交流与人才的流通。张猛以俄罗斯音乐为主体,不仅展现了那个年代俄罗斯对于新中国建设所存在的巨大影响力,更因音乐无国界,情感上极易产生同悲共喜的共鸣,增强了影片的文艺质感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欣赏价值。

“你要让那两根烟囱不被炸,那你就要让人看到那不是两根烟囱,这是两根金条……。你哪怕弄成抽象的两根筷子呢,那也是一个亮丽的风景线啊”(陈对汪工说)

“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在我身边”(汪工)

影片的台词堪称精品,大道理从小人物口中以或幽默或通俗的方式讲出,不仅能让普通观众有醍醐灌顶的透彻感,更能让专业影评人和思想深度足够的观影者细细玩味儿文字活跃思想,与影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

影片催泪的几段情:亲情篇:陈桂林为了圆女儿的钢琴梦,和朋友们排除万难的制造出一架钢结构的钢琴;爱情篇:淑娴对陈桂林说:“你去偷琴我给你把风,你去买琴我给你垫钱,你整一帮人来给你做钢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这个破厂子里头陪你瞎耽误工夫,还得给你们整饭吃”;友情篇:季哥为帮助陈桂林完成荒诞的造琴梦,撇下自己的卖废钢铁事业,全心全意扎根废弃的钢铁厂。随后,季哥因贿赂而被警察带走盘问,临行之前,他不慌不忙的去查看造钢琴的沙盘是否成型,向陈妥善交代后才随着警察离开。

个人觉得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是胖头的女儿被人搞大肚子,陈 淑 胖头 快手等一帮人或骑车或开车的陪他去找那小子算账。幽默,壮观,韵味儿十足,看着特带感。

影片的结尾算是皆大欢喜吧,陈桂林放下了自己的执念,同时也救赎了两个女人。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意愿,他告诉小菊:“女儿你带走吧!”小菊顺利拿到孩子的抚养权;处理好家务事后,陈对淑娴说:“我可以娶你了!”

全片在女儿坐于父亲他们做出来的钢琴前,娴熟的弹奏着俄罗斯歌曲《讨厌的啄木鸟》中收尾。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我看电影的习惯,开头吸引我,我就会看下去。刚看电影《钢的琴》的开头,我以为这是一个和《当幸福来敲门》类似的讲述父子(女)情的励志故事,也许也会有同样的精彩。看了之后觉得不太一样,《钢的琴》里面讲父女情的篇幅不是很多,只是父亲手绘的木板模拟钢琴自己想象着发出声音让女儿弹奏和《当幸福来敲门》地铁站里一段父子想象中的游戏同样能够让人感动,而《钢的琴》里更多展示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年男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前半部分造钢琴前的故事比较有趣一些,也有更多的励志因素。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现实,现实是比较无奈的。电影值得一看,画面很有质感,故事台词也很生活,觉得秦海璐表演的很好,风格和《榴莲》的电视剧里演的角色有些像,很生活的语言,感觉亲切。

艺术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或者是生活的再加工,既然如此,就不要考虑太多,导演只展现出自己的想法就好,就像这部电影,导演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好坏自己体会吧。我看着挺过瘾,但也许是一开头就拿来和《当幸福来敲门》对比的关系,看完之后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汪工的那段演讲,我觉得是他对自己的爱情和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

我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她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视乎觉得有话要说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它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它将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影片《钢的琴》观后感


影片《钢的琴》观后感

总有那么一部或者几部电影会触动我们某一根神经,看后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这部小成本电影,商业宣传没有炒作;演员没范没有腕;没有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题材和以前以父子情、父女情为主题的电影相似。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唯独那架钢制是最复杂的,因为它承载的东西最多,不单纯有美妙的音乐!

它承载着父女之爱,一个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在这个物质化严重的社会里,他可能不知道什么穷养儿子富养女,只知道用心养!他的壮举稍显滑稽,但是我们没有资格去耻笑他。

它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就是美好回忆!这些句子都把生活描绘的非常真实。

但是,《钢的琴》好像也在调侃些什么,在中国,艺术是不值钱的?!钢琴做好了,女儿还是走了!只有这个结局才是时代的,如果女儿留下来,才是艺术的!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精选8篇)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精选8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篇1)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破旧的钢铁厂,萧瑟的街道,黄昏时缓缓开过的火车,甚至是那两个陪伴了几代人、一直竖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烟的烟囱都在无时无刻的渲染着一种衰败落魄的氛围。故事以葬礼开头,以小元弹着陈桂林做出来的钢的琴结束,发生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整个影片和这个落魄的城市一样低沉,为数不多的笑点都让人隐隐地透着点心酸。

看完《钢的琴》后,对陈桂林的印象是惊讶的。他会弹琴,虽然自己没有条件,也在尽力满足女儿小元的兴趣爱好;在所有人都在签字反对炸烟囱的时候,他能独辟蹊径,想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却又貌似可行的办法,尽管到最后烟囱还是没能留下;在四处借钱碰壁之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书籍,召集好友,决定自己做出一台钢琴,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他给人的感觉是成熟,先进,前卫并且敢想敢做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电影中陈桂林带着女儿在朋友家练琴,被几位女老师严令禁止。身为老师,却不能理解一个孩子对钢琴的热爱和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父爱;身为女儿,却对爱她的父亲说谁给她买琴就跟谁这样的话。

偷琴失败后,陈桂林在黑暗中、灯光下、抽着烟、飘着雪、弹钢琴。那好像是陈桂林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的心理状态,他没钱也没办法给小元一架钢琴。

小元亲妈来看小元,给小元买了很多东西,小元问他怎么想的时候,陈桂林激动到把小元赶出去并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钢琴都推翻踢毁。此时的陈桂林该是在生气小元的要求,更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

……

这些情节都能够让观众轻易的感受到陈桂林对女儿的爱,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对城市环境的镜头的刻画也毫不吝啬,一群人在倒塌的楼房上、脏乱的钢厂里、枯黄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衬出在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让人生出一种敬佩的感情。最后钢琴成功造出来了,陈桂林却主动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而那两根烟囱,最终也还是没能留下来。结局或许是悲伤的,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基调来看,这样的结尾又不让人觉得意外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也许对陈桂林来说,套用汪工说的话: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篇2)

刚刚看完电影《钢的琴》感触很深,首先是被它那种幽默风趣的西北风情给呵呵大笑一番,但在接下来却被这父亲给感动了。为了留住女儿,父亲竟找了很多朋友帮忙做一副钢琴,但是,由于材料的缺少最后选择了用钢材来做钢琴。这种父爱,可能我一辈子都尝试不到,我也渴望有这样的父爱。万家灯火万家故事。虽然没有多少父爱,但我感谢老妈给我的爱,给我的照顾。

这部片子是张猛导演拍,他说过:这片是拍给工人阶级的。是啊,过去工人阶级是老大哥,短短20年光景,工人阶级就成弱势群体了,如果你仔细看,不难发现片中诸多符号化的指代。你听完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但我却非常有感觉。我是一个喜欢跟任何人聊天的人,但最喜欢的是底层的工人阶级的。每天跟这些工人阶级工人在一起,我知道他们来深的底层疾苦。拿着一千多块的薪水却做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汗水拼命地流,身体的某个零件都快老化了,就如清洁工吧。来深建设者经常让我很想不明白的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工资水平都基本上一样了,为什么还要来深圳呢,来深圳却做底层的工作,为什么就不去他们的市里工作呢?这是我永远想不懂的。大运会的时候,我在做志愿者的工作。当时,我真的看到了很多民间疾苦,那次是让我受益匪浅的一堂课呀。从那时,我就开始想着一事,就是想给现在的最底层的工人阶级拍一些真实的相片来写一本书。我很想去做这事,可是,就目前的状况,我连一架好的照相机都不够钱买,但我对自己说过,我过年的时候就会买。希望能为我们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老百姓干活,这是我莫大的快乐与荣誉。加油筹点钱,买部相机。曾经读小学或者中学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赚更多的钱为穷人过上温饱幸福的生活。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现在,可是,现实却偏偏偏离了我的梦想。就目前我这个现状,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甭管让穷人过上温饱的生活了。但我会努力创造的。活下来的就是要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创造幸福。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篇3)

社会学家沈原在他的书中写道:“重建的中国社会学陷入一场深刻的悖论。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社会学竟然没有能力提出振聋发聩的好问题;面对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社会学也竟然缺乏恰当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加以研究和测量……这样一来,社会学就陷入了某种滑稽可笑的境地,甚至变形为布迪厄所说的‘社会巫术’那一类的手艺:它借用科学的手段来遮蔽生活现实,麻痹人们的思想,但却绝不提供新的知识。”

其实同样的困境在文艺中也存在。文艺究竟应该表现什么?要说什么样的故事?《钢的琴》可能是一个尝试,一种努力。至少,它严肃地干预社会,它拒绝用“他者化”的眼光看待历史,它愿意为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代言,他给我们展现了一段至今没有论断却被回避讨论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在“社会主义实践”时代中生活着的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在日后的改革中究竟谁付出了代价、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文艺的一个功能,是提供一种社会和生活的想象。当许多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只剩下一个资本主义式的图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停止追问,你要的是哪一个资本主义的未来?

在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道路上,我们走到了今天。“毛时代的国家社会主义运行了三十年,逐渐耗尽了它的体制和文化的能量,最后为资本主义市场路线所取代。这后一条路线,在把中国推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之后,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天差地别的两极分化使社会干柴遍布,危机四伏,濒临分裂。” 我们太需要一种新的想象未来的方式了,而在这种想象的建构过程中,文艺不能怯懦地退场。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篇4)

昨天晚上我去看了这部《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著名演员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的电影。可惜的是整个放映大厅,连我们一起只有五个观众。

《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为了女儿,东北汉子陈桂林必须要搞到一台钢琴。他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视角独特,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王千源在戏中贴近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迹的表演风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他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让整个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虽然故事讲诉的年代环境艰辛,物质缺乏,但是片中的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下岗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和众多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同时又清新、生机盎然。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

但是当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很明显这部《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由于我在1957年初曾经跟着剧院去过那里。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的一度辉煌,而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应该说《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和某些在国外获奖的电影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某些电影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

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这部《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

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由此我联想到解放初期,对于工人阶级高度的颂扬,对于农民阶级的响亮歌唱。如今呢?真的很难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而又变成了今天的农民工,这又不得我们不会反思,这两大阶级去哪里了?那么今天的工会组织还能做些什么?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他们既不属于工人阶级,也就无形中脱离了农民阶级的队伍。

一样的,这部表示当前的弱势群体的电影,在国际上到处获奖,这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可奇怪的事了。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篇5)

总有那么一部或者几部电影会触动我们某一根神经,看后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这部小成本电影,商业宣传没有炒作;演员没范没有腕;没有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题材和以前以父子情、父女情为主题的电影相似。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唯独那架钢制是最复杂的,因为它承载的东西最多,不单纯有美妙的音乐!

它承载着父女之爱,一个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在这个物质化严重的社会里,他可能不知道什么穷养儿子富养女,只知道用心养!他的壮举稍显滑稽,但是我们没有资格去耻笑他。

它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就是美好回忆!这些句子都把生活描绘的非常真实。

但是,《钢的琴》好像也在调侃些什么,在中国,艺术是不值钱的?!钢琴做好了,女儿还是走了!只有这个结局才是时代的,如果女儿留下来,才是艺术的!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篇6)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篇7)

看完《钢的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友情,爱情接地气的国产电影。电影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现在我推荐我的好友们,有时间可以去欣赏《钢的琴》。

如果你们是抱着美国好莱坞动作大片,或者香港扣人心弦警匪片的心情去看《钢的琴》,也许你们就觉得我欺骗你们的时间了,你们肯定会抱怨国产电影特别是大陆电影拍的垃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也没办法了,一部文艺片,你偏要想成战争片借韩寒的话说。

《钢的琴》主线以争取女儿抚养权贯穿整个影片。男主人公的婚姻可以说是失败的。同床异梦,老婆红杏出墙,跟了一个卖假药的药贩子,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她衣锦还乡要跟她的丈夫离婚并夺取女儿的抚养权。 女儿喜欢弹钢琴,而且谁给女儿买钢琴,他们的女儿就跟谁过。 男主人公陈桂林为了留住自己从小养大的女儿,买不起钢琴的前提下,千辛万苦聚集自己的好友给他女儿制作钢琴的故事。

有一个陈桂林这样的父亲是伟大的。为了女儿的梦想,为了男人的尊严,电影里的陈桂林在借钱买琴无门的情况下,召集自己的好友帮忙去学校偷情。当然,这是很滑稽的一幕,这行为却很感人。但是最后结果是被发现没偷着,还被抓进派出所(其实他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为了女儿他还是固执的留下了)。

这一幕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个可爱的父亲,他敢做敢当。

接下来的一幕,我觉得是表现了一个有智慧的父亲。偷琴不成,法院的离婚通知书又在施压的时刻。陈桂林却没有退缩,自己到图书馆找资料,请设计师、朋友们帮忙一起造琴。

陈桂林的一群朋友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他们都各自过着简单潦倒的生活。他们中有:无条件喜欢陈桂林的歌女、花天酒地骗女人钱的无赖、斤斤计较退役的小偷、落寞讲义气的江湖大哥、妻管严事业型的屠夫等等。

一群杂牌军,却能团结在一起为一个简单目标而奋斗,可以想象他们的友情是深厚的,也是最真贵无价的。

就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踏出了社会,一年之中好朋友能聚在一起的时间就不多,更何况是聚在一起完成一件没有丰厚价值回报的事,真的的太难得可贵了。

影片中的这一幕,他们的笑容,他们的韧劲,他们的知足,彻底的折服了我。我很羡慕他们的友情是那么的深厚。

我写的当然是不好,但这部《钢的琴》确实值得你去欣赏。

《钢的琴》观后感范文(篇8)

抽空又看了一遍电影《钢的琴》,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看了。突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部片子写点东西。像这种时代背景气息很浓的作品,对于我这种没能生在那个年代的后辈来说,对它的理解和体会是有限的。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我所感受到的那些微小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里面某些主要人物的寓意。也许我的想法不尽准确,但我觉得应该多少也沾了点边儿。陈桂林,这个工业时代的普通工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工人阶层的典型代表,同时也象征着那个旧时代。与之相对的,他的老婆则是推崇物质至上的小资阶层(还不能说是新时代)。小元则是历史的车轮,或者把她比作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也更为贴切。秦海璐所饰演的淑娴更像是帮助旧时代的人们能顺利融入新时代的某股力量。而那架钢的琴里,蕴涵的是旧时代那些工人们所拥有的品质,以及想要挽留住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情结。这些我之所以要放在最先说,是因为后面他们的言行,都是要带着这些寓意去看、去读的。

影片最开头是陈桂林和他老婆在谈论孩子跟谁的问题。如果你认同我上一段所说的各种寓意,那你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个画面的构图。两个人身后的差异,从地面到建筑,再到天空。你是不是明白了些什么?再看看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陈桂林的是香烟、手风琴,而他老婆的是围巾、包包。这不就是一个在强调精神文明,另一个在强调物质文明么?再看看两个人表情。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表情?如果你大概想明白了些什么,再来看看他们的对话,你是不是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顺便在这插一句,我很佩服这部片子的编剧、导演,并不仅是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而且甚至每个细节和每句台词,几乎都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深意的,后面我也会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说。

紧接着是送葬。要送的是什么?是老人?还是一个时代?为什么他们开始吹唱的悲伤的曲子要被喊停换成高兴的?行行,知道了。那啥,叫老人加快步伐吧。走那么快去哪啊?你管他去哪呢?来,咱来个步步高啊,降B啊。这些对话你又想到了什么?他们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换曲呢?送葬连玩杂耍的都请来了。那个奠字,就在旧工厂的几个大烟囱下,还隔了一道围墙。

陈桂林用车捎他爸回家的路上,说他老婆跟他提出离婚的事。那段话也颇具深意。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虽然没有用多夸张的表演,却从那些台词本身和说话的语气里读出了态度。晚上在学校里和王抗美的那段对话。你要真离了,咱哥俩就一样了。咱们俩怎么能一样呢?咱们俩不一样。我是离异,你是丧偶,对不对?女儿小元练琴吵醒女老师,把老师吓得都不敢上厕所了。实在是对不起啊,耽误几位老师上厕所了。高明的讽刺。

陈桂林想让女儿学钢琴,经济条件不允许,先是带去学校偷练,被警告后自己刻了个假钢琴。后来又召集大伙儿造纲琴。陈桂林想买琴那会问工友借钱,大家都想办法推脱和躲着他。也许自身困难帮不起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去理发店想让姐姐借钱时,死要面子不肯开口,捎去想送给姐姐的肉后来都给人偷走了。可后来大家竟愿意帮他一同犯险去学校偷琴,这种复杂的情谊也许我们这辈人都很少能想明白。

没有物质,精神文明就成了空谈。明明事实都摆在眼前,可是他们都不愿意去承认这一点。陈桂林和她老婆谈女儿教育问题的那段话,既幽默又发人深省。把我前面提的三人各自代表的寓意套到他们三人身上,这段对话又有了更深的含义。小元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我不可能让小元跟你走。这个咱俩说了都不算,得看小元自己的意愿。

紧接着的秦海璐唱那首《张三的歌》: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舞台背景是换季促销四个大字。这一幕一来论证了我在开头对她这个角色寓意的诠释,二来也预示了女儿小元的最终选择。

后来为什么那些躲着陈桂林不愿借钱给他的工友们,却都愿意来帮忙造琴了?难道完全是因为来了有饭吃、有工钱拿?季哥那样的缺钱花吗?他们在造琴的过程中有人偷懒吗?不但没有,反而一个比一个热情高涨。被快手打断手的那个工人,女人被人给糟蹋了,快手却第一个要为他出头,这是种什么样的情谊?

季哥在处理铁块纠纷事件时说:就为这块废铁?值吗?这要是把人给废了,你挖再多的废铁有啥用啊?其实另一层含义是:不能让物质毁了咱们自己最根本的东西。而在那个时代对他们来说最根本的东西,其实并单不是指生命,还有甚至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团结共进的精神。

快手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是听到有人说起他撬过锁的事。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大家可以去问问你们的父辈或爷爷那一辈,问问偷窃在那个年代是种多么严重的罪行。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被扣上这样的帽子。虽然本片的时代背景已经是那个时代的尾声了,对这类行为的看法已经没那么严重了,可是他们的那种思想观念还是没有改变的。

季哥那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人举报销赃?他到底有没有销赃?如果有,他为什么会销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他被人通传的时候,仍要坚持先把他自己手头负责的任务完成,不免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这群工人里,汪工是个特殊的人物。为什么大家对他都格外的敬重并愿意听他的召集和指挥?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是领导之类的。换句话说,即便他是,在工厂倒闭后这类人也已经没有实权了,根本不会有人愿意听他的话。而是因为某项运动的失败,使得他这类知识分子得到了平反,重拾了地位。即使是他这样有份量的人物,也没能阻止工厂倒闭和烟囱被炸的命运。工厂也已经倒闭了,这些工人们为什么还要在工厂附近徘徊,而不愿意去走更远的路?我觉得不愿意虽然是有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害怕,一种对未知新事物和一个新时代的畏惧感。

为什么他们会决定用钢板来造琴,而且敢想敢做。那是他们那个阶级所具备的一种精神,其实也是为了想证明给大家看,他们不会因为被现实和历史的车轮碾压而屈服,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片天地。

最后琴造好了,女儿却没留住。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而且也向这个世界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价值。但是陈桂林想留住的东西,都没留住女儿,父亲,烟囱,以及他们那个时代。陈桂林在偷琴等事件中就也已经知道,精神文明是需要物质文明作为基础的,新时代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改变不了,也挽留不了他们的时代,只不过他们一直以来都不愿意承认罢了,一直都在自欺欺人。在烟囱被炸的那一刻,他们才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小元跟她妈妈走,并不完全因为是她的意愿,陈桂林也亲口说了让小元跟她妈妈走。小元也只有带着他的钢的琴(他爸爸那些工人们的精神品质)跟她妈妈走,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小元坐在钢的琴前跟陈桂林最后的对话是爸爸你想听什么?越简单越好。如果把我在开头对陈桂林和小元寓意的诠释放进去理解,就应该是你希望新时代是什么样的?越简单越好,不要复杂得让我们(工人阶级)无法适应它。

片子看完,依然让人回味无穷。相信那一时代的长辈们看完后都会觉得有说不尽的辛酸。而像我这种只能半知半解的新时代的后辈们,有的更多是为他们这份沉重情结的万分感慨。现在总说两代人之间有代沟。我们在因为父母和长辈们都不了解我们而觉得委屈时,是否也该问问我们自己:对于他们,我们又了解了多少。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900字精选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欣赏到相当多优秀的作品,观看完影片后,我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记录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为此撰写一份观后感是非常关键的。坚持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您有坚持写作品的观后感的习惯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1)

《钢的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影像纪录。在如今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中,类似《钢的琴》这样表现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中国(人)的电影非常缺乏,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大都被官方的和商业的话语所垄断与遮蔽。

不可否认的是,要描绘出当代中国(人)的面貌是一项异常艰难、太过繁重的工作。新时期以降,中国社会面临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型。中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逐步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因之出现了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和失业浪潮;世界上最显着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上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 古老的农民经验与正在生长的市民经验、本土经验与全球化经验混杂,使得对经验的描述和评价变得无比复杂。

尽管要创造有效的影像表述困难重重,但是,这不能成为中国电影和导演们回避和拒绝表述的一种借口。一方面,占有更多市场资源的导演们放弃了严肃的思考,创造出许多天马行空的“传奇”和“神话”,并且振振有词地辩护说:生活已经太辛苦,观众需要的是带来快乐的电影。另一方面,现如今的中国的影产业,由于偏颇的制度设计和有失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文艺片和独立电影,因为资金或者题材的原因,无法顺利地进入体系中:

首先,在制度设计方面,且莫说影片审查制度带来的禁锢以及难产的电影分级制度,单是放映制度方面就存在些许不合理。放映制度中规定了必须是35毫米胶片或者是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电影才能进入院线系统,换言之,许多用DV机、16毫米胶片拍摄的电影无法公开放映。这对于投资不够无法使用昂贵拍摄器材的剧组,以及坚持粗糙画质风格的导演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当下电影放映的操作模式当中存在某种“法西斯性”。这种“法西斯性”是资本与行政权力“合谋”的结果。院线的放映场次是有限的,放映时间分为黄金档与普通档,院线会给“名导演”的“商业大片”安排更多的场次,并安排在黄金档播出,对于类似《钢的琴》的电影,院线的预设就是此类电影没有观众,然后就安排在上午、下午等观众相对冷清的档期,场次也不多,整个放映周期短。许多“小片”收不回制作成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商业大片”、“小成本制作”来命名电影成为了主流,在当下中国电影的语境中,投资金额和票房收入越来越成为讨论电影时必然出现的高频词汇。媒体津津乐道地说着大片精致的画面和场景、逼真的电脑特技、强大的明星阵容、豪华的首映式、不间断炒作的花絮绯闻,自然还有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的投资金额和票房收入。

此种市场引导有它非常可怕的一面,它将电影承担的文化功能导向休闲和娱乐。在这样的文化功能逻辑下,力求真实的纪录、严肃的思考和探讨、厚重的历史感,将在何处安放?此种将文艺导向娱乐与休闲的立场,是无知,抑或居心叵测?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2)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破旧的钢铁厂,萧瑟的街道,黄昏时缓缓开过的火车,甚至是那两个陪伴了几代人、一直竖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烟的烟囱都在无时无刻的渲染着一种衰败落魄的氛围。故事以葬礼开头,以小元弹着陈桂林做出来的钢的琴结束,发生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整个影片和这个落魄的城市一样低沉,为数不多的笑点都让人隐隐地透着点心酸。

看完《钢的琴》后,对陈桂林的印象是惊讶的。他会弹琴,虽然自己没有条件,也在尽力满足女儿小元的兴趣爱好;在所有人都在签字反对炸烟囱的时候,他能独辟蹊径,想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却又貌似可行的办法,尽管到最后烟囱还是没能留下;在四处借钱碰壁之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书籍,召集好友,决定自己做出一台钢琴,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他给人的感觉是成熟,先进,前卫并且敢想敢做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电影中陈桂林带着女儿在朋友家练琴,被几位女老师严令禁止。身为老师,却不能理解一个孩子对钢琴的热爱和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父爱;身为女儿,却对爱她的父亲说谁给她买琴就跟谁这样的话。

偷琴失败后,陈桂林在黑暗中、灯光下、抽着烟、飘着雪、弹钢琴。那好像是陈桂林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的心理状态,他没钱也没办法给小元一架钢琴。

小元亲妈来看小元,给小元买了很多东西,小元问他怎么想的时候,陈桂林激动到把小元赶出去并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钢琴都推翻踢毁。此时的陈桂林该是在生气小元的要求,更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

……

这些情节都能够让观众轻易的感受到陈桂林对女儿的爱,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对城市环境的镜头的刻画也毫不吝啬,一群人在倒塌的楼房上、脏乱的钢厂里、枯黄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衬出在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让人生出一种敬佩的感情。最后钢琴成功造出来了,陈桂林却主动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而那两根烟囱,最终也还是没能留下来。结局或许是悲伤的,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基调来看,这样的结尾又不让人觉得意外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也许对陈桂林来说,套用汪工说的话: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3)

观看电影《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被盲童刘浩学钢琴的勤奋与执着深深地感动着。

刘浩出生后不久便双目失明,但他酷爱音乐,喜欢弹琴。为了梦想,只要有琴,他就勤奋练习,从不偷懒;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有一次,他的手因为帮妈妈做饭而受伤,却恰好赶上比赛,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的状况不适合比赛,而他却坚持要去。弹琴的时候,受伤的手指撕心裂肺地作痛,鲜血从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他却硬是咬着牙认认真真地弹完曲子,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坚强的刘浩没有被双目失明打倒,没有被冷言拒绝打倒,更没有被露宿公园打倒。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最终登上了大舞台与朗朗一同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刘浩的事迹使我明白: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回报,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我要以刘浩为榜样,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永不言败。因为我坚信“笑迎风雨,终见彩虹”。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4)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唱着儿歌:“好爸爸坏爸爸”,长大了学习了理财书籍:“穷爸爸富爸爸”。原来爸爸有很多种,他们对孩子“爱的方式”也不一样,不管是怎么样的爸爸,他们的爱也许爱会创造奇迹……

突然发现音乐是如此的美好啊。音乐的世界里,没有歧视,人人平等……农民有音乐,军人也有音乐,工人有音乐,艺人有音乐,乞讨者也有音乐……ktv里有音乐,田野里有音乐,草原上有音乐,工地上有音乐……人们开心的时候有音乐,难过的时候也有音乐……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喜欢音乐的原因吧,她像水一样无私渗透进每一个人的灵魂,是属于生命的礼物……

只可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施加了理想的重量,似乎就悲催起来。如怀抱着一夜成名理想的流浪歌手,这几乎是一种危险的做法,一旦为你的好爱施加各种艰难险阻的压力,几乎会毁掉你的爱好,你也许在也不会拿起你心爱的吉他如痴如醉的弹唱了,如同影片的最后,钢琴声响起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却没有成功了的喜悦……

城市里的流浪歌手,狼狈画家,景德镇的陶艺家,其他流浪的艺术家……

有理想,有寄托,有为之奋斗的目标,生活就是美的,是令人钦慕的…… 更重要的是"艺术",也能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

可是,爸爸将理想寄托给儿子,儿子将理想寄托给孙女……一个理想需要世世代代完成吗?……我真不知道。也许此类文艺片看太多了,悲催到觉得为固执的理想付出似乎不太值得?学“海上钢琴师”自弹自唱,自我陶醉,没有压力,有什么不好?是不是人们都有着“被认同,被认可,被欣赏的需求,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呢?”

总是让我最欣赏的是:一些人过着艰难的日子的人们,却在某些当下,放下一切穷开心的乐呵傻劲:“似乎这个世界并没有叫做困难的事情”,人也许就应该有着自娱自乐,面对生活的乐观精神。

片子里重复说过一句话:“解放自己要先解放思想。”

也有另外一句话:“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悠扬的琴声透着忧伤……不管怎么说,生活都还是要继续的……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5)

看完《钢的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友情,爱情接地气的国产电影。电影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现在我推荐我的好友们,有时间可以去欣赏《钢的琴》。

如果你们是抱着美国好莱坞动作大片,或者香港扣人心弦警匪片的心情去看《钢的琴》,也许你们就觉得我欺骗你们的时间了,你们肯定会抱怨国产电影特别是大陆电影拍的垃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也没办法了,一部文艺片,你偏要想成战争片借韩寒的话说。

《钢的琴》主线以争取女儿抚养权贯穿整个影片。男主人公的婚姻可以说是失败的。同床异梦,老婆红杏出墙,跟了一个卖假药的药贩子,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她衣锦还乡要跟她的丈夫离婚并夺取女儿的抚养权。 女儿喜欢弹钢琴,而且谁给女儿买钢琴,他们的女儿就跟谁过。 男主人公陈桂林为了留住自己从小养大的女儿,买不起钢琴的前提下,千辛万苦聚集自己的好友给他女儿制作钢琴的故事。

有一个陈桂林这样的父亲是伟大的。为了女儿的梦想,为了男人的尊严,电影里的陈桂林在借钱买琴无门的情况下,召集自己的好友帮忙去学校偷情。当然,这是很滑稽的一幕,这行为却很感人。但是最后结果是被发现没偷着,还被抓进派出所(其实他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为了女儿他还是固执的留下了)。

这一幕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个可爱的父亲,他敢做敢当。

接下来的一幕,我觉得是表现了一个有智慧的父亲。偷琴不成,法院的离婚通知书又在施压的时刻。陈桂林却没有退缩,自己到图书馆找资料,请设计师、朋友们帮忙一起造琴。

陈桂林的一群朋友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他们都各自过着简单潦倒的生活。他们中有:无条件喜欢陈桂林的歌女、花天酒地骗女人钱的无赖、斤斤计较退役的小偷、落寞讲义气的江湖大哥、妻管严事业型的屠夫等等。

一群杂牌军,却能团结在一起为一个简单目标而奋斗,可以想象他们的友情是深厚的,也是最真贵无价的。

就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踏出了社会,一年之中好朋友能聚在一起的时间就不多,更何况是聚在一起完成一件没有丰厚价值回报的事,真的的太难得可贵了。

影片中的这一幕,他们的笑容,他们的韧劲,他们的知足,彻底的折服了我。我很羡慕他们的友情是那么的深厚。

我写的当然是不好,但这部《钢的琴》确实值得你去欣赏。

钢的琴观后感600字


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这一革命性的阶级随着社会变迁,地位也随之改变,然而,工人内心的坚定、果敢始终未变。《钢的琴》放在当下就是一部歌颂工人阶级的红色电影,它的时代背景是立足于国企转型的九十年代初期,这不是一个好的时代,以至于人们要去偷钢琴,却又会被受害者原谅而不追究责任,皆因大家都明白活着就不容易。
钢的琴,这真是绝妙的对主人公们的隐喻。



钢,钢铁者也,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内工业的最高代表者,大炼钢铁,赶超英美,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陈桂林一众工友放弃用木头,而选择钢铁作为钢琴的结构支架,看似是无奈之举,实际上带有一种下岗再就业的信念和意志。这种意志是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最优秀品质。工人阶级不像农民和地主,土地近乎于世袭。工人也不可能是商人,很难出现富二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工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打造出来的,在中国,则是被体制和意识形态所禁锢住的。九十年代初,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入,中央开始对工人阶级背信弃义,大批产业工人下岗,或让你提前退休、退养或直接就辞退了,表面上是因为工厂倒闭了、被合并了、不开工了。但工人几十年被打造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却让他们在这乱流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琴,有弹性者。正因为这缩放有度,才得以产生有力清晰的音高。各种不同的音符按照有缘分的组合排列起来,就成了诱惑耳朵的旋律。《钢的琴》中各种歌曲之多甚至抢了正统歌舞片的风头。如果把片中的人物的言行比作一首歌曲,便会发现这并非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工人歌曲,影片一开始展示的是这些人的小市民形象:为迎合客户吹奏各种歌曲的小乐队队长陈桂林;打麻将偷牌的王抗美;有抱负有想象但往往不切实际的汪工;还有靠贩卖厂里废铁的季哥。无法想象这一帮不成器的家伙能成大事,这不像拍十一罗汉或是速度与激情5,召集一大群术业有专攻就能坐享其成,这些人只不过是钢铁厂的工人,他们顶多就是按图纸老老实实干活,实际上钢琴的完成质量不是叙述的重点,重点就在于这些乌合之众竟能像术业有专攻的人一样联手打造了一台的钢琴。这是何等的精神。



这群无私的人为何要帮陈桂林打造一台钢琴呢?首先这只能发生在那个特定时期,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小市民阶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联合起来做一件事情,更何况如果在没有社会转型这个时代背景下,这些人似乎应该在工厂里努力工作才是。然后,与其说他们是为了完陈桂林的心愿,不如说是弥补自己空缺已久的工人阶级的优越感。从汪工鼓动大家进行保卫烟囱的动员大会到最后所有人目送烟囱的最后一程,他们体验了自己在社会转型下最后的被消解和被遗忘。钢的琴犹如一次美好的会议,一张记载着辉煌的照片,它从废弃的工厂机器中缓缓升起的瞬间,便有着让人肃穆致敬的仪式感。



影片中的喜剧成分无需多讲,笑中带泪、悲喜交集是一部优秀喜剧应有的素质。电影通过合理的场景调度加上充满时代特质的流行歌曲,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国产电影。这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疯狂的石头》,其实《钢的琴》同样是疯狂的,人在大势转变的时候总会作出疯狂的举动。

《钢的琴》观后感300字


《钢的琴》观后感

国产电影《钢的琴》讲述的是,男主人公下岗后,妻子要与他离婚,为争取想要钢琴的女儿的抚养权,买不起钢琴的他和一群同样下岗的前工友们用工厂废料制作钢琴的故事。
工人们下岗后,各奔前程。热爱音乐的男主人公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支乐队,为婚丧嫁娶的人们表演节目,以养家糊口。
每一次演出,乐队队员都十分投入。他们演奏的乐曲,唱的歌都是伴随他们成长的乐曲和歌曲。表演的人非常快乐尽兴,可观看电影的人却满含热泪。为他们的乐观,为他们没有言说的艰辛。
为了帮助男主人公制作钢琴,前工友们聚集在工厂废墟中,甚至还有工厂的前工程师帮他按前苏联的教程设计图纸。
工友们热火朝天地工作,仿佛又回到当年。场景令人动容。让人又看到工人阶级团结友爱的伟大力量。
工厂的两座废旧烟囱爆破了,一架钢的琴诞生了。
最后,男主人公把女儿让给前妻。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生活还要继续。
不破不立。破会引起阵痛,立创造新世界,并会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钢的琴》写的是下岗工人的生活,但不沉闷,给人积极向上的鼓励,虽然饱含心酸。
王千源,秦海璐的表演都极为精彩。没有表演痕迹,下岗工人就是他们那样。他们得奖,被提名,都表明评委们慧眼识金。

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钢的琴》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