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

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

读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900字汇总。

书籍鼓舞了我们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读完作品之后,我们获取到很多人生的道理。写读后感不需要用太多笔墨赘述原文,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思考。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读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读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篇1】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套书非常有趣,里面的知识有很多,如,有说春节的,有说端午节的,还有说清明节的。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说中秋节——《月饼里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它就会告诉你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节气“白露”和“秋分”之间。天文学上的秋分点,正好是太阳照射到地球赤道上,这时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很长。八月十五,约在“秋分”前后,俗称“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圆,又称为“月夕”,也有人认为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在中间,所以通称为“中秋”。这仅仅只是一篇小文章,却包含着许多的知识。后面的知识更是络绎不绝!

翻开后面的几页,开始说《月饼里的秘密》的故事了。在六百多年前,元朝首都大都城外有一个小村庄,叫忠义村。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大部分是前朝官员的后代。甲主的孩子总是欺负老百姓的孩子,并且还不能反抗。所谓甲主就是监视老百姓的人,大元的统治者怕老百姓造反,将每二十家编为一甲,派一个大元的人当甲主。有一次,有五、六个壮丁造反了,一位聪明的钟爷爷急忙地劝架,可是并没有人听。最后造反的人都被砍断了手。

读到这儿,我不禁难过了起来,以前的老百姓是多么无助,多么弱小,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后来,钟爷爷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全村的妇女一些特殊的月饼,并发给全村的人。这些月饼里都塞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除夕夜,反大元!”据说,几个月后赫赫的元朝就灭亡了。一个新的朝代——明朝建立了,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页。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冲动,应该多动动脑子。我们还应该牢牢地记住中秋节的习俗,不要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要只是在微信上和父母说一句冰冰凉凉的问候,最重要的还是和父母一起度过中秋节!

读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篇2】

内容简介: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而言,时令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这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旨在让每个孩子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整套书总共8本,收录了8个传统节日故事。一些故事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比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原来来自于一只怪兽“年”的传说;七夕节,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而端午节,则是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文字也多次经过推敲和精炼,非常富有童趣,比如《腊八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瞌睡虫”觉得老两口太小心。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没底锅”觉得老两口真啰嗦。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听到这样好玩押韵的对话,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最为贴心的是,我们还在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的习俗,孩子们在听完故事,还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绘画的水平也极高,而且风格多样。这套书请了当时的各方名家,比如《元宵节的故事》是励国仪先生画,典雅优美,宫室、器物、文饰这些背景与细节都画得妥帖自然。《中秋节的故事》是刘大为先生画,体现出中西画法的结合,他师承蒋兆和、李可染诸先生,在这本小绘本里也能看出中国画的前行的一点轨迹。《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画,设色纷纭却不乱,有一种民间的热闹劲,但显得柔和灵巧。灶王节的懑戅赖皮被画得活灵活现,他的画面里还常添点动物,马呀,牛呀,猫呀,鸡呀,又有生活气息,又带着表情,像是这一出小戏的观众。《七夕的故事》是马得先生画,——构图空灵、取色淡雅、人物的神情画得极其生动可爱。哎,马得先生画得太好了,难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头再看一遍。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传统节日的气氛,现在已经很淡了,除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现在的节日,早就变得没有了传统的味道。昨天中元节,可能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了。想想孩子们要在这样缺少传统底蕴的环境下长大,真是有点悲哀。记?我们小时候,中元节要给先人写包,一个个包写下来,就像给认得不认得的长者寄信一样。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聚在阳台,虽然只有两个月饼,几串葡萄,不过举头望明月,那份情致最让人惦记。还有端午节,我们要染红壳鸭蛋,小孩子喜欢互相比谁的最硬,有人拿木头蛋染红了来比赛,所向无敌,不过最后还是被戳穿。现在的节日,除了钢铁森林般的城市,除了商家一波波的促销,剩下的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时候看看这套书,既心酸又欢乐,心酸那么多美好已经错过,孩子们,孩子的孩子们,以后可能很难有那样的快乐了。欢乐的是,可以就着书,和孩子?起分享儿时的记忆,可以让孩子们在那么传统的画面里,感受那些曾经的传统文化。小书8本,精致得紧,我最爱的,是朱新建,朱成梁两位先生的画,当然还有高马得,他的戏曲画是一绝,简直是国宝。看着画面,仿佛就回到了记忆里。

读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篇3】

过年喽!楼下是来来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边,听着一声声“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再一遍感受节日的气氛。

这套节日图书非常富有童趣,最为贴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习俗,看完故事,还可以更近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故事》,它用一种游戏心态,讲述了一个怪兽的故事。画面非常洒脱,又充满稚拙的童趣。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家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年夜饭,我们几个孩子就一拥而上,围在长辈面前,嘴里不停的说着恭喜发财的吉祥话,然后接过长辈递过来的一个又一个红包,乐得合不拢嘴。然后大家就会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处张灯结彩的美丽景象,再回到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为杂技节目的惊心动魄哇哇大叫,也为小品相声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这些,我嘴边不禁浮起笑意,低头看向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书现在正安安静静地躺在我手里,整个封面流露出一种美好祥和的气氛,两个憨憨的小孩子举着灯笼,一个女人在蒸点了红点的馒头,这样的场景,正如这书,让人沉醉,体味到幸福。

节日因故事而生动,节日因故事而流传。过节日,经历的是文化积淀历史传承,读传统节日故事,读懂了老百姓的团聚欢喜和幸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之月饼里的秘密》读后感500字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套书非常有趣,里面的知识有很多,如,有说春节的,有说端午节的,还有说清明节的。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说中秋节——《月饼里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它就会告诉你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节气“白露”和“秋分”之间。天文学上的秋分点,正好是太阳照射到地球赤道上,这时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很长。八月十五,约在“秋分”前后,俗称“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圆,又称为“月夕”,也有人认为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在中间,所以通称为“中秋”。这仅仅只是一篇小文章,却包含着许多的知识。后面的 知识更是络绎不绝!

翻开后面的几页,开始说《月饼里的秘密》的故事了。在六百多年前,元朝首都大都城外有一个小村庄,叫忠义村。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大部分是前朝官员的后代。甲主的孩子总是欺负老百姓的孩子,并且还不能反抗。所谓甲主就是监视老百姓的人,大元的统治者怕老百姓造反,将每二十家编为一甲,派一个大元的人当甲主。有一次,有五、六个壮丁造反了,一位聪明的钟爷爷急忙地劝架,可是并没有人听。最后造反的人都被砍断了手。

读到这儿,我不禁难过了起来,以前的老百姓是多么无助,多么弱小,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后来,钟爷爷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全村的妇女一些特殊的月饼,并发给全村的人。这些月饼里都塞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除夕夜,反大元!”据说,几个月后赫赫的元朝就灭亡了。一个新的朝代——明朝建立了,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页。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冲动,应该多动动脑子。我们还应该牢牢地记住中秋节的习俗,不要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要只是在微信上和父母说一句冰冰凉凉的问候,最重要的还是和父母一起度过中秋节!

读《传统节日篇》有感


今天,我阅读了《传统节日篇》,里面讲了许多节日的来由和典故,比如:中秋节、清明节、除夕、春节等等。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最感兴趣的是清明节挂纸的故事。相传汉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大战了好几回后,刘邦终于登上了帝位,得到了天下。他回到故乡,想到祖坟上拜他已故的父母,却只见广大的墓园中荒凉一片,黄土祖坟上长满了杂草,不知哪一座才是他父母的祖坟。刘邦心里很难过,心想:虽然得到了天下,却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坟墓,有何颜面。刘邦撒纸向天祈求,终于找到了父母的坟墓。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后人效仿汉高祖刘邦,在清明节祭拜完祖先后,用小土块压上许多小纸片,表示有后人祭扫过了,以示后人对先人缅怀。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当我们在墓前拜祭祖先缅怀过去时,我们更应注重现在,孝敬我们的父母、长辈。长辈用爱与光阴呵护我们成长,他们无私付出,无怨无悔,等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就到我们来孝敬父母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慰籍父母、长辈们的操劳,而不要像汉高祖刘邦一样,虽然当了皇帝,但却没有尽到儿子的孝道。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大孝之花开满神州大地,让传统文化在炎黄子孙心底根植。

传统节日读后感


传统节日读后感(一)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按农历计算, 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就是春节的开始。但是春节又不仅仅是这一天, 而是由很多天组成:一般来讲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五为止;有的地方要过 到正月十五;有的地方甚至过到正月底。在这期间,有关节日的活动特别丰富!

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我从哪里摘录的吗?告诉你吧!我从妈妈给我买的书 里知道的,名叫《我们的节日》里摘录的。这本书里,有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 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妇女 节它不仅有传统节日、现代节日,还有外国节日,又如:感恩节、圣诞节、 狂欢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它会告诉你每个节日的起源,每个节日的 习俗,它也会告诉你节日的一些传说。书里,也会有一些思考题,让我们仔细 地思考。

读了这本书,关于节日的知识,都牢记在我的头脑里了。我们的节日读后感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按农历计算, 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就是春节的开始。但是春节又不仅仅是这一天, 而是由很多天组成:一般来讲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五为止;有的地方要过 到正月十五;有的地方甚至过到正月底。在这期间,有关节日的活动特别丰富!

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我从哪里摘录的吗?告诉你吧!我从妈妈给我买的书 里知道的,名叫《我们的节日》里摘录的。这本书里,有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 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妇女 节它不仅有传统节日、现代节日,还有外国节日,又如:感恩节、圣诞节、 狂欢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它会告诉你每个节日的起源,每个节日的 习俗,它也会告诉你节日的一些传说。书里,也会有一些思考题,让我们仔细 地思考。

读了这本书,关于节日的知识,都牢记在我的头脑里了。


传统节日读后感(二)

当我一口气读完《我们的节日》一文后,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且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让我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的节日能和亲戚、朋友增进友谊,共创和谐的家园。

节日的形成来自于千百年来的习俗,这个习俗伴随中华民族的生活和发展,伴随着祖国不断走向繁荣强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节日与我们的祖辈们乃至父辈们的节日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变革,极大的震撼和影响了我国传承几十年的节日风俗。

自古以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被人们视为重要的民俗大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生动地道出了节日的特点。喧闹的户外游戏、盛大的歌舞游乐、光彩夺目的火树银花,体现了中国百姓正月十五闹元宵特有的狂欢精神。

元宵节的元字2020,表示开始的意思,一年之始为元月。小子是指夜,所以说元宵的含义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在中国历史上,元宵节的真正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时期。在汉朝是精读平日实行宵禁,唯有在正月十五那天,为使人们普天同庆欢庆元宵节而解除宵禁。久被压仰的人们在这个夜晚尽情欢乐。隋唐时代元宵节被大力提倡。曾有皇帝微服民间观赏元宵灯市。盛唐之时,元宵节的广祝活动空前盛大。唐明皇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张灯结彩三日,庆祝国泰民安。

明朝的京城,地方官为节日放假十天。由此可见,当时元宵节无论是对于皇帝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是相当重要的。

吃元宵是元宵节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元宵节的饮食风俗。元宵又称汤圆,传说起源于春秋末期。元宵的种类很多,味道有香、辣、甜、酸、咸物种,其中做法有包元宵和摇元宵两种。使用的方法分为、煮、炸、蒸三种。节日吃元宵是为了祈求家庭团圆,亲情友好。我们家每到正月十五都要吃汤圆,这天,妈妈就到菜市场买些好菜和元宵等全家人到齐之后,我们就开始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吃汤圆时我们全家人齐声说道:吃了汤圆,好团圆!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迎来了一个秋游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因此又名九月九,重阳九。因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他又被命名为茱萸节、菊花节、甚至野餐节。由于重阳节为秋季,节后草木开始调零。所以也有称重阳节也有活动为辞青于三月春游踏青的说法相对应,带着亲戚朋友去登高望远;饱览红叶,游园赏菊再好不过了。重阳节又名老人节,所以每当这个节日,就有很多老年人出来活动、游玩。重阳节正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走进大自然的机会。

在我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下,我的家庭总不忘过这些节日。由此我的家庭十分美好,十分温馨。每当一个传统节日来临,爸爸、妈妈、哥哥、我,总是互相赠送对方一份礼物、一句祝福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很强的友谊和团圆观念。这种意识至今仍然是凝聚全世界华人紧密团结的原因。其中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尽情的玩,不仅是家庭、社会、学校欢度节日的方式,还是全体海内外华人的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在节日活动中进一步增进人们的团结、促进和谐,增进友谊。

传统的节日所有的风俗十分重视亲情的传递与增进,我们应当继续发挥传统节日的精华,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传统节日读后感(三)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节日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传统的节日都有着统一而又响亮的名称红色节日。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与追求。

这些红色的节日,无一不是为了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盛荣辱。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激动亿万华夏儿女的节日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八一建军节、五一国际劳动节。那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是老百姓心目中永垂不朽的骄傲。还有那属于孩子们的独一无二的六一儿童节,那个最芬芳、最绚烂的节日,那无疑是属于孩子们的另一片天地。

我承认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生长在这个安逸富强的新社会,没有硝烟战场,没有列强侵略,有的只是新世纪里最灿烂的阳光,最缤纷的彩虹,最鲜艳的花朵和那一张张最天真的笑脸。我们是新世纪里阳光向上的少年,我们青春洋溢,我们乐观积极,我们有新世纪的孩子所必备的活泼和开朗,我们也有华夏儿女所必备的坚毅勇敢和一颗最纯净的赤子之心。

这本书教育了我,也感染了我,但是它更告诉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华儿女再也不会是曾经那些懦弱胆怯的东亚病夫,再也不会被别人踩在脚下。我们的不懈努力只是为了赢回那份所有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自尊。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2020眼,都在警惕着我们不要忘记那段血腥的历史,不要忘记那段战火云烟,要时刻牢记:华夏子孙永远都要活的有尊严!

我们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在父母的期盼中努力,我们是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永远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读《传统节日》有感500字


我读过许多书,也看过许多文章,但让我最受启发,并且念念不忘的是《腊八节的故事》。

从前,有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儿子。爸爸十分勤劳,妈妈十分节俭,他们有许多田地,满仓库的食物和水果,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可他们的儿子很懒,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后来,老两口为儿子找了个媳妇,这个媳妇也很懒,从来都不帮老两口做家务。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两口都生了重病,临死前,他们对儿子说:“要劳动,要节俭。”说完,就都去世了。可儿子没有听父母的,每天还是不劳动,就吃父母留下的食物,终于有一天,食物吃完了。他们俩只好在老鼠洞里找了一些豆子,把它们煮成粥来吃。从此,他们知道了要劳动,每天都去劳动,日子过得很美好。

腊八节是在十二月初八,故事中的粥就是现在的腊八粥。之所以人们要吃什么食物都有的腊八粥,是因为要提醒自己不能浪费食物。故事的结尾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那我问你:“是什么使那对夫妻知道要劳动了呢?”我认为是饥饿,因为他们饥饿了,才会去老鼠洞找食物,当人经历过饥饿,才会去珍惜,才会知道必须要靠自己去劳动,而不是只知道享受。不然,在富有的人,也会成为一个流浪汉的。

请大家记住,只有学会劳动、节俭、珍惜了,才会有快乐的生活,也不会因为生活的困难而烦恼了。

[收藏]传统节日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传统节日读后感”,敬请浏览。

书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心中常有波澜。读后感写出我们因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我们写作品读后感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也许下面的“传统节日读后感”正合你意!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传统节日读后感 篇1

今天,我阅读了《传统节日篇》,里面讲了许多节日的来由和典故,比如:中秋节、清明节、除夕、春节等等。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最感兴趣的是清明节——挂纸的故事。相传汉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大战了好几回后,刘邦终于登上了帝位,得到了天下。他回到故乡,想到祖坟上拜他已故的父母,却只见广大的墓园中荒凉一片,黄土祖坟上长满了杂草,不知哪一座才是他父母的祖坟。刘邦心里很难过,心想:虽然得到了天下,却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坟墓,有何颜面。刘邦撒纸向天祈求,终于找到了父母的坟墓。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后人效仿汉高祖刘邦,在清明节祭拜完祖先后,用小土块压上许多小纸片,表示有后人祭扫过了,以示后人对先人缅怀。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当我们在墓前拜祭祖先缅怀过去时,我们更应注重现在,孝敬我们的父母、长辈。长辈用爱与光阴呵护我们成长,他们无私付出,无怨无悔,等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就到我们来孝敬父母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慰籍父母、长辈们的操劳,而不要像汉高祖刘邦一样,虽然当了皇帝,但却没有尽到儿子的孝道。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大孝之花开满神州大地,让传统文化在炎黄子孙心底根植。

传统节日读后感 篇2

过年喽!楼下是来来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边,听着一声声“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再一遍感受节日的气氛。

这套节日图书非常富有童趣,最为贴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习俗,看完故事,还可以更近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故事》,它用一种游戏心态,讲述了一个怪兽的故事。画面非常洒脱,又充满稚拙的童趣。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家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年夜饭,我们几个孩子就一拥而上,围在长辈面前,嘴里不停的说着恭喜发财的吉祥话,然后接过长辈递过来的一个又一个红包,乐得合不拢嘴。然后大家就会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处张灯结彩的美丽景象,再回到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为杂技节目的惊心动魄哇哇大叫,也为小品相声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这些,我嘴边不禁浮起笑意,低头看向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书现在正安安静静地躺在我手里,整个封面流露出一种美好祥和的气氛,两个憨憨的小孩子举着灯笼,一个女人在蒸点了红点的馒头,这样的场景,正如这书,让人沉醉,体味到幸福。

节日因故事而生动,节日因故事而流传。过节日,经历的是文化积淀历史传承,读传统节日故事,读懂了老百姓的团聚欢喜和幸福。

传统节日读后感 篇3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节日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传统的节日都有着统一而又响亮的名称红色节日。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与追求。

这些红色的节日,无一不是为了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盛荣辱。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激动亿万华夏儿女的节日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八一建军节、五一国际劳动节。那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是老百姓心目中永垂不朽的骄傲。还有那属于孩子们的独一无二的六一儿童节,那个最芬芳、最绚烂的节日,那无疑是属于孩子们的另一片天地。

我承认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生长在这个安逸富强的新社会,没有硝烟战场,没有列强侵略,有的只是新世纪里最灿烂的阳光,最缤纷的彩虹,最鲜艳的花朵和那一张张最天真的笑脸。我们是新世纪里阳光向上的少年,我们青春洋溢,我们乐观积极,我们有新世纪的孩子所必备的活泼和开朗,我们也有华夏儿女所必备的坚毅勇敢和一颗最纯净的赤子之心。

这本书教育了我,也感染了我,但是它更告诉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华儿女再也不会是曾经那些懦弱胆怯的东亚病夫,再也不会被别人踩在脚下。我们的不懈努力只是为了赢回那份所有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自尊。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眼,都在警惕着我们不要忘记那段血腥的历史,不要忘记那段战火云烟,要时刻牢记:华夏子孙永远都要活的有尊严!

我们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在父母的期盼中努力,我们是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永远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传统节日读后感 篇4

内容简介: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而言,时令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这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旨在让每个孩子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整套书总共8本,收录了8个传统节日故事。一些故事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比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原来来自于一只怪兽“年”的传说;七夕节,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而端午节,则是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文字也多次经过推敲和精炼,非常富有童趣,比如《腊八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瞌睡虫”觉得老两口太小心。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没底锅”觉得老两口真啰嗦。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听到这样好玩押韵的对话,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最为贴心的是,我们还在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的习俗,孩子们在听完故事,还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绘画的水平也极高,而且风格多样。这套书请了当时的各方名家,比如《元宵节的故事》是励国仪先生画,典雅优美,宫室、器物、文饰这些背景与细节都画得妥帖自然。《中秋节的故事》是刘大为先生画,体现出中西画法的结合,他师承蒋兆和、李可染诸先生,在这本小绘本里也能看出中国画的前行的一点轨迹。《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画,设色纷纭却不乱,有一种民间的热闹劲,但显得柔和灵巧。灶王节的懑戅赖皮被画得活灵活现,他的画面里还常添点动物,马呀,牛呀,猫呀,鸡呀,又有生活气息,又带着表情,像是这一出小戏的观众。《七夕的故事》是马得先生画,——构图空灵、取色淡雅、人物的神情画得极其生动可爱。哎,马得先生画得太好了,难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头再看一遍。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传统节日的气氛,现在已经很淡了,除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现在的节日,早就变得没有了传统的味道。昨天中元节,可能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了。想想孩子们要在这样缺少传统底蕴的环境下长大,真是有点悲哀。记?我们小时候,中元节要给先人写包,一个个包写下来,就像给认得不认得的长者寄信一样。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聚在阳台,虽然只有两个月饼,几串葡萄,不过举头望明月,那份情致最让人惦记。还有端午节,我们要染红壳鸭蛋,小孩子喜欢互相比谁的最硬,有人拿木头蛋染红了来比赛,所向无敌,不过最后还是被戳穿。现在的节日,除了钢铁森林般的城市,除了商家一波波的促销,剩下的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时候看看这套书,既心酸又欢乐,心酸那么多美好已经错过,孩子们,孩子的孩子们,以后可能很难有那样的快乐了。欢乐的是,可以就着书,和孩子?起分享儿时的记忆,可以让孩子们在那么传统的画面里,感受那些曾经的传统文化。小书8本,精致得紧,我最爱的,是朱新建,朱成梁两位先生的画,当然还有高马得,他的戏曲画是一绝,简直是国宝。看着画面,仿佛就回到了记忆里。

传统节日读后感 篇5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套书非常有趣,里面的知识有很多,如,有说春节的,有说端午节的,还有说清明节的。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说中秋节——《月饼里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它就会告诉你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节气“白露”和“秋分”之间。天文学上的秋分点,正好是太阳照射到地球赤道上,这时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很长。八月十五,约在“秋分”前后,俗称“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圆,又称为“月夕”,也有人认为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在中间,所以通称为“中秋”。这仅仅只是一篇小文章,却包含着许多的知识。后面的知识更是络绎不绝!

翻开后面的几页,开始说《月饼里的秘密》的故事了。在六百多年前,元朝首都大都城外有一个小村庄,叫忠义村。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大部分是前朝官员的后代。甲主的孩子总是欺负老百姓的孩子,并且还不能反抗。所谓甲主就是监视老百姓的人,大元的统治者怕老百姓造反,将每二十家编为一甲,派一个大元的人当甲主。有一次,有五、六个壮丁造反了,一位聪明的钟爷爷急忙地劝架,可是并没有人听。最后造反的人都被砍断了手。

读到这儿,我不禁难过了起来,以前的老百姓是多么无助,多么弱小,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后来,钟爷爷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全村的妇女一些特殊的月饼,并发给全村的人。这些月饼里都塞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除夕夜,反大元!”据说,几个月后赫赫的元朝就灭亡了。一个新的朝代——明朝建立了,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页。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冲动,应该多动动脑子。我们还应该牢牢地记住中秋节的习俗,不要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要只是在微信上和父母说一句冰冰凉凉的问候,最重要的还是和父母一起度过中秋节!

《传统节日篇》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阅读了《传统节日篇》,里面讲了许多节日的来由和典故,比如:中秋节、清明节、除夕、春节等等。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最感兴趣的是清明节——挂纸的故事。相传汉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大战了好几回后,刘邦终于登上了帝位,得到了天下。他回到故乡,想到祖坟上拜他已故的父母,却只见广大的墓园中荒凉一片,黄土祖坟上长满了杂草,不知哪一座才是他父母的祖坟。刘邦心里很难过,心想:虽然得到了天下,却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坟墓,有何颜面。刘邦撒纸向天祈求,终于找到了父母的坟墓。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后人效仿汉高祖刘邦,在清明节祭拜完祖先后,用小土块压上许多小纸片,表示有后人祭扫过了,以示后人对先人缅怀。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当我们在墓前拜祭祖先缅怀过去时,我们更应注重现在,孝敬我们的父母、长辈。长辈用爱与光阴呵护我们成长,他们无私付出,无怨无悔,等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就到我们来孝敬父母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慰籍父母、长辈们的操劳,而不要像汉高祖刘邦一样,虽然当了皇帝,但却没有尽到儿子的孝道。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大孝之花开满神州大地,让传统文化在炎黄子孙心底根植。

北京端午习俗_传统节日作文450字


又要到农历五月五日了,是家乡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

精选传统节日读后感怎么写模板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传统节日读后感”,欢迎阅读。

传统节日读后感怎么写(篇1)

内容简介: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而言,时令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这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旨在让每个孩子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整套书总共8本,收录了8个传统节日故事。一些故事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比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原来来自于一只怪兽“年”的传说;七夕节,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而端午节,则是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文字也多次经过推敲和精炼,非常富有童趣,比如《腊八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瞌睡虫”觉得老两口太小心。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没底锅”觉得老两口真啰嗦。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听到这样好玩押韵的对话,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最为贴心的是,我们还在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的习俗,孩子们在听完故事,还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绘画的水平也极高,而且风格多样。这套书请了当时的各方名家,比如《元宵节的故事》是励国仪先生画,典雅优美,宫室、器物、文饰这些背景与细节都画得妥帖自然。《中秋节的故事》是刘大为先生画,体现出中西画法的结合,他师承蒋兆和、李可染诸先生,在这本小绘本里也能看出中国画的前行的一点轨迹。《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画,设色纷纭却不乱,有一种民间的热闹劲,但显得柔和灵巧。灶王节的懑戅赖皮被画得活灵活现,他的画面里还常添点动物,马呀,牛呀,猫呀,鸡呀,又有生活气息,又带着表情,像是这一出小戏的观众。《七夕的故事》是马得先生画,——构图空灵、取色淡雅、人物的神情画得极其生动可爱。哎,马得先生画得太好了,难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头再看一遍。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传统节日的气氛,现在已经很淡了,除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现在的节日,早就变得没有了传统的味道。昨天中元节,可能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了。想想孩子们要在这样缺少传统底蕴的环境下长大,真是有点悲哀。记?我们小时候,中元节要给先人写包,一个个包写下来,就像给认得不认得的长者寄信一样。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聚在阳台,虽然只有两个月饼,几串葡萄,不过举头望明月,那份情致最让人惦记。还有端午节,我们要染红壳鸭蛋,小孩子喜欢互相比谁的最硬,有人拿木头蛋染红了来比赛,所向无敌,不过最后还是被戳穿。现在的节日,除了钢铁森林般的城市,除了商家一波波的促销,剩下的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时候看看这套书,既心酸又欢乐,心酸那么多美好已经错过,孩子们,孩子的孩子们,以后可能很难有那样的快乐了。欢乐的是,可以就着书,和孩子?起分享儿时的记忆,可以让孩子们在那么传统的画面里,感受那些曾经的传统文化。小书8本,精致得紧,我最爱的,是朱新建,朱成梁两位先生的画,当然还有高马得,他的戏曲画是一绝,简直是国宝。看着画面,仿佛就回到了记忆里。

传统节日读后感怎么写(篇2)

今天,我阅读了《传统节日篇》,里面讲了许多节日的来由和典故,比如:中秋节、清明节、除夕、春节等等。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最感兴趣的是清明节——挂纸的故事。相传汉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大战了好几回后,刘邦终于登上了帝位,得到了天下。他回到故乡,想到祖坟上拜他已故的父母,却只见广大的墓园中荒凉一片,黄土祖坟上长满了杂草,不知哪一座才是他父母的祖坟。刘邦心里很难过,心想:虽然得到了天下,却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坟墓,有何颜面。刘邦撒纸向天祈求,终于找到了父母的坟墓。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后人效仿汉高祖刘邦,在清明节祭拜完祖先后,用小土块压上许多小纸片,表示有后人祭扫过了,以示后人对先人缅怀。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当我们在墓前拜祭祖先缅怀过去时,我们更应注重现在,孝敬我们的父母、长辈。长辈用爱与光阴呵护我们成长,他们无私付出,无怨无悔,等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就到我们来孝敬父母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慰籍父母、长辈们的操劳,而不要像汉高祖刘邦一样,虽然当了皇帝,但却没有尽到儿子的孝道。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大孝之花开满神州大地,让传统文化在炎黄子孙心底根植。

传统节日读后感怎么写(篇3)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说要把我给带去,我便兴奋地欢呼雀跃起来,我趴在阳台上望着天空笑了。这时,一轮明月从山顶升起,那弯弯的月牙洁白无瑕,使我想起了一件伤心的事……

我外公住在太平中平区的一座简陋的房子里。

清明节快到了,妈妈说要和全家人去太平扫墓,却留下了我。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说要把我给带去,我便兴奋地欢呼雀跃起来,我趴在阳台上望着天空笑了。这时,一轮明月从山顶升起,那弯弯的月牙洁白无瑕,使我想起了一件伤心的事……

据妈妈说:我还没出生时,我外公家本是在太平杉湖岛的,那儿风景优美,是居住的好地方,可是前不久那里发生了一场水灾,我的外婆也不幸病死了。因此,外公家搬到了中平。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了太平的墓地,那儿云海茫茫看不清路。还是哥哥聪明,摸着碑上的字一会儿就找到了。过了一会儿,雾散了,我们献上了一束束千姿百态,而充满祝福的鲜花,行过礼后我们下山了。

突然,我猛地醒过来,此时已是九点了。我叫我几声,才知道妈妈、爸爸真的丢下我一个人在家,与家人去扫墓了,我伤心地哭了。仔细想想虽然爸爸妈妈没有带我去扫墓,可是我已经在梦中去过了,相信外婆一定知道我对她的想念。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我逝去的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要幸福的生活。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

六十年,整整六十年了,历史的车轮在不经意间前进,然而半个多世纪前热血青年们那一声声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荡。那些热血青年们,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们,就是我们永远缅怀的烈士。

传统节日读后感怎么写(篇4)

我读过许多书,也看过许多文章,但让我最受启发,并且念念不忘的是《腊八节的故事》。

从前,有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儿子。爸爸十分勤劳,妈妈十分节俭,他们有许多田地,满仓库的食物和水果,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可他们的儿子很懒,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后来,老两口为儿子找了个媳妇,这个媳妇也很懒,从来都不帮老两口做家务。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两口都生了重病,临死前,他们对儿子说:“要劳动,要节俭。”说完,就都去世了。可儿子没有听父母的,每天还是不劳动,就吃父母留下的食物,终于有一天,食物吃完了。他们俩只好在老鼠洞里找了一些豆子,把它们煮成粥来吃。从此,他们知道了要劳动,每天都去劳动,日子过得很美好。

腊八节是在十二月初八,故事中的粥就是现在的腊八粥。之所以人们要吃什么食物都有的腊八粥,是因为要提醒自己不能浪费食物。故事的结尾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那我问你:“是什么使那对夫妻知道要劳动了呢?”我认为是饥饿,因为他们饥饿了,才会去老鼠洞找食物,当人经历过饥饿,才会去珍惜,才会知道必须要靠自己去劳动,而不是只知道享受。不然,在富有的人,也会成为一个流浪汉的。

请大家记住,只有学会劳动、节俭、珍惜了,才会有快乐的生活,也不会因为生活的困难而烦恼了。

传统节日读后感怎么写(篇5)

过年喽!楼下是来来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边,听着一声声“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再一遍感受节日的气氛。

这套节日图书非常富有童趣,最为贴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习俗,看完故事,还可以更近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故事》,它用一种游戏心态,讲述了一个怪兽的故事。画面非常洒脱,又充满稚拙的童趣。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家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年夜饭,我们几个孩子就一拥而上,围在长辈面前,嘴里不停的说着恭喜发财的吉祥话,然后接过长辈递过来的一个又一个红包,乐得合不拢嘴。然后大家就会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处张灯结彩的美丽景象,再回到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为杂技节目的惊心动魄哇哇大叫,也为小品相声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这些,我嘴边不禁浮起笑意,低头看向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书现在正安安静静地躺在我手里,整个封面流露出一种美好祥和的气氛,两个憨憨的小孩子举着灯笼,一个女人在蒸点了红点的馒头,这样的场景,正如这书,让人沉醉,体味到幸福。

节日因故事而生动,节日因故事而流传。过节日,经历的是文化积淀历史传承,读传统节日故事,读懂了老百姓的团聚欢喜和幸福。

传统节日读后感怎么写(篇6)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套书非常有趣,里面的知识有很多,如,有说春节的,有说端午节的,还有说清明节的。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说中秋节——《月饼里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它就会告诉你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节气“白露”和“秋分”之间。天文学上的秋分点,正好是太阳照射到地球赤道上,这时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很长。八月十五,约在“秋分”前后,俗称“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圆,又称为“月夕”,也有人认为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在中间,所以通称为“中秋”。这仅仅只是一篇小文章,却包含着许多的知识。后面的知识更是络绎不绝!

翻开后面的几页,开始说《月饼里的秘密》的故事了。在六百多年前,元朝首都大都城外有一个小村庄,叫忠义村。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大部分是前朝官员的后代。甲主的孩子总是欺负老百姓的孩子,并且还不能反抗。所谓甲主就是监视老百姓的人,大元的统治者怕老百姓造反,将每二十家编为一甲,派一个大元的人当甲主。有一次,有五、六个壮丁造反了,一位聪明的钟爷爷急忙地劝架,可是并没有人听。最后造反的人都被砍断了手。

读到这儿,我不禁难过了起来,以前的老百姓是多么无助,多么弱小,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后来,钟爷爷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全村的妇女一些特殊的月饼,并发给全村的人。这些月饼里都塞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除夕夜,反大元!”据说,几个月后赫赫的元朝就灭亡了。一个新的朝代——明朝建立了,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页。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冲动,应该多动动脑子。我们还应该牢牢地记住中秋节的习俗,不要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要只是在微信上和父母说一句冰冰凉凉的问候,最重要的还是和父母一起度过中秋节!

传统节日读后感怎么写(篇7)

清明雨上,那绵绵的雨,蒙蒙的雨,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人们常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啊,那一层薄薄的雾,那一阵绵绵的雨,确乎能引起我们的忧愁,确乎能让人倍感凄凉。

早上,乳白色的雾笼罩着大地,盖过了天空,人们都去扫墓,山路上都堵了车,而那淅淅沥沥的雨却也一整天萦绕于心,扪心自问,清明时节,有多少人能想起为我们牺牲的人?扪心自问,清明时节,有多少人尽享荣华富贵,却对祖先的墓无动于衷?又有多少人能在雾笼罩下,在雨中沉痛哀悼、流泪?

这山路的堵车不能象征我们的蒸蒸日上吗?但是,生活蒸蒸日上的我们能去为烈士默哀吗?他们能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榜样吗?如果我们做到祖国将是何等的繁荣,世界将是何等太平!他们,有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的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保存着清明扫墓的传统,人们恭恭敬敬地为自己的祖先呈上食物,恭恭敬敬地把墓边的垃圾清扫干净,我认为这是一种承诺一种对祖先的承诺,在死去的祖先面前,承诺自己多行善,不行恶,承诺自己当助人为乐!每一次的清扫坟墓,也是在清扫着我们的心,要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清明,意味着春将至。我现在还是忘不了革命先烈李大钊是在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的!同样是春日,为何在1927年却倍感凄凉?因为,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是人民骄傲,他视死如归和坚守党的秘密的精神让我们钦佩!这样的伟大,怎能早早地逝去?这样的伟人,怎能早早地毫无怨言地被凶残的敌人残害致死?当大家准备劫狱时,是他说出了坚劲有力的“不”字,这样的伟人为何早已逝去?如果世界少了硝烟,如果世界充满和平与爱,就不会酿成这么多的悲剧!

读《尚书》有感——中国传统的政治观


读《尚书》有感——中国传统的政治观

中一

前几日读完《尚书》,获益匪浅。《尚书》中记载了中国早期社会(夏商周)治国者的言论以及政治观念,《尚书》书名之来源,一解“尚者,上也。”即尊贵而具有无上权威之书。《尚书》成书时间甚早,其所阐述的政治观为中国接下来三千年政治体制确定了基本架构,传统的政治模式已经在尚书中得到成熟体现,包括天子、百官、人民的关系、百官分工、治民方略与治国之术等等。因此我想小谈一下我总结出来的《尚书》中表达的理想的政治秩序,不妄图高谈阔论,只想浅尝辄止,与诸君分享与交流。

政治秩序就是设想一个社会结构该如何编排,权力与资源该怎样分配。政治活动作为万事万物中一种活动,是否应该与自然秩序相吻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显然是这样认为的,即政治秩序服从于自然秩序,天地的秩序是人间秩序的模型。“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吕氏春秋)。”《易经》中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那么这个自然秩序是什么呢?天地是万物之始,人类即是天地之子。天地的秩序是长幼尊卑:天地生万物,因此天地最大,万物受天地滋养得生,应该感恩天地,顺天时地利而生;在人类社会中,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教养孩子成人,孩子有责任孝敬父母以报德。根据这一自然秩序,《尚书》给出了它理想的人间政治秩序:天子承载天命,代替天地统治人间;天子下是官吏,辅佐天子治理天下;官吏下是人民,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像家庭中的孩子,需要教化呵护。下面我们来依次地详细说一下。

《尚书》中,“天命”是个核心概念。天命即是自然秩序,然而天命无形无体,需要一个实物来承载,这就是天子。天子是天之子,天子的权威并不来自于自身,而来自于天命,因此一定要依天命来治理天下。商二十代王盘庚说,“先王有服,克谨天命。”当天子忤逆天命,他的权威与合法性便会瓦解。书中提到夏、商、周三王朝的更替,前一个王朝的衰落都是因为末代君王偏离了天命。商汤伐夏是说,“有夏多罪,天命亟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武王伐纣时对士兵说,“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天子之于百姓,就像父亲之于子女,有父亲的权威,“天子作民之父母,以天下王”;亦有父亲的责任,“皇建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庶民。”

然而治理天下事务纷杂,天子一人之力断不能胜任,因此需要一个官僚体系来辅佐。百官直接管理百姓的日常生活,处理具体事务,使得整个国家得以运转。尚书中已有明确的行政职能划分,洪范篇中提到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官吏是天子和人民之间的枢纽,他的核心任务就是上佐天子,下教百姓。同天子一样,官吏的权威并不来自本身,而是来自于对他任务的完成,因此对官吏有严格的德行上的要求,洪范篇中提到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一个官吏如果有辱使命,会受到天子的制裁,“臣之有作威作福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誥酒篇中周公以商朝为鉴,禁止大臣饮酒,并严厉地宣称将对不听教导者格杀勿论。天子的重要责任是领导百官,鞭策他们一心为民,《尚书》中有多处谈及君王教导臣子要勤勉为民,“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官吏下面是人民。人民是任何政体的基础,没有人民,天子也就没有意义了。人民虽数量庞大,却需要少数精英的领导。尚书开篇即陈述了尧帝的功绩,他派人考察节气、制定四时历法,引导人民根据时节调解耕作,以确保生产。一方面,人民是天子与官吏的子民,是后者居高临下教化的对象。君主要设法使人民遵守治国原则,一通过严明的刑罚:周公告诫康叔治民要有严明的法律,但一定要“慎罚”,不能滥用刑罚威慑百姓,对待人民要像孩子一样,“若保赤子,惟民康乂。”;二通过谆谆教导,“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而另一方面,天子与百官的权威均来自于人民,人民的福祉是他们的工作目标,“保民”是政治工作的核心。周公说,“爽惟民吉康”,“古我先后既劳乃祖先父,汝共作我蓄民。”这一“民本”思想在尚书中很重要,为它将民与天命连接起来。民虽然是政治秩序中最低的一等,却与最高点的天地密切相连。民并不是绝对地臣服于统治者,相反,统治者的权威来源是民。一旦统治者玩忽职守,人民代表的天意就会惩罚他们,正所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纣王失德,“民罔弗欲丧,天曷不降威?”,民心一丢,商朝很快就灭亡了。综上所述,我可以得出下面这个图像。



由此可以看出,尚书的政治秩序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关系:天地为天子之父母,天子为百官之父母,百官为百姓之父母。儒家的政治观与尚书是一脉相承的,论语中为政篇中,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书》(《尚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孔子认为家事与国事没有本质区别,做好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就是在从事政治了。在伦理化的政治秩序中,国为大伦理,家为小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好长幼尊卑的差序等级,每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恪守本分,整个社会也井然有序了。近代以来,在西方武力与学问的冲击下,国人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审视又多以负面为主。称中国两年余年之政治为“黑暗封建专制”的观点已经普遍到路人皆知的程度。然而中国封建政治究竟有多“黑暗”,多“专制”,却是大多数人不闻不顾的问题。我在上文说到,尚书所阐述的政治秩序并不是自上而下的“绝对压制”,而是一种“相对压制”,皇权并不是绝对的,天子虽然手握大权,但并不可以肆意妄为,独断专行,天子只是代天统治,而民心又是和天命相连的,天子时时刻刻要记得自己天命在身。人民并不是绝对从服于天子与官吏,虽然一方面人民要顺从统治者,但当天子失德搞得天下大乱,人民就不需要再顺从。纵观历史上中国的皇帝,一方面受到官僚系统的牵制,如梁漱溟云,“谏阻封驳,补阙拾遗。”,嘉靖万历,二三十年不上朝,与皇权与官僚集团抗衡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维护民心,“遇有灾异大难,下诏求言,下诏罪己,策免三公。”汉文汉武这样的明君皇帝也下过罪己诏。表面上九五之尊,大权独揽,实际上却受到多股力量的节制与约束,时时有做一个好皇帝的压力。因此,我称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为“相对压制”或“软压制”,与之相对的就是“绝对压制”或“硬压制”,什么是“绝对压制”呢?我举古希腊城邦一例,便可一目了然。

与孔子同一时期的柏拉图写过一本书叫《理想国》,其中集中讨论了他心目中完美的政治秩序。与《尚书》相同,柏拉图认为政治秩序必然要符合自然秩序,“理想的城邦必然与自然同构。”柏拉图认为人的天性有三部分:理性、意志与欲望。理性是计算、权衡得失的智力;意志是勇气、坚韧等美德;欲望即为七情六欲,引导人做出不道德、不理性的行为。由此三类人性,柏拉图认为世上存在着三种人,他用三个金属颜色来代表:金、银、铜:金人拥有最佳的理性,有天生的领袖才能;银人拥有最强意志,适合做战士;铜人天资最差,易受欲望驱使,因此适合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供给城邦物质需求。在理想的城邦,柏拉图认为,三类人必须被辨识,并完全隔离开来,怎么办到呢?柏拉图认为要有一个公共的选拔机制,对所有新生婴儿进行辨别分类,根据天资然后划分到金银铜三组,永远不得通婚。那么怎么能让这些孩子心甘情愿地远离亲生父母并接受自己的金属颜色呢?城邦需要用一个“高贵的谎言”来教育所有的孩子,告诉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父母,那就是城邦;还有他们的金属色是天生不可改变的,他们只能接受他们的命运,对于铜人来说,他们必须承认自己是劣等于金人和银人的,并且甘愿为城邦做最脏最累的活儿。



柏拉图理想的政治秩序是一个绝对森严的等级制度,等级是根据天资进行排列,这样让城邦最高效率的运转。虽然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从来没有真正的实现过,但历史上的希腊城邦的确有一种近似于柏拉图设想的政治秩序。西人常以古希腊民主引以为傲,殊不知希腊民主远非全民民主。首先,希腊城邦是奴隶社会,城邦的经济依赖于大量的奴隶,这些奴隶是完全区分于公民的,只被视为财产,像雅典这样的城邦奴隶和公民的比例约为2:1,即两个奴隶供养一个公民,奴隶作为社会的主体,处于社会的绝对底层,没有丝毫的上升空间,经济上受强制剥削,政治上亦没有丝毫的地位,城邦用武力维持对奴隶的绝对控制;其次,公民中只有服过兵役的成年男性有参政的权力,占总人口比例甚微;再次,公民虽有参政权,真正活跃于政治的公民很少,政权基本为几大家族所掌控。每当阶级矛盾激化,或是有外敌入侵,便容易出现强人,化民主为独裁。因此,雅典实为一个森严的等级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绝对压制,公民对非公民对绝对压制。

中国的情形却是大不相同,“为中国得免于奴隶社会,而后封建的阶级问题乃亦比较轻松,而竟趋于融解(梁漱溟)。”相对于希腊城邦之绝对压制,中国的封建政治建立在相对压制之上,像我刚才讲的,皇帝和官吏的权威不是绝对的。中国表面为专制,却是一个相对轻松、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政体,不需要过硬的压制力;希腊表面为民主,阶级矛盾却异常尖锐,必须依仗绝对压制来维持城邦。阶级矛盾的激化便会产生革命,导致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阶级矛盾溶解在社会伦理中便阻断了革命,阻断了社会的变更。中国自秦以降政治轮回往复,不出封建,盖出此理。这是外话,在这里不多做论述。我想说的是,不深究其故,就称中国历史为“黑暗的封建专制”的观点实在是偏颇,专制未必恶于民主,民主未必善于专制。我们应该抛弃对民主的盲目崇拜,认识到每一种政治秩序都有它的社会背景,亦有它的合理性,孰优孰劣往往是难以比较的,漫称一为黑暗,一为光明,即是浅薄之谬论。

总而言之,《尚书》阐述了传统的中国政治观。《尚书》的政治秩序是建立在古人心中的自然秩序上的,它描绘了一个井井有条的差序结构,这一政治秩序直接由孔子继承,并发展成为了中国的道统。中国的传统政治,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刚性的等级制度,而是充满变通可能性、具有巨大弹性的政治体制,天子庶民地位悬殊的同时,民贵君轻的思想根深蒂固。弄清这一道理,极有助于理解中国的王朝政治。另外,以黑暗专制标签一以盖之的言论断不可取。今人当以更冷静、更客观、更宏观的目光重新阅读我们的经典,我认同梁漱溟先生的口号,“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一旦于老中国有认识后,则于近几十年中国所以纷扰不休者,将恍然有悟,灼然有见。”

火把节_传统节日说明文1900字


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早就说这个暑假要带我回云南老家去过火把节。我一直又紧张又期待,不知道火把节到底是怎么过的,火烧起来吓不吓人,会不会引起火灾啊?

爸爸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是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很热闹的噢。我们提前一天到达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就是我们老家,不过我还是第一次来。这是一个非常安详宁静的小城,天气比杭州凉快不少,我们受到了老家亲戚们的热情接待。火把节当天早上,我们起来后,看到街道上就到处充满了过节的气氛。好多人家门口都摆上了大大小小的火把,还有人摆摊卖一种木棍和约一尺长的一截废弃的自行车轮胎接起来的东西,还有人用麻袋装着一堆粉末在卖。我问爸爸这些是干吗的呀?我爸说晚上你就知道了。哎呀,老爸你卖什么关子啊,真是急人哪!

老房子门口搭了一个小棚子,摆了好多瓜子、红枣、花生、炒蚕豆等零食,还有一壶壶泡好的茶和备用的一次性杯子。门口的街道上也堆了好些东西,最醒目的是一根8、9米长,直径约20厘米的松树,枝干笔直,顶部的松针都还是绿绿的;还有好多劈成长条的木块;另外有一个用竹条和纸扎好的架子(叫升斗),顶上是一个笑咪咪的大娃娃,四面都有脸的哦,憨态可掬,坐在莲花形的台子上,台子边缘写着平安吉祥,爷爷说这是莲花童子,是为小朋友祈福的,今年我家的这个火把是特地为我做的。那些吃的喝的是为了招待街坊邻居的。呵呵,看起来很象回事吧!

请来的工人们忙着开始扎火把了。他们把劈好的木块围在松树的树干周围,一圈一圈地围上去,今年是闰年,所以要围十三圈,一圈代表一个月,祈求全年都平安顺利。围好后再把升斗插在最上面,再在火把上悬挂花红、梨子、铜钱等物,还要插上很多花花绿绿的小旗。把火把做好之后,在街面上找一个地方,撬起一块地砖,打上一个洞,然后大家把火把竖起来,固定好。火把好高啊,鲜艳的小旗在风中飞扬,映着蓝天白云,好漂亮!

吃完午饭我们在城里逛了逛,发现每条街上都有二到三个大火把,很多写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小火把就不用数了,数也数不清!人们脸上都挂着笑容,互相说着恭喜恭喜,不时有热情的主人把糖果、炒蚕豆这些塞到我们手里,我的衣服口袋都塞满了!不知道晚上全城的火把点起来后是怎样壮观的景象时间可过得有点慢啊!

下午三四点钟左右,点火把之前的仪式正式开始了。先是好多穿着传统的白族服装的阿姨婆婆们围着我的火把,跟着动听的音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她们边跳边走边唱,虽然我听不懂唱什么,不过看起来很开心就没错了。在火把正面摆了一张供台,上面放了瓜果等供品,点了蜡烛,有五个道士在进行据说是用来驱邪祈福的仪式,他们开始是念念有词;后来举着剑,一会儿起舞,一会儿绕着火把快速游走;再后来在头顶上顶了一个里面装着燃烧着的蜡烛的小碗,两只手上也各拿一只有火的小碗,又走又跳了很久,头上和手上的碗一直不掉,火也不灭,太神奇了!

吃完晚饭,天渐渐暗下来,终于到了点火把的时刻!我本来还一直好奇这火把这么高,该怎么点呢?原来是用一根长长的杆子,顶上绑了一个烧得旺旺的松明,然后举起来引燃火把上的一捆引火的稻草,火立刻烧了起来,大家都发出了一阵欢呼!火把上捆着的那些木块本来就晒得干干的了,很容易就烧起来了,然后慢慢地往下烧。这个点火的人点完我们的火把后,又扛着那根杆子去点其他的火把了,我们就慢慢地看着周围的火把一根一根地亮起来,火光熊熊,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你们是不是以为这样就完啦?错啦错啦,这才是序幕!看看满地乱跑的熊孩子们(还有一些熊大人,嚯嚯),他们才是火把节的主角!每人手上拿着一个小火把(就是前面提到的木棍和轮胎的结合物),一手捏着木棍,点燃轮胎那头;一手拎个袋子,袋子里装了前面提到过的那种粉末(是碎木屑和松香粉混在一起的),然后抓一把粉,往小火把上一扔,轰地就起了一阵大火!看着挺吓人,但其实没什么危险,不要烧到头发就好了。他们拿着武器装备,到处找人烧,如果是来求烧的(烧一烧可以去邪、除晦),就站着让他们烧;如果不想被烧,就乖乖躲起来吧!

要加入到狂欢的行列,首先要全副武装。衣服得穿得严实,把胳膊、腿都包起来,最重要的是要穿全棉的,大人们说化纤的被火一烧肯定都会烧坏的,棉的就没问题。有些人把摩托车头盔都戴上了,好象也太夸张了点。我和爸爸都把衣服换好了,嘻嘻哈哈地拿上武器冲出门外开始扫荡。我看到有个叔叔站着发呆,恩,穿得挺严实的,应该是来求烧的,就把小火把靠近他的腿,然后扔了一把粉末上去,轰地一下,火光窜起,把他吓了一跳!我正洋洋得意,忽然感到自己腿上一阵发热,回头一看,原来是老爸来偷袭我了!为了报复他,我也狠狠地烧了他一把,哈哈!

想不到火把节这么有意思!希望来年大家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更要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哦!

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后感


假期中,我阅读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受益匪浅。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之。文的本义,是指各种教材哦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至十五形态活性质的改变。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话或人类化,是指人类主题通过社会实际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的过程和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成果。也就是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书的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化艺术、宗教传统、科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第二,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以及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第三,辨别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莠,抛弃其糟粕,集成优秀文化传统、建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文化。第四,把我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点,在世界之林中保持民族特色。第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培育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习他有助于矫正现代学科分类过细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单一问题。

我是一名三年级学生,没有理由不学习中国这么丰富多彩的文化,没有理由不传承中国文化.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900字汇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