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

[参考]《我们仨》读书笔记大全630字。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参考]《我们仨》读书笔记大全63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一)

“ 这世上,最让人惆怅的事莫过于,你曾经经历的蓊郁葱茏,都被时光的那只小手,拂得干干净净,烟尘也没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试图循着从前的路,想走回去,却早已物是人非。风还在吹,水还在流,你却找不到你的过往了,仿佛你从未出现过。天地迢遥,山水长渺,你想凭吊,也无所附丽了。”出自丁立梅散文的这一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我猜测,这就是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的原因。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是对《我们仨》这本书最好的概括。读《我们仨》时,总会感到亲切而又温暖,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怀念。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杨绛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觉着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一样生动形象;也可以像“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感觉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一样富有哲理。

而《我们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聪明能干的阿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父母,构成了一个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三口之家。我认为,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杨绛先生在书中记录的日常琐碎,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们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她选择好好活下来,并以思念为笔,写下了感人的《我们仨》。钱锺书曾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绝对是有依据的,我单单从《我们仨》一书中就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富有智慧的杨绛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

看《我们仨》一书,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楼,每天中午上楼时,都能闻到每一层楼里不一样的饭菜香,这样凡尘中的幸福,不遥远。进家门后,妈妈会为我端上美味的菜肴,在我吃完饭后,她会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爸爸都会在路口等着我,本来就很短的一段距离,因为爸爸的等待而又缩短了几分。在妈妈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这一切,我都知晓。父母的恩情,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钱瑗那样,能干而坚强,能在父母老去后,用自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

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们是我最深的羁绊。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让人格外恐惧的事情。

“人世间没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的结尾处这样总结道。这正是一个百岁老人一生的阅历所化为的笺言,这值得我们每个人牢记。

最后,愿杨绛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国,“我们仨”再次团聚了。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二】

杨老的记叙方式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平铺直叙,情感起伏很少,但拦不住我就是看得停不下来,可能因为平淡文字中满溢的温馨、幸福还有和谐。

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都不一样,我们大多数都只体验过父母的相处方式,这时候家庭生活和谐的重要性就无限凸显了。要多读书,才知道和谐的家庭是什么样,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家庭生活,我非常喜欢杨老的相处模式。

每个人都不一样,绝不强求统一,生活习惯上,你虽然做的不合我意,但我尊重,绝不强求绝不埋怨,彼此安然;在不同的时候互相做好自己大人或小孩的角色,为对方考虑,互相扶持,没有什么事是谁必须做的,不要被世俗所定义的思维定势限制,我这样做只因为我愿意为你这样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情况下,只要陪伴着,就可以心无旁骛的在生活中寻找乐趣,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和爱的人一起探索世界的奇妙,千万不要被工作、生活压力淹没了生活的乐趣;如果迫于现实无法在一起陪伴,也要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养成习惯,只待相聚时分享,再次成为最了解对方的人。

杨绛先生理解钱老的孩子气,无论这么个大人物做出多么幼稚不可理喻,生活上有些弱智的事情,都觉得很正常,并且非常愿意为他做这些事情,可能是在杨老看来这就是钱老最迷人的地方,或者是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此契合,以至于生活物质方面的问题都不再重要;但钱老对杨老也是极关心的吧。无论如何,能够培养出钱媛这样孝顺暖心的女儿,可以看出从小的家庭氛围绝不缺爱,多么温馨。

慢慢体会,多看几遍。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三)

一场万里长梦诉尽“我们仨”变成“孤独的我”。

读及此书,数次哽咽。

联想自己,总以为时间还长,我们能相见的次数还多,可是有些人,有些事猝不及防,逃避不过。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失散的人唯有文字还能证明存在。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世间美好的事物总不那么牢固,如彩云般飘散琉璃般易碎。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然这本书除了给予我感情上的共鸣,也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锺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

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四】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的体会是一个老人一段充满了爱的记忆的片断,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钱钟书先生一家在经历过的岁月中平凡而温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面对生活所有的那种态度,或者说超然,或者说淡然。我觉得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像其他的类似回忆录类的文章回过分的追求被叙述者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或者过分的渲染爱情、隐私等满足他人对名人好奇的欲望,恰恰相反,作者仅仅记录的是他们的生活中经历的最为普通、细微的事情,和一切人居家生活里的种种琐碎与喜怒哀乐如出一辙。而在对这种我们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里,我们又会发现作者的目光和我们又是多么不一致,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光阴里,作者笔下的一家却乐于享用平淡生活给予的热情,即使在苦难的环境里,那种力量也让我们感到幸福似乎始终也未曾抛弃他们而去。

即使这些是杨绛老人在爱女与老伴相继离世后写下的代追忆性的文字,期间不免带上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戎戎独立于世的感伤,但我始终觉得这些文字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爱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质。或许在于我的这个年龄还无法更深入的去领悟,但我却无不羡慕钱杨先生夫妇那种志趣相投,相濡以漠的人生。再轰轰烈烈的生活,到最后无非都要回归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实的,能在平淡中产生的趣味才是由心而发的,这是一种随兴所致的热情。反观时下大众,为了高质量生活而刻意追求的“兴趣”,只不过是没有自我的人云亦云的多出的负担罢了。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五】

不知上帝给了敏锐的感知是坏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会特别痛。

昨天在图书馆找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她就已经剖心给读者看了。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这种情感,普通人也会有,只是我想即便会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当初姥姥去世的时候,姥爷只是一直哭,哭的像个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时候,奶奶也一直哭,边哭边说,老三没有等到这次过年。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妈妈跟我说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爷爷了,然后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队伍,边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时候,看着她的灵柩缓缓移动,想着她离开了就不能回来了,便忍不住。

这种痛的感情,要理顺了,思索了千万遍才能呈现,这时候心痛不会消除一点点,反而像一道道划痕,每写一个字就痛一下。

不过我还是希望写成作品后这种痛能缓一缓。时间会治愈一切吗?会抚平伤疤,留下印记的吧。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我们仨》读书笔记


最早对于杨绛先生的认识,只知道她是我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的夫人。钱钟书的《围城》很早就仔细读过,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近几年对于杨绛先生的了解也只是通过一些读物中摘抄先生的精典语录而得之,其中不乏精僻之语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是的,读书,要了解先生就必须走进先生的文字,那里有她的思想,她的感悟,她的喜怒哀乐,她的世界。

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不是一部什么大作,准确地说是一部有关一家三口(钱钟书、杨绛、钱媛)亲情回忆录,一些有关发生在“我们仨”之间的故事,杨绛先生写下这本书时已是92岁的高龄。可以想像,当时的先生是如何在一个一个无眠的夜晚,守着一烛灯火,青瘦的手指,紧握笔端,在纸笺上追忆着,属于他们三人的过往,甚至我都能清晰地听到先生的笔尖碰触稿纸发出的沙沙响声。

透过文字,我看到一个近百岁老人,走过漫长的岁月之河,经过事业、家庭的多次变故乃至生命中至亲至爱亲人的离去,她那痛彻心痱的悲伤,无限绵长的思念与常人所不及的坚强。在书中,先生用梦境来回忆“我们仨”在一起发生的生活小事,而那些小事就像一颗颗随意散落的珍珠,先生质朴的文字与细腻的情感交织成线,连接起一串为之想念,为之欢喜,为之动容的项链,让我感动到至今,难以忘怀。

对于过往岁月的回忆,先生总是用平淡的语调,简单的文字,无尽的思念,娓娓道来,像秋日落叶,像冬日暖洋,透着温暖,透着深情,透着智慧。甚至“文化大革命”那段回忆,先生也总是淡然的,无不呈现出先生对那段岁月的接受与适应。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杨绛先生常常都要去古驿道旁的船上看望自己的丈夫(钱钟书),每次都会地经过那段特别难走的古驿道,先生这样写到:“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摘自原文)。试想,那段岁月该是如何的黑暗、怎样的漫长,然而先生却把自己的目光定格在那伴随四季变化的树叶上,把苦难过成诗与希望,或者也透着落寞,但终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或许也只有如此的情怀和强大的内心,才可以让先生在亲人相继离世后的几十年里,仍然恬淡超然,依旧笔耕不辍,从未懈怠。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摘自原文)

2016年5月25日凌晨,我们敬爱的杨绛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105岁。

如今,杨绛先生终在这寻寻觅觅中找到了“我们家”,怀着我们仨的幸福,永在一起,不再分离,而先生的文字依然将伴随着我们走向很远。相关:《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


整个假期,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每一次阅读,穿越平淡朴素的字迹,用潺潺柔水写成的文字,字里行间那无言的感动,相失之后的痛楚与难过。团聚,生死离别,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蕴藏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中,文字叙述很简洁,很平静,但是我们心里却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和无言的感动。

故事很简单,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读到第七章,阿瑗两年不见父亲,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她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真是绝句啊,这父女间的对话!

还有,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

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这样聪慧的女儿,妈妈怎能不记得她吐露出的每一个音符句语?所以,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杨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她嘴上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阿圆去世时,还差两个月才满六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如何摧残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

当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先生去世。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这里,还能有人不动容吗?

最后的附录里,有钱瑗打算写的她的那个版本的《我们仨》的手体本初稿(未完成),还有她在病中写给同样生病的父亲的几封信,写给母亲的新年贺诗,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进食了,但不放心阿妈,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那种父女亲人间的浓情和俏皮让人感慨万千。最后附录三里,收录有女儿给爸爸的速描画、钟书先生给煮饭阿姨的抽象写生实物画这点点滴滴碎纸片都让杨先生视为珍宝一一收藏其间,那是属于他们仨的宝贵财富和回忆传记,没有人能走进,只能在远处观望与唏嘘

杨绛先生用她的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讲述了我们仨,一生,也因为有我们仨,感觉并不孤独,生活很有意义。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杨绛先生心里的,是我们仨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样的回忆,有些痛楚,有些温暖,有些感动,有些回味。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小家,因为有我们仨,很快乐,很温馨。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4、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5、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6、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7、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8、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9、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0、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1、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更多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摘抄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参考]《我们仨》读书笔记大全63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我们仨的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