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我们仨》高中读书笔记。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我们仨》高中读书笔记,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们仨》高中读书笔记2000字

高一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起杨绛先生,然后回家翻开《堂吉诃德》哦,果然是她翻译的,1978年,邓小平曾把中译本《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来访的西班牙国王肃然起敬。

杨绛(1911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是著名律师杨荫杭之女。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然而,她的身份,更让我们感到熟悉的,是钱钟书之妻。六年后再读《我们仨》,仍觉得这是一本开卷便不忍放下的作品。《我们仨》是92岁的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的回忆录,全书共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前两个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生活情感,笔法独特也有些晦涩难懂;第三部分占据全书大部分篇幅,从1935年她与钱钟书刚结为夫妇赴英留学开始,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忆了一家三口63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更多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语言从容、简洁,看似平平淡淡,却闪耀着经过漂洗的朴素生活本来的绚烂多彩。

1935年,初到英国,这对自小被仆妇照顾的新人开始在跌跌撞撞中过日子。为了做早饭,他划了生平第一根火柴;为了满足馋嘴的他,她学会用雪利酒文火做红烧肉;他们把店里送来的扁豆剥壳又一面嫌弃壳太厚豆太小,剥了好多才醒悟过来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而每天早晨一大瓯牛奶红茶,也成了他们一辈子戒不掉的习惯。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无锡少年,然而日子却像搬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钟书给她端到桌上的早餐,有果酱、蜂蜜,那般甜蜜。

1937年,他们有了女儿钱瑗。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其实,我读《我们仨》,读出了季康之于默存也如母亲一般。在她住院的日子,他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告诉她:我做坏事了。他打翻墨水染了房东家的桌布、砸了台灯、把门轴弄坏了,像一个做错事情等待妈妈回来的小男孩一般,她说:不要紧,回寓后便真的全部修好,让他信赖、安心、能够依靠。1938年,一家三口回到硝烟弥漫的祖国。他先是赴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后尊父命去蓝田当英文系主任,这期间有来自同事的误解、有来自家族的压力、更有来自战争的流离颠沛,还好有她信他、懂他、陪他。女儿的成长也是苦难生活的一剂糖丸,钟书爱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东西,总说:Babynoeat。她看着妈妈的脸,迸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语:Babyyeseat!她那时约六岁。大约每个孩子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间的,因为她们不乐意,来走这一遭要经历太多痛苦与烦恼,所以佛把这人世叫做婆娑世界。然而当父母把她们抱在怀里,她们分明又是笑的,笑的那样甜蜜。或许,她们正是看了这世界太苦,所以来了,想把无尽的欢乐带给父母,或者想把这个世界的苦痛全部带走。钱瑗与钱钟书夫妇的缘分亦是如此。在最艰难的时期,有女儿陪伴,看着她跌跌撞撞成长起来,一家三口苦中求乐、学中求乐,圆圆头(钱瑗的昵称)成长为爷爷口中的读书种子,季康完成了《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戏剧作品,翻译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并全力支持钟书完成《围城》的连载。他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然而解放并没有结束所有苦难。***岁月,他们被下放至干校,走出牛棚后仍不能与强邻相处,女儿帮助他们逃走,一家三口

挤在北师大的宿舍,阿瑗不用担心爸爸妈妈受欺负,我们也不用心疼女儿每天挤车往返了。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这是豁达的一家人,也是默契的一家人,内心的相互支持让他们捱过这个特殊时期受到的特殊待遇。然而日子再难熬,我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感受到的只是她内心的平静、沉定,她没有诉说饱受的委屈,她回忆的只是钟书哮喘发作时一个妻子心中的焦灼和戏称之呼啸山庄来带给丈夫略微宽解,她回忆的只是地震时期外文所年轻人和女儿女婿给他们的帮助与关怀。这期间,他们依旧不辍笔耕,她译完《堂吉诃德》八册,他的《管锥编》初稿亦已完毕。

1977年,***结束,他们搬进现在的三里河寓所,生活开始苦尽甘来。之后20年的生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阴晴隐于其中,只是这位耄耋老人已尝尽人生百味,参透悲欢离合,无一句控诉无一句抱怨罢了。然而,1997年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丈夫钟书去世,再参透,她仍旧是想念女儿和丈夫的,于是2003年这本《我们仨》出版问世。在卷尾,她引用白居易的《简简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见她的心上多添的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又绽出的几个血泡。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钟书是我们的老师。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就是这样的一家人,相扶相伴跨过半个地球,走过半个世纪,让孑然一身的漂泊者也为他们感动,也想找个能相知相爱相惜的人,感受家带来的温暖与支撑。家,已然不是一处寓所,简简单单地容纳我们仨,而成为一个意象,成为这一辈子身心的港湾。

《我们仨》高中读书笔记1300字

用一点点的篇幅,介绍《谁动了我的奶酪》。十年前,那时,我还在上大学,大一新生,被几位同学拉着去听了一场演讲比赛,我记得大概是演讲比赛,因为,我是坐在地下的观众,若干个长得和我差不多的男男女女依次上台各自读了自己的演讲稿。

但是,我只记得一个人的演讲内容的一部分,这位同学前几年听说已经定居在了新西兰,大学时,跟她也没有太多沟通,有一次俞敏洪来学校演讲,听说她也站起来和俞敏洪互动了,这对多年前的我都只是一点点记忆而已。

回到那天的演讲,她的主题就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都只是在图书网站,或豆瓣,或京东亚马逊,或免费电子书网站上看到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接触它,了解它,对我最大的震撼是,当初接触它的人已经定居了新西兰,实实在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我是在十年后才花了一个多小时就读完了它。

人生就是这么戏剧。

书的内容非常简单,故事前的背景描述,故事正文,和故事讲完之后的讨论。

极其简单的故事,居然卖了几千万本。故事的主题就是:改变。

改变,这个词大概你不会陌生,我们都不会陌生,其实你不去了解,你的世界也在改变,比如你一点一点增长的岁数和体重。

说到改变,一般人都是要去往更好的方向走的,新年愿望就是这个意思,可是又有几个人还记得今年年初许的新年愿望呢?

噢,有些朋友可能还不知道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我这里简单复述一遍:

嗅嗅和匆匆是一对老鼠朋友,哼哼和唧唧是一对小人朋友,他们四个,每天都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中寻找一样东西,它就是奶酪,奶酪代表着富足,他们吃这个,爱这个,有一天,他们找到了一篇巨大的奶酪站,四个都非常开心,一天一天过去,奶酪最后没了,嗅嗅和匆匆穿上跑鞋走出奶酪站,立刻投入寻找新的奶酪的旅程,而哼哼唧唧他俩却在奶酪站磨磨叽叽,怨天尤人,苦恼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期待奶酪会重新出现,最后,唧唧发现一直这样下去,不如重新出去寻找,正常人都可以理解,出去了就会发现新的机会。

故事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可想而知,唧唧最后发现了新的奶酪,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适应改变,在未来的日子里。

深入说明改变这件事本身,是一个科学问题,有行为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科学家在研究如何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

不过,在我们这篇文章中,仅就一点去讨论如何改变,这已经不在故事的主题内了,故事是说,当你感觉到改变的时候,你就要去适应它,我觉得,这还是被动的改变。

可是,我们身处在生活中,有时候是需要我们主动去改变的,这里推荐李笑来老师在得到专栏中说的一个概念:活在未来。

一般人都会给自己设立各种目标,比如一年读8760本书,减肥100公斤,腹肌一百八十块等等,可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效率极低,因为,我亲测的啊。

用活在未来的方法论看,我们并不是在设定目标,而是在用设定目标之后,这个目标所需要的道理或者原则去实践生活、去践行。

比如,一年读8760本书,那么,你可以给自己设定这样的原则:每天不能睡觉,不吃饭,什么都不干,每当我空下来,我就读书,而且要在一小时内读完。

这是执行意图,IFTHEN,如果怎样,然后怎样。

持续不断地践行原则,你就是那个正在改变的人,最终,你也会走到那个你早就看到的未来。一般人做不到,所以,我的六块腹肌还没有出现,一年也读不了十本书。好了,鸡汤介绍完了,改变并不难,关键是,拆分到原则和道理上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我们仨和《我们仨》


我们仨和《我们仨》
薄暮黄昏中,翻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如入芷兰之室。一件件别致温暖的平凡小事,一个个单纯温馨的生活点滴,让我的心充盈着一股莫名的感动、温暖与淡淡的忧伤。
这是一个让人仰止的精英家庭。爸爸钱钟书是 “博学鸿儒“,妈妈杨绛是戏剧家、翻译家、小说家,女儿钱媛是开创了英语“文体学“的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这也是个朴素干净、与世无争的家庭。靠着妈妈杨绛的精心主持,这个家充满了温情。房间总是干干净净,毛巾折得有棱有角。生活中的钱钟书总是“做错事”,这时,柔弱的杨先生就会像个女汉子似的对他说:“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

为了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学问,杨先生挑起全部的负累;在丈夫病重和女儿住院期间,她每天都去探望;丈夫不能进食,她就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丈夫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又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整理、发表丈夫的作品,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
然而,“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一九九七年,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钱钟书去世;“他们仨”从此失散了,只剩下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这真让人心疼,让人落寞,让人叹息……

“绮颖,吃饭啦!”妈在厨房里呼唤。出来只见爸已光着膀子坐在饭桌前喝汤。哈,我们仨!忽然想起钱媛的那句趣话“yeseat”,竟傻傻地笑了。又想起那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纵然世界冰冷,但只要有家,我们依然能淡定自然地迈过风尘雨雪,在平淡柔和的日子中尝到生活本该有的甜美与幸福。
此刻,夜微凉,屋外,华灯已上。屋里,我们仨在默默地喝汤。

《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


万里长梦话凄凉——《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

关于写作:有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仿佛是为了掩盖贫瘠的思想情感、又或者是展示自己庞大的阅读量。有人喜欢用最平实的语句,去描绘最真挚的情感。因为简简单单才是真,而情到深处自然就浓了。

我比较喜欢后者。《我们仨》便是这样一本朴实而又饱满的讲述亲情的佳作。杨绛先生用最简单的语言,举重若轻般描绘出“我们仨”在一起时的幸福美满,以及“我们仨”走散之后的肝肠寸断。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简短的记述杨绛先生做过的一个梦,梦里钱钟书走丢了,她怎么也找不到。梦醒,埋怨钱钟书为什么一声不响撇下她就走了。

二、第三部分是关于“我们仨”的所有美好回忆。

书中这一部分放在第三章,而我准备按时间顺序先说美好的部分,因为这里会对人物做出描写和铺垫,看完这些,再去看分离,更能体会那种伤痛。

这部分记录了二人结婚之后,以赴英国求学为起点展开的幸福生活,这部分的描写很喜欢,因为语言平淡、真实、有趣。

更难得的是,杨绛的描写很接地气,她笔下的一家三口就是很平凡的一家的三口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光环加持。让人很容易引起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想一想,他们仨后期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我们也出生了,有些记忆、有些生活、照片中一些物件都能找到重叠之处,很容易就能想象出来的生活场景,有代入感。

不仅如此,关于人物的描写也很立体,每个人的小性格或者弱点都一览无余,没有滤镜下的人物更加真实。

钱钟书其实很居家,会给杨绛做早饭,他们搬家时会帮忙打扫房间,他在做选择时也会犹豫不决,他笨手笨脚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比如打碎了房间的餐具、弄坏了门把手、弄脏了衬衫等。他在一个地方学习,也不常去附近游玩。

杨绛其实有点胆小,怕黑,睡得晚起得晚,也会因为在牛津只能走读而感到自卑,难过时也要钱钟书安慰、疏解。很佩服他的一点是:永远尊重别人的选择。

钱媛很乖很懂事,也很聪明。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朋友同事学生多尊敬她,后期还给予父母很多照顾,曾经在病中给杨绛写过一首诗“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以前没有了解过她,通过这本书的叙述,深觉钱媛老师应是年轻人和所有儿女们的榜样。“我们仨”就这样在时代和生活的风雨中互相依偎,遇到困难一起面对,无论多么辛苦的路都能走出幸福和甜蜜。(他们仨的故事没有列举太多,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真的很有爱很温暖)

可惜,人生没有永远

也没有童话故事那样的美好结局

风风雨雨半生

终于在暮年有了属于三人的安稳居所时

病痛来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在第二部分讲述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里,杨绛住在古驿道的客栈,每天去陪住在311号船上的钱钟书,晚上回客栈休息,睡梦中飘到女儿钱媛的病房看望她的近况。

春去秋来,古驿道上的柳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直到有一天钱媛也来到这古驿道上,直到有一天杨在这古驿道上再也找不到钱钟书。

其实,这个万里长梦,就是1994年钱钟书开始住院的历程,311号船是他的病房号,古驿道的客栈,就是他们仨在三里河的家。而杨晚上睡梦中飘去女儿那里是钱媛1996年生病住院后每晚打电话给杨讲述的自己的现状。

杨绛在听到女儿隔壁病床上夫妻聊到钱媛说她“很坚强,就是一直在惦记爸妈,说到妈妈就流眼泪”的时候,她写到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钱媛的病愈发严重

直到有一天

杨绛看到钱媛轻健的来到爸爸的船舱看爸妈,说“我已经好了,我的病完全好了”

钱钟书睁大了眼睛,告诉杨绛“让她回去,回到她自己家里去”

圆圆说:爸爸,我就回去了,爸爸,好好休息

圆圆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997年钱媛因病离世

钱钟书的身体日渐消瘦

从开始能坐起来陪她说说话,到后来只能轻轻捏捏她的手,表示他还在

那晚,他强睁着眼睛

她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说:绛,好好里(好生过)

好像没有说“明天见”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姥爷还在世的时候,那时我在上初中,有天晚上他睡前无论如何要把我叫过去,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春苑,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那时懵懵懂懂的,只知道应声。不久之后姥爷就离开了。

是不是人在最后时刻都有感知?

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时候人该多么难过多么无助啊,又或者是不是会释然呢?)

1998年钱钟书因病离世

长达四年的梦,就这样结束了。

杨绛说:我忽然想到第一次在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夜深人静,我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触动,泪流不止。

杨绛先生字字句句直戳我心深处

她平实的描写,处处都拨动心弦,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说美好回忆像一碗粥,温暖、治愈,让曲折的旅程无时无刻不被幸福包裹

那么万里长梦就像一壶酒,辛辣、清冽,如梦如幻,一点一滴都在刺痛神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也终将失去自己的时代

我们应珍惜

珍惜时间、珍惜亲情、珍惜所有美好

又是一年生日时

谢谢爸爸妈妈

祝我生日快乐

另:1最后一张图片系去年十一和爸妈及爸妈朋友去九华山游玩所摄

2从第一篇的大段文字堆砌,到这篇已尝试将文字、段落和排版都化繁为简

3关于以后,希望继续改进。预备配图全部用原创摄影作品,因为我的摄影水平还不错,哇咔咔。有可能还会插入自己唱的歌(恩开个玩笑)作者:酋长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对政治不甚了解,也毫无兴趣,对钱钟书的了解也只限于《围城》和日常聊起的只言片语。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完全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人生的一种认识,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奚落甚至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做一枚这样恬淡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所爱的人,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去做的事,这便是一个再好也没有的人生。

有野心不知到底是不是好事,但是我不喜欢,我也没有。“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所努力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他们甚至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的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幸福,是生活的动力,这是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那些将读书视为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的人,并非真的喜欢读书。

直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感到知足。

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最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多么想也这样过一生!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不知怎的,读杨绛女士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的味道。

看过《老王》,杨绛笔下的一个老实的三轮车夫老王,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病危时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床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终要报答大家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给作者送来了鸡蛋和香油。可是作者会错了意,留下的,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己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己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她后来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高一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起杨绛先生,然后回家翻开《堂吉诃德》——哦,果然是她翻译的,1978年,邓小平曾把中译本《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来访的西班牙国王——肃然起敬。

杨绛(1911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是著名律师杨荫杭之女。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然而,她的身份,更让我们感到熟悉的,是钱钟书之妻。

六年后再读《我们仨》,仍觉得这是一本开卷便不忍放下的作品。《我们仨》是92岁的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的回忆录,全书共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前两个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生活情感,笔法独特也有些晦涩难懂;第三部分占据全书大部分篇幅,从1935年她与钱钟书刚结为夫妇赴英留学开始,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忆了一家三口63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更多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语言从容、简洁,看似平平淡淡,却闪耀着经过漂洗的朴素生活本来的绚烂多彩。

1935年,初到英国,这对自小被仆妇照顾的新人开始在跌跌撞撞中过日子。为了做早饭,他划了生平第一根火柴;为了满足馋嘴的他,她学会用雪利酒文火做红烧肉;他们把店里送来的扁豆剥壳又一面嫌弃壳太厚豆太小,剥了好多才醒悟过来“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而每天早晨一大瓯牛奶红茶,也成了他们一辈子戒不掉的习惯。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无锡少年,然而日子却像搬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钟书给她端到桌上的早餐,有果酱、蜂蜜,那般甜蜜。

1937年,他们有了女儿钱瑗。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其实,我读《我们仨》,读出了季康之于默存也如母亲一般。在她住院的日子,他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告诉她:“我做坏事了。”他打翻墨水染了房东家的桌布、砸了台灯、把门轴弄坏了,像一个做错事情等待妈妈回来的小男孩一般,她说:“不要紧”,回寓后便真的全部修好,让他信赖、安心、能够依靠。

1938年,一家三口回到硝烟弥漫的祖国。他先是赴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后尊父命去蓝田当英文系主任,这期间有来自同事的误解、有来自家族的压力、更有来自战争的流离颠沛,还好有她信他、懂他、陪他。女儿的成长也是苦难生活的一剂糖丸,“钟书爱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东西,总说:”Baby no eat.“…她看着妈妈的脸,迸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语:”Babyyes eat! “她那时约六岁。” 大约每个孩子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间的,因为她们不乐意,来走这一遭要经历太多痛苦与烦恼,所以佛把这人世叫做婆娑世界。然而当父母把她们抱在怀里,她们分明又是笑的,笑的那样甜蜜。或许,她们正是看了这世界太苦,所以来了,想把无尽的欢乐带给父母,或者想把这个世界的苦痛全部带走。钱瑗与钱钟书夫妇的缘分亦是如此。在最艰难的时期,有女儿陪伴,看着她跌跌撞撞成长起来,一家三口苦中求乐、学中求乐,圆圆头(钱瑗的昵称)成长为爷爷口中的“读书种子”,季康完成了《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戏剧作品,翻译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并全力支持钟书完成《围城》的连载。

他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然而解放并没有结束所有苦难。文革岁月,他们被下放至干校,走出“牛棚”后仍“不能与强邻相处”,女儿帮助他们“逃走”,一家三口挤在北师大的宿舍,“阿瑗不用担心爸爸妈妈受欺负,我们也不用心疼女儿每天挤车往返了。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这是豁达的一家人,也是默契的一家人,内心的相互支持让他们捱过这个特殊时期受到的特殊待遇。然而日子再难熬,我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感受到的只是她内心的平静、沉定,她没有诉说饱受的委屈,她回忆的只是钟书哮喘发作时一个妻子心中的焦灼和戏称之“呼啸山庄”来带给丈夫略微宽解,她回忆的只是地震时期外文所年轻人和女儿女婿给他们的帮助与关怀。这期间,他们依旧不辍笔耕,她译完《堂吉诃德》八册,他的《管锥编》初稿亦已完毕。

1977年,文革结束,他们搬进现在的三里河寓所,生活开始苦尽甘来。之后20年的生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阴晴隐于其中,只是这位耄耋老人已尝尽人生百味,参透悲欢离合,无一句控诉无一句抱怨罢了。然而,1997年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丈夫钟书去世,再参透,她仍旧是想念女儿和丈夫的,于是2003年这本《我们仨》出版问世。在卷尾,她引用白居易的《简简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见她的心上多添的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又绽出的几个血泡。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钟书是我们的老师。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就是这样的一家人,相扶相伴跨过半个地球,走过半个世纪,让孑然一身的漂泊者也为他们感动,也想找个能相知相爱相惜的人,感受家带来的温暖与支撑。家,已然不是一处寓所,简简单单地容纳我们仨,而成为一个意象,成为这一辈子身心的港湾。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近来又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这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家庭式回忆录,倒叙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与初次阅读的相同之处在于看到深刻细腻处依然会提笔勾画并且抄录,不同之处却在于心境由久久不能缓和的悲凉而变为丝丝扣心的温暖。

才开始了解他们故事的人总会因为书中第一部分“我们都老了”里杨绛先生隐晦表达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而感到气氛沉重,而后越是读到幸福之处越是惋惜,将先生本想记录的多年来的家庭趣事硬生生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头段时间无意间听朋友聊起“我们仨”,凝重的字句他更多是一句带过不会刻意解说,与杨绛先生书中一笔带过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一下不谋而合,接着朋友说这书更适合倒着看,因为看喜不看悲。

印象深刻的这样一段儿话:“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细细想来先生看似平平无奇的愿景却饱含了对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最厚重的爱和理解,求的向来不是钱财富贵、不是权势附庸、不是与众不同,只是至亲的相依相伴,幸福苦难面前他们从来都是一体,却也给彼此最大的空间去做独立的自己。

提及平凡,总有人莫名将“平凡”与“无趣”画上等号,似乎没有大起大落就无法刻骨铭心?这样的有趣自然也不是人人都能抱以享受。先生书中提到与丈夫两人每日在起居室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互不相扰;工作以余最大消遣就是跟着丈夫四处“探险”,实则就是饭后两人“壮着胆儿”去去平日不常逛的地方遛弯儿,也总能发现一片片新大陆,这就是他们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状态。

后来先生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也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彼此借着一颗儿时的童心童趣美化着能见之物,年复一年的日子却也始终踏实舒坦,守着对方心里的那一方净土去容纳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他们的相处之道。他们的和睦投契自然也为女儿钱瑗营造了一个毫不刻板的家庭生活环境,与父亲母亲的相处从来都是平等而自在的:父亲眼中女儿可以照顾好母亲,这是信赖;母亲眼中丈夫是自己和女儿的好老师,这是欣赏;女儿眼中自己和父亲是母亲的两个小顽童,这是童稚。平等的沟通之下更容易换位思考:即使大我们几十岁的父母也容易脆弱,也会偶尔犯笨、最后会慢慢变老,而家人间从来不是谁一味的包容谁,更多的是需要为人父母亦或为人子女的一番同理心。

“我们仨”——简单的三个字、一本书,书中真切实在的情感使捕捉的每一个细节、叙述的每一件趣事无需过分修饰就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但我相信对杨绛先生而言,至亲家人这辈子的缘分却也不是一本从头翻到尾的书物可以道尽说明;只是拥有时则惜福惜缘,在或许平淡的相守中去感受别致的幸福和家庭的乐趣。作者:李梦瑶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我们仨》高中读书笔记”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