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大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人从出生之后,都需要阅读一定量的书籍。当阅读了一本书籍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你看过书籍中你觉得哪本最值得阅读?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杭州西湖南岸,一声隆然,历尽沧桑的雷峰塔在一片烟尘中轰然倒塌,有人叹息,有人高兴。著名文学家鲁迅便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散文。

文章主要讲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感到非常高兴,他期盼已久的雷峰塔终于倒了,因为那下面曾压着白蛇娘娘呀!

很多人一到雷峰塔面前,就是赞叹,觉得雷峰塔十分雄伟壮观,可又有几人想到《白蛇传》中被法海压在塔下的白素贞呢!

读了这篇散文,你也许会觉得鲁迅是个很迷信的人,故事不就是故事嘛,又不是真的。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白蛇在这篇文章里并不是指《白蛇传》里的白素贞,而是指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妇女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在文章的开头鲁迅是这样写的:我却见过未倒的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中……..“破破烂烂”这个词明显是对雷峰塔的嘲讽。我虽未见过雷峰塔,但我敢肯定,雷峰塔肯定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破破烂烂的。因为这塔就像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可这又能镇压多久呢?到头来,这雷峰塔还不是倒掉了吗?不管它压个几千年几万年终有一天会倒的,什么东西都压不住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就会让我想到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虽然对中国人非常残忍,可是中国人还不是在日本人的镇压,欺凌中不停地反抗,最终取得胜利的吗?所以,就算别人对我们不停地欺凌、镇压,我们也要反抗,要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鲁迅就是这样,幽默的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却又爱憎分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600字扩展阅读

读《塔克的郊外》有感(读后感大全)


读《塔克的郊外》有感陈敬美安新县英才实验小学和四年级的老师交流,推荐一本书,她们推荐我了他们的共读书目《塔克的郊外》。我于是借了一本,刚刚拿到这本书,我便被它精美的封面所吸引。我在想,这是一本很有童趣的书,有小猫,小老鼠和美丽的花园,大致翻阅了一下,里面还有很多插图,它是一本和动物相关的书,和之前的沈石溪的《和乌鸦做朋友》会有什么区别呢?塔克究竟是一只老鼠还是一只猫呢?这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我的阅读。慢慢的我了解到,塔克是一只生活在纽约时代广场地下排水管道中的老鼠,他虽然生活的地方很阴暗,但他心里非常阳光积极,只有一小束阳关经过不知多少次反射折射,最后到达它生活的地方,几粒草籽散落到这里生根发芽,只是这几根细细的嫩草,在塔克的眼里,这里竟变成了他的后花园。它还有一位特别的朋友,一只猫,在我们的世界观里,猫和老鼠是不能和平相处的,但是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却成了朋友,甚至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后来,他们共同的朋友蟋蟀柴斯特托知更鸟约翰给他们捎来消息,说他们遇到了大麻烦,就这样,他们俩乘坐火车去到了康涅狄格州的哈德雷镇的大草原。因为人类想把大草原开发出来,变成钢筋水泥的城市。小动物们栖息的家即将逝去,他们开使焦虑、担忧,他们想请塔克老鼠和亨利猫帮忙。后来他们又遇到了和他们一样担心的小女孩艾伦,艾伦也做了她的努力,大人们也不愿意把大草原破坏掉,包括那些在开发公司上班的挖掘机工人山姆和罗也不愿意草原被破坏,只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小女孩艾伦也只能做些标语,和其他小孩子一起举在山坡上,希望能让过路的车能将这些消息传递出去,但那都是徒劳。故事的最后,一个因缘巧合的机会,塔克他们发现了一块家庭的牌匾,这个镇里的名字是海德雷,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他们把这个牌匾上的字哈德雷修改了,塔克老鼠用他的牙齿把字母中的A啃掉,有咬出一个E的痕迹,变成了海德雷。通过找了一些老物件,做出一个大家认为这是海德雷故居的地方,又通过一些方法让大家发现这个地方,这样,作为一个名胜古迹,大草原被保存下来,在文章的最后,人们把它命名为海德雷草原,而动物们给他命名“塔克的郊外”,再次印证的书名的由来。这个过程中,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那片葱葱郁郁的草原之中,一个个可爱的、善良的、有爱心的小动物们,就仿佛我们的孩子,家人,朋友。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又很真实,很善良,在大情大意面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住草原。他们之间的情谊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作者通过它的笔端,触动了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感知,体会善良和诗意,体会优雅的心情和感觉。慢慢的滋养我们的心灵。我们不能成为文学家,却可以亲近文学,阅读优秀,阅读经典,让这些优秀的文学养分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论人的成长》算是一本心理学的专业著作,有点晦涩难懂,其实我是没有看完的,每每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中的一些专业用词和专业知识吓住了,打退堂鼓了。

尽管没有看完,仍然是有收获的。在我看的为数不多的内容里,让我感触较深的就是沟通。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需要与学生沟通,与同事沟通,与家长沟通。很多时候,在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来自于与学生的交流,与同事的思想碰撞,与家长的换位思考。

我们听到的事情和我们以为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刚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一定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位置,要给学生排位置。开学没几天,我就排完了位置,我排位置的原则一向是高矮顺序,前后滚动。为了不让家长担心或者有其他的想法,排完以后还特意和学生解释了我排位置的原则和原因。两天以后,接到了一个家长电话,家长上来就说孩子的位置问题,我以为是她想说孩子坐的位置有问题,哪哪不好。还没等她说完,我就开始解释排位置的事情,家长倒是耐心的听完我的解释,然后跟我说,她想沟通的问题是她孩子坐的那个位置看黑板会反光,学校大概什么时候会装窗帘?听完,我在电话这头无比尴尬。

后来事情倒是解决的还算圆满,只是这件事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反省自己与别人的沟通,我以为我听了,但事实上我需要的是倾听,真诚,耐心,细心地倾听。都说人用两年学会了说话,用一生学闭嘴,其实我们不是学会闭嘴,而是学会听。

《塔莎的花园》(读后感参考)


《塔莎的花园》读后感《塔莎的花园》系列三本书(《塔莎的花园》、《塔莎的传家宝》和《塔莎的世界》),是一名好友推荐给我的,她因为看了这几本书,爱上了园艺,在家里两个阳台种了几百盆肉肉!这套书,本来下单第二天就可以到的,但快递员由于狂风暴雨推迟了一天才送货,也算是经历了一些风雨吧,好东西总是值得期待的。拿到书之后,随手把几本书都翻了一下,封面设计很优雅,书中几乎每一页文字都配有插画,文字浅淡,图片美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觉得翻书都是一种享受。迫不及待拿起了《塔莎的花园》来看,一看就停不下来,花了几个小时,把书看完。塔莎●杜朵(TashaTudor)是美国著名生活艺术家,插画作家,凯迪克大奖获得者,女王桥身成就奖获得者。书的内容很简单,作者从一个朋友的角度介绍塔莎奶奶的花园和田园生活。塔莎奶奶(TashaTudor)56岁开始独居,过着简单的田园生活,她一年四季自己打理花草,让250英亩的花园四季繁花似锦;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照顾牲畜,纺纱织布裁衣,用花园的各种花为孙女们做花环、做花束,用花园里的果实制造果酱、做点心,接待来访者,过着一种平淡而不寂寞的生活,从返璞归真的生活中享受简单的乐趣。作者用一张张优美的插画和文字绝好地呼应,让你对塔莎奶奶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有时又引用塔莎奶奶妙趣横生的语言,让你感觉塔莎奶奶很可爱,让你很自然的体会到这个老奶奶的幸福感。塔莎奶奶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但她同时也是勤劳的,锲而不舍的,充满梦想的,而且是无所畏惧的。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塔莎的一句话:"希望在人的胸腔里涌出永恒。"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感觉就是原文应该更美,更有力量,当时就忍不住想找出句子的英文是什么(可惜还没找到)。我想,很多人都想像塔莎奶奶那样生活。但我觉得,我们并不一定要像塔莎奶奶那样有个大农场,有个小木屋,远离尘嚣,穿上古董衣服,然后去种很多很多花,但我们可像塔莎奶奶一样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更美好、更美妙。读这本书时,会令你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会逐渐令你沉浸其中,来到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这本书应该是本慢读的书,一口气读完仿佛饮下甘冽的醇酒,感觉是浓缩了,但我想我还会重读,尽量地延长那种美好的感觉,尽情地享受这本书带来的乐趣。

塔克的郊外(优质读后感)


【第1篇】

当我们置身于繁华的都市里,目睹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惊叹于街道上的车水马龙,你可曾想过,在若干年前,这里是什么模样,是否充满着大自然的色彩?想必你我都不曾思考过。但当我真正沉浸在一本叫《塔克的郊外》的书中时,一个小小的想法开始萌芽:我们应当留住大自然的色彩,不能破坏它。

《塔克的郊外》是《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姊妹篇,它再次以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有趣的冒险故事:柴斯特蟋蟀放弃了大都市的生活,回到了风景秀丽的郊外草原。可是,这样美好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大草原也要被建设成像纽约一样的城市了,这里的所有动物将失去它们所热爱的草原,并且四处流浪。万般无奈之下,柴斯特邀请在城市里见过大世面的塔克老鼠和亨利猫来出谋划策,拯救草原。塔克绞尽脑汁,却一直没有想出合理的好主意。直到最后一刻,塔克灵光闪现,整个草原上的动物们立刻兴奋地投入到妙计实施中去,终于守住了那片寄托着它们爱与希望的地方……

在这片小说中,大草原是宁静、安详的,是充满大自然的色彩的,尽管会下暴雨,却永远是那么可爱。正是为了保护这片可爱的草原,那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奋力拼搏:老鼠塔克和猫亨利特意从老远的城市中赶来;知更鸟约翰不停地飞来飞去通风报信;雉鸡贝翠西和哲罗姆甩掉了自己的骄傲和一群田鼠共同工作……倦了、累了就歇一会儿,但是从未停止奋斗。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所谓的“控制自然”以及“进步”,是正确的吗?

在这篇小说塑造的诸多人物中,我最欣赏的是艾伦。艾伦是个环境爱护者,她为了保护草原,不仅多次阻止别人破坏草原,还花了一下午制造抗议牌,希望政府能停止建设郊区。她说,这片草原充满了大自然的色彩,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这是繁华的都市所不能替代的。她对草原,对大自然的爱另我佩服不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发生。一片片草地被残忍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一簇簇鲜花被连根铲起,建起霓红灯闪烁的街道。这样做,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眼下我们虽然通过开发和改造自然界取得了发展,也产生了很多利益,但是,我们同时也失去了大自然原有的清新的空气和恬静的气氛,失去了大自然真实的模样。更有甚者,一些组织和个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无度地进行开发,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人为地制造出一起起“人祸”。长此以往,我们所失去的将会比得到的更多,大自然也必将对我们进行惩罚。所以,我们不应该再随意地毁坏大自然了,我们一定要留住大自然的色彩,大自然真正的色彩!

【第2篇】

《塔克的郊外》读后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时代广场的蟋蟀》,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是它的姊妹篇,名字叫做《塔克的郊外》

老鼠塔克和亨利猫收到知更鸟来信,蟋蟀柴斯特叫他们去郊外,大草原有大麻烦了。他俩到达大草原才知:大草原要被人类开发建设起来了,住在这里的小动物们将失去他们的家园。塔克和亨利想出一个计划来拯救大草原,亨利成了一只“间谍猫”和“窃贼猫”,还成了艾伦养的一只家猫。

塔克利用约瑟夫·哈里的家庭圣经和一块牌子进行改装,放进农舍地窖,让詹斯帕发现了那块牌子,他爸爸告诉了其他人,南希爸爸有一个朋友认识镇议会主席,他带来了主席,主席强行停止了“伯莎”的工作,恢复了大草原的平静。人们称这里为“海德雷草原”,动物们则称它为“塔克的郊外”。

我读了《塔克的郊外》这本书后,发现小动物也可以拯救环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不团结,单单让一只小老鼠干这种天大的事怎么能行?所以我们整个班级是整个集体,在学习方面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最高平均分。在体育方面,我们只有好好配合,才能在接力跑、双人跳等方面取得好成绩。尽管是游戏,但如果不合作也是赢不了的!

小动物们是多么热爱家乡,使出种种办法保护大草原,对付人类,最后通过改了历史,护了草原,骗了人们。动物比人类都要爱护大自然,我们为何还要再给动物们帮倒忙?动物在为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更久一些而努力,而我们人类却“笑着拒绝”,并没有意识到地球,正在逐渐衰落。所以,让我们一起爱护环境,行动起来,为地球环境增添一份绿,不要让动物们孤身奋战,为动植物在地球上生存得更久一些而努力。

《塔克的郊外》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乌塔的读后感600字精选


理想的书籍在读完之后能成为打开我们智慧的钥匙。作品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只要我们勤加练习,每个人都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的。你有没有关于写作品读后感方面的疑惑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乌塔的读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乌塔的读后感 篇1

《乌塔》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在父母的支持下独自一人去欧洲游玩。

当我读到“她一见我,立即做起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觉得乌塔很可爱,又觉得她很讲礼貌,不像中国的孩子,不要说见到陌生人,就是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要爸爸妈妈提醒才不好意思的打招呼,让人觉得中国的小孩很没礼貌。我还感受到乌塔独立性很强。竟然自己一个人去欧洲旅游。假如我去外省旅游,不用说欧洲,父母不知道会有多担心。然而外国的父母总是把锻炼儿女的独立性放在第一位。给他们学习独立生活的机会,真令人羡慕。而我妈妈连我自己一个人下楼到附近朋友家玩都不肯,让我独立过马路也不行。所以我现在还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我还从“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体会到乌塔很细心。从“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体会到乌塔十分了不起。有欧游是要花费很多钱,但乌塔全部自己挣,真是个了不起的女孩。

读《乌塔》之后,我十分羡慕乌塔,因为她独自一个人游欧洲多自由呀!可我这个中国泉州的女孩连独立游泉州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欧洲,父母只会说两个扫兴的字,就是“不行”。我多么希望中国的家长能和外国的家长学习呀!这样我们才会展翅高飞。

乌塔的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篇叫《乌塔》的文章,大家一定觉得好奇,乌塔,到底是什么?是一座塔,还是一个旅游景点?等等,其实她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介绍。

乌塔是生长在德国的一个小女孩,生着一头金黄,秀丽的长发,一双清澈明亮的蓝眼睛,小嘴像樱桃似一样红润,笑起来天真烂漫,十分可爱。

她很了不起,自己利用暑假的时间独自一人去旅行,她为了这次旅行,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准备,为了挣取旅费,她每个周末都到饭店,超级市场去分发传单,洗碗,打扫卫生,挣取旅费,为了熟悉目的地的线路,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终于在充分的准备下,她成功的到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和希腊等国,完成了这次旅行。乌塔这持之以恒的精神真了不起。

记得六岁那年,一次,我们全家去医院看望一位病人时,乘坐电梯时,我第一个冲了进去,电梯门关了,我一个人胆小如鼠地站在电梯里,大约电梯上了一层楼的样子,门开了,我走出来一看,四下无人,由于害怕,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哭声招来了附近的人围观,都在开始议论这是谁家的小孩,没有过多久,我爸爸也闻声赶了过来,我看见了爸爸才慢慢的停止了哭声。

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弱不禁风,娇生惯养,和乌塔比起来天差地别,乌塔同样跟我们是小孩子,在家里也是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宠爱,却如此的坚忍不拔,克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乌塔的读后感 篇3

爱孩子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单独去玩?

在《乌塔》这篇文章中我找到了答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4岁的乌塔花了三年时间准备,三年后便独自一人游欧洲,告诉了我要学会独立,告别娇气。

突然发现,现在还有许多孩子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不喜欢说话,更有的还不愿意去参加夏令营。多看看乌塔吧!14岁就敢独自一人出国旅行。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那天,母亲说要给我买吃的。母亲回来后并没有帮我买,我急得哭了,边哭还边打母亲,可母亲并没有说什么。直到现在,想起这一件事,我就十分自责。母亲天没亮就起来上班,天没黑,不回来。这不就是为了我有一个更好的家吗?为什么我还要打母亲?为什么我没有发现母亲对我爱?

看看乌塔自己那么独立﹑自我。看着我的样子,我觉得很对不起母亲。

为什么不能像乌塔一样?让我们振作起来,告别娇气的我们吧!

乌塔的读后感 篇4

乌塔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女孩,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这个女孩在独自游欧洲时旅馆认识了作者的故事。

当我读到文中的这次趁暑假游历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时,我深有感触,一个才14岁的孩子,居然独自一人去游欧洲,而我几乎什么事都要父母帮忙,犹如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过挫折和困难,依赖性很强。遇见困难很少会自己解决。

我想:中国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一受到挫折就不行了。而乌塔却经历着挫折和困难,独立,自主。中国的孩子长大后会教育他自己的孩子,那个不能做,这个也不能做。但这样会毁了孩子的一生。而乌塔会教育她独立,自强,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意志,还会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件事只有我们亲自做了才会认识它的真正一面。

学了《乌塔》后,我想对中国孩子说:不要做母鸡翅膀下的小鸡,要做雄鹰搏击长空!也想告诉中国的父母们:请你们不要过分溺爱于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放手吧!

乌塔的读后感 篇5

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乌塔》。读完这篇课文,我深受启发。

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在罗马游玩时,恰巧,碰见了一个独自游历欧洲的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为了准备这次旅行,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再给家里寄张明信片或打个电话。作者对她的做法很吃惊,说:在中国,孩子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不会让他们独自出远门。乌塔反驳道:我也是家里的宝贝你的话不合逻辑。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乌塔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识。

读完之后,我进入了沉思,我想到了现在的小孩,我们在家几乎大多数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或者是小公主,各个家庭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是万般呵护,让孩子事事都依赖父母,生怕出了什么事。这样家长殊不知地就把儿女扼杀在摇篮里,埋葬在电脑游戏和漫画书里面。

像我,爸爸每天都要接送,进校门之前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我虽口中唯唯连声,心里却嫌他罗嗦。好像同学们都是这样,每天上学和放学时,校园门口的交通总会被堵塞。有句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确,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不会成长。而经历过风雨的幼苗才能成为苍天大树。

我了解到现在有些大学生竟然连简单的洗衣做饭都不会,还需要家长来照顾衣食起居,那么国家培养这些不会自理、自主、自强的大学生来有什么用呢?还指望着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吗?

从现在开始,不仅是我,大家都应该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乌塔》(读后感参考)


《乌塔》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们学了《乌塔》这篇课文,文中小乌塔那种竟敢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勇气令我好不敬佩,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学得特别认真。

这篇文章主要写“我”在罗马认识了一位年仅14岁的小朋友乌塔,在“我”与乌塔的樊谈中,我了解到了她正在读小学,这次署假独有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

当我读到“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介绍得十分详细”时,我顿时被乌塔那充分的准备惊呆了,要是我出门的话,我一定会让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准备,我只要自己带着东西出门就可以了。从未想过去设计旅行路线或去阅读那个地方的旅游指南,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动过那个念头。而乌塔就不一样了,她为这次旅行整整准备了3年,读了很多有关她所要旅行地方的书籍,挣了许许多多的旅费,而且还掌握了自己怎样的独立自主的生活,怎样的勤俭节约。其实,不只是我,也有许多中国孩子跟我一样,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溺爱里,显得骄生惯养,做什么事都依赖别人,从来不自己单独做。有时家长给一个星期的零花钱,我们会不到一天就花光了,然后继续向爸爸妈妈要,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而外国小朋友就不同了,他们每花一分钱都在想这些钱怎样花才划得来,不仅每花一分都精打细算,而且还会怎样挣钱,这充分说明了外国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所受教育的差异。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中国孩子是家里的宝贝,依赖心强。而外国孩子做事,处事有条有理,独立生活能力强,见识广,知识丰富。我想:这种差异是否也应该引起我们中国的教育重视呢?

《乌塔》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有幸学到了《乌塔》这篇课文,乌塔在14岁时就能独自游历欧洲,我被乌塔那善良、大胆、细心的品质所折服。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为什么中国孩子不可以独立自主呢?难道人们所说的“安全”就是对孩子全部的爱吗?我们是一群渴望去窗外自由飞翔的小鸟,而现在家长们对我们的溺爱,简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过分的关爱让我们窒息。

在家里,我不做任何家务,都是家长包办。我只是学习的小能手,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每当我学习闲暇时,想去帮家长做点什么,总是被爷爷奶奶拒绝,结果,变成了真的书呆子。

在中国,在家里养尊处优的孩子不止我一个。我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只是因为自己不会洗衣服、叠被子,甚至不会整理书包而辍学。由此可见,中国的孩子多么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生活上太多的依赖,思想上太多束缚,行动上太多的无奈!那些把孩子紧锁着的家长们,快打开门窗吧!

乌塔是幸运的,她有着丰富的阅历,有着广博的学识。她有亲自实践、亲自品尝生活苦辣酸甜的神奇经历。而我呢,是幸福的,但却是有缺憾的幸福!在这里,我要对同龄的朋友们说,主动从父母溺爱的怀抱中走出来,锤炼自己独自生活的意志!我要对所有的中国父母说,给孩子撑起一片独立自主的蓝天,让爱更充实,让爱更完美!

《乌塔》读后感600字

乌塔,一个十四岁的欧洲小女孩,居然一人独自游览了许多欧洲国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她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胆量和志向呢?如果不是课文的介绍,我是绝对不会相信那是真的!

就说我自己吧,平时的活动范围只是局限在桐庐县城内。记得去年暑假的一天,我训练完乒乓球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当我从体育馆出来后,发现已经没有公共汽车了,怎么办?我决定步行回家。当我走了近一个小时到家时,已经是万家灯火了。疲惫的我拖着沉重的脚刚跨进家门口,发现只有奶奶一人在家呆坐着,原来爸爸妈妈都出去找我了。虽然那天家人们最后还是表扬了我的勇敢,但我知道,自己肯定是不敢踏出桐庐县城的,更不要说走出国门了。我为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而赞叹!

中国的长辈总是喜欢把孩子带在身边或是“含在嘴里”,不管是出去旅游,还是在附近游玩,都会把孩子紧紧盯牢,不给孩子半点儿自主和自由。

去年暑假,我和妈妈到遥远的海南岛旅游。那里风光秀丽,水天相接,大海在深情地召唤着我。我紧走几步,就迫不及待地冲到海滩上。妈妈一看,就连声喊:“谭力闻,你快回来,小心一个大浪把你卷进大海。”我还是不顾一切往前面跑去,妈妈一看,气急败坏地追上我,一个老鹰抓小鸡,一下子把我拽了回去,嘴里不停地唠叨:你快回来!

我不能像乌塔一样,家长是不是也有一定责任呢?看来是好好跟妈妈谈谈的时候了。毕竟,我要想成才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读后感《《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大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