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三体3:死神永生读后感

三体3:死神永生读后感

读死神永生!三体有感范文。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而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读死神永生!三体有感范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又是一个星期的开始,又是一个星期的结束。很高兴又再次发文了,也不知道下次是几时了,希望是明天,希望是很久,,,,

终于把三体看完了。看完之后,整个世界好像都变得不一样。当我还是个孩子,刚刚探知宇宙和死亡的时候,我对这两者无比畏惧,像是有只鬼魅而又绝对压制眼神轻轻的瞄了你一眼。我能感觉到宇宙的死神这让我感到我的渺小,无力,一无所有;我能感到我在迅速衰老,虽然按人类的计算我还年轻,我甚至能感觉自己随时能触摸到死亡,就在不那么久的未来,然后一无所有。

我在想多么黑暗和理性的思想,才能窥探这邪恶的渺小的秘密。窗外渐渐有淡淡的阳光的洒落,在某个时刻我感觉不到温度,一切都将走向平凡,一切都将走向寂灭,,,,,

可大脑依旧有某个维度声音在嘶吼

前进!前进!不择一切手段前进!然后,我的思绪融入那黑暗的国度,那里光速为零,那里死神永生。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三体》读书笔记


作者:刘慈欣

推荐理由

我看这本书主要由于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介绍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的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谈到这是继刘慈欣之后,又一位中国科幻作家获得雨果奖。这时我才知道了刘慈欣和他的作品。好奇害死猫,想要看完这本书的开头一定要有耐心,像我这种有耐心的人就是花了一个星期左右才看完开头的,在这之间还偷阅了一些简介之类的东西。才有信心看下去,但看完了这本书之后真的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这本书纯粹是一个中国式的《黑死馆杀人事件》,因为自身学历也比较低,见识也比较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这并不是一种炫耀,发现了这些术语的背后都是些什么的,是我小时候对于星空的幻想,一直记得小时候对于类似于虫洞的理论非常着迷。关键在于作者并不是靠着这些咬文嚼字的理论把他的作品推向巅峰的,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人性的剖析,以及回环曲折的剧情描写。有多少的玄幻小说他们是依靠在主角身上发光的,主角是剧情的依托者,主角可以不跟着剧情来,他可以恋爱,升级,杀怪。但刘慈欣的作品并没有细致的去刻画某一个主角,因为这是一段历史,每一个人只不过是这条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吧。

书籍简介

2015年8月23日,倍受瞩目的雨果奖在美国西雅图附近的斯波坎市颁出。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创造了中国科幻的一个记录。这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且对人类充满愤恨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感想

下雨了。

保安撑起了伞,在玩的孩子们也都跑回了家。

石头上有一块明亮的玻璃,似乎是在孩子们的玩耍中落下的。

雨越下越大。

玻璃上滴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滴,各个水滴滚来滚去,互相吞并,无非是大水滴吃小水滴,小水滴吃更小的水滴。最后,各个水滴都十分大,他们小心翼翼地与其他水滴周旋,避免正面接触……

来了个路人,他那宽宽的裤腿,触到了玻璃把水滴擦去了。

在这场没有尽头的战争中,人类就是水滴。

随着《三体》小说最后这几行文字的行进,作者刘慈欣为这个波澜壮阔的宇宙故事缓缓地划上了句号。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仿佛在浩渺无边的宇宙中进行了一场梦幻般的冒险,直到故事的结尾,这场梦犹似未醒……也许直到现在自己仍未清楚地认识《三体》在科幻文学界的地位若何。仅从个人的角度而言,这部小说已带给我足够的震撼。阅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立于不同的角度也可产生多种感悟。《三体》这本书中看出了人性的奥秘。患难见真情,这句话说得好。你别看有些人表面上真情真意,在劫难中就变成了墙头草。你看,本来人类团结一致,结果三体人一进攻,有些人就摇身一变,从地球人变成了叛军。其实这也不怪他们。他们这是出于一种求生的欲望,才去投靠强者的。这是迫不得已的,他们虽然卑鄙,但不是禽兽不如的。然而,在地球人中,又有多少人能维护地球的尊严,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呢?屈指可数。又有多少人能捍卫自己的自由,虽万死而不辞呢?屈指可数,我不禁感慨能捍卫尊严与自由的人是高尚的,能在实力悬殊的战争中捍卫尊严与自由的人是伟大的,能在毁灭前夕还捍卫尊严与自由的人是神圣的。

《三体》始于人性的故事

觉得这整个故事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对道德对文明的提问。从对文革残酷到荒谬的人性的描写,到那些隐晦的长远的工业文明带来的邪恶,作者有一个比喻,他说,也许人和邪恶从来都不是分离的,人就像是水而邪恶就是冰,冰那么容易被区分是因为它的存在形式,但本质与它下方的水是一样的。这又牵扯到哲学的问题,是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作者大胆地将故事的开始放在一个人性中的真善美饱受欺凌的时代;叶文洁的父亲在文革中因为坚持真理被红卫兵批判而死,后来叶文洁在红岸的工作中又受到了自己爱慕之人的欺骗,那个时代充斥的精神狂热以及人性的几近泯灭、扭曲、狡诈和虚伪使得当时还是少女的叶文洁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人性里的种种丑恶反映在叶文洁那双明亮的少女眸子中,她的那颗单纯善良的少女心彻底的破碎了,所以才有了后来出自她口中“消灭人类暴政”的“反动口号”。初读于此,我为叶文洁其残忍泯灭的人性而大感厌恶和愤怒,但后来结合其身世,其所见所闻,又不禁为这个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女人感到可怜和可悲,因为谁也无法厚颜无耻地向一个遭受过人性中的丑恶摧残过的人索求人性的善良。《三体》由此由一个人性的故事逐渐过渡到科幻故事,并将人性的探讨融入到科幻故事中,二者水乳交融,引人入胜。爱的艺术与浪漫。

善良,是耶非耶?

关于人有爱的这一点,在另一个主角程心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她的两次抉择“不暴露三体文明的位置、让星环城投降”,就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当然,她的选择,一次让人类面临被三体文明侵占的危险,另一次让人类失去造光速飞船,避免灭掉打击的机会。看起来出于人性的选择却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是不是她的选择错了呢?我想不是的,记得有人说过“做你所坚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会有人来认可你,赞赏你。更不会被几百人、几千人在公共场合赞许。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一天,有人会很诚心地告诉你,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我觉得审慎地做出决定,然后坚持,谦虚而不失自信,是一种好的姿态。

不提“善良”在宇宙尺度上的正确与否,因为对于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宇宙还很遥远。“善良”在整个人类的尺度上依然值得让人深思。

这些问题对我而言至今还算是一种人性善恶的悖论,如果有一天真的存在这种情形——“善良与无知并行”而“凶残走向真理”,在真与善不可调和的情形下,我们该作何取舍呢?

雨还在下。

玻璃上又滴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滴。水滴又开始滚动,他们被人擦去的悲剧又要上演……

哐当!玻璃被打碎了。魔界消失了。魔咒失效了。

水滴不再自相残杀了,统统落入了草丛中。而那被打碎的玻璃,也静静地躺在草丛中,似乎被人遗忘了。

一抹彩虹升起,天晴了。

水滴很快被太阳蒸发了,保安也收起了伞对走过的人说“空气真好!”孩子们也出来了,你追着我,我赶着你,玩游戏。

只有那被打碎了的玻璃,还静静地躺在草丛中。相关:《三体》读书笔记、三体读后感

刘慈欣《三体》读书笔记


只是突然想起来,就这样看了第三遍《三体》。记得第一遍读的时候,《死神永生》尚未出版。一晃都这么多年了啊。

自己读科幻的起点可能太高了,《三体》、《海伯利安》,还有pKD。等看了银河帝国、太空漫游和海因莱因之后,还能看些什么呢哈哈哈。

对大刘的敬畏越来越深,虽然他从来都不能够写好女性。

想想吧,人们总是渴望一个不那么平淡的人生。他们幻想生活的暗面,期待一个不会到来的意外。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有些事情是人所无法承受的。美丽新世界一旦开启,前尘就真正成为历史。

私以为第一部得雨果奖是很可笑的。本来第一部就只是个引子,在整个系列的水准也是位列最低。最终获奖无非是评委先生们的后殖民心态。而无论是《黑暗森林》还是《死神永生》都可以说是世界级的科幻作品,却没能得奖。后来的郝景芳,《北京折叠》与《三体》得奖的因由别无二致。不过北京折叠之后,现实北京很快开始着手清理低等人群的事业,可以说证明了科幻作品的预言性质,这个角度来看,《北京折叠》能获奖也算名至实归。

如果说《死神永生》带给人的恐惧近乎崇高。那么《黑暗森林》的恐惧却是跗骨之蛆式的。我不止一次地将自己代入小说,我发现我对人类族群没有什么好感。恐怕现代人大多都是这个样子,尽管我们的民族主义教育无处不在,更别说人道主义这个普世的真理。可是我始终不能向自己证明,人类是值得生存的,从来不能。

三体读书笔记800字


小说讲述了地球人叶文洁偶然间发现了另一个地外文明——三体星人(一个有着三个太阳的地外文明),因为三体的不确定性导致三体人必须找到另外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进而入侵地球的故事。在地球人和三体的数百年的争夺中,其他的更高级文明消灭了三体星和太阳系。其神来之笔来自于将基本物理定律变成武器,原来宇宙是十维的,因为文明间的争夺,于是不断的使用降维武器导致宇宙不断的降维,并最终归零。大刘用人类社会的竞争推广到了整个宇宙: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扩张,但宇宙的总资源有限,并引入了猜疑链和技术爆炸。进而引申出整个宇宙社会学,在宇宙中,每个文明都如同在黑暗森林穿梭的带枪猎人,小心翼翼,提防着别人的冷枪,也随时准备消灭被发现的敌人。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曾不止一次的警告人类,不要对宇宙发出各种讯号,就如同在森林里啼哭的婴儿,引来的大多豺狼。

人类是一个很奇怪的物种,我们总习惯于给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寻求一个竞争对手,不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我们不断的在战争与和平间轮回,在毁灭与创造间徘徊,只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新的共同体。我们很容易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的异常团结,却在现实中相互推诿。世界纷争不断,战争从未停止,也许真的只有在共同的外部敌人面前我们才能搁置争议,一致对外。
太阳存在了50亿年,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太阳还有50亿年的寿命,而40亿年后仙女星系将和银河系发生正面的碰撞。这些冰冷的数字昭示了我们人类绝对无法偏安一隅,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当我们从海水爬上陆地,当我们的智人祖先一路走来,就注定了我们未来的道路。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自然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逃避,就必须坦然面对。即便是没有触发三体文明,人类也逃不出“歌者”的二向箔,在大神级文明面前,人类如同蝼蚁,但蝼蚁尚存斗志,况且人类呢?有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用整个人类的文明,见证了整个宇宙的运行真相。灿若星河,浩淼无垠的苍穹之间,众多星际文明如同初春的花蕊,脆弱而又坚忍,在自我的星球上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瞬间。
夜晚,抬头仰星空,城市的灯光让整个天空略显寂寥,西边那个我们最近的行星——金星显得异常明亮。忽然怀念起儿时的夜空,那每一颗闪闪的星星也许都是一个文明的摇篮,而住在他行星上的地外文明,同样满怀好奇的凝视我们。

《三体》读后感400字


《三体》读后感400字:

叶文洁,文革时期的遭遇使她对人类文明极大痛恨,净化人类成为她的目标。所以她暴露了太阳系的位置。读的时候我对她很痛恨但是她的见解与思考直接引出第二部黑暗森林,她的思维是深邃超前的,还有这时期的章北海,杨冬,也许她们都已经看到了结局。

罗辑也是受叶文洁的启发,思维顿时开阔,掌握主动权并且意志坚定。这一时期的人类亲身体验过战争,体验过科技,能把握事情的精髓和关键所在,一针见血,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第二部第三部可以看到她们后续那精准钢铁般的意志和执行力。

第二部中新人类文明太过于脆弱,没有基础科学支撑,虚华的外表,看似强大真实却太脆弱,如同婴儿时期,没有经过战火洗礼和艰苦斗争的历史,天生的缺陷。

人类的关键人物程心,过于脆弱的心灵,一再干涉文明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萎缩退步,毁灭到来之际全军覆没。总之,文明的进步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思维是进步的阶梯。作者:max

三体读书笔记3000字


终于看完刘慈欣的《三体》(《TheThreeBodyproblem》)全集,断断续续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思维冲击。好像作者把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写出来了。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感觉自己很幸运。

《三体》系列共三本,有人说第一本最好看,看完三本后我觉得他们是一个整体,串联起来才能描述一个无比宏大却又完整的宇宙生态系统。不仅是科学层面的宇宙,还是哲学层面的宇宙。首先在科学层面,各种客观存在的的宇宙运行规律(尤其是量子层面的)被作者以非常惊人的故事构造呈现出来,实在是佩服;还有一些哲学层面的东西,比如宇宙社会学,猜疑链,黑暗森林法则,这些似乎由人类社会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在大宇宙中同样适用——毕竟,无论对于地球上的人类还是宇宙中的生灵,生存是都是第一要义,而在有限的资源面前,要想更久生存,必须消灭竞争资源的异类。

因为之前刚刚看了一本书叫《神秘的量子生命》,对于量子力学方面的认知也有了一些,然后惊奇的发现《三体》这本科幻小说中直接提到的,或间接影射的量子力学知识,竟比作为科普读物的前者涵盖的范围要多得多,比如书中提到在文革时期被批判的叶文洁的爸爸,上世纪60年代的天体物理学家,竟因为支持“外部观察导致波函数的塌缩”而被判为唯心主义,从而被戴上“反革命”的高帽子,而这一理论其实是量子力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规律;另外,其中提到的三体世界在制造“智子”的过程中,从一个原子核中拆开的两个智子(质子),其相互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则,不管这两个质子被分开多远,他们之间“幽灵般的联系”依然存在,所以三体人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智子低维展开后变成智能计算机,一个发射到地球用来监控人类行为以及干扰物理实验,还有一颗放在三体世界接受讯息——这其实就是量子纠缠现象!是量子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这么重要的理论科学知识,被作者影射得多么自然生动,有时候甚至觉得刘慈欣作为一个科幻作家,在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绝不逊色于很多科学家,只是欠缺一些实验设计和证实的技能罢了(当然这很重要,但在某些层面却几乎不能实现)。书中还有一些描写思维的形成理论,是说思维其实是基于量子层面的过程,我们如果通过分子层面的方式来研究,并不能看到本质的运行机理。其实这已经属于很前沿的理论研究,我之前看过在神经兴奋传导的过程中,是依靠神经元细胞上的质子流的传递来进行的,而组成质子流的质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遵循一些量子层面的规律,所以思维的本质更多的是一个基于量子层面的过程。由于组成我们的大脑的物质性质以及大脑构造的限制,我们思考的维度也是有限的,要想成为宇宙中更先进的群体,就必须进化大脑,但是人类大脑的“升级”每几百万年才会有一次,所以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其实还远远不可能彻底。

除了量子层面,书中还有很多描述时间和空间的规律,比如光速降为16.7Km/s,会形成黑洞,以及曲翘点啦,奇点啦之类的,这种宏观的空间和时间理论,还有曲率驱动啦这种基本物理学理论,甚至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从前都没有好好看过相关书籍,所以只能在以后带着无限的好奇和期待去阅读相关的著作了。(要不把《时间简史》列为2019年书单:))。

再说说书中关于“人性”的部分,说实话,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出刘慈欣并没有对人类的“善”的层面给予很多的期待,反而是对“恶”的一面进行了血淋淋的剖析,也许站在一个试图解析宇宙规律的高度,任何细节化的“文明”都是冗余吧。亦或,让我做个很狭隘的假设,作者是1963年出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其实是被文革迫害过的一代,至少思想上的迫害是必然存在的,他见证了人心最最丑陋自私甚至残暴变态的一面,所以他当然不会把人性描写的太理想主义。然后他经历改革开放,成为一名工程师,接受技术和科学带来的洗礼。至此,有一个疑问,一个技术出生的人,为何能对基础理论研究推崇至此,这是我一直没分析出来的问题——也许作者的人生阅历远比看上去的丰富吧。回到本段主题,《三体》中描述的人类黑暗面太多,甚至连唯一的“善良”的代表者——程心,也被描述成了用善良摧毁了整个太阳系的人设。其中有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句话是维德说的,一位有野心有能力却残暴怪唳的人,他的存在似乎在向所有人说:“像程心这样善良的圣母情怀,最终将毁了全人类”。我不知道作者放这两个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宇宙中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还是他骨子里就认为,人性只是兽性在人们长期安逸的生活中进化出来的冗余,兽性才是战胜一切的终极王者?很显然,我希望只是前一种假设,因为善良不应该是盲目的,应该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所以如果是我,我应该会把程心设计成一个理智,善良且强大的女性人设吧。整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民众的认知水平,并不抱有太多期待,即使整本书的叙述跨越了上百个世纪,一般的民众在作者的描述下也只是些类似于“没有思想只是尽力追逐生存的可怜的虫子”而已;而对于政府的态度,也并不乐观,甚至在讨论人类最后的终极希望——曲率驱动飞船的建造中,政府充当了最重要的阻力;作者把希望放在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理论物理的科学家们身上,他们基本都被塑造成了超级英雄,一些能未卜先知的神人。前两者,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说过,这与作者成长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关,文革过程中那些互相揭发互相残害的民众,那个独裁的政府,都是烙在坐着心中的印记,会渗透到作品中也很正常,而对于第三个,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是怎样的心路历程让技术出生的作者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此崇拜。

再说说作品中的哲学。作者提到了几个哲学问题:一,逻辑在冥王星上的人类历史博物馆里对程心说:“如果亚历山大东征再往前走一小段就会遇到战国末期的秦,那么历史会怎么样?如果汉朝统一后,独尊儒术换成春秋的百家争鸣,那又会发生什么?”他总结道:“在每一个历史断面上,你都能找到一大堆丢失的机遇——就像人生”,其实我不是一个机遇论者,但是有的时候也会被这种思想所烦扰,比如工作中,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因为一时的疏忽,错过一个机遇,然后好像整个发展链都垮掉了一样,就会陷入无边无际的恐惧和不安中,以致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缓解这样的情绪;二,在太空的格林-斐兹观测站,一位观测者看着望远镜中被更高星系的文明毁灭的三体世界墓场,说:“毁灭一词并不准确,对于宇宙来说,物质总量没少,只是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就像一副扑克牌,仅仅重洗了而已……可生命是一手同花顺,一洗什么都没了”,这句话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细细琢磨——生命是多么偶然的存在,但在强大的宇宙力量面前,却像随时都可能被洗掉的牌,脆弱到不堪一击。像这样渗透于哲学层面的句子有很多,像钻石般镶嵌在整本书中,不经意间被发现,会璀璨得让人流泪。

书中我最感兴趣也是最有共鸣的一个层面,就是关于维度的问题,也是我认为的作者的宇宙观中最最核心的部分,从最初作者介绍智子的制造过程(篇幅大到不符合全文布局)到后面蓝色空间飞船上发生的维度穿越事件,再到云天明描述的那三个童话故事(将人画入画中的故事),再到整个第三部关于歌者,二向箔毁灭太阳系的部分,都让我觉得特别有共鸣。我小时候(应该是13岁左右)曾经不止一次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宇宙外面还有宇宙,他们是不同的个体,遵循着同样地运行规律,而在这些平行地位的宇宙之外又有更高层次(现在知道可以用“维度”来形容)的“宇宙”,那些宇宙又会遵循另外一套运行规律,层层叠叠,永无止尽——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假设——从我们所在的“宇宙”往下面的层次挖掘,行星,人类,细胞,原子,分子,量子(or质子),甚至更更微观的东西,也可以去证实上面宏观的假设?(其实现在知道除了量子,其他都是同一个维度的只是大小不同罢了)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从更容易的微观入手,去研究宇宙的终极真理?(与作者的宇宙观不同,我倒是认为有一些更“生命”的元素可以加入到宇宙观当中,也许是因为我是学生物的缘故吧)唉,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我选择了自认为最最可能走上这条研究轨迹的微生物学,我记得还特地问了朱老师有关量子生物学的事情,然而最后我自己太不争气,没能用双手为大脑争取一些尊严(总感觉这样的循环在继续?不行我要努力跳出这个怪圈)。只能在这科幻的世界寻找些自我安慰了。

不知不觉码了这么多,然而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没奢望能有别人与自己共鸣。说不定作者自己都没想要表达这个,哈哈。幸好无论如何我都会保持回归生活的理智,忙碌的工作会冲刷一切,抚平脑中的沟沟壑壑。我愿做一颗普通的种子,吸收这宇宙中幸而得之的养分,成长为一棵树,每天可以在村头晨露弥散的土地上,晒一晒太阳;偶尔也会在繁星璀璨的夜晚看一看星空,然后过完一生。

《三体》读书笔记1000字


“近日,科幻作家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做出的贡献。该奖项由英国已故科幻小说家克拉克遗产所赞助。多年来,基金会为奖项加入了新的类别,包括终生成就奖和社会服务想象力奖。据悉,去年终生成就奖是颁发给霍金。而刘慈欣这次获得的是社会服务想象力奖......”当电视机里新闻频道的主持人播报这则新闻时,我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夜空,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后面,是否也是那样的美丽。——楔子

人们以为那是回到婴儿时期,羊水般母亲的怀抱,于是他们选择了圣母程心,放弃了最高震慑力的执剑人罗辑,于是,人类的自我毁灭便开始了。

最初的黑暗不过是叶文洁对那个讳莫如深的时代的失望与憎恨,她在红岸向未知的智慧文明发送了请求信息,希望高等生物来改变这个人心不古的世界。这原本是一场思想的荒谬,无形中导致了物种的倾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的恶。

叶文洁渴望三体文明来拯救世界。她暗地里传播思想,吸引精英,在智子的帮助下,基础物理学崩塌了,社会恐慌了,人们终于意识到冥冥中的敌人,而他们却无处遁形了。地球仍是人类主宰,于是叶文洁被逮捕了,而这时事态已超出她的预料,她对当年的罪行供认不讳,临终给了罗辑一个关键。从此,世界的毁灭与她无关,人类陷入了更深的绝望。我们无法预测众生的恶,和那遥远文明对恒纪元生的欲望。

人类陷入慌乱、陷入困局、陷入祈祷,奋力挣扎在一处水洼。三体人的野心终于显现,绝对的技术优势让人类打不破智子设下的技术壁垒,唯一可行的是三体人永远不会的人心难测,于是面壁与破壁,面壁者罗辑终于勘破叶文洁的那句话,成功成为自己的破壁者。人类一直追求的那广阔的宇宙,终于现了雏形,令人咋舌。

宇宙早就拥挤不堪了,活在恒纪元的光明,是人类最大的一叶障目,我们——是多维下的低维生物罢了。黑暗森林的生存法则,注定我们只是猎物,不是猎人。不圈地自牢,就要奔波在无限的荒凉宇宙中。而对物种灭绝的恐惧,是人类难得的喘息。罗辑以生命为触发条件,以向宇宙发射地球和三体的相对位置为筹码,以同归于尽为赌注,为地球博得了生机。但我们无法想象宇宙的冷酷和历经毁灭涅槃的三体人对美好的深切渴望。

那生机使人类渐渐忘了忧患的过去,与三体人和谐的交流营造起美好的伊甸之园,人类在重新选举执剑人时,放弃了白发苍苍的罗辑,选择了圣母光辉的程心。于是,完美的水滴带来了地球最大的毁灭,全人类成了外星生物的俘虏。而你和我对这宇宙又有什么区别呢?罗辑努力破壁时的一个实验又让人们延迟死亡,却带来了三体文明的覆灭。不久之前的宇宙之战,建立起绝对军事化的飞船文明逐渐揭开毁灭的面纱。

这宇宙有更高的宇宙文明在向其他文明抛着二向箔,将那个星系打击成二维形态,这只是最基础的维度打击毁灭手段。猎物若想保存自己,除了将自己变成黑域,就是不断逃离。

曾经璀璨的地球,已是一幅名为太阳系的画作上的一处景色,那人类的飞船文明,才是人类残存的文明之火,短暂停留,永远漂泊。我们无法评判众生的恶,这不过是求生。宇宙是原始的修罗场,我们要回归动物本能,疲于奔命。

毕竟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三体》读书笔记300字


叶文洁,文革时期的遭遇使她对人类文明极大痛恨,净化人类成为她的目标。所以她暴露了太阳系的位置。读的时候我对她很痛恨但是她的见解与思考直接引出第二部黑暗森林,她的思维是深邃超前的,还有这时期的章北海,杨冬,也许她们都已经看到了结局。

罗辑也是受叶文洁的启发,思维顿时开阔,掌握主动权并且意志坚定。这一时期的人类亲身体验过战争,体验过科技,能把握事情的精髓和关键所在,一针见血,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第二部第三部可以看到她们后续那精准钢铁般的意志和执行力。

第二部中新人类文明太过于脆弱,没有基础科学支撑,虚华的外表,看似强大真实却太脆弱,如同婴儿时期,没有经过战火洗礼和艰苦斗争的历史,天生的缺陷。

人类的关键人物程心,过于脆弱的心灵,一再干涉文明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萎缩退步,毁灭到来之际全军覆没。总之,文明的进步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思维是进步的阶梯。

读书笔记《读死神永生!三体有感范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体3:死神永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