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

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

旧山河读后感(精选范文)。

常言道:“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通常会选择写下一篇作文,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优秀的读后感模板有哪些?也许"旧山河读后感(精选范文)"就是你要找的,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旧山河》是一本通过人物和事件讲述历史的随笔集。全书共53篇随笔,语言精炼,篇幅短小;所涉及的历史区间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人物范围庞杂,有正德皇帝、严嵩、吴三桂这样的帝王将相,也有嵇康、贾谊、李卓吾等文人墨客,还有大太监刘瑾、魏忠贤这样的话题人物,从某个人物的遭遇或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入手,对许多历史片段进行了生动解读。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www.dhb100.com/

书里的中心思想是说: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的个人与群体关系失常,在旧传统里几乎找不到个人自由空间。以群体名义进行的道德绑架,使人人背负着空泛沉重的责任;缺乏自我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造成对暴行的盲从,对独立精神的坚持则始终困难重重。而这样的观念至今仍缠绕在国人的精神深处,对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追寻是需要通过阅读和反思来建立新的常识的。

反思些什么呢?首先,时刻关注群体的重大问题,那么个体权利的位置在哪?其次,平民是如何在动荡中演变成参与盲目杀戮和随意破坏的暴民的?最后,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物在儒家体系中如何坚守独立精神?

儒家视使命感为义务和本分,这种使命感内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每个个体都怀有这种使命,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这种宏大而缥缈的救国责任,集体的精神生活是何等充实,已经不需要独立精神了。但是天下兴亡的判别标准应该是个人是否有机会在群体中实现幸福,如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承担兴亡的责任又有什么意义?

至于平民向暴民的转变,原因有四,一是官逼民急了反;二是受自我纵容情绪的操纵,自居为弱者的人堕落最快,起初只是激愤不平,下一步就允许自己做各种坏事,甚至欺凌更弱者,大喊“大户积钱还我债,小民养女是吾妻”;三是辨别真相的困难,使得群体想把自己从辨别真伪的负担里解脱出来,让别人告诉我谁是坏人,我直接泄愤;四是一般参与者免罪,只要不是挑头的那一个,事后追究起来,只消说一句受了蒙蔽即可转移责任。

暴民,深受蒙蔽也好,自甘堕落也罢,都是我所为之感到悲哀的,而嵇康那样“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格是我当前这段时间无限向往的。有人说嵇康愤世嫉俗,其实他是不在意世俗,他既不许别人侵夺自己,也绝不侵夺他人。这样的想法看上去朴实,却永远不可能实现,于是他在临终所写的《幽愤》中自责到:“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他无论如何想不明白,我只是不和你们一起玩了,为什么就是敌人了?对于大多数“合群”的人来说,他们最愿意看到一个平坦的社会,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别人和自己一样,一样平庸、一样麻木,任何多样性都让他们感到焦虑与可憎,因为他们做不到像嵇康一样仅凭个性就能立身,所以反感怨恨。说到底,嵇康是一个悲剧,无论放在时间洪流的哪一个点上都是一个悲剧,但不妨碍他作为人格偶像给我带来一些宽慰。

读刀尔登的书对我而言是在思想自由上的一点进步,之前也看过他的《中国好人》,和这本《旧山河》一样,不仅道理澄明,常给人豁然开朗之感,而且语感顺滑,幽默偶然流露又不做作,没有“愤青”的急躁,也不强求市井气,像维生素一样清新无害,带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https://m.dhb100.com/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延伸阅读

眼界读后感(精选范文)


我始终觉得读一本书,什么时候才会反馈到自己身上呢?反正不会马上吧,这不重要。这本书较为系统的整理了很多我本就知道的大道理,也就是常说的心灵鸡汤。但是我每每读到还是感觉很有意思,很受启发。有时候会觉得读完什么都没有记住,是不是白读了。其实读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慢慢的化为养料滋养我的心灵。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个类型的书大致可以归结到人生智慧、鸡汤、生活哲学、励志,我看过许多,但我对鸡汤并不反感,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多喝点鸡汤作为心灵的养料,倘若等到中年老年再来补营养就有些晚了。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喝鸡汤,对鸡汤很反感,我觉得大可不必,不过是喝了没有用出来。倘若喝了鸡汤,并在效力还在的那段时间做出改变将它用出去,那就大不一样了吧。

这本书的标语是:眼界决定世界,思路决定出路,我十分赞同。这个世界很大,也笼罩着迷雾。这个世界长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用什么高度什么层次去看世界。

书中有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观点,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1.凡事往好处想,事情自然向好处发展,要用积极心态去引发积极的思想,而积极的思想往往会引导积极的行为,从而造就积极的人生。

2.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很多时候,我们无需刻意去追求什么,反而是经营好自己,让自己过得好,让自己进步精进,自然会吸引积极的事物和积极的人。

3.生命太严肃了,切莫事事当真。笑对人生,尽可能用笑去解决问题,你笑,世界会跟着你笑。一番大笑后会发现原来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原来的事儿都根本不是事儿。

4.将心比心,用同理心去看待他人,他人都有他人的难处,没有谁是绝对错的,也没有谁是不可原谅的。

5.自我形象,就是你认为的你,你将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你自己就会变成你想象的样子。所以自己最终好与不好全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设定,要把自己设定成美好的样子,自己自然会向美好发展。

6.无论你相信什么,只要深信不疑,就会成真,使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预测它会发生。

7.凡事都为自己的快乐而做,因为自己甘愿,才会心中充满欢喜。

8.关于朋友,不是你要交多少朋友,而是多少人把你当作朋友。首先你要真诚地喜欢一个人,才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喜欢。

在明确目标之后,最重要的是,迈出的每一步都行之有效。我们都在努力地生活,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走向美好和光明,我们永远不要奢求改变别人,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我们不奢求一定要成功,但一定要永远都不放弃成长。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三》读后感(精选范文)


我初读《三三》是因为沈从文喜欢这样叫张兆和,而且这本小说是写于他们的热恋期间,我想着应该会有个不同于翠翠的好结局,但是三三是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是他心里乡土文化的持守者,那个白脸男人就好像是城里文化的代表,这就注定他们的结局只能这样了。无论结局如何,至少在三三平淡的生活中能遇见那个让她心里泛起淡淡涟漪的人,有些人能遇见就已经足够了。《三三》这篇文章,有三个点特别吸引我,一是沈从文把三三这个小女生的心里世界和情感变化写的特别细致,二是他把感伤的结局写的特别平静,三是这个故事背后折射了很多哲思。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三初见白脸男人时,听那个白脸男人夸她漂亮,笑着跑去了,出于好奇她又故意跟在他们后面,听他们讨论自己该嫁人了,她用指头塞住耳朵,听管事先生说让白脸男人可以去做磨坊主人,脸上发着烧,心里有点生气,这是她情窦初开的开始。她把这件事保密不告诉妈妈,但心里十分高兴,听妈妈说要去送鸡蛋,她假意说他们是坏人,妈妈问她为什么说他们是坏人,面对妈妈的问题她红着脸不回答。最后她还是陪妈妈去送鸡蛋,白脸男人注意到她,她有些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看见城里女子在照顾白脸男人,听妈妈说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她还长得体面,三三心里有些许醋意。

三三最后一次去见白脸男人的时候还和母亲讨论过城里的事情,这时她是期待的,听到白脸男人去世的消息,心里一跳,想去看最后一眼他,但听别人议论那个城里女人是他的衣服,她脸白白的就走了,回到家,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一样,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从初见时的欣喜,到后来的淡淡忧伤,不喜不悲,这期间三三心动过,脸红过,吃醋过,期待过,失落过,沈从文把三三的心里世界描绘的很细致,让人不由得和三三-起脸红,一起失落,他把三三对爱情的憧憬和最后的无疾而终衔接的很好。

《三三》的结尾,三三望着那篮子,就蹲到地下去数着那篮里的鸡蛋,数了半天,到后碾米的人,问为什么那么早拿鸡蛋到别处去,送谁,三三好象不曾听到这个话,站起身来又跑出去了。简单平静的语调,没有歇斯底里的咆哮,却隐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逝去的不仅是白脸男子,还有三三纯真的爱情和美好的憧憬,这个结局,能想通,也能接受,但还是会难过,沈从文最擅长用最平淡的语气,去讲述一个含有淡淡忧伤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看似平和却有一丝感伤。.不知道《边城》里的翠翠等来那个夜下唱歌的少年没有,但是她还有个期盼,她还可以守着这个期盼度过漫漫的岁月,可是不同于翠翠,三三的爱情还未开始就已结束,那个男人成为她平淡生活中唯一的波澜,就只出现一瞬,就己足够她用余下的时光去回味,如此淡入淡出,拿不走,抹不掉。

白脸男人的突然出现与离去,对三三是产生了一些影响,她对城里生活有过期待,对爱情有过幻想,她也对城里与乡镇的差距自卑过,但这不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生命里还有妈妈,还有溪水,有碾坊,有她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余下的人生。她难受的都没有痕迹,那个男人的只是她人生一个小部分,纵然有些许失意,最后三三还是能多诗意的过完以后的人生。故事的最后所有的一切都会回归平静和释然,他们的生活都还要继续,所有的失落和感伤都会在平静的人生中淡化。(曾丽丽)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九八四》读后感(精选范文)


乔治奥威尔所作的《一九八四》是一本已经被研究得透烂的书,但不管其他人将其剖析得如何不留余地,我依然想写写自己对本书的一些感受。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九八四》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本书极力刻画了一个极致共产主义下乌托邦社会的黑暗与压迫,体现的是一个极权胜利的社会,这与奥威尔的另一本著名小说《动物农场》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处暂且不表。

在我看来,《一九八四》描绘的是一个自由与压迫冲突的世界,文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工作是为政府篡改历史,因为工作的原因,使其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以及社会领袖“老大哥”(BigBrother)产生了怀疑。后来他为了突破束缚以及向往自由等原因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了感情(故事背景不允许人们自然相恋),而成为了思想犯。然后便到了本书的高潮部分:温斯顿在“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改变了最初“错误”的怀疑,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一九八四》中有一句名言:“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其中奴役即自由这句话可谓在文中体现的淋漓精致。我们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道理。温水里的青蛙往往无意于自救,因为它们一点一点地习以为常,潜移默化。书中活在大洋国里的人们也一样,受环境的逐渐影响,而习以为常。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有人似乎隐隐记得,以前的食物比现在丰厚,上一次大洋国的敌人好像是东亚国......”但也仅仅是记得罢了,真理部出色的工作可以完美的抹杀任何痕迹。敢问世间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大概就是人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但,书中的人不这么觉得,他们已经习惯靠真理报所公布的信息去判断事物。这与我国现在的现状也有一定类似,大部分群众容易被媒体的口风控制,而失去自己的自我见解,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在此也呼吁一下网民群众不要太容易被媒体或他人的观点所感染,定要有自己的观点保留。

如果你的行为方式,逻辑思维都已经被奴役,真心的将虚伪当做了现实,在逻辑体系中把2+2=5(文中剧情)当做了驳无可驳的真理,那自然不必秘密地伪装着生活,大可随时随地说出自己真实感受。这是自由么。当然是自由——“奴役式”的自由。

《一九八四》可以说是成功的预言了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相信国人阅读此书时都不免会产生共鸣。知识分子或收敛锋芒苟且于世,或不堪折辱悬梁自尽。他们格格不入于世的思想体系如针毡,他们独具的风骨和那个时代脱节了。

那么在这一个充满限制的年代里,谁最为自由呢?当然就是将领袖希望民众根植的思想体系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战士们,他们把虚伪当做了现实,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闯到别人家里抄家放火。在时代正在逆流,你是选择继续顺流而行,然后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置于公众视野下游街批斗,还是顺着时代一起逆流?无疑,随着时代一起逆流才能得到自由,得到这为虎作伥的自由,放弃良知的自由,文革式的自由,老大哥口中的自由,奴役的自由。

回到书本本身,主人公温斯顿无疑就是时代的一个叛逆者,他选择相信自己的怀疑,相信自己的判断与思考,温斯特被自己对现世的质疑折磨得日益消瘦,甚至在电刑架上死去活来,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质疑。可惜的是,他拒绝被自由的奴役,也没能换来最后的觉醒......书本最后,依然是极权的胜利。(黎松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范文(精选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沟通,我一直认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无论对于师生关系还是孩子们对于本学科的喜爱程度都是有许多益处的。可是该如何沟通,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很难掌握的高深技术,但当我《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发现沟通是可以学会并运用的。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比如: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上课为什么总是说话?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能干什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

那么,我们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房间里乱糟糟,如果直接指责儿子太懒惰就完全没用,但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跟儿子说话:我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价或放进洗衣机?这样一来儿子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感受,知道该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谁能做到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呢?这很难的。我读到上面的方法时,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觉得不对。我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怎么表达,但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要是对方不好好说话怎么办,那我也是有脾气的,无法做到时刻冷静。作者也考虑到了我的疑问,我在书中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我会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我们有时难免会批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言语互相伤害,我们便可以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什么愤怒,第一层想法是我们感觉孩子不重视我们的意见,交流看法时很抵触;第二层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视自己的意见;第三层想法是,我们知道学生只是个孩子,所以觉得很着急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想明白了,其实我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学习,所以我不再指责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会顺畅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霍阳)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精选范文)


想读《呼兰河传》的冲动缘于萧红,一位被鲁迅评价为“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为何生命如此短暂,只活了31岁?她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我发现读《呼兰河传》如果你没有耐心是读不下去的,因为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更没有情意绵绵的感情……不过,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好茶,如酌一杯美酒,需细细品味,才能有所体味其中的滋味。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故乡呼兰河----冷!“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得,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呼兰河城的冷让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故乡呼兰河----不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不太与外界打交道的封闭的呼兰河城。置身呼兰河城,周围一切仿佛离我也越来越近了。印象较深的是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它如一枚定时炸弹,危及生命。但却从未被呼兰河城的人们提到用土把它填平。呼兰河城的人们大概已经没有这种意识了,觉得如此生活很正常、平静,填了反而不习惯。

染缸坊、造纸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算什么,扎彩铺里的活人扎出的世界不管怎样精彩,他们活着只是为了吃饭穿衣。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承载着萧红童年仅有的快乐。

人间可以有不幸,但爱永不缺少。爷爷和后花园是童年幸福快乐的源泉。走进后花园,看到花园里蜂子、蜻蜓、蚂蚱、蝴蝶,好不热闹。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童年,爷爷喜欢在屋后小小的院子里种上我叫不出名字的绿植,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跑到院子里玩儿,看爷爷翻土、浇水、施肥、除草。抬起头,能看见蜜蜂、蜻蜓、蝴蝶在院子的上空翩翩起舞,爷爷喜欢和各种花花草草为友,可以一天都在院子里,我也时常跟在爷爷的后面。我喜欢学着爷爷的样子,他戴一个大草帽,我也戴一个小草帽;爷爷栽花,我也学着栽花;爷爷拔草,我就拿了个小小的铲子学着拔草。”这不正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吗?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当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时,往往会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爷爷会哈哈大笑的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则一本正经拿来谷穗证明给爷爷看,不是一样吗?爷爷则会语重心长的跟我说着它们的区别,我却一溜烟儿跑走了。那时候天真烂漫的我啥都不知道,爷爷却是对我疼爱有加。

看过了呼兰河的荒凉,我才懂得萧红真正的善良。看过了团圆媳妇的悲剧、三姑六婆的冷眼旁观,我才懂得了冯歪嘴子天真的坚强和祖父的温情宽容,多么珍贵、多么可爱。看过了《呼兰河传》,我才有机会走近萧红,了解萧红,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感谢咪咕阅读,让我在寒冬里抬头就能见到阳光,在认清世间百态后真正看到人性的善良。只是还有在为生计奔波劳顿的人们,仍然在这个冷风中被默默地吹打着,而我开始相信,无论那寒冬将多少寸大地裂开了口,只要有人存在,就必然会有希望。

喜欢《旧山河读后感(精选范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