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精选)。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你也许需要"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精选)"这样的内容,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01、亲情|我们会与父母渐行渐远吗?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m.dhb100.com

在本书的第一篇当中,似乎就写出了,我们在安德烈这个年龄与父母的对话。

可能在那个时候父母对我们嘘寒问暖的时候,我们可能只会简单的回答他们,有时候的我们或许正在和朋友一起玩,可能连回答都不会回一个。

等我们到了那个年龄还会像龙应台与安德烈这般,与父母用通信的方式交流吗?

02、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

在给河马刷牙这篇的读者来信其中一篇,他的母亲以他为荣,而他喜欢研究但又与钱过不去。

其实在未来,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在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再或者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还有一篇是有一个女孩的母亲想要孩子学商学,孩子选择了自己想学的。女孩的母亲认为女孩对不起自己,在后来女孩只要给她打电话,过了一分钟她就想挂。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我问了我的父亲:”如果我未来没有选择他想让我选择的专业,他会怎样?”

他说:“没有事啊!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03、事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

在读者来信中有一篇说在广州那些穿珠子的工人就算把眼睛穿瞎了也只能拿着非常低的工资。

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的读书,未来也会像他们这样在工厂里没日没夜的干活,拿着最低的工资,再或者未来人工智能能开始开始替代人类,那我们不读书就什么都干不了。

而且即使我们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们都不能去想自己是否喜欢。

但是只要我们有了一定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不是被迫选择。

04、尊重|人生而平等

在最后的一篇里面马克吐温说的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其实在对于别人有让你产生不满的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一下换位思考。

人是生而平等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身份的低贱而鄙视他们,不应该因为身份的高贵而去巴结他们。

虽然这是一种理想,但我相信他在未来一定会实现。

05、生存|要高效起来

在一篇读者来信中说到香港的人十分的忙碌。

其实在我看来,不止是香港是这样。

全世界都是这样,只有高效起来才不会被淘汰掉。

如果你一直是慢吞吞的,拖了所有人的后腿,那别人就会毫不留情的把你抛弃掉。

在这个社会上只有你快起来才可能不被社会抛弃。

2004年,也就是14年前,龙应台突然发现儿子“安安”不见了,站在面前的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对儿子时她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这是一个如此亲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www.dhb100.com

爱不单单是心里的思念、言语的关怀、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爱,爱而不懂那是虚假的爱,那终归爱的是自己。

她强烈地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亲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远是不单有想法,更关键的是还有办法,而且是妙法。她请求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与她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不能半途而废。安德烈答应了。

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谈人生价值,谈对工作的态度,谈爱情观,谈抽烟问题……对话并非总是顺畅的,有争论,有各执己见。比如安德烈对龙应台说:“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我上面所说,没有一句我的同侪听不懂,而且,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们根本不需解释。”他要求妈妈“问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当然更多的地方充满一个母亲眷眷的让人感动的情,有很多观点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从2004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24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历时3年3个多月时间,母子2人书信往来共36封,以专栏的方式刊载。这36封信影响了台湾、大陆以及国外许多的家庭,许多的父母,许多的儿女。因为两代人“亲而不懂”“爱而不知”的问题,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沟癌”一样,扩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体内,父母给钱、买房、赠车、送饭用各种方式表达“疼爱”也收效甚微,子女节日送礼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镜、防滑鞋、烟酒糖茶频繁表达“敬爱”也难暖爱子之心。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使得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他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这本书是著名的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合著而成。龙应台三十三岁出版了她的《野火集》,三十四岁生下安德烈,安德烈是1985年生,今年27岁了。他八个月就定居瑞士及德国,他十四岁前龙应台一直与她的儿子住在一起,但是到了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她离开德国到台湾某高校任职,回来的时候她感到了儿子从一个十四岁的乖孩子,变成了一个十八岁而自己好像不认识的小伙子,他们变成了两国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儿子对母亲的爱好像紧紧是维系于一种血统的爱,而当中缺乏了沟通的温馨与融合。于是龙应台建议儿子以用网络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字与语音的沟通,一共持续了三年,从安德烈十八岁一直到二十一岁。这是很短的三年时间,却又是很重要的三年,就是因为有了这三年的沟通,龙应台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又细腻、耐心地疏导她而儿子之间的关系,而安德烈具有独特的性格终于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认同及由衷的尊重。也就是他们的坚持,迎来了《亲爱的安德烈》的诞生。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www.dhb100.com

在沟通中,他们所处所感都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他们在不断的质疑和反复的斟酌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与这个大的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冲击波,不仅仅是对家长是一个考验,更多的对我们的后一代产生更大的影响。这35封信中透着母亲的焦虑与期盼,凸显出儿子那种年轻气狂的气质,对事物认识更多的是自信与轻狂,也透出几分认真与幽默,从信中的语言感受到安德烈是一个很感性的、很有活力的年轻人。而我更懂得他母亲的一份浓浓的爱意,更明白为什么以《亲爱的安德烈》为书名的缘由了,那是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深情,无限的爱意,无限的宽容的结晶。他们的书信更多的是给我在满是疑问的教育中得到更深的启发。

感受一:母亲给予孩子所谓的爱,孩子不一定认同。

龙应台很关心他儿子,用我们传统的爱去爱着她的儿子,但是,儿子却在一旁“冷”看着她,不知道聊些什么,儿子是爱母亲的,但不一定喜欢母亲,更不等于他们可以亲密地沟通。我想到了在我们当中的母亲也同样有着这样的尴尬。母亲总以为给孩子更多的呵护与爱,孩子就一定像她那样爱着自己。母亲认为这是一种应该的爱,而在众多的案例中知道,这种母爱往往是从母亲的个人出发点而实施的,而孩子往往觉得不是缺少爱,而是感到来自亲情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会认为亲人的爱占用了他们的自由的空间,使很多孩子反感。如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总在啰啰嗦嗦中重复着有关学习的重要的话语,但是要知道孩子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之所以厌学,其实不是说学习没有兴趣,而是因为大人们没有了解他们,没有从孩子的心灵世界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没有与孩子同行,因此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话语的重复的烦恼,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与他们同探讨当中的问题,站在同一个高度去研讨学习的问题,相信孩子会更听家长的教导,而那些所谓的啰嗦的话语也许就成为了孩子有力的指挥棒了。我们很多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如“完成作业后可以让你去玩一个小时。”这样的话,家长觉得那是对孩子的宽容,但是孩子们并不觉得那是父母给予的爱,而认为可以玩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权利,而不是父母给你的,但是当家长的权威成了压迫孩子自由成长的最大障碍的时候,孩子就会站在父母的对立面,就成了我们大人眼中的“不孝子”了。这就是两代人的心态啊。很多父母们到今天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不听自己的话呢?他们应该明白,他们的儿女虽然是他们的儿女,但是他们也是一个完全独立于父母的“别人”呀!试反思我们当过父母的人,自己也是一样,虽然我懂得对孩子的宽容,但是我也要求孩子很多很多,也好像给孩子很多父母给的所谓的自由很权利,但是,我们错了,其实不是给予,这些权利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只是我们要懂得如何和孩子和谐和平相处,更多地尊重孩子,让他们知道我们是爱他们的,只不过他们还小,更多的需要我们作指引罢了。

感受二:尊重孩子要从小开始。

从上一点的感受中知道,我们都认为尊重着孩子,但是我们真的没有做到尊重孩子,才会有很多孩子产生叛逆甚至走向人生路的另一端。据我对一些外国教育的了解,我知道欧洲人很重视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包括小小的孩子。只要孩子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很多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这些孩子的年龄,我们当中大多数的人会刻意地去强调辈分,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成人了,只要和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们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只能选择服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孝道”了。我们知道孝道很重要,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是往往就是我们严厉的要求,我们的顺从,会抹杀我们更多孩子的天性的纯真,使人变得虚伪飘渺了。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我们不能称呼孩子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我们要好好反思啊!很多人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到底是在夸谁呢?说老实话,如果您就是那个被夸的孩子,您愿意听到以上的话语,还是直接听到这样的话语更舒服,更鼓舞人呢?如:“小健表现得这么出色,真的很棒,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相信您回选择后者。不要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平等的人,他们有资格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在我看来,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尊重孩子很重要,而当我们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得到了孩子对我们的尊重。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我们教育中更要注意的方式问题。尊重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因为他们也是平等的“个体”!

感受三:西方的教育方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从书信的文字中,我可以感受到安德烈的生活是充满色彩和自由的。他可以与同伴们自由地聊天,争论问题,他可以听歌享受着他的空间生活,还可以喝酒,与朋友开Party,还可以到处旅行……他的生活可以用“五光十色”来形容。但是,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孩子的生活:早早起床、匆匆上学、深夜还要做作业、周六日还有各种补习班……我们的孩子没有这么自由,他们在父母的安排下把生活排得满满的,没有自己独立的自由空间,更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想法,即使孩子们偶尔也拥有放松和娱乐,也绝大部分都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般,没能让孩子过瘾。就连现在学校想开放式地进行实践活动,也因为恐惧承担各种责任而放弃很多实践的机会,要知道把学校,把老师告上法庭的例子数不胜数,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我们中国的孩子是不能比的了。再看龙应台作为母亲如何教育孩子的,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来安慰他,鼓励他,给他分析挫折原因及应对办法,而当我们很多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给他办成功晚会,但我们的孩子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些的这些,对我们很多老师或家长来说,都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老是用“老祖宗都是这样教的”的话语来教育现代的孩子,认为教育方面已经做得很足够了,已经够关心孩子了,但是殊不知,我们却一步一步地让我们的孩子走向自卑,走向虚伪,为了得到家长的一次夸奖,为了不让家长打骂,也许我们的孩子会做出很多让我们咋舌的虚伪事情来,于是“说谎”就变得很自然,很正常的了,这种教育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家庭教育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他们母子很客观,很真诚的交流方式让我倍感温暖,那些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那种可以像朋友一样开怀的讨论让我羡慕,那个既懵懂又成熟、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又幽默,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多么希望我们的父母及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感受安德烈快乐而又充实的生活,感受龙应台这位智慧母亲的贴心,把我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我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的孩子丝丝柔美的微笑,给我们的孩子点点应有的尊重,那样,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幸福很多,快乐很多,阳光很多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www.dhb100.com/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参考读书笔记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但最近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通过这个书信让我们读者了解到我们两代人的人生观等的不同。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

1、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2、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3、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4、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5、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

6、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

7、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8、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给你意义;第二,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9、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10、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11、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让自己站在那一条跑道上。

12、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接触更丰富的生活,会感受到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所以更能形成那种原始的,正面的价值观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13、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因为我觉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们敢用这种字眼的话,其实就是自我的表达。

14、一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机会学习如何宠辱不惊。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装聪明。你现在明白为何我推掉几乎所有的演讲、座谈、上电视的邀请吧?我本来就没那么多知识和智能可以天天去讲。

15、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

16、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

谈人生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谈感情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谈教育

你小的时候,我常带你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现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罗纳,看建筑,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谈亲情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

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谈成长

你弟弟也是在他14岁的时候,开始不再像孩子,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翩翩少年的矜持。我不说破,但是在一旁默默地欣赏。我惊讶,成长这东西多么纤细、多么复杂啊。谁都可以看见一个男孩子长高了,细细的胡子冒出来了,声音突然改变了,鼓鼓的孩儿脸颊被棱角线条取代,但是人们不会注意到他眼里的稚气消失,一股英气开始逼人;人们也不会发现,他的穿着、他的顾盼、他的自我,敏感得像女高音最高的一个音符旋绕在水晶玻璃上。他的领子竖起或翻下,他的牛仔裤皮带系在腰间的哪一个高度,他穿恤衫还是衬衫,衬衫尾扎进或露出所有的细节都牵引着他的心的跳动。而你我之间,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个差距既是世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谈理想主义

我实在以你有正义感和是非的判断力为荣耀,但是我也愿你看清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我自然希望你的理想主义比浪漫情怀要深刻些。

谈归属感

全球化的趋势这样急遽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逐渐地要摒弃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老观念?愈来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语言,没有国家;很可能他所持护照的国家,不是他心灵所属的家园,而他所愿意效忠的国家,却拒绝给他国籍;或者,愈来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了所谓效忠的概念?

谈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谈尊敬

没名的,我尊敬那些扶贫济弱的人,我尊敬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工作的科学家,我尊敬那些抵抗强权坚持记载历史的人,我尊敬那些贫病交迫仍坚定把孩子养成的人,我尊敬那些在群众鼓噪中仍旧维持独立思考的人,我尊敬那些愿意跟别人分享最后一根蜡烛的人,我尊敬那些在鼓励谎言的时代里仍然选择诚实过日子的人,我尊敬那些有了权力却仍旧能跪下来亲吻贫民的脚趾头的人

其他

中甸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香格里拉,有点像孔雀说自己是麒麟。何必呢?活在人们的想象里,麒麟永远焕发着无法着墨、不能言传的异样光彩;一落现实,想象马上被固化、萎缩、死亡。

当威权政治和贫穷一起洒下天罗大网把你罩住的时候,品味,很难有空间。因为,请问品味是什么?它不就是细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独立个体的呈现吗?

哈伯玛斯的学生,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经说,Kitsch就是紧紧抓住一个假的感觉,把真的感觉稀释掉。昆德拉的说法更绝: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

谈问题意识(安德烈)

如果买耐克球鞋的人会想到耐克企业怎么对待第三世界的工人,如果在买汉堡的时候,有人会想到赚钱赚死的麦当劳,付给香港打工仔的工钱一小时还不到两块美金,如果买爱斯匹灵头痛药的人,在买的时候会想到,这些跨国药厂享受巨大的利润而非洲染了艾滋病的小孩根本买不起他们的药。如果带着这种觉悟和意识的人多一点,这个世界的贫富不均会不会比较改善?

我从来不给路上伸手的人钱,因为我不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才是重点。可是我自己其实是又软弱又懒惰的,说到也做不到。就这样了。

谈同情(安德烈)

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范文


“从书房走到厨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随手关掉书房的灯,离开厨房时,一定关掉厨房的灯窗外若是有阳光,我会将洗好的湿衣服拿到阳台或院子里去晾,绝不用烘干机。若是有自然清风,我绝不用冷气。”

事实上,我一开始并不理解“消极”的意思。查了字典后明白“消极”的意思是“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可我还是不明白,所有“否定的,反面的”事情都是“消极”的?反之,“消极”的事情都是“否定的,反面的”吗?开Rolls Royce就是“消极”的?捉了蝈蝈不放也是“消极”的?

我不明白。可是,有一点肯定是对的,那就是不要浪费资源。地球资源匮乏,确实很匮乏,浪费是十分可耻的行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是无限的。我们平常所能做的节约能源,保护地球的事情有——离开房间屋子关掉电子设备电源,将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

至于奢侈,也就是挥金如土,滥费钱财,就得因人而异了。平常出去购物,我总是挑便宜的,事实上我也不知道那件商品应该多少钱,几元算贵,可我总觉得把钱花在无价值的,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上,毕竟是一种浪费。有些人,买回来的东西自己忘了用,最后要么是物品过期,要么不适合自己用了即使钱太多没处花,还是去捐些钱吧,给山区和家境贫困的人们,这毕竟也是节约的表现,善心之举。“募捐”和“奢侈”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你想选择哪一个?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