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参考读书笔记。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或许你需要"亲爱的安德烈参考读书笔记"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但最近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通过这个书信让我们读者了解到我们两代人的人生观等的不同。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

1、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2、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3、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4、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5、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

6、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

7、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8、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给你意义;第二,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9、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10、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11、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让自己站在那一条跑道上。

12、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接触更丰富的生活,会感受到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所以更能形成那种原始的,正面的价值观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13、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因为我觉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们敢用这种字眼的话,其实就是自我的表达。

14、一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机会学习如何宠辱不惊。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装聪明。你现在明白为何我推掉几乎所有的演讲、座谈、上电视的邀请吧?我本来就没那么多知识和智能可以天天去讲。

15、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

16、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

谈人生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谈感情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谈教育

你小的时候,我常带你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现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罗纳,看建筑,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谈亲情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

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谈成长

你弟弟也是在他14岁的时候,开始不再像孩子,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翩翩少年的矜持。我不说破,但是在一旁默默地欣赏。我惊讶,成长这东西多么纤细、多么复杂啊。谁都可以看见一个男孩子长高了,细细的胡子冒出来了,声音突然改变了,鼓鼓的孩儿脸颊被棱角线条取代,但是人们不会注意到他眼里的稚气消失,一股英气开始逼人;人们也不会发现,他的穿着、他的顾盼、他的自我,敏感得像女高音最高的一个音符旋绕在水晶玻璃上。他的领子竖起或翻下,他的牛仔裤皮带系在腰间的哪一个高度,他穿恤衫还是衬衫,衬衫尾扎进或露出所有的细节都牵引着他的心的跳动。而你我之间,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个差距既是世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谈理想主义

我实在以你有正义感和是非的判断力为荣耀,但是我也愿你看清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我自然希望你的理想主义比浪漫情怀要深刻些。

谈归属感

全球化的趋势这样急遽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逐渐地要摒弃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老观念?愈来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语言,没有国家;很可能他所持护照的国家,不是他心灵所属的家园,而他所愿意效忠的国家,却拒绝给他国籍;或者,愈来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了所谓效忠的概念?

谈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谈尊敬

没名的,我尊敬那些扶贫济弱的人,我尊敬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工作的科学家,我尊敬那些抵抗强权坚持记载历史的人,我尊敬那些贫病交迫仍坚定把孩子养成的人,我尊敬那些在群众鼓噪中仍旧维持独立思考的人,我尊敬那些愿意跟别人分享最后一根蜡烛的人,我尊敬那些在鼓励谎言的时代里仍然选择诚实过日子的人,我尊敬那些有了权力却仍旧能跪下来亲吻贫民的脚趾头的人

其他

中甸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香格里拉,有点像孔雀说自己是麒麟。何必呢?活在人们的想象里,麒麟永远焕发着无法着墨、不能言传的异样光彩;一落现实,想象马上被固化、萎缩、死亡。

当威权政治和贫穷一起洒下天罗大网把你罩住的时候,品味,很难有空间。因为,请问品味是什么?它不就是细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独立个体的呈现吗?

哈伯玛斯的学生,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经说,Kitsch就是紧紧抓住一个假的感觉,把真的感觉稀释掉。昆德拉的说法更绝: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

谈问题意识(安德烈)

如果买耐克球鞋的人会想到耐克企业怎么对待第三世界的工人,如果在买汉堡的时候,有人会想到赚钱赚死的麦当劳,付给香港打工仔的工钱一小时还不到两块美金,如果买爱斯匹灵头痛药的人,在买的时候会想到,这些跨国药厂享受巨大的利润而非洲染了艾滋病的小孩根本买不起他们的药。如果带着这种觉悟和意识的人多一点,这个世界的贫富不均会不会比较改善?

我从来不给路上伸手的人钱,因为我不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才是重点。可是我自己其实是又软弱又懒惰的,说到也做不到。就这样了。

谈同情(安德烈)

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范文


“从书房走到厨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随手关掉书房的灯,离开厨房时,一定关掉厨房的灯窗外若是有阳光,我会将洗好的湿衣服拿到阳台或院子里去晾,绝不用烘干机。若是有自然清风,我绝不用冷气。”

事实上,我一开始并不理解“消极”的意思。查了字典后明白“消极”的意思是“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可我还是不明白,所有“否定的,反面的”事情都是“消极”的?反之,“消极”的事情都是“否定的,反面的”吗?开Rolls Royce就是“消极”的?捉了蝈蝈不放也是“消极”的?

我不明白。可是,有一点肯定是对的,那就是不要浪费资源。地球资源匮乏,确实很匮乏,浪费是十分可耻的行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是无限的。我们平常所能做的节约能源,保护地球的事情有——离开房间屋子关掉电子设备电源,将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

至于奢侈,也就是挥金如土,滥费钱财,就得因人而异了。平常出去购物,我总是挑便宜的,事实上我也不知道那件商品应该多少钱,几元算贵,可我总觉得把钱花在无价值的,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上,毕竟是一种浪费。有些人,买回来的东西自己忘了用,最后要么是物品过期,要么不适合自己用了即使钱太多没处花,还是去捐些钱吧,给山区和家境贫困的人们,这毕竟也是节约的表现,善心之举。“募捐”和“奢侈”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你想选择哪一个?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


1、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2、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3、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4、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5、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

6、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

7、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8、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给你意义;第二,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9、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10、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11、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让自己站在那一条跑道上。

12、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接触更丰富的生活,会感受到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所以更能形成那种原始的,正面的价值观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13、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因为我觉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们敢用这种字眼的话,其实就是自我的表达。

14、一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机会学习如何宠辱不惊。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装聪明。你现在明白为何我推掉几乎所有的演讲、座谈、上电视的邀请吧?我本来就没那么多知识和智能可以天天去讲。

15、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

更多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摘抄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精选)


01、亲情|我们会与父母渐行渐远吗?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m.dhb100.com

在本书的第一篇当中,似乎就写出了,我们在安德烈这个年龄与父母的对话。

可能在那个时候父母对我们嘘寒问暖的时候,我们可能只会简单的回答他们,有时候的我们或许正在和朋友一起玩,可能连回答都不会回一个。

等我们到了那个年龄还会像龙应台与安德烈这般,与父母用通信的方式交流吗?

02、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

在给河马刷牙这篇的读者来信其中一篇,他的母亲以他为荣,而他喜欢研究但又与钱过不去。

其实在未来,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在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再或者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还有一篇是有一个女孩的母亲想要孩子学商学,孩子选择了自己想学的。女孩的母亲认为女孩对不起自己,在后来女孩只要给她打电话,过了一分钟她就想挂。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我问了我的父亲:”如果我未来没有选择他想让我选择的专业,他会怎样?”

他说:“没有事啊!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03、事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

在读者来信中有一篇说在广州那些穿珠子的工人就算把眼睛穿瞎了也只能拿着非常低的工资。

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的读书,未来也会像他们这样在工厂里没日没夜的干活,拿着最低的工资,再或者未来人工智能能开始开始替代人类,那我们不读书就什么都干不了。

而且即使我们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们都不能去想自己是否喜欢。

但是只要我们有了一定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不是被迫选择。

04、尊重|人生而平等

在最后的一篇里面马克吐温说的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其实在对于别人有让你产生不满的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一下换位思考。

人是生而平等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身份的低贱而鄙视他们,不应该因为身份的高贵而去巴结他们。

虽然这是一种理想,但我相信他在未来一定会实现。

05、生存|要高效起来

在一篇读者来信中说到香港的人十分的忙碌。

其实在我看来,不止是香港是这样。

全世界都是这样,只有高效起来才不会被淘汰掉。

如果你一直是慢吞吞的,拖了所有人的后腿,那别人就会毫不留情的把你抛弃掉。

在这个社会上只有你快起来才可能不被社会抛弃。

2004年,也就是14年前,龙应台突然发现儿子“安安”不见了,站在面前的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对儿子时她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这是一个如此亲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www.dhb100.com

爱不单单是心里的思念、言语的关怀、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爱,爱而不懂那是虚假的爱,那终归爱的是自己。

她强烈地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亲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远是不单有想法,更关键的是还有办法,而且是妙法。她请求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与她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不能半途而废。安德烈答应了。

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谈人生价值,谈对工作的态度,谈爱情观,谈抽烟问题……对话并非总是顺畅的,有争论,有各执己见。比如安德烈对龙应台说:“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我上面所说,没有一句我的同侪听不懂,而且,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们根本不需解释。”他要求妈妈“问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当然更多的地方充满一个母亲眷眷的让人感动的情,有很多观点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从2004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24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历时3年3个多月时间,母子2人书信往来共36封,以专栏的方式刊载。这36封信影响了台湾、大陆以及国外许多的家庭,许多的父母,许多的儿女。因为两代人“亲而不懂”“爱而不知”的问题,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沟癌”一样,扩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体内,父母给钱、买房、赠车、送饭用各种方式表达“疼爱”也收效甚微,子女节日送礼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镜、防滑鞋、烟酒糖茶频繁表达“敬爱”也难暖爱子之心。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使得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他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这本书是著名的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合著而成。龙应台三十三岁出版了她的《野火集》,三十四岁生下安德烈,安德烈是1985年生,今年27岁了。他八个月就定居瑞士及德国,他十四岁前龙应台一直与她的儿子住在一起,但是到了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她离开德国到台湾某高校任职,回来的时候她感到了儿子从一个十四岁的乖孩子,变成了一个十八岁而自己好像不认识的小伙子,他们变成了两国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儿子对母亲的爱好像紧紧是维系于一种血统的爱,而当中缺乏了沟通的温馨与融合。于是龙应台建议儿子以用网络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字与语音的沟通,一共持续了三年,从安德烈十八岁一直到二十一岁。这是很短的三年时间,却又是很重要的三年,就是因为有了这三年的沟通,龙应台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又细腻、耐心地疏导她而儿子之间的关系,而安德烈具有独特的性格终于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认同及由衷的尊重。也就是他们的坚持,迎来了《亲爱的安德烈》的诞生。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www.dhb100.com

在沟通中,他们所处所感都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他们在不断的质疑和反复的斟酌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与这个大的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冲击波,不仅仅是对家长是一个考验,更多的对我们的后一代产生更大的影响。这35封信中透着母亲的焦虑与期盼,凸显出儿子那种年轻气狂的气质,对事物认识更多的是自信与轻狂,也透出几分认真与幽默,从信中的语言感受到安德烈是一个很感性的、很有活力的年轻人。而我更懂得他母亲的一份浓浓的爱意,更明白为什么以《亲爱的安德烈》为书名的缘由了,那是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深情,无限的爱意,无限的宽容的结晶。他们的书信更多的是给我在满是疑问的教育中得到更深的启发。

感受一:母亲给予孩子所谓的爱,孩子不一定认同。

龙应台很关心他儿子,用我们传统的爱去爱着她的儿子,但是,儿子却在一旁“冷”看着她,不知道聊些什么,儿子是爱母亲的,但不一定喜欢母亲,更不等于他们可以亲密地沟通。我想到了在我们当中的母亲也同样有着这样的尴尬。母亲总以为给孩子更多的呵护与爱,孩子就一定像她那样爱着自己。母亲认为这是一种应该的爱,而在众多的案例中知道,这种母爱往往是从母亲的个人出发点而实施的,而孩子往往觉得不是缺少爱,而是感到来自亲情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会认为亲人的爱占用了他们的自由的空间,使很多孩子反感。如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总在啰啰嗦嗦中重复着有关学习的重要的话语,但是要知道孩子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之所以厌学,其实不是说学习没有兴趣,而是因为大人们没有了解他们,没有从孩子的心灵世界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没有与孩子同行,因此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话语的重复的烦恼,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与他们同探讨当中的问题,站在同一个高度去研讨学习的问题,相信孩子会更听家长的教导,而那些所谓的啰嗦的话语也许就成为了孩子有力的指挥棒了。我们很多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如“完成作业后可以让你去玩一个小时。”这样的话,家长觉得那是对孩子的宽容,但是孩子们并不觉得那是父母给予的爱,而认为可以玩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权利,而不是父母给你的,但是当家长的权威成了压迫孩子自由成长的最大障碍的时候,孩子就会站在父母的对立面,就成了我们大人眼中的“不孝子”了。这就是两代人的心态啊。很多父母们到今天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不听自己的话呢?他们应该明白,他们的儿女虽然是他们的儿女,但是他们也是一个完全独立于父母的“别人”呀!试反思我们当过父母的人,自己也是一样,虽然我懂得对孩子的宽容,但是我也要求孩子很多很多,也好像给孩子很多父母给的所谓的自由很权利,但是,我们错了,其实不是给予,这些权利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只是我们要懂得如何和孩子和谐和平相处,更多地尊重孩子,让他们知道我们是爱他们的,只不过他们还小,更多的需要我们作指引罢了。

感受二:尊重孩子要从小开始。

从上一点的感受中知道,我们都认为尊重着孩子,但是我们真的没有做到尊重孩子,才会有很多孩子产生叛逆甚至走向人生路的另一端。据我对一些外国教育的了解,我知道欧洲人很重视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包括小小的孩子。只要孩子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很多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这些孩子的年龄,我们当中大多数的人会刻意地去强调辈分,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成人了,只要和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们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只能选择服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孝道”了。我们知道孝道很重要,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是往往就是我们严厉的要求,我们的顺从,会抹杀我们更多孩子的天性的纯真,使人变得虚伪飘渺了。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我们不能称呼孩子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我们要好好反思啊!很多人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到底是在夸谁呢?说老实话,如果您就是那个被夸的孩子,您愿意听到以上的话语,还是直接听到这样的话语更舒服,更鼓舞人呢?如:“小健表现得这么出色,真的很棒,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相信您回选择后者。不要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平等的人,他们有资格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在我看来,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尊重孩子很重要,而当我们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得到了孩子对我们的尊重。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我们教育中更要注意的方式问题。尊重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因为他们也是平等的“个体”!

感受三:西方的教育方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从书信的文字中,我可以感受到安德烈的生活是充满色彩和自由的。他可以与同伴们自由地聊天,争论问题,他可以听歌享受着他的空间生活,还可以喝酒,与朋友开Party,还可以到处旅行……他的生活可以用“五光十色”来形容。但是,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孩子的生活:早早起床、匆匆上学、深夜还要做作业、周六日还有各种补习班……我们的孩子没有这么自由,他们在父母的安排下把生活排得满满的,没有自己独立的自由空间,更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想法,即使孩子们偶尔也拥有放松和娱乐,也绝大部分都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般,没能让孩子过瘾。就连现在学校想开放式地进行实践活动,也因为恐惧承担各种责任而放弃很多实践的机会,要知道把学校,把老师告上法庭的例子数不胜数,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我们中国的孩子是不能比的了。再看龙应台作为母亲如何教育孩子的,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来安慰他,鼓励他,给他分析挫折原因及应对办法,而当我们很多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给他办成功晚会,但我们的孩子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些的这些,对我们很多老师或家长来说,都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老是用“老祖宗都是这样教的”的话语来教育现代的孩子,认为教育方面已经做得很足够了,已经够关心孩子了,但是殊不知,我们却一步一步地让我们的孩子走向自卑,走向虚伪,为了得到家长的一次夸奖,为了不让家长打骂,也许我们的孩子会做出很多让我们咋舌的虚伪事情来,于是“说谎”就变得很自然,很正常的了,这种教育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家庭教育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他们母子很客观,很真诚的交流方式让我倍感温暖,那些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那种可以像朋友一样开怀的讨论让我羡慕,那个既懵懂又成熟、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又幽默,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多么希望我们的父母及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感受安德烈快乐而又充实的生活,感受龙应台这位智慧母亲的贴心,把我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我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的孩子丝丝柔美的微笑,给我们的孩子点点应有的尊重,那样,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幸福很多,快乐很多,阳光很多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www.dhb100.com/

暑假读书笔记 《亲爱的安德烈》


最近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龙应台。借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j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该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000字


那天我问你,“你将来想做什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于回答我这个问题,所以跟我胡诌一通。是因为你们这个世代的人,对未来太自信,所以不屑与像我这一代人年轻时一样,讲究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还是其实你们对于未来太没信心,所以假装出一种嘲讽和狂妄的姿态,来闪避我的追问?

我几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装潇洒了。今天的青年人对于未来,潇洒得起来吗?法国年轻人在街头呼喊抗议的镜头让全世界都震惊了:这不是上世纪60年代的青年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呐喊—戴着花环、抱着吉他唱歌,这是21世纪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现实生计在烦恼,在挣扎。

从我的21岁到你的21岁,人类的自杀率升高了60%。你刻意闪避我的问题,是因为21岁的你,还在读大学的你,也感受到现实的压力了吗?

还记得我们在德国时遇见的那个画家—提摩吗?他从小爱画画,在气氛自由、不讲究竞争和排名的德国教育系统里,他一会儿学做外语翻译,一会儿学做锁匠,一会儿学做木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又过去了,现在,应该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记得,但是,当年他失业时只有18岁,今年他41岁了,仍旧失业,和母亲住在一起。

没事的时候,他就坐在临街的窗口,画着长颈鹿。在他笔下,长颈鹿的脖子从巴士顶伸出来,穿过飞机场,走进一个正在放映电影的戏院……它睁着睫毛长长的大眼,盯着一个小孩骑三轮车。

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没能结婚,自然也没有小孩。事实上,他一直过着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亲已经快80岁了。我担不担心你将来变成提摩?老实说,是的,我也担心。

我记得我们那晚在阳台上的谈话。你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你坐在阳台的椅子里,背对着大海,手里点着一支烟。那是清晨3点。

朋友若看见你在我面前点烟,一定会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么能在母亲面前抽烟?你又怎能容许儿子在你面前抽烟?”

我认真地想过这问题。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儿子已经21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不准许”呢?我有什么权力或权威来约束他呢?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可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这个人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

青年的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也不容易啊!

“你哪里‘平庸’了?”我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听到这句话,我有点惊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烟,“你会失望吗?”

现在我已忘了当时跟你怎么说的,说我不会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你的工作不把你绑架,让你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你时间,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与感悟


作品概览:

本书收录了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写的一个专栏,包含三十六封家书,时间跨度从安德烈十八岁起,历经三年。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东西方思想的碰撞,甚至是大陆与香港、台湾思想的差异。

第1封信:十八岁的那一年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列举了自己十八岁时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谈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龙应台评价道:

“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同时,我看见自己的残缺。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

[拐弯有话说]

安德烈的困惑我有,而龙应台提到的残缺我也有(于我来说,音乐、美术非但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甚至不是自己的知识范畴),更加引我深思的,是我儿时的环境给我带来了什么呢?

第2封信:为谁加油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了自己对“民族”这东西感觉这么冷,“因为受过?国家’太多的欺骗,心里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所谓国家,对于所谓代表国家的人”。

第3封信:逃避国家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从小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纳粹那段历史,所以从小,“一方面心里关心自己的国家,为德国骄傲,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得冷漠、很不屑”。

第4封信:年轻却不清狂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谈自己的生活内容:踢足球、跟朋友磨混、旅行。

第5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回忆了当初和安德烈的父亲初识的时候,发现欧洲青年和台湾青年的世界那么不一样,对“玩”的态度如此不同,提出这是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的差异导致的。

[拐弯有话说]

我认为中国大陆的80后,是从集体思维到个人思维过渡的一代。

第6封信:一切都是小小的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提到:“从今天排行榜的多元和分歧你就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游戏,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一切都是小小的、个人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有?伟大’的任何特征。”

第7封信:有没有时间革命?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提到和小儿子菲力普的一段谈话:“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不欣赏你、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第8封信: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看过电影《好日子过去了》以后的感触:“这个电影却好像提醒了我,世界上那么多不公正存在,怎么可能没有?反叛’的需要?所差的只不过在于你是否愿意看见,是否愿意站起来,行不行动而已。”继而对自己看见,有时却不愿意站起来、去行动而感到不安。

第9封信:两种道德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消极道德和积极道德。

第10封信:烦恼十九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的两个心事,一个是由于不欣赏自己的英语老师造成的麻烦,一个是感情问题。

我喜欢安德烈在里面写到的一句话:“其实,也都不是什么真正严重的事,但是你知道,给生活?加料’的通常都是些芝麻小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时候,你已经有麻烦了,偏偏还要打破一个玻璃瓶,或者吃早点时把牛奶泼了一身,你只好觉得,太倒霉了。”

第11封信:阳光照亮你的路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反击的策略;谈到感情,龙应台说到:“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第12封信:让豪宅里起战争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了自己学校里一些人的阶级意识、精英思维、势力、傲慢。

第13封信:向左走,向右走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提到了左派与右派。

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对Hip Hop“嘻哈”音乐的喜爱。

第15封信:菩提本非树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首启蒙歌——《菩提树》。

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镇

这封信写在安德烈中学毕业,要去香港读大学之前。即将离开生活的小镇,安德烈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对小镇的惆怅与不舍。

第17封信:你是哪国人?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你是哪国人这个问题越来越难回答。

第18封信:哪里是香格里拉?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香格里拉的开发与破坏。

第19封信:问题意识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提到了贫富差距,提到了只有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贫富差距问题才有可能在第三世界国家改善。

第20封信: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这封信写在安德烈来到香港后不久。在信中,安德烈提到了香港学生在英语聊天上非常吃力,谈到了在香港缺少咖啡馆文化,大家都匆匆忙忙的。

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香港人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精神上。?搏杀’精神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这是香港的现实。”

第22封信: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在这封信中,菲力普给他的哥哥,安德烈,讲述了自己眼中的香港文化。“香港是一个二十四小时有生命的城市,永远有事在发生。而且,在香港真的比较容易交朋友,香港人比德国人开朗”。当然,香港也有菲力普不喜欢的地方,譬如“社会非常分化”。

第23封信:缺席的大学生

这封信,写在2005年12月4日那次香港普选游行后不久。在信中,安德烈谈了这次游行留给他的印象:

一“小”撮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

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钱就行);

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毫无关切;

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第24封信:下午茶式的教养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香港人的理性温和是混杂着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教养”训练和面对坎坷又暴虐的专制所培养出来的一种“无可奈何”。

第25封信: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了自己的穿衣哲学,并问了妈妈两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品味”如此不同?

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或者“阶级”的品味世界呢?

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母亲非常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品位的差异既是时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差,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第27封信: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回答了母亲提出的几个问题,包括:

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谁?为何尊敬他?

“无法评比”

你自认为是一个“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公民?

“在经济上我赞成自由市场机制,在政治上我支持小政府、大民间、公民权利至上。但是,我又强烈不认同自由党派对很多社会议题的态度,譬如妇女的堕胎权、死刑,甚至于环保政策——这些议题在自由主义者的清单上没什么重量,我却觉得很重要。”

你是否经验过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时候。

“不曾”

你将来想做什么?

安德烈胡诌了一通。

你最同情什么?

“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无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是什么时候?

“长大的男孩不哭”

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对于母亲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他给你意义;第二,他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第29封信:第二颗眼泪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莫斯塔的李小龙雕像,谈到音乐剧《仙乐飘飘处处闻》,谈到昆德拉对Kitsch的解读:

“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世界一起被感动,尤其棒!

使Kitsch成为Kitsch的,是那第二颗眼泪。”

第30封信:KITSCH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列举了自己眼中Kitsch排名前十大的清单。

第31封信: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聊了自己的“失败启蒙”。她谈到:“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失败启蒙’教给我的,不是?你以后一定要做那城市里的人’,而是,?你以后一定不能忍受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失败启蒙’给我的教训,不是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

第32封信: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通过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香港开始在公共场所禁烟这个事情,讨论了香港媒体缺乏批判精神。

“公共场所应不应该禁烟,在德国媒体上起码辩论了三四年,学者、专家、评论家翻来覆去全民大辩论。香港媒体上也有一些讨论,但是很少,很零星——而且,你知道吗?香港的讨论说来说去都停留在禁烟的?执行’层面。”“很少看见有什么认真的讨论是冲着?公民权’来谈的。”

第33封信:人生诘问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回答了儿子提出的几个问题:

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我是说,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渐渐接近六十岁——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老’,其实就是一个败坏的过程。”

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一,你的读者;二,你的国人;三,我。

“怎么被读者记得?不在乎。

怎么被国人记得?不在乎。

怎么被你,和菲力普,记得?

安德烈,想象一场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力普到了一个小木屋里,屋里突然升起熊熊柴火,照亮了整个室内,温暖了你们的胸膛。第二天,你们天亮时继续上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读书笔记]柴火其实已经灭了,你们带着走、永不磨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面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

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重头来起

“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

“对不起,你每一次抽烟,我都这么想。”

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实很想淘气胡闹一通。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么面对人家总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这个现实?

“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

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

都很多。

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我想去?过去’,去看孔子时期的中国,而那也正是苏格拉底时期的欧洲”。

“但是,我也想到未来,到2030年,那时你四十五岁,弟弟四十一岁,我想偷看一下,看你们是否幸福”。

你恐惧什么?

“恐惧失去所爱、失去所能。”

第34封信: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第35封信:独立宣言

第36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在最后三封信中,安德烈和龙应台讨论了欧洲和台湾的母亲对待儿女的教育差异。

其中,通过龙应台,我们看到了安德烈说过的一段话:“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500字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伤心么?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mǔ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guǎn lǐ好自己的?我觉得应该不多吧。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000字


一位母亲,为了清除与儿子之间的隔阂,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以通信的方式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重新认识了她18岁的孩子。这就是《亲爱的安德烈》的前世今生——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互通的35封家书。

母子俩交流范围丰富。他们在信中畅谈音乐、电影、民主、权利、德国教育制度和东西方文化。母语是德文和中文的两人,折中用英文交流。龙应台担心曲解了安德烈信中的意思,常通过电话和邮件反复确认——她是多么强烈地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坦诚地交流观点,述说彼此的经历。分别接受东西方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在思想碰撞和观点冲突中愈加了解彼此。他们就这样通过信函走进了对方的生活和内心,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两人之间的“代沟”,在这一封封信函往来中被一点点填平,这位母亲,终于“找回”了她的儿子。

父母与孩子沟通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曾看过一部电视剧《爱情多米诺》,剧中的女孩,因母亲突然离世而变得自闭。父亲想要走进她的世界,将她从自闭中带出来,却发现女儿唯一愿意对话的,只有她的玩具。于是,他将自己变成一名玩具设计师,让他设计的玩具代替他陪伴着女儿。这些仿佛能说话有思想的玩具,每一款玩具都饱藏着父爱。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这是我最为触动的一句话。很多人以爱之名,做着伤害彼此的事,最后扔下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直到发现彼此渐行渐远才幡然悔悟,为时已晚。不管是《亲爱的安德烈》,还是《爱情多米诺》,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告诉我们爱要怎样正确表达——沟通,读后感才是万事的解决之法;沟通,才是表达爱的必经之道。沟通初始,观点第一次激烈碰撞,难免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也许会争吵和受挫,后悔跟他/她说了那些话。但是,请你下定决心。你有多爱对方,就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想适合的方法,将爱出色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读到这段,一时间泪水翻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看见世间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深沉的注视,和目送他们远去的心酸。带着些许悔恨,我第一时间想打电话给爸妈,跟他们说声对不起,祈求他们的原谅。即便他们不曾怪罪过我,因为无论我做过什么让他们心寒的事情,我始终是他们最疼爱的孩子。

你已经多久,没和父母好好聊聊了?你是不是一直厌烦他们一次次的催促婚姻大事、叮嘱冷暖。不妨主动告诉他们,你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告诉他们你会照顾好自己。一次不行,那就两次、多次。不为别的,只为你们仍爱对方。

行动吧!为了彼此!


喜欢《亲爱的安德烈参考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