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李镇西《我的书影漫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李镇西《我的书影漫谈》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李镇西《我的书影漫谈》读后感

这两天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我的书影漫谈》,我利用这两天的时间认认真真地阅读完了,收获很多,但是最实用的收获就是以后读完一本书一定要留下读书的影子,一定要思考沉淀些东西。

读这本书中李老师写的总序,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李老师,知道了他今天有如此高的成就除了他对教育的满腔热爱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曾经的文学梦。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老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读《我的书影漫谈》这本书,我知道了李老师的心灵追求,乃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快乐”;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榜样力量的伟大,李老师因为一直“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所以成了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读《我的书影漫谈》这本书,我通过李老师的诚挚的介绍我认识或者说了解了当今教育届的名师,如,吴非,朱永新,洪镇涛,蒋自立,程红兵等等。我知道自己想更多地了解和学习这些名师必须购买他们的书籍,食取他们给同行酿制的最丰富的营养大餐。

读《我的书影漫谈》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应该“用行动追寻教育理想”,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提升生命的品格”,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触动心灵的书”。即使不读书而看电影或电视也应细细地“品味”,认认真真地“揣摩”里面的“人生百态”。

《我的书影漫谈》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大大的不足,那就是我不善于思考。其实一个合格的老师除了必不可少的阅读外更重要的是思考。用教育者的思维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李老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想是离不开这两方面的,一个就是善于阅读,另一个自然是善于思考。其实李老师的成功的秘诀无非是“实践、思考并记录”。

我读了这本书,记住了李老师的这句话,“对普通的一线中小学老师来说,只要坚持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实践,三年五年,一定会成为教育专家的!”

我已经开始记录我和学生的故事,我不是希望自己成为教育专家,而是渴望自己寻到教育的真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更好的培养遇到我的每一个学生!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文/徐军君今年利用寒假时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该书是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编辑而成。在序二中程红兵老师说,“我一向是喜欢走进课堂听课,而不愿意看所谓的课堂实录” ,刚开始看时,我确有这种看法,等看完了整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李镇西老师不愧是专家级的教师,不愧是特级教师。我看完书后,回顾了自己做学生时老师上的课和自己现在做老师上的课,才发现什么是“人外有人”,我的那些老师和我自己都不具备李老师的这种教学思想,根本没有体现出现在的教学理念。教师该怎样上课?我们从李镇西老师处学习什么?正如序一中钱梦龙所讲,“李镇西老师的可是很难学的”。的确,李老师讲课不拘定格、挥洒自如,听李老师讲课你可以完全放开自己的思想,感受到李老实课堂的魅力,想学习时却不知从何学起,讲课时套用李老师的讲课教案,也远达不到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为“李镇西的课是李镇西的课”。当然这并不是说李老师的课就没有可学习的地方,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都坚持认真备课。我想,我们要学习李老师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教学精神。在读了李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我尤为佩服李老师的讲课,敢将一堂语文课讲得像一堂政治课,恐怕除了李老师外,敢这样做的人没有几个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将各门学科分得很清楚,目前高中生学习的所有科目都属于基础科目,彼此之间相互交叉是正常的。在我记忆中,我当时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感觉这片课文很枯燥,没有意思,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如今看了李老师的课堂实录,不由得佩服,远来这种类型的课文可以乡李老师这样来上。李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无定法,要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要心系学生,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不要控制和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正如李老师所说“我已经开始注意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这时李老师在《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反思中的一句话,这也是李老师教学不同于常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李老师讲课,学生可以自在坑堂上畅所欲言,李老师毫不加以干涉,不管时学生多么细小的创造思维,来老师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这是李老师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我们教师上课时,总是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万一在学生有稍许跳出了自己的情景安排,也总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干涉,把学生拉回自己安排的情境中来。更有甚者,在教学时设置一些陷阱,引导学生调调进去,然后体现出自己的教学亮点,而且将此举视为自己的教学成功之处。这种老师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风格还体现在自身的素质过硬上。自身素质过硬表现在两点,一是知识渊博;二是备课详细;三是应变能力强。李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当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引经据典,或者引用名人名句对学生的观点做以补充。这些能力就体现出了其确实是博学的,而且应变能力强。自己学的很多,切实做到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的境界。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经常充电,这个充电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提高,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作为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备课要备到李老师的程度确实不易。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愿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既定模式往下进行,而不愿意,也是不敢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备课不充分,怕自己驾驭不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自己认真的备了课,将一切知识点都备透备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完全做到收发自如,就不怕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生动,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看完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后发现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少单独曲江截止是点,包括生字词在内,都是问学生,学生相互回答问题。“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你说应该读什么”,“大家认为他说的对不对”,等一些语句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就是的课堂上完全成了学生的天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问题往往在学生的相互疑问、相互讨论、相互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知识掌握的牢固,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老师在课堂上很重视“成功教学”的技巧。在整个教学实录中,很少看到李老师说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的不对,他总是说“你回答得很好”、“这个问题李老师都没有想到,很好”等话语,即使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确实回答错了,李老师也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认可,这样积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舞了学生学习的尽头。试想哪有不喜欢被老师表扬的学生。李老师在讲课时,时刻注意情感目标的渗透,再李老师的课堂上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在《沁园春雪》的教学实录中,他敢于就自己的理解指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中的“谁”应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句中的“自由”,认为权威解释“谁”应是无产阶级是不确切的,自由之花才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终极目标就是平等、自由、和平。李老师把握住这一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指出“只有民主和科学的制度,才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这就是政治文明”。他的这番论述,已经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涵,完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面。李老师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正如魏智源老师在它的听课评论中写到的那样:“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的思考与讨论。”李老师作为一个特级语文教师,确实有其教学特色,他的教学优点值得我们慢慢慢慢地区揣摩和品味。李老师的教学我认为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以人为本、素质过硬、备课认真、学生为主、重视创新。上面所写的只是我的一点皮毛见解,也许并没有领悟到李老师的教学真谛。一个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博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风格。李老师得课也一样,我们不能仿照他的教学方式,因为李老师的课是“不可学”的。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老师写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同样,这本书更让我获益匪浅。李镇西老师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一个个生动详实的教育故事、用朴素的语言,提炼出来班级管理的专业素养、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等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技巧。这本书让我不仅学到了李镇西老师成功的经验,具体的班级管理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到了李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崇高的教育境界、教育精神。只有这样,我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教育故事。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我要送给学生。它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境界,是每一个普通人、每一名学生都能做到的平凡的行动。对学生来说,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平常的问候,就会让人感到愉悦。这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是用精神播撒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你的行为让他人感到幸福,更加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一个都是在“被需要”的情境中进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学生也是同样的。将这句话结合班集体更有着重要的意义。“让集体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学生从小我到大我。集体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积极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给他人和集体幸福。同时在他人和集体的认同中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体验和情感。这样的集体才能有持久和深厚的凝聚力,成为每个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更应该送给自己。做为班主任,工作中有时粗心大意,有时暴躁简单,有时因种种原因脸上写满了挫折。如此种种,能让学生感到幸福吗?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无形中宣泄到学生和集体当中,学生怎能感到幸福?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的哪些举止行为又让学生感到了幸福?这样的反省让我感到汗颜和羞愧。自己都没有做到,如何要求学生做到。自己的工作没有让学生感到幸福,没有在集体中感到幸福,他们怎么会向老师打开心灵。这样的集体是没有灵魂、没有生命、没有凝聚力的。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了班主任日常工作带给他们的幸福和温暖之后,他们才会更加自觉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班级氛围。

我认为:师爱、耐心、科学民主是《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三个核心思想。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班主任,师爱是必不可少的。缺少师爱的老师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认为具有师爱就必须至少做到一下:第一,发自内心地关心,保护每一个学生;第二,不能偏心,特别是对差生。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除非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第三,要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第四,对学生的犯错要准确到位,但是内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耐心也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素质。作为一个班主任,特别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没有耐心是根本没有你想要的效果的。李老师教育学生很有耐心,他从来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的。他认为,要一个平时习惯迟到的同学改掉这个缺点不是一两天就行的,要让学生慢慢适应的时间。特别是对一些问题诸多的学生,更应该要有耐心,不要害怕纠错过程中的反复,更要直面反复。因为每一次问题的反复或许都是教育的契机,都是点滴的进步。

班主任拥有师爱和耐心还不够,他还要拥有科学民主的方法。没有科学民主的方法即使对学生多爱,对学生多耐心地教育都没有很好的效果的。只有在拥有师爱和耐心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民主的方法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如李老师用民主的方法制定独具特色的班规。通过科学民主的方法将学生要求上进的自觉性,转化成参与班级管理的义务和权利。班级所有成员都成了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再比如:强调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确立班委工作、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第一次主题班会、第一次家长会等。

师爱,耐心,科学民主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师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耐心是播撒教育种子后的无声的等待,总有一天,会有开花结果的欣喜。科学民主是班主任应有的职业素养和班级管理的方法技巧。三者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书写美丽的教育故事。(孔建伟)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李镇西《我的书影漫谈》读后感》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