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高二活着读后感

高二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二)。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二),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活着》读后感

暑假里,身为初中生的我很应该找些有意义的书籍来灌输自己的知识,《活着》是我在这个假期里读过较受益匪浅的书籍。

在文章首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对待事物保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而是生活的一种本质”。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是典型的旧社会的“败家子”但经历种种磨难,家人的离去。一切都似乎显得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他经历了经于常人的艰苦和困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那他的一生中除了悲催的生活就是重重的苦难。但是正因为他用了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切使他那苦难的一生充满着欢乐和幸福。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母亲是最慈祥的母亲还是他的孙子,女婿以及一头老牛都是最好的。他坚定的相信在他最危难的时候他的亲人会化成那一头憨厚忠诚的老牛一起陪伴他度过难关。

最令我感触深的一个场景“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的身旁低下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这里用了朴素的动词却感人的描写出福贵内心深处对生活最平凡渴望的一面。最朴素最无华往往抒发的却是另一种的态度。

《活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至今我也铭记于心:对于人来说活着就是一个最美好的希望。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重重的困难也会有一波三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这种现实,心灵脆弱致眼泪情不自禁得滑下,每当我想起福贵他经历了“天塌地裂”的生活仍能乐观用真善美的眼光去对待生活的时候,觉得自己惭愧无比,或许我无法阅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的生活了解感同身受。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读《活着》读后感


在课余时间,我读完了《活着》这本书,有诸多感触。《活着》讲述的是一个老人福贵的一生经历,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为伴。

享乐要有正确的方式。就福贵而言,他整日去青楼,赌博成瘾,其目的就是为了享乐。如此享乐方式的结果就是不学无术,整日不顾家,家产也给败光了。享乐无可厚非,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享乐说的简单点就是放松,放松能使我们减轻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不过,我们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放松,放松不是逃课去网吧通宵,也不是上课玩手机,这样的方式不仅是我们失去了知识,还损害了身心健康。我们可以课后时间去运动、看课后书、跟同学谈心聊天,运动可以提高我们的体质,看课后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同学之间的聊天可以增进感情,我们还达到了放松的目的。相比玩游戏、看小说而言,这些放松方式更可取。

珍惜身边的亲人。福贵的一生可谓是悲惨的,他身边的亲人因为各种原因相继去世,他承受了各种打击依旧坚强的活着。这不仅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还警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世事无常,我们不知道身边的亲人何时会离去,珍惜现在,为身边的亲人做点什么。

不论遇到何种挫折,我们都要活着。人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是珍贵的,我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轻生。

我合上《活着》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活着》读后感(一)


《活着》读后感

美国民谣《老黑奴》(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Old Black Joe》)中老黑奴的形象,就是余华《活着》中的福贵。亲人先后去世只剩下他自己,生活从来不算顺利,他却毫无抱怨,甚至觉得幸福。

福贵生活的年代从兵荒马乱变成了社会主义,国民党时期的战乱又或是后毛泽东时期的苦难,我们所认为的不幸,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人物一生却从来不是幸存,而是生活。“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是存在着友情的,他们互相感激又互相仇恨,互相依赖又互相推拒,谁也无法真正抛弃对方、埋怨对方,他们是一体,共存的。

福贵并不是传统小说中常见的正义高大形象,没有以拯救世界为己任的大侠风范,而恰恰相反,起初他是一个纨绔败家子弟,后来是一个在中国六七十年代努力存活的大众人物,最后是一个孤单却并不寂寞的老农,他亲手埋葬了每一个最亲的人,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人至暮年只和一头同样被村里人称为“老不死”的老牛一同生活,相依相偎。活着就是胜利,福贵努力让一家人都能在那个年代存活下来,他充实而满足;在他眼中,他有世上最好的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他幸福而快乐。虽然在我们看来,他的人生经历过翻天覆地,经历过跌宕起伏,经历过太多悲伤和苦痛,但是福贵从来没有过绝望,他懂得生活从来不会真的绝望,他尝过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而这些正是这本小说所要教给我们的。

作者善于用冷喜感的铅灰色刻画人物,除了福贵之外,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所该有的属性和命运。

福贵亲手彻底败家的时候,家珍正好怀孕,那不幸的孩子就是有庆,他是真正的善良、正义、懂事和淳朴,真正让书内书外的人所自行惭愧,我所印象深刻的,一是他舍不得自家小羊充公,每天上学放学必定会亲自割草跑到公社去喂饱它,只是为了不让它挨饿,至于它还是不是自己的羊或者它最终的结局就是一死,也许有庆想过,可是却不忍心深想下去,只是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一是他从未埋怨过父母的贫穷和生活的辛酸,哪怕被误解受委屈,也从不露出任何消极情绪给父母和聋哑姐姐添堵,他走山路上学不舍得穿鞋,都是赤脚奔去,进了教室再穿上,他从小就懂事,而这种懂事却深深让人心疼。作者是残忍的,他并没有给有庆一个好的结局,甚至连多几年的生命都没有赐予他,这个真善的孩子死在了无良医生的抽血救人上,当他激动自己和病人血型配上时,必定没有想到医院为了救权贵的命不惜抽光自己的血,而自己竟会因此连亲人最后一面都看不见。残酷的现实是一把剪刀,将我们自动为有庆设想的美好结局剪得粉碎,而这真的是痛的领悟。以极善讽刺恶劣,正如张爱玲所说的效果一样,“葱绿配桃红”,参差的反差对照,更加深刻。

当初间接使得福贵家败的老千龙二最终惨死,这个结局是大快人心的,正如小说中福贵多年后听闻此事所说的“谁也逃不掉”,他指的是命运,谁都无法抗拒,古语中也有这样涵义的话语,自古以来的人生观和如今的人生观,究其溯源其实并无多大差异。一个人,如果所作所为与身为万物灵长者所该做的相悖,自会有命运来惩罚,我们欢呼着所谓“禽兽不如”之人的死时,也同样要正视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除了这些,其余人物丰富多彩,却真实而让人时感温暖时感悲凉,作者用十多万字讲述了福贵的一生,讲述了那个年代的幸与不幸,批判了当时的中国革命社会、意识蒙蔽和政治宣传,哀叹了百姓的无知、无辜和无奈。这本小说是冷刺的,用作者的话说是“人类接受不了太多的真实”,所以我们会被这样的题材而震慑心湖,从而深刻追看历史,重新整理自己。

十多万字的小说作者不分章节,我一鼓作气而下之后,便能体会到作者自述中也说到的时间的强大。贺知章的老年回乡、幼童不识,崔护的桃花依旧、佳人不再,李煜的故国重梦、往事成空,刘希夷的红颜悲白发、年岁人不同,等等,都含蓄或是直接地感叹而敬畏了时间。但丁的《神曲》中有“箭击中了目标,离了弦”这句,稍微调换了描写射箭的顺序,却足以击中人心。作者也因此发问:“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文章最末,作者开放性的描写让人觉得温暖又略感哀伤:“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者黑夜的来临。”我并不知道这个结尾所携带的寓意,我只知道我看到这里时内心足够平静,如同所描写的傍晚农民收拾工具在晚霞中回去后所留下的安静的田地。而福贵和老牛“福贵”相伴穿过田埂渐远,我仍能想象出那个场景。老人粗哑的歌声晚风中飘扬——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当和尚”。

因为活着。

《活着》读后感(四)


《活着》读后感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读后感。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命题,包括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活着的价值。读完余华的《活着》,重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忌惮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当然毁掉这一切的还包括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愚昧。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六个亲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殊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

但是,无论怎样,经过了颠簸坎坷之后,福贵依然活着,尽管他是孤独的。正如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作品的结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调,并没有给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的渴望与追求。正如福贵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世事沧桑才会知道生命的价值。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情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在作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的一生,漫长而艰难,你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气,是勇气让你面对所有的风雨,并且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别,绝不生离。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二)》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高二活着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