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书籍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也许"《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就是你要找的,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平,总有人觉得不公平,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平,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平(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处有风险,请勿模仿)

母亲大人发话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感觉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宝下手有所保留呢?仅仅是怕我说,还是面对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600字编辑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精选读后感)


【第1篇】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第2篇】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500字读书感悟


自尊就是感到自己的人生过的有价值、有意义,而价值和意义则来源于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文化世界观。

这节读书会刚好读到了物质世界观与文化世界观。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假如未来生命时光中,你还剩余100份精力,你会怎样分配?其中列举了具体的物质世界观中的部分:谋生、享受财富;抽象的文化世界观中的部分:亲人、审美、服务社会民众、求知和政治理想。

让我最想说、最有感触的是文化世界观中“服务社会民众”这一部分。最近河南郑州的水灾尤为使人忧心,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河南同胞。据有关报道:其中一些老牌企业,如,鸿星尔克每年都是负收益,还是拿出五千万捐给灾区、汇源果汁濒临破产,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凑出一百万捐给灾区,还有总部位于河南的蜜雪冰城也捐出巨资,当然不止这些企业,也不止这些人,还有很多网络博主也捐出各种物资来帮助河南同胞度过这次灾情。还有很多消防救灾人员,就算脚被水泡的浮肿发白,也没想过放弃,有很多消防员和我们一样大,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也尽自己所能去参与救援。所以我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哪怕只能起到一点点作用,我找到了微信的捐助平台,捐助了300元,虽然很少,至少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觉得我们既然出生在这个和平、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回馈于社会。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600字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为此,我认为老师应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读、听、讲、写、用”的学习。

1.“读”,一是读教材,主要是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二是读除读教材外的书刊,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三是读生活,在生活中读到的数学知识有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自身来说往往是印象最深的,而且是最感兴趣的。

2.“听”,主要指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3.讲”,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4.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

5.用”,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同时,《学与教的心理学》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不学心理学,寸步难行。因为不懂心理学,在备课时教师不会写教学目标;在上课时,教师不知道学习的性质是什么,往往会将技能教成知识,或用教知识的方法来教学生态度和行为,也不知道如何用外显行为来检测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杨静梅)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600字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中,先让两组人从事重复乏味的任务1小时,然后让他们告诉别人任务是有趣的。这两组人的唯一差别是,第一组的得到1元钱的报酬,第二组人得到20元钱的报酬。最后问这两组人对任务的真实感受。

结果发现,第一组报告说任务有趣、有意义,第二组则报告说任务乏味无意义。

这种结果中第一组的结果就是认知和想法协调,第二组认知和想法不协调。

当得到1元报酬的人,中间有情绪的时候,就选择用改变行为,从中找到有趣的事情来做,符合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觉得任务有趣、有意义。

这就是第一点: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我刚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那个班级有个非常优秀的家委会,尤其是在给孩子买礼物这里特别的大方,那个文具盒都是市面上最好的,华丽的水壶,可是孩子并不觉得怎样,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接手之后,就果断把礼物这点给卡掉了,换成了奖状,不换物质,用表现积分兑换奖状,最后以奖状的数量来兑换礼物,所以在角色上让孩子成为了主动申请礼物的人,那么自己的想法就会改变,行为也会有所改变。

第二点:改变想法,使想法符合行为。在给孩子奖状的时候,就已经备注了,几张奖状可以换什么奖品,而奖品从一开始的昂贵的奖品,变成了最普通的小橡皮,铅笔之类的,但是孩子们已经不再关注奖品是什么了,更多的关注是自己要努力做好获得奖状以此来标榜自己是可以的。

在这本书中看得策略,正好和我之前做过的类似,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彭子彤)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600字


《儿童的人格教育》主要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作者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里既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又有典型的事例。在读完这本书后,能让我更加全面的认识某些儿童的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的面对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书里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成人来说,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这对儿童也一样。不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儿童尚未成年,给予他们指导就异常重要。其实,成年人有时也需要指导。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是的,虽然学生尚未成年,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探索能力的欲望。我们对学生认识的无知造成了我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们应该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再去指导和引导他们。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影响他们的因素有很多,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但是,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个体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通常情况下,“自卑感”能够激发个体向上的动力,刺激人们形成超越自己潜力的雄心。但是,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

对此,所以要切实了解儿童及其世界。利用多种途径所了解的情况来对他们进行改善,其中梦境也会显示孩子的发展过程,显示他们是解决问题、还是回避问题。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耐心的过程。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要注意用正确的观点去引导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发掘他们独特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理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进人大学校园时由于生活环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巨大改变,不少大学生会出现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如何发现常见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大学生来到学校,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转变。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看得重、养得娇,独立生活能力有些欠缺,甚至有不知道如何洗衣服而把衣服寄回家去洗、同学不叫就忘记起床等现象。另外,一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懒觉逛街、打牌熬夜、沉迷于网络等,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活动中,对美习逐渐失去兴趣时间长了,很多学生几乎淡忘了在大学里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李雪梅)

读后感《《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