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月河读书笔记

2021-06-26

山月记读书笔记。

书是美食,能让人垂涎三尺。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读后感,其实可以说是读书笔记或者观后感,写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好读后感,让阅读更有意义。关于读后感我们应该怎么样动笔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山月记读书笔记,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最近读的两则小故事,让人有些伤感。一则是于谦《玩儿》里记录的,关于“三哥”的故事。“三哥”原本是一个阳光,积极,上进,优秀的人。因为下岗赋闲,做过各种想要养家糊口的买卖,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一心想要做成一件大事的他,终于执拗成疾。再一则就是《山月记》里讲述的故事。

故事取材于唐传奇《人虎传》,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征的人。他少年及第,本该春分得意,却一心想要诗名留世。于是,辞官回家,专心治学。但生活的窘迫并不能供养他的诗名决心。于是,再次出仕。这时,他的故友,部下都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就连他最不屑的人也可以对他吆五喝六。可想而知,一颗曾经孤傲的心,如何被困在进退两难里苦苦挣扎。脆弱的自尊和切实的羞惭时刻折磨着他。终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奔向荒野,化为一只猛虎。

可他毕竟不是生来就是一只虎,所以每当人性来袭的时候,他比做人的时候更痛苦。在我看来,一个本来就喜欢离群索居的人,化为一只猛虎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可他却为自己已经成为异类的事实感到丑恶不堪。在遇见故交时,更是将自己化为一只猛虎认定为上天赐予的厄运。他向故交诉说自己的不幸,自己的不甘心,自己的懊恼。总而言之,他做人的时候不开心,现在作为一只曾经做过人的老虎,生活得也不愉快。

他忏悔自己,执拗于诗名传世;执拗于孤芳自赏;执拗于不合群。但让他最不甘心的,还是自己就要这样,人性慢慢泯灭,而诗名却再也无法传世。他请求自己的朋友将他的诗文誊抄出来见之于世,并嘱咐朋友回程时不必再经过此地。因为他无法保证那时的自己还能保有人性,还认得自己的知交故友。但愿心愿已了的他,从此不再惦念他的诗名是否传世,而安心做一只真正的老虎。

这样的故事读来之所以能让人心有戚戚焉,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又执拗,又纠结的人。一个人在荒郊野岭,害怕空寂。身处繁华闹市,又惧怕人群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上天格外抬爱,赐予他一个兽中之王,他也会把人生过成惴惴不安的叹息。

其实,人又如何,虎又如何?官吏怎样,诗人又怎样?无论做什么,心安就好。一个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人,怎么能做自己心的主人呢?一颗被猛虎逐渐吞噬的心,又怎么能保得住人性的温暖?一个人无论要去哪里,都要记得,与心同行。(李陇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小编推荐

山月记读后感范文800字


《山月记》讲述了李征因正直孤傲、两袖清风而无法融入环境,自持才高八斗,想成为诗人,但因各种原因,志不从心,胡想乱思,郁郁寡欢,最后化虎而去的故事。

故事主要以李征化虎后与友人相遇后的交心交肺为主,在交心交肺之中,李征对自我的分析认知才是整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中有句话:“因为害怕自己并非美玉,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现实生活中有些许这样“写照”的人,时刻徘徊在内心的自卑与自傲之中,沉溺在自我认知之中,无法自拔,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脚踏实地才是真,美好生活靠奋斗。

“连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看到这句话时我思绪万千,经过反复的思考得出了我的认知:这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爱,反而是用平淡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让躁动不安变得沉稳踏实。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口吻给我们敲响警钟,去思考更为深层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现实生活中,或许多数人内心有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而那头“野兽”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最初的真实想法,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干扰,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心想法,没有结合实际,往往与世俗、现实不符甚至相悖。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兼顾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和保持内心最真实想法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生如何与自己内心相处和与外界相处。如果像李征那样不顾现实一意孤行,可能最终的结局就是化虎而去,被世间所遗忘。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现在,增加生命的“宽度”,使生命更加五彩缤纷。

诚恳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勇于接受理想和现实的洗礼,认清自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同时保持内心的追求,做最真实的自己,过好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3)篇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前面半本书读的很快,进度卡在了《光•风•梦》,时而日记体的记述发生的事,时而又像意识流,时而描写某个国家岛屿的战争,是在化用一战的事情吗?看不懂,有点欣赏不动。最喜欢的是《悟净出世》、《悟净叹异》和《李陵》,悟净在我们眼里是总被忽略的老实人,让人以为老实人不会有什么思想和内在的各种思考活动,但是中岛敦写的悟净生动极了,他是执着的,历尽千辛万苦,找寻人生意义,向强者学习,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追随智者圣者,不断汲取养分。李陵呢,他作为一个降者,前面很大篇幅在写他投降匈奴的合情合理性,但当他见到同样被匈奴抓住,并被放逐北海牧羊的苏武时,他被那真正的气节和高贵的人格光辉给折服了,面对苏武,他羞愧起来。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再一次被苏武的选择和意志力震撼到了,但同时也非常理解李陵的选择。无论外界怎样,作为一个人,什么时候都是有选择权的,就靠你选择什么并能承受选择带来的遭遇。

喜欢作者的文风,他通过化用中国古典故事去思考人本身,文字纯粹,引人入胜。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愤怒。而这种痛苦在探讨人性和人生时往往会来的更为猛烈些。巜山月记》是一本通篇都在探讨人性人生的故事集。而这些故事有三分之二都来自中国史书或逸事。另两篇很具异域风情,夫妇读起来很欢脱愉悦,另一篇实在是没耐性看完,文化隔阂使然。前三分之二的故事个个都很熟悉又陌生,作者视角中国传统故事新编,似曾相识却又耐人寻味。山月记,写李征的故事,以兽喻人之兽性: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写尽人性与人生无法和解的心酸。而在悟净悟道从另一个角度又写了人生探讨与现实生活的和解。弟子、李陵看似写个人其实描绘的是时代人物群生像,不同人物在同一时代同一事件中不同处理方法所造就的不同人生,折射出性格决定命运的冥冥定数。

小红书上推荐买来看看,几则中外故事集构成。“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被开头山月记的这句话击中,到后来的悟净对信仰亦或是哲学的追求、春秋子路与孔子“儒学”的论道,到后来一位苏格兰籍作者斯蒂芬孙关于写作关于南洋关于白人和黑人政治关于自己心路历程的描写,一路我的心路也在变化着,从刚开始的惊艳 到后来的怀疑,其实写孔子那会我是不感兴趣的,总觉得中国的文化被外国人写出来再译回汉语 看来怪怪的,也就假装自己是外国人看下去了。其实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对于斯蒂芬孙故事的叙述(这里应该是作者的译文),一位可爱直率、清醒自知的文学大师跃然纸上,对写作有着使命般的热爱,太可爱了。

山月记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范文)


《山月记》讲述了李征因正直孤傲、两袖清风而无法融入环境,自持才高八斗,想成为诗人,但因各种原因,志不从心,胡想乱思,郁郁寡欢,最后化虎而去的故事。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故事主要以李征化虎后与友人相遇后的交心交肺为主,在交心交肺之中,李征对自我的分析认知才是整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中有句话:“因为害怕自己并非美玉,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现实生活中有些许这样“写照”的人,时刻徘徊在内心的自卑与自傲之中,沉溺在自我认知之中,无法自拔,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脚踏实地才是真,美好生活靠奋斗。

“连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看到这句话时我思绪万千,经过反复的思考得出了我的认知:这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爱,反而是用平淡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让躁动不安变得沉稳踏实。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口吻给我们敲响警钟,去思考更为深层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现实生活中,或许多数人内心有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而那头“野兽”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最初的真实想法,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干扰,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心想法,没有结合实际,往往与世俗、现实不符甚至相悖。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兼顾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和保持内心最真实想法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生如何与自己内心相处和与外界相处。如果像李征那样不顾现实一意孤行,可能最终的结局就是化虎而去,被世间所遗忘。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现在,增加生命的“宽度”,使生命更加五彩缤纷。

诚恳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勇于接受理想和现实的洗礼,认清自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同时保持内心的追求,做最真实的自己,过好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最近读的两则小故事,让人有些伤感。一则是于谦《玩儿》里记录的,关于“三哥”的故事。“三哥”原本是一个阳光,积极,上进,优秀的人。因为下岗赋闲,做过各种想要养家糊口的买卖,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一心想要做成一件大事的他,终于执拗成疾。再一则就是《山月记》里讲述的故事。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www.dhb100.com

故事取材于唐传奇《人虎传》,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征的人。他少年及第,本该春分得意,却一心想要诗名留世。于是,辞官回家,专心治学。但生活的窘迫并不能供养他的诗名决心。于是,再次出仕。这时,他的故友,部下都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就连他最不屑的人也可以对他吆五喝六。可想而知,一颗曾经孤傲的心,如何被困在进退两难里苦苦挣扎。脆弱的自尊和切实的羞惭时刻折磨着他。终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奔向荒野,化为一只猛虎。

可他毕竟不是生来就是一只虎,所以每当人性来袭的时候,他比做人的时候更痛苦。在我看来,一个本来就喜欢离群索居的人,化为一只猛虎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可他却为自己已经成为异类的事实感到丑恶不堪。在遇见故交时,更是将自己化为一只猛虎认定为上天赐予的厄运。他向故交诉说自己的不幸,自己的不甘心,自己的懊恼。总而言之,他做人的时候不开心,现在作为一只曾经做过人的老虎,生活得也不愉快。

他忏悔自己,执拗于诗名传世;执拗于孤芳自赏;执拗于不合群。但让他最不甘心的,还是自己就要这样,人性慢慢泯灭,而诗名却再也无法传世。他请求自己的朋友将他的诗文誊抄出来见之于世,并嘱咐朋友回程时不必再经过此地。因为他无法保证那时的自己还能保有人性,还认得自己的知交故友。但愿心愿已了的他,从此不再惦念他的诗名是否传世,而安心做一只真正的老虎。

这样的故事读来之所以能让人心有戚戚焉,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又执拗,又纠结的人。一个人在荒郊野岭,害怕空寂。身处繁华闹市,又惧怕人群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上天格外抬爱,赐予他一个兽中之王,他也会把人生过成惴惴不安的叹息。

其实,人又如何,虎又如何?官吏怎样,诗人又怎样?无论做什么,心安就好。一个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人,怎么能做自己心的主人呢?一颗被猛虎逐渐吞噬的心,又怎么能保得住人性的温暖?一个人无论要去哪里,都要记得,与心同行。(李陇燕)

此书收录了中岛敦写的十个小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以此命名的《山月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及中式古典传奇,日式怪谈风,聊斋意味于一体,常年入选日本国语教材。我们可以在这本故事集里看到被国人熟知的《左传》,《论语》,《西游记》等经典如何用日式怪谈风来演绎。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唯有行动才能对抗虚无。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www.dhb100.com

《山月记》中有言:“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深刻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仅仅几句话,平庸至极的十几年和纠结挣扎的当下尽在眼前闪过,像是把深藏在内心角落的情绪开诚布公地展览。

我不敢说人人都是孤芳自赏的,但纵观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大多数都是自视甚高,鲜有人自认不足。新时代青年都自诩与众不同,清高且孤傲,沉溺于自己的小小一方天地,而在与人相处时,又从心底里散发着些许自卑,宛如一个矛盾体。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源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认知。

后来,面前横亘两条路——往上,才华不足技艺不精,缺少与他人比肩的才情;往下,芸芸众生俗不可耐,更无与他人为友的谦卑。又因自恃有些情怀,终日一副“世界亏欠我,世人不懂我”的骄横模样。

随着年岁增长,灵气和才气褪散,妄自尊大的傲气未改,混搭成了极其孤僻做作的文艺中年,自卑又自负,脆弱又敏感。相比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更多了几分可怜可悲。

杨绛先生早有诊断:“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种思想上的“慢性病”往往是最致命的。纠结虚无的人,就在这现实与向往中痛苦挣扎,难以自恰。

《山月记》中的李征说到:“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人间世,凡尘里,相比于浩瀚宇宙我们只是无比渺小的存在,经历了庚子年间的疫情,或许已经让大多数人从“探究虚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接受自己的平凡,正视自己的不足,或许一切已不再像从前那般苦恼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笔记


这本书应该是看过所有的书中让我最震惊,感受最深的书了。书的英文名是《Educated》意思是教育,但是中文名翻译为《你当像鸟儿飞往你的山》我觉得更是切贴。

不让孩子上学,认为那是政府对他们的毒害。

不让家人去医院,觉得那是对上帝的背叛。

孩子受伤,父亲却无动于衷,认为那是上帝的安排,或者说对人类的考验。

哥哥对妹妹的伤害,父母无动于衷,哥哥对峙,父母说那是她的幻想,甚至向所有的亲戚说自己的女儿被魔鬼附身。

总是时刻准备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囤汽油,囤食物,到最后造了一个巨大的防空洞!

相信千年虫会在1999年最后一天会发生,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让我想到了邪教。多么的可怕,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其他人都觉得他们是怪胎,可是他们却觉得理所当然。上面的一系列的事件全是出于一个父亲一个双向情感障碍的人对家庭的迫害。很难想象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是如何面对这些。这样的家庭环境就像一个穹顶一样罩在头顶,要冲破这个穹顶是何其艰难。更何况在他想要去冲破这个穹顶的时候还要受到家人的一再的阻挠。冲破这个穹顶的唯一方式就是接受教育,接受教育了解更多的可能性,去评判父亲曾经说过的话,讲过的事。突然发现一切曾经理所当然,千真万确的事情变的不那么确信了。一次次的挑战自己:接受学校的教育,去医院看病,接受抗生素,了解历史的真相,接受可以穿漏肩的衣服,接受礼拜日买东西.....,最终他冲破了这层穹顶,完成了人生的脱变。但是她努力得到的东西,让她慢慢的远离原生的家庭,这样的情况在当她的爸爸让她和她的哥哥对峙的那一刻完全的脱离,她希望有温暖的家,可是这个家却不能和现代的教育融合。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教育,形成了最终的脱变,她不再受家里思想的影响,完完全全成了一个现代人。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都是从家庭开始的,我们的孩子相对塔拉是幸福的,我们虽然不像塔拉的父母那般执拗,但是在生活中是否也时不时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呢?也许我们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接触社会,扩展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不再一味的只是听父母的一面之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笔记范文


花了一个月,利用碎片时间读了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它是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这本书的原名是《Educated》,中文版被译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书名给我的感觉很文艺,像一本小说。译名出自《圣经》,本身就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选择这样一个名字,或许就是真正意义上,跟过去自己的一种和解,像飞鸟一样,飞出困难重重的牢笼,奔向自己的新山林。

曾经看到一句心理学的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不好的家庭里,对他带来的伤害将会是一生都难以弥合的。1986年的塔拉出生于一个不相信政府、学校、医院、而是相信世界末日终将到来的摩门教家庭。摩门教的教义与美国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主流价值观相反,塔拉的父亲比一般的摩门教徒更极端偏执。

我一直不理解,这个家庭如此糟糕,她为什么不干脆放弃和远离呢?深入阅读下去,才隐约明白,她无法割舍的家庭,是她最初来到这个世界后一直生活的地方,是她迈向新的世界的起点。在没有找到自己的栖息地之前,她无处可去。鸟儿飞得再高再远,总要有一块歇脚的地方。她在书中描述的那些被哥哥家暴的事件,不是为了指责和批判,而是在直面伤痛和羞耻、愤怒和怨恨。教育让她拥有了深入反思和剖析的能力,直到她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在想明白这个问题以后,她才不再为往日的冤屈耿耿于怀,不再对自身的不幸感到恐惧,她终于学会为了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塔拉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她所受的教育让她获得了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使她的思想得到拓展,同理心得到深化,视野得以开阔。在如候鸟般来回逡巡以后,她越过了那座塑造她的高山,在经历万水千山以后,飞向了属于自己的山峰。

“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塔拉接受访谈时谈到关于“教育”的意义。真正让塔拉骄傲和强调的教育,不是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的教育头衔,而是她不断打碎和重塑自我的过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个大山里的女孩如何走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个人如何自我成长的故事,以及教育真正的意义。

相信《山月记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