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到《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中教育家思想这一部分,成尚荣先生提出:“活教育是核心素养的摇篮。”细细咀嚼,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对于人们认识教育本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培养儿童仍具有指导与启迪意义。回溯到民国时期,在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旧教育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陈鹤琴与陶行知联合提出把“增加幼稚儿童的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该有的幸福与快乐,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改进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总目标,也是在此背景下,“活教育”教育理论被提出,并进行实践。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m.dhb100.com
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激活学生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儿童观与教育观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改变。在传统观念中,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应当按照要求与规则成长,许多与生俱来的“天性”、“天才”被湮没。而在上世纪初叶中国“新教育”的热潮中,“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长,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这让我想起《园丁与木匠》一书,我们好比是园丁,可能我们在花园中汗流浃背地忙了一天,但那些花草没有一个地方是按照我们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儿童能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自由探索,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二、活教育在教学上给我们以启示:寓教于做,才是有活力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自然性、社会性和相关性,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灵活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教授能力,教育方式活;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活。我们不是教科书的“复读机”,学生也不是我们的“录音笔”,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为辅,让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成尚荣先生通过多个案例给我们以警醒:应该淡化我是“某某”学科的老师,而是要强调自己是教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更要关注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学习的。教学生以思维,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以书中的四句话做以总结,是教育前行路上的明灯,也是对自己的警醒:1.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不仅带得走,还要能带着走。2.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3.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4.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最近,我阅读了《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这本书的其中一部分,有了很多的感悟与收获。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www.dhb100.com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核心素养是智慧的合金,智慧是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这样的概念。他将智慧分为思维的智慧,实践的智慧以及创新的智慧。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教会同学们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做到尊重孩子的多样性,让孩子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充满个性的发展,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以人为价值主体”。同时,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更能够举一反三,也使学生所学会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习题,更是如何实践与应用。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才。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与中华传统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感化与塑造的作用。因此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对于诗词的赏析,对于古代名家名篇的鉴赏等,将中华传统的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同学们心中,增加同学们的底蕴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他们产生影响。使同学们不仅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宽广的格局和良好的为人处世的心态,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强调“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聚焦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很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这句话让我觉得一定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敢于放手和留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己进行探索,就像我们现在实行的“对分课堂”,将一半的时间留给孩子自己进行讨论,让孩子自己内化吸收、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孩子收获了知识,也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在合作、表达、探究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模式更能促进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减少对孩子的束缚,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与成长。
以上就是我这一阶段的读书心得,今后我也会不断用书籍充实自己,在教育的路上继续怒力的。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栏目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在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
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自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便上了教育界的热搜榜。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而每一个一线教师更关心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及“在我的课堂上该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注重理论的剖析又注重实践运用的策略介绍。细读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
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定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x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做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总之课堂教学变革式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成长。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m.dhb100.com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中国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中国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平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阅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认真。其中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现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待万事万物,对待所有的工作。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m.dhb100.com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要认真工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与学生进行每一次心灵的沟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学生们都已经离开,还有老师伏案疾书,为明天的课潦草做准备,被老师的认真态度而感动!办公室中,时常看到同学科教师,为了一道题的出题意图而讨论的热火朝天;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几个搭班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找办法解决;曾经沈婷老师为了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试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敲打出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期末要开家长会了,为了给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牛主任从手机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自己学习剪辑软件,制作出令我们都羡慕的视频!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断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从学生的角度讲,就要认真学习,正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而对于数学学科,更要认真的写字,工整整洁的字体不但能赢的老师的喜爱,更能够增强自我的信心。可是,学生长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个别学生的书写很是潦草!针对这种情况,班老师让写字不工整的学生去她的办公室,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严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写字习惯,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正是有了老师的认真与较真,才慢慢促进学生的认真!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必备品质。十一班的刘佳和冬焕彪两个同学,不受其它学生的干扰,上课认真听讲,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课就跑过来问老师问题,一遍听不懂,就跑过来问第二次,这种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了自己优异的成绩!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日本就是一个追求认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跳槽两次,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并做事认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过的报纸都会叠的整整齐齐,才使得他们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品牌!
做为一名教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以我们的认真唤起学生的认真!
杨春容/《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我拜读了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一书。这本书探讨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了解了一批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向我们清晰地展示出了一幅快乐学习图景,对什么是学习、如何进行学习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解读。
在佐藤学看来,从存在论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个体通过学习,不仅要构建起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培育实现某种抱负的能力,而且使自己作为不可替代的存在,确证其生存的价值,充实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无愧于这个社会。从关系论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对话、交往行为,即学习是个体通过同他人的沟通而展开探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对话,与他人的交往、对话,与自身的交往、对话。
要实现对话性学习,首先必须实现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学校的品质与运行机制的转换,将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其主要的支撑点包括如下几方面:1、从个人主义的学习转换为共同体的学习。2、学校作为教师共同成长的场所。3、吸引家长、市民参与教育活动。4、赋予学校自律性品质。
其次,要实现课程的重建。佐藤学认为,在改革学习的实践方面,最大的障碍是课程问题。以往的学校课程被理解为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内容的“公共框架”,缺乏把课程作为师生在学校与课堂里创造的“学习经验”加以理解的传统。
第三,实现学习方式的重建。这是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途径。佐藤学主张,必须彻底打破基于效率主义与个人主义的 “勉强”式的认知活动,实现由“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具体措施如下:
1、实现由“座学”向“活动式学习”的转换。佐藤学认为,从前的学习只是立足于教科书、黑板、笔记本的“座学”,学习者不与任何事物沟通、不与任何人对话,只听教师的讲授、牢记书本知识,表现为典型的“座学”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在课堂中实施“活动式学习”,即借助工具、素材和他人而展开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
2、实现由个人独白式学习向同他人对话的“合作式学习”的转换。佐藤学认为,受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制约,从前的学习把与人沟通、求得他人帮助视为依赖别人而加以否定。个体的学习普遍采取完全封闭的、彼此隔绝的所谓“自学自习”的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抛弃对独立学习的片面的理解与错误认识,将学习看作是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在个体的碰撞之中进行的合作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实施彼此贡献见解、合作探究、联合攻关与互相启发的合作式学习。
3、实现由“占有式学习”向“反思式学习”的转换。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使学习从“积蓄”知识与技能活动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在课堂中实施旨在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自主创造意义与建构世界的思维与能力的“反思式学习”。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000字:
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本书,一开始是带着任务在阅读,并没有觉得自己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什么,偶尔有一天应朋友邀请前去社区为孩子们上一节课,恰逢下雨天,室外体育课改到了室内上课,为孩子们上了一节《意外伤害应急救护能力》,当自己扯开来谈到了学生能力发展的时候脑子里闪现了这一本书,虽然没有继续扯下去,但是自己回到家后主动翻开了这本书,耐着性子开始了阅读。
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本书从核心素养与学校发展、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生成长等多方面展开,我就以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和教师发展两个方面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这一章节让我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抓好学校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正是我们作为教师需要做到的,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结合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五年来,是否做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总体来说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成绩,但是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让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常态。也让我明白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藩镇需要了,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转变我的教学方式是我最近一直在考虑的,自己在过去的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在一些枯燥的技能教学中,比如体操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读后感·在研究了核心素养和教学方式转变后我在接下去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
另外在核心素养与教师发展这一章节中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所要具备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应该如何将核心素养和我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也是值得我深思的地方。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和探究,基于核心素养促进教师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阅读了这本书后,也给了我很多思考,想到了很多,在此我仅谈一下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课堂教学现在处在一个瓶颈期,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普通的教学设计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发展需求了,那么创新和改变迫在眉睫,但是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还需要学习,如何让自己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三的体育考试项目的训练上我觉得自己足以胜任,但是在后进生的培养上还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总而言之我在接下去的教师生涯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希望自己加强学习尽快度过创新教学方式的瓶颈期,让自己做到最好,加油吧!作者:谢健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编辑推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怎么写4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呢?常言也说,“人美看道德,花美看颜色。”道德自然与文明挂钩,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文明之人。
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也不乏讲文明的人就比如像下面这则事例:
那是在学校的一天,小丽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小同学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小同学一看是一名比他大的小姐姐,就要退回去给让路。于是小丽连忙阻止她说:“小朋友,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她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这位小同学下楼了,他才下楼。
我想,在我们的身边像小丽和这位小同学一样讲文明的人还有许多。然而,我们周围也有少数的人不讲文明,他们还没真正认识到文明的可贵。
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看到有一群小朋友正在玩耍,我看到他们玩的很开心,但是他们却是一边吃东西一边在玩,而且吃过果皮纸屑是胡乱的扔。不一会儿,东西就掉的满地都是,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不但没把吃掉的东西捡起来,还践踏起草坪来。当时的我很气愤,于是我走过去对那群小朋友说:小朋友,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们的国家是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古至今,大家都讲文明。况且我们是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以后的接班人,我们从小就要学会讲文明懂礼貌,长大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啊。这几位小朋友听了我说的话,羞愧的低下了头,他们说:姐姐,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不应该乱丢垃圾,应该讲文明。听了他们的话,我高兴的笑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学生嘛。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还有少部分的人不讲文明,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文明之人。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因此让我们大家都做文明事,争当一个文明之人。最后,让文明与我们同行,让文明之花开遍整个社会,文明自我,和谐中国。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记得的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经常性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的怎么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每一种答案和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随地吐痰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一种受人尊敬并为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的地讲就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同时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比最高的智慧、它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我们学校现一直强调行为规范教育要求我们。
1、遵文明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知道,良好的纪律是学好文化知识的保障。因此,做文明的中学生首先要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新晖中学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尊师爱友,自律自强;诚实守法,文明礼貌;遵守公德,爱护公物
2、行文明路。
你会走路吗?每个同学都会说:谁不会走路。但我发觉不是每个人都会走路。在学校走廊、教室不能奔跑;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在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马路。
3、讲文明话。
不讲粗话、脏话。遇见老师要问好。多用“请”、“谢谢”、“对不起”。
4、做文明事。
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在教室里,在马路上,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果皮、纸屑。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喊大叫,不妨碍其他人学习、工作或休息,不在建筑物上或课桌椅上乱刻乱画。对人友好,做到“与人为善,心中有他人”。
同学们,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留给记忆,明天将交给梦想,你能把握的,就只有今天!让我们珍惜今天这美好时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最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监督自己,使自己率先成为一个文明的中学生吧。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在这里,想和大家说一件小事:有一天中午,一位同学手拿一小袋零食,进了校园,边走边吃,到了三楼吃完了,包装袋飘然而下,落到地上,我很想看看这个垃圾袋的命运如何,于是就站在不远处观望,一位同学匆匆而过,第二位同学视而未见,又一位男同学来了,他走的很急,但从突然减慢的步伐可以看出他看到了那个小袋子,而且,他还弯下了腰,捡起了垃圾袋,又急匆匆地走了。看着这位穿着校服的六年级同学背影,我感到十分感动,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他捡起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垃圾,而是宝贵的社会责任心和闪光的社会公德,将来他一定能得到社会给他的公平的回报;而第一位同学,丢掉的也绝不仅仅是一小片垃圾,那是你的形象、你的尊严,折射出的却是你的品质、你的素养。同样都是举手之劳,但却有着天壤之别。开学到现在,校园中很多地方都有同学们随手丢弃的垃圾,教学楼后面经常会发现从楼上飘下的纸片。放学后,大操场、篮球场上乘车同学留下了一个个塑料袋、食品袋等等。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谁都希望有一个干净整洁、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我们谁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举止优雅、言行不俗的人。在湖小的校园,翠竹挺拔、芳草依依、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干净整齐、简洁明朗,我们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就能够感受到她的和谐、她的魅力,这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地方,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绿色校园,是我们全体师生齐心协力打造出来的美丽家园。在这里,我们的老师紧张而愉快地工作,我们的同学健康而快乐地成长。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也许你有时会发现,在你匆忙走过的花坛边、在你举步走过的楼梯上、在你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在你课桌的一侧地面上,躺着一张废纸、一个白色的塑料袋、一个被人丢弃的果核,每一阵风过,它们都会随风而舞,但却绝不会给人美的享受。你可能并没有弯下腰,用你的举手之劳,去除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是因为你太匆忙吧,还是因为你正在思考什么问题而没有留意?是因为你不愿意吗,还是因为你觉得这不干我的事?是因为你已经习以为常了,还是因为这个不和谐音符的作者就是你?同学们,只要我们的举手之劳,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亮丽,更加迷人,而你的举手之劳,会使你的行为更美,使你的举止更优雅。同学们,如果你留意,也许你还会发现,在你自己的课桌上,写着几行“秀丽”的小字、画着一幅“精美”的图案;在一面洁白的墙面上,印着一只“醒目”的脚印,在教室门前整洁的楼道里,粘者一块黑乎乎的口香糖。这些刺眼的符号是从哪里来的呢?也只不过是个别同学的“举手之劳”罢了,但这样的举手之劳,留下的却是白玉上的瑕疵,难以擦除的污点,每当这些“杰作”的作者经过你的作品、“欣赏”它的与众不同时,你能产生快乐和自豪的感觉吗。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监督,自我约束,共同努力,齐心创造湖熟小学美丽和谐的校园。下个星期的国旗下讲话,我们共同来关注有哪些班级、哪位同学做得比较好。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文明之人》。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校园里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作为一中的学子,文明在我们身上要体现得更加具体,包括文明用语,不说脏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大家要牢记。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有时它比智慧、比学问还重要。
文明还要体现在一中学子的行为方式上,教学楼内不吃东西,不拍球,不去校外的小摊小贩购买食品,不乘坐电动三轮车选择文明出行,每天穿校服,保持文明形象等等。我们是家之学子,国之未来。切之弊病,正身立己,不断提高文明素质,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应该必须做到的。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让我们大家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24个字,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读过狄振鹏老师编著的《中层经理核心技能》一书,受益匪浅。狄老师不仅教我们作为一名中层经理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如何加强心智修炼,如何制定计划并进行目标跟踪,如何建设高效团队,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层经理必须增强时间、效能观念,坚持时间管理原则,特别是在具体事务中,应该进行黄金三问;还介绍了有效授权、有效沟通、员工激励和培训的技巧,以及绩效管理和考评的方法。这些内容十分贴近实际,富有实用性。如果我们将这些知识真正学到手,对于我们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绩效的提升,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下面择其感受最深的内容,谈谈感想。
一、作为一名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学会沟通技巧尤为重要。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中层的位置是在高处,员工对中层当然很敬畏,中层管理者听到的不悦耳的声音会大大减少,倾听问题的机会也就随之减少。如果我们能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动深入基层,学会与职工沟通,就能看到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举两得。学会与上司沟通,能使自己的主张得到上司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有利于自我目标的实现。
沟通是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沟通面牵涉到上级、下级、同级、客户及其他有关方面。在工作中出现摩擦和误会是常有的事,各级之间都会出现。不主动与上级沟通,很多问题就可能会被上级淡化甚至忘记。读懂上级,善于领悟领导的意愿,就能理解上级的不理解。不要在意上级说不,只需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想成功,一定要懂得先付出;既要才高八斗,但又不能傲气冲天,拉近与上级的距离,将会使我们获得美好的发展前景。许多看似不起眼、漫不经心的安排,或许就蕴藏着我们发展的最大机会。着眼全局看问题,避免提过于理想化的意见,注意语气缓和,切忌掺杂个人情感。提出问题的同时,一定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不轻言放弃,不急于申辩,通过实际行动做出业绩,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沟通方式与技巧。
二、必须时刻谨记:把事情办好才是硬道理!
毫无疑问,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能力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迅速、有效的执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问题在我们的手中转化为生产力时,便会创造效益。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先别说难,先问自己是否已尽全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每次至少要拿出三种解决方案,多角度思考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设想更多的可能性,寻求共赢或多赢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善于突破,善于找到常规外的解决方法,善于变阻力为助力,善于删除、合并、替代,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也就不难了。
一流执行力决定一流竞争力,有条件要执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执行。抓住完成任务的关键点,制订、完善对工作有效的各种制度,掌握科学做事的程序,善于借用多种力量,就不愁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责任心铸造高品质,中层管理者是打造高效团队的关健。
责任心铸造高品质是一句很普通的广告语,有强烈责任感,不敷衍、不推卸责任的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栋梁。当下属犯了错的时候,中层管理者应该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视责任如生命。对集体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上级和下属负责,其实恰恰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能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除了对自己工作范畴内的事情尽职尽责外,还能主动承担额外的工作,这种承担,会让我们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位中层管理者,更多的是承担一个团队的成败荣辱。在关键时刻,中层的状态往往决定全局的成败。有效地制定工作目标,积极与上级领导沟通,得到支持与帮助,了解团队内每一位成员的优势与劣势,把目标细分,分派合适的人负责具体的任务,这样我们的中层管理者就不会感到孤立、辛苦了。根据问题制定战术,作好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运用认可、赞美、指导和荣誉激励法,激发各员工最大的内在能量。关心所有的人,但一定要关注最优秀的、最落后的和最想成长但又处于瓶颈的员工。企业要想健康、正常地运转,不但要有严格的奖罚制度,而且还要有能够严肃执行奖罚制度的中层管理者。这样做不但让下级有制度可依,还能树立自己的威信。
球队的实力,来自每一位球员。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团队的高效基于所有成员的高效。中层需要建立和培植共同的愿景来影响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发挥团队成员间相互帮助的精神,形成共同成长的机制,巧妙地完成从承担自己到承担他人的转换。只有因才施管、知人善任才能激发员工最大潜力,只有上下齐心,其利断金才能使团队成员精诚合作,打造高绩效的团队。
站在中层管理者的位置,我们必须超越自我。首先必须超越我们的自满情绪,拥有归零心态,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反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中反省,借鉴别人的优点,经常抽出时间反省。其次就是超越好人,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管理者。顽石成佛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敲打,不断成功的过程。再其次就是超越我们的位置,既要站在上级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也要站在下级的位置去解决问题,不断向上走才有新的高度,甘于平凡才能超越平凡,垫高别人,放低自己才能有更大的跨越。
[《中层经理核心技能》读书笔记]
世界上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建筑正处在一个改变了的规范面前。结构已经出现了这样大的革新,使仍在缠着我们的古老“风格”不能再笼罩它;小编给大家提供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和参考!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一】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二】
1920年,夏尔-爱德华和他的两个朋友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杂志,走向新建筑读后感。除了请了一些当时的“前卫”建筑师和艺术家写零星文章,杂志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为了让作者显得更多,他们每个人都用多个笔名。这个时候,夏尔-爱德华开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这个笔名。
5年间,他们的杂志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为《新精神》写作的文章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他“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逐渐蜕去了夏尔-爱德华那稚嫩的外壳。在一个羞涩的时代,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表达天赋,变成了语锋犀利、颇具煽动性的建筑思想家。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将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动性,影响最广的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法文原名为vers une 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译成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法文版的书名没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显得更为确信,不可商量,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建筑就务必这样,这才是建筑”的意味。不难从书中看出柯布西埃当时的年轻气盛,他在向他的同行们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号施令:
他说,建筑必须改变在古希腊建筑之后那种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磨磨叽叽的发展方式,“伟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筑,都不是这样诞生的”;
他说,“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看看远洋轮船、飞机和汽车,那么,建筑为什么不能变成居住的机器;
他说,“必须树立大批量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他高叫着:“不搞(新)建筑就革命!”
正像本书英译本译者说的,他的书是一部宣言,不是“现代建筑深思熟虑的清单”,“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卢主义”,可他的言语并不空洞,他确实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现代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读后感《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这本书引领无数建筑系学生和建筑爱好者踏入了现代建筑之境,读者们很难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这些语句中逐渐体会到令人血脉喷张的躁热,引发出革命的冲动,直至想立刻动手做些什么彻底推翻压抑的旧世界。
冷静地看这本书,结合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吓人的,如果真的听从了他的话,拆除旧建筑,建立起“居住的机器”,那世界将变得何其冷漠、凄凉。但也正像他倡导的那样,钢和钢筋混凝土变成了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平屋顶果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打形式,我们的家虽不是“机器”却真的来源于标准的户型单元。遗憾的是,我们现今的建筑和城市,原有的多样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着“现代建筑”旗号的懒惰设计侵蚀着,缺失了多样性之后,何其乏味,即便多样可能不意味着高效。
柯布西埃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修正完善着他自己的思想体系,《走向新建筑》是这个体系中的起点,其中最深层的革命精神、那种“新精神”从未改变。他不断战斗,推翻旧的,树立新的、更好的,因为他也深知,建筑远不只是居住的机器,而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他后来的很多作品正展现了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它们是不可复制的,与自然和历史深深的融为一体。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三】
读《走向新建筑》,仿佛身后站着勒·柯布西耶大师,被掐住脖颈死命地看完。柯布西耶思维跳跃,语言辛辣,书中震耳欲聋的呼喊就算隔着近百年的历史尘雾却还是清晰可闻。他像一个俯瞰世界的王者一样对眼前的事物发出不容置喙的批判,向同辈、后辈发出命令。
阅读本书我有两点感触最深。一者有关于工程师与建筑师,一者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若干原则。
工程师与建筑师
我刚进校时听老师向我们讲述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心中有很大震撼。输入几个指令,改变几个数据,借以影响建筑的体态结构,这种观念极大地冲击我的大脑。从来没想过建筑可以这样生成,我对建筑的概念还停留在方盒子的天地里。
阅读《走向新建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了朴素的这方面的思想。
柯布说:“注意:要倾听美国工程师的建议。但要提防美国建筑师。”
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柯布对于几何的热爱。他将几何体带给他的感受称之为“几何体的平静”、“几何体的愉悦。”
他痛骂巴黎美术学院,强调体块、表面、平面。他认为从自然法则中推导出的数学计算所生产的建筑是和谐的,是动人的。
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疑惑。如果说科学计算推导的事物是美的、是和谐的,那么又有什么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呢?诚然我们可以举出“黄金分割”的例子辅证。但是那还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没有给出以科学的答复。柯布狂热的尊崇几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还仅仅是个人的喜好?
记得另一位大师安藤忠雄在《安藤忠雄屡败屡战》中提到“(菊竹清训参加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竞赛的手绘方案图)经由那只手所放出的光辉,绝不是数字化的现代设计过程所能产生的。”安藤忠雄留恋隐藏着作者困惑与思考的手绘图。这是不是另一种喜好呢?
建筑师扎哈早期读的是数学系,她的作品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她在当下的走红是否可以作为柯布西耶的例证呢?我却认为,严谨的数学可以为我们组织起逻辑的建筑,但无论是柯布西耶,安藤忠雄,还是扎哈,他们所强调的却是——思考。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柯布眼中的建筑“动人”;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安藤忠雄的建筑产生“喜悦”;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扎哈的建筑值得玩味。
现代建筑的若干原则
1、“风格”
柯布在书中“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是体块、表面、平面,他在这一章的开篇就提到“建筑和各种‘风格’毫无关系。”他用的比喻我很喜欢——“路易十五、十六、十四式或者哥特式,对建筑来说,不过是插在妇女头上的一根羽毛;它有时漂亮,有时不漂亮,如此而已。”我想着解决了我在这一个学期中的疑问。
回想设计基础课的作业,我考虑的出发点是:这样做好不好看、漂不漂亮。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如人意。现在看来,是我的出发点出了很大的问题。
好看、漂亮或许能为建筑锦上添花,但更多时候却是画蛇添足。一个装饰物,如果不能找出它存在的意义,我想它是可以大笔一挥删掉的。
2、光影
柯布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这一点我颇有感触。我跟同学在做上海大剧院的认知实习时,观察到阳光照在剧院正面的水梯上,水面波光粼粼,而光在立面上留下的影子也如水光般闪动。
我想这就是柯布所提到的“表演”。从水波的闪动可以读到建筑师的思考,从光影的变换可以看到隐藏的故事,这其中的推敲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啊。
3、“视而不见的眼睛”
柯布用了三个很费脑筋去理解的比喻——远洋轮船、飞机、汽车。
在“远洋轮船”中,柯布想跟我们说的是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他说:“建筑在陈规旧习中闷得喘不出气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掌握的技术越来越高超,“过去是必要的后墙”,如今就不必固执的使用。老师在设计课上说过,要先破后立。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改动我们的作品,原因是不愿意发动脑经想出一条新路,或者承担走新路带来的危险。这正是柯布所大力反对的。
在“飞机”中,柯布想跟我们聊聊建筑的样子。我们不能从飞机中看出“一只鸟或者一只蜻蜓”来,我们要看到“一架飞行的机器”。由此类推,我们设计的作品不能像是一个花哨的比喻一样令人作呕(福禄寿大酒店)。它应该能直接告诉人们——它是什么。一把椅子是用来坐的,那么它的形式应该能告诉我们它是一把椅子,可以用来坐。这才是建筑的意义。
在“汽车”中,柯布强调了“标准”。一旦标准确立,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对获胜的追求促进了研究,“于是就进步”。我想到老师的一句话——建筑学不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是理性的,有很多内在的逻辑、规律在影响建筑。“标准”建立在恰当的问题上,“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
有从事建筑行业的前辈这样跟我说过,《走向新建筑》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建筑新生的读法,主要感受柯布革旧立新在所不惜的英雄气概和对建筑反复推敲不断深入思考的恒心与热情;第二种读法是当在建筑中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之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细细咀嚼,感受柯布狂热文风下饱含的深沉思考。
初读《走向新建筑》,诚然感受到大师的狂放不羁与妙语连珠,颇欣欣然,初以为自己略有所得,在反思中却又觉得一无所得。故更期待若干年后重翻故书,能以第二种读法真正的读懂大师的精神。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现代小学英语教师素养》这是一本集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课堂用 语篇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 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在附录部分还为 教师提供了几百条与教学有关的校园用语,以便教师查阅。不失为教师的好帮手。 教学技能篇重点讲述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同时以案例为载体,帮助教师分析和反思 教学中的问题。
文化素养篇以教师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在篇中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 语言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中西方价值观、文化习俗的差异比较,从而加深教师对英语国家 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语言教学中更加重视文化教学。 制作的资源及方法。 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仅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这包括了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掌握儿童教育心理 方面的知识;要研究和掌握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 方法,能以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习英 语的动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习和探 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 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语言的示范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 设计,课堂活动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 前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 话为主。为了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克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忧,教师 就必须具备,能唱、会画、会制作、善表演、能组织课外活动,能操作,使用现代教学设备 等技能。
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会画形象的简笔画,会制作美丽多样的幻灯片,会以丰富 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有感情,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只有积极了才会动口,才能摆脱哑 巴英语的外号。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手段。要对学生进行 这几方面的基本训练,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1)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流利; (2)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3)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规范。
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 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应经常反思,并保持探索的习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要越过传统 和现实以及自我的障碍。教师如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潜移默 化中不断提高。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反思。
上完一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插曲或悠忽而至的灵感。
更多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大班教师读书笔记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怎样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读书笔记
篇一
《轻轻走向完美》的作者毕淑敏先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从女性的视角来诉说着女性的世界。在这个封建旧思想的笼罩下,亦或是上帝造人之际的设定,似乎都让女性这个角色处于了劣势地位。然而,伴随着改革的开放,各种先进思想的洗礼,都告诉了我们男女平等的道理。在性别上,本就没有孰强孰弱,有的只是每一个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罢了。作为一个女人,她承担了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精细最充满开创性的劳动她创造新的人,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女人,用自己的身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构建了一个有一个的家庭,为家庭付出了汗水。为子女,为爱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承担着这样一份责任的女人,怎么该被世人认为是弱者呢?又怎么该被世人的低俗的眼光所轻视呢?在世俗的眼光下,自我逃避,懦弱时,命运不公时,似乎成了最响亮的幌子,而借此的遮蔽下,滋生了一种听天由命的漠然。
但事实上,作为女人,并不该自我轻视自己的性别,不用因此去刻意模仿男人,取而代之的,更该是为自己是一个女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尊重自己的性别,爱自己的性别,唯有正视自己,才能更美更好更优秀的告诉世人,女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弱者。女人,更应相信,我们的纤纤细手同样可以在这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涂上柔和华美的颜色。女人的美丽并非是单单追求外在的靓丽,相对而言,更多的是内在的充实。虽然,外表的靓丽会随时光的磨砺而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成熟、平和、端庄,只会让女人这两个字更充实。然而这一切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的是阅历、经验和眼界。这一切仿佛是在爬上,倘若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旧思想而自我放弃了攀登高山,放弃了一览众山小的机会又怎么会开拓自己的眼界,收获大气端庄?眼光的狭窄只会让这样的女人成为一只井底之蛙,成为一个似坊间传闻般面容可憎的老妇人,就好似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般令人惋惜之余多的是憎恶。相反而言,唯有不断的追求,向上探索,才能见到更远的美景,拥有的即将是更持久更永恒的美丽。对于女人而言,内心的充实也许未必能如外貌般让人一眼倾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的相处之下,喜爱倾心之余,更是他人的敬佩与尊重。
在很多人的心里,一个人是否完美与他是否成功几乎是画上了等号,但事实其实未必如此。成功固然能够给我们带来了足够丰富的满足感、成就感,但有时大多数人都被这光鲜亮丽的荣耀下遗忘了那星星点点的瑕疵,或是不以为然,而失败有时带来的并非只有落寞。当直视失败时,我们才会收获更多。反复追求之后,也才会贱贱领悟到结果未必一定是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体验,是成长路上的基石,同样也是因这些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一生。这就好像神农氏尝百草一样,唯有尝过、经历过、体验过才会累积经验,著成后人的《神农本草经》。同样,追求一件事就好似是一场旅行,最后结果不论好坏,成功与否都只是一个纪念品,途中那些尽收眼底的美景才是这场旅途中最宝贵、最有意义的收获。
在我们以完美为目标的途上,我们努力着,我们奋斗着,我们竭尽全力的在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好。或许说完美只是一个叫人向往却不切实际的桃花源,但在自我修炼,缝补灵魂的过程中,我们着实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让自己获得了更多,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篇二
毕淑敏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每次她的新作我都必看,这次我细细的拜读了她写的那一本《轻轻走向完美》。看完后,我的内心深受震动。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别人在说我想要的是完美的但更多的人说的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所以我是带着疑虑去看这本书的,我们要怎么样才可以走向完美。
书中的内容囊括量挺大的,包括情感、心灵、爱情、婚姻、家庭、工作、健康及幸福等。读完这些章节,我终于明白书中完美的含义,其实是完成美好的意思。
书中的文字很优美,很容易让人徜徉其中,但是与此同时我又能在此得到深思。书中毕淑敏说,你的爱情等待你的看法,你的爱情验证你的看法,你能够有什么样的爱情观,你就有什么样的爱情,你的观念就是你的命运。我在生活中总是希望在爱情中找寻安全感,所以我不轻易的开始一段感情,一旦开始,我就希望自己可以彼此都用心经营,希望一段就是一辈子,不轻易的放手。所以我经常在爱情中患得患失,导致对方觉得很累。看了这本书,我才豁然开朗,是啊,我们的爱情观,不就是影响我们能不能长久,会不会幸福的密钥吗。也许我应该在爱情中学会享受,才能在爱情中得到幸福。
人生这段路,有很长的旅途,我们会在当中遇见很多美妙的风景,也许也会流很多泪,但是我们不就是在一段段风景中学会成长,不断的修炼自己,轻轻的走向完美。
读书笔记《《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习规范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