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读后感(一)
人性善恶
邵啸
从阅读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家族》开始,到后来的《蛙》,再到近期阅读的《檀香刑》,我时常在想,为何莫言笔下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会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猛然间想起老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刻的演讲题目:《讲故事的人》。的确,老人家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莫言总会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自己的父母,当地传说中的英雄,这些来自于个体的人物,经过老先生巧妙的加工,让这些人物在瞬间升华,最终垒砌成为一个民族血性的脊梁。《檀香刑》亦不离此意。
莫言总说他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来感受事物,把握生活。他的生活与记忆,就是这样一个个有声音、有气味、有颜色的画面。正由于此,他的眼里不断闪现出火车呼啸而过及猫腔如怨如诉的声音,便成就了这本向历史与传统致敬的小说——《檀香刑》。
《檀香刑》的故事起源于高密县东北乡农民孙丙带领全村农民参加义和团,抗击德国侵略者,拆卸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的传说。作者“为了适应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有意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创造出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刻意吸收了“猫腔”这样一个民间传统艺术。于是,浓郁地方气息的这类喜剧韵文充斥全篇,在文中人物以各自视角诉说时都以猫腔为引子,内容进行提要,总领全章。此外,猫腔“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为全文奠定了凄凉与壮美的基调。
故事叙事看似杂乱无章,但莫言以孙眉娘、赵甲、小甲、钱丁四人的视角分别讲述故事。这一多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是小说的一大特点,更是一大亮点。在小说中,作者在大部分叙述中并没有采取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叙述来一步步逼近事情背后的真相。小说以四人在孙丙抗德事件上各自主观视角差异性展开叙述,这体现在主观行为上,孙眉娘不择手段地救父,刽子手赵甲衷心于完成檀香刑这个自认为的伟业,小甲唯父是从,而县令钱丁则最为复杂。一方面深爱着眉娘,同时关爱东北乡的村民,内心深处并不想抓眉娘的父亲孙丙,而且还能为民请命,但同时又迫于上司的压力与对官位升迁的迷恋,不得不抓住孙丙。这二者矛盾始终在后者冲撞,一开始释放了孙丙,但之后却迫于朝廷与列强的压力,再次逮捕孙丙,并协助赵甲完成这一其自认为伟业的檀香刑。这样,几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也由此凸现出来。孙眉娘热烈、坚定、执着,赵甲阴险、毒辣、狡诈,小甲懦弱无能,但最后舍己救父却体现了其孝的一面。对于县令钱丁而言,痴情、正直、爱民体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但另一面却是追名逐利,惟命是从,可见多方面的冲突,造成后者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最后他刺死孙丙,阻止檀香刑的阴谋。可算是其良心未泯灭,从利欲中复归。
孙丙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情耿直好爽,才情卓越,猫腔技艺无与伦比,德国人高密县修建铁路。年轻时刻不务正业,迷恋青楼,列强入侵,害其家破人亡。一幕幕惨剧激起了孙丙的仇恨,忍无可忍的他,加入义和团,走上反抗的道路。带领村民抗击德国侵略者,拆毁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可谓英勇无畏,执着至死方休。但同时也充斥着其农民阶级不脱其局限的愚昧无知、食古不化。
小说将腐朽的清王朝与列强的惨绝人寰表现的淋漓精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之上的历史机制,成功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生存的阴暗法则。将檀香刑的渲染表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最黑暗的一页,也暗示着腐败的清王朝的两面性——对内压迫百姓,对外惧怕列强侵略者。
《檀香刑》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赵甲、孙丙、钱丁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刑罚文化、民间文化和官场文化的“隐”性内涵。莫言用批判的眼光对此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清末民初那段血泪史让国人痛心不已,但国难当头,彰显英雄本色。不少民族进步人士纷纷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空前绝后,随之诞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自强。沉重的历史给世人以痛的领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自省,国家才能强大,民族才能进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世界不倒之林。
《檀香刑》 经典句子: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俺对着那面水银玻璃镜子,悄悄地那么一瞅,里边是一个水灵灵的风流美人。俺自己看了都爱,何况那些个男人。尽管因为爹的事俺心中悲酸,但干爹说心中越是痛,脸上要越是欢,不能把窝囊样子给人看。好吧好吧好吧好,看吧看吧看吧看,今日老娘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什么举人家的小姐,什么翰林府里的千金,比不上老娘一根脚趾头。
嗨,都说是人活一口气,还不如说人活一口食儿。肚子里有食,要脸要貌;肚子里无食,没羞没臊。
乡亲们,好戏还没开场呢,你们就看傻了,等明天好戏开了场,你们怎么办?有咱家这样的乡党,算你们有福气。要知道天下的戏,没有比杀人更精彩的;天下的杀人方式,没有比用檀香刑杀人更精彩的;全中国能执檀香刑的刽子手,除了咱家还有何人?因为有了咱家这样的乡党,你们才能看到这全世界从来没有过今后大概也不会再有的好戏了。这不是福气是什么?让你们自己说,这不是福气是什么?
他想起自己的恩师余姥姥的话: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行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
一群如痴如醉的观众,犹如汹涌的潮水,突破了监刑队的密集防线,扑了上来。疯狂的人群吓跑了吃人肉的凶禽和猛兽。他们要抢那只耳朵,也许是为了那只挂在耳垂上的金耳环。师傅见势不好,风快地旋下妓女的另外一只耳朵,用力地、夸张地甩到极远地方。疯狂的人群立刻分流。
我跪在地上,给师傅磕头,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其实,舅舅的死活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还是我自己。我的热泪盈眶,是因为我想不到白天的梦想很快地就变成了现实。我也想做一个可以不动声色地砍下人头的人,他们冷酷的风度如晶亮的冰块,在我的梦想中闪闪发光。
檀香刑读后感(二)
闪光的《檀香刑》
这是一场最最盛大、悲壮、惨烈的猫腔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中国有个叫莫言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开始在市面流行,《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娃》、《红高粱》、《酒国》…当然还有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檀香刑》。刚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被极有画面感的情节,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但心里又莫名的有点排斥,排斥那种我自认为的低俗感。一章一章看过去,才知道莫言以最神奇的语言写出了最真实的历史。
《檀香刑》以巨幅写了一个清朝末年的小故事:京城刑部刽子手赵甲在山东高密受命杀因反对德国在山东修铁路而造反的义和团的一个首领、孙媚娘爹孙丙。可以说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莫言却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见的角色,全面展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百态。
偶尔像人的赵甲
“他用手捋着那条半真半假的大辫子,阴森森的眼窝里竟然出现了一片泪光。这真是稀罕事儿。小甲摸着他爹的眼窝问:“爹,您哭了?…”老甲唯一像人的时候是当爹的时候,当爹的时候他会有流泪,会有人的七情六欲。更多的时候他像一条潜伏在污泥里的滑腻腻、冰冷冷的蛇,像漠眼冷看、随时伺机而发的豹子。他的眼睛里没有活人,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几十年的刽子手工作、几千条人命早已使他变成了一个阴冷黑暗的工具。“执行杀人时,我们根本就不是人,我们是神,是国家的法。”他的阴冷人见了人怕、狗见了狗瘆。孙媚娘这样的泼辣女子见了他都忍不住发颤,“公爹还在数他的豆粒,老东西,现在俺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威人。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凉气,隔老远就能感觉到。刚住了半年的那间朝阳屋子,让他冰成了一个坟墓;阴森森的,连猫都不敢进去抓耗子。俺不进他的房子,进去身上就起鸡皮疙瘩。”杀人是他的工作、他的技艺、他的演出、他的骄傲,是一场他与犯人联袂演出的大戏。先一片片地分割,然后再一片片地复原,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耳边一刻也不停地缭绕着亦歌亦哭的吟唤和惨叫,鼻子里时刻都嗅着身体惨遭脔割时散发出来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气味。这是他成功的演出,是他最大的骄傲。
他对末日的清朝有着虔诚的信仰,“公爹从太师椅上站起来,双手托着那串佛珠——檀木的闷香再一次弥漫了整个屋子——瘦削的脸上镀上了一层庄严的金黄,他骄傲地、虔诚地、感恩戴德地说:“慈禧皇太后!”末日清朝腐烂的黑泥里才能让他阴暗地自得,让他无人性地骄傲,这是他的乐土。
野、辣、美、浪、真的奇女子——孙媚娘
孙媚娘从小跟着戏班子野,舞枪弄棒翻筋斗,根本没有受到三从四德的教育,又长了一双走路生风的大脚。她的两只大脚成为她致命的缺陷,貌美如花的老姑娘孙媚娘只能委屈嫁给傻瓜屠户赵小甲。
嫁人为妻,她的骨子里仍是那个有着真性情的野姑娘,当了媳妇,忍气吞声,她憋得要死。婆婆厌恶透了儿媳的大脚,异想天开想用儿子削骨的利刃修理修理儿媳的大脚,积压在媚娘心头的怒火爆发了,“她飞起一脚,充分显示了大脚的优越性和在戏班子里练出来的功夫。——一脚飞出婆婆应声倒地。她冲上前骑在婆婆身上,如同武松打虎,一顿老拳,擂得婆婆哭天抢地,屎尿屙了一裤裆。”
她这样的辣妹子可不是会吃亏的主儿啊。邻里街坊谁敢惹她,那也是得理不饶人,“俺说,当真,谁要不把他领走,谁就是个驴日马养的个驴骡子!”她也会充分利用自己美貌的优势,在男人那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让别人占不到便宜。
她可有着“狗肉西施,高密第一”的称号,“看看看,看看人家那桃花脸蛋柳条腰,螳螂脖子仙鹤腿!”可嫉妒、羡慕死了多少高密女人。媚娘干爹钱丁一见这个美人儿,就被勾走魂儿,“他的心中只有这个美人,宛若即将羽化的蝴蝶塞满了单薄的蛹皮,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清明节钱丁在校场给孙媚娘竖了一架秋千,媚娘荡地那个浪啊,“俺把秋千荡到了最高点,身体随着秋千游荡,心里汹涌着大海里的潮水。一会儿涨上来,一会儿落下去。浪头追着浪头,水花追着水花…… 俺在秋千架上撒欢儿,地上的那些看客,那些儿子孙子重孙子,青皮流氓小光棍,都跟着俺犯了狂。俺悠上去,他们嗷;俺荡回来,他们哇。”
这样一个又美又浪的女子,内心情感超乎寻常的热烈真挚。大而化之的她也会为了爱情而衣带渐宽,“她的脑子里的空儿全被钱大老爷占满了。她的眼睛盯着一棵树,那棵树摇摇曳曳地就全变成了钱大老爷……她无论看到什么什么都会变成钱大老爷或者钱大老爷身上的一部分。”用媚娘的话说,只要能和钱大老爷好上一回死也值了,她为了这个目的可干了不少愚蠢可笑的事儿,被人嘲弄也毫不在乎。你是世上的奇女子啊!
矛盾的好官钱丁
他是高密人心中的青天,他志气昂扬,精神健旺,红脸膛上焕发着光彩,双眉如卧蚕,目光如点漆,下巴上的胡须,根根如马尾,直垂到桌案边缘。一部好胡须,天然地便带着五分官相,他的声音宽厚而富有磁性。善于左右逢源的性格让高密的父老乡绅对他充满感恩戴德的敬重,“几位上了年纪的乡贤眼睛里溢出了泪水,流到了千皱百褶的腮上;鼻孔里流出清涕挂在柔弱的胡须上。”对于戏子孙丙的侮辱,他似乎也有这一个父母官该有的胸怀,不仅没有过多的苛责,反而为高密人上演了一出斗须的好戏,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令人叫好的亲民之举。
“知县想起了正在县城通德书院校场上操枪演炮的德国军队,再看看被孙丙的妖术煽动得如痴如狂的马桑镇无知的乡民,一种拯民于水火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敢单骑赴汤蹈火,赤手擒孙丙,他似是有一颗爱民之心的。敢冒着生命危险为子民的,我们也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好官。但在仕途与黎民之间,他又犹豫不决,获胜的往往是他的仕途。这真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排列,生,我所欲也;民,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民者也。民,我所欲也;势,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民而去势者也。怪哉!
好笑的英雄孙丙
孙丙是猫腔的继承者、发扬者,也可以说他是猫腔的鼻祖,他唱猫腔出神入化,引人入胜。他教城中乞丐学习猫腔,给他们一条活路,在高密他也是声誉很高的。他被捕后,宁受檀香刑,也不愿意逃跑,受刑前,他敢和他的杀他的儿女亲家赵甲谈笑风生,受檀香刑时,他一声不吭,要受刑受出高密人的志气。
这样一讲好像孙丙是个难得的真英雄一样,是一个完美无缺之人?其实不然,孙丙实则愚昧的好笑。杀了德国人,他远逃他乡,不久就打着学成归乡的名号,装神弄鬼,自称是岳大元帅下凡,旁边封了一大帮神仙。这可害苦了高密人。
地道的看客们
这样就介绍完孙媚娘和她的三个爹了,我不得不提的是京城里地道的看客们了,如果说刑场是赵甲的舞台,杀人是赵甲的表演,那京城里的看客就是他最忠实的观众。这如同名角演戏是一样的,“你如果活儿干得不好,的看客救护把你活活咬死,北京的看客那可是世界上就难伺候的看客。”在他们眼中这是刽子手与犯人的联袂演出,是他们邪恶的趣味。“刑场周围的人嗷嗷的叫起来,他们对这个死囚的窝囊表现不满意。孬种!软骨头!站起来!唱几句啊…”既刺激看客虚伪的同情心,又满足看客邪恶的审美心。所有人都是两面的,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无论多么精彩的戏,也比不上凌迟活人精彩,这是人间最惨烈凄美的表演。
人在本身意义上就带有动物性,小甲是最不傻的傻瓜,他傻言痴语看人本像,瘦骨嶙峋的豹子老甲、大白虎钱丁、笑嘻嘻的白蛇孙媚娘、驴身的轿夫、狗头狼头的捕快、大白猪的邻居。或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潜藏在人性下的另一个灵魂。一本书,展现一个时代的百态。
檀香刑读后感(三)
喻超,1990年生。诗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喜欢读书,喜欢率性的写。梦想成为诗人和小说家。
无意中翻开了这本名字很古怪的小说《檀香刑》,一看是莫言写的,因为之前喜欢读外国名著,很少读中国近代的小说,莫言的也没有读过,好奇心让我翻开了这本构思奇异的小说,刚开始读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粗俗,内容媚俗,打破了以往我对小说的影像,以前读的小说大部分文字优雅,哲理深厚,情感丰富,就算是《百年孤独》这样的奇异小说,也让我深感文字的魅力,而这本《檀香刑》粗俗的文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走进了一个阴森恐惧人性血腥爱情的天地。
这本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让我们一同走进了被人们遗忘的那些历史,当戊戌六君子在北京的菜市口被砍头时,我们对与中国的刑法还停留在砍头的时候,檀香刑一种古老的刑罚被作者带进了我们的视野,檀香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可是当它变成了杀人的工具的时候,是如此的血腥。
正如作者在后记里说的,这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的确如此,在离封建已经远去的当代,我们是否还会唤起人性的漠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书中围绕孙媚娘,赵甲,赵小甲,孙丙和钱丁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展开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演戏,先说说孙丙吧。
孙丙猫腔的祖师爷,将猫腔发扬光大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往往英雄式的人物都以悲剧结束命运,本来过着舒适生活的孙丙被德国人凌辱了妻儿,最后德国人杀了他的妻儿和同村十几口人命,使他走向了不归路,参加了义和拳,带领乡人揭竿而起,这让我想起来陈胜吴广。可是他们并不相同,孙丙是让命运之神推上了这个悲剧的历史舞台,就像他女儿孙媚娘说的:爹你演了一辈子戏,这次你是真的演出演进,把自己演完了。这样的一种人物让我们即钦佩又同情,虽然孙柄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继承了“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猫腔戏剧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亿万人民,他是悲剧英雄的化身。
孙媚娘这个人物怎么理解呢,她是人们眼中的荡妇,却又是大胆追求,勇于反抗的中国女性觉醒的代表。她可以为了钱丁死,也可以为了那个让他嫌弃的爹死,她真是一个苦笑不得的角色,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人性的光环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的闪耀。有时候,我们身上会出现不同的面具,那是因为我们身体里藏着很多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东西,诚如作者讲的: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钱丁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钱丁在理想的强大和现实的孱弱中迎来了悲剧的结局。他是封建王朝里最忠实的奴才,可是王朝的败落让他变成了德国人和袁世凯的走狗。这样的人物只能被钉上了历史的屈辱柱上。
这本书里最让我关注的是赵甲,也许别人会讲他麻木不仁,充满血腥,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在看到他砍杀刘光弟的时候,想起来和刘相遇过年喝酒的景象,内心的独白告诉我们,他的人性在复苏,最后儿子被误杀的时候,他以命相博的,也是人性的体现,他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身上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禁锢思想,让一个有生命的人完全变成了麻木不仁的侩子手,就像他自己说的:在他漫长的执刑生涯中,失去了定性、丧失了冷漠,这还是第一次。在往常的执刑中,只要红衣加身、鸡血涂脸后,他就感到,自己的心,冷得如深潭里的一块黑色的石头。他恍惚觉得,在执刑的过程中,自己的灵魂在最冷最深的石头缝里安眠着;活动着的,只是一架没有热度和情感的杀人机器。他即是统治者专用的“杀人工具”,也是封建王朝消亡的预示。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是这样描述赵甲的:如果冷漠是一种感情,他的感情就是冷漠。这让我想起了朋友问我爱的反义词是什么,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才领悟,原来是冷漠。
一根虎须看出了每个人的本相,无疑带上了魔幻的色彩,这也是莫言的一贯写作风格,这是一个傻子的幸运,也给我带来了很多震撼,独具匠心。还有热血仗义的叫花子,巾帼不让须眉的钱丁夫人,都让人肃然起敬。
人生也许往往就是如此,你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而过去的事也会随着时间消逝,历史在人们的身后成了笑谈,这本书让我对小说有了另一种定义,人生何尝不是一出戏,总有演完的时候,热血的叫花子都可以做到英雄式的,更何况是我们热血的血性男儿。当我们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问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如果莫言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不会去读他的作品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不过,我现在已经读完《檀香刑》好几天了,谈不上喜欢,但印象深刻,所以还是写几句读后感,略表附庸风雅的感受。
《檀香刑》一开读,就是莫言那种泥沙俱下的语言味道,经常大片用排比句,用赋体,用押韵,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以前不喜欢他是正确的,哪有用这样的语言写小说的,说得不好听是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炫技吧,用围棋术语来说是力战派,非最高境界。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还是被小说吸引了,被小说里营造的炫丽世界所吸引。这部小说营造的世界一看就是虚构的、编造的、愚弄人的,名字就假得可以,赵甲、钱丁、孙丙、孙媚娘,赵钱孙李地胡编的姓嘛,甲乙丙丁的胡编的名嘛,媚娘——没这个女人也,里面的情节也硬伤不少,假得可以,但是,作者编故事以及塑造人物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就是说一些细节非常典型和真实,这样,就像中国的喜剧,明知道现实生活中人物是不会那样唱的,但喜欢看,这也是莫言的高明之处。
《檀香刑》对于酷刑的迷恋是非常令人作呕的,几乎达到赞美和歌颂的地步,让人怀疑作者对于法家的推崇,这是不是跟莫言从军的经历有关。小说对于德国军队的仰视也是很明显的,虽然有批判的意识,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溢于言表,是不是向诺奖献媚呢?
《檀香刑》对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戏曲表现手法的借鉴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诺奖给莫言的赞美地方之一,或许莫言当年的向魔幻转向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诺奖情结,这种非中国本土化的写作方式让他的小说以前在普通中国百姓中读者并不算很多,但却深得西方人的钟爱。
因为《檀香刑》是比较早的作品,为了了解莫言小说更多的东西,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获奖,我于是继续读他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也获过很多奖,读了开头几十页,感觉语言没有那么装模作样的恶心了,平实很多,写作手法上却开始更露骨地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了,并融入中国古代的转世轮回民俗传说。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距离我上一次看莫言的书已经过去了七年,《丰乳肥臀》给彼时尚且单纯的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机缘巧合之下我又买下了《檀香刑》。本着对自己的购物负责的心情,我战战兢兢地打开了这本书。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m.dhb100.com
因为留有前一本书的糟糕记忆,一开始读《檀香刑》的时候还怀揣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总还是当做一部“香艳”的小说在看。故事概括起来也简单,孙眉娘的亲爹孙丙犯了事,被她的干爹--高密县丞钱丁抓住,即将交由她的公爹(公公)赵甲执刑。背景设定在1990年的山东,德国人要修胶济铁路,孙丙为首的高密乡人发起起义炸毁了一段铁路因而被通缉。虽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多次逃出生天,但最终还是被清兵抓住。而为了给德国人一个交代,清朝政府要求县令钱丁要严惩孙丙,因此请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出马,对其施以“檀香刑”。小说的主要情节用了九个篇章来讲述,作者自命名为“猪肚部”,细腻而生动,将故事的原委讲得清楚明白。并且用的是多人视角的讲述方式,同一个故事情节在不同的主角眼中看到的是不一样利害纠葛,有种中国传统戏剧里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感觉。顺嘴一提,本篇小说里大量篇幅借用了“猫腔”这一艺术形式,糅合猫叫与人的唱腔,极富感染力。
撇开中间讲故事的情节,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最后一部分--”豹尾部”中的“知县绝唱”一章。故事的前文中只看到这位县丞贪赃枉法,与孙眉娘厮混的事迹。而在最终章,是一曲激昂终了,余音绕梁,寂寥,无奈,全都从中透了出来,透过这些语句,这些描写,能看到一位从前耀武扬威的大官员,在自己、国家的前程,已经注定一败涂地却又似乎留有希望的未来面前,努力想要拯救,却又无从下手,想要撒手不管却又心怀一丝期许的纠结情感。相比起前文的激昂状况,这一段更引人深思,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文学巨匠的巧思妙想。读来像是光腿涉进了极脏污的泥沼,用手扒拉开眼前的枯枝萎杆,艰难前行,走到池子中间,却能看到盛开得极美,极白的莲花一样。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总不时浮现出来“梅菜扣肉的”样子来。书中许多夸张而又露骨的描写,让人感觉像块油腻的肥肉,而其中间掺杂着部分奇幻色彩的情节,却能完美的中和掉这份肥腻。所以更合适的说法,应该称其为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如同梅菜扣肉上的肉片一般软烂容易下口,但也撑胃。让我备受震撼的最后一章,则是扣肉底下吸透油水的梅菜碎,是吃完五花肉,咋巴咋巴嘴上的油腥后,配着米饭吃的梅菜干。也是这段绝唱,将前文的激昂进行了完美的收尾,在荤腥之余,将肠胃充实地填满。
《檀香刑》的叙事时空是在1900年,那时的境况复杂,可谓风起云涌、内忧外患。作者把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德国殖民山东等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事件作为故事背景,以孙丙抗德为线索,以阎王闩、凌迟、砍头、檀香刑等酷刑为情节,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爱恨交织的故事。文章深刻控诉晚清统治集团的残忍恶毒,揭示了西方列强的蛮横霸道,同时也为清末年间民族、家国悲惨命运沉痛追念。全篇一方面贯穿“施刑”,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另一方面,又详细描写钱丁和孙眉娘的不当关系,加之以猫腔小戏为配乐,残酷与柔情相融,给人一种不是在用眼睛看书,而是在用耳朵阅读的感觉。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m.dhb100.com/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是以卖驴肉的女主人公孙眉娘为轴心,带出她的亲爹——猫腔领班、后成为抗德义士的孙丙,她的公爹——曾在刑部司执刑的刽子手赵甲,她的干爹——与她有过肌肤之亲的高密知县钱丁,以及她的丈夫——屠夫赵小甲。结局是,公爹为亲爹执刑,女婿给岳父送葬,情人是逮捕并见证亲爹被施刑的人员之一。
叙述中,许多人都没有情感,这不仅是对亲人,还包括陌生人。人们常常把在菜市执刑看作是一场表演秀,刽子手和受刑者是表演的主角,台下的群众是观众。赵甲清晰记住自己砍下的人头数,并且将施行看作是国家法律的象征,痴迷地认为把“活”做好,就是给大清王朝增添颜面。观众在看刑中既紧张又兴奋,但更多的是麻木。体制内外,百姓众生,在作者眼中,一律都是小人物,但却绘出了一个清王朝的崩溃,无论职业,无论被杀、自杀抑或是杀人,都从他个人层面上加速着整体的毁灭,预示着大厦将倾。
不仅如此,莫言还写入了施虐的情感与受虐的快感,刽子手赵甲的施虐痴迷与义军首领孙丙的甘愿受刑完成节义,在阅读中让人深思——也许这就是国民根性,人人自危,亲亲相残,已无药可治。
书中,一方面详细介绍了人的残酷、冷漠、无助,清王朝的飘摇,另一方面,也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民间生命形态,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形态土壤中,承载主体就是戏子孙丙富有野性的生命意识。他那来自东北乡泥土深处饱含个性与活力的原始激情,正是民间生命意识的精华所在,是民间文化和民间形式的化身,也即土著居民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如同生机勃勃、神秘莫测的原古祭歌。
孙丙是猫腔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言人和集大成者,一生演戏三十余载,最后达到戏我合一的境界,孙丙和猫腔融为一体,猫腔就是孙丙生命形态的表现。在他坎坷多艰的一生中,伴随着他的是一曲曲辛酸的猫腔:妻儿被辱杀,揭竿反抗,身受檀香刑,檀香刑最终成为孙丙人生的最高点,也是生命的终点。达到戏我一体的孙丙,在生与死面前都一样,但为了演好檀香刑这出大戏,在可以生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死,在残酷而漫长的檀香刑中,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正如眉娘所说,“爹,你唱了半辈子戏,扮演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这一次,您笃定了自己要进戏,演戏,演到最后自己也成了戏。”
而对于孙媚娘这个女性来说,在他人眼中,她一直是一个放荡且红杏出墙的女人,然而,在内心深处,她也有一种不屈的傲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能够掂量清楚,象征着新时代女性的觉醒。
这本书在精神推进上是一步步往上走的,它的内部一直有一条向上走的线索,如同一首乐曲,前面有充分的回旋,到孙丙的行刑和死亡,曲子突然出现一段拔地而起,尖锐且绚丽的乐章把整首乐曲带向高潮,并在此戛然而止。可以说,《檀香刑》在叙事上达到了这一效果,它结束在整部小说的最强音上,结束在孙丙的死上,只留下了檀香刑的余音久久缭绕在读者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怎一个哀字可说,怎一个悲字了得。读罢,耳边始终嘈嘈杂杂,只剩下咪-唔、咪-唔与火车呼啸而来的轰-轰。无言、困惑、难受便是我唯一的感觉。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这是一出悲剧,哦,不,可以说这是好几出悲剧,是孙丙的悲剧,是赵甲的悲剧,是钱丁的悲剧,是眉娘的悲剧,是……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奇书了,故事的主体来源于孙丙抗德的传说,作者采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制造出了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加入“猫腔”这一当地极具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于是乎,浓郁的地方气息的戏剧韵文充斥全篇。
“猫腔”,唱腔悲凉。一声高亢的悲鸣拉开了叙事的大幕,主人公依次登场,描眉画脸,上演了一出出精彩大戏,有情、有义、有忠、有奸、有欺、有叛、有爱、有恨、有痴情、有决绝、有残忍、有血腥……且不说书中所讲的爱恨情仇有多纠缠人心,单论书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刑法”就让人毛骨悚然!书中几次描写杀人场面,真可谓是寒气逼人,令我如刀在胸,压得实实喘不过气来:被“阎王闩”折磨致死的小虫子,凌迟处死的钱雄飞,遭受“檀香刑”的孙丙,几处大刑。莫言可以说是用一种极其冷静的语调将三大酷刑从准备到结束娓娓道来,浓墨重彩,语言细致入微,似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与自己毫无干系,他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到不是说作者是一位极具审美变态的人,我想,他必有他的理由罢了
小说中人物繁多,个个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可在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赵甲了。作为大清首席刽子手,他的心必定是无比骄傲的,审美变态,冷血无情、心理阴暗。作者多处用细致优美的对话来变现他的性格特点,以一个全知的视角来展现一个杀人狂魔的病态心理,言语越是优美,就越让人感到脊背发凉,汗流浃背。一场惨无人道的凌迟,却被他看做是自己的巅峰“杰作”,一桩檀香酷刑却被他称作“大戏”,我以为,作者莫言正是用这种反衬,将这些刽子手的阴暗变态心理展漏无遗。
“天下最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一句话却也道出了对世人看客的悲悯。
“你如果活儿干得不好,愤怒的看客就会把你活活咬死,北京的看客那可是世界上最难伺候的看客。”“这实际上就是一场大戏,刽子手和犯人联袂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罪犯过分地喊叫自然不好,但一声不吭也不好。最好是适度地、节奏分明的哀号,既能刺激看客的虚伪的同情心,又能满足看客邪恶的审美心。师傅说他执刑数十年,杀人数千,才悟出一个道理: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面对着被刀脔割着的美人身体,前来观刑的无论是正人君子还是节妇淑女,都被邪恶的趣味激动着。凌迟美女,是人间最惨烈凄美的表演。师傅说,观赏这表演的,其实比我们执刀的还要凶狠。”
语言优美且犀利,可谓毫不留情,看客们早已经把这种场面当做一道景观,尽情的享受欣赏,甚至还对执刑者有所期待,对于被执刑者毫无同情与怜悯,虚伪如此!邪恶如此!最后一句“观赏这表演的,其实比我们执刀的还要凶狠”让人听后不禁振聋发聩,让人深感悲哀……
檀香刑读后感2000字2024
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说:《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光看小说的内容梗概,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花了两个多星期,才将《檀香刑》读完。凤头部分是眉娘,赵甲,小甲,钱丁的独白细语。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粗俗,内容媚俗,实在没有阅读的兴趣。这中间大概隔了两天,才翻启了猪肚篇。至此,才感到作者匠心独具。精妙的语言,丰富的情节,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豹尾部与开头相呼应,也可看作是赵甲,眉娘,孙柄,小甲与钱丁的各个道白。最后,在知县钱丁的绝唱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成了定数。当那个知县唱完了绝唱,我的心也轻松了不少。我读小说很少有这样的感觉,主人公在小说里受刑,我在小说外受刑。当孙丙和着鲜血涌出戏演完了时,我也长吁口气小说读完了
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有血性的作品了,最近充斥着我的阅读空间的不是飘渺的理论典籍,就是主人公形象高大全的革命历史经典。回顾之前自己最欣赏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些个人化的写作、心灵上的宣泄。而这部带着血腥气的《檀香刑》,让我真正体会了一场民间的狂欢。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实在的小人物:民女孙媚娘,丈夫是傻子,亲爹闹义和团,公爹是刽子手,情夫又是知县。情节围绕刽子手公爹奉命以传说中的极刑檀香刑来处决亲爹而展开的,各个主人公以自己的口吻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层层剥开,同时将历史上那些真实的风云人物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出来,袁世凯、刘光第、慈禧、光绪,如活生生般重现。
莫言描绘的最出色的还是这些小人物们。在他的笔下,冷酷的刽子手也有了性情,傻子也能道出真理,女子怀着的是最最真诚的爱情。
孙柄,他是唱猫腔的班主,同时又是抗德的义士。在他的身上,既有英雄钱雄飞的勇敢,又具有鲁迅文中阿Q的影子。他在妻子儿女死后,毅然去了义和团,归来之后,带领马桑镇的乡亲反抗洋人的统治。可是,这种义举难免显得有些盲目和草率,更有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首先,在马桑镇,他把自己想象成岳大帅转世,是神人,能带领人民战胜强权。可是,他一没有岳家军那样训练有素的士兵,又没有德国人那些厉害的洋枪洋炮,更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作为后盾,想要革命,谈何容易?但是,他不仅像阿Q似的自欺欺人,妄想依靠小小的马桑镇来报仇雪恨,还忽悠着全乡的人跟着他一起胡闹,最后弄了个城破人亡的下场。所以说孙柄的戏也是悲剧的,他悲剧的使然不仅在于群众的愚昧,更是因为那摇摇欲坠的朝代对洋人的妥协,对民心的毁灭。虽然孙柄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继承了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猫腔戏剧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亿万人民,他是悲剧英雄的化身。
刽子手赵甲。他是孙柄的亲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执行了几十年的姥姥级杀手,可以说他的内心已经扭曲了。在赵甲道白的章节中说道:檀香刑多么典雅,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我就想不明白了,想出这么变态的手法来残害自己的同胞,难道是值得炫耀的事么?难道听不出克罗德说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是多么大的讽刺么?但是,赵甲却觉得刽子手是光荣而神圣的事业,觉得天下没有比杀人更精彩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杀人准则,执刑杀人时他把自己看作是神,行刑前要用鸡血涂面。在他的眼中,人和动物一样,生命是如此的低贱,他对死亡是如此的轻蔑。他对他的职业怀有满腔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在他眼里自己是至高无上的,是皇上皇太后的代表,是庄严神圣的国法的象征。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作用下,他杀的人比高密县一年产的西瓜还多,杀人手法愈加精湛,杀人形式越加多样,这个丧心病狂的刽子手的悲剧在于他死在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孙眉娘手里,开篇的眉娘浪语中说她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不仅如此,老魔王赵甲没有想到,知县钱丁更没有想到。这个统治者专用杀人工具的死亡,预示着大清王朝的瓦解与崩溃,预示着洋人阴谋的破灭。
不自觉地会喜欢上莫言的语言,尽管之前看《红高粱》时没多大感触。那是一种热气腾腾,充斥着腥味的语言,戏文般朗朗上口,读完了却又感觉像他描绘的大肥猪一样到处泛着油腻。完全是一种民众狂欢似的热闹不已,但浸透着别样的深沉和悲壮。
这本书,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一段尽心动魄的爱情。
檀香刑,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是一种残忍的古代*,是用一根削尖的大木棍沿着脊柱从下往上钉,受刑的人不会立即死去,这种刑法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刑法,令人痛苦非常。《檀香刑》这本书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刽子手,作为一种边缘职业,在宫中,拥有着特殊而不可取代的位置。的刽子手“姥姥”,被其他刽子手奉若神明。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上鸡血,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蒙蔽内心。*自己的同类,怎么可能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良心,超度自己的灵魂。如果,在行刑过程中,忍不住呕吐,便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会遭到所有刽子手的唾弃。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或嘴唇在内,500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
书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性格鲜明的人,将残*罚用在自己亲爹身上,同时有许多个情人的眉娘;有创意的刽子手赵甲,他可真是称得上是一个行为艺术家了,把每次的工作视作是自己每一次的演出,最后居然还发明出檀香刑,他可真称得上是一个人才了;孙丙本是高密县唱“猫腔”的一把手,后来改做小生意。德国人在高密县修铁路的时候辱他老婆,他气不过杀了个鬼子,而后遭德国人杀妻灭子报复。他转而投义和拳,发展部分县民同杀鬼子,被通缉;钱丁是个有水平有抱负的县令。能够为民请命,但同时也有着朝廷命官的软弱。他暗中帮着孙丙逃命,但最终拗不过上面的命令。这本书是一本看了便难以忘记的书,说实话,就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恐怖片,一看到书名就觉得这是一本带有血腥味的悲情故事。
残酷的刑罚、无耻的人性、沉痛的猫腔、人的哀鸣、英雄的悲声、良心的悸动、喑哑的死亡,这些全都在小说中交织和重叠在一起了,其中,猫腔起了起承转合的作用。整部小说华美、夸张而流畅的叙事,正是通过猫腔凄美婉转的唱词,使生命在黑暗幕布上得以保存一些亮色,小说也得以在结尾部分的诗化氛围中达至史诗般的辉煌抒写。猫腔的出现,使孙丙与*、与黑暗人性的对抗,诗化成了一部悲剧艺术,并且由于参与者众,最终把整片受难的土地都变成了悲壮的猫腔戏的戏场,它汇聚起来的悲鸣,连天地都为之动容。莫言的高明就在这里,他虽然在整部小说中用了夸张和喜剧的叙事手法,但他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豹尾部,通过猫腔的诗学转换,把前面的喜剧成分变成了一个悲剧的前奏。很清楚,《檀香刑》在精神推进上是一步步往上走的,它的内部,一直有一条向上走的诗学线索,如同一首乐曲,前面有了充分的回旋,到孙丙的行刑和死亡,曲子中突然出现了一段拔地而起、尖锐而绚丽的乐章,把整首乐曲带向*,并在此戛然而止。《檀香刑》在叙事上达到了这一效果,它结束在整部小说的音上,结束在孙丙的死上,只留下了檀香刑的余音久久地缭绕在读者的心中。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动,一桩骇人听闻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莫言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读了这本书,我更多地是感觉到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没有能利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进退两难,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处于自己不同的焦灼状态之中,都是给人感觉那么地无奈。这本书的血腥,这本书的悲壮,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初看这本书时,感觉是荒诞不经的。
第一篇《眉娘浪语》给人的感觉实在是不如何的好,只是一个放荡的妇人对她眼中的那个时代的叙述。所以开头可以说是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的。但是越往后看,你才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具。就像你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是那种可悲的可笑。
文中笔锋多变,所叙写的寥寥数个人物,便是那个社会的缩影。
可以说,全书中最可悲的,便是孙丙。他只是个戏子,在妻子被调戏的情况之下,杀死了德国的技师。此后他的一生就变得颠沛流离。在他造反被擒之后,行刑前后,剧情被推向了最高潮。所以说孙丙的“戏”是悲剧的,他悲剧的使然不仅在于群众的愚昧,更是因为那摇摇欲坠的王朝对洋人的妥协,尊严与良知的泯灭。虽然孙丙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却是有那种“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亿万的人民,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英雄。
说道孙丙的死,和他的行刑人是分不开的。行刑人是他的亲家,赵甲——一个当了十余年“姥姥”,内心早已扭曲的刽子手。“檀香刑,多么典雅,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这是他,对这种残忍至极的刑罚的评价。他已经把杀人看做一种享受。他在小甲行刑时,他没有对孙丙的一丝怜悯,而是在想如何将他折磨得久一点。他就是那个时代残酷刑法的象征。他已经将杀人看做一种艺术——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文中引用了克罗德说的“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这是多么的讽刺啊。所谓的刑法,已经变成了对人尊严的毁灭,和对肉体的摧残。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能长久呢?在赵甲眼里,行刑时的自己是神圣的。他自以为象征着严明的律法。也正是这律法,是清朝走向衰亡。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一下赵小甲这个人物。小甲就完全是半痴半呆的。他就这样天真的想,自己以后杀的人要和他父亲一样多。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最后他在即将死去的孙丙面前为他挡了一刀。他的心是最淳朴而善良的。他的一生就像是底层的平民一样,无知,受人摆弄。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对于现实无能为力的看客——一生都被蒙在鼓里。但是时代的推进,与这样一个人群也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要说的,便是知县钱大老爷,钱丁。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他却是归顺了清廷,当了清政府和德国人的走狗。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罢了。他为官的目的是好的,他愿意做一方的父母官,使得高密县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但他仍是默许着这腐败的统治。他想在行刑前杀死孙丙,以减轻他的痛苦,甚至是和赵甲性命相搏。但是将孙丙抓来的,也是他自己。他就是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永远不是他自己来控制自己的命运。事实上,这本小说里的所有人物,又有哪个不是如此呢?
全书以孙丙的一句话结束:“戏……演完了……”
檀香刑读后感是小编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我们的心灵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也得到了一些感悟。读后感应该含着深刻的感情,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xx年元旦过后,我读了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对他的想象力有了一定了解。
檀香刑——是将一根长5尺,宽半寸的檀香原木加工成顶尖呈圆刃型,截面呈椭圆形,柄呈方形,经过油浸,同时油炸面食、牛肉,使之成为具有光滑、营养功能的特制刑具。施刑时,让犯人趴躺在木板上,用牛皮绳固定,将檀木楔子从犯人尾骨上方用木槌楔入,从脊椎和脏器间隙通过,从嘴巴或者脖子后边出来,然后将犯人连同檀木橛子直立绑在木质十字架上,在高台上示众,并给犯人灌服参汤,使之几天不死。是一种震慑力极强的野蛮刑罚。
孙媚娘是一个二十四岁的狗肉西施,以卖狗肉和黄酒为营生,她长得十分漂亮和有风韵,并且十分聪明,她的丈夫赵小甲是一个傻的可爱的年轻屠夫,她疯狂的爱上县官钱丁,经常带着狗肉和黄酒到县衙签押房与钱丁幽会,这件事高密东北乡县城的人们都知道,除了不解风情的傻小甲。
赵小甲是孙媚娘的丈夫,以杀狗屠猪为职业,智力较低,但为人善良,别人经常拿他的媳妇取笑他,他也经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子,他经常在妻子面前撒娇,孙媚娘拿他毫无办法。
赵甲是赵小甲的亲爹。是在大清朝刑部大堂供职四十多年有名的一号刽子手,砍下过数千人头,见识过高官豪杰,施过多种刑杀,把为皇家杀人看得十分神圣。曾参与为光绪皇上3357刀刮了盗卖沙俄进贡鸟枪的英俊太监。为慈禧太后斩了戊戌六君子。为重臣袁世凯操刀500刀刮了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骑兵卫队卫队长钱雄飞。得到过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召见,被赐檀香佛珠和御用太师椅,赐七品顶戴,告老还乡。并在最后对孙丙施行檀香刑。他熟悉官场,具有官场的做人智慧。
孙丙是地方戏种猫腔的传人,戏班的班主,孙媚娘的父亲,挑头造反的首领,慷慨赴死的英雄。
钱丁是一个仪表堂堂,威武全才的两榜进士出身的知县。是钱雄飞的一母同胞兄弟。其妻是曾国藩外孙女。他收留刘光第的儿子刘朴为捕快头领。在洋人面前被袁世凯当猴耍。
故事发生在1900年,德国在我国山东修胶济铁路,即将通车之际,由于德国技师侮辱中国妇女,引发当地抗德骚乱。这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咸丰帝逃往山西。德国技师在东北乡县城大街之上,公然调戏孙丙的妻子,孙丙是当地戏剧猫腔戏班的发扬光大者,由于同知县比胡须落败,被人拔去一部美髯,退出戏班,以开茶馆为生,孙丙出于一时义愤,打死了德国技师。德国兵报复杀死了孙丙的妻女,孙丙联络义和团挑头造反,杀了三个德国兵人质,袁世凯派兵配合德军首领克洛德进攻孙丙盘踞的堡镇,知县钱丁派五十名县兵打头阵。起义乡民英勇抵抗,十几名德军掉入布满竹签的陷坑。知县钱丁只身深入虎穴擒出贼王孙丙,但德军还是向这个繁华的人口众多的集镇开炮了。山东巡抚袁世凯少年时在刑部玩耍,冒充刽子手斩下人头,与赵甲相熟,后来赵甲为袁世凯刮过钱雄飞,被袁荐举,得到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召见和奖赏。这一次,袁世凯与克洛德亲自监刑,知县钱丁准备一应物品,赵家父子充当杀把子,要对要犯孙丙施行檀香刑。在行刑前夜,丐帮舍命从死牢救出孙丙,用另一乞丐顶替,然而,在就要成功的时刻,孙丙大喊大叫,不愿离开,丐帮人头被悬挂墙上,孙丙的女儿孙媚娘,关键时刻被知县的妻子相救。孙丙不愧是一条硬汉,被刑时英勇不屈,如同神人,民众仰视为天人,猫腔戏班专程为之表演,台上台下一片猫叫,情势难控,德军赶来枪杀了戏班的演员们。钱丁夫人上吊身死,钱丁杀死了赵小甲和孙丙,孙媚娘在搏斗中为了救钱丁,打死了赵甲。刘朴一心要刺杀袁世凯,为父亲刘光第报仇。德酋克洛德和山东巡抚袁世凯想在火车路通车的当日让孙丙死的计划落空了,大火山就要爆发了。
本书的写作手法,是让几个主要人物从各自的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想,让戏剧般的语言贯穿全文,成功的塑造了敬业的刽子手赵甲、痴情的孙媚娘、戏剧般的悲情英雄孙丙、大奸大雄的袁世凯、不更人事的可爱傻小子赵小甲、英烈钱雄飞、爱民如子的知县钱丁等一组人物形象。
本书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几种杀人酷刑,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描写细致入微,扣人心弦。这部作品骨子里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不可辱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力作。
说实话,对于莫言的作品大众褒贬不一,尤其是《檀香刑》。在这里我不想谈及所谓的道德标准、精神境界,毕竟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若仅仅着眼于《檀香刑》的文字以及人物也是可以说上许久的。
故事梗概:
1900年前后,赵甲是京城甚至是全国最“专业”的刽子手,行刑人数近千人,执行过“戊戌六君子”的斩首和凌迟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钱雄飞,因此而受到皇上和慈禧的嘉奖。他在进京前曾在东北乡高密县生育一男,是一个半傻子,名赵小甲,职业屠夫,后娶了猫腔曲艺的掌门人孙丙的女儿孙媚娘,此女是东北乡第一美女,因丈夫职业缘故开了狗肉店,因而也被称为“狗肉西施”。后来县城来了新的县长钱丁(前面钱雄飞的兄弟),此人长相俊朗,一表人才,其夫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女,但却相貌丑陋,无法生育。后来钱丁与孙媚娘一见钟情,遂在一起私通,钱夫人后也默许。孙丙在与知县钱丁的胡须比试中落败,后被暗算拔除胡须,无法继续唱猫腔,在钱丁的资助下改开茶馆,并娶妻得来一子一女。不久要在东北乡通铁路的德国人当街调戏孙丙的妻小,被孙丙当街打死,气急败坏的德国人将包括孙丙妻小在内的当地二十七人杀害。孙丙出逃,投靠义和团,归来后,组织乡民对德国铁路进行破坏,惊动了朝野,德国人与袁世凯合力将孙丙抓获,要求赵甲对孙丙实施“檀香刑”,并维持五天不死直到铁路正式建成庆祝那日。最终良心发现钱丁在庆祝前夜结束了孙丙的生命并自杀。
小说全部内容如戏文般区划为三块: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和豹尾部分由4(5)个主角的主观视角,结合个人的性格语言特点来完成,就像戏文上的单腔。猪肚部分则基本由“记录者”的客观视角来完成,负责群戏部分的描画。整部小说的形式就像一出戏文,由单腔开场,再到群戏铺成,最后回到独白点睛结束。主要讲述了孙眉娘和她三个爹爹和一个丈夫之间的故事,从生活最底层的乡野趣文讲起,折射出了时代的大背景。三位爹爹:一个亲爹,猫腔戏子转行开了酒馆;一个公爹,太后老佛爷钦点的大清刽子手状元;一个干爹,两榜进士外放的知县,典型的士大夫,又是眉娘的情夫。这三个爹爹各自的身世反映了末代王朝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立场,这三个爹爹之间的精彩碰撞更是让故事的可读性骤然提升,让高密县东北乡这个王朝的一角立体感十足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高密知县钱丁,孙眉娘的干爹,是王朝的普通官宦和道德标杆的代表。他,知书达理,报答乡里:上任伊始,就一改县衙的颓唐局面,开始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士大夫治理一方的事业,同乡绅把酒,与戏子斗须,都体现了他是一个心系乡里道德品行过硬的好官。他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骑行何其窝囊,得到的结果却是知府的冷遇;为了东北乡的民众放下架子,与民同乐,在坊间传为佳话。他忠于朝廷,忠于皇上,看到清王朝在洋人的欺侮下生灵涂炭,尊严扫地,痛心疾首;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只能选择顾全大局,多次出入生死劝降义和拳;当言而无信的洋人使得求和的理想幻灭,苦于报国无门的官宦阶层则只能选择以死殉国……这些都反映了作为典型封建士大夫的钱丁品行与风骨,以忠孝仁义为道德目标,心怀人民,力图报国。同时莫言笔下的钱丁也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悲情正义形象,他在含辛茹苦励精图治的同时,也为了一己情欲同孙眉娘这个有夫之妇行苟且,虽然说是两情相悦但是也有因此而徇私枉法的情节,也是其不算光彩的一面。另外,因为担心其仕途前程,不免懦弱求全与无可奈何。总体上来讲瑕不掩瑜,他可能不是一个清官但一定是个好官。
大清刽子手赵甲,孙眉娘的公爹,大清朝王法和皇权的代表。赵甲是一个出身贫寒,由于入了刽子手一行并最后做到了姥姥(一朝刽子手的状元)这个位置而身份地位陡然崇高起来的角色,可以说他代表了皇家的尊严和骨气。这个角色揭示了刽子手这个鲜为人知的职业定位。出身微寒,而身份下贱,同时又可以代表皇权藐视一切臣子。这样的矛盾定位造就了这个特殊的职业:赵姥姥出身微寒,所以有着那个时代人民的淳朴秉性,任劳任怨,对工作兢兢业业,当学生时跟着师傅余姥姥好好学习、当师傅的时候好好传授侄子本事;以贱民自居,对于达官显贵卑躬屈膝;却有恩必报。赵姥姥是钦点的刽子手状元,这就是他代表了王朝的司法权和皇权,正是在这样的位置上练就了他的冷酷无情,他杀人近千,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劳碌终身,获得了无上的荣耀。赵甲同钱丁的斗争更是体现了皇权同文臣、臣子同贱民之间的纠结斗争的关系。对于赵甲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做好了他的本质工作,人品和道德上亦无可厚非。而他背后代表的皇权则应该为赵甲刀下的条条忠烈冤魂负责。虽然制度的陈腐造成了时代的悲剧,但皇权的威严和王法的骨气却在这个铿锵铁血硬汉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有血有肉。
猫腔(茂腔)戏子孙丙,孙眉娘的亲爹,大清朝广大热血底层民众的代表。孙丙是一个对艺术有热情有能力的猫腔弘扬艺人。相比于仕途出身的钱丁、刽子手赵甲,他品质上的缺陷似乎最多:嫉妒钱丁的胡子、酒后乱性、寻花问柳、对妻子没有责任心等。但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劳动人民的骨气,最后迸发出了善良的光芒。在妻子受到欺负时,当乡里受到涂炭的时候,依然揭竿而起,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东北乡义和拳运动。但是农民起义的天生局限性却将这一出激烈的运动演绎成了一出闹剧。孙丙,代表了农民的淳朴天然、无知愚昧、坊间陋习,是一个生动立体的农民形象。孙丙更是猫腔戏的代表,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浓缩,这就更加加深了这个角色在整部文本中的地位。可以说猫腔戏,是一方艺术的代表,是一方民众的骨气,那凄切的悲鸣,仿佛道尽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可悲可叹之处。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一场浪漫的梦。赵甲尊秉着大清,做的梦是自己和家族和侩子手这一行业能够跟随大清千秋万代的流传下去。孙眉娘的梦是自由的爱情。六君子的梦是革新社会重振中华,袁世凯等人的梦是利用乱世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孙丙的梦则是被逼上梁山后的反抗,到了精神痴妄的地步。而这小说中最大的梦,就是人们对于自由对于抵抗后恢复自己应有的生活的痴心妄想的梦。然而,这仅仅是梦,因为历史的滚轮已经来了,新一场世界格局的改变正在铺开,英雄和枭雄辈出,不知道天下鹿死谁手,而不管谁得手,这鹿,这高密县,这滚滚红尘中隐藏着猫叫声沉默起来了的大多数,都是必须要死的。
莫言在该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就像猫腔不可能进入辉煌的殿堂与意大利歌剧、俄罗斯芭蕾同台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不大可能被钟爱西方文艺、特别阳春白雪的读者欣赏。就像猫腔只能在广场上为劳苦大众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也许,这部小说更适合在广场上由一个嗓音嘶哑的人来高声朗诵,在他的周围围绕着听众,这是一种用耳朵的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为了适合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我有意地大量使用了韵文,有意地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制造出了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
最后以他人写的《檀香刑》的一段书评结尾:
莫言写活了以山东高密为表象的华夏众生,
虽不若鲁迅之笔针砭入骨见血入髓,
场景之宏大社会感之强却尤有过之。
朴质文字散发着浓浓的土壤气息,
绝不标新立异,
却滋生出荒唐辛酸的百态万物,
氤氲起古今如一的末世之相。
檀香刑,交织着淡色清香,夹杂着血与悲啼的苍凉。当我还没开始阅读这本书,充斥在我脑海中的刑罚,不过五马分尸,凌迟而已。但当我听完故事中孙丙最后一句“戏
什么叫做“檀香刑”?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刑法,但其背后的残忍程度,却会让人背脊发凉。实施檀香刑,首先选用上等的檀香木,将其打造成一把宝剑的模样,然后把它放进油锅里煮上一天一夜,让香油慢慢渗进檀香木中,这样执刑的时候,犯人的血才不会被檀木吸收,使得檀木发胀,加快人的死亡。
对了,我好像忘记了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刑法。它要求刽子手将檀木从人的谷道里插入直至从喉咙,或者人的脖子后面穿出来。
这样的刑罚,不会立刻要人的性命,只会让人饱受折磨,一点一点的榨干人的肉体和心智。在这其中,刽子手们还会应要求给受檀香刑的犯人每顿一碗人参汤,这人参汤的作用当然不是为了缓解救助犯人。只是为了确保罪犯能够多活几天,在这人世间多受几分的罪孽。
这样的刑罚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艺术”。刽子手们更是得到官员们的青睐。比起刀起头落的爽快,这样一点点折磨,更能带给老百姓一种震慑人心的作用。
书中作者借德国人克罗德之口,说出这样一段讽刺的话:克罗德对着翻译又咕噜了一阵,翻译到:“总督说,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罚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让人忍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这是中国的艺术,是中国政治的精髓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看客是麻木不仁,檀香刑里的刽子手也可以说不分伯仲了。故事中的赵甲。赵姥姥。一个本来称呼接生婆的名字,被莫言巧妙的安插在了刽子手的头上。赵甲当了四十几年的刽子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砍下的人头,用车马都装不过来。赵甲的师傅余姥姥告诉过他,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刽子手,你应该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所以,哪怕在处置“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时,哪怕赵甲有万分的不舍,他都秉承着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的职业精神,不需要感情的执行了。作文当袁世凯要求赵甲执行“檀香刑”时,即使执行的对象是他的亲家,他都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把这看做一份至上的光荣。他细心,严谨,一丝不乱的尊崇着执行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式,只是没想到最后的自己却因为这檀香刑丢了自己的性命。
孙丙。猫腔戏的传承与发扬者。因为德国人欺辱其妻儿,失手打死德国人。结果造成德国人血洗他的村子马桑河,孙丙被逼无奈,只得奋起反抗,最后被抓。袁世凯下令让其受“檀香刑”的惩罚。
刽子手的冷酷与荡漾在东北乡老百姓心中的猫腔戏都令我心中不忍,仓惶。赵甲与孙丙。两个低微到无人考究的名字,却也坚信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大梦,不分对错。
第一次阅读莫言作品就是《檀香刑》,感觉确是别具一格。
一是叙事方式奇特。每个章节都是书中主角们的独白,似乎各说各话,却相互关联,彼此呼应,连接起来正是一部逻辑严密、情节跌宕的小说。
二是语言风格特别。由于叙事由独白铺开,小说语言明显口语化,夹杂着人物的情绪、想法,离奇又不失条理。这种叙事方式让小说更像话剧,而其实本书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猫腔体(据说那是高密东北乡的传统戏剧)。语言如戏,情节如戏。
三是人物故事怪异。主要人物中有一位侩子手,在我所看的文学作品中,这是第一次这么细致、这么全面地展示了侩子手鲜为人知的世界,新奇中不乏刺激,这种刺激源自他们特殊行当的神秘。
平常人觉得极其残酷的行刑,在侩子手赵甲看来,却是其追求职业完美、维护法律尊严的神圣使命,他以行行出状元自勉,把自己当作侩子手行业的状元。书中大篇幅描写了凌迟、檀香刑等惨绝人寰的死刑场面,那么形象、那么细致、那么逼真,就算再没有想象力的读者也会觉得恐惧恶心。有一个晚上我看了竟会做噩梦。这种写法也许就是暴力美学吧,直抵读者的神经与感官,引起非同寻常的震撼。我不由想起余华的《兄弟》,此书对宋凡平被群殴致死的场面,也是不惜篇幅、无比细致地描写,让人鲜明地感觉到那种惨烈。
生命之殇
读《檀香刑》有感
最近读了莫言的代表作《檀香刑》。小说以1920xx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
就像《白鹿原》传承秦腔一样,《檀香刑》传承的是猫腔。不一样的乡土风味,一样的生活气息。感觉这本书写作形式非常新颖,全书分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叙事也分倒叙、顺叙、插叙,一本书涉及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读完此书就像看了一场精彩的猫腔大戏,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
这本书是以施刑为主线,中国历史上各种残酷刑罚多如牛毛,进而像战争一样形成了一种刑罚美学,唐朝时不就有请君入瓮吗。而此书中的各种刑罚更是惨绝人寰,书中前后七次精致地描绘着行刑的过程,把刑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极尽想象、铺张、渲染,读完感觉极度恐怖、颤栗不止。
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刑罚已经废止,更有人以没有人有权利剥夺他人生命为由反对死刑。我个人认为目前的社会虽然不适用封建王权的阴暗法则,但也绝对没进步到废止死刑的时代。现代刑法除了预防犯罪外更重要的也有惩戒的功能。所以对于废止死刑的说法也就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最后小结一下本学期读书情况:本学期读书17本,读书笔记14篇。读书确实能增加自己思考的时间,本来不会想、不在意的事,读到了就想要去了解、去关注。可这有什么用呢?我还是我,不曾口吐莲花,不曾下笔有神。我想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多了一种取悦自己的能力!人越长大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就越少,而读书就是一件能让我开心的事,所以今后还会坚持下去。
感恩20xx年!期待20xx年遇见更好的自己!
平安小果果写于20xx年1月4日
读《檀香刑》有感1000字:
初读《檀香刑》,有种在读《白鹿原》的错觉。粗砺,俗蛮,土掉渣儿的感觉是相似的。细细读来,又不一样。看似天高皇帝远自成小气候的野生群体里,充斥着压抑到窒息的权力宰割,与大时代千丝万缕地连着筋骨血脉,种种因素交织,产生了一个平凡又奇异的世界。浪骚到粗鄙的小娘们儿,缺心眼儿的傻女婿,偷情干爹大老爷的,标准的北方农村民间荤段子的设定。眼熟吗?眼熟就对了。扑面而来的正是火辣辣泛着潮腥黄土味儿的泥土风。整部小说的语言,结构,也像极了大篇的戏文,而且是老山东偏僻乡野里长出来的古老的土戏文。
而凤头部分的压轴人物,县令钱丁,是一出好戏大幕拉开的关键人物。他展现了传统封建文人典型的一面,把读者的目光从潮腥味儿的蛮村引入到了高高的庙堂。如一架庞大腐锈机器般的封建官僚体制,虽已摇摇欲坠,咔咔作响,却愈发显得狰狞恐怖,毕竟被生锈发钝的齿轮碾碎比被锋利的齿轮碾碎在感觉上更加痛苦。像所有贫寒家庭出身,通过苦读诗书一朝中举的年轻人一样,钱丁梦想着按照诗书里的教导,为国家尽忠,为生民立命,大展一番宏图,大酬一腔壮志。
但现实冷酷,官场不论诗书,庙堂亦是荒唐。他娶了曾文正公的外孙女又如何?“死知府不如活老鼠”。堂堂两榜进士又如何?他照样得向一个刽子手磕头。他知道眉娘的亲爹孙丙是为被德国鬼子欺侮杀害的妻儿报仇,故意拖延放他一马,他为无辜受害的27条村民人命怀着“当官要为民做主”的悲壮情怀去府台讨说法。然而只不过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可悲可叹。
钱丁不是圣贤。他有虚荣,有冷酷,有自私。他美髯飘逸,稳重潇洒,享受着为小民父母的优越感。同时他也是个男人,会犯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他“为民做主讨说法”失败后大病了一场,最终还是靠着身为曾文正公外孙女的嫡妻请来孙眉娘,用她的温情美色让他缓回阳来。读后感·他没有放弃他的官帽,因此他还是羁押了孙丙,还是看他被上了檀香刑。最后,他在孙丙被檀香刑折磨的第四天亲手结束了孙丙的生命,用他仅能做到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朝廷对世道对丑恶的不合污。
钱丁的游移、不彻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文人,已是中年的他懂官场的规则,也会用。但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他的良心还未泯,他读的诗书还见鬼似的在起作用。这两股力量拉扯着他,撕裂着他,本性与道德,正义与邪恶,理想与现实……多重矛盾体搅得他不得安生,最终也以悲剧收场。他也是书中所有主要人物悲剧中的一部分,这出骇人听闻的惨剧,最终也并没能阻止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滚滚向前。孙丙也好,钱丁也好,都成为了这路基下,无声的冤魂…
初看这本书时,感觉是荒诞不经的。
第一篇《眉娘浪语》给人的感觉实在是不如何的好,只是一个放荡的妇人对她眼中的那个时代的叙述。所以开头可以说是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的。但是越往后看,你才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具。就像你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是那种可悲的可笑。
文中笔锋多变,所叙写的寥寥数个人物,便是那个社会的缩影。
可以说,全书中最可悲的,便是孙丙。他只是个戏子,在妻子被调戏的情况之下,杀死了德国的技师。此后他的一生就变得颠沛流离。在他造反被擒之后,行刑前后,剧情被推向了最高潮。所以说孙丙的“戏”是悲剧的,他悲剧的使然不仅在于群众的愚昧,更是因为那摇摇欲坠的王朝对洋人的妥协,尊严与良知的泯灭。虽然孙丙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却是有那种“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亿万的人民,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英雄。
说道孙丙的死,和他的行刑人是分不开的。行刑人是他的亲家,赵甲——一个当了十余年“姥姥”,内心早已扭曲的刽子手。“檀香刑,多么典雅,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这是他,对这种残忍至极的刑罚的评价。他已经把杀人看做一种享受。他在小甲行刑时,他没有对孙丙的一丝怜悯,而是在想如何将他折磨得久一点。他就是那个时代残酷刑法的象征。他已经将杀人看做一种艺术——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文中引用了克罗德说的“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这是多么的讽刺啊。所谓的刑法,已经变成了对人尊严的毁灭,和对肉体的摧残。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能长久呢?在赵甲眼里,行刑时的自己是神圣的。他自以为象征着严明的律法。也正是这律法,是清朝走向衰亡。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一下赵小甲这个人物。小甲就完全是半痴半呆的。他就这样天真的想,自己以后杀的人要和他父亲一样多。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最后他在即将死去的孙丙面前为他挡了一刀。他的心是最淳朴而善良的。他的一生就像是底层的平民一样,无知,受人摆弄。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对于现实无能为力的看客——一生都被蒙在鼓里。但是时代的推进,与这样一个人群也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要说的,便是知县钱大老爷,钱丁。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他却是归顺了清廷,当了清政府和德国人的走狗。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罢了。他为官的目的是好的,他愿意做一方的父母官,使得高密县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但他仍是默许着这腐败的统治。他想在行刑前杀死孙丙,以减轻他的痛苦,甚至是和赵甲性命相搏。但是将孙丙抓来的,也是他自己。他就是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永远不是他自己来控制自己的命运。事实上,这本小说里的所有人物,又有哪个不是如此呢?
最后,要谈一谈本书中唯一的一个女性人物,孙眉娘。全文以她的叙述开篇,也是以她杀死了赵甲,使得剧情遽然恢复到了极度的平静。眉娘在小说中与众人的关系都是极微妙的。她是孙丙的女儿,钱丁的情妇,小甲的妻子,赵甲的儿媳妇。可以说她就是连接所有人关系的一个桥梁式人物。她是一个浪荡的妇人,也是一个贞洁烈女。全书几乎所有人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很难评判眉娘这个人。我不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哪一类人的代表他又对钱丁的柔情似水,大胆的与其私会,也有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少受苦楚而杀死自己公爹的决绝。可以说她与世无争,但是全书的各个情节都与其有着牵连。我很佩服这个女人的某些方面,比如,她明晰的的是大义,而不是儿女情长等等。
也正是这些人,推动着时代的发展。
全书以孙丙的一句话结束:“戏……演完了……”
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没落,一场恢弘的大戏缓缓落幕。
《檀香刑》读后感800字!
《檀香刑》里的“看与听”。
莫言在后记里写到“直到把修改后的稿子交到编辑部,如释重负地休息了两天之后,才突然明白,我在这部小说里写的其实是声音。”的确,《檀香刑》所构建的多声部共响,来自官方与民间,中外两方多重声音的对峙、反抗以及顺从……这些丰富的声音所构成的“言语体裁”,揭露晚清高密东北乡发生的传奇历史故事。小说主体发展仍然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生长线路,正如莫言在创作过程中,削减魔幻现实主义成分,加深对传统小说“故事叙述”的书写。不少小说家认为,写小说的,更应该被称为“讲故事的人”。小说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小说与读者之间所相隔的三层壁垒(原故事、流传的故事、小说家的改写)一一凿破。他们视写小说为守灵的活计,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很好地立足中国传统故事与历史事件,莫言式的特别改写与虚构,让我们得以共飨其小说的独特魅力。
其次,《檀香刑》还是一部视觉小说。利用刽子手赵甲的行刑过程,满足和笼络看客猎奇心理的同时,还加强权力的维护。福柯在谈论酷刑与惩罚时强调了民众对于公开处决的作用,即刑罚应该对没有犯罪的人造成最强烈的效果。看客在残酷场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管是处斩戊戌六君子、还是凌迟处死钱雄飞、腰斩库丁,都处于一个开放式的刑场,让广大民众饱处决犯人的“眼福”,同时,不用任何说教与心思,轻易震慑住人民。用刑,不仅仅是处决犯人的方式,更是一种来自权威的声音和眼神,让人在不经意间(甚至处于‘看戏’放松状态下),自觉遵守国家机器的刑法。
小说中,社会底层的赵甲,告老时受到接见,被赐七品顶戴,其刽子手的身份,是对权威冰冷声音的硬化。凡是觊觎权力,破坏法纪纲常的人,皆由以“姥姥”自诩的刽子手处决。小说中描写行刑时刽子手的禁忌、穿搭、以及特定时候与乞丐同领“救济粥”,一方面是对身份的异化,另一方面,他们自以为“律法执行者”的身份,在统治者的权威下,只不过是被阉割人性的工具而已。
最近莫言又上热搜了,他蛰伏八年的《晚熟的人》终于出版发行了。这部《晚熟的人》是莫言中短篇小说的合集,我对莫言的这部新作有些期待,但我还是认为莫言前期的长篇小说才是他的巅峰作品。
长篇小说《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创新之作。他在小说后记中谦虚地认为这是一部“大撤退”的写作尝试,《檀香刑》登不上大雅,只能算是民间故事。
我却认为这部小说莫言艺术地用声音这种听觉盛宴完美诠释了中国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快意恩仇。越是民间的才越是世界的,莫言用肆意妄为的茂腔语言展示中国诗意且悲惨的人生。
猫腔里的芸芸众生相。莫言在写这部作品时耳边一直回想起两个词“火车”和“茂腔”,最后他放弃了火车,重点突出了茂腔,并艺术地改为了猫腔,给小说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民间色彩和野史底色。
《檀香刑》借助戏文唱出孙丙炸铁路的英雄气概,并以此讲述山东高密乡芸芸众生的小人物形象。为民请命的县令钱丁,狗肉馆老板娘眉娘,乞丐小山等,他们或是奉命逮捕孙丙,或是孙丙的女儿,或是孙丙的学生朋友,这些小人物的微妙关系编织成中国悲惨无奈的人生。
莫言采用多重视角,多重声音演绎小人物的悲苦与情仇。他们都是充满血性的,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代表封建王朝中不多的真的猛士。我们透过莫言鲜活的声音文字更看到了当年那些众多的看客,那些没有表情,没有感情,脸上无辜,心里冰凉的小人物们。猫腔在丧礼中奏响兴盛,更为那些悲苦的芸芸众生赢得尊严。
刽子手当政者的无耻嘴脸
有人说,鲁迅写活看客,莫言写活刽子手。莫言本想用声音语言演绎他笔下的看客们,但小说里赵甲的光芒太刺眼。这个封建王朝无耻的刽子手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赵甲是清朝御用的刽子手,他在师傅余姥姥的精心栽培下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状元。作为一名刽子手,赵甲没有屠杀爱国人士的内疚,却有不断更新刑法的欣喜,却有精湛杀人技艺的洋洋得意,更有刽子手想为这个职业赢得更多福利正名的愿望期盼。
中国古代有酷吏传,封建王朝更是用酷刑来镇压爱国人士和老百姓。身为老百姓的刽子手麻木异化成了非人,他们俨然已经成为封建王朝一把血淋淋的凶器。
刽子手的不知反省是当时中国的悲哀,那些自私自利的当政者更是无耻至极。袁世凯手握兵权,他拥有清朝最优良的武器和最精锐的士兵,他不但没有为民请命,反而助纣为虐,为德国等八国联军镇压老百姓。
莫言正面刻画了一个心狠手辣、狡诈阴险的当政者形象,这些清王朝的执政者和戊戌变法中的爱国人士相比情操与格局天壤之别。刽子手赵甲每次行刑都在炫耀慈禧太后赏赐的檀香手串,作文那扑面的香气有太多讽刺的味道。奴才心理,强权政治,这些无耻嘴脸正在不断扼杀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小人物的懦弱无知与懵懂反抗。看客是悲哀的,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悲哀的。每次刽子手实行酷刑都有太多太多的中国人以此为乐,他们已经麻木到愚昧的地步。
即使一些已经开始反抗的中国人,他们对抗强权的方式也是简单粗暴。这些装扮古代英雄将军的反抗者希望借助神力去对抗外国的枪炮,螳臂当车,以卵击石,令人可笑,让人叹息。
县令钱丁也是莫言着力塑造的人物之一,他有为民请命的决心但面对强权又是那么软弱无能。他的纵容无疑就是一种犯罪。他连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都没有,更不用说是拯救侵犯德军的老百姓。
最后猫腔的戏子们为孙丙送行,刽子手赵甲沾沾自喜的檀香刑也提前终止了。小甲死了,赵甲死了,孙丙死了,估计钱丁也会死去。戏唱完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恒的。
人生比猫腔严酷,现实比小说真实。小甲眼中的黑豹、毒蛇、豺狼、恶狗,我们现实中比比皆是。莫言用猫腔唱出人生,我们用声音呐喊另一段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铭记历史,反思前行。
怎么才能写好读后感?阅读了作品,心中莫名的有所感触是我们印象深刻。表达心里震撼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其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檀香刑的读后感的内容均为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收集和整理的。
是目前看过的包括《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莫言作品里感觉最好的一部。
评论里有人感叹这是魔幻现实,我却觉得它能给我如此大震撼的原因在于魔幻气息小,真实气息大。
其他书里莫言像个魔术师,用花哨的文字编织出一个个超出常理认知的炫目故事,让人震惊的同时时刻能明白这终究是魔术,是幻象。但在这个故事里,莫言是个外表演实验的科学家,文字在他手里是一个个酒精灯、长颈烧瓶、直流漏斗、球形冷凝管,借此来完成爆炸、酸碱中和、生成沉淀等化学反应,首次观看是啧啧称奇并且心里清楚这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莫言在后记称这本书是他的一个后撤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别的故事里,莫言对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无论是《生》的六世轮回,是《丰》的曲折命运还是《蛙》的特殊工作,莫言都没有像《檀》里一早就丢出故事的结局—赵甲与孙丙的死亡结局。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对人物背景的介绍和中期故事的走势上,像是在写一篇命题作文。
但这种命题写法非但没有限制莫言的发挥,反而让他更肆意地泼洒笔墨。前三本中由于在故事情节上费了太多笔墨,落在人物上的描绘就稍少了一些,因此书中的人物尽管真实而荒诞,但尚未到超凡脱俗的地步。《檀》里,莫言的文字显得邪性而癫狂,他毫不吝惜笔墨,将每个场景都刻画得纤毫毕现,叙事更是任意穿插轻松写意。各条人物线齐头并进,赵甲的成长历程与几次大刑、孙丙的颠沛命运、钱丁的内心纠葛、孙眉娘对钱丁的内心情感变化不断填充,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线,甚至还暗藏了袁世凯身上的一天线与叫花子们身上的一条支线。
至于立意更是繁多而深刻,孙眉娘对爱的追求、赵甲对“法理”的敬重,孙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在洋人侮辱下奋起反抗象征着的农民觉醒、钱丁为民请愿的慷慨和难抗上命的无奈、袁世凯对洋人的讨好、清政府的溃败,有太多引人深思的感情足以去挖掘,以至于刚看完时无法分辨出哪一条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
其实感情这种东西哪里需要灌输,他不过是用自己狷狂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魔幻又真实且群魔乱舞的清廷末世,它真实到我们能闻到那里飘来的泥土香气,能看到那片如水月色,能听见钱丁为民请命那晚粗重的马儿喘息,能尝到孙眉娘庙中极速吞下的四个包子,能为那个纷乱的时代流下一滴眼泪。
檀香刑,交织着淡色清香,夹杂着血与悲啼的苍凉。当我还没开始阅读这本书,充斥在我脑海中的刑罚,不过五马分尸,凌迟而已。但当我听完故事中孙丙最后一句“戏
什么叫做“檀香刑”?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刑法,但其背后的残忍程度,却会让人背脊发凉。实施檀香刑,首先选用上等的檀香木,将其打造成一把宝剑的模样,然后把它放进油锅里煮上一天一夜,让香油慢慢渗进檀香木中,这样执刑的时候,犯人的血才不会被檀木吸收,使得檀木发胀,加快人的死亡。
对了,我好像忘记了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刑法。它要求刽子手将檀木从人的谷道里插入直至从喉咙,或者人的脖子后面穿出来。
这样的刑罚,不会立刻要人的性命,只会让人饱受折磨,一点一点的榨干人的肉体和心智。在这其中,刽子手们还会应要求给受檀香刑的犯人每顿一碗人参汤,这人参汤的作用当然不是为了缓解救助犯人。只是为了确保罪犯能够多活几天,在这人世间多受几分的罪孽。
这样的刑罚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艺术”。刽子手们更是得到官员们的青睐。比起刀起头落的爽快,这样一点点折磨,更能带给老百姓一种震慑人心的作用。
书中作者借德国人克罗德之口,说出这样一段讽刺的话:克罗德对着翻译又咕噜了一阵,翻译到:“总督说,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罚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让人忍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这是中国的艺术,是中国政治的精髓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看客是麻木不仁,檀香刑里的刽子手也可以说不分伯仲了。故事中的赵甲。赵姥姥。一个本来称呼接生婆的名字,被莫言巧妙的安插在了刽子手的头上。赵甲当了四十几年的刽子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砍下的人头,用车马都装不过来。赵甲的师傅余姥姥告诉过他,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刽子手,你应该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所以,哪怕在处置“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时,哪怕赵甲有万分的不舍,他都秉承着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的职业精神,不需要感情的执行了。作文当袁世凯要求赵甲执行“檀香刑”时,即使执行的对象是他的亲家,他都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把这看做一份至上的光荣。他细心,严谨,一丝不乱的尊崇着执行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式,只是没想到最后的自己却因为这檀香刑丢了自己的性命。
孙丙。猫腔戏的传承与发扬者。因为德国人欺辱其妻儿,失手打死德国人。结果造成德国人血洗他的村子马桑河,孙丙被逼无奈,只得奋起反抗,最后被抓。袁世凯下令让其受“檀香刑”的惩罚。
刽子手的冷酷与荡漾在东北乡老百姓心中的猫腔戏都令我心中不忍,仓惶。赵甲与孙丙。两个低微到无人考究的名字,却也坚信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大梦,不分对错。
说实在话,我对作家莫言并不是特别了解,直到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形形色色的评价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接受一位朋友的推荐,找到他的代表作《檀香刑》,抽空读了它。
一段行刑场面的回忆,一场血雨腥风的起旋,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开头,竟然插在凤头部分,我不太理解,随着故事的深入,仅用粗俗淫荡作评价显然是冤枉了这部作品,至于黑色幽默倒是有点。因为写实,所以震撼,我终于鼓足勇气看完了这部饱含血泪的作品。
眉娘的浪、小甲的傻、知县的伪共同支撑着作品前半部平衡而又稳定的生活格局,偶尔的小风小浪不外乎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地方乡绅的礼尚往来和乡野村民的哭笑唱跳,他们总体封闭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折射的是清朝晚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生活状态。然而,赵甲的到来像一颗石子,在这样平静的圈子里激起一堆浪花,并随着事件的发展越荡越大,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京城来的大人物,还是很有名气的侩子手,他亲手葬送了数不清的人命,这样的人物出场,暗示着惨剧即将上演。紧接着,窃国者袁世凯粉墨登场、国外势力的入侵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也奏响了大清灭亡的悲歌。
一根虎须看出每个人的本相,无疑带上了魔幻色彩,豺狼虎豹驴蛇猪在我看来,又何尝不是按照动物界的特性给每个人物对号入了座。通过小甲这样一个看似傻帽的人物来透视其他人物,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虎须给小甲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境,也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看透了一些人的嘴脸,不知是小甲的幸运还是小甲的不幸。
大清朝的腐臭之气从刽子手回忆的一点一滴,上下官员的一举一动,洋鬼子的狂妄自大中弥散开来,近乎变态的残忍刑法,媚上欺下的镇压手段,趾高气昂的侵略姿态,在这样的晚清悲歌里,知识分子们开始了思想救国,平民百姓们开始了暴力抗洋,戊戌六君子是维新派代表,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然而终究变法失败,自身难保,轰轰烈烈地死在了刀口下。以孙丙为代表的农民也揭竿而起,企图暴力抵抗洋人的侵略行径,可惜带着愚昧色彩的义和神拳抵不过先进的洋枪洋炮,甚至抵不过他们内心深处的劣根性,他们失败了,引来了更多的镇压和杀戮。戏台、刑台、升天台,台上台下,无不在唱着同一台戏,大清快亡了,甚至像受刑人一样任人宰割,苟延残喘。
猫腔戏的喵呜喵呜唱出了悲欢离合,唱出了每个人的酸甜苦辣,成为了整部戏的线索。眉娘对钱丁的爱恨情仇,小甲看似不解风情的胡言乱语,赵甲的麻木残忍,袁世凯的阴冷残暴,钱丁的无可奈何,一群叫花子的热血仗义,孙丙的顽强不屈,串成了一部精彩大戏,悲壮的历史厚重感令人不忍翻阅却又不得不仔细回味。维新派之悲,悲在自身的软弱和不切实际,农民英雄之悲,悲在愚昧落后,悲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有人的悲,抹上了时代烙印,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一句戏演完了我如梦初醒,故事到此算是结束了,而灵魂深处的悲歌,似乎没有一唱到底,最后一群人的觉醒中,希望的曙光在慢慢升起。
读书分享:《檀香刑》作者莫言。听这个名字真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看过才知道原来是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刑罚。
本书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书中以不同人的视角来讲述这段故事,把故事讲的活灵活现。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书中描写的三种刑法,其精彩程度第一一定是凌迟,结合施行手法和被施行者的反应,完全把这个场面写活的,不介意血腥的话,值得翻来覆去的揣摩,其二是檀香刑吧,但就是从木橛子谷道贯穿人体,并没有太多值得写的,但没办法谁让是压轴了,其三阎王闩。确实重口味。
故事虽然无奈也发人深思,刻画出了国家积弱,面对列强的气氛和无奈。
猫腔在小说中直接展现的次数极多,但真正令人难忘的则是孙丙和小山子在牢狱中揭开其来历的情景。猫腔的创始人常茂本是一名善于“哭戏”的怪才,他的职业则是在人家墓前说唱。他养了一只猫,猫坐在他面前认真聆听。听到悲情处,猫就和着他的腔调一声声哀鸣。后来,猫死了,常茂的演唱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喜欢在悲凉的歌唱中插入变化多端的猫叫。这个变化,成为了猫腔鲜明的特征。
莫言对于猫腔的描写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以人声模仿猫声,并拥有转场、和鸣的作用,且猫会陶醉其中。在最后的高潮中,孙丙受死的那一刻,猫腔团在他面前唱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场猫腔,所有围观的群众都在学着猫叫,发出悲凉的声音。认真想象,不难看出,这一画面悲壮十足,仿佛大家都在用一个灵魂歌唱。
《檀香刑》主要是通过刽子手赵甲来反映一个时代,赵甲手上有戊戌六君子的血(只不过他和刘光第关系好算是照顾刘光第了),有刺袁义士钱雄飞(也就是高密县令钱丁胞弟)的血,有自己亲家孙丙的血。在小人物赵甲的眼里,自己就是皇太后和皇帝意志的体现,是法律的象征。莫言把山东高密地方戏“茂腔”和整个小说连成一体了,小说语言也是模仿“茂腔”结构紧凑的短句,小说中抗德英雄孙丙要是没有那么多意外就成了“茂腔”的另一个祖师爷了,好比朱熹是儒家另一个圣人一样。小说里有对德国侵略者的恨,有对官僚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的揭露,有对义和团迷信的讽刺,小说中钱氏兄弟两个新旧知识分子不同走向都导致了毁灭也告诉国人恪守传统得过且过只能跟着那个时代一起去腐朽,维新变法也会招来保守者的记恨,暴力刺杀这种光复会的风格同样不是革命的法门,只有成立了同盟会这种完善的组织才能救中国。小说中两榜进士高密县令钱丁都没得到过皇帝和太后的接见,而一个不入流的刽子手却倍受太后皇帝宠信,又是封官又是赐佛珠真是风光到家了。那是一个悲哀的时代,那是一个僵化的时代,所有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悲哀的。刽子手在机械的杀人中找到快感和自豪,为民作主的县令无论自己再努力都无法抵抗德国人对乡民的残杀,“茂腔”宗师孙丙更是悲哀的,他根本没想到要杀德国人,只不过德国技师强暴他老婆杀他孩子才没办法找义和拳来帮忙,没想到却受了千古酷刑——檀香刑,而且行刑的还是自己的亲家。
以前看红树林觉得还行,看完檀香刑觉得前者简直不符合莫言的水平,即使是生死疲劳也相形见绌。莫言每本书的开头总是很戏谑,让人有种看诙谐喜剧的感觉,但随着大背景介绍的结束,故事逐渐分裂成各个角色的独白,整个紧张的氛围就上来了。大师的节奏和文笔就是不一样啊,钱雄飞凌迟那一篇实在是太绝了。在看每一个角色独白的时候,觉得他们都是有英雄气概的人,但是转换到别人视角之后,觉得他们也不过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罢了,就像赵甲说的那样,人不过是两面兽,一面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男盗女娼嗜血纵欲。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钱雄飞的故事,最开始对袁世凯的钦佩到最后的仇恨,背叛他的不是两把金枪,是从头到尾就不应该存在的信任。除此之外,檀香刑里充满了矛盾,也就是人的两面性。钱丁,看他的独白觉得他胸有家国情怀,但螳臂当车实属杯水车薪,看别人视角里的他,感觉也不过
香刑觉得前者简直不符合莫言的水平,即使是生死疲劳也相形见绌。莫言每本书的开头总是很戏谑,让人有种看诙谐喜剧的感觉,但随着大背景介绍的结束,故事逐渐分裂成各个角色的独白,整个紧张的氛围就上来了。大师的节奏和文笔就是不一样啊,钱雄飞凌迟那一篇实在是太绝了。在看每一个角色独白的时候,觉得他们都是有英雄气概的人,但是转换到别人视角之后,觉得他们也不过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罢了,就像赵甲说的那样,人不过是两面兽,一面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男盗女娼嗜血纵欲。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钱雄飞的故事,最开始对袁世凯的钦佩到最后的仇恨,背叛他的不是两把金枪,是从头到尾就不应该存在的信任。作文除此之外,檀香刑里充满了矛盾,也就是人的两面性。钱丁,看他的独白觉得他胸有家国情怀,但螳臂当车实属杯水车薪,看别人视角里的他,感觉也不过是个贪生怕死还贪色的芝麻县令,但结尾的时候看他舍生取义又觉得也许真的有他的无奈吧。看赵甲独白的时候觉得他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相信手里那把砍刀是法律的实体,但他砍去的脑袋又有多少为国为民的英雄人士呢,嘴上说说那么好听,法律还需要刽子手来落实,但我大清朝早就没有王法了,刽子手不是法官的木槌,只是小人的帮凶罢了,他口中神圣的职业早就被他亲手毁掉了。
刚读完莫言的《檀香刑》。趁着一腔热血还没冷却,记录下我最直观的感受。
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有血性的作品了,最近充斥着我的阅读空间的不是飘渺的理论典籍,就是主人公形象高大全的革命历史经典。回顾之前自己最欣赏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些个人化的写作、心灵上的宣泄。而这部带着血腥气的《檀香刑》,让我真正体会了一场“民间的狂欢”。
故事是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德国人强修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而故事的主人公却是实在的小人物:民女孙媚娘,丈夫是傻子,亲爹闹义和团,公爹是刽子手,情夫又是知县。情节围绕刽子手公爹奉命以传说中的极刑“檀香刑”来处决亲爹而展开的,各个主人公以自己的口吻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层层剥开,同时将历那些真实的风云人物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出来,袁世凯、刘光第、慈禧、光绪,如活生生般重现。
然而莫言描绘的最出色的还是这些小人物们。在他的笔下,冷酷的刽子手也有了性情,傻子也能道出真理,女子怀着的是最最真诚的爱情。而在我看来,最值得品鉴的还是知县一角,他高大潇洒,胸怀壮志,却又龌龊至极。我觉得他是自恋的,总给自己的行为找出一大堆热血充怀而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看到百姓哭号叫嚷就要为民出头,袁世凯一句不经意的允诺就能送他一个黄粱梦,请愿过,上吊过,纠结过,还是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帮凶的位置上,而最终他觉醒了,结束了众人的性命,自己的性命等着被终结,可最终化身为一具铮铮铁骨。
不自觉地会喜欢上莫言的语言,尽管之前看《红高粱》时没多大感触。那是一种热气腾腾,充斥着腥味的语言,戏文般朗朗上口,读完了却又感觉像他描绘的大肥猪一样到处泛着油腻。完全是一种民众狂欢似的热闹不已,但浸透着别样的深沉和悲壮。
至于书中破费笔墨的那些刑法,确实很让人受不了,再此不一一列举。虽说没有到了晚上睡不着觉的地步,但是读过以后,还是会起一些生理反应,不太舒服。
记得去年莫言来我们学校讲座,还提到过这部书。他个人似乎很欣赏自己的这部作品,尽管他看上去是个慢吞吞脾气温和的人,但写出来的东西看上去是那么的血性十足,可谓人不可貌相啊。
书后记里提到多年前贾平凹举着题写“莫言”二字的牌子在西安火车站接他,周遭为之惊奇的事情,很是好笑。两个癫狂之人,都喜欢拿人的身体开刀做文章,现在都领教过了,而本人更倾向莫言,觉得他笔下的身体更沉重更真实,更能让我面对现在面临的行尸走肉的境地。当代人真的需要多一些血性和深度的说。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檀香刑》读后感2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檀木原产深山中,秋来开花血样红。亭亭玉立十八丈,树中丈夫林中雄。都说那檀口轻启美人曲,凤歌燕语啼娇莺。都说那檀郎亲切美姿容,拋果盈车传美名。都说是檀板清越焕新声,梨园弟子唱升平。都说是檀车煌煌戎马行,秦时明月汉时兵。都说是檀香缭绕操琴曲,武侯巧计保空城。都说是檀越本是佛家友,乐善好施积阴功……谁见过檀木橛子把人钉,王朝末日缺徳刑。――猫腔《檀香刑·雅调》
如书上所说檀木本是一种带走美好寓意的木材却被清政府用于刑法,而且这个刑法使用在一个不应被使用的人身上。
本书以“施刑”为主线,再现了清末山东高密县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展现了清政府在外国殖民者的威压下作出无条件的妥协,农民在国外殖民者的侵略下自发进行的反抗,以及各色人物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的选择。
本书主要叙述了清末德国人在山东高密县铺设铁路时,德国技师在集上侮辱唱猫腔孙丙的老婆,孙丙一气之下打死了德国技师,因打死外国技师,德国人要求清政府捉拿孙丙,但山东高密县衙没有真心的捉拿他(也许是凭借他女儿孙眉娘和县太爷钱丁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县民有意放他生路),让他逃脱,在他认为相安无事可以过着以前的平稳生活时,德国人带兵杀死了他的老婆和一双小儿女并烧毁了他的房子。在这次屠杀中一共杀死了马桑镇二十七人,知县钱丁无法为其讨回公道,他自己加入了义和团聚集乡邻准备大干一场,在一次反击后打死了几个德国兵,并俘虏了三个,这一次清政府委派袁世凯来剿灭义和团,尤其要捉住孙丙消泄德国人的火气。孙组建的义和团最终被德国人的炮火炸成废墟,自己也被捕。德国人希望用一种残酷的刑罚来惩罚孙丙。最终赵甲(孙眉娘的公公一个刽子手)想出用檀香刑来惩罚孙丙。
本书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县令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书中人物众多,我认为这里写得最出彩的两个人是孙丙和知县钱丁。孙钱二人斗须相识,二人均生得一副浓密胡须,二人因争谁是高密县的美髯公进行斗须。这次争斗体现出二人虚荣,同时也写出孙丙有一种不同常人的气魄。孙丙本人对待叫花子似兄弟,教他们唱猫腔,让他们多了一套混饭吃的把戏,帮他们出主意过八月十四花子节。用他的话来说,戏子和花子是一家,无非都是用来讨饭生活的。正是这样才有后来叫花子去营救他的事件。但是他身上有着旧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他三心二意,虚荣,迷信。书中描写他借用孙悟空,猪八戒等神仙附体劝说乡邻学习义和拳,并自称被岳元帅附体,刀枪不入。对外来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励高密县的百姓,让人们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钱丁是一个好官,又不是一个好官。他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却没有地方施展,他爱民如子却没有办法为他们讨回公道,他想抗争外来侵略者却担心自己的锦绣前程。他有文人的酸腐,也有江湖的侠气。他家有娇妻,却不忘孙家眉娘。他若生在康乾时代,很有可能是个好官,不幸的是他生错时代。读后感.其实在捕捉孙丙这件事上,他有着自己的难处,眉娘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袁世凯加压在他的身上。看着被德国兵炸死的无辜百姓,他劝说孙丙自首,把损失书降到最低,至少不要殃及无辜。最终他绝望了,不在寄希望于清政府,为减轻孙丙的痛苦,他下定决心杀死孙丙,给他一个痛快,也让袁世凯和德国人的算盘落空。
本书形式较为有趣,作者把全书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这样写给我一种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感觉,开头结尾要精彩,中间部分随意写。的确它的开头结尾很精彩,这两部分以主观的视角述说自己的故事,每个人诉说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如钱丁自称为余,小甲眉娘自称俺。每个小标题都可以体现出人的一种性格,如眉娘浪语写出了她在外和知县钱丁的事情,钱丁恨声写出他内心的对于朝廷无能,自己尊严受辱的愤怒。个人感觉作者在这两部分已经交代出事情主线。而猪肚部分从客观的角度去描写,很好的补充凤头部分的一些小细节。
如《蛙》一样作者的想象奇特,带有魔幻色彩。赵甲进京寻找舅舅时赵甲母亲魂魄在一旁指引,最终看到自己舅舅被砍首感到绝望,却不想,这样自己就和刑法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最有意思的是小甲的虎须――一根能够看清人本质的虎须,小甲用虎须看到自己老婆眉娘是条白蛇,父亲赵甲是黑豹,知县钱丁是白虎,岳父孙丙是黑熊,自己是只羊。作者用一种比喻似的方法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人物的性格。作者细致的通过小甲的眼睛描写那些变成动物的人的举动,把人的举动写成动物的狂欢,深刻的反应着人性。
本书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猫腔的描写。猫腔分布在书的的凤头和豹尾部分,作者以猫腔作为这两部分每一个小故事开头的引子,展开对每个人的描写。高密县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猫腔的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书的最后写到孙丙受檀香刑被挂在天台上示众时,猫腔戏班率众来为其送行,最终触发百姓的情感,万猫合唱。这种万人,更准确的说是半人半兽一起的呐喊是一种感情的宣泄。一种来自底层人民从压抑的社会中解脱出来。书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猫腔来诉说,用书中的话说猫腔是悲伤的。猫腔作为精神宣泄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内容都不会是欢快的。
猫腔在书中的广泛使用,以及戏文的描写,让我们感到这本书似乎是一场戏。每个人都精心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书中孙丙的最后一句话便是“戏……演……完了”。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戏,高潮过后便要归于平静。无论是孙丙的义和团,赵甲代表大清律法的实行,戊戌变法,还是袁世凯的权利欲望,归根结底都是闹剧。没有改变当时的现状,国家依旧软弱,百姓依旧过着贫苦生活。
叹息着,每个人都收了场,每个人都去追寻自己的梦。
莫言,因诺贝尔文学奖而被国人所周知,引起了一股”莫言潮”,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他的《檀香刑》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
这本书,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尽心动魄的爱情。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确实这书中描绘的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这两种刑罚在如今看来是多么的残忍,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刽子手却更让人感到恐惧和蔑视。他们在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满鸡血,以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而蒙蔽自己的肮脏罪恶的内心。如此,残忍令人发指的行为,并且屠杀自己的同类,怎么肯尼个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的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内心超度自己的灵魂,这真是可笑之极。
这样的仪式就能弥补自己的最爱,祈求上天的宽恕吗?不,也许,他们连一点的羞耻、恕罪的心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只是一种仪式罢了。这样的人丧事了做人最基本的良心,令人痛恨,蔑视。然而我们更应该看清那时的黑暗社会,腐朽的清朝政府内对外勾结,甘愿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对内却镇压人民,竟然还想出了这么残忍的刑罚,如此地对待自己的同胞让人失望至极。
再看看那时的社会环境,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相互攀附,相互勾结却不段提防着,人人自危,那是怎样的清净。我不想去想象,也不敢去想象,更不愿去想象,不去回味那段不堪的历史。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出现了一批批热血男儿反抗这儿不公不平的世道,为了这样的理想,他们一次次地拼搏,滴血、流汗,但绝不流泪。成功的道路上,倒下了一个又一个热血男儿,但在不久后又再次出现了向成功终点跑向的革命青年,这也是令人欣慰的。
如此安定、和平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过去的那段危难时刻,我们并没有经历,然而我们更应该秉承“安不忘危,盛必虑哀”的思像,以今朝的汗水,换取明日的强盛。让我们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未来走去。
第一次阅读莫言作品就是《檀香刑》,感觉确是别具一格。
一是叙事方式奇特。每个章节都是书中主角们的独白,似乎各说各话,却相互关联,彼此呼应,连接起来正是一部逻辑严密、情节跌宕的小说。
二是语言风格特别。由于叙事由独白铺开,小说语言明显口语化,夹杂着人物的情绪、想法,离奇又不失条理。这种叙事方式让小说更像话剧,而其实本书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猫腔体(据说那是高密东北乡的传统戏剧)。语言如戏,情节如戏。
三是人物故事怪异。主要人物中有一位侩子手,在我所看的文学作品中,这是第一次这么细致、这么全面地展示了侩子手鲜为人知的世界,新奇中不乏刺激,这种刺激源自他们特殊行当的神秘。
平常人觉得极其残酷的行刑,在侩子手赵甲看来,却是其追求职业完美、维护法律尊严的神圣使命,他以行行出状元自勉,把自己当作侩子手行业的状元。书中大篇幅描写了凌迟、檀香刑等惨绝人寰的死刑场面,那么形象、那么细致、那么逼真,就算再没有想象力的读者也会觉得恐惧恶心。有一个晚上我看了竟会做噩梦。这种写法也许就是暴力美学吧,直抵读者的神经与感官,引起非同寻常的震撼。我不由想起余华的《兄弟》,此书对宋凡平被群殴致死的场面,也是不惜篇幅、无比细致地描写,让人鲜明地感觉到那种惨烈。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檀香刑的读后感(集锦8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读《檀香刑》有感1000字:
初读《檀香刑》,有种在读《白鹿原》的错觉。粗砺,俗蛮,土掉渣儿的感觉是相似的。细细读来,又不一样。看似天高皇帝远自成小气候的野生群体里,充斥着压抑到窒息的权力宰割,与大时代千丝万缕地连着筋骨血脉,种种因素交织,产生了一个平凡又奇异的世界。浪骚到粗鄙的小娘们儿,缺心眼儿的傻女婿,偷情干爹大老爷的,标准的北方农村民间荤段子的设定。眼熟吗?眼熟就对了。扑面而来的正是火辣辣泛着潮腥黄土味儿的泥土风。整部小说的语言,结构,也像极了大篇的戏文,而且是老山东偏僻乡野里长出来的古老的土戏文。
而凤头部分的压轴人物,县令钱丁,是一出好戏大幕拉开的关键人物。他展现了传统封建文人典型的一面,把读者的目光从潮腥味儿的蛮村引入到了高高的庙堂。如一架庞大腐锈机器般的封建官僚体制,虽已摇摇欲坠,咔咔作响,却愈发显得狰狞恐怖,毕竟被生锈发钝的齿轮碾碎比被锋利的齿轮碾碎在感觉上更加痛苦。像所有贫寒家庭出身,通过苦读诗书一朝中举的年轻人一样,钱丁梦想着按照诗书里的教导,为国家尽忠,为生民立命,大展一番宏图,大酬一腔壮志。
但现实冷酷,官场不论诗书,庙堂亦是荒唐。他娶了曾文正公的外孙女又如何?“死知府不如活老鼠”。堂堂两榜进士又如何?他照样得向一个刽子手磕头。他知道眉娘的亲爹孙丙是为被德国鬼子欺侮杀害的妻儿报仇,故意拖延放他一马,他为无辜受害的27条村民人命怀着“当官要为民做主”的悲壮情怀去府台讨说法。然而只不过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可悲可叹。
钱丁不是圣贤。他有虚荣,有冷酷,有自私。他美髯飘逸,稳重潇洒,享受着为小民父母的优越感。同时他也是个男人,会犯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他“为民做主讨说法”失败后大病了一场,最终还是靠着身为曾文正公外孙女的嫡妻请来孙眉娘,用她的温情美色让他缓回阳来。读后感·他没有放弃他的官帽,因此他还是羁押了孙丙,还是看他被上了檀香刑。最后,他在孙丙被檀香刑折磨的第四天亲手结束了孙丙的生命,用他仅能做到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朝廷对世道对丑恶的不合污。
钱丁的游移、不彻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文人,已是中年的他懂官场的规则,也会用。但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他的良心还未泯,他读的诗书还见鬼似的在起作用。这两股力量拉扯着他,撕裂着他,本性与道德,正义与邪恶,理想与现实……多重矛盾体搅得他不得安生,最终也以悲剧收场。他也是书中所有主要人物悲剧中的一部分,这出骇人听闻的惨剧,最终也并没能阻止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滚滚向前。孙丙也好,钱丁也好,都成为了这路基下,无声的冤魂…
xx年元旦过后,我读了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对他的想象力有了一定了解。
檀香刑——是将一根长5尺,宽半寸的檀香原木加工成顶尖呈圆刃型,截面呈椭圆形,柄呈方形,经过油浸,同时油炸面食、牛肉,使之成为具有光滑、营养功能的特制刑具。施刑时,让犯人趴躺在木板上,用牛皮绳固定,将檀木楔子从犯人尾骨上方用木槌楔入,从脊椎和脏器间隙通过,从嘴巴或者脖子后边出来,然后将犯人连同檀木橛子直立绑在木质十字架上,在高台上示众,并给犯人灌服参汤,使之几天不死。是一种震慑力极强的野蛮刑罚。
孙媚娘是一个二十四岁的狗肉西施,以卖狗肉和黄酒为营生,她长得十分漂亮和有风韵,并且十分聪明,她的丈夫赵小甲是一个傻的可爱的年轻屠夫,她疯狂的爱上县官钱丁,经常带着狗肉和黄酒到县衙签押房与钱丁幽会,这件事高密东北乡县城的人们都知道,除了不解风情的傻小甲。
赵小甲是孙媚娘的丈夫,以杀狗屠猪为职业,智力较低,但为人善良,别人经常拿他的媳妇取笑他,他也经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子,他经常在妻子面前撒娇,孙媚娘拿他毫无办法。
赵甲是赵小甲的亲爹。是在大清朝刑部大堂供职四十多年有名的一号刽子手,砍下过数千人头,见识过高官豪杰,施过多种刑杀,把为皇家杀人看得十分神圣。曾参与为光绪皇上3357刀刮了盗卖沙俄进贡鸟枪的英俊太监。为慈禧太后斩了戊戌六君子。为重臣袁世凯操刀500刀刮了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骑兵卫队卫队长钱雄飞。得到过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召见,被赐檀香佛珠和御用太师椅,赐七品顶戴,告老还乡。并在最后对孙丙施行檀香刑。他熟悉官场,具有官场的做人智慧。
孙丙是地方戏种猫腔的传人,戏班的班主,孙媚娘的父亲,挑头造反的首领,慷慨赴死的英雄。
钱丁是一个仪表堂堂,威武全才的两榜进士出身的知县。是钱雄飞的一母同胞兄弟。其妻是曾国藩外孙女。他收留刘光第的儿子刘朴为捕快头领。在洋人面前被袁世凯当猴耍。
故事发生在1900年,德国在我国山东修胶济铁路,即将通车之际,由于德国技师侮辱中国妇女,引发当地抗德骚乱。这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咸丰帝逃往山西。德国技师在东北乡县城大街之上,公然调戏孙丙的妻子,孙丙是当地戏剧猫腔戏班的发扬光大者,由于同知县比胡须落败,被人拔去一部美髯,退出戏班,以开茶馆为生,孙丙出于一时义愤,打死了德国技师。德国兵报复杀死了孙丙的妻女,孙丙联络义和团挑头造反,杀了三个德国兵人质,袁世凯派兵配合德军首领克洛德进攻孙丙盘踞的堡镇,知县钱丁派五十名县兵打头阵。起义乡民英勇抵抗,十几名德军掉入布满竹签的陷坑。知县钱丁只身深入虎穴擒出贼王孙丙,但德军还是向这个繁华的人口众多的集镇开炮了。山东巡抚袁世凯少年时在刑部玩耍,冒充刽子手斩下人头,与赵甲相熟,后来赵甲为袁世凯刮过钱雄飞,被袁荐举,得到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召见和奖赏。这一次,袁世凯与克洛德亲自监刑,知县钱丁准备一应物品,赵家父子充当杀把子,要对要犯孙丙施行檀香刑。在行刑前夜,丐帮舍命从死牢救出孙丙,用另一乞丐顶替,然而,在就要成功的时刻,孙丙大喊大叫,不愿离开,丐帮人头被悬挂墙上,孙丙的女儿孙媚娘,关键时刻被知县的妻子相救。孙丙不愧是一条硬汉,被刑时英勇不屈,如同神人,民众仰视为天人,猫腔戏班专程为之表演,台上台下一片猫叫,情势难控,德军赶来枪杀了戏班的演员们。钱丁夫人上吊身死,钱丁杀死了赵小甲和孙丙,孙媚娘在搏斗中为了救钱丁,打死了赵甲。刘朴一心要刺杀袁世凯,为父亲刘光第报仇。德酋克洛德和山东巡抚袁世凯想在火车路通车的当日让孙丙死的计划落空了,大火山就要爆发了。
本书的写作手法,是让几个主要人物从各自的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想,让戏剧般的语言贯穿全文,成功的塑造了敬业的刽子手赵甲、痴情的孙媚娘、戏剧般的悲情英雄孙丙、大奸大雄的袁世凯、不更人事的可爱傻小子赵小甲、英烈钱雄飞、爱民如子的知县钱丁等一组人物形象。
本书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几种杀人酷刑,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描写细致入微,扣人心弦。这部作品骨子里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不可辱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力作。
是目前看过的包括《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莫言作品里感觉最好的一部。
评论里有人感叹这是魔幻现实,我却觉得它能给我如此大震撼的原因在于魔幻气息小,真实气息大。
其他书里莫言像个魔术师,用花哨的文字编织出一个个超出常理认知的炫目故事,让人震惊的同时时刻能明白这终究是魔术,是幻象。但在这个故事里,莫言是个外表演实验的科学家,文字在他手里是一个个酒精灯、长颈烧瓶、直流漏斗、球形冷凝管,借此来完成爆炸、酸碱中和、生成沉淀等化学反应,首次观看是啧啧称奇并且心里清楚这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莫言在后记称这本书是他的一个后撤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别的故事里,莫言对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无论是《生》的六世轮回,是《丰》的曲折命运还是《蛙》的特殊工作,莫言都没有像《檀》里一早就丢出故事的结局—赵甲与孙丙的死亡结局。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对人物背景的介绍和中期故事的走势上,像是在写一篇命题作文。
但这种命题写法非但没有限制莫言的发挥,反而让他更肆意地泼洒笔墨。前三本中由于在故事情节上费了太多笔墨,落在人物上的描绘就稍少了一些,因此书中的人物尽管真实而荒诞,但尚未到超凡脱俗的地步。《檀》里,莫言的文字显得邪性而癫狂,他毫不吝惜笔墨,将每个场景都刻画得纤毫毕现,叙事更是任意穿插轻松写意。各条人物线齐头并进,赵甲的成长历程与几次大刑、孙丙的颠沛命运、钱丁的内心纠葛、孙眉娘对钱丁的内心情感变化不断填充,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线,甚至还暗藏了袁世凯身上的一天线与叫花子们身上的一条支线。
至于立意更是繁多而深刻,孙眉娘对爱的追求、赵甲对“法理”的敬重,孙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在洋人侮辱下奋起反抗象征着的农民觉醒、钱丁为民请愿的慷慨和难抗上命的无奈、袁世凯对洋人的讨好、清政府的溃败,有太多引人深思的感情足以去挖掘,以至于刚看完时无法分辨出哪一条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
其实感情这种东西哪里需要灌输,他不过是用自己狷狂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魔幻又真实且群魔乱舞的清廷末世,它真实到我们能闻到那里飘来的泥土香气,能看到那片如水月色,能听见钱丁为民请命那晚粗重的马儿喘息,能尝到孙眉娘庙中极速吞下的四个包子,能为那个纷乱的时代流下一滴眼泪。
刚读完莫言的《檀香刑》。趁着一腔热血还没冷却,记录下我最直观的感受。
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有血性的作品了,最近充斥着我的阅读空间的不是飘渺的理论典籍,就是主人公形象高大全的革命历史经典。回顾之前自己最欣赏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些个人化的写作、心灵上的宣泄。而这部带着血腥气的《檀香刑》,让我真正体会了一场“民间的狂欢”。
故事是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德国人强修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而故事的主人公却是实在的小人物:民女孙媚娘,丈夫是傻子,亲爹闹义和团,公爹是刽子手,情夫又是知县。情节围绕刽子手公爹奉命以传说中的极刑“檀香刑”来处决亲爹而展开的,各个主人公以自己的口吻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层层剥开,同时将历那些真实的风云人物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出来,袁世凯、刘光第、慈禧、光绪,如活生生般重现。
然而莫言描绘的最出色的还是这些小人物们。在他的笔下,冷酷的刽子手也有了性情,傻子也能道出真理,女子怀着的是最最真诚的爱情。而在我看来,最值得品鉴的还是知县一角,他高大潇洒,胸怀壮志,却又龌龊至极。我觉得他是自恋的,总给自己的行为找出一大堆热血充怀而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看到百姓哭号叫嚷就要为民出头,袁世凯一句不经意的允诺就能送他一个黄粱梦,请愿过,上吊过,纠结过,还是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帮凶的位置上,而最终他觉醒了,结束了众人的性命,自己的性命等着被终结,可最终化身为一具铮铮铁骨。
不自觉地会喜欢上莫言的语言,尽管之前看《红高粱》时没多大感触。那是一种热气腾腾,充斥着腥味的语言,戏文般朗朗上口,读完了却又感觉像他描绘的大肥猪一样到处泛着油腻。完全是一种民众狂欢似的热闹不已,但浸透着别样的深沉和悲壮。
至于书中破费笔墨的那些刑法,确实很让人受不了,再此不一一列举。虽说没有到了晚上睡不着觉的地步,但是读过以后,还是会起一些生理反应,不太舒服。
记得去年莫言来我们学校讲座,还提到过这部书。他个人似乎很欣赏自己的这部作品,尽管他看上去是个慢吞吞脾气温和的人,但写出来的东西看上去是那么的血性十足,可谓人不可貌相啊。
书后记里提到多年前贾平凹举着题写“莫言”二字的牌子在西安火车站接他,周遭为之惊奇的事情,很是好笑。两个癫狂之人,都喜欢拿人的身体开刀做文章,现在都领教过了,而本人更倾向莫言,觉得他笔下的身体更沉重更真实,更能让我面对现在面临的行尸走肉的境地。当代人真的需要多一些血性和深度的说。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从阅读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家族》开始,到后来的《蛙》,再到近期阅读的《檀香刑》,我时常在想,为何莫言笔下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会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猛然间想起老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刻的演讲题目:《讲故事的人》。的确,老人家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莫言总会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自己的父母,当地传说中的英雄,这些来自于个体的人物,经过老先生巧妙的加工,让这些人物在瞬间升华,最终垒砌成为一个民族血性的脊梁。《檀香刑》亦不离此意。
莫言总说他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来感受事物,把握生活。他的生活与记忆,就是这样一个个有声音、有气味、有颜色的画面。正由于此,他的眼里不断闪现出火车呼啸而过及猫腔如怨如诉的声音,便成就了这本向历史与传统致敬的小说——《檀香刑》。
《檀香刑》的故事起源于高密县东北乡农民孙丙带领全村农民参加义和团,抗击德国侵略者,拆卸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的传说。作者“为了适应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有意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创造出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刻意吸收了“猫腔”这样一个民间传统艺术。于是,浓郁地方气息的这类喜剧韵文充斥全篇,在文中人物以各自视角诉说时都以猫腔为引子,内容进行提要,总领全章。此外,猫腔“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为全文奠定了凄凉与壮美的基调。
故事叙事看似杂乱无章,但莫言以孙眉娘、赵甲、小甲、钱丁四人的视角分别讲述故事。这一多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是小说的一大特点,更是一大亮点。在小说中,作者在大部分叙述中并没有采取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叙述来一步步逼近事情背后的真相。小说以四人在孙丙抗德事件上各自主观视角差异性展开叙述,这体现在主观行为上,孙眉娘不择手段地救父,刽子手赵甲衷心于完成檀香刑这个自认为的伟业,小甲唯父是从,而县令钱丁则最为复杂。一方面深爱着眉娘,同时关爱东北乡的村民,内心深处并不想抓眉娘的父亲孙丙,而且还能为民请命,但同时又迫于上司的压力与对官位升迁的迷恋,不得不抓住孙丙。这二者矛盾始终在后者冲撞,一开始释放了孙丙,但之后却迫于朝廷与列强的压力,再次逮捕孙丙,并协助赵甲完成这一其自认为伟业的檀香刑。这样,几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也由此凸现出来。孙眉娘热烈、坚定、执着,赵甲阴险、毒辣、狡诈,小甲懦弱无能,但最后舍己救父却体现了其孝的一面。对于县令钱丁而言,痴情、正直、爱民体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但另一面却是追名逐利,惟命是从,可见多方面的冲突,造成后者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最后他刺死孙丙,阻止檀香刑的阴谋。可算是其良心未泯灭,从利欲中复归。
孙丙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情耿直好爽,才情卓越,猫腔技艺无与伦比,德国人高密县修建铁路。年轻时刻不务正业,迷恋青楼,列强入侵,害其家破人亡。一幕幕惨剧激起了孙丙的仇恨,忍无可忍的他,加入义和团,走上反抗的道路。带领村民抗击德国侵略者,拆毁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可谓英勇无畏,执着至死方休。但同时也充斥着其农民阶级不脱其局限的愚昧无知、食古不化。
小说将腐朽的清王朝与列强的惨绝人寰表现的淋漓精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之上的历史机制,成功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生存的阴暗法则。将檀香刑的渲染表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最黑暗的一页,也暗示着腐败的清王朝的两面性——对内压迫百姓,对外惧怕列强侵略者。
《檀香刑》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赵甲、孙丙、钱丁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刑罚文化、民间文化和官场文化的“隐”性内涵。莫言用批判的眼光对此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清末民初那段血泪史让国人痛心不已,但国难当头,彰显英雄本色。不少民族进步人士纷纷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空前绝后,随之诞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自强。沉重的历史给世人以痛的领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自省,国家才能强大,民族才能进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世界不倒之林。
《檀香刑》读后感800字: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檀香刑》是一部很热闹的作品,大开大合,大俗大烈。也许你会震撼、惊艳、激动,也许你会恐惧、恶心、厌恶,但你就是无法漠视它。像书中一以贯之的猫腔一样,你可以说它不雅不美,但没人可以不被它或迷或搅了心神。
莫言在领诺贝尔奖的时候说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当时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不明白这句稀松平常的讲故事是个什么意思。读了《檀香刑》,越读越发出同样的感叹——莫言果然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檀香刑》里的故事,如果按照简介的方式表述一下,会发现这真是一个被无数电影、电视剧、小说、历史读物讲述、表现过的题材。但把一个被说滥了的题材说出彩,就是真本事。剑走偏锋,莫言从酷刑入手,穿起了整个故事。故事嘛,文艺作品,是感性的,调动起你的感官感受,才能入心入魂。这也似一个障眼法,似催眠大师先引你进入状态,然后你才能按照既定的套路走。
由酷刑入手,却不是由酷刑开头,开头是什么?是喜闻乐见的桃色新闻。这好像利用足了人性中隐秘的恶趣味。嗤之以鼻,却又忍不住支棱起耳朵听;恐怖至极,却又忍不住从指头缝里看。
听罢了艳曲儿,看罢了奇观,再引出名门正派,细说起分明,你不觉得枯燥,也不觉得说教,只觉得可算松一口气,这疯狂的过山车可算来到了平地。但当你瞪大眼睛准备澎湃时,它来搞笑了;当你闭上眼睛准备颤抖时,它来魔幻了。特别是结尾处,既猜到了,又没猜到,既有意料之中的悲壮,又有意料之外的升华。如歌舞剧般的影视超现实场景,如狂潮又如鬼魅,以实舞台为戏舞台,又以戏舞台为实舞台。上演了一幕人生大戏,人伦大戏,人间大戏,历史大戏!最后随着孙丙的一句“戏……演完了”,全书戛然而止。有如催眠大师打响了一个清脆的响指,你陡然出戏,你如梦初醒,啪一声掩卷,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说实在话,我对作家莫言并不是特别了解,直到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形形色色的评价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接受一位朋友的推荐,找到他的代表作《檀香刑》,抽空读了它。
一段行刑场面的回忆,一场血雨腥风的起旋,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开头,竟然插在凤头部分,我不太理解,随着故事的深入,仅用粗俗淫荡作评价显然是冤枉了这部作品,至于黑色幽默倒是有点。因为写实,所以震撼,我终于鼓足勇气看完了这部饱含血泪的作品。
眉娘的浪、小甲的傻、知县的伪共同支撑着作品前半部平衡而又稳定的生活格局,偶尔的小风小浪不外乎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地方乡绅的礼尚往来和乡野村民的哭笑唱跳,他们总体封闭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折射的是清朝晚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生活状态。然而,赵甲的到来像一颗石子,在这样平静的圈子里激起一堆浪花,并随着事件的发展越荡越大,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京城来的大人物,还是很有名气的侩子手,他亲手葬送了数不清的人命,这样的人物出场,暗示着惨剧即将上演。紧接着,窃国者袁世凯粉墨登场、国外势力的入侵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也奏响了大清灭亡的悲歌。
一根虎须看出每个人的本相,无疑带上了魔幻色彩,豺狼虎豹驴蛇猪在我看来,又何尝不是按照动物界的特性给每个人物对号入了座。通过小甲这样一个看似傻帽的人物来透视其他人物,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虎须给小甲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境,也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看透了一些人的嘴脸,不知是小甲的幸运还是小甲的不幸。
大清朝的腐臭之气从刽子手回忆的一点一滴,上下官员的一举一动,洋鬼子的狂妄自大中弥散开来,近乎变态的残忍刑法,媚上欺下的镇压手段,趾高气昂的侵略姿态,在这样的晚清悲歌里,知识分子们开始了思想救国,平民百姓们开始了暴力抗洋,戊戌六君子是维新派代表,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然而终究变法失败,自身难保,轰轰烈烈地死在了刀口下。以孙丙为代表的农民也揭竿而起,企图暴力抵抗洋人的侵略行径,可惜带着愚昧色彩的义和神拳抵不过先进的洋枪洋炮,甚至抵不过他们内心深处的劣根性,他们失败了,引来了更多的镇压和杀戮。戏台、刑台、升天台,台上台下,无不在唱着同一台戏,大清快亡了,甚至像受刑人一样任人宰割,苟延残喘。
猫腔戏的喵呜喵呜唱出了悲欢离合,唱出了每个人的酸甜苦辣,成为了整部戏的线索。眉娘对钱丁的爱恨情仇,小甲看似不解风情的胡言乱语,赵甲的麻木残忍,袁世凯的阴冷残暴,钱丁的无可奈何,一群叫花子的热血仗义,孙丙的顽强不屈,串成了一部精彩大戏,悲壮的历史厚重感令人不忍翻阅却又不得不仔细回味。维新派之悲,悲在自身的软弱和不切实际,农民英雄之悲,悲在愚昧落后,悲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有人的悲,抹上了时代烙印,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一句戏演完了我如梦初醒,故事到此算是结束了,而灵魂深处的悲歌,似乎没有一唱到底,最后一群人的觉醒中,希望的曙光在慢慢升起。
生命之殇
读《檀香刑》有感
最近读了莫言的代表作《檀香刑》。小说以1920xx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
就像《白鹿原》传承秦腔一样,《檀香刑》传承的是猫腔。不一样的乡土风味,一样的生活气息。感觉这本书写作形式非常新颖,全书分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叙事也分倒叙、顺叙、插叙,一本书涉及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读完此书就像看了一场精彩的猫腔大戏,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
这本书是以施刑为主线,中国历史上各种残酷刑罚多如牛毛,进而像战争一样形成了一种刑罚美学,唐朝时不就有请君入瓮吗。而此书中的各种刑罚更是惨绝人寰,书中前后七次精致地描绘着行刑的过程,把刑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极尽想象、铺张、渲染,读完感觉极度恐怖、颤栗不止。
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刑罚已经废止,更有人以没有人有权利剥夺他人生命为由反对死刑。我个人认为目前的社会虽然不适用封建王权的阴暗法则,但也绝对没进步到废止死刑的时代。现代刑法除了预防犯罪外更重要的也有惩戒的功能。所以对于废止死刑的说法也就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最后小结一下本学期读书情况:本学期读书17本,读书笔记14篇。读书确实能增加自己思考的时间,本来不会想、不在意的事,读到了就想要去了解、去关注。可这有什么用呢?我还是我,不曾口吐莲花,不曾下笔有神。我想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多了一种取悦自己的能力!人越长大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就越少,而读书就是一件能让我开心的事,所以今后还会坚持下去。
感恩20xx年!期待20xx年遇见更好的自己!
平安小果果写于20xx年1月4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引导我们奋力前行走好每一步。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重新梳理思绪,将作品中感悟到的整理成一篇读后感,大家有没有写过读后感呢?请阅读由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檀香刑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莫言,因诺贝尔文学奖而被国人所周知,引起了一股”莫言潮”,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他的《檀香刑》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
这本书,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尽心动魄的爱情。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确实这书中描绘的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这两种刑罚在如今看来是多么的残忍,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刽子手却更让人感到恐惧和蔑视。他们在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满鸡血,以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而蒙蔽自己的肮脏罪恶的内心。如此,残忍令人发指的行为,并且屠杀自己的同类,怎么肯尼个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的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内心超度自己的灵魂,这真是可笑之极。
这样的仪式就能弥补自己的最爱,祈求上天的宽恕吗?不,也许,他们连一点的羞耻、恕罪的心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只是一种仪式罢了。这样的人丧事了做人最基本的良心,令人痛恨,蔑视。然而我们更应该看清那时的黑暗社会,腐朽的清朝政府内对外勾结,甘愿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对内却镇压人民,竟然还想出了这么残忍的刑罚,如此地对待自己的同胞让人失望至极。
再看看那时的社会环境,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相互攀附,相互勾结却不段提防着,人人自危,那是怎样的清净。我不想去想象,也不敢去想象,更不愿去想象,不去回味那段不堪的历史。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出现了一批批热血男儿反抗这儿不公不平的世道,为了这样的理想,他们一次次地拼搏,滴血、流汗,但绝不流泪。成功的道路上,倒下了一个又一个热血男儿,但在不久后又再次出现了向成功终点跑向的革命青年,这也是令人欣慰的。
如此安定、和平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过去的那段危难时刻,我们并没有经历,然而我们更应该秉承“安不忘危,盛必虑哀”的思像,以今朝的汗水,换取明日的强盛。让我们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未来走去。
读《檀香刑》有感1000字:
初读《檀香刑》,有种在读《白鹿原》的错觉。粗砺,俗蛮,土掉渣儿的感觉是相似的。细细读来,又不一样。看似天高皇帝远自成小气候的野生群体里,充斥着压抑到窒息的权力宰割,与大时代千丝万缕地连着筋骨血脉,种种因素交织,产生了一个平凡又奇异的世界。浪骚到粗鄙的小娘们儿,缺心眼儿的傻女婿,偷情干爹大老爷的,标准的北方农村民间荤段子的设定。眼熟吗?眼熟就对了。扑面而来的正是火辣辣泛着潮腥黄土味儿的泥土风。整部小说的语言,结构,也像极了大篇的戏文,而且是老山东偏僻乡野里长出来的古老的土戏文。
而凤头部分的压轴人物,县令钱丁,是一出好戏大幕拉开的关键人物。他展现了传统封建文人典型的一面,把读者的目光从潮腥味儿的蛮村引入到了高高的庙堂。如一架庞大腐锈机器般的封建官僚体制,虽已摇摇欲坠,咔咔作响,却愈发显得狰狞恐怖,毕竟被生锈发钝的齿轮碾碎比被锋利的齿轮碾碎在感觉上更加痛苦。像所有贫寒家庭出身,通过苦读诗书一朝中举的年轻人一样,钱丁梦想着按照诗书里的教导,为国家尽忠,为生民立命,大展一番宏图,大酬一腔壮志。
但现实冷酷,官场不论诗书,庙堂亦是荒唐。他娶了曾文正公的外孙女又如何?“死知府不如活老鼠”。堂堂两榜进士又如何?他照样得向一个刽子手磕头。他知道眉娘的亲爹孙丙是为被德国鬼子欺侮杀害的妻儿报仇,故意拖延放他一马,他为无辜受害的27条村民人命怀着“当官要为民做主”的悲壮情怀去府台讨说法。然而只不过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可悲可叹。
钱丁不是圣贤。他有虚荣,有冷酷,有自私。他美髯飘逸,稳重潇洒,享受着为小民父母的优越感。同时他也是个男人,会犯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他“为民做主讨说法”失败后大病了一场,最终还是靠着身为曾文正公外孙女的嫡妻请来孙眉娘,用她的温情美色让他缓回阳来。读后感·他没有放弃他的官帽,因此他还是羁押了孙丙,还是看他被上了檀香刑。最后,他在孙丙被檀香刑折磨的第四天亲手结束了孙丙的生命,用他仅能做到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朝廷对世道对丑恶的不合污。
钱丁的游移、不彻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文人,已是中年的他懂官场的规则,也会用。但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他的良心还未泯,他读的诗书还见鬼似的在起作用。这两股力量拉扯着他,撕裂着他,本性与道德,正义与邪恶,理想与现实……多重矛盾体搅得他不得安生,最终也以悲剧收场。他也是书中所有主要人物悲剧中的一部分,这出骇人听闻的惨剧,最终也并没能阻止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滚滚向前。孙丙也好,钱丁也好,都成为了这路基下,无声的冤魂…
读书分享:《檀香刑》作者莫言。听这个名字真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看过才知道原来是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刑罚。
本书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书中以不同人的视角来讲述这段故事,把故事讲的活灵活现。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书中描写的三种刑法,其精彩程度第一一定是凌迟,结合施行手法和被施行者的反应,完全把这个场面写活的,不介意血腥的话,值得翻来覆去的揣摩,其二是檀香刑吧,但就是从木橛子谷道贯穿人体,并没有太多值得写的,但没办法谁让是压轴了,其三阎王闩。确实重口味。
故事虽然无奈也发人深思,刻画出了国家积弱,面对列强的气氛和无奈。
猫腔在小说中直接展现的次数极多,但真正令人难忘的则是孙丙和小山子在牢狱中揭开其来历的情景。猫腔的创始人常茂本是一名善于“哭戏”的怪才,他的职业则是在人家墓前说唱。他养了一只猫,猫坐在他面前认真聆听。听到悲情处,猫就和着他的腔调一声声哀鸣。后来,猫死了,常茂的演唱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喜欢在悲凉的歌唱中插入变化多端的猫叫。这个变化,成为了猫腔鲜明的特征。
莫言对于猫腔的描写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以人声模仿猫声,并拥有转场、和鸣的作用,且猫会陶醉其中。在最后的高潮中,孙丙受死的那一刻,猫腔团在他面前唱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场猫腔,所有围观的群众都在学着猫叫,发出悲凉的声音。认真想象,不难看出,这一画面悲壮十足,仿佛大家都在用一个灵魂歌唱。
《檀香刑》主要是通过刽子手赵甲来反映一个时代,赵甲手上有戊戌六君子的血(只不过他和刘光第关系好算是照顾刘光第了),有刺袁义士钱雄飞(也就是高密县令钱丁胞弟)的血,有自己亲家孙丙的血。在小人物赵甲的眼里,自己就是皇太后和皇帝意志的体现,是法律的象征。莫言把山东高密地方戏“茂腔”和整个小说连成一体了,小说语言也是模仿“茂腔”结构紧凑的短句,小说中抗德英雄孙丙要是没有那么多意外就成了“茂腔”的另一个祖师爷了,好比朱熹是儒家另一个圣人一样。小说里有对德国侵略者的恨,有对官僚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的揭露,有对义和团迷信的讽刺,小说中钱氏兄弟两个新旧知识分子不同走向都导致了毁灭也告诉国人恪守传统得过且过只能跟着那个时代一起去腐朽,维新变法也会招来保守者的记恨,暴力刺杀这种光复会的风格同样不是革命的法门,只有成立了同盟会这种完善的组织才能救中国。小说中两榜进士高密县令钱丁都没得到过皇帝和太后的接见,而一个不入流的刽子手却倍受太后皇帝宠信,又是封官又是赐佛珠真是风光到家了。那是一个悲哀的时代,那是一个僵化的时代,所有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悲哀的。刽子手在机械的杀人中找到快感和自豪,为民作主的县令无论自己再努力都无法抵抗德国人对乡民的残杀,“茂腔”宗师孙丙更是悲哀的,他根本没想到要杀德国人,只不过德国技师强暴他老婆杀他孩子才没办法找义和拳来帮忙,没想到却受了千古酷刑——檀香刑,而且行刑的还是自己的亲家。
初看这本书时,感觉是荒诞不经的。
第一篇《眉娘浪语》给人的感觉实在是不如何的好,只是一个放荡的妇人对她眼中的那个时代的叙述。所以开头可以说是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的。但是越往后看,你才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具。就像你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是那种可悲的可笑。
文中笔锋多变,所叙写的寥寥数个人物,便是那个社会的缩影。
可以说,全书中最可悲的,便是孙丙。他只是个戏子,在妻子被调戏的情况之下,杀死了德国的技师。此后他的一生就变得颠沛流离。在他造反被擒之后,行刑前后,剧情被推向了最高潮。所以说孙丙的“戏”是悲剧的,他悲剧的使然不仅在于群众的愚昧,更是因为那摇摇欲坠的王朝对洋人的妥协,尊严与良知的泯灭。虽然孙丙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却是有那种“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亿万的人民,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英雄。
说道孙丙的死,和他的行刑人是分不开的。行刑人是他的亲家,赵甲——一个当了十余年“姥姥”,内心早已扭曲的刽子手。“檀香刑,多么典雅,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这是他,对这种残忍至极的刑罚的评价。他已经把杀人看做一种享受。他在小甲行刑时,他没有对孙丙的一丝怜悯,而是在想如何将他折磨得久一点。他就是那个时代残酷刑法的象征。他已经将杀人看做一种艺术——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文中引用了克罗德说的“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这是多么的讽刺啊。所谓的刑法,已经变成了对人尊严的毁灭,和对肉体的摧残。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能长久呢?在赵甲眼里,行刑时的自己是神圣的。他自以为象征着严明的律法。也正是这律法,是清朝走向衰亡。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一下赵小甲这个人物。小甲就完全是半痴半呆的。他就这样天真的想,自己以后杀的人要和他父亲一样多。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最后他在即将死去的孙丙面前为他挡了一刀。他的心是最淳朴而善良的。他的一生就像是底层的平民一样,无知,受人摆弄。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对于现实无能为力的看客——一生都被蒙在鼓里。但是时代的推进,与这样一个人群也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要说的,便是知县钱大老爷,钱丁。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他却是归顺了清廷,当了清政府和德国人的走狗。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罢了。他为官的目的是好的,他愿意做一方的父母官,使得高密县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但他仍是默许着这腐败的统治。他想在行刑前杀死孙丙,以减轻他的痛苦,甚至是和赵甲性命相搏。但是将孙丙抓来的,也是他自己。他就是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永远不是他自己来控制自己的命运。事实上,这本小说里的所有人物,又有哪个不是如此呢?
最后,要谈一谈本书中唯一的一个女性人物,孙眉娘。全文以她的叙述开篇,也是以她杀死了赵甲,使得剧情遽然恢复到了极度的平静。眉娘在小说中与众人的关系都是极微妙的。她是孙丙的女儿,钱丁的情妇,小甲的妻子,赵甲的儿媳妇。可以说她就是连接所有人关系的一个桥梁式人物。她是一个浪荡的妇人,也是一个贞洁烈女。全书几乎所有人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很难评判眉娘这个人。我不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哪一类人的代表他又对钱丁的柔情似水,大胆的与其私会,也有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少受苦楚而杀死自己公爹的决绝。可以说她与世无争,但是全书的各个情节都与其有着牵连。我很佩服这个女人的某些方面,比如,她明晰的的是大义,而不是儿女情长等等。
也正是这些人,推动着时代的发展。
全书以孙丙的一句话结束:“戏……演完了……”
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没落,一场恢弘的大戏缓缓落幕。
xx年元旦过后,我读了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对他的想象力有了一定了解。
檀香刑——是将一根长5尺,宽半寸的檀香原木加工成顶尖呈圆刃型,截面呈椭圆形,柄呈方形,经过油浸,同时油炸面食、牛肉,使之成为具有光滑、营养功能的特制刑具。施刑时,让犯人趴躺在木板上,用牛皮绳固定,将檀木楔子从犯人尾骨上方用木槌楔入,从脊椎和脏器间隙通过,从嘴巴或者脖子后边出来,然后将犯人连同檀木橛子直立绑在木质十字架上,在高台上示众,并给犯人灌服参汤,使之几天不死。是一种震慑力极强的野蛮刑罚。
孙媚娘是一个二十四岁的狗肉西施,以卖狗肉和黄酒为营生,她长得十分漂亮和有风韵,并且十分聪明,她的丈夫赵小甲是一个傻的可爱的年轻屠夫,她疯狂的爱上县官钱丁,经常带着狗肉和黄酒到县衙签押房与钱丁幽会,这件事高密东北乡县城的人们都知道,除了不解风情的傻小甲。
赵小甲是孙媚娘的丈夫,以杀狗屠猪为职业,智力较低,但为人善良,别人经常拿他的媳妇取笑他,他也经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子,他经常在妻子面前撒娇,孙媚娘拿他毫无办法。
赵甲是赵小甲的亲爹。是在大清朝刑部大堂供职四十多年有名的一号刽子手,砍下过数千人头,见识过高官豪杰,施过多种刑杀,把为皇家杀人看得十分神圣。曾参与为光绪皇上3357刀刮了盗卖沙俄进贡鸟枪的英俊太监。为慈禧太后斩了戊戌六君子。为重臣袁世凯操刀500刀刮了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骑兵卫队卫队长钱雄飞。得到过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召见,被赐檀香佛珠和御用太师椅,赐七品顶戴,告老还乡。并在最后对孙丙施行檀香刑。他熟悉官场,具有官场的做人智慧。
孙丙是地方戏种猫腔的传人,戏班的班主,孙媚娘的父亲,挑头造反的首领,慷慨赴死的英雄。
钱丁是一个仪表堂堂,威武全才的两榜进士出身的知县。是钱雄飞的一母同胞兄弟。其妻是曾国藩外孙女。他收留刘光第的儿子刘朴为捕快头领。在洋人面前被袁世凯当猴耍。
故事发生在1900年,德国在我国山东修胶济铁路,即将通车之际,由于德国技师侮辱中国妇女,引发当地抗德骚乱。这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咸丰帝逃往山西。德国技师在东北乡县城大街之上,公然调戏孙丙的妻子,孙丙是当地戏剧猫腔戏班的发扬光大者,由于同知县比胡须落败,被人拔去一部美髯,退出戏班,以开茶馆为生,孙丙出于一时义愤,打死了德国技师。德国兵报复杀死了孙丙的妻女,孙丙联络义和团挑头造反,杀了三个德国兵人质,袁世凯派兵配合德军首领克洛德进攻孙丙盘踞的堡镇,知县钱丁派五十名县兵打头阵。起义乡民英勇抵抗,十几名德军掉入布满竹签的陷坑。知县钱丁只身深入虎穴擒出贼王孙丙,但德军还是向这个繁华的人口众多的集镇开炮了。山东巡抚袁世凯少年时在刑部玩耍,冒充刽子手斩下人头,与赵甲相熟,后来赵甲为袁世凯刮过钱雄飞,被袁荐举,得到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召见和奖赏。这一次,袁世凯与克洛德亲自监刑,知县钱丁准备一应物品,赵家父子充当杀把子,要对要犯孙丙施行檀香刑。在行刑前夜,丐帮舍命从死牢救出孙丙,用另一乞丐顶替,然而,在就要成功的时刻,孙丙大喊大叫,不愿离开,丐帮人头被悬挂墙上,孙丙的女儿孙媚娘,关键时刻被知县的妻子相救。孙丙不愧是一条硬汉,被刑时英勇不屈,如同神人,民众仰视为天人,猫腔戏班专程为之表演,台上台下一片猫叫,情势难控,德军赶来枪杀了戏班的演员们。钱丁夫人上吊身死,钱丁杀死了赵小甲和孙丙,孙媚娘在搏斗中为了救钱丁,打死了赵甲。刘朴一心要刺杀袁世凯,为父亲刘光第报仇。德酋克洛德和山东巡抚袁世凯想在火车路通车的当日让孙丙死的计划落空了,大火山就要爆发了。
本书的写作手法,是让几个主要人物从各自的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想,让戏剧般的语言贯穿全文,成功的塑造了敬业的刽子手赵甲、痴情的孙媚娘、戏剧般的悲情英雄孙丙、大奸大雄的袁世凯、不更人事的可爱傻小子赵小甲、英烈钱雄飞、爱民如子的知县钱丁等一组人物形象。
本书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几种杀人酷刑,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描写细致入微,扣人心弦。这部作品骨子里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不可辱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力作。
从阅读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家族》开始,到后来的《蛙》,再到近期阅读的《檀香刑》,我时常在想,为何莫言笔下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会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猛然间想起老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刻的演讲题目:《讲故事的人》。的确,老人家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莫言总会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自己的父母,当地传说中的英雄,这些来自于个体的人物,经过老先生巧妙的加工,让这些人物在瞬间升华,最终垒砌成为一个民族血性的脊梁。《檀香刑》亦不离此意。
莫言总说他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来感受事物,把握生活。他的生活与记忆,就是这样一个个有声音、有气味、有颜色的画面。正由于此,他的眼里不断闪现出火车呼啸而过及猫腔如怨如诉的声音,便成就了这本向历史与传统致敬的小说——《檀香刑》。
《檀香刑》的故事起源于高密县东北乡农民孙丙带领全村农民参加义和团,抗击德国侵略者,拆卸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的传说。作者“为了适应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有意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创造出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刻意吸收了“猫腔”这样一个民间传统艺术。于是,浓郁地方气息的这类喜剧韵文充斥全篇,在文中人物以各自视角诉说时都以猫腔为引子,内容进行提要,总领全章。此外,猫腔“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为全文奠定了凄凉与壮美的基调。
故事叙事看似杂乱无章,但莫言以孙眉娘、赵甲、小甲、钱丁四人的视角分别讲述故事。这一多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是小说的一大特点,更是一大亮点。在小说中,作者在大部分叙述中并没有采取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叙述来一步步逼近事情背后的真相。小说以四人在孙丙抗德事件上各自主观视角差异性展开叙述,这体现在主观行为上,孙眉娘不择手段地救父,刽子手赵甲衷心于完成檀香刑这个自认为的伟业,小甲唯父是从,而县令钱丁则最为复杂。一方面深爱着眉娘,同时关爱东北乡的村民,内心深处并不想抓眉娘的父亲孙丙,而且还能为民请命,但同时又迫于上司的压力与对官位升迁的迷恋,不得不抓住孙丙。这二者矛盾始终在后者冲撞,一开始释放了孙丙,但之后却迫于朝廷与列强的压力,再次逮捕孙丙,并协助赵甲完成这一其自认为伟业的檀香刑。这样,几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也由此凸现出来。孙眉娘热烈、坚定、执着,赵甲阴险、毒辣、狡诈,小甲懦弱无能,但最后舍己救父却体现了其孝的一面。对于县令钱丁而言,痴情、正直、爱民体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但另一面却是追名逐利,惟命是从,可见多方面的冲突,造成后者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最后他刺死孙丙,阻止檀香刑的阴谋。可算是其良心未泯灭,从利欲中复归。
孙丙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情耿直好爽,才情卓越,猫腔技艺无与伦比,德国人高密县修建铁路。年轻时刻不务正业,迷恋青楼,列强入侵,害其家破人亡。一幕幕惨剧激起了孙丙的仇恨,忍无可忍的他,加入义和团,走上反抗的道路。带领村民抗击德国侵略者,拆毁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可谓英勇无畏,执着至死方休。但同时也充斥着其农民阶级不脱其局限的愚昧无知、食古不化。
小说将腐朽的清王朝与列强的惨绝人寰表现的淋漓精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之上的历史机制,成功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生存的阴暗法则。将檀香刑的渲染表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最黑暗的一页,也暗示着腐败的清王朝的两面性——对内压迫百姓,对外惧怕列强侵略者。
《檀香刑》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赵甲、孙丙、钱丁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刑罚文化、民间文化和官场文化的“隐”性内涵。莫言用批判的眼光对此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清末民初那段血泪史让国人痛心不已,但国难当头,彰显英雄本色。不少民族进步人士纷纷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空前绝后,随之诞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自强。沉重的历史给世人以痛的领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自省,国家才能强大,民族才能进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世界不倒之林。
《檀香刑》读后感800字: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檀香刑》是一部很热闹的作品,大开大合,大俗大烈。也许你会震撼、惊艳、激动,也许你会恐惧、恶心、厌恶,但你就是无法漠视它。像书中一以贯之的猫腔一样,你可以说它不雅不美,但没人可以不被它或迷或搅了心神。
莫言在领诺贝尔奖的时候说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当时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不明白这句稀松平常的讲故事是个什么意思。读了《檀香刑》,越读越发出同样的感叹——莫言果然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檀香刑》里的故事,如果按照简介的方式表述一下,会发现这真是一个被无数电影、电视剧、小说、历史读物讲述、表现过的题材。但把一个被说滥了的题材说出彩,就是真本事。剑走偏锋,莫言从酷刑入手,穿起了整个故事。故事嘛,文艺作品,是感性的,调动起你的感官感受,才能入心入魂。这也似一个障眼法,似催眠大师先引你进入状态,然后你才能按照既定的套路走。
由酷刑入手,却不是由酷刑开头,开头是什么?是喜闻乐见的桃色新闻。这好像利用足了人性中隐秘的恶趣味。嗤之以鼻,却又忍不住支棱起耳朵听;恐怖至极,却又忍不住从指头缝里看。
听罢了艳曲儿,看罢了奇观,再引出名门正派,细说起分明,你不觉得枯燥,也不觉得说教,只觉得可算松一口气,这疯狂的过山车可算来到了平地。但当你瞪大眼睛准备澎湃时,它来搞笑了;当你闭上眼睛准备颤抖时,它来魔幻了。特别是结尾处,既猜到了,又没猜到,既有意料之中的悲壮,又有意料之外的升华。如歌舞剧般的影视超现实场景,如狂潮又如鬼魅,以实舞台为戏舞台,又以戏舞台为实舞台。上演了一幕人生大戏,人伦大戏,人间大戏,历史大戏!最后随着孙丙的一句“戏……演完了”,全书戛然而止。有如催眠大师打响了一个清脆的响指,你陡然出戏,你如梦初醒,啪一声掩卷,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檀香刑》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的文字写的好妙。接地气的土话俗话和战争时刀枪火炮的声音融合,再佐以贯穿整个故事的悲怆的猫腔,真的棒的不行。
整个故事里,最可爱的人莫过于赵小甲,傻傻憨憨,单纯质朴。单纯到为了完成爹爹的任务,不让爹失望,让爹充满信任和鼓励的眼光落在自己身上,毫不犹豫的献出生命。
个人觉得写的最好的,最吸引我的是赵甲的片段。他虽然充斥着封建思想,奴性很重,残忍血腥,但是却无法让人讨厌。残忍并不恶毒,封建但不愚昧。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以自己的手艺为荣,头脑清醒冷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啊。他的三个执刑的片段都让人印象深刻。小太监的铁箍咒,钱雄飞的凌迟,和孙丙的檀香刑。每一次执行任务,都自信满满从容不迫,即使手段凶残,我还是会被他自我肯定自我满足的力量打动。
钱丁和他的老婆都是典型的复杂人格的两面人。虽然有一些高光时刻,但还是让人觉得油腻讨厌。前者时而英俊潇洒,文武双全,不辞辛苦为百姓请命,时而懦弱无能贪生怕死,时而又油腻猥琐,贪婪好色。他的老婆是封建社会里标准的正妻,端庄高贵,文采斐然,能在丈夫遇险时,暂时收起私人感情,让丈夫的情妇住在家中。但同时,因为对名声的在乎,因为嫉妒,还是会暗戳戳的给丈夫的情人使绊儿。在时代的洪流里,她才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孙丙和他的猫腔班的兄弟们,还有叫花子兄弟们,都是那个乱世中的平民英雄吧,可能这样的英雄在那个年代数不胜数。孙丙的一生高高低低充满了起伏。他是悲剧的中心,但悲的不在于他本为民族英雄却惨遭折磨,悲的是他的力量源泉,他一生最得意最依赖的猫腔,被毁了。这让这个生命力顽强的人失去了最后一口气。
而眉娘,活得无拘无束,生命力旺盛。她有自己赖以生存的当家手艺,丈夫虽憨但对自己唯命是从,父亲是当地文化传播第一人,平时还可以光明正大的和有权有势的情人偷情。所有的活色生香都在爹爹被抓后打乱,在刑场,她经历了崩溃,绝望后,我想她应该会走向疯癫或痴傻了吧。这样也好,清醒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人。
时代成就了每个人,也打造了每个悲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檀香刑》读后感2024范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檀香刑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