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檀香刑读后感1000字

檀香刑读后感1000字

《檀香刑》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檀香刑》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如果莫言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不会去读他的作品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不过,我现在已经读完《檀香刑》好几天了,谈不上喜欢,但印象深刻,所以还是写几句读后感,略表附庸风雅的感受。

《檀香刑》一开读,就是莫言那种泥沙俱下的语言味道,经常大片用排比句,用赋体,用押韵,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以前不喜欢他是正确的,哪有用这样的语言写小说的,说得不好听是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炫技吧,用围棋术语来说是力战派,非最高境界。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还是被小说吸引了,被小说里营造的炫丽世界所吸引。这部小说营造的世界一看就是虚构的、编造的、愚弄人的,名字就假得可以,赵甲、钱丁、孙丙、孙媚娘,赵钱孙李地胡编的姓嘛,甲乙丙丁的胡编的名嘛,媚娘——没这个女人也,里面的情节也硬伤不少,假得可以,但是,作者编故事以及塑造人物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就是说一些细节非常典型和真实,这样,就像中国的喜剧,明知道现实生活中人物是不会那样唱的,但喜欢看,这也是莫言的高明之处。

《檀香刑》对于酷刑的迷恋是非常令人作呕的,几乎达到赞美和歌颂的地步,让人怀疑作者对于法家的推崇,这是不是跟莫言从军的经历有关。小说对于德国军队的仰视也是很明显的,虽然有批判的意识,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溢于言表,是不是向诺奖献媚呢?

《檀香刑》对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戏曲表现手法的借鉴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诺奖给莫言的赞美地方之一,或许莫言当年的向魔幻转向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诺奖情结,这种非中国本土化的写作方式让他的小说以前在普通中国百姓中读者并不算很多,但却深得西方人的钟爱。

因为《檀香刑》是比较早的作品,为了了解莫言小说更多的东西,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获奖,我于是继续读他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也获过很多奖,读了开头几十页,感觉语言没有那么装模作样的恶心了,平实很多,写作手法上却开始更露骨地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了,并融入中国古代的转世轮回民俗传说。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从图书馆借回后就开始看,看了几章后,感觉不怎么样,语言很有当地特色,但内容感觉很粗俗,就没再接着看。去看一起借回来的另一本书了。后来因为孩子住院,我请假在医院全天陪着,就又拿起来细读。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书如同人一样,人不可貌相,书也要细读;书也跟人一样,不能因为刚接触时第一印象分不高,或是只通过一件事情就否定一个人,都是太武断的行为。读书如读人,要静下心来,不带任何杂念,任何急攻近利、囫囵吞枣、虎头蛇尾、走马观花的读法都是对作者的一种亵渎。

檀香刑,是一种古老的刑法,极其残忍,极其惨烈,极其悲壮的一种死法。是用一根檀香木将人从屁股那一直插到肩膀上,然后将人固定在木板上,整整折磨五天五夜才让其死去。当死亡都成为一种困难的时候,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的悲哀,体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正如书中的德法人讽刺地说,中国什么都落后,唯独这折磨人的各种死法却是如此先进。故事讲述了1900年德国侵略者占领山东,并修建铁路时发生的事情。干爹审公爹,公爹斩亲爹,真的是三爹会审。整个故事读来,感觉很悲壮,也很悲哀。从中读到了鲁迅笔下孔乙己式的悲哀以及阿Q一样的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精神。总的来说,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捶死挣扎,苟延残踹;是一种民族的落后愚蠢、麻木不仁;是几个家庭的妻离子散,恩怨情仇;是一个个人性在那种封建王朝统治下,落后迂腐文化的熏陶下,关于善与恶、美与丑、道德与仁义、责任与良心、家与国、罪与罚的扭曲与挣扎……

莫言文笔流畅,富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其中一些猫腔非常押韵,甚至可以用唱来代替读。有一段我竟然读出了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周星驰拿着筷子边边唱的感觉。从文字文学的角度来欣赏,感觉是行云流水般的痛快淋漓;读后直击灵魂,拷问灵魂。每个人物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富有特色,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与国外诸多名着,如《红与黑》等媲美,有过及之而无不及,毫不逊色。真的是行行出状元。多年的文学研修,多年的文学创作,多年的奋笔疾书,在中国诸多文学家与诺贝尔文学家擦肩而过后,终于花落莫言。从不相信任何行业的所谓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传奇,始终相信老话,厚德载物、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让我再一次想起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结尾的一句话:当你追求卓越时,成功就会找到你!

《檀香刑》读后感1800字


《檀香刑》读后感1800字
无意中翻开了这本名字很古怪的小说《檀香刑》,一看是莫言写的,因为之前喜欢读外国名著,很少读中国近代的小说,莫言的也没有读过,好奇心让我翻开了这本构思奇异的小说,刚开始读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粗俗,内容媚俗,打破了以往我对小说的影像,以前读的小说大部分文字优雅,哲理深厚,情感丰富,就算是《百年孤独》这样的奇异小说,也让我深感文字的魅力,而这本《檀香刑》粗俗的文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走进了一个阴森恐惧人性血腥爱情的天地。
这本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让我们一同走进了被人们遗忘的那些历史,当戊戌六君子在北京的菜市口被砍头时,我们对与中国的刑法还停留在砍头的时候,檀香刑一种古老的刑罚被作者带进了我们的视野,檀香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可是当它变成了杀人的工具的时候,是如此的血腥。
正如作者在后记里说的,这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的确如此,在离封建已经远去的当代,我们是否还会唤起人性的漠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书中围绕孙媚娘,赵甲,赵小甲,孙丙和钱丁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展开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演戏,先说说孙丙吧。
孙丙猫腔的祖师爷,将猫腔发扬光大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往往英雄式的人物都以悲剧结束命运,本来过着舒适生活的孙丙被德国人凌辱了妻儿,最后德国人杀了他的妻儿和同村十几口人命,使他走向了不归路,参加了义和拳,带领乡人揭竿而起,这让我想起来陈胜吴广。可是他们并不相同,孙丙是让命运之神推上了这个悲剧的历史舞台,就像他女儿孙媚娘说的:爹你演了一辈子戏,这次你是真的演出演进,把自己演完了。这样的一种人物让我们即钦佩又同情,虽然孙柄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继承了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猫腔戏剧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亿万人民,他是悲剧英雄的化身。
孙媚娘这个人物怎么理解呢,她是人们眼中的荡妇,却又是大胆追求,勇于反抗的中国女性觉醒的代表。她可以为了钱丁死,也可以为了那个让他嫌弃的爹死,她真是一个苦笑不得的角色,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人性的光环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的闪耀。有时候,我们身上会出现不同的面具,那是因为我们身体里藏着很多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东西,诚如作者讲的: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钱丁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钱丁在理想的强大和现实的孱弱中迎来了悲剧的结局。他是封建王朝里最忠实的奴才,可是王朝的败落让他变成了德国人和袁世凯的走狗。这样的人物只能被钉上了历史的屈辱柱上。
这本书里最让我关注的是赵甲,也许别人会讲他麻木不仁,充满血腥,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在看到他砍杀刘光弟的时候,想起来和刘相遇过年喝酒的景象,内心的独白告诉我们,他的人性在复苏,最后儿子被误杀的时候,他以命相博的,也是人性的体现,他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身上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禁锢思想,让一个有生命的人完全变成了麻木不仁的侩子手,就像他自己说的:在他漫长的执刑生涯中,失去了定性、丧失了冷漠,这还是第一次。在往常的执刑中,只要红衣加身、鸡血涂脸后,他就感到,自己的心,冷得如深潭里的一块黑色的石头。他恍惚觉得,在执刑的过程中,自己的灵魂在最冷最深的石头缝里安眠着;活动着的,只是一架没有热度和情感的杀人机器。他即是统治者专用的杀人工具,也是封建王朝消亡的预示。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是这样描述赵甲的:如果冷漠是一种感情,他的感情就是冷漠。这让我想起了朋友问我爱的反义词是什么,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才领悟,原来是冷漠。(读后感)
一根虎须看出了每个人的本相,无疑带上了魔幻的色彩,这也是莫言的一贯写作风格,这是一个傻子的幸运,也给我带来了很多震撼,独具匠心。还有热血仗义的叫花子,巾帼不让须眉的钱丁夫人,都让人肃然起敬。
人生也许往往就是如此,你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而过去的事也会随着时间消逝,历史在人们的身后成了笑谈,这本书让我对小说有了另一种定义,人生何尝不是一出戏,总有演完的时候,热血的叫花子都可以做到英雄式的,更何况是我们热血的血性男儿。当我们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问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如果莫言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不会去读他的作品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不过,我现在已经读完《檀香刑》好几天了,谈不上喜欢,但印象深刻,所以还是写几句读后感,略表附庸风雅的感受。

《檀香刑》一开读,就是莫言那种泥沙俱下的语言味道,经常大片用排比句,用赋体,用押韵,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以前不喜欢他是正确的,哪有用这样的语言写小说的,说得不好听是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炫技吧,用围棋术语来说是力战派,非最高境界。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还是被小说吸引了,被小说里营造的炫丽世界所吸引。这部小说营造的世界一看就是虚构的、编造的、愚弄人的,名字就假得可以,赵甲、钱丁、孙丙、孙媚娘,赵钱孙李地胡编的姓嘛,甲乙丙丁的胡编的名嘛,媚娘——没这个女人也,里面的情节也硬伤不少,假得可以,但是,作者编故事以及塑造人物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就是说一些细节非常典型和真实,这样,就像中国的喜剧,明知道现实生活中人物是不会那样唱的,但喜欢看,这也是莫言的高明之处。

《檀香刑》对于酷刑的迷恋是非常令人作呕的,几乎达到赞美和歌颂的地步,让人怀疑作者对于法家的推崇,这是不是跟莫言从军的经历有关。小说对于德国军队的仰视也是很明显的,虽然有批判的意识,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溢于言表,是不是向诺奖献媚呢?

《檀香刑》对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戏曲表现手法的借鉴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诺奖给莫言的赞美地方之一,或许莫言当年的向魔幻转向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诺奖情结,这种非中国本土化的写作方式让他的小说以前在普通中国百姓中读者并不算很多,但却深得西方人的钟爱。

因为《檀香刑》是比较早的作品,为了了解莫言小说更多的东西,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获奖,我于是继续读他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也获过很多奖,读了开头几十页,感觉语言没有那么装模作样的恶心了,平实很多,写作手法上却开始更露骨地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了,并融入中国古代的转世轮回民俗传说。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


这本书,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一段尽心动魄的爱情。

檀香刑,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是一种残忍的古代*,是用一根削尖的大木棍沿着脊柱从下往上钉,受刑的人不会立即死去,这种刑法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刑法,令人痛苦非常。《檀香刑》这本书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刽子手,作为一种边缘职业,在宫中,拥有着特殊而不可取代的位置。的刽子手“姥姥”,被其他刽子手奉若神明。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上鸡血,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蒙蔽内心。*自己的同类,怎么可能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良心,超度自己的灵魂。如果,在行刑过程中,忍不住呕吐,便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会遭到所有刽子手的唾弃。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或嘴唇在内,500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

书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性格鲜明的人,将残*罚用在自己亲爹身上,同时有许多个情人的眉娘;有创意的刽子手赵甲,他可真是称得上是一个行为艺术家了,把每次的工作视作是自己每一次的演出,最后居然还发明出檀香刑,他可真称得上是一个人才了;孙丙本是高密县唱“猫腔”的一把手,后来改做小生意。德国人在高密县修铁路的时候辱他老婆,他气不过杀了个鬼子,而后遭德国人杀妻灭子报复。他转而投义和拳,发展部分县民同杀鬼子,被通缉;钱丁是个有水平有抱负的县令。能够为民请命,但同时也有着朝廷命官的软弱。他暗中帮着孙丙逃命,但最终拗不过上面的命令。这本书是一本看了便难以忘记的书,说实话,就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恐怖片,一看到书名就觉得这是一本带有血腥味的悲情故事。

残酷的刑罚、无耻的人性、沉痛的猫腔、人的哀鸣、英雄的悲声、良心的悸动、喑哑的死亡,这些全都在小说中交织和重叠在一起了,其中,猫腔起了起承转合的作用。整部小说华美、夸张而流畅的叙事,正是通过猫腔凄美婉转的唱词,使生命在黑暗幕布上得以保存一些亮色,小说也得以在结尾部分的诗化氛围中达至史诗般的辉煌抒写。猫腔的出现,使孙丙与*、与黑暗人性的对抗,诗化成了一部悲剧艺术,并且由于参与者众,最终把整片受难的土地都变成了悲壮的猫腔戏的戏场,它汇聚起来的悲鸣,连天地都为之动容。莫言的高明就在这里,他虽然在整部小说中用了夸张和喜剧的叙事手法,但他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豹尾部,通过猫腔的诗学转换,把前面的喜剧成分变成了一个悲剧的前奏。很清楚,《檀香刑》在精神推进上是一步步往上走的,它的内部,一直有一条向上走的诗学线索,如同一首乐曲,前面有了充分的回旋,到孙丙的行刑和死亡,曲子中突然出现了一段拔地而起、尖锐而绚丽的乐章,把整首乐曲带向*,并在此戛然而止。《檀香刑》在叙事上达到了这一效果,它结束在整部小说的音上,结束在孙丙的死上,只留下了檀香刑的余音久久地缭绕在读者的心中。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动,一桩骇人听闻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莫言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读了这本书,我更多地是感觉到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没有能利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进退两难,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处于自己不同的焦灼状态之中,都是给人感觉那么地无奈。这本书的血腥,这本书的悲壮,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读《檀香刑》有感800字


初看这本书时,感觉是荒诞不经的。

第一篇《眉娘浪语》给人的感觉实在是不如何的好,只是一个放荡的妇人对她眼中的那个时代的叙述。所以开头可以说是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的。但是越往后看,你才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具。就像你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是那种可悲的可笑。

文中笔锋多变,所叙写的寥寥数个人物,便是那个社会的缩影。

可以说,全书中最可悲的,便是孙丙。他只是个戏子,在妻子被调戏的情况之下,杀死了德国的技师。此后他的一生就变得颠沛流离。在他造反被擒之后,行刑前后,剧情被推向了最高潮。所以说孙丙的“戏”是悲剧的,他悲剧的使然不仅在于群众的愚昧,更是因为那摇摇欲坠的王朝对洋人的妥协,尊严与良知的泯灭。虽然孙丙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却是有那种“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亿万的人民,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英雄。

说道孙丙的死,和他的行刑人是分不开的。行刑人是他的亲家,赵甲——一个当了十余年“姥姥”,内心早已扭曲的刽子手。“檀香刑,多么典雅,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这是他,对这种残忍至极的刑罚的评价。他已经把杀人看做一种享受。他在小甲行刑时,他没有对孙丙的一丝怜悯,而是在想如何将他折磨得久一点。他就是那个时代残酷刑法的象征。他已经将杀人看做一种艺术——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文中引用了克罗德说的“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这是多么的讽刺啊。所谓的刑法,已经变成了对人尊严的毁灭,和对肉体的摧残。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能长久呢?在赵甲眼里,行刑时的自己是神圣的。他自以为象征着严明的律法。也正是这律法,是清朝走向衰亡。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一下赵小甲这个人物。小甲就完全是半痴半呆的。他就这样天真的想,自己以后杀的人要和他父亲一样多。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最后他在即将死去的孙丙面前为他挡了一刀。他的心是最淳朴而善良的。他的一生就像是底层的平民一样,无知,受人摆弄。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对于现实无能为力的看客——一生都被蒙在鼓里。但是时代的推进,与这样一个人群也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要说的,便是知县钱大老爷,钱丁。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他却是归顺了清廷,当了清政府和德国人的走狗。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罢了。他为官的目的是好的,他愿意做一方的父母官,使得高密县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但他仍是默许着这腐败的统治。他想在行刑前杀死孙丙,以减轻他的痛苦,甚至是和赵甲性命相搏。但是将孙丙抓来的,也是他自己。他就是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永远不是他自己来控制自己的命运。事实上,这本小说里的所有人物,又有哪个不是如此呢?

全书以孙丙的一句话结束:“戏……演完了……”

《檀香刑》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距离我上一次看莫言的书已经过去了七年,《丰乳肥臀》给彼时尚且单纯的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机缘巧合之下我又买下了《檀香刑》。本着对自己的购物负责的心情,我战战兢兢地打开了这本书。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m.dhb100.com

因为留有前一本书的糟糕记忆,一开始读《檀香刑》的时候还怀揣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总还是当做一部“香艳”的小说在看。故事概括起来也简单,孙眉娘的亲爹孙丙犯了事,被她的干爹--高密县丞钱丁抓住,即将交由她的公爹(公公)赵甲执刑。背景设定在1990年的山东,德国人要修胶济铁路,孙丙为首的高密乡人发起起义炸毁了一段铁路因而被通缉。虽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多次逃出生天,但最终还是被清兵抓住。而为了给德国人一个交代,清朝政府要求县令钱丁要严惩孙丙,因此请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出马,对其施以“檀香刑”。小说的主要情节用了九个篇章来讲述,作者自命名为“猪肚部”,细腻而生动,将故事的原委讲得清楚明白。并且用的是多人视角的讲述方式,同一个故事情节在不同的主角眼中看到的是不一样利害纠葛,有种中国传统戏剧里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感觉。顺嘴一提,本篇小说里大量篇幅借用了“猫腔”这一艺术形式,糅合猫叫与人的唱腔,极富感染力。

撇开中间讲故事的情节,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最后一部分--”豹尾部”中的“知县绝唱”一章。故事的前文中只看到这位县丞贪赃枉法,与孙眉娘厮混的事迹。而在最终章,是一曲激昂终了,余音绕梁,寂寥,无奈,全都从中透了出来,透过这些语句,这些描写,能看到一位从前耀武扬威的大官员,在自己、国家的前程,已经注定一败涂地却又似乎留有希望的未来面前,努力想要拯救,却又无从下手,想要撒手不管却又心怀一丝期许的纠结情感。相比起前文的激昂状况,这一段更引人深思,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文学巨匠的巧思妙想。读来像是光腿涉进了极脏污的泥沼,用手扒拉开眼前的枯枝萎杆,艰难前行,走到池子中间,却能看到盛开得极美,极白的莲花一样。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总不时浮现出来“梅菜扣肉的”样子来。书中许多夸张而又露骨的描写,让人感觉像块油腻的肥肉,而其中间掺杂着部分奇幻色彩的情节,却能完美的中和掉这份肥腻。所以更合适的说法,应该称其为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如同梅菜扣肉上的肉片一般软烂容易下口,但也撑胃。让我备受震撼的最后一章,则是扣肉底下吸透油水的梅菜碎,是吃完五花肉,咋巴咋巴嘴上的油腥后,配着米饭吃的梅菜干。也是这段绝唱,将前文的激昂进行了完美的收尾,在荤腥之余,将肠胃充实地填满。

《檀香刑》的叙事时空是在1900年,那时的境况复杂,可谓风起云涌、内忧外患。作者把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德国殖民山东等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事件作为故事背景,以孙丙抗德为线索,以阎王闩、凌迟、砍头、檀香刑等酷刑为情节,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爱恨交织的故事。文章深刻控诉晚清统治集团的残忍恶毒,揭示了西方列强的蛮横霸道,同时也为清末年间民族、家国悲惨命运沉痛追念。全篇一方面贯穿“施刑”,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另一方面,又详细描写钱丁和孙眉娘的不当关系,加之以猫腔小戏为配乐,残酷与柔情相融,给人一种不是在用眼睛看书,而是在用耳朵阅读的感觉。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m.dhb100.com/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是以卖驴肉的女主人公孙眉娘为轴心,带出她的亲爹——猫腔领班、后成为抗德义士的孙丙,她的公爹——曾在刑部司执刑的刽子手赵甲,她的干爹——与她有过肌肤之亲的高密知县钱丁,以及她的丈夫——屠夫赵小甲。结局是,公爹为亲爹执刑,女婿给岳父送葬,情人是逮捕并见证亲爹被施刑的人员之一。

叙述中,许多人都没有情感,这不仅是对亲人,还包括陌生人。人们常常把在菜市执刑看作是一场表演秀,刽子手和受刑者是表演的主角,台下的群众是观众。赵甲清晰记住自己砍下的人头数,并且将施行看作是国家法律的象征,痴迷地认为把“活”做好,就是给大清王朝增添颜面。观众在看刑中既紧张又兴奋,但更多的是麻木。体制内外,百姓众生,在作者眼中,一律都是小人物,但却绘出了一个清王朝的崩溃,无论职业,无论被杀、自杀抑或是杀人,都从他个人层面上加速着整体的毁灭,预示着大厦将倾。

不仅如此,莫言还写入了施虐的情感与受虐的快感,刽子手赵甲的施虐痴迷与义军首领孙丙的甘愿受刑完成节义,在阅读中让人深思——也许这就是国民根性,人人自危,亲亲相残,已无药可治。

书中,一方面详细介绍了人的残酷、冷漠、无助,清王朝的飘摇,另一方面,也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民间生命形态,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形态土壤中,承载主体就是戏子孙丙富有野性的生命意识。他那来自东北乡泥土深处饱含个性与活力的原始激情,正是民间生命意识的精华所在,是民间文化和民间形式的化身,也即土著居民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如同生机勃勃、神秘莫测的原古祭歌。

孙丙是猫腔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言人和集大成者,一生演戏三十余载,最后达到戏我合一的境界,孙丙和猫腔融为一体,猫腔就是孙丙生命形态的表现。在他坎坷多艰的一生中,伴随着他的是一曲曲辛酸的猫腔:妻儿被辱杀,揭竿反抗,身受檀香刑,檀香刑最终成为孙丙人生的最高点,也是生命的终点。达到戏我一体的孙丙,在生与死面前都一样,但为了演好檀香刑这出大戏,在可以生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死,在残酷而漫长的檀香刑中,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正如眉娘所说,“爹,你唱了半辈子戏,扮演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这一次,您笃定了自己要进戏,演戏,演到最后自己也成了戏。”

而对于孙媚娘这个女性来说,在他人眼中,她一直是一个放荡且红杏出墙的女人,然而,在内心深处,她也有一种不屈的傲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能够掂量清楚,象征着新时代女性的觉醒。

这本书在精神推进上是一步步往上走的,它的内部一直有一条向上走的线索,如同一首乐曲,前面有充分的回旋,到孙丙的行刑和死亡,曲子突然出现一段拔地而起,尖锐且绚丽的乐章把整首乐曲带向高潮,并在此戛然而止。可以说,《檀香刑》在叙事上达到了这一效果,它结束在整部小说的最强音上,结束在孙丙的死上,只留下了檀香刑的余音久久缭绕在读者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怎一个哀字可说,怎一个悲字了得。读罢,耳边始终嘈嘈杂杂,只剩下咪-唔、咪-唔与火车呼啸而来的轰-轰。无言、困惑、难受便是我唯一的感觉。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这是一出悲剧,哦,不,可以说这是好几出悲剧,是孙丙的悲剧,是赵甲的悲剧,是钱丁的悲剧,是眉娘的悲剧,是……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奇书了,故事的主体来源于孙丙抗德的传说,作者采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制造出了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加入“猫腔”这一当地极具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于是乎,浓郁的地方气息的戏剧韵文充斥全篇。

“猫腔”,唱腔悲凉。一声高亢的悲鸣拉开了叙事的大幕,主人公依次登场,描眉画脸,上演了一出出精彩大戏,有情、有义、有忠、有奸、有欺、有叛、有爱、有恨、有痴情、有决绝、有残忍、有血腥……且不说书中所讲的爱恨情仇有多纠缠人心,单论书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刑法”就让人毛骨悚然!书中几次描写杀人场面,真可谓是寒气逼人,令我如刀在胸,压得实实喘不过气来:被“阎王闩”折磨致死的小虫子,凌迟处死的钱雄飞,遭受“檀香刑”的孙丙,几处大刑。莫言可以说是用一种极其冷静的语调将三大酷刑从准备到结束娓娓道来,浓墨重彩,语言细致入微,似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与自己毫无干系,他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到不是说作者是一位极具审美变态的人,我想,他必有他的理由罢了

小说中人物繁多,个个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可在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赵甲了。作为大清首席刽子手,他的心必定是无比骄傲的,审美变态,冷血无情、心理阴暗。作者多处用细致优美的对话来变现他的性格特点,以一个全知的视角来展现一个杀人狂魔的病态心理,言语越是优美,就越让人感到脊背发凉,汗流浃背。一场惨无人道的凌迟,却被他看做是自己的巅峰“杰作”,一桩檀香酷刑却被他称作“大戏”,我以为,作者莫言正是用这种反衬,将这些刽子手的阴暗变态心理展漏无遗。

“天下最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一句话却也道出了对世人看客的悲悯。

“你如果活儿干得不好,愤怒的看客就会把你活活咬死,北京的看客那可是世界上最难伺候的看客。”“这实际上就是一场大戏,刽子手和犯人联袂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罪犯过分地喊叫自然不好,但一声不吭也不好。最好是适度地、节奏分明的哀号,既能刺激看客的虚伪的同情心,又能满足看客邪恶的审美心。师傅说他执刑数十年,杀人数千,才悟出一个道理: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面对着被刀脔割着的美人身体,前来观刑的无论是正人君子还是节妇淑女,都被邪恶的趣味激动着。凌迟美女,是人间最惨烈凄美的表演。师傅说,观赏这表演的,其实比我们执刀的还要凶狠。”

语言优美且犀利,可谓毫不留情,看客们早已经把这种场面当做一道景观,尽情的享受欣赏,甚至还对执刑者有所期待,对于被执刑者毫无同情与怜悯,虚伪如此!邪恶如此!最后一句“观赏这表演的,其实比我们执刀的还要凶狠”让人听后不禁振聋发聩,让人深感悲哀……

相信《《檀香刑》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檀香刑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