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无常读后感600字初3

无常读后感600字初3

各自爱读后感600字(3)篇。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各自爱读后感600字(3)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各自爱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心头儿好

        什么是好文字?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多年来自己读书,也有一点偏好,文辞精到、简洁,不装为念,踏实自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准确妥帖是最重要的。近些年网文横行,趣味虽有,其他就统统谈不上了,迎合和油滑那是免不了的。在一片嘈杂声中,偶尔闻得一丝清新,就很让人难忘,翻阅几页,清茶一杯,舌尖馨香,心下淡然。

        黎戈的书《各自爱》即是,有风格的文字,看上几句就晓得了,长短间杂,字里行间有一种韵律和错落,主歌、副歌,或短促,或婉转,是自然的流淌。文字的节奏,意会可,言传难,小文一篇没法当头棒喝,仅能空而泛谈。但从读书角度来说,此书可取处极多,读书的快乐,在于左右逢源,不谈有所戚戚,也要别有会心。或由书中故事,点染出他年的绛纸旧笺,或由作者人生,感叹何处相逢,谈文字,谈生活,偶一捎带脚,诙谐文字:“鸡汤文是‘路径是甜的,末端木有。’”“好的作品是‘途径是苦的,末端是光’”仿佛若有光,匍匐一阵子,才能豁然开朗,这也是为人为文同样的成长路径,即便桃花源,处处志之,也未见得探寻得到。

        黎戈这本书实际上是书评集,用散文法叙阅读观感,现在写书评的朋友很多,许多文字慢慢陷入僵化和模式而不自知,我觉得,无论是散文还是札记,落到实处,才支撑得起有感而发,空而议论,效果了了。

        近来经常和朋友们扯一扯写书评的话题,我不喜格式,不喜框架,不愿旧范,拉杂写去,越散越好。这般说话,云里雾里,朋友们恐怕心道:“你个光说不练的!”所以羡慕黎戈,文字中自有一点自在快乐,不受束缚,懂的既多,自然能信手拈来,掌故既富,缀而成文。大面积引用或者掉书袋,往往是犯了“八病”的,但这事也要看谁来做,如何做来,求不硌生,就要化而用之,融入阅读、写作、生活的当下。看了本书后,自是想再多翻几本书,增加识见,再去扯淡。

       无定式,随流水,不论是看一本书,还是状景记事,这种顺滑感觉,作者、读者,皆所追求。司马长风曾用一句诗“轻舟已过万仞山”比喻行文,举重而若轻,我想黎戈做到了。

       本书的封底印着《各自爱》这篇文章的几行字,点题:“所以最依恋的人,就是有分寸,守距离,懂得爱护彼此孤独的人……“淡”是指控制浓度,不侵入,不黏着,不齁甜。不多说了,各自爱。”这种境界,引人一窥究竟,读书同样也需要点“各自爱”,不相粘附,不过分崇拜,自我珍视,保持独立的思考,就算不能,也没什么,读书这么好的事,各得其所又如何呢?谁还没个心头好儿呢?

                                                    2015.8.11 夜

各自爱读后感600字 第(2)篇

生活中的点滴温润枝枝蔓蔓就这么兀自绽开,尤其是分叉的那些微小的路径偶尔出现,如果没有留心记住或者记录下来,这些美好的东西就这么飞走了,这本书最让我们心生欢喜眼睛不想离开片刻的是作者关于旧俄小说的感触,实在是6070年代人啊,我们80后90后对于俄国已经没有那种浸淫过要理不理的五官体验,我们更多是日本文学和欧美记忆了,对于我也包含拉美文学的猎奇味道;另外就是她关于小孩皮大人的素描,一个机灵贴心的胖天使,好似就从天而降,从大海而生,有什么不开心的,又什么复杂,有什么堵心的,经由还在一点,什么都从有中消失了,而且这两部分的笔触,都自然顺溜,没有刻意精雕细琢的造词,读来是走目愉悦的,其它也有太过生僻构建些复杂臆想的,那就自动过滤掉吧,忘记了是不是毛姆说的,类似于读者会自动跳过不喜欢的篇章,才是阅读的乐趣,哈哈哈,随看随欢喜,随思随记录,我们不是作家,曼曼培养记下来的习惯,我不至于让美好的记忆破碎消失,也是好处。

各自爱读后感600字 第(3)篇

读黎戈常有一种适宜、投契、遇着同类之感,她清淡也有味,单调也丰富,纤细也阔达。她谈及文学作品时擅以经验比拟,真实贴切,如顺风车直抵异质文本,的确是个技艺不错的表达者。她又是个享受烟火生活的人,日常的琐碎、热闹、微小、皱褶——就是她所说的“时间的金屑”被她一一记录下来,妙趣横生,可爱而有料。很迷她言及孤独、信仰、沉默与爱这些我终生都喜欢探索的名词,它们如同个性一样顽固,却让我听到相似回音。【曾有人问叶嘉莹有无信仰,她说:“有,常感到自己和某种宇宙神秘的意境相通,却并不属于世间任何一种宗教。”杨振宁则说:“当科学家发现宇宙中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的结构时,会触及灵魂的震动,接近信仰。”满饰星辰的天地大美,我和我的文字,路过并记下这美,成为这美的人证物证,这瞬间收藏家的满足感,是我心中接近信仰的东西。】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自强自爱_简爱读后感1000字


自强自爱_简爱读后感1000字: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一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胸怀一样充实。_简爱

每次读《简爱》,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她没有好看的外表,却有强大的灵魂,她遭受苦难却没有日渐消沉,她身处黑暗却创造了光明。简爱是一个平凡的人却不平凡活着,她独立,渴望自由和平等,一个时代的黑暗并不能熄灭她心中的光明,我想这是值得敬佩的。

简爱出生于牧师家庭,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自小被寄养在舅舅家受尽欺侮歧视。后在洛伍德慈善学校毕业后任教,因为无法认同那里的虚伪和冷漠辞职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庄园的主人叫罗切斯特,他的深奥神秘吸引了简爱,而简爱独立的性格也同样吸引了他,于是两人相爱了。然而在即将结婚时,却被告知罗切斯特已有一位疯妻,简爱不能忍受这一切选择离开,后来因相思之情决定重回庄园,虽然此时罗切斯特被疯妻害得一无所有,还烧伤了眼睛,两人仍重归于好。

虽然《简爱》已经读了很多遍,但每一次都有很深的感触。简爱对生活充满热情,富有同情心,她的不平凡之处在于她普通却没有泯然众人矣,没有在周围的冷漠中泯灭人性,无论身在何地,都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她同样没有在人生打压下选择顺从屈服,而是敢于跟不公平的对待叫板。而她的爱情丰富而又理智,这样一个简爱,何人不爱。

“宁当槐树生,不做菟丝死,菟丝依附它物而活,槐树独自生存。看到这句话就想起了简爱,她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冲破了舆论世俗的枷锁,活出了自我。她从来不是一味的自怨自艾,而是敢于斗争,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她都没有选择妥协,和自我消沉,她只是用她那坚强独立的心扛起一切,从容面对这一切悲惨的遭遇。正如鲁迅先生口中的勇士一般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想被世俗轻易定义,那就要打破束缚解放自己。自由独立,不是平白得到的,而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得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纵万物流转,我心亘古不变。

简爱身边充满冷漠,无情,但她并没有被同化,她始终保持自己一颗纯洁独立的心灵,包容着生命中一切苦难,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活的坚强而伟大。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独特的灵魂万里挑一。

我们不需要依附谁而活,活着也不是为了取悦谁,既然生而为人,就要有一种“人的姿态,就要有独立崭新的人格,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作者:邓春

《自爱与自尊》读后感 (150字)


今天看了青年文摘上的一篇文章,有几段话让我感触颇深。

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即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那一份痛苦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被人。失败者的自尊在于不接受施舍,成功者的自尊在于不以施主自居。

五年级:公主之链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一)

翻开《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在书中我结识了诸多的朝圣者,更让我感受到周国平先生文字2020之间所渗透出的智慧、宽容和静默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使我们的心灵变得丰富、善良、更高贵,着实令人感叹与钦佩。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而我们比任何时代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但却仍然感到失落,这让有些人很不解。记得有些长辈曾经说过,他们年轻的时候,每天赚得钱不多,但是够花,每天吃的并不是很好,但是吃得有滋有味,看看你们现在有些人,工资不低,想吃啥吃啥,总是觉得生活平淡,没意思。长辈的话使我沉思。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呢?我想:要想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有理想,有目标。不仅仅是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还要使自己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当代,成为一个精神生活富足的人。因为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和生活价值。

读着读着,我觉得我已经踏上了自己的朝圣路。这本书的篇幅虽短,但句句精悍,特别读到精神生活的哲学这篇文章时,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精神的高贵。其实读周国平的书,给我最大的裨益就是那种精神气质对我的感染,这些文字2020在充分显示着精神的力量,打开他的文字2020,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理解时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总担心自己理解的是否有所偏差,不禁在学年组老师中经常的谈论,有时我们电话联系,有时微信沟通,有时QQ在线,有时还会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在交谈中更深刻、更透彻的了解了书中的精神所在。特别是每每听到我们组长对某篇文章剖析之后,受益匪浅。记得她分析的这篇文章《苦难的精神价值》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听听,不是所有的苦难你都可以承受的,有时,你都不配承受苦难。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能抱怨、退缩,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压力对于我何尝不是历练。当你经历过压力和困难后,你会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也是苦难的价值所在。就我个人来讲,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发现人经过一定的苦难磨练后会变强大起来。比如,上学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诵诗会活动和在进修讲的一节微课程,当时压力特别大,虽然过程很痛苦,可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我发现自己强大起来了。如果现在再让我面对这样的困难,我就不会像起初那样感觉压力那么大,因为压力和苦难让我的精神世界强大起来。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当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其实,能承受苦难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能承受苦难也是一种幸福!

读完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之后,我确定我要做一个有信念、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做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此时此刻的感觉,和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不怕,我会继续深入读下去,努力拉近我和周国平在精神生活的距离。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周国平的这本《各自的朝圣路》便是给我带来巨大帮助的一本哲学书。这是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在我还是一个内心苦闷、充满挫败感的高中生时,我第一次读到周国平的这本书,它充满智慧的思考让我深深地感触到灵魂的存在,让我的内心变得丰富、善良、高贵,读这本书你会从你的世俗生活中抽身而出,踏上你追寻精神的朝圣路,一翻开此书,你就是一个朝圣者。

精神是周国平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给精神下的定义是:精神不是一种知识,而是属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个人的灵魂生活。他的哲学所指向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在世俗生活之上更高一层次的灵魂生活。他说:精神生活即是个人的最本质的内在。他又提出人的高贵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这深刻的表明了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和生活价值。

在一个精神衰落、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都还在寻找的东西就是幸福,那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什么?他给我们的回答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对无幸福可言。可见,幸福与否的发言权是在精神、信仰和哲学,物质、科技等等都永远不可能解决人生的幸福问题。《小王子》是周国平最推崇的一本童话作品,他最注重的精神价值只有在孩子身上才找得到,他指出: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书中有这么一句: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条路。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人的一生,的确可谓是一段朝圣的旅程,而每一个人的心中,总会居住这一个独属自己的神灵,坚守着自己的一份信念与向往。

在朝圣路上,纷纷扰扰,或是诱惑,或是苦难,世间的妖魔总想动摇我们那颗朝圣的心。诱惑会使自我迷失,苦难会让我们退避。而在纷扰面前,决定我们能否继续走下去的,不是什么天地神灵,正是我们一颗经得起考验的孤独之心。

孤独并不可怕,而正因孤独,我们更向往内心灵魂的朝圣之地。因一丝执念,因一份渴求,我们总会击败过去的自我,超越如今的自己。使精神在磨砺中更为坚韧,使内心在洗涤中越为轻盈,这样的我们,是否又向心中的朝圣之地更进一步?因此,我们不轻言弃,不畏朝圣路上的风风雨雨,更不畏曾经让我们惶恐的那份孤独。我们都是独自启程,抱着不败的信念往目标踏出了一步。孑然一身的我们,经历了风雨,尝遍了霜雪,也终在一路的风景中,收获了心中的那份充实和安然。

诚然,一个精神充实的灵魂,它将不再孤独。览尽三千世界,芸芸众生,此时有哪一样,不在我们心中?只要精神越为强大,内心越为宽广,我们足以将微笑赠予苦难,将悲伤同时收藏。这时的我们,海纳百川,与万物作伴,也就不再畏惧孤独的模样。

一条条的朝圣路,引着我们走向内心的自我,收获的是一路的精神力量:勇气也好,坚韧也罢,而我们,也正以一个不断蜕变的状态,离心中的神灵越来越近。因此,在朝圣路上,我们毋需害怕。无论是苦难带来的毁灭,或是黑暗所携带的压抑,还是孤独中默然的失落,我们都能坦然面对。我们要铭记,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历练。正如玄奘西行,面对九九八十一难的那份坦然和坚信,也终使他拥抱了内心的神明。

最后,走内心的朝圣路。朝圣的我们,应永远记住:在平淡中追求,在坚韧中守望,不轻言一丝的放弃。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这本书与上学期所读的《守望的距离》有着同样的本质、或者说是同样的灵魂,更为贴切。

在序言中,周国平提到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年老之后就不再写文章,他认为自己再写书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事。所以他认为写书无用,而是改用行动。是啊,现在这个社会,每天都有新书出版,每天都要印上成千上万本书,即使里面再多一本,通常也改变不了什么。虽然稀世的好书总会有,可是几率却总太小。

不仅是托尔斯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朝圣路”。这条朝圣路,就是指引我们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的路。不管托尔斯泰放弃写作这个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他起码如自己的愿走了那条路。在这点上我们应学习托尔斯泰,自己规定好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人生就是为了理想而存在的,人生只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才变得更加圆满、更加的有意义。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我的朝圣路呢?是什么?我的目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再是稚嫩的孩童,是时候该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了。也许你会在十字路口迷茫,也许你在选择后遭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坎坷,但是在路的另一端,就是我们的“圣”所在之地,找到了它,我们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可大多数人都像托尔斯泰一样,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要选择的是哪条路,这样就导致了无法走到路的终点,遗憾终生。

尽管是这样,不管路途是否正确,我们还是应积极地向前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味。

【第2篇】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上面的这段话并不是我说的,它是周国平先生说的。各自的朝圣路,我们每个人向未来行进的道路,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朝圣路。我们朝圣的路必定是不同的,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完全相同的人,广而延至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必然是不同的。

各自的朝圣路,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须有着朝圣者的心态,虔诚,忠诚。我们各自的内心深部,倘若缺失了这么一份心态,这么一种境界,那么我们的灵魂会感到孤独,孤独的行进在朝圣的这条路上。处于我们现在的这个阶段,处在现在的这种状态。激情,青春张扬,却内心敏感脆弱,迷茫相随。我们正在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自己前面的道路。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的灵魂很多时候也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常态,或许在喧闹中你会感觉不到这种孤独感,或许在有人相陪的时候你不会感觉的到。可是一旦你剩一个人了,你必须自己思考了,必须自己权衡事情了,必须做出自己的决定了,那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得到,孤独的存在,但它或许也是好的。也正如《各自的朝圣路》所传达出的意思,学会和自己说话,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知心之人真的是那么稀少,古语不是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是有隔膜的,正是这种隔膜,它保持着一份距离,这才让我们学会去尊重彼此。

其实与自己没距离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本身。可是,就像平日里我们所熟知的,人最最难以理解的,了解的,恰恰又是自己本身。这就陷入一种矛盾了,我们既然与自己没距离,却因为人的很多本能,很多瞬息间的东西,使得自己却又非常难以了解自己。连自己都了解不了,想要花费时间花费精力去了解朋友,亲人,或许真正能了解的也只能是表象了。

学会和自己的内心谈话,学会尝试去了解自己,尽管我们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在我们各自的朝圣路上,才不会那么的忐忑不安,不会那么的摇摆不定,不会那么的后悔重重。朝圣的路上要保持着那颗虔诚的心。

这事实上是我们的人生之路,未来之路,思考的清楚些总比糊糊涂涂的过好些。最后想说的是,我觉得周国平先生的为人很谦逊,至少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出的是这么一个感觉。一如他的文字,质朴,无华,真挚 。

【第3篇】

读这本书你会从你的世俗生活中抽身而出,踏上你追寻精神的朝圣路,一翻开此书,你就是一个朝圣者。

在序言中,周国平提到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年老之后就不再写文章,他认为自己再写书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事。所以他认为写书无用,而是改用行动。是啊,现在这个社会,每天都有新书出版,每天都要印上成千上万本书,即使里面再多一本,通常也改变不了什么。虽然稀世的好书总会有,可是几率却总太小。

不仅是托尔斯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朝圣路”。这条朝圣路,就是指引我们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的路。不管托尔斯泰放弃写作这个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他起码如自己的愿走了那条路。在这点上我们应学习托尔斯泰,自己规定好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人生就是为了理想而存在的,人生只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才变得更加圆满、更加的有意义。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我的朝圣路呢?是什么?我的目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总觉得我的专业水平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和要求,所以我会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学前教育理论以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我会加强自身修养,做好不同的角色,与身边和周围的人朝着健康、宁静、幸福的理想之路前进。我们已经不再是稚嫩的孩童,是时候该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了。也许你会在十字路口迷茫,也许你在选择后遭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坎坷,但是在路的另一端,就是我们的“圣”所在之地,找到了它,我们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可大多数人都像托尔斯泰一样,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要选择的是哪条路,这样就导致了无法走到路的终点,遗憾终生。

尽管是这样,不管路途是否正确,我们还是应积极地向前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味。

《人间岁月,各自喜悦》读后感700字


我走在路上,路边有一条河,清澈的水卷起卵石,泥沙又匆匆逝去。我向河的上游走,去寻觅,去感知。越向上走,污浊的泥沙反而被冲刷的少之又少,留下的,是绵一般的泥沙,往后的路才能更平坦开阔。

在读完著名作家丁立梅的《人间岁月,各自喜悦》后,我明白了这条路叫做人生;这条小何叫做岁月。

《人间岁月,各自喜悦》是著名暖心作家丁立梅十年创作精华作品集。其文婉约生动,温情脉脉,那些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念,对爱人的刻骨相思,那些成长中激扬的雄心壮志,那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那些青春的悲壮和残酷……在这本书里,就如此缠缠绵绵的,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把人间岁月中的各种深情细细描摹,让人真切感受其中的欢喜与温暖。

岁月原是一场一场的感恩,感谢生命里的相遇。我们分别时,亦没有给对方留地址,甚至连电话也不留。我想有缘的,总会再相见。无缘的,纵使相逢也不相识。正如书中的那句“尘世的缘分,原都是一场花开,花斯过了,我事也就尽了”。

岁月这条小河一直伴在你我左右。既属于你,有属于我。这条路上总是有被水冲刷的泥沙,粘在我们脚底,减缓我们前行的速度,我们也可能会被一颗卵石狠狠地绊一下。因为我们前方,只是一片茫茫白雾,谁都看不见人生路上将会发生的任何事。

那卵石细沙,称为困难挫折;那茫茫白雾,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也终会有明朗的时候,雾气渐渐消散,我们渐渐摸索到生活的轨迹。这时,小河中也会变得精彩。我们终究会迎来新的生活,新的人生之路。与其在那费时间后悔,不如以一张笑脸面对新的一天,还可能会发现一个机会。

就让我们告别逝去的岁月吧,或许往后的人生路上,你还能遇上更美好的生活。

值此时,山河庄严,好风好水,日月安慰。一切地物事,都有着小小的富足盈丰。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大全)


【第1篇】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这本书与上学期所读的《守望的距离》有着同样的本质、或者说是同样的灵魂,更为贴切。

在序言中,周国平提到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年老之后就不再写文章,他认为自己再写书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事。所以他认为写书无用,而是改用行动。是啊,现在这个社会,每天都有新书出版,每天都要印上成千上万本书,即使里面再多一本,通常也改变不了什么。虽然稀世的好书总会有,可是几率却总太小。

不仅是托尔斯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朝圣路”。这条朝圣路,就是指引我们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的路。不管托尔斯泰放弃写作这个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他起码如自己的愿走了那条路。在这点上我们应学习托尔斯泰,自己规定好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人生就是为了理想而存在的,人生只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才变得更加圆满、更加的有意义。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我的朝圣路呢?是什么?我的目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再是稚嫩的孩童,是时候该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了。也许你会在十字路口迷茫,也许你在选择后遭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坎坷,但是在路的另一端,就是我们的“圣”所在之地,找到了它,我们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可大多数人都像托尔斯泰一样,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要选择的是哪条路,这样就导致了无法走到路的终点,遗憾终生。

尽管是这样,不管路途是否正确,我们还是应积极地向前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味。

【第2篇】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上面的这段话并不是我说的,它是周国平先生说的。各自的朝圣路,我们每个人向未来行进的道路,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朝圣路。我们朝圣的路必定是不同的,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完全相同的人,广而延至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必然是不同的。

各自的朝圣路,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须有着朝圣者的心态,虔诚,忠诚。我们各自的内心深部,倘若缺失了这么一份心态,这么一种境界,那么我们的灵魂会感到孤独,孤独的行进在朝圣的这条路上。处于我们现在的这个阶段,处在现在的这种状态。激情,青春张扬,却内心敏感脆弱,迷茫相随。我们正在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自己前面的道路。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的灵魂很多时候也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常态,或许在喧闹中你会感觉不到这种孤独感,或许在有人相陪的时候你不会感觉的到。可是一旦你剩一个人了,你必须自己思考了,必须自己权衡事情了,必须做出自己的决定了,那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得到,孤独的存在,但它或许也是好的。也正如《各自的朝圣路》所传达出的意思,学会和自己说话,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知心之人真的是那么稀少,古语不是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是有隔膜的,正是这种隔膜,它保持着一份距离,这才让我们学会去尊重彼此。

其实与自己没距离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本身。可是,就像平日里我们所熟知的,人最最难以理解的,了解的,恰恰又是自己本身。这就陷入一种矛盾了,我们既然与自己没距离,却因为人的很多本能,很多瞬息间的东西,使得自己却又非常难以了解自己。连自己都了解不了,想要花费时间花费精力去了解朋友,亲人,或许真正能了解的也只能是表象了。

学会和自己的内心谈话,学会尝试去了解自己,尽管我们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在我们各自的朝圣路上,才不会那么的忐忑不安,不会那么的摇摆不定,不会那么的后悔重重。朝圣的路上要保持着那颗虔诚的心。

这事实上是我们的人生之路,未来之路,思考的清楚些总比糊糊涂涂的过好些。最后想说的是,我觉得周国平先生的为人很谦逊,至少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出的是这么一个感觉。一如他的文字,质朴,无华,真挚。

【第3篇】

读这本书你会从你的世俗生活中抽身而出,踏上你追寻精神的朝圣路,一翻开此书,你就是一个朝圣者。

在序言中,周国平提到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年老之后就不再写文章,他认为自己再写书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事。所以他认为写书无用,而是改用行动。是啊,现在这个社会,每天都有新书出版,每天都要印上成千上万本书,即使里面再多一本,通常也改变不了什么。虽然稀世的好书总会有,可是几率却总太小。

不仅是托尔斯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朝圣路”。这条朝圣路,就是指引我们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的路。不管托尔斯泰放弃写作这个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他起码如自己的愿走了那条路。在这点上我们应学习托尔斯泰,自己规定好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人生就是为了理想而存在的,人生只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才变得更加圆满、更加的有意义。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我的朝圣路呢?是什么?我的目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总觉得我的专业水平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和要求,所以我会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学前教育理论以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我会加强自身修养,做好不同的角色,与身边和周围的人朝着健康、宁静、幸福的理想之路前进。我们已经不再是稚嫩的孩童,是时候该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了。也许你会在十字路口迷茫,也许你在选择后遭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坎坷,但是在路的另一端,就是我们的“圣”所在之地,找到了它,我们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可大多数人都像托尔斯泰一样,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要选择的是哪条路,这样就导致了无法走到路的终点,遗憾终生。

尽管是这样,不管路途是否正确,我们还是应积极地向前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味。

《自爱与自尊》读后感150字


《自爱与自尊》读后感150字
今天看了青年文摘上的一篇文章,有几段话让我感触颇深。
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即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我要学会爱自己)。
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那一份痛苦。(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无人可代替,只能自己慢慢靠时间来消化)
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被人。(我就是一个爱发泄的人,一遇到烦心事情就找朋友喝酒聊天,每次气氛开始都很快乐,最后总是被我破坏,要改变,痛苦自己承受,快乐让朋友分享)
失败者的自尊在于不接受施舍,成功者的自尊在于不以施主自居。(自己有点肤浅,不是很理解)

《自爱但不自怜》读后感


自爱但不自怜,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眼就被其吸引了。我一边听着橄榄树,一边咀嚼着这些字。眼眶竟有些湿润。

这是一篇三毛回给读者的信的标题。对于这位来信者,三毛在回信中是这样描述到:你的来信很不快乐,个性看似倔强,又没有执着的目标和对象,对前途一片茫然,却又在积极预备托福考试。然后三毛在信后建议,建议他可以多做一些运动,每天大笑三次,每天做一些有深呼吸,每天多吃一些营养的东西。三个月之后看看自己是不是变好了一些。

就是这样一个劝着别人好,看似乐观的女子,却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曾几何时,我也像三毛提及的那个读者一样,生活没有确切的目标,却一直大无畏的积极做一些事情。总以为自己很充实,可自己一个人宁静下来,又开始觉得孤独起来。不自爱,时常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对自己的兴趣有着偏执的热爱。爱一件事,不会节制。兴致来了就做。从没想认真爱过自己的身体。睡眠也不踏实,时常熬夜,也是时常会在夜晚无端醒来,做着噩梦,需要开着灯睡才能踏实。有过自怜。一直在寻找爱,却一直找不到那个可以依托的橄榄树。

那三毛呢,我想有些人对她都有过了解。是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爱、追求精神愉悦的女子。在她与河西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里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时光。尽管黄沙漫天,但在她眼里,遍地都是盛开的花朵。在她与河西相处的六周年的某一天,河西意外潜水身亡,三毛一度陷入绝望与孤独之中。几次想过自杀,但都被朋友劝住了。而在与河西相识的十二周年的某一天,三毛终于在病房的卫生间里,选择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自己一生。两个六年,就像她的好朋友眭澔平,三毛生前的忘年交说到,数字6,对于旁人来说是吉祥数,而对于三毛,却是十分不安。

于是,我又看到了这个标题,自爱但不要自怜。我仿佛忽然就理解了三毛的心境,她爱自己,但她并不可怜,她蜷缩着选择远方,只是去找她的河西了。

爱是一个很玄乎的东西,那种精神上的愉悦与契合,可以让人颤抖的兴奋。而一旦消失,就会让人锥心似的痛。虽然我并不曾那么深刻的体会到爱,我也只是第一次阅读三毛的文章,但对于自己,我想我不会像三毛那样。我欣赏她对爱的追寻,对自由的渴望。就像她说的, 天涯海角,只要我想,我下一刻便能抵达。而我不会。

只是我想,有机会就抽出点时间,来一些旅行吧。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证明你来过这里,是为了寻找属于自己可以依托的橄榄树,还是为了舒缓你的心境,又还是?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但此刻,我想听三毛的话,就像她告诫那个读者一样,给自己内心多一些阳光,多一些自信,多一份安然。足矣。好了,睡觉吧!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1500字


这几天,在读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读他对生命的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这样慢慢地渗透到我的思想中。读的时候,有很多感触。现在读完了,想记录点什么,却感到无从说起。那么,把书合起再翻开,翻开再合起,留在脑中的是这样一些关键词:精神生活,内心,孤独,哲学,文学,读书,因果性……有的章节读得很慢,有些章节读得很快,有些章节只是一览而过。正如周国平所说,读书要读出愉快,在愉快的阅读中,眼光停在自己喜欢的文字上多一些。

《在黑影中并肩行走》:“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的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

《人生话题·修改上帝的笔误》:“偶然性是上帝的心血来潮,它可能是灵感喷发,也可能只是一个恶作剧,可能是神来之笔,也可能只是一个笔误。因此,在人生中,偶然性成了一个既诱人又恼人的东西。我们无法预测会有哪一种偶然性落到自己头上,所能做到的仅是——如果得到的是神来之笔,就不要辜负了它;如果得到的是笔误,就精心地修改它,使它看起来像是另一种神来之笔,如同有的画家把偶然落到画布上的污斑修改成整幅画的点睛之笔那样。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中,修改上帝的笔误绝非一件如此轻松的事情,有的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而这努力本身便展现为辉煌的人生历程。”

对于上帝安排给我们的命运,打一个如此巧妙的比方,如此豁达地看待,让人不能不为之折服。

--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的父母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希望或寄托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到底要完成怎样的使命,要接受怎样的命运?

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命运的安排,即使你不想来,你也已经来了。并且形成“我”的当天就形成了我的“性格”,就注定了我的“命运”。苏格拉底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必然会产生这样的命运,这可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

如果性格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那么命运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也就是说每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看起来是无数个偶然的结果,但我觉得也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当他碰到事情的时候会用怎样的态度与方法去处理这件事,因此而导致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又导致了另一个原因的开始,以此类推,就注定了他的命运是这样的。同样的事情换成另外一种性格的人,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因而导致不同的另一个原因的开端。

但是我仍然不明白,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由他出生前与出生后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吗?

在我们未出生前,我们已经感受了母亲的喜怒哀乐,也就是说吸收了母亲当时的处事心态与方法,进而形成了一些类似母亲的性格。我们出生后,受到父母的处事方法与性格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偏向于在这个阶段我们受父母的影响更大,因为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时我们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思想,所以父母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绝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进而影响了我们今后的人格特征。所以说父母的引导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上是起了根本作用的。

所以,哲学家们说的很对,一个人的性格在出生前就决定了。是的,从有“我”这一刻起,就注定了“我”有怎样的父母,有了怎样的我的父母的性格,进而有怎样的“我”的性格和个性。

从这点我也想批评一下当今的教育。当今的教育制度只是很有效地把人训练成一部考试“机器”。当有人考了高分,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非常出色”,且不管他是不是有爱心,是不是愿意帮助别人,是不是孝敬长辈。在这一点上家长与学校的看法倒是一致的--“分数”就是一切。所以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已经相当的冷漠,以后将更冷漠。看了周老师的书觉得以前一些隐隐约约的想法、问题好象都有了一些眉目,我不能说就是找到答案,但至少有了些轮廓。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宏大的精神世界。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独处,需要阅读,需要大自然。好友,抑或亲人,甚至最爱的人也许都无法抵及的一个精神彼岸,只能靠自我寻找。感谢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一书,我知道自己的灵魂永远是一个游子,在自己的朝圣路上,继续寻觅着。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1200字


能在生命盛开的时节读到周国平的书就是人生的一大幸福,我是这么认为的。从高中到现在,周国平的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记不清已经是第几次翻开《各自的朝圣路》了,这是周国平1995年至1998年的散文集子,读这本书你会从你的世俗生活中抽身而出,踏上你追寻精神的朝圣路,一翻开此书,你就是一个——朝圣者。

一、本书简介

周国平写书向来很慢,故作品质量总是很高。《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国平三年时间写作的散文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到“我要庆辛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他们真实的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换言之,《各自的朝圣路》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那么本书的风格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凝练优美。周国平说过“节省语言是一个作家的基本美德”,他的文字向来都是充分显示了简洁的力量。

第二、深邃思想。哲学家的底蕴赋予每一篇文字以深度。

第三、形而上的沉思。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这些文字在充分显示着精神的力量。

第四、生活与思考的统一。可以说现在谈哲学的书,要么是艰深晦涩的;要么是滥觞着庸俗哲理的;要么是空中楼阁——口上《论语》心中《厚黑》的,但这是一部融哲学思考与生活经验于一身的经典作品。

在这些看来懒散的文字背后有着对哲学的深层次的理解。这是一本不沉闷、不虚伪、不庸俗……而丰富的书。全书分为十三辑,标题我就不再重述,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丰富、善良、高贵的书。

二、精神的高贵

今天的文化界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不多,周国平是此佼佼者中的一个。读周国平的书给你最大的裨益就是那种精神气质对你的感染,打开他的文字,你就会在精神上“成人”,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精神是周国平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给精神下的定义是:精神不是一种知识,而是属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个人的灵魂生活。他的哲学所指向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在世俗生活之上更高一层次的灵魂生活。

在《各自的朝圣路》中,周国平一次次的谈到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对精神的寻求,在于精神的高贵。正如他所说:“精神生活即是个人的最本质的内在。”在这么一个嘈杂不安的时代,只有他把精神提到了“最本质”的高度,他又提出“人的高贵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这深刻的表明了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生活价值。

在一个精神衰落、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都还在寻找的东西就是幸福,那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什么?他给我们的回答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对无幸福可言。”可见,幸福与否的发言权是在精神、信仰和哲学,物质、科技等等都永远不可能解决人生的幸福问题。《小王子》是周国平最推崇的一本童话作品,他最注重的精神价值只有在孩子身上才找得到,他指出:“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他进一步的说明,真理掌握在孩童的手中,只有孩童未受世俗社会的玷污,还有精神的纯洁性,甚至可以说孩童才是真正的哲学家。

中国是一个缺乏的精神的国度。从整体上把握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在他看来,一切讲究实用的事物都是没有精神性价值的,真正的精神性价值是从不讲究实用的,而中国是一个自古就讲究“学以致用”的国度,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他说:“中国文化传统的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就是这种思潮的影响更是给国人的精神境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是从灵魂底处发出对精神的呼唤,呼唤精神在中国的回归。

《人间岁月,各自喜悦》读后感900字


最近喜欢上读丁立梅的书,看完长长的一本《人间岁月,各自喜悦》,一时间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对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对万物的博爱。在她眼里似乎能治愈心中所有的痛,抚慰人的心灵。

我想就从她的书来看她肯定是个温柔的人,阳光明媚藏不住一丝阴霾。不知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经历能造就出这样一个温暖的作家。我欣赏她,敬佩她,欣羡她。我没有她的才华,无法写出这么动人心弦的篇章,有的只是一样的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家是很平凡的一家四口。每天回家,我和姐姐都在书房认真地写作业。妈妈下班回来买菜,在厨房做饭,爸爸在一边帮忙洗菜,打下手。对了,我家还养了一只可爱的泰迪狗,它叫贝贝。它总是喜欢坐在我和我姐姐的旁边,每当我放学回来时,它总会摇着尾巴扑到我的面前,然后用舌头舔舔我的手和脚,我和姐姐写作业,它就乖巧地在一旁静静地陪着,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看着我们。不一会儿,妈妈就烧了一桌子香喷喷的菜。吃饭时,爸爸总喜欢喝几口小酒,放下筷子,笑眯眯地问我:“姿姿,最近学校有发生什么趣事吗?”如果有好笑的事情,我肯定憋不住地立马像倒豆子般一股脑全讲了,然后他们都哈哈大笑,就在一旁的小狗也会汪汪地叫几声,好像在偷乐,爸爸便会给它骨头,它摇摇尾巴,叼起骨头,走到爸爸脚边,躺卧在地上啃骨头。有时姐姐也会分享他们班的趣事。反正说到这个,妈妈就会打断了,大声说道:“饭桌上不谈学习上的事情,只要孩子们都努力学习,尽力就行。”

在周末,我们一家还会带着贝贝出去郊游。我们去湖边游玩,去爬山,去自行车公园……我们会经常去野餐。贝贝特别喜欢草地,它喜欢在草地上尽情的奔跑,撒欢。我和姐姐在草地上放风筝,嬉戏。爸爸和妈妈坐在草地上,享受美食,享受阳光,就连鸟儿也在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对我们唱歌,花儿在热情地绽放,好像在对我们笑。

虽然生活忙碌,但是各自精彩。只是我和姐姐长大了,父母脸上增添了细纹。希望岁月能温柔点对待父母,让他们的黑发再多留一会儿,细纹再慢长一点。

感受岁月匆匆,时光流逝。我最想留住的是父母的陪伴,想留住他们的黑发,留住青春的容颜,想要在父母的身边承欢膝下一辈子。对我来说,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牵挂,感受一家人平淡温馨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害怕失去,所以我要幸福美好,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相信《各自爱读后感600字(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无常读后感600字初3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