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红日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日读后感心得体会

李自成(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也许"李自成(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自成(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小说《李自成》绝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小说。洋洋洒洒近300万字,耗费了姚雪垠先生半辈子的时光。这部书从李自成潼关南原大战十八骑败退商洛山中开始,一直讲到李自成死后最后一支大顺主力军由高桂英率领的忠贞营全体阵亡。时间跨度不长,仅有三十年左右,且其中很多时候都没有具体描写,只是一笔带过。因为详细描写李自成从起义到失败的过程并不是姚雪垠先生写这部书的初衷。

这部书的核心,我认为在于对比前后两个时期的李自成所部的作为。即李自成在败退隐藏山林之际与建立大顺之后。李自成败退商洛山中时身边只剩十八骑,后又在张献忠追杀下逃亡伏牛山中隐遁,在这些被昔日朋友背叛、被官军包围扫荡的困难时候,李自成的部队没有溃散,而是拧作一团、整顿军纪、刻苦训练,同时四处出击,打击地方豪绅恶霸,杀死贪官,收缴他们剥削的民脂民膏然后开仓放赈,以此得到了所在山区百姓的支持,而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使“随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广泛传播开去,他的声望也日渐提高,所以才能入了河南之后振臂一呼,便有数十万部队。但成功多了之后,李自成及其身边一些主要将领,便开始轻敌,开始听不进意见,只想着快速灭亡明朝,建立大顺,顺利登极,等登极之后,江南也能传檄而定,并不用费太多周折。正是在他们的骄傲之中,部队军纪涣散,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并且不断骚扰百姓,强行征兵征粮,由此是失去了好不容易收拢的民心,以致最后他们所到之处百姓全部逃光,没了百姓的支持,也就是没有了最坚强的后盾,他们的失败也就不难预料了。

分析李自成的失败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缺乏大局意识,只顾眼前利益,仍是流贼作风。李自成在得到李岩的时候,李岩就向他阐述了自己的方略,但李自成因为一直想定都关中,对河南并无感情,所以一直不采纳李岩的意见。等定都西安之后,李岩又上奏希望能用两三年时间巩固已经占领的地区,使百姓恢复生产后,再图北京,而李自成又一次拒绝了。

2.用人不明,过分信任以刘宗敏和牛金星为首的绝大部分文武,而对李岩等人的谏言视而不见,甚至疑心。刘宗敏等将领在书的前半部分很让人佩服,不争功夺利,且有勇有谋,但胜利多了之后,便显现出来不高的格局来,一心只想打击官员豪绅,甚至不管该官员是否清廉,这已经是有点上头了。而以牛金星为首的部分文臣,特别是大顺节节胜利之时投降的人,什么有用的招都提出不来,一心只想着自己做太平宰相,到最后失败的时候,跑的最快的便是这些人。李自成信了这些文武的话,不断冒进,败退时又毫无章法,李岩提出重新经营河南,李自成怀疑李岩想回河南自立,牛金星在一旁煽风点火,最终杀了李岩,大大打击了大顺军的士气,并使得内部人心涣散,人人思危。

3.前期胜不骄败不馁,后期胜骄败急。在十分困难的时候,李自成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稳扎稳打建立自己的军队,而到步步胜利的时候,便开始不听劝阻、轻敌冒进,致使山海关一站大败而回,自此之后,方寸大乱,疑心甚重,使得身边更无人敢进言。

李自成是英雄,但英雄的不彻底,在最后忘了自己的初心,没有坚定地坚持他在困难中所建立的依靠百姓的路线,可以说是死在了自己手上。总之,民心决不可作为得天下的工具,而是需要真心实意地去对待,是根基。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民心便是根基,有了人民的支持,才能有新政权的建立,才能有一番作为。但反过来,建立了新政权之后,必须得不忘初心,不忘民心,要时时刻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在心里,才能使政权延续,才能真正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天下太平。

李自成(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从9月23日开始,到12月6日读完,历经74天,耗时65小时22分钟,终于跳跃式的读完了这部330余万字的恢宏历史巨著。掩卷回顾,思绪繁多,李自成暴发式的扩张,兵不血刃的攻占京城,而后又塌方式的败落,众叛亲离中巨星陨落,用血淋淋的人头书写了一篇农民起义领袖被农民割首的黑色幽默,其42天的京城劫掠,民心尽失的过程,为后来年轻的中共政权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教训,毛主席也以李自成为警钟,在西柏坡提出了进京赶考论和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历史云烟,纷繁浩渺,一幕幕就像戏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华夏土地上,各路豪杰各领风骚,哪个创业之主都志存高远,说什么千秋万代、想什么子孙万世。紫禁城的乾清宫像一个默默无闻的看客,笑看一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逃的背影。想想李自成还有多尔衮,想想李岩再看看牛金星,成就伟业离不开精英的殚精竭虑,但在浩浩荡荡的天下大势面前,个体的抗争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n我们都喜欢看别人的故事,把别人的兴衰得失总结的井井有条。然而我们自己的生活还要自己过,终究要合上书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滚滚红尘。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对逝去人和事高谈阔论,其实我们自己不就是开封城中无奈而又无力的草民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为我们终将死去,终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n2018年12月6日于龙山n

李自成(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波澜壮阔的农民军战斗史。这群人的优点和缺点分明:他们真诚、勇敢,他们讲义气、明大义。但他们文化层次不高,还往往带有一定的狡黠和短视,缺乏对社会运转的深刻理解,因而也不能制定清晰的理政治国的纲领。但无论如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姚老师的文笔很好,历史的滚滚车轮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让人掩卷沉思。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明史.李自成传读后感


办案之余,重拾那本放在案头的《李自成》,每次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慨……冥冥中,崇祯似乎就是在昨夜于煤山寿皇亭自缢而死的……两行清泪凝固在他那憔悴而苍白的脸上,也瞬间凝固在我的心中……

初冬已过,寒意阵阵,恰似一股股伤春悲秋的寒流侵袭着我的心灵,思绪似乎又飘回到了那个久远而又激荡的年代。是的,公元1644的三月,感觉更像是万物凋零、清冷萧杀的深秋时节:漫天黄叶纷飞,山间孤鹜悲鸣……我仿佛看到了那天李自成进京时的浩荡神威,更看到了京城内大顺军打砸夺抢、烧杀淫掠的惨象。

李自成成功了,可他却又是失败的,他沉迷于他的帝业,他醉心于他的王朝,他深居不出,他轻信谗言,他的骄兵悍将们更是迷恋于淫逸奢靡、腐化堕落的生活,这一切注定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随着李自成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的悲情谢幕,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李家王朝顷刻间也灰飞烟灭了;他的最忠诚、最有才干的追随者──李信(后名岩),注定是这场跌宕起伏的悲剧中的殉难者。

加速大顺王朝灭亡的另一个催化剂则是驻守辽东的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当时的局面更像是三足鼎立:一边是关外满鞑子的步步进逼;一边是大明王朝的覆亡、李自成大顺军的进京——当此情势,正在吴三桂孤军难支,踌躇再三,欲联李共抗满清,共赴国难之际,(当然,这一方面是其欲保全家小,可谓私情;而另一方面则是其民族心使然,可谓为公,总而言之,乃家国情结缘故,但无论其主观意向如何,对李自成及其大顺军来说,都是一件幸事,一个天赐良机,但可惜的是,李自成他没有珍惜,他忽视了这个致命的环节,他更是小看了盘踞东北的虎狼之师)演绎古今的“红颜”再起“祸水”:一向持重峻厉、不近女色的李自成竟与大顺军先锋大将刘宗敏为争夺吴三桂的宠姬──才貌倾城的陈圆圆而争风吃醋,贻误军国大事。

多尔衮是善于把握时机的,他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于是在此关键时刻,他一手握大棒,一手持橄榄枝,恩威并用,软硬兼施,对吴三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于是这位精明一世,冲动一时的边陲大将,在所谓的“权衡利弊”之后,率领跟他出生入死、誓死效忠的关宁铁骑,投向了清人的怀抱,此时,时局的天平已开始向清军倾斜了。

可我总认为,纵观全局,最不值的还是要数吴三桂。当时的他,年轻有为,称得上一代英才、人中俊杰,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正是他大显身手、留名青史的时候,但他竟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为了一己之私利、个人之恩怨、儿女之私情,“冲冠一怒为红颜”,背叛了他的大明王朝,背叛了他的父老乡亲。尽管,最后他夺回了他的爱姬;他借助清人的力量击垮了大顺军,他似乎如愿了,但后人同情的是李自成及其义军,鄙弃的却是他吴三桂!

相对于大顺王朝而言,这一切真可谓坐失良机,令人叹惜。他们没能稳住守卫国门的关宁铁骑,反而使其为敌所用,而此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业已暴露无遗——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毕竟,小农意识的大顺军的领导层缺乏远大的战略目光,尤其是刘宗敏、李过等一干义军的高级将领,在陷入奢华的贵族式的生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腐化堕落成性,难以自拔了。此后,尽管李自成发觉山海关及吴三桂的重要,并发兵亲征,但为时已晚,此时的吴三桂早已与多尔衮合谋一处,准备合力扼杀大顺军于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是一个转折点,历史的天平彻底向满洲八旗倾斜了。

更为令人痛惜的是:在败退西安的途中,李自成竟误信丞相牛金星之谗言,一刀错杀对大顺朝忠心耿耿、并为大顺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优秀军事统领李岩。义军中本无多少才华横溢、文武兼备的军政大员,李岩一死,对大顺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对于李自成而言,可谓断其臂膀矣。

然大明江山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番景象却又是极其悲壮惨烈的,为抵抗大顺军入京而殉国死难者实不在少数,诸如:京营(昌平)总兵官李守荣、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使李邦华、兵部尚书张缙彦、兵科给事中吴麟征、监察御使陈良谟、兵部主事金铉……在此之前,为抵御清兵入侵,前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右参政、全国兵马总督卢象升业已先后血洒高阳、战死巨鹿!真是:“士民欲为朝廷战,殉于宗社事徨徨”!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南宋末年苦撑危局的扶世三大臣:誓死不屈之文天祥、英勇血战之张世杰、负帝蹈海之陆秀夫,此三人尽皆赤胆忠心,其精神光照日月、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大明王朝在此危急存亡之秋,竟也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慷慨捐躯之士,足见其民族精神之强盛,真是可歌可泣啊!

我一直在想:明末义军不能阻止清人入关,并在同清人一系列的战役中渐趋败亡,尽管对此我们不能全归责于李自成,但他至少应该能做到坚持严肃军纪、广施仁德;坚持体察民情、礼贤下士;坚持顾全大局、不计私利、明辨是非忠奸、知晓善恶良莠,倘若如此,大顺王朝断不至于兴亡盛衰弹指间……但历史终究不容假设,李自成最终亦没能改写中华历史、扭转浩浩乾坤。历史依然是如此公正、如此刚直,尽管有时似乎显得过于冷峻、甚至近乎残酷……

之后,各地部分义军残部、明军余部、朝野上下忠贞刚烈之士又将抗清斗争持续了数年。

这是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这又是一段极其悲壮惨烈的历史,她令后继之士壮怀激烈、热血沸腾,她又令世人为之仰天长叹、扼腕痛惜、泪湿衣襟……

这是一段何等感人至深的英雄血泪史啊!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做人做事,抑或是我们办案执法,都要审时度势、冷静思考、纵观全局、统筹规划,自觉从事实证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即使在享受凯歌高奏、鲜花美酒的时候,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否则美好的一切瞬间就会变成镜中花,水中月,如同昙花一现般消失得了无踪迹,而留下的却是深深的遗憾、长长的叹息。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如果你问我最爱的爱情故事,第一要提的就是沈先生的《边城》,比我最爱的近代作家鲁迅唯一爱情小说《伤逝》还要靠前呐!我没去过凤凰,可《边城》把那个地方的风貌人情都生动深刻地刻在我心里了。这次重读《边城》,流的泪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多,我再一次发现,在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注意到的东西全不一样,当真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只关心自己这个年龄才会关心的人和事。就像小时候第一次读《红楼梦》,只挑有关宝玉黛玉和其他姑娘小丫头的趣事看,吵架赌气啦,赏花办诗会啦,诗词摘抄了满满一大本子,成人官场世故的东西好像全跳读了过去,不感兴趣所以也记不住,或者说全不理解,因而也不予理会。每一次重读都仿佛发现了一个新大陆,都能发现以前从不注意的细节。以前自己是小女孩时读《边城》就不像这次一样注意爷爷或船总顺顺的的心理活动,这次又心疼翠翠,又为爷爷难过,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二老是个有担当的男人,能走出自己的心灵迷途,回到渡口来,接管这渡船!人生总是充满彷徨,但又总有希望,不是吗?n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沈从文说过,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那个民风淳朴单纯明了的边陲小城里,没有纷扰繁杂的感情,爱与不爱一句话就说得清。因为不爱,所以从容面对大老的上门提亲。而听着对面悬崖上二老要为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声却在睡梦中都感到甜蜜。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心向往之,又口是心非的翠翠不正是当年你我的缩影。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便永不再得。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语人生。作者的语言的确很美,文笔温厚细腻,故事淳朴清澈,平淡如水却自有芬芳。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却蕴藏着最强烈最真挚的情感。这就是大师,短短的故事让我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也掸去了心上的灰尘。点评四分,最后一分留给往事如烟。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其实看到最后,二老回不回来,娶不娶翠翠,我已经不是很关注,因为在文中他们两个的感情都没有相互表达,他们的情感作者也似乎没有描述得太强烈,因此也无惋惜、着急、喜悦等感觉。

反倒是看到翠翠爷爷去世的那一段,我有深深的感触:翠翠怎么办?唯一的亲人都没有了!翠翠才14岁!爷爷留给翠翠的家产也不丰厚!翠翠以后要怎么生活?甚至我有在想翠翠会不会要去做妓女来继续以后的生活?要知道,有不少妓女都是由于家里发生变故、经济苦难而从山里走出来,在别人的误导下被骗去从事援交行业。所以看到翠翠爷爷去世,而前文又提到边城妓女时,很是担忧,但所幸,边城人民非常淳朴,友爱互助。得知爷爷去世,立刻将消息传播出去,立刻有人派人来处理爷爷后事,立刻有人来陪伴翠翠并且以后照顾她,陪她成长。希望我们的社会,现在还存留着这样的民风民俗。

读《李自成因何失江山》所感


读《李自成因何失江山》所感

磁涧小学 叶托蕾

李自成率领农民进行起义,成为农民英雄,在夺取北京城后,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不料在山海关一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李自成的功败垂成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而他的失败也揭开了满清统治中国的一页。大家对李自成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各方面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释。

大部分人都认为,过去在历史上对李自成一直有着一种定论,那就是此人是个流寇,进了北京城后,此人贪图享受,军纪政纪败坏,所以最后失败。我以为很有道理。

由于李自成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贫苦,在长期征战中,他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并且提出“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严肃军纪,并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因此受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拥护。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再加上百姓拥护,得以迅速的扩张发展,最终成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在战争中,李自成逐渐改变了流动作战的战略,改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终于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笔者认为军纪不正,腐败涣散,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足以败军亡国。就是军纪败坏,也许这个过程短了一些。从实战的情况看,说李自成军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虽然有点夸张。淡无可否认所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之说最起码能说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读《李自成因何失江山》有感


读《李自成因何失江山》有感

磁涧小学 叶托蕾

李自成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拥有了大批的能征惯战的将士,但李自成缺乏一支完成统治治理工作的文官队伍。而且对战领区内部的独立势力没有认真扫除。古人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在获得大片的领土后,缺乏治理人才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当李自成一受到挫败,这些地区的地方势力就兴风作浪,袭击大顺的官吏,夺取地盘,给李自成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李自成撤出北京后,他的控制区的大部分都是这样丧失的。这是李自成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打入北京后,李自成在政治方面的无所作为也很让人疑惑。崇祯是死了,但太子还在。当时完全可以拥戴太子继位,李自成成为手握实权的大顺王。这样,就可以有个政权延续。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收降南明势力。待天下大定后,仿魏、唐故事,禅位登基,君临天下。可李自成在北京却什么也没有干,完全没有消除崇祯自杀带来的恶果。崇祯自杀,是一招很恶毒的政治棋子,崇祯用自己的死宣布了自己与新的顺朝的不妥协,用决绝的态度宣布,凡明朝之臣子降顺朝者皆是叛臣贼子。这是崇祯用自己的生命给李自成下的一招暗棋。可遗憾的是,李自成竟然没有觉察出来。根本就没有对这件事有所反应。这也从侧面看出李自成的领导层里没有真正的文官人才。

相反,满清政权就做得比较高明。他们不但为崇祯发丧,还宣扬自己是为了替崇祯报仇,恢复明朝江山而来。这样,满清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威胁最大的李自成集团,最大限度的减少与明朝遗留势力的冲突,并得到他们的部分支持。当然,后来他们耍赖,说自己的江山不得之于明,而得之于李闯那就是后话了。

还有李自成对文臣队伍的不重视,李自成撤出北京的时候不但丢失了明朝太子,还把明朝所有的中央管理机构留在了北京。这一批管理官吏在效忠满清后,大大增强了满清的管理力量,使得满清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个完整的治理天下的管理系统,满清是不可能夺取明朝江山的。即便是夺取了江山,也不可能顺利治理的。至少满清王朝不会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没有妥善处理好这批管理人员的去留问题,是李自成在这个问题上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大奇皇后(全集1-7卷)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大奇皇后(全集1-7卷)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前面觉得挺好的,越看后面越不好看作为一国之母,用不正当的方式以达到后宫无妃,也是无语。有句话说的好:“什么锅配什么盖”,能长久的基本上都是性格互补的,秋珉儿个性这么要强,那皇帝的个性温和才会更和谐,可是书中两人个性很相似!其次他们一起对付梁国公主,以及后面对付贵妃,一心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帝王,都让人觉得这种手段挺卑鄙的!心胸也很狭小,也让人越来越看不下去!皇上作为一个性格刚毅的男子,他拥有了至高无尚的权利,那他缺少的是什么?

美人!有了江山当然美人再多都不嫌多!

而秋珉儿要这样性格的皇帝后宫无妃,男人有钱有权又有个性,你越不让他要美人,他就越需要!因为他缺,他是皇帝他的虚荣心也会迫使他有更多的美人。相比这篇文章,我更喜欢《后宫德妃传》,不争即是争!

个人愚见,不喜勿喷

大奇皇后(全集1-7卷)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好看!好的不能再好的日子,和顺美满的生活,果然把阿琐写的故事放在过年看最合适啦!这里的珉儿真是个出色的女人,不怪皇帝为她能做到六宫无妃,“皇后不是弱者,她温柔而勇敢,瘦小的身体里有着最坚强的血脉,冷静的智慧中更有几分狡黠,她冷漠地看待世事,却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皇帝能欺负她,是凭君临天下的绝对强势,旁人没有这样的魄力和权势,怕是想要动皇后一分都不容易”。项晔爱她和不爱她,她会有不同的态度,随遇而安但不忘记初衷,有怜悯之心但不滥情,对皇帝丈夫的分寸拿捏,对嫡子女和庶子的教养劝诫,对婆婆嫔妃臣妇等等,都处理的很利落,绝不拖泥带水,真是个聪慧的人儿,这样的女子是值得拥有一份美好爱情的!其实,珉儿所有的一切,不管做的好不好,都有项晔为她撑腰,男人的宠爱永远是女人任性骄狂的底气!

大奇皇后(全集1-7卷)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这是一本讲述后宫奇女子,一位刚进宫的新皇后,如何母仪天下乃至做到六宫无妃的故事。这不是什么传统的宫斗上位的故事,因为她一进宫就贵为皇后。这不是什么圣母白莲花娇滴滴软绵绵、只会哭鼻子等人疼,莫名其妙就变聪明然后开始复仇的故事,因为她不仅貌美如花,还绝顶聪明,只为自己而活,倔强勇敢,天生的高贵气质,折服了天下人。我看着她,一个弱女子独自在后宫,明明无依无靠,却依然游戏人间,最后让皇上为她痴心不已,一生只爱她一人。看这种故事,透彻爽利,心情愉快。第一次看女子写的网络小说,文字精致、故事也跌宕起伏,每每准备掩卷,末尾又有新的情节让你欲罢不能。第一次看到皇帝和皇后能够这么和睦恩爱的故事,皇帝是文武双全的英雄,皇后是才貌双全的女神,夫妻恩爱中处处透着温暖,看着很舒心不费脑。也许我现在真的有些堕落了,不自觉地就沉溺在小说的故事里。但我还是想把这本书也推荐给你们,它已经完结,可以放心地去看。看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有看那些后宫剧的忧心和不爽,它只会让你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黑猫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黑猫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不知道编辑为什么以《黑猫》为书名,悬疑推理其实只是书中第一个故事《玛丽罗杰疑案》,其它几个故事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性原罪和欲望挣扎的深刻反思,在故事《贝蕾妮丝》中爱伦坡所形容的,极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心理情结,他这样说到:“我生病的时候读的书,大多是些不合逻辑、天马行空的书,所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催发了我的偏执狂症状…库里欧的《广阔天国的神知》、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特士良的《基督的肉身》…”,诸如此类包含哲学、宗教、神学的古老作品,成为爱伦坡诡异神秘、矛盾交织创作风格的灵感源泉。不过既然是当做推理小说来看,还是重点分析第一个故事,在《玛丽罗杰疑案》中,作者并没有从杜宾侦探现场破案侦查、多方调查取证等常规破案手段切入,而是用新颖巧妙的构思手法烘托出杜宾不落俗套的思维格局和科学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仅仅从多家媒体的报道以及一些客观事实,逐一推敲否定假象,顺藤摸瓜模拟还原出事实真相,到此故事已经结束,虽然未提及抓捕嫌疑人核实口供,读者也能感到事实如此,心服口服。案件的疑点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玛丽失踪三天,而河中发现的尸体“浸泡三天就浮尸不可能是玛丽”,《星报》断言尸体另有其人,杜宾分析后排除这种说法(78页),书中说到“其仅仅想通过几个时间点便整理出一条完整的事情发展链实在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既然破案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就是需要多种证据相互印证,“通过严密的推理不断增大概率”。第二个疑点是第一犯罪现场的复杂痕迹和杀人手法(25页),又有媒体捕风捉影,将犯罪行为强加给所谓的“德吕克太太旅馆的一群流氓”,杜宾分析后再次否定,多人杀一名女子不会出现撕破衣服打结捆绑尸体,并且费力拖拽尸体在灌木中产生痕迹,不会留下大量的犯罪证据,而且衣服、布条、帽子等证据是明显的刻意摆放,同时,独身女子前往偏远郊区被杀熟人作案的可能性最大,杜宾指出,“我们也常常感到生活中的真相往往让我们想不到,它不合常理,难以推断或预见,但是这些真相却在全部呈现之前通过很多貌似无关紧要的、完全没有联系的偶然因素给过我们提示,只有那些敏感的人才能提早有所准备,而这些所谓的偶然、机会、超出预料的事,其实完全能够和数学演算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们是能够被归纳到数学运算范畴中”。这段话是对第三个疑点的强烈暗示,“人们的直觉和自然形成的舆论有时候是靠不住的”,极少有媒体和人会注意到玛丽在死亡前神秘失踪过一周又再次出现,目击者称曾经看到玛丽和一个皮肤黝黑的人在一起,还有人称玛丽的未婚夫是海军军官,一个与玛丽关系密切、善于打水手结、与偷走抛尸船形象吻合的人。

黑猫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
记得很多年前就读了爱伦坡的作品,好像还是当时的畅销书。
这部短篇集中的第一部,应该是很典型的推理探案,并且没有很多其他风格作品中加入的一些非常规因素。之所以推荐,更多原因是作品中对于大众传媒言论和案件过程梳理的评论。对于做新闻的人来说,有所借鉴。
黑猫及其后的几部,很多是关于犯罪心理学的描述,其诗人的特质在小说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而其浪漫主义的特质,竟然也能无痕得体现在作品中,比如美人与海军军官私奔,比如为了保存她最美好的部分而留下所有的牙齿。。。(想想都要毛骨悚然。)不过,后几部读来太理论了,作为一个没法和自己独处的人,敷衍了事地读了。[捂脸]

黑猫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黑猫固然不错,故事短而惊悚。

情约让人感伤,所谓的约会竟是双双殉情。

城市孤人让人体会到老人家单独的焦虑但突然就结束了,是因为见好就收,见不好快收吗?

第一章好啰嗦。最后一章压根儿没看就结束了。

剩下的一章,只记得三十二颗牙齿。

结论为有史以来看得最不耐烦的一本书。

天浴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第一次看到严歌苓的作品,是在中学语文读本上,现在还记得名字和内容:《母亲的小鱼》。被她细腻笔触下的母亲为爱的坚守而默默感动,有一种温柔的痛苦。

        好的小说背后都是一个会讲故事的灵魂。接着看了电视剧《小姨多鹤》,电影《金陵十三钗》《归来》,书《扶桑》《陆犯焉识》。很好奇她为什么会对那些灰色的年代讲述地那么动人,仿佛有一颗子弹慢慢地击中心脏,然后无声地爆裂开来。从她讲述的故事里,也许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因为她经历过,他的父母亲,爷爷辈的亲人亲身经历过。而她正好又是个对于这些陈年往事痴迷又好奇的情感敏感的人,能够感同身受。

         《天浴》原著可能没有李小璐电影中有脱光镜头更有知名度。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老金和文文,是注定的悲剧。突然什么也不想说。

         最最揪心的是这本书里最后一篇《爱犬颗韧》。读的过程中颗韧这个出身悲惨的狗东西,几次都让我心高高地挂起,紧紧地缩成一团。一次,颗韧为了几十个人的性命豁出自己的性命往兵站跑,又饿又冷又缺氧,到了却功亏一篑,“死”在了铁丝网下。第二次,颗韧的初恋被折磨致死,在他面前断了气,他抓狂悲痛欲绝却只能决绝离开。第三次,颗韧被养育的人群殴,打伤之后被遗弃。他又伤又痛又累又饿,但还是一路跟着,尽管以他的狗脑想不明白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在他身上。但他还是不离不弃地跟着。远远地看着那群曾经粗暴地温柔对待过他的人,等待再次被接纳。虽然,这些人是恶魔,是天使。他的五个兄弟姐妹被他们剥皮食肉,而他也仅仅是因为那一丝任性一闪而过的悲悯而虎口脱身。他的老母亲因追逐带他走的车被另一辆车碾死在自己眼前。他的初恋被各种干涉阻挠,初恋情人也被他们折磨致死。小周救了被雪掩埋的他,他救了脱蹬的小周一命。他觉得自己是过来狗,帮助这些每天眉来眼去的小情侣交换“信物”,当起了月老。结果也因此挨一顿毒打被冷漠遗弃。

         可他就是不长记性。不知道他是否想过:我做错了什么,上天对我如此不公?不过他应该不会,因为他记好不记仇。他的经历放在人身上,如此血海深仇,早复仇玩命了。然而他不是人。

        最后一次,是他被缚住,等待司令员派来的人枪毙他。他孤零零地一个狗躺在院子里,挣不脱绳索,也挣不脱命运。压抑极了,结果事情出现了转机,本来以为可以被收粪的老人收养,逃过一劫。结果快要成功时人来了。在人们冲突中,他挣脱逃跑了。玩命跑,结果还是没跑过子弹和宿命。

       和“砰”的一声枪响一起结束的,是一个仅有一岁半狗龄的颗韧,和他鲜有欢乐、痛苦的狗生。

         颗韧,是藏语男子汉的意思。

云摸到草尖尖,草接穗了,草浪稠起来,一波拱一波的。简短精炼白描般的几句话却道出了草原大地的画面感,让人不由得想起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阔场面,同是描写草原,严歌苓的直白却更源于生活,更接近生活。最近迷上了严歌苓的作品,篇幅不长,篇篇让人回味,甚至荡气回肠,苦涩,酸楚,以致有种揪心的痛,又让人难以忘却。你咀嚼她的每一个字,品味她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有种悲怆,荒凉震撼之感。只有经历了那个慌乱迷茫的蛮荒时代才能写出如此生动凄楚的文字,也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军旅生活的人们才会忆起那带给她们的刻骨铭心的痛,我没有资格没有办法去经历,去看见,那个时代沉重的呼吸和脚步,只有通过严歌苓的文字去感受,去揣摩,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本以为天浴这本书是独篇,看过来才知道是有七个短篇组成,天浴是主打篇,但我更看好倒淌河,读完倒淌河后我真的潸然泪下了,一向被人看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冷冰无情的我,心却被感化了,融入了她的剧情,是什么?是阿尕那纯洁的炽烈的情及忠贞的刻骨铭心的爱打动了我,是何夏那文明与野蛮的残忍手段刺痛了阿尕以及我的心,阿尕没流泪,我却流泪了你到天边去/  我到海边去/你变成了鸟/我变成了鱼/我们永远不在相遇。当何夏与阿尕成为了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时,何夏才真正的明白他对阿尕的爱已渗入骨髓,何夏偷走了少女潮湿的心,却被阿尕带走了滚烫的灵魂。严歌苓用了独特的双线并行的片段式写法,没太看懂感觉有些杂乱,曾一度放弃读下去的勇气,可又觉得读不懂自己好没面子,一种不服输的意识驱使我又耐下性子重读一遍,终于明白了看来这种写法正是严歌苓写作的独特之处。也正是吸引人   感动人的绝妙之处。

抛开年代背景不谈

这是一本揭露普遍人性丑陋面的小说集

包括一个中篇,六个短篇,都不错

个人以为最好的还是那部中篇,倒淌河

不知是否和其生活经历有关

貌似严歌苓的小说里经常粗线这样的设定

父亲是劳改政治犯,女儿在文工团

老囚、陆犯焉识、芳华,都是如此

人性本善

但如同有光就有暗

大部分人性格中都潜藏着

世俗、功利、虚荣、阴暗的一面

只是有人能控制住自己不被蒙蔽

有人却在生活的磨砺中迷失了自己

又想起了尼采的那句话

人其实和树是一样的

越是扎根地底深处的黑暗

越要心向高处的光明

读后感《李自成(全集)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日读后感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