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我心向阳,无谓悲伤: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3)篇。

常言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书,通常老师会在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这样可以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后感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我心向阳,无谓悲伤: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3)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梵高:误入凡尘的天才艺术家n提到梵高,首先涌入我脑海中的便是他那幅《向日葵》的画作。向日葵,一直以来都是我极其喜爱的一种花。它没有柔美的身姿,浓郁的香气,仔细看过去甚至有些粗犷,但是这些却丝毫掩饰不了其迷人之处。它热烈、明亮,无论身处何地,金黄色花朵永远绚丽夺目,怒放的花盘始终不忘追寻太阳的足记。所以,向日葵被赋予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它代表着对生活和梦想充满热情,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相信对于梵高来说,向日葵在其心目中,更是有太多无以言表的特殊意义。他曾说过,“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所以,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色彩十分艳丽。亮丽的黄色,充斥着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达了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似乎是在向世人诉说,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生活的向往。然而,梵高的一生却是十分孤独的。幼年开始与父母产生隔阂,生前除却与弟弟提奥一直维系着亲密关系以外,与其他家人交流并不多。曾经试图成为一名牧师,服侍上帝,帮助陷入贫苦的人们,却因忍受不了宗教的教条而被开除公职。自此,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遗憾的是,在生前,他的画并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梵高一个人在绘画的道路上孤独前行。他试图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所有热情都倾注到每幅画上。他笔下怒放的向日葵,犹如对自我的真实写照,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那颗渴望生活,追逐梦想的心始终向着阳光。后来,他终于等到了高更。艺术的道路上多了一个人的陪伴,自然让他内心十分欢喜。可是,当梦想照进现实时,一切都显得不堪一击。因为性格不和,生活习惯迥然不同,也因为对艺术见解的不一致,高更最终弃他而去,而他却用割掉自己耳垂的极端方式,彻底告别了这段与高更的共同生活经历。自此,他的人生开始转折。他住进了精神病院,直至离世。他将自己沉浸在一个人的艺术王国里,不再试图向外界证明什么。他开始认命了,他说,“我已经接受了我不是个成功的画家这个现实”。在他拿起手枪朝自己扣下扳机时,他永远也想不到,有那么一天,他的画作会入选世界上最贵的十幅画。他到死都以为,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那一年,他仅仅只有37岁。在他不长的人生历程中,曲折的感情经历,让他一生显得更为孤苦。暗房东的女儿,最终因被拒绝,这段感情无疾而终。恋上自己的表姐,因被拒绝、被家人百般阻拦,不得不放手。后又与一个结过婚的妓女同居,终因不是一路人,经过不到两年时间,两人分道扬镳。在亲情、友情、爱情中,梵高一直在扮演者受害者的角色。他身材瘦削矮小,不修篇幅,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甚至有些邋遢,生性内向、偏执,却又热情激烈。除了画画,算得上生活白痴。这样的人,尘世生活注定会坎坷许多。又或许,如若,他不曾被世俗纷扰,不曾在尘世的生活里屡次受伤,而是待在属于自己的伊甸园里专心创作,这世上是否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梵高,不得而知。梵高,这位误入凡尘的天才艺术家,虽然不曾摆脱宿命的模样,却始终在追逐太阳的光芒。

从默默无闻到风格展现,梵高放弃了太多:家庭、爱情和平稳的生活。而支撑一世孤苦的他走下去的也不过是内心深处如向日葵那般热烈的激情。

读完此书带来深深的震撼,对梵高的生平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他的一些心情,也都能引起共鸣。自己曾似他一样渴望亲友的关注和爱,也曾似他一样因为情绪激动而做下一些冲动的令人后悔的事,也曾经常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也试想过,如果我像他那样拥有一项天赋,那我可能也是一个痴者甚至疯子。不知道是否该感谢自己的平庸才有了现在的平静,然而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有样东西支撑我活下去,我不清楚的知道它是什么。或许是对哲学的向往,或许是对自由的渴望。一直都认为自己不孤独,不惧怕孤独,但是看了梵高传记觉得自己所理解的孤独或许有失偏颇,现在有亲人的理解,有朋友的关怀,有爱人的陪伴,并没有体会深入心灵的孤独。假如自己有一天身无分文,无人理解支持,那么又能不能强大到好好活下去呢?生活没有假如,也没有倒带,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燃烧吧,释放吧,我心向阳,无谓悲伤。

一生如梦,你也在年轻时用力的与生活中的不公抗争过,你执著的认真追求过自己心仪的女孩,即便无果;你不畏教会的权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苦难的矿民;你感情真挚,用热情迎来你认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在一次次的颠肺流离中寻找生命的寄托,直到生活将你最后一丝幸福感带走。艺术家不能像哲学家一样,对待生命可以客观理性,艺术家的感情更加真挚热烈,哪怕飞蛾扑火。最近美国大法官很火的一段话是祝福一个人遭遇不幸:

I wish you bad luck, again, from time to time so that you will be conscious of the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understand that your success is not completely deserved and that the failure of others is not completely deserved either.

不过,生而为人,假如一生都如梵高,你会怎么做?无论如何,必须要为他的精神感动,至少他率真的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为他的弟弟提奥的支持感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世界有悲剧有喜剧。不过我更希望生活的样子,可以呈现出心电图的趋势,有low更有high,直到没有了生命迹象,这是一生。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心得阅读

王小波传读后感1000字(3)篇


王小波传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重走小波路

        首先说这本书,之所以减掉一颗星,是因为它确实不是典型的人物传记,似乎对于小波作品意外的王小波,并没有太多的介绍,而那一部分主要来自王小平的那本书《我的兄弟王小波》,因此,想要多了解一下作品以外王小波的事迹,可以去看看那本书,也是本书的第二参考书。

       但是,依然想给五分,是因为,一个人的作品,一个真诚的严肃写作的人的作品,应该是他此生最大的注解。尤其是当这话放在小波身上时,他是一个小说家,是一个有大量杂文存世的小说家,这些作品就是自己的立传人。因此,本书第一参考书,是王小波的作品集。

       读此书的感觉,就是隔空和一个三观相合话语投机的朋友在一起畅聊共同喜欢的王小波,以及小波作品。这种酣畅淋漓之感,却也是一般传记所不一样的感觉。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传》,感觉有所不同一样。都是绝好的书,要了解苏东坡多一些,全面一些,就读李传,视野和资料都很详实,特别难得的好书。但是读林传,却数次有隔空击掌的酣畅感,因为他是带着粉丝的热情,把详实的资料融汇了的写作。这种体验,却也是读人物传记最难得的感觉。

      况且,由于孤陋寡闻,此书却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王小波传,通过此书,链接向了很多可以进一步了解小波的途径,这很难得。

        由于书的内容很多直接来自于小波作品本身,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的会刺激记忆,跟着作者一起,一次一次回到了当初读小波作品的所有体验,感受,以及所接收的独特精神体验。

       而那些书,读完已经超过十年了。十年,似乎读过的书都忘掉了,但是哪里又曾忘掉,那当初阅读时的感知和触动,这不,一直都在吗?十多年,甚至很多个十年后,再来回顾,“这些读过的书,就体现在你生活的路上”的,何况是王小波的书。

      王小波,对我而言是有独特意义的。尽管我看书相对比较杂,也喜欢很多很多的人和作品,但是总有一些人和一些作品,他们是那样的在精神世界里占据了那样与众不同的地位,这地位如此之要,以至于当仔细去分析你的精神脉络时,会突然发现他们思想的印记很深。

       我曾在很多地方,很多场合,不厌其烦的表达,在我有限的读书视野里,有三个作家非常非常重要,绝对是我的超级男神,他们是:苏轼,罗素,王小波。

       而这本书很难得的地方,作者带着粉丝的热爱,却又非常清醒,系统的梳理了小波通过他自己的作品和他自己,所流露出来的种种精神气质和特征,比自己的感知要更为清晰,更加明白,因此阅读时便更有促膝交流融汇贯通之感。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人和书的相遇,大概是讲究缘分的吧。

      也就是在前两天,因为对一个朋友推荐的书略有了解,也因此略有微词,觉得那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造作,不真诚,虚假且愚蠢。当然,它也有它的一点可取之处。

      虽然话没有说的这样难听,但似乎还是伤到了人。我也在反思,自己有没有流入武断的行列,为了压制一下自己的冲动,想要理性的去“批判”,正想着要不要浪费个把小时去找一下这书来看,以便清醒一点去“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但是这样一想,也开始在微信读书里搜有没有那本书的过程,总觉得莫名的心情黯然,甚至,淡淡的懊恼。说不上原因,我总还以为这是因为自己想要成长成为一个更客观的人,因此在经历成长对抗自己的小抑郁而已。

     幸好,微信读书上还暂时没有那本书,我甚至去读一些很少读的小说来打发和应对这些微的黯然。而在找书的过程中,很奇妙的遇见了《王小波传》,一口气读完。终于又开始明朗:哪里是在经历成长的痛,分明就是过往的读书经验足够我通过一些节选的段落,就判断那本书是一本没有智的书,而想要强迫自己去看,这与真正的智慧,有趣,科学,思维,背道而驰的。因此才会受到心的对抗,因此黯然。

        当然感谢这书,让我在要愚蠢的接受不智时,用小波思想再次提携眷顾,兜头的清凉水下来,果然清明了很多。

     在书的最后部分,写到小波过世的场景,这是我第一次如此仔细的看他经历的死亡过程,在回家的火车上,心痛难过,泪落如珠。

        又到了樱花盛开的时候,如此绚烂

王小波传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day38                              2018.3.6                                                          《王小波传》 

王小波虽然已经走了很多年,但他的思想并不过时,反而很前卫,直到现在依然有意义。我欣赏他的幽默、他的浪漫、他的智慧,对他的文学构思惊叹不已,也怜惜他的英年早逝,正值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就这样如樱花一样凋落,但也开出了最绚烂的花朵,也不枉此生在世间走了一遭。记得林徽因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来世界走一回,不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我们 ,而是当我们离去的时候,我们可以笑着说,我也曾做一点事情的,至少我们不会后悔,也不白来一趟。”我最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余生很长,要找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过有趣的生活。希望我们都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时代三部曲,寻找的自己的主题,愿我们都能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传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被李银河的序逗笑了,活在真实中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说起来,自己的文学趣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王小波的影响。

读大学时偶尔翻到一本《怀疑三部曲》的书,从此被王小波吸引。里面的《红拂夜奔》看过好几遍。跟《寻找无双》里不靠谱的记忆一样,读完王小波这本书多年后,才突然想起,自己上高中时读过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王小波写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来我跟王小波早已相遇,只是我把相遇这件事也忘了。

然而,王小波终究不是一位可以被遗忘的作家。

这本传记,除了每章标题的形式颇能吸引人之外,内容确实乏善可陈,趣味性、可读性并不高。但对了解王小波生平,还是有一定作用。

我的路读后感1000字(3)篇


我的路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季老,久闻其名,未观其文,近日一览,不胜唏嘘。文墨之平实,诉说之动人,情感之深刻,一代大师的英姿与渊博,沁透于此,催人感怀。

人生本没有路,走完一生,才有了路。

如果你想领略季老的硕华学识,那么这本书里没有,仅是幼时的趣闻、少年的意满、留学的安逸、文革的痛楚,像是一位街坊老人,在倾诉平淡又充满故事的一生。

如果你想感受季老的胸怀修养,那么这本书里也没有,多是顽劣的故事、细碎的愿望、愤怒的控诉、欢乐的分享,时而笑嘻嘻、时而惨兮兮,普通,太普通,普通到普普通通。

若是匆匆读完,就此一声长叹,合书走人,分享新一波蓝包,那这本书实在没什么意思,不如畅销虚构小说更能跌宕动人。

此书之贵,贵在一“真”,清楚写就的兴奋喜悦是真的,懵懂茫然是真的,怨念唠叨是真的,酸楚叹息是真的,甚至书中的一场大雨、一夜风雪,一个欢聚、一次别离,都是真的,情感的世界里都是凡人,历经的世故中都是看客,胜于无数歌功颂德的“传记”,避重就轻的“自传”。

关于幼时之忆,季老写“顽劣无比”、“胸无大志”,没有课桌上的“早”和“为中华崛起”的精神,零钱不够、翘课钓鱼、老师批评、叔父责骂,上国中为了考大学,考大学为了混口饭,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少年的成长之路本就是这个样子,何必总把小孩像大人一样塑造,又把大人像小孩一样教育,该明白的都会明白,已明白的无法不明白。

关于求学之路,季老写“平淡安逸”、“艰辛晦涩”,即便到了名闻遐迩的哥廷根大学,年轻的季老对学习的方向仍是莫衷一是,时间太短、想学太多,一时间竟也不知如何是好,在确定方向后,清晨的芳草地、夜半的小阁楼、空荡的课堂上,到处都是季老这个中国学生求学的身影,语言学的路,注定与苦涩的词汇、文法相伴,也注定寥寥同窗知己得以倾诉衷肠,幸得有恩师、同乡与因缘而遇的友人,在感动、感恩与感念之间,季老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归国之路。

关于文革之痛,季老写“绝望无助”、“漠然接受”,一个留学十年,投入祖国建设的游子,一个饱经风霜,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在落后的学术环境下放弃了文学研究之路,在贫苦的生活环境下舍弃了安逸舒适之乐,这样一个学问家,竟也被称之为“反动学术权威”。当我读到季老一家老人在凌乱空旷的房间中静待着被批斗时,眼眶一次次湿润。对于文革造反派,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无能无识无德无勤的小鬼因为无产而志得意满,鲜血淋漓的大帽子飞舞在死气沉沉的天地间,被肾上腺素冲昏头脑的年轻人歇斯底里的怒吼着,曾经的革命小将蔑视的质问恩师、领导、长辈,他们那时候不要脸,现如今那些小将又凭空消失、无人认罪了,看来还是要脸的,有时,他们又戴上了另一张面具,质问现代的年轻人怎么不尊老,怎么不让座,怎么不赔钱?原来,这张脸一直都没要过。

这些人,活着没意思,死了又不敢。

看到文革就一肚子气,少给老子讲道理。

言归正传时,也该结尾了,季老,在世时未曾领略风采,去世后也仅是泛泛读了篇传记,说评价实不敢当,只能感慨,一个时代的人,走一个时代的路,那个年代,生在这片土地上,就要经历贫穷、饥饿、流离、战乱和纷争,我问长辈,苦吗?答曰:未觉苦、未觉悲,一如现在,当初的人都是这样。这个年代,生在这片土地上,也要经历竞争、压力、负担、迷茫和未知,苦吗?也苦,和历史相比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每个时代的“平凡”都充满着同样的喜怒哀乐,大千世界的世态炎凉,其间酸甜苦辣人皆有之、共之、等之。

唯不同者,在于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坏,世道如人,如果未来可见更好,即便贫穷的学生也会斗志昂扬、灿烂阳光,如果未来可见更坏,即便尊贵的英雄也将愁容不展、心如死灰,人活着,注定是要变的,不变好,就变坏,所谓的不变,等于没有希望的变坏,希望远比财富更加珍贵。所以我们学习、我们挑战、我们奋斗,不为登峰造极,只为越来越好,如此,做一凡人,又有何妨?

我的路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佛,有些人走完一生都见不到佛,佛不在极乐世界,佛就在你我身边。《我的路》是季老很有励志意义的人生独白。季老描述了自己求学与就业经历,从山东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季老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路,展现了他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 世界。他从一个也曾叛逆的贫穷少年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辉煌的背景,也曾迷惘孤独,也曾雄心壮志,一生坎坎坷坷而又多姿多彩。 季羡林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书中陶渊明的一首诗,我很欣赏: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人生太多不可知与不可测,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度过一生才是成功。无限的乐观背后,其实是对生活无限的热情!人是擅长遗忘的,阅读这本书看看那些远去的生命、时间和记忆…最好的记得,在心里…曾经的喧嚣都会变成生命中的普通一天,然后,接着朝前走…一直觉得最好的表达,就是踏实的坚持做些实在的事。人不需要艳丽的外表,简单、干净、温暖,如此甚好! ​​​读书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我的路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作者从懵懂少年直到耄耋之年,把自己真实的一生用简练 、畅达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文字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真实、淳朴。清华园清新俊逸的大学生活让读者难忘,留学德国十年同房东母亲、同祖父教授西克、同博士父亲深情相处的画面清晰呈现在面前、无形中被他孜孜不倦追求学识的精神感染打动。满腹学业归来几十年一直在北大,中途遭遇了很多政治运动,包括三反、五反,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遭遇了一些不幸,但他一直保持着一个学者的骨气(抱着一颗爱国主义的心)挺了过来,使人心生敬佩。尤其赞赏他几十年坚持不懈舞文弄墨,笔耕不辍的执着精神!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苏东坡传的读后感”推荐内容。

感谢查阅小编为你推荐苏东坡传的读后感,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我们能在过程中有所感悟。写一下有关于这部作品的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1)

今天心情不是很好,记起《苏东坡传》还没写书评,又想起东坡先生的性情才气,心情也平复了蛮多。

苏东坡传我读了进三个星期,完成阅读是在前两天晚上,那时读到苏东坡去世时,满心伤悲,恰如一个好朋友离开尘世,但是生离死别,不是人生常事,没有一本书会没有结局,正如每个人都只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是过客留下什么,决定了后人是否会纪念他。苏东坡留下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他的精神情怀,他的诗词歌赋,他的政绩,他的美食食谱,他的风流韵事等等。这些东西让人口口相传,为什么一个古代文人会让人如此崇拜,以至于今日难忘?

我们人,尤其是中国人,是记好不记坏的,我们乐于记住那些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而苏东坡做了很多善事。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被贬为地方官,一个小小的官,还是尽量维护人民,继而王安石失势,苏东坡第一个上书废除王安石的恶法,然后又不屈不挠的上书减免人民欠下的官债,最后成功了,人们又怎会不喜欢这个文人呢?很多自喻为聪明人的,总以为老百姓是容易糊弄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度量着善恶好坏,虽不善于言辞,心里亮堂着呢。

其次就是苏东坡的诗词,我不是专攻于文学的,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直觉,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时,真真切切感觉到明月皎洁,感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赤壁赋时,能感到人生渺小,也感到在困境中享受人生的随遇而安。平凡人难以走遍四方,但苏东坡的诗词带我们走四方,这无比难得。

再有就是思想,很难得的是林语堂先生还是客观的写苏东坡,他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求仙炼丹,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文人相轻,没有人成神成圣,避不开缺陷,但是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么就是一个大好人了。东坡先生达观知命这也是他可以坦然面对风雨的原因。他所逢的一切苦厄,是为民请命的结果,他光辉的人道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圣光了。

至于逸事,东坡先生一生中数不胜数,各位可以细细品读,仔细感受,也有很多人生道理。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2)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3)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词人!每当读到他的诗词时,都会多少有些心潮澎湃。他的词,没有婉转柔情和拐弯抹角,敢于直接坦荡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喜爱这种豪放的气势!平时在课上,除了苏轼的词,我也对其本人的生平有了少许了解。于是正好应老师的要求,在暑假中我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想真真正正地了解这位我心中喜欢的词人。我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苏东坡转》,书中有很多对苏轼的评价,看来在林语堂的心中,苏轼也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我喜爱苏轼这个人也正是因为书中说到的这几点:

首先他才华横溢,诗词气势磅礴,文章简洁飘逸,正如他自己评论是“行云流水”。并且除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医药、水利以及烹饪方面都有所成就,真可谓是十项全能!

其次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并且对世事从来都有独特的见解。在应试时,他自己杜撰的历史事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和判官梅圣俞的大力赏识。而且他与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合,上书谈论其新法的弊端,而且敢作敢当,自请出京。

最后就是他拥有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豁达的心态。他的人生波澜起伏,在经历了“乌台诗案”,险些被杀,然后被贬黄州之后,仍然没有唾弃这人世,写下了《定风波》和《赤壁赋》等名作,在其中将他的豁达尽显无遗,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似在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甚至在年迈之时,他被发配到儋州后依然在教书授学,展现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这是内心真正的强大!

对于这最后一点我非常的有感触,想想苏轼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飘忽不定,但是他依然用他那豁达的心态挺了过来。不妨再想想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会气馁,甚至出现大学生跳楼的事件。我只能说,这些人在苏轼面前是显得那么那么的微弱和渺小。正想书中最后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他的心永远是快乐的,就好像那“一蓑烟雨任平生”!

现在,我对苏轼已经不仅仅是喜爱,更是由衷的敬佩!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后感1000字(3)篇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仓央嘉措诗歌真伪对比分析】

仓央嘉措六十几首诗歌的汉语译本,我藏有以下好几个版本:

于道泉——《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1930年,66节62首

刘希武——《仓央嘉措情歌》,1939年,60首,五言古绝

曾缄——《六世达赖情歌六十六首》,1939年,66首,七言绝句

王沂暖——《仓央嘉措情歌》,1980年,74首

庄晶——《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1981年,124首

于贞志——《仓央嘉措情诗》,60首,七言绝句

伊沙——《仓央嘉措情歌》,2004年,74首

苗欣宇/马辉——《仓央嘉措诗传》文学研究

吴俣阳----《相见何如不见时-仓央嘉措情诗传奇》

马宁川——《仓央嘉措诗传——我就在这里》文学研究

苏缨 毛晓雯——《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仔细对比分析几个版本后觉得:“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曾缄译文“不负如来不负卿”,成就了情僧仓央嘉措。

就拿这首诗举个例子: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注:此诗后面两句被认为是经典

中的经典,但实际上此诗只有前面两

句是仓央嘉措做,后两句曾缄所加。

于道泉的译文是: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

今生与佛法的缘份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

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王沂暖的译文是:

若随顺美女的心愿

今生就和佛法绝缘

若到深山幽谷修行

又违背姑娘的心愿

………

其他我不一一摘录了,明眼人一看便知分晓。再对比一下流行的各托名或仿照的几个文本的来龙去脉:

托名作品 ---作品1:

那一天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及以下几句的各种组合: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瞬,我飘然成仙,不为求长生,只愿保佑你平安的笑颜。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歌,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1000字(3)篇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沦陷在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里,与无数憧憬爱情身陷浪漫泥潭的小姑娘一样,羡慕她与荷西的旷世奇缘,满心期待着自己的英雄会在某个瞬间出现。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她热爱的沙漠憧憬的荒芜,她追求的极致的美纯粹的爱情,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一旦方向笃定再苦也不算流浪,只要精神有依附颠簸也是成长。

佩服作者的文笔,似乎在某个刹那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她不被理解时的孤寂,看到了她被自卑压的喘不过气时的混沌,体会到她失去一生所爱痛苦不已时的绝望。

她一颗流浪的心最终还是归于安稳,留给后者的却是无尽的思考,钟情于她放荡不羁的个性,也深知自己的胆怯和懦弱牵绊着自己无法做到和她一样的洒脱自在。可一颗不安的心早已跟着她去流浪。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三毛,我们都向往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都向往至真至纯的爱情,只是这些东西,在现实中被苦苦逼迫而悄悄隐藏。我们声称自己辛辛苦苦在钢筋混凝土的笼子里工作,是为了生活,经历过几次无果的感情后便不再相信爱情,随之听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冠冕堂皇地打着繁衍生息的旗号。可这些不叫生活,只是活着。我们大多数人已经背叛了那个最初的自己,那个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自己,苟延残喘地活着。我们每个人又都不是三毛。我是相信天赋异禀的,她从小就有着文字方面的天分,这是我们常人强求不来的。家庭出身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淡泊名利的品质,她所处的时代,她的父母,她遇到的良师益友,她的漂泊之旅,她的数段感情与创伤,甚至小学时受到老师的侮辱,都决定了她生命的不可复制性,都促成了三毛独一无二的存在。

撒哈拉不哭泣:三毛传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三毛的生平,用了很多很美的句子,只是还是更推荐直接去读三毛的那本撒哈拉沙漠,更能了解一个鲜活的三毛n滚滚红尘n起初不经意的你,n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红尘中的情缘,n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想是人世间的错,n或前世流传的因果。终生的所有,n也不惜获取刹那阴阳的交流。来易来去难去,n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n爱与恨的千古愁。本应属于你的心,n它依然护紧我胸口。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来易来去难去,n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n爱与恨的千古愁。于是不愿走的你,n要告别已不见的我。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n跟随我俩的传说。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n跟随我俩的传说。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n跟随我俩的传说。”n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我心向阳,无谓悲伤: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