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读后感

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读后感

跑步革命:跑得更快,更有效率,不受伤的姿势跑法读后感300字(3)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跑步革命:跑得更快,更有效率,不受伤的姿势跑法读后感300字(3)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跑步革命:跑得更快,更有效率,不受伤的姿势跑法读后感300字 第(1)篇

作为一名跑步爱好者,以前就听说过罗曼诺夫博士和姿势跑法。最近抽空读了一下这本书。一本400多页的书只花了不到三小时就看完了,实在有些走马观花。其实读了几节之后,就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些太过技术流,所以后面也就是草草地翻阅了一下。

跑步是一个入门门槛极低的运动,要的无非一双鞋、一条路。但是想要不断地取得突破,还是一件挺难的事儿。罗曼诺夫博士的姿势跑法,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跑法,光脚跑步时自然就会用前脚掌着地。书的第一部分第四节就探讨了跑鞋选择的问题,作者对于跑鞋的态度与我们一般接触到的观点有很大差异。作者认为合适的跑鞋应该是平、薄而柔韧的,大概市面上的马拉松鞋应该属于这一类。对于作者的这种观点我还是持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个跑步老手或者大神,这是没问题的,但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跑鞋的缓冲功能还是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的。

看完这本书我仍然认为它的受众应该是资深跑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否则,书中的很多方法恐怕也难以实现。其实跑步是天赋决定上限,训练决定下限。从开始跑步到现在一年多,似乎也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像是书中的一些力量和柔韧的训练动作对于我来说还是很难去完成滴。而力量、柔韧性又是制约你能否更进一步的因素。

单就跑姿来说,姿势跑法将跑步动作分为关键跑姿、落下、上拉三个阶段。十节课程中有六节在讲这三个阶段。除了多各个阶段的技术动作进行讲解,作者认为知觉能力同样重要。就像看完这本书后,我在跑步时也会试着去模仿姿势跑法,不过至于动作到底是否规范,可能也只有找个机会进行拍摄才能了解。换句话说,自己的知觉能力还是不够强。除此之外书中讲到的小步幅高步频,应该已经是避免受伤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书中提到了一个有关“大猴子小猴子”的试验,再次证明了训练计划应该具有个性化,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其实跑步何尝不是,跑得轻松、舒服就好。如果真的打算去练习姿势跑法,估计是要费一番周折的:模仿、拍摄、纠正,构成一个循环,再加上力量和柔韧的训练,相信能有所成。还有就是如果真的想练,还是去买本纸质书吧,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翻看琢磨的,电子书翻书不太方便。对于我这样一个暂时只想随意跑的爱好者,这种技术流的书,可能真的走马观花地看看就好。

跑步革命:跑得更快,更有效率,不受伤的姿势跑法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值得一读nn虽然很早就知道,前脚掌着地是更高效、更保护膝盖的姿势,但苦于无法形成这样的落地习惯,并且受到知乎内的一些达人观点的影响,一直在全脚掌和后脚跟着地之间切换。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前脚掌着地才是正确跑步姿势,人体的足弓就是为了减缓落地冲击对膝盖的影响,毕竟我们两万多年前的祖先们追赶猎物时并没有耐克穿不是么。而后脚跟着地跑法就像是跑一步踩一脚刹车,不仅无益于速度,更对身体有害。另外,据说台湾有一位全脚掌着地的马拉松冠军就喜欢全脚掌着地,而他似乎说过穿着脚跟垫高的跑鞋不容易形成全脚掌着地的习惯。这本书也说,练习前脚掌着地需要一双轻薄柔软的鞋。所以可能目前气垫或者机械减震越来越高的鞋子也是阻碍形成正确姿势的一个原因吧。言归正传,这本书不仅仅解释了前脚掌着地的正确性,并且给了几个静态动作的练习帮助形成上拉pose下落三步定位动作,还给了许多拉伸的动作帮助更好地保护自己。总体而言是学到了点东西的,但是这本书很老了,也没有漂亮的插图和严谨的数据,并且一些不合事实的言论也使得我对作者的观点持有怀疑态度。也许,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其真理性,那就待冬日过去就跑起来试它一试。

跑步革命:跑得更快,更有效率,不受伤的姿势跑法读后感300字 第(3)篇

这是本体育教育的科普书,主要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出发,为读者阐释了如何用正确的姿势和训练实现“跑的更快更稳定且不会受伤的目的”。全书从头到尾浓墨重彩的解释了一下“关键跑姿”,要求跑者以视频记录的方式去贴合“关键跑姿”的跑法,还有很详细的训练方法与配图。后半本还有关于肌肉训练和马拉松训练的建议。整体来说干货非常足,但干货足可能对某些读者来说略显枯燥,最好阅读目的性强一点,跟着它的示范一点一点进行练习,这样知识的吸收会好很多。另外,我自己也在实践这种跑法。在去年五月完成十字韧带的手术并卧床两个月之后,在慢慢恢复身体,确实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对膝盖的保护。从十一月刚被医生允许跑步的配速9:30的三公里到前天配速7:11的五公里,提高异常明显。这书里标记的五公里最差成绩是30分(配速6:00),全马是3小时30分,完完全全就是鄙视我们这种一般人。不过慢慢练起吧,争取可以早日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半马和全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无伤跑法》读后感


王联锋

如今在中国,跑步已成为发展最快、大众参与度最高、最受社会关注的运动之一,马拉松的火爆也代表着大众跑步潮流的兴起。
说起跑步的好处,可谓不胜枚举:有效减肥;提高心肺功能,从而帮助你长时间有效地工作而不会过度疲劳;预防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这些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缓解伏案久坐带来的颈肩腰腿不适;消除焦虑和抑郁这两种最常见的不良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和减压;有利于骨骼、关节、肌肉健康;改善睡眠质量等。这些都是跑步的生物学作用。另外,跑步除了带来健康,还能让你更有毅力,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充满成就感(例如完成一场马拉松比赛)。通过坚持跑步,最终会成为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并且积极上进、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
然而,当人们开始投入跑步运动时,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认为跑步很简单,人人天生会跑,不需要学习,顺其自然;另一种是在具备一定的跑步经验后,盲目追求速度,过度追捧马拉松,缺乏科学跑步与训练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减肥失败、伤痛高发、练得辛苦却进步缓慢等。
所以,对于我们这种跑步“小白”来说,《无伤跑法》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书具体而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关于跑步的常识。比如:跑鞋的选择,是大点好还是小了好;跑步时间的选择,是晨跑更好,还是夜跑更好;跑步前应不应吃饭,跑步后应不应加餐,选择什么样的水果和食物;如何补水;选择什么样的跑步姿势;跑前如何热身,哪些动作是正确的,多长时间;跑后给肌肉做拉伸、放松,规范的跑后拉伸究竟应该怎样做;如何选择一些经济实惠的拉伸道具;如何控制呼吸和频率;跑步为什么会岔气等等。
一个正确的方法,将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并掌握书中的内容,一生快乐、健康跑步。

读《没有不受伤的船》有感作文


读了一遍《没有不受伤的船》这篇文章后,我的感受极深,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领会了一个道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历史悠久的西班牙造船厂里,有一个陈列室,里面放着造的船的模型,进去过的人都为之震惊,因为,在这些船的航海历史中,竟没有一艘船没有受过伤。

当我读到“这正是西班牙人吸取智慧的地方:所有船舶,无论是什么用途,只要到大海里航行,就会受伤,就会遭受灾难。”我如品茶一般细细地品了品这意味深长的话语。是呀,只要是下过海的船就一定会经受风风雨雨,经受磨难,可那些船舶从不因为受到伤害而从此不再航行。这不正是像我们的人生吗?我们是那些船舶,我们只要下海航行,就一定会经受挫折,我们如果因为遭受了磨难而怨天尤人,如果因为遭受了挫折而自暴自弃,如果因为受到伤害一蹶不振的话,我们怎会成功,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价值?

《 没有不受伤的船》这篇文章对我的教育太深了,让我不再被挫折打败,不再被困难打倒,它让我随时告诉自己:“抛掉烦恼和失败吧!小船,扬起你的自信的风帆,向胜利的彼岸驶去。”

《跑步,该怎么跑?》读后感


《跑步,该怎么跑?》读后感

跑步的能力似乎与生俱来,这让很多人认为跑步没什么技能可言。做为一项普及度最高的运动,似乎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而真的知道该怎么跑么?

小编曾经和很多人交流过跑步技术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无外乎三类:

1、觉得跑步应该遵从所谓的“内心”,怎么舒服怎么跑,哪有什么技术可言?这类跑者大多跑了一段时间,也看了不少跑步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似乎行程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跑步技术。怎么舒服怎么跑的方式,其实是顺从了身体各部分肌肉的现实状况,强壮的肌肉就让其多工作,较弱的肌肉就让其少工作,也不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率,力的分布是否正确和平均。而且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肌肉和心肺能力能够随着训练提高,而骨骼的排列,关节,筋膜和韧带变化有限,长期给予不正确的力冲击会造成各类伤痛。

2、觉得自己就是为了健康随便跑跑,偶尔参加个半程马拉松娱乐一下,不是为了争成绩,这样跑不会有什么风险。所以根本不需要关注那些“专业的”东西。这类跑者如果真为自己的健康将会常年累月的跑下去,而长久的错误姿势看似没有风险,但是“水滴石穿”,长久不正确的用力终会有一天给关节或是骨骼带来伤痛。

3、跑步的成绩非常不错,全程马拉松马可以进3h30m,3h10m甚至3h。觉得自己不用调整姿势,只需要按照自己已经实践过的训练方法,增加训练量,提高训练强度就行了。而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艰苦训练换来的,当达到一定高度时绝非单纯依赖增加训练强度或是里程就能像原来一样大幅提高运动成绩。此时微小的提升都意味这巨大付出,还是认真考虑一下通过调整跑步姿势赢得跑步效率的问题吧。否则更高强度的训练只会一遍遍的强化错误的肌肉记忆,让今后的提高效率越变越低。

《跑步,该怎么跑?》(pOSE METHOD OF RUNNING)恰恰就是一本讲述跑步技术的书。作者尼克拉斯.罗曼诺德博士是来自俄罗斯的美国田径教练,成长和工作的两个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强的两个田径强国。他提出的“姿势跑法”并非什么新鲜技术或是创新科技。而是建立在运动解剖学,动力工程学等科学理论上的分析,然后将其在多年的教练实践工作中总结成了一些要点:

脚呈S型姿势

不要用脚跟着地,而用脚掌前缘

转化重力为身体前进动力

注意力放在抬脚动作上

跑步快是由于步频高

书中有大量配图。透过那些人形的肌肉图,仿佛看到了一堆连杆,交点在力的作用下,按照最优的线速度,角速度进行运作(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看一本叫《理论力学》的书,对此有详尽讲解)。也许正确的运动的姿势就是高效的运动机制所呈现出的效率之美。

书中除了姿势外,也有各类相关力量训练的介绍。没有过多创新,但内容翔实而且有大量配图。对照《人体解剖学图集》很容易理解。也讲到有关伤病,选鞋等跑步的方方面面。

运动书籍和其他最大不同在于,其他书籍看过就掌握了,而运动书籍看过只是了解,还需要不断的训练来领悟,实践。而这个过程最痛苦的莫过于要逐渐适应一种你不习惯的姿势,按这种姿势你跑的不快了,训练量也下来了。从原来的每月300-400km到现在的200km出头。可如果想跑的更快,更长久。这似乎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学会正确的姿势之前意味着你只能将原来几年习惯的跑步姿势彻底忘掉。

目前该书有台湾中文译本,译者徐国锋是台湾著名业余铁三运动员。建议所有有志于长期坚持跑步锻炼的跑友都找机会认真读一下该书。刚开始跑步的朋友也能从本书全面的了解跑步做为一项健身运动的方方面面。

《跑步,该怎么跑?》读后感_2800字


《跑步,该怎么跑?》读后感2800字

《追风》——尼可拉斯·罗曼诺夫博士 约翰·罗伯逊《跑步,该怎么跑?》笔记

人类一直憧憬天空,其实追风的感觉一样,很舒服!——题记

跑步是一向不跑的。但后来发现跑步反而是最要求场地,同伴的,于是离开各种各样的球场,开始在楼下小区,一圈一圈悠悠地跑着,感觉特别舒服。兴致来时像回到了追风前面的时代,真好!

跑步的书,第一次看,也跟着看了一下视频,总归比胡乱撒野,来得正经,且将一些笔记摘录,慢慢尝试终会有所得。

一、领先的特征:

领先者的特征:跑步时要一直调整你的身体。步伐要轻、要快、要柔。仔细听你的脚步声,而且有意使那声音逐渐变小。当你的脚一接触到地面,就要马上去感觉后大腿肌群快速的收缩。控制你的呼吸,表情不动声色,不要有多余的动作,保存你的能量。最重要的,要享受跑步。

二、姿势跑步法的的理念

姿势跑步法”的基础理念在于:精确掌握关键姿势,其他的姿势就会随着它一个一个结合起来。

用最少的肌群来跑步,把无法帮助身体前进的多余动作减到最少,好的跑者可以以最小的冲击、最少的力气,轻松地从重力中获取速度。轻巧地从路面上轻盈掠过。

在跑步的机械力学中,所有的动作可以说都是从向前落下开始的,接着快速转换支撑腿。

简言之,优秀的跑步技术是一门放开身体自由落下的艺术。出现速度最快的时间点就是身体快要往下倒时。抬脚踝的目的是提供向前的势能,要跌倒的瞬间,抬起的一侧腿在防护机制作用下,自然向下,完成支撑点转换。发力点始终是朝臀部抬起脚踝。

三、姿势跑步法的动作要领

1.让全身的肌肉保持放松。

2.不管是支撑还是落下,从脚踝开始使你的身体保持整体挺直前倾.

3.肩膀、臀部和脚踝保持在同一直线。

4.腿始终要弯曲,支撑脚在跖球部形成支撑点,使身体呈S形。

5.双脚转换支撑点的速度要快。

6.在转换支撑点时,利用后大腿肌直接把脚踝从地面朝臀部拉起,此时脚踝与支撑脚成“4”形。但只要脚掌一离开地面就要让后大腿肌群停止出力。

7.尽量减短支撑时间。

8.脚掌支撑在地面时尽量不用力,保持放松与轻巧。

9.不要用脚掌或脚尖蹬地,只是向上抬。

10.脚掌每一次的着地点要落在通过臀部与膝盖的直线之下。

11.当脚掌一落地,立即开始把支撑脚的脚踝从地面朝臀部向上拉起。

12.加速时不要加大步伐,或是刻意加大动作的幅度(包括手和腿),它们是加速的结果,而非原因。

13.不要让你的膝盖和大腿前后摆动得太远。

14.不要让脚踝前后摆动,它们只是上下移动而已。

15.抬起脚踝之后,使大腿和膝盖保持放松。

16.不要太过在意跨步与落下,只是抬脚。

17.你的双腿并非依靠任何其他的肌肉活动,而是随着自身的重量,受重力、肌肉收缩力与动力的作用自由落下。

18.脚踝始终保持放松的状态,不用刻意内缩或伸直。

19. 尽量减少两脚腾空的时间。不要刻意驱动身体前进。

落下的动作:(1)你要做的只是放松肌肉,然后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左摇右摆,再让它自然向前落下。(2)起脚落下时,另一只脚要从支撑位置移至抬起位置,然后两脚轮替。(3)那就是稍稍提高身体,然后让脚部顺着身体移动。最后这个动作,是身体提高,不是弹起。它只是利用肌肉伸缩力带动身体的位置,让它几乎不着痕迹地远离地面。

当你体会跑步感觉的技巧越来越熟练,你就会对关键感受越来越敏锐,像是肌肉的柔软度、加快步频时的轻松感和整体动作的流畅性。在锻炼的过程中最明显的感受信号在胸部的位置,你会开始把它当作是一个加速踏板:你发现加快速度唯一要做的就是从太阳神经丛(solar plexus)发力向前推,增加你前倾的角度,那你自然而然就能跑得更快。若把胸膛拉回来,你的行动速度就会自动变慢。

步频是跑步时双腿转换支撑点的频率,它是好的跑步技术的精髓。转换支撑点时,我们开始自由落下,然后让重力带动我们前进。支撑点转换得越快,重力的干扰就会越少,我们也就跑得越快。就是这么简单。

高步频不需要肌肉用很大的力气。相反地,你应该尽量在跑步过程中避免肌肉用力与紧绷。专注运用肌肉的伸缩力,将脚抬离地面即可,这当中唯一要耗费的力气就是阻止脚和地面的碰触机会,并全力注意加快步频与身体落下前进速度之间的协调,这样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跑得更快更远,直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

一切从把脚移开地面开始,然后身体向前自由落下,接着在几乎没有抬高身体的情况下,开始跑。就像你在前一章所练习的动作一样,把你的脚掌直接从地面朝身体拉起,然后顺着重力放下,开始向前移动。在放下的一瞬间,同时把另一条支撑腿从地面尽可能快速地拉起。随着这些动作地不断重复,你将完美地向前跑去。

躯干本身不用做任何事,但底下的双脚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时,你就会感觉到躯干在加速。身体两个部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你在寻找的感觉:身体躯干部位通过重力不断加速,而双腿部位只是加快转换支撑点的频率。

上半身不自觉地弯腰的纠正:“姿势跑步法”中所提出前倾的概念是指整个身体,而非只有上半身。

跑步只是把支撑点从一条腿转换到另一条腿而已,就这么简单。有一瞬间,你的一条腿以“关键跑步姿势”支撑在地面上,下一刻的支撑点已经转换到另一条腿上。所以你唯一的目标是尽可能加快“关键跑步姿势”在两条腿间的转换速度。跑步动作即在两腿交替中产生。

跑者只要把支撑脚从地面朝骨盆下方抬起,跑步动作就开始了。让腿抬起来的力量完全来自后大腿肌群(hamstring)。后大腿肌群会开始释放支撑腿的压力,并定位好小腿和脚掌要朝臀部哪个方向移动。交换支撑点时,只要去想把支撑脚从地面抬起

四、姿势跑步法的自我检验

从跑步动作中要判别出“关键跑步姿势”,有三种鉴定方法:平衡、势能(potential energy)和弹力。

当你跑的时候,你可以一再地迅速检查下面的清单,直到它变成像是你再也忘不了的祈祷文为止。

检验“关键跑步姿势”:够放松吗?保持平衡了吗?是否以跖球部着地?着地点刚好在身体下方吗?膝盖在一直保持弯曲吗?

(2)检验自由落下:肌肉是否有紧绷感?身体有哪个部位形成制动效应了?身体是否打直前倾?

(3)检查脚掌拉起:是否拉起脚掌而非整条腿?脚掌是否一落地就立即拉起?是垂直向上朝臀部拉起吗?当你越来越熟悉这些像祈祷文般的原则之后,你可以把它们缩减成三个节拍:姿势—落下—拉起(pose-fall-pull),姿势—落下—拉起。顺着这些原则上路起跑时,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跑步的动作本身,而不再是跑步的结果上。你不再去想你跑了多远或多快,或是你跑得有多累,而逐渐让自己单纯沉浸在跑步的本质中。

其中真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膝关节必须保持弯曲、身体持续往前落下、以跖球部着地、尽快抬起脚、躯干在过程中保持稳定不晃动、把注意力放在高步频上等。

检视躯干是否在平静状态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跑步时两手交握成拳,向前平伸至与肩同高,如果注意到你的手往左或往右偏得很严重,就代表你的腿用力推蹬了。同样地,你可以将两手放在背后,这时你会对臀部和腿部的动作特别有感觉。

读《让反馈更有效》有感


读《让反馈更有效》有感

我会反馈吗?

掐指算算,教书已经十五个年头,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特别是和学生交流这一块,自认为还是很有心得的,我一直认为反馈是相当重要的,但是看了《让反馈更有效》一书,才发现自己的浅薄,除了仅有的几条,自己做得还过得去之外,绝大部分都没做好甚至没做。书中提到反馈是学习的生命线,更提出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看到这句话,我真心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了。

看完这本书,顿时觉得茅塞顿开,对以后自己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字2024里行间,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条: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反馈真正有效。

认同学生的感受给我的感触最深。书中说到从长远看,通过你当然能做到!或者类似的说法,强迫他们从消极情绪中解脱,不如接受和尊重学生的感受具有更积极的作用。这点说得极有道理。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叫小乐,父母离异,跟爸爸一起生活,但是爸爸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基本是零,不要说学习了,单单是衣服吧,就能看出个xxx不离十了。每次一到国庆、中秋、劳动节等放小长假,他就会到妈妈那边去住几天。这几天,妈妈会给他买新衣服、新鞋子,带他去玩,去吃好吃的。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他爸爸就会把他从妈妈那边接回来。第二天要上学的时候,也是我最头痛的时候,每次都一样。早自学结束了,他还没来上学,打电话过去,他哭着说要妈妈。家里人也劝不了他。作为我,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对他说:小乐,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很想要妈妈是吗?你能说说原因吗?仔细听他说话,慢慢稳定他的情绪后,再对他说:小乐,我非常明白你现在的想法。要不你现在到学校来,老师和你一起想想办法,你觉得好吗?这一招屡试不爽。过不了多久,他就会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等到空闲时间,我就和他一起聊聊他的妈妈。其实孩子也明白,只是因为没办法及时转换角色,才会每次小长假结束后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此时的他需要一个人来理解他的心情,认同他的感受。可是我也明白,我能做的只有这些,小乐才三年级,这样的方法还是奏效的,我一直担心等他再长大一点,不知道会如何?希望小乐自己会慢慢调整过来。

表扬要得当,这是我很认同的。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常常这样去做,说实话,我不太表扬学生,我总认为,这是孩子应该做到的,不需要表扬,否则只会让他们认为这些是外加的,而不是自己应该做到的,一旦没有了表扬,那么他也将失去做这些事情的动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学生完成作业任务后,我们常常会听到你完成得真好!你完成得又好又快!你是第一名!我很少甚至不说这样的话,完成作业本就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是他的本职工作。我会帮助学生作出自我评价。比如我们经常在课堂看到的一种情况,就是老师的问题一出,学生立刻举手,而有的老师则会表扬这个学生举手积极。我会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描写的特点,你自己觉得做得如何?要不要再考虑一下?每次家长会上,我经常对家长说要学会对孩子说鼓励的话。表扬是终点,往往在学生做完事情之后给予的反馈。而鼓励是中转站,是下一个起点,鼓励除了肯定,还有期许的指导。这可以是在学生做完事情之后给予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朝新的方向努力。也可以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的反馈,让学生重新振作充满自信,继续前行。但是也要避免经常的、不名副其实的和过度的情况,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面对我不会做的情况,要学会让学生忙碌起来。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数学比较差,特别是应用题,有的时候,当他看到数学励老师很忙,他就会过来询求我的帮助,而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周老师,我不会做。书上说,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不要马上插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替他们做,否则只会让学生的依赖心理更重。我让他把不会做的题目读一遍,自己试着找出关键词,然后让他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刚开始他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能把题目做出来了。我会及时鼓励他:这道难题经过你认真的思考,找出关键的对应量,这个方法真不错,你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以后遇到困难,你也可以试着用这个方法,你觉得呢?说不定你以后还可以去教其他同学呢!

要强调任务,而不是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给出这个任务有点难,给你造成了一点麻烦是吗?之类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任务本身比较麻烦,不是自己的原因,给学生继续应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自信和动力。大部分情况下我还是有这个耐心的,但是遇到以下两种情况,我就把这样的做法抛之脑后了。一种是上课时我讲了好多遍可是他仍然不会做,我就会显得很生气:上课时我讲了那么多遍,你在听什么?不懂还不听,怎么能学好呢?另一种是我一对一教了他无数遍,他还是不会做,我就会着急起来: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题目我讲了这么多遍你还是不懂?你有没有听我刚才讲的?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在那个当下,真的是忍不住了,毕竟还有其他学生要教,其他的工作要做。这点以后一定要努力克制并改正。

无评价日,这个我真是第一次听说。我常常认为孩子是非常需要老师的评价的,甚至认为我的评价会让学生变得更好。但书上说,成年人非常善于评判孩子,我们经常使用应该怎样的评语,但是,过多的评判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影响师生关系。同时还提到,研究发现少年最不喜欢被父母评判。书中建议我们通过问如果会发生什么事?来判断是不是真的重要。这个对于我来说,效果的好坏是不可预知的。国外适用的,不一定中国就适用。别人适用的,不一定我的学生就适用。书上没有说到底是一星期一天的无评价日还是两个星期一次或是别的,书上也没说到底是对统一对全班实行无评价日还是分批实行。实践出真知。新学期,我尝试一下。

合上书,我很清楚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但只要心中有学生,就一定能做得更好,让反馈更有效。正如布兰德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一书中写道:给学生反馈是相当有技巧的。它不是发生于真空中,而是发生于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

《翅膀受伤的天使》读后感300字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叫《翅膀受伤的天使》的书。我喜欢这本书中的其中一个故事,因为我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时候一样,对所有的东西都怀有好奇心。

这个故事是《蒲公英》,这里主人公小时候爱采长有绒毛的蒲公英来吹。我小时候也爱采这种蒲公英,一般都在清明节前后才有,秋冬季节是没有的。起先我吹蒲公英的时候不知道那就是它的种子,后来6岁左右看了《哆啦A梦》的动画片才知道蒲公英就是靠风来传播自己的种子,我们在吹的时候提供了风能。

这个故事有一个自然段还让我体会到了二战期间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当我读到这句话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间寻找野菜么?时,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悲惨。

这个故事我反复读了四遍,才有所感悟,不知道其他同学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跑步革命:跑得更快,更有效率,不受伤的姿势跑法读后感300字(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