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无问西东有感800字

观无问西东有感800字

观《无问西东》有感1400字。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观《无问西东》有感14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当张果果这段独白出现的时候,我思绪万千,泪水纵横。一部电影,横跨四段时空,跨越近百年的历史,用四段清华学子的故事,给了我人生中许多未知的答案:人活着只为活得真实,从内心出发,随心所动,无问西东。

即使四代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想法,那便是追随自己的内心,选自己内心所选,积极面对生活,保持本我,恪守真心。

吴岭澜受到大潮流的鼓动,一心想学实科救国,但经梅贻琦的循循善诱,明白了真实,遵循了内心的选择;当沈光耀勇敢弃笔从戎,迈出那沉重而艰难的一步时,他便做到了追随内心所想!为了衣不蔽体的孩子们,他不顾一切地给他们投送食物,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李想,虽然为了一己私利而逃避了责任,但他的后半生仍然可歌可泣。为了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误,他扎根边疆,救死扶伤,这是他的选择;现代社会尔虞我诈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常态,但张果果坚定自己的选择,敢于冲破现实的迷雾,帮助了四胞胎姐妹一家。四代人,充当了当前社会的一面折光镜,折射出现实的种种不堪以及每个人在冰冷现实面前所保有的温度。

这个社会,听到的和看到的常常会令我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们的念头来。有多少人为了社会地位与利益,违背自己的内心,为了区区一个名利和社会地位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反目成仇。一天天,一年年,面对的都是虚伪的自己,面对的都是你争我斗,像极了宫斗剧。这些人永远都躲在襁褓里,当个婴孩,违背种种。他们,被利欲焚烧,被世俗埋没,寸步难行!就如官员,初衷是为了百姓,但到头来呢,却是贪赃枉法。只要我好,管你们是死是活。贪官的行为就是丢失本我的表现,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内心。

影片的最后,屏幕上出现了致最珍贵的你。是的,每个人都是珍贵的,也是真实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一定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面对纷繁扰乱的社会,能够坚守那份真心实属不易。一生真的太短,一瞬真的好长,我们哭着醒来,又哭着遗忘。一天天的重复,一样又一样的重复。我们哪天不是机械地活着。盲目地活着?将自己交给书,我们就觉得真实。不,那不是真实,只是踏实而已。

我问自己,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所选的道路,真的是我内心想要的吗?我真的不后悔吗?到底什么才叫真实呢?今天,终有所悟。真实,便是坚守自己的初心,随心所动,敢于同世俗抵抗。那么,面对许许多多的未知,我还有勇气前来么?会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内心的选择,父母给了我生的希望,成长给了我前进的勇气,我所经历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恰到好处,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自我,那是真实的世界,也是真实的自我,只不过是我自己不敢去挖掘我的真实罢了。

所以,我告诉自己,必须要像沈光耀等人这般,敢于迈出哪一步,真正做到不为世俗所羁绊,随心所动。这就要求我,也要求我们每个人从世俗中挣脱出来,从自私的襁褓中脱离而出。坚持自己的本心,坚信自己的珍贵,坚守自己的阵地,抛弃各种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问西东,只问本心,才能不为自己找到千千万万种理由逃避现实,以此迎合世俗,从而走上一条不归路。每个人都很珍贵,每个人都会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亦会被周围影响。所以,在各种选择面前,一定要坚守内心所选,做无愧真心的事,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无问西东!生而为人,由心而活,不顾言语,不顾浪潮,不顾世俗,立德立言,只问初心,心之所向,不问,西东。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观《无问西东》有感 2000字


念念不忘,可有回响
——观《无问西东》有感
刘钰君
指导老师:赖海宁
两情相悦如往常,道世事无常。生变幻,当头棒,猝不及防。你我曾如鸳鸯,儿女情长,执子之手盼白首共烛光。念念不忘,可有回响。心已伤,百孔千疮,我已遍体鳞伤,仍然故作强。
——小时《望》
《无问西东》跨越时空,从1921到2012,以四个不同的故事诠释了对“无问西东”的理解,并提出了追求真心的方法,“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1962的爱情中,或许大多数人会感动于王敏佳和陈鹏的爱情故事,而我却为刘淑芬和许伯常的故事所唏嘘。一如影片所述,刘淑芬与许伯常本自情深,在刘淑芬供许伯常上完大学后,许伯常却不想娶刘淑芬了。于是刘淑芬摆出泼妇的架子拿着刀逼上门去,逼着许伯常娶了她,并在婚后性情大变动辄打骂。是,她捏造事实,构陷了王敏佳,毁了一个花季少女,那她自己呢?她又何常不是被毁掉的那个!
“当初是你说会对我好一辈子的。”“当初,当初人就不能变吗?为什么?为什么其他事情都可以变而这件事就不能变。”在我看来,许伯常就是在为他自己的错找借口。亲口许下的誓言在即将兑现之际反悔,怨谁?刘淑芬也只是个为爱所困的女子,当她发现自己的所爱变心后是什么感觉?惶恐,焦急,不安还是绝望?但她仍不能放弃对许伯常的爱,那些缱绻时光,妄想用一生去抓住。
她只是为爱所困,她怨过,挣扎过,努力过,是许伯常没有给她机会。为什么要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为什么不当机立断,却还吊着那么一丝希望?为什么在发现信是王敏佳写的时候不进行交涉?为什么?他没有责任吗?这个结果是他一手造成的啊!当许伯常在井口边声声呼唤时,是内疚多一点呢?还是日夜相处的点滴情谊更多一点呢?刘淑芬她只是怨怼,这怨怼酝酿出一个构陷,她想让王敏佳吃点苦头。所以当她看到王敏佳戴着反动的牌子被批斗的时候,内心应该是畅快的吧。她或许想:看不起我的人,我要你们付出代价。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一想到自己那么多年来的苦楚也就不在意了。她想要王敏佳痛哭流涕,忏悔,向她请求宽恕。可王敏佳她没有,她笑了,在荒唐而又郑重的批斗大会上,笑得那么凄美,暗含嘲讽。像是对现实,对人们疯狂的冷眼旁观,对刘淑芬的讽刺。无论如何,在精神上,王敏佳赢了刘淑芬。于是刘淑芬崩溃了,她大叫道“你们看,她在笑,打她。”那么愤怒的声音,疯狂中的人们是不存理智的。当她以为王敏佳死了的时候,又是那么的失魂落魄,她没想害死人,她只是想教训一下,教训一下而已。在回家的路上,她碰到了许伯常,他像往常一样把她当作空气。她想,他知道了吗?他知道自己构陷他的学生并把她害死了吗?她不敢想象,怕他伤心,也让两人的未来陷入黑暗。她或许想,她真是渣滓洞集中营中的敌人,没有她许伯常会开心吧。于是她走进院中,想起过去的缱绻时光,笑了,然后从井口跳了下去。她受不了许伯常的冷漠了,也受不了自己良心的折磨,只好一了百。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刘淑芬也想有个人托着她啊,把她从那枯井里托出去。她的爱那么卑微,自认无错,可王敏佳一封举报信过来告诉她,她的爱不对,她错了。那,她该怎么办才对?谁又能告诉她怎样才能挽回许伯常的心?如果,如果她就这么去了,他不就会一直记得她了吗?她永远会是许伯常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经年大戏,谁是受害者?谁都是。刘淑芬死了,王敏佳毁容了,而许伯常,按他的性子,应该是一辈都无法从这个结里走出来了。
追求真心,无问西东。是啊,他们都追了啊。刘淑芬追了爱情,王敏佳追了自己的善心,许伯常追了自由。但追求真心也要讲方法,看实际的啊,刘淑芬的念念不忘,可有回响?
可难道我们就该隐忍吗?真心?真心是什么?佛谓真心乃真实无妄之心,出六识,与六尘无染无杂。我觉得真心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无关其他。像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一样,三寸金莲跨越太平洋;像三毛追求自由,肆意畅快;像鲁迅弃笔从文,遵循本心。只是在决定的刹那,一切就注定成为过去,没有回头路。我们必将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然而并非所有的真心都有结果,一如刘淑芬对许伯常的爱,结局只是两败俱伤。
看看刘淑芬,谈得感性一点,你所给的就是他人想要的吗?有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有道理,“用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用别人的方法疼别人。”有一个故事,学业结束,一个宿舍的人在聊舍长哪里好。舍长洋洋自得地想着他照顾过生病的舍友,保持了宿舍的卫生。然而舍友却说,舍长最好的是在有人睡了的时候,无论在做什么都会立刻轻手轻脚。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刘淑芬爱许伯常,并念念不忘。可婚姻,热饭终究不是许伯常想要的。真心的付出确实令人感动,但请顾及他人的想法、需求。念念不忘,可有回响?你本在平原湖泊,又何来回响?
刘淑芬的真心是好,但缺了点方法,少了点通情达理。世事无常,唯愿我们都能够遵循本心,都能被他人所善待。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观《无问西东》有感
曾惠琳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当张果果这段独白出现的时候,我思绪万千,泪水纵横。一部电影,横跨四段时空,跨越近百年的历史,用四段清华学子的故事,给了我人生中许多未知的答案:人活着只为活得真实,从内心出发,随心所动,无问西东。
即使四代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想法,那便是追随自己的内心,选自己内心所选,积极面对生活,保持本我,恪守真心。
吴岭澜受到大潮流的鼓动,一心想学实科救国,但经梅贻琦的循循善诱,明白了真实,遵循了内心的选择;当沈光耀勇敢弃笔从戎,迈出那沉重而艰难的一步时,他便做到了追随内心所想!为了衣不蔽体的孩子们,他不顾一切地给他们投送食物,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李想,虽然为了一己私利而逃避了责任,但他的后半生仍然可歌可泣。为了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误,他扎根边疆,救死扶伤,这是他的选择;现代社会尔虞我诈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常态,但张果果坚定自己的选择,敢于冲破现实的迷雾,帮助了四胞胎姐妹一家。四代人,充当了当前社会的一面折光镜,折射出现实的种种不堪以及每个人在冰冷现实面前所保有的温度。
这个社会,听到的和看到的常常会令我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们的念头来。”有多少人为了社会地位与利益,违背自己的内心,为了区区一个名利和社会地位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反目成仇。一天天,一年年,面对的都是虚伪的自己,面对的都是你争我斗,像极了宫斗剧。这些人永远都躲在襁褓里,当个婴孩,违背种种。他们,被利欲焚烧,被世俗埋没,寸步难行!就如官员,初衷是为了百姓,但到头来呢,却是贪赃枉法。只要我好,管你们是死是活。贪官的行为就是丢失本我的表现,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内心。
影片的最后,屏幕上出现了“致最珍贵的你”。是的,每个人都是珍贵的,也是真实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一定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面对纷繁扰乱的社会,能够坚守那份真心实属不易。一生真的太短,一瞬真的好长,我们哭着醒来,又哭着遗忘。一天天的重复,一样又一样的重复。我们哪天不是机械地活着。盲目地活着?将自己交给书,我们就觉得真实。不,那不是真实,只是踏实而已。
我问自己,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所选的道路,真的是我内心想要的吗?我真的不后悔吗?到底什么才叫真实呢?今天,终有所悟。真实,便是坚守自己的初心,随心所动,敢于同世俗抵抗。那么,面对许许多多的未知,我还有勇气前来么?会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内心的选择,父母给了我生的希望,成长给了我前进的勇气,我所经历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恰到好处,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自我,那是真实的世界,也是真实的自我,只不过是我自己不敢去挖掘我的真实罢了。
所以,我告诉自己,必须要像沈光耀等人这般,敢于迈出哪一步,真正做到不为世俗所羁绊,随心所动。这就要求我,也要求我们每个人从世俗中挣脱出来,从自私的襁褓中脱离而出。坚持自己的本心,坚信自己的珍贵,坚守自己的阵地,抛弃各种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问西东,只问本心,才能不为自己找到千千万万种理由逃避现实,以此迎合世俗,从而走上一条“不归路”。每个人都很珍贵,每个人都会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亦会被周围影响。所以,在各种选择面前,一定要坚守内心所选,做无愧真心的事,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无问西东!生而为人,由心而活,不顾言语,不顾浪潮,不顾世俗,立德立言,只问初心,心之所向,不问,西东。

观《无问西东》有感:我也不问西东


我也不问西东

一一观《无问西东》有感

◇周良贵

支部组织集体看了场电影,却没想到看场电影看出一肚子惭愧和自卑。花了二个多小时在时空中颠颠倒倒,在玩魔术般的镜头切换中始终没找着北,就像搞不清章子怡和章(獐)子岛什么关系一样带着一头雾水走出影院,我不得不严重怀疑自个儿智商是否有问题?

上网进行脑补,这才知道《无问西东》之名也取自清华校歌中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电影开篇歌曲就是清华的老校歌。该影实是为纪念清大成立百年而拍,说白了是一部献礼片,只不过在百年到来时却被莫名其妙束之高阁。这下给自己好象找到了台阶,到底是给一流大学立碑的,又都是一流大牌演绎,不搞个玄之又玄新之又新的咋显水平?或许这么长没让出阁,并不是传说的什么政治敏感性,说不定这片儿也让审片人智商有点搁顿?

一部电影装进了四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而且主题也定格在寻找真实、勇敢的自我,不少情节、场面虽然逻辑有些牵强但抓心也抓得一踢糊涂,看得热泪盈眶的人还真不少。至于情节人物,我想既然是为清大献礼,定然都是有原版模型或pS模型的,至于世纪风雨中成长的清大为何要选这几个并不很搭的情节,相信编创人员定然抱有良苦用心和目的,凭我越来越觉得有问题的智商自然说不出一二。总的来说是我本人格调低下,好的不想再多说,毕竟这电影对我有点伤,哪怕一剑还一剑,也得鸡蛋里挑些骨刺。恕我直说,第一根刺儿我最想问问这电影的导演,是否脑子坏了不?能不能少点在时空中倒来倒去,又不是培养飞行员为训练大脑的平衡而不得不如此,真的不怕人家晕吐吗?第二根刺,清大又不是中戏,干嘛尽挑那些大牌俊男美女,都帅得一塌糊涂,搞得半天哪人哪名哪时代都难辨,有意思吗?人家马云今天不也很成功吗?难道清大会以貌取人?还是清大太有钱太拉风?第三是关于那个老师许伯常和老师那个被其冷漠的"错爱"培养成渣滓洞狱警的师母或许真有其人其事,但也够荒唐透顶了,选这样的引线来导入文革的残酷和荒唐,并且不惜戏分,莫非是要荒唐对荒唐?当然最想挑的刺是现代广告人张果果和一众面孔,这个时代人的聪明智慧超过任何时代,但人性也更加复杂,四胞胎、亿家奶粉、老板、秘书、家属各有所想、各有所求丶更各有所疑,做人到这份上,我都不知道说啥,但张果果兑现了承诺,超出了期待。如果将这四个时代按时间前后排列,光从人性的光辉和个人追求、境界这一面来说,我斗胆说一句,真的十一代不如一代。

说是"无问",但从电影开场即充满了"叩问"——当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时,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整场电影最为可圈可点之处就是处处充满对人生的叩问、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叩问?好在在观者看来四个时代的四个主角最终都做出了不错的选择。战火纷飞、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你是选择安身立命,还是奋不顾身?特殊年代,身不由己,你是选择明哲保身,还是敢于申明大义、忠于真实?面对现代职场的浮躁与诱惑,你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不忘初心?身居象牙之塔,你是选择成为民族脊梁还是成为精致的利已之人……电影中经典鸡汤熬了不少,喜欢喝鸡汤者可以去慢慢啜饮,细细品味。时代不同,扣问不同,但能不能、敢不敢有责任担当,没有私心和杂念,不畏世俗,真诚的做自己,毅然决然地选择真实、善良、无畏与同情,是对每个人人生最现实的考验。"世俗"的真实面孔就是明哲保身,它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如同空气一样包裹着日常生活,甚至让人习惯到无法察觉,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而我们这个时代,又在面临着怎样的"世俗"呢?

观《无问西东》有感1800字


《无问西东》跨越时空,从1921到2012,以四个不同的故事诠释了对无问西东的理解,并提出了追求真心的方法,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1962的爱情中,或许大多数人会感动于王敏佳和陈鹏的爱情故事,而我却为刘淑芬和许伯常的故事所唏嘘。一如影片所述,刘淑芬与许伯常本自情深,在刘淑芬供许伯常上完大学后,许伯常却不想娶刘淑芬了。于是刘淑芬摆出泼妇的架子拿着刀逼上门去,逼着许伯常娶了她,并在婚后性情大变动辄打骂。是,她捏造事实,构陷了王敏佳,毁了一个花季少女,那她自己呢?她又何常不是被毁掉的那个!

当初是你说会对我好一辈子的。当初,当初人就不能变吗?为什么?为什么其他事情都可以变而这件事就不能变。在我看来,许伯常就是在为他自己的错找借口。亲口许下的誓言在即将兑现之际反悔,怨谁?刘淑芬也只是个为爱所困的女子,当她发现自己的所爱变心后是什么感觉?惶恐,焦急,不安还是绝望?但她仍不能放弃对许伯常的爱,那些缱绻时光,妄想用一生去抓住。

她只是为爱所困,她怨过,挣扎过,努力过,是许伯常没有给她机会。为什么要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为什么不当机立断,却还吊着那么一丝希望?为什么在发现信是王敏佳写的时候不进行交涉?为什么?他没有责任吗?这个结果是他一手造成的啊!当许伯常在井口边声声呼唤时,是内疚多一点呢?还是日夜相处的点滴情谊更多一点呢?刘淑芬她只是怨怼,这怨怼酝酿出一个构陷,她想让王敏佳吃点苦头。所以当她看到王敏佳戴着反动的牌子被批斗的时候,内心应该是畅快的吧。她或许想:看不起我的人,我要你们付出代价。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一想到自己那么多年来的苦楚也就不在意了。她想要王敏佳痛哭流涕,忏悔,向她请求宽恕。可王敏佳她没有,她笑了,在荒唐而又郑重的批斗大会上,笑得那么凄美,暗含嘲讽。像是对现实,对人们疯狂的冷眼旁观,对刘淑芬的讽刺。无论如何,在精神上,王敏佳赢了刘淑芬。于是刘淑芬崩溃了,她大叫道你们看,她在笑,打她。那么愤怒的声音,疯狂中的人们是不存理智的。当她以为王敏佳死了的时候,又是那么的失魂落魄,她没想害死人,她只是想教训一下,教训一下而已。在回家的路上,她碰到了许伯常,他像往常一样把她当作空气。她想,他知道了吗?他知道自己构陷他的学生并把她害死了吗?她不敢想象,怕他伤心,也让两人的未来陷入黑暗。她或许想,她真是渣滓洞集中营中的敌人,没有她许伯常会开心吧。于是她走进院中,想起过去的缱绻时光,笑了,然后从井口跳了下去。她受不了许伯常的冷漠了,也受不了自己良心的折磨,只好一了百。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刘淑芬也想有个人托着她啊,把她从那枯井里托出去。她的爱那么卑微,自认无错,可王敏佳一封举报信过来告诉她,她的爱不对,她错了。那,她该怎么办才对?谁又能告诉她怎样才能挽回许伯常的心?如果,如果她就这么去了,他不就会一直记得她了吗?她永远会是许伯常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经年大戏,谁是受害者?谁都是。刘淑芬死了,王敏佳毁容了,而许伯常,按他的性子,应该是一辈都无法从这个结里走出来了。

追求真心,无问西东。是啊,他们都追了啊。刘淑芬追了爱情,王敏佳追了自己的善心,许伯常追了自由。但追求真心也要讲方法,看实际的啊,刘淑芬的念念不忘,可有回响?

可难道我们就该隐忍吗?真心?真心是什么?佛谓真心乃真实无妄之心,出六识,与六尘无染无杂。我觉得真心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无关其他。像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一样,三寸金莲跨越太平洋;像三毛追求自由,肆意畅快;像鲁迅弃笔从文,遵循本心。只是在决定的刹那,一切就注定成为过去,没有回头路。我们必将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然而并非所有的真心都有结果,一如刘淑芬对许伯常的爱,结局只是两败俱伤。

看看刘淑芬,谈得感性一点,你所给的就是他人想要的吗?有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有道理,用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用别人的方法疼别人。有一个故事,学业结束,一个宿舍的人在聊舍长哪里好。舍长洋洋自得地想着他照顾过生病的舍友,保持了宿舍的卫生。然而舍友却说,舍长最好的是在有人睡了的时候,无论在做什么都会立刻轻手轻脚。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刘淑芬爱许伯常,并念念不忘。可婚姻,热饭终究不是许伯常想要的。真心的付出确实令人感动,但请顾及他人的想法、需求。念念不忘,可有回响?你本在平原湖泊,又何来回响?

刘淑芬的真心是好,但缺了点方法,少了点通情达理。世事无常,唯愿我们都能够遵循本心,都能被他人所善待。

观《无问西东》有感:不辜负


不辜负

——观《无问西东》有感

张弦

老师说,现在是个好时代,不要辜负自己和时代。何为"不辜负"?老师说:不辜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得最好,就是不辜负。似懂非懂,心里想,可是每个人所处的时代都是无法选择的,很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也力不从心,时代所然怎么办?这一次,《无问西东》做出了回答。

一部电影,横亘四段时空,跨越近百年的历史,讲述了四段清华学子的故事。不同时代他们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时代大背景他们无法选择。可是,在时代背景下,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和青春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20年代的吴岭澜,一心想学实科,有着根深蒂固的实业救国思想。迷茫困惑时,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梅贻琦一番话引发了他深层次的思考。梅贻琦说:什么是真实?就是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而最终让吴岭澜彻悟的,则是去图书馆听了泰戈尔的演讲,看见在泰戈尔身旁站着当时中国最卓越的一群人。他们笃定从容,充满自信,目光清澈。吴岭澜顿悟,选择了遵从本心,毅然弃理从文。

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沈光耀,"看起来什么都能做好",当看到孩子在日机的轰炸下死在母亲臂弯,看着刚刚还活蹦乱跳的孩子瞬间失去了生命。哪怕违背母命,他也要弃笔从戎,最终慷慨赴死。

60年代的王敏佳,明艳得像花儿一样。因为虚荣,因为一次"见义勇为",却被那个时代定性为特务、破坏他人家庭。在批斗会上,她的尊严被践踏,肉体被摧残,甚至生命也差点被剥夺。在李想和陈鹏之间,她终于明白,什么是背叛,什么是托举。曾经的鲜衣怒马都化作了那场暴雨,一座空坟埋葬了青春,却也使她做出了自己一生的选择。"上次我以为我死了,睁开眼看到的是你。这一次,我一定要在死亡来临之前找到你。"

李想选择了血书书写下的荣耀青春,却也同时选择了懦弱的背叛。好在"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他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

陈鹏,中国核工业的参与者,在前途面前,他说"我有人要照顾";在灾难面前,他选择了托举;当心爱之人下坠时,他义无反顾地托底。茫茫戈壁,当蘑菇云辉煌升起,火车上,他听着人们的议论,笑了。但是当看到他拿下帽子后,头上的斑秃还有肩头后背的落发,那一刻很多人哭了。

张果果,现代社会的精英男,职场上游刃有余。外表俊朗,内心冷漠,疑心重重,精于算计。然而,在最后面对四胞胎的无邪笑容时,终于说出了"我和你们不一样。"正如他画出的窗花,色彩简单明净,犹如他在挣扎之后的内心。这样的选择之后他应该是不会再被频繁的噩梦惊醒了。

四段历史,四段人生,他们的选择,没有辜负那个时代,没有辜负他们的青春。自然,也没有辜负自己。我是一个肤浅的人,在这部影片中,我不想说什么"热血报国""家国情怀"这些让我望而生畏、肃然起敬的词汇,作为一个经常拎不清的人,倒是被很多细节打动:

首先是米雪饰演的沈母,岁月从不败美人。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贵族,什么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这个年轻时就喜欢的演员,上年纪了,依然美到了骨子里。一口软糯粤语,从她嘴里说出竟有说不出的熨帖。她阻止儿子当兵,不是为了给自己增添子孙,而是"怕你还没想好这一辈子该怎么过就没了",最后她站在沈家"三代五将"的牌匾下,身影如此落寞,孤单悲凉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作为一个母亲,听到儿子殉国的死讯,却依然淡定。翻看着儿子的素描,还没忘给前来报讯的大林小林端上一碗红枣莲子水。

其次,陈鹏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一个孤儿被全村人收养。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每次遇到"晃晃叔叔"投掷食物,大一点的孩子都会抱着他出去,给他分一杯羹。若不是晃晃叔叔的那些食物,就没有了后来的清华学生陈鹏。苦难中,一个个孩子蓬头垢面,衣不蔽体,唱《奇异恩典》的镜头亦让人泪目。那个断了腿的神父说,音乐能让人忘掉痛苦和饥饿。一群孩子虽然腹内空空,却依然听话地唱起了歌。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来自精神的力量。

还有西南联大,当面对外界环境的恶劣无法对抗时,"静坐听雨"四个字笔力遒劲,是一种诗意的美。当躲避空袭大家有条不紊从学校撤往防空洞时,抬着恐龙模型的师生,雪地里拉小提琴的学生,大家席地而坐,头上是轰鸣的轰炸机,而这些师生们依然在讲课听课。神情专注,表情从容。

还有一个镜头,刘淑芬跳井的那个,一个人要绝望到什么程度才会如此生无可恋?一个沉浸在往事中不愿意醒来的女人,面对一个看都不愿意多看自己一眼的丈夫,无论怎么努力都回不到过去,真真是生有何欢死又何惧。

这部电影明明有那么多的瑕疵啊,为什么我依然会这么喜欢它?我喜欢这些人脸上飞扬的青春,那些明媚得如春天挺拔向上的小白杨一般的青春;其实,我也算是外貌协会的人,总觉得一个人的脸上写着他的心性和品行。我喜欢这几个演员,六年时间过去,这六年间他们都结婚生子,有了很多故事,但是,屏幕上的他们依然是那么纯净美好;我喜欢那些人脸上的淡定从容和目光坚定,毕竟这些在现代人脸上正在日益被冷漠和功利所取代;我喜欢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学习热情,喜欢那些落满银杏叶的大道;我喜欢那些银杏叶下的"万紫千红"和蚌壳油;我喜欢陈鹏和王敏佳在清华园里飞奔的身影,更喜欢茫茫戈壁上踽踽独行的背影……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抉择,痛苦或者艰难,然而,没有人抱怨。他们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并且在生活中演绎并践行,我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辜负",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时代。

张弦 陕西洋县人。

无问西东观后感1400字


电影,是最能带给观众丰富画面感,并产生共鸣的艺术传媒之一。个人对电影的主观感受是:看完一部影片,又走过了一次沧桑厚实的人生,不禁思绪万千:有欢喜,有哀愁,有深思,有震撼,还有反省。对于《无问西东》这部影片,第一次观看,仅觉得杂乱无章;第二次重忆 ,只觉得意犹未尽,第三次摹写,终于让我品出了些许真情世道的滋味。

愿你在失意时、惆怅时、迷茫时、抉择时、难为时、犹豫时,仍能够坚定你的心,爱你所爱,行你所想,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是从影片中提炼摘取的人生小哲言,我想更是每个人立德立言、且思且行、为人处世所不可或缺的人生观念。

《无问西东》作为人道主义电影中的佼佼者,所展现的是不同时代的四代清华大学毕业生所经历的社会人生。从旧时代的吴岭澜一代人到抗战日寇的沈光耀一代人,从文革年代的陈鹏一代人再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张果果一代人,电影以平行叙述的方式,让这看似毫无关联的四代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吴岭澜教授的真实故事,或许就没有毅然投入空军救国运动中的沈光耀,书写的的悲壮英雄人生;如果没有沈光耀从内心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或许作为蘑菇荒村里穷苦孩子中的一员,陈鹏的生命将定格在抗战日据的那年;如果没有李想死者已矣、生者如斯的无私奉献,或许更不会有寓意着清大学子修成正果的张果果。因而,这更体现了影片另一种独具匠心的表达手法蒙太奇,让那穿接千里、时空两隔的不同人生故事对接的完美无暇。

另外,影片另一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人公身上的真情本质。

影片中,我们读出了人间冷酷,但也深触到了余温尚存的温暖深情。镜头指向中国的文革年代,有的是社会的进步青年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民群众。然而,守旧的思想将他们禁锢地动弹不得,他们盲目控告、压榨,滥贴罪状,生活在这样黑暗的社会风气的陈鹏、王敏佳、李想,他们的善良、真诚、真情却不曾得到过肯定,尚存的唯有三人的纯洁的友情与陈鹏对王敏佳持有的无私崇高的爱情。在王敏佳为保护李想而独自受冤挨批的那一刻,他们的友情已被社会的不公、人们的一己之利彻底撕裂,她遭群众暴打的血腥画面,更一下子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神经,引起了我们对十年浩劫的深刻反思。历史是没有绝对的正与误,有的就是人类的进化、思想文明的进步,真正需要改进的永远是人类自身。多一份真情,多一份正义,多一份博爱,漫漫人生路才会愈走愈精彩!

影片教会我们:真实,教师吴岭澜讲述了一个动人心扉的真实故事,阐明了:当你把自己置身与盲目之中时,尽管有一种麻木的踏实,却丧失了真实。然而何为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与谁在一起,从中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而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就是人之本心真实。

其间,影片善于利用认为的内心冲突来表现无问西东这一主题。不错,无论是备受母命、犹豫家国之间的沈光耀,说谎犯傻的王敏佳,还是盲目听取上司提议的张果果,在接受人生最初的考验时,其间内心所表现而出的踌躇不定均极其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迅速融入影片中,与主人公共同感受着真实的重要性。

如果说人间真情好似含苞待放的心灵之花,那么《无问西东》的影情就是由这花儿的粒粒花籽聚结而成富有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悲悯苍生的同情之心、将心比心的感恩之情、高尚纯洁的真爱之情。。。。。粒粒真情之籽,受到心灵的护佑,最终扎根绽放,硕果累累,是世间万物生生相息,生成共鸣共情,所碰撞擦亮的星星之火,是人间冷暖的融和剂,是尘世纷扰中的镇定之源,足以温暖你我,足以照亮内心所属。

影情真,花亦绽。莫说山高水长,莫负真情厚望!

党员日志:观《无问西东》有感


党员日志:观《无问西东》有感

——孙凡

说实话,还没放假的时候朋友圈就被《无问西东》刷屏,寒假得空就约了朋友去看了这部所谓等了六年的文艺片。

在印象中绝大多数的青春片,为了引起特定年龄段人的共鸣,都是特定某一个时期的青春,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或者冯小刚的《芳华》。但《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不同的是,它讲的是四代人的青春,它的时间线,从1923年民国开始到2010年的现代,跨度将近100年。这100年里,又穿插了四段完全不同主题的故事。

清华毕业生张果果,在快节奏的京城广告圈里摸爬滚打,西装革履,英气逼人。他算是个善良的人,帮助了一个外地来京的四胞胎家庭。但他发现那家人贪得无厌,于是他陷入两难境地。"现代人的情感,就这么多了",深陷职场名利、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年轻人张果果,最后他选择面对自己的真心。

王力宏演的是抗日时期的在西南联大求学的一名清华大学学生沈光耀,是个风度翩翩的世家公子。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与国的两难选择摆在面前,他毅然决然昂起头颅,弃笔从戎,当空军抗日去了。对他来说,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大概就是在驾驶飞机的时候,飞到一片土地的上空,一次次将食物投向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的孩子们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刻,也是他驾驶着飞机,不顾生死,冲向敌军战舰的时刻。"妈,对不起。"生命的最后,他依旧坦然也无畏,沈光耀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安稳地活着,那就让生命掷地有声,正义不会缺席。

电影里,当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陷入绝境时,那个背叛她的人却在隔壁接受众人的欢送,只有陈鹏让她继续活下去。王敏佳被毁容后对陈鹏讲,"这段日子,我连眼睛都不敢闭,一闭眼就觉得自己往下掉,一直往下掉,下面特别黑,我特别害怕。"陈鹏对她说,"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王佳敏是无畏的,陈鹏也是无畏的。

而1923年的北平清华园,才是这100年故事的开端。少年得志的吴岭澜(陈楚生)考上清华,他文科很好却读了理工科,物理成绩差令他苦闷。梅贻琦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泰戈尔演讲的时候说"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最后,吴岭澜潜心文学,在书卷中寻求救国之道,终成一代名儒。

我很喜欢开头那句话:如果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每个时代,各有一群年轻的面庞,他们在各自的青春里成长,鲜衣怒马,风华正茂。然后在最好的年纪,面临最残酷的选择,他们每一个选择,都告诉我们一个关于人生的答案。我们也是,我们的年代和平安宁,美满富足,没有战乱纷争,没有抛头颅洒热血,我们现在所面临最残酷的无非是考研工作,无非是升学毕业,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确保自己回头看的时候不会后悔,那就勇敢前行吧!

这也许不是我看的最精彩的电影,但一定是我近期看的最感动的电影,正如电影传达的人生态度,不计较得失,无所畏惧。征途漫漫,道阻且长,但是怀有一颗"真心、正义、无畏"的赤子之心是多么勇敢可贵,所以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观后感《观《无问西东》有感1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无问西东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