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异类读后感1000字

异类读后感1000字

《异类》读后感_35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异类》读后感_3500字"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异类》读后感3500字

上一篇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异类》这本书,并阐述了关于成功的传统观念、努力和机遇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小编在前篇的基础上继续补充。

智力与实践智力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那些成功人士基本都是高智商人群中的一员,这是我们的感性认知,后来我们逐渐地否定了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一个人聪明是优势,此时人们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高等教育,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则工资普遍更高,但并不意味着聪明就能取得所谓的成功。在这里,小编想探讨智力这一因素,可以肯定的是,智力低下绝对不是什么优势,普遍认为,智商测试的低分者(70分以下)存在生理缺陷,那是不是意味着智力越高就越好呢??这里面还另有玄机,智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抛物线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但是达到一定值的时候,此时更高的智力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也就是存在所谓的门槛效应。要想更好的理解智力的门槛效应,只需要简单的想想篮球运动员就好了,一个篮球运动员只需要身高足够高,超过职业队的身高门槛就可以了,但是自身身高超过某一高度之后,身高的作用就骤减,此时还有速度、球感、球技、投篮等等因素在起作用,同样的,智力也是如此,也存在一个门槛。研究人员也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智力与成就之间的关联性,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最后失望地总结道,“智力与成就之间并不是真有那么大的关联。”

说明了智力这因素之后,让我们来探讨“实践智力”这一因素,或许你会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小编就深受触动。

兰根是波兹曼这个乡下小地的一员,那里的境遇很糟糕,邻居把他们当成是游手好闲的流民,兰根回忆说:“时至今日,我都从未遇到过比我们童年境遇更悲惨的人,我们没有一双成对的袜子,鞋上也都是窟窿,我们每人都只有一套衣服。”兰根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中学毕业的时候,兰根获得了两所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但是在后来的里德学院兰根却处处显得格格不入:周围的孩子与他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他连话都插不上;因为他的母亲不能识字,所以他的奖学金表格不完整,奖学金就分配完了;毕业校园考试前他离开了里德学院,成绩单上的成绩由A变为了F;后来,他努力赚钱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但学校却不愿为他做任何事情,即使调课这样的小事也没有成功,于是他再次退学;目前他正在研究哲学、数学和物理,正在研究一部理论著作,但是因为没有文凭,学术期刊不断地拒绝他的投稿。兰格的故事听起来,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奥本海默是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是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的带头人,据说,童年时代,他的智力程度与兰根小时候相当。奥本海默从哈弗毕业后到剑桥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在那里,他经历了一生中最失意、消沉的一段日子,他的脾气也发展到毒死导师未遂事件,即使如此,他被叫去接受校方讯问,最后被判缓刑,定期接受心理治疗。20年后,即使是带着这样的前科简历去应聘,他却依然得到了20世纪最重要的工作——曼哈顿计划,当年发生在剑桥的一幕再次上演:他促使事情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假如奥本海默处在兰根的境况之中,他会失去里德学院的奖学金么??他是否同样无法说服教授把课程从早上调到下午??当然不会,这并不是因为他比兰根聪明,而是因为,在如何从社会获得想要的东西方面,奥本海默具有某种特别的悟性。有这样一种特殊技能,它能让你说服教授把课从上午调到下午,能让你在辩解一宗谋杀案时振振有词。这里就涉及一个概念“实践智力”,请看实践智力的相关阐述:

实践智力: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等等,这种技能更像是一种程序化概念: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也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技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这不是关于如何辩解的知识,而是帮你正确了解形势从而获得你想得到的东西的知识。准确的说,这是一种与智商测试完全不同的能力,就像是与普通智力“相互垂直”:一方存在不代表另一方也存在。你可能有很高的逻辑分析能力,却缺乏实践智力,也有可能有很高的实践智力却没什么逻辑分析能力,或者,就像奥本海默一样幸运——两种能力都很强。

实践智力与阶级优势

认识到了智力与实践智力的概念之后,那么实践智力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逻辑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基因,比如说有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这就是天生的原因。但是,社交是一门大的学问,是一系列可以习得的技能,而获得这种学问最直接的场所便是家庭。让我们对比不同阶级的家庭情况:

家境富裕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一刻也不能闲着,让孩子穿梭于各项活动之间,并听取孩子对老师、教练或者是队友的评价,其中有一个家庭的孩子夏天就参加了一只棒球队、两支足球队、一支游泳队、还有一支篮球队,并且同时在管弦乐队和钢琴班学习。中产阶级的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他们不会对孩子硬性下达命令,他们希望孩子们与他们顶嘴,和他们讨价还价,并站在成人的角度来问他们问题,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他们会责备老师,总站在孩子的一边。拉里奥把这种教育风格称之为“协同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

穷人家的孩子则完全没有这种紧张的时间安排,他们会和亲戚或者邻居的孩子在外面玩耍,他们的父母认为孩子们的活动完全是成人世界之外的活动。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他们震慑于权威,行事消极,无缘无故地责备孩子不努力等毫无意义的行为。同样的,拉里奥把这种教育策略称之为“自然成长”,这种策略就是把抚养孩子成人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以上就是两种截然不同家庭背景的教育方式对比,用拉里奥的话来说就是,中产阶级的孩子最终形成了“权利意识”,也就是孩子们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权参与制度互动,通过互动来满足自己的偏好,对游戏规则十分清楚,即使年龄尚小,他们依然能站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行事了。作为对照组的劳动阶层家庭的孩子,他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都不知道如何为达到良好愿望“制定策略”,他们的性格也多变现为疏离、疑虑和有强迫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优势,那些家境更富裕的孩子从小就能上更好的学校,从小就被灌输“权利意识”,这种意识能使他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现在也许你能更清晰地理解兰根和奥本海默两位天才之间的缘故了,奥本海默有一位能给予高屋建瓴指导的父亲,而兰根的家境却十分的悲惨。现在也许不用质疑奥本海默一生展示出的完美处理各种挑战的能力了吧,如果你像奥本海默一样,你肯定明白紧要关头为自己谈判的价值;如果你从小就在纽约的民族文化中学读书,你就不会因为一帮剑桥教授准备处罚你而束手无策;如果你从小就跟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你就有可能像奥本海默身背前科的情况下依然争取到自己想要的职位。而兰根对权威的抵触是从童年的压迫中一直印象深刻的,他没有学到过“权力观念”,他只明白了什么是强迫,他对那些大学里的程序一无所知,甚至是不知道各种表格申请、支票簿等等。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型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家庭背景

即使谈到这样的一个因素看似非常残酷,令人反感,但家庭背景带来的影响决不能被忽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知道了所谓的阶级优势,而将其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则是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小编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天才,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禀赋,但是最终会变得千差万别的原因很大的原因正是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一个人成年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质,都能从其童年经历和家庭背景得到解释。一般而言,在“协同培养”原则下长大的孩子和在“自然成长”原则下长大的孩子,行为举止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一个帮助孩子获得应对社会的经验的社群。

结语:有些事情,其他动脑筋较少的人反而能掌握的更好。因为,那些人在发展的道路上获得很大的帮助,兰根却没有获得这种帮助,这不是借口,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直以来,兰根的努力都依靠个人奋斗,然而,没有哪个摇滚巨星、职业球员、或者软件业亿万富翁仅依靠自己的努力就获得成功。过去,我总是认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大于其他因素的总和,现在我变得更加豁达和大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上的描述更加真实,我至少知道了事实的真相,深知人不仅要更加努力奋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异类》读后感_500字


《异类》读后感500字

所谓的异类,就是那些有些有非凡成就的成功者。人们普遍会认为,他们都是天才,智商超群从而造就了他们,但作者透过人为因素与非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论证了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的复杂性。

1.具有某方面的天赋的天才不一定会成功,并且,不存在各方面都天赋异禀的人。

2.天才的生活或成就可能会不如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勤奋和机遇在成就上超越天才。

3.时代背景环境或者说事物发展趋势会影响人的发展。

4.10000个小时说明,在某一方面越努力、花费的时间越多,那收获超于他人的可能性越大,没有不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天才。

5.机遇也是影响人发展的一大因素,没有人可以目无天地的说自己的成就全归功于自己,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6.文化背景或者说民族遗传性会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影响事件的发展轨迹,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在能力、行为、思想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劣性。

7.人类总是向往美好,不断向更好的方面挣扎会有更大的机会超越其他人。

《异类》读后感_1300字


《异类》读后感1300字

牧民和农民的文化与劳作的方式紧密相关 —— 传承

荣誉文化

荣誉文化往往扎根于高原和其他边境领土地区,如意大利西西里岛或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如果你住在一些山区,也就是说,你没法有农场,你可能会养山羊或绵羊,但作为牧民所发展出来的文化与种植的农民的文化不尽相间。一个农民的生存依靠社区与他人的合作,但是牧民却自我封闭。农民不必担心他们维持生计的东西会在某天晚上被盗,因为农作物不能轻易被盗,除非小偷想独自收割全部的收成。但是,牧民却有担忧,由于动物的丢失,他不断受到威胁,所以,他必须要有些进攻性:他很清楚,他需要通过他的言行证明他不是弱者。为了他的声誉,他愿意接受并回应来自外界的任何挑战,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挑战,这就是所谓的”荣誉文化”,在这个世界上,个人的生计和自我价值是荣誉的中心。

荣誉文化的实验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密歇根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一一多夫·科恩和理查德·尼斯贝特决定进行一项荣誉文化的实验。他们的目的是:如今是否还能寻获到荣誉文化遗留下来的痕迹?

他们召集一群年轻的男子进行实验:试图找出什么样的侮辱会刺激这些18岁至21岁的年轻人的神经。

“我们甚至也在斗鸡比赛中进行过这项试验,“科恩说,“我们让学生回到走廊,同时让另一个团伙走在走廊的拐角。这时,走廊的过道被封,仅容一人通过。我们找来的测试者身高6.3英尺,有250磅重,以前常参加大学橄榄球比赛,现在是大学生酒吧的保镖。他游荡在大厅里,张牙舞爪,似乎随时要和人打架。问题来了:这些年轻人距离保镖多远时会把路让开?请相信我,他们总是会避开。”

对于北方人(农民:生活在平原,区域内的人大多数以种植庄稼为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他们会在距他五六英尺时就给他让路,无论是否受到侮辱。

与此相反,在正常情况下南方人(牧民:生活在山区,区域内的人大多数以放牧为生)非常恭敬,在九英尺以上的距离就会让路;但如果他们受到了侮辱,他们至少会走近对方两英尺以内,然后才让开。如果对一个南方人说“混蛋”,他就会想要与你打架。

科恩做了其他试验,力图再次证明“南方人”的性格,每次他都发现同样的结果.有一次,我们持续地用烦心事打扰学生,“他说,“我们让他们来到实验室,让他们画童年时的生活。他们与实验策划者一块儿作画,而这名策划者脾气古怪,他会持续不断地打扰测试对象,井把画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簦,或者打对方,他会偷对方的蜡笔,并且不肯归还。他不停喊对方“骗子”,井说,“我要把你的名字写在图上,然后在图上写上“骗子·.对此,北方人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不那么愤怒,而南方人在最开始并不大容易生气,但到了一定程度上,他们会追上北方人朝他们开枪。他们更容易爆发,极不稳定,井更具有爆发力。”

实验里面的很多人,都已经脱离了祖先的劳作方式,很多都是公司高层,但是地域限制和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是无法克服的,从实验中南北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恰恰与自己的祖先对待事情的反应的相同。

《异类》书中的第二章节的传承主题不管在韩国飞机出事(上一节:传统文化礼节)或者这一节的传统荣誉文化,都是 传承 主题的最佳提现。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华子的三味书屋

你一定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您的百草园~

异类读后感700字


读完了《异类》,这本书用大量的数据,去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特别突出的成功,其实除了人本身之外,还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论是马太效应,还是10000小时的付出逻辑,或者是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

看的关于成功,关于人性的分析,越是发现,其实很多道理,都是通的。马太效应,就是生活中说的,越努力,越幸运;10000小时的逻辑,就是付出与收获的一个曲线关系,可能会有临界点,但是大部分达到临界点之前,一定是越努力,收获越多;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更是无时无刻的,不用作者论证,我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是多么的正确。而读完这本书,只是让我更加明白,这些社会现象,我深受影响,但是却没有深刻意识到。我没有能力去预估整个时代背景下,哪个前景比较好的行业或者会赚钱的门路,我也不知道那些机会会在什么时候垂青于我。但是我越发坚定,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让自己越发有价值是一间很有意义的时间。它或许就是某个时机我的机会,或者某个时机我的人生转折。

现在的很多人应该都很焦虑。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开始迷茫,自己的能力差距,自己的财富差距,自己未来的价值在哪里。我也是一样,虽然刚工作没几年,社会经验不算丰富,也看不到未来的机遇在哪里,所以开始想怎么实现自己赚钱的目标,似乎很遥远。我没有了努力的动力,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他们都不能再当下变现。而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恶性循环。可是我越发坚定了,无论如何,我应该努力,这不是由我当下能收获什么决定。只有努力之后,我才应该思考,继续前进的方向。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想,却什么都不做。享受当下的辛苦,享受不断强大,丰富的自己,不着急未来看不清楚。前段时间听过一段话,觉得说的特别好,大致意思是:辞职你可能会丢失身份,但是不会丢失能力。共勉。

《异类》读后感_1500字


《异类》读后感1500字

与其说是“异类”,不如说是从不同角度再次向我们普罗大众揭示,为什么在金字塔顶尖的那些人会成功,他们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从本书可知,他们成功的过程,当然不只是向他们自传中所写:“出生普通家庭,依靠自身努力,经过不断打拼,获得了现在的成就”。他们不会告诉我们的是:他们的优势、他们的幸运之处。而这些,是《异类》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
我总结《异类》中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有五大缘由:
一、有些人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早得多,这种领先优势,既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他们因为努力而得到的。
书中写的是同年出生月份早的更有优势。在同一时刻,稍大点的孩子,在体力、思维、能力方面都更强,因此,他们会进入正向益循环,即强者愈强。经过10-20年,优势会更大、更明显,从而望尘莫及。正如《新约·马太福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由此,想到孩子的教育,在同年出生的孩子,月份越大越有优势,那么9月份入学为界,9月份之后的孩子,是不是最好不要提前上学?
二、10000小时
这是精通某个领域,达到专家级别的必要条件。粗略算了一下,以10年为周期,每年需达到1000小时,平均分到每天需要至少在同一个领域用功2.74小时,即3小时。每天用功3小时,没有休息日或其他借口,这是非常难达到的。所以成为专家大拿会那么难。因此,学会某一门技能,要从娃娃抓起,不会浪费时间,可以尽早成功,崭露头角。
同时,我们要记住重要的两点:
(1)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到达比别人高的成就,这是不可能的。
(2)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在这一点上,老天是公平的。
成功的人要素之一,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这让我想起知乎上常说的一句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三、家庭背景
寒门难再出贵子,确实是难。
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协同培养,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
低收入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自然成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
虽然强调,一种模式并不一定优于另一种。然而,协同培养迷失带来的好处更多,所以家庭教育相当重要。
四、时代造英雄
正好契合时代发展和潮流的弄潮儿是幸运的,所以我们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感知。
五、民族性遗传&文化传承
本书适合快速阅读,因为和其他成功学的鸡汤一样,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一些道理,此刻只是划了重点,让我们更清晰的记住。
与此同时,我也在看季羡林老先生的一本名为《读书与做人》的书,想从其中得到升华。正好这两本书可以结合着一起看,看为什么季羡林老先生可以达到这样非凡的成就。书中记述了他生平经历,也是普通家庭出生,和其他人一样上学,正常的度过初中、高中,大学很自然的考去了清华大学,因为相较于北大,季老先生更喜欢清华。先不思考是否那个时代,上清华大学读书就和选择幼儿园一样容易。读完大学,也是找工作,找到了一份在大学里教书先生一职。起先的一年季老也是很不喜欢,苦闷难熬。但一年之后,发生了转机,有个去德国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由此,就顺利的出国进行了十年德国大学深造。在那里遇上了梵文大家,很自然的,由于兴趣所致,师承大家。大家见此字刻苦好学,是个可塑之才。随即将自己毕生绝学,火奴鲁鲁学倾囊相授。自此,有了后来的季羡林。
这里很有趣的是,是不是真的这么简单,在做老师时就有个可以去国外留学的机会。虽然名额仅有一个,但我们也要相信,一定会落在我们身上。
By.绿苑宅
2017年7月2日周日19:41

《异类》读后感500字


读书|《异类》读后感500字:

读完之后感觉特别悲观呢,家庭出身不好,所以人生有固定的路子,这不就是妈妈之前说的命吗。之前母亲常说的就是要人命,你信命吗?我从来都是回答,我不信命,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活了30年,我也只能承认,我自己只掌握了部分的命运。但是我如果可以成为作家、知名医生、知名政府官员,会是很难的。我只能做一个还算不错的白领,能在北京买房,那我也就改变了命运了,起码我的孩子的命运被改写了。

可是人生短短百年,而且前25年都是在懵懂中度过的,我怎么能利用这么短的时间来改变从农村家庭出身的背景呢?

我的职业生涯也有了瓶颈,我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我的方向在哪里?我如果去读MBA,会不会被人认为是华而不实,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花那么多钱去镀金值得吗?如果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去读MBA那是非常正常的,一点都不浮夸,但是如果是我去读,就显得浮夸了。性价比高吗?我读完后会得到什么呢?

我的家庭,我出生的地方,大部分的决定了我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遇到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最终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但是我还是不甘心的,我希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希望我可以过得比别人好,也希望给父母带来好的生活。不过现在我如果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总之,读完这本书,很丧气。

也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北京买房子。作者:有点丧的耿耿

《异类》读后感_800字


《异类》读后感800字

今天送这只去上学了,然后开始要自己孤独的睡觉了……
刚刚把异类这本书看完,其实是看到刻意练习中提到一万小时定律才来看的,《异类》这本书是格拉德威尔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更深层次的向我们阐述了成功的根源,就像刻意练习中所述,成功不单单是个人的天赋,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刻意练习》中着重讲述了人和的这一层面,这一层面是更深层次的一万小时定律;而在《异类》中着重讲述了天时地利方面,是关乎机遇和文化对一个人成功的影响。
正如书中介绍,要成为加拿大顶级冰球运动员的重要因素是出生日期,因为冰球分组日为1月1日,更早出生的球员比后出生的球员多了更多的训练时间,所以出生在年底,基本没有机会成为一流的球员。美国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大多都是犹太人开创的,并不是因为犹太人比其他人聪明,而是因为当时犹太人没法进入大律师事务所,所以他们只能独立创业,也只是处理些琐碎事务,而那时对于恶意收购和诉讼这些事务,大律师所不屑一顾,只能去找犹太人开的二流律师所,而后来这种恶意收购和诉讼变得炙手可热,这也正是这类律师所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另外还有为什么许多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巨头大多出生于1955年左右?英超联赛大多数球员都是在9至10月出生?巧合的背后就是那个时间机遇的存在,再者是在机遇来临之前他们很好的把握住了,并且进行了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最后才获得了成功。
另外是文化传承对成功的影响,就像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还有就是亚洲的稻田文化养成了亚洲人民勤劳刻苦的精神。历史文化的传承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但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其原生的家庭环境更为重要,在这里一个家庭即是一个文化区,协同培养还是自然成长两种不同的教育风格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这本书对于家庭教育的变革也更加有意义。

读《异类》有感


读《异类》有感(一)

田胖

《异类》是这本书我是在地铁途中匆忙看完的,对细节已忘得差不多,只记得讲各种故事,讲述方法类似于纪录片,核心的思想就是量变的积累影响质变。

(1)10000万小时的成长理论

人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在时代的洪流推动下,个人的兴趣、素质、能力迎合了时代洪流,并且在时代发生变化前,积累了可以胜任的能力,做好了准备。

这种准备就是在特定领域积累10000万个小时的锻炼。无论是创业者经历几次失败,还是打工者按部就班做了几年基础工作,一定是按循序渐进积累10000万小时。时间的积累可以带来认识、能力的升华。所以在人生的竞争中,一朝一夕、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重要,关键是是否有质的提升。

我工作5年了,22天/月*12月/年*8小时/天*5年=10560小时,但对财务领域还是一知半解,反思一下,第一是专业领域的集中度不够,第二就是专业实操经验少。第三,最主要还是自制力不够。反思一下,我还有一个黄金5年,希望能做一点量变影响质变的事情来。

(2)略超前半步的成功

如果是九月份作为入学的起点,超级运动明星(成功主要是实力,不是刷脸)的生日往往集中在九月、十月。而比较少集中在七月、八月。如果是三月份是入学的起点,成功者多数集中在四月、五月。原因是他们入学的时候比同时入学的人成熟一些,起点略高一点点,在面临竞争时自然而然超前半步,会形成被重视、给的机会多,受的锻炼多,进步飞快,于是超前半步的起点往往在后面形成比较大的优势。

在生意场上,在职场中,莫不如此,做的比同类好10%,赢得先机优势,开始小的差距通过先天优势累计也会形成大的竞争优势。

(3)环境的影响

一个小镇,由于一件小事,形成了家族、部落矛盾,造成了血拼。这种仇恨犹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家族的矛盾就影响了后代个人成长的环境,这种环境慢慢积累形成了质变,于是这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形成了残酷、冷漠的性格。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一个人在充满欢乐的环境下成长,在信任、鼓励环境下成长,他就乐观。一个人在争吵中长大,在谩骂下生活,他就自卑、暴戾。而一种性格一旦在环境中慢慢形成,其实就是影响后面几代人。

作为有了孩子的家长,我也在思考,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充满爱、信任、鼓励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其实就是对自己欲望的克制,是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的修行,而不是刻意营造。

(4)错误的累计

作者研究了飞机失事的原因,绝大多数原因不是特别大的失误,而是非常不起眼的小失误,这种失误特别小,以至于不能引起重视,因为单纯的一、两个失误是不会导致飞机出事的。但是一两个小错误,加上周围恶劣环境、加上精神不集中,加上判断的差错,加上紧张和表达与周围人沟通不畅,这种失事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对照日记本翻,也确实能发现这种规律,就是做了几件比较顺的事情之后,容易出现不好的事情,这是个预警,如果我重视了,标注了,后面不会有大错,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就一定会有比较大的错误。

既然量变带来质变,就要相信积累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就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读《异类》有感(二)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领导给推荐了《异类》这本读物,花了一些时间终于读完了。本书定位在讲述一种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通过很多篇幅在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作者做到了,只是可以再概括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本书并没有讲如何成功,他给人更多的感触是,通过这些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书中有很多观点,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1、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换句话说,获得特殊机遇的人,他们最终取得更大的进步;富有的因为减税而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因为获得更多老师指导而更优异;冰球队孩子中年纪稍大者因获得更多指导和训练而变得更优秀。这在社会学领域叫做"优势积累".

个人对这些社会学接触的太少了,但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比如如果你是警察,你破获的案子越多,人们越愿意给你更重要的案子让你破。于是通过优势积累,你越来越具有破案的优势了。对于一个公司,当你全身心扎入某个领域时,你在这个来领域越来越有建树。对我们个人而言,不要一味的依据木桶原理,补充自己的短板,而是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2、10000小时法则: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想这也是本书核心观点之一。成功没有捷径,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也不存在劳苦命。领导让我们看本书,也是更看重这一观点,我在做自己的产品10年之久,没有成为该领域专家实在惭愧,其实还是积累不够,没能量变引发质变。不过,这10年来,在公司里学到的东西很多,除软件开发本身外,到后期的项目管理、部门管理;从对该产品没有概念,到对核心算法研究;从以前只到过几个地方,认识一方人,到去了10几个省份,接触了不同的人。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公司的成长在成长的,但是领域很多,方向很多,所以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而是精力分散,努力不足。所以最好找出自己的优势方向,钻研下去。

3、"弗洛姆"的启示:因出身问题,被"白鞋公司"拒之门外,于是做起了"白鞋公司"不值得一提的企业收购案子。但十几年过去,这个领域变得炙手可热时,他们早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弗洛姆的成功有那么多因素导致的。如果不是出身问题,可能他会加入白鞋公司,如果不是后来并购案增多时局改变,他仍然在一个小公司接各种案子,但历史恰恰让他成功了。

记得刚刚加入公司时,市场上很多人对我们的产品没有概念,更谈不上认可。而我们公司一直在坚持着。当市场打开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这不也是很好的例子么。所以说,公司发展到现在,有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有时运成分在里面。

4、令人满意的工作: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工作所具备的属性。

无论是在创业还是管理,能把握好这些都很难,但的确非常有效,因为这些是人们做事的内驱动力。从管理上看,自主性就是充分放权,让员工真正感觉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在为自己做事,这样即使在身心疲惫,也会为那一点点成功而努力追求;复合性就是将工作与意志力和想象力结合,就是工作中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付出与回报关联性就是劳有所得,个人努力能得到认可。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5、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作者原意是说飞机失事与不同族裔文化差异有关,如航班飞行员之间、及飞行员与塔台间通话,对权利距离指数的认识不同。在这个故事里,我更倾向从这个角度去看,空难的很多时候是一系列人为的小失误、机械的小故障累加的结果。

我们做产品也一样,当用户说不好用时候,可能不是某一个功能不好用,也不是某一个bug引起用户感觉不好。而是众多"小失误"引起用户体验不好所致的。乔布斯的苹果会红,还是因为他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

6、稻田文明与数学:因为语言结构的差异,意味着亚洲儿童学习数数要比美国儿童快;因为环境不同西方农业采用"机械导向型"而中国和日本则使用"技术导向型".文化不同引发人们行为方式不同,亚洲人更具有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质。稻田文明就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我目前还没有那么大的视角去审视这种文化差异,但对努力工作的精神还是非常认可。正如比尔盖茨还是孩子时候就沉迷于电脑;甲壳虫乐队花数千小时在汉堡练习演出;弗洛姆在机会降临前,已经在不入流的并购诉讼生意上打拼多年。我们需要提前准备着,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才能抓得住,成为那个时势造就的"异类".

最后,如书上所说,"异类,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我们需要了解,所谓的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读后感《《异类》读后感_3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异类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