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红岩读书笔记

红岩读书笔记

红岩读书笔记

2019-11-12

党员读书笔记之《红岩》。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党员读书笔记之《红岩》”,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今天第一次通读了《红岩》这本书,对于这本人们口中的好书我一直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而没想到的是参与了这次征文比赛以后能够有机会捧着这本红色皮子的书页页地翻阅,细细地品读。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

解放前夕国统区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当我看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是,眼眶不禁湿了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么大的打击她一个弱女子究竟该如何承受?书中如此描述: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替代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共产党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这句话说出来是多么容易,但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地从心里感激,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会慢慢淡忘这曾经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牺牲,不让孩子接触血腥,红岩里的精神是否会失传?或只是成为小学课本上一篇机械的诵读课文?我生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因为身处大学,只感觉到大学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无聊,空虚,苦闷,浮躁,整日除了学习和逛街就无事可做,相比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劲头,随时为理想,为革命献身的热情,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但追求时尚和刺激却是当下年轻人的口头禅。看着眼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脑海里浮现的确是江姐坚毅瘦弱的蓝色旗袍上鲜红的毛衣,就象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迎风飘扬,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在读了三年大学还无法参透的。也许红岩里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具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身怀远大抱负,为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奋斗!也许信仰不再象那个年代那么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标却一直牵引着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坚持不懈,奋斗不息!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党员读书笔记之《长征》


最近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党员读书笔记之《做最好的党员》


最初拿到《做最好的党员》这本书时,深怕自己会看不进去,以为其像通常的党政读物一样,理论知识太多,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板起面孔,一味的灌输一些党的思想。可是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本书的观点比较新颖,紧跟时代的步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深刻的道理;案例鲜活,学习的榜样不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可操作性强,不强调应该怎么办,而是告诉你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到底该怎么办,观点和建议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帮助。

本书主要从最好的党员怎样想、最好的党员怎样做、最好的党员怎样说、最好的党员怎样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教导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最好的党员。

其中最好的党员怎样做无疑是读者最为关心的,作者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作者在文中从头到尾都在告诉你面对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到底要怎么办。比如每个人在工作中都难免会遇到冲突和矛盾,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书中提出了化解矛盾的四步曲:第一步:积极询问;第二步:认同感受;第三步:请求,征得允许;第四步:解释和提出尽可能多的选择方案。

再比如,书中提到,对最好的党员而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要是共产党员的工作岗位,必然是最能闪光的岗位。可又如何面对平凡而又很难出闪光点的岗位呢?书中是这样诠释的,在最好的党员眼里,工作没有贵贱之分。最好的党员能将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能在人人厌倦的地方不厌倦,而且能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爱一行、干一行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最理想的状态,可绝大多数人无法实现这样的理想。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党员的岗位都是

很平凡的。不是我没能力,而是这个工作无法让我充分发挥。如果让我做另外的工作,我相信自己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我们容易抱怨工作太平凡、太枯燥、太没有挑战性,我们以为换了个工作就能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发挥到极致,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可是我们都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对工作不爱、对专业不精的人,到哪里都不可能把工作做的最好。越是简单的枯燥的挑战性小的工作越要做到极致,因为做到极致的困难本来就很小。可能由于你做得最好,才能显示你潜在的能力,才有机会去获得更多挑战的机会。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的另一个收获那就是对工作创新的诠释。自己一直认为只有技术改革、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才能体现创新。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这是自己思想的一个误区。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对于从事一般行业的人来说,创新就是从改善工作方法开始的。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通过不断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其实就是最好的创新。

总之自己读完全书后感觉获益匪浅。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这里想到了;以前困惑的问题,这里给出了答案。最重要的是以直白浅显的道理讲述了该如何去做。我感觉自己因此进步了,虽然仅仅是一点点,但我相信它一定会在我日后的工作中提供不少的帮助。

党员读书笔记之《亮剑》


读完了《亮-剑》这本书,除了看到一个将军不平凡的一生外,我总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只是这些。越到后来,越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单是一个将军的故事,而是对中国从解放到***的那段历史的反思。到了读完后再回过头想想,战争只是本书的引子罢了,而作者真正想说的,想要表达的却是在书的中后部分。解放后的反右、三年自然灾害、***一直到69年这段历史,才是作者想要真正讲述的。通过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而历史的真实是不是象作者所描述得那样,相信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十年》及其他的描写***的书看看,再通过你自己的判断,来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书中人物的对话来表达自己对那段历史的反思,作者的思想给人以很沉重的感觉。下面是我择录的作者对历史的主要看法。

首先是对我们国家领导体制的看法:

党员读书笔记之《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周恩来。并不像政治宣传的那样,是个从小就志向远大,意志坚定,通晓四国语言的完美圣人。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过年轻气盛,有过彷徨迷茫,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员,但是最后却走向政治,突然明白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即使他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有坚持更有妥协,即使也有种种的不满,但更懂得如何隐忍,如何韬光养晦。当现实背离理想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沮丧,而是尽全力向好的一面努力。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周恩来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格,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周恩来伟大的人格精神又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前进。

一、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周恩来深切地感到,广大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周恩来一生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这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我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就是要立志,只有有了坚定的目标,才会有坚定的行为。确定好人生的坐标,分发前进,我想这样才会活的才有意义。

二、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

周恩来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也是他人格精神的核心。表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疾苦,终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上。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人民的忠实公仆,与人民息息相通,血肉相联。他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喜人民之所喜。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他尽管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仍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部队,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促膝交谈。仔细了解他们的疾苦,询问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及时把群众的意愿化为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

三、淡泊名利

从少年和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十分看不起那些虽不乏才干和作为,但却内怀邀名请功之心的爱出风头之徒。周恩来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他心中的名,是清正、神圣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孜孜牟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道德的罪人、名誉的罪人。处理两者的关键,是要有大志,但不能有大己。古往今来,大凡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功名利益的关系。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跌过跟头。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那些曾和周恩来一道并肩战斗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张国焘、高岗、林彪。周恩来则不然。他的大志,就是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对此,他没有任何的游移和反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完全抛弃了个人名位和私利。从投身共产主义运动那一天起,他就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250年后的1973年,周恩来说:我年纪大了,但我还是要为党鞠躬尽瘁的;我们是立党为公,不是立党为私。13年来他就是这样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用党性铸成自己的血肉,把党的宗旨化为自己的灵魂。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生动地再现了党魂,展现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魅力。

淡泊名利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可以想象如果连学生都追逐名利,那么就失去了进入大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这些东西,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周总理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四、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

周总理不像有的人那样,一当了领导,就高高在上,官气凌人,甚至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搞家长制、一言堂,而是宽厚真诚,平等待人,广泛团结各方面的同志、朋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努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他在重庆工作期间,就团结了大批的民主人士,扩大了革命的阵营,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招揽了大批的人才。在***期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作为走资派打倒,数不清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被作为牛鬼蛇神受到批斗,很多人被打死或被迫自杀。对于这种极端恶劣的形势,周恩来虽然无力挽回,但他还是冒着极大的压力和风险,极力地保护各级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例如在他1968年8月30日提出的《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中,就明确指出保护的对象包括宋庆龄等13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以及副委员长、人大常委、副主席、部长、副部长、政副、国副、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两高等。仅这个名单,就保护了大批的高级领导人和民主人士。不在这个名单中的人,他也设法保护了很多,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留下了一批极为宝贵的人才。因此,很多人直到周恩来逝世多年以后,仍然对他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中,他的朋友是最多的。

喜欢《党员读书笔记之《红岩》》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岩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