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稻草人读书笔记

稻草人读书笔记

三毛作品集《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1000字。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三毛作品集《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10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我喜欢三毛,她用自己美丽的文字来书写记忆那片金色的沙漠,看《稻草人手记》,我会沉溺在那起伏的文字里,三毛会在潮起时跑到海边拣她的石头,会独身一人跑回老家而不告诉别人,会单身去寻找儿时梦想中的天空,一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也许有很多不如意,但她的天空里充满了稻草人般的坚强与执着,能够充满色彩,绚烂美丽。

序言中那被麻雀嘲笑的不会动的稻草人,坚韧的立在麦田中。嘲笑稻草人的麻雀却不知道,它们嘲笑的稻草人此时露出的微笑是多么美丽。三毛在《江洋大盗》中将自己比喻成一位从空心人变成江洋大盗,不过是少年努力的学习成长的故事,这个传奇的女子,少年时期的辍学到成长到国外学习的生活经历也许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却用洒脱的文字将生活中的成长记忆的如此风轻云淡。《亲爱的婆婆大人》是小媳妇们千年不变的磨砺,《士为知己者死》是典型的爱妻以至畏妻的婚姻,《卖花女》是恶性推销的伟大范例,《巨人》是红发小孩独自撑起一个家庭的高大形象

三毛的《稻草人手记》不过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记忆,却时刻表达了对生活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三毛热情的投入生活,对自我诚恳,并且深思的面对人生,许多实际上相当凄凉的际遇,三毛都能把它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只是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烈的东西存在。

乱发如芳草,更行更远更生照片居所看似苍凉凄惨如下地狱,实在内心幸福无边如上天堂。三毛总能在文字当中写下这种让人心灵受到洗礼的文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种种磨难,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愤怒和平静,爱和恨,乐和痛,欢笑和泪水,都在那刹那间成为瞬间的温柔的微笑,微笑着面对曾经的过去、现在的开始和以后的未来。终归是一切的过往云烟,终归是都要变化的,终归一切要回归虚无的真实,没有变的是那虔诚的微笑。 也许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困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样样都少不了一番折腾,生活不会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碰碰磕磕,跌跌撞撞总是在所难免,但就像三毛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即使衣服破了,挂着枯枝般的手臂,看着美丽的麦田,露出虔诚的微笑来。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也许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总是有各种困难,总有失去和获得,我们不必学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的葬花之举,因为花谢之后终会归入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又怎知那不是它热爱的生存方式呢?也许我们的道路上会失去很多,但我们也会有所收获,不要去在意一瞬之间的失败与失去,而是要露出虔诚的微笑来,迎接一次又一次磨难的洗礼,如凤凰涅槃,终会在熊熊烈火的洗礼后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我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也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之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返永恒的地方。正如三毛这笔下的信仰与力量,走过千山万水,我们不离不弃,让一切都汇入生命的河流中,迎着温暖的夕阳,幻化成一次虔诚的微笑。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与感悟


稻草人望了望那一小片还在田里的麦子,不放心的说“再守几天吧,说不定鸟儿们还会来偷食呢!”

麻雀张狂地啄着稻草人的帽子,而这个稻草人,像没有感觉似的,直直的张着自己枯瘦的手臂,眼睛望着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当晚风拍打着他单薄的破衣服时,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来。

这是三毛的稻草人手记的序言。

初读时,我不懂这本书何以以稻草人手记作为书名,我也不明白这个序言和整本书有什么联系,读完后反复咀嚼,才恍然大悟。

这个稻草人就是三毛,三毛的幸福如稻草般短暂停留,然后被狂风卷走,飞散在天涯海角。记录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记忆。

此时,我才明白序言中的稻草人原来是坚守、乐观、自信、旷达等的象征,这大概就是三毛想通过稻草人手记传达的思想吧。

这样的人生:

我在后院中了萝卜,但是总想看看它们长了没有,隔一段时间就拔出来看看。邻居老头子大笑“我”,“每天拔是不行的,都快拔光了”。后来相识,曾有对话,“我”说“您不想您的太太?”“孩子,人都是要走这条路的,我当然怀念她,可是上帝不叫我走,我就要尽力欢喜地活下去,不能过分自弃,影响到孩子们的心情。”“您的孩子不管您?”“他们各有各的事,我一个人住着,反而不觉得自己是废物!为什么要他们来照顾。”养儿何须防老?这样豁达的人生观,在我的眼里是大智慧大勇气的表现。

艾力克和安妮同居了。俩人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安妮和“我”的对话,按你说“我们都有自己的过去,我们一样怀念着过去的另一半。只是,人要活下去要再寻幸福,这并不是否定了过去的爱。”“你要说的是:人的每一个过程都不该空白的过掉,我觉得你的做法是十分自然的。安妮你不必多解释,我难道连这一点也不了解吗?”

我独自住在这个老年人的社区里,本会感染他们的寂寞和悲凉,没有想到人生的尽头,也可以再有春天,再有希望,再有信心。我想这是他们对生命执着的热爱,对生活真切的有智慧的安排,才创造出了奇迹般灿烂的晚年。我还是一个没有肯定了自己的人,我的下半生要如何度过,这一群当初被我视为老废物的家伙们,真给我上了一堂在任何教室也学不到的功课。

警告逃妻:

三毛不顾荷西的苦苦哀求执意只身一人回台北与父母团聚。紧接着上演了一幕“警告淘妻”的好戏。

荷西给三毛写了很多信,前一半都是苦口婆心地劝三毛快回来、多通信、注意身体。但后一半因为一个英国邻居卡洛的出现使荷西不再强烈地要求三毛回来。荷西在信中多次提及卡洛小姐的善良热心。说也奇怪,三毛的信开始多起来了,并且对荷西说卡洛是个坏女人,她会尽快回来。这下三毛可中了荷西的圈套,卡洛是荷西臆想出来骗三毛回来的一个幌子而已。

这位令三毛有太多美好回忆的荷西先生也是挺有头脑的嘛!

守望的天使:

《守望的天使》读了很感动。世界上真的有天使吗?是有的,那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我们看着童话故事,寻找着天使在哪里,其实就是在我们的身边。天使的翅膀护着我们长大。“天使太爱掉眼泪了,以为他们太爱他们守护者的孩子,所以往往留了一生的眼泪,流着泪还不能擦,因为翅膀要护着孩子,即使是一秒钟也不舍得放下来找手帕,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感冒”就是这样的我们在守护我们的天使的翅膀下成长着,总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那样的庇护,难道真的不想念曾经给我们温暖的天使吗?不,我们在刮风下雨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可是我们只是想到翅膀的好处,并不是天使本身。直到有一天我们真的想念天使的时候,使我们永远回不去了的时候,在我们成为新的天使的时候,可是这种想念已经没有用了。

何炅曾经说过“生命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轮回,这世让我们欠着父母,下世再让我们的子女来欠着我们。”虽说是这样,还是在自己的可以懂得天使重要性的时候,偶尔也像以前我们的天使守护我们一样去守护他们吧,哪怕只有一点点。我绝对不会让自己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巨人:

一个被领养的孩子,却那样爱着他的养父母,竟然是爱的那样不遗余力。这般年轻的心,却已经可以如此成熟的对待人生。没有埋怨,只有感恩。便光是这种力量,已然超越一个孩子的极限。你怎能不深深钦佩。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小时候的三毛,既不像姐姐那样温柔敦厚,做一个闺秀,也不像大弟是个外表像花斑大老虎的小气鬼,更不像幺弟调皮厚黑学,虽然三毛的父母为人方正,陈家世代书香门第,忠厚传家,但是三毛仍然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她觉得自己这个偷儿要学家里人以外的东西,于是这个自比自己为偷儿的三毛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新道路,她读各种各样的书,沉迷书海不能自拔。但是却无法满足三毛的渴求,拜别了父母,三毛去了国外留学。

可是漂流过海后的求学生涯也并不容易。三毛的父母让三毛凡事遵循中国的传统美德,在家肆意妄为的三毛确实收敛许多,与人相处谦和恭让,三毛未曾想到这样的做法换来的却是舍友得寸进尺的欺凌。在抛弃了父母提倡的国民外交,三毛发现了舍友竟然都是一群是吃软不吃硬洋鬼子。

这本以为这只是西方与东方在相处方式上的不同,一件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却改变了三毛对中外的看法。一次是与自己约会未果的外国男子要求三毛AA制付账的经历,一次是一对美国夫妇以遗产认领三毛做女儿的事,在三毛笔下一一道来。这段不一般的求学经历给了读者呈现不一样的西方风气。

求学的经历丰富了三毛的见识,而后的三毛步入了婚后的家庭生活。婚后的生活没有了恋爱男女间的浪漫。婚后的生活日渐平淡,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太平。三毛和丈夫荷西的婚姻在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婆婆心里的认同,至少在三毛看来确实如此。本以为可以在远离婆婆的地方尽享两人世界的三毛怎么也没料到婆婆要求回家过圣诞节,无论如何,三毛硬着头皮十分不情愿的回到马德里。

三毛浑身不自在,在马德里度过了一个如履薄冰的圣诞节,这时的三毛收敛许多,婆媳间的拘泥让三毛这个我行我素的女子实在受不了。就是这样的家庭生活,让三毛无奈,她尽可能表现自己,却换不来在荷西失业期婆家的一声问候,婆婆,荷西姐姐一家只顾着享受在三毛们搬家后的探亲假期,俨然不知道荷西和三毛生活的不易。

三毛想念台湾,不顾荷西反对,毅然回国,哪怕荷西深深挽留,也留不住她的心。这是三毛惯有的性子,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了。缺了三毛的生活,荷西可受不了,笨手笨脚的他甚至打理不好自己的三餐,思念之情可见一斑。于是一封封信件急忙去追回“逃妻”。怎奈三毛无动于衷,荷西只好编造出一精心照顾自己的女子,这下三毛急了,飞回了荷西身边。

在生活中,三毛是一个可爱,富有童心,感性的人,她的生活是诗意的,奇思妙想的。回到台湾,看到一群群可爱的侄女侄子不懂生活的乐趣,不亲近自然,她感叹这是一群塑料儿童,甚至有愁然失落的感觉。回顾自己的孩提时代,确实与下下一代有着很大的分别。

三毛在生活中遇到过各色的人。专门欺骗他人的卖花女,被人收养的红发“巨人”达尼埃,养母患癌症去世后,仍然坚守父亲身边……

三毛还曾经幻想过有一个自己的农场,希望把自己的家人,朋友接来一同管理农场,不不从那个角度来说,三毛实在是疯狂。且不说管理的经费,她还妄图用中大奖的钱买下土地,这样的想法疯狂得让她茶不思饭不想,像生了场大病似的。然后当荷西把三毛这一想法告诉前来家里还盘子的朋友是,朋友也为三毛的疯狂农场着迷,甚至责怪三毛做朋友怎么没叫上她一起参与农场计划。

三毛的作品曾经行销海峡两岸,感动了无数读者。这是与她广读群书有着密切联系。大量的中外书籍开阔了她的眼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她的文学修养,还有她那率性而为的性格,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有反映。在国外的留学生涯,三毛是通过一种童心爱玩的角度去观察的,这使得她的作品生动有趣。我觉得她的生活就像一场游戏,她在当中扮演了一个用自己的认知去截取其中有趣,美好部分的导游角色。我说三毛是生活的艺术家。

以前读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的时候,她能把家打理得像艺术品,足见她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小时侯,三毛调皮好动,做许多亲近自然的事情,比如回家路上经过田地就好好贪玩,用她的话,她觉得现在的孩子是塑料儿童,其实,这是现在孩子的悲哀,用考试评测优良,不注重培养个性与对美得观察,我心里是极不赞同的。试想如果三毛当初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整日在教室度过,每日与考试为伴,她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她还会有她后来感动许多人的作品吗?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

如果是考试读书,摒弃个性,那么失去了观察美好事物,领略生活的能力的孩子就是很不幸的。从三毛身上我看到的是她坚持自己个性,善于发掘兴趣的优点,这启发了我,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想的是,对我的学生,以后的孩子,我想让他们拥有发现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能够快乐生活,发掘自己的能力。我要他们有领略的能力,有自我的能力。

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感动了我,那就是父母之爱。三毛把父母比做天使,是守望的天使。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于你怎么去打理。面对骗人的卖花女,三毛没有过多批评,她只说每次一知道卖花女将要来,便拉响警报防备,多么有意思的说法啊,她还把婆婆比做假想敌,多么有意思的生活片段啊。我想生活无非是自编自导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便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目中的三毛就是这样子的。

《三毛作品集》读书笔记5000字


《三毛作品集》写了人生三毛的经历,本文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三毛作品集》读书笔记5000字,欢迎大家阅读!

一口气读完十八册的《三毛作品集》,对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较粗浅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谈一二与各位对三毛有兴趣的同好交流。

一、 三毛的成名

三毛自己也多次自称,她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学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关系到大学做旁听生。没有毕业就休学出国留学,留学三年转了三个国家,平均一个国家一年,一年的时间分别学一下这三个国家的基础语言也就差不多了。虽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记》里面有留学回国后在大学教德文和哲学的文字,我想,在大学教初级德文比较可信,教哲学比较可疑,否则,三年前的旁听生,休学出国转三年后就能回大学教哲学,岂非要成为那个大学的笑柄?然后不久,她远嫁国外做家庭主妇。三毛能成为风行一时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劳最大的当属台湾《联合报》。

《联合报》是台湾的两大报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该报副刊上首次发表,然后逐渐流传开的。这个系列散文出现的年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赶上台湾经济腾飞和走向世界,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看长篇大论,同时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富有异域风情的撒哈拉故事适时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撒哈拉这三个字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紧接着西撒哈拉脱离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引起那里的局势动荡又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报上为我们连续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当然,仅仅靠时事热点掀起的读者热情是不能长久的,正当读者对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产生兴趣的时候,荷西意外逝世。这个意外立刻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联合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炒作机会,三毛热由此掀起新高潮。《联合报》的具体步骤是出钱让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国写游记,还派一位摄像记者为她的游记提供图像资料。周游结束后,紧接着就安排三毛做环台湾岛的演讲,这已经与演员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讲的后面是在报刊上开设专栏,回答读者提问,这样就更加拉近了三毛与读者的距离。与这些相配合的还有写歌词,教学,拍电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 三毛的作品

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虽然多达十八册,但除了一册是电影剧本外,其余均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她说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在这十八册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这两本,我甚至认为,她的所有作品,都没有能够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由于三毛一再强调她的文章都是写自己,所以这为读者通过她的文章了解她本人提供了便利。三毛1942年出生,1973年与荷西在西撒哈拉结婚,婚后,荷西外出工作,她做家庭主妇。当时,三毛周围没有什么太多的娱乐社交等机会,她不用为生计发愁,却有大把的时间,还积累了不少的人身经历和感受,所以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的大好写作时机。1976年,三毛35岁,正是一个女人成熟,又精力最旺盛的年龄,因此写出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样比较好的作品。但是1976年出名以后,接着出版的《雨季不再来》是她成名以前的旧作,甚至可以说是以前的习作,就连三毛自己对它也评价不高。

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写作压力,原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休闲式写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负担。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说的那样,她长时间地冥思苦想,却写不出一个字来,甚至有十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停止了写作。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下,她还是写出了比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骆驼》,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续集,这本文集也几乎榨干了她关于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积累。

随着她和荷西离开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业,然后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这样的打击使三毛的创作环境和心态都受到了重创,从那以后,可以说,她一直没有从这种打击中恢复过来。1981年回到台湾以后,她被传媒和盛名所驱使,几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她去演讲,她回答读者的来信等,她已经从一个作家蜕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说一个布道者。从某种角度来看,1991年三毛的自杀,可以看成是一个布道者最完美的结局。

当撒哈拉一旦离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现一些回忆,答读者来信,甚至收藏物介绍之类的内容。当三毛的文章内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来之后,三毛的光环也就自然暗淡了。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是她的真诚和爱心,此外还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三毛对身为一个海外中国人的自豪和对祖国的热爱。在她的笔下,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外国人的批评讽刺随处可见,就连对她的岳父岳母也不例外,例如,她在文章中说,荷西刚刚去世,公公婆婆就通过女婿在饭桌上开口与三毛理论怎样分割继承荷西与三毛的住房。当然,在三毛的后期作品中,她这方面的转变比较大,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地球人概念表达得比较强烈。三毛作品中比较消极的东西是对教育制度的全盘否定和对前世今生之类灵异神秘世界的过分渲染。

三、 三毛的爱情

读三毛的作品不能不谈三毛的爱情,因为三毛的作品都是散文,都是直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受和理解,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中的爱情观与作家的爱情观相分离的情况不一样。纵观三毛的一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爱情的失败者,她一直在渴望爱情,但却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在她的前半生是没有找到,在她的后半生是找到了也不能接受。

从三毛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在少女时代就曾有过割腕自杀的记录,是不是因为初恋问题,她没有明确说明,但从她喜欢琼瑶的书,喜欢看《红搂梦》,喜欢阅读来看,可能性非常大。她之所以出国留学,根据她在文章中介绍,是为躲避恋爱问题。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毛对爱情是非常苛求的,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桑难为水,而且在这之前的许多追求者都是荷西无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国外,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位台湾籍的在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位所能达到的还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当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却在结婚前被死神夺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离乡与荷西仓促结婚,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爱情的绝望,已经非常清楚了。

从三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西与三毛婚后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不断,更重要的是三毛是个感情细腻丰富的人,荷西是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倾向很严重的人,两个人在性格上,文化上,情趣上,人生观上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荷西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所以,在撒哈拉的三毛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写作使她走进理想的世界。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否定三毛与荷西之间有爱情,但有的是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情产生于三毛出名之后。因为当《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以后,荷西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三毛的丈夫,而成了三毛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读者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三毛更需要这样一个理想人物。在荷西意外去世后,这个理想人物得到了进一步的神化。正是这种神化,使得三毛背上了永远无法卸下的枷锁,不管她多么渴望爱情,为了维护神化了的荷西与三毛的故事,三毛都不能再与任何人结婚,尽管荷西去世时,三毛才38岁。

三毛曾经说过,她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主张嫁鸡随鸡。其实,这样的表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不一定是三毛真实的想法。三毛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叛逆性很强的人,再加上在国外生活十几年,她的爱情观不可能那么陈旧。读她的《倾城》,可以感觉到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强烈地爱上一个人。从她未婚夫去世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荷西结婚,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主张寡妇不改嫁的人。但是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谈到三毛的爱情就不能不谈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这是她唯一的一本电影剧本,完成于她自杀的前一年1990年。剧本由名演员林青霞和秦汉主演,但由于剧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日伪时期的文化汉奸,所以电影拍好后遭到禁映,甚至被指责为美化汉奸。其实这部电影纯粹是感情戏,不是政治戏,它是三毛一身爱情故事的缩影:她是一个为了爱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却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不值得爱,对自己不是真心,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

四、三毛的自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毛是《联合报》的一个拳头产品,所以《联合报》必须竭尽全力维护这个产品的完美无缺,三毛自杀明明是一个铁定的事实,《联合报》在三毛最后一册作品集《高原的百合花》的序言中还要否定三毛是自杀,说三毛绝不会自杀,三毛的死是工作劳累所致,是为读者鞠躬尽瘁,因为他们认为自杀有损三毛的完美形象。我觉得这样的序言,纯粹是出版商为了商业的需要故意曲解三毛,否则,就是太不了解三毛的内心世界了。

三毛是幸运的,虽然她出生于战乱年代的1942年,却因出生律师家庭得以无忧无虑地躲过许多生活的艰辛。但是三毛又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一个真正可以爱的人,她多次强调,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只有三个:父母和荷西。遗憾的是,荷西早逝,与父母的关系又长期不和谐。三毛的叛逆性格的形成可能源于家庭对她的严格要求,更由于三毛从小就一直屈居姐姐之下,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进入青春期后,再受到外界的不如意刺激,不得不休学在家接受心理治疗。

初中休学后,父母在安排治疗的同时,还安排三毛学画,这样可缓解三毛精神上的紧张,休学六年后,父母原来是计划让三毛去大学旁听美术,但在最后一刻,三毛自作主张选择了哲学。哲学能使聪明的人更聪明,但也容易使不聪明的人更加不聪明,容易使人钻牛角尖,使人走极端。三毛从对爱情的苛求,一百八十度地转为对爱情的无求嫁给荷西,不能不说与这三年选修的哲学有关。

三毛出身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她自己也是一个基督教徒,但由于她的叛逆性格,使得她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基督教徒,因为她除了信基督教之外,还信佛,这一点是有违基督教教规的。三毛还相信飞碟的存在,相信非洲的巫术,相信神秘力量,相信前世今生,她在《万水千山走遍》一书中说,她确信她的前世是印地安人,她在参观了敦煌的石窟后,她听到了石佛对她说的话。她最喜欢的两本书之一是《红搂梦》,她想到过出家,而自杀是另一种出家。

三毛成名前一直不快乐,成名后在短暂的快乐之后也陷入了长期的不快乐。不管在事业和婚姻上,在成名前,三毛都是父母眼中的失败者,就是成名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三毛的文章也不被父亲和家人看好,所以三毛在父亲面前一直很自卑。三毛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她把依附父母也看成是自己的失败,但又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她把父母的过分关爱看成是负担和束缚,荷西的早逝,更使她感到虽生犹死般的孤独。

三毛在作品中无数次地写到过自杀,她说1981年如果不是琼瑶用了整整七个小时强迫她答应不自杀,她早已不在人世。她之所以留下,是为了不伤害活着的亲人以及广大爱她的读者。可是十年以后,她发现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远没有她自己想象得那么重,她有一篇文章形象地描述过这种心情:在一次家人聚会上,她三次大声宣布她要结婚了,但没有任何一位家人做出她期待的回应。

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她除了三年讲学之外,主要的时间用于巡回演讲,回答读者来信,可以说是在用她的生命反馈报答社会,像一个布道者一样。在此期间,她在忍受着精神上的孤独之外,还要忍受肌体上病痛的折磨。从众多的读者来信中,她看到的,感受到的大多是人们的抱怨,痛苦和求助,所以她要尽一己之力去帮助别人,在公开发言中呼吁人们要向逆境抗争,要热爱生活,要爱人。她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可以说几乎不是为她自己活的,是为家人和读者活的,她在尽她的一份力。当她觉得她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她有权选择休息,或许这个决定,在她去世的十年前就已经计划好了。

理解了这些,对三毛的自杀就不会觉得奇怪,也不会觉得三毛的自杀与她生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不向困难低头等的文章有什么矛盾。我甚至觉得,三毛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类似于安乐死。

更多

三毛作品集《雨季不再来》读书笔记1000字


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在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 题记

如梦的花季,似水的年华,梦幻的雨季萌发青春的活力。生命大半朝生暮死,但它的色彩让人目眩神迷,每一个生命的神秘与极美都在雨季后蜕变出它的答案。三毛曾说人之所以悲哀,使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她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因此在她从二毛蜕变成三毛时她经历了她人生中最频繁的雨季,也因此她把人生了解的如此透彻。雨季的来临无法逃避,但是在经历无尽的雨水之后,这种日子总有停住的一天,那是躺在床上,睁开眼睛,不再是灰濛濛的天空,不再没有黎明的曙光,不再静的只有雨冲流的声音,时分不再静止,我们会再度看到阳光驻留在我们的脸上。那时,我们会看着阳光,然后说,雨季过了,雨季将不再来。

当三毛还是二毛时,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也许显得叛逆,但对于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她显得很执着,即使那时的二毛还未经雨季,得不到答案,但是她对于生命的热情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她去追求的东西,对于长大后的三毛来说,生命的神秘与极美仿佛就是那么一样东西,蜕变后的她在生活中寻找乐趣,那种乐观的心态总是那么让人感动着。

学习生涯中的磕磕碰碰就如三毛所说的雨季,其过程与她不尽相同,但是在平凡中总有那么一点有趣的事,我们的生活却远没有想像的痛苦,反而多了几分别有的滋味:每天与太阳赛跑成就了自己从未有过的美丽;为了一道题与同学甚至老师吵得不可开交,在学校的活动中的趣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加上了一个又一个的砝码,却在更多的日子,体味到了解出一道难题的酣畅、取得好成绩的兴奋和欣然入眠的快慰。

在连绵的雨季中,曾经摔倒在水洼中,向四周看看,没人在意你是否受伤,没人会把你扶起来,世界依旧运转,人们依旧做自己的事,于是在自己爬起来后,发现在雨季时期,靠自己是很重要的。在不绝的雨季中,曾经因为下雨的阴霾心情不好,总觉得什么事都不想做,也想找个人或物品来发泄一下,向四周看看,没有人会因为你心情不好而让你发泄,雨季不会因为你心情不好而走远,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不会因为你心情不好而停止,于是我发现雨季时期保持乐观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就像三毛说的乐观与悲观,都流于不切实际。一件明明没有希望的事情,如果乐观的去处理,在我,就是失之于天真,这跟悲观是一样的不正确,甚至更坏。

于是,用乐观的心态,我发现雨季的水声也非常悦耳,天气虽然阴霾但是凉爽,雨季虽然不是让人觉得快乐的,但是经历过后就是一场蜕变心灵的雨季将不再来。既然无论如何都要面对,不如就用更加乐观的心态吧。

三毛的雨季已经过了,而我的显然才刚刚开始,但总有一天,我也会想她说的一样穿着情节干燥的黄球鞋,踏上一条充满日光的大道,那时候,像她一样说,看这阳光,雨季将不再来。

雨季过了,雨季将不再来。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三毛作品集《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100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稻草人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